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结构及益生功能研究进展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结构及益生功能研究进展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结构及益生功能研究进展

益生菌的筛选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cacy of MS -222and benzocaine as anaesthetics under simulated transport conditions of a tropical ornamental fish Puntius filamento -sus (Valenciennes [J].Aquaculture research, 2010,41(2:309-314 [17]刘长琳, 何力, 陈四清, 等. 鱼类麻醉研究综述[J].渔业现代化, 2007,34(5:21-25 [18]Kiessling A,Johansson D,Zahl I H, et al. Pharmacokinetics,plasma cortisol and effectiveness of benzocaine,MS -222and isoeugenol measured in individual dorsal aorta -cannulated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following bath administration[J].Aquaculture,2009, 286(3/4:301-308 [19]Tang S,Thorarensen H,Brauner C J,et al. Modeling the accumulation of CO 2during high density,re-circulating transport of adult Atlantic salmon,Salmo salar,from observations aboard a sea -going commer -cial live-haul vessel[J].Aquaculture,2009,296(1/2:288-292[20]Velisek J,Svobodova Z,Piackova V. Effects of clove oil anaesthesia on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J].Acta Veterinaria Brno, 2005(74:139-146 [21]Park M O,Im S Y,Seol D W,et al. Efficacy and physiological re - sponses of rock bream, Oplegnathus fasciatus to anesthetization with clove oil[J].Aquaculture, 2009,287(3/4:427-430 [22]Iversen M,Eliassen R A. The Effect of AQUI -S -(R Sedation on

多糖结构总结

多糖结构总结

————————————————————————————————作者:————————————————————————————————日期: ?

1 红外分析(IR ) 从硒化壳聚糖[图1(b)]与壳聚糖[图1(a)]的数据和图形对比可以看出,亚硒酸根主要连接在C 2的氨基本上和C 6的羟基上,主要是由以下的光谱图形和光谱 数据变化得到证明:壳聚糖C 2的氨基硒化后,NH 的弯曲振动由1594.52c m-1变为1523.29cm -1,壳聚糖C2 位氨基上未脱干净的乙酰基的羰基振动峰为

1650.32cm -1,而硒化壳聚糖C 2位上未脱干净的乙酰基的羰基振动峰为163 2.88cm -1,可能是受到C 6位的羟基上亚硒酸基的影响;同样由于硒化壳聚糖C 2位氨基上和C 6位羟基上亚硒酸根的影响,壳聚糖C -O 伸缩振动峰由 1079.45cm -1变为1090.41c m-1。同时,在800.00c m-1处观察到亚硒酸酯的Se=O 双键的振动峰。上述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与亚硒酸可能是通过C6位上的酯化反应和C2位上氨基的静电作用完成的。(硒化壳聚糖的制备及其表征) 从羧甲基壳聚糖与硒化羧甲基壳聚糖的红外光谱图图3、图4的对比中可以看出, 亚硒酸根主要连接在C2位的羧甲基和C 6的羟基上。主要由以下光谱图形和光谱数据变化得到证明: 羧甲基壳聚糖1627cm -1处的-COOH 反对称吸收峰在硒化羧甲基壳聚糖中红移至1599cm -1, 这可能是羧甲基壳聚糖中的-CO OH 与亚硒酸钠发生反应, 从而使键力削弱。1119cm -1处的C-O 伸缩振动在硒化羧甲基壳聚糖中红移至1064cm -1, 说明C6上的羟基也参与了硒化反应。此 外, 在硒化羧甲基壳聚糖的红外光谱中观测到位于806.125cm -1的Se=O 双键振动峰。(硒化羧甲基壳聚糖的合成及表征) 2.X-射线衍射 X 射线衍射法是研究多糖的结晶构型的有效方法。多糖通常是不能结晶的,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它可以微晶态存在。所以进行衍射分析的样品必须通过外界的诱导使其中相当部分呈现微晶态。进行衍射的香菇多糖样品一般先制成碱性溶液,然后在水中透析,进一步处理制备。孙艳等将从香菇中分离而得的多糖经X2衍射分析,确定其立体结构为右手心三度螺旋,晶格为六角形, 晶格常数a

天然植物多糖的结构及活性研究进展

2007年第1期 3月出版 李尔春*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系,西安710062) 天然植物多糖的结构及活性研究进展 Rsearchprogressonnaturalplant polysaccharidestructureandbiologicalactivity *李尔春,男,1984年出生,陕西师范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 在读生。 收稿日期:2006-12-14 LiEr-chun* (Departmentoffoodengineering,Sh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摘要主要介绍了天然植物多糖的结构及生物活性功能,如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疲劳、降血糖、抗病毒、抗氧化等,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关键词 植物多糖 结构 生物活性 AbstactsThenaturalplantpolysaccharidestructureandthebiologicalactivityfunctionweremainlyintro-duced,liketheanti-tumor,theimmunoregulation,an-tifatigue,hypoglycemic,theanti-virus,antioxidationandsoon.Itsprospectsfordevelopmentwerealsoforecasted.keywordsPlantpolysaccharidesStructureBiolog-icalactivities 多糖是指由十个以上单糖通过苷键连接而成的聚合物,他们除了作为植物的贮藏养料和骨架成分外,有些植物体内的多糖类化合物还在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衰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多糖是重要的高分子化合物,但由于其单糖的组成种类和连接位置多,再加上端基碳的构型等问题,使得对多糖类化合物的研究难度加大,长时间以来未受到重视,发展比蛋白质和核酸晚。近年来由于多糖类化合物的特殊生理活性,使得对于糖复合物和多糖类化合物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 1多糖的结构与测定方法 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多糖是非常复杂的大混合 物,包括生物大分子的混合、不同多糖(中性多糖、酸性多糖或杂多糖) 的混合、同种多糖大小分 子的混合,因此必须采取适合特点的方法分离分级纯化,否则结构不易确定。同一样品采用不同分级方法,常有不同结果。植物的不同部位,因功能不同,其中的多糖也是各色各样的,必须分开来研究。例如人参的根、茎、叶、果中的多糖,虽都含有中性杂多糖、酸性杂多糖组分,但其组成与结构却是不同的。 多糖与蛋白质一样也具有一、二、三、四级结构。多糖的一级结构是指糖基的组成,糖基排列顺序,相邻糖基的连接方式,异头碳构型以及糖链有无分支,分支的位置与长短等。多糖的二级结构是指多糖主链间以氢键为主要次级键而形成的有规则的构象。多糖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是指以二级结构为基础,由于糖单位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导致二级结构在有序的空间里产生的有规则的构象。多糖的结构测定包括纯度测定、分子量测定、单糖组成的鉴定、糖连接位置的测定、糖链连接顺序的测定、苷键构型及氧环的测定。 多糖一级结构的分析方法很多,主要分为三大 类, 即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和生物学方法。① 化学分析方法。主要有:水解法、高碘酸氧化、 Smith降解、甲基化反应等。②仪器分析法。与化 学分析法相比,仪器分析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操作方便等优点,是糖链分析不可缺少的手段。用于糖链结构分析的仪器方法主要有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法等。除了传统的分析技术,现代分析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以及仪器之间的联用,大大推动了糖链结构的研究工作。③生物学分析法。主要包括:酶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 食品工程FOODENGINEERING 44

硒化乳酸菌胞外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设计+开题+综述]

开题报告 食品科学与工程 硒酸化乳酸菌胞外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是由细菌和微型藻类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外的长链多糖。EPS常常以荚膜多糖和黏多糖两种形式存在。但对于微生物来说,主要是指不与细胞表面永久粘附的黏多糖。微生物EPS具有增稠和凝胶的特性,已被用作工业中的增稠剂、凝胶剂和稳定剂。但是,乳酸菌具有公认的安全性。其产生的EPS可以替代工业微生物多糖广泛用于食品配方中。而且,大量的研究证实乳酸菌产生EPS具有抗肿瘤活性、免疫激活作用、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益生元作用等,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硒元素是生命活动的必需元素,其存在形式有无机硒和有机硒两种,常见的无机硒有亚硒酸钠和硒酸钠,有机硒主要是硒蛋白和硒多糖。硒能构成若干氧化酶的活性中心,可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和对相关疾病的抵抗能力,这说明了硒与人体健康的直接关系。无机硒具有蓄积性毒性和致突变作用,使用时剂量难以控制,而有机硒的毒性低,副作用小,不但能够更好地发挥硒的作用,而且在激发免疫反应上比无机硒显著,因此,将无机硒与多糖有机结合使之转化为有机硒化合物———硒多糖,将会使硒和多糖的生理和药理功能得到优化。 硒能作用于人体转化成硒酶,大量破坏血管壁损伤处集聚的胆固醇,使血管保持畅通,提高心脏中辅酶A的水平,使心肌所产生的能量提高,从而保护心脏;硒是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成分,它能防止胰岛B细胞氧化破坏,使其功能正常,促进糖份代谢、降低血糖和尿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硒是一种可增强免疫系统和抑制细胞增殖的抗氧化微量元素,具有降低癌症危险的作用;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组成成分,每摩尔的GSH—Px中含4g原子硒,此酶的作用是催化还原性谷胱甘肽(GSH)与过氧化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可发挥抗氧化作用,是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剂。尽管硒在人体内的含量非常少,而且每日摄人量也极微,但却在人体的机能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硒在地壳中分布广泛但含量不均。据WHO公布的资料,全球有40多个国家属于低硒和缺硒地区。对中国1094个县市的土壤硒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中国是个缺硒国家,全国有72%的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硒摄入不足。硒只占人体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下,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而且食物中的有机硒才容易被人体吸收。有机硒主要是硒蛋白和硒多糖,本文讲述的是硒多糖。

微生物胞外多糖及其生物合成途径研究现状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微生物前沿, 2017, 6(2), 27-34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38347507.html,/journal/amb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38347507.html,/10.12677/amb.2017.62004 Research Status of Microbial Exopolysaccharide and Its Metabolic Pathway Ning Pang1,2, Jiaqi Zhang1, Jin Qi3, Binhui Jiang1* 1School of Resources and Civil Engineering,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2Beijing Yingheru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3Fushun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Fushun Liaoning Received: May 22rd, 2017; accepted: Jun. 9th, 2017; published: Jun. 12th, 2017 Abstract Due to their uniqu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biological safety, microbial polysaccharid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 such as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life. But due to high production costs and less production limit its wide application. The screening, isolating and culturing of microbial strains of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production of flocculant conditions and th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were also discussed.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microbial exopolysaccharide metabolic pathway was focused. The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produc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can be found by the study of metabolic pathways of microbial exopolysaccharides,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Keywords Microbial Flocculant, Glycobacter, Biosynthetic Pathway 微生物胞外多糖及其生物合成途径研究现状 庞宁1,2,张佳琪1,齐进3,姜彬慧1* 1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2北京盈和瑞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3抚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辽宁抚顺 *通讯作者。 文章引用: 庞宁, 张佳琪, 齐进, 姜彬慧. 微生物胞外多糖及其生物合成途径研究现状[J]. 微生物前沿,2017, 6(2):

益生菌及其制剂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本科生学年论文 题目:益生菌及其制剂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院 (系) 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专 业 班 级 生物科学12级 学 生 姓 名 陆金苗 指导教师(职称)王健(副教授) 提 交 时 间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益生菌及其制剂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陆金苗 (安康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012090095) 摘要:目前已经对益生菌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获得了许多 使用益生菌的经验。近些年来, 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将益生菌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益生菌菌株的鉴定、菌株的遗传学修饰、益生菌功能基因组学和安全性等几个方面, 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益生菌的技术方法、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和面临的挑战, 并提出了益生菌 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益生菌;益生菌制剂;益生菌的研发 1.益生菌 1.1什么是益生菌 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是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总称,如常益生益生菌。人体、动物体内有益的细菌或真菌主要有:酪酸梭菌、乳酸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目前世界上研究的功能最强大的产品主要是以上各类微生物组成的复合活性益生菌,其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工农业、食品安全以及生命健康领域。 1.2益生菌与乳酸菌的区别 1)益生菌是从有益宿主健康出发给出的定义,目前研究较热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芽孢杆菌、丁酸梭菌等,其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芽孢杆菌都属于乳酸菌类,因此益生菌包括了部分乳酸菌,而乳酸菌不全是益生菌。益生菌的四种菌种:目前常用的益生菌种类主要有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光合细菌等几大类。 2)乳酸菌一般是指能发酵糖,主要生成乳酸的细菌的总称。乳酸菌是从发酵糖产生乳酸的机理方面考虑给出的概念,对人类生活有益的乳酸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链球菌、明串珠菌等。并不是所有的乳酸菌都有益于人类健康,也有一些乳酸菌对人体是有害的,如有害的利斯特氏菌。在谈论乳酸菌时应该注意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摘要】多糖又称多聚糖,是由单糖缩合成的多聚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是一类重要的活性物质。从20世纪50年代对真菌多糖抗癌效果的发现以来,人们开始了对多糖的化学、物理、生物学系列的研究。目前已有报道的天然多糖化合物约有300多种,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织中。近年来,由于植物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衰老、降血糖等多种生物活性、毒副作用小和不易造成残留等优点[1-2],对植物多糖的研究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孕育着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开发利用植物多糖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目前,对植物多糖的研究多集中在药理作用等方面,而对植物多糖进一步的分离纯化、结构测定、结构和功能关系及在食品、农业、工业方面的开发应用等研究工作较少。笔者参阅了部分资料,对植物多糖的结构、提取方法、药理作用及在保健品、食品、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旨在为今后中国植物多糖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奠定技术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多糖;功能;提取纯化 1 植物多糖的组成和结构 多糖是由超过10个以上、通常由几百甚至几千个单糖分子聚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由醛糖或酮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糖苷键分为α型和β型2种。植物多糖的糖链结合以β-1,3或β-1,6键为主,有的多糖还带有分支,带有分支链的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而α型连接的多糖生理活性较弱。但有研究表明[3],α型连接的多糖也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多糖与蛋白质一样具有一、二、三、四级结构。一级结构是指糖基的组成,糖基排列顺序,相邻糖基的连接方式,异头碳构型以及糖链有无分支,分支的位置与长短等。二级结构是指多糖主链间以氢键为主要次级键而形成的有规则的构象。三级和四级结构是指以二级结构为基础,由于糖单位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导致二级结构在有序的空间里产生的有规则的构象。研究表明,同是β-1,3连接的多糖即使其一级结构完全相同,但由于二级和三级结构不同,其生理活性差异也很大[4-5]。因此,多糖的活性与其高级结构密切相关。 2 多糖提取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2.1植物多糖的提取方法 2.1.1水煎煮法 水煎煮法是多糖提取的传统方法,是用水作为溶剂煎煮提取多糖。因为多糖在冷水中溶解度较低,一般要在70-90热水中回流提取2~3h,将提取液真空浓缩后加入乙醇将多糖析出。目前多数国内文献采用水煎煮法提取多糖,如盛家荣等[6]采用此法从板蓝根中提取多糖,李志洲等[7]采用该法提取大枣多糖。该法

高产胞外多糖的乳酸菌菌种的筛选

2008年第1期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l.1 2008总第五十五期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pril No.55高产胞外多糖的乳酸菌菌种的筛选 吴玲何颖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学技术系,江苏常州 213164) 摘要:本文首先从高产EPS混合乳酸菌中分离纯化了12种乳酸菌,测定不同菌种在40℃下液体培养12h后菌液的OD值、活菌数;然后将12种菌在适宜条件下分别制成酸奶并测定其pH值、粘度和产胞外多糖量,从中筛选出了两株产多糖量最高的乳酸菌种;最后利用API细菌鉴定系统对这两种乳酸菌进行鉴定,分别为乳酸乳球菌乳亚种1和片球菌属。 关键词:胞外多糖;乳酸菌;右旋糖酐 乳酸菌是一类能利用可发酵性糖为原料,并能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通称。按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中的生化及形态分类法,乳酸菌分为18个属。而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应用较多的乳酸菌主要有7个属,分别为乳杆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乳球菌属、片球菌属、明串珠菌属和双歧杆菌属[1]。 多糖是指由20个以上单糖组成的糖类化合物,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多糖。自20世纪40年代成功开发出由肠明串珠菌发酵产生右旋糖酐以来,新的微生物胞外多糖的研究与开发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研究的热点[2],其中又以乳杆菌属、链球菌属、明串珠菌属、乳球菌属等乳酸菌的胞外多糖研究较多。 乳酸菌胞外多糖是由乳酸菌发酵产生的,分泌在细胞外的,常渗入到培养基中的糖类化合物。根据其所在的位置,可分为荚膜多糖和粘液多糖。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生物合成因菌种的不同而发生在不同的条件下,按合成位点和合成模式不同,其胞外多糖的合成可分为2类,即细胞壁外的同源多糖的合成与细胞膜上的异源多糖的合成[3]。Wigandi等[4]认为乳酸菌合成EPS可能有3种方式:(1)加速扩散;(2)活性传递;(3)基因转移。 许多乳酸菌是历史悠久的工业生产菌,乳酸菌胞外多糖不仅对乳制品的结构和风味具有重要影响,而且有可能成为食品级多糖的一个极好的来源而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的增稠、稳定、乳化、胶凝及保湿[5];而且,近十多年来的研究发现[6],活性多糖除了具有抗病毒、抗衰老、降血糖、刺激造血等作用外,还有抗肿瘤、抗溃疡、免疫调节、调节胃肠功能、降低胆固醇等生物学功效。其中,来源于乳酸菌的胞外多糖由于对机体无毒副作用,来源安全可靠等优点,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因此,将乳酸菌胞外多糖作为功能性食品的成分进行开发和研究具有很大潜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瑞士乳杆菌(1004和15019)、德氏乳杆 收稿日期:2007-12-21 作者简介:吴玲(1981-),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微生物学硕士;何颖(1981— ),女,江苏南通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遗传学硕士。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益生菌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系别食品工程系 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 班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二班 学生姓名白晓静 学号 2009040302014 指导教师姓名徐启红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河南漯河 2011年11月2日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工程系毕业论文目录 摘要 (1 1 益生菌的生物学特征 (1 2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 (1 2.1 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1 2.2 提高乳糖利用率 (1

2.3 降低胆固醇含 (2 2.4 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2 2.5 其他生理功能 (2 3 益生菌在食品中的应用 (3 3.1 益生菌在酸奶中的应用 (3 3.2 益生菌在啤酒中的应用 (3 3.3 益生菌在酸酪中的应用 (3 4 益生菌的安全性 (3 5 展望 (4 参考文献 (5 致谢 (6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白晓静 摘要:益生菌是添加到食品中的活菌。益生菌包括了乳杆菌类(如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詹氏乳杆菌、拉曼乳杆菌等;双歧杆菌类(如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卵形双歧杆菌、嗜热双歧杆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如粪链球菌、乳球菌、中介链球菌等此外,还有一些酵母菌与酶也可归入益生菌的范畴。益生菌对人类的营养和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双歧杆菌在肠道中的数量已成为婴幼儿和成年人健康状况的标志。益生菌在医药食品和饲料工业中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益生菌的生物学特征,生理功能,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

关键词:益生菌生物学特征生理功能安全性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工程系毕业论文 1 益生菌的生物学特征 益生菌在肠道存在的机制是定植与粘附。定植是正常肠菌群在宿主的特异性定位定居与繁殖的微生态学现象。是正常菌群对宿主产生生态效应和发挥生理作用的前提条件。而它的粘附特性是指益生菌通过粘附多糖体与肠上皮细胞壁通过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特异性粘附形成亚优势菌群而定居下来,并且形成与肠壁密切联系的细菌生物膜。而它粘附在肠壁上这一特性被认为是益生菌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1]。 粘附的益生菌可在肠道停留更多的时间,这样可以有更好的代谢和免疫调节作,用粘附的益生菌与粘膜表面发生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刺激免疫反应,粘附也可以起竞争排斥作用,把病原菌从肠道上皮排除出去,体外实验证明粘附的嗜酸乳酸杆菌可以有效的抑制病原菌在肠道的粘附和生长体外实验表明不同的益生菌菌株有不同的粘附能力。另外从不同年龄组分离出的益生菌其粘附能力也是不同的,如从老年人肠道中分离出的双歧杆菌其粘附能力明显差于从儿童的肠道中分离出来的双歧杆菌。关于益生菌的粘附特性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益生菌的粘附作用仍然受到很大争论。如有些人认为强的粘附能力可能会增加在宿主中感染的机会;另外一些认为益生菌在体内和体外有很差的粘附能力,但是它们在宿主细胞中有很好的益生作用。 2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 2.1 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人的大肠内定居着种类繁多、代谢途径迥异的各种微生物,其主要功能是从消化道上部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中捞取能量、他们主要是通过发酵来吸收和利用糖类在小肠中的主要产物短链脂肪酸。益生菌可参与多种维生素代谢,产生维生素B、

多糖结构总结

多糖结构总结.

IR红外分析()1 的数据和图形对比可以看出,亚硒酸根[图1(a)]从硒化壳聚糖[图1(b)]与壳聚糖主要是由以下的光谱图形和光谱数据C的羟基上,主要连接在C的氨基本上和62-1变为C的氨基硒化后,NH的弯曲振动由1594.52cm变化得到证明:壳聚糖2-1为基的酰的干未基位C聚1523.29cm,壳糖氨上脱净乙基羰振动峰2

-1,而硒化壳聚糖C位上未脱干净的乙酰基1650.32cm的羰基振动峰为2-1,可能是受到C位的羟基上亚硒酸基的影响;同样由于硒化壳聚糖1632.88cm6C位氨基上和C位羟基上亚硒酸根的影响,壳聚糖C-O伸缩振动峰由62-1-1-1处观察到亚硒酸酯的800.00cm1090.41cmSe=O1079.45cm。同时,在变为双键的振动峰。上述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与亚硒酸可能是通过C位上的6酯化反应和C位上氨基的静电作用完成的。(硒化壳聚糖的制备及其表征) 2 的对比中可以图4、从羧甲基壳聚糖与硒化羧甲基壳聚糖的红外光谱图图3主要由以下光谱图形C的羟基上。看出, 亚硒酸根主要连接在C位的羧甲基和62-1反对称吸收峰在羧甲基壳聚糖: 1627cm-COOH处的和光谱数据变化得到证明-1

与亚1599cm-COOH, 这可能是羧甲基壳聚糖中的硒化羧甲基壳聚糖中红移至-1伸缩振动在硒化羧甲基壳处的C-O1119cm硒酸钠发生反应, 从而使键力削弱。-1在硒化羧上的羟基也参与了硒化反应。此外, 聚糖中红移至1064cm, 说明 C6-1(硒化羧806.125cm甲基壳聚糖的红外光谱中观测到位于双键振动峰。的Se=O 甲基壳聚糖的合成及表征) 2.X-射线衍射,X射线衍射法是研究多糖的 结晶构型的有效方法。多糖通常是不能结晶的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它可以微晶态存在。所以进行衍射分析的样品必须通过外界的诱导使其中相当部分呈现微晶态。进行衍射的香菇多糖样品一般先制成碱进一步处理制备。孙艳等将从香菇中分离 而得的多糖经,性溶液,然后在水中透析a=b=1. 晶格为六角形确定其立体结构为右手心三度螺旋衍射分析X2,,, 晶格常数 5nm, c =0. 6nm。ZhangP等经X-衍射分析表明:天然香菇多糖具β三股绳 状螺旋型立体结构,但加入尿素或二甲亚砜后立体构型改变,转变为单绳螺旋结 构。(香菇多糖结构分析和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3.拉曼光谱法 拉曼光谱在检测多糖分子的振动相同原子的非极性键和异头物方面效果较好。它侧重于探测多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如平铺折叠或螺旋状等。研究 -1-1926cm954和有很强的拉曼吸收,此外在-D 表明,α螺旋直链淀粉在 865cm-1内对多糖的类500-1500cm有C-O-C 糖苷键的伸缩振动吸收,拉曼 光谱在处 型和糖苷的连接方式的检测灵敏,比红外光谱表现出了更高的分辨率,许多复杂-1区域内。的拉曼吸收谱带都在低于600cm 2.1 Seleno-LP的拉曼光谱 -1-1附近的吸收峰亚硒酸酯中和Seleno-LP的激光拉曼光谱在 911cm699cmSe=O和Se-OH的伸缩振动,而LP在这两处均没有吸收峰。这证实了seleno-LP中存在Se=O键。(兰州百合多糖硒酸酯的合成及表征)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11食品科学余勇 11720525 摘要:植物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的方法及其主要生物活性,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植物多糖提取分离生物活性 多糖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由许多相同或不同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在一起的多聚化合物,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运转的基本物质之一。根据单糖的组成可分为同多糖和杂多糖。同多糖指由相同单糖构成的多糖,如淀粉、纤维素等;杂多糖由不同的单糖组成,结构上还可能与蛋白质或者核酸等结合形成结合型多糖。植物多糖是多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多糖在早期的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中,因活性不明显,常作为无效成分弃去。由于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自2O世纪8O年代来,人们对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有了新的认识。科学实验研究显示,植物多糖具有许多生物活性功能,包括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辐射、抗菌、抗病毒、保护肝脏等,且对机体毒副作用小。因此,对植物多糖的研究开发已成为医药保健品行业热门领域。如香菇多糖、灵芝多糖、云芝多糖已在国内临床上广泛应用。而其他一些植物多糖正在深入研究,如桑黄多糖、猪苓多糖、人参多糖、枸杞多糖等。 1 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1.1 植物多糖的提取 多糖是极性大分子,所以从植物中提取多糖,一般采用不同温度的水稀碱或稀盐溶液提取。由于水提时间长且效率低,酸碱提易破坏多糖的立体结构及活性。因此,发展高效,维持多糖结构和生物活性的方法至关重要。涂国云等采用酶法提取多糖,即采用复合酶一热水浸提相结合的方法,复合酶多采用一定的果胶酶、纤维素酶及中性蛋白酶,此法具有条件温和、杂质易除和提高效率等优点。同一原料,分别用水、酸、碱、盐或酶法提取,所得多糖往往是不同的。 1.2 植物多糖的分离纯化 利用不同多糖分子大小和溶解度不同而分离。常用季铵盐沉淀法和有机溶剂沉淀法。如安络小皮伞粗多糖的纯化方法,在多糖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乙醇溶液。得到多个多糖;还可用葡聚凝胶(Sephadex)琼脂糖凝胶(Sepharose)以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和缓冲溶液作为脱色剂,采用凝胶柱层析法使不同大小的多糖分子得到分离纯化,但该方法不适宜粘多糖分离。

乳酸菌胞外多糖生理功能研究报告进展

乳酸菌胞外多糖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摘要:食品级乳酸菌分泌的胞外多糖是近年来乳品科学的研究热点。概述了乳酸菌胞外多糖的来源、分类及生理功能,重点介绍了有关乳酸菌胞外多糖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的相关研究,展望了其在发酵制品、保健品和医药等领域研究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乳酸菌;胞外多糖;生理功能;免疫活性;抗肿瘤 Advancements on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LAB exopolysaccharides Abstract: Exopolysaccharide produced by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have been the focus of dairy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source, classification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LAB exopolysaccharides, introduces immunomodulatory and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exopolysaccharide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prospects of exopolysaccharides in fermented products, health products and medicine in many fields. Key words: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exopolysaccharide (EPS>。 physiological functions。immuno- modulatory。 antitumor 1 乳酸菌及其胞外多糖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是能够发酵 碳水化合物并产生大量乳酸的微生物总称,是具 有悠久历史的食品工业生产菌株,被广泛应用于 发酵制品、肉类制品及医药保健品等领域。特别 是在干酪和酸奶等发酵乳制品的生产中,乳酸菌 对产品质构、口感、风味及提高营养价值等方面 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功能特性的改善主要由乳酸 菌分泌的次级代谢产物如胞外多糖来实现 [1] 。 乳酸菌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 是乳酸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发酵产生并分泌 到细胞壁外的一种水溶性长链多糖 [2] ,分子量在 4.0×10 4 ~6.0×10

胞外多糖

胞外多糖(EPS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早在50年代人们就认为胞外多糖可能是青枯菌的致病因子,随后围绕青枯菌胞外多糖的病理学意义进行了大量研究。H u sain和Kelman比较了青枯菌自发无毒突变株和野生型菌株的特点,发现自发无毒突变株不产生胞外多糖,致病力丧失,因此认为胞外多糖在致病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l 5l。青枯菌的胞外多糖是由多种化学物质组成的复合物,其中主要的组成成分是氮乙酞半乳糖醛酰胺。研究发现,不同青枯菌小种的胞外多糖的组分有所不同,同一小种也存在不同类型的胞外多糖。一些研究显示,一个称为EPS I的胞外多糖,可能与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致病性最为相关I6J EPS I合成的特异突变研究显示,即使直接注入大量的突变菌细胞进入植物茎组织,与非突变菌比较,其植株的萎蔫和死亡程度也很低。通过土壤接种试验也显示,尽管突变菌在维管组织中繁殖,但植株的发病很轻。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胞外多糖的合成受l6 kI1的eps操纵子调控,涉及l0个调控基因产物和3个不同的调控信号,这种严谨的调控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EPS I对病原菌本身的重要性以及在病原菌对植物的致病性中的重要作用『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或称青枯菌引起许多重要经济作物如烟草、花生、番茄等植物的萎焉病。主要通过土壤传染病害,它的寄主范围很广泛,有 33科100多个种,危害茄科植物为最多“。青枯菌毒力株能产生胞外多糖,用特殊固体 培养基培养时形成两种菌落形态即易变的和固定的,前者产生胞外多糖有毒力,后者很少产生这种多糖。为此,日本科学工作者研究了这种胞外多糖的组成以及它与致病性的关系。发现这种多糖是一种混合物一主要由N一乙酸半乳糖胺(2一氨基2半乳糖)和少 量鼠李糖、葡萄糖以及某些简单肤所组成。事实上,这是同型一N一乙酞半乳糖胺葡聚糖的一个例证。其化学性质还不清楚,但认为这种胞外多糖与毒力有关系‘,这是因为 它阻滞寄主植物维管束组织,导致水分输导的困难。另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了青枯菌致病性的分子遗传学,发现这类菌中一些菌株存在着大质体“)、“,并认为青枯菌的致病性可能与质体有关4),也就是说,致病基因在质体上,但在培养过程中致病性(如番 茄青枯菌)容易丧失;另外,分离这种质体也是不容易的,一则它本身在细胞内的数量 太少,二则由于质体太大,难以与染色体分开4)。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分子生物研究室除了从寄主青枯菌获得大质体(Mw为60一120x10“d。)外,还获得小质体(Mw为 5x10“d。)5’,他们检测了中国的14种寄主植物的51个野生型青枯菌内生质体,并对其中20个野生型(毒力株)和20个突变型(非毒力株)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①其中14株 野生型和10株突变型菌株均含分子量大小相同的有1一2个质粒;②其中有些菌株(野 生型或突变型)不存在质粒;③其中一些野生型毒力株不含质粒,而其衍生突变型无毒 力株则出现质粒。第①和第②种情况表明,致病性与质粒没有必然联系,但第③种情况,致病性的丧失伴随着大质粒的出现,看来,质粒的形成与致病性无关系,这种现象不排除致病基因是从染色体上跃跳的结果。 用作食品添加剂。 2.1 结冷胶的结构与特性 结冷胶是在有氧条件下由伊乐假单胞菌产生 的,后确认为少动鞘脂单胞菌。结冷胶是组成与结 构类似的8种微生物多糖中的一种。这8种微生物 多糖为:结冷胶、沃仑胶、鼠李胶、S657、S88、S198、 NW11、PSP4,它们具有相同的主链结构,所不同的 是它们的侧链基团的数目和位置以及含有或不含有 乙酰基。天然结冷胶含有46%葡萄糖、30%鼠李

产胞外多糖(EPS)乳酸菌菌株的分离、筛选

产胞外多糖(EPS)乳酸菌菌株的分离、筛选 1.目的要求 (1)熟悉产胞外多糖乳酸菌菌株的筛选方法 (2)了解乳酸菌产胞外多糖的基本原理 2.基本原理 微生物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 EPS)是一些特殊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壁外、易与菌体分离的荚膜多糖或黏液多糖,属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 微生物EPS是一种长链、高分子质量的聚合物,甚独特的物理学和流变学特性以及使用安全性使它在食品和非食品工业备受青睐,尤其是它在医药领域所具有的巨大应用潜能正日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自然界中能产生多糖的微生物种类很多,涉及细菌、酵母和丝状真菌。长久以来,乳酸菌用于发酵乳的生产,通常认为乳酸菌EPS安全性更为可靠,而且乳酸菌作为生理功能调节剂,利用益生菌制成活菌制剂,省去常规发酵、提取等繁琐工艺。因此,开发乳酸菌EPS较其他微生物EPS来说,更具有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多糖难溶于乙醇,因此如果乙醇溶液中有絮状沉淀出现,通常可认为样品中含有多糖。本实验就是利用多糖的这种性质来沉淀分离微生物EPS以供下一步的多糖检测。 目前用于多糖检测的方法较多,主要有干燥称重法、硫酸一蒽酮法、DNS(3, 5一二硝基水杨酸)法、苯酚一硫酸法、相对黏度法和Imshenetskii等报道的浊度法等。由于苯酚一硫酸法具有简单方便、显色稳定、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不受蛋白质干扰等优点而深受欢迎。其原理是根据苯酚一硫酸试剂与游离的寡糖和多糖中的己糖、糖醛酸(或甲苯衍生物)发生的显色反应。己糖在490nm处(戊糖及糖醛酸在480nm处)有最大吸收,吸收值与糖含量呈线性关系。具体操作见实验步骤。本实验利用多糖难溶于乙醇的性质来沉淀分离微生物EPS。 本实验以乳制品和肉制品为初始原料,分离产EPS的乳酸菌菌株并筛选高产EPS的优良菌株。 3实验材料 3.1原料从市场上购买的乳制品、肉制品。 3.2培养基MRS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1.5%琼脂)。 3.3主要试剂6%苯酚,(临用前用80%苯酚配制)、浓硫酸。 3.4器材普通光学显微镜、电热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高压蒸汽消毒器、高速离心机、分光光度计 4实验方法与步骤 4.1菌种的分离各样品分别称量25 g,粉碎,溶解于225 ml无菌生理盐水中,振荡均匀,得到10-1的菌悬液。取1 ml此菌悬液,逐级稀释,直到10-8,并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各1 ml倒入平板,加入约15 ml含有CaCO3的MRS培养基中,轻轻水平转动混匀,待凝固后37℃恒温培养。(周一) 4.2初筛24 h培养后取出观察,观察产生乳酸溶解圈的菌落,那些表面黏稠或者周围有扩散现象的单菌落,菌落呈圆形,用接种环挑取时可见明显的黏性,疑为胞外多糖。革兰氏染色并进行显微观察,筛选出形态较好的菌株。(周二) 4.3复筛将已经挑选出的菌株接种于MRS液体管内,37℃活化培养,苯酚一硫酸法检测其24 h 的发酵液内所产EPS的量并进行比较,筛选出产EPS相对较多的乳酸菌。检测具体方法如下列步骤。 4.4标准曲线的制作准确称取标准葡萄糖20 mg于500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各种试剂按照表所示的量加入试管中后,静置10 min,摇匀,室温放置20 min以后于490nm波长下检测光密度,以2.0 ml水按同样显色操作为空白,横坐标为多糖微克数,纵坐标为光密度值,得标准曲线。(周一)

益生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益生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益生菌可以被称作是一个“古老而新兴”的概念。人类早在上百年前就开始食用酸乳、奶酪等含益生菌的食品,但益生菌及其产生的益生元成分的功能却一直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近30年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益生菌、益生元及含有这类物质的产品对人们的保健功能,随之而来的是对益生菌的广泛研究,和其在各种产品中的广泛使用。益生菌作为促进人类健康的物质,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仅直接体现在对产道微生态的改善,也能有效降低血脂、血糖,预防“三高”,还可综合调节人体免疫功能,间接地起到预防癌症的作用。以下我们就来看一下益生菌在不同方面的作用。 1、益生菌维护肠道健康的作用 益生菌对人体健康最直接,也是最突出的作用表现在其对人体肠道微生态的改善。益生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维护者人体肠道的健康。 .益生菌的定植拮抗作用 益生菌能与致病菌竞争消化道上皮的附着位点。抑制致病菌在肠道内的定植或增殖。例如双歧杆菌通过脂壁磷酸粘附于肠上皮细胞表面,竞争性抑制肠道内源性及外源性潜在致病菌对肠上皮细胞的粘附、定植,从而起到定植拮抗作用。 益生菌还能与有害菌竞争营养物质,在营养物质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竞争性地消耗潜在致病菌的营养素,限制有害菌的生长。 .益生菌产生抗菌物质 乳酸菌在体内发酵乳糖,产生大量的乳酸乙酸,可降低肠道局部pH 值,改善微生态环境,抑菌或杀死肠道内的大肠菌、沙门菌、链球菌等;同时,低pH 值有利于肠道蠕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阻止致病菌的定植。乳酸菌产生的组织酸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更明显;乳酸菌本身还有抑制病原体复制的作用; 还有一些益生菌可产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物质,如:细菌素、过氧化氢、亲脂分子、二乙酰、二氧化碳和乙醛等,这些物质对肠道内的大肠杆菌、沙门菌和链球菌等均有抑菌或杀菌作用。 净化肠道微环境 枯草芽孢杆菌可在大肠中产生氨基氧化酶、氨基转移酶及分解硫化物的酶,可将臭源吲哚化合物完全氧化,将硫化物氧化成无臭无毒物质,从而降低血液及粪便中有害气体的浓度。 另外,需氧型益生菌进入消化道后,生长繁殖消耗肠道内大量氧气,使局部环境的氧分子质量浓度降低,氧化还原电势下降,使需氧型致病菌得不到足够氧气而大幅度下降,起到防止人患病的作用。 2、益生菌对“三高”的预防 益生菌和由益生菌产生的益生元类物质能够通过调整肠胃功能,调节人体对食物中糖分、脂质等物质的吸收,进而调节人体血糖、血脂,预防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疾病的发生。 .益生菌对高血压的预防 近来很多研究表明: 益生菌食品确实能起到一定程度上控制血压升高的效果。从啤酒酵母和瑞士乳杆菌发酵乳中分离出来的肽类物质具有抑制血管紧张素转移酶I(ACE)活性的作用。这种物质可以干扰肾素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ACE的活性,以起到降血压的作用。 .益生菌对高血脂的预防 当前诸多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有效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 肠胃中胆固醇的溶解度取决于胆盐的溶解度,胆盐经水解后溶解度下降,从而致使胆固醇也一同沉淀下来,增加了胆酸和胆固醇的排出量,减少小肠对胆酸的重吸收进而减少血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