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行为分析学

应用行为分析学
应用行为分析学

第一章应用分析行为疗法概述

由于孤独症是一种广发性发育障碍,致残率很高,而且病因至今仍不明确,因此目前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只能够针对患儿的症状变现进行对症治疗,从而减轻患儿的症状,提高患儿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争取其尽量能回归主流社会。

20世纪7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Lavas创立少年孤独症训练项目,该项目运用零散单元教学法(又称离散单元教学法),强化理论和简单祈使句对孤独症患儿进行密集的行为训练,后来发展成为应用行为分析教学法。它强调运用功能分析法,从个体的需要出发,采用“A-B-C”模式,即“前因(需要)--行为—结果”来塑造正性行为,该方法是目前孤独症患儿早期教育训练最有效的操作性方法之一,具有可操作性强,方法较简单的特点。

Lavas曾在1987年报道过其纵向研究的成果,将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运用ABA技术训练两三年,训练时间每周超过40小时的实验组有47%智商超过100,每周训练10小时左右的实验组只有2%智商超过100,而没有任何训练的对照组智商没有明显变化。后继的研究表明,有90%的孤独症儿童经过训练有显著效果,而1岁2个月是孤独症儿童应用分析疗法进行行为训练的最佳开始期。后来McClannahan等的研究认为,该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成年孤独症患者。

一、行为学家的观点

1,行为曲线

行为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密集度呈正态分布。大多数人的行为都落于中央位置。而行为过少和行为过多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正常人也会存在行为过多或过少现象。

2,正常人的过多或过少行为

正常人也会存在过多的行为,如:有的人在学习的时候喜欢转笔,他的这种转笔行为发生的频率过多,就形成了一种过多行为,通过转笔这种过多的自我刺激行为,他可能学习的更加认真,投入,学习效率可能会更好。再如:有的人很喜欢讲话,而有的人则很喜欢运动。这些都有可能是以过多的行为形式出现。但也有的人非常内向,他们不喜欢与人交往,有了空闲时间也是呆在家里不喜欢出去;不喜欢讲话;他们在社会交往上往往表现为过少的行为。

3,过多或过少的行为不是问题行为需满足的条件

正常人存在过多或过少的问题,但我们往往不认为这些现象有问题,是因为虽然他们的行为发生

频率属于少数人的范畴,但他们的行为也满足以下的需求,所以我们认为是正常的。首先过多或过少的行为它不能影响个体学习新的行为,其次不能影响个体以前学习到的行为,也不能影响个体的正常的社交活动,最后它们不能影响个体独立生活的能力。凡是不能满足

以上条件中的任何一条时,都应该充分的进行思考,往往那种行为就是问题行为,要予以进行行为治疗。

4,行为学家对于孤独症患者的观点

行为学家认为孤独症患者在行为上出现了行为的缺陷和行为过度的表现。行为缺陷的表现为言语交流的接受和表达,非语言交流,独立游戏(兴趣)和集体游戏,自理行为等。行为过度的表现常常为攻击行为,自伤行为,自我刺激行为,刻板行为,暴躁行为。而对孤独症患儿的治疗就是要使其过少的缺陷行为通过训练使其增多,同时运用行为学的方法使患儿过多的行为得到控制。

二,ABA的优点

1,该方法把所有个体的复杂行为都分解成小单元行为,也就是简单行为,通过回合式教学的方法教会小单元行为,然后再通过训练慢慢把复杂的行为复原出来。例如:洗手,扣扣子等复杂的生活自理行为即是通过这种程序进行训练。

2,个体化明显。使用应用行为分析法时,程度不同德孤独症患儿,从哪个小单元开始将行教授,从哪个起点开始也不同。

3,教授的是功能性的课。也就是在课程的选择上选取在患儿社交上的“重要”的行为。

4,正面性干预的方法。在教学中注重较正确的行为而不是进行纠正错误的行为。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尽量不让患儿有出错的机会,可能通过及时给予提示的方法实现。

第二章功能分析模式

一,功能分析模式(ABA模式)

ABC模式是分段性教学(回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前因—行为—结果)

1,ABC行为观察记录表

ABC行为观察记录表,系依行为观察之概念所设计。A(Antecedent)指的是前事刺激(事件),也就是问题行为出现之前发生了什么事,B(Behavior)指的是问题行为本身,C(Consequence)指的是行为结果,也就是问题行为出现后发生了什么事。ABC行为观察法透过行为的前事刺激、行为本身,行为结果的来龙去脉,归纳出目标行为与前事刺激、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以找出行为所代表的功能。

ABC行为观察记录表主要以单一的问题行为(目标行为)之观察记录为主,由老师就某一特定问题行为,经由实际观察到的问题行为发生之来龙去脉加以记录。换句话说,老师必须亲眼观察到,知道问题行为出现之前,发生了什么事,即前事刺激为何;问题行为出现后,紧接着产生了什么事,即行为结构为何?才可以记录ABC行为观察记录表上。

使用本观察记录表有三个主要的用途:①增进教师对问题行为的观察能力,因为教师必须记录问题行为出现前与出现后的相关行为,因此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才不会遗漏重要信息。经常利用ABC行为观察记录表记录孩子的行为,能有效的增进教师观察的敏锐度和准确度。②增进教师对问题行为的了解。如:孤独症患儿在何种情况下比较容易出现问题行为,也可以获知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和环境中的哪些人、事、物有关。③增进教师客观而非主观研判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能力,进而增加辅导的能力。

2,前因

前因是对行为之前环境因素的客观描述,包括客观物理环境和其他人的行为。如:时间,在什么时候进行训练;地点,选择在哪里教;人,由谁来教(父母,教师,孩子)。事情或活动,行为发生前发生的、导致行为发生的事件或活动。在训练中指令,教学方法,教材等也属于行为的前因。

3,行为

首先行为是具体的,特别的,也就是说行为应该是详细的、明确的,不同的人的一个具体行为应该是一致的;其次,行为是可以看到的;再次,行为是可以衡量的,它的发生的次数是可数的。因此,我们平时所说的发脾气、有礼貌、伤心均不是行为分析疗法中的行为。

4,结果

结果是行为获得的东西,它可以增加或减少行为的发生。强化(正、负强化)可以增加行为的发生,反之惩罚会减少行为的发生。①正强化,是指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立即得到一种强化物,这种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并使这种行为在那种情景或刺激下出现的几率增加。例如:当患者遵守纪律,保持安静时给其喜欢的玩具,患儿以后遵守纪律、保持安静的现象出现增多。②负强化,是指行为者置身于或即将置身于一个厌恶性情景中,当其采取某项行为后,该厌恶性刺激会终止或避免,即当患儿做出好的行为后,其厌恶的刺激消失。如:当患儿不遵守纪律时给予厌恶的刺激如:不允许出去玩,当患儿安静了以后,撤销厌恶的刺激,才能出去玩。③惩罚,是指在某行为出现后出现的某一事件,该事件使得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下降。即:当患儿做出不好的行为后,厌恶的刺激出现。如:当患儿不遵守纪律时,给予厌恶性刺激(不允许出去玩)。

在ABC的训练中往往设计前因(特定的时间,地点,教材,指令等)下,使患儿出现期待的目标行为,然后给予结果(强化物),从而促进目标行为的维持及更多的发生。

二,强化物的分类

强化物不是奖励,它是能增加或维持行为的环境中的任何因素。正常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有强化,如:通过努力工作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精心打扮自己以后,获得别人的赞美等。在分段式教学(回合式教学)的操作中,强化物是用来对孩子的正确反应进行“奖励”的物品或活动,其特点是多样性,即凡是对孩子能起到“奖励性”作用的事物都可能成为强化物。

1,强化物的分类

强化物可根据强化物自身的特点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社交型强化物,如:鼓掌,拥抱,摸摸头,说“你真棒”“很好”;实物强化物,如:患儿喜欢的东西,卡片,小玩具等;游戏强化物,如:患儿喜欢的游戏(荡秋千)、打电脑,看电视等;食品强化物,如患儿喜欢的糖,饼干,薯片等;代币强化物,各种代币,如小红花等。

根据强化物是否自然发生,强化物可分为自然强化物和特设强化物。自然强化物是指跟随某些行为后的自然发生。如:喝水之后口渴的感觉消失。特设强化物是指那些并不是跟随行为自然发生,而是人为给予的强化物。如:在ABC训练中当患儿听从教师的指令摸一下红积木后,教师给患儿一块饼干吃。

2,有效强化的原则

ABC教学中为保证上课的质量,首先要选好本次课程的强化物,实现有效强化的原则。

①适当性,强化物应该是患儿选出来的,是患儿所喜欢的,能真正起到强化作用的;②伴随性,指当患儿完成教师所制定的任务后,应伴随给予强化物;即时性,指当患儿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后,在其行为发生的3秒内给予强化物;④一致性,指在患儿的ABA教学中,如果有多位教师参与教学训练,那么不同的教师在给予强化物时应保持一致性原则。

3,如何选择合适的强化物

首先应对患儿实行强化物的调查和选样。观察患儿平时的选择倾向,应提供6种以上的选择,选中后随机换位置再次进行选择,如果2-3次均选择同一个物品,则此次课程的强化物即为此物品。在选择强化物时,同时应注意评估一下其是否有效,是否安全健康,是否可以做到,即“可实现性”;是否可以控制,即“可控制性”。

当患儿不注意学习时应先考虑强化物是否有效的问题。应重新让患儿选择强化物从而辨别是否是由于强化物失效所导致。在教学中应注意强化物会随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改变。如果需要,孤独症患儿可同时拥有2件以上的强化物。

当本次课程的强化物选好以后不能立即拿开,如果是实体强化物可以给患儿玩一会,如果是食品强化物可以给患儿吃一点点,然后应立即开始进行教学。

4,强化的频率

强化的频率可分为高频强化和低频强化两种。高频强化是指以固定比率(1:1),即对患儿的每一次正确的反应给予一次奖励。高频强化的使用在患儿对教学的配合能力较弱,情绪较差,或对患儿提出新的课题时。低频强化是指以变化比率(X:1),即在患儿数次正确反应后给予一次奖励。低频强化使用在患儿能够较好的配合教学,情绪较好,与患儿进行其所喜欢的活动时,课题难度不大或患儿已表现出能够独立完成时。通过强化比率的变化也可以看到患儿配合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5,避免过度强化

在教学中应注意避免一次给予患儿过多的食物类强化物,防止患儿过快出现吃饱了的现象,进而使强化物失效。同样对于实物强化物也应避免让患儿一次玩的时间过长。当强化物失效时,也应考虑到是否强化物太单调而缺乏变化,导致患儿缺乏持久的兴趣。

6,建立操作性条件

操作性条件是指利用或改变环境因素从而提高强化物的有效性。如:当患儿饥饿时食物的强化效果会有所提高。而炎热的天气时或患儿吃过较干的食物后,水对患儿的吸引力或上升。喜欢玩的玩具,很久不给予患儿玩后,该玩具对患儿的吸引力会更强。当患儿闻到食物的香味后,食物对患儿的吸引力也会上升。

第三章ABA教学技巧和课程形式

ABA教学是从教技能开始,并以其为中心。而孤独症患儿的许多行为问题多与儿童的相关技能缺乏有关,ABA教学从技能着手更有可能在孤独症患儿的教育中成功。

一,ABA教学的主要程序及注意点

在教学时,尤其是在教学的初期阶段应拿走分散孤独症患儿注意力的物体。在上课之前应把本次上课的所有材料准备好。在教学时应注意遵循强化的原则,即有效强化的原则。在教学中应遵循课程的形式及测试的阶段,当患儿的能力不够时不能进行下一阶段。在教学中教师应清楚教学的目标以及教学应遵循的泛化级别。同时在教学中注意遵循提示的层次,提示的力度应逐渐减弱。当患儿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反应时,教师应正确给予进行行为的纠错。教学中应随时进行数据的记录,通过详尽的数据来分析患儿学习的效果,并决定是否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二,ABA教学中常运用的技术

1,塑造

塑造法是行为改变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强化近似成功的反应逐步建立新的行为。即通过连续不断地逐步强化,修正个体的行为,使其行为逐渐接近设定的目标。

ABA是将行为分解成细小的部分,即小单元的行为进行教学时,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强化近似的反应来“塑造”孩子不断趋近和最终完成所期望行为(目标行为)因此一个得到强化的行为,应该比以前的行为更接近期望行为的标准。该技术能够增加患儿获得强化的机会,并使其获得成就感。在使用该技术时应注意把握好“赏进不赏退”,“赏好不赏差”的塑造原则。

经常需要采用塑造法的情况有:①身体动作(对孩子动作进行强化,使这些动作越来越接近正确的动作);②语言技巧(对孩子逐步改善的发声进行强化);③书写及绘画(在孩子画出的字母越来越接近于卡片上的时给予强化)。

提示又称为辅助,是一种外加的暗示以增强获得一个新行为的成功性。即一种附加的刺激,它被使用在有意识地引发正确反映(期望反应),从而帮助患儿在指令与正确反应之间建立联系,以保证患儿行为的正确性,使强化的目的得以实现。进行提示能加速患儿的学习进程,同时也能减少患儿学习中所遭受的挫折。

提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身体提示---通过接触儿童的身体帮助他完成正确反应,包括完全的和部分的身体辅助。②动作示范---通过示范指令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并完成。③手势提示---用手势动作(指点,示意)帮助孩子做出正确反应。④位置提示---将刺激物置于孩子易于给出反应的位置上。⑤语言提示---用语言补充,描述指令示意孩子应有的正确反应;在语言刺激中给出(全部或部分)正确答案。⑥视觉提示---用图片或实物对孩子进行提示。

在使用提示时应充分注意提示的时间要及时,以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发生兴趣并体验成就感。其次提示要与强化物结合使用,在提示患儿做出正确反应后应及时给予强化。

3,渐退及提示的层次

渐退是指逐步撤销提示的过程。而提示的层次应遵循从最大干预到最小干预的顺序。如:提示应从全体式的提示,半体式提示,动作示范逐步降低提示的强度,直至患儿能独立完成目标行为。例如:患儿在使用身体提示下完成“摸”的行为后,下一个回合尝试采用一个手势提示(指着正确的实物),下一个回合尝试使用只发出第一个音节来提示患儿仍模仿说出实物的名称。适当的延长“等待”的时间也是一种提示的渐退,在患儿已经能在一种提示下完成目标行为后,可以尝试在下一个回合中,如果患儿没有对指令做出即时的反应,适当地延长提示给予的等待时间,但注意等待时间不能超过五秒钟,并避免孩子出现错误反应。

在教学中要逐渐的撤销提示,直至孩子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也能够独立完成。但记住要慢慢的消失提示,在一种水平的提示消失或减弱之前,患儿应能够在这种提示条件下成功的完成几个连续的回合。如果提示减低后,患儿不能完成正确反应,应返回到降低以前的等级上去。也就是说,在确定降低或减弱后的提示肯定不行后,要使用肯定能够使孩子做出正确反应的(程度较高的)提示。

ABA教学是以提示的消失为最终目的的,要求患儿能逐步独立完成所期望的目标行为。为避免造成孩子对提示的依赖,因此在第一次给予提示时就要想到提示的消失,也就是说在第一次给予提示时就应该设计好提示渐退的层次。

在教学中应防止进行不经意的提示,因为不经意的提示一般不容易渐退,同时它还会误导教师对患儿学习情况的正确判断。如:在不经意的提示下,患儿的表现似乎会更好一些。有些孤独症患儿在不经意的提示下会更多的注意无关的线索。在教学中常见的不经意提示有:督视,姿势,位置,交替发出指令,表情,患儿反应正确时教师反应得快,患儿反应错误时教师反应得慢等。

通过给予提示能帮助患儿理解(语言)指令,保证患儿成功作出正确反应;建立对指令必须做出反应的意识;使教学能继续进行。

三,分阶段教学(回合式教学)

A-----------------------------B---------------------------------C 提示

指令----------------------小单元行为------------------------正确的反应

1,指令

指令是指让患儿做什么事情时所出示的刺激。可分为语言指令,如:让患儿做什么事情时所说的话;非语言指令,如:手势,示范动作,物品,卡片等。指令可以使患儿理解别人的意愿,并建立起自己与别人是有关系的意识。

发指令时应注意以下的原则:统一性---在开始教第一个孩子时,指令要保持一致,以使患儿准确地理解教师要他做什么?等患儿能力提高以后才可以考虑是否能变化指令。不重复性-----如果指令发出后,提示下患儿没有反应,应认为患儿做出的是错误反应,应给予错误的纠正。而不应重复再给予指令,甚至多次给予指令及提示。与强化结合相使用,在患儿出现正确的反应后,应及时予以强化。

发指令的技巧为:①及时,适时。②明确,准确,不应该有选择,如:好不好?行不行?可不可以?③声音清晰,以平常说话的语调为好。④内容上可根据患儿的能力,由简单明了至复杂发展。例如:给我笔---给我红笔----给我桌上的红笔----请给我桌上的红笔---请拿给我桌上的红笔…尤其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或者在患儿掌握某种技能有困难时,指令要简明。简明的指令有助于避免混淆。

给予指令后,要给患儿大约3—5秒的反应时间,这样患儿可以有时间进行思考。反应的时间太短或太长都不利于教学,太短可能会引起患儿的混淆和混乱,太长又可能会使患儿注意力出现分散现象。

当给予指令后患儿没有正确反应时教师应该保持镇静,不能着急,应该表现出“忽视”的态度,而不应关注。更不能对患儿予以呵斥,而应充分理解患儿学习进度缓慢的特点,保持平静的心态。

在给予指令后,教师应明确患儿的目标和反应。发指令前教师首先要明确要让患儿做些什么。只有教师明确的知道指令的内容要求和预期反应,患儿才有可能明白。

2,小单元的行为(简单行为)

ABA教学中,当复杂行为全部不会时,应分解成小单元的行为分别进行教学,然后再用任务分析的方法将复杂行为复原。在分段式教学中(回合式教学)教师事先明确患儿的目标行为是什么,质量要达到什么标准,对于达到标准的目标行为才能予以强化,即强化的标准要始终如一。如:指令是“碰一下鼻子”时,事先要明确患儿的手要靠到鼻子多近才算是碰到了鼻子。如果标准是只有手碰到鼻子的皮肤才算成功的话,那么指鼻子的行为就不能予以强化。明确强化的标准有助于所有的教师保持教学的一致性,有助于患儿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保持客观的教学态度。但应注意强化的标准应该根据患儿的能力平进行确定及调整。

3,正确的反应

教师要在患儿做出反应后立即给予正确的反应。一般师要在3秒内给予反应。教师反应的意义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如:不能在说“不对或错了”的同时,脸上还挂着微笑,也不能在说“好或真棒”的时候还皱眉。

当患儿做了正确的行为后(目标行为出现),教师应对患儿的目标行为予以强化。当患儿做了错误的行为后(目标行为没有出现),教师的正确反应,应是对患儿的错误行为给予“不对”的指示并进行纠错。

一般当教师给予指令5秒后,患儿仍没有做出正确的反应,视为患出错。如果患儿出现离开座位,抢东西等其他东西时,也视为患儿出错,并要予以纠正和纠错。

“纠错”,在小单元行为的教学中患儿犯错后,应采用“四部纠错”的方法进行纠错。

示范---在物体名称的听力训练中,教师应拿起物体,指着物体说:“这是××”

提示---教师给予指令后,给予提示,当患儿做出正确反应后,不给强化物(但可给社交强化物)

转换---让患儿做以前会的一个简单行为

重复---教师给予指令后,不给予提示,如患儿做出正确的反应,给予强化物;如患儿再次出错,重新做四部纠错

一个目标行为,如果当患儿出现连续几次纠错后,都在重复时出错,可以不再进行四部纠错,而应考虑从头做起。

如果在纠错中,患儿出现发脾气,要强化物的行为时,可尽量予以控制,如控制好教学的节奏,对患儿发脾气的现象予以忽视。如果无法控制时,也不能立即妥协,可以换一个患儿以前会的目标行为或难度较低的目标行为,当患儿在教师的指令下完成这个要求较低的目标行为后,再给予强化物。否则会强化患儿发脾气,要强化伍的不当行为。

四,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一般是指把行为心理学运用于自然环境中的教育方法。情境教学是指教学不仅应发生在设计的教学场景,而应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全过程。

不论是小单元行为还是复杂的行为都可以使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早晨见到教师要问好,吃饭时教师给予指令“给我××”,当患儿在室外玩耍手脏后,教师指导其去洗手。不小心衣服弄脏了,教师指导其换衣服。教师及家长如果能把握住日常生活中的机会及时对患儿进行情境教学,除可以增加患儿的学习次数外,同时也可以使患儿学习到的技能得以泛化。

五,分段式教学的阶段

分段式教学可以分为ET,DT,RT,MT四种阶段。

ET,即扩展试验,是系统地将目标物呈现在患儿面前,同时逐渐增加辨别物的数量进行教学。

DT,即辨别试验,是患儿已经掌握“同一课程”中6个以上的项目后,将这一课程中以掌握的项目随机地呈现在其面前进行分辨。

RT,即随机试验,是在不同的反应课程中,将已经掌握的项目呈现在患儿面前让其辨认。

MT,大批量试验,是利用同样的指令,同样的教材,反复进行目标行为的训练。

MT是一种训练技巧,当患儿对学习第一目标物充分准备,或缺乏理解时常常使用该方法。再在此方法中只有一个目标反应,逐渐退提示直至患儿能独立完成目标行为。

六,ET(1—6)扩展试验

1,ET1

①有2个目标反应,分别为1和2.P为提示下完成,T为独立完成,R+为强化物。

②操作流程可以为:

P1 R+ P1 R+ T1 R+ T1 R+

P2 R+ P2 R+ T2 R+ T2 R+

T1 T2 R+ T2 T1 R+

(随机转换) T1 T2 T2 R+ T2 T1 T2 R+…

举例:物体名称的听力训练ET1

T1-----笔 T2------杯子

给我笔(提示) R+

给我笔(提示) R+

给我笔(独立) R+

给我笔(独立) R+

给我杯子(提示) R+

给我杯子(提示) R+

给我杯子(独立) R+

给我杯子(独立) R+

给我笔(独立)

给我杯子(独立) R+

给我杯子(独立)

给我笔(独立) R+

(随机转换)

给我笔(独立)

给我杯子(独立)

给我笔(独立) R+

给我杯子(独立)

给我笔(独立)

给我笔(独立) R+

2,ET2

①有1个目标反应。P为提示下完成,T为独立完成,R+ 为强化物。

②2个分辨物,d1,d2,此2个分辨物是在ET1中学习来的。

③操作流程可以为:

P R+ P R+ T R+ T R+

T R+ d1 T R+ d1 T R+

(随机转换) T d T R+ T d T d T R+…

举例:物体名称的听力训练ET2

目标物 -------尺子,分辨物1------杯子,分辨物2-----笔

①有1个目标反应.P为提示下完成,T 为独立完成,R+为强化物。

②3个分辨物,记为d.

③操作流程可以为:

P R+ P R+ T R+ T R+

T R+ d T R+ d d T R+ d d d T R+

(随机转换) T d T R+

T d T d T R+

T d T d T d T R+

举例:物体名称的听力训练ET3

目标物------橡皮,分辨物分别为------杯子,笔,尺子

4,ET4

①1个目标反应物。P为提示下完成,T为独立完成,R+为强化物。

②4个分辨物,记为d.

③操作流程可以为:

P R+ P R+ T R+ T R+

T R+ d T R+ d d T d d d T R+ d d d d T R+

(随机转换) T d T R+

T d T d T R+

T d T d T d T R+

举例:物体名称的听力训练ET4

目标物------文具盒,分辨物分别为------杯子,笔,尺子,橡皮

①1个目标物反应,P为提示下完成,T为独立完成, R+为强化物。

②5个分辨物,记为d.

③操作流程可以为:

P R+ P R+ T R+ T R+

T R+ d T R+ dd T R+ dddd T R+ dddd d T R+

(随机转换)T d T R+

T d T d T R+

T d T d T d T R+

举例:物体名称的听力训练ET5

目标物---红领巾,分辨物分别为-----杯子,笔,尺子,橡皮,文具盒

6,ET6

①1个目标反应物。P为提示下完成,T为独立完成,R+为强化物。

②6个分辨物,记为d.

③操作流程可以为:

P R+ P R+ T R+ T R+

T R+ d T R+ dd T R+ ddd T R+ dddd T R+ ddddd T R+ dddddd T R+

(随机转换) T d T R+

T d T d T R+

T d T d T d T R+…

举例:物体名称的听力训练ET6

目标物-----书包,分辨物分别为----杯子,笔,尺子,橡皮,文具盒,红领巾七,DT--- 辨别试验

辨别试验室当患儿经过ET训练后,已经能够掌握“同一课程”中6个以上的项目时,将这一课程中已掌握的项目随机地呈现在患儿面前,让其进行分辨。DT的教学形式与ET5-6很相似,也是有5-6个分辨物,1个目标反应,只是省略其中的部分环节。

部分程度较好的孤独症患儿可不经过ET,直接进入DT.也可以很快地通过ET阶段的训练进入到DT的训练。

DT的操作流程可以为:P R+ P R+ T R+ T R+

(随机转换) T d T d T R+

T d T d T d T R+ …

八,RT----随机试验

是在不同的反应课程(七类基础课程)中,将已经掌握的不同课程内的项目呈现在患儿面前让其分辨。例如:摸一下碗,这是什么颜色,拍手,给我糖,你叫什么名字?找一样的,学我做。

操作流程可以为:P R+ P R+ T R+ T R+

(随机转换) T d T R+

T d T d T R+

T d T d T d T R+

九,解决教学中障碍的常见方法

1,考虑强化物。当教学出现问题时,首先应考虑是否是强化物不合适所导致。即使在课程开始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强化物的选择,但因为强化物的强化效能的可变性,在教学中患儿出现不能集中注意力,不断出错等问题时,也应首先排除是因为强化物的问题所导致的教学无法顺利进行。

2,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学目标的制定超过患儿的能力水平时,由于能力的欠缺往往会使课程无法进行训练。例如:教师想叫孩子写字,但如果患儿还不会握笔,那么想让患儿写出最简单的1字也是十分困难的。

3,行为过度问题集对抗行为。当患儿存在与目标行为相对抗的行为时,应先解决问题行为,如:想让患儿模仿拍手动作,但患儿不停的玩手。有时孤独症患儿的过度行为,也会影响教学的开展。如:患儿明显多动,根本不能坐在椅子上时,此时应对患儿的安全能力进行训练,在选择教材时也应充分考虑到患儿的兴趣,使用其感兴趣的教材进行教学。

4,教师的错误。当教师存在提示错误时,如:有不经意的提示,但教师并未意识到,因此导致提示未渐退。例如:甲教师给予指令后,会不经意的注视目标物,因此甲教师通过教学的记录判断患儿已经学会了该目标反应,但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患儿根本没有学会该目标反应。

教师在教学中未运用塑造方法等,教师发出指令时患儿注意力不集中,强化物的机遇不及时,对患儿的行为出错更正不及时,教师的指令不清楚(注意指令不是问题)等都可能是导致教学出现障碍的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问题要详细的进行分析,找出导致教学障碍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改进或调整教学活动,从而使教学活动顺利的继续下去。十,数据记录

在教学活动中,为保证教学活动进行的客观性,及时掌握患儿的学习情况,必须对患儿的学习进行详尽的数据记录。通过确切的数据决定是否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记录中应对每一项目标反应进行记录,分辨较多时可以不详细记录,只记d,而不用区分d1。为保证教学的正常速度,减少记录的用时,在保证记录要求的前提下,记录时可用简写。如:可以用“+”表示患儿出现了正确的反应。“—”表示患儿出现了错误。“0”表示患儿在指令后没有做出反应,这种现象也是错误的表现,但它同真正的错误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有时当患儿经常出现对指令没有反应时,往往是对教学活动不感兴趣的表现,也可能是强化物失效所致。“P”表示患儿在提示下完成行为,在计算结果时,其不计入成功之内。“ec ”表示教师对患儿的错误行为进行了四步纠错。

在ET,DT,RT,MT的数据记录中可采用线性记录方式。

例如:ET1的记录

1 1 1 1

2 2 2 2 1 1 1 2 2 2 1 2 2 1 1 1

P P + + P P + + _ ec + _ ec + + + + _ ec + 通过计算来获得ET1中患儿独立完成目标行为的百分比,一般认为只有患儿连续2天以上超过80%时,并且能通过2位训练者,才能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

数据记录后填写“数据记录表图”,并进一步画出“学习变化图”可使教学效果变化更为明显。

数据记录表

日期教师目标正确错误需提

示正确

百分

实验数据问题分辨物

十一,泛化

泛化又称类化,它是指个体学习到的能力的大致的或类似的转换。孤独症患儿自身的障碍特点导致其技能的泛化能力差,而一种技能患儿只有在不同的环境及不同的条件下都能运用,我们才能认为该技能患儿的确是掌握了。因此泛化是ABA训练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方法。一旦一个技能在一个环境中被教会,就要将它转移到了变化中的环境(如:材料,位置,人员)中进行泛化。泛化关系到训练的有效性,即可以确定行为的改变是因为孩子学到了东西。要使一个教学方案达到有效性,就要系统的进行泛化。

泛化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刺激的泛化和反应的泛化。刺激的泛化是指在一个环境中学会的行为,以后在其他的环境中也能表现出来,尽管这些环境没有包括在教学计划中。反应的泛化则是指通过只训练一个行为引起更多(总体)的行为变化。即通过教一个或一些有限的行为,获得许多附带的行为改变效果。如:问:“你的名字?”回答:“我是××”、“我的名字叫××”、“××是我的名字”等。

泛化分五级“

1,一级泛化。从基础学习将技能掌握,可以在不同的人物之间进行泛化该项目标。如:在不同的教师之间进行泛化,至少2个,越多越好。一级泛化在操作过程中:不变的---

环境结构、强化物的密集、时间、教材、指令。要变的----唯一要变的是操作者。解决的问题----患儿只和某一个人说话而不和其他人说话。

2,二级泛化。在一级泛化基础之后进一步的结构化:在不同的教具材料及指令间进行泛化。二级泛化在操作过程中:不变的---环境结构、强化物、时间。要变的---指令,教材,训练者。解决的问题---①患儿能适应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同指令,如:这是什么?你看到了什么?②患儿能认识不同外观的同一类物品,如:大杯子和小杯子都是杯子。

3,三级泛化。保持所学的和已经掌握的概念(一级和二级);在不同的设置时间分散注意力的事物之。间泛化;加强反应的流畅度。即除了以上的进行变化之外,要在不同的环

境,时间,分散注意力的事物之间进行泛化。三级泛化在操作过程中:要变的---环境结构,如:在不同的地方。强化物---如:变化,延长。时间,指令,教材,训练者。把让孩子分心的物品移回来,来增加干扰,如:加入分心的东西,声音,味道。

4,四级泛化。保持所掌握的全套任务;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泛化。即功能性地使用患儿学到的技能。如:学过物体名称的听力课程“碗”,在吃饭时,教师对患儿说“给我碗,期待患儿出现递碗的期望行为。四级泛化对患儿来说是看得见的,也是非常实用的。在自然环境中教师或家长可以通过“设计”和“捕捉”进行四级泛化,此时患儿的目标行为受控于自然强化物。

一到四级泛化可以同时进行。在教学中最好每天都有一级和四级的泛化内容。

5,五级泛化。是在社会环境中泛化,让患儿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受于他人的行为,即社会规则。通过五级泛化建立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当行为,如:上课不能大声说话,裤子脏了要换掉等。可以通过口头交流,角色扮演及实际操作来进行泛化。

[以裤子为例来说明五级泛化]

一级泛化:不同的人之间都认识裤子

二级泛化:认识不同的裤子

三级泛化:不同的时间,地点都认识裤子

四级泛化:应用到生活中(什么时间穿裤子,什么时间换裤子)

五级泛化:为什么要换裤子(脏了,破了等)

十二,巩固

孤独症患儿的训练中,如果停止了对一组行为的训练后,会发现该行为在几个月或者几年后渐渐消失,那么以前的工作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同样在为一些发育障碍儿童做了极为辛苦的语言和一些复杂的行为训练后,如果没有继续再做,而当终止上课两年后发现患儿的能力已经失去了很多,然后又重新开始训练,恢复以前已有的成果,但再过三年后可能会看到第二次丢失。而巩固法能保证新学到的行为持续下去。巩固训练能使患儿逐步自立,是其未来生活的关键环节。

巩固法的原则体现在:①缩小“课上”和“课外”的差别。将学校与其他环境的转化在“不知不觉”中。②强化方案“正常化”。对孩子的强化方式(强化频率,强化物)要逐渐转化为在普通环境中常有的形式。具体可体现在:逐渐减小强化方案的固定性,实行一个灵活多变的方案。即让孩子们习惯不是所有的正确反应都会被强化。逐步使用二级强化(拥抱,握手,象征性夸奖)代替基础强化(食物)。尽管基础强化物在训练新技能时很有效,但它们未必适合所有的环境,容易产生过度强化,并且对年龄大的孩子也不太有吸引力。使用孩子在自然环境中也能得到的强化物。训练中心的教师的表演性,夸张的强化方式在学校里一般没有;

而学校式的强化,诸如分数,代币(红花,五星等),在校外一般也没有,因此训练中要注意尽量将强化方式和强化物“正常化”。③将已学会的技能与新的技能连接起来。教孩子学习新的课题时能够利用他已学会的技能,这样新旧两个均能的带强化。④学会功能性(实用)行为。训练孩子学习一些他可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好处(强化)的行为,如一些语言表达,玩耍活动或自我表达等。即使让他学了很多没有实用功能的渊博知识,也不会在外面的环境中得到巩固。

第四章任务分析

分段式教学解决的是小单元行为的训练问题,但现实生活中并不全是简单的小单元行为,还存在很多的复杂行为。对于复杂行为的训练可以通过任务分析的方法予以解决。任务分析是将复杂行为分解成可以控制的步骤,从而可以每一次都用统一的方法进行教学。任务分析可以让教师用逻辑的顺序进行教学,能预防教师出现遗漏教学步骤的现象,并在具体的教学中发现患儿障碍及学习困难的领域。

一,明确复杂行为的步骤

任何一个复杂行为运用任务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时,都应首先明确该复杂行为的具体步骤。即把复杂的行为分解成小单元行为。在分解时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记录。

例如:洗手

步骤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

1,打开水笼头

2,按压洗手液

3,搓手

4,双手置于水笼头下

5,接水搓手

6,关闭水笼头

二,连环法

连环法是将目标行为分解为不同的小单元行为,将较简单的小单元行为连在一起按照一定的顺序教。最终能使孩子独立完成一个包含有一系列动作的活动。

在采用连环法之前,必须确定孩子已经能独立完成每一个小单元行为。它有前进连环法和后退连环法两种形式。前进连环法是从第一个动作开始独立直至最后一个动作;后退连环法是从最后一个动作开始独立直到第一个动作。必须注意的一点是,无论使用前进连环法还是后退连环法,在训练孩子独立完成第一步时,其他的步骤要在辅助下完成。

三,任务分析的具体操作及教学方法

面对复杂行为时首先要写人物分析表,此表与结构化教学中的程序 =时间表不同,它不是给患儿看的,而是给教师看的。任务分析表可以根据患儿生活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确定以后在教学中不同的教师要在教学中遵循分析表的步骤,不能随意进行更改,从而保证一致性的教学原则。

可以使用前进连环法和后退连环法进行教学顺向链接。有长期从事ABA训练的专业人员认为后退连环法的效果更为理想。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患儿出现了错误,首先,将孩子带回错误的前一步;到此步时给予预期性的提示;最后,连续完成以下步骤。

第五章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其理论奠基于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及20世纪初期两种学习理论的影响,一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二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孤独症患儿可变现出严重的不正常行为,大量的行为矫正研究证实,这些不正常行为可以通过行为干预的方法加以控制甚至消除。

一,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指的是那些影响自身发展,家庭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的非社会预期性的行为。这些问题行为不是因躯体疾病所引起的。因此问题行为并不是家长认为有问题的行为。如:家长认为孩子总是哭闹,所以家长认为孩子的哭闹是问题行为,但分析之后,也许可以否定。问题行为也是人的行为,所以它也符合人类行为的特点,即是人们说的和做的,是具体的,明确的,是可以看到的,可以衡量的,它的出现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二,如何确定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具有以下的特点:它会阻碍学习新的行为,如:儿童不停的玩手,从而无法进行精细动作的学习。它会干扰以前学会的行为,如:喜欢玩纸的患儿,即使会剪纸,拿到纸后也只是玩,而不去剪纸。它会影响患儿的独立生活,如:患儿对母亲极为依恋,只要母亲离开他的视线,就不停的哭泣。它会影响患儿正常的社交生活,如:患儿有伤害他人的行为,大声喊叫,破坏环境等。

三,孤独症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

孤独症常见的问题行为有:伤害自身的自伤行为,如:撞头,咬手等。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如:打人,咬人,踢人,拉别人的头发等。破坏行为,如:破坏物品(砸东西),破

坏环境(往楼下扔东西或大声尖叫)。自我刺激行为,这类行为没有明显的外部环境诱因,是因为内在刺激的反应,即是因为内在需求而寻找刺激的表现。具体又可分为:视觉刺激行为,听觉刺激行为,味觉刺激行为,嗅觉刺激行为和触觉刺激行为。如:摇晃身体、来回奔跑、不停的在床上跳、看手等。还有一些行为,它本身虽然是好的行为,但由于患儿做的太多了,也变成了问题行为,如:不停的问同一个问题,要别人回答给他听。

四,问题行为的功能分析(ABC模式分析问题行为的功能)

1,行为的功能分析。行为学家认为,任何行为的出现都是有规律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前因下发生,行为发生之后,又会获得它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促进行为的再次发生或减少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行为的功能分析就是通过对行为发生的前因,以及行为的结果进行调查分析,来回答“为什么出现该行为?”的问题。

2,问题行为的功能分析。就是通过对问题行为发生的前因,以及问题行为的结果进行调查分析,来回答“为什么出现该问题行为?”的问题。因此对问题行为进行分析时,首先要确定问题行为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行为发生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明确这个行为为什么会发生,也就是找出这个问题行为的功能。

五,孤独症儿童常见问题行为的功能

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常常是他们的一种表达方式,即用这种方式表达他们的愿望和感受。问题行为的功能(孩子想以此方式达到的目的)可以归纳为:逃避或回避功能,患儿为了回避一件他感到不愉快或困难的事情或环境,或从中逃避出去,从而出现问题行为。吸引注意力,如:引起教师、家长或其他人的注意。自我满足,因内在的需求而发生的一种自我强化,行为有明显的自我刺激特点。感觉强迫,原因与“自我满足”相类似,行为特点是固执和有顺序。

根据强化类型的不同和给予强化得人的不同,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功能又可分为:1,社会性正强化。由他人中介的,社会性正强化的结果在目标行为出现后给予。如:患儿在苦哭闹后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或者患儿在哭闹后,家长去哄他,其获得了强化物,也就是家长的注意力。

2,社会的负强化。当目标行为出现后,他人就终止令行为者感到厌恶的交往,任务或活动。如:患儿在课堂上大叫或敲桌子,被老师罚站,患儿从而逃避了上课。患儿在课堂上大哭吵闹,教师没有办法继续上课只好中止教学活动,患儿也逃避了上课。

3,自动正强化。强化的结果是行为本身的自动结果。如:孤独症患儿的视,听,触,前庭本体感等各种刺激行为。

4,自动负强化。目标行为自动终止或减弱厌恶性刺激从而强化了目标行为。如:患儿头不舒服时,不停摇头,然后其头部不舒服的感觉消失。

六,问题行为功能分析的具体方法

问题行为功能分析常用的方法有三种:间接方法,直接观察法和试验验证法。在分析时应符合行为学功能分析的理论,即从前因—行为---结果三方面全面考虑。

间接方法,通过与家长或其他熟悉儿童情况的人进行访谈或使用调查问卷来进行。

前因应包括以下内容:时间,地点,人,事情或活动,人做了什么,患儿在做什么,什么情况下问题行为少出现等待。行为在记录时应尽可能的具体,详细,量化。结果应包括:行为之后发生了什么?行为之后他人做了什么?行为之后有什么变化?行为之后患儿得到了什么?行为之后患儿逃避或避免了什么?

直接方法,通过直接观察记录(至少5次以上)获得资料。它与间接方法观察记录的内容相似,区别在于是专业人员自己观察出来的。

试验操作,通过操控问题行为的背景与结果而观察对行为的影响。可每天进行1-2次,每次时间大概为1个小时,每一个情境的时间为10—15分钟。记录每一类情境中目标行为出现的次数。某一情境中,目标行为出现的越多,则此情景是目标行为的功能的可能性就越大。

生活中的创新

生活中的创新 存在性的创新 (存在层面的创新行为) ●制造(或某种程度上的获得)新的衣物、银器、器械、照明用具等 ●在庭院中植树种花 ●修理房屋 ●为家里做(买、换)新家具 ●其 他——引入你的存在状态中并改变了你的存在状态的新Array事物 人们建筑(购买、交换、种植、油漆、修理) 各种事物,使家居生活、办公生活——他们的存在状态 ——变得不同。这是存在层面的创新。虽然许多人不认 为这也是创新,但这是一种创新。 交流创新 (交流范围内的任何新事物) ●交流中使用短语或新的表达法 ●尝试新的音调 ●使用新词 ●练习新的形式的交流(如手势语) ●使用或发明新的俚语

●提出新的语言(如L.亚门霍夫发明的世界语) 人们在各种社会生活的层面上使用语言——组成并说出词汇和短语,以解决当下的问题。在他们所使用的新短语和句子中包含了个人的新体会、新思想、新感受和新的结论。他们把这种种的“新”通过各种交流渠道(声音、电话、收音机和电视等)传送给他人,他人则对接受到的“新”进行消化、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关反应。 每一个交流行为都会社会带来切实的变化,虽然有的变化很小,但总是个变化。有的变化则很大(如战争或革命),而这种巨变的原因也许源于一个用错了的词汇、一句冒犯的话或是一篇措词不当的文章。彼特·范克和玛丽·范克在《强力词汇使一切变得简单》一书中,甚至提到丢在广岛的原子弹是因为翻译官曲解了日本天皇的话造成的。交流上的“新”同其他任何形式的“新”和创新行为同等重要。 如果用数学方程式表示的话,我称这个层面为“创新×创新=创新的平方=创新。这里的“平方”是指物质的创新反映在语言(符号或象征)上,因此出现了物质和语言两个层面的创新。这个层面没有物体层面稳定,属于关系关联层面。 词汇或短语是创造的结果,但事实上用于交流时它已是一种创新了(创新的大小是另一回事)。 工具性创新 ●提供或接受新工具(新铲子、新电脑、新汽车、新手机) ●提供新方法、新技巧、新的行动规则 人们生产(发明、建造)新工具,然后卖给他人。个人和社会需要工具产出新结果:文件处理更快捷的新电脑、交流效果更好的新电话、性能更可靠的新汽车、熨烫更简易的熨斗、更清洁的牙刷等。这些生产出并为人接受(实现了的)工具有点像“3次方”创新——它们本身是新事物,而它们又能带来创新的结果。

质量管理五大基本原则

质量管理五大基本原则 底线原则 所谓底线原则,就是构建企业质量管理的底线,并且不逾越底线。质量管理的底线一般有: 1、满足要求 即满足与客户约定的产品质量要求。 2、防止事故 质量事故是指大批量的不良。防止质量事故远比追求零缺陷有意义。一场质量事故会让一家企业员工士气遭受打击乃至于元气大伤。 3、最少资源 为满足质量要求以及过程管控的需要,企业决策层应至少配备质量管理的最少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员、检验仪器、必要的培训以及相应的授权等。 4、禁止作假 这种作假包括检验数据弄虚作假,更换未经客户认可的材料,等。弄虚作假的行为,往往是质量事故的一大根源。作假行为有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企业行为是企业授意员工作假以在客户面前显示更漂亮的数据,员工行为则是员工自主的作假行为,比如员工为应付检查,将未及时填写的报表用想当然的数据填上。 一家企业若能守住底线原则,质量一般就不会出现糟糕不堪的情形。 稳定原则 质量不稳定意味着企业将付出不堪重负的质量成本。追求质量稳定的一个关键就是简明化的标准作业,这意味着: 1、KISS原则

Keep It Simple & Stupid,即保持标准作业尽量简明,做到小学三年级毕业的人都能清晰看懂。 2、代表最优操作 标准作业一定是由熟悉现场作业的工程师并找出最优作业方式而制作出来的。 3、员工是不落笔的批准者 即,应该积极听取员工对标准作业的反馈,并将有价值的反馈更新到标准作业中去。 早鸟原则 当出现质量问题,发现越早,损失越小,这就是早鸟原则。质量管理的早鸟原则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暴露问题,二是从源头控制。 1、暴露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不彻底依然还是问题,推卸问题会造成更大的问题,发现不了问题本身就是问题。最容易发现问题的人员是一线作业员工,他们从事着检验、生产操作等事务,最容易发现现场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物料问题、人员状况、设备问题、包装问题等。 生产异常记录表、员工意见箱、畅通的汇报制度以及品管圈(QCC)活动都是获得现场问题以及鼓励员工自主改善的好方法。 2、从源头控制,主要指两个方面,即在生产的前端以及一开始时即发现问题,如供应商物料的管控、样品阶段进入量产的控制以及生产线的首样检验;另一个方面则指发现根源性的问题,常用的手法有“五个为什么”分析法、QC 手法等,设计问题也属于根源性问题。 系统原则 系统原则是指质量管理形成系统,不再是单点作战,不再单单依赖品质控制手段,同样需要强调品质保证手段。形成系统的好处在于,更多进行预防性工作及持续改善。 形成系统的方法有:

企业家核心自我评价与个体创新行为分析

企业家核心自我评价与个体创新行为分析 企业家与生意人、商人的根本区别在于创新,核心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从人格角度解释企业家创新行为的综合概念。有研究证明:核心自我评价与企业家个体创新行为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个体的动机起到中介作用。企业家创新行为体现在:永远追逐成就的不懈动力、高于利润之上的理想追求及通过自身行为和思想影响社会,改变社会生活。 标签:企业家人格;核心自我评价;创新 1 企业家的实质在于创新 1.1 生意人、商人与企业家 为什么地球上这么多人,却只有屈指可数的人被称作企业家?什么人才能称为企业家?在现实中存在生意人、商人与企业家,他们是三个不同的层次。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过:“我们不想做商人,我们只想做一个企业,做一个企业家,因为在我看来,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是有区别的,生意人以钱为本,一切为了赚钱,商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企业家看来是影响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创造价值,影响这个社会就是企业家。赚钱是一个企业家的基本技能,而不是他的所有技能。”评价企业家与生意人、商人区别的标准,不完全是外部的、显性的要素,更多的是内部的、隐性的要素。 陈善平是一个江浙沿海捕鱼的渔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十几年前在浙江海域北麂岛建起鱼虾制品加工厂,专门出口日本,短短数年就赚取大量财富。2004年考虑到国内渔民打捞的海产品无法即时送交加工而带来极大的浪费,他决定建造海上水产品加工船。资金的短缺、技术队伍缺乏、巨大的风险统统没有阻止他创新的行动。2007年陈善平他们自主研制的海上巨型加工船下线投入使用,这是亚洲第一艘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一艘海上加工船。这艘投资5600万元的巨无霸除了一些零部件是从日本买的,核心组件全部由陈善平和员工自己制作出来的!每天数百上千只小渔船成群结队围绕着这艘巨船远赴深海捕鱼,刚刚捕捞上来的鱼虾在半小时内被加工成鱼干鱼片虾皮,由陈善平收购、包销到日本。产品价格在几年内上涨了80多倍,成千上万渔民的收入得到极大的提高。一个渔民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一个行业的巨大发展,其背后就是他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追逐成就的不懈动力! 1.2 企业家的实质在于创新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指出:“企业家是实现创新、进行新组合的人,否则只能是管理者”。企业家可以在不增加任何现有有形生产要素的情况下,通过引入一种“新的生产组合”,使得企业现有生产要素更加合理和更加有效地得到利用,从而创造出超额利润。熊彼特指出,“新的生产组合”包括“新项目的开发和用新办法开展原有的项目”,这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关键。另外,熊彼特还认为,

应用行为分析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应用行为分析法概述 应用行为分析法简称ABA,是指将任务(即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较为细小而又相互独立的步骤,然后采用适当的强化方法,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步骤,直到孩子掌握所有步骤,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它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技能。这是一种常被用来对有发育障碍的儿童进行早期行为干预与训练的操作性方法体系。目前,国内外较多地用于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训练。应用行为分析法的原理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其核心是步骤分解,即分解目标、使用提示帮助、强化、反复练习。 第一、分解目标 顾名思义,分解目标就是把任务(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细小且相对独立的步骤。 在目标的分解时,要因人而异,充分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性:不同程度的孩子有不同的目标分解,同一程度的孩子可能因为学习的接受方式不同采用不同的目标分解。例如,小豪和华仔两位同学都认识很多的汉字,但是他们掌握汉字的方法却大相径庭:小豪是从认识单字开始,再到认识词语,最后通过字词来读句子;华仔正好相反,他从句子中认识单字,再通过单字学习词语。因此两者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步骤分解是完全不同的。同时,在训练中要认真分析孩子的情绪表现及接受程度并做经常性的适度的调整。 设置的目标要可直接用于操作,越细越有效。比如,在教拼图时,第一步是给他两张单色的,但是镶嵌口幅度很明显的图片让他拼,目的是让他将两张

分离的图片通过拼凑合成一张,容易产生成功感,有利于后面的学习;第二步是给他两张颜色差异较大,但镶嵌口仍很明显的图片让他拼,使他开始注意画面有所不同;第三步是给他两张有图案但镶嵌口缩小的图片让他拼,从中将图片和镶嵌口结合起来;第四步是在原有的图片当中增添一张镶嵌口不吻合的图片,让他了解并不是每一张图片都可以拼凑成完整的图片。往下的步骤可以适当的增加难度。 从中可以看出:应用行为分析法把每项技能分成很细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孩子在学习中更容易获得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训练中孩子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习第二步。 第二、使用提示帮助 孤独症孩子的障碍或异常主要体现在言语发展与沟通、社会交往以及情绪与行为模式等方面。因此要让孤独症孩子认识一种事物,明白一种现象,模仿一个动作,建立一个概念既缓慢又困难,更不要说让孤独症孩子自觉的去学习某一样东西了。这个时候为了促使孩子对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这包括手把手的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提示等)帮助。 使用提示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在指令和正确反应之间建立联系,保证孩子反应的正确性,使强化的目的加以实现。比如认识形容词大小,拿出一个足球和一个乒乓球,让他从中拿出大的球给老师,如果他不理解大小的概念通常的反应都比较随意。这时就必须示范或手把手的提示,指着或拿起足球告诉他“这个球大”,然后再让他依葫芦画瓢完成指令;如果他认识足球和乒乓球,可以语言提示他“足球大,把大的球拿给老师”。 有了这样的提示,孩子才可能对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通过多次的提示和

核心自我评价与个体创新行为_集体主义导向的调节作用

第4期总第234期 2011年4月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JOURNAL OF BUSI NESS ECONOM ICS No .4V o.l 234Ap r .2011 收稿日期:2010-11-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72091);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1XNH063) 作者简介:孙健敏(1961-),男,山东莱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管理心理学研究;王震(1985-),男,山东济宁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组织行为学研究;胡倩(1984-),女,湖北随州人,德勤管理咨询公司咨询师,主要从事工作分析和企业咨询研究。 核心自我评价与个体创新行为: 集体主义导向的调节作用 孙健敏1,王 震1,胡 倩2 (1.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2.德勤管理咨询公司,北京100738) 摘 要:在区分个体创造力和创新的基础上,文章考察了225名企业员工的核心自我评价、 集体主义导向与上司评定的创新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个体创新过程中的创意产生和创意实施 行为正相关;核心自我评价与创意产生正相关,但与创意实施无显著相关关系;集体主义导向在 核心自我评价与创意产生和实施行为关系中均起调节作用:对集体主义导向较强的员工来说,核 心自我评价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反而较弱,对低集体主义导向的员工来说,核心自我评价对创新行 为的影响则相对较强。文章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关键词:核心自我评价;集体主义导向;个体创新行为 中图分类号:G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1)04-0027-07 一、引 言 近年来,学术界对个体创新的关注日益增加。在个体特征方面,人格与创新的关系得到了最广泛地讨论。总体来看,早期研究者主要探讨了创造性的人格特征,如他们发现自信、低焦虑、内控、尽责心等人格特质能带来较高水平的创造性。然而,他们同时也发现单一特质的研究难以形成一个有说服力的结论[1]。与此同时,一些研究者试图基于/大五0和/16PF 0等通用的人格框架进行探讨,但这类研究仍然只是证实了人格的某些维度与创造性的关系,无法清晰描述影响创新的人格特质。因此,近年来基于人格特质的创新研究逐渐受到冷落。这不禁让研究者思考是否存在一种层次更深、内涵更丰富的人格构念,这种构念能更全面地包含影响个体创新的人格特质。西方新近提出的核心自我评价就是在特质合并思路下诞生的新人格理论,它将自尊、自我效能感、情绪稳定性和控制点这四种重要的特质整合在一起,是对人格的潜在的、深层次描述[2]。目前的研究已表明它与大五人格存在重叠部分,同时也包含了大五人格未能充分描述的 人格倾向,且在预测个体态度和行为上有额外的解释力[3]323。然而在核心自我评价与创新的关系上,目前 还未有直接的实证研究。这一概念的提出者Judge 最近也呼吁学者们关注核心自我评价与个体创新的关系[4]。 在关注人格与创新关系的同时,一些研究也暗示它们的关系会受其他变量的影响,这些变量可能来自 个体、团队和组织各个层面,如个体的从众性[5]7。以往有研究指出在高创造性个体具有的特征中,除了与 核心自我评价有关的自我概念以外,还有一类是个体在与他人、群体接触时所表现的特性,如独立性、乐群

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行为分析法

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行为分析法 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 ABA)在1987年由Lovaas报道,对一组19例孤独症儿童采用ABA疗法干预2年时间,结果有9例儿童基本恢复正常,其他儿童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这一报道引起了轰动。其后许多研究者重复了ABA,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Lovaas的研究对象主要是3岁左右的孤独症儿童,这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认为即使对于较大的孤独症儿童,ABA仍有很高的应用价值。ABA采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刺激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其核心部分是任务分解技术( discrete trial therapy,DTT)。典型DTT技术包括以下步骤:①任务分析与分解;②分解任务强化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进行某分解任务的训练;③奖励(正性强化)任务的完成:每完成一个分解任务都必须给予强化( reinforce);④辅助:根据儿童的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帮助;随着所学内容的熟练程度,逐渐减少提示或帮助;⑤停顿(interval):在2个分解任务训练之间要有短暂的休息。训练要求个体化,系统化,严格性,一致性,科学性。治疗强调为每周40小时。 一、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特点 ABA的特点是:①方法结构化;②教学系统化;③操作目标化;④非专业人员可以操作;⑤实践性。学习ABA不能只通过我们掌握有关理论原则,理论学习虽是不可缺少的,但学习者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操作经历。只有在实际操作中准确把握ABA的原则和技巧,才能真正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技巧。 二、任务分析法(目标行为分解) 把要培养的行为分成若干个子行为,然后用正强化一步步培养建立的过程称为任务分析法,也叫工作分析法。就是说把学习的最终目标行为分解成一连串的小步骤动作行为,让儿童循序逐个学习每个小步骤的行为,最终完成目标行为的学习。具体由塑造法和连锁法来实施的。 目标行为指训练时所期望出现的行为及达到的标准。 例如:(1)小明能独自行走十步远的距离。 (2)小明在帮助下,能用筷子吃完二两面条。 (3)小明在1个月的训练期内,每日撞头次数由10次降为3次。

汽车变速器齿轮系统动力学行为分析

1’5[ 爿n02『 . 葺》.魁。, 无量纲位移j。 m-=1.2 图3 无量纠位移m ∞=1.8 激励频率改变时系统庞加莱映射无量纲位移,, F=0.5 0.4r 墓0.2} 霎4.. ■ 瞅.o.2h ‘ -0AI-?--—---—??-----?--------—----——-I------—?-—?-一 -2 .1.5 一1 .o.5 无量纲位移& F—1.0 的变化 无量纲托移J mm2 0 图4载荷比改变时系统庞加莱映射的变化 结构的变化情况,相关方法和结论对于更好地掌握变速器齿轮动态特性,以及更好地对变速器进行NVH控制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I 卢剑伟.沈博.钱立军.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的变速器异响 分析[J】.汽车1:程,2007.29(6):533-536. 2李润方,王建军.齿轮系统动力学——振动、冲击、噪声 [M】.北京:科学jij版杜,1997. 3李骊强非线性振动系统的定性理论与定量方法[M].天津:天津科学}l{版社.1997. 4刘延柱.陈立群.非线性振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陈予恕.非线性振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上海汽车2011.Ol 无量纲位移5 F=I.5 6刘梦军.单对齿轮系统间隙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学位论文】西安:西北丁业大学.2002. 7薛定宇.基于MATLAB/SIMULINK的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杜.2002. ?3l? 营嘲j睁 蛐限

汽车变速器齿轮系统动力学行为分析 作者:钱锋, Qian Feng 作者单位: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上海,201201 刊名: 上海汽车 英文刊名:SHANGHAI AUTO 年,卷(期):2011(1) 参考文献(14条) 1.薛定宇基于MATLAB/SIMULINK的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 2002 2.卢剑伟.沈博.钱立军基于齿轮非线性动力学的变速器异响分析 2007(6) 3.刘梦军单对齿轮系统间隙非线性动力学研究 2002 4.李润方.王建军齿轮系统动力学--振动、冲击、噪声 1997 5.陈予恕非线性振动 2002 6.李骊强非线性振动系统的定性理论与定量方法 1997 7.刘延柱;陈立群非线性振动 2004 8.刘延柱.陈立群非线性振动 2004 9.李骊强非线性振动系统的定性理论与定量方法 1997 10.陈予恕非线性振动 2002 11.李润方;王建军齿轮系统动力学--振动、冲击、噪声 1997 12.刘梦军单对齿轮系统间隙非线性动力学研究 2002 13.卢剑伟;沈博;钱立军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的变速器异响分析[期刊论文]-汽车工程 2007(06) 14.薛定宇基于MATLAB/SIMULINK的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 200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cc8808439.html,/Periodical_shqc201101008.aspx

服务质量管理控制

服务质量管理控制 一一一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营运服务行为,确保营运服务质量,提高乘客满意程度,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创立企业服务品牌,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乘客满意度是公司生存与发展的支柱,向社会提供满意的服务既是公司自身发展的基本策略,也是公司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社会和行 业发展的必然,持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是公司经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第三条公司奉行“以顾客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用优质并具特色的服务满 足顾客期望,树立都市第一服务品牌”的服务宗旨,把“顾客满意”作为公司 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 第四条在满足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政府行业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公司将致力于形象品牌建设,为乘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温馨的交通服务。 第五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营运及营运管理岗位的全体员工。 一一一服务质量规范 第六条公司在充分认识出租汽车行业特点并兼顾其他行业要求的基础上,制定了服务质量标准。服务质量标准包括了管理人员服务标准、驾驶员服务标准和营运车辆规范,为规范化服务提供共同执行的蓝本。 第七条经营管理人员服务质量标准应做到:公正廉洁、诚信务实让驾驶员放心;热情礼貌、语言规范让驾驶员舒心;及时高效、倾力而为让驾驶员称心;急之所急、想之所想让驾驶员安心;人本关怀、温馨入微让驾驶员顺心。

“ “ “ “ 第八条 营运驾驶员基本要求: 、、 仪态端庄,举止大方,衣着整洁,发型朴实。 、、 按规定着适时工装,女性束发可着淡妆。 、、 语气和蔼可亲,语言文明礼貌;普通话水平达到三级甲等。 、、 驾驶员应使用规范文明用语: “您好!请问您到哪儿?”、谢谢!”、请带好您的随身物品”、开门请注意 安全”、再见!”,使用普通话与外地乘客用交流。 掌握并使用与规范用语 5 句话相对应的英文 5 句话与外籍乘客交流, 使用恰当的礼貌称谓称呼乘客。 第九条 驾驶员在营运服务过程中不发生以下所列行为: 、、 拒载,争抢乘客,强拉乘客,强迫组合乘客。 、、 绕道,多收乱要,随意中断服务,吸烟。 、、 不打表收费,以任意借口拒找零钱。 、、 在经营权界定范围外载客。 、、 将车辆交予非本车驾驶员营运,驾驶他人车辆营运。 、、 驾驶报停或停业整顿或不合法车辆营运,利用车辆从事非法活动等。 第十条 热情服务,细致周到。 、、 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和携带大件行李乘客提供帮助。 、、 主动告知乘车注意事项,耐心正确解答乘客提问,提醒系上安全带。 、、 按照乘客要求使用空调和音响设备。 、、 因故中断服务时,应据实向乘客说明情况,主动帮助乘客转乘其它

什么是人的创新素质

1.什么是人的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就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在引发创新行为和实施创新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主要作用的素质,也就是一个人开展和完成创新活动的心理素质。它主要包括十个方面: (一)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基础。 (二)发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好奇心,怀疑意识与观察分析能力。 (三)寻找所需要的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四)创新的欲望与志向。 (五)创新的兴趣与情感。 (六)创新的胆魄,特别是敢于打破先例,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和开拓精神。 (七)创新思维。 (八)创新想象。 (九)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十)合作意识与能力。 最核心的创新素质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整体结构称之为创新人格,具有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的特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也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特征。 2.创新素质培养的七个基本原理有哪些? 原理一:创新素质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需要时时处处的精心呵护与激励。 只知记忆与模仿的人,知识再多,智力再高,也不能创新,有知识不一定聪明,聪明的不一定能创新,考试成绩高的学生不一定有创新性。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原理二:创新素质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创新教育需要创新性教学与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教师。 原理三:学生的创新素质在有创新需求,刺激创新欲望的教育环境和从事创新学习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与提高。 在需求创新,鼓励创新,创新光荣的环境中学生才敢创新,才有创新的可能,创新素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促使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和创造性的活动。 原理四:民主与多元,尊重与信任,挑战与任务,兴趣与爱好是学生创新素质成长的肥袄土壤。 每一位学生都有创新潜能,老师相信学生有,学生就一定有,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与动机,在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与活动方面,学生更容易表现出创造性。 原理五:积极评价是创新素质提升的推进器。 原理六:创新教育需要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既需要从点地上突破,又需要整体设计和系统改进。 创新驱动是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组织发展状态。 原理七:习惯性创新是持久性的创新,是创新人格形成的标志。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基本概念

关于ABA的几个基本概念(一)ABA的基本特点 ABA大家都知道就是行为应用分析法。 1将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和行为进行分解,直到最细小的但可观测的行为单元。如:“吃饭”可以分解为:“走到餐桌前”、“坐在椅子上”、“拿自己的餐具”“吃自己碗里的东西”等等。行为可以无限往下分,尽可能的细小。 通过有系统的训练,帮助孩子学会有社会适应性的行为和活动。每一种特殊儿童不能出来的行为,从简单的“看”别人,到复杂的如主动的交流和社会活动,都可以被分解成为许多工作步骤。 2、要求孩子必须对每个指令做出反应。 3、孩子的错误反应肯定不能得到解决奖励,即不能被强化。例如:发脾气,刻板行为,自伤,退缩等)。 4、同一课题的训练要重复很多次,直到在没有成人的任何指导和辅助下,孩子也能有稳定的正确的反应,将孩子的反应记录下来并且按照特定的、客观的定义和标准来评价。 课题的不同孩子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有的孩子三次就会了,有的孩子则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每个孩子都如此不同。多长时间学会只有上帝知道。 5、教学计划是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而个别化设计的(IEP)。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意思。 (二)ABA的基本操作分式 ——回合操作教学法(DTT) 指令(刺激)——(孩子)反应——结果(强化)——停顿。下一个回合。要对指令作出反应,听指令做反应是社会行为。 (三)行为的分解和目标行为 1、行为的分解——将一个行为分解成一系列单元行为,对每一个单元行为还可以继续分解,这样逐级将一个行为拆分为更小的,有先后顺序的行为链。 洗手的分解:会洗手要具备的能力:开水龙头——洗手——关水——擦手。如果不会洗手,就要现分解洗手——搓手——打香皂——冲手。现在都是用洗手液,更方便了,设备的发展也可以改善孩子们生活的艰难。平时没事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总想多少年后自己S了后孩子怎么办哪。不试永远不了解孩子。教孩子时不要一根筋,一种方法打不开孩子的心灵再寻求另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但能解决孩子的问题也能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帮助,但要一步步的来。具有阶段性和目标性。这就是目标行为的特点。

应用行为分析

【主要内容】 ABA的基本知识:名称与历史起源;理论基础与原理;基本思想与原则;课程与实施要求 ABA的重要前提:行为评估与分析 ABA的基本原则:目标行为分析/分解 ABA的操作方法:分解式尝试教学法(DTT);关键性技能训练法(PRT) ABA的三大策略:强化策略;刺激控制策略;厌恶控制策略 ABA的主要应用:适应行为的培养;问题行为的解决 ABA的发展趋势:言语-语言治疗与ABA相结合 ABA的基本知识 .名称与历史起源 .理论基础与原理 .基本思想与特点 .课程与实施要求 名称与历史起源 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简称ABA),也称“行为训练法”、“行为改变技术”等。“行为分析”是研究行为、行为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的一门科学;“应用行为分析”是将行为分析所得的结果进行应用,以达到理解行为和环境之间功能性关系的科学。 Applied—应用 学校(学业学习/功能性学习/职业训练/人际互动/班级管理) 家庭(生活训练/家事学习/亲子互动/教养方式/休闲娱乐) 社会(社交活动/职场适应/社会规范) 医疗(行为/药物/心理) Behavior—行为 所有面向(社会/认知/情绪/语言/游戏/心智/动作技能) 可观察、可度量、具体的(三者缺一不可/行为目标的基础) 排除主观价值判断(教育公平/个别化教育)

Analysis—分析(科学、验证、系统化) ABA作为一种干预模式,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教授伊瓦·洛瓦斯(Ivar Lovaas)针对自闭症最突出的行为障碍问题,基于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操作条件作用而发展演变出的一套较为完整的行为训练技术和操作系统。 Lovaas博士及助手于1987年和1993年发表了两个追踪研究,结果表明ABA早期治疗能显著改善自闭症儿童的功能。19个接受密集行为治疗的孩子,有9个能成功地完成常规教育课程,并在智力测验、适应技能和情绪功能方面,看不出他们和同伴有什么差别。即便是那些没有获得最佳结果的孩子,也在语言、社交、自理和游戏技能方面有重大收获,除了两人以外,其他孩子都发展出了功能性语言。在这一研究中,孩子开始接受治疗的年龄都在三岁以下。他们平均每周接受40个小时的个别治疗,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本科生实施,并受到研究生和心理学家的指导,平均治疗时间在两年或两年以上。 1993年凯瑟琳·莫里斯(Catherine Maurice)出版《让我倾听你的心声》(Let Me Hear Your Voice),记述了她运用行为课程对两个自闭症孩子的治疗,之后ABA迅速广泛流行。与许多专业人士和儿童家长一样,Maurice女士一开始对行为治疗不甚了了,曾认为行为治疗太消极、太僵化。此外,她也曾认为,行为治疗效果有限,会使儿童形成机械的行为方式。但其经验证明,积极、灵活地运用行为治疗会取得显著效果。 1998~2004与美国法律有关ABA之听证会及法院判决显示,ABA被肯定是自闭症教育中最有效之介入策略。目前,ABA在全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国际ABA协会有41个会员国家),它非常完善地诠释并运用了“正强化”、“惩罚”、“消退”、“链锁”、“辅助/提示”、“渐隐”、“泛化”等行为矫正技术,在操作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系统的程序。 【小资料】ABA的经典研究及实践项目 ◎UCLA幼儿自闭症项目(Lovaas负责) ◎“五月学院”的研究(The May Institute Study) ◎默多克早期干预研究(The Murdoch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 ◎加州大学-旧金山研究项目(The UC-San Francisco Study) ◎莫里斯儿童项目(The Maurice Children)

个人创新行为测量维度研究述评

个人创新行为测量维度研究述评 个人创新是组织创新的基石,对个人创新行为的管理是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之一,个人创新行为研究也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文章对国内外有关个人创新行为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发现目前关于个人创新行为之测量维度的论述可以总结为两大方面,即单维度说和多维度说,而多维度说则包括五维度说、三维度说和两维度说。文章在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现有各维度说的优、缺点进行了述评,并对今后该领域研究进行了展望。 标签:个人创新行为测量维度述评 关于个人创新行为的研究在西方管理学界一直都是一个热点。多年的研究使得该领域内各种观点争鸣,却鲜有系统的汇总,导致后人在研究过程中多有不便。本研究即着眼于个人创新行为之测量维度的论述,对其进行系统的述评,以期为今后个人创新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个人创新行为的概念界定 在对个人创新行为进行定义之前,首先要区分创新(innovation)和创造力(creativity)这两个概念。在很多文献中,这两个词经常被混淆使用。二者意义相近,含义却不同。关于创造力,哈佛大学教授Amabile的定义在后来的文献中引用最多,即“创造力是指新颖并有用的观点的产生”,而创新的含义则不同。一般学者认为,创新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而创造力仅仅是创新的一个阶段,即构想的产生阶段(idea generation)。关于创新的多阶段,最有影响力的观点是由Scot&Bruce提出的。Scot&Bruce对创新的三个阶段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个体创新是一个三阶段的过程:第一步,认识到问题所在,并产生创新性的构想。第二步,创新个体会为一个观点寻找资金支持,并努力寻找支持此观点的人建立起一个同盟。在第三步中,创新个体会建立起一个创新的模型,这个模型可以被人们所感知或者体验,并且可以扩散、规模化生产、转化为生产用途或者被制度化。经过以上三个步骤,个体才完成了创新的过程。界定了创新的概念,才有可能谈及个人创新行为之界定。个人创新行为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并且很难以把握的一个概念,很多学者都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定义和操作。Kleysen & Stree 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创新行为的一个定义:“个人创新行为是指产生、介绍有益的创新以及将其应用于组织任一层次的所有个人行动。有益的创新可能包括新产品构想或者技术的发展、为了改善工作关系(work relations)所做的管理程序的改变,或者是为了显著提高工作效率或效能而应用的新构想或新科技”。De Jong & Den Hartog的观点与Kleysen & Street十分相似,二人将创新行为定义为“旨在产生以及应用对某个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团队或者整个组织有用的观点、程序以及产品的行为”。不管对个人创新行为的定义如何表述,以下两个内涵是必须的:首先,创新行为包括思想和行动两个层面。其次,创新行为的成果具有两个特点:独创性和实用性。这一概念界定为个人创新行为的测量奠定了理论基础。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相关知识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相关知识 ABA采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刺激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其核心部分是任务分解技术( discrete trial therapy,DTT)。典型DTT技术包括以下步骤:①任务分析与分解;②分解任务强化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进行某分解任务的训练;③奖励(正性强化)任务的完成:每完成一个分解任务都必须给予强化( reinforce);④辅助:根据儿童的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帮助;随着所学内容的熟练程度,逐渐减少提示或帮助;⑤停顿(interval):在2个分解任务训练之间要有短暂的休息。训练要求个体化,系统化,严格性,一致性,科学性。治疗强调为每周40小时。 一、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特点 ABA的特点是:①方法结构化;②教学系统化;③操作目标化;④非专业人员可以操作;⑤实践性。学习ABA不能只通过我们掌握有关理论原则,理论学习虽是不可缺少的,但学习者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操作经历。只有在实际操作中准确把握ABA的原则和技巧,才能真正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技巧。 二、任务分析法(目标行为分解) 把要培养的行为分成若干个子行为,然后用正强化一步步培养建立的过程称为任务分析法,也叫工作分析法。就是说把学习的最终目标行为分解成一连串的小步骤动作行为,让儿童循序逐个学习每个小步骤的行为,最终完成目标行为的学习。具体由塑造法和连锁法来实施的。 目标行为指训练时所期望出现的行为及达到的标准。 例如:(1)小明能独自行走十步远的距离。 (2)小明在帮助下,能用筷子吃完二两面条。 (3)小明在1个月的训练期内,每日撞头次数由10次降为3次。 三、任务分解技术教学法 DTT五要素包括:指令,辅助,反应,结果,停顿。 DTT回合公式如下: (一)指令 1.概念指令是让孩子作出反应的刺激,即为实现目标行为提出的要求。 指令可以分为:语言指令(让孩子做什么时所说的话),非语指令(手势、示范动作、物品、卡片、视觉等)。

应用行为分析ABA

专题一应用行为分析(ABA) 【主要内容】 ?ABA的基本知识:名称与历史起源;理论基础与原理;基本思想与原则;课程与实施要求 ?ABA的重要前提:行为评估与分析 ?ABA的基本原则:目标行为分析/分解 ?ABA的操作方法:分解式尝试教学法(DTT);关键性技能训练法(PRT) ?ABA的三大策略:强化策略;刺激控制策略;厌恶控制策略 ?ABA的主要应用:适应行为的培养;问题行为的解决 ?ABA的发展趋势:言语-语言治疗与ABA相结合 ABA的基本知识 .名称与历史起源 .理论基础与原理 .基本思想与特点 .课程与实施要求 名称与历史起源 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简称ABA),也称“行为训练法”、“行为改变技术”等。“行为分析”是研究行为、行为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的一门科学;“应用行为分析”是将行为分析所得的结果进行应用,以达到理解行为和环境之间功能性关系的科学。 ?Applied—应用 ?学校(学业学习/功能性学习/职业训练/人际互动/班级管理) ?家庭(生活训练/家事学习/亲子互动/教养方式/休闲娱乐) ?社会(社交活动/职场适应/社会规范) ?医疗(行为/药物/心理) ?Behavior—行为 ?所有面向(社会/认知/情绪/语言/游戏/心智/动作技能) ?可观察、可度量、具体的(三者缺一不可/行为目标的基础) ?排除主观价值判断(教育公平/个别化教育) ?Analysis—分析(科学、验证、系统化) ABA作为一种干预模式,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教授伊瓦·洛瓦斯(Ivar Lovaas)针对自闭症最突出的行为障碍问题,基于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操作条件作用而发展演变出的一套较为完整的行为训练技术和操作系统。 Lovaas博士及助手于1987年和1993年发表了两个追踪研究,结果表明ABA早期治疗能显著改善自闭症儿童的功能。19个接受密集行为治疗的孩子,有9个能成功地完成常规教育课程,并在智力测验、适应技能和情绪功能方面,看不出他们和同伴有什么差别。即便是那些没有获得最佳结果的孩子,也在语言、社交、自理和游戏技能方面有重大收获,除了两人以外,其他孩子都发展出了功能性语言。在这一研究中,孩子开始接受治疗的年龄都在三岁以下。他们平均每周接受40个小时的个别治疗,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本科生实施,并受到研究生和心理学家的指导,平均治疗时间在两年或两年以上。 1993年凯瑟琳·莫里斯(Catherine Maurice)出版《让我倾听你的心声》(Let Me Hear Your Voice),记述了她运用行为课程对两个自闭症孩子的治疗,之后ABA迅速广泛流行。与许多专业人士和儿童

员工创新行为调查问卷

员工创新行为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协助我们完成本次调研。本次调研旨在研究企业员工的创新行为,以下所有题项都是对您工作情况与感受的描述。问卷以不记名方式填写,回答无对错之分,不针对某一企业或个人,资料将会得到严格保密。您的回答将对我们的研究获得正确的结论起到重要作用,请您认真独立填写,不必有任何顾虑。 第一部分 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符合您情况的选项 1、您的性别: [单选题] [必答题] 男女 2、最高学历: [单选题] [必答题] 高中及高中以下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 3、在本单位工作年限: [单选题] [必答题] 1年及以下1—3年4一6年7一10年11年及以上 4、您的工作性质是: [单选题] [必答题] 技术/开发生产财务

营销人力资源/行政其他 5、您的职位级别是: [单选题] [必答题] 一般员工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 6、所在单位性质: [单选题] [必答题] 国企及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 第二部分 以下句子是关于您所在企业的真实情况的描述,请仔细阅读,判断它们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并选择相对应的选项。 1、在做出可能会影响我的决策前,上级会征求我的意见 [单选题] [必答题] 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有些不符合有些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 2、上级鼓励我独立自主解决问题, 不要事事请示 [单选题] [必答题] 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有些不符合有些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 3、上级在做重大决策前会询问我的看法 [单选题] [必答题] 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有些不符合有些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 4、上级充分授权,让我全面负责我所承担的工作 [单选题] [必答题] 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有些不符合有些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 5、上级经常同我一起做出工作决策 [单选题] [必答题] 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有些不符合有些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 的介绍和一些训练项目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的介绍和一些训练项目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包括多种类型的操作。不论你想教甚么,都可以运用这些方法来操作。他们包括模仿,理解和表达语言,认知概念,社会交往,生活自理,玩(游戏)能力,大动作,精细动作都可以用回合式教学(DTT)来从最基本的能力去教。在美国,孩子一般同时学10至20个项目,包括刚提到的每种项目。最好/有效的是每周上20-40小时一对一的操作练习课。一开始,训练是以一对一为主,但是ABA也强调乏化,尽快开始加入小组或集体操作练习课。 开始训练时,需要找一个视觉和听觉刺激很少的环境。比如,找家里(睡觉房间)的一个角落,在那儿放一个小桌子和两个小椅子,按照你的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水平,选几项要教他的技能或概念(可以参照下面提及的一些项目)。内容可以包括具体概念(名词:物品名称或图片里的物品;动词:自己的动作或图片里人的动作);比较抽象的概念(形容词:大小、颜色、长短,数字、情感…等)。训练技能项目的顺序的选择应该是从简单到复杂。开始应教与孩子自己有关的内容(比如:身体的部位、对家中人的称呼、房间里的物品…),然后再教更广泛的内容(如:房间或社会场所性能,常识……在动物园里有什么?什么时候睡觉?医生是干甚么的?等等)。开始训练前,应该先简单地“测查”一下孩子对选定的练习项目是不是已经掌握了(如果做几次,孩子都能够完成,这项联系技能就算通过了)。比如对《社会角色(医生、警察…)的认识和表达》的测查,先将几张卡片放在桌子上,让孩子指给你看哪个是医生、哪个是警察、哪个是农民,……。如果这些他已经能够认识,再试他的表达能够,一个一个地问“他是谁?”如果他还不能讲出来,就可以给他安排《社会角色表达》的项目训练。 选择的项目应该包括模仿项目(一步模仿、二步模仿、声音模仿、口形模仿等等);理解语言/听指令(一步指令、二步指令、认识东西和图片,等等);表达语言(讲出物品的名称、描述图片或复述故事情节,回答有关对此问题的询问);认知概念(包括颜色、形状、形容词、代词、介词、性别、物品的作用、相同和区别、分类、回答“为什么”、什么时候、在哪里的问题等);社会交往(社交问题、交流社会信息…,学会问问题,转告语言等);生活自理(洗脸,洗手,刷牙、做饭等。都可以分解目标,分成很小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训练);休闲、游戏(排列积木、讲故事……等)。 每一个项目都可以参照下面的几个例子去教: 项目:摹仿大肌肉群运动: ①和孩子面对面坐按椅子上。尽量使他注意你(确定他注意了你,就可以开 始了)。 ②一边做一个动作,一边同时说“这样做。”动作可以是: 拍桌子拍手 挥手(象打招呼似的) 握双手拍腿 摇头点头 转身 用手把脸捂起来

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摘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质量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质量问题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充分认识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关键词:产品质量质量管理体系 目录 一、质量管理定义与目 二、质量管理的意义 意识决定行为,质量管理的关键在与提高人的质量意识 加强质量意识教育,促进全面质量管理 三、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重点 认真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 以顾客为中心 持续改进 四、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理念的概念及实践 顾客满意上升为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 人的因素上升为企业质量管理紧迫任务 利益共赢上升为企业整体质量形成“生态关系” 技术创新上升为企业质量提升运行机制 企业文化上升为企业培育跨世纪质量精神支柱 五、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及重要性 六、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七、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措施 (一)坚持按标准组织生产 (二)强化质量检验机制 (三)实行质量否决权 (四)抓住影响产品质量关键因素,设置质量管理点或质量控制点 八、民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弊端 误把ISO标准当全面质量管理的尚方宝剑 质量管理中缺乏全员参与 企业在基础数据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管理及维护 质量管理方面经验论 九、民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弊端的对策 民营企业正确认识TQM重要性 成立QCC小组实行全员长期的质量改善 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做好基础数据统计 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充分运用统计手i 十、案例 十一、总结 十二、参考文献 我们的企业面临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与质量水平,创造“一流的质量”就是把质量贯穿产品实现的全过程,真正的融入国际化经营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