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全部教案

第 1 周 第 前言 (课、章、单元) 第 1课时

课题

与同学们谈地理

课型

新课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通过事例、图片与资料的展示,使学生感知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习地理学科的读图识图的能力与习惯,渗透良好的学习方法的教育。 【情感目标】使学生初步懂得学习地理学科的重要意义——具备“地理的头脑”,指导更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2.初步认识学习地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学习地理科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设问法、列举法 学生学法:欣赏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同学们在小学的学习中有学习过地理学科吗?可以说说一、两个地理事物或问题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做简单的评价(表扬说对的),小结:地理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它都研究一些什么知识内容的?让我与同学们谈地理—— 新课学习:1、引导学生学习——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1)什么是地理?请说出一、两个地理事物或现象说明。 天气与穿着 天气与饮食 踢足球、游泳与天气…… (2)分析第2页四幅图片中包含的地理问题与知识

A 、床铺的摆放与气候

B 、日本渔产丰富的原因是临海的地理位置

C 、黑人擅长跑步的原因与其生活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D 、江浙一带盛产丝绸的原因与当地的气候、地形相关

(3)图片展示:风土人情(服装、民居、节庆特点、饮食、运动等)与地理、工农业生产离不开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教学过程(续):

(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1)地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包括:地形、气候、河湖、天文、生物、土壤、交通、工农业生产、城市、宗教等,研究领域非常广阔,可分为自然和人文地理两部分。 (2)、学习地理学科的意义:有两大意义“不仅……而且……” 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着重理解“地理的头脑”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含义 综合地分析问题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学科?(补充)

主要有五点,包括上课、复习作业、预习与课外阅读、读图识图、联系实际,强调读图识图为本学科的学习特色与重点。

三、本课小结:以板书简述(略)

二次备课

问题导入教学主题,既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用身边的现象分析地理问题,更加直接,更加有吸引。

二次备课

具体跟学生说说学习地理的方法、意义。

四、布置作业:复习理解本节学习要点,预习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

五、板书设计: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1)地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包括:领域非常广阔,可分为自然和人文地理两部分。(2)、学习地理学科的意义:有两大意义“不仅……而且……”

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地理的头脑”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含义

综合地分析问题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学科?(补充)

重点学会读图识图,平时多看图学习。精心板书,与学生一起建造知识结构,让学生明确知识的形成。

教学后记

第 1 周 第 一 (课、章、单元) 第 2课时

课题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一)

课型

新课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表面积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并能用语言描述其形状。 2、认识地球仪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事例或现象与数据等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勇于进取,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1.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的大致过程2.识记地球的三个重要数据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事例或现象与数据等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比较认识地球与地球仪的异同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设问法、列举法、比较法、演示说明法 学生学法:读图法、观察法、比较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我们每天生活的大地是什么样子的吗?它有多大?你是怎样知道的?我们的前人又是怎样认识大地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 二、新课学习:1、学生看书本第一章第一节. 2、引导学生学习——

阅读: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于评价肯定与表扬,并作小结叙述:科学研究、真理探求是一个需要人类具有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的努力,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为追求科学真理刻苦学习、

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3)生活中能用来证明是个球体的事例:

让学生说说体会认识,教师再作解析说明。

过渡:人类不仅很好地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还测量出了地球的相关尺寸,有哪些?

(3)地球的大小——三个重要的数据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最大的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补充认识: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与极半径6337千米有差距,因此地球是一个赤

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阅读文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人们为什么要制作地球仪?什么是地球仪?

(2)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简要的评价与叙述:因为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要学习认识地球表

面的事物通过地球仪——地球的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模型去认识就方便可行;地球仪与真

实的地球最大的区别是地球仪是个规则的球体,而真正的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之所以会这样那是因为地球仪跟地球相比少得多,制作出来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非常微小(1米半径的地球仪相差不到1毫米)。 三、本课小结:以板书简述(略)

二次备课

以问题引入新课,引导性更强、更直接。 二次备课

举例尽量选用教材的事例,宜经典不

宜多。

此处可适当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板书上要注重知识结构层次,宜简不

宜繁。

作业布置应该精选题目,适当即可,不宜太多。

四、布置作业:

复习理解本节学习要点,预习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完成练习册本节相关习题。预习经线与纬线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所经历的主要过程: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据太阳月亮形状推测大地是球体;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球体。

(2)生活中能用来证明是个球体的事例:

A.海边看帆船

B.月食

C.站得高,看得远

(3)地球的大小——三个重要的数据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的周长:约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人们为什么要制作地球仪?什么是地球仪?

(2)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板书设计,理清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脉络。

教学后记

第 2 周第一(课、章、单元)第3课时

课题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二)

课型新课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在地球仪上比较认识经线与纬线的概念、形状、数量、长度、指示方向、零度的线等内容。【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球仪及比较归纳的方法来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求知精神。

教学重点:经线与纬线概念的正确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经线与纬线指示的方向及零度经线的规定

教学方法:列表比较法、演示说明法学生学法:观察法、读图法、比较归纳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人类认识地球大概经过了哪些过程?地球有多大,怎样形

容?什么是地球仪,有何用?——学生会答后教师作简要评价,引出本节新课学习:经线与纬

线

新课学习: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轴、北极、南极、经线、纬线。

设问:地球仪上最多的是哪些线?地球上有吗?(经线与纬线,地球上有但看不见)

2、引导学生学习——看书本和观察地球仪,比较认识经线与纬线

经线纬线

概念

形状

线的数量

长度

指示方向

零度的线

3、学生合作学习填表,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正误并运用地球仪作演示讲解,展示相关表

格填写内容

经线纬线

概念略略

形状一个半圆一个圆圈

线的数量无数条无数条

度每条相等

不完全相等。由赤道向两极缩

短,赤道最长,两极最短;南北

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南北东西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目的是回顾已学内容,导入新学内容,把知识的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直接摆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列表分析,地理事物的差异变得更加具体、可见。更容易理解与记忆。

二次备课

设问与列表相结合,引导与分析更有吸引力。

零度的线赤道本初子午线

补充解析:子午线与本初子午线

(板书)子午线就是经线,表示与时间相关的线(到地球自转是学习);本初子午线就是零度经线,国际上规定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零度经线即本初子午线。要求学生在书本上找画出相关内容并在地球仪上找出本初子午线来。

(探究设问:为什么要规定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零度经线?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环球航行不少次为何只记载麦哲伦船队的?)

三、小结本节学习内容,板书如上表(述)所示。

四、布置作业:复习记忆本节学习内容,预习填写以下表格内容:

经线纬线

度数的划分

范围与记法

度数的变化

特点

划分的半球

与界线

半球的度数

范围

特殊的线

第 2 周第一(课、章、单元)第4课时

课题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三)

课型新课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在地球仪上继续比较认识经线与纬线的区别(度数的划分范围、变化特点、划分的半球与界线、半球的度数范围、特殊的线等)。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球仪及比较归纳的方法来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求知精神。

教学重点:对经度与纬度划分范围及变化特点的理解认识;半球的划分与界线。

教学难点:理解经度与纬度划分范围及变化特点,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教学方法:列表比较法、演示说明法学生学法:观察法、读图法、比较归纳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经线与纬线的哪些内容?

1、来看表格说说

经线纬线

概念

形状

线的数量

长度

指示方向

零度的线

2、什么是子午线与本初子午线?

过渡:其它的经线与纬线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新课学习:检查预习填写的情况,指名学生到黑板写出各空格所填内容,教师明确正误,

并作相关的解析说明,展示板书:

经线纬线

度数的划分范围与记法由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划分为0到

180度,记作:东经0°-180°E,西

经0°-180°W

由赤道向两极划分为南、北纬各0到

90度,记作:北纬0°-90°N,南纬

0°-90°S

度数的变化

特点度数由西到东(左到右)递增为东经,

相反为西经。

度数由北到南(上到下)递减为北纬,

相反为南纬。

划分的半球与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把地

球划分为东、西两半球

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

二次备课

利用经纬网地球仪,引导学生仔

细观察经纬度的变化特点以及经

纬度的划分方法。

二次备课

教师列表,学生协作,一起完成

表格内容。

半球的度数

范围东半球:20°W--160°E

西半球:160°E--20°W

北半球:0°-90°N

南半球:0°-90°S

特殊的线0°,180°,20°W,160°E 0°,23.5°N,23.5°S,

66.5°N,66.5°S

探究认识:

1、经线圈——有两条相对(度数相差180度)的经线组成。如:0°-180°,20°W--160°E,20°E--160°W, 10°W--170°等。

2、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何规定经过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从地球仪或地图上找找看。

(参考答案:因为这个经线圈经过的陆地最少,基本在海洋上经过,对人类的活动的影响最少)

三、小结本节学习内容,板书如上表(述)所示。

四、堂上练习:读图说出下列各点的经纬度及其半球位置:

五、布置作业:复习记忆本节学习内容,继续完成堂上练习及其变式练习。引入经典题目作为作业,引导学生巩固知识。

布置作业,课后巩固提高。

教学后记

第 3周第一(课、章、单元)第5课时

课题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四)

课型新课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原理和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在地球仪和地图上利用经纬网来定位的方法和技能。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学会在地图和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来定位

教学难点:学会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来定位

教学方法:演示说明法、举例法学生学法:观察法、读图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内容:展示下列表格,让学生填出。

纬线(圈)经线(圈)形状特征圆圈半圆

指示的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长度的分布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相等

标度的范围赤道为0°,南北两极为90°本初子午线为0°度数的变化规律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经纬度的表示法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数量特征0°一90°0°一180°

讲授新课:

一、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可能有的学生能考虑到经纬网的知识了,让其举例说明一下,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地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挂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学生小组互相讨论找,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二次备课

复习,温故而知新。加强学生对前面知识的理解。

联系生活现象生活知识分析地理问题。

二次备课

利用地理挂图、结合生活知识与经纬度特点,分析地球上典型地点的位置的确定方法。

A.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

B.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

强化训练:

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南北半球

30°E、20°N 东半球北半球

120°W、30°S 西半球北半球

10°W、87°N 东半球北半球

160°E、45°S 东西半球交界南半球

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线度数。(抢答、及时表扬、鼓励,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节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一、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

1、什么是经纬网?它有何作用,为什么有这个作用?它在哪些方面有用途?

2、如何在地球仪和地图上利用经纬度(网)来定位?

板书展示知识重难点知识框

架,让学生把握本节知识脉络。

第 3周 第 一 (课、章、单元) 第6课时

课题

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第二节 地图(一)

课型

新课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地图的三要素;2.学会应用在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3.学会在地图上用指向标和经纬线判别方向。4.通过运用地图方向的方法以及实践活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能力目标】教会学生能利用地图的三要素来识别其跟图片、景观图等;培养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学会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情感目标】通过运用地图方向的方法以及实践活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学会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教学难点: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教学方法:激趣法、练习法、图示讲解法 学生学法:读图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屏幕展示4幅图——2幅景观图、1幅示意图、1幅地图,问:这些是地图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正误,引出地图的学习 二、新课学习

1、什么是地图?——引导学生从书本找找看(没有定义,但有与图、像片的不同的描述),学生答后教师展示板书:

地图——把地面景物进行选择或者综合,运用各种符号,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形。

2、地图的基本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用谈话法开门见山地切入主题,提高教学的导向性,并明确地向学生说明了学习内容。以习题的形式点明学生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要求,增强教学目标的直观性,也为学生自主探讨指明方向。] 2、 地图上的方向 (1)引导自学,交流合作

师:怎么做呢?请小组间合作探讨。(巡回指导学生阅读交流课本第14页至第15页“地图上的方向”这一框题内容) 阅读尝试,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时间到,每个小组都准备好了吗?请上来讲解。 生:依次逐题分析,示范判别方法及答案。

师:引导总结,通常应用三类地图上的方向的判定方法。

生: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按指向标判读方向,一般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面对北方,背后是南,左

西右东;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首先要区分北纬、南纬,东经、西经。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进一步可以确定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能让学生发现的让学生自己发现,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自己总结,多给学生创造机会,通过学习的成功感受学习的快乐,并通过竞赛性激励方式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 (2) 知识运用,能力训练

二次备课

图片引入,吸引学生眼球。

设问,引导学生思考。

师生互动,一问一答。

二次备课

利用地图,对比三种

地图方向的判断,结

合教学设问,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学习。

师:大家都领会了吗,你坚信你能行吗,咱们不妨来个小测试,看谁先完成课本第15页活动题,并且答案正确。

生:先计时训练,再展示交流,核对答案。

师:真棒,大家作的都很不错,谁又技高一筹呢,咱们再进行一个抢答性反馈测试,一决雌雄。

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定_______方。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_______定方向,经线指示_______方向,纬线指示_______方向。

3.读地图册“世界政治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位于亚洲的_______部,濒临太平洋,蒙古位于中国的_______部,泰国位于中国的

_______部。

(2)请你在图中找到长江、黄河,判断:长江、黄河的总体流向都是自_______向_______。

(生的回答及教师及时更正、点评略。)

[进行形式多样的训练,保证学生充分领悟和掌握地图上的方向的判读方法,还能及时地发现问题,针对出现的错误释疑,是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3)点拨矫正,讲解补充

师:在学习当中,我们还会遇到极地地图,你知道怎样判读方向吗?在生活当中,我们还经常遇到路口指示牌标志性地图,你知道如何识读吗?

生:探究依时间,学习情况酌情安排。

[依据上一环节学生掌握情况而定,不做过高要求,结合课堂情况有机渗透,只对部分特长生予以引导即可,因材施教,区分对待,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三、延伸拓展,扩充视野

师:以上探究的都是我们有地图时如何判读方向,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没有地图,大家知道如何判定我们所处的地点的方向呢?你有什么高招呢?

生:回答略。

[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技能,对于学生有创新的方法及时肯定,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信心,点到为止。]

四、合作交流,提高认识

师:经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总结交流(略)。

[培养学生不断反思自我,养成良好自学习惯,树立学习效率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节相关习题。结合典型题目

练习巩固,及时学与致用。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现象学习地理,更具体更直观。

教学后记

第 4周第一(课、章、单元)第7课时

课题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第二节地图(二)

课型新课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比例尺及其三种表示方式与用途.

2、理解认识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表示的实际范围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学会看地图比较比例尺的大小,理解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表示的实际范围之间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形成看地图读地图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比例尺及其三种表示方式与用途,理解认识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表示的实际范围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认识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表示的实际范围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法、举例说明法学生学法:读图法、思考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哪个基本要素?——方向。

2、地图上判定(表示)方向的方法有哪几种?——三种,一般地图、有指向标的地图和有经纬网的地图。

二、新课学习(板书课题: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

(1)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的缩小程度,又叫缩尺。

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强调:比例尺无单位,其值<1)

练习:一幅广东省地图上测得四会市到广州市的直线距离是5厘米,而实际的距离是75千米,请问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多少?(1/1500000或1:1500000)

(2)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

3、比例尺的作用——量算图上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

练习:P17读图活动第3题

4、比例尺的大小

比例尺可写成1/a,a越大,即1/a越小二次备课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并自然引入新课。

新课学习,直接进入知识点定义的学习,结合练习直观分析。

二次备课

三种比例尺表示形式比较,容易分析与记忆。

练习:P17读图活动1、2、4,引导比较得出结论——

在同样大小的两幅地图上,比例尺越大,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小,

所反映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大,所反映的内容越简略。

(强调指出第一句下划线的是这个结论的前提条件,不能忽视)

三、小结:本节学习要点(略)

四、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节相关习题。地图上如何量算两地的实地距离,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后记

第 4周第一(课、章、单元)第8课时

课题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第二节地图(三)

课型新课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地图的图例和注记,记住常用的图例,明确注记的要求;2、认识地图的种类与用途,懂得如何选择地图。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地图上识别图例和注记的技能,学会正确选择合适的地图。

【情感目标】通过认识地图的用途,学会正确选择合适的地图,懂得地理学科的知识是很有用的道理,激发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认识地图的图例和注记,记住常用的图例,明确注记的要求;2、认识地图的种类与用途,懂得如何选择地图。教学难点:记住常用的图例,学会正确选择合适的地图。

教学方法:练习法、图示讲解法学生学法:读图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我们都学习过了哪些?(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已学习过了前两个,今节就学习第三个要素——图例和注记。

【新课学习】

练习:引导学生地图册的“中国政治地图”和“中国地形图”中的图例和注记。

二、地图的种类与用途

阅读P13-14,认识地图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及其用途(从书本上找说出相关的句子)

重要性: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

用途:外出旅游、行军打仗、工程建设、航空、航海等都离不开地图。

五、地图的类型——多种多样(参看课本P18到P20)

1.按内容分: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2.按表示区域分:世界图、半球图、大洲图......县图等二次备课

复习上一节的内容,并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能容-地图的种类与用途

二次备课

地图的不同分类方法。

3.按比例尺分:大比例尺图、中比例尺图、小比例尺图

4.按制作的原材料分:树皮地图、石头地图、纸地图、电子地图、遥感影像图、卫星云图等。图片展示:电子地图、遥感影像图、卫星云图

练习:从地图册中找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补充认识:地图的历史和发展(图文资料展示)

六、如何利用地图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呢?(让学生来说说)

首先确定并获取你所需要的地图;

其次认真地看地图的图例;

最后,具体查找你需要的信息。

【课堂练习】1、单选题8题,并附讲解。

2、P21至P22复习题1~3题

【知识小结】框架图示第二节地图内容要点(略)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节相关习题。

第 5周第一(课、章、单元)第9课时

课题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第三节地形图(一)

课型新课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2、比较认识五种陆地地形。3、认识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能力目标】正确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学会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情感目标】通过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懂得地理学科的知识是很有用的道理,激发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五种陆地地形的特点;等高线定义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五种陆地地形的特点;等高线定义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讲解法学生学法:读图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三节地形图

【新课学习】板书课题:第三节地形图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要求学生从书本P23找读出其概念,并比较其异同。教师评价后板书示:

不同点相同点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

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三个练习题吧!

1.P23计算题。

2.P24计算题。

3.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1034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

A.2186米

B.19880米

C.9882米

D.1988.2米

二、陆地的地形

1、地形——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

2、陆地基本地形: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种

3、齐读认识五种陆地地形(P25)

图片展示认识五种陆地地形,并引导进行列表比较:

五种地形的特点比较:二次备课

结合生活现象,引入新课。

比较法对比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异同。

思考解答:P25“思考”活动题

引申设问:1、要区分这五种地形,能否只凭“海拔高度”、“地表起伏程度”中的某一项来判定?(一般不能,平原除外;应该两者结合才能判定是那一种地形)

2、五种地形在地球上是否单独存在?四会市有哪些地形类型?以哪一种地形为主?(五种地形在地球上交错分布;四会市有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等地形,其中以丘陵为最多)

三、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将一定范围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它表示该区域中某一海拔高度的各个地点的集合。(看图示)

同理认识: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2、等高线地形图——将某个区域的某种地形上的各点用等高线的方法绘制在同一个平面图上,就形成了等高线地形图。(图示)

引问:如何实现立体地形到平面地图的转化?

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图示讲解)

缓坡——坡度缓,水平距离上的高度变化不大,等高线稀疏。

陡坡——坡度陡,在短距离内高度变化很大,等高线密集。

山脊——山脊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突出。

山谷——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陡崖——陡崖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表示高度变化很大。

强调指出:山脊与山谷等高线的区别——谷高脊低;山脊的作用—分水,

常成为河流的分水岭;山谷的作用—汇水,汇水成河,常常是河流的水源地。

练习:1、读图说出字母所在部位的地形名称2、课本P26读图活动1、2、3题

3、课本P26思考活动题

【小结本节学习内容】板书述说(略)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节相关习题。

二次备课

引入地形的概念,通过列表比较不同地形的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状况,掌握不同地形的特点。

引入等高线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等高线的特点、描绘、等高线地形图的描绘。指导学生掌握不同地形部位的判断方法。

教学后记

第 5周第一(课、章、单元)第10课时

课题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第三节地形图(二)

课型新课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颜色表示2、认识地形剖面图的作用,学会其绘制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学会地形剖面图的绘画。

【情感目标】通过五种地形的等高线地形图与景观图的对照认识,使学生懂得地理事物就在身边,激发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五种基本地形的等高线特征与颜色的设定;地形剖面图的作用及其绘制方法

教学难点:五种基本地形的等高线特征与颜色的设定;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读图法、比较归纳法、图示法学生学法:读图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读图说出各等高线部位的名称(如下图所示)

图表1

【新课学习】

一、分层设色地形图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以一定次序的颜色、色调的变化来显示地势的起伏,这样的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常常用“陆高海深”图例来表示海拔高度的变化。

2、看书回答:国际上用什么颜色的变化来表示陆地上地势的由低到高的变化?用用什么颜色的变化来表示海水的由浅到深的变化?二次备课

通过读图练习温习前面所学的知识,导入新课。

重视绘图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绘图。

3、如何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

4、由此可见,分层设色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相比有何优点?——醒目,有立体感。

5、练习:P28复习题第1、2题

二、地形剖面图(P28阅读)

1、要求学生阅读了解:地形剖面图的概念、作用和画法

2、以图示讲解概念和绘制方法:

3、练习:把下面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教学过程需要进一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探究。

中图版-2017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笔记归纳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为 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古代 (凭直觉):盖天说→新盖天说→浑天说; ②近代 ( 观察 ):亚里士多德推断地球是球形的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③现在(测量计算):航天事业发展,卫星拍摄的照片直接证明地球是球体。 3、由“站得高,看得远”;“月食”;“站在海边看远方来的船,先见桅杆后 见船身”;“地球的卫星照片”等可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P6) 1、地球仪的概念: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地球仪。 2、地轴——假想轴——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 (N ),反之为南极(S )。 三、经纬线和经纬度(P8) 1、纬线与纬度 (1)纬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2)纬线的特点: A .形状 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B .长度 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C .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有无数条) (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 表示;赤道以南为 南纬,习惯上用S 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 和90°N 。 (4)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 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2、 经线和经度 (1) 经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 (2)经线的特点: A .形状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 地理 七年级(上) 第1节 知识点总结

中图版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总结

地理知识总结 第一章 1、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叫做自然 资源。P4 2、自然资源的分类:分为可再生资源(阳光、空气)和非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金属 矿产)。P4 3、淡水资源的构成:江河以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构成。P4—p5 4、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主要受降水的影响,表现出时间上分配不均匀(夏秋季节 多,冬春季节少),空间上分布不均衡(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P5—p6 5、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措施:首先要节约用水和合理用水。针对空间分布不均衡 要实施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引黄济青),针对时间分配不均衡要修建水库(三峡、葛洲坝)。P6-p8 6、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草地、林地、耕地、沙漠,戈壁(这是按照利用面积从大到小进 行排列的)。P11 7、土地资源的特点:总量大人均少;山地多平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匮乏。P11 8、在土地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部门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P12 9、我国在土地方面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确保我国耕地 不少于18 亿亩)P15 10、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P17 11、工业的血液——石油;工业的粮食——煤炭。P18 12、我国的煤炭资源居世界首位,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的煤炭资源最为丰富。 P18 13、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主要油田有塔里木油田(新疆)、胜利油田(山东)、大庆油田(东北)。P19,要知道地图上的位置 14、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老牌的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 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 基地(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P19-p20,要知道在地图上的位置。 15、我国工业基地的分布呈现出沿海、沿江河、沿铁路线分布的特点。P20 16、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在技术发达、知识密集、人才聚集的区域。P20 17、中关村科技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P21 18、铁路的运输特点:运量大,连续性好,速度快,受天气制约小,运输成本低;但是基础 投资高,建设周期长。适宜陆地上长距离的煤炭、钢铁等大宗笨重货物的运输,如从山西向 广州运送煤炭,从湖北向北京运送钢铁。P23 19、公路的运输特点:灵活性高,短途运输成本低,受天气制约小;但是运量较小,长途运 费较高。适宜陆地上短途人员货物的运输。如从郊区向市内运送牛奶。P25 20、水路的运输特点:运量最大,运费低;但是速度很慢,受天气和水文状况影响大。分为 河运和海运,适宜在有水的地方运送大宗笨重货物,比如从波斯湾进口石油、从广州向大连 运送钢铁。P25 21、航空运输的特点:优点是速度快、安全、国际性。缺点是运费高,运量小。适宜昂贵东 西或者对时间有硬性要求的人员货物的运输。比如运送电脑芯片,昂贵鲜花,第二天要去开 会等。P25 22、我国铁路分布特点:以北京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P27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中图版) 初一地理上册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总结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1)平均半径6371千米2)最大周长4万千米(3)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地球卫星照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判断东、西经,南、北纬 有0°的直接判断,0°经线以东是(E )、以西是(W ),0°纬线以北是(N )、以南是(S ) 没有0°经线或纬线的经纬网根据数值的增加方向来判断—数值向东增为东经(E ),数值向西增为西经(W ),向北增为北纬(N )向南增为南纬(S ) 7. 判断半球位置: (1)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 )即北半球,为(S )即南半球(2)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①数轴法:画出半球划分数轴,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②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 二、地图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方向:(1)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3)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4)户外定向:利用太阳、利用北极星、 利用指南针(红色指针指示南方)、利用手表 2. 比例尺:(1)定义: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2)公 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 三、地形图 (1)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海拔和相对高度一般以米为计量单位。(珠峰8844.43米——吐鲁番盆地-154.31米)(3)等 高 线: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4)陆地地形:山地(500m 以上)、丘陵(500m 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20m )、高原(500m 以上)、平原(200m 以下)、盆地五种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复习要点 第1章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球体。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水平着的,以赤道为分界线,分为北、南半球。)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 表示。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西到160°E 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①地球运动:自转/公转绕什么转:地轴/太阳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周期: 约24小时/一年产生的自然现象: 昼夜交替/形成四季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 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第二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中国的位置:所在半球:东半球、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领土四端: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北纬53度)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重点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一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叫做自然资源。 2、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3、分类①可再生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利用后还能循环再生、或者不断更新。(阳光、空气、土地、水、生物等) ②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不能更新,也不能再生,越用越少。(煤炭资源) 4、淡水资源的存在形式:江河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地球上水量的97.5%为咸水,淡水只占2.5%,而且68.7%的淡水以冰川形式存在) 5、淡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降落在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的多少来衡量。径流量又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降水多的地区,淡水资源丰富;降水少的地区,淡水资源贫乏。

二、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1、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2、分布特点:时间分配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 在时间上,河川径流夏秋季节丰沛,春冬季节水量减少。影响:水旱灾害。降水过于集中,夏季洪灾,春季旱灾;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造成径流年际变化大,连续几年的丰水或连续几年的枯水。 在空间上,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总体呈现南方多水、北方少水的状态。影响:北方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少,加剧北方缺水的状况。 3、水污染原因:工农业发展,部分地区的工厂、乡镇企业把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北方地区水资源缺乏,水污染更为严重。淮河、海河和辽河是我国受污染最重的河流。 三、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 1、供水紧张原因: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也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 解决方法:合理利用和节约用水。(喷灌技术是农业节水及增产的重要措施。) 2、改变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空间):调水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课标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认识东西经线和南北纬线;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及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学习制作地球仪,注意渗透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 二、教学设计思想: 《地球仪》它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由于学生有关坐标系的数学知识未学,所以对经度、纬度、经纬度的位置的确认难以理解。这节容成了本章的难点,知识多而抽象,学生靠课本文字和插图是无法准确把握的。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具体设计如下: 创设生活情境。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现实,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学以致用。 以教学重点为中心展开教学,采用观察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突破了教学重点。 运用教学直观性,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地球仪上识别东西经线和南北纬线; 2、掌握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3、理解经度、纬度、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4、会利用地球仪确定地球表面任一点的位置。 5、学会制作小型地球仪。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 1、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度确定地球表面任何地点经纬度位置。 (四)教学难点: 1、东西半球的划分。 2、经纬度位置的确定。 (五)、教学准备:每一小组学生自己准备好一个地球仪、圆橙2个、小刀一把。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今天呀我们先来猜一则谜语:不是桔子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能载大河和山川。 生:地球仪。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中图版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中图版 在复习地理资料过程中,还要求我们七年级同学掌握有效识记和复习的方法,科学地进行复习,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这是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中图版,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中图版(一) 地球和地图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麦哲伦率船队首次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 2、大小: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赤道半径:6378 千米;地球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外形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的模型。地球绕地轴运转,地轴与地球仪表面相交的两个点固定不动,上端的交点代表北极,下端的交点代表南极。北极是地球上的最北点,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4、经线: (1)经线特点: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都是一个半 圆。 (2)经度:0 180 0 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

表示,0 经线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在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5、纬线: (1)纬线特点:纬线长短不一,赤道最长,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是一个完整的圆。(经纬线长短比较) (2)纬度:0 90 0 纬线为赤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圈),从赤道往 北、往南,度数逐渐增大。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北极点为90 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南极点为90 S。基多赤道纪念碑位于南美洲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是世界上最精确的赤道标志。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中图版(二) 中国的自然环境 1、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称为地势。中国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主要地形区为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为三大高原、三大盆地,海拔1000 2000米。第三级阶梯为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下。 2、西高东低的地势,非常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这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极为有利。西高东低的地势,也使我国许多大江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中国地图版】 七年级(上)地理知识点及问答题 1.概念: 地轴:地球始终不停地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运转,这个假想的轴叫地轴。 两极:地轴穿过的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对着北极星方向的是地球的北极,另一点是地球的南极。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点,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点。 赤道:地球仪上与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其长度约为4万千米。 纬线:同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特点:无数条,呈东西方向,形状为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特点:无数条,呈南北方向,形状为半圆。 2.经纬度的字母表示形式:西经W,东经E,北纬N,南纬S。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分别是怎样划分的?P9 答:以20o W和160o E两条经线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赤道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4.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一天);地球公转周期:一年。 5.地球自转产生的天文现象有什么地理意义?(P11-12三点) 答:(1)产生昼夜更替;(2)产生时差;(3)使地球发生形变。[经度每相差15o,时间相差1小时。] 6.二分二至: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 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 7.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四季?[或问:地球公转有何地理意义?](P13) 答:由于地球始终朝一个方向倾斜,随着地球的公转,各地在一年中不同时间内,接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从而形成了炎热的夏季、寒冷的冬季、温和的春季和秋季。[产生四季更替;地球自转和公转造成昼夜长短的变化。] 8.地球上有哪五带? 答: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北寒带(北极圈以北)、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南寒带(南极圈以南)。 9.地图上的方向有几种表示方法?分别如何判读?(P18) 答:(1)一般表示方向。一般的地图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表示方向。

中图版初一下地理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班级:姓名:学号: .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自然资源的概念: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理解概念,能够区分哪些 ...... 是自然资源 .....。)比如:微生物、阳光、空气是;纸张,钢铁等不是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阳光、空气、土地、水、生物等; 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煤、铁、铜、天然气、石油等) 3、水资源:①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它由江河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 川水及地下水等组成。 ②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一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的多少来衡量。 4、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五位,人均水资源只占世界的28%。 5、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表现出时间上分配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时间上:夏秋季节多,冬春少,降水年际变化大(容易发生洪灾和旱灾) 空间上(地区上):总体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即东南多,西北少。(所以华北和西北缺水) 6 7、南水北调总体方案是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到华北、西北地区。分为三条线路: 东线:从江苏扬州附近通过京杭运河把长江的水调到华北。 中线:从湖北省的丹江口附近把长江和汉江的水调到华北。 西线:从长江上游四川青海等省直接调到黄河上游。 第二节土地资源与农业 1、我国土地资源主要的利用类型:林地、耕地、草地、沙漠和戈壁等。其中,草地比重最大。 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①土地利用类型多种多样。②总量丰富,人均少。③山地多,平地少。④后备耕地资源不足,而且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省区。 3、农业类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也叫水产养殖业)等 4、分布:①耕地和林地主要在东部季风区;②草地和难利用的土地在西部内陆地区; ③林地主要分布东部的山地地区,主要有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 5、东部:种植业区:南方——水田——水稻;北方——旱地——棉花、小麦、玉米 6、西部:草地——畜牧业;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7、从农业发展来看,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是粮食问题。农业生产要大力发展和推广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科技兴农)。 8、“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第三节工业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许多工业部门的原材料直接来自于矿产资源。 2、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煤炭被称为“工业的粮食”。 3、煤炭:①我国煤炭总量世界第一;②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 ③煤炭最丰富的三个省区:山西、陕西、内蒙古(其中,山西省最多)

中图版-2017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笔记归纳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古代(凭直觉):盖天说→新盖天说→浑天说; ②近代(观察):亚里士多德推断地球是球形的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③现在(测量计算):航天事业发展,卫星拍摄的照片直接证明地球是球体。 3、由“站得高,看得远”;“月食”;“站在海边看远方来的船,先见桅杆后见船身”;“地球的卫星照片”等可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P6) 1、地球仪的概念: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地球仪。 2、地轴——假想轴——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N),反之为南极(S)。 三、经纬线和经纬度(P8) 1、纬线与纬度 (1)纬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2)纬线的特点: A.形状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B.长度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C.方向指示东西方向。(有无数条) (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4)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2、 经线和经度 (1) 经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 (2)经线的特点: A .形状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 B .长度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C .方向 所有的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有无数条) (3)经度的划分: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为东经,习惯上用“E ”为代号,以西的180°为西经,习惯上用“W ”为代号。 (4)经线圈: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例:20°W 和160°E 组成经线圈 ; 20°E 和160°W 也组成经线圈) (5)东西半球的划分:国际上习惯用20°W 和160°E 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20°W 以东到160°E 为东半球。20°W 以西到160°E 为西半球。(切记:0°--20°W 虽为西经,但是处于东半球;160°E ——180°虽为东经,但是西半球。) 如下图: 3、 经纬网定位: 四、地球的运动(P10)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大约是24小时 (3)产生的现象: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地球的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年。 (3)产生的现象:四季的季节变化 (4)公转的重要特征: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的夹角,并且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5)昼夜的长短: 阳光直射赤道(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越往北去白昼越长,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长。 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越往北去白昼越短,直射南回归线(冬至)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达到最短。 五、温度带的形成与分布(P11) 1、五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 2、范围: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地 球的 运动 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约24小时(1天) 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差;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定义:地球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1年 地理意义:四季变化(昼夜长短);五带的形成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自然资源的概念: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理解概念,能够区分哪些是自然资 源。)比如:微生物、阳光、空气是;纸张,钢铁等不是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阳光、空气、土地、水、生物等; 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煤、铁、铜、天然气、石油等) 3、水资源:①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它由江河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水及地 下水等组成。 ②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一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的多少来衡量。 4、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五位,人均水资源只占世界的28%。 5、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表现出时间上分配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时间上:夏秋季节多,冬春少,降水年际变化大(容易发生洪灾和旱灾) 空间上(地区上):总体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即东南多,西北少。(所以华北和西北缺水) 6、水资源短缺原因和对策 淡水短缺原因解决措施 自然原因储量有限海水淡化 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比如南水北调) 在时间上分布不均修水库 人为原因用水量大大增加节约用水,控制人口增长 水污染严重防治水污染 普遍浪费水节约用水,减少浪费 7、南水北调总体方案是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到华北、西北地区。分为三条线路: 东线:从江苏扬州附近通过京杭运河把长江的水调到华北。 中线:从湖北省的丹江口附近把长江和汉江的水调到华北。 西线:从长江上游四川青海等省直接调到黄河上游。 第二节土地资源与农业 1、我国土地资源主要的利用类型:林地、耕地、草地、沙漠和戈壁等。其中,草地比重最大。 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①土地利用类型多种多样。②总量丰富,人均少。③山地多,平地少。④后备耕地资源不足,而且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省区。 3、农业类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也叫水产养殖业)等 4、分布:① 耕地和林地主要在东部季风区;② 草地和难利用的土地在西部内陆地区; ③ 林地主要分布东部的山地地区,主要有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 5、东部:种植业区:南方——水田——水稻;北方——旱地——棉花、小麦、玉米 6、西部:草地——畜牧业;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7、从农业发展来看,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是粮食问题。农业生产要大力发展和推广现代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科技兴农)。 8、“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第三节工业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许多工业部门的原材料直接来自于矿产资源。 2、石油被称为“ 工业的血液”,煤炭被称为“ 工业的粮食”。 3、煤炭:①我国煤炭总量世界第一;②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 ③煤炭最丰富的三个省区:山西、陕西、内蒙古(其中,山西省最多) 大型煤矿:山西的大同、阳泉、西山、峰峰等;陕西的神府煤矿;内蒙古的东胜、准格尔。 4、石油:①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沿海大陆架也有;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了大油田。②大型油田:黑 龙江的大庆油田辽宁的辽河油田河北的华北油田山东的胜利油田新疆的克拉玛依油田。 5、铁矿:(炼钢的原材料) ①分布:分布广泛,以河北(冀)、辽宁(辽)、四川(川或蜀)储量最大。

中图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自然资源: ●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叫做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自然资源分类①可再生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利用后还能循环再生、或者不断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不能更新,也不能再生,越用越少。(矿产资源) 2.淡水资源:存在形式:江河、淡水湖泊、积雪、冰川、地下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 3.降落在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的多少来衡量。径流量又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 ◆分布特点:时间分配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分布不平衡: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改变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空间):调水工程。 ◆解决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修建水库。丰水期蓄水,枯水期防水,保持下 游较稳定的流量。 ◆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 (1)最严重地区:华北——地多谁少,人口城市密集,需水量大 (2)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 ◆南水北调:将长江水调往华北、西北。(目标)P7图E (1)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运河输送至天津和北京。(可调水量最大) (2)中线: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的丹江口水库,自流供水至北京和天津 (3)西线: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至黄河上游,解决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水质最好) 节水措施:农业用水:喷灌,滴灌, 工业用水:循环使用,污水达标排放, 生活用水:一水多用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试题及答案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 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下表内。(每小题1分, 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题号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答案 题号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6 49 50 答案 1.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 A.海陆兼备的国家 B.半岛国家 C. 内陆国 D. 岛国 2.关于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纬线连接南北两极 B.地球仪上共有90条纬线 C.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D.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3.世代居住在台湾的少数民族 A.壮族 B.高山族 C.满族 D.苗族 4.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形是 A.高原 B.盆地 C.丘陵 D.山地 5.地球上最大的圈是 A.南极圈 B。北回归线 C.南纬80度经线 D. 赤道 6.北回归线穿过我国的省区中最西的是 A. 云南 B. 贵州 C. 广东 D. 台湾

7. 我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差不多与整个_______面积相等. A. 亚洲 B. 欧洲 C. 非洲 D. 大洋洲 8. 我国近海中, 全部是大陆架, 水深不足200米的是 A. 渤海和黄海 B. 黄海和东海 C. 东海和南海 D. 南海和渤海 9. 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 A. 海南岛 B. 青藏高原 C. 漠河 D. 吐鲁番盆地 10. 与我国以黑龙江为界的邻国是 A. 朝鲜 B. 韩国 C. 阿富汗 D. 俄罗斯 11.我国干湿区类型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2. 下列省级行政区以河流作为简称的是 A. 湖北省 B. 湖南省 C. 四川省 D. 安徽省 13.下列山脉中,走向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大兴安岭 B.台湾山脉 C.天山山脉 D.雪峰山 14.位于东经120°上的省级行政区是 A. 河北省 B. 山东省 C. 安徽省 D. 台湾省 15. 下面关于我国人口的说法, 错误的是 A.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B. 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 C. 我国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D.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人口基数大, 人口增长快 16. 在一幅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空白纸上, 若画一幅完整的中国行政区图, 下列比例尺合适的是 A. 1:5000 B. 1:110万 C. 1:100万 D. 1:1200万 17. 我国最大的湖泊是 A. 鄱阳湖 B. 洞庭湖 C. 青海湖 D. 洪泽湖 18. 总朝一个方向走, 最后能回到原地的是 A. 0°经线 B. 180°经线 C. 90°E D. 0°纬线 19.等高线地形图上,缓坡的特点是 A. 等高线密集 B. 等高线向高处突出 C. 等高线稀疏 D. 等高线向低处突出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试卷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月考试卷 姓名:班级: 一、选择题(2分×25=50分) 1、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 6371千米 B 40000千米 C 5460千米 D 7000千米 2、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它的周长约为() A 6371千米 B 40000千米 C 5460千米 D 7000千米 3、地球上的0°经线和0°纬线相比() A 正好相等 B 0°纬线的长度是0°经线的两倍 C 0°纬线较长 D 0°经线较长 4、所有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假如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四周都指向() A 南方 B 北方 C 东方 D 西方 5、人们规定划分东西两半球界线的理由是() A 此经线圈大部分都通过陆地 B 此经线圈大部分都通过海洋 C 此经线圈大部分都通过荒无人烟的岛屿 D 此经线圈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 6、李红的爸爸是一名海员,一天她打电话问她爸爸出差到了什么地方,她爸爸神秘地告诉李红说:“我现在的位置北边是北半球,南边是南半球,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请你说出李红爸爸正确的位置:() A 0°,0° B 0°,180° C 0°,20°W D 0°,160°E 7,从南极到北极,纬度变化的规律是() A 由大变小再增大 B 逐渐增大 C 逐渐减小 D 由小变大再变小 8、地球仪上某点经度是60°,纬度是30°,这样的地方有几处?()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9、当66.5°N的地方出现极昼时,我国处于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0、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方向不同 B 都绕太阳转 C 地球公转形成了四季的变化,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D 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 11、我国去南极考察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我国的什么季节:() A 夏季 B 春季 C 冬季 D 秋季 12、外出旅行时,为了安排好行程,你会参考哪一类地图() A 气候图 B 交通图 C 地形图 D 导游图 13、在1:10000000的地图上,图上3厘米表示实地距离() A 100千米 B 300千米 C 30000千米 D 10000千米 14、能直观地看出某一组等高线从高处凸向低处的地形图是() A 等高线地形图 B 分层设色地形图 C 地形剖面图 D 政区图 15、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A 1:5000000 B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C 1/500000000 16、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 20°w和160°E B 20°E和160°W C 0°和180°D赤道 17、我们每天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主要原因是( ) A 地球公转 B 地球自转 C 太阳绕地球转 D 地轴与公转轨道斜交 18、北纬的代号用什么表示( ) A “E” B “w” C “N” D “S” 19、纬线指示-------------------------------------------() A 东西方向 B 南北方向 C 东南方向 D 西北方向 20、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A一年 B 12个月 C 一天 D 365天 21、图幅相同的四幅地图,比例尺最大的是---------------------() A、世界地图 B、中国地图 C、黑龙江地图 D、佳木斯地图 22、下列图例中表示铁路的是---------------------------------() A、 B、 C、 D、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19)

初一地理上册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学生回答) 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刚才,我们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盖天说”,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6页图c,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挂图:课本图p 5C图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初一地理上册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臵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臵。 教学准备: 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