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世界史基本要求

0603世界史基本要求
0603世界史基本要求

0603世界史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世界史学科是历史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世界史学科的目标,是研究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历史及人类整体发展与变化的历史,其研究内容涵盖全世界。世界史学科的研究任务,是对人类自原始孤立分散的状态发展成为联系密切的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的探讨和阐述,对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进行历史的考察,进而认识和阐释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世界历史的研究和教育,在大、中、小学都开设世界史课程。许多国家大学历史专业中从事非本国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会超过从事本国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所开设课程中与外国史相关的课程会超过与本国史相关的课程。在有些国家,外国史(世界史)是大学本科生的必修课,在其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事实表明,一个国家越是开放、越是发展,就越是重视世界历史,越具有了解世界历史的积极心态;反映在学术与教育领域,便是对世界史研究和教学的高度重视。

我国的世界史研究起步较晚,是从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的,到20世纪才成为特色鲜明的成熟学科。这门学科的成长见证了中国从19世纪中叶被西方列强欺辱而被迫睁开眼睛看世界,到自强自立、重新走上世界舞台成为强大国家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世界史学科的建设,采取积极的措施推动学科发展,使其成长为我国学术研究中一个新的学科领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

世界史学科发展迅速,学科的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极大提高的时代背景下,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文化学术的发展、对外交流活动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扩大和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人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迫切。世界史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的窗口,还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历史的镜子,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只有参照其他国家历史与现实中的经验教训,才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昨天和今天,更好地把握我们自己和整个人类的共同未来。了解与认识世界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的责无旁贷的任务,在这项任务中,世界史学科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在世界格局迅速变化、中华民族全面复兴、我国现代化事业不断深入的时刻,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均面临着全面发展的极好机遇,加强世界史学科建设,是我国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国民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内容。世界史学科应该把握机遇,加强发展,明确目标,巩固提高,使学科的研究水平和社会影响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根据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学术内涵及体系要求,考虑到世界史学科目前的状况与今后的发展,世界史一级学科设置以下研究方向:

(1)“史学理论与外国史学史”,其内容包括史学理论与国外史学思潮、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史学史、外国史学流派及代表性作品、外国历史文献等;

(2)“世界上古中古史”,研究方向为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

(3)“世界近现代史”,研究方向为世界近代史、世界

现代史、世界当代史;

(4)“世界地区与国别史”,其内容包括世界各国家、地区与民族的历史,研究方向按国家或地区设立;

(5)“世界通史与专门史”,这是对世界历史进行专题性和整体性研究的领域,研究方向可包括世界历史的诸多方面。

以上5个研究方向,分别从理论与方法、时间与空间、整体与专门等不同视角对世界历史进行梳理,构成了相对完整、又互相支撑的学科研究体系。

世界史学科的知识基础,包括史学理论与外国史学史,外国文献史料学,世界通史,中国通史,世界断代史和区域史、专门史等。学科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为指导,注重实证方法,注意吸收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并与中国史、考古学、外国哲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以及一般的自然科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世界史学科既重视理论素养又重视专业积累,其学术内涵要求理论与专业知识并重。读本学科学位者,应具有广阔的学术兴趣,扎实的知识基础,专门的研究方向,明确的问题意识,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世界史学科的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都应该具备这些基本素质。

第二部分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世界史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正确的研究方法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具体要求如下:

1.理论与方法

世界史学科属于历史学门类,因此坚实可靠的历史学理论与基本方法对世界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史学科博士研究生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借鉴和吸收与世界史专业知识相关的各学科研究方法与优秀成果,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框架。

2.基础知识

世界史学科强调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世界史范围内的课题研究。博士研究生因此需要对世界通史和中国通史都有比较充分的了解,掌握人类历史的总体走向和发展规律,熟悉人类历史在不同时段及不同区域内的基本事实与现象,以此为基础,对课题研究方向及所涉及的具体知识有更充分的把握,掌握这些知识的基本特点。

3.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包括世界史各研究方向所涵盖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课题所要求的专门知识。博士研究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同时,还应当熟悉相关的中外文献资料档案,具备相关的目录学知识,有解读与分析史料的能力。

4.工具知识

世界史学科高度重视外国语言的基本技能,博士研究生应该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对所研究国家或地区的语言应该有基本的了解和运用能力。此外,学生应掌握计算机使用、资料查询、数据统计、电子资讯、社会调查等等的基本知识与方法,能够采用最新的研究手段进行学术研究。

5.相关知识

世界史研究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因此与文学、哲

学、法学、艺术、政治学、民族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乃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有密切的联系。世界史博士研究生应尽可能学习这些相关知识,使世界史研究能更生动、更全面地反映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应对跨领域、跨方向甚至跨专业的知识有尽可能多的了解,并寻找其中的相互关联。

以上五方面知识相辅相成,世界史博士研究生对这些知识的有机把握与综合运用,将有利于其基本知识体系的形成及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世界史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有广泛的人文关怀与牢固的专业思想,对世界史专业与研究领域具有浓厚的兴趣与高度的敬业精神。为此,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理论素质: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掌握历史学的一般理论与研究方法,懂得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了解国内外与世界史学科相关的各种学派、思潮的特征与变异,对课题所涉历史时期或地区国家的史学观念及史学史有比较充分的认识,有做学术判断的能力。

(2)专业素质:具有扎实的世界史专业知识,对课题研究领域有广泛的知识积累,熟悉文献档案,通过研读一手史料和前人的史学著述,在学习与思考的基础上,培养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3)文化素质:具有宽泛的人文与自然科学知识,尊重科学,培养人文精神,对人类社会的文化与科学发展有基本的了解,崇尚实事求是,坚守学术伦理。

(4)技能素质:世界史学科博士研究生应至少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同时还应注意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研究,掌握使用电子数据库、实行网上搜索的能力和技巧。

2.学术道德

(1)遵守国家法律,诚实守信,作风端正,具有良好的政治与思想品德。

(2)坚持学术操守,遵守学术道德与规范,学术品行良好,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3)保证注释规范,注重第一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养成严谨的学术风格。

(4)遵守历史研究的基本行规,遵守相关的保密制度和纪律。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1)世界史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备获取基本知识的能力,能够发掘与整理史料,阅读档案文献,熟悉与课题相关的前人研究成果,有判断与分析的能力,有鉴别史实的能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研究,推进学术发展。

(2)应具有回溯和梳理学术史的能力,掌握世界史研究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紧跟学术发展,批判地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提出并解决新问题。

(3)应具有良好的中文、外文和计算机语言运用能力,能准确理解、清楚表达、陈述到位、思路清晰。

(4)应掌握正确的史学研究与学习方法,运用正确的研究手段,有效获取世界史专业知识。

2.学术鉴别能力

(1)熟悉史料,阅读原典,能够判断文献资料的真伪,具有较强的识别与分析能力。

(2)广泛阅读,拓宽视野,通过比较而识别优劣,对世界史研究的各种著述与论文的学术水平具有基本的判断能力。

(3)了解世界史研究动向,尤其是国际史学界的研究动向,把握学术前沿,判断学术价值,明了其社会与现实意义。

(4)能够对国内外世界史学界各种流行的思潮、理论与方法进行有效的鉴别,不可人云亦云,提倡独立思考。

3.科学研究能力

(1)世界史博士研究生应具有运用历史学基本方法进行研究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考证与阐述,寻求对历史问题的合理解释。

(2)世界史博士研究生应具有查询与阅读中外文史料的能力,在查阅史料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课题研究。

(3)有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能系统而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并有效展现自己的学术成果。

(4)有学术协调能力,具备团队意识,善于协同合作,尊重不同意见,平等参与讨论。

(5)具备执著的学术追求,在与中外学者对话的过程中,形成并体现自己的特色。

4.学术创新能力

(1)世界史博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敏锐的判断能力、缜密的论证方法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凡是在提出新观点、发现新史料、采用新方法、开拓新领域方面做出

尝试的研究,都应被视为创造性研究。

(2)应具备创新意识,注重学科交叉,对其他学者尤其是外国学者的观点与理论应有分析批判的能力,学其所长,弃其所短,反对跟风,反对唯“洋”是从;应通过踏实、精细的研究工作,努力攀登学术高峰。

5.学术交流能力

(1)世界史学科的博士论文写作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明确,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积极进行学术交流提供条件。

(2)世界史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能向会议提交论文,并参与学术对话与学术批评。

(3)能够用国际通用语言或研究对象国语言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6.其它能力

其他能力包括:

撰写研究计划、申请课题项目的能力;

向大众传播世界史知识、将学术成果转化成社会成果的能力;

参与涉内涉外文化交流的能力等。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世界史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法律、法令的规定。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1)世界史学科的博士论文选题应该是在世界历史范围内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选题,同时应考虑选题的现实意义

与社会意义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学术关怀特点。选题应尽可能体现学科的前沿性、视角的独特性、研究的创造性及成果的应用性。

(2)论文综述应包括研究动态、课题意义、研究思路、论文框架、基本内容介绍、研究方法运用、中心论点阐释等内容。

2.规范性要求

(1)时间:世界史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时间从入学到论文完成应不少于3年,应保证有充分的时间搜集资料尤其是外文资料,有充分的时间酝酿思路并进行论文写作与修改。

(2)语言:学位论文一般用中文撰写。

(3)字数:世界史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不少于10万字,特殊情况应由世界史一级学科授权点所在单位的学位委员会予以认定。

(4)格式:按世界史一级学科授权点所在单位学位委员会的相关规定执行,并符合国家要求。

(5)注释与参考文献:按学术专著与学术论文出版与刊发的一般要求执行。

(6)著作权: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

3.成果创新性要求

(1)世界史博士学位论文应当是原创性成果,需要有学术创造,不应简单重复前人的研究,严禁抄袭。

(2)世界史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表现在新史料、新方法、新视角、新结论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能进行比较完整的梳理与分析,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推进。

(3)优秀博士论文应当体现比较全面的创新能力,在

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达到本课题研究领域的较高水平。

第三部分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世界史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具备较好的理论修养、正确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的专业知识。具体要求如下:

1.理论与方法

世界史学科属于历史学门类,因此坚实可靠的历史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对世界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史学科硕士研究生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了解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世界史研究的流派与理论,学会世界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

2.基础知识

世界史学科强调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因此硕士研究生应该对世界史和中国史都有所了解,把两门通史作为学习的基础内容,了解人类历史在不同时段及不同区域内的基本事实与现象,以此为基础,在某些方向和某些课题上作更深入的学习,并选择合适的课题写作学位论文。

3.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包括世界史各研究方向所涵盖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向所要求的专门知识,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时应了解一般文献档案的性质和种类,具备目录学的基础知识,知道文献档案的积累与收藏情况,知道前人研究成果。

4.工具知识

世界史学科高度重视外国语言的基本技能,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良好的专业外语知识,能进行阅读、对话和一般性写作。学生应了解计算机基本使用方法,知道如何使用数据库、

进行网上搜索及查询资料,随时注意学习新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5.相关知识

世界史研究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因此与文学、哲学、法学、艺术、政治学、民族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乃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有密切的联系。世界史硕士研究生应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学习中将其与世界史知识有机地结合,达到对历史过程的更深刻理解。

以上五方面知识相辅相成,世界史硕士研究生在学习中应充分重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逐步形成比较全面的知识体系。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世界史硕士研究生应培养人文精神,树立专业思想,对世界史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对世界史学科的学术意义及社会功能有明确的认识。因此,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理论素养:世界史硕士研究生应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了解历史学的一般理论与研究方法,熟悉世界研究动态及最新成果,对外国史学史有初步认识,有一定的学术判断能力。

(2)专业素质:具有比较充实的世界史知识积累,对学位论文所涉及的内容有比较充分的掌握,能够查询与阅读原始档案,了解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文化素质:广泛学习人文与自然科学知识,对人类的文化与科学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尊重科学,培养人文精

神,把握学术伦理。

(4)技能素质:世界史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具有使用专业外语的能力,并能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和研究,掌握使用电子数据库、实行网上搜索的能力和技巧。

2.学术道德

(1)遵守国家法律,诚实守信,作风端正,具有良好的政治与思想品德。

(2)坚持学术操守,遵守学术道德与规范,学术品行良好,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严禁抄袭剽窃。

(3)注释规范,注意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培养严谨学风。

(4)了解并遵守有关的保密制度和纪律。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1)世界史硕士研究生应能在学习中获取专业基础知识,有阅读与分析史料的能力,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注重写作与表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此为基础培养独立思考与进行研究的能力。

(2)应具有良好的中文、外文和计算机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清楚表达、通顺陈述、合理分析。

(3)学习和掌握世界史研究方法,通过正确的手段,获取有效的知识。

2. 科学研究能力

(1)世界史硕士研究生对以往的学术发展和当下的学术动态应有较好的把握,能够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2)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完成论文

写作。

(3)具备团队意识,愿意进行合作研究,尊重不同意见,平等参与讨论。

(4)重视逻辑思维能力与文字表述能力的培养,能比较系统和清晰地阐释自己的想法并写作论文。

3.实践能力

写作学位论文是世界史硕士研究生培养、开发其实践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重要环节。要在论文写作中采用正确的方法,努力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提高分析能力,注意创造性思维;同时,应培养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体验风俗、了解社会等实际工作的能力,在实践中增进对世界历史的理解并准备从事今后有可能胜任的工作。

4.学术交流能力

(1)文字语言通顺,能清晰、准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2)努力参加学术会议,能够追踪新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尽可能参与学术讨论。

5. 其他能力

其他能力包括:

讲授世界史知识的能力;

向社会传播世界史知识、实行普及化的能力;

参与涉内涉外文化交流的能力等。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世界史学科的硕士学位论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法律、法令的规定。

1.规范性要求

(1)时间:世界史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时间一般是2—3年,其中应保证有充分的时间搜集资料并进行论文写作。

(2)语言:学位论文一般用中文撰写。

(3)字数:世界史硕士学位论文的字数要求一般在3—5万之间,特殊情况应由硕士学位授权点所在单位的学位委员会予以认定,并呈报上级学位委员会批准。

(4)格式:按硕士学位授权点所在单位学位委员会的相关规定执行,并符合国家要求。

(5)注释与参考文献:按学术专著与学术论文出版与刊发的一般要求执行。

2.质量要求

(1)世界史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应严谨、规范,要保证学术性,同时考虑论文的现实意义。

(2)论文应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分析。

(3)论文应反映作者的知识水平与理论水平,体现基本的学术研究能力。

(4)论文应努力追求新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争取有所推进。

(5)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独立完成。

世界史专题整理

世界史专题整理(一) 欧洲历史大脉络: 1. 古代奴隶社会希腊与罗马的辉煌 2. 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沉寂(6-11世纪)及出现曙光(11、12世纪开始) 3. 15、16世纪西欧率先跨出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英、法君主专制~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基础考点落实: 1. 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欧洲近代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的孕育提供了精神遗产。(历史地位) (1)古希腊——近代欧洲文明的源头 A.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以雅典为代表)是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起源。 a.梭伦——开启民主克里斯提尼——陶片放逐法伯里克利——民主政治的全盛期 b.评价:一方面它是古希腊城邦中最先进的政治制度,有利于调动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生产力(何以由此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是以全体成年男性的直接参与为核心,公民主权轮番而至);另一方面它只是城邦内部公民的民主,排斥了奴隶、妇女、外邦人,这种民主给素养不同的公民相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造成权利的滥用和误用。 B.灿烂的希腊文化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启理性主义思想,是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源头。 (2)古罗马——继承发展希腊文明 A.古罗马以法制国,罗马法体系成为近代西方立法的蓝本。a.《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 b.评价: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它的立法规范为近代所沿用(如《拿破仑法典》);但受到时代的局限,罗马法体系的诸项立法皆排斥奴隶。 2. 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沉寂及出现曙光 (1)概念区分 A.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东方(中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b.庄园经济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 B.相对农奴而言,农民理论上具有人生自由。 C.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是相对而言的。 (2)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沉寂

高中历史 世界史

古代希腊、罗马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雅典民主政治 1、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①自然条件:多山多岛环海,有利于航海和文化交流,容易形成民主氛围; ②经济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海外贸易及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 商品贸易需要自由、平等的环境,容易形成民主氛围; ③文化因素:靠近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便于从亚非文明中汲取丰富营养; ④政治因素:希腊半岛重峦叠嶂,多山多丘陵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有利于城邦体制,城邦的狭小使公 民能更直接地参与政治; ⑤人文条件:城邦公民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是民主政治得以实行的人文条件。 2、城邦政治 ⑴城邦含义:公元前8—6世纪,希腊出现了200多个奴隶制小国。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史称城邦、城市国家,是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⑵城邦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彼此分立,联系密切;拥有基本一致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共同参加奥林匹亚竞技会。 ⑶城邦影响: ①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在小国寡民的形势下,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十分 珍视自身的政治权利,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 ②有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城邦既是商品集散地,也是文化中心,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 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 3、希腊的公民 ⑴地位:公民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⑵构成:通常由成年男子构成(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斥于公民之外),有权参与城邦事务。 ⑵特征:①城邦大多重视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 ②公民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 ③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将城邦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4、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元前8世纪,雅典城邦萌芽。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 ⑴背景:①雅典4个部落各自为政,贵族垄断一切大权; ②新兴工商业阶层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发展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繁荣。 ⑵内容:①颁布“解负令”,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人重获自由; ②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发展; ③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 ④组成“四百人会议”,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和参加“四百人会议”; ⑤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⑶特点:实行“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布尔什维克 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意为多数派。1903年7、8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俄国1905 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 2、孟什维克 俄国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派别。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1903年7、8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V.I.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L.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时发生尖锐分歧。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会后,孟什维克发展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其观点称为孟什维主义。孟什维克分子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沿着资产阶级宪政的道路发展。 3、列夫"托洛茨基 苏联共产党领袖,革命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作家。革命期间追随列宁,参加工人运动,曾被克伦斯基逮捕入狱,后出狱。在十月革命期间担任过一些党、政、军重要职务,带领军队在内战中与白军作战,对苏联反抗美国、英国、法国武装干涉作了贡献。1927年,因为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的独裁政策,主张世界革命而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后被流放、驱逐。1938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共产国际对抗。1940年,他在墨西哥被拉蒙"麦卡德杀害。 4、战时共产主义(内容)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主要措施包括:1、实行余粮收集制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3、实行贸易国有化,禁止一切私人贸易和地方商品流通。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是的原则,凡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魏玛共和国 德意志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共和国。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德意志帝国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多数派与旧军人P.von兴登堡妥协,于1919年2月6日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选举F.艾伯特为总统、P.谢德曼为总理。同年7月31日通过《魏玛宪法》,正式宣告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A.希特勒掌权后,于1933年3月以法西斯手段停止实施《魏玛宪法》,共和国解体。 6/德国十一月革命 1918~1919 年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广大革命群众参加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意志帝国的经济陷于崩溃,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德国工人阶级开始把争取结束战争的斗争同准备武装起义结合起来。1918 年11月3日,基尔港的水兵反对同英国舰队作战,举行起义,建立全德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揭开十一月革命的序幕。柏林、汉堡、不来梅、莱比锡和慕尼黑等地工人和士兵奋起斗争,成立工兵代表苏维埃,对厂矿企业和一些政府机关行使革命权力。9 日,柏林数十万工人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末代皇帝威廉二世逃往荷兰。7/.李卜克内西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翼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其父是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W.李卜克内西。1890~1893年在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时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900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1916年3月参加社会民主党左派秘密举行的全国代表会议,发表反战讲话。5月由于在柏林领导反战示威游行,被军事法庭判处4年徒刑。1918年10月获释,即投身德国十一月革命。11月组织斯巴达克同盟,并参加德国共产党创建工作。次年1月15日,与卢森堡同遭右派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杀害。 8、第三国际 1919 ~1943年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又称共产国际。共产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400多万党员。10、洛桑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讨论并签订对土耳其和约的国际会议。1920年协约国将奴役性的《色佛尔条约》强加于战败的土耳其。1922年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下,击败英国支持的希腊干涉军,迫使协约国重新讨论对土和约。11月20日,以英、法、意、日、希、罗、南斯拉夫等协约国为一方,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开和会。会上讨论的重要问题是:①土耳其的疆界和领土。会议最后确认土耳其在其本土范围(安纳托利亚)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土耳其收回在欧洲的东色雷斯,保留对土属亚美尼亚和部分库尔德地区的统治权。会议还决定取消外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对土耳其的财政监督权。②前奥斯曼帝国所欠外债由其分裂出来的各国分担,土耳其仍须按其份额偿还外债。③黑海海峡的航行与管理。会议决定无论平时或战时(只要土是中立国)各国军舰均可自由通行;如土耳其为参战国,中立国军舰可自由通行,其他国家的军舰能否通行由土耳其决定;海峡地区非武装化,但土可在伊斯坦布尔地区驻军1.2万人。海峡水域由与会国组成的海峡委员会管理。 11、凯末尔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19~1923)。主要领导人为凯末尔" 阿塔图尔克,故名。 12、“三"一起义 1919年3月1日,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农民和其他阶层的群众,在汉城塔洞公园举行集会。与会民众群情激昂,高呼“朝鲜独立万岁”、“日本人和日本军队滚出朝鲜”、“朝鲜是朝鲜人民的朝鲜”等口号,会后30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日本占领军岗哨如林,荷枪实弹、对示威群众实行血腥镇压,打死打伤和被捕的人数无数。这更激怒了朝鲜人民,反日示威立即转为武装起义。。朝鲜“三"一起义”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件大事。13、杨格计划(内容) 主要内容:德国赔款总额确定为1139.5亿马克,在58年零7个月内偿清。取消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一切形式的监督。成立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

2020年广东中考历史新题型训练(人教部编版世界古代史)

2020广东中考历史新题型训练(世界古代史) 板块一选择题 1.大河流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璀璨的文明。如图古代文明遗迹出现在() A.尼罗河流域B.黄河流域C.两河流域D.印度河流域 2.下图中的石瓶是古埃及阿蒙荷特普三世王后提伊的物品,用于盛化妆品或油膏,瓶身上有王后和国王的名字,写在椭圆形的圈框里。石瓶上的文字应该是() A.象形文字B.楔形文字C.甲骨文D.字母文字 3.楔形文字与《汉谟拉比法典》这两大文明成果均诞生于下列哪一地区() 4.亚非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下列哪一幅图片与古巴比伦王国有关() 5.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明确规定:奴隶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工具和财产,允许主人买卖或转让奴隶。这表明该法典() A.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B.维护全体居住者利益 C.维护严格的等级制度D.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6.右边漫画把人分为不同等级,这一现象出现在()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巴比伦 D.古代希腊 7.吉米是公元前1000年印度一个非常善于经营的富有商人,家财万贯。他有很多愿望,在当时的条件下,你认为他的哪个愿望可能实现() A.向神庙中的婆罗门上供 B.向国家多纳税,寻求国王授予爵位 C.娶一个美丽的公主做妻子 D.雇用一名武士,保护财物不受侵犯 8.下面示意图正确反映了某宗教的传播路线,由此推断这一宗教是() A.佛教B.基督教C.道教D.伊斯兰教 9.下图是小龙同学的课堂笔记,你认为他的学习主题是() A.金字塔的国度B.阻碍社会发展的种姓制度 C.古代奴隶制民主政治D.大河流域的文明 10.古代文明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以下四个古代文明中自然环境明显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A.古巴比伦文明B.古印度文明 C.古希腊文明D.中华文明

2020届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4全球史观(解析版)

全球史观 【概念内涵】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 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 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 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主要内容】 (1)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 (2)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 (4)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6)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关键词】 全球化、联系、整体、交流 【真题回顾】 1.(2019·江苏高考·2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 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 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表明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故A 项正确;文化要多元化,理念不能趋同,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 有涉及到重视商业的文化功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 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 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钱穆先生认为古希腊在城邦制的发展中逐渐摆脱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以下选项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梭伦改革中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B.克利斯提尼改革组成“五百人会议”,对所有等级公民开放 C.伯利克里时代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D.陶片放逐法和津贴制度打击了贵族,保障民主 2.罗马人存在这样的观念: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要携带自己的法律。这反映了罗马人( ) A.法律意识浓厚 B.喜欢打官司 C.经常犯法 D.维护私有财产权 3.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材料可以看出古代雅典() A.陪审法庭是雅典人行使权力的最高机关 B.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情感 C.雅典律师完全主导了法庭审判 D.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4.公元3世纪初,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日益接近首都的社会关系。居民逐渐分裂为三个由极复杂的成分凑成的阶级(或集团):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广大的群众——奴隶。“前两个阶级对于国家即对于皇帝来说,几乎同奴隶对于奴隶主一样没有权利。”从法律角度看,这反映出( ) A.罗马法不能有效维护富人利益 B.罗马法是专制统治工具的本质 C.公民法的适用地域得到了扩展 D.罗马法消弭了帝国内部的矛盾 5.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说:“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这说明() A.《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 B.王权法丧失了法律效力 C.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 D.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 6.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为资产阶级私有财产提供了法律保障

世界史大事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 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国内战 1864第一国际成立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1871普法战争 19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89第二国际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义诞生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11.7(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22.12苏联成立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5.2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5.8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联合国建立 1947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1953美国侵略朝鲜战争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1954《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 1955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1955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60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成为“非洲独立年” 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初-1973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1967欧洲共同体成立 197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1972.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 1973美国在《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上签字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 1991苏联解体 1992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 1993欧洲联盟建立 二奴隶社会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世界史名词解释

1、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2、布列斯特和约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国际联盟 一战后协约国为控制和整肃国际秩序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在巴黎和会,协约国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国际联盟盟约》,并于1920年1月成立了国联。该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建立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对国际冲突进行仲裁。但是国联自建立后,一直为英法所控制,成为英法帝国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绥靖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 4、《魏玛宪法》 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也称为《德意志国宪法》。主要内容有:确立了德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规定德国为联邦,主权在民。人民有普选权、创制权。采用责任内阁制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魏玛宪法: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主要内容有:①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实行共和政体,国家权力属于人民:②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当德国公共秩序受到威胁时,总统有权使用武力,这位统治阶级剥夺公民的自由权利提供了宪法依据:④总统每七年一任,由直接选举产生,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有权任免总理:⑤总理必须得到议会多数支持,否则就要请总统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⑥议会由各选区按比例选出代表,年满20岁的男女均有选举权,等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者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5、工党 英国独立工党:1893年1月成立。凯尔·哈第为领袖,其纲领是:争取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集体所有制,当前的斗争任务是争取八小时工作日。该党一开始就反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它并不代表英国工人阶级的真正利益,费边分子实际掌握党的领导权。独立工党执行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机会主义路线,成为自由党的尾巴。 6、共产国际: 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即“第三国际”。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出席大会。1919年3月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共产国际的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世界史名词解释

1.马基雅维利 意大利政治思想家。1469年出生于佛罗伦萨。1498~1512年任佛罗伦萨共和国长官军事外交的“十人委员会”秘书。1513年有余美第奇家族复辟,被捕。著有代表作《君主论》。《君主论》主要论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本领和条件,应该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 2.哥伦布 意大利航海家。1451年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从1492年至1504年,哥伦布先后四次出海远航到达了西欧人认为的美洲大陆,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拉、特立尼达等岛。他误认为到达的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3.教皇子午线 1493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1492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当时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但实际上这条分界线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航路上的所有据点。 4.《九十五条论纲》 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中的重要文献,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教堂梦口贴出《九十五条纲论》。《纲论》认为教皇出卖赎罪券犯了错误和违背了基督教的原理,之处基督教徒只要忏悔,不买赎罪券也能得救。由此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5.耶稣会 天主教会为反对宗教改革运动而成立的宗教组织。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军官罗耀拉创设于巴黎。旨在反对宗教改革,宣扬天珠教会最该权威;在欧洲致力于影响世俗权力,并积极在全世界传播基督教。明后期进入中国传教。 6.慈温利 瑞士宗教改革运动领袖。慈温利与路德一样,都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基础,否认教皇是上帝的代表,谴责斋戒、炼狱、赎罪券和教士独身,力主简化宗教仪式以建立廉检的教会。不同的是,他比路德更激进,主张组织民主,信徒有权选举牧师,还主张废除圣经没有规定的仪式。慈温利的宗教改革在罗马教廷和瑞士反动势力的镇压下以失败告终,没有建立独立的教会组织,许多成员后来加入加尔文教会。 7.英国国教 英国在宗教改革中建立的民族教会。又称安立甘教。1534年,国王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而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1563年颁布《公祷书》和《三十九条信条》,规定了英国国教的教义。 8.闵采尔 闵采尔(1490~1525),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原本攻读神学,是路德

部编人教版教材世界古代史知识点汇编

世界古代史 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古代亚非和欧洲文明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和亚洲国家 知识梳理 一、封建时代的西欧 1.背景:公元1世纪,基督教兴起,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立为国教,为之后西欧出现教权至上的社会秩序奠定基础。 2.政治 (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克洛维建立起法兰克王国,克洛维皈依基督教,将国有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亲兵和官吏,获得了罗马教会和部下等的支持。克洛维时期,法兰克不断扩张,实力强大。 (2)封建等级制度——封君与封臣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特进行了改革。改变过去无偿赏赐土地的做法,要求得到土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特点: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契约性。 (3)查理曼帝国 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他四处征伐,使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最大的王国。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又被称为“查理曼帝国”。查理当政时期,继续鼓励基督教发展,征收“什一税”,教会势力越来越大。世俗政权与教会的结合是查理曼政权的重要特征。 814年,查理曼去世,843年,查理曼帝国分裂,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国家的雏形。 3.经济——西欧庄园 (1)庄园经济 庄园经济盛行于9——13世纪,是乡村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居民为领主的佃户,庄园土地分为“直领地”和“份地”。为领主提供劳役是佃户的基本义务。 (2)庄园法庭——庄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的表现 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4.城市兴起 (1)自由、自治的城市 背景:10世纪起,西欧经济开始恢复,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开始重新兴起。 自由、自治斗争:由于城市兴起于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城市发展受到封建领主的限制(任意征税等),城市居民开始采用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的方式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到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自由与特权。 (2)市民阶层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促进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银行家逐渐成为早期的资本家。 5.大学的兴起 城市经济的繁荣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12世纪,大学兴起,大学课程包含文法、逻辑、修辞、算数、几何、天文和音乐的基础课程,还包含法学、医学和神学的专业课程。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受基督教会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二、拜占庭帝国 1.《查士丁尼法典》 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东罗马帝国皇帝,他组建了法典编纂委员会,编成《查士丁尼法典》,与《法典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共同构成《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该法奠定了后世法学的基础,是欧洲民法的基础。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 9世纪以后,面临外部多个军事势力进攻 11世纪,十字军东征 1453 封建时代的欧洲

大事年表|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二)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20世纪初~今)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年25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 1919年1月-6月,巴黎和会。 1921年11月-1922年2年华盛顿会议。 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 1922年12月,苏联成立。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年9月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件。 1933年1月,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 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年7月7日,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1943年11月-12月,苏、美、英举行德黑兰会议。 1944年6月6日,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5年2月,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945年7月-8月,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20世纪40、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年10月,联合国建立。 1947年8月,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独立。 1948年,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1953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 1954年7月,《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1955年4月,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59年,古巴革命取得胜利。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 1979年,中美建交。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 1993年,欧洲联盟建立。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形成。 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世界史名词解释

1. 《朴次茅斯和约》 朴茨茅斯和约是日本和俄国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下,于1905年9月在美国朴茨茅斯海军基地签署的和约,它宣告了日俄战争的结束。《朴茨茅斯和约》规定:1.俄国承认朝鲜是日本的独立势力范围; 2.把旅顺、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南满铁路的租借权一并转让给日本;3.俄国向日本割让北纬50 度以南的库页岛及其邻近岛屿。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和俄国对中国东北的重新瓜分。 2.布列斯特和约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4.七月流血事件 1917年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即多次发生危机。它企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摆脱危机。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临时政府至此完全掌握了政权。七月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的道路已被堵塞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 5. 战时共产主义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其目的是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主要措施有: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作为国内战争时期的应急措施,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作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方式,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6. 新经济政策 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1.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缴税后的粮食归农民自由支配;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并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实行商品买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 8.斯大林模式 它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9.大清洗运动 斯大林的最高领袖地位确立以后,1936年—1939年,在党、政、军内开展了大清洗运动。

部编版九上历史《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1—12课)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思维导图】 第1课古代埃及 【课程标准】 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 (1)统治: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课程标准】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00年,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汉谟拉比法典》

世界史八个专题高考历史考点汇总

世界史八个专题高考历史考点汇总 专题一走向近代 【时代特征】 14—16世纪,在经济、思想、市场方面,欧洲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历史变革,人类历史开始步入近代。1.经济方面:13、14世纪,随着租地农场、手工工场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和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形成并不断壮大。 2.思想方面:14—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强调人性的解放,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这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 【核心考点】 1.13、14世纪,欧洲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体现了一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逐渐形成。 2.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3.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性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影响: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4.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神曲》;艺术大师达·芬奇的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英国文学大师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5.达·伽马绕非洲南

端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6.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①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②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③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专题二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及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 动的兴起 【时代特征】 17—19世纪,欧美的一些国家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工业革命先后完成,国际工人运动兴起。1.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欧美新兴资产阶级高举“自由”“平等”和“人权”等旗帜,掀起反对封建专制或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7世纪后半期至18世纪后半期,英、美、法等国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2.工业革命完成: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法国、美国、德国等国也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 2

世界史知识点整理

世界史要点(此部分非重点) 史学名著: 古希腊希罗多德“史学之父”《希腊波斯战争史》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古罗马恺撒:《高卢战记》塔西陀:《编年史》 英国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史》 德国黑格尔:《历史哲学》一个人自由---东方各国 一些人自由---希腊罗马 一切人自由---基督教日尔曼世界 瑞士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意大利克罗齐:《历史学:理论与实践》“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德国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英国汤因比:《历史研究》人类6000年历史上出现26个文明 每个文明都经历兴起、生长、衰落、解体和灭亡5个阶段 英国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年鉴学派布罗代尔《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布洛克《旧日法国的食品》 计量史学福格尔《铁路与美国经济增长》 西马史学霍布斯鲍姆《劳动的人:劳工史研究》 比较史学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摩尔《专制和民主的社会起源》 心理史学弗兰茨《俾斯麦心理分析初探》 史前文明(文字出现之前):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驯化、农业的出现 古代四大文明: 古埃及:十进制太阳历后被波斯人征服 古巴比伦:楔形文字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古代印度:两部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 古代中国: 希伯来文明:前1800年开始其宗教演变对欧洲影响很大《旧约》中的《雅歌》 最能反映西方精神的楷模是古希腊 早期的迈锡尼文明 荷马史诗 城邦国家:斯巴达(军事制度)雅典(民主制度)两者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古希腊的思想文化:毕达哥拉斯数是万物的根源赫拉克利特: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观 悲剧作家史学之父 古罗马:早期共和国--军事帝国 27BC 屋大维建立元首制 476年灭亡 贺拉斯《诗艺》“寓教于乐”主张 最大的贡献:罗马法:1000多年历史中形成的,法是最高的理性代表人物:西塞罗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提纲

世界历史年代大事表 世界历史上册(特别要注意世纪与年代的换算与记忆,) 世界古代史--上古时代(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约三四百万年前,人类形成。最早的一支是来自非洲的“南方古猿”,正在形成的人前3500年,非洲尼罗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国家 前3500年,亚洲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国家 前3000年,古埃及国家统一 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国家 前2070年,中国夏朝建立 前2000年~前12世纪,希腊爱琴文明出现及发展(西方文明之源) 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前8世纪,雅典和斯巴达文明出现 前8世纪,罗马国家建立 前509年~前27年,罗马共和国时代 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在印度创立佛教 前6世纪,波斯帝国建立 前5世纪早期三次希波战争 前5世纪后期,伯利克里改革(中国战国时期) 前4世纪后期,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建立亚历山大帝国 前3世纪~前2世纪,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三次布匿战争,罗马胜利 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中国两汉时期,中国把当时的罗马叫做大秦) 1世纪,基督教诞生(耶稣上帝)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与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 476年,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迟了近千年) 世界古代史--中古时代(封建社会) 5世纪,大和民族统一日本 5世纪后期,法兰克王国建立 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期兰教诞生 630年,穆罕默德攻战麦加城, 632年,阿拉伯国家统一(中国唐朝) 646年(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新 8世纪,查理·马特改革,西欧实行封建采邑制,实行森严的等级制度 9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确立 10世纪,西欧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13世纪,意大利马可·波罗到达中国元朝大都(北京) 13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国家建立 1453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被土耳其灭亡 世界近代史(1640年-1917年) 14世纪,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产生,人文主义精神广为流传 14世纪~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7~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清朝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