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溧水县第三高级中学陈兴海

所谓“人文素养”,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关怀。它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提倡人文关怀,提高人的素质,弘扬人的精神”,这不仅是历史教学的一个新热点、新亮点、新视点,也是整个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目的应该是为了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精神得到和谐的发展和统一。而人文科学的前瞻性也往往推动着人类意识观念的创新。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历史,是人创造的。”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是社会兴衰的动力,是社会前进的必要因素。作为社会学科的一个分支,历史教育(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教育学生用时代的人文精神来理解历史,并在历史学习中理解人文精神,发扬人文精神,强调个性,勇于创新,让历史真正地为人所用,为今所用。

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渗入课堂教学目标。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以知识、能力、情感作为教学的三大目标,而三者之中,又以知识、能力目标为主。课堂教学中虽对情感目标也有所涉及,但往往多空洞无物不切实际的说教。而如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等环节,则往往被我们的教师、学生所忽视。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上述这种情况已在发生悄然改变,但观现今的课堂教学,诸如此类的改变,其实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一个假设中的思维模式的转移而已。历史学科中的众多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因素未被发现,未被挖掘。作为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执行者,我们

有责任、有义务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一些我们应该做的事。首要的工作,是应该充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突破思维定势,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在备课时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重要目标。

第二,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为其他学科所无法相比较的浓厚的人文内涵,如能得到较好的挖掘,让学生内心真正体悟到,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大有裨益。华夏古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无不闪现着人文精神的光彩。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著称于世,其优良的传统道德教育、品格情操教,在中学历史课本中,这样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就中国史的教材来说,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对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创业精神的赞美,对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事迹的讴歌,对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挺身而出抗击处族入侵的歌颂。而培养学生从认识历史,到观察现实和预测未来,既对今天处所的时代有正确的认识,又对历史的前途充满信心,这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真正意义上的尝试。人们常说,发思古之幽情,往往是为了现在。司马迁作《史记》,为“究天人之际,通今古之变”。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在于“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伐者”。所有这一切,不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很好的教材了吗?

第三,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为“创新”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作为教师,我们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机会和途径。鼓励学生主动发展、主动探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百家争鸣”。比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提倡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出发,从某一角度评价历史人物,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如对南唐后主李煜的评价,如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荒淫无道的君王。但如果从文学家的视角来看,他却是个才华横溢的词人。不同的时代对人物的评价标准也不同。

比如岳飞,我们今天认为他是民族英雄,但在当时——一个非常推崇“内圣”的时代,他却被一些人指责为急功近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最终会形成不同的结论,这都体现着学生的个性自由,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当然,对同一事物、同一历史现象的观察角度也可以不同,但这些不同角度所体现出来的评价标准是相同的,那就是“历史事实”。应该说明的是,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时,应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有选择的“乐从”,使学生在“体验”中了解历史,在“体验”中产生人文关怀,进而提高人文素养,并内化升华为人文精神。

第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充分发挥学生潜质的良好环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句话,这些年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这几乎成了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话题了。但如何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这方面的成功安全似乎并不多见。一方面,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实施者——中学历史教师来看,由于长期受到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其教育观念很难一下子从本质上转变过来,因此,使教师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本身也存在着困惑。另一方面,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则由于长期受生活环境和家长、家庭教育及外界不可预知因素的影响,对教育的理解仅仅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教育体制上的某些弊端、束缚,也使得学生不得不“为了学习而学习”,不得不“为了考试而考试”,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人为的抑制。所以,就目前情况而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事实上,要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素质为前提。在提倡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包含各种因素的综合性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最基本的素质。不可否认,现在的所谓素质教育,说到底,只不过是流于形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应该承认,素质教育与现行的应试教育有许多矛盾,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因为素质

教育是“不可数”的,是“软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可以说明只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就可以说素质高或素质低。素质教育的结果是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来衡量的。这倒并不是说,因为素质教育结果的不定量性而可以放弃素质教育。相反,我们更应该重视素质教育,因为人的内心世界都有一个不断要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这一角度来说,历史学科的教学对推动素质教育可起到特殊的作用。这一方面,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用“三步法”来实施我们的教学目标呢?所谓“三步法”,实质上就是:启发学生理解教材;引导学生掌握规律;鼓励学生应用知识。如果再细化一点,还可以从更浅显的层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比如第二步中“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一般说来,“一个时期,一个朝代,经济发展了,政治必然相对清明,思想文化也随之发展”的规律等等。作为教师,只要指出“这类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等特点,并将它的形成原因、条件和必然性,通过分析、比较教给学生,学生不难认识并逐渐掌握它。而一些规律,等到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史实后,教师注意概括即能为学生所接受。例如:对封建君主不可简单的一概而论,他们有“贤明”、“昏庸”之分。开国君主,由于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由于农民起义的震慑,由于幻想“万岁”“万世”等原因,多励精图治,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使社会生产向前发展。而后期统治者,由于堕落、凶残,由于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由于“小人”得势当道,多荒淫无度,亡国败家,从而使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由此可以得出封建王朝“前盛后衰”的规律。“中兴”只是某些封建帝王的奢想。当然,一些规律,要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加以归纳和总结。诸如此类。作为教师,“首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服务,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培养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素质”。如果我们教师,连学生最基本的素质都无法培养的话,何谈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呢?

第五,从美学的角度审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成为审美新人,这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育是以形象为先导,以情感为中介的教育,情感性是美育的一个基本

特征,没有情感的参与,就不能发挥历史教育的审美功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历史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是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高尚完美的情操,寓教育于审美愉悦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学历史教材的教学内容中,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可歌可泣的历史场面、血雨腥风的历史事件、多姿多彩的手工业品、工艺品、文学、绘画、建筑艺术等,无一不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的素材。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法,不仅本身体现了美的意蕴,而且能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审美情趣,更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情感在人的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起着巨大的动力作用。历史上的许多英雄,不正是由于对人类进步事业的热爱而甘愿作出巨大的自我牺牲吗?强调情感的作用,不仅是为了教学本身的需要,更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当他们有了这种情感时,就会自觉抵制假、丑、恶,势必满怀激情地追求真、善、美,为美好事业而奉献自己的一切。当然,运用情感教学寓美学于历史教学当中,多表现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谁能说这不是一个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呢?

总之,人文素养的培养,既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其指导思想。但是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把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理解为“文科教育”,不仅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内容、观念、课标、教材、教法的精神实质,而且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很好的发挥。这表明,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和人文素养在具体教学中的体现,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

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元二平/河北省沙河市第二中学—— 〔摘要〕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呼唤着国民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一门重要的人 文学科,历史学科的教学必须要充分发挥人文教育功能。因为历史学科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 和人文资源,它比其他学科更深刻、更直接地表现了人的本性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更能洞察 和发展人的存在意义,更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养 一、借助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都是90后的新生代,他们几乎接触不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即便是在 历史或是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讲述这部分内容时,他们好像在听故事一样,导致现在 高中生只能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所以,在授课时,教师若想借助历史教学让学生能够正确地 认识传统教育,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使学生的内在品质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得到提高。 二、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对课标中三维目标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入研究,寓情于教。目前在历史教学中,大多 数的一线老师只关注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却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殊不知,这正 是历史课作为人文科目的特点和优势,能为学生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 实的基础。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将该内容穿插于课堂之中。 2、对历史现象和任务进行多维度评价。对历史现象的评价既要站在现在的眼光也要分析当 时的社会现状,切不可以数千年之前的思维静态地看待一个事件,只单单强调学生要记忆知识、多做练习等。对人的评价亦是如此。教师不但要以唯物的历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 还要试着收集相关资料,揣测人物当时的心理、动机等。 3、对教学方法进行多元探索。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 观全面发展。课堂中可以学案导引、步步探究,也可以采用辩论法、情景再现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法、材料分析法,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观看电影等。 三、加强高中教师师德教育 师德包括许多方面,我们认为,历史教师的善良、公正与责任感是其师德的核心构成要素。 1、善良。教师的善良表现为对其教育对象的关心和爱。历史教师在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 班级的领导者、纪律的维护者等角色的同时,往往还扮演着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因此,学生 自然希望其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平易近人等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以善良 为核心的。历史教师的善良是其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教 师不能给学生以善良的印象,那么即使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也很难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 信赖。 2、公正。公正指的是教师面对学生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在课堂提问时,有些教师往往习 惯于提问自己喜欢的一部分学生,对其他学生则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在课堂观察时,有些 教师往往习惯于把目光投向自己喜欢的那么几个学生,对其他学生则常常视而不见;在处理 学生冲突时,有的教师先入为主,偏袒自己喜欢的学生,不能一碗水端平。这些都有违公正 原则。当然,要求教师做到绝对的公正,有些强人所难。教师的个性特征,学生的不同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教师的判断。而且,对基础、能力、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用一个尺度进 行衡量和评价,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不以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勐统镇中心完小李建敏 2015年7月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永德县小勐统镇中心完小李建敏 【摘要】: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乎学生文学素养形成的一个基础性和启发性阶段,作为我国传统教学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文学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只有全面深刻地把握好小学语文和人文的关系,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的春天才会最终到来。本文从《课堂教学途径方法文化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途径方法人文光芒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是揭示人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价值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会作者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创作激情,与作者同欢乐、共忧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以饱满的教学激情去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如我在上《四个太阳》时:让学生合作互查生子,开火车查,哪个生字爱错找出来再查,教师报,学生举字卡查,就是教师报,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有直接报生字的,有报偏旁的,有报字的结构的,有报字谜的……总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多种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将检查寓于玩字卡的游戏当中,学生学得既主动,又愉快。我想,教师多动一下脑筋,学生就多一份收获,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是干脑力劳动的,如果不尊重我们的服务对象___学生,如果不动脑为学生做好服务,我们真的将愧对“教师”这一称号了。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

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谈中职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单位:龙游县求实职业中专 摘要:针对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技能养成,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方面的短板的问题,越来越影响中职学生的整体,全面,健康的发展。离党提出的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的目标差之甚远的矛盾,本文就如何在职业学生中培养其人文素养的方法,途径提出个人的想法,建议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学生管理,教育教学 身为一所职业学校,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确实能够使孩子成为某一方面的技术熟练工,或者是现代企业生产线的一个代工机器人。但是这些还是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全面成长,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职业教育恰好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传承文明,接续历史的伟大使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一种人的内在品质,他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对人的全面健康,积极向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来讲述一下学生人文素养应该如何培养的几点重要方面。 在日益急功近利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怎样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终极和崇高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它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已经越来越迫在眉睫地成为当务之急。梁启超曾明确指出史学是:最博大、最切要的学问,能起到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作用。1、历史课堂教学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职业。国家总督学顾问柳斌同志在首届全国德育教学研讨会上说: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育,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它纵然能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但不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不能给学生以情感关爱,不能引导学生去追求真理。李大钊曾说过,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可见,历史极具以情感人的功能。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情感注入其中,从而使历史课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和毫无生气。况且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和充满情趣的。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或让我们敬,或让我们鄙;无数的历史事件,或让我们扼腕长叹,或让我们深深思考历史本身的无尽沧桑,给我们留下了可供发挥的广阔的情感空间和绝好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怎能对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内容、一代代风流人物的神采举止无动于衷,而不带感情色彩地去讲述呢?当战乱四起,烽火连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们怎能不为生灵涂炭、山河破碎而忧思?当我们讲到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史,怎能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就是人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底蕴。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精神文明极其匮乏的时代,人文素养就显得更为重要。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流于形式,偏重于学生考试成绩,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知识性、体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人的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要重视为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服务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精神。 一、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著名华文作家龙应台有精到的见解,在论述到素养与知识的区别时他强调:知识是外在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可以量化。只有将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其生活与行为中后才能称为素养。人文素养,则是在涉猎了文、史、哲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学科到了最后,都有一个终极关怀,即是对人的关怀。 小学阶段的各科知识,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学生在进行学习的同时,又受到情感的陶冶、道德的教育,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也就是在学习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民族的感情,弘扬人文是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再加上学科本身都具备弘扬人文的特有条件,尤其是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来临,信息产业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在这一新形势下,要使各科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变迁,就必须要始终坚持提高学生的知识、思想、伦理和审美水准,而这一切,也正是人文素养的综合内涵。

二、人文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强调人文性是素质教育的产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素养问题在理论关照和政策规范中已经得到普遍重视,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由于教师头脑中常常泛起的对素质教育的种种疑忌和困惑,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人文素养问题。 1、重教轻育的问题 “教育”包含着“教书”与“育人’’两方面的内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教书,忽略了育人。 虽然人类文明的继承和传递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或者说课堂教学来完成,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要依赖于人的创造与更新,而文明的创造与更新则必须有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能实现,因此,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应成为“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体,“育人”与“教书”同等重要甚至比教书更重要。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欲望。教学实践中只顾教书,不顾育人,对于应试可能是有效的,但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则必然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2、轻视感性的问题 教师只重理性灌输、忽视感性体验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大敌。 学生的人文素养总是要通过理性认识才能体现出来的,但这种理性认识应该通过感性体验而不是理性灌输去获得要可靠一些。这也符合认识论的理论。轻视感性的体验只能陷入抽象说教的泥淖,于人文

提高人文素养,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提高人文素养,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人文素养是师德素养的重要依托。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人文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语文学科融思想性、文学性、工具性于一体,语文的内涵是丰富而博 大的,语文教师若想高质量地完成语文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立足于语文学 科特性,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把自己看成是人类文明的 传承者,去探究文本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殿堂里感受到人 类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既决定教学效果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陶冶教化作用的综合素养。(一)如何培养语文教师人文素养: 常读,学习是人类永恒的课题,教师的角色更是一个永远需要学习的职业。常读书,会读书,提升自己人文素养,是一个语文教师自始自终的习惯和爱好。教师阅读面要广,又要精,语文学科涉及面广,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时政新闻,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在不同文本、不同题材、不同章节的课文中,因此,教师要胜任教学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涉及自己学科的知识,更要精深老道。学习经典的作品,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实际上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也可以学习历史知识,通过品读历史上的经典故事,可以感悟人生智慧,得到最佳的启发,从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可以展开对人生意义的谈论和反思,并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获得情感的愉悦和陶冶。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和美学知识等来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使自己在教学中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品德修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和教育技巧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 常思,人是有思想的最高级物种,有所思、有所想,方能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常思常想,悟出问题的实质,悟出事物的真谛,才能引出创造的火花。延续反复,便会沉淀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观点。教师要善于自省。自省是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对过去的经验反馈,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教师要反省自己的人文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和标准,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 常议,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流碰撞,便会出现新的思想,在讨论探索中,相互砥砺,观点碰撞,抛弃陈旧尘渣,获得真知新感。心与心的交流,面对面的质询,现代通讯手段均可成为探讨砌磋的途径。 常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一思,探讨一答,读书一悟,灵光一闪,立即记下。作文是学生难题,如果一个语文教师经常与学生一起构思、写作,探讨作文的方法与途径,学生的学习难度会大大降低,兴趣会逐步提升。每日一记,每周一记,教学后记,活动预案,生活感悟,时政见解,热点讨论,都可以诉诸笔端,日积月累,薄薄的纸便会积成厚重的书。

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论文.

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论文 2019-06-1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人文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民族和国家才能够真正实现团结和强大。教育是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才基础,高校教育要借助语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在充实学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更有利于社会文明建设和发展。 一、高校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高校设置语文课程要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文学作用,使其能够从社会、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获得基本素养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赏析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精神共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现代大学生生活在较为安逸的环境中,社会实践经验较少,个人的精神文化世界较为局限。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到高校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和丰富精神世界。 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经典文学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文章《都江堰》生动描绘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壮观景象,并通过“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对未来的殷切希望,对于学生人格培养、理想确立提供了精神动力[ 1]。 2、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校语文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语文教学中涉及的文学作品不同于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材在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方面具有更深的造诣,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学习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思想和理论,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思维和智慧,增强文学创造能力。

教师人文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人文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从我 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体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 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安林中学徐亚琴

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

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 小学生人素养的培养研究 摘要: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时期,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东西方化的交融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社会成员的学校、学生,多多少少受到这种变革的影响。当下小学生人素养情况堪忧,提高小学生人素养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小学语;人素养;培养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化的国家,传统化更是博大精深。如何将这些传统化传播下去,是值得每个语教学工作者深思的事情。小学语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化素养的责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人生态度是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教学是基础性、工具性、人性的学科。《义务教育语程标准》将语学科的基本特点规定为“人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那么什么是人素养呢?所谓人素养是指做人的基本品质和态度,能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能较好地处理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但是人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那么如何在语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人素养呢? 一、发挥语学科的教学优势 语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人素养方面的巨大作用。在语教学中寓于思想教育,是语的一个特点。而且语包含丰富的人内涵,

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要重视语对学生人素养培养的作用。小学语教材由一篇篇组成,这些的内容极为丰富,上至天,下至地理,可谓包罗万象。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充满了对人生、社会、自然等的思考和理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特别是对一些体现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赞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教师要指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记于心,中的人、情、景、物等跃然纸上,了然于胸。例如,描写自然风光的《日月潭》《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等,通过对这些的朗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水的思想感情,还培养了他们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生活是个大堂,生活对我们的教育远远比学生从书本上得到的深刻。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指的就是知行合一。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将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那么达到的效果肯定比单纯ɹf教大得多。 例如,在学完《小蝌蚪找妈妈》这篇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这篇很感人,讲述了“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同时赞扬了母爱的伟大。你对你的妈妈了解多少呢?请你回家为妈妈刷一次碗,并将刷碗的过程记下第二天与同学们分享。通过学生第二天在堂上的讲述,我惊喜地发现,我的学生正在长大。有些学生讲述了为妈妈洗碗的过

浅谈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谈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重新审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是必要的。以此为基础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进行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一是适应历史课标新要求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二是以教材为据在史料补充中凸显教材的人文内涵,三是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与科学教育不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要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的是人的道德精神价值的熏陶;其次是引领学生做特殊的心灵体认,即以个体身心去体验隐含于古代人文知识中的人文特质化精神品格并产生价值认同。为此,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在历史教学中熏陶学生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文素养培养和熏陶,必要结合一定的历史事实来进行,以助学生在鲜活而非空洞的历史过往中深刻感受到蕴含其中的人文观念、精神和能力等。如在教学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岳麓版,下同)时,就可以通过补充史料,如将相和故事、刘邦的用人故事、项羽的刚愎自用故事、二桃杀三士故事等,从正反两方面来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充分认识培养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的重要性。将这种“和谐”能力的视角扩大,还会发现在很多王朝的建立初期,如汉初、唐初等,体现到民族关系、阶级关系等方面都是比较和谐的,因而才会出现有文景之治的社会安定与贞观盛世的民族团结等。又如在学习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时,就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与史料补充,如提前补充必修三第五单元中《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的相关内容等,来引导学生认知为现代公民所必备的民主、平等等精神的历史发展源头及其重要意义,进而帮助学生确立推动我国民主与法治社会建设的历史责任感。再如在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代社会现实来对古人的一些思想进行反思,如反思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等。这些,对于影响与熏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一定的人文观念和精神是极为有益的。 二、培养学生形成人文素养的策略 1、适应历史课标新要求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认知历史基本知识和提高学科能力为基础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养成。为此,历史教学应顺应这一新的历史需求,通过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升级教学方法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做好这一点,一是通过多途径多方法的采取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需求,调动学生历史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如通过任务驱动型教学引导学生有效提取蕴含在历史信息中人文方面的观念、精神和能力等内容,这也有助学生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知、理解和做出创新性解读;二是以教材为基础和根据,加强有关经典文化方面的教育。如通过对必修三《中国古代思想宝库》单元和《近现代中国的

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

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 摘要 人文教育就是将知识内化成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情操,使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全面人才。通过从人文知识、人文行为、人文精神三个方向展开分析,分析当前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和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提出了参与社会活动,提升人文素养;依托学校,开设家长专题讲座;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关注人文素质教育三个策略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其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人文素养;培养;人文; 1 人文素养概述 人文素养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等知识的习得而形成一种人之为人的稳定的修养和品质。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人文素养从根本上说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基本特征,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或口号式的人生点缀。人文素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言,是基本前提。 2 当前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学生人文知识匮乏 人文知识,即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及相应的文化水平。人文知识是各民族和全人类的智慧结晶和珍贵遗产,是个人学习发展的基础。丰富的人文知识是一个人优良的知识结构的必需要素,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人文知识的价值显而易见,对人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人文知识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文理科学生对人文知识了解的程度差异较大,学生对不同科目的人文知识了解的情况也不一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1 忽视经典人文作品,崇尚潮流作品 在多元价值观与信息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他们追求新鲜与刺激的东西,崇尚时尚与潮流,对传统的人文作品不感兴趣,对传统文化遗产不屑一顾,更不用说会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核心素养将学生视为生命个体,关注学生个体成长所必需的素养能力,将学生成长的“历时性”状态与教育教学的“共时性”状态结合在一起,体现教育教学活动系统性与过程性的统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环节为例,就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综合思维 时下各学科提出了“核心素养”,但是具体到各学科又不能泛泛而论。历史与社会是综合性人文学科,其学科核心素养即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和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不但要体现人文性,更要注重追求综合性和实践性。也就是需要结合实际学情,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指导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提升社会实践能力。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线教学实际以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环节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中的综合思维 历史与社会其实就是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立足于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发展社会的综合能力培养,以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为此,新课标明确提出“把握相关知识的联系,充分显示综合的追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抓住相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凸显综合的意义,以鼓励和指导学生以综合性知识内容为媒介,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等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通过多次公开课的实践验证与教师研讨,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能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 二、以综合思维为例,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的知识和内容较多,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方式割裂地学习,肯定不能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和迁移,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学习和体验学会从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社会问题,最终达到提升综合能力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目的。所以,我们以历史线索为主导,从“古今综合”“中外综合”“时空综合”三个角度来指导学生贯通知识,进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 1.古今综合 历史与社会中的“历史”就是古,“社会”就是今,其实学习的就是古往今来,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古今知识联系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学习历史内容可以指导学生对照地图来加深印象,还可以启发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学习当前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参照古今大历史变迁来深刻认知。 比如学习“辽阔的疆域”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古代不同时期的疆域。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可以制作成动漫视频,以渐变的形式,将不同时期的历史疆域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位置和历史更迭,还可以启发学生结合历史进行综合分析,更加深刻认识到领土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中外综合 中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所以在学习历史与社会时我们要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舞台上,才能更清晰地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中认知历史得失,进而为现实生活问题提供借鉴和帮助。比如,学习“丝路明珠”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可结合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来华等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是自古中外交流的纽带之一,让学生全面了解这种交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的同时,认识到社会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直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这就启发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考虑问题要全面,要注意从多个视角、用不同方式分析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思考效果。 3.时空综合

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初中生人文素养的的培养 人文素养是新时期公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它是由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构成,同时又通过人的语言、行为外显出来。人文知识是指具体人文学科的知识,它主要包括语言、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美学等知识。人文知识是人们对人类文化的一种掌握和了解。人文精神是人们在掌握人文知识过程中,对人类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升华,它主要表现为形成了人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格情感、思维品质、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人文精神是要借助于人文知识的掌握,通过个体内化过程形成的,它使人体验及领悟到人文知识深层次的内涵,明确了自身的人生道路。当一个人掌握了一定的人文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精神时,他必然会通过语言、行为等表现出来,那他这种外显的素质就是一种人文素养。 而我们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正好体现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社会科学学科方面,比如语文、思想品德、历史等学科。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升华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也就形成了学生个人的人文素养,从而能真正的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代中学生,由于受基础教育各学科之间的发展的不均衡。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对理科和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了人文学科,人文教育被极大的忽视,结果导致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缺失的状况。就知识表层而言,学生重理轻文,理科是大多数学生未来学习方向的首选。从知识掌握的深度来看,学生在学习文科知识时,也只是停留在知识本身的掌握上,没有揭开人文知识的表层,去挖掘蕴藏在人文知识背后那些丰富、深层次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现代中学生对人生、价值观、伦理道德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未来将如何面对人生、如何面对社会、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等问题缺乏自己的观点和明确的认识。从而导致当今中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因为基础教育承担着塑造未来公民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艰巨任务,这将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国运的兴衰。 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谈中职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谈中职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单位:南昌汽车机电学校作者黄家伟摘要:针对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技能养成,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方面的短板的问题,越来越影响中职学生的整体,全面,健康的发展。离党提出的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的目标差之甚远的矛盾,本文就如何在职业学生中培养其人文素养的方法,途径提出个人的想法,建议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学生管理,教育教学在职业学校,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能够使孩子成为某一方面的技术熟练工,或者是现代企业生产线的一个代工机器人。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全面成长,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传承文明,接续历史的伟大使命。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是一种人的内在品质,他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对人的全面健康,积极向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要想给学生做出表率,教师本人就必须在这方面做到必要的深度。在与学生平时的学习交往中,才能处处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处处都

能感受到一个人的内心的热情,处处都能让学生从自己身上得到激励。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所起到得积极作用。从学生对老师的佩服,仰慕之情中,学生的学习目标,积极主动性就“一石激起千层浪”。顺利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以及积极评价的良性循环当中来了。可见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格魅力尤为重要。 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高中生正处在人格和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中国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度过。所以,首先得要解决好课堂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比如语文,历史,德育,就业指导课,等等,其实除了文科的课程以为,好像在常人的思维里理工类的课程很难加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实不然,每门功课,每个学科都有很多了不起的故事,了不起的人物,和了不起的思想,比如数学课里的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构筑富有人文特色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除了构筑人文课堂之外,还必须营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人文学术环境和文化艺术氛围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去,充分发挥每一名教师,每一堂课,每一处校园风景,都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进行悄无声息的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式的内在自然型的人文精神教育。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启蒙老师,家庭社

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修养的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符合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需要、愿望、信念、情感意志等,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意识等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使他们早日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教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创设各种英语合作活动 创设各种英语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文素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能提高学习的乐趣与主动性,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二、恰当运用竞争和合作 在课堂中竞争体制确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一定作用,它能促进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并且,在竞争中学生们会看到山外有山,对自己的要求也就更高。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作为英语老师,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来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因此教师在熟悉、钻研教材的同时,还应阅读大量有关英、美人文知识的书籍。而且教师间要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甚至可以搞一些有关人文知识的演讲等类似活动,以促进教师自身的学习与素质的提高。同时,教师也要进一步学好自身文化,这不仅有利于了解同英、美国家的文化在口头和书面交际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而且有利于指导学生注意与英、美人士交流时所遵循的通常模式的感性知识,如英国人喜欢把房子建成有阁楼,有地下室的,而中国人的房子往往没有阁楼,没有地下室;在英国,女人往往不允许别人问她年龄,认为这是不尊重她,而在中国却没有这个规矩;中国人的习惯是问彼此饭吃了没有等。所以只有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形成好的教法,根据英语学科的不同目标、内容、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能力、接受水平、教师本人的教学特点等因素,恰当、灵活、合理地设计教案,使用各种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增加学生的英、美人文知识,培养、发展运用英语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四、加强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英语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要想高效高质的完成英语教学任务,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优化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表现形式。同样新课程实验也指出: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创新,创建一个安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人文性,开放课堂,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抽象的英语语言学习,通过丰富的表情和动作,来帮助学生解读语言要表达的感情。努 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敢动、敢说,让他们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小学生人文素养探究

学校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及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中。人文素养可以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可以感受而不可言传的,也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教育专家曾说: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小学阶段,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初中阶段。可见提高少年儿童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起: 一、校园良好人文环境的滋润 良好的校内人文环境主要是通过人际关系环境、自然环境和活动环境。从表面来看,许多学校创设的人文环境都让人赏心悦目:校园绿化郁郁葱葱,卫生干净整洁,学生活动秩序井然,随处可见人类文化先驱的名言、头像以及学生的优秀作品,关心爱护花草树木的标志牌像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学生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背得滚瓜烂熟,老师的脸上写满关爱与睿智……可通过与学生深入地交流你又会了解到: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不一定是出于对生命的呵护,天天戴红领巾不是为提醒自己肩负着一名少先队员的责任,他们脱口而出的是因为怕给班里扣分;老师为了给落后学生提高成绩,会挤掉他们参加音、体、美课程的权利而辛苦地为之补课;办公室里偶尔会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因任课老师管不了而被押送到班主任面前……反思这一些现象,我们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具体的知识技能,而且首要的是让学生的身心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感受到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生活过程的完整意义,从而享受到学校的人文气息,享受到童年的幸福。 二、挖掘学科教学中的人文底蕴 音乐与美术是人类的通用语言,是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的。音乐、美术学科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而文史哲等学科,则主要通过丰富人们关于人与社会的知识,启迪人们的智慧,间接地影响人们对于人与社会的态度及行为方式。以上所提的人文学科比较集中地概括、提炼和升华了社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它们是人文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拥有千年不减的魅力。如唐诗宋词,我们读了千百年仍琅琅上口、爱不释手。如老子、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先哲的话语所蕴含的真知灼见,对真善美的追求仍韵味无穷。因此我们必须挖掘各门学科教学的人文底蕴,又不能让人文教育流于形式,变成人文知识的教育。因为应试教育只能考人文知识而无法考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体会、挖掘、展现。不只是班主任,每一名任课教师都应该重视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熏陶感染。 三、注重生活中的人文因素

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

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是: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总体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于是人们感到很满足,享受这个美好的社会给他们带来的财富。从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认为人文素养可有可无。马加爵、药家鑫案子给我们心痛的同时,我们要反思,提醒我们要正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越高,就越能够辨别社会和自我、他人和自我、物质和自我的关系从而做到自我精神和认识的独立,而不是迷失在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中。有了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去认识世界,看待社会,驾临物质,就可以站在高处将所有的关系一览无余,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有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我们才能够透过事物或者事件本身,看到其具有的深刻意义,我们才甘于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在自己为之奋斗为之工作的东西贡献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尽管在探求的过程中失去常人应该有的快乐,我们孜孜以求,因为我们深切知道,我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是造福与更多人的。爱因斯坦是人类有史以来自然科学家中最光辉,最伟大,最杰出的代表,这不仅因为他对科学所作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具有博大的人文情怀。 一个国家国民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作为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软实力提升的希望,应该如何提高人文素养呢? 一、关注人文课堂。中国教育协会会长顾明远在一次演讲中呼吁:教育要强调人文精神,使每一个人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了解世界的文化,了解他人,了解自身的能力和责任。因而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重视,以及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个人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也会日益凸显。在人文学科课堂上,老师们不仅介绍各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更鼓励同学们努力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思维观念,而这一过程正是同学们人文素养提高的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 养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就是人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底蕴。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精神文明极其匮乏的时代,人文素养就显得更为重要。着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流于形式,偏重于学生考试成绩,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知识性、体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人的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要重视为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服务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精神。 一、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着名华文作家龙应台有精到的见解,在论述到素养与知识的区别时他强调:知识是外在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可以量化。只有将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其生活与行为中后才能称为素养。人文素养,则是在涉猎了文、史、哲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学科到了最后,都有一个终极关怀,即是对人的关怀。 小学阶段的各科知识,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学生在进行学习的同时,又受到情感的陶冶、道德的教育,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也就是在学习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民族的感情,弘扬人文是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再加上学科本身都具备弘扬人文的特有条件,尤其是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来临,信息产业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在这一新形势下,要使各科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变迁,就必须要始终坚持提高学生的知识、思想、伦理和审美水准,而这一切,也正是人文素养的综合内涵。 二、人文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强调人文性是素质教育的产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素养问题在理论关照和政策规范中已经得到普遍重视,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由于教师头脑中常常泛起的对素质教育的种种疑忌和困惑,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人文素养问题。 1、重教轻育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