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测量物体的高度2

北师版测量物体的高度2
北师版测量物体的高度2

第七课时§1.5 测量物体的高度

本节课为活动课,活动一:测量倾斜角;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因此本节课采用活动的形式,先在课堂上讨论、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室外的实际测量,活动结束时,要求学生写出活动报告.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或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学习中,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是否能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设计方案、步骤,能够说明测量的理由,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活动设计方案,自制仪器过程;通过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的过程及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

教具准备

自制测倾器(或经纬仪、测角仪等)、皮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现实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高度,特别像旗杆、高楼大厦、塔等较高的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需要我们自己去测量,自己去制作仪器,获得数据,然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小明

在测塔的高度时,用到了哪些仪器? 有何用途? 如何制

作一个测角仪?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活动一: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

首先我们来自制一个测倾器(或测角仪、经纬仪等).一般

的测倾器由底盘、铅锤和支杆组成.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

单位,分组制作如图所示的测倾器.

制作测角仪时应注意什么?

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重合,否则测出的角度就不准确.度盘的顶线PQ 与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互相垂直,并且度盘有一个旋转中心是铅垂线与PQ 的交点.当度盘转动时,铅垂线始终垂直向下.

一个组制作测角仪,小组内总结,讨论测角仪的使用步骤) 活动二:测量倾斜角

(1).把测角仪的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 在水平位置.

(2).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经对准较高目标M ,记下此时铅垂线指的度数.那么这个度数就是较高目标M 的仰角.

问题1、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如图,要测点M 的仰角,我们将支杆竖直

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

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 在水平位

置.我们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 ,

此时铅垂线指向一个度数.即∠BCA 的度数.根

据图形我们不难发现∠BCA+∠ECB =90°,而∠MCE+∠ECB=

90°,即∠BCA 、∠MCE 都是∠ECB 的余角,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BCA =∠MCE.因此读出∠BCA 的度数,也就读出了仰角∠MCE 的度数. 问题2、如何用测角仪测量一个低处物体的俯角呢?

和测量仰角的步骤是一样的,只不过测量俯角时,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低处的目标,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同样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铅垂线所指的度数就是低处的俯角. 活动三: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底部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障碍地

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底部之间的距离.

要测旗杆MN 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如

下图)

1.在测点A 处安置测倾器(即测角仪),测得M 的仰角∠MCE=α.

2.量出测点A 到物体底部N 的水平距离AN =l.

3.量出测倾器(即测角仪)的高度AC =a(即顶线PQ 成水平位置时,它与地面的距离).根据测量数据,就能求出物体MN 的高度.

在Rt △MEC 中,∠MCE=α,AN=EC=l ,所以tan α=EC

ME ,即ME=tana ·EC =l ·tan α.

又因为NE =AC =a ,所以MN =ME+EN =l ·tan α

+a.

活动四: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所为“底部不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不能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例如测量一个山峰的高度.

可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如图所示):

1.在测点A 处安置测角仪,测得此时物体

MN 的顶端M 的仰角∠MCE =α.

2.在测点A 与物体之间的B 处安置测角仪

(A 、B 与N 都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测得M 的

仰角∠MDE=β.

3.量出测角仪的高度AC =BD =a ,以及测点A ,B 之间的距离AB=b 根据测量的AB 的长度,AC 、BD 的高度以及∠MCE 、∠MDE 的大小,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即可求出MN 的高度。

在Rt △MEC 中,∠MCE =α,则tan α=EC ME ,EC=a ME tan ; 在Rt △MED 中,∠MDE =β则tan β=ED ME ,ED =β

tan ME ; 根据CD =AB =b ,且CD =EC-ED=b. 所以

a ME tan -βtan ME =b, ME=βαtan 1tan 1-

b MN=βαtan 1tan 1-b +a 即为所求物体MN 的高度.

今天,我们分组讨论并制作了测角仪,学会使用了测角仪,并研讨了测量可到达底部和不可以到达底部的物体高度的方案.下一节课就清同学们选择我们学校周围的物体.利用我们这节课设计的方案测量它们的高度,相信同学们收获会更大.

归纳提炼

本节课同学们在各个小组内都能积极地投入到方案的设计活动中,想办法.献计策,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释设计方案的可行之处.相信同学们在下节课的具体活动中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其中. 课后作业

制作简单的测角仪

活动与探究

(2003年辽宁)如图,山上有一座铁塔,山脚下有一矩形建筑物ABCD.且建筑物周围没有开阔平整地带.该建筑物顶端宽度AD 和高度DC 都可以直

接测得。从A 、D 、C 三点可看到塔顶端

H.可供使用的测员工具有皮尺,测倾器

(即测角仪).

(1)请你根据现有条件,充分利用矩

形建筑物.设计一个测量塔顶端到地面

高度HG 的方案.具体要求如下:

①测量数据尽可能少;

②在所给图形上,画出你设计的测量的

平面图,并将应测数据标记在图形上(如

果测A 、D 间距离,用m 表示;如果测D 、

C 间距离,用n 表示;如果测角,用α、

β、γ等表示.测倾器高度不计)

(2)根据你测量的数据,计算塔顶到

地面的高度HG(用字母表示),

I

方案1:(1)如图(a)(测四个数据)

AD =m.CD =n ,∠HDM =α,∠HAM =

β

(2)设HG =x ,HM =x-n ,

在Rt △HDM 中,tan αDM HM ,DM=.

tan αn x - 在Rt △HAM 中,tan α

AM HM ,DM=.tan βn x - ∵AM-DM =AD , ∴.tan βn x --.

tan αn x -=m, x=

.tan tan tan tan βαβα-?m +n. 方案2:(1)如图(b)(测三个数据) CD =n ,∠HDM =α,∠HCG =γ.

(2)设HG =x ,HM =x-n ,

在Rt △CHG 中,tan γ=

CG HG ,CG=χtan x , 在Rt △HDM 中,tan αDM HM ,DM=.

tan αn x -,

∵CG =DM. ∴χtan x =.tan αn x -,x=.

tan tan tan αχ-y n 参考练习

1.(2003年天津)

如图,湖泊中央有一个

建筑物AB ,某人在地

面C 处测得其顶部A

的仰角为60°,然后自C 处沿BC 方向行100 m 至D 点,又测得其顶部A 的仰角为30°,求建筑物AB 的高.(精确到0.01 m 3,≈1.732) 答案:建筑物AB 的高约为86.60 m.

2.(2003年黑龙江哈尔滨)今年入夏以来,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位不断下降,达到历史最低水位.一条船在松花江某水段自西向东沿直线航行,在A 处测得航标C 在北偏东60°方向上.前进100米到达B 处,又测得航标C 在北偏东45°方向上.在以航标C 为圆心,120米长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有浅滩.如果这条航继续前进,是否有被浅滩阻碍的危险?( 3≈1.73)

答案:过C 作CD ⊥AB ,垂足为D ,可求得CD =136.5 m.

∵CD=136.5 m>120 m.

∴船继续前进没有浅滩阻碍的危险.

二年级数学测量教案

北师大二年级下册数学测量教案 五测量 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1分硬铅笔 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直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咱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同过“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1分硬币、钱币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用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切入举偶 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 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 需要他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铅笔) 对了,这节课我们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 先利用已有经验估一估,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a)课前老师在每个学习小组的书桌里悄悄地放了一支铅笔,赶快把它找出来,放在桌面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这支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中。 b)交流、汇报。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的。 2.量一量。 在估一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估测结果。 (1)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有根据的好办法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亲自用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并把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里。 (3)汇报结果。验证于估测的差距。 3.说一说。

通过交流,熟练掌握1分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分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1)你们知道10厘米是多长吗?用手表示出长度来。 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 (2)介绍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上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谁给大家讲一讲。(指名介绍) 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你们会用符号表示出来吗?指名上前写,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完成。 全班齐读公式。 (3)活动。 a.让我们用分米为单位量一量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b.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也是1分米? c.指名汇报。 (4)观察直尺,然后讨论出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汇报、板书、齐读。 二.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引导操作,设下疑问。 每个人的书桌上都有橡皮,请你用直尺量一量橡皮的长度是多少? 用厘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有时不是整厘米数,因而得不到准确的结果。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 那么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xx单位是多少?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1.5 测量物体的高度 【学习目标】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会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重点】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难点】记住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学习过程】 一、初生牛犊不怕虎,让我来探索: 探究一:1、自学课本27页-29页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小组讨论每个活动的活动原理. 探究二:1、如图,某中学在主楼的顶部和大门的上方之间挂一些彩旗.经测量,得到大门的高度是5m,大门距主楼的距离是30m,在大门处测得主楼顶部的仰角是30°,而当时侧倾器离地面1.4m,求学校主楼的高度(精确到0.01m) 2、(辽宁)如图,山上有一座铁塔,山脚下有一矩形建 筑物ABCD.且建筑物周围没有开阔平整地带.该建筑物 顶端宽度AD和高度DC都可以直接测得。从A、D、 C三点可看到塔顶端H.可供使用的测员工具有皮尺, 测倾器(即测角仪). (1)清你根据现有条件,充分利用矩形建筑物.设计 一个测量塔顶端到地面高度HG的方案.具体要求如下: ①测量数据尽可能少;②在所给图形上,画出你设计 的测量的平面图,并将应测数据标记在图形上(如果测 A、D间距离,用m表示;如果测D、C间距离,用n

F D A H 表示;如果测角,用α、β、γ等表示.测倾器高度不计) (2)根据你测量的数据,计算塔顶到地面的高度HG(用字母表示), 二、我的课堂我做主 1、(黑龙江哈尔滨)今年入夏以来,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位不断下降,达到历史最低水位.一条船在松花江某水段自西向东沿直线航行,在A 处测得航标C 在北偏东60°方向上.前进100米到达B 处,又测得航标C 在北偏东45°方向上.在以航标C 为圆心,120米长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有浅滩.如果这条航继续前进,是否有被浅滩阻碍的危险?( 3≈1.73) 三、看我有多棒 1、(2007云南双柏县)如图,在某建筑物AC 上,挂着“多彩云南”的宣传条幅BC ,小明站在点F 处,看条幅顶端B ,测得仰角为?30,再往条幅方向前行20米到达点E 处,看到条幅顶端B ,测得仰角为?60,求宣传条幅BC 的长(小明的身高不计,结果精确到0.1米)。 2、(2007湖北潜江)经过江汉平原的沪蓉(上海—成都)高速铁路即将动工.工程需要测量汉江某一段的宽度.如图①,一测量员在江岸边的A 处测得对岸岸边的一根标杆B 在它的正北方向,测量员从A 点开始沿岸边向正东方向前进100米到达点C 处,测得 68=∠ACB . (1)求所测之处江的宽度(.48.268tan ,37.068cos ,93.068sin ≈≈≈ ); (2)除(1)的测量方案外,请你再设计一种测量江宽的方案,并在图②中画出图形 .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加与减 第1课时谁的得分高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1、掌握两级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培养工整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和利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与方法: 课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老师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2 页情境图及成绩统计表。 师:这是淘气和笑笑进行套圈比赛的成绩记录。观察这张表你了解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学生可能会说: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30分,第三次得41分。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笑笑第一次得23分,淘气第一次得分比笑笑高。 淘气第二次得30分,笑笑第二次得44分,笑笑第二次得分比淘气高。 淘气第三次得41分,笑笑第三次得29分,淘气第三次比笑笑高。

?? 师:同学们发现数学信息真不少。还有同学看出了淘气的得分两次超过了笑笑,真细心! 二、自主探究 1、进行估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2 页对话情境图。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对好朋友因为比赛的输赢发生了争执,你觉得他们谁说得对呢?为什么? 生讨论,汇报。 2、尝试计算。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了粗略的比较,觉得笑笑说得有道理,可能是笑笑获胜了。那么到底谁获胜了呢?让我们来算一算,看结果是怎样的。先计算淘气的总分吧!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得? 学生可能出现多种计算方法: 无论学生做出怎样的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三个数连加的竖式以前没有用过,如果交流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提示学生观察:由于这三个数中有一个是整十数,计算时,采取竖式和口算结合的方式比较简单。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淘气的得分是95分,现在大家再计算一下笑笑三次一共得多少分?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学生分小组交流计算结果和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三、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一开始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淘气和笑笑套圈比赛的问题。现在,老师提一个建议,下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也进行一次套圈比赛,把比赛的情况记录下来,下节课大家汇报一下。 练习设计: 教材第3 页。 教学反思: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法多样化是学生学习个性化的必然反映。提倡算法多样化不是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而是还计算教学于本来面目。算法多样化带来

小学数学二年级测量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测量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周教学设计使用教师:周萍第四单元测量教学内容:测量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实际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2.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发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3.在估—估、量一量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4.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千米有多长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1、体验1dm的长度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课时:4课时铅笔有多长1课时1千米有多长1课时整理与复习1课时练习课1课时板书设计:铅笔有多长1分米=10厘米1dm=10cm1米=10分米1m=10dm1厘米=10毫米1cm=10mm课后反思:设计说明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通过让学生选用合适的工具测量,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对第一单元的学

习,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并会用各种尺子进行长度的测量,所以对本单元的实践活动,应该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通过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过程和方法: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使学生感受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掌握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切实体会数学与自己生活的联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会使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每组1个皮尺,1个卷尺,一根木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启发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2.估测:1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3.强调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那谁来说一说,测量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从0刻度开始量起尺子不能打弯对准末尾刻度做记号)二、活动体验,寓教于乐选在木条上测量出一条1米长的一段1.各组拿出木条和卷尺,小组合作在木条上量出1米长的一段,并作好记号2.学生测量,老师指导3.老师验证各组测量情况4.评价、奖励测量自己的鞋子、一柞的长度、身高、一步的长度等1.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测量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课桌的长度、宽度、高度,你还想测量什么?2.小组

测量物体的高度

1.5测量物体的高度 学号_____姓名__________ 活动课题: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测量物体的高度. 活动方式:分组活动、全班交流研讨. 活动工具:测倾器(或经纬仪、测角仪等)、皮尺等测量工具. 活动一:测量倾斜角. 测量倾斜角可以用测倾器.简单的测倾器由度盘、铅锤和支杆组成(如图). 使用测倾器测量倾斜角的步骤如下: 1.把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 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 2.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 根据测量数据,你能求出目标M的仰角或俯角吗?说说你的理由. 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所谓“底部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障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底部之间的距离.如图1-18,要测量物体MN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测得M的仰角α ∠MCE. = 2.量出测点A到物体底部N的水平距离AN=l . 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a(即顶线PQ成水平位置时,它与地面的距离). 根据测量数据,你能求出物体MN的高度吗?说说你的理由. 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所谓“底部不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不能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底部之间的距离.如图1-19,要测量物体MN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测得此时M的仰角α ∠MCE. = 2.在测点A与物体之间的B处安置测倾器(A,B与N在一条直线上),测得此时M的仰角 β ∠MDE. = 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BD=a,以及测点A,B之间的距离AB=b. 根据测量数据,你能求出物体MN的高度吗?说说你的理由. 议一议:(1)到目前为止,你有哪些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如果一个物体的高度已知或容易测量,那如何测得某测点到该物体的水平距离?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一、知识点 1.连加、连减和混合加减运算要按照()顺序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满十进一,不够减得时候向前一位借一,注意写上()和()。 2.()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3+3+3+3=()×(),3×4表示(). 3.乘法各部分名称: 3 × 4 = 12 (读作:) |||| ()()()() 4. 9×3 + 3 =()×(),这个是求几个()的问题; (() 9×3 + 9 =()×(),这个是求几个()的问题; (() +2+2 + 6 =()×(),这个是求几个()的问题; () 6.()里最大能填几?例:()×4<38 7.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叫做平均分。 8.平均分有两种情况,都可以列除法算式: ①一种是根据份数进行平均分。总数÷份数=每份的个数 举例子: ②一种是根据每份的个数进行平均分。总数÷每份的个数=份数 举例子:

9.除法各部分名称: 12 ÷ 3 = 4 (读作:) |||| ()()()() 10.除法的意义:12÷3=4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还表示()里面有()个(); 还表示()是()的()倍。 11.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例:12是3的几倍?(12÷3)注意:“是”前后的两个数字有大小之分,前边的数(),后边的数()。②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另一个数,求这个数。用除法。 例:已知一个数的3倍是12,求这个数?() ③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例:求12里面有几个3?() 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例:求3的4倍是多少?() ⑤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 例:求3个4相加的和是多少?() 注意:倍不是单位名称,算式后边不能写倍作为单位。 12.熟背乘法口诀,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4个或2个算式(两个乘法两个除法,乘数相同的可以写2个算式:一个乘法一个除法) 例: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13.人民币的单位有:()、()、()。 1元=()角,1角=()分,1元=()分 14.把一个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是(),折痕是()。

数学活动——利用测角仪测量物体的高度

数学活动——利用测角仪测量物体的高度 【学习目标】 1.通过测量和计算大树、塔高度的活动,巩固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 并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测量活动,使我初步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利用测角仪测量物体的高度的操作方法,并能运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学会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构造直角三角形,建立三角函数的模型和图形模型. 【自主探究】 (一)导引自学 1. 右图中仪器的名称是 ,它是用来 . 2.用手中的量角器制作一个1题中的测量工具. 3.测量活动: 活动一:利用制作的测量工具测量大树的高度. 请你设计一个测量方案,亲自测量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在你设计的方案中,选用的测量工具有 . (2)你需要用 测得你到树根的距离是 ,用 测量你看到的树的顶端的仰角是 ,还需要知道 . (3)在下图中画出你的测量方案示意图; (4)写出求树高的算式:AB = . 活动二:利用制作的测量工具测量塔的高度. 请设计出实际操作方案,并根据方案回答问题: (1)在你设计的方案中,选用的测量工具是 (用工具的序号填写) . (2)在下图中画出你的测量方案示意图; (3)你需要测得示意图中的哪些数据,并分别用a 、b 、c 、α等表示测得的数据: . (4)写出求塔高的算式: . 问题:活动一与活动二的方法有何优、缺点?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 (二)自我检测 如图,小明欲利用测角仪测量树的高度.已知他离树的水平距离BC 为10m ,测角仪的高度CD 为1.5m , A B

测得树顶A的仰角为33°.求树的高度AB.(参考数据:sin33°≈0.54,cos33°≈0.84,tan33°≈0.65) (三)知新有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例精析】 某中学九年级的李明同学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度,但手中只有刚制作的测角仪,在下列情形下他能测出旗杆的高度吗?(测出的角用α、β表示) (1)他站在距旗杆15米的教学楼三楼上,却不知三层楼的高度,此时他是怎样测量旗杆的高度呢?(2)他站在距旗杆15米远,且高为24米的教学楼楼顶上,他又是怎么测出的呢? (3)这次他站在离建筑物15米的地面上测,可是建筑物将旗杆的一部分挡住了,已知李明同学的身高是1.6米,你知道他是怎么测得吗? 【达标测评】 小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测量生活中一建筑物的高AB.(1)请帮小明写出具体的测量方法?并画图表示(角用1、2、3表示,线段用a、b、c表示)(2)请用你测得的数据帮助小明求出建筑物AB的高. 【小结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除法 1、用乘法口诀做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应用题当中,除数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商的单位是问题的单位,余数的单位和被除数的单位相同; 3、解决生活问题,如提的问题是“至少需要几条船?”,用“进一法(用商加1)”,乘船、坐车、坐板凳等,读懂题目再作答。 第二章——方向与位置(认识方向) 1、地图上的方向,口诀: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辨认方向时要画方向标。 2、“小猫在小狗的()方”,“()在小狗的东面”,是以小狗家为中心点,画出方位坐标,确定方向;“小猪在小马的()方”,“小马的()方是小猪”,是以小马家为中心点,画出方位坐标,确定方向。 3、太阳早上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指南针一头指着()方,一头指着()方。小明早上面向太阳时,他的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4、当吹东南风时,红旗往()飘;吹西北风时,红旗往()飘。 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数(认识10000以内的数)1、计数器上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

第三位是()位,第四位是()位,千位的左边是()位,右边是()位。 2、一个四位数最高位是()位;它的千位是5,个位是2,其他的数位是0,它是()。 3、在8536中,8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3在()位上,表示();6在()位上,表示()。 4、由3个千,5个一组成的数是();由9个一,2个百和1个千组成的数是()。 5、读数时,要从高读起,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都只读1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写数时,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顺序表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没有数,就写“0”占位。 4、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10个一千是(),100个一百是(),10000里面有()个百,1000里面有()个十; 5、最大的三位数是(),最小的三位数是(),最大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6、比较大小时,先比较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校的数就小;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的,就比下一位,直到比出大小。从大到小用“>”,从小到大用“<”。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除法(有余数除法认识) 1、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23÷4=5……3 23是被除数,4是除数,5是商,3是余数 2、在有余数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也可以说,除数要比余数大。 例:在□÷7中,如果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6 ),余数要求小于除数7。 在□÷5 = 6······ 4 )。余数要求小于除数5。 3、应用题当中,除数和余数的单位根据问题决定, 商的单位和问题的单位相同,余数的单位和被除数的单位相同; 4、解决生活问题,如提的问题是“至少需要几条船?”,用“进一法(用商加1)”; 例:有22个人,每条船限乘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22÷4=5(条)……2(个)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5、如提的是问题是“最多做几件衣服?”,商作为最后的答案。 例:做一套衣服要用3米花布,25米花布最多能做几套衣服? 25÷3=8(套)……1(米) 答:最多可以做8套衣服。 6、计算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各部分数。 例:(51)÷6=8......3 (47)÷7=6 (5) 先算6×8=48,再算48+3=51。先算7×6=42,再算42+5=47。 51÷( 6 )=8......3 26÷()=4 (2) 先算51-3=48,再算48÷8=6。先算26-2=24,再算24÷4=6。

第二章————方向与位置(认识方向) 1、地图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辨认方向时,要认准中心点。例:“小猫在小狗的()方”,中心点是小狗 3、每天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4、指南针一头指着(南)方,一头指着(北)方。 5、早晨起床,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6、大树年轮较疏的向着(南)方,较密的向着(北)方。 7、北风是由(北)向(南)吹,西南风是由(西南)向(东北)吹。 8、方向扳: 先找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再确定:东北(东和北之间部分)西北(西和北之间部分) 东南(东和南之间部分)西南(西和南之间部分) 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数(认识10000以内的数) 1、计数器上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千位的左边是(万)位,右边是(百)位。 2、一个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它的千位是5,个位是2,其他的数位是0,它是(5002)。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汇总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汇总 2、老师有30本数学书,分给8个人,每人分了3本,现在老师还有几本数学书? 3、马路上每隔8米挂一盏彩灯,6盏彩灯共相隔多少米长? 4、有桔子 8只,苹果的只数是桔子的3倍,苹果有多少只?苹果比桔子多几只? 5、教室图书架上有科技书40本,科技书的本数是故事书的5倍,两种书共有多少本? 6、小胖看一本文艺书,每天看5页,看了一周后,还剩下18页,这本文艺书有多少页? 7、鱼缸里有红金鱼7条,花金鱼和黑金鱼的条数都和红金鱼同样多,鱼缸里三种鱼共有多少条? 8、苹果有9箱,桔子的箱数是苹果的3倍,桔子有几箱?

9、小丁丁有2支笔,小巧、小亚、小胖也都各有2支笔,他们一共有几支笔? 10、一根电线剪成4段,每段长8米,这根电线长多少米? 11、一盒铅笔有6支,4盒有几支?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到几支? 12、图书馆有50本书,每人借4本,9人共借了多少本?图书馆还剩下多少本书? 13一件有4个纽扣,3件外套一共有多少个纽扣? 14、一辆车能坐8人,25人坐3辆能坐得下吗? 15、小巧每天在家练2小时钢琴,一周共练了多少小时钢琴? 16、二年级参加口算比赛,每组选拔7人,5个班级共选拔多少人? 17、在一块正方形的菜园里种菜,每边种了8棵,一共种了几棵?

18、杨树5棵,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松树的棵树比柳树多20棵.松树多少棵? 19、学校大扫除,三年级有8个同学扫地,擦桌子的是扫地的2倍,擦玻璃的比擦桌子的少3个.有多少同学擦玻璃? 20、燕子可以活9年,喜鹊的寿命是燕子的4倍.喜鹊的寿命比燕子长多少年? 21、小学学生参加绿化活动.三年级同学种树3棵,五年级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4倍.五年级比三年级多种多少棵? 22、工人每天做2件衣服,工人一个星期共做多少件? 23、桌上有5盒酒杯,每盒装3只,一共有多少只酒杯? 24、工厂买来一批原料,用去30吨,剩下65吨,这批原料共多少吨? 25、红花有6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2倍,蓝花比黄花多27朵,蓝花多少朵? 26、迪迪有98枚邮票,送给小强26枚,又送给小雨39枚,迪迪送出多少枚邮票? 27、菜市场有黄瓜25千克,西红柿5筐,每筐6千克.菜市场有黄瓜和西红柿多少千克? 28、小蜗牛有6只,蚂蚁是它的3倍少2只,蚂蚁有多少只?

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测量长度_教案3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每组1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分米”,还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能量出我们的黑板的长度来吗?教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来量一量?(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长度。)经过刚才的测量,有什么感觉? 学生:黑板很长,用学生尺量要很多次才能量完,很不方便。 教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可以用长一些的尺子来量,用大一点的单位来量…… 教师拿出米尺,给同学们介绍1米的长度,认识米尺。 [板书课题:用米(m)作单位量长度] [点评:利用学生已有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去进行测量,让学生感受到用厘米作单位量较长的物体的不便,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概念 教师:每组有1把米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比,你有哪些发现?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学生1:我发现1米比1厘米长多了。

学生2:我发现了1米里面有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学生3:我还发现米尺上每10厘米处的数字都要大一些。 学生4:我发现1米大约有我两个手臂伸平那么长。 (请小组内同学每人都把手臂伸平,用米尺量一量,感受1米有多长。)……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初步感受到1米的实际长度。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1:教室门的宽大约是1米。 学生2:我的身高比1米多一点。 学生3:我睡的床大约1米宽。……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了1米有多长(举起米尺),那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呢? 学生: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人的身高,量门、窗的长、宽,量树木的高、楼房的高……都可以用米作单位。 教师:对,量这些比较长(高)的物体或距离,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 [点评: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自主发现与米有关的知识。同时,通过让学生找出生活中长度为1米的物体,使学生对米有了直观的认识,感受到“米”这一单位的作用,较好地建立起米的表象。] 2.教学例题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并且把测得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待会儿我们再交流。 学生测量,记录。 教师:请各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测得的结果是多少。 各小组交流测得的黑板的长和宽的米数及测量的方法: (1)米尺的0刻度与黑板的一端对齐。 (2)用米尺紧靠黑板边,量一次作上一个记号,下一次从这个记号量起。 (3)测完后把每次测的米数加起来就分别得到黑板的长和宽。 学生:黑板的长约3米,宽约1米。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1 教师:下面我们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请大家用米尺或卷尺互相量一量身高,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的表中。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节课一节数学活动课,它的目的是会把学习的三角函数解直观问题的方法和思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来解决生活中物体的高度。活动课的重点是实践活动,但方法的得出和应用的基本原理必须要有所分析和领悟,所以在活动之前要让学生理解运用的思想方法,进而转移到实际中去解决无法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本节课,活动的内容有三个,活动一:合理使用自制测角仪测量倾斜角;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因此本节课活动的形式,可以先在课堂上讨论、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室外的实际测量,活动结束时,应要求学生写出活动报告。能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思想,能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测角仪或运用测角仪进行实地测量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2.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运用自制测角仪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数学教育应当是数学再发现的教育,本节课积极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本节课把重点放在“合作与探究”上,以“思维为主线”去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引导发现法、分组讨论法,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自然流畅,知识建构系统、连贯,在层层推进的探究过程中,思维得以发展,能力得以提高。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本节课采用“情景模拟-诱导发现-问题解决-总结思想”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导入 1、小鸣将测倾器安放在与旗杆AB底部相距6m的C处,量出测倾器的高度CD =1m,测得旗杆顶端B的仰角 =60°,则旗杆AB的高度为(计算结果保留根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测量长度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 在实践活动中,领会千米的含义,知道毫米 回进行简略的单位换算 会得当选择长度单位 结合生活实际,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6页1-2 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领会千米的含义 ⑵会选择得当的单位 教学过程:一、联络生活实际,引出新知 请几位同学写出自己记录的里程记录 重庆——合川 88km 重庆——成都340公里……………… 看了同学门的展示,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发问习题 根据学生提的问习题,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1,理解1千米=1000米 回顾小组测量的一段距离 几个这样长的距离是1000米 学生报告 老师小结: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有时候也说为1公里 估计1千米有多长 回顾自己生活环境中哪两处是1千米 学生报告 小结 1千米(公里)=1000米字母表示1000m=1km 学习例2 学生设计体验1千米有多长的方案 老师整理活动方案 400米的跑道,走两圈半,1千米走()分钟 400米的跑道。跑两圈半,1千米跑()分钟 用皮尺量100米,记录:我走100米用( 0分钟,估计1000米用()分钟我跑100米,用()分钟,估计1000米用()分钟 学生选择活动方法 学生实践体验1千米 学生报告 课后记: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例3,课堂活动1-4,练习十二1-4 教学目标:⑴会进行简略的换算

⑵会得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⑶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一、复习 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答复 小组讨论后报告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练习 对口令,选择适宜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习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习题,学生看标题要求和图,理解了标题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 ,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标:⑴让学生领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⑵会简略的单位换算 ⑶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一、复习 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 4567米呢? 二、新课 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步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测量物体的高度

§1.6 测量物体的高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设计方案、步骤,能够说明测量的理由,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活动设计方案,自制仪器过程;通过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的过程及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 教具准备 自制测倾器(或经纬仪、测角仪等)、皮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现实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高度,特别像旗杆、高楼大厦、塔等较高的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需要我们自己去测量,自己去制作仪器,获得数据,然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小明在测塔的高 度时,用到了哪些仪器? 有何用途? 如何制作一个测角 仪?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活动一: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 首先我们来自制一个测倾器(或测角仪、经纬仪等).一般 的测倾器由底盘、铅锤和支杆组成.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 单位,分组制作如图所示的测倾器. 制作测角仪时应注意什么? 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重合,否则测出的角度就不准确.度盘的顶线PQ与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互相垂直,并且度盘有一个旋转中心是铅垂线与PQ的交点.当度盘转动时,铅垂线始终垂直向下. 一个组制作测角仪,小组内总结,讨论测角仪的使用步骤) 活动二:测量倾斜角 (1).把测角仪的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 (2).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经对准较高目标M,记下此时铅垂线指的度数.那么这个度数就是较高目标M的仰角. 问题1、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如图,要测点M的仰角,我们将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我们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此时铅垂线指向一个度数.即∠BCA的度数.根据图形我们不难发现∠BCA+∠ECB=90°,而∠MCE+∠ECB= 90°,即∠BCA、∠MCE都是∠ECB的余角, 根据同角的余角

测量物体的高度(二)教学设计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5.测量物体的高度(二)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如何使用测角仪测量角度,及利用测量出来的数据计算物体高度的原理。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测量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从事测量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及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在对三角函数的理解基础上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反过来,又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能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方法,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能够主动积极地想办法,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课前准备——自制测角仪、原理回顾、展示测量对象及说明、测量活动及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及总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自制测角仪、分组(5——6人)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活动的注意事项:学生所做的测角仪测量角时不方便、误差较大。(解决方法:先展示样品) 第二环节原理回顾 活动内容:简单地回忆利用测角仪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1、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2、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活动目的:明确操作步骤 活动的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1)方法的选择;2)不要忽略了测角仪到地面的高度。 第三环节展示测量对象及说明 活动内容:,把学生分成5~6人一组.引导学生选定测量对象(即旗杆或其他物体),根据上节课的分析设计出本组测量的方案。同时发放记录表。 活动报告年月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最新测量教案

课题:教室有多长 集体备课吸收内化、求同存异理论依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 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 趣。 教学重点:掌握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结果。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教学流程: 凝心进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上学时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你知道我 们的教室有多长吗?我们应该怎样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度呢? 学生可能会说: 看一看有几把尺子长。 看看有几本书长。 看看有多少个脚印长。 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呀! 群心互动(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测量工具,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49页表格。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一下各小组测量过程及结果。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正确、切实可行就给予肯定。 2、测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体验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你觉得测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如何才能使测量的结 果比较准确呢? 师生总结 智心荟萃(总结提炼,感受成功)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呢?到底是不是只有 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才有可能相同呢?下节课我 们将继续研究。 匠心独运(作业布置,课外拓展) 测量自己卧室的长度。 板书设计: 教室有多长 测量工具数量 教 后 反 思 一审意见:合适组长签字:王定丽时间:2016.8.26 二审意见:同意组长签字:魏怀升、贺立进时间:2016.8.26 三审意见:组长签字:时间:

(完整)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计算题

34-12= 2X5= 27+12= 35+8= 4X7= 6X3= 8+8= 49-27= 50-20= 4X3= 8X4= 90-8= 81-32= 5X6= 2X7= 二、填空 6X3=( )读作()口诀是() ()六三十五五()六六() 四()二十四一五得()()五十五 7元=()角100分=()元50分=()角 三、列竖式 37+37+17= 46+43-29= 18+47-15= 57+32+10= 46+5+25= 17+20+48= 28+41-9= 57+36-34=

52-7+25= 43+15-19= 40-25+18= 72-18+20= 100-25-41= 15-3+48= 12+35+51= 26+15-7= 93-28-41= 77-26+10= 25+40-26= 96-24-26= 87-23+14= 60-26-14= 77-23+12= 90-34+45= 58-36+17= 52-34+17= 45+28-17= 56-14+36= 二、口算 42+49= 36+38= 2X8= 74-26= 7X4= 55+16= 80-16= 2X9= 36+49= 3X7= 62+16= 5X7= 73-4= 23+48= 5X6= 三、填一填 1、48比26多() 2、比36多19的数是() 3、8个9相加,和是() 4、2个3相乘积是() 5、四()二十八 6、五六() 7、3+3+3+3+3+3+3=3X()=()X3=() 8、7X()<29 9、34>5X( ) 10、()X8<55

一、列竖式 56+18+21= 77+15-8= 53+52-19= 67-51+42= 62+18-53= 77-21+11= 53-15-17= 62+19-25= 92-49+11= 57+15+21= 14-8+72= 59+21-44= 77-21+15= 75-26-38= 46-18+27= 56-21-18= 20+52-14= 93-25-18= 42+26-44= 14+25+37= 二、口算 34+36= 5X7= 78+14= 25+66= 87-7= 81-56= 6X5= 42+38= 45-9= 6X4= 42+19= 34-18= 35+34= 81-69= 3X8= 三、填空 3和2相乘()5个4相加()2和4相乘()2和1相加()3×3○6 3+2○8 3×7○6×5 2×1○7

测量物体的高度

《测量物体的高度》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1.5 .测量物体的高度 二、背景分析: 测量物体的高度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在学过相似形以后,有多种测量方法,但如何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来测量还是新知识,特别是底部不能到达的物体高度的测量,是以前没有办法解决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测量方案,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实地测量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进一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本节内容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和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本节内容共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制作测角仪,探究活动方案;第二课时学生实地测量,填写活动报告,分析测量过程中的得与失,进一步探究不同情景下的物体高度的测量方案。 三、情境描述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现实生活中需要测量像旗杆、高楼、塔等较高且顶部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同学们有哪些测量方案? 生:(1)利用太阳光下的影子测量;(2)利用标杆测量;(3)利用镜子的反射测量 师:这些测量的方法都用到什么知识? 生:三角形相似,根据相似比求其高度。 师:回答得很好,同学们刚学过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那么我们能不能用这方面的知识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高度呢? 2、活动1片断 师:如果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来测量物体的高度,需要用到哪些数据? 生:旗杆的两个端点、测量点可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 角关系,必须知道一个锐角的度数和一条边的长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