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考研政治选择题易错知识点整理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不是运动。

●人不可以改造自然规律,只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但是可以改造自然。

●人们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

●外因永远不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才是

●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表明感

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表

现形式上使不同的。(但不是源于流的关系)

●唯物辩证与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在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

一般;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不能收吗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变理论为现实,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

决定性的环节是在观念中建构起实践改造所应达到的理想客体。

●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

●世界是观念的集合不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这里的观念是指人的观念)

●人脑是思维的器官,但不是思维的源泉。

●不能说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

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

●联系的特点是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

●真理必然是有价值的

●价值的特点是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

●价值评价是客观性的,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结果依

主体的具体特点为转移,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与不可能,好的可能与坏的可能,现实

的可能与抽象的可能。

●区分事物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区别在于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内容与形式具有确定的差别

●和实生物,同泽不继指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生世间万物;所有的东西都

一致的话,世界也就不再发展了。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共性寓于个性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

性的个性。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古代朴素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属于否定之否定规律

●真理的存在与否不依赖于谁掌握它和谁怎样对待它。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就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

●尽信书,不如无书(直接经验vs间接经验,理论与实践,感性认识与理性

认识,强调感性认识)

●= 纸上得来终觉浅= 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

解是不同的。

●无理性的感性则盲(强调理性认识)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

受它(强调理性认识)

●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无关。

●属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

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产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但不是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是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

质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现的是经济基础。

●历史继承性可以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因为即使经济落后国家,意识

中的哲学等因历史原因可能高度发达)

●英雄史观否认了唯物史观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

观点。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市场价格围绕价值和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指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一

个人的发展

●垄断相比竞争,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

●纺纱机之所以能够从纺棉花的机器变为资本,是因为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

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在利用纺纱机制造纺织品时,创造出了超过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所以纺织机只有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才成为资本。另外,纺纱机与劳动力结合能够生产出社会需要的商品,只是劳动过程,没有涉及价值增值过程,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劳动和自然物质。

●价值只有一个源泉:人类的抽象劳动

●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尽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各种不同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

机器来为其服务的手段

●揭示了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的是列宁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包括价值补偿、实物补偿)●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

商品资本输出。

●输出资本的来源有两类: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列宁的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依据是帝国

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使:商品数量增加,个别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单位时间内

的价值量不变。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商品与货币的

对立。在物物交换阶段表现为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

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超额剩余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的共同点在于都是构成社会财

富的物质内容(不是不同点)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

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因为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产业资本循环不断进行的基本前提条件是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三种

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

新分配的过程。剩余价值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表现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即形成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各部门利润率水平;而是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资本主义危机本质是相对过剩(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

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形式上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引起的。实际上是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实现问题的途径,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周期性特点。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

●为了发展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导致垄断产生的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的新变化中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股权)●G-W-G’是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也是资本总公式。

●商品的数量即使用价值量,在劳动生产率上升时增加。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前提之一是把生产部门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生

产资料的部类,第二部类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的产品是通过三个方面的交换实现的:首先是第I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实现了第I部类内部在生产资料即Ic消耗的补偿;

其次是第II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实现了第II部类内部资本家和工人对消费资料即II(v+m)的需求。第三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第I部类内部资本家和工人对消费资料即I(v+m)的需求,实现第II部类在生产资料即IIc上消耗的补偿,即I(v+m)=IIc.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考察。从物质形式上看,由

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式上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c:v。预付资本的价值总量由于价格的涨落发生了变化,并未涉及到资本的技术构成发生变化,所以不会影响到有机构成。

●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生产方式。

●商品到货币的跳跃的成功,才能使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具体劳动才能转化

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资本家为环节劳资关系所采取的激励制度包括职工参与决策制度(不是选举

管理者制度)

●剩余价值:m

●可变资本:v

●不变资本:C

●剩余价值率:m'=m/v

●利润率:p'= m/(c+v)

●资本有机构成:c : v

●*资本周转速度增快,提高的是年利润率,不是单次利润。

●产业资本循环: G--W...P...W'--G' G--W...P...W'--G'..

● 1. 货币资本循环:G--G'

● 2.生产资本循环:p--p

● 3.商品资本循环:w--w'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1000解析p51

●货币的流通手段vs 支付手段

●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二者分离

●支付手段:货币在清偿债务或延期支付时执行的职能

●共性与共性,普遍与特殊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

●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不同部门之间如果利润率不同,资本

家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使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价值进行出售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超额利润是同一部门内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平均利润(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后超额利润并不会消失。

●从全社会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总额是相等的;从个别部门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也就是说,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大于该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小于该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指

●A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

●B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C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一个人的发展

●D社会不存在矛盾,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

●(ACD)

●社会历史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占据统治地位以后,出现了垄断价格。这时,价

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变化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就是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包括高级职业

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在

各个方面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完备,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在许多方面还不完善,需要通过改革加以完善。

● 1.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鲜明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2.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社会主义

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简历现金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

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3.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通常

家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规范表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4.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 5.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国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在这个时期提出的,不是毛泽东提出

的。)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改革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不是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中,落后的社会生产不只是指生产力的落后,

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

● 6.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改革开放以来,党一直强调,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坚持发展。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

的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是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

需求

●12.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3.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14.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

●15.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16.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

力量但不是根本力量。

●17.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其主导作用。所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18.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的主干。

●19.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20.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发展短

板和潜力的统一、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

●21.共享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根本宗旨,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22.习近平“七一讲话”中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

●23.四个全面:(形成的最深刻根据是问题意识和人民情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的战略目标、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深

化改革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改革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提出深化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只有两个:

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第二十三次增加了两个:改革既要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

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

●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改的法治保障,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石。关键在于坚持

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基本要点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对国家事务、经济

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依法治国的最重要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全面深改、全面依法治国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促成全面小康

●全面从严治党是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

员要增强的意识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全面从严治党,必须:

●第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第二,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

●第三,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

●第四,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24.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最大限度把广大信教和不

信教群众团结起来

●25.习近平指出,要建设一支能听党指挥(灵魂))、能打胜仗(核心))、作

风优良(保证)的人民军队。

●26.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

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不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独特优势,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丰富了形式,扩展了渠道,增加了内涵,但不是制度的核心内容)

●27.解决民族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共同繁荣

●28.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

民族精神中,作为中华民族立身之本的是团结统一。

●29.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创新,也是发展的基点。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历史上其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推动生产方式

变革的重要力量)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

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30.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3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

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只能是公有制。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讲的是所有权的归属,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问题。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

选择。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3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本是更好满足广

大人民的需求。牢牢把握三个重大原则:一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三是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33.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中国化、时代化和大

众化的问题

●34.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

策,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要抓紧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级制度,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

服务为支撑、要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区、经营权分置办法,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容是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35. 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坚持优化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传承文化,

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不包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实现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总体要求是促进生产

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不要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36. 宗教工作关系重要性体现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党同人民群众

的血肉联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

●处理我国宗教关系,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

位、强化党的执政基础

●我国宗教政策中包含独立自主自办教会这条。

●37.人与自热相处时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首要态度,保护自然:

重要责任)

●38.我国存在着按劳动力价值进行分配的方式,是因为我国目前存在私营经

济。

●39.国家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

互关系,一般分为单一制(比如我国)和复合制(比如美国),字啊我国涉及国家结构形式的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40.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但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

体不一定相同。所以政体不是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相同点。

●41. 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

法的是1978年12月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42.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

的矛盾。

●43.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44.改进社会治理,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45.持续健康发展是经济发展要追求的状态,不是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

革命性变革。

●46.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统一于一国之

内。

●47.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总是维护国家主权、

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48.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我们发展两岸关系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不是九二共

识。

●4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

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不包括独立自主)

●50.我们同各国各地区的政党和政治组织发展交流和合作的原则(党际关系

四项原则)是独立自由,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51.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和巨大的包容性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统一战线的工作目

标的内容,不是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

●52.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中的人是社会全体成员(不是作为个体的个人)●5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5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56.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全民民主,纯粹民主,要对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犯罪

分子实行专政。

●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

●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协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和创新社会

治理,必须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社区上。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是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

化方向

●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

体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

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制度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

●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全面从严治党,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增强四种意识,包括政治意识,大

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确立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党和国家根本利益所在。

●近代史

● 1.两次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协定关税,外国船舰可在

中国领海自由航行,领事裁判权。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攫取了投资设厂;

●1901年《辛丑条约》获得了驻扎军队

● 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的质的变化是:

● A 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 B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 C 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 D 反对帝国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选AC(注意是社会性质。不是矛盾和任务方面)

● 3.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点,体现在

● A 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 B 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 C 《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思想

●D《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C不属于时代特点,平均主义是千百年来农民的渴望)

● 4.涉及香港的条约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辛丑条

约不涉及)

● 5.师夷长技以制夷:1843 魏源《海国图志》

●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1894 孙中山

●振兴中华:1894 孙中山

●救亡图存:甲午战争后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提出的

● 6.百日维新没有提出废除科举制度,其废除是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后,

1906年废除的。

●7.近代中国的革命不是受世界各国革命影响而产生的。

●8.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主张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

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不是共和制度)

●9.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主张,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首先是为了镇压

农民起义。

●10.毛泽东说孙中山“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是指他提出了联

俄、联共、扶助工农,以及新三民主义

●11.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采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

●12.兴民权改民主是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辩论中提出的,不属于新三民主义。

●1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交织在一起的诸多矛盾是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

可能性,不是必要性。另外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跟统一战线无关,不是其必要性。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15.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贫农,动

力之一是知识分子。

●16.五四运动没有农民阶级的参与。

●17.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也是战胜敌人的基本武器是统一战线和武装

斗争。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8.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

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中大众的文化就是民主的文化。

●19.共产党的建立也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刚成立时没有提出

反帝反封建,是在二大提出的。二大制定的当前阶段的纲领包括打倒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最高纲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