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螺旋ct扫描

非螺旋ct扫描
非螺旋ct扫描

非螺旋ct扫描

非螺旋ct扫描场称轴位扫描或序列扫描。扫描时,检查床载卑贱者位置不变,球馆与探测器系统在曝光同时围绕人体旋转一圈扫描一个层面。管电压通常120~140kv,管电流70~260MA,矩阵512*512,层厚5~10mm,层距5~10mm。

多层螺旋ct比单层螺旋ct优点:1,同层厚时扫描的速度提高。2,检测效率提高3,ct图像质量提高。

双源ct扫描

双源ct扫描成了双球馆和双探测器系统,两套采集系统同置于扫描机架内,成90度排列,两个球馆既可同时工作,也可分别使用。当心脏成像,双能剪影和全身大范围扫描时,可采用两个球馆同时工作,一般扫描只用一组,。

靶扫描

靶扫描是指对较小的感兴趣区进行扫描的方法,又称放大扫描,目标扫描。通常先进行普扫,再确定感兴趣区。多层螺旋ct通常采用扫描后小视野,大矩阵重建的方式减小像素尺寸。

高分辨ct扫描

高分辨ct扫描使用较高x线剂量进行薄层扫描,大矩阵,骨算法重建图像获得ct图像的方法。有时还采用小视野重建图像,管电压120~140kv,管电流120~220ma,层厚1~2mm,矩阵512*512

对比剂

一般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进行ct增强扫描,常用药物碘海醇碘普安碘佛醇碘帕醇碘比醇等。对比剂通常使用静脉团注法通过手背静脉或肘静脉注射。

增强扫描方法

1常规增强扫描

2动态增强扫描(1)进床式动态扫描(2)同层动态扫描

3延迟增强扫描

4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

ct阈值根据对比剂浓度,用量,注射速度,解剖部位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在80~100HU。

矩阵可有256*256,512*512,1024*1024,最常用的是512*512。

扫描层厚从1~10mm不等,颅脑扫描层厚常选用5mm,胸,腹部扫描常选用7.5~10mm。

螺距

当螺距大于1时,x线剂量减小,图像信噪比降低,但是扫描速度加快。

当螺距大于1时,x线剂量增加,图像质量提高,但是扫描时间延长。

ct值

ct值是由某物质的x线吸收系数与水的x线吸收系数相比较而换算出来的。一般液体ct值在-10~10,气体在-1000,脂肪ct值-70~-90之间,肝脾肾脑等ct值在20~50之间,骨性ct 值一般超过300,骨皮质ct大于1000.ct值并不是恒定的,它随着管电压的高低,x线管老

化,电源状况,扫描参数,温度及邻近组织等因素发生改变,因此ct值不是固定不变的。颅脑组织窗(窗位35,床宽100)和骨窗(窗位300,床宽1500)。

肺窗(窗位-650,床宽1600)纵隔窗(窗位40,床宽400)

加大窗宽,图像层次增多,组织对比减小,细节显示差;缩窄床宽,图像层次减少,对比度增加。

ct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1空间分辨力扫描时横向空间分辨力由视野,矩阵决定。纵向分辨力一般和层厚一致。它还受探测器孔径大小,采样间隔(频率),重建算法,扫描精度等因素控制。ct空间分辨力小于x线胶片。

2密度分辨力密度分辨力与设备性能,曝光剂量,算法有关,像素噪声是主要影响因素。3时间分辨力机架旋转速度和心脏重建算法是影响因素。

ct适应症

颅脑颅内肿瘤脑出血脑梗死颅脑外伤颅内感染以及寄生虫病脑先天畸形脑萎缩,脑积水

头颈部对眼眶和眼球良恶性肿瘤,眼疾病变,乳突以及内尔病变,鼻窦以及鼻腔的炎症,息肉以及肿瘤,鼻咽癌甲状腺肿瘤

胸部肺肿瘤性病变,炎性病变,间质性病变,先天性病变,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纵隔肿瘤,主动脉瘤,大血管壁钙化

腹部和盆腔对腹腔以及腹膜病变以及腹腔脏器病变

脊柱和骨关节椎管狭窄,椎间盘捧出,突出,脊柱退行性病变,脊柱外伤,脊柱结核,脊椎肿瘤,骨关节病变。

颅脑ct扫描技术

颅脑ct检查方法有平扫,增强扫描,ct血管造影,脑血流灌注等。

常规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即眶耳线。听眉线是眉上缘与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经该线扫描对显示第四脑室和基底节区组织结构显示较好。听框线是框下缘与外耳孔的连线,作为扫描基线时,断面经过眼窝,颅中凹和颅后凹上部。

卑贱者仰卧位,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扫描床面中线重合,听眦线垂直与床面,两侧外耳孔与台面等距。观察脑组织结构时取窗宽80~100HU,窗位35HU左右,颅骨结构时取窗宽1000~1500HU。鞍区ct扫描可以诊断垂体肿瘤,垂体泌乳素微腺瘤,颅咽管瘤。

脑血管CTA 可用于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急性脑卒中,脑血管狭窄,血管闭塞性疾病诊断。cta扫描时螺距1~2,层厚1~2mm,重建间隔0.5~1mm,矩阵为512*512,扫描范围一般从后床突下30mm开始,向上达后床突50~60mm,由足侧向头顶测扫描。

头颈部ct检查技术

眼眶ct主要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对眼内肿瘤,眼疾肥大,炎性假瘤,血管性疾病,眼外伤和框内异物检查。

1横断面扫描使用听框线为扫描基线,显示视神经,眼外肌。被检者听框线与床面垂直,一般从框底扫描至框顶,层厚2~5mm。

2冠状面扫描听框线与床面平行,先扫描获得头颅侧位定位项,从前向后扫描,范围从眼球前部至海绵窦。采用顶颌位或者颌顶位

鼻和鼻窦ct检查技术

1横断面扫描定位基线为听框线,被检者头先进,取仰卧位,先摄取头颅侧位定位像,扫描基线与硬腭平行,向上连续扫描至额窦,层厚3~5mm,视野25cm,矩阵512*512

2冠状面扫描扫描层面尽可能与听框线垂直或平行于上颌窦后援为原则,扫描范围从蝶逗后壁至额窦前壁,包括额窦,筛窦,上颌窦,蝶逗,和鼻腔。

胸部ct检查技术

平扫定位于胸骨柄切迹水平,扫描前先摄取胸部正位定位像,扫描范围一般从肺尖至肺低,包括肋膈角,由上至下扫描。常规使用螺旋扫描方式,层厚5~10mm

胸部ct常使用三种窗组织观察病变1肺窗窗宽1500~2000hu,窗位-450~-600HU,2纵隔窗,窗宽250~350HU,窗位30~50HU。3骨窗窗宽1000~1500HU,窗位250~350HU

高分辨力ct扫描观察病变肺部小结节病变,肺部间质性病变,肺部囊性病变,支气管扩张,胸膜病等

低剂量ct扫描国外低剂量ct扫描参数,管电压130kv,管电流50ma,层厚10mm,螺距2,以50ma作为低剂量标准。国内采用低剂量,管电流在20~50ma之间,管电压在120kv,层厚7~10mm

肺动脉CTA常用于肺动脉栓塞的检查。

腹部

利用增强扫描用碘对比剂(泛影葡酸,碘海醇),浓度一般在1%~2%

1肝脏,胆囊,脾扫描范围是从隔顶开始扫至肝右下源

2肾脏扫描范围自肾上腺区开始扫至肾下级下缘

3肾上腺扫描范围自隔顶开始扫至肾门平面。

腹部增强扫描

肝脏ct增强扫描通常为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

动脉期对比剂开始后25~30s让被检者屏气。

门脉期对比剂开始后60s

平衡期即实质期,90~120s后扫描

如出现肝血管瘤,做延迟增强扫描,延迟时间5~15min

胰腺增强扫描多进行双期扫描,即动脉期和实质期

肾脏增强扫描肾皮质期(25~30s后进行第一次扫描),肾实质期(70~120s后),肾排泄期或肾盂期(5~10min后)

脊柱

被检者采取仰卧位,颈椎到骶椎分段取各自的侧位定位像,骶髂关节取正位定位

椎间盘扫描扫描层面必须与椎间隙平行,腰椎间盘扫描常规扫描L2~3,L3~4 L4~5 L5~S1.

传统CT与螺旋CT的一般区别

传统C T与螺旋C T的一 般区别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传统CT扫描方式 扫描是为获取投影(projection)值采用的物理技术。 扫描:用近似于窄束的X线束以不同的方式、按一定的顺序、沿不同的方向对受检体层进行照射,用高灵敏度的检测器接收透过受检层面的X线束的强度。 扫描装置:X线管、扫描床、检测器和扫描架等。X线管和检测器固定在扫描架上组成扫描机构,它们围绕扫描床上的受检体进行同步扫描运动,这种同步扫描运动形式称扫描方式。 (1)螺旋CT与传统CT在供电方式和扫描方式上的区别:供电方式上由传统的电缆供电转为采用滑环技术;扫描方式由传统的往复旋转改为向一个方向连续旋转扫描,同时受检体向一个方向连续匀速运动通过扫描野。 X线管向一个方向连续旋转扫描,受检体(检查床)同时向一个方向移动,X线连续曝光并采集数据。X线管相对于受检体的运动为划过一柱面螺旋线形轨迹。 (2)数据采集 SCT采集的数据是一个连续空间内的容积数据,获得三维信息,称为容积扫描。 没有扫描间隔的暂停时间(死时间),可进行连续扫描,解决了传统扫描时的层隔问题。 提高了扫描速度,可减少运动伪影。在断层与断层没有采集数据的遗漏,可进行多轴面重建、三维重建和回顾性重建。

螺距较小时,增加原始扫描数据量,提高了重建图像的质量;但增加扫描时间和受检体的辐射剂量。 螺距较大时,加快扫描速度,受检体的辐射剂量减少;但所获得的原始扫描数据量减少,重建图像的质量下降。 (3)图像重建算法 传统CT:扫描架旋转一周,采集到某个断层各方向的投影数据。 螺旋CT:在受检者连续移动的过程中采集投影数据,每次采集的投影数据都来自不同的平面。 如何利用容积扫描数据重建某个断面的图像 直接采用不在一个平面下采集的投影数据重建一个断层的图像,效果一定不好。 为重建一幅断层图像,必须获取足够多的投影数据,而这些数据是对同一断层扫描的结果。 而螺旋CT扫描采集数据时,由于扫描床不断移动,采集的数据不是取自对同一断层扫描的结果,而是螺旋数据。这些数据不能直接用来重建断层图像。 为了得到某一断层的数据,必须根据邻近的不是取自同一断层的螺旋数据,通过一定的算法来获得。常用的算法有线性内插法。

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

根据有关文献,从肘前静脉至胸腔内各结构的循环时间依次为:上墙静脉3.7±1.5s,肺动脉6.5±2.5s,升主动脉10.5±3.0s,降主动脉及颈部血管12.3±3.8s,颈静脉17.8±5.0s。以上延迟时间只是近似的,需根据病人估计的心输出量及怀疑病变情况作出适当调整。螺旋CT检查需预先在高压注射器的遥控器上设置造影剂量,计算公式如下:剂量=流速(毫升/秒)x{扫描延迟时间(秒)+扫描时间(秒)-7},这里的7秒是造影剂到达肺动脉干的时间。这个公式适应于造影剂浓度为300mg碘/ml,流速2ml/s时;当造影剂浓度为150mg碘/ml,流速3~4ml/s时,造影剂剂量翻倍。另一种计算造影剂剂量的方法是根据病人体重,方法是:剂量(300mg碘/ml)=体重(kg),或剂量(150mg碘/ml)=体重(kg)x2 在CTCA中,利用心电门控制技术在 心脏运动最慢的时期采集图像数据,可 以实现抑制心脏运动伪影的目的,心电 门控制技术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 性心电门控两种。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就是利用心电信号控制CT扫描,该技术早已经在EBCT和其他成像技术中应用。基本原理是在扫描过程中,同步检测患者的心电信号,通过心电信号对心脏运动期相的标记,选择适当的扫描起始时点,实现获得心脏特定期相的图像或消除心脏运动伪影的目的。 在心电信号控制下,每个心动周期进行一次扫描,扫描模式与传统CT一样,X线发射为间断式、检查床运动为步进式。通常以心电信号的R波为参考点,确定扫描的开始时间。当检测到R波峰时,开始计数延迟时间,延迟时间结束触发扫描,扫描时间结束移床,移床距离为准直器宽度,重复上述过程完成整个心脏扫描。 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应用技巧 螺旋CT的问世与发展,是CT历史上的又一次革命。首先,球管旋转一周的时间已经缩短到亚秒量级,一次屏息可以完成整个躯干的扫描;第二,图像后处理功能迅猛发展,各种后处理软件不断完善,使CT不再单单是横断图像。各种三维后处理图像

多层螺旋CT螺距

随着多层螺旋CT的普及,螺距(pitch)成为螺旋CT很重要的扫描参数。螺距是扫描架旋转一周360°进床距离与透过探测器的X线束厚度之比,单层CT的X线束厚度等于探测器准直宽,即等于采集层厚宽度。 螺距的计算公式:P=S(mm)/D(mm) P:螺距 S:扫描架旋转一周360°进床距离 D:为X线束厚度 因多层螺旋CT应用了多排探测器阵列,所以,X线束被多排探测器分为多束更细的X 射线,透过探测器的X线束厚度以d(mm)表示,则:d(mm)=D(mm)/N其中:N为探测器排数。多层螺旋CT的螺距以P表示:则多层螺旋CT的螺距公式: P=S(mm)/D(mm)/N 螺距决定CT的容积覆盖速度,影响图象的质量。扫描区域确定后,其它扫描参数不变,增加螺距时,完成总的容积扫描时间将缩短,但获得的容积体积不发生变化,图像质量将受到影响。 那么如何更好的应用螺距(pitch),将从三个方面考虑:(1)扫描范围(2)扫描时间(3)图象质量 [pitch of screws] 螺纹上相邻两牙对应点之间的轴向距离,代号是P。 如果带电粒子进入均匀磁场B时,其速度v与B之间成θ角,则粒子将作螺旋运动。而粒子在磁场中回转一圈所前进的距离叫做螺距(h): h=2πmvcosθ/(qB) 单线螺纹的螺距等于导程,多线螺纹的螺距等于导程除以线数。螺距亦称牙距。 在英制中,以每一英寸(25.4mm)中的牙数来表明牙距。 螺旋CT的问世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螺距(pitch,P)。对早期的单层螺旋,各厂家对此定义是统一的,即螺距=球管旋转360°进床距离/准直宽度。对于多层螺旋CT螺距的概念有点复杂,多层CT的一个准直宽度包含了多个相邻的图像。这样,厂家的不协商(或者说不妥协)导致了多层螺旋螺距公式中分母:准直宽度定义的混乱。例如:MARCONI等多层CT将整个准直宽度作为公式的分母(层数x单个准直器宽度),而GE等则将每一层图像的准直宽度作为分母。由于基础定义的混乱,造成了计算公式结果的混乱。前者无论是4、8还是16层,进床距离等于整个准直宽度时,计算结果螺距均等于1,而后者则不断变化,计算结果螺距分别等于4、8和16。这种不同厂家定义的混乱,造成了初接触多层CT者的困惑。 多层螺旋CT的技术原理及影像质量 多层螺旋CT的出现是CT技术革命性进步,各厂家相继开发出了4层、8层及16层螺旋CT。与传统螺旋CT相比,多层螺旋CT在成像原理、技术特点有明显的不同,图像质量也有明显的改进,本文介绍如下。 1 多层螺旋CT原理 1.1数据采集通道 数据采集通道数是决定X线管球旋转1周所能获得的图像层数, 目前各厂家推出的机型有2通道、4通道、8通道和16通道。有关专家估计,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今后传统CT甚至单层螺旋CT将逐步被多层螺旋CT所取

螺旋CT的临床应用

螺旋CT的临床应用 螺旋CT的临床应用 传统的CT旋转部件为往返的旋转运动,影响和限制了扫描速度。随着滑环技术的应用,CT机开发了螺旋扫描这种崭新的技术。它是利用滑环技术,球管围绕机架连续 旋转曝光,球管曝光的同时检查床同步匀速移动进行扫描,连续采集人体的容积数据进行各个扫描层面图像的重建。扫描轨迹是螺旋线,即称为螺旋扫描(Spiral CT,Helical CT)。由于螺旋CT扫描的不只是人体的一个层面,而是人体的一个长段,采集的数据是一个连续的螺旋形空间内的容积数据,是三维的信息,因而又称为容积CT扫描。螺旋扫描方式使CT实现了由二维解剖结构图像进入三维解剖结构图像的飞跃。螺旋CT可分为 常规螺旋CT和多层面螺旋CT。 1. 常规螺旋CT (1)结构特点:螺旋扫描要求能连续扫描时间达30秒以上,人体检查的覆盖面在 60cm-180cm。因而必须具备: ①大功率、大热容量的X线球管。②高密集的检测器系统。③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的计算机系统。通常扫描时间为0.5-1秒。重建时间在 3-5秒,甚至短到1-2秒。可成功地实现实时成像。 (2)螺旋CT的优点:①扫描速度快,可达亚秒级,螺旋扫描对某一部位的扫描是连续无间断的,没有层间间隔时间,扫描速度在0.5-1秒范围。大部分不同部位的CT检查,患者可在一次屏气中完成扫描,从而避免常规呼吸—闭气扫描方式时因横隔位置不一致造成的漏扫。②小病灶的检出率高,若病灶直径小于扫描层厚(, 在取层时容易夹在两层之间而造成漏诊。加上呼吸因素的影响,还可造成扫描盲区。螺旋扫描是三维立体采样,利用重叠重建,不会因层面间隔导致漏扫以及它具有在选定位置及间隔上进行回顾性重叠重建的能力,所以提高了病灶检出率。③螺旋CT的0秒间隔扫描使增强扫描时间缩短,全部扫描在增强高峰期完成,可追踪造影剂的流程,减少造影剂的用量。螺旋扫描造影剂的优化用量仅为常规用量的1/2-2/3;④可回顾性任意重建,传统CT标准单层扫描因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衰减值的测量不易准确,螺旋CT可

肺部螺旋CT应用(曾庆思)

肺部多层螺旋CT临床应用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曾庆思 一、胸部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 目前在医院里应用的多层螺旋CT (MSCT)有4排、8排、16排、32排、40排、64排等类型,这里的排是指每次扫描时,CT的球管转1圈能同时扫描的层数。MSCT采用大容量的球管进行扫描,因此MSCT可进行连续性不间断的全身CT 扫描,扫描时间短,一次屏气完成兴趣区域的容积扫描和采样。无间隔的容积资料,重建出来的图像显示解剖结构无重叠,不易遗漏细小病灶。同时可进行大范围的精细扫描,病灶上下径线能更精确测量,重组的图像分辩率大为改善。可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心血管搏动伪影大为减少。危重病人、婴幼儿、老年人易配合。 (一). 多层螺旋CT在肺部结节诊断的应用 1.以病灶检出为目的 从肺尖到肺底的全肺螺旋式扫描,特别是临床高度怀疑肺内有结节可能,或发现更多结节将改变该病人的临床处理时。建议从肺底往肺尖扫描,薄层5mm,低毫安50~100mA,螺距〈1.5。 2.以病灶定性为目的 (1)螺旋式扫描: 病灶≤3cm时,层厚1~3 mm,螺距1~1.5;病灶>3cm,层厚可用3~7 mm,螺距1~1.5,120~140KV,250~300 mA。原始数据按不同要求作后处理,包括缩小DFOV(18~25cm),标准及高分辩计算法重建,重叠重建图像。在三维成像方面可采用多平面重建(MPR),表面容积成像(SVR),最大密度投影(MIP)。 (2)螺旋CT增强扫描: 定位扫描后,首先用3mm层厚螺旋平扫病灶,然后静脉注射100ml非离子型碘造影剂(300mgI/ml),注射速度2~3ml/s,于注射造影剂后30s、60s、90s、120s、180s分别扫描病灶。 (3)肺灌注扫描: 对病灶进行平扫,层厚5mm,确定肿块中心层面后,进行增强扫描。 扫描时间为1S/圈,数据采集时间40S,采用大扫描野,标准重建算法,120KV,

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

根据有关文献,从肘前静脉至胸腔内各结构得循环时间依次为:上墙静脉3、7±1、5s,肺动脉6、5±2、5s,升主动脉10、5±3、0s,降主动脉及颈部血管12、3±3、8s,颈静脉17、8±5、0s。以上延迟时间只就是近似得,需根据病人估计得心输出量及怀疑病变情况作出适当调整。螺旋CT检查需预先在高压注射器得遥控器上设置造影剂量,计算公式如下:剂量=流速(毫升/秒)x{扫描延迟时间(秒)+扫描时间(秒)-7},这里得7秒就是造影剂到达肺动脉干得时间。这个公式适应于造影剂浓度为300mg碘/ml,流速2ml/s时;当造影剂浓度为150mg碘/ml,流速3~4ml/s时,造影剂剂量翻倍。另一种计算造影剂剂量得方法就是根据病人体重,方法就是:剂量(300mg碘/ml)=体重(kg),或剂量(150mg碘/ml)=体重(kg)x2 在CTCA中,利用心电门控制技术在 心脏运动最慢得时期采集图像数据,可 以实现抑制心脏运动伪影得目得,心电 门控制技术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 性心电门控两种。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就就是利用心电信号控制CT扫描,该技术早已经在EBCT与其她成像技术中应用。基本原理就是在扫描过程中,同步检测患者得心电信号,通过心电信号对心脏运动期相得标记,选择适当得扫描起始时点,实现获得心脏特定期相得图像或消除心脏运动伪影得目得。 在心电信号控制下,每个心动周期进行一次扫描,扫描模式与传统CT一样,X线发射为间断式、检查床运动为步进式。通常以心电信号得R波为参考点,确定扫描得开始时间。当检测到R波峰时,开始计数延迟时间,延迟时间结束触发扫描,扫描时间结束移床,移床距离为准直器宽度,重复上述过程完成整个心脏扫描. 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应用技巧 螺旋CT得问世与发展,就是CT历史上得又一次革命.首先,球管旋转一周得时间已经缩短到亚秒量级,一次屏息可以完成整个躯干得扫描;第二,图像后处理功能迅猛发展,各种后处理软件不断完善,使CT不再单单就是横断图像.各种三维后处理图像不仅能立体显示解剖与病变,而且可以透明化处理或以仿真内窥镜方式观察。由于螺旋CT扫描参数复杂,图像质量又主要依赖正确灵活得扫描参数选择,因此熟悉各种扫描参数与图像质量得关系成为影像学医生得必须.后处理图像得质量不仅与原始图像质量有密切关系,许多后处理技术与技巧得熟练应用也就是保证后处理图像质量得重要因素。一螺距得定义与应用1、定义螺距(pitch)就是X射线球管旋转一周扫描床移动距离与准直器宽度之比:螺距=球管旋转1周床移动距离(mm)/准直器宽度[mm]如果

螺旋CT原理

螺旋CT起源及其原理 1.起源 关于螺旋CT的研究结果首先在1989年的北美放射协会年会上提出。技术上的先决条件是引入了连续旋转扫描。以今天的观点来看,那只是逻辑上将螺旋与新的扫描技术结合到一起。当时的连续旋转扫描的发展和引入瞄准的只是缩短扫描时间和为动态CT提供更好 的性能,并没有认识到螺旋CT。 最早提及螺旋CT的都来自一些相互没有联系的资料,关于螺旋扫描的专利也不存在。因为所包含的连续数据采集和病人的连续进床被认为只是测量放射学所使用的技术,并且重建算法也没有取得专利。直到90年代才达成一致意见将算法申请专利。Mori的一个专利-螺旋算法是第一个关于螺旋CT的专利文字,但是由特定的电子电路来确定专利的所有权。这些对于现在的发明者毫无价值,因为硬件部分无法升级,而且新的算法层出不穷。 直到1993年,才出现了关于日本的螺旋CT的英文报道。 Kalender(德国)和V ock(瑞士)于1988年开始在螺旋CT领域进行研究并于1989年进行了关于螺旋CT的物理测量和临床研究。Bresler和Skrabacz的螺旋扫描原理的理论研究与这一发展同步,但是关于此方面的新知识出现。这一工作被一个美国的厂商资助,已经研究出扫描的模型,但当时由于图像质量的问题没有投入临床使用。 常规CT有两个不可忽略基本要求: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被扫描的物体没有移动;扫描轨迹必须在一个极好的平面上。如果这两个条件之一受到干扰,结果可想而知,会对图像质量带来负面影像。如果病人移动或体内器官的运动,就可导致运动伪影。如果病人很合作且没有移动,同样要求在床通过探测野时的平稳性。第二个要求也是这样。由于热效应和机械不精确性,X线球管焦点偏离设定的轨迹,当焦点和探测器不在同一平面时,可增加图像的伪影。后者对EBCT扫描影响很大。通常发生以上所说的情况时,无法采集到连续的数据,因为扫描系统没有显示出与不同角度一致的层面。这种不连续大多数情况下导致 可见的伪影。

多层螺旋CT螺距完整版

多层螺旋C T螺距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随着多层螺旋CT的普及,螺距(pitch)成为螺旋CT很重要的扫描参数。螺距是扫描架旋转一周360°进床距离与透过探测器的X线束厚度之比,单层CT的X 线束厚度等于探测器准直宽,即等于采集层厚宽度。螺距的计算公式: P=S(mm)/D(mm) P:螺距S:扫描架旋转一周360°进床距离D:为X线束厚度因多层螺旋CT应用了多排探测器阵列,所以,X线束被多排探测器分为多束更细的X射线,透过探测器的X线束厚度以d(mm)表示,则:d(mm)=D(mm)/N 其中:N为探测器排数。多层螺旋CT的螺距以P表示:则多层螺旋CT的螺距公式: P=S(mm)/D(mm)/N 螺距决定CT的容积覆盖速度,影响图象的质量。扫描区域确定后,其它扫描参数不变,增加螺距时,完成总的容积扫描时间将缩短,但获得的容积体积不发生变化,图像质量将受到影响。那么如何更好的应用螺距(pitch),将从三个方面考虑:(1)扫描范围(2)扫描时间(3)图象质量 [pitch of screws] 螺纹上相邻两牙对应点之间的轴向距离,代号是P。 如果带电粒子进入均匀磁场B时,其速度v与B之间成θ角,则粒子将作螺旋运动。而粒子在磁场中回转一圈所前进的距离叫做螺距(h):h=2πmvcosθ/(qB) 单线螺纹的螺距等于导程,多线螺纹的螺距等于导程除以线数。螺距亦称牙距。 在英制中,以每一英寸(25.4mm)中的牙数来表明牙距。螺旋CT的问世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螺距(pitch,P)。对早期的单层螺旋,各厂家对此定义是统一的,即螺距=球管旋转360°进床距离/准直宽度。对于多层螺旋CT螺距的概念有点复杂,多层CT的一个准直宽度包含了多个相邻的图像。这样,厂家的不协商(或者说不妥协)导致了多层螺旋螺距公式中分母:准直宽度定义的混乱。例如:MARCONI等多层CT将整个准直宽度作为公式的分母(层数x单个准直器宽度),而GE等则将每一层图像的准直宽度作为分母。由于基础定义的混乱,造成了计算公式结果的混乱。前者无论是4、8还是16层,进床距离等于整个准直宽度时,计算结果螺距均等于1,而后者则不断变化,计算结果螺距分别等于4、8和16。这种不同厂家定义的混乱,造成了初接触多层CT者的困惑。 多层螺旋CT的技术原理及影像质量

传统CT与螺旋CT的一般区别

传统CT扫描方式 扫描是为获取投影(projection)值采用的物理技术。 扫描:用近似于窄束的X线束以不同的方式、按一定的顺序、沿不同的方向对受检体层进行照射,用高灵敏度的检测器接收透过受检层面的X线束的强度。 扫描装置:X线管、扫描床、检测器和扫描架等。X线管和检测器固定在扫描架上组成扫描机构,它们围绕扫描床上的受检体进行同步扫描运动,这种同步扫描运动形式称扫描方式。 (1)螺旋CT与传统CT在供电方式和扫描方式上的区别:供电方式上由传统的电缆供电转为采用滑环技术;扫描方式由传统的往复旋转改为向一个方向连续旋转扫描,同时受检体向一个方向连续匀速运动通过扫描野。 X线管向一个方向连续旋转扫描,受检体(检查床)同时向一个方向移动,X线连续曝光并采集数据。X线管相对于受检体的运动为划过一柱面螺旋线形轨迹。 (2)数据采集 SCT采集的数据是一个连续空间内的容积数据,获得三维信息,称为容积扫描。没有扫描间隔的暂停时间(死时间),可进行连续扫描,解决了传统扫描时的层隔问题。 提高了扫描速度,可减少运动伪影。在断层与断层没有采集数据的遗漏,可进行多轴面重建、三维重建和回顾性重建。 螺距较小时,增加原始扫描数据量,提高了重建图像的质量;但增加扫描时间和受检体的辐射剂量。 螺距较大时,加快扫描速度,受检体的辐射剂量减少;但所获得的原始扫描数据量减少,重建图像的质量下降。 (3)图像重建算法 传统CT:扫描架旋转一周,采集到某个断层各方向的投影数据。 螺旋CT:在受检者连续移动的过程中采集投影数据,每次采集的投影数据都来自不同的平面。 如何利用容积扫描数据重建某个断面的图像? 直接采用不在一个平面下采集的投影数据重建一个断层的图像,效果一定不好。

非螺旋ct扫描

非螺旋ct扫描 非螺旋ct扫描场称轴位扫描或序列扫描。扫描时,检查床载卑贱者位置不变,球馆与探测器系统在曝光同时围绕人体旋转一圈扫描一个层面。管电压通常120~140kv,管电流70~260MA,矩阵512*512,层厚5~10mm,层距5~10mm。 多层螺旋ct比单层螺旋ct优点:1,同层厚时扫描的速度提高。2,检测效率提高3,ct图像质量提高。 双源ct扫描 双源ct扫描成了双球馆和双探测器系统,两套采集系统同置于扫描机架内,成90度排列,两个球馆既可同时工作,也可分别使用。当心脏成像,双能剪影和全身大范围扫描时,可采用两个球馆同时工作,一般扫描只用一组,。 靶扫描 靶扫描是指对较小的感兴趣区进行扫描的方法,又称放大扫描,目标扫描。通常先进行普扫,再确定感兴趣区。多层螺旋ct通常采用扫描后小视野,大矩阵重建的方式减小像素尺寸。 高分辨ct扫描 高分辨ct扫描使用较高x线剂量进行薄层扫描,大矩阵,骨算法重建图像获得ct图像的方法。有时还采用小视野重建图像,管电压120~140kv,管电流120~220ma,层厚1~2mm,矩阵512*512 对比剂 一般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进行ct增强扫描,常用药物碘海醇碘普安碘佛醇碘帕醇碘比醇等。对比剂通常使用静脉团注法通过手背静脉或肘静脉注射。 增强扫描方法 1常规增强扫描 2动态增强扫描(1)进床式动态扫描(2)同层动态扫描 3延迟增强扫描 4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 ct阈值根据对比剂浓度,用量,注射速度,解剖部位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在80~100HU。 矩阵可有256*256,512*512,1024*1024,最常用的是512*512。 扫描层厚从1~10mm不等,颅脑扫描层厚常选用5mm,胸,腹部扫描常选用7.5~10mm。 螺距 当螺距大于1时,x线剂量减小,图像信噪比降低,但是扫描速度加快。 当螺距大于1时,x线剂量增加,图像质量提高,但是扫描时间延长。 ct值 ct值是由某物质的x线吸收系数与水的x线吸收系数相比较而换算出来的。一般液体ct值在-10~10,气体在-1000,脂肪ct值-70~-90之间,肝脾肾脑等ct值在20~50之间,骨性ct 值一般超过300,骨皮质ct大于1000.ct值并不是恒定的,它随着管电压的高低,x线管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