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和知识转移与新产品开发的关系模型_基于合作创新的视角_李纲

信任和知识转移与新产品开发的关系模型_基于合作创新的视角_李纲
信任和知识转移与新产品开发的关系模型_基于合作创新的视角_李纲

0引言

创新是组织的生命线,在快速多变和竞争日趋激烈的

环境下,创新变得越来越复杂,成本不断增加,风险日趋扩大。企业发现内部化创新日益艰难,通过合作获取知识和技术成为创新效果和效率俱佳的途径,于是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始选择合作创新。合作创新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实现知识在企业间的有效转移[1],促进企业充分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培育创新能力[2],从而不断革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3],提升企业的绩效和竞争优势[4]。因此,有效的知识转移对合作创新十分关键。然而,基于战略联盟和跨国公司等背景的相关研究表明,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它会受到环境波动[5]、知识特性[6]、企业吸收能力

[7]

、沟通和信任[8]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信任是学者

们最为关注的核心要素之一。例如,CharlesDhanaraj[9]

(2004)指出,信任对合作伙伴间的隐性和显性知识转移都会有积极的影响;InkpenandTsang(2005)[10]认为,战略联盟伙伴间的相互信任有利于彼此学习和知识转移。

然而,纵观现有文献,我们发现仍有以下问题未获解决。首先,研究表明,信任可分为契约信任(contractualtrust)、

能力信任(competencetrust)和友好信任(goodwilltrust)等不同维度[11],且它们对企业间关系行为或关系结

果的影响各不相同[12]。但现有文献并未深入讨论不同维度的信任对知识转移的差异化影响。其次,Geyskens等(1998)[13]指出,不同维度的信任总是同时存在的,但现有

研究并没有关注契约信任、能力信任和友好信任之间是否

存在交互作用,以及由此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影响。第三,诸多研究都讨论了知识转移对合作创新的积极作用,在实践中,这种积极作用是通过企业间知识互补放大知识价值来实现的,但已有文献并未深入揭示知识互补性在知识转移与合作创新关系中的重要调节作用。这些研究的缺位,将不利于合作创新企业深刻理解信任对知识转移以及知识互补对合作创新的重要意义,从而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转移,阻碍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以及竞争优势的维持。

1概念模型

在合作创新中,信任是指合作伙伴对对方未来会采取

预期或相互能接受的行为或反应以满足本方需要的信心、态度和期望,可划分为契约信任、能力信任和友好信任3个维度[11]。其中,契约信任是合作伙伴对对方履行契约、协议或承诺的期望;能力信任是合作伙伴对对方执行特定任务中的能力或职业标准的信心;友好信任是合作伙伴对对方会关注本方利益的道德义务和责任的一种信心,是对对方有为本方考虑的意图和动机并会真诚地关心本方收益或福利的期望。友好信任源于契约信任且高于契约信任,它折射了合作伙伴对对方契约之外没有或无法约定的行为预期的信心。

信任促进了合作创新企业边界人员的交互作用[14],为彼此进行高水平的知识分享和转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5],因此信任通常被视为正式控制与第三方控制机制的替代

信任和知识转移与新产品开发的关系模型

———基于合作创新的视角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河南郑州450011)

要:基于合作创新研究了信任、知识转移和新产品开发间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契约信任和

友好信任会直接促进合作创新伙伴间的知识转移,而能力信任则会加强二者对知识转移的正向作用关系;(2)知识转移既会直接促进新产品开发,也会通过创新能力起间接促进作用;(3)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的作用关系会受到知识互补性的调节。关键词:信任;知识转移;知识互补性;合作创新中图分类号:F4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08)08-0171-04

收稿日期:2008-02-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572037,70121001);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04-0933)作者简介:李纲(1977~),男,河南南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知识转移、营销管理理论与实践。

第25卷第8期

2008年8月科技进步与对策

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

Vol.25No.8Aug.2008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

或补充,能够有效促进交易伙伴间的知识分享和转移[16],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信任与知识转移显著相关[8,10]。这说明信任是影响知识转移的重要前因变量。在交易关系中,契约信任、友好信任和能力信任总是同时存在的[13],并共同作用于知识转移。

Szulanski(1996)[17]指出,知识转移是知识在组织内或

组织间跨越边界的转移,即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组织或个体间转移。SingleyandAnderson(1989)[18]认为,知识转移是将一种情境下获取的知识应用于另一情境;知识转移既可以发生在组织内部,也可以发生在组织之间;知识转移的渠道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非个人的。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本文将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定义为组织之间通过不同渠道转移知识,实现组织间知识共享,从而有效利用现有知识的过程[19]。

KogutandZander(1992)[20]指出,企业是一个获取、共享和创造知识的知识库,企业创新源于对知识等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创造,不仅要依靠自身占有的知识,还需要从外部获取新知识[21]。在合作创新中,合作伙伴间的知识转移使企业可以从外部获取有关市场开发、技术研发和创新管理的稀缺知识,并由此提高创新能力、新产品开发速度和技术独特性

[3,15,22]

,而且,知识转移对合作创新的这种促进

作用会随着所转移知识的互补性的加大而增强,知识越互补,越能够通过知识整合创造协同价值。

这说明,知识转移促进了合作创新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了新产品开发速度,而这又会受到所转移知识的互补性的调节。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本文的概念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企业知识转移的概念模式

模型中要素之间的关系

2.1

信任与知识转移的关系

(1)契约信任与知识转移。组织间的合作创新多以合

同或契约为基础,契约中的规章或制度规定了合作伙伴的权力、责任和行为等,由此形成履行承诺的预期,从而产生了契约信任。在合作创新中,尽管每个成员都认识到知识转移和分享是有益的,但由于知识固有的特性,合作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活动是无形的,不能强制,而基于契约形成的信任为创新伙伴间的自愿合作和知识转移提供了最初和最基本的前提。当契约信任存在时,合作伙伴会表现出对他人的意图和行为一定的信心,并引致成员企业之间的自愿合作行为,每个伙伴企业都会通过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与共享创造性地执行自己的任务,并努力实现创新目标。因此,我们认为契约信任是合作创新的最初基础,它能够

直接促进合作伙伴间的知识转移。

(2)友好信任与知识转移。友好信任使合作伙伴之间有着积极的超越契约的理解,存在着行动的默契。友好信任是最高层次的信任,其结果必然是互利互惠。在高水平的友好信任下,合作伙伴相信对方与本方维持关系的目的和动机是好的,这降低了对机会主义风险的感知,增强了其在交易关系中投入更多知识资源的意愿[23];同时,友好信任表明合作伙伴彼此相信对方不会将知识泄漏给第三方,或以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的价值[24],此时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合作伙伴相互间会积极向对方转移其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并会对这些知识进行详细的阐释,以使对方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这些知识。另外,高度的友好信任使得合作伙伴之间能够建立开放和诚实的关系,这提高了双方的沟通效率,并由此促进了知识交流[25];同时开放和诚实的关系使得双方的边界人员能够进行频繁、紧密的交互作用,扩展了知识转移的途径[14]。因此,我们认为,友好信任会直接促进合作创新伙伴间的知识转移。

(3)能力信任与知识转移。MadhavanandGrover(1998)[26]

指出,能力信任是逐步积累而产生的,来源于交易伙伴对过去大大小小合作项目成功的经历和反馈。在合作创新中,能力信任表明了合作伙伴对对方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或职业标准的信心。但是,由于合作一方向另一方转移的知识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如果合作一方无法确定对方是否会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来使用这些知识,从而给本方带来适当的回报,即使合作一方再怎么相信对方的能力,也没有充分的动机向对方进行有效的知识转移。因此,我们认为,能力信任对知识转移的作用总是建立在契约信任或友好信任的基础上的,不会直接促进合作创新伙伴间的知识转移。

(4)能力信任的调节作用。虽然能力信任不能直接促进知识转移,但它能够加强契约信任和友好信任对知识转移的积极作用。这是因为,尽管契约信任和友好信任为知

识转移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此前提下,组织总是愿意选择能力更强的伙伴进行合作创新。所以,如果合作伙伴双方总是能够采取预期行为,履行合作创新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彼此认为对方是有能力且愿意在使用这些能力互相满足需要时,合作伙伴双方之间进行知识转移的意愿和主动性将会大大增强,这有助于提高知识转移的水平。同时,高水平的能力信任还意味着合作双方彼此相信对方有能力合理、准确地利用其转移的有关知识,不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重复和详细的解释,这有助于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并提高知识转移的成效[25]。因此,我们认为,契约信任和友好信任对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会随着能力信任的增进而加强。

2.2知识转移与创新能力

吸收伙伴企业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提高自身的创

新能力和竞争优势,是企业之间选择合作创新的重要动力和利益之一。在合作创新中,企业在从合作伙伴处获取所

172??

第8期

需要的有关市场和技术的新知识后,可将这些知识与企业自身整合起来获得新的创意,并将这些创意与相应的资源组合起来,为市场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这一过程标志着企业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27]。同时,合作伙伴间的知识转移还为彼此模仿和借鉴对方的最佳创新实践提供了机会和渠道,并通过合作学习获取在市场上很难买到的技术诀窍或创新经验,这对于提高合作双方的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避免了组织只在某个路径上积累知识而导致的创新能力刚性[21]。实证研究也证实了知识转移对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15]。因此,我们认为合作创新中的知识转移能够直接促进合作双方创新能力的提高。

2.3知识转移与新产品开发

Heide(1994)[28]指出,企业不可能拥有所需要的一切关键知识资源,这要求企业必须不断从外部获取知识以满足新产品开发的资源需求。研究表明,在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新知识中,来源于企业内部的只占2/3,另外1/3要靠从外部获取[29]。企业选择合作创新的目的就是不断获取新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30],而且利用外部知识资源进行创新,不仅缓解了企业内部资源有限的约束,能够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而且能够提高企业实施创新的速度[31]。实证研究也证明了知识对新产品开发的促进作用[3]。因此,我们认为,知识转移能够直接促进合作创新企业的新产品开发。2.4知识互补性的调节作用

基于知识的观点,企业分工其实是企业间的知识分工过程。知识分工和互补性,产生了对知识集中起来进行组合以创造价值的潜在需要。因此,从知识互补性的视角出发,合作创新伙伴关系的形成在本质上表现为实现互补性的知识转移和知识组合。在合作创新中,互补性知识在伙伴间的转移影响着合作的成效,并且随着知识互补性程度的提高,知识转移水平对企业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的影响会逐渐增加。低度的互补性意味着这些知识重新整合的空间和价值有限,难以形成新的独特创意,无法大幅度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速度;而高度的互补性则意味着知识重新组合的潜在价值和需求大大加强,也为知识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度互补性知识的整合能够形成“耳目一新”的思想创意,其对合作企业员工知识结构、思维、技术和工作方法的改造大大加强了企业创新能力,并积极促进着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因此,我们认为,随着知识互补性的增加,知识转移对创新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的促进作用将会随之加强。

2.5创新能力与新产品开发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基础。Drucker在1954年第一次说明了创新能力对组织的重要性,他指出企业或者创新或者消亡。创新能力是获取良好创新绩效的核心,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将取得高的新产品开发绩效。具体地讲,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通过干中学,能够积累和强化企业自身的技术独特性,并使得竞争者很难购买或模仿。这有助于降低创新成本和缩短产品创新周期,并由此促进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创新能力对产品绩效的促进作用[32]。因此,我们认为创新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合作创新中伙伴企业的新产品开发。

3结论

我们首先讨论了信任对知识转移的作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契约信任和友好信任可以直接促进合作创新伙伴间的知识转移,而能力信任对知识转移并不存在直接作用;但是,能力信任能够通过与契约信任、友好信任的交互作用来加强二者和知识转移之间的正向作用关系。这说明,在知识转移中,契约信任和友好信任比能力信任更加重要,二者都是促进知识转移的直接动力和前提,而能力信任则扮演着“催化剂”的作用,只有在契约信任和友好信任存在的前提下,能力信任才能发挥对知识转移的积极促进作用。这一结论深刻揭示了不同维度的信任在知识转移中具有显著不同的作用,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信任与知识转移之间关系的理解,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其次,我们研究了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知识转移既会直接促进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也会通过创新能力的提升间接促进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最后,我们还指出,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的促进作用会受到知识互补性的调节,知识互补是知识转移的根本需要和动力,这弥补了以往研究单纯讨论知识转移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而忽略知识互补性的不足,丰富了对它们相互间关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NarayananVK.技术战略与创新——

—竞争优势的源泉[M].程源,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238 ̄244.

[2]LeonardandBartonD.WellSpringsofKnowledge[M].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KnowledgeTransfer

AcrossR&DUnits,1995.

[3]YliRenkoHelenaetal.,SocialCapital,KnowledgeAcquisi-tionsandKnowledgeExploitationinyoungTechnology-basedFirm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1,22(6/7):587 ̄

613.

[4]JapSandyDandGanesan,Shankar.ControlMechanismsandtheRelationshipLifeCycle:ImplicationsforSafeguardingSpecificInvestmentsandDevelopingCommitment[J].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2000,37(5):227 ̄245.

[5]卢兵,岳亮,廖貅武.企业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预测,2006,25(2):31 ̄36.

[6]BernardLSimonin.AmbiguityandtheProcessofKnowledgeTransferinStrategicAlliance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

nal,1999,20(7):595 ̄613.

[7]高展军,李垣.不同企业文化模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5,24(4):26 ̄30.

[8]BalaRamasamyetal.,IsGuanxi(relationship)aBridgetoKnowl-edgeTransfer[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6,59:130 ̄

李纲:信任和知识转移与新产品开发的关系模型173

??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

ARelationalModelofTrust,KnowledgeTransferandNewProduct

Development

Abstract:Thepaperexaminestherelationshipamongtrust,knowledgetransferandnewproductdevelopmentbasedoncoopera-tiveinnovation.Wearguethatcontractualtrustandgoodwilltrustwilldirectlypromoteknowledgetransfer,whilecompetencetrustcanenforcethepositiverelationshipbetweenthecontractualtrust,goodwilltrustandknowledgetransfer,knowledgetrans-ferhasdirecteffectonnewproductdevelopmentandindirecteffectthroughinnovationcapabilityandtheeffectofknowledgetransferoninnovationcapabilityandnewproductdevelopmentismoderatedbyknowledgecomplementarity.KeyWords:Trust;KnowledgeTransfer;KnowledgeComplementarity;CooperativeInnovation

139.

[9]

CharlesDhanarajetal.,ManagingTacitandExplicitKnowl-edgeTransferinIJVs:TheRoleofRelationalEmbeddednessandtheImpactonPerformance[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2004,35:428 ̄442.

[10]AndrewCInkpenandEricWKTsang.SocialCapital,Net-worksandKnowledgeTransfer[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5,30(1):146 ̄165.

[11]SakoM.Price,Quality,andTrust:Inter-firmRelationsinBritainandJapa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2.

[12]TKDasandBing-ShengTeng.Trust,Control,andRiskinStrategicAlliances:AnIntegratedFramework[J].Organiza-tionStudies,2001,22(2):251 ̄283.

[13]Geyskensetal.TheEffectsofTrustandInterdependenceonRelationshipCommitment:ATrans-atlanticStudy[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searchinMarketing,1996,13(4):303 ̄317.

[14]GrantRM.ProsperinginDynamically-competitiveEnviron-ments:OrganizationalCapabilityasKnowledgeIntegration

[J].OrganizationScience,1996,7(4):375 ̄387.

[15]STamerCavusgiletal.,TacitKnowledgeTransferandFirmInnovationCapability[J].TheJournalofBusiness&Indus-trialMarketing,2003,18(1):6 ̄21.

[16]DyerJHandSinghH.TheRelationalView:CooperativeStrategyandSourcesofInterorganiz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8,23(4):660 ̄679.

[17]GabrielSzulanski.ExploringInternalStickiness:ImpedimentstotheTransferofBestPracticeWithintheFirm[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6(WinterSpecialIssue),17:27 ̄43.

[18]SingleyMarkKandJohnRAnderson.TheTransferofCogni-tiveSkill[M].HavardUniversityPress,1989.

[19]

ArgoteLandIngramP.KnowledgeTransfers:ABasisofCompetitiveAdvantageofFirms[J].OrganizationalBehavior

HumanDecisionProcess,2000,22:150 ̄169.

[20]KogutBandUZander.KnowledgeoftheFirm,CombinativeCapabilitiesandtheReplicationofTechnology[J].Organiza-tionScience,1992,3(3):383 ̄397.

[21]周玉泉,李垣.组织学习、能力与创新方式选择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23(4):523 ̄530.

[22]张方华.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概念模型与实证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3):47 ̄53.

[23]GanesanS.DeterminantsofLong-termOrientationinBuyer-sellerRelationships[J].JournalofMarketing,1994,58:1 ̄19.[24]

UzziB.SocialStructureandCompetitioninInterfirmNet-work:TheEcologyofInter-industrialNetworks[J].SocialScienceResearch,1997,26:419 ̄441.

[25]

SubrotoRoyetal.,InnovationGenerationinSupplyChainRelationships[J].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2003,32(1):61 ̄79.

[26]

MadhavanRavindranathandRajivGrover.FromEmbeddedKnowledgetoEmbodiedKnowledge[J].JournalofMarket-ing,1998,62:1 ̄12.

[27]宋志红.创新能力来源的实证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44 ̄46.

[28]HeideJanB.InterOrganizationalGovernanceinMarketingChannels[J].JournalofMarketingJanuary,1994,58:71 ̄85.[29]GibbonsMandJohnstonR.TheRolesofScienceinTechno-logicalInnovation[J].ResearchPolicy,1974(3):220 ̄242.[30]

HamelG.CompetitionforCompetenceandInterpartnerLe-arningWithinInternationalStrategicAlliance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1(12):83 ̄103.

[31]KesslerEHandChakrabartiAK.InnovationSpeed:ACon-ceptualModelofContext,Antecedents,andOutcomes[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6,21:1143 ̄1191.

[32]GatinnonHandXuerebJ-Vf.StratcgicOricrtationoftheFirmandNewProductPerformance[J].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1997,34(1):77 ̄91.

(责任编辑:高建平)

174??

《产品设计与开发》知识点总结

《产品设计与开发》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工业产品概述 第一讲工业产品发展史 思考题 1、手工工场时代产品生产的特点? 2、蒸汽时代的标志性产品是什么? 3、电气时代与电子时代的标志是什么?举出几种标志性产品。 4、生命科学和绿色科技时代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5、向外太空移民,人类还需要发展什么科学技术? 第二讲产品整体概念 思考题 1、自行车的三个层次产品是什么?如何增值其附加产品? 2、产品设计的核心是什么? 第三讲工业产品的实现过程 思考题 1、产品商品化失败的主要原因? 2、为什么产品设计师要树立营销观念? 第二章工业产品开发 第四讲工业产品开发 思考题 1.产品开发有哪些类别? 2.产品开发的一般流程是什么? 3.新产品开发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第五讲新产品开发流程 思考题 1.硬件产品的开发过程? 2.创意设计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工业产品设计方法基础 第六讲工业产品设计与工程设计 思考题 1.工业产品的设计内容是什么? 2.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产品工程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第七讲工业设计概论(一) 1. 工业设计的概念? 2. 工业设计对产品的重要性? 第八讲工业设计概论(二) 思考题 1.工业设计的创造方法? 2.产品造型设计? 3.产品造型设计的基本要求? 4.产品造型设计中色彩的主要功能? 第九讲工业设计概论(三) 思考题

1.人机工程研究内容? 2.经济性法则是什么? 第四章工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第十讲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第十一讲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管理思考题: 1、PLM的定义是什么? 2、PLM的内涵是什么? 3、PLM的核心功能是什么? 第五章材料概论 第十二讲金属和非金属材料 思考题 1.工程材料有哪三大类? 2. 合金钢的概念? 3. 复合材料的概念? 第十三讲新材料 思考题 1.纳米材料的概念? 2. 选材的一般原则和步骤? 第六章工业品加工方法 第十四讲热加工 思考题 1.什么是热加工? 2.冲压加工的应用范围及特点? 3.焊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第十六讲冷加工 思考题 1.什么是冷加工? 2.切削加工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数控机床特点有哪些? 第十八讲增材制造 1.快速成型的优势是什么? 第七章工业品的物流过程 第二十讲物流概念 思考题 1.物流的定义? 第二十一讲物流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思考题 1. 绿色设计其主要原则? 2. 面向物流的产品设计方法? 第八章工业品的使用手册与服务手册 第二十二讲产品的使用说明手册 思考题

科技创新与新产品开发感悟

科技创新与新产品开发感悟小时候总是梦想当科学家,但是一直认为科学家就是发明像哆啦A梦一样的 口袋里一样各种神奇的工具。上了初中才知道科学分为好多学科和种类,上了初三学了化学才明白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我们的许多发明都要建立在化学的基础上。高中时就听说了许多纳米材料,一直没有一个概念,直到听了这次科技创新与新产品开发。 第一次课讲了量子点的合成、组装及与聚合物复合。量子点(quantum dot)是指尺寸在纳米量级(1-100nm),且具有受激发光性能的无机细小晶体。量子点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功能丰富、连续可调。量子点以其独特的性质可以应用于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生物荧光标记、激光器、传感器、梯度半导体等。此外还有量子点的自组装和量子点与聚合物复合方法。量子点组装可以提高量子点稳定性、功能集成、性能增强。 第二次课讲了量子溶剂的超流。超流是一种极限的宏观物理现象,在温度接近0K时,液态氦转变为没有摩擦、无粘性、熵为零,无限导热的量子流体。光谱观测生色分子在纳米氦滴中的非经典转动,开辟了微观超流研究的新途径。然而,至今只有原子氦在量子液态表现出超流行为,直接观测分子超流一直是物理化学家们的梦想。仲氢与氦4类似,是无自旋不可区分的波色体系,由于其微弱的分子间力和更轻的质量,它是最有可能具有分子超流的物质。为了确认仲氢分子的超流,实验观测仲氢分子的超流响应,或掺杂分子的非经典转动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光谱手段研究氦滴中超流行为的成功,进一步激发我们研究分子在纳米仲氢簇中的微观超流。组合理论和实验观测,选用不同的类型的生色分子作为探测器,我们观测到掺杂分子在仲氢团簇中的非经典转动,计算了仲氢在量子溶剂中的超流分数和密度分布,确认了仲氢的超流行为。 第三次课讲了分子筛择形催化。择形催化概念是1960年Weisz和Frilette 在研究小孔沸石的催化性能时提出来描述这类分子筛的独特性能,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莫比尔(Mobil)石油公司相继宣布合成新型中微孔ZSM-5系列分子筛,并作为择形催化剂投入使用,呈现出异常显著的效果并将择形催化推向研究的热门。 很多现代发光材料和器件都由半导体量子结构所构成,材料形成的量子点尺寸都与过去常用的染料分子的尺寸接近,因而象荧光染料一样对生物医学研究有很大用途。从生物体系的发光标记物的差别上讲,量子点由于量子力学的奇妙规则而具有显著的尺寸效应,基本上高于特定域值的光都可吸收,而一个有机染料分子只有在吸收合适能量的光子后才能从基态升到较高的激发态,所用的光必须是精确的波长或颜色,这明显与半导体体相材料不同,而量子点要吸收所有高于其带隙能量的光子,但所发射的光波长(即颜色)又非常具有尺寸依赖性。所以,单一种类的纳米半导体材料就能够按尺寸变化产生一个发光波长不同的、颜色分明的标记物家族,这是染料分子根本无法实现的。 与传统的染料分子相比,量子点确实具有多种优势。无机微晶能够承受多次的激发和光发射,而有机分子却会分解.持久的稳定性可以让研究人员更长时间地观测细胞和组织,并毫无困难地进行界面修饰连接”。量子点最大的好处是有丰富的颜色。生物体系的复杂性经常需要同时观察几种组分,如果用染料分子染

新产品开发与管理创新

新产品开发与管理创新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第十讲新产品开发与市场管理创新 第一节 参考教材:黄恒学,《市场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美)理查德.N.福斯特,《创新——进攻者的优势》,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 C.梅尔.克罗福特,《新产品管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一、新产品开发与市场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活力源泉。 (1)企业寿命周期。 (2)产品寿命与市场寿命周期。 (3)产业寿命周期与技术寿命周期。 2、创新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创新是扩展企业利润空间的主要来源。 4、创新是市场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形式。 二、新产品开发管理。 1、新产品开发规划管理。

(1)新产品开发纲要。 (2)新产品开发预算。 (3)新产品开发机构。 2、新产品开发程序。 (1)新产品构思。 (2)新产品研制。 (3)新产品测试。 (4)新产品推广。 工程化阶段:产品试制、研制。 市场化阶段:试销、宣传、推广。 三、市场创新的基本概念。 1、市场创新的基本概念。 (1)开发新市场(目标)。 (2)创造性开发活动。

(3)新因素的市场化。 (4)系统管理工程。 (5)多重社会经济效应。 2、市场创新的基本类型。 (1)产品创新、生产创新、技术创新。 (2)需求创新、客户创新。 (3)市场关系创新、渠道创新。4 第二节 四、市场创新度及其战略选择。 1、市场创新度的界定与划分。 市场创新度是企业所进行的市场创新活动的新度,即市场创新活动的程度与水平。 (1)市场多维度:新技术、新产品、新用途、新服务 (2)时序性。 (3)区域性。 (4)相对性与周期性、多重性。 (5)先进性、进步性。

【项目管理知识】典型的新产品开发流程

典型的新产品开发流程 综合Stage-Gate以及PACE的新产品开发流程来看,发现它们基本上是一致的。 下面是对每个阶段的描述: Discovery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寻求产品构思,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把这个阶段作为流程的正式阶段,但是,它却是产品创新过程的一个必经的阶段,因为,任何一个可产品化的构思都是从无数多个构思中筛选而来的,这个阶段的过程管理往往是非常开放的,它们可以来自于客户/合作伙伴/售后/市场/制造以及研发内部,这些来自各个渠道的信息就构成了产品的原始概念。 Scoping阶段 这个阶段的焦点应放在分析市场机会和战略可行性上,主要通过快速收集一些市场和技术信息,使用较低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对技术/市场/财务/制造/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且评估市场的规模、市场的潜力、和可能的市场接受度,并开始塑造产品概念。这个阶段一般只有少数几个人参与项目,通常包括一个项目发起人和其他几个助手,正常情况下,这个阶段在4-8周的时间内完成。 BusinessCase阶段 这个阶段是产品开发工作的基础阶段,它的主要目的是新产品定义,包括目标市场的定义、产品构思的定义、产品定位战略以及竞争优势的说明,需要明确产品的功能规格以及产品价值的描述等方面内容,决定产品的开发可行性,对Scoping阶段的估计进行严格的调研,并完成后续阶段的计划制定,当

然,这个阶段并不需要详细的产品设计,一旦这个阶段结束,需要对这一产品的资源、时间表和资金作出估算。这一阶段涉及的活动比前一阶段要多很多,并且要求多方面的资源和信息投入,这一阶段是由一个跨职能的团队来处理,也就是终项目团队的核心成员。 Development阶段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按照既定的方案来进行产品的实体开发,大部分具体的设计工作和开发活动都在这一阶段进行,而不再分析产品的机会和可行性了。同时,这一阶段还需要着手测试、生产、市场营销以及支援体系方面的一些工作,包括生产工艺的开发、计划产品的发布以及客户服务体系的建设,另外,市场分析以及客户反馈工作也在同时进行中,还有就是需要持续更新的财务分析报告,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也务必获得解决。 TestValidate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测试和验收,这一阶段的活动包括企业内部的产品测试以及用户测试(B测试),甚至包括产品的小批量试生产以及市场的试销等,当然,这个阶段仍旧需要更新财务分析报告,这一阶段的标志是成功的通过产品测试,完成市场推广计划,以及建立可行的生产和支援体系。 Launch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实施营销启动计划以及生产计划,让产品形成量产,并需要有适当的资源进行产品的早期支持,在这一阶段结束后,项目小组的责任将会逐步转移给企业的各职能部门,由他们对产品进行持续的支持。

关于切实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工作的意见

关于切实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工作 的意见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双桥委[2006]57号 中共重庆市双桥区委 关于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 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的决定 为深入贯彻全市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认真落实《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渝委发[2006]16号),实施《重庆市双桥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不断加快我区科技事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建设成为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组织实施《科技规划》,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 (一)组织实施《科技规划》、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是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迫切需要。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十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使我区科技综合实力有较大幅度提高,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但与先进区(市)县相比,我区科技创新资源总量小,全社会科技投入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滞后,体制机制还存在弊端,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因此,全区各级各部门必须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的决定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规划纲要》精神,全面实施落实《科技规划》,增强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在“科技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科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科技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成果引进推广应用”四个方面取得突破,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

产品研发流程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新产品研发流程 内容: 一、企业的组织机构 二、新产品研发流程 三、生产工艺流程

一、企业组织机构 企业组织机构图(以****公司为例) 开发部主要职责: 1、技术创新 1).及时搜集整理国内外产品发展信息,及时把握产品发展趋势,组织和编制公司技术发展规划和技术开发计划。并组织对计划实施。 2).负责公司新技术引进和产品开发设计工作。 3).编制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文件, 4).负责做好技术图纸、技术资料的编制和编写。为指导生产提供全套技术文件。 2、技术支持 1).负责制订和修改技术规程。编制产品的使用、维修和技术安全等有关的技术规定及使用说明书;改进和规范工艺流程。 2).负责制定公司产品的企业标准,实现产品的规范化管理。 3).及时指导、处理、协调和解决公司各部门的技术问题,确保经营工作的正常进行。 主要岗位:电子线路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电装工艺、钳装工艺、机加工工艺) 岗位职责:

线路、结构设计人员 1.进行新产品开发市场调查。提出设计项目立项建议。 2. 线路设计人员按计划和规定进行新产品的线路方面的开发与设计;结构设计人员按计划和规定进行新产品的结构方面的开发与设计。 3. 负责在研产品的技术资料、生产资料的建立、整理和归档工作。 4. 针对用户的要求或其它原因实施设计更改。 5. 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有关技术问题。 6 .配合销售部门做好产品销售、工程服务中的技术支持工作。 工艺设计人员 1. 编制典型工艺文件,负责生产前的工艺技术准备。 2. 负责工艺文件执行及工艺纪律检查。 3. 负责处理生产过程的工艺技术问题。 4. 负责产品工时定额制定。 5. 组织员工进行技能培训。 线路设计和结构设计主要是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之间的关系:产品设计就是设计出你想要的产品,工艺设计就是设计如何制作出你想要的产品;设计是产品从概念到模型的一个转换过程,而工艺是将原材料实现为零部件的一个过程,设计需要了解工艺,工艺实现不了的设计是没意义的设计,工艺也需要明白设计的意图,否则不能很精确的反映出设计,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应该是个并行工程,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工艺,同时如果工艺上不好实现或有更经济的方式实现,是可以建议更改设计的。 工艺工作是指从产品研制开始到投入生产,直到包装为止的整个过程中的工艺技术问题及工艺管理工作。工艺工作是企业组织有条不紊的均衡生产的重要依据。是实现优质、高产、低消耗、低成本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保证。 工艺工作的基本任务: 1.开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从工艺角度确保新产品研制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2.负责产品投产前的工艺技术准备工作,从技术上解决产品上批量问题;在批量生产中不断改进工艺、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经济效益。 同理电子线路设计人员与结构设计人员也要相互配合,一起与工艺人员确定总体方案和工艺方案。包括总体布置、传动调谐、散热设计、电磁兼容的设计、

新产品开发流程简介--Eric

新产品开发流程简介  LRBU   2011-8-5 

Guiding Principle Time  t o  M arket:  并行开发,缩短开发时程,加速新产品                               导入时间  (Schedule)  Time  t o  V olume:在新产品设计开发时,即能充分考虑成                               本  (Cost)、品质(Quality)、易制造  (Manufacturing)                               等因素  Time  t o  M oney:把握DFx之精神,使新产品能在具竞争性                              的成本下競爭,快速爬坡大量生产,为公                              司带来利润 

Terms Definition PM:  P roduct  M anagement  产品管理  ID:  I ndustrial  D esign  工业设计  F/W:  F irmware  韧体设计  DQA:  D esign  Q uality  A ssurance  设计品质保证  ETP:  E ngineering  T echnology  P latform  工程技术平台  EMC/Safety:  E lectric  M agnetic  C ompatibility  电磁相容/安规  PE:  P roduct  E ngineering  产品工程  CS:  C ustomer  S ervice  客户服务  BM:  B usiness  M anagement  经营管理  IP:  I ntellectual  P roperty  智慧财产(智权)  MRD:  M arketing  R equirement  D ocument  市场需求评估报告  FMEA:  F ailure  M ode  &  E ffect  A nalysis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E-BOM:  E ngineering  B ill  O f  M aterial  工程材料列表  P-BOM:  P roduction  B ill  O f  M aterial  生产材料列表 

新产品开发设计

新产品开发设计 ——以车载DVD为实例 第一部分关于APQP 任何产品的质量好坏是保证公司效益及信誉的重要因素,而实际上,只有把质量管理向产品源头延伸,在设计上采用更有效的方法,才能在管理上赢得主动。这样一个产品开发完成后需要进行小批量的生产来尽量在萌芽状态将缺陷问题暴露出来,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及减少成本损失。目前新产品常用的一个工具——先期产品质量策划与控制计划(APQP)。 一个产品从立项到量产首先要成立APQP小组(人数7到10不等),包括研发、生产、工程、品管、采购、市场、计划等部门人员。按照APQP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策划阶段(策划和定义项目认可)。在该阶段通过对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以及公 司市场策略来确定项目。在该阶段主要输出以下内容:设计目标、可靠性与 质量目标、初始材料清单(包括一些供应商)、初始过程流程图、特殊产品和 过程特性的初始清单、产品保证计划、管理者支持。 二、产品设计阶段(产品设计和开发认可)。在该阶段将第一阶段的输出作为输入, 按照前一阶段的输入需要输出两个方面的内容:1.设计输出。这主要有以下内 容:设计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DFMEA)、可制造性与装配设计、设计验证、 设计评审、样件制造(控制计划)、工程图纸(包括数学数据)、过程规格、 材料规格、图纸与规格变更。2.APQP输出。新型设备工具及设施要求、特殊 产品和过程的特性、量具/试验设备要求、小组可行性承诺和管理者支持。 三、过程设计阶段(过程设计与开发认可)。该阶段的进行取决于前面两个步骤的 成功完成。在该阶段将第二阶段的输出作为输入,按照前一阶段的输入内容, 该阶段需要输出以下内容:包装标准和规格、产品/过程质量体系评审、过程 流程图、车间平面布置图、特性矩阵、过程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PFMEA)、 试生产控制计划(CP)、过程指导书、测量系统分析计划(MAS)、初始过程 能力研究计划、管理者支持(包括操作人员配备和培训计划)。 四、产品设计及过程确认阶段(试生产认可)。在该阶段通过有效的生产运行来评 估确认制造过程的主要特性。它将第三阶段的输出作为有力的输入,并为下 一阶段输出以下内容:有效生产运行、测量系统评估、初始过程能力研究、

新产品开发与管理创新

第十讲新产品开发与市场管理创新 第一节 参考教材:黄恒学,《市场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美)理查德.N.福斯特,《创新——进攻者的优势》,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 C.梅尔.克罗福特,《新产品管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一、新产品开发与市场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活力源泉。 (1)企业寿命周期。 (2)产品寿命与市场寿命周期。 (3)产业寿命周期与技术寿命周期。 2、创新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创新是扩展企业利润空间的主要来源。 4、创新是市场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形式。 二、新产品开发管理。 1、新产品开发规划管理。 (1)新产品开发纲要。 (2)新产品开发预算。 (3)新产品开发机构。 2、新产品开发程序。 (1)新产品构思。 (2)新产品研制。 (3)新产品测试。 (4)新产品推广。 概念化阶段:创意的筛选、形成、评估。 工程化阶段:产品试制、研制。 市场化阶段:试销、宣传、推广。 三、市场创新的基本概念。 1、市场创新的基本概念。 (1)开发新市场(目标)。 (2)创造性开发活动。 (3)新因素的市场化。 (4)系统管理工程。 (5)多重社会经济效应。 2、市场创新的基本类型。 (1)产品创新、生产创新、技术创新。 (2)需求创新、客户创新。 (3)市场关系创新、渠道创新。4

第二节 四、市场创新度及其战略选择。 1、市场创新度的界定与划分。 市场创新度是企业所进行的市场创新活动的新度,即市场创新活动的程度与水平。 (1)市场多维度:新技术、新产品、新用途、新服务 (2)时序性。 (3)区域性。 (4)相对性与周期性、多重性。 (5)先进性、进步性。 2、首创型市场创新。 首次引入某种新的市场要素并实现其市场化而开辟一种新市场的创新活动,可称之为首创型创新。发明在先,创新在后,二者之间存在时滞。 (1)首创型市场创新的主要形式。 新产品、新服务、新渠道 (2)首创型市场创新的战略意义与竞争优势。市场领先与市场垄断、高额利润。 (3)首创型市场创新的风险与成本分析。风险大、成本大,后来者居上——市场模仿者的优势。 3、改创型市场创新。 改创型市场创新是一种具有中等程度和水平的市场创新活动,介于首创战略与仿创战略之间的一种之间性市场创新战略。 (1)改创性市场创新的主要形式。产品、服务、技术、市场等 (2)改创型市场创新的战略意义与竞争优势。 (3)改创型市场创新的风险与成本分析。 首创是少数的,改创是大量的。 4、仿创型市场创新。 仿创型创新是创新度最低的一种市场创新活动,其基本特征在于市场模仿性。市场模仿与市场扩散、创新扩散。 5、市场创新度的选择。 (1)量力而行,适度创新。 (2)审时度势,适时创新。 五、市场创新域及其组合域选择。 1、市场创新的基本特征。 (1)市场创新是要实现各种新的市场要素(即创新要素)的市场化。 (2)市场创新域,是指市场创新者可以选择的、能够引起现有市场发生变化并导致新市场出现的活动要素总和。 市场要素的众多,市场创新域的广阔。 市场创新群、创新集、创新点、创新平台、创新空间、创新维度。 2、产品创新域 (1)产品功能创新。 (2)产品品质创新。 (3)产品设计创新。 (4)产品品牌创新。

新产品开发控制程序

新产品开发控制程序 1、目的 通过对新产品开发活动进行有效策划和控制,确保新开发的产品能满足顾客的质量、成本和交货期的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之以下类型的新产品开发过程的控制: A类-全新设计开发的新产品; B类-按客户提供样品之参考设计 C类-老产品局部结构改型; D类-老产品之性能改进或增加 3、职责 3.1 新产品开发项目组长:一般由市场部项目主管担当,项目组长按项目开发要求编 制《新产品开发项目进度计划》、协调各部门按进度计划推进新产品开发活动,对对新产品开发项目全过程工作负责; 3.2 新产品开发项目小组负责在策划和设计开发阶段以同步工程的方式开展新产品开 发工作。 3.3相关部门根据《新产品开发项目进度计划》之各部门职能分工,按项目流程计划 节点要求分别承担各自专项工作。 4、工作内容 4.1 新产品项目立项 4.1.1 市场部根据顾客的要求、市场调研及预测的信息提出项目背景资料,填写《产 品开发立项确认书》,并组织由各部门经理参加的项目确认评审会,评审内容主要包括: 产品价格(估价); 市场或客户对新产品的关注点; 新产品与现有技术平台的差异; 开发成本; 产品过程能力的预估分析和投资估算; 顾客的各种要求及时间期限; 可能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安全性、环保和用后处置)的问题。 4.1.2 经评审通过的项目由评审人员在《产品开发立项确认书》上签字,报总经理批

准立项。 4.1.3 如果此新产品为公司需要全新设计的项目或现有技术平台较差的项目,则需 由开发部组织各部门采用《新产品可行性分析报告》详细分析检讨。 4.2 成立新产品开发项目小组CFT 4.2.1 新产品开发项目经总经理批准后,成立开发项目小组,项目组长由总经理批 准任命,成员将由市场部、开发部、工程部、财务部、品管部、生产部、采 购部等部门项目分管人员组成,必要时将邀请主要供应商担当加入。 4.2.2 项目小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项目管理,协调与顾客、小组成员间以及各部 门之间的工作,各项目成员之主要职责将由项目组长形成《多功能小组名单和 职责表》来规定。 4.3 建立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计划 4.3.1 项目小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消化技术资料,根据顾客的要求和希望,结合公 司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状况,提出产品和过程开发的主要框架,确定所要求的资源情况和管理者的支持。 4.3.2 项目小组长根据顾客要求编制《新产品开发项目进度计划》,明确开发产品的 具体工作内容与完成时间,小组成员会签后报主管副总批准后实施。 《新产品开发项目进度计划》策划时,要做到: 4.3.2.1项目进度计划要依据同步工程明确全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规定起 始和完成时间和检查评审点,落实责任者。 4.3.2.2 项目小组长对项目全过程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项目任务若无法如期完成, 相关部门/人员应主动提前告知项目组长,说明未完成原因及打算采取的措 施,已便项目小组对整体计划进行协调更新。 4.3.2.3各相关部门应根据《新产品开发项目进度计划》编制具体的实施计划,其 内容和时间应保持与项目进度计划一致。如果项目不复杂,任务要求可在 项目进度计划中明确,不要求部门再制定分计划。 4.3.2.4项目组长按顾客要求的时间确定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完成各项工作所要求 的重要输出并找出全过程的关键路径。 4.3.2.5《新产品开发项目进度计划》将随客户的新产品开发计划变化而变化,如果 客户或公司内部没有变化,CFT组长均每15天更新一次。更新后的计划以 邮件的形式发送至各小组成员。 4.4 产品设计开发阶段

产品管理-新产品开发与创新设计

第一章新产品开发导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创新 创新是当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美籍奥地利人) 在其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创新”一词。 “创新”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 它包括以下五种情况: 1.引入一种新产品;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获得一种原料新的供给来源; 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创新的基本含义 一是引入,二是革新。 较为完整的表述即是: 创新是指“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新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 按照这一理解,创造本身并不一定都是创新。只有把创造成果引入经济系统,产生效益,才是创新。 创新与创造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二、创造 创造的含义是在原先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创立出新东西:“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辞海》)

特别强调创造具有独创性和首创性。 然而,任何创造都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已有事物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概括地说, 创造是指在破坏、否定和突破旧事物的基础上,构建并产生新事物的活动。 三、创造力 包含有两层含义: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创造潜能,即人的创造性。(自然属性) 创造力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和创造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创造性成果的一种能力。(社会属性) 概括地说 创造力是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产生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能力的总和。 创造力是指人所具有的一种潜在的、天赋的自然属性,同时又是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和开发,才可得以发挥和显露出来的一种社会属性。 也就是说: 人人都具有创造力。 创造力可开发、培育,根据需要调控到需要发挥作用的场合。 虽然说“人人都具有创造力”,但创造力也有高低之分。 美国心理学家泰勒根据创造成果的新颖程度和价值大小,把创造力分为五个层次: (一)创造力的层次分类 1.表达式创造力 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如幼儿在语言表达、绘画或歌舞中表现的创造力。 2.生产式创造力 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创造力。

产品研发流程中的知识管理

产品研发流程中的知识管理 1 产品研发流程中的知识管理 研发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经常会遇到以往的知识需要重复利用等情况。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工程师设计的图纸牵涉到各个环节,而等到实施的时候发现问题他却出国深造去了,其他工程师对图纸又有不同的理解,整个研发完全被打乱了…… 以上举的例子并不少见,看来知识管理对于研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而且整个研发过程中都必不可少,因为有些知识的重用和更新是无法事先预知的。那么,在知识管理的驱动模式下,依据机制主义的精神,发展出流程导向知识管理方法论: 流程导向知识管理方法论 在机制主义的观念下,以虚拟社群实现企业知识策略的方法,改从流程的角度切入,藉由建立项目管理机制来解决企业流程管理的问题,并以知识管理的机制实践第一层及第二层的知识管理目标,最后才依据企业的特性及需求,以及虚拟社群的方式建立学习型组织。 机制主义认为,企业想推动知识管理必须以一套有效率的管理机制为基础,才能成功,而此机制是由标准化的作业流程、项目管理机制、知识管理机制、以及系统功能等四个部分组成。 就知识管理第一个层级的实践而言,必须先厘清知识工作者的工作项目,以及彼此间必须交换之数据项,才能建立资料电子化的规则,并透过电子化方式传递工作所需之资料;此部分必须藉由流程分析的技术,厘清整个作业流程,建立知识工作者间的互动模式,然后确立资料产生与收集的时点和管道;如此再藉由项目管理

机制来监督人员执行知识作业的情形,达到知识管理的效果。 就知识管理第二个层级的实践而言,必须找出流程中关键的知识活动与作业,以及作业中必须累积的工作经验或成果,然后再藉用第一个层级建立的机制,将这些宝贵的知识资产予以收集、整理、并分享。此部份也要借重流程分析的技术与系统功能,再视情况配合建立知识管理的组织(例如知识长或知识管理部门)。 而在知识管理第三个层级的实践才会运用到学习型组织及虚拟社群的观念与方法。 传统的观念认为,企业要导入知识管理系统,必须改变企业文化,并将员工转型成知识工作者,这不论是对公司管理阶层或一般员工而言,都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办得到,也是造成一般企业推动知识管理失败最大的因素。 流程导向知识管理方法论,藉由将知识活动与日常作业流程深度结合,透过项目管理机制来驱动,再以系统功能来提高作业效率,减轻公司管理阶层及知识工作者的负担。只要每个人都贡献一点力量,机制与系统自然会协助高阶主管落实推动知识管理的意志。而且目前已发展出比较固定的导入范围及方式,无须花太多时间在形成公司的知识管理策略上,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推动知识管理的失败风险。 流程导向知识管理方法论发展路径 从知识管理系统应用的范围来看,应该先从研发部门着手,再依序扩散到业务等其它部门。以研发及业务部门为优先,主要是考量到这两种部门人员工作的特性。在Arthur Andersen 的方法论中,透过虚拟社群推动知识管理,知识工作者必须具备以下四项特质: ?不怕麻烦 ?立即行动

新产品开发工作流程

新产品开发工作流程1.流程工作内容

2.流程具体实施要求 新产品的开发流程根据以下几个阶段来考虑完善(顾客有明确要求的汽车主机厂整车付新产品开发执行APQP程序): 顾客要求评审(合同评审) 2.1.1顾客要求评审的输入有三种: 1)顾客新要求,评审依据:《顾客要求评审表》; 2)产品变更要求,评审依据:《产品变更通知单》; 3)顾客确认不合格,评审依据:《新产品开发样品顾客确认通知单》。 2.1.2顾客要求评审的输出有三种: 1)顾客要求明确,公司有能力达到,纳入开发计划; 2)顾客要求不明确,需进一步沟通后纳入开发计划; 3)顾客要求明确,但公司没有能力达到,暂不纳入开发计划。 2.1.3技术部是新产品开发顾客要求评审(合同评审)的组织者。评审的模式及时间节点:销售部将《顾客要求评审表》或《产品变更通知单》《新产品开发样品顾客确认通知单》传递给技术部 1)简单产品(比如单口型挤出、单件产品、不涉及外协加工等),技术部根据以往经验和当前公司能力初步判定能否满足顾客要求;如无法独自判定,则组织生产、供应和相关人员进行评审确定。能够开发的项目,技术部进行产品工艺分析,确定原材料、工艺流程和技术文件完成时间并编制《新产品开发计划》交生产部及责任车间评审开发各阶段的完成时间。

技术部根据开发计划的评审时间确定产品交付时间,填写完成《顾客要求评审表》或《产品变更通知单》。最终将单据交回销售部。销售部将经过审批的单据分发到相关部门。如果进行开发,技术部据此组织开发计划实施。 时间节点,技术部自接单时刻计算,两个工作日完成(当日下班前一小时的接单计入次日)。特殊情况,技术部在接到销售部单据两个工作小时内销售部提出延长评审时间的要求,销售部同意或请示上级领导同意后,按同意的时间节点完成。 2)复杂项目或整车付产品项目的开发,技术部组织相关技术人员、供应部、生产部、质保部和生产车间召开项目开发评审策划专题会议,对开发项目进行评审策划,将最终结果填写在《产品开发项目评审记录表》与《项目开发评审策划书》上,形成评审结论。 根据评审结论,《顾客要求评审表》要求的相关部门填写完成此单据,在规定的时间前返回销售部。如果进行开发,技术部据此编制开发计划和技术文件。 时间节点,技术部自接单时刻计算,五至七个工作日完成(当日下班前一小时的接单计入次日)。特殊情况,技术部在接到销售部单据两个工作小时内销售部提出延长评审时间的要求,销售部同意或请示上级领导同意后,按同意的时间节点完成。 编制新产品开发计划 2.2.1新产品开发计划的输入有四种: 1)《顾客要求评审表》; 2)《产品变更通知单》; 3)《质量问题反馈单》中涉及到需要进行产品开发(完善)的相关措施; 4)经过顾客确认上次开发样品不合格的《新产品开发样品顾客确认通知单》。 2.2.2新产品开发计划的输出:项目负责人编制新产品开发试制技术文件和开发计划的实施。 2.2.3新产品开发计划的编制 技术部根据上述“输入”编制新产品开发计划。 1)对于前述第1种评审模式确定的开发计划的编制 技术开发部确定开发计划中的具体工艺流程项目,根据顾客要求数量(主要是根或套),由技术部在开发计划中增加相应的余量(余量的目的是为了留样和车间的损耗,从而保证最终入库的数量满足顾客要求)。采用x+x的格式,例如顾客数量要求5套,开发计划上可能是5+5套,后者的+5为挤出车间的余量,故挤出车间要按10套进行生产。材料数量由技术部在开发计划上注明实际用量和种类,由生产部根据生产情况进行适应的调整。由生产部组织相关责任车间评审各阶段的具体实施和完成时间,相关责任车间负责人分别在《新产品开发计划》签字,《新产品开发计划》经技术部负责人(或其代理人)批准后下发到生产部和相关责任车间。 2)对于前述第2种评审模式确定的开发计划的编制 技术部根据《项目开发评审策划书》直接编制《新产品开发计划》经技术部负责人(或其代理人)批准后下发到生产部和相关责任车间。 编制新产品试制技术文件

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工艺改进考核奖励制度

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工艺改进考核奖励制度 一、项目研发绩效考核 公司研发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指立项时指定的项目负责人。通常与科研院所合作项目,项目负责人为新产品研发部部门负责人。公司自主研发项目,立项时根据具体项目确定项目负责人。 对于项目总奖金及项目团队各层面奖金总额,采用如下计算方案: 项目总奖金= p *b* 项目合同成本 =20%* 项目总奖金 项目负责人项目管理奖金=30%* 项目总奖金 项目成员奖金总额=50% * 项目总奖金 项目成员个人奖金= s * 项目成员奖金总额 下文将主要说明p、b、s的计算方案。 1、考核频率 1)、项目结项,并实现用户使用 2)、按照公司认可的预设项目周期进行考核 2、项目团队考核实施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项目团队考核具体方案如下所述: 考核目标:为了更好地强化研发项目管理,对已经立项的研发项目按照预定的项目考核节点对项目整体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从而实现对整个项目团队的考核。 1)、P值的确定: 项目团队绩效综合考核p = w1*p1+w2*p2+ w3* p3 考核系数p1和项目总进度考核系数p3分别设置了最高值1.5、2;另一方面,从研发侧重点出发,对项目完成质量系数设置最高值2.5。 上表中各系数权重值为(0—1),并保证w1 + w2 + w3 = 1 2)、b值的确定: b=(b1+b2) %,b1=(1-2)公司决策层将根据项目规模、项目难度等因素确定b1的具体取值。 b2 通过成果鉴定及专利申请情况进行累加方式计算,具体系数见表

3、项目团队个人考核实施 项目个人考核主要由部门经理与项目负责人共同完成,并得到公司批准。具体实施方案如下所述。 考核目标:为了保证研发项目的按期、高效、高质完成,并促进公司内员工自身的发展,特制订该考核方案。该方案将以项目考核为主要目标和主要方法。考核目标确定由核心考核目标和辅助考核目标两部分组成。 项目团队个人考核,按照计算方式:S= c * n计算; n:员工在项目中重要性系数,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员工的工作性质和个人在项目中的作用确定其在项目中的重要性。 C:C= w1 *c1 + w2 *c2+ w3 *c3,结合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工作质量、综合素质等考核; w1、w2、w3分别为项目工作量考核系数、工作质量考核系数、综合素质考核系数的权重,可由考核人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企业管理要求调节各部分考核内容在整个考核体系中所占比重。并保证w1 +w2+ w3 = 1 鉴于目前公司发展所处阶段,尚无法完全采用定量计算方法,为了降低管理难度,在实际考核中,以主观定量评价方法为主,考核标准和方法如下表所示。 1)、工作量考核方法 c1 = 个人参与项目工作量/项目工作量 个人参与项目工作量:由部门经理与项目负责人估算。 2)、工作质量定量考核方法 c2=实际完成任务/下达任务 由项目负责人主观定量评价方法估算 3)、综合素质考核 b2/100 系数范围c3为0.5~1.2(0.5以下判定为不合格)

新产品开发部岗位职责

新产品开发部岗位职责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新产品开发部岗位职责 一、本部门基本架构(见附页)。 二、开发部项目负责人岗位职责 1、拟定新产品开发计划,并按开发计划进行工作。 2、对产品的开发作市场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3、负责新产品设计、制作、试制、证件办理、试销等过程的衔接与沟通。 4、负责新产品生产工艺的设计,不能自行设计完成的可与相关部门衔接与沟 通,确保按计划完成。 5、负责组织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阶段评审、验收、确认等。 6、负责新产品质量检验规程的拟定。 7、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产品资料。 8、负责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所有技术文件的收集、整理、存档。 9、新产品宣传资料的准备。 10、负责所开发产品竞争对手资料的搜集、分析。 11、负责老产品的产品改进和工艺改进。 三、新产品开发人员岗位须知 1、熟悉所开发产品的相关知识(标准、产品特点、性能、使用范围、型号规 格、主要的技术指标等)。 2、熟悉新产品开发流程,并能认真地按流程执行。 3、熟悉简单的微机操作知识,能单独编辑文字和网络查询。 4、熟悉我公司的生产能力、技术优势;竞争对手情况、市场潜力。 四、设计部岗位职责

1、负责产品形成各过程的确认(包括:模具制造、产品试产等)。 2、按计划完成产品设计工作。 3、对设计图纸的准确性负责。 4、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功能,确保设计的产品更具有特色。 5、所设计的产品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五、设计人员岗位须知 1、熟悉所设计产品的相关知识(标准、产品特点、性能、使用范围、型号规 格、主要的技术指标等)。 2、了解公司的生产能力(如设备、技能、技术等)。 3、要考虑产品的成本,目标市场及功能和可制造性;要考虑国家的法律、法 规(如专利等)。 六、文员、包装设计员岗位职责 1、负责档案的管理和文字的打印及办公用品的领取与发放。 2、负责与相关部门的联络与沟通及本部门人员的考勤。 3、负责表单的制作与发放、辅助上级处理日常事务。 4、对本部门所有文件资料信息进行传递、存档。 5、对本部门所有人员工作绩效进行统计。 6、按计划完成产品包装设计。 7、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功能,确保设计的产品更具有特色。 七、文员、包装设计员岗位须知 1、熟悉本部门所开发产品的相关知识。 2、熟悉新产品开发流程。

2020年[企业新产品开发管理制度]

企业新产品开发管理制度新产品开发工作是指运用国内外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中所 发现的科学知识及其成果转变为新产品、新材料、新生产过程等一切非常规性质的技术工作. 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是我厂实现“生产一代,试制 一代,研究一代和构思一代”的产品升级换代宗旨的重要阶段,它对企业发展方向,产品优势, 开拓新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产品开发必须严格遵循产品开发 的科学管理程序、即选题(构思、调研和方案论证) 样(模)试批试正式投产前的准备这些重 要步骤. 一、调查研究与分析决策新产品的可行性分析是新产品开发中不可缺少的前期工 作,必须在进行充分的技术和市场调查后,对产品的社会需要、市场占有率、技术现状和发展 趋势以及资源效益五个方面进行科学预测及技术经济的分析论证. (一)调查研究: 调查国内市场和重要用户以及国际重点市场同类产品的技术现状和改进要求; 以国内 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前三名以及国际名牌产品为对象,调查同类产品的质量、价格、市场 及使用情况; 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情报和专刊,然后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 (二) 可行性分析: 论证该类产品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动向. 论证市场动态及发展该产品 具备的技术优势. 论证发展该产品的资源条件的可行性.(含物资、设备、能源及外购外 协件配套等). 初步论证技术经济效益. 写出该产品批量投产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三)决策: 制定产品发展规划: ()企业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企业 产品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和技术改造方向,赶超目标以及企业现有条件进行综合研 究和可行性分析,制定企业产品发展规划 . ()由研究所提出草拟规划厂总师办初步审 查,由总工程师组织有关部门人员进行慎密的研究定稿后,报厂长批准,由计划科下达执行.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和赶超目标,为提高产品质量进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方面的 应用研究: (1)开展产品寿命周期的研究,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预测企业的盈亏和生存, 为企业提供产品发展的科学依据; (2)开展哪些对产品升级换代有决定意义的科学研究, 基础件攻关,重大工艺改革,重大专用设备和测试仪器的研究; (3)开展哪些对提高产品 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新材料研究; (4)科研规划由研究所提出草拟规划交总师办组织有关 部门会审,经总工程师签字报厂长批准后由计划科综合下达. 二、产品设计管理产品设计 是指从确定产品设计任务书起到确定产品结构为止的一系列技术工作的准备和管理,是产品 开发的重要环节,是产品生产过程的开始,必须严格遵循“三段设计”程序. (一)技术 任务书: 技术任务书是产品在初步设计阶段内,由设计部门向上级对计划任务书提出体现产 品合理设计方案改进性和推荐性意见的文件.经上级批准后,作为产品技术设计的依据.其目 的在于正确地确定产品最佳总体设计方案,主要技术性能参数、工作原理、系统和主体结构, 并由设计员负责编写(其中标准化综合要求会同标准化人员共同拟定),其编号内容和程序作 如下规定: 设计依据(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包括一个或数个内容): (1)部、省安排的 重点任务:说明安排的内容及文件号; (2)国内外技术情报:在产品的性能和使用性方面 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或产品品种方面填补国内“空白” (3)市场经济情报:在产品的形 状、型式(新颖性)等方面满足用户要求,适应市场需要,具有竞争能; (4)企业产品开发 长远规划和的度技术组织措施计划,详述规划有关内容,并说明现在进行设计时机上的必要必 性. 产品用途及使用范围. 对计划任务书提出有关修改和改进意见. 基本 参数及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总体布局及主要部件结构叙述:用简略画法勾出产品基本外 形,轮廓尺寸及主要部件的布局位置,并叙述主要部件的结构. 产品工作原理及系统:用 简略画法勾出产品的原理图、系统图,并加以说明. 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分析比较; 列出国内外同类型产品主要技术性能规格、结构、特征一览表,并作详细的比较说明; 标 准化综合要求: (1)应符合产品系统标准化和其它现行技术标准情况,列出应贯彻标准 的目标与范围,提出贯彻标准的技术组织措施; (2)新产品预期达到的标准化系数:列出 推荐采用的标准件,通用件清单,提出一定范围内的标准件,通用件系数指标; (3)对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