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禅宗的生态美学智慧

论禅宗的生态美学智慧
论禅宗的生态美学智慧

[收稿日期] 2002-01-20

[作者简介] 邓绍秋(1963-),男,湖南醴陵人,株洲师专中文系副教授。

第3卷第3期2002年9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hua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V ol.3,N o.3

Sep.2002

论禅宗的生态美学智慧

邓 绍 秋

(株洲师专中文系,湖南株洲412007)

[摘 要] 禅宗具有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缘起论与无我论是它的哲学基础。禅宗生态美学智慧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

方面:(1)禅宗自然观的生态美学智慧;(2)禅宗生命观的生态美学智慧;(3)禅宗心性论的生态美学智慧;(4)禅宗认识论的生态美学智慧;(5)禅宗解脱论的生态美学智慧。研究禅宗生态美学智慧,对于当前的环境保护与美学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禅宗; 生态; 生态美学智慧; 缘起论; 无我论;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B9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04(2002)03-0013-03

一 禅宗生态美学智慧的哲学基础

禅宗生态美学智慧的哲学基础是佛教的“缘起论”与“无我论”。

先看“缘起论”。佛教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各种因素构成的,换句话说,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瞬息万变的,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东西。佛教所谓的“缘”,是结果之所以产生的条件,“起”则是生起的意思。缘起是一切事物生起的因缘。按照缘起论的观点,人与自然相互依存,每个事物都不能够脱离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换句话说,任何一微小事物无不蕴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所谓“芥子容须弥,毛孔收刹海”,指的就是这层意思。例如,《华严经》就拿因陀罗做比喻,说明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我认为,佛教缘起论与现代生态学整体论存在相通之处。现代生态学家莱文斯和莱沃丁都认为,整体是“一种由它与它自己的部分相互作用、并与它所隶属的更大的整体相互作用而规定的结构”,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也是因缘和合形成的。我们要克服生态危机,就要避免笛卡儿的还原论、牛顿的机械观,转向整体论。

佛教关于缘起的核心思想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

生。”[1]

也就是说,世间万物是互为因果而形成的网络系统。

印顺大师说:“此”与“彼”泛指因果二法,表明因果间的关系,

用一“故字”。[2]

由此可见,缘起的简单定义,即是缘起故彼

起。既然万物都是因果相连的,所以,人类的所作所为不但影响周围环境,而且反过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注重环境保护,也就是对生命本身的珍爱。因此,禅宗生态美学智慧的哲学基础之一是“缘起论”。

再谈“无我论”。日本禅宗大师认为,佛教解脱说是建立

在无我论基础上。“无我论”其实是佛教“缘起论”的发展。我们知道,佛教否定了事物的实体性存在,所谓四大皆空,就是指事物没有自性,必须破除人我执和法我执。佛教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解决人类中心主义所带来的危害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人和万物一样,不是实体性存在,自然界也不是实体性存在,只有这样,才能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现代西方生态理论也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从宇宙自然的立场出发,以此来解决好人我对立的问题。

二 禅宗生态美学智慧的内容

(一)禅宗自然观的生态美学智慧

禅宗自然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性即自然。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第二,指修行的自然。慧能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

一切法,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3]

禅宗认为,行住坐卧皆是

修行。第三,指禅宗境界的极好体现就是大自然。其中,最后一种意义与生态美学关系密切。禅宗把自然山水作为佛性的体现,自然成为禅宗境界的最好体现,所以,唐代以来中国寺庙、佛塔、诗歌艺术出现亲近自然、与自然风景结合的趋向。所谓“春天月夜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就是在自然的启发下,顿悟人与自然完全合一的禅境。什么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也是通过山水自然来表达参禅悟道的经过。还有“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都是有名的悟道禅诗。

例如,中国寺庙园林化的景象就是禅宗亲近自然的体现。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发展与佛教中国化是同

步的。佛塔寺院的园林化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中国寺庙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于寺庙与环境的和谐美。如灵隐寺只是杭州西湖湖畔的一座中等佛教建筑,就其本身而言,没有什么独特之处,然而,这里的自然环境特别幽静,它的对面是飞来峰,苏轼有诗为证:“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飞来峰犹如寺庙的天然屏风,使人回首石山,慢慢观赏大自然的美景。到过灵隐寺的人莫不被这种超凡脱俗境界所陶醉。寺庙塑造的特殊空间更能引人入胜,使人得到不可言说的审美体验。所谓“特殊空间”,其实是从物理空间转化而来的心理空间。我们把它称为“视觉的公案”。即寺庙把我们引入禅悟的境界,实现生命的高峰体验。

再如中国佛塔的环境美。所谓环境美,是指佛塔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所构成的园林空间形象。中国佛塔由于受禅宗精神的影响,呈现出园林化的倾向。中国佛塔的园林化,就是把佛塔与自然山水环境协调交融起来,营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理想空间。江苏镇江金山寺塔就是美化园林景象的代表。该塔与周围的山川秀色形成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山川胜景是金山寺塔的背景,而金山寺塔又成为周围环境的重心与视点。佛塔在金山的衬托下,显出高耸入云的气势;而金山则因佛塔的点缀,仿佛变得雄伟高大起来。根据西方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人们的视觉具有整合功能。佛塔的环境美,正是人们将佛塔与环境整合为一体的结果。佛塔与不同环境的组合,会出现千姿百态的空间形象。

(二)禅宗生命观的生态美学智慧

首先,众生平等是禅宗生命观的基调。这对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维护宇宙生命秩序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佛教所讲的众生包括十类,又称六凡四圣。所谓六凡,是指鬼、地狱、畜生、阿修罗、人、天;所谓四圣,是指声闻、缘觉、菩萨、佛。每个生命者可以通过修炼,上升或下降。佛教所谓的众生包括一切生命:不同个人、不同群体、不同种族、不同生物等等。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他们在本质上是平等的。西方生态学家尊重生命,并将生命关怀延伸到人之外的一切生物。施韦泽指出“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4]

其次,禅宗的顺世贵生的思想,即提出不杀生,对于当代生态保护很有启发意义。

禅宗以前的佛教流派对生命的态度是消极的,企图通过对肉体的摧残、舍弃,脱离苦海进入彼岸世界。所谓苦行僧,就是这个意思。禅宗坚决反对残害与漠视生命,极力主张顺世重生。禅宗重视生命的思想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重视人的地位;二是重视人的生命;三是重视人的本质。禅宗认为,心性是成佛的根据,也是生命的本质。

(三)禅宗心性论的生态美学智慧

禅宗心性论是禅宗生态美学智慧的根由。禅宗六祖慧能始终强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心性论。他在《坛经》上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澈,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黄檗希运说得更加明白:“诸佛与一切众生,惟是一心,更无别法……使佛觅,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5]众生成佛的依据就是自心,众生不能成佛的根源是妄念遮盖了自心自性。所以,禅宗创造了许多意象来暗示这个禅理。

1、无位真人意象:“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目出入,未得证据者,看,看!”[6]

2、平常心意象:“道不用修,只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7]

3、镜月光明意象:“一灯照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8]“人人自有光明在,看时不见暗昏昏。”[9]

禅宗的心性论,缩小了众生与佛之间的距离,打破了此岸与彼岸、在家与出家、生死与自由之间的界限,是一种倡导简捷、平等和现实的佛性论。这种心性论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禅宗心性论中所谓的本来面目、平常心、自性、无位真人等等,与现代生态美学的生态美境界十分接近。生态美就是恢复生命的本来面目,肯定和欣赏生命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四)禅宗认识论的生态美学智慧

禅宗提出即心即佛的认识论。黄檗希运说:“即心是佛,无心是道。”就是说,把握了本心就修成了佛。心与佛之间,用直觉体验来连接。即强调对宇宙本体的直觉体验,这种体验是运用直觉的方式认识,有学者认为,它是东方传统里面以气为中介的一种场意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直觉的认识不同于西方的科学认识,而是直接进入个体内部潜意识进行省悟,个体的认识取决于自己开发的生命潜能所达到的境界。直观的认识是融内景观察和思维活动于一体的认识模式。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融为一体。直觉的认识在对信息的加工方式上,也不同于科学认识。通过人与宇宙的感应和共振,引起大脑自发地显现外界的变化过程。这种通过反观内求的认识方式,之所以能够有机综合地摄取自然的真实信息、领悟宇宙的本质,是因为人是万物长期进化的产物,凝聚着生命物种共同起源的基本信息。所以,人作为小宇宙,具有反映整个宇宙信息的可能。人只有在他与宇宙和谐相处的状态下,才能够让意识发挥到最佳的境界。禅宗的生态智慧就产生于直觉思维,即人与宇宙和谐相处的瞬间。它比理论思维更容易获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复杂性,更容易体会人与宇宙的和谐。禅宗直觉思维对于解决当代生态危机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禅宗解脱论的生态美学智慧

禅宗解脱论与佛教思想密切相关。所谓佛教净土,又叫做净国土,它是佛的处所,也是大乘佛教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佛教的清净之地。佛教对净土的描绘充分体现了佛教的理想生态观。佛教净土的种类很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阿弥陀佛净土。《阿弥陀经》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西方极乐世界,是无苦无乐的世界。佛教徒以净土为追求的目标。净土是菩萨善行的果报,它的实现有赖于众生的努力。禅宗在佛教净土基础上,提出净土在世间,无须到西方苦求,即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改

41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

造便可实现。

三 研究禅宗生态美学智慧的意义

(一)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

首先,它有利于人类确立健康的生存价值观。人类生态环境的失衡,生态危机的加剧,生存质量的下降,正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作用的结果。怎样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呢?正确的答案是必须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桎梏,确立一种新的价值观,这就是生态价值观。而这种生态价值观恰好是禅宗所提倡的。

其次,它有利于促使人们按照生态自然规律办事,尽量避免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生态异化。

我们知道,人类的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是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在科学技术的运用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的倾向而使环境受到破坏,这就是生态异化现象。在这个意义上说,禅宗指出的明心见性的思想,为我们克服生态异化、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有益的思路。这其实也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生态异化的思路。这其实也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生态异化的抨击。这对于今天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建筑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最后,它为推动社会变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现代工业文明造成“商业化的自然”、“污染化的自然”、“军事化的自然”,这实际上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决定的。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从社会制度入手。禅宗开出的药方则是破除我执和法执,摆脱人类的妄念和烦恼,回归自然自在的境界。

(二)研究禅宗生态美学智慧对于当代美学建设的意义

首先,禅宗思维与生态美学思维相通。禅宗所运用的思维,实际上是生态美学的天人合一的思维,这种思维不同于传统美学的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它明确肯定了人与自然的必然联系,即自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这种新的美学思维,将给美学开辟广大的发展空间,使传统美学生态化。禅宗的生态美学思想,还启发我们把生态美作为新的审美对象以及新的审美范畴。人们在生态美体验中,直观地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生活的母体,真正感悟到人类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

的必然性。

其次,禅宗与生态美学一样,强调人与自然之间、自然界各物种之间的和谐。所谓和谐,是相互支持以及与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来的美的特性,这种和谐是通过一定生态景观来表现的。由于地球上不同的地理分布和各种不同的生态因子构成生态景观的多样性,物种之间的竞争是通过广泛合作进行的,并不是单一的优势物种取得生存权,如高大的乔木下面也有矮小的灌木或更低的草本植物,他们和谐相处,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条件。动物中,各种之间也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共生。具有生态美特征的人工生态景观也体现着和谐的特征。一些名山的庙宇、江河驿道旁的亭阁,城市中的园林,文化景观、自然景观相融和的旅游区,尽力使人为的建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而禅宗早就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例如,众生平等的思想与当代生态学承认生物的多样性与和谐性的思想一致。

再次,禅宗和生态美学都主张回归自然。禅宗早就指

出,人的本性是自然的,“僧家自然者,众生本性也。”[10]

由此

说明自然是生命的本质。

总之,对禅宗生态美学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功能。

[参考文献]

[1] 杂阿含经卷十二[M].

[2] 印 顺.佛法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9.

[3] 慧能.坛经[M].

[4] 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M].陈泽怀译.上海:上

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9.

[5] 筠州黄檗山禅师传心法要[M].[6] 临济录[M].

[7]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M].[8] 祖堂集(卷二)[M].

[9] 古尊宿语录(卷十五).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上[M].[10] 荷泽神会禅师语录[M].

E cological and Aesthetic Wisdom of the Chan Sect

DE NG Shao -qiu

(Zhuzhou Teacher s ′College ,Zhuzhou 412007,China )

Abstract : The Chan sect is of rich ecological and aesthetic wisdom.The theory of “Origin ”and “Without Oneself ”is its philos ophical basis.The content of its wisdom consists of five aspect ,that is ,nature ,life ,disposition ,cognition and extrication.The study is significant in inspiring the present enuiv onmental protection and aesthetics building.

K ey w ords : the Chan sect ; ecology ; ecological and aesthetic wisdom ; “origin ”; “without oneself ”; en 2viromantal protection

5

1第3期 邓绍秋:论禅宗的生态美学智慧

禅宗故事,感悟做人的道理

禅宗故事,感悟做人的道理 篇一:禅宗智慧感悟 我的学习杂感 这个学期校选课,我选择了《中国禅宗智慧》这门课程。其实说实话,当初选校选课的 时候,并没有多大在意,只是随便一选,当时想学一下禅宗智慧,只是单纯的想了解一下什 么是“禅”。不过,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禅”离我的生活并不遥远,它就在我的 身边,它也不想人们想象的那么枯燥,相反,还很有趣。通过禅宗智慧,我对禅有了更加深 入的了解,也产生了兴趣。 禅,我认为,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一种 独特的思维方式。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对人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对 天地万物的问与答,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在我看来,在禅宗的世界里,并没有所谓的对

与错,它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心。有时在常人看来很矛盾的事物,在禅宗的世界里,它很平常。 这也就是我初次接触禅宗时的疑问,在禅宗看来,一切都是对的,一切又都是错的,有时甚 至所答非所问。 在课余时间,我也特意看了一下有关禅宗的书籍,了解一下禅宗。中国禅宗是由唐宋时 期无数杰出的禅师创造的。他们生活在清风翠岩下、枯藤老树间,或互斗机锋,或指天笑月, 纵情潇洒而风流。他们的出家不是为了逃避尘世的喧嚣,而是寻求人生智慧的途径。他们强 调自尊、自信、自立、敢于否定崇拜,敢于离经叛道,从而完成了中印文化的交融,开创了 大智大慧的中国禅宗。博大精深的禅宗,蕴涵着中华文化特有的风采和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生 智慧,至今仍不失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座独特的丰碑。 一千多年以来,禅宗吸引了多少文人士大夫为之痴迷,同时成为他们精神的一部分。在 我看来,禅可以使人们把握自己、肯定自己、热爱人生,使我们自由、奔放、果敢、豁达,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自然辩证法概论部分答案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 二、谈谈你对人工自然的认识。p42 三、如何评价技术悲剧论和技术乐观论? 技术乐观:p88.90 技术悲观:p90.92 四、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p81 五、如何理解模仿创新?p134 模仿创新优势在于可节约大量研发及市场培育方面的费用,降低投资风险,也回避了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稳定性,降低了市场开发的风险。但是同时难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而且新技术也并不总是能够轻易被模仿的。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专利制度的不断完善,要获得效益显著的技术显然更不容易了。

读易中天《中国智慧》有感

读易中天《中国智慧》有感 开卷有益。 自拜读易中天先生的《中国智慧》后,间或于闲时思及书中所言所语,自问非文史或哲学系的科班出身,因之所思所及自难深远、穿透。然而,能据之增加对中国智慧的了解及探思,仅此,亦是受益。 书中六章,分为: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对应六个主题而言,由于自身水平的局限,对各主题的理解程度与及感想也就深浅各异,参支不齐。 《易经》是个好东西,但自问弄不太懂,对于第一章周易的启示而言,收获不多,但起码弄懂了老祖宗很早已提出了事物的两面性:阴与阳,以及两者间的动态和转换问题。想一想,这么多年前的人能达到这样的智慧,也就不能不服了!作为炎黄子孙,真的是沾着先辈们的光走过来几千年的岁月。 孔子,这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都绕不开的一个人,厉害,但不邪门。其中庸的思想,影响是何其深远,及至时下,仍有着无法替代的现实意义。窃以为,孔子与老子最大的不同是,孔子是入世,老子是出世,入世好还是出世好?这似乎没有唯一的标准。另外,平心而论,孔子之后的儒学发展所带来的一些糟粕,实不应算到孔子头上。 至于兵家的思考这一章,引发出来的思考是正义性与及和平的成本问题。当然,那年代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也许从上至下的君将臣民都不会想这些问题,然而,现活的人却不应该不重视和关注这些问题,毕竟现代战争的武器太先进了,大伙若一起来真的,相信地球和人类还真的折腾不了

几下子。 “道可道,非常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两句是对老子《道德经》至深刻的记忆。第一句有点象绕口令,然却在披着神秘主义语境的外纱之下,异曲同工地道出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只能无限接近真理的论断。关于第二句,初看时着实有点受不了,多看几遍多思几番,却觉内里景象万千,而且,透着古代朴素唯物观,了不起,受教得很。 魏晋,着实是一个很奇怪很特别很有趣的历史时空段,从不同的价值角度而言,可能会出现斥之骂之笑之敬之的不同看法,文化是多元化的,价值观应也可是多元化的,无论魏晋这朝代多么的异样于中国历史中的其他朝代,作为后人,觉得那朝那些人那些事儿中,还是有些值得称道的地方。 禅宗,好玩。因为不象传统佛教那么繁琐的程序。而且,应该说本土化很到位,所以,中国人受用,正因为受用,禅宗也得以源远流长,为世界文化留下了一笔可贵的“合资品牌”遗产。调侃下细想,这儒、道、墨、法都是咱民族的“自主品牌”,而禅宗这“合资品牌”竟能在这众多“自主品牌”的包围圈中存活下来,其本土化的适应性还真不容忽视。 易中天先生的文笔风趣幽默兼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深刻独到,这甚合我等非专业人士拜读,这亦是自家能坚持阅毕全书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然而,读书有感之余,亦体悟到:路要走,书也是要读的。

自然辩证法部分参考答案

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和意义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1)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具有哲学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有三:第一、从研究内容上看:它把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活动都看成是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其中普遍而深刻的规律性,因而具有哲学世界观的性质 第二、从研究的角度上看:它主要不是对自然界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对认识变革自然的活动进行纯思维逻辑分析,而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来研究自然、人以及两者的中介,因而具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相统一的特点。 第三、从研究的方法上看;它不局限于一般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而更重视哲学抽象。哲学抽象主要特点是进行多层次分析和多学科综合,以便提炼出既普遍又深刻的内容。(2)自然辩证法属于分支哲学,具有中介性质。自然辩证法的普遍性和抽象性比自然科学长,比马克思哲学的普遍性和抽象性小,介于二者之间。 2、自然辩证法的意义a.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时代正处在一个伟大的转变时期。“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科学自身在转变之中”。19世纪生物学首先发展为演化的科学,20世纪以来,物理学和化学也发展成为演化的科学。科学自身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对自然界的基本看法。b.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技术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多种因素发生和发展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为它所提供的条件和环境的制约。c.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需要面对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人类不得不认真地进行反思,不得不从自然观、方法论和科学观的高度来认识和审视这些问题,深刻把握和遵循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合理实现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d.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需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的精神,就必须从当代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中汲取营养,也就必须发展自然辩证法的研究。e.建设现代化的需要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关键 f.科研工作的需要对科研工作者来说,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它坚持从自然界本身的原因说明世界的本原,把自然界看作是不断产生和不断消灭的永恒运动的过程。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这些基本观点,本质上是统一的。但是由于古代自然科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是非常笼统、模糊和粗糙。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直观性、猜测性、简单性。朴素性:简单性;不够科学;把自然界的运动看成是一个圆圈式的简单循环,不能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内在联系的过程性/ 猜测性:幼稚的或错误的,甚至带有神秘主义色彩。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它克服了古代自然观的局限,具有较坚实的科学基础,在对自然界细节的认识上高于古代。另一方面,它对自然界整体的看法又低于古代,形成了形而上学的观念。 [1] 形而上学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是与当时经验自然科学所运用的还原分析法密切相关的。所谓还原分析法,就是把复杂的事物和复杂的关系,还原为简单的事物(要素)和简单的关系,即把一个统一的整体分割为若干孤立的部分(要素),分别研究各个部分(要素)的属性、特征、结构和功能,然后再把这些部分合为一体。但如此所得到的结论却是各个部分的共同属性,而不是原有对象的整体性。 它对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虽然必要,但却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即孤立地考察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撇开它广泛的总的联系;不是把自然界看作是运动的,而是看作静止的;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的,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不是看作活的,而是看作死的。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便显得越来越不适用了。 [2] 机械性[3] 不彻底性 A、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核心观点:“自然界绝对不变”。 B、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孤立,静止,片面的看问题。看不到事物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特别是其运动,变化,发展的内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中国的智慧》读后感

《中国的智慧》读后感 在阅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WTT为大家收集的《中国的智慧》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早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中酷品三国,妙语连珠地塑造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评说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精练生动,令人印象深刻。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国智慧》,文字轻松活泼,谐趣横生,依然是易中天贯有的风格。 此书分为六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办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初看标题,中规中矩,古韵足,让人难以理解其中个味。继而仔细读来,顿然大笑。 “周易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我国北方人相对阳刚一些,南方人相对阴柔一些,比如苏州人,他们连吵架都很温柔。”像这样平实易懂的句子,书中比比皆是。《周易》是一本特别神秘深奥的古书,一般的人很难看懂。然而,易中天所讲的“周易的启示”却非常简单明了。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说:“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不是各打五大板。”中庸的原则,书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处。中庸

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修养,质朴和文雅各占一半,即为中庸之道。 六章节中,我甚是喜欢“禅宗的境界”这一章。禅宗佛道,历经几千年,一直备受追捧。现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晓禅理,但是关于禅宗的境界,却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来更寥寥无几。书中首先讲到“立地成佛”,就得说禅宗的境界在瞬间,靠觉悟,不是修行。整个中国智慧的体系中,禅宗不同其他,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开篇这句诙谐的调侃,使我不觉莞尔一笑。禅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说故事的方式,引人入胜。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把禅宗的由来、传承及觉悟缓缓道来,像沏一杯清茶,经过放叶、冲醒、翻滚、叶沉、茶静,最后万物皆空。“该放下就放下,该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禅宗的境界。 《中国智慧》,语言幽默生动,哲思处处开花。可快阅也可慢读,能粗看亦能细品。睿智博学的易中天在《中国智慧》中,精辟地剖析了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谆谆地警世,为读者洗涤心灵。比起某些晦涩难懂的古书,《中国智慧》是一本让人看得明白、读得懂的好书。

论丰子恺的美学思想与禅宗美学

论丰子恺的美学思想与禅宗美学(2012级美术学20120901098 朱莉) 中文摘要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杰出的漫画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在介绍和诠释国外美学理论的同时,以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敏锐的理论洞见,提炼出“绝缘”、“苦闷”和“情趣”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美学概念,赋予其独特的思想内涵,从而建构自己的美学观。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是一个最大胆地举起反叛旗帜的思想流派,其“即心即佛”、“即烦恼而菩提”和“无相、无往、无念”的宗教美学思想与丰子恺美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关系。 关键词: 绝缘,苦闷,童心,禅宗,无相,即心即佛 一、丰子恺美学思想 丰子恺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禀赋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敏锐的理论洞见,开阔的审美视野和悲悯的宗教情怀使其成为思想独特的美学家。在当下大众主张“俗不伤雅”,用雅俗共赏的方式提高大众审美,美化大众日常生活。在西方与中国美学思想上,主张“多样统一”用西方美学理论激活中国传统美学。综观丰子恺的美学思想,丰子恺将中西美学思想结合提炼,形成自己最为独特美学思想,其中“绝缘”、“苦闷”、“童心”这三个关键词可以充分阐释其独特的美学思想。 二、禅宗美学基本特征 禅宗美学在中国唐宋时期崛起,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美学与艺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其美学基本特征有一下三点: (一)、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作为对传统佛教的一种反叛的思想流派,禅宗把传统佛教中只存在彼岸的庄严神圣的东西与现实感性生活相混淆,禅宗“即心即佛”这种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实质上是一种审美境界,在这一境界中意识主体会得到一种包含所有细微情感净化或者感性情绪的升华。 (二)、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在禅宗看来“即烦恼而菩提”是智慧的最高境界,烦恼就是人的生存状态,只是他不真实。这种既不脱离感性现实生活,又不驻心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 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个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运动自然观的内容有以下3点: 自然界存在辩证运动,自然界指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自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理解技术工程,从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共产主义建立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也等于自然主义。 2、系统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中国的智慧读后感

中国的智慧读后感 中国的智慧读后感(一) 这本书是易中天老师在09年底给中国移动做的几次演讲的主要内容,分为六部分: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 诚如本书封底所言: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收受,智慧只能启迪。读易中天老师的书总能学到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至于说智慧,根据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个人修养、社会环境等因素会受有不同的感受,受到不同的启发,有不同的收获,但是我相信开卷有益,尤其是易中天老师的书。 在《中庸的原则》中很讲到中庸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时候说即坚持原则,又灵活很难。这话说的没错。我们是要么一点原则都没有,人云亦云,要么就是认死理,刻板死性。儒家认为有经有权,需要很高的修养,非常正确,没有修养的人就是盲目的改变,根本没有原则。甚至把自己不坚持原则认为是自己的原则。后面讲到要守住底线,这也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做不到的!我们已经为了眼前的利益、为了金钱等诱惑,根本就没有底线可言。而易中天老师建议我们怎么守住底线呢?一是不说假话。不说假话就可以守住底线,避免很多错误;如果做不到不说假话,那就做到不说话。其实很多时候不说话比滔滔不绝、侃侃而谈要成熟、稳重,并且那些假大空的话语说很多一

点意义也没有,反而会对其他人、社会产生危害,因此我们自己要时刻提醒自己,如果自己说出的话都是废话、一点信息量也没有、都是闲话,那我们还是闭嘴的好。 在《中庸的原则》里面《中庸与和谐》一节,易中天老师谈到了如何做到和谐里面第二条讲到要唱反调,看了很有感悟。其实在企业中,你的员工是否有和你唱反调的很重要,如果大家千篇一律、千口一律,全部是大唱赞歌,全部是歌功颂德,那你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就应该反思了,因为没人敢跟你唱反调,没人敢说你的不对。通用老板之所以不施行自己提出的方案,就是因为没有人反对自己的提案,没有人敢同自己唱反调,这让他觉得很不安。如果有人敢提出不同的意见,敢同自己唱反调的话,自己就可以对这个方案进行修改,直到最好。其实君臣关系、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应该是济其不及,以泻其过。具体做法就是:一件事情,领导认为可行,下属发现还有问题,就提出问题来,作为补充,使这件事真正能够做成。这叫做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相反,领导认为不行的事情,下属发现还有可行的部分,就提出可行的部分来,以便去掉那些不行,这叫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这叫唱反调。我想这一点对于现代企业管理非常重要,我们有太多的人只愿意听、只能听那些好听的、顺耳的,而对于那些不好听的、提出意见的都斥之以鼻,甚至打击报复,真的忘记了忠言逆耳了! 在《禅宗的境界》里,易中天老师的一句话我深以为是:印度人是最耐烦的,中国人是不耐烦的,中国人从来就认为,一件事差不多

禅宗智慧感悟

我的学习杂感 这个学期校选课,我选择了《中国禅宗智慧》这门课程。其实说实话,当初选校选课的时候,并没有多大在意,只是随便一选,当时想学一下禅宗智慧,只是单纯的想了解一下什么是“禅”。不过,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禅”离我的生活并不遥远,它就在我的身边,它也不想人们想象的那么枯燥,相反,还很有趣。通过禅宗智慧,我对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产生了兴趣。 禅,我认为,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对人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对天地万物的问与答,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在我看来,在禅宗的世界里,并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它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心。有时在常人看来很矛盾的事物,在禅宗的世界里,它很平常。这也就是我初次接触禅宗时的疑问,在禅宗看来,一切都是对的,一切又都是错的,有时甚至所答非所问。 在课余时间,我也特意看了一下有关禅宗的书籍,了解一下禅宗。中国禅宗是由唐宋时期无数杰出的禅师创造的。他们生活在清风翠岩下、枯藤老树间,或互斗机锋,或指天笑月,纵情潇洒而风流。他们的出家不是为了逃避尘世的喧嚣,而是寻求人生智慧的途径。他们强调自尊、自信、自立、敢于否定崇拜,敢于离经叛道,从而完成了中印文化的交融,开创了大智大慧的中国禅宗。博大精深的禅宗,蕴涵着中华文化特有的风采和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至今仍不失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座独特的丰碑。 一千多年以来,禅宗吸引了多少文人士大夫为之痴迷,同时成为他们精神的一部分。在我看来,禅可以使人们把握自己、肯定自己、热爱人生,使我们自由、奔放、果敢、豁达,充满自信。在不愉快的人生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把世俗的功名看得淡一些,从而生活的洒脱、自然。禅宗在这一千多年里,通过历代文人雅士的参与和弘扬,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禅宗,一千多年来的中华文化就不免有所失色。 禅,是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禅的宗旨不是要人们逃避现实生活,而是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承担责任和义务,发扬人性中的真、善、美,抛弃狭隘和自私,增长智慧,培养爱心。可以这么说,禅的终极意义是积极入世的,是面向社会人生的。 在课程中看了几部电影,我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其中在《六祖慧能》这部电影中,最被讨论的是六祖慧能所作的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弘忍最终将衣钵传给他,而没有传给神秀,我认为也是从这首偈中慧能证得空性。而神秀所作的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而被认为仍未悟道。我认为神秀的偈问题出在,它仍然停留在“有”的范围,他认为身是有的,心是有的,尘埃是有的,而未能触及“空”性。其次,他认为禅有目标可达,其实我认为擦拭心灵的尘埃只是过程,不是禅的目标。因为一个人进入心念的安静虽要经过时时拂拭,但是要得到般若,则不是光靠拂拭就能得到的。 慧能的偈之所以比神秀的优秀,我认为它讲出了般若的实相,告诉我们般若不可以被说成一个名相,不能说是“菩提树”或“明镜台”,同样也不能说成“这个”或是“那个”,或什么东西。般若是绝对的空性,般若本来就不在那里了。因为清净的自性根本使尘埃没有附着之处,又何必去擦拭呢?

第三讲 禅宗美学与文艺思想

第三讲禅宗美学与文艺思想 一、佛教的产生及基本教义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这个释迦牟尼是一种尊称,意即他是“释迦族的贤人”,他的名字是悉达多,意思是“目的达到了的人”,而他的姓是乔达摩,意思是“最好的牛”。12世纪末,阿富汗廓尔一带的穆哈默德君主极富扩张野心,他在统一阿富汗之后,又大举进攻印度,一直深入到恒河流域,消灭了取代波罗王朝的斯那王朝。13世纪初,把印度仅存的佛教超行寺也焚毁了,这个事件标志着印度佛教的灭绝。当佛教在公元前后传入到中国之后,佛教在中国开始了其新的发展时期。 佛教分为大乘小乘。“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这里需要简单地介绍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他是一位觉者、教主,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回)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却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在释迦牟尼身上罩上了种种神话,奉其为彼岸世界的人格神。同时又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 其次,小乘佛教要求众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强调隐遁禁欲,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强调依靠佛的神恩和他力得救,强调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大乘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大乘开始把拯救他人的比丘称作是菩萨,也就是候补佛,而小乘则不承认菩萨。 再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中观学派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瑜伽行派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集的经典作为立论之依据。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槃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等。就佛教以后在我国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依史料记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大体而言,应是在两汉之际。从两汉之际到东汉末年的200多年是为佛教在中国的初传时期。佛教在传播初期先是依附于儒家方术,到了桓灵之世又成为道教方术的补充物。直到汉魏之间,它才与道教明确分开。从曹魏代汉到隋灭陈,共计369年,这一时期总称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大规模汉译,佛教大规模发展。随着汉末儒家正统思想的崩溃,玄学开始兴起。所谓玄学乃是因为像何晏、王弼这样的名士喜欢清谈《老子》、《周易》诸书,立意玄远,故而名之。玄学“贵无”,而佛教之“性空”与此有契合之处。魏晋的佛教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中发展的。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产生译人与译典最多的时期,其中尤以南朝为盛。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参考答案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一)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 (二)主要内容 四个方面,即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总之,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三)相关解释 世界有三大组成部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顾名思义,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哲学学科。 科学的灵魂是发现,对自然界研究和认识的理论成果,表现为自然科学或狭义的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发明,在科学发现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技术。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事实上,自然科学与自然界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而一致性和差异性,都与人类的认识能力密切相关。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研究自然界辩证运动的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服务。因此,阐述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归宿。 (四)具体而言 第一,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哲学系统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层次是三大并列的哲学——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哲学(辩证思维逻辑)。自然辩证法处于自然科学与总体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第二,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第三,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辩证法相近的学科有科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等,它们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但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五)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它不研究自然界某一层次或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因此它具有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般方法,它不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界的特殊方法,因此它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而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属于哲学层次。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及其发展规律,因此它具有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性质。 自然辩证法即科学性质: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

禅宗美学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窦文(1985—),女,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方向: 室内设计、建筑美学。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佛教自汉明帝永平七年 (64)传入我国后,经过和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文化,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诗词歌 赋、绘画书法、园林建筑等方面都能够体现禅宗的美学思想。禅宗美学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可以适应人们的心理需求,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积极主动地探究禅宗美学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1禅宗美学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表现手法 1.1化繁为简 现代人的生活压力比较大,大多数人都处于亚健康的状 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为了减轻压力, 放松自我,必须要简化室内装修设计。通过禅宗美学化繁为简的理念, 能够有效减少装饰材料的应用。利用自然原木、鹅卵石等天然材料,简化室 内的装饰,将整个室内空间打造成立体式的, 也可以将所有的功能融入到整个建筑内部,让室内装修视野更加开阔[1]。1.2人与自然融合 在禅宗的审美观念中,人与自然的本性是相通的。在进行 室内空间设计时不需要刻意去营造, 只需要顺其自然即可。由于禅宗生于自然,最终也应该回归自然。尽管人与自然看似是两种不同的个体,但其实密不可分,因为任何一个人都在自然的环境中生活。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通过将自然之美融入 到室内空间设计中, 还能够起到绿色环保的效果。例如,竹子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符号,通过使用清新自然的竹制材料,不仅能让整个室内空间充满自然的纹理和色彩,还能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1.3闹中取静 现代都市生活非常喧嚣浮躁, 很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感。在禅宗美学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舒适、安全的要求,在室内 空间设计时,通过引入禅宗美学的思想观念,让整个室内空间光线柔和,通过自然光线让整个室内环境更加宁静,使人可以感受到平静祥和的自然气息。 2禅宗美学在空间环境营造中的运用途径 2.1光的运用 光线是整个室内空间设计的关键所在,通过恰当的光线运用能够让人们对环境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在室内设计中必须要善于运用光线,让整个空间更加柔和。在实际设计的过程 中,可以利用墙体以及顶部作为视觉屏障, 弱化自然光线,让整个室内空间的光线更加柔和,还可以营造非常静谧的自然环境。在光线设计时,可以利用手工纸帘在天花板上做遮挡, 让室内的光线更加自然柔和、 不刺眼。2.2水的运用 水在禅宗美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 在禅宗美学的本体观念中,水是生命的源泉, 孕育出了大千世界,也是历史文明诞生的源头。在室内空间设计中,通过对水元素的应用,可以让整个室内空间充满流动的美感,也可以让环境得到 净化。在室内设计中,通过打造独立的水环境, 模拟出自然生动的流水声以及物体碰撞的声音,也可以起到渲染良好环境氛围的作用,让室内空间充满动态化的美感。2.3风的运用 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将室外的风引入到室内, 可以让室内的环境氛围得到明显提升。例如,通过特意在墙壁上打开洞口,能够勾勒出边框,让室外场景成为绝美的风景画。不同的窗 框也能够展示不同的景致,人为制造出自然的动态景象, 达到以动制静、以无声胜有声的美感。在实际设计中, 要通过遵循自然规律,让室内设计更加清新自然,展现出禅宗美学的观念。2.4植物的运用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雅士就对植物情有独钟, 赋予了不同植物不同的情感。例如,梅兰竹菊四君子能够彰显主人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通过在室内设计中用植物加 以点缀,可以营造高雅的环境氛围, 也能够展现出人的思想意识,提升审美情趣。植物已经成为现代室内家装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禅宗思想追求的并不是死寂和空虚,而是一种淡远清高的形式。通过禅宗美学的设计能够让整个环境空间给人一种空旷之感,在空旷的环境中却又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 活力,这就需要对植物进行简单合适的搭配, 通过合理运用刚劲、柔媚的植物,营造出绝美的风景线。 3结语 本文对禅宗美学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详细地介绍了禅宗的文化体现形式。禅宗美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深刻地展现东方人与生俱来的境界和品位。在现代室内设计中,通过运用禅宗的理论和方式对室内装饰空间进行指导,能够让整个现代室内装饰更加高雅,也能够满足人们的个性化追求,符合现代室内设计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方海锦,吴冬蕾.探析室内绿化设计中禅宗思想的运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4):76-77.[2]王璐阳.浅谈禅意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8(3): 162-163. 窦文 (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湖南株洲,412006) 禅宗美学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 应用 摘要:文章阐述了禅宗美学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表现手法,包括化繁为简、人与自然融合、闹中取静; 禅宗美学在空间环境营造中的运用途径,包括光的运用、水的运用、风的运用、植物的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通过运用禅宗的理论和方式,能够满足人们的个性化追求,符合现代室内设计发展的需求。关键词:禅宗美学;室内设计;空间环境中图分类号:TU23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344(2019)01-0038-01 2019年8 月

设计中的禅宗美学

设计中的禅宗美学 文/熊锋 “禅”是禅那(dhyana)的简称,其意为静虑,即专注参究法境,以悟心性。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自在随性、返璞归真的生活意念。现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希望回归到生活的宁静致远中,希望回归到能让人静下心来喝茶,品红酒,看看书的一种家的环境中……所以室内设计是我们生活当中创造居住环境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故而禅宗文化在室内设计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业内已有近二十年的设计旅程,在工作之余,喜欢诗歌与艺术,也喜欢去国内外的城市游学,特别是多年研习禅文化。尝试着探寻禅文化的精神传承以及与人、与设计、与自然的一些内在的联系,"悟",如 何把禅文化恰到好处地应用在室内设计当中去。 我一直认为,在现代设计的趋势之下,禅文化是一种自然生活的状态,在室内设计中,禅体现为一股简美、寂静、幽玄的自然之风,是一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高雅境界。 那么,如何使禅宗美学能够在室内设计上得到充分的应用?我的设计理念是崇尚简而妙,舍去浮夸与膨胀的装饰欲望,突出“简”和“静”:其一,在选材方面,选用能符合及体现文化韵味的材料,呈现材料简素本色,体现自然本色之美;其二,在风格上,讲究形态非对称美,造型简单,随意性强,而且要做到符合风格元素的线条、色彩、材料性质的简化运用;其三,把室内设计分为“天、地、人”三块来做文章,“天”即天花设计,“地”即地面设计,“人”即墙面的人文设计。首先说天花设计,它要有天的辽阔、深远,蓝一样的纯洁与安静。其次地面设计,它要有地的稳实与厚重,要有承载万物的大气与包容。再说墙面的设计即人文设计,它要符合居家人的性格、喜好、文化背景来处理设计;其四,从整体布局来看,在物品与物品的陈设之间,都是以一种极其简单的视觉美感,而不是繁复的;其五,从室内整体的光与色来看,禅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心境,所以一般室内以“简”色调为主,在这样的色系下,人们再浮躁的心也能够得到 一丝的安慰。 禅宗美学并不仅仅适用于中式风格,也适用于其他装修风格。家也不光用来体现土豪的奢华,而且还要体现土豪崇尚的文化。在忙碌的一天后,回到自己的居室中,感受着安宁和远离喧嚣,忘记一天的烦恼,全 身心感受这份平静,放松自己,并且陶醉其中。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主要特征: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作用: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缺陷:1.它把自然界看成一架机器,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3.认为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上帝。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4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5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主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