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2 《老子》五章 Word版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2 《老子》五章 Word版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2 《老子》五章 Word版含答案

2《老子》五章

低下头,你才能看见我

老子哲学中,我觉得根源性的那句话应该是:“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美德在低处,流水向低处,要把一个人的生命落到实处,实处也即低处。

老子告诉我们,“素”是生命的原色。绚烂来自“素”,最终还是要回到“素”。“素”和“朴”一起,成为人生这首大诗的诗眼,一双亮晶晶的眼睛。这双眼睛蒙了尘,人生就会黯淡无光。“素”是无杂色,“朴”是无机心。一个人的内心,既无杂色,也无机心,他就是一个“朴素”的人,反过来也对,一个“素朴”的人。所谓“天道”,就在“素朴”二字中得到体现。

地位高的人,心可以放得很低,他也是一个“素朴”的人。心放得很低,生命的境界就得到扩展,他的那颗心,就会成为老子所说的“谿”或者“谷”。“虚怀若谷”,就是这个意思。心像谷一样空无,一样宽绰,就能容得下东西。人的心要是成为一个“谷”,他就有了包容。有了包容,他就不会认为只有自己过的生活才叫生活,别人的都是瞎扯。他就不会盛气凌人,也不会虚张声势。他会活得本分,也活得踏实,活得像一个正常的人。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1)老子(约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相传

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

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文化

名人。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吏,晚年辞官隐居。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受益颇多。

老子第一个提出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老子是一位杰出的辩证法大师,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观察到万事万物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提出了许多富有辩证法思想的命题。

在社会历史观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老子的哲学思想可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他的思想和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2)《道德经》的主要内容

①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

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②《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展示了他的辩证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目的地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③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课本中所选的《〈老子〉五章》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是其思想的内核和精华。

(3)《道德经》的影响

①《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学派成为与儒家学派并列的思想流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大支柱之一。

②《道德经》短短五千余字,其思想博大精深,对我国各个历史阶段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③近代以来,《道德经》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的重视,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当今世界,更是掀起“老子热”“大道热”以应对21世纪的新挑战。19世纪德国哲学家称赞“《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道德经》已经成为美国研究中国的必修课,美国学者感叹道:“老子的智能是人类的智能。”

2.背景资料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变革过渡的时期。而老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正是阶级矛盾突出尖锐,贵族集团内部争斗激烈,诸侯间攻战不休,社会动荡不已的年代。老子前半生遭遇坎坷,后来又失去了小小的官职,从统治阶级下层人物沦为庶民。这种经历和命运,不仅是老子后半生长期隐居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形成老子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原因。

老子提倡以“无为”之道治国,要求统治者无事、无欲、好静,顺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为,让百姓复归“朴”“静”,像婴孩一般无知无欲。与此相联系,老子反对战争。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还反对提倡“仁义”和“礼”,在他看来,“仁义”并不是人的天性中本来具有的东西,而“礼”则完全是外在的虚文,足以助人作伪。和“无为”思想相适应,在个人立身处世上、老子也强调柔弱、谦下、自足、不争,认为唯有这样才能全身远害。

3.文化常识

(1)道家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崇尚自然,其思想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争斗。

道家之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称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与儒墨之说形成明显对立。其后,道家思想与名家、法家相结合,成为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独尊儒术,黄老渐衰。魏晋间玄学盛行,王弼等人以老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道融合,佛学传入中国后,学者用老庄诠释佛典,又有释道合流之势。宋明理学家力倡儒家道统,佛老并斥,但对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道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无为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思想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了。”显然“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数千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自主学习

1.易误读字

观其徼.(jiào)见.素抱朴(xiàn)

受国之垢.(ɡòu) 舟舆.(yú)

无所乘.之(chénɡ) 为而不恃.(shì)

2.通假字

见.素抱朴(“见”通“现”,显露,表现)

3.一词多义

道?????道.可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道可道.(言说,说出)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策之不以其道.(途径,方法)

名?????名.可名(名称、称呼)无,名.天地之始(命名)名.闻天下(名声,名望)一生好入名.

山游(有名的,著名的) 绝?????绝.圣弃智(弃绝)而绝.江河(横渡)以为妙绝.(达到极点)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隔绝的) 属?????故令有所属.

(依从)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名属.

教坊第一部(隶属)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衡少善属.

文(撰写,缀辑) 见?????见.素抱朴(通“现”,显露,表现)郦元之所见.

闻(看见)于是入朝见.威王(谒见,求见)徒见.

欺(被)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会见,会面)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接见)

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只是,表轻微转折)劳苦而.

功高如此(又,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并且,而且,表递进)诸君而.

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如果,假如,表假设)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通“尔”,你,你的)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余方心动欲还,而.

大声发于水上(接着,表承接) 4.古今异义

(1)名可名,非常..

名 古义:不是永恒不变

今义:程度副词

(2)少私寡欲,绝学..

无忧 古义:抛弃学问

今义:失传的学问;高明而独到的学问

(3)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王 古义:灾祸

今义:不吉祥

5.词类活用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其俗(使动用法,使……香甜、漂亮、安适、习惯) 名可名.

,非常名(名词作动词,叫出) 欲以观其妙.

(形容词作名词,微妙的地方) 使民重.

死而不远徙(形容词作动词,看重,重视)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道可道,非常道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倒装句

天下莫柔弱于水(介词结构后置句)

莫之能胜(宾语前置句)

7.熟语集释

绝圣弃智: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这也要想那也要想的念头。

见素抱朴:“见”通“现”,呈现,推出;“素”是没有染色的生丝,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朴”是没有加工的原木。“见素抱朴”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

以柔克刚:用温和的方法、手段制伏强硬的对手。暗合道家主张的学说,顺其自然,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东西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点。 小国寡民:指国家小,人民少。

鸡犬相闻:鸡犬的叫声彼此都能听见。形容住得很近。

老死不相往来:形容彼此从不联系,从不交往。

8.名句集锦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3)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5)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文本研读

道 可 道, 非 常 道; 名 可 名,可以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可以被命名的名称,

非 常 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道:第一、三个“道”,指的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第二个“道”是动词,

???言语,说出。名:第一、三个“名”字是名词,名称,称呼。第二个“名”字是动词,叫出。非常:不是永恒不变。无,以“无” 名 天地 之始;有, 名 万物之母。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以“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无: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

?

??状态。有:天地万物发生的根子。 故 常 无,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态是永恒的, 欲以 观 其 妙;所以说“常无”,从它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万物从根子

常 有, 欲以观 其 徼。萌发成形,这也是永恒的,所以说“常有”,由此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课时 学习目标 1、回顾课本,记忆知识要点。 2、明确考纲要求,熟悉试题类型。 3、领会命题意图,掌握解题思路。 4、认真审题,规范作答。 【真题回放】 (2013?湖南)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觉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

【答案】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结合选文分析“问”的内涵与作用。两段文字对应两个不同内涵,作用分析要与内涵保持一致。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 【答案】答题要求:内容紧扣“学习”论题,能够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中相关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的认识,注意紧扣“学习”论题,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同时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 小结:答题注意事项: 1、所谓“简要概括”就是用一两个简洁的词语或短句来表达。 2、表达观点不要胡乱引申,必须扣住材料中的话来说,但不是翻译原文。 3、紧扣各家经典思想来谈。 4、联系现实,先说观点,再说理由,论据只能用概括示例,不要用详细事实。 【方法指导】 解答文化经典阅读简答题,一般要遵循以下思路和方法: 1.字斟酌明要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点总结 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阿房宫赋》杜牧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 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5课时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教案 教材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主题:知书识礼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曹坤丽黄店镇打车李小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墨子及《墨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归纳、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准备:让学生准备写反思日记所需的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墨子》选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注释: (1)列德:以德行安排位置。 (2)农与工肆之人:指指农夫、工匠和商人。 (3)断予之令:给予其决断的权利。 2、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所以古时圣王为政,任德尊贤,即使是从事农业或手工、经商的人,有能力的就选拔他,给他高爵,给他厚禄,给他任务,给他权力。即是说,如果爵位不高,民众对他就不会敬重;俸禄不厚,民众对他就不信任;如果权力不大,民众对他就不畏惧。拿这三种东西给贤人,并不是对贤人予以赏赐,而是要把事情办成。所以在这时,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根据功劳定赏。衡量各人功劳而分予禄位,所以做官的不会永远富贵,而民众不会永远贫贱。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举公义,避私怨,说的即这个意思。。 三、温馨点击。 介绍《尚贤》及《墨子》。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尚贤上》选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清单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流派,孔子和老子则分别是儒、道两派思想的创始人。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孔子强调“礼”和“仁”的学说。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则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孟轲是继孔子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又一代表人物,《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 《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因此,老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重要道家学者,他的思想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往往兼有这两种思想。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人也”。)实际上,“仁”就是为人类生活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 “仁”是有一系列配套主张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礼”。“礼”有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分。为了实现礼,首先必须“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偿;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还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孔子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安分守己,不做违礼之事,同时有“仁”的胸怀,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孔子以“仁”为核心所建立的伦理道德学说,成为儒家学说的主体内容,对于后来中国传统文化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什么是“道”?简单的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老子将“道”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如同《论语》讲“仁”辅之以“礼”,《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而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主张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他认为“大道”的废弃,是“仁义”产生的原因,同样“大伪”“孝慈”“忠臣”的产生,也分别是因为智慧、“六亲不和”和“国家昏乱”的存在。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需要“圣智”“仁义”“巧利”,就是由于存在它们的对立面。如果将这三者都抛弃掉,它们的对立面自然也就消失了,再加上人人清心寡欲,社会就太平了。所以,他主张回复到“小国寡民”、结绳记事的淳朴社会。 儒道互补: 儒道思想虽然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儒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而已,这使得社会对儒道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突出宁静和谐

雅尔 《老子论语今读》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孔子认为人生的第一要务是:()
1.0 分
?
A、
从政
?
B、
育人
?
C、
教书
?
D、
学习
我的答案:D
2
下列哪位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1.0 分
?
A、
孟子
?
B、
荀子
?
C、
朱熹
?
D、
孔子
我的答案:D

3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抑”的意思是()。
1.0 分
?
A、
压制
?
B、
只不过是
?
C、
郁闷
?
D、
文言文连词
我的答案:B
4
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哪个阶段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库”:()
1.0 分
?
A、
先秦子学
?
B、
两汉经学
?
C、
隋唐佛学
?
D、
宋明理学
我的答案:A
5

老子认为“死而不亡者寿”其中“亡”的意思是:()
1.0 分
?
A、
死亡
?
B、
灭亡
?
C、
忘记
?
D、
消亡
我的答案:C
6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这句话向君子 提出三点要求不包括()。
1.0 分
?
A、
知命
?
B、
知理
?
C、
知言
?
D、
知仁
我的答案:D
7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梳理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入门四问 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人也”。)实际上,“仁”就是为人类生活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 “仁”是有一系列配套主张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礼”。“礼”有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分。为了实现礼,首先必须“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偿;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还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孔子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安分守己,不做违礼之事,同时有“仁”的胸怀,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孔子以“仁”为核心所建立的伦理道德学说,成为儒家学说的主体内容,对于后来中国传统文化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什么是“道”?简单的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老子将“道”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如同《论语》讲“仁”辅之以“礼”,《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而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主张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他认为“大道”的废弃,是“仁义”产生的原因,同样“大伪”“孝慈”“忠臣”的产生,也分别是因为智慧、“六亲不和”和“国家昏乱”的存在。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需要“圣智”“仁义”“巧利”,就是由于存在它们的对立面。如果将这三者都抛弃掉,它们的对立面自然也就消失了,再加上人人清心寡欲,社会就太平了。所以,他主张回复到“小国寡民”、结绳记事的淳朴社会。 儒道互补: 儒道思想虽然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儒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而已,这使得社会对儒道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孔子则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强调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正是由于他们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 不仅如此,虽然老子和孔子一个侧重讲“天道”,一个侧重讲“人道”,但实际上他们身上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比如老子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实际上也是关心社会的表现,而且《老子》中谈论治国之道的内容也占了很大比重。同样,孔子的“道”虽然主要是“人道”,不是“天道”,但是当“人道”绝对化以后,也是与“天道”相通的。而且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并欣赏曾点的超脱旷达,这与道家的思想有一致的地方。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又用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 从社会实践来看,儒道并用,也是统治者自觉的治国之术。例如唐太宗在贞观二年总结治国经验时,提出了“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现实理念,同时又认为要做到“安人宁国”,君王首先应“抑情损欲,克己自励”,其中就同时吸取了儒道思想的精髓。

老子论语今读“2020期末考试答案

老子论语今读陈怡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 1“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中病是指()。1.0分A、生病B、缺点C、做不到D、弊端我的答案:C 2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话与老子的下列那个观点相一致:()1.0分A、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B、绝圣弃智,民利百倍C、其政察察,其民缺缺D、欲将弱之,必固强之我的答案:C 3孔子云“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且“以其子妻之”。此人是:()1.0分A、子贱B、子路C、公冶长D、子贡我的答案:C 4“紫气东来三万里,青牛西去五千言”指的是:()1.0分A、老子B、孔子C、庄子D、墨子我的答案:A 5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子曰()1.0分A、教之B、富之C、养之D、治之我的答案:B 6“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句话中“意”的意思是:()1.0分A、大意B、表意C、意思D、猜测我的答案:D 7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哪个阶段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库”:()1.0分A、先秦子学B、两汉经学C、隋唐佛学D、宋明理学我的答案:A 8“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这句话指的是:()1.0分A、颜回B、颜路C、季路D、子游我的答案:A 9“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是()针对信而言。1.0分A、老子B、孟子C、孔子D、曾子我的答案:C 10下列哪项不是西周的封建制度:()1.0分A、分封制B、禅让制C、宗法制D、礼乐制我的答案:B 11在《论语》中孔子把人的一生分为()个阶段。1.0分A、4 B、5 C、6 D、7 我的答案:C 12在中国,产生过历史影响的思想范式创建者是()。1.0分A、孔子B、老子C、孟子D、庄子我的答案:A 13孔子对季康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说明孔子认为季康:()1.0分A、有前途B、没有以身作则C、能做到以身作则D、可教我的答案:B 14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这句话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不包括()。1.0分A、知命B、知理C、知言D、知仁我的答案:D 15“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句话是指()。1.0分A、老子B、孟子C、庄子D、孔子我的答案:D 16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抑”的意思是()。1.0分A、压制B、只不过是C、郁闷D、文言文连词我的答案:B 17“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指的是《诗经》中的:()1.0分A、《氓》B、《木瓜》C、《关雎》D、《蒹葭》我的答案:C 18“举一反三”这个成语出自《论语》中的()1.0分A、《述而》篇B、《为政》篇C、《八佾》篇D、《学而》篇我的答案:A 19“不迁怒,不贰过”中“贰”的意思是:()1.0分A、2 B、两个C、第二次,再次D、第二个我的答案:C 20子曰:“子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中“为”是指()。1.0分A、行为B、无为C、作为D、为了我的答案:C 21下列哪位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1.0分A、孟子B、荀子C、朱熹D、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自强自立》教案 德庆县永丰中学陆荣强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明确成功要靠自己,克服好逸恶劳,处处依赖别人的行为;对自己表现出来的依赖性感到害羞。 2、引导学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树立自强自立信念。树立报国志向,培养回报社会的美好愿望和信念 3、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难点:由认识自强自立到持之以恒,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强 通过观看《2009年国庆大阅兵》视频、图片,让学感知中国人民子弟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国防取得成就正是国家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取得的。 二、品味自强 通过学习教材内容: (1)孙膑身残志坚,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兵法的学习和研究,他对前途充满信心,就是在这个信心的鼓舞下,孙膑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终于消灭了庞涓,并最终写了《孙膑兵法》。 (2)司马迁忍辱著《史记》,让学认识《史记》是伟大志向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结晶。 (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充分体现了徐悲鸿那自强自立的精神。 (4)“轮椅作家”张海迪,五岁时因患病,下身瘫痪,她却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用镜子看书的故事更充分说明荣誉的花环属于自强者。 让学生认识教材中人物的自强不息精神,并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三、深层感悟 1、从古今自强不息的人物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材,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欣赏歌曲《爱拼才会赢》 四、凝聚升华 让学生认识要自强自立,做生活的主人

尔雅老子论语今读答案

道经(一) 1 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哪个阶段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库”:() ?A、先秦子学 ?B、两汉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我的答案:A 2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是:() ?A、庄子 ?B、墨子 ?C、荀子 ?D、朱熹和王阳明 我的答案:D 3 “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能用这么少的文字来概括表达一种哲学的全貌。”这其中的“文字” 指的是下列哪部作品:() ?A、《金刚经》

?C、《道德经》 ?D、《南华经》 我的答案:C 4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横向讲有儒道释三家,其中儒释两家双峰对峙,兼济互补。我的答案:× 道经(二) 1 下列哪部书被分为道教商务最高经典:() ?A、《古兰经》 ?B、《玉皇经》 ?C、《南华真经》 ?D、《道德经》 我的答案:D 2 “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二个“道”的意思是:()

?B、说 ?C、道路 ?D、道德 我的答案:B 3 “紫气东来三万里,青牛西去五千言”指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我的答案:A 4 在《道德经》的众多版本中,现在我们读的一般是通行本。我的答案:√ 道经(三) 1 “道”的“不可言说性”指的是他的:()

?B、复杂性 ?C、哲学性 ?D、科学性 我的答案:C 2 《道经》第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中“两者”指:() ?A、道和明 ?B、无名和有名 ?C、又常和无常 ?D、有和无 我的答案:D 3 “道”具有恒常性,所以它是恒久不变的。() 我的答案:× 4 在解读《道德经》时,文章的意思会随着断句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需注意。()我的答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北戴河第三中学张春 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课文注解) 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舜亦以命禹。”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ǎ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 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可见,中庸亦非常人所能轻易企及,当以发愤求之。 三、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 1、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7.13章、13.24章、17.24章: 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好好先生理解为中庸。根据大家的生活体验,你心目中的好好先生应是怎样的形象?请作举例说明。

《传统文化》教案

《xx传统文化》教案 绪论 传统的价值 传统不等于xx、老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xx,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xx。任何一种xx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任何xx、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xx。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xx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xx,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中华xx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儒家xx圈”;xx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xx的高度评价。 学习xx传统文化的意义 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 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xx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的涵义 xx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xx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xx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 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xx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古代的和仿古的。 思考题 1、传统文化的涵义。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二xx传统文化的xx型特征 一、伦理道德是xx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设计 惠州市第七中学郑素珍 一、【活动目标】 通过上网、阅读书籍、实地参观、调查访问等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激发爱国之情,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语文素养。 二、【活动设想】 1.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确定小组专题研究内容:小组专题研究内容:民间工艺;民族艺术;古诗文赏析;风俗风情;神话传说;饮食文化等几方面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2.分组进行指导,询问活动开展情况,给予恰当的指导(内容过多、过杂、过繁、偏离的,指导挑选)。 3.询问每组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给予适当的建议。 三、【学情分析】 通过《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调查问卷的分析》调查结果了解到,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学生愿意更多的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传承民族智慧的结晶。现代文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下的浮躁的社会风气,使之接触文化的良好途径越来越少。而当今社会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带来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中学生广泛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只知皮毛、理解肤浅,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一些青少年对传统美德、传

统节日、文学名著、诗词歌赋等缺乏兴趣,而对洋文、洋节日、洋快餐、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十分推崇。因此迫切需要改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四、【课前要求】 自由组合成小组,通过上网、阅读书籍、实地参观、调查访问等各种途径搜集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整理、筛选、探究,做好设计成果,为课堂展示做准备。 五、【活动时间】两周 六、【活动过程】 (一)、创境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让我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展示交流 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画面再来感受感受吧!(播放多媒体课件) (1)小组内准备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将自己的资料整理,再商量一下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会儿选出代表参加全班“大比拼”的展示活动。 1.小组汇报研究的专题 下面先请各小组负责人举起标志牌,大声宣读一下你们组研究的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八里中心小学 一、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继承,而且引起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重视,传统蒙学课本《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儿童道德丛书》,许多经典被译成多国文字,所以,让中国的儿童诵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约有14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而经常使用的仅占脑细胞总量的10%——20%,大多数脑细胞处于修整、后备状态,也就是说,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也处。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再次,我校以“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确立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宽厚的知识素养、浓厚的探究欲望、亮丽的爱好特长”的培养目标,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通过读古文、背古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之处,但也有其糟粕,所以我们应当具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故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慎重。那些被称之为“经典”的诗文,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世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是我们的道选。我们确定的诵读内容主要为以下六个:(一)唐诗宋词

2016老子论语今读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孔子认为人生的第一要务是:()1.0 分 A、 从政 B、 育人 C、 教书 D、 学习 我的答案:D 2下列哪位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1.0 分 A、 孟子 B、 荀子 C、 朱熹 D、 孔子 我的答案:D 3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抑”的意思是()。1.0 分 A、 压制 B、 只不过是 C、 郁闷 D、 文言文连词 我的答案:B 4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哪个阶段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库”:()1.0 分A、 先秦子学 B、 两汉经学 C、 隋唐佛学 D、 宋明理学 我的答案:A 5老子认为“死而不亡者寿”其中“亡”的意思是:()1.0 分 A、

B、 灭亡 C、 忘记 D、 消亡 我的答案:C 6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这句话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不包括()。1.0 分 A、 知命 B、 知理 C、 知言 D、 知仁 我的答案:D 7孔子在《论语》里有云:“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中“一”指的是:()1.0 分 A、 信 B、 忠 C、 仁 D、 礼 我的答案:C 8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子曰()1.0 分 A、 教之 B、 富之 C、 养之 D、 治之 我的答案:B 9“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这句话出自:()1.0 分 A、 《道德经》 B、 《论语》

《为学》 D、 《学记》 我的答案:D 10“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指的是《诗经》中的:()1.0 分 A、 《氓》 B、 《木瓜》 C、 《关雎》 D、 《蒹葭》 我的答案:C 11“紫气东来三万里,青牛西去五千言”指的是:()1.0 分 A、 老子 B、 孔子 C、 庄子 D、 墨子 我的答案:A 12“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这句话中“阙”的意思是:()1.0 分A、 保留 B、 去除 C、 提出 D、 解决 我的答案:B 1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用的修辞方法是:()1.0 分A、 拟人 B、 比喻 C、 排比 D、 借代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一年级1班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二、提出问题:同学们在你们的理解中,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呢? 1、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课件出示,简单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书法文化思想著作诗词文化铸造文化绘画作品雕刻文化建筑文化民俗 传统美德文化. 教师在介绍传统美德时注意区分两个“恭”的区别第一个是“恭敬”第二个是“谦恭”。 3、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几方面内容。 (1)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2)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3)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 4、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具体又应该学什么? 5、教师: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讲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传承千年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6、教师揭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

人教版选修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 教学目的: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课时数:1节 一、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范仲淹《渔家傲》 不错,阅读诗歌就是要去欣赏诗中的景,品味景中的情,我国现代著名国学家王国维就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他深入地研究中国诗词,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主要收录在他的《人间词语》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间词语》十则,感受这国学家的智慧。 作家作品介绍:(一位同学朗读)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国学大师,被鲁迅誉为“研究国学的人物”,郭沫若称他是新史学的开山。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其学术研究涉猎广泛,成就甚高。著有《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其中《人间词话》共六十四则,是其最有影响的著作,融中国传统古典文论和西方美学于一体。行文流畅自然,见解独特,精辟阐释了“境界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人间词话》十则 三、1、本文谈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境界 四、2、围绕“境界”提出了哪些独到的观点?(你读到了什么?) 境界的意义 境界有“造境”与“写境”二则 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三则 境界离不开“情”与“景” 成功者必经的三种境界七则 词的境界取决于作家“心”的境界 只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才能写出有生气,有高致的作品十则 五、3、在第二则中作者说诗歌的境界可分为“造境”与“写境”,那么他们有何区别?“造境”: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 “写境”: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客观自然描写而成,更贴近现实。 判断下面两首诗,哪首诗的境界是“造境”哪首诗是“写境”?(或让学生举例)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雨霖铃》柳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