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和策略 (2)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和策略 (2)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和策略 (2)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和策略

{内容摘要]:新课程下,初中和高中无论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课程深广度还是教法学法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如何使初高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与课程改革的发展是高一老师应研究的课题。只有做好历史知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才能使高一新生尽快度过适应期。

[关键词]:衔接、理念、教法、学法

高中课程改革于2006学年在浙江省全面启动,表明课程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这次改革不仅是课程内容的改革,更是从教学体系到教学理念的全方位改革。初高中无论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课程深广度还是教法学法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在知识和能力衔接上甚至严重脱节。那么,如何使初高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与课程改革的发展?如何帮助学生克服高中学习初期阶段的疑难,尽快度过适应期?关注和研究初高中衔接非常必要。

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的必要性

一、初中学情。

搞好教与学的衔接,必须掌握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为此,我仔细翻阅了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与社会》(我区是浙江省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还进行了新生座谈和问卷调查。将了解到的初中学情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后,我认为课改初中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改生的优势。兴趣比较多,知识面相对较广,个性活泼是目前初中生普遍具有的优点,课改生尤其如此。他们对社会问题、生活问题特别感兴趣,关注较多。课堂学习比较主动,参与意识强,发言比较积极,常常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便踊跃回答,一人答错了,另一人会举手补充;不少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学习讲究互助,喜欢讨论,表达交流能力较强。思维灵活,探究意识强,相当一部分学生能设计一些活动方案,靠自己解决问题。总体而言,课改生综合素质较高。

2、知识基础薄弱。课改生虽然兴趣广,知识面较宽,但对历史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感兴趣的不多,反映出汲取历史知识的兴趣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历史学习。另外,《历史与社会》是着重于“培养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以主题式编排,分别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整合了原有初中历史和人文地理的部分知识,以及部分与初中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人文学科知识,对学生学会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指导性。课程重学习过程,重能力,重人文素质教育,不重知识积累。再加上内容上实行中外交叉合编,知识链接广,所以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而且事件叙述简要,有的尽是点到而已,非常简化且浅化。相当多的历史事件、历史知识,学生只知道有这回事,即便有所叙述,学生也只知大概。 总体看,初中学生缺乏高中新教材预设的基础知识。

3、学习能力较低。从课标来看,能力要求基本上是识记、了解、理解,虽有处理信息能力和评价能力,但要求比较低。而历史学科必备能力,如归纳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基于鉴别、鉴赏之上的历史评价能力,基于历史理解之上的历史学科阅读能力,还有处于核心地位的历史思维能力,初中极少要求。思维的深度、广度和严谨度都很欠缺。虽然教材也提供了许多专题探究,但据我了解,真正组织、指导学生去探究的少之又少,多是从中跳过。从进入高中后的初期学习看,学生基本停留在翻书找答案的简单学习阶段。

4、学习习惯较差。传统观念造成学生普遍重理轻文(主要指政、史、地),平时考试为考而背,考后自然忘记。由于本课程在我区初中学业考试(高中入学考试)中采用开卷考形式,又以百分比折入总分,其权重低,从学校到老师、学生普遍不重视。学习压力的大大减轻,使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变得没有必要,日久便没有了预复习的意识和习惯。听课一般也是我讲你听,我写你抄,轻轻松松,探究和深入思考越到初三越是稀少。课堂虽然热热闹闹,却华而不实;学生看似跟着老师在转,其实学习比较浮躁。思维简单,一些问题甚至不经思考就脱口而出,对难一点的问题不愿深究,有畏难情绪。

上述学情,是高中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进行学法指导的基础和重要依据。 二、高中新课程特点和学习要求。

高中新教材突破了“知识为本” 的传统观念,摆脱了“知识体系”的束缚,改变编年史体例,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重新整合了知识,形成有层次、多样化的知识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量大。新教材采用大量图片,增加了“资料卡片”、“学习思考”、

“知识链接”等栏目,使教材焕发

出较强的活力,有很好的可读性。但大量的正文信息,“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加上教材每课后面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和思考,都需要学生花不少时间去阅读,获取信息,进而思考。加之高中新教材打破了历史学科传统的严密的知识体系,采用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跳跃性强,专业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

2、能力要求高。有的专家将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概括为: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要求较之初中大大提高,以第一个能力要求而言,新课程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卡片和文字阅读材料,其中有许多文言文和译文,读起来拗口,生涩,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还要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讲难度很大。

3、理论性强。高中历史学习要求学生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这些理论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因和结果、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形式与内容、必然性与偶然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内因和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等,学生既缺乏对这些概念内涵的理解,也不清楚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但却要运用它们去分析解决问题;此外,还要求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历史现象的分析,揭示历史规律、历史的本质,以及历史的启示等;还要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作定性和定量分析。所有这些都有很强的抽象性。

4、综合性增强。虽然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和其他人文学科的部分知识,但侧重于知识的整合,要求低。高中历史需要用语文学科、政治学科和地理学科的某些知识解决历史问题,侧重于能力整合,其难度更大,综合性更强。

综上分析,初高中存在知识、能力和习惯等方面的巨大落差。那么,在高中初期阶段,如何在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把握学科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呢?

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对策

一、实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真正转变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通识培训和新课程标准学习进行过不少,但如下的感叹也常听见:“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穿新鞋走老路。”说明知道理念不等于接受理念,接受理念不等于落实理念,而新课程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曾经听一位名师这样说过:“没有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只有新课标、新教材,还是旧课程。有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没有新课标、新教材,就是新课程。”这话真正说到点子上,新课程主要新在思想上,新在方法上。行动受思想、受观念的支配,只有真正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才能较好地进行初高中的衔接和进一步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一)、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学目标的衔接。

这里的“理念”不是着眼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而是从学科角度谈谈对历史新课程和新课程教学的一些理解,较好地完成与初中课程的对接。

1、高中历史教学要突出学科特色。《社会与历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都属人文学科,教学的根本问题应该是如何培养“人”。初中《历史与社会》阐述社会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应该怎样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主题,“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促进学生整体地、历史地去认识社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里的“进一步”讲的就是学科上的衔接,我以为应该是基于学科特色上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及学科教学目标的衔接。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曾说:“我想历史其实就是好的知识。历史知识是没有用,它不能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但却是好的知识。一个人不但要学有用的知识,更要学好的知识。有用的知识可以培养工匠,只有好的知识才能培养出好的人。”正如许教授所说,历史学科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识人明己,知往鉴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人格意志;是用历史的智慧和情感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和精神支撑。

2、重视三维目标的落实,这是教育、教学的真谛所在,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是我们教学设计的指导依据和指导方向。首先要明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要达到的目标。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制定的过程与方法不是学生的过程与方法,而是老师自己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其次要正确认识三维之间的关系,三维不是互相割裂的三个方面,而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是一个有机整体。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知识和能力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便成了空中楼阁。知识的获取与重现伴随着相应的能力,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手段;同样能力的提升也是建立在相应的知识基础之上,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知识与能力通过过程与方法来实现,没有过程与方法,就不能达到知识和能力目标,所以过程与方法是实现有效进教学的保证。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在一定的过程与方法中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来实现的,它是有效教学的体现。实际上,为写目标而写或备课不备目标的现象较为普遍。

只重知识而忽视能力,更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无论从教学的有效性考虑,还是从历史学科的特点考察,重视三维目标落实应是历史教师的职责所在。

(二)依据课程特点、教材编排和初中学情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1、组织课堂教学要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浙江省的课标,所以要遵循浙江省指导意见实施课堂教学,这是原则性。新教材各版本的共同特点是知识量大,以多种方式呈现,一方面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并给学生提供了许多自主学习的材料,另一方面也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尤其是教学进步上的困难。还由于初中生知识储备上的欠缺和高中新教材专题模式的编排,老师在上课时往往要作知识上的铺垫,增加部分知识以补新教材体系上的不足,老师们常常完不成课时教学任务,从而使教学进度的困难进一步增加,这种状况在新课程实施之初尤其突出。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好好研究和落实《指导意见》,究其原因,固然有我们对指导意见认识上的疑虑和不足,也有主观上对它的轻视。经过一年的磕磕碰碰,实践摸索,指导意见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灵活性就是在落实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该删的删,需增的增,该调整的调整。新课程采用一标多本,极具开放性,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只是一种重要资源,只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一、要善于吸取各版本的精华,四大版本教材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在比较各版本基础上,抓住各版本共同的知识重点,而对不同版本的各自特点和特殊处理方面采取挖掘其闪光点的方法融合进平时的教学中去,更换教学内容、或者适当增减教学内容等。二、对于知识作依托的理解分析需要补充知识,如学习必修一第一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必须让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脉络。三、教学指导意见要求掌握但教材却未提及的知识给予补充,如,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中,了解“海禁”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四、对教材中各种形式的思考题,自测题等,视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需要解决再去解决。

2、参照初中教材,恰当处理教学内容。初中教材对绝大多数知识点只是点到,但少量知识点叙述比较详实,还专门配有专题探究:补充材料,设置探究问题,比如“中美关系的改善”,“冷战”等。了解初中教学内容,对我们较好地处理高中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是有帮助的。为此,我对照高中必修教材的模块和专题,对相应的初中教材内容进行了比对、整理,具体见下表:

3、研究教材,重视和落实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首先,要有全模块意识,整体安排教学内容,即对每一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要注意整体的考虑和设计。在高一教学实施过程中,尽管有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作教学依据,老师们还是感到内容多,时间紧,赶进度现象依然严重。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改善这种现象呢?那么备课时,首先要做的不是对着一个个的45分钟来设计,而是就一个模块在36个学时,甚至一个学期一个半模块48个学时整体考虑。如何合理地搭配合理地调控,某一些内容需用多少学时,还有学生的活动等,都要充分考虑。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教时有限,内容较多这个突出的矛盾。

其次,依托教材,对内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完整化。布鲁纳说:“务必教诸学生以基本结构。”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能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历史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时序性和全面性,这就要求学生对历史纵横两方面的概貌都有一个整体感知和把握。新教材的专题式编排基本以纵向为主,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叙述分析,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点。对每一专题,教师都有必要指导学生进行单元小结,高屋建瓴,形成整体框架。如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这种将知识连成线、结成网的结构图,不仅帮助学生克服遗忘,还可增进对该专题知识的理解和引发更多的思考。同时可对模块中的专题作适当调整,比如必修一,第一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专题“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第四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都是叙述中国政治制度建设和创新的,可以把他们放在一起来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此内容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新教材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文明三方面展现人类发展文明史的精华。但教材的模块化,使原本一个完整的知识,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被人为地割裂,放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不同的模块和专题中,不仅变得支离破碎,而知识重复现象也多出现。以中国现代史为例,如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等,必修一和必修二基本列作重点知识,虽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但却把完整的知识人为地割裂成几部分,象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必修三还有提到。所以教学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把这些破碎的知识进行修复,进行整合,使学生头脑中对一历史事件形成完整的概念。

上述所说,模块+专题式编排,割裂了一些完整的事件,不仅如此,也缺少了一些历史事件的背景叙述,学生对某一阶段的特征非常模糊。在教学时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补充和灵活整合,指导、帮助学生对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概况进行横向的归纳总结,构建一个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有助于对该知识点的深入理解。比如学习模块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其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那么应让学生理解春秋战国是怎样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把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对某一知识深入理解并形成整体的全面的认识。

除了上述几种情况下需要整合外,其他如内容放置不尽合理之处也应进行合理调整,如,必修一专题二的“抗日战争”一课内容,我觉得放在必修一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内更好,因为这样更具完整性,系统性。总之重视和落实历史知识的重构和整合,有助于加强学生历史时空观,有助于形成历史学科的整体性和历史概念的完

整性,历史课堂才更能发挥其现实价值。

4、教学设计要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我们的教学,能够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进行深化,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历史与社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围绕着我们的社会与生活这一主题,从三方面展开: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应该怎样?高中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就要强调从学生的实际经验、生活经验、从他们最关注的一些问题出发,创设情境,引发思考,理解问题。比如学习《辛亥革命》这课,通过图片清朝官袍和中山装来体现革命前后的变化。清朝不同级别的官员,其官袍上绣的动物也不相同,实质上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相比而言,中山装设计的简洁明快,朴实大方恰好说明辛亥革命后人们的平等观念,中山装前身的五粒扣子体现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原则,袖口的三粒扣表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又如,学习《罗马人的法律》一课,通过设计罗马不同发展时期的系列案例来反映罗马法的发展和罗马法的内容。再如学习《祖国统一》,结合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率团访问大陆的情况,引导学生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历史走向来分析当今台湾与大陆的前景。课堂生活化,让学生走近历史,让远离现实、难以理解的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注重学法引导,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1、上好第一堂课,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做好铺垫。初中阶段,没有单一的历史课,一直以来只有“社会”课(课改课程是“历史与社会”)。对历史的学科概念很模糊,到了高中,学生还称“历史”为“社会”。传统的重理轻文观念,初中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等,都亟待解决。所以一直以来,教研组非常重视上好第一堂课,我们称之为始业教育课,又称“洗脑课”,对象主要是高一新生。始业教育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初步明确历史学科的地位,改变其传统观念;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的要求和学好历史的基本方法,为其接下来的历史学习作好铺垫。

2、指导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新教材信息量大,呈现方式多样,有文字、图片、表格,还配有知识连接和资料卡片,这些预习时都要关注。经过预习才会了解本课的知识点,才有可能发现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以便听课时特别关注。

其次,指导学生听课,做到眼、脑、手、口并用,既要认真听课,注意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又是以怎样的思路、方法、步骤来解决问题的,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又要及时作好笔记。

再次,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所谓“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最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其掌握的难度和用时都大大增加。

3、引导学生掌握一般历史学习方法。高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完成各科作业几乎用上全部的课余时间,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对学生实在太重要了,它可明显减轻学生负担,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另外,初中学生喜欢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高一新生对于历史学习,还处于摸索阶段,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点拨尤为重要。比如研究问题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比如原因分析法,要关注分析的角度,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也可按内因、外因(或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去分析;又如特点操作法,要从构成事件的要素考虑,像分封制,就要考虑分封的目的,内容(对象,受封者的权利和义务,分封的方法)、作用等,主要着眼于内容的分析。有了恰当适宜的方法,他们将加快适应高中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身。

4、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发挥学生主体性。合作学习理论的倡导者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高中学习强调的不仅仅是信息的量,还要强调理解、思维阐释和运用的质,因此更需要自主探究和交互式的学习方式。而课改生的优点为实施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为此,高一老师要做好以下几件事:要保护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言,并找出他们发言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要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只有在开放的课堂中,学生才会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才会开启发散思维,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感;要鼓励学生与教师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敢于向教师质疑;要倡导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和合作;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如角色扮演等,创造机会让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信息并得出结论;布置作业时要设置一些开放性试题等等。我想唯其如此,才使历史不再那么遥远,历史学习不再令人生厌,从而焕发出历史学科的生命力。

高一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时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让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特点,是高一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并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参考数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历史教育价值论》齐健、赵亚夫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版高中教材“百家争鸣”的实验教学体会》杨志才、陈国兵

“历史教学”2006(8)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浅谈高中历史的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历史的教学策略 摘要】高中历史的教学可以有效的给学生灌输相关的人类历史文明知识,能够 不断的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那么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效率低的现象直接影响了 公民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我国的人类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9-087- 01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高中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相比非常僵硬化,不像数学课程那样灵活,同时也缺乏创新, 很多的高中老师都把高中历史作为高考课堂教学的指挥棒,这样也严重的影响了历史的教学,因此必须要摆脱这种现状,利用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来完善历史的教学。目前很多教师对历 史的教学不够重视,在高中的课程中历史算作副科和语文、数学、外语相比受重视的程度不同,这就造成很多历史教师的教学不够重视,在知识点的讲解中非常随意,而且很多历史课 程的时间安排都是在下午,这个时间段学生非常疲惫,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这样学生就很 难能够提起神。对于以上这些问题教师要想方设法来解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设情境,只 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进去,才能使得整个课堂不在压抑,历史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有趣 的课程再加上一些有趣的视频或者图片,这样能够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的更高。 二、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1.优化历史教学方式、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历史教师要根据高中历史新课标,灵活、多样的处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和优化课堂教学 方式。虽然课前备课时历史教师也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进行了预设,但真正的 课堂教学毕竟不能和课前预设完全一致,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有足够的教育智慧去机智的处理 每堂课所出现的突发事件,同时也要机智灵活的适时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方式要求历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自身 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不同的历史课堂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是相同的课,不同的学生, 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有所不同。历史教师选用的历史教学方式必须是适合本节课的教学 方式。历史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运用一种教学方式,要多种方式结合,取长补短,灵活设计教 学过程。 历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要多样化。历史教师应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 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对教学内容灵活的加以处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现实,使 学生更易接受和消化,当然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历史教师对教学 内容的处理不必拘泥于教材,领会精神,开放处理,大胆的取舍,重要的是历史教师要相信 学生。不要总怕讲不到的内容学生就不会,不要总是课堂上面面俱到地去讲解或是去展示, 相信学生的实力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也要相信自己。 2.重视对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相比有很大的 区别,高中历史的难度和知识点都要比初中历史多,因此在高中一开始历史老师就应该给学 生讲清楚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的区别,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难度。一般来 讲初中历史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一些历史事件等,那么高中历史的学习就必须要学生掌握事件 的影响和意义。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不断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让学生慢慢的形成历史的情节。根据调查可以发现,造成学生历史学习不积极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学业繁重,高中是非常关键的,而且还是决定自己命运的时段,因此 很多学生都非常认真的去学习一些主要学科,往往都忽视的历史的学习;第二,目前很多高 中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没有兴趣,这主要是因为高中历史的繁琐性,这种繁琐性就削弱了学生 的积极性,而且高中历史很多知识都是靠死记硬背,一旦学生感觉到历史知识的乏味将会使 得学生感到厌倦,不愿意去学习。 3.运用新教材的课后习题,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目前课改的成果就是产生了一 批新的教材和参考书,新的教材相对于老教材具有很大的优点,其中新教材的课后习题是最

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摘要:21世纪初中国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对中学的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对中学历史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商洛市为例,就当前初高中历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链接问题进行研究说明。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历史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历史教学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中历史教材在教材内容、教材编排、教学方法上都与初中历史学习有着很大的差别,如初高中课程衔接方面近些年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链接,对于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提高中学历史教育的教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对商洛市进行了考察,选取了四所具有代表性(中学)的学生,如商洛中学、镇安中学、柞水中学、山阳中学的学生,以及历史任课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一、初高中的学生对于历史衔接问题的认识 1.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在以上四所高中里选取了400名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

调查,其中男学生有207人,女学生有193人。在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147名同学对历史感兴趣,253名同学对历史兴趣不大。总的来看,不喜欢历史学科的学生占多数,就各学校而言,属于商洛市重点高中的商洛中学喜欢历史学科的有59人,不喜欢历史学科的有53人,这可能与重点高中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高教学设备齐全有一定的关系,而其他三所学校则情况相反。 2.学习历史学科的目的 在学习历史学科目的来看,“考上理想的大学”为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占到调查学生的百分之60多,剩下的学生大多选择了“完成高中学业”。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商洛中学和镇安中学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选择了“考上理想大学”这一个原因,目的特别的明确,这可能与优秀的师资力量,优越的硬件设备有关。但是在山阳中学和柞水中学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完成高中学业,取得高中文凭”这一项,从这里可以看出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以后的路还是迷茫的,还没有一个详尽的规划。 3.高一年纪学生对于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了解程度 对这一问题在调查中显示:觉得“很了解”的有35人,大部分处于不了解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历史新课程改革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新课程改革,不知道哪些方面改革。因此我们在大力倡导新课改的同时,重视对教师的培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初步探究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初步探究 ——浙江师大附中校本课程系列之一 浙江师大附中吕准能 我校为直属省教委的省级重点中学,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即将迎来五十周年校庆,她有过往日的荣耀,在新世纪迈入了快车道,学校的档次和规模迅速提高。全校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正在向全国示范性重点中学的高峰攀登。学校积极强化“科研兴校”意识,并开办了四个高师直升班和一个网络技术班作为实验项目,也正积极迎接课程改革作好前期准备。随着薪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热潮的逐步推进,我校上下正全力争创全国示范性普通中学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并关注高一新生的始业教育尤其涉足初高中教育的衔接与过渡问题。该问题的研究尚较薄弱,笔者在此借一引玉之砖,谨请方家赐教。 课题由来 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定位,主要有: 1、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学生、社区参与的过程; 2、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 3、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且相辅相成; 4、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和师生共同完成的拓展型和研究型教学成果。 众所周知,中学历史教学是我国历史教育的主要方面之一,并由特定教学方式来实施,需要不断以课程改革来注入活力。但长期以来我们未能有效地解决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整体,不仅教与学之间缺乏整合,而且存在重教轻学和不同程度的学为教服务的倾向,还有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长期没有解决初高中年级或阶段的教学衔接问题,许多中学生虽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僵化的历史课堂教学。目前历史教学的新机遇与挑战主要有: 1、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推行:新课程的内涵包括:⑴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⑵教学不仅注重结论更注重过程;⑶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它不仅着眼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品德的培养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陶冶,而且努力凸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而可看作“自己的课程”,并科学把握课程资源的内涵,进而对内容不断变革和创新。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况且一系列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并将更加精益求精。 2、“大教学观”下历史教育功能的再强化:(1)人文教育功能,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是历史教育的最基本功能之一,20世纪的缺憾留下了沉痛教训,人文精神的迷失后果堪虞,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依赖于科学与人文的均衡发展,故学会关心迫在眉睫;(2)公民教育功能,现代社会迫切要求具有正确的社会定位和共同体归属感,包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也包括世界整体性的认识,最大程度提升公民素质关系到国家兴衰;(3)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人口、资源、灾患等全球关注的热点可通过历史教育总结经验教训以资借鉴。(4)国际理解教育,是面对WTO 的挑战和霸权主义及恐怖主义的挑战,适应全球化的对策之一。 3、“大历史观”下史学领域研究的新进展:首先,目前史学界在观点、方法、史料等产生了重大突破,极大拓展了研究视野,这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源头活水。例如(1)借鉴英国的“全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广东佛山市(初高中衔接化学教材)共15套合集word文档可编辑共129页

第1讲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1.原子 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从?τομοζ(atomos ,“不可切分的”)转化而来。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17和18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49个铁原子排列在钢表面上形成的一个圆形栅栏。 2.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He 、O 2、O 3、H 2O 、CO 2、H 2SO 4等。 原子可以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如氯化钠就是由Na + 和Cl - 构成的。

1.原子结构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原子结构模型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形成中性原子,俗称“枣糕式”模型,糕体相当于原子核,分散在其中的枣子相当于电子。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 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2.原子的组成 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科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所带电荷各不相同。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显电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所含质子数,也就是所带的正电荷数又称核电荷数。科学家发现不同元素的原子所含的质子数各不相同,而且目前发现的所有原子中,其质子数按1、2、3、4、5……依次递增,刚好和自然整数序列一致,习惯上,人们就把原子中所含质子数称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其核电荷数。中学阶段一般要求了解原子序数在18以内的原子所带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原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 ??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在化学家们想像的模型中,每一个原子中的核外电子都绕核作高速运动,永不停止,也不劳累。在多电子原子中,则近似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不同区域内绕核运动,又称为分层运动或分层排布。原子核外,由里到外、由近到远地分布着不同的电子层,供不同的电子绕核运动,尤如大都市中心城区外围所修的绕城公路,供不同性能、不同用途的机动车运行,从而保证交通有序运行。 人们常把原子中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用下图表示,中心圆圈表示原子核,围绕其外围的圆表示各个电子层,每个弧线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的应对策略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的应对策略 漳浦二中杨爱川 新课改以来,初高中教材衔接问题一直备受一线教师及教研员的关注,甚至有的学科还成书专门讨论,历史学科也不例外。今年是本人从事高中起始年段新课程教学的第二次,对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问题颇有感触,通过认真的探讨及借鉴别人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能较好地解决教材衔接问题。利用这次教研的机会,把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上的一些做法及不成熟的看法呈现出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熟悉初中历史知识,了解初高中课程的不同,找出衔接点,以便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缩短学生适应高中历史学习时间。 (一)初高中的课程标准和形式的不同 高中历史新课程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分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教材的呈现形式是模块加专题。初中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这种课标下的教材呈现形式实际上是通史加主题的形式。课程标准的不同,决定了初、高中教材体例、教材内容、教材难易、教材繁简、教材资料选取以及教学形式的不同。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都强调三者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同时,强调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三)课程内容的区别与联系 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初中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在主题形式的同时,初中历史还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线索性。高中课程内容对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历史内容的呈现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包括3大模块,主要涉及政治(9个专题)、经济(8个专题)、文化(8个专题);选修共6个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的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为了减负,一般只选取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模块)。这样,避免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更有利于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四)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要求不同 初中历史学习只是教师传授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高中历史学习则要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这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二.根据学生学习成长规律,依据课程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施教。 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跟之前相比,在学习上,有三个方面的变化特别明显:(一)学习心理方面:学生变得爱学习和更自信了。由于新课程历史教材内容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这种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对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保持历史学习的热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交流和表达能力、质疑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对历史学习不再只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拓展、延伸到课外。他们学会了自己动手搜集各种历史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历史课程学习资源。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课堂上,他们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愿意和同伴一起探讨问题,交流彼此的看法。学生们的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们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不少学生具有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三)

历史初高中衔接课题研究计划

初高中历史衔接创新教学研究课题计划 一、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初高中教学相对独立,仅以中考为纽带形成有明显局限性的联系。 而历史学科为非中考学科,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学校对历史的教学普遍不够重视,这种现实造成的实际情况也非一朝一日所能该变。而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并合理的运用又是十分需要和必要的。 我校是一所由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举办的公办民营学校,初中学生绝大部分将升入普通高中就读,初高中两个阶段联系密切。如何使学生获得历史学习后续发展的能力,为高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为此,应当探索灵活的教学模式,大胆地进行改革尝试。在初高中教师对口协商的前提下,允许初中教师在教材取舍、考核方式及考核侧重点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务实创新的态度,努力搞好初中历史教学,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再加历史新课程改革正在走向纵深,需要我们更深入的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 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在初高中衔接创新教育的大前提下,着重于历史学科能力的构成及培养研究。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特殊能力。 所有这些能力可归并为阅读理解、语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四大类。它们指向的目标各有侧重,其培养训练的方式也不一样。初中阶段正是良好习惯塑造时期,利用地课堂时间,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养成习惯,将会使之获益终身,同时也为高中后续学习提供了稳妥的支撑。 二、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本课题是以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初中为立足点,解决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问题,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性研究,而非传统的补偿性研究。 所谓历史能力结构是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参与了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过程中养成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二)研究目标 在基础课程培养目标的引领下,深入学习和研究多种有效的教学理论,并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进步,做好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工作,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遵循教学基本规律,不增加学生负担,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意结合学生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历史能力的养成。 三、研究内容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吴永桂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吴永桂 发表时间:2018-12-03T12:00:16.0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05期作者:吴永桂[导读] 吴永桂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德卧中学 5624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173-01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还要尊重学生,中学生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基本的道理他们都明白,只是自制力较差,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情感、兴趣、爱好,有敏锐的观察力,具备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给予适时的引导鼓励。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思维很活跃,教师应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和精辟的观点应加以鼓励、概括升华和扩展,注意保护学生积极性和自尊心,这样学生也敢于发问。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尊重教师、配合教师,才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并且秩序井然的课堂。 二、提高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 首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使其尽可能丰富多彩,借鉴一些历史中的著名事件和小故事,使学生喜欢上历史课,还应该注重与一些其他教学科目的结合,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历史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可以和语文、地理进行很好地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广泛收集相关契合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良好地调动。 其次,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发挥。一是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影响力和课堂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引导者,帮助其掌握相关知识点,并总结一些重要的历史规律。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一般都会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在军事、农业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进行评论,同时结合影响社会进步的阻碍处进行综合评价。 三、用好图文史料 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图文并茂,处理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不用活史料,只对教材简单重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编者的用意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地比较、概括和解释。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较高驾驭能力:一是史料的选择,大部分可来自课本,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自行选择一部分,有机整合;二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一方面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史料运用得当。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地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良好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合作互动中解决问题, 形成多种思维方式,采取多种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实践证明,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己想想”“组内说说”等学习活动,在观察、思考、研讨交流中,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沟通、争辩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感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设计非常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清晰的板书下来,才能记下来,可以有学生代表到黑板板书,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同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主体意识得到有效张扬。 五、信息技术手段和课程的有效结合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化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多媒体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初高中衔接教材

数学 目录 阅读材料:1)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联系 2)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3)熟知高中数学特点是高一数学学习关键 4)高中数学学习方法和特点 5)怎样培养好对学习的良好的习惯? 第一课: 绝对值 第二课: 乘法公式 第三课: 二次根式(1) 第四课: 二次根式(2) 第五课: 分式 第六课: 分解因式(1) 第七课: 分解因式(2) 第八课:根的判别式 第九课: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1) 第十课: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2) 第十一课: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 第十二课: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第十三课: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第十四课:分段函数 第十五课: 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 第十六课: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1) 第十七课: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2) 第十八课: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 第十九课: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民族第二十课: 方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十一课: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第二十二课:相似形 第二十三课:三角形的四心 第二十四课:几种特殊的三角形 第二十五课:圆 第二十六课:点的轨迹

1.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联系 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进入高中数学殿堂继续学习。在经历了三年的初中数学学习后,大家对数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数学思维有了一定的雏形,在对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解决能力上得到了一定的训练。这也是我们继续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数学课即将开始与初中知识有联系,但比初中数学知识系统。高一数学中我们将学习函数,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它在高中数学中是起着提纲的作用,它融汇在整个高中数学知识中,其中有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化思想等,它也是高考的重点,近年来,高考压轴题都以函数题为考察方法的。高考题中与函数思想方法有关的习题占整个试题的60%以上。 1、有良好的学习兴趣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好的学习数学兴趣呢? (1)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 (2)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听课中重点解决预习中疑问,把老师课堂的提问、停顿、教具和模型的演示都视为欣赏音乐,及时回答老师课堂提问,培养思考与老师同步性,提高精神,把老师对你的提问的评价,变为鞭策学习的动力。 (3)思考问题注意归纳,挖掘你学习的潜力。 (4)听课中注意老师讲解时的数学思想,多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这样的方法怎样是产生的? (5)把概念回归自然。所有学科都是从实际问题中产生归纳的,数学概念也回归于现实生活,如角的概念、直角坐标系的产生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只有回归现实才能使对概念的理解切实可靠,在应用概念判断、推理时会准确。 2、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3、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数学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共五大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活动。平时注意观察,比如,空间想象能力是通过实例净化思维,把空间中的实体高度抽象在大脑中,并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推理。其它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学习、理解、训练、应用中得到发展。特别是,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会精心设计“智力课”和“智力问题”比如对习题的解答时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归类,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都是为数学能力的培养开设的好课型,在这些课型中,学生务必要用全身心投入、全方位智力参与,最终达到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第一讲初高中语文的区别与应对策略).doc

苏州易优初升高暑假衔接班教材(讲义) 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 第一讲初高中语文的区别及应对策略 考情分析 一、中考考试能力要求 中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欣赏感受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一)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 (二)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三)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四)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 能力层级。 (五)欣赏感受:指对阅读材料中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描写,优美精辟语言的欣赏和感受能力。 对A、 B、C 、D、 E 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但均以《大纲》为依据,在《大纲》所要求的能力范围之内(渗透新课标精神)。 二、高考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 现为六个层级。 (一)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二)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三)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四)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 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五)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 了的能力层级。 (六)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 的能力层级。 对 A、 B、 C、 D、 E 、 F 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学情分析 一、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区别

浅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几点思 考 浅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 衔接问题的几点思考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八中学王亚军 摘要: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历史学科对丰富学生的社会科学知识,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功能 关键词:历史教学兴趣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课 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一直是中 学历史教师,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 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 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中学历史教学两 个阶段的衔接过渡,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 “断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 手: 一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正确认 识历史,做好学科理念方面的衔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进行有 效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 哲理性的语言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 历史学习情境就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根据所学的内容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 学生的兴趣.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和 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 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例如:讲到中国改革开放时,就可以结合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说明我们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就.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满足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 课题负责人:李春元 主要成员:李春元林进白吉王俊哲拉姆王然卓玛央宗四郎珍玛格桑曲珍 立项序列号:LZEGKT LS001 研究起止时间:2013年5月31日--2014年6月10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程下初高中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初中是主题式体例,高中则是模块加专题体例。初中教学需要打下非常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适应高中模块专题式的历史的学习。然而,本课题研究地当下的历史教学现状及初中教师的配备使初中历史教学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初中学生历史时序感的缺乏、通史知识不全给高中专题教学带来困难。 2.林芝二高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初高中教学相对独立。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学校对历史的教学普遍不够重视,我区甚至很多初中没有专业的历史教师。学生初中历史基础较差,加之汉语基础较差,历史基本上没有什么基础,、因而理解知识能力有限。加之当前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本为专题史形式,给学生历史基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我校学生学习历史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2)教师教学状况分析 我校历史教师绝大多数来源于初中上调,对初中历史教学有一定的认识,对新课改高中历史认识不足,在教学中,盲目以高中历史专题为教学的根本,忽略

了学生的课程基础实际,忽略了学生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使历史教学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给学生学习历史造成了更大的负担。另外,在课程任务较重的情况下,部分老师教学还存在着靠经验教学的情况,缺少教学理论素养,教学水平提高严重受限。 二、研究价值与预期目标 我们的研究主要是改变我校当前历史教学状况。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抱怨,不埋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分析研究,集全组之力寻求解决之道。通过课题研究研究,我们希望达到以下目标 1.学生迅速融入高一历史学习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有诸多不适应。本课题研究及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很快完成从初中历史的主题式通史学习、识记和感性理解为主的浅层次学习到高中历史的模块专题式学习、抽象理解为主的深层次学习的过渡。 2.提高高一教学效率 本课题研究侧重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兴趣爱好的了解,将学情研究作为本课题研究的起始点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使高一历史教学更有针对性。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本课题组教师的学习自觉性更高,钻研业务的愿望更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4.构建具有林芝二高特色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模式虽然本课题的研究不是首创,但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特殊性。我们研究主要是立足于林芝二高学生层面,根据我校学生的基本状况,探索我校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 三、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 四、现状调查和研究

初高语文衔接教材(全)

精心整理 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 语文初高中衔接材料(讨论稿) 初中的语文学习,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此还多是限制于课本。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课后及补充练习,一般来讲,平时的测验考试基本就不成问题了。 而高中阶段最终的目的是高考,高中的课文(尤其是文言文)篇幅长,思想深刻,对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的要求比起初中提高了很多,课堂容量明显加大。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应逐步训练模拟高考题型,这些考试按《高中课标》和《高考说明》的要求“主要是以考学生的能力为主”,不再像中考那样有具体的考试范围。 养,高中生就应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抽象 语文能力,才能把高中语文学好。 长的。 度和方法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考做好准备,切不可抱着“来日方长”和“现场发挥”的思想。 乃至高考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具体要求: 1.字词 2. 包括各种文体知识(如诗歌、小说 例如传统节日习俗、历史朝代演变、纪年计时方法、名胜古迹等。试题举例: 1...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0余首,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创作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其代表作有《卖炭翁》《观刈麦》等。 C.《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杰出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呼唤个性解放,感人至深。 D.美国着名作家欧·亨利,与契诃夫、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短篇小说《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对下列对联所指的文学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长沙不久留才子,宣室求贤访逐臣 ②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③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贾谊苏轼范仲淹李煜 D.红楼梦庄子水浒传哈姆莱特 4.文化常识填空 (1)《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共收古籍3503种,按照、、、四部分类,所以称为"四库。 (2)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四种角色行当扮演。通常所说的"末", 归入"生"中。 3.语法知识 现在中考不考语法,所以有些学校在教学中不涉及语法知识,这对升入高中后的文言文学习,语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