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两则s

1 新闻两则s
1 新闻两则s

八(上)

语文教学案

1.新闻两则

学习任务

1.了解新闻的常识,学习写作新闻。

2.揣摩简洁、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

新闻的常识及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

学习难点

品味语言的表现力。

预习导学

1.字词积累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阻遏()芜湖()荻港()溃退()

歼灭()绥靖()()瑰宝()要塞()

负隅顽抗()高屋建瓴()气势磅礴()()

锐不可当()

2.回忆或查找渡江战役的背景,这将有助于你对文章主旨和情感的

把握。

3.请理解并识记下列新闻的基本知识,将有助于你顺利地阅读课文和写

作新闻。

(1)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2)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3)新闻得要素:等同于记叙的要素。

(4)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简洁

(5)新闻独特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结尾。

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由此可以看出: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可看新闻的_______。

要了解新闻的概貌,可看新闻的_______。

要更全面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应看新闻的_______。

4.朗读课文,感受课文鲜明的感情色彩。

5.将新闻的导语和主体划开,并看一看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写的。这个问题直接标在课本上。

课堂研讨

一、回忆历史,走进文本。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导语部分包括哪些内容,它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2.自读主体部分,完成下表

时间地点兵力战况特点

西

三、重点研讨合作学习

1.谋篇布局:新闻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同

1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型:新授执笔:高宇燕审核:初二语文组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理清新闻的内容、结构层次,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 人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习重点 1、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理解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学法指导 1、通过预习了解新闻的三个特点、五个部分、六个要素。 2、通读全文,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3、通过合作,训练学生结合所学新闻知识学会阅读新闻。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给加点字注音或给汉字加拼音。 鄂.()豫.()要塞.()聿.()绥靖 ..()阻遏.()锐不可dāng()阌.乡()溃.退()1、解释词语。 (1)锐不可当—— (2)业已—— (3)阻遏—— 2、作者介绍: 1、本文写作背景介绍: 2、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特点、结构、要素) (1)新闻,又称_________,通常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类。其中__________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

就。 (2)新闻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______或第一______,它扼要的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体是新闻的_____________,它用充足的事实______________,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___________中。 3、熟读两则新闻,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一)学习·研讨 1、新课导入:(略) 2、学生介绍新闻的有关知识,教师补充明确新闻的特点、结构、要素。 3、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4、朗读全文,思考: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2)找出本则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并划分全文的结构层次。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3)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全文? (4)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怎样衔接的? 1、探究思考: (1)三路大军为什么不按照从西向东或从东向西的顺序写,而是先写中路军再写西、东两路大军?

1、新闻两则公开课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新人教版

新闻两则 毛泽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语言。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四、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 志。 五、教具准备:mp3 六、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课型:新授。 方法:讲述、讨论。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关于生字新词:

要塞()阻塞()堵塞()塞子() 荻港()获得()溃退() 歼灭()阡陌()纤维() 锐不可当(): 当真() 三、新闻的有关知识: {一}、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 {二}、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四、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 五、布置课堂练习:{基训2}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第二教时 课型:新授. 方法: 过程:

1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自读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学习第一则新闻。 (一)导入 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二)新闻的知识 1.什么是新闻 ? 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补充说明: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新闻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其他文体,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了。】 2.新闻的特征 a)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b)报道迅速及时。 c)简明扼要。 3.新闻的六要素 通常人们把五个W叫做新闻的五要素,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 ——何人,What ——何事,经过Why ——何故。 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 4.消息的结构 A.标题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 1 新闻两则学案1 (新版)新人教版

1 新闻两则 精彩开篇词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喜欢新闻,可以培养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新课导入 本课的两则新闻记述了正义战争的胜利,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一则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荻.港(dí) 锐不可当.(dāng) 泄气(xiè) 要塞.(sài) 溃.(kuì)退 签.(qiān)订督.(dū)战歼.(jiān)灭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溃,败,常指(军队)被打垮。 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歼灭:消灭(敌人)。 3.背景链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结果三个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4.了解文体 (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附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新闻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5)新闻的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 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自主预习案】 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锐不可当.()歼.( )灭要塞.( ) 溃.( )退荻.( )港 3、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一则: 第二则: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报纸、电视、电脑……)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速读新闻。 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2、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二)研读新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同步测试(新版)新人教版

1 新闻两则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阻遏.(a) 管辖.(xiá) 溃.退(kuì) 锐不可当.(dǎng) B.磅.礴(bàng) 歼.灭(qiān) 荻.港(dí) 排山倒.海(dǎo) C.绥.靖(suí) 芜.湖(wú) 逃窜.(cuàn) 高屋建瓴.(líng) D.阌.乡(w?n) 要塞.(sa) 殷.红(yīn) 负隅.顽抗(yú) 提示:A项中“锐不可当”的“当”应读“dāng”;B项中“磅礴”的“磅”应读“páng”,“歼灭”的“歼”应读“jiān”;D项中“要塞”的“塞”应读“sài”,“殷红”的“殷”应读“yān”。C项注音完全正确。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阻遏.(阻止) 歼.灭(消灭) B.绥.靖(安抚、平定) 殷.切(深厚、丰盛) C.管辖.(管理) 锐不可当.(抵挡) D.瑰.宝(奇特、珍贵) 高屋建.瓴(建立) 提示:D项中“高屋建瓴”为“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建”为“倾倒”之意。 答案:D 3.对下列各句表达方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南阳为古宛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因其地理形势和所处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记叙) B.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描写) C.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记叙) D.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议论) 提示:此题是考查我们对几种表达方式的把握与区分,特别是记叙与说明这两种表达方式容易混淆。记叙,就是记载、叙述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经过的。说明,是用来介绍或注释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特征、性状、结构、概念、功能、程序等的一种表达方式。A句应为“说明”。 答案:A 4.新闻又称为_______,及时地、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_______等;狭义的新闻,专指_______。_______是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我们所学的两则新闻的作者是_______。 答案:消息报告文学消息用事实说话毛泽东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新闻的特点是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 (2)新闻的记叙要素与记叙文大致相同,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项。( )

1 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字词,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理清内容,层次。 3、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掌握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在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上课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共得了多少枚金牌?(金51银21铜28 )你到过北京吗?怎么知道的?(看电视)还真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们要想知道社会生活中发生了哪些重大的事情,有哪些办法?(看报纸、电视或者广播里发布的消息。)那么,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就你所了解,觉得新闻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呢?2008年的奥运会,今年才报道可以吗?去年的“5·12”大地震,为了不让大家知道,干脆不报道可不可以呢? 教师总结:新闻这种体裁有三个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一是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

道。”二是迅速及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三是简明扼要。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补充一点:“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二、走进新闻——新闻记叙“六要素”和结构“五部分”。(课后练习一、二题有介绍)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这三部分是每篇新闻必有部分)、结语、背景(有时暗含于主体中)。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三、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芜(wú )湖荻(d?)港锐不可当(d ?ng )要塞(sài ) 溃(kuì )退督(dū )战歼(jiān )灭 2、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 - 1 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学习流程】 1、查阅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有关背景资料。 2、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 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4、常识填空: 新闻,又叫,它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 5、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6、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一则: 第二则: 7、精读第一则新闻,思考: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2)在第一则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8、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9、交流自己搜集的报纸新闻,与小组同学一起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10、能力提高: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1新闻两则(原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 .. ....里的战线上,冲破 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东至江阴,均是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 ..繁昌、铜陵、 ..安庆、芜湖线,渡至 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 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 ....贵地、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再打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 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顽强然 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 ..及击溃 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 ..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 ..占领南阳。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班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点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 ..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 企图 ..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标的。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理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以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 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 ..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〇一座,敌仪余十座。) 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 ...时间内,除歼 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建设以外,最大 ..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皖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 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 ..各军区,统发球中原军区管辖。豫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 怕.共产党凶,只怕 ..是树木,而...共产党根。”他是必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 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 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但是随即 ..纠 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全孤立起来。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最近宋希濂长任了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到着他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 1.1 新闻两则提技能+一课两练 (新版)新人教版

新闻两则 提技能·一课两练 【练基础】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逃窜.(cuān) 要塞.(sài) 督.战(dū) B.荻.港(Dí) 阻遏.(è) 溃.退(kuì) C.区域.(yù) 绥.靖(suì) 阌.乡(Wén) D.芜.湖(Wú) 歼.灭(qiān) 泄.气(xiè) 【解析】选B。A项中的“窜”应读cuàn;C项中的“绥”应读suí;D项中的“歼”应读ji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锐不可挡彭泽封锁业已 B.负隅顽抗拒绝协定功势 C.排山倒海策略占领管辖 D.横度长江豫北惨败企图 【解析】选C。A项“挡”应为“当”;B项“功”应为“攻”;D项“度”应为“渡”。 3.文体知识填空。 (1)新闻又称为,及时地、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 (2)新闻稿通常包括、、、、 五个部分。 答案:(1)消息消息(2)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4.选词填空。 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A.溃退 B.溃败 C.溃逃),毫无斗志。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A.顽固 B.顽强 C.坚强)。 ③我已(A.战胜 B.消灭 C.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A.扩大 B.发展 C.扩展)中。 答案:①A ②B ③C ④C 5.结合加点的词语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 ..长江。 ..敌阵,横渡

答: 答案:“冲破”一词,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之凌厉;“横渡”一词,生动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6.课内阅读。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至结尾,给各句依次标出序号,并回答问题。 (1)文中说“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请分析中路军所遇敌情是怎样的。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能力。抓住“一样”一词,思考中路军所遇敌情,筛选出西路军所遇敌情的相关语句即可。 答案: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2)你认为这部分的分层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解析】选D。因为①至④句写的是西路军渡江所遇敌情以及对敌情的针对性分析;⑤至⑨句全面介绍了东路军渡江情况;⑩?句则是对渡江后战斗情况的介绍。 (3)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答: 答案:具体准确地交代了时间,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 (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从句中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所有”“都”均表示范围,连用有强调之意。结合渡江大胜的事实,体会作者当时的自豪之情。

1.《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们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教学过程: (一)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 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二)师生互动 1.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 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渡江区域渡江时间兵力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 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1新闻两则

第一单元和平的期盼 1、新闻两则 精彩开篇词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喜欢新闻,可以培养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1.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3.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新课导入 本课的两则新闻记述了正义战争的胜利,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一则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自学指导(一)一一预习与交流 1.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荻港(d 1) 锐不可当(d eng) 泄气(xi ? 要塞(s①溃(ku i)退 签(qi m)订督(d功战歼(ji m)灭 2.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或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溃,败,常指(军队)被打垮。 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业已:已经。 歼灭:消灭(敌人)。 3. 背景链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结果三个 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 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 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 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4. 了解文体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初步学习写新闻。 2.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3. 情感目标:感受和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革命成果,珍惜现在的生活。 二、重点、难点: 1. 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的内容和新闻的特点。 2.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 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三、重点解读分析: (一)一起来读读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作者、背景及相关文体知识 1. 作者: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2. 时代背景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主席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当时满怀豪情写下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3. 新闻的一般知识 (1)什么是新闻?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有几类? 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 A. 内容真实准确; B. 报道迅速及时; C. 立场观点鲜明; D. 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A. 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内容明确、简炼、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 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二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 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 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5)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三)要点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第3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朗读词语,进行听写练习,抽几名学生上台板书。 2.对听写结果进行评价。 3.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疑难字词的掌握程度。1.上台板书,听写词语。 2.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相关字词。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播放幻灯练习(见练习设计1),组织学生讨论。 2.归纳总结。 3.口述练习设计2,让学生从划出文中相关的议论句入手进行思考。4.请学生作答,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要求解决: (1)找出文中相关的议论句。 (2)新闻中议论的作用。 (3)作者的写作意图。1.分组讨论思考问题。 2.与教师一起明确答案。 3.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议论部分,感受此议论在文中的作用,揣摩作者的用意。 4.踊跃作答,在教师诱导下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针对自己所知的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写一篇短消息。2.抽学生朗读。 3.作评。1.课堂写作,注意消息结构和要素的完整性。 2.朗读。 3.听取建议,弥补不足之处,增强写作水平。 板书设计 疑难字词:突破溃退击溃顽强阻遏逃窜 练习设计 1.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回答问题。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3日电从今天上午10时开始,内蒙古出现大范围大风、扬沙、沙尘暴天气,其中呼和浩特市地区遭遇强沙尘暴,是今年以来最强的一次。 (1)这是消息的导语部分,根据它来填写消息的标题。

(2)这则消息的来源是哪里? (3)根据导语部分,写出这则消息的下列几个要素。 时间: 地点: 事件: 辅导练习提示:(1)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可让学生探讨出几个最佳标题。 2.新闻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插入简要的议论。本文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军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辅导练习提示:先区分记叙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找出议论的语句,再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法探讨 1.因本课所选两篇新闻皆是战争题材,所以教学时除了要抓住新闻的特点外,还要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特点。抓住新闻的特点,就要分析每则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写作特点和它的六要素。讲解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时,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 2.由于这两则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离今天已有半个多世纪,在教学时对背景资料加以介绍就尤为重要。在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前,应让学生了解整个渡江战役的情况。《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则需要介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概况,对转入战略进攻之后的情况要重点介绍。当学生对背景资料有了了解之后,课文中相关内容理解起来就较为容易。 参考资料 新闻,又叫消息,一般可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电视、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每则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个五部分组成。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包括引题、正题和副题;“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通常用来提示新闻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它就是新闻的导语。导语的后面就是主体,是新闻的主干,是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它的有无视内容而定。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就是新闻的背景,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可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新闻的特点是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1、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通过圈划、旁注、查工具等,掌握“绥靖、阻遏、锐不可当”等字词的音形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了解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内容及结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学习重点与难点】 1.把握新闻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写法与作用。2.了解新闻的三特点,分析新闻的语言特点。 [资料补充]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简介: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3、新闻知识介绍:(新闻结构知识:见课本研讨与练习一);新闻的定义: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学习过程】 课前自学(自主学习为主有疑难必求助)批阅评分 [方法指导]: 1、读准音(生字注音)、记住形义:横渡、区域、突破、溃败、抵抗、微弱、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签订、协定、泄气、督战、控制、业已、封锁、切断,弃城、绥靖、阻遏、鄂豫区、豫皖区、管辖、阻隔、茂盛、策略、减租减息、逃窜、统率、惨败、白崇禧、宋希濂、杜聿明(补充:)(自查互查) 2、分析两则新闻的背景、标题、导语、主体内容: 找出两电头对照相关内容读一读: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背景:二则新闻都发生在 标题:第一则角度:,第二则角度: 导语:第一则角度: 第二则角度: 主体 第二则层次:我军已占南阳-插叙历史地位重要-过去一年 -去年七月起-去年下半年起-最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