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三年级(1)班

讲课题目

四边形

时间第二节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

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

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围一个四边形

教师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

学生答:①“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师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

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

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

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2、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

“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四、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如果有不明的地方提出,教师解答,并总结整节课。

五、板书:

四边形

四条直的边

四个角但教师没有说出正确的分法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

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程度

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征

总评:

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通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完整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角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小学二年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二年数学听课记录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为大家了小学二年数学听课记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目:数学 课时:一节课 授课者:刘素彦 听课时间:xx年2月28日 课题: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7的乘法口诀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乘法口诀1—7的。 2、我说你答举例:6×7= 3、开火车,师说生答。 4、两人一组互背检查。 5、换式子。把老师说的口诀改成运算式。 例子:六七四十二生:6×7=427×6=42 二、新授 1、师:先看一个故事(白雪公主) 师:一共有几个果子? 生:三七二十一,21个。 师:说说里面的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7个小矮人,每人3个果子,问一共有几个果子。 师:那么换成运算式,怎么写呢?先说加法的。 生:3+3+3+3+3+3+3=21(个)(板书) 师:这是几个3,用到的乘法口诀是什么? 生:7个3,三七二十一。 师:改成乘法算式就是3×7=21(个)。虽说乘法算式比较简单,但要先想清楚里面的关系。 2、那么再看看图里小矮人的盘子,数学信息是什么? 生:有汉堡和薯条。 师:好,完整地说。 生: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 师:好,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7个小矮人一共有几个汉堡?怎么怎么写运算式呢? 生:2×7=14(个) 师:薯条呢? 生:7×7=49(个) 师:他们用到的乘法口诀是? 生: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 3、师:好,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个杯子、花…… 师:好,看这些式子,我们都用到了乘法口诀(板书口诀)。这样跟7有关的运算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评课记录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记录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李老师设计的是一堂更加开放、活泼、更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考虑到这是一年级学生,以及他们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纪律特点和我本身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等因素,我觉得李老师这样的设计可能过于开放,或许会出现难以掌控的情形,最终难以落实知识点、渗透良好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以更好的落实知识,渗透学习态度。通过听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从生活数学出发。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本着这个精神,李老师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数一数,玩一玩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李老师又让孩子们在小组中闭上眼睛摸出各种类型的物体,或者是闭上眼睛通过摸一摸说出它是哪种物体。通过本节课,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版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一、《倍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

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角》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讲课教师 XXX 班别 三年级班 记录者 XXX 讲课题目 四边形 时间 2004-10-13 第二节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 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

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0篇下册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0篇下册 篇一: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情境导入: 1、师:小朋友,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小朋友,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生:不知道 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我这里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哪位小朋友愿意用我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生1选用棋子,摆出来有5个棋子那么长。 生2选用回形针,摆出来有6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3选用正方体,摆出来有4个正方体那么长。 2、质疑 师:这可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可量出来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是因为选用的工具不一样)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学生活动:(听故事,看大屏,用桌上的工具量长度。) 评:一开始就以童话故事的方式引入课堂,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抓住了。然后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比如棋子、回形针、正方体等作为测量物体的工具,让学生感受到用不同的工具去测量,标准不一样,那么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学习新知的迫切需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才建立了统一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厘米 1、观察直尺 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很多数。 师:对,你们按顺序读一读。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0。 师:猜一猜,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生: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板书) 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很多线,有长有短。还有“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评: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探究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三、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师:咱们估计一下,这座小桥大约几厘米长?(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2、量几厘米 学生量,老师巡视。选取几位学生演示,并评一评谁的方法好。然后互相说说是怎么量的。 师:蚂蚁们知道了扶手的长度,一定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评:这里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教师让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在量的基础之上再用说的方式来巩固测量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环节的新知识。而且选取学生进行演示,那么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也就一目了然。分析了以后能让学生对这些错误有一个比较深的印象,那么自己尝试时便会有意识地去避免这些错误。)

数学听课记录表

教师听课记录 科 目 数学授课教师班级九(1)节次第 2 节 课 题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听课教师时间2011年 9月 6 日 教学过程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一、复习引入 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学生通过思考会记起: 1 审题 2 设未知数 3 列方程 4 解方程 5 答 二探究新知 探究:传播问题 (设计说明:传播问题虽然学生常见,但它的数量关系却比较抽象,所以从歌谣入手,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 1)创设情境:有一首歌中唱道:“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今天我们首先探究的就是传播问题。师生共同分析问题,可以采用教科书中的分析方法——填空法 2)解决问题:列方程1+x+x(1+x)=121,解得x 1 =10, x 2 =-12,即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3)再思考: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染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 4)小结: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你对类似的传播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什么新认识? 教学评价 评价指标 评定等级 评价指标 评定等级 优良中差优良中差课前准备充分,有关教学资料的准备符合要求和规 范。 √ 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和联想,给学生以创新 的启迪。 √ 教学基本功扎实,讲课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富 有感染力。 √ 能有效调控课堂秩序,调动学生学习情 绪。 √ 使用普通话教学,课件和板书使用汉字规范。√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对问题的阐述简练准确,深入浅出,思路清晰,重 难点突出。 √遵守制度,按时到课,出勤率高。√ 对课程内容娴熟,运用自如,理论能够联系实际。√听课精力集中,积极思考,学习气氛良好。√ 讲述内容充实,信息量大。√遵守课堂纪律,课堂秩序良好。√ 教学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 念、新成果。 √ 对课堂教学的具体意见或建议: 1 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2 有效利用教学辅助手段; 3 师生互动欠佳,学习氛围虽然活跃,但有些后进。 听课人: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听课记录

公开课教案2 课题:商的近似数 曾都区实验小学刘友波 一、复习准备: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24÷4=416÷32=1380÷15= 二、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同学们您们喜欢锻炼不?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瞧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您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出示例1: 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观察这道算式与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就是小数该怎么除呢? (1)生:22、4千米=22400米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追问:24表示什么? 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就是说,被除数与商的相同数位就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问:与前面准备题中的224除以4相比,224除以4与它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25、2÷6 34、5÷15 五、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评议记录 1、教师应该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 2、教师巡视时,应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 3、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就是怎样求出来的? 4、被除数就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5、为什么在计算时先要扩大,最后又要将结果缩小? 6、小数除以整数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7、为什么小数点要打在被除数小数点的上面? 8、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算理的关注。 7、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运算》听课记录以及评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运算》听课 记录以及评课稿 教学过程: (一)情境表演,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想看节目表演吗?欢迎小演员上场。老师要给大家提个醒,在看节目表演时仔细想一引导,这里面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表演情境一:卖8个文具盒,卖掉了3个,又运来4个。1.(卖8个文具盒,卖掉了3个)小朋友,文具店里还剩几个文具盒呢?谁会算? 2.(卖8个文具盒,卖掉了3个,又运来4个。) 谁能提个问题?你是怎么算的? 3.师:商店里原来有8个文具盒,卖掉了3个,又运来4个,现在商店里一共有几个?你会连起来列道算式吗?4.师:(指着算式)对,商店里原来有8个文具盒,卖掉了3个,又运来4个。 5.大家看仔细。这道算式既有减也有加,你会算吗?你是怎么算的呢? 6.先算8-3=5,这个5呀,我们既可以记下来,也可以记在心里!(先写后说) 7.大家一起说,这道题先算8-3=5,再算5+4=9 表演情境二:1支铅笔,运来8支,卖走3支。

1.老师要考考小朋友,谁能用几名话把刚才的过程完整地说一遍!你能提个问题吗?谁会列算式? 2.商店里原来有1支铅笔,运来了8支铅笔后,又卖掉了3支铅笔。 3.这道题怎么算呢? 4.比较一下这两道题,它们在算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小结:你观察得真仔细,这种有加有减的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连加、连减一样,都是先算左边的再算右边的。(评:通过现场表演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历认识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动手操作,巩固深化。 刚才几个小朋友表演得真精彩,下面表现得好的小朋友,课后就可以得到老师的一朵小红花。 1.示范操作,先列式。 ①注意看老师是怎样摆小圆片的,看谁观察最仔细。这里有7个0,拿走了2个,又放上去1个,现在有几个?你能列道算式吗?写在随练本上! ②4个0,放上去1个,又拿走2个,现在有几个?(指名回答) ③刚才是看着老师先摆圆片,再写算式的,现在请你们看着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三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三篇 导读:本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课前谈话: 1、组织学生整理学具。 2、老师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很好,都看着我啦。还记得我吗?记得我什么? 来介绍一下自己?“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老师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吗?本来是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这是为什么呀?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所以曹冲通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评: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进“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圆面积。 1、出示圆形纸片,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2、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 请生上台指出来。揭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洁清晰。 二、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一)起 1、启发思考:怎么求圆的面积,在大脑中检索一下,咱以前要研究一种什么新的东西,都用的是哪些方法?(把它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以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说明) 2、那么圆形能不能转变成其它图形?小组合作商量商量,试试看。 小组合作(估计每一小组发到的学具有:8开铅画纸一张、蓝色圆形纸片若干、剪刀一把、双面胶一个、直尺等)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法: (1)组1: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这样,其中一个扇形的面积乘以4,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师:有什么问题? 生1:扇形面积不会算。 生2:看成三角形。 师:行不行?为什么?但是还是比较接近的,对不对? 评:这种方法在以往《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很少出现,后面的环节中经过学生的探索,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种方法?据麻老师课后讲,设计

数学听课记录写范文

数学听课记录写范文 做好听课记录是听课者基本素质的体现它反映了听课者的品德、态度、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额数学听课记录欢迎阅读 授课人:xx 时间:20xx.x.x上午第二节 地点:五小多媒体教室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口算(教师说算式学生口算) 2、笔算(出示一个不进位加法算式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课本14的情景图 2.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从图上你获得了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35+37= 2.交流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 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操作摆小棒 (2)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3)尝试列竖式计算理解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弄清为什么“5”与“7”对齐(相同计数单位的数) (4)PPT演示列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与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 4.即时练习 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三、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4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第3小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ppt显示的第15页第5题找错误 四、课堂总结 (一)回顾小结完善课题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利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计算时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是否满十 听课有感: 1、周老师整节课的教态自然调动了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整节课感觉老师的节奏不紧不慢很有耐性 3、本课周老师未能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没有板书 建议:

1、课前为了方便练习竖式老师提前给每个孩子准备草稿让孩子养成打草稿的好习惯 2、这节课的课题只是在课件上出现过在后面的学习中就没有再出现过所以一节课的课题还是很有必要板书出来因为孩子看在眼里 才能记在心里 课前谈话: 1、组织学生整理学具 2、老师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很好都看着我啦还记得我记得我什么 来介绍一下自己“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3、老师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本来是想知道大象的重量 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这是为什么呀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大象的重量 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所以曹冲通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就可 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评: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进“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圆面积

数学听课记录

数学听课记录

例2:某小学数学课听课记录 一、算一算 16+28 25—7 53-8 4+21 25+13-4 36-22+7 53+4-5 30+15—5[可用卡片的形式。注意速度] (说说怎样算的) 2、说一说 男生有人,女生有13人,? 面包有个,拿走12个,? ??还剩多省个同学?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有几人? 二、 1、谈话。星期天干嘛? 2、出示主题图。看到了什么?[当同学沉默不语时可组织同桌互说一下。要直奔主题,花时不可太多,注意引语,问题不要太琐碎] 一生发言并上台指。[意义何在,教师的关注点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学生上,教师可以采用反问的方法] 让学生将信息连起来说。师板书:现在有多少人?[最好呈现完整的题目] 3、学生独立尝试。 4、同桌交流,说思考过程。

5、汇报 生1:22-6+13(并说说是怎样想的)[要注意教学形式,不要仅仅局限于师生互动,可用生生互动,汇报就可以让学生上台等,评价时也可让学生互评,而不要总是教师引着,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显得沉闷] 生2:22+1-6说说是怎样想的。并在图中划出。[很好☆☆,注意了图形结合,有助于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6、再次说思考过程,(针对上述两种方法) 7、师板书22—6=16人16+13=29人。问学生这样可以吗?什么意思?[教师因为没有走进学生,所以才会导致教师要自己说出,使课的感觉大打折扣] 8、将第二种方法也写成分步列式。 9、说说分步和综合的联系,两种方法的联系。师概括出数量关系。剩下+又来的人数=现在人数总人数-走的人数=剩下的人数。[数量关系是让学生去感悟体会的,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必要得出如此完整的数量关系] 10、师板书13-6+22,有一小朋友是这样列式的,可以吗?[?有必要吗?] 11、师小结,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三、练习 1、练习题1[何为练习,就放手让学生去练]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出自:范文先生网

小学数学教师听课记录范例

小学数学教师听课记录范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讲课教师 XXX 班别 三年级班 记录者 XXX 讲课题目 四边形 时间 xxxx-10-13 第二节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 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

数学听课记录表

科 目 数学授课教师班级九(1)节次第 2 节 课 题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听课教师时间2011年 9月 6 日 教学过程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一、复习引入 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学生通过思考会记起: 1 审题 2 设未知数 3 列方程 4 解方程 5 答 二探究新知 探究:传播问题 (设计说明:传播问题虽然学生常见,但它的数量关系却比较抽象,所以从歌谣入手,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 1)创设情境:有一首歌中唱道:“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今天我们首先探究的就是传播问题。师生共同分析问题,可以采用教科书中的分析方法——填空法 2)解决问题:列方程1+x+x(1+x)=121,解得x 1 =10, x 2 =-12,即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3)再思考: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染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 4)小结: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你对类似的传播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什么新认识? 教学评价 评价指标 评定等级 评价指标 评定等级 优良中差优良中差课前准备充分,有关教学资料的准备符合要求和规 范。 √ 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和联想,给学生以创新 的启迪。√ 教学基本功扎实,讲课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富 有感染力。√ 能有效调控课堂秩序,调动学生学习情 绪。 √ 使用普通话教学,课件和板书使用汉字规范。√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对问题的阐述简练准确,深入浅出,思路清晰,重 难点突出。 √遵守制度,按时到课,出勤率高。√ 对课程内容娴熟,运用自如,理论能够联系实际。√听课精力集中,积极思考,学习气氛良好。√ 讲述内容充实,信息量大。√遵守课堂纪律,课堂秩序良好。√ 教学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 念、新成果。 √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

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 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围一个四边形 教师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 学生答:①“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师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模板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模板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如何写?j具体写什么内容呢?本文是精心的初中数学听课记录模板,希望能帮助到你! (一)从教学目标上看 “锐角三角函数”属于三角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从《数学课程标准》看,中学数学把三角学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放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第二部分放在高中阶段。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主要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本套教科书安排了一章的内容,就是本章“锐角三角函数”。在高中阶段的三角内容是三角学的主体部分,包括解斜三角形、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简单的三角方程。无论是从内容上看,还是从思考问题的方法上看,前一部分都是后一部分的重要基础,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是学习三角函数和解斜三角形的重要准备。 本章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主要是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以及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内容。锐角三角函数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也为锐角三角函数提供了与实际联系的机会。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直接基础是相似三角形的一些结论,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赖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等内容,因此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等是学习本章的直接基础。本章重点是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直角三角形的

解法。正确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才能真正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利用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绕满远老师在上课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比较准确,能以学生的现有水平,重视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复习,从而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传授。课堂上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有机整合教学资源,努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二)从处理教材上看 在进行新课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一副三角板有几个锐角?分别是多少度?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是多少?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接着,老师又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对以上问题你是怎么做的?是怎么想的?这个让学生“怎么想的”说出来是对学生深层次的引导和启发,而且我认为,把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说出来,让学生从“说数学”的高度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再上一新台阶的处理方法令人赞叹。 在老师的引导下启发下,结合三角函数的定义,很快完成了求30°、45°、60°的三角函数。怎样让学生记住这几个函数值呢?老师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首先,开始一个测试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仅仅是理解了函数值的求法还远远不够的。“哪位同学已经知道各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请举手。”过了一会儿,有两个学生举手,老师让一个学生提问,另一个学生回答。结果,回答不是很流畅,出现百分之三十三的错误。在事实面前,使学生认识到记忆三角函数的重要性。于是老师介绍了多种方法,在介绍这些方法时不断提高问题的质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努力使学生的知识得

一年级小学数学上册听课记录表

精品文档 . 数学听课记录 教者班别一(2)记录者 题目认识图形时间第12周第 1 节课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他们的名称, 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相关的物体和图形。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提供活动机会,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的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 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不同点几何图形。 教法:演示法、观察法。 学法:小组探讨。 教具准备:不同的立体图形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景导课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猜猜看到底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谁来揭开它?大家喜欢它吗?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机器人的到来。 二、分类感悟 师: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机器人很高兴!下面老师想请你们把桌面上的这些做机器人 的玩具分分类。 1、学生小组活动。 2、汇报分类结果。 师:哪个组来告诉大家,你们组把玩具分成了几类,怎样分的 生1:我们组按颜色分,分成了五类。 师:有道理!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2:我们组分成了两类,会滚的一类,不会滚的一类。 师:有同学可能没听明白,请拿上台给大家看看。 师:你们组很有办法,还有哪个组来汇报一下? 生3:我们组把长得像的放在一类,分成了四类。 师:你们说得很棒!也请拿上台给大家看看。现在大家和他们组一样,把长得像的放 在一起,它们是好朋友,分成四类。 三、玩耍体验 师:下面我们分别认真地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这些好 朋友长得是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感觉。赶快行动吧! 学生小组活动。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一): 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听课记录 一、提出猜想,引入新知 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同学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呢? 生:个位是3、6、9的数。 生:个位是0~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如30、21、12…… 生:个位是0~9的数都不必须能被3整除,如11、13、14……(沉默片刻后,学生纷纷表示反对,并举出例子进行反驳) 师: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出现了片刻的冷场)你们想透过自我的操作来发现这个特征吗? 生:想!(跃跃欲试)

二、实验操作,初识新知 各小组用自我组里的小棒摆数摆数,并完成教师发给你们的表格。 三、汇报交流,理解新知 师:透过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5:教师,我发现303、120、450、300、960等数能被3整除。 生6:教师,我发现用3根小棒怎样摆都能摆出3的倍数。 师:是吗,只能用3根小棒吗?(很多学生举手回答:6根、9根、12根……) 生7: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只要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必须能被3整除。 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再观察一下,你们必须会有新的发现。(学生讨论一阵后开始举手) 生8: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就是它所摆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

生9: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同学们真棒!自我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同桌间互相再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略) 五、回顾梳理,内化新知(略) 本节课中,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透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没有一味地套用教材,而是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操作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了“猜想──失败──疑问──求知──解决等一系列过程,逐步地感悟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关。当学生透过操作对新知有所感悟后,就必然产生说的愿望。于是,安排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两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感悟各抒己见,大胆争议甚至激烈辩论。交流的问题并非为了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而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的需求,是他们在感悟后急于表达而自然产生的想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自我去讨论、去体验、去感受,相互纠正和补充自我的片面认识,最终使新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步一步浮出“水面”。 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学生感悟和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他们还不断体验数学的魅力,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