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单元分析

2015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单元分析
2015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单元分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今天我将从本册教材基本内容、调整和变化、每个单元的教材分析、教学建议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我们来看全册教材的基本内容:

一、全册教材基本内容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8个单元。中间还有2个综合与实践活动《蒜叶的生长》和《球的反弹高度》,一个专题活动《和与积的奇偶性》这是配合因数和合数但单元安排的。

二、主要的调整和变化

本册教材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新整合简易方程的教学内容

小学生对方程的认识主要包括方程的含义、解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方程的思想。与修订前的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的容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原五年级下册只要求学生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并列一步计算的方程解决相关的实际题:至于两、三步计算的方程及应用则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现在,这些内容经过整合,集中安排在本册第一单元。这样的目的:1、是由于一步计算的方程到两、三步计算的方程,尽管形式上复杂一些,但解方程的原理和步骤并无明显区别:2、因为绝大多数五年级学生对一计算的实际问题都比较熟悉,让他们在一个阶段只学习用一步计算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挑战性略嫌不足,也不足以体现方程解决问题的优势。随着六上内容的整合,还安排了一道(2)新增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例题,修订后保留的不多的问题之一,它是生活中比较典型的模型。

(二)重新整合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

在修订前的实验教材中,单式折线统计图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安排在五年级下册。教材修订后,把单式折线图与复式折线图整合后集中安排在本册进行教学。这样做的目的,1是为了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和特点:2是为了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基于数据进行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三)重新整合因数、倍数和公因数、公倍数的认识

在修订前的实验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分两段安排的:四年级下册教学因数和倍数的含义,2、5、3倍数的特征,以及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等内容;五年级下册教学公因数、公倍数的含义以及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本轮教材修订时,把上述两段内容整合后集中安排在本册进行教学。因为大部分教师在教材实验中发现,在四年级下册教学因数和倍数之后,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巩固和应用上述知识的机会,所以在教学公因数、公倍数的内容时不得不花较多的时间迸行复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连贯性和实效性。此外,教材修订时,还在教学质数、合数之后安排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的内容。这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加深对质数、合数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整合后容量大,概念多。

(四)删除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提前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实验教材中,五年级下册安排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倒推”,而“转化”的策略则安排在六年级下册。按照本轮教材修订的整体方案,安排转化的策略原因之一是由于五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通过“转化”解决问题的经验,例如,把小数乘除法转化为整数乘除法,把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把未知面积计算方法的图形转化为面积计算方法己知的图形等等,所以及时安排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和应用,既有利于将他们的感性经验提升为理性思考,也有利于沟通不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为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数学内容提供机会。

(五)删除《找規律》单元内容,设计探索“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的专题活动

在修订前的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中,安排了一个《找规律》的教学单元,其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覆盖现象”中的一些规律。尽管该单元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但由于应用规律解决的问题难度编大,加之规律自身的表述相对复杂,所以不少教师反映组织教学时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教材修订时一方面删除了该单元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则结合《因数和倍数》这个单元的教学,安排了一个探索规律的专题活动——《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材侧重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反思等活动,探索并发现几个数相加的和或几个数相乘的积的奇偶性规律,帮助他们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

般的归纳过程,感受基本数学思想,培养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从新的角度丰富对奇数和偶数的认识,提升数学思考的水平:也有利于他们感受数学规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广泛联系。

(六)改造《球的反弹高度》,增设综合与实践活动《蒜叶的生长》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两次综合与实践活动。分别是《球的反弹高度》和《蒜叶的生长》。其中,《球的反弹高度》由原实验教材中同名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改造而成,《蒜叶的生长》则是结合“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重新设计。和修订前的教材相比,《球的反弹高度》一方面强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获得结论的活动线索,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参与活动过程,主动开展实验探究;另一方面则突出了“回顾与反思”的活动环节,着力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总结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帮助他们积累活动经验、提升认识水平。《蒜叶的生长》安排了两个活动,一项观察记录,一个对比实验。侧重引导学生围绕蒜叶及其根须的生长情况,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进一步感受数据对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这样的活动,既体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实际生活的广泛联系,又有助于学生体会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不断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和理解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加深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和数学学习方式丰富性的认识。

此外,修订后的教材还把原实验教材中《认识分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两个单元整合成《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突出分数知识的连贯性,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相关学习内容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结合圆的认识,教学扇形的初步认识,以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圆的特征,并为今后认识和应用扇形统计图提供必要的支持。根据学段各领域内容的具体目标以及本套教材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内容提前至四年级下册进行。

下面我就分单元和大家一起解读教材。

三、各单元内容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本单元在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教学方程的知识。包括方程的概念、解方程的方法以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三大块具体内容。

方程是小学数学代数初步知识的主要内容。数学学习从算术范围跨入代数范围,是一次十分重要的飞跃。算术用数字符号表示数量关系,代数用字母符号表示相等关系,两者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一方面能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迅速

发展,另一方面在初学方程阶段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全单元编排十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等式的含义

例2方程的意义

例3等式的性质(一)

例4用等式的性质(一)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例5等式的性质(二)

例6用等式的性质(二)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例7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例8~例10列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从上表可以看出教材编排的几个特点。第一,在一步计算的方程和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等内容上,教学安排比较细,编排的例题多,推进的步子小。这是因为学生从习惯了的算术思考转变到代数思考,是很不容易的过程,他们克服思维定势,适应新的思维方式需要一段时间。这期间的教学适当缓慢些,符合学生的现实,有利于他们转变思维习惯。第二,编排两道例题教学等式的两条性质,还编排两道例题教学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可见,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方法。当然,用四则计算中的各部分关系,也可以解方程,但不能因它而淡化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第三,把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和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分开编排,先教学解方程,再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对初学方程的学生来说,解方程和列方程是两个知识点,都很重要且都有些困难。分别教学,便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学生稳步掌握基础知识。第四,把解两、三步计算的方程和列方程解决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合并着教学。例8~例10表面上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其实既在教学列方程的相等关系和技巧,也在教学解方程的思路与方法。这样的编排,能较好地体现数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一方面分析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抽象成方程,形成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具有现实意义,能使这个过程成为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发展的有效载体。再说,学生已经有了解一步计算方程和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与能力,一并学习解较复杂的方程和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困难不会很大。

(一)从等式到方程,逐步建构新的数学知识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重要对象,教材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帮助学生了解方程的特点。

1. 借助天平感受等式的含义。

等式是方程概念的生长点,认识方程需要先理解等式,例1就是为教学等式而安排的。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对等式已经有了较多接触,但还没有明确等式的概念。为了认识方程,需要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建立等式的概念。

天平两边平衡,表示它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边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把天平两边平衡的现象抽象成等式,可以借助直观情境体会等式的

含义。例1给出了一架天平,左边的盘里放一个50克的物体和一个50克的砝码,右边的盘里放一个100克的砝码,看图能写出一个等式“50+50=100”。这个等式的含义,一方面能从天平两边平衡的现象直观感受,另一方面能通过计算50+50体验。教材没有给等式下定义,只要求明白等式里有一个等号,表示左右两边的数或式子相等,这就有了等式的概念。

例2继续认识等式,教材里的三点安排应该注意。第一,有些天平的两边平衡,有些天平的两边不平衡。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有时写出了等式,有时写出的不是等式。在相等与不相等的比较中,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第二,写出的四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其中两个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另两个是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如果说,面对不含未知数的等式(或不等式),可以通过计算以及比较数的大小体会等号的两边相等(或不相等)。那么,面对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或不等式),只能借助天平的直观,体会等号两边相等(或不相等)。感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含义,能进一步加深对等式的认识。第三,由扶到放,帮助学生写出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大小关系的四个式子。第一个式子根据天平不平衡现象,只要在圆圈里填写大于号,就能得到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第二个式子应先写出表示天平左边盘里物体质量的算式,再根据天平两边平衡,在圆圈里写出等号,形成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第三个和第四个式子,都要先写出表示天平左边盘里物体质量的算式,再根据天平不平衡或平衡状态,在圆圈里写出小于号或等号,形成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或等式,获得等式含义的深一层体会。

2. 教学方程的意义,从形式上认识方程。

“含有未知数”和“等式”是方程的两个显著特征,人们经常以这两点来识别方程。教学方程,要让学生知道方程的形式特点。例1与例2陆续写出了一些等式或不等式,写出了没有未知数的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都是教学方程的感知材料。教学时,可以先按“是不是等式”把两道例题写出的式子分类;再按“有没有未知数”把写出的等式分类。指着分出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那一类,告诉学生“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让他们了解这两个式子的共同特点是“含有未知数”和“等式”。还可以让学生对两道例题里写出的50+50=100、x+50>100和x+50<200都不能称为方程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以获得对方程更加深刻的认识。

例2的最后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加强对方程的体验。“白菜”卡通的提问“例1中的等式(指50+50=100)是方程吗?”突出方程应该含有未知数,没有未知数的等式不是方程。教材还利用集合图表达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形象地表现出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即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都是方程。

“练一练”第1题,要求先在题目给出的所有式子里找出等式;再在等式里找出方程。这个过程又一次体现了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这道题里,有以x为未知数的式子,还有以y为未知数的式子,使学生对“未知数”有正确的认识,防止把未知数局限为x,把方程狭隘地理解为“含有x的等式”。第2题给出的

三个等式里,未知数分别用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表示,要求把用图形符号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用字母表示。首先应肯定,给出的三个用图形表示未知数的等式都是方程。然后体会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比较方便。

3. 用方程表示现实情境里的相等关系,深入体会方程的意义。

在例1和例2里,从等式到方程,学生初步认识了方程。这些认识虽然联系了天平的平衡现象,但还是停留在方程的外部特征上,没有过多关注方程的本质意义。练习一第1题根据线段图列方程。线段图半抽象、半直观地表达数量关系,它排除了有关对象的非数学内容,直观显示数量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根据线段图列方程,要集中思考线段图里的相等关系,思维的数学化程度比较高。左边一幅线段图表示“x和22合起来是84”,列出的方程是x+22=84。右边一幅线段图表示“3个x是96”,列出的方程是3x=96。教学这道题,应让学生先说说线段图里的数量关系,再列出方程。还要用线段图里的数量关系解释列出的方程的具体含义,感受方程的本质特征——含有未知数的、表达相等关系的等式。

第2题用方程表示现实情境里的数量关系,蕴含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凸显了方程的本质特征。第一个情境是电视机原价x元,优惠112元,现价988元。数量关系是“原价-优惠的元数=现价”,列出的方程是x-112=988。当然,根据数量关系“原价-现价=优惠的元数”列出的x-988=112也是方程。但不要根据数量关系“现价+优惠的元数=原价”列出988+112=x这样的方程。问题不在于988+112=x是不是方程的争论上,而在于像这样求原价仍然是算术的思想方法,不是代数的思想方法。第二个情境里,每杯饮料x毫升,3杯一共480毫升,列出的方程最好是3x=480,不必要求列出480÷x=3这个方程,更不必列出480÷3=x这种方程。因为这个情境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每杯饮料的毫升数×杯数=饮料的总数”,至于“饮料总数÷每杯的毫升数=杯数”和“饮料总数÷杯数=每杯的毫升数”都是基本数量关系根据乘法中各部分关系改写出来的。列方程应该根据最基本的数量关系,一般不应用变化出来的数量关系。类似地,第三个情境里大树高7.3米,小树高x米,大树比小树高6.4米,一般根据“大树高度-小树高度=大树比小树高的米数”列出方程7.3-x=6.4。

(二)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过去,小学数学主要应用四则计算的各部分关系解方程。如,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除数=除数×商等。因为学生对这些关系比较熟悉,用来解方程似乎很顺手。其实,这样的方法,只适宜解简单的方程,不适用解较复杂的方程。而且和中学里的解方程很不一致,以后还要改变解方程的思路与方法。教材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出发,侧重引导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这就需要先教学等式的性质,才能用来解方程。这些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不是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性质以后,都编排例题及时应用于解方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解方程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1. 在直观的情境里,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的线索教学等式性质。

教材仍然联系天平的直观情境教学等式的性质。因为在两边平衡的天平上,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发生相同的变化,天平两边仍然保持平衡。这种事实如果抽象成数学现象,就是要教学的等式性质。利用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有规律地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的事实,能够形象地表示等式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例3教学等式的一个性质。先呈现一架天平,左边盘里放一个质量50克的方块,右边盘里放一个50克的砝码。根据天平两边平衡,写出等式50=50。例题问学生“怎样在天平两边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激活他们的已有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具体地说,可以在天平两边各添一个10克的砝码,原来的等式就变成50+10=50+10,仍然是等式。抽象地想,可以在天平两边各添上一个a克的砝码,写出等式50+a=50+a。根据上述的直观体验和形象思考,初步得出结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其结果仍然是等式。

例题接着呈现两幅连续的天平图。其中一幅图的天平左右两边都有一个50克的砝码和一个a克的砝码,根据天平两边平衡,应该在50+a○50+a的圆圈里写出“=”,形成一个等式;另一幅图在前面的天平两边,各去掉一个a克的砝码,天平仍然保持两边平衡,这就应该在a+5-()○a+5-()的括号里填去掉的a,在圆圈里写“=”。这一组天平图表明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综合上面发生的两种现象,可以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教材指出这是等式的性质,学生由此意义接受了等式的一条性质。

“试一试”给出方程x-25=60,要求根据等号左边的变化“x-25+25”写出右边的变化“60○□”,保持左右两边相等。给出方程x+18=48,根据等号左边的变化“x+18-18”写出右边的变化“48○□”,使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些练习,初步应用了等式的性质,加强对等式性质的体验,还渗透了解方程的思想方法。

例5继续教学等式的性质,利用前面学习等式性质的数学活动经验,认识等式的另一条性质。教材仍然根据天平图,在它下面式子的方框里填数,圆圈里填等号,感知等式的变与不变。第一组图,左边的天平表示x=20,右边天平的两边分别添上一个x克的方块和一个20克的砝码。看图填空,体会○左边已经写出的2x,表示原来等式的左边“×2”,○右边应该是20×2,即方框里填“2”,表示右边和左边发生相同的变化。在○里填“=”,表示“结果仍然是等式”。这组天平图直观显示了“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类似地,第二组图左边的天平,一端的盘里有3个质量都是x克的方块,另一端盘里3个20克的砝码,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的等式是3x=60。右边的天平,一端隐去2个方块,另一端隐去2个砝码。○左边写出的“÷3”,表示原来等式的左边“除以3”,学生就会在○的右边方框里也填“3”,表示右边的式子也“÷3”,而且画等号表示左右两个式子相等。这组天平图直观显示了“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综合两组天平图里的数学内容,初步得出等式的另一条性质。不过,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0,等式会变成0=0,而人们通常不让等式的两边都乘0;由于除法的除数不能是0,所以等式的两边不能同时除以0。学生一般不会独立想到这些,教材提醒他们“等式两边可以同时除以0吗?”在初步得出的等式性质里明确(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使等式性质的表述更加严密。

“试一试”给出方程x÷6=18,要求根据等号左边的变化“x÷6×6”写出右边的变化“18○□”,保持左右两边相等。给出方程0.7x=3.5,根据等号左边的变化“0.7x÷0.7”写出右边的变化“3.5○□”,使结果仍然是等式。一边应用等式的性质,一边继续体验等式性质。

2. 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例4和例6都是教学解方程。教材把解方程置于现实的情境之中,体现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现实意义。

例4根据天平图列出方程x+10=50,很容易看出x是40。学生虽然能说出未知数的值,但却是应用已有的算术方法,并不清楚解方程的方法。教材示范了方程x+10=50的两边同时减去10,得出x=40的过程。这是应用等式性质的解方程,关键在于通过方程两边同时减去10,使等号左边只剩下x。可见,小学数学解方程的思想方法是应用等式性质,使方程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x,从而得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如果利用加法中各部分的关系“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也能求出这个方程x的值。但不是教材教学的解方程。

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关键是方程等号的两边都加(减)几、乘(除以)几,教材对此有精心的设计。例4第一次教学解方程,在天平图上得到求x值的启示:只要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各去掉10克的砝码。这种想法表现在方程上,是应用等式性质与方程的特点,在等号的两边都减去10,使等号的左边只剩下x。这样,未知数的值只要通过等号右边的计算就能得到。例6是第二次教学解方程,编写上有三个特点:第一,在现实的情境里先列出方程,再解方程。教材用图画表示一块长方形试验田的面积是960平方米,这块地的长40米,宽x米。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很容易列出方程40x=960。这就体现了方程能解决实际问题,蕴含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第二,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求长方形地的宽是多少米。这是因为他们对已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求宽的问题比较熟悉,一般都会选择“面积÷长=宽”来解决这个问题。让他们先用自己的方法解题,有利于集中心向继续学习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第三,“扶”着学生经历解方程的过程。写出了解方程的关键一步40x÷40=960÷40,让他们解释“方程两边为什么都要除以40”,以体会解方程的方法和要领。

另外,例4和例6的编写还注意了三点:一是关于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强调等式变换时,各个等式的等号要上下对齐,教学应该严格遵循。二是求得x的值以后,通过“是不是正确答案”的质疑,引导学生根据“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进行检验。教材里解方程的数据都不大,运算不复杂,经常可以用口算检验方程的解。三是回顾求x值的过程,指出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这是以后

经常要使用的概念,也是学生可能混淆的概念。

3. 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

学生在两道例题里只是初步学会解方程,如何帮助他们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形成相应的技能,是教材认真思考的问题。用好教材里的两段安排,能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一段安排是两道例题后面的“练一练”。为了使方程x-30=80的左边只剩下未知数x,左边需要加30,右边应该同时加30。即x-30+30=80+30。为了使方程x÷0.2=0.8的左边只剩下未知数x,左边需要乘0.2,右边应该同时乘0.2。即x÷0.2×0.2=0.8×0.2。这是刚教学解方程时的练习设计,只有抓住解方程的关键步骤,呈现应用等式性质、求得未知数值的具体过程,才能体会解方程的策略和思路。另一个安排是练习一第8题起,在初步学会解方程的基础上,把关键步骤想在头脑里,直接写出求未知数值的那一步。帮助学生适当简化解方程的书写过程,压缩思路。如,解方程x-20=30,在方程的两边都加上20,一边想x-20+20=30+20,同时写出x=30+20;解方程0.6x=4.2,把0.6x÷0.6=4.2÷0.6想在头脑里,直接写出x=4.2÷0.6。这样书写,能使解方程的思考更加流畅,也与中学里解方程的“移项”等方法相接轨,有利于提升解方程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练习题,加强对简单方程的理解

练习一配合例1~例6的教学,编排了相当丰富的练习内容,帮助学生逐步丰富对简单方程的认识,掌握有关的知识,形成初步的技能。

前面曾经讲到,练习一里的第1、2两题通过看图列方程,体验现实情境里的比较简单的相等关系,并依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理解方程的意义。第4、6、8三题通过解方程的练习,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思路与方法,形成初步的解方程技能。除了这些,教材里还有以下的内容安排。

1. 在直观情境中加强对等式性质的体验。

例3和例5借助天平平衡现象,教学了两条等式性质。配合例4的“练一练”第2题仍然利用天平图给出:两个梨的质量和1个梨加3个桃的质量相等,问1个梨和几个桃同样重;1个苹果加3个橘子的质量和5个橘子的质量相等,问几个橘子和1个苹果同样重。在直观情境里很容易想到,天平两边各去掉1个梨,就能得出1个梨和3个桃同样重;天平两边各去掉3个橘子,就能得出1个苹果和2个橘子同样重。这就联系现实情境体会了“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练习一第13题,吴伟兵买1本练习本和3支铅笔,张欣买8支同样的铅笔,两人用去的钱同样多。如果两人各少买3支铅笔,就能得到1本练习本的价钱等于5支铅笔的价钱。这里也应用了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材多次安排实例,让学生反复体验等式性质,充分感受等式性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会逐步深入,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就越来越自如。

2. 通过检验,体验方程的解。

理解“方程的解”,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方程的解,其次要会检验方程的解。前者是概念,后者是方法,应该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方法。

教材指出“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由此可知,检验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应该把它代入方程,看它能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例4和例6就是这样检验的。

练习一第3题,在一个方程的后面给出两个未知数的值,如x+22=78(x=100,x=56),要求确认哪一个未知数的值是方程的解。只要把两个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方程,看看哪一个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这个过程有助于体验方程的解的含义,掌握检验方程解的方法。第9题把给定的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看看方程左边是等于右边还是小于或大于右边。如,当x=88时,x+14>74;当x=4时,17x=68;当x=0.1时,x÷5<0.2。未知数的值如果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它就是方程的解;如果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不是方程的解。这道题也在加强对方程解的认识。

3. 看图列方程并解方程,为后面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铺垫。

学习方程,应该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找到实际问题里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感到困难的环节。教材意识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困难,在练习一里提前作些铺垫性安排。如,第5、7、10、12等题,让学生找到图画情境里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又如第11题,要求找到表格里的相等关系列方程和解方程。这些练习有两个特点:一是题目已经给定了要求的数量为x,列方程不需要再设定未知数和写出设句。二是寻找相等关系的难度不大,通常把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或周长公式、单价×数量=总价、1倍数×倍数=几倍数等作为列方程的依据。获得用这些相等关系列方程的思想方法,对以后的教学很有作用。

(四)列方程解决稍难的一步计算实际问题

例7解决的一步计算问题在第一学段没有出现过,有时我们把它称之为“逆叙述”的问题。已知今年体重36千克,求去年体重多少千克,如果列算式计算,要把“今年比去年增加2.5千克”理解成“去年比今年少2.5千克”。由于低年级学生进行逆向推理比较困难,因此那时不安排这种问题的教学。第二学段列方程解答这种问题,利用题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避免了逆向思维,降低了思考的难度。类似的一步计算问题还有像例7的“练一练”,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里的相等关系。尽管相等关系也是数量关系,但列方程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的数量关系是明显不同的。列算式的数量关系,把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分开,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作为另一方,通过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到未知数量。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平等”看待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把两者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人们一般称之为相等关系(也称等量关系)。寻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如果找不到相等关系,就列不出方程。寻找相等关系还是教学难点,习惯了的列算式思维会干

扰对相等关系的思考。为此,教材里有三点安排。

1. 教学方程意义的时候,用方程表示简单现象里的相等关系。

练习一第1、2两题,采用学生熟悉的线段图、带括线的图画、图文结合的叙述等形式呈现简单现象,要求用方程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方程、怎样列方程,尤其对依据什么列方程、列出的方程表示什么意思,获得初步的感受。

指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和列方程要注意两点:一点是联系生活经验和常识,按照事情发生与发展的线索,理顺数量关系。如,联系商品降价出售的经验,得出“原来的价钱-优惠的钱数=现在的价钱”;从大树比小树高的事实,得出“大树的高度-小树的高度=大树比小树高的米数”……有了这些数量关系,列方程就方便了。另一点是不要过分鼓励对数量关系的发散性思考,也不要过分提倡列出的方程多样化,而要把握住简单事件里最基本的相等关系,这对以后的教学十分重要。

2. 教学解方程的时候,渗透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

例4求天平左边正方体的质量,例6求长方形试验田的宽,都是先列出方程再求解。这两道例题的教学重点是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有两点好处:一是体现了列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二是体现了列方程要依据实际问题里的相等关系。例4的相等关系是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学生已相当熟悉。例6依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列方程,是对相等关系的又一次引导。在练习一里还有“看图列方程并解答”的习题。教学这些内容,既不要冲淡解方程这个重点,也要让学生获得上面所说的两点体会,为正式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多作些铺垫。

3. 例7及其“练一练”主要解决逆叙述的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的问题。

例7有一个关于“相差多少”的已知条件,“练一练”有一个“是几倍”的已知条件,只要抓住这些数量分析相差数或倍数的具体含义,就能找到实际问题里的相等关系。

首次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例7里依次安排三个重要内容:一是怎样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二是这个问题为什么列方程解答;三是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的步骤与书写格式。这三个内容中,第一个最重要,另两个内容都能在第一个内容里得到启示。

这道例题的相等关系“小红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重”,是从“今年比去年增加了2.5千克”得出的。分析这个已知条件,会想到小红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千克是三个有关系的数量;接着会想到今年的体重重些、去年的体重轻些,2.5千克是两年体重的相差数;然后把上面的想法用数学式子表示成相等关系式,列方程便有了依据。只要带领学生经历这些思考,他们能够像“萝卜”卡通那样说出相等关系,从列算式的思维转变为列方程的思维。

教材指出,可以根据“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重”列出方程。为什么列方程解题?必须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在相等关系式上,有两个数量已知、一个

数量未知,两个已知数量不在等号的同一边,而是一个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在等号的一边,另一个已知数量在等号另一边。

去年的体重/?千克+2.5=今年的体重/36千克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把未知的数量设为x千克,很容易列出方程;通过解方程,就能求出未知的数量。这就是为什么列方程解题的原因。明白这一点,就体会了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解题活动就会在寻找相等关系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按照“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的顺序进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由此得出。

例题还根据“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列方程解题。这是出于两点考虑:首先是学生分析相差关系,不会都得出像“萝卜”卡通那样的相等关系式。他们从今年的体重重些、去年的体重轻些、两年体重相差2.5千克,完全有可能想到“番茄”卡通的相等关系式,况且不同的相等关系对列方程,并没有明显的好与坏、优与劣的区别,都可以用于解题。其次是用等式性质解方程36-x=2.5,会遇到一个小矛盾:未知数在方程里是减数,等号两边同时加上x,左边的x被消去,而右边却有了x。这时可以把方程的左边与右边相交换,使未知数回到等号的左边,继续解方程。教材为处理这个小矛盾,作了示范。

需要强调的是,例题先后采用两个数量关系,列出两个方程,用两种解法解答了实际问题。这并不是“一题多解”,并不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题。而是提醒教师,根据“今年比去年增加2.5千克”寻找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学生中很可能出现不同的表达,从而列出不同的方程。要允许学生按自己对“今年比去年增加2.5千克”的理解,用自己想到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来解决问题。

“练一练”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一般从“蓝鲸的体重是非洲象的33倍”这个条件,得出数量关系式:非洲象的体重×33=蓝鲸的体重,并以此为相等关系列方程求非洲象的体重。这是已知两个乘数的积与一个乘数,求另一个乘数经常使用的方法。教材希望学生独立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经历“分析已知的倍数关系→得出相等关系→感受需要列方程解答→按列方程的步骤解题”的过程。教学应利用交流与评价的机会,突出怎样找到相等关系、为什么列方程解答等思考的重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有关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4. 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是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不可忽视的环节。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要点分别是列出方程和解方程,检验答案应该在这两个环节上进行。首先要检查列方程的相等关系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题意,然后检查未知数的值是否符合方程。然而,人们往往直接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这种做法是很好的。就例4来说,求得去年体重33.5千克以后,只要检验今年体重是不是比去年增加 2.5千克。如果今年体重确实比去年增加2.5千克,则解题正确;如果今年体重不是比去年增加2.5千克,则答案错误。就“练一练”来说,求得非洲象大约重5吨,只要检验蓝鲸的体重是不是非洲象的33倍,或是通过5×33检验,或者通过165÷5检验。

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是为了积累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应围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步骤有哪些,以及怎样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怎样按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怎样检验解题结果等要点,组织学生体会数学活动,内化解题要领,掌握解题步骤。

(五)解稍复杂方程的策略——转化成简单的方程

例8、例9和例10都是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列出的方程稍复杂些。这三道例题都同时教学两个知识,一个是怎样解稍复杂的方程,还有一个是如何列稍复杂的方程。把两个知识结合着教学,能体现数学内容(方程)和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一方面分析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抽象出方程,形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成为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有效发展的载体。把两个知识结合着教学也有其可行性,因为学生已经具有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问题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有条件探索并掌握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方法,列出稍复杂的方程并求解。

三道例题涉及的方程分别形如ax±b=c、ax±bx=c、ax±b×c=d。解这些方程都要通过计算或者利用等式性质,把原方程化归成简单方程而求出未知数的值。像这样化复杂为简单、变新知为旧知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也是探索与创新不可缺少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转化解稍复杂的方程,能充分体验转化思想,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1. 从各个方程的特点出发,使用不同的化简方法。

解ax±b=c这样的方程,一般根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条性质化简原来的方程。例8在列出方程2x-22=64以后,写出了解这个方程的第一步:2x-22+22=64+22,使原方程化简成2x=86。这是学生能够看懂的。教学应让他们说说这一步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体会利用等式性质化简方程的意图。过去教材强调把ax看成“一个数”,目的是把ax 作为被减数,应用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关系解方程。而新课程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突出的是化繁为简的思想与方法。

解ax±bx=c这样的方程,一般应用运算律和相应的计算化简方程。例9中方程的左边是x+3x可以改写成(1+3)x,方程x+3x=290可以化简成4x=290。这种改写在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时已经教学,现在只要计算1+3就能实现化简原来方程的目的。教学时还是应让学生说说这样改写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解ax±b×c=d这样的方程,一般按运算顺序先算出b×c的积,原来的方程就变成像例8里的方程,也就实现了化新为旧。例10列出的方程3x+95×3=540,算出95×3的积,原方程就化简成3x+285=540。

通过上面的分析,应该看到解稍复杂的方程是很重要的知识与技能。如果不能正确地解稍复杂方程,就不能解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而解稍复杂的方程,如果能抓住化繁为简的转化思想,学生就能主动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迅速形成解

方程的能力。

2. 各道例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继续解转化后的方程。

例8让学生接着解2x=86,求出x的值。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解这种方程的能力。教材这样安排,目的是把转化思想与方法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促进新旧知识的衔接,有效地使用教学资源。检验方程的解已经在前面教过,例8要求学生检验,不仅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还要通过“结果是正确的”,确认解稍复杂方程的“策略与方法是正确的”。

例9把原来的方程x+3x=290化简成4x=290以后,安排学生先算出x的值,再算出3x表示的值。这是因为72.5米和217.5米是实际问题的两个答案。以前列方程解决的实际问题,一般只有一个答案,现在遇到有两个答案的情况,需要完整呈现解题过程,在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上作出必要的规范。另外,这道例题在检验上也有拓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不只是检验解方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列出的方程是不是符合现实的数量关系。由于答案是通过解方程得到的,而方程是依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的,所以人们通常把答案直接放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里检验。这道例题给出的数量关系有两个,分别是颐和园占地(即陆地和水面一共占地)290公顷、水面面积是陆地面积的3倍。解题得到的水面面积和陆地面积符合这两个数量关系,才是正确的。教材就这样的检验,给出引导,要求在检验结果正确以后,再填写答句。

例10把列出的方程3x+95×3=540改写成3x+285=540,这就把原方程化归成了例8教学的方程,把继续解方程和检验方程的解留给学生完成是很自然的安排。如果根据“速度和×时间=总路程”,列出(x+95)×3=540,则又是一种未见过的方程。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解这个方程,应用等式性质,等号两边同时除以3,先算出x+95=180,再得出未知数的值。这样做,仍然应突出化简方程的思想方法。

3. 适量安排解方程的练习。

前面说过,例8~例10都有列方程和解方程两个教学内容,列出的方程必须正确求解,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因此,教材把解稍复杂的方程作为一个重要知识,安排必要的练习。练习二从第5题起配合例8的教学,第5题和第9题都是解方程,其中有像ax±b=c的方程,与例题的方程是一样的。还有像x±a ±b=c和ax÷2=b的方程,用于解决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如第11题)以及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求高或底的问题(如第10题)。解这些方程,只要利用等式性质都能逐步化简,直到求出方程的解。练习三第1、4、8题都是解方程的习题,编排的方程与例9、例10的方程差不多。学生解ax±bx=c、ax±b×c=d这些方程应该比较顺手。

(六)列方程解决较复杂实际问题的关键——找到相等关系

某个实际问题为什么选择列方程解答,或者为什么选择列算式解答,经常是由数量关系的特点所决定的。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数量关系通常把已知条件作为一个方面,所求问题作为另一方面,着重沟通未知数量与已知数量的关系,

利用已知数量组成的算式,解决所求问题。列方程的相等关系,把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平等”联系起来,共同组成反映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等式。学生在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问题时,已经初步有了这方面的体会,还要通过列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对相等关系的认识,提高寻找并利用相等关系的能力。

1. 灵活开展寻找相等关系的思维活动。

较复杂的问题之所以复杂,在于它的数量关系复杂。例8里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其中既有倍数关系,又有相差关系,是两种关系的有序复合。例9里给出两个并列的条件:颐和园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一共290公顷、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从“和”与“倍”两个角度分别揭示水面面积和陆地面积的关系。例10是四年级教学的相遇问题的逆向变式,涉及的数量比较多,包括客车行驶的速度与时间、货车行驶的速度与时间、两车行驶的总路程等。因此,寻找复杂问题的相等关系,要仔细梳理数量关系,分清事件发生与发展过程的主次和先后。

寻找相等关系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三、四年级教学的解决问题策略,仍然是探索相等关系的可用资源。可以选择适宜的形式整理实际问题里的数学信息,正确理解题意。可以利用从条件向问题或者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经验,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教材从实际问题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出发,灵活设计寻找相等关系的教学活动。

学生已经能够解决类似红花有10朵,求比红花朵数的2倍少4朵是多少朵的问题,对“几倍少几”这样的数量关系已有初步的理解。因此,例8要求学生找出“大雁塔与小雁塔高度之间有什么相等关系”,可以利用已有的倍数概念和相差概念,通过推理把“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改写成数学式子“小雁塔高度×2-22”,从而得到相等关系“小雁塔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为了突出相等关系,教材在它上面加了色块,让教学注意相等关系是怎样找到、怎样表达的,加强得出相等关系的过程。学生中有可能出现“小雁塔高度×2-大雁塔高度=22”这样的相等关系,也能列方程解题。事实上,人们大多喜欢依据“小雁塔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应用“小雁塔高度×2-大雁塔高度=22”也能列出方程,但不必在相等关系的举一反三上花费力气。应提倡根据相等关系“小雁塔高度×2-22=大雁塔高度”,确定列方程解决问题。

例9列方程求颐和园的陆地面积与水面面积,设哪一个数量为x,另一个数量怎样表示,涉及如何合理利用两个并列的已知条件。为此,教材选择了线段图。通常先画表示一倍数(陆地面积)的线段,再画表示三倍数(水面面积)的线段,显然设陆地面积为x公顷,把水面面积表示为3x公顷是很自然的。再根据陆地面积与水面面积相加的和是颐和园的总面积,就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相等关系。

例10是相遇问题。四年级初步教学相遇问题时,曾经把画示意图作为解决

问题的一种策略。学生已经能画线段图表示相遇问题的题意,也能理解相遇问题里的数量关系,会用一方行的路程加另一方行的路程求得双方行的总路程,或者用双方的速度和乘同时运动的时间求得两方行的总路程。教材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仍然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既感受现在求一方速度的问题与原来求双方路程和问题的不同,又体现现在问题与原来问题在运动方式和数量关系上的相同点。从而利用求“路程和”的方法作为解决现在问题的相等关系。

2. 加强写出含有字母式子的练习,进一步把握数量关系,为列方程打基础。

含有字母的式子是方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需要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学生是不是具有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能不能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关的数量,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材加强这样的练习。

练习二第6题写出表示梨树棵数的式子3x+15,表示鳊鱼尾数的式子4x-80,都是解答有关“几倍多几”或“几倍少几”等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安排这样的练习,能进一步理解这些数量关系,养成顺着“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这些数量关系的表述进行思考,并转化成数学式子的习惯,从而选择最适宜的相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说,这道习题既是单项练习,也是思路引导。

例9后面的“练一练”第1题是配合例题的专项练习,要求根据黄花x朵和红花朵数是黄花的3倍,先想到红花有3x朵,然后用式子x+3x(或4x)表示黄花和红花一共的朵数,用式子3x-x(或2x)表示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发展按数量关系联想的能力。联想到的含有字母的式子,正是列方程解答“和倍”或“差倍”问题的核心部分。

教材没有编排配合例10的单项练习,因为相遇问题的相等关系是两个积相加,与例9“和倍”问题有些相似。教学如有需要,也可以适量进行此类的练习。如,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90千米,一辆摩托车每小时行驶x千米。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4小时相遇。相遇时两车一共行驶多少千米?汽车比摩托车多行多少千米?

3. 列方程解答有些变化的问题,拓展对相等关系的认识。

教材编排三道例题教学列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生不仅要能解答像例题那样的问题,还要能解答有些变化的问题,以达到小学阶段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总体要求。如练习二第10、11、14题,练习三第6、7、11、12题等。既然这些习题编排在练习里,就要尽量让学生独立解答。当然给他们必要的帮助也是应该的。对学生的帮助一般在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帮助寻找相等关系。如练习二第11题,可以鼓励学生整理条件与问题,得出邮票枚数变化的线索“原来的枚数+又收集的24枚-送掉的30枚=剩下52枚”。练习二第14题可以通过列表或者画图,弄懂这张发票上购买了两种物品,一共用去25.10元:一种是文件夹,单价3.50元,数量1个;另一种是墨水,单价不知道,数量12瓶。上述的这些整理,有助于找到实际问题里的相等关系,有利于顺利列出方程。教材希望

这些实际问题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如果已知两个数量的和或差是多少,这里的和或差往往就是解题可以利用的相等关系。练习三第15题,学校舞蹈队为女同学购买上衣和裙子的问题,数量关系是(上衣价钱+裙子价钱)×购买套数=一共用的钱。已知一共用去1520元,求上衣价钱,或者求裙子价钱、购买套数,都可以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另一方面是进一步体会什么时候列方程、什么时候列算式解决问题。如练习二第10题,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果已知三角形的底和高,可以列算式求面积;如果已知三角形的面积和底(或高)时,可以列方程求高(或底)。第16题给出了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换算公式,把已知的摄氏温度换算成华氏温度,只要列算式计算;把已知的华氏温度换算成摄氏温度,列方程解答比较方便。学生一旦获得这些体会,就不会把列算式与列方程绝然对立,而是把两种解题形式有机联系、灵活使用,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还有单元《整理与练习》里的“探索与实践”,设计了在画图操作、探索规律、猜数游戏等活动中应用本单元教学的方程知识。第13题把给定的一条线段分成两段,使其中一段的长度是另一段的4倍。这是一个“和倍”问题,给定线段的长度是已知的“和”,可以测量得到。解决这个分割线段的问题,应该先列方程求出分成的两段各长多少厘米,然后画图。第14题连续的三个自然数中,每相邻两个数相差1,如果中间的数是x,那么它前面的数是x-1,后面的数是x+1;这三个数的和就是(x-1)+x+(x+1),化简得到3x。如果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很容易先求得中间那个数是33,再求得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32和34。写出字母表示的三个相邻自然数,要进行比较深入的数学思考,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谈几点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几个注意点。

1、为什么要学习方程?

方程就是一种数学模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2、如何处理形如a-x=b,a÷x=b这样的方程?

教材的目的是坚持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如例7,教材给出了根以往不同的方程。根据“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可以列成方程 36-x=2.5,可以运用减法的性质来做,但还是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这样做既有利于中小学学习方程的衔接,也可以体会“同解变形”这一解方程的核心思想。但对于第6页7,如果列成36÷x=4,这一方程本质是分式方程,我们教材中是完全回避这个问题,不需要学生解决此类问题,遇到则要引导学生列出4x=36,在考核时也尽量避免。但不能列出20-12=x、16.8÷4=x这样的方程。因为后者仍然是过去列算式的思路,不利于学生体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对以后的教学也是有弊无利的。

3、要不要把等量关系式写下来。

数量关系是学生思维成果的外显形式,往往不是唯一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找到相对合理的,较重要的等量关系,如例7-10,教材安排每一题都是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找出等量关系,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十分重视,教学中要多说,如果有时间,让学生练习时写下来也是可以的。

4、要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等手段辅助思考。

如例10,列方程解稍复杂相遇问题的例题。“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中延续很久的统内容之一。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很多日常生活问题较为典型的数学模型。教学中要求先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在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这一问题一定要通过画图的手段帮助理解题意。

5、检验方法既要便于操作,又要合乎逻辑。

例7、8、10要求学生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检验求出的答案是否符合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例9主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检验的方法进行检验,其检验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把求出的答案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二是根据求出的答案,先检验水面面积加上陆地面积是否等于颐和园的占地面积,再检验水面面积是否等于陆地面积的3倍。教学时可以提出“这道题怎样检验?”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不同的检验方法,并对不同检验方法进行比较,体会每一种检验方法的不同思路。其实这些也是我们检验一般应用题的方法。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例1、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

例2、教学复试折线统计图。

练习四。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数量和变化情况。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将两个事物的数量和变化情况进行比较。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而更多地在于学会根据问题背景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以及通过不同角度的数据分析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结论,从而加深对统计活动过程的理解,逐步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1.要让学生感受单式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例1,教材先用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同时呈现一个小学生从6岁到12岁身高情况统计表和统计图。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哪些信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给出的统计图,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和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接下来,用三组连续的问题引领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折线统计图所蕴含的各种信息、更加全面地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其中,第一组问题侧重引导学生弄清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上标注的数量的含义,明确图中各点所表示的数据信息,尝试通过观察折线的整体状态和走势描述相关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为了更好地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纵轴上省略了0——110区间内的刻度,这也是制作折线统计

图时常用的方法之一。让学生对此有所认识,便于提高实际读图的能力。第二组问题侧重引导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折线中每一部分的状态和走势,并把状态和走势与数量的增减变化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也就是线段越陡身高增长越快。第三组问题“侧重引导学生基于图中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有利于他们进一步丰富分析数据的经验。提高利用数据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还引导学生把折线统计图与相应的统计表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这一基本特点。

教学例题时,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读懂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上。比较折线统计图与统计表时,不仅要让学生得出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这一结论,还要让学生反思是如何从折线统计图上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的,以加深对折统计图的认识。

例2,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先给出两种保温杯中水温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连线接着完成整体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完成统计图中认识图例,以及横轴纵轴表示的意义。再通过三个不同角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体会其特点。其第一个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图中两条不同的折线分别表示的是哪一组数据,认识图例,找到对应的点。并认识到这个方法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之一。相差的温度只要看同一纵轴上两个点的距离。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找到表示数据的点,这些点不在表格中横轴和纵轴的交点上,要自己来画一画,点一点。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上标注的数量的含义。要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统计图,知道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必进行计算,只要看图中表示温度点的位置来确定。在交流中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作出判断和推测。从中寻找其他的信息,鼓励学生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2.恰当控制教学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制图练习。

学生学习统计主要是为了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因此,不宜让相对繁琐的制表、绘图的操作干扰学习重点。教材侧重于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分析;练习四第4题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上每一点的位置来判断哪个月最多,哪个月最少?认识到增长最快,下降最快的那一段折线陡

一些。并联系实际谈谈原因。第 5 题的图上没有标出折线上有关各点所表示的数据。因此,可以先让学生分别说说每架飞机在相应时刻的飞行高度,并在图上标出来,再分别讨论教材提出的几个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每条折线的形态,试着完整地描述每架飞机从起飞到降落的全过程,并从整体上对两架飞机的飞行情况进行评价。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两组数据独立描点、连线完成相应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再通过交流和评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方法、技巧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形成必要的技能。完成统计图后,重点要比较这两个城市的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

(三)、☆本单元教学要求:描点,连线。至于第7题,由于教材版面不够,所以要不需要学生自制统计图。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一、教学内容:

例1、2、3认识因数和倍数。(实验教材四下)

例4、5认识2、5、3的倍数的特征。(实验教材四下)

练习五

例6认识质数和合数。(实验教材四下)

例7、8认识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新增)

练习六

例9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

例10教学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例11教学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例12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练习七

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内容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2、5、3倍数的特征,以及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等内容在四年级下册我们的学生已经学过。所以在本册书教学中可以结合本班情况复习旧知;这部分内容与四下实验教材相比有几点不同:(1)、实验教材是先认识倍数再认识因数,而修订版教材是先认识因数,再认识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关于本册教材内容,我从五个方面进行研说:(课件)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实践。(一)识字与写字本册要求会写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认识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汉字的识字任务。(二)阅读本册阅读教学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课件)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这八个主题共有28篇课文,精读和略读各14篇。每篇精读课例包括课文、课后问题。略读课例包括导读、课文。(三)口语交际本册口语交际包括八个话题:(链接)⑴策划一次与远方小朋友“手拉手”的活动;⑵说童年趣事;⑶劝说;⑷讲述一件自己感动的事;⑸演课本剧;⑹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⑺讲人物故事;⑻聊热门话题。(四)习作习作是建立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之上的,本册教材的习作安排了八次:⑴记实作文三次:第二组写“童年趣事”、第四组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第七组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⑵应用文三次:第一组写信、第三组写发言稿、第六组写简单的研究报告;⑶材料作文二次:第五组缩写、第二组看图作文;(4)自由作文一次。(五)综合实践分“大综合”与“小综合”,“大综合”在第六组“走进信息时代”,分“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部分;“小综合”在第三组10课后,包括搜集汉语中的熟语(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等),公共场所看到的提示语、广告词,相声、影视剧的精彩对白等。 二、教材编排: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件)。(一)导语在每组课文的前面,包括本组主题简介和单元教学目标。(二)课例分精读课例和略读课例。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分别在2、6、18、19、20课后面),两次“阅读链接”(在3、26课后面)。(三)回顾与拓展包含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课外书屋”栏目有时是成语故事、趣味语文和展示台。(四)交际与习作 教材的最后还编排了9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 三、教材特点: 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2、教材内容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3、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4、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 6、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1.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课标要求,高年段学生已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完整版)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2.1数列的概念_说课稿1 课题介绍 课题《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方法(一)》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A版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地位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堆放的物品的总数计算要用到数列的前n项和,又如分期储蓄、付款公式的有关计算也要用到数列的一些知识. (2)数列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初中数学的许多内容在解决数列的某些问题中得到了充分运用,数列是前面函数知识的延伸及应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习数列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通项公式打好了铺垫.因此就有必要讲好、学好数列. (3)数列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是进行计算,推理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的重要教材.学习数列,要经常观察、分析、归纳、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对数列已有初步的认识,对方程、函数、数学公式的运用已有一定的基础,对方程、函数思想的体会也逐渐深刻。 从学生素质层面看: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我就很注意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现阶段我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而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数列的特点,掌握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并明白数列与集合的不同点.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及数列分类.能由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数列的各项,反之,又能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数列概念以及通项公式的探究、推导、应用等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等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更深层次的理解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思想.(3) 情感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体会教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并且利用各种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能由函数的观点去认识数列,以及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的特点,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分析归纳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四、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波利亚的先猜后证理论,本节课主要以讲解法为主,引导发现为辅,由老师带领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过程,本节课会采用由易到难的教学进程以及实例给出与练习设置,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为了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更吸引同学们的眼光,提高学习热情,本节课还会采用常规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引例、例题具体呈现.

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新华明德小学王草尕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五年级的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5、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8、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9、能写简单的纪实、想象作文,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10、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二、教材主要特色 这是一册从内容到编排面貌焕然一新的教科书。它为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其主要特色体现在: 1、人文内涵丰富 2、拓宽题材体裁 3、灵活设置专题 4、系统设计导练 三、教材概貌

1、按专题分成8组,每组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2篇,全册共有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选读课文8篇 2、口语交际、习作各7次(有分有合) 3、“大综合”1次(第六组)“小综合”1次(第三组) 4、生字:认200个,写150个。 5、“词语盘点“列出的词语:读读写写176个,读读记记154个 6、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四、专题安排特点 1.采取“双专题”形式,即从内容和语文读写点两方面去考虑专题。 2.更加关注儿童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符合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3.单元组成的方式更加多样。 (1)、单元导语增加了新的内容。 (2)、将口语交际与习作单列,并提供多个话题供师生选择。 (3)、将“语文园地”改为“回顾·拓展”,并增加了新的栏目。

高中数学必修五《基本不等式》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不等式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人教A版)中第三章第四节。本节课主要研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代数证明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基本不等式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广泛。本节课通过从生活与几何背景中得到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与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体现新课标“数学有用”的理念。同时,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对本节的研究,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不等关系与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对不等关系的一般性质和不等式的求解证明有了一定的理解,为基本不等式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授课班级为高一(1)班,我班学生整体基础知识一般、部分学生思维较活跃,能够较好的掌握教材上的内容,但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设计思想: 本课为新授课,积极践行新课程“数学有用”理念,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在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中体现数学思想和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师生共同探究基本不等式; (2) 了解基本不等式的代数、几何背景及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3) 会简单运用基本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基本不等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基本不等式,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逻辑推理能力,并通过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丰富学生数形结合的想象力; (2) 通过具体的现实问题提出、分析与解决,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五、教学重点: (1)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并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2)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基本不等式的运用。 重、难点解决的方法策略: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图形到抽象代数的教

五年级教材分析材料

五年级教材分析材料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 1.用字母表示数。 2.解简易方程(解方程、实际问题与方程)。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有:一是,增加用字母表示常见数量关系的例题,为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作准备。二是,根据课标要求,明确给出等式的性质(原来只是借助天平平衡来理解),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三是,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问题分开编排,分散难点,并且解方程的类型更全面。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发展符号意识,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作用,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易方程。在这过程中初步体会化归思想。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过程中获得数学建模的初步体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重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教学。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用符号表示一个特定的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等,所以教材就不再从用字母表示特定的数、一般的数起步,而是直接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开始。 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即根据数量关系的陈述写出代数式,这是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本技能。对小学生来说,受以往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的影响起初会有一些困惑。因此,为了突破难点,保证基础,教材加强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除了原有的两个例题之外,还增加了两个例题,学习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也为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准备. 同时,还加强了代入求值的教学,使学生不断看到,用含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量,当用一个合适的数代替字母并求值,就得到了一个具体的数。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感悟、适应字母代数的特点。 2.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突显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优势。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从小学起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而且有利于学生代数思维习惯的培养。 以等式性质作为解简易方程的依据后,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越性变显现出来了。例如,解形如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减去与加上,得与;解形如与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除以与乘上,得与。这样解决方程显然比原来依据逆运算关系解方程,思路更为统一。 3.加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适当分散难点。

五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五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总体概况: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单元。依次是:我爱阅读,思念家乡,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每单元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讲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将前后课文从内容上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本册文章共28篇,其中讲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还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1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只记不写。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150个,以供复习、检测之用。 一、识字、写字、句子部分 《课标》对高年段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是: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我们再来看本册教材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1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只记不写。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150个,以供复习、检测之用。读完以上两段话之后,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字词教学依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具体目标如下: 1、识字重在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基本字义、词义。 2、培养运用汉字、自主识字的能力,积累词语。 3、基本句式的教学也不能忽视。 从课后练习和拓展训练中,我们很少看到关于句子训练的要求,但作为高年段的语文教学,句子训练与字词训练一样,不能偏废,包括:缩句扩句根据要求改写句子(陈述————————反问)关联词语填空(用关联词语连接句子)修改病句、段判断选择句子的正误,恰当使用标点符号。认识常用的修辞方法,我们可以在日常教学中与阅读教学结合随堂进行训练,也可以进行专项训练。 二、阅读部分 《课标》对本年段在阅读方面的要求共有11条,具体到本册教材,这11条均

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学生知识能力习惯态度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整体有所下降,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所以本学期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注意分层教学,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五年级下册的教材特点 (以话题为纲,交际功能为线,兼顾结构,运用英语去完成任务为目标。即话题——功能——结构——任务) 1.强调语言运用。本教材体现交际教学思想,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起始阶段采用“全身动作反应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唱中学,在玩中学。 2.注重能力培养。整套教材贯穿“学会学习”的主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运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的能力。如Let’s find out /Let’s check /Pair work /Task time 。在活动手册中还特别设计了学习评价的栏目。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 3.突出兴趣激发。教学形式多样化,其中包括对话、歌谣、小诗、歌曲、游戏、任务、绘画等 4.重视双向交流和中西文化的介绍。本册介绍中西方称呼姓与名顺序的不同,西方国家涉及星期的主要节日等 5.融合学科内容。(对其他学科的兼容并蓄) 6.重视灵活扩展。充分考虑学校老师学生个体的差异。C部分可选择学习。 三、五年级下册的单元内容介绍 Unit 1 daily routine

Unit 2 seasons;weather;seasonal activities Unit 3 birthday Unit 4 house work;indoor activities;telephone English Unit 5 animals Unit 6 field trip 在不断滚动复现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呈现新知识是本套教材的一大特点。在编写本册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注意到单元与单元之间词汇和 语言的衔接与复现,而且尽量做到本册与上几册学生用书之间语言的相 互联系与巩固扩展,这样就使语言知识不断滚动复现,从而为培养学生 综合运用成块语言(language chunk)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如第一单元 学习daily routine 这个话题时,可以先复习前面学过的动词短语get up, go to school, go home, go to bed, go to school等,在温习旧语言的基础上展开新知识。第二单元学习season这个话题时,在单元本身就安排了有关天气的旧词汇,如:hot, cold, cool, warm, windy, snowy, sunny, rainy,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温故知新。第三单元主要学习十二个 月份,为了减轻难度,在五年级上册Recycle 2中特意安排了一首歌谣 铺垫月份。第四单元学习housework和indoor activities,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What can you do中已学到很多与此相关的动词短语,在此 基础上本册第三单元呈现与这个话题相关的新知识能起到自然衔接和弱 化难度的作用。第五单元出现的描述animals的大部分动词都在前面几 册中接触过,这样方便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新旧语言知识相结合。第

高中数学必修五 等比数列 说课稿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比数列》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模块五第二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 其主要内容是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性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认识,加强对数学规律性的探讨,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的综合思维能力。 2、教材的处理: 高二上期的学生,已经具有学习高中数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根据本节内容,我将《等比数列》安排了2节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根据目前学生的知识结构状况,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从问题出发引出本节课的要探究的问题,之后,再由学生自学、互学、交流、练习巩固等,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理解,初步掌握等比数列的常规问题解答思路和技巧。为此,我对教材的例题、练习做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3、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 根据学生现状、教学要求及教材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等比中项。解决的办法是:归纳类比。 难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紧扣定义,类比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来发现等比数列的一些性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教学目标: 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掌握等比中项的定义并能解决相应问题。 (二)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独立思考和善于总结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 知识结构:学生在前两节已经学习了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性质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具备了这节课的预备知识。 能力方面:已具有研究数列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有找数列的通项公式经验,这种经验完全可以迁移到对等比数列的研究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力目标不难达到。 情感方面:高二下期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数学参与意识、自主探究意识,对表现自身价值的学习素材比较感兴趣。 四、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类比分析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全班同学分成8组,每组6人,按学习状况分组,每组都有上、中、下三种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

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学生用书共分六个单元,两个复习单元。 Unit 1 This Is My Day主要讨论我们的日常活动,学习一般现在时的特殊疑问句。在情景中使用When do you …? I usually…at…的句型进行交流。 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 听懂,会说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并能结合句型展开深入的对话,运用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进行实际交流。 Unit 3 My birthday用句型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进行交流。能够听、说、读、写12个月份,及其缩写形式。能用“When is your birthday?”询问对方的生日,并用“My birthday is in ….”来表达自己的月份。 Recycle 1综合运用第一单元的中心语言,对一天的活动进行有条理的表述。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练习。 Unit 4 What Are You Doing? 动词短语及其ing 形式:drawing pictures, doing the dishes, cooking dinner, reading a book, answering the phone 。句型“What are you doing?”及其回答“I’m doing the dishes/….”。学习现在进行时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单数的现在进行时表达法及其特殊疑问句的表达法。 Unit 5 Look at the monkeys学习询问她//它在做什么及回答:What is she/he/it doing? She /he /It is…,What are the…s doing? They are…,主要是现在进行时第三人称单复数的句型练习。 Unit6 A Field Trip句型“Are you …?Yes,they are /No,they are not.”并能在情景中运用。区分Are they…和Is he…两个句型,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主要学习现在进行时一般疑问句的表达法。 Recycle 2 主要是针对现在进行时陈述句和疑问句的巩固和拓展练习。 每单元的Let’s learn部分的词汇仍然是围绕话题归类出现的。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开展话题的讨论。与五年级上册相同,本册Let’s learn中的大部分词汇要求学生做到听、说、读、写四会掌握(即加粗的单词)。用来巩固复习词汇的活动主要是结对和小组活动,以及Let’s find out等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活动。 五年级下册学生用书的Let’s start也是一项brainstorm式的活动,这一点与五年级上册相同。同上一册不同的是,本册的Let’s start部分既可以用来引入话题、引出新词,也可以引出新句型。另外,在这一部分基本上都安排了一个任务型活动,需要学生通过问答、思考或讨论来完成。 Let’s talk部分依旧是一个浓缩了的情景会话,目标句型突出。为给学生提供灵活运用语言的机会,这一部分提供了可供替换的内容。 Read and write部分的教学目标是:读懂对话或短文;完成检测学生理解程度的填充句子练习;听、说、读、写四会掌握两组句子;完成一项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的任务型语言活动。 在Pronunciation部分,三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学生用书中安排呈现了26个字母及例词,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四年级下册学生用书进一步呈现了5个元音字母在单词中长短不同的发音,五年级上册学生用书编排了22个常见字母组合的发音,在此基础上,本册又安排了21个常见字母组合的发音,依旧是用绕口令的形式将含有这些字母组合的单词整合成趣味句子。 五年级下册学生用书的阶段复习密切围绕各单元话题展开,将所有需要复习的语言点融进有实际交际意义的活动之中,并增加了考察综合性阅读理解能力的语篇,以增进对语言知识的积累。

高中数学_等差数列的定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某一项的值;会 根据等差数列的前几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启发、讨论、引导、边教边练边反馈的方法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在探索中学习知识的精 神,增强学生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你能根据规律在()内填上合适的数吗? (1) 1682,1758,1834,1910,1986,() (2) 1,4,7,10,(),16 (3) 2, 0, -2, -4, -6,() 问题1: 等差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等差数列定义的符号表达式: 判断它们是等差数列吗? (1) 1, 3, 5, 7, 9, 2, 4, 6, 8, 10 (2) 5,5,5,5,5,5 (3) x,3x,5x,7x,9x 问题2 思考:在如下的两个数之间,插入一个什么数后这三个数就会成为一个等差数列: (1) 2 ,( ) , 4 (2)-12,( ) ,0 ( 3 ) a,( ),b 等差中项定义:, 若A是a与b的等差中项则A= 问题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n a的首项是1a,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n a

二、自主探究 如果等差数列{}n a 只知道首项1a ,公差d ,那么这个数列的其他项如何表示? }1() 21,a a d =+个 }}1()2()32112,a a d a d d a d =+=++=+个个 }}3()1() 2()432113,a a d a d d a d d d a d =+=++=+++=+64748个个个…, }}3()1()1()2()12311(1)n n n n n a a d a d d a d d d a d d d a n d ----=+=++=+++=???=+++???+=+-647486447448个个个个 三、例题讲解 例1 ⑴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⑵ -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变式训练:(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 (2)判断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例2 在等差数列{ n a }中,已知5a =10, 12a =31, 求首项1a 与公差d . 变式训练: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4a =10, 7a =19,求1a 和d. 例3 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q pn a n +=,其中p 、q 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在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105=a ,3112=a ,求首项1a 与公差d 2. 在等差数列{}n a 中, 若 65=a 158=a 求14a 3.三个数成等差,其和为15,首尾两项之积为9,求此数列。 五、课后作业 课本P39 1、2、3、4,5 学情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全册)

文字介绍:五年级上册教材简介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五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保持低中年级教材特色的基础上,本册教材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又有一些改进。 为了帮助老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教学建议做一简要说明,仅供教师教学中参考。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将前后课文从内容上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口语交际·习作独立成一个栏目,并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回顾?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2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展示台”

2014-2015学年度高二(理)数学必修五及选修2-1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高中数学必修5及选修2-1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大多数学生基本上了解新教材的特点,适应了新教材的学习,基本上能够自觉的学习,也对数学学科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顺利的度过初、高中知识体系与思考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薄弱环节,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二、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本学期本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落实新课程的标准,认真体会新教材的要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本学期努力提高考试的优秀率和合格率,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对学科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全面落实基础,使学生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措施: 1、加强新教材的研修,努力提高教师本身对新教材的把握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2.关注学生思想,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状况,确定解决措施。 3、提高课堂教学的利用率,在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认真备课,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4、加强课后作业的优化,合理选择题目,使学生不做无用功,突显作业的检验知识的功能,及时批改,及时评讲,对个别学生面批。 5、进行分层教学,布置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 四、教材分析和时间安排: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必修⑤授课时为80课时,对本学期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全册教材分析、学情、单元教材分析

2020年春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56人,除个别学生学习有较大困难外,其他同学成绩比较平均,合格率较高,上个学期语文期末检测合格率为100℅。虽然考试成绩还算可以,但从语文素养方面来看,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欠缺,课外知识较薄弱,古诗词背诵积累有待加强。从整体水平来看,学生受方言生活环境影响,语感不佳,口头和书面表达都有待提高。一些学生不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能力差强人意。同时,有几个学生缺乏家长的关心、帮助,常常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上课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率低下,需给予特别的关注。另外,某些学生虽然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家庭的支持度不高。本学期除做好家长工作外,还需继续在阅读书目上作进一步的指导,并且尝试利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水平。 二、教材分析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一共八个单元,单元由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板块组成。每单元有3-4篇课文。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等栏目。每个单元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单元导语”为我们点明语文要素,“课文教学”让我们去落实这些要素,贯穿方法指导,“交流平台”帮我们梳理总结,进一步提炼方法,“词句段运用”和“习作”教我们懂得如何去实践运用。各内容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人文主题:童年往事;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单元,人文主题:古典名著之旅;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第三单元,人文主题: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语文要素: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单元,人文主题:家国情怀;语文要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第五单元,人文主题:习作单元,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第六单元,人文主题:思维的火花;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七单元:人文主题:异域风情;语文要素: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第八单元,人文主题:幽默和风趣;语文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三、教学目标 1. 识字与写字教学

2015年新审定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五数下册教材解读 黄丰完小周光华 (一)首先,我们来看本册教材编写的具体内容。(见教材目录) (二)和实验教材相比,新教材作了如下调整: ◇新增观察物体,由原习题新编,增加从看到的平面图形(形状图)还原几何组合体的逆向活动。 ◇将原图形的变换中,平移和旋转分开进行编排,本册安排的是图形的旋转。 ◇统计不再安排众数、中位数的认识,本册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合并进行编排。 ◇原实践活动粉刷围墙调整为探索图形。 (三)下面分单元给老师们介绍每单元的具体编排情况。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一、教学内容 ●根据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给出一个方向 ●给出三个方向 二、教材分析 例1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方面,通过动手操作实现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可以摆出不同的几何组合体。同时,在增加小正方体数量的摆法中,进一步体会并发现其中的规律,也就是保证从正面看有3个小正方形,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作铺垫。 例2是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有了例1的活动经验,这里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尝试方法。如,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摆,再根据其他两个方向进行调整;也可以借助表象直接尝试摆出一个立体图形,再验证和调整。通过交流体会最终的摆法都是一样的。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一、教学内容 ◆因数和倍数 ◆2、5和3的倍数的特征 ◆质数和合数 二、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向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内容) (1)用百数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经历对整数特征探究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发现规律,理解概念。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明确 1.概念的条件(前提),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大于0的自然数。 2.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依存性),它们不能单独存在。 3.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以及几倍的概念可以在学习例2、例3后再进行辨析。 (2)新增了研究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纯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对整数特征探索的过程,特别是合情推理的探索过程,渗透研究数学的科学方法。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高中数学必修五级选修2-1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高中数学选修2-1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大多数学生基本上了解教材的特点,适应了教材的学习,基本上能够自觉的学习,也对数学学科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顺利的度过初、高中知识体系与思考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薄弱环节,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二、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本学期本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落实新课程的标准,认真体会新教材的要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本学期努力提高考试的优秀率和合格率,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对学科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全面落实基础,使学生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措施: 1、加强新教材的研修,努力提高教师本身对新教材的把握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2.关注学生思想,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状况,确定解决措施。 3、提高课堂教学的利用率,在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认真备课,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4、加强课后作业的优化,合理选择题目,使学生不做无用功,突显作业的检验知识的功能,及时批改,及时评讲,对个别学生面批。 5、进行分层教学,布置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 四、教材分析和时间安排: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选修2-1约40个课时

五年级语文教学计划(通用版)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18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6人。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老师加强辅导。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 二、本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21篇,略读课文6篇。这些课文按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2)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 (3)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全册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2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8.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9.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0.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11.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精心备课,抓好课堂教学,及时进行单元检测,针对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教师个别指导、同学互助的活动。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困难生优先回答,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经常与家长交流,多方面的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高中数学_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课型】高三第一轮复习课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适用范围; 2.会正确选择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有关三角形的边和角的问题; 3.能够使用定理的变形,解决一些与三角形的计算有关的度量问题。 【教学重点】 1.会根据不同已知条件选择恰当的定理解决问题; 2.熟练解决三角形中的边角互化、恒等变换问题. 【教学难点】 1.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变化形式; 2.能够综合分析题目条件,结合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进行化简。 【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主要体现了“分析、类比”的数学思想,以近几年高考题为依托,结合前面所学三角函数知识的进行解题,通过多让学生参与,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具体解题过程中感受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适用条件和特点,能够不拘一格,发散学生的思维。 【考纲要求】 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总结近五年高考题发现,2014及2015两年在解答题第一题中考察过;近三年均在客观题中考察,题目难度多为中等. 【考向预测】 1.直接使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2.正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与三角函数相结合,体现正余弦定理的工具性作用 3.正余弦定理与函数、不等式等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策略】讲练结合法,类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考情分析

通过课件向同学们展示近五年高考全国1、2、3卷对于正余弦定理的考察,确定考点、考向以及题目难度,确定本节课复习目标。 二、知识梳理 1.正、余弦定理 在△ABC中,若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R为△ABC外接圆半径,则 2.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ABC 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双基自测 1.判断题 (1)在△ABC中, a sin A= a+b-c sin A+sin B-sin C .() (2)在△ABC中,若A>B,则必有sin A>sin B.() (3)在△ABC中,若b2+c2>a2,则△ABC为锐角三角形.() 2. 填空题 (1)在△ABC中,A=45°,C=30°,c=6,则a=________. (2)设△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3,sin B=1 2,C =π 6,则b=________. (3)已知△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c=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