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果戈理创作的喜剧特色

论果戈理创作的喜剧特色
论果戈理创作的喜剧特色

放歌孤独,“笑”对世俗

------论果戈理创作的喜剧特色文学院 01040308 花陈燕

内容提要:果戈理的创作有着自己的特色,这种独特的喜剧风格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面对现实,他像一个孤独的歌者,在寂寞的世界里唱着逗乐的歌曲,但是字字句句都暗藏血泪。当世间的一切繁华业已落幕,他带着满身的伤痕走在没有方向的道路上,心在笑声中颤抖。本文主要是从果戈理喜剧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入手来论述他的这种独特的喜剧风格:在思想内容方面从果戈理喜剧作品的题材选择及人物刻画这两方面来着重分析“庸俗人的庸俗生活”描写的生动之处,借此也可以了解果戈理作品对现实的表现深度。不仅如此在他的作品中还可以看到作家主观情感的流露,展现出一种分裂的、双重的人格;在表现手法上,本文主要从果戈理作品中的精致的细节描写、生动的环境刻画、别具风格的“叙事性比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这四个方面入手加以分析,希望由此而获得对果戈理创作的喜剧特色的比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果戈理喜剧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含泪的笑”

在果戈理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种特殊的笑意,但这种笑并不是痛快淋漓的欢笑,而是带着冷峻深思的无奈放歌。在可怕而又沉闷的社会现实面前,他时而激进,时而退缩,时而自傲,时而自卑,生活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太多的伤痕,于是他把内心的这些痛苦移植到作品中去,使得他的喜剧创作有了更加厚实的积淀。这样一种得不到满足的笑,来自于有缺陷的生活,存在于世间的一切苦痛在作家的笔下变得生动活泼。但是作家的这种风格并不是一蹴而就自然发生的,从《狄康卡近乡夜话》的欢快调子到《密尔格拉得》、《彼得堡故事集》嘲笑中的隐约痛楚,直至《钦差大臣》、《死农奴》(第一卷)“含泪的笑”的最终形成,果戈理在艺术世界里逐步走向成熟,直至达成伟大。

一、思想内容上“笑”的发掘、加工、表现

果戈理的痛楚源自于活在人群中的孤独。在年轻时代他曾满怀着希望幻想着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在给母亲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从最早的时候起,从我几乎还不懂事的最年幼的时候起,我就满怀着永不熄灭的炽烈愿望——使自己的一生成为国家利益所需要的……。我发誓不浪费短暂一生中的每一分钟去做好事”,但是黑暗的社会现实重重撞击了他的心灵,在另一封同样寄给母亲的信中他已经不再有原先那立志大展鸿图的豪迈,“这太可怕了!把我的心都撕碎了。原谅我吧,亲爱的、宽宏大量的好妈妈,原谅你不幸的儿子吧,他现在只盼望一件事——伏在您的怀里,向您倾诉自己饱经风暴摧残的心灵”

①。失意、无奈、苦楚,在这个黑暗的社会里他尝尽了各般滋味,最后只能蜷缩在寂寞的角

落里,发出狂笑。那富有深意的笑容让世人震惊,他制造出的这声巨响让许多人从睡梦中惊醒,撼动了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的社会根基。

但是孤独源自于清醒,无奈因为无人理解,放歌在于对社会执着的爱。在果戈理的作品中,总是有着一种深刻的责任意识和强烈的怜悯精神。他竭力想要揭示出农奴制背景下沙皇俄国的丑陋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对生存在这种环境里渐渐失去做人尊严的小人物表现出了深刻的同情,努力用自己手中的笔为俄罗斯的未来找寻着新的出路。但是可悲的是,那种内心深处对于死亡和外部世界的极端恐惧导致他慢慢陷入宗教的泥泞,再也找不到归程。或许果戈理正是这样一种矛盾的结合体,勇敢但又恐惧,坚强但又懦弱,热情但又孤独,远离社会而活着最终让他无法看清现实,他落下的结局既是作家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果戈理的全部成就,《死农奴》第二卷两次遭焚毁的可悲命运让我们明白了作家内心真正坚持的是什么,害怕的是什么,虽然这一切果戈理已无法再言明,但是作为读者我们明白他的用心,对于艺术和理想的坚持是果戈理身上最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

(一)“庸俗人的庸俗生活”

1、题材选择:挖掘生活中的丑加以嘲笑

果戈理不落俗,不俯就,丑在他的笔下成了最珍贵的题材,他善于将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所见巧妙地进行加工,制造出新奇的效果。作家在《作者自白》中坦言:“我决定在《钦差大臣》里将我当时所知道的俄国的一切坏事,将最应该是公正的地方和场合所出现的所有不公正的事情统统集中起来,一起加以嘲笑。”②日常生活中的庸俗笑料在果戈理的笔下成就了不一般的作品。不管是《钦差大臣》还是《死农奴》作家选择的题材都不再新鲜,但是却具有了一种全新的意义阐释。其实这些作品之所以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关键在于作家在创作时更加注重在丑陋现象里寻求现实意义而不止追求单纯的滑稽和逗乐。在他的世界里,读者好像早和他有了约定,在不由自主地被逗乐之后要能自觉地感悟到内里的深刻忧伤,他展示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内涵,一种责任,否则就永远不会明白果戈理的作品,也永远不懂他这个人。

2、人物刻画:杂取种种人,将丑浓缩于人物个性

果戈理笔下的人物个性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备了各种人的特性,他们滑稽可笑、丑陋甚至无耻,但是却富于典型性。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赫列斯塔科夫们还是奇奇科夫们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物的代表,在他们的身上有着多个人的特点,难怪当时会激起人们对号入座的“热情”,甚至一些文人说他作品中的描写是对当时俄罗斯社会的一种诽谤,但是他们不明白对丑的毫不留情的揭露其实是对美的极度向往,伪善的光荣比真实的丑陋更加让人鄙弃。果戈理在创作他的这些优秀的喜剧作品时正是怀着对于俄罗斯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如果单纯表现美,他将失去他所获得的一切。他的成功来源于普希金所说的描写了“庸俗人的庸俗生活”,在他的笔下崇高必须退后,因为在那个社会里,“崇高”只不过是

说教。果戈理要的不是这些,他希望借助自己的作品让人们看到更多的东西,同时也让读者和观众在他的作品中领略笑的意义,能够更加清晰明确地认识到这个社会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的音符。《钦差大臣》中果戈理为世人讲述了一个从彼得堡来的年轻人在某一个小县城的奇怪经历,贯穿整个作品的是一种巧合与惊惧,剧中人在一片慌乱的氛围中为我们上演了一出绝妙的喜剧。在赫列斯塔科夫、安娜·安德烈耶夫娜、玛丽亚·安东诺芙娜、市长、赛姆略尼卡、略普金-贾普金、施彼金、陀布钦斯基、鲍布钦斯基等人物身上都带有着符合其身份地位的特殊性格,再现出当时俄国社会中存在的方方面面的人物,在他们的身上或许不存在罪大恶极之处,但也有着性格中扭曲丑陋的一面,在这样一种庸俗的世界里,人物身上的诸多特点共同发生作用,从而使得作品在更大范围内揭露了社会现实也为果戈理的艺术生涯添加了绚烂的一笔。在喜剧这条道路上,果戈理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二)自我生命的投射

同时在他的作品中有着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表现出分裂的、双重人格。他渴望突破,但又畏惧前进。在他的身上自然存在着小俄罗斯的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但是与生俱来的敏感、孤独又使得他对身处的环境产生了强烈的畏惧;在遭遇了一连串失意之后终于决定远离但又极度渴望得到这个社会的认可,所以他总是在矛盾中犹豫、失落、迷茫。不过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乐观的情绪还是占了上风。《狄康卡近乡夜话》鲜明的乌克兰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小俄罗斯风情吸引了很多读者,在这部作品中总是徘徊着一种纯净自然的美:无论是描写清纯美丽的少女,还是形容年轻奔放的小伙子,都充满了原始生命的激情和浪漫;不管是表现女巫,还是刻画庸俗的市民,都写得新奇有趣。果戈理的才情在这里得到了最初的展示,他作品中的这种欢乐的氛围也着实让大家眼前一亮。不过随着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加深,作家感受到暗藏在社会底层中的巨大疼痛,这种清晰的痛楚刺激了作家的文学才华的发展成熟。他渐渐放弃早期作品中那种单纯而又开心的调子,开始更加注重作品的社会功用。深沉而又有意义的笑成为他创作的总基调。

二、表现手法上发挥才情表现笑料,展示艺术才华

孤独的放歌让沉寂的心灵沸腾,果戈理的成就不仅仅止步于思想内容的深刻,在表现手法上他也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才华。

(一)善于运用精彩的细节描写将人物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死魂灵》中曾经有一段描写奇奇科夫在马尼洛夫家的情景,作家描写马尼洛夫的书斋时将眼光放在“烟丝”之上,“烟丝放得千姿百态:有用纸袋装的,有用烟盒装的,也有干脆用堆在桌子上的。两个窗台上是烟斗里磕出来的一堆堆烟灰,烟灰堆排列得整齐漂亮,显然是费过一番心思的。看得出,有时主人是用排列烟灰堆来消愁解闷。”③同时作家还注意到另外一些细微之处,在马尼洛夫的书桌上也有本书,但是“书签夹在第十四页,这一页

他经常读,已经读了两年了”(《死农奴》,第38页)作家在这里运用细致的笔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活空虚无聊的地主形象。在我们的脑海里便可以想像马尼洛夫的庸俗模样,他虽然披着高雅的外衣,但是始终改变不了内里的本质。对于这样的人物作家流露出几分嘲弄的神色,但是对他又不苛责,在那幽默文字的背后只是对可悲庸俗的灵魂叹了口气,绝不没有咬牙切齿的恨,毕竟马尼洛夫不像诺兹德廖夫那样可恶,除了太过甜腻及愚蠢之外,他还是有着他自己的可爱之处。

(二)生动的环境描写,为作品增添独特风采

果戈理似乎很乐意在行文之中穿插大量笔墨对四周的环境做生动的描写刻画,丝毫不吝啬纸笔,这样也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与环境之间时而和谐、时而冲突的双重关系,充分展示出书中人物内心世界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在环境的变动之中逐渐成形获得新的生命。的确,没有小俄罗斯的异域风情,哪来《狄康卡近乡夜话》中的空灵澄澈;没有沙皇俄国的农奴制背景,哪来《外套》、《钦差大臣》、《死农奴》中的深刻伟大?在《死农奴》中,当奇奇科夫去拜访每一位地主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借着他的眼光看到一段或多或少或简单或精致的环境描写。就拿奇奇科夫在科罗博奇卡和泼留希金家所见到的情景来说,奇奇科夫看到的女主人家的院子是用木板圈起来的,“窄小的院子里挤满了家禽”;在菜园里还有戴着女主人用过的睡帽的稻草人;菜园外有维修得很好的小屋,崭新的备用四轮大车。而在泼留希金那里便是另外一番情景,那里是“有着许多农舍和街巷的大村庄的中心区”,但是全部的农舍都破烂不堪,颜色很像没有烧透的旧砖头的大粮垛,还有“颇似老态龙钟的废物”的主人的长得过分的住宅等。在这里作家向我们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科罗博奇卡是传统小地主形象的代表,她把家里打理得整整齐齐,但是却永远囿于小圈子,不会寻求发展;而泼留希金则不同,他是吝啬鬼的典型,他有大庄园但是一切都那么破旧,在这个人物身上产生了一种病态。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使得作品获得了另一种独具魅力的美感。

(三)“叙事性比喻”与想象力的发挥,也是其行文一大特色

在果戈理的喜剧作品中还有两种手段也他是常常加以运用的,那就是“叙事性的比喻”和丰富想象力的发挥。在果戈理思绪流淌之时,他喜欢无拘无束,大量的比喻是其行文的一大特色。不过果戈理的比喻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比喻而是独辟蹊径,在描写过程中常常抛开本体而将喻体加以发挥从而追求另类的叙述效果。《死农奴》中奇奇科夫到达科罗博奇卡家的时候欣赏到一出特殊的音乐盛会,作家在这里别出心裁地将狗吠描写得异常精彩:“这当儿那些狗用各种嗓门高叫着:一条高高仰着头,声音拉得那么长,叫得那么卖力气,好像它领了多高的薪金似的……当演唱会进行到高潮时,男高音们都跷着脚头向后仰着,全身向高处窜着,努力拔出最高音来,只有那男低音把胡子拉渣的下巴抵到领带上,两腿下蹲几乎蹲到地上去,从那里发出一种雄浑低沉的声音,震得玻璃嗡嗡直响”(《死农

奴》,第58-59页)。这样的比喻在果戈理的其他作品中也多次出现,它完全不影响整部作品的流畅,反而会增添别样的情趣。但是它并不是一种随意的发挥,它依赖着作家高超的想象力,没有想象,一切都不可能出现得这么新奇有趣。想象给作品带去了长久的生命力,让读者享受到一种无拘无束畅快的自由。它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而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再创作,这样才能使作品真正有价值。

果戈理的喜剧创作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读他的作品我们忍不住要笑,但是在笑的同时也会感觉到一种压抑与不安,尤其是在对这个社会有了一定了解之后,i我们会突然发现果戈理的喜剧同时就是一种生活的写照。在孤独的生存环境之中,在一片绝望的沉寂之中,果戈理用笑的力量解救自己,他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慰藉,在心灵上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出路。

【注释】

①转引自袁晚禾、陈殿兴编选:《果戈理评论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第268页。

②转引自袁晚禾、陈殿兴编选:《果戈理评论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前言第四页。

③果戈理:《死农奴》,陈殿兴、刘广琦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本

文一下凡引用此作品,均出自这一版本,不另加注,仅在引文后注明页码。

【参考文献】

①袁晚禾、陈殿兴编选:《果戈理评论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满涛译:《果戈理小说戏剧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学号 专业 层次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1)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正文 (一) (1) 正文 (一) (2) 正文 (二) (2) 正文 (二) (3) 正文 (二) (4) 正文 (三) (4) 正文 (三) (5) 正文 (三) (6) 结论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一、绪论 现代小说散文出现了“五四”后的现代小说中,从鲁迅始露端倪;经郁达夫、郭沫若、废名等人之首,到沈从文已成为一种美学追求。萧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创作的,她继承了鲁迅等前辈开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写出了在苦难中挣扎奋斗的人民的生活和憧憬,在艺术上独具一格的散文化小说为现代小说增添了光彩。萧红的把散文的抒情、议论、叙事、写景的功能引入到小说中,使小说具有散文化、抒情化、绘画化。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和至今仍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短促而丰富的一生中留下了《生死场》、《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马伯乐》等脍炙人口的文字。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有学者甚至把它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相提并论,并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传”。在2000年6月香港《亚洲周刊》所评选的20

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呼兰河传》名列第九。在新的价值判断标准下,萧红的文学成就已经和沈从文、老舍、张爱玲、钱钟书、茅盾、巴金等人相提并论。由此可见,萧红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学个性和突出的文学史地位,对她的阐释至今仍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二)在某种程度上,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已经成为海内外对中国现代文学稍有了解者的一个程度深浅不一的情结,特别是小说中呼兰以及哈尔滨地方风情的再现以及方言土语的使用,刺激了太多外地读者对于黑龙江地方人情风俗的想象。在某种意义上,萧红和她的众多作品已经成为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徽记。萧红研究特别是对萧红小说研究的深入展开,毫无疑问对我省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彰显我省作为边疆文化大省的地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结论 语言的独特性,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这位女作家感知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 是对鲁迅诗化小说的再现。她注重打开小说和非小说之间的厚障壁,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诗之间的新型样式。因而她的小说没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也没有事件上的完整性。从这点上说萧红是“反小说”的,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家乡人的情感,捕捉家乡 人的情调,展示东北土地上野性的力量。 萧红是独特的,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故乡,表现自我。萧红是说不完的,只要有人想走近她,认识她,就要熟悉她的语言,她的语言正是读者解读作者及其小说的钥匙 参考文献 1、李重华曹桂珍《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 2、钟汝霖《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3月 3、陈世澄《龙江社会科学》1994年1月 4、铁峰《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5、萧红《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 6、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书店印行1985年版 7、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9、《别林斯基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10、茅盾《<呼兰河传>序》见《茅盾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1、萧红《呼兰河传》《孤独的生活》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12、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由于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促悲凉,她的小说有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萧红思想敏锐,敢于揭示新矛盾新问题,反映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最强音,她的小说富含爱国主义激情。萧红正是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深沉的的悲剧意蕴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占一隅,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本文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作简要论述。 关键字:萧红,文体,爱国

萧红作品分析文档

论萧红作品的三个方面 摘要:从三个方面论述萧红作品的内涵性,一、时空界限的打破。二、幽默因子的运用。 三、哀而不伤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时空界限幽默因子哀而不伤萧红 萧红的一生短暂而多难,像一颗划过夜空画出美丽轨道之后迅速逝去的流星,虽曾有耀眼的瞬间但更多是艰辛与沧桑。她在女性感悟的基础上加上了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给生命的内涵提供了更加深邃和厚重的解读方式。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萧红的作品。 时空界限的打破 内容上,萧红的作品具有丰富性、多重性、深刻性等特点,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自在体”:形式上,语言的诗化、抒情化、散文化等审美的特性,是可以独立成章的美文。 这种独立性与时空界限的打破有着一定的联系,她的作品更注重空间性而非时间性。打乱时空界限的充分自由、自然、开放的结构形式。叙事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决定了萧红小说结构形式的舒展,随意。一切都服从她的讲述,抒情,虚构的需要。传统小说结构中时间至关重要的因素,而19世纪尤其是20世纪的小说的创作则越来越重视空间因素在小说中的作用,有一种追求小说空间化效果的趋势,萧红有意识无意识的把空间因素放在了小说结构的首位,她的小说大部分都以空间作为结构的中心的。小说标题通常也用空间概念而少用时间概念。如《生死场》《牛车上》《桥》《北中国》《黄河》《莲花池》《山下》《旷野的呼喊》《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都是如此,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时空观和她重视生存状态,人生困境是紧密相连的。一般说来,人的存在是与一定的场景、环境、场面即空间密不可分的,小说家不太可能把空间因素排斥在小说之外,相反,如果想达到瞬间的轰动效应,那就必须与时效性结合起来。但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将是一个存疑,这也是一种悖论。往往越重视时间的具体性,具体化到一定程度,例如报告文学,通讯。一般来说,越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具体化的时间有准确性,真实性,严谨性的特点,但同时也有片面性,狭隘性,简单性的一面,要想表现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效果,往往更注重加强空间表现力度,淡化时间概念,把时间的表现的不够充分,模糊,不具体。空间力度的加强给人一种立体感、厚重性。有利于表现色彩、意境、绘画、回荡的效果。对很多小说家来说,一般都更注重时间因素在结构中的作用,故事往往有一个从前往后的线性的因果发展链条。而萧红的小说结构中你是找不到这种时间链条的,时间已被打断,切隔成不同片段与不同的场面融合在一起。你很难分清哪是时间,哪是空间,哪是过去,哪是现在,时间的不确定性,给她的小说创作带来了超越时空界限的高度概括性和所传达的人生思索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幽默因子的运用 萧红的小说一方面有沉郁,厚重之感,这是因为内容的沉重性,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对死亡的描述。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对国民性的探讨,对人生悲凉的体验,生命意识的体验。这些都是厚重有深度的命题。还有三个层面的悲剧性:一、生命的悲剧感;二、女性的悲剧感;三、寻找家园的悲剧感。这些悲剧感也是沉重的。都是一些“忙着生忙这死”的命题。但另一方面在沉重的背后总是让读者感觉到一丝希望,一丝温暖,与《骆驼祥子》和《寒夜》相比没有那么沉重和窒息。而这种希望,这种温暖和幽默因子的运用有着一定的联系。幽默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乐观的心态,具有温暖,关怀希望的效果。抒情、写实、

1什么是艺术风格

1什么是艺术风格?简述其特性。2简述艺术批评在形态上的分类。3简述艺术构思的内涵。4简述形象思维的特性。5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6试结合某一文艺流派的产生,发展,分析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7联系实际文艺作品,谈—下艺术作品是如何实现再现与表现统一的? 8简述艺术活动的构成。9简述艺术作品的层次。10简述艺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11简述艺术批评的作用和功用。12怎样正确看待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13结合某艺术作品,论述审美想像的特征。14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刨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5简述三种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16简述审美想像的特征。17简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18简述一下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19简述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20请结合某—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21什么是典型?-试结合某一具体作品阐述一下你对艺术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特征加认识。22简述什么是审美期待? 23简述艺术意蕴的含义。24简述美育活动的内涵和途径。 25 简述三种主要的艺术作品分类方法及内容。26简述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27结合某部作品,试分析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28就某一门类艺术来分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29简述活动的功能。30简述审美想像与联想的关系。31简述艺术意境的特征。32简述艺术活动中的三二种审美效应。33简述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34联系实际论述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特征。35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论述艺术形象的特征。36简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37简述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之间含义的不同。38简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39简述艺术批评的内涵和功能。40简述审美理解的内涵。41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论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42结合艺术实践,谈谈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43社会主义文艺为什么要提倡风格的多样性?44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45简述艺术鉴赏的涵义。46简述形象思维的内涵及特征。47举例说明生产劳动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48试论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及各个环节的主要特点。49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50

孙犁文学作品的特点分析合集共四篇

孙犁小说的特点分析(一千字) 孙犁是文学史上的清才,清辞丽句,为一时小说家之选。重要小说集有《荷 花淀》(1947 年)、《芦花荡》(1949 年)、《嘱咐》(1949 年)等。 1、孙犁充分写出了解放区劳动妇女的成长,写出了她们内心的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来有描写劳动妇女的传统,但多是描写她们所受的苦难,如鲁迅的《祝福》;也有着重描写劳动妇女身上的闪光品质的,如艾芜作品中的某些篇章,沈从文的《边城》等,但他们或是反映时代大潮冲击圈外的人物,从隐藏的下层社会烟尘里发掘出受伤的灵魂美,或是从人性的角度歌颂下层人民原始的灵魂美。 孙犁所表现的则是解放了的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美。孙犁笔下的农村妇女不再有艾芜人物的病态,而表现出健康的色彩,人物的美好秉性产生于现实的新的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土壤中。孙犁可以说发展了现代文学表现劳动妇女灵魂美的传统。 2、孙犁集中表现革命战争年代的妇女识大体、乐观主义的精神和献身精神的“美的极致”,不愿意让社会的丑恶现象进入自己的作品。 孙犁先说的独特主题:表现农民。尤其是他们中的劳动妇女在伟大民族战争中的觉醒,挖掘农民内在的灵魂美、人情美,以此歌颂美的新时代、新农村的诞生,歌颂创造着美的革命,表现自己对美的追求。 艺术手法: (1)抓住人物的主要方面。 孙犁捕捉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典型塑造方法上的独创性:紧紧抓住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 一瞬间,印象式地抓住形象打动自己的那一部分,加以突出描写。如《吴 召儿》中对吴召儿的描写。抓住人物思想性格最主要最突出的部分,突出 强调它、它,更多地提到它,用重笔调写它,使它鲜明起来,凸现出来,发射光亮, 照人眼目”,而坚决舍弃非主要,特点不鲜明的部分。

论文:单纯情调--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

单纯情调—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 作者:蔡传稳指导教师:高红卫作为小说家的孙犁,他之引人注目,不在创作数量上的丰盛,而在突出的质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所表现的是“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得到一种极致。”(1)他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为了给人民以希望、以前途,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光明、繁荣和兴旺,以单纯和真诚的赤子之心,致力于对生活中固有的美的事物的发现和讴歌,并使之升华,使之光大。他所要求发现的,所要表现的,不只是那些一般性的事物,而是处于极致状态整合的真善美事物。在表现和讴歌方式上,也力求在艺术上达到真善美的极致境界。在他创作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艺术追求,达到一种独特的艺术个性——单纯情调。这种艺术个性由作家自己的个性、气质出发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选择和艺术提炼中达到的,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积累和认识中达到的升华,是孙犁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情绪的反映,而这种反映,渗透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作家自己的艺术风格和个性。他的小说并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和故事性,往往以散文式的笔法来抓住事物中某些鲜明环节,加以实现,形成自然清新、秀美隽永、质朴单纯、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以纤丽的笔触和真诚的感情构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散发出冀中平原特有的泥土芳香。 一、表现在题材选择与人物把握上。 孙犁式的“单纯情调”,是作家在艺术选择中产生的。作家注重小

说的生活实感和生活韵味,注重于逼真地和传神地表现群众生活情调。他深受冀中地区人民斗争生活的哺育、感染,所以他的小说多写这里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的事迹。他的题材比较广泛,但写得最多的是农村的妇女生活。受压迫最深的农村妇女,这时与男子平等地参加各项斗争,她们的聪明才智和优良品德一下地迸发、显现出来,从而引起作家的格外关注。他曾说过:“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2)这不仅决定了大批劳动妇女形象的产生,而且造成了为抒发自己敬佩心情所特有的抒情意味。这些劳动妇女具有中国普通群众性格,善良、淳朴。她们心灵流露出来的必然是美的善的东西,作者在表现这些人物性格时,又与作品中的语言风格相谐调,给人以一种淡雅、质朴、诚挚的感觉。孙犁是通过小说人物在相互交往中来表现她们优良品德。以“儿女情”和“同志情”尤为突出。 在表现“儿女情”的作品中,大多是以农村淳朴女子对丈夫、情人事业的理解为题材的。她们对丈夫、情人刻骨铭心、自我牺牲的爱,时对亲人事业的有力支持,从而推广到对国家和民族的爱。代表作《荷花淀》一篇较为突出。在月光水色的风景里,展示几位白洋淀乡村妇女平凡、质朴、淳厚和对即将离家抗日的丈夫依恋之情。写出了她们以大局为重,乐观的挑起生活重担的坚韧精神,以及她们拿起武器,投身抗战的英雄行为,写出她们合乎时代精神与内心世界的成长轨迹。她们是那样的单纯、洁净,就像荷花一样秀丽。后来在《嘱咐》中,又写出抗战胜利后,水生从部队回家探亲,只住了一夜,妻子又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石伟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女作家,她自己波折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独特的认识,她的很多作品都有她自己的影子在其中,使她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关键字:萧红创作风格 正文: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大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或清新淡雅,或慷慨激昂,在一个个文字的构建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独有的气质,成为作家在茫茫文海中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标志。 关于创作风格的形成,不能否认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等方面因素的作用,更应该看到作家生存的外部环境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一方面,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因素,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调,使作家表现出一种都有的才情与气质;另一方面,后天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为作家提供了可供写作的素材,让作家有了进行文学创作的欲望,使其文学天赋得到完善并发展。在不断的文学创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下面就以萧红为例,论述其文学创作的风格。

萧红,这个生长于动荡年代的作家,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1-1929与1930-1942,在前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她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她生活在呼兰这个小县城内一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开始感受周围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就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形成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大背景。在后一个阶段,萧红开始了流浪与痛苦的生涯,生活非常艰难,爱情的变更,疾病的困扰,一直伴随着她。但就是在时期,萧红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创作,发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奠定了她在现当代文学创作史上的地位。 (一)寂寞凄凉的风格 她始终是寂寞的,从她出生到她最后病死香港,她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寂寞的情绪。在她童年的记忆里,仿佛只有祖父这一个亲人疼爱她,“等我生来了,第一次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疼爱我。使我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而祖母留给她的,只是用针扎她手指的事。她的父亲母亲似乎没有给她留下多少印象,父亲的两次出场,也都伴随着暴力,一次揣她,一次打有二伯。她是寂寞的,亲人对她的冷漠给她的是一个并不快乐的童年,大多数时候,她只是自娱自乐的一个人,她“常常在蒿草里做着梦”,也看着“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显得更荒凉寂寞”。缺乏父母亲的疼爱,缺少可以一起玩的伙伴,使得她的这种寂寞的情绪,一直伴随了她一生。 自她19岁逃离家庭,她就开始了另一种寂寞的生活,漂泊不定

浅谈古希腊的艺术风格以及代表作品

浅谈古希腊的艺术风格以及代表作品 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 公元前146年)。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爱琴海中最大的岛是克里特岛。克里特岛是古代爱琴文化发源地。“亚什”是“日出之地”的意思,即东方;“欧列伯”是“日没之地”的意思,即西方。亚细亚洲和欧罗巴洲的名称,由此转化而来。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历史、建筑、文学、戏剧、雕塑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的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希腊艺术风格 希腊艺术风格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爱琴文化时期是古希腊文化产生的前奏和序曲,除此外可分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此外,希腊艺术包含了建筑雕塑绘画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风格和特点。 古希腊雕塑 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多年来,这种艺术精髓曾滋润着西方美术生生不息。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希腊神话是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古希腊雕塑的特点总体特征: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的,一句话概括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古希腊建筑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同样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但毕竟还处在萌芽和胚胎的时期,它们的类型还少,形制很简单,结构比较幼稚,这是因为它的艺术的完美所致。古希腊的纪念性建筑在公元前8世纪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纪已成熟,公元前4世纪进入一个形制和技术更广阔的发展时期。由于宗教在古代社会据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古代国家的神庙往往是这一国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腊亦不例外。古希腊是个泛神论国家,人们把每个城邦,每个自然现象都认为受一位神灵支配着,因此希腊人祀奉各种神灵建造神庙。希腊神庙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城邦公民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场所,还是储存公共财富的地方。这样神庙就成了希腊崇拜的圣地,围绕圣地又建起竞技场、会堂旅舍等公共建筑。 古希腊建筑的特点 根据所遗留下来的希腊建筑,我们可以归纳出古希腊建筑的几大特点。 第一特点是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第二特点是: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1 多利克柱式:朴素挺拔。无柱基,柱身粗壮,向上逐渐缩小,刻有凹糟,糟之间为棱角,在阳光下,柱身因此产生明朗的起伏转换及阴影效果,使建筑物与天空平面分开。柱头无装饰,是一圆盘形柱颈。2 爱奥尼亚柱式:匀称轻巧,有柱基,柱身细长,上下变化不显著,凹糟较深,糟之间无棱角。柱头为涡卷形装饰,卷下饰以图案。

孙犁散文的艺术特点

孙犁散文的艺术特点 第一,由实出虚,因情见志。 他膺服古典散文“避虚就实”的原则,重“实”而轻“虚”。年轻时他那种感奋的激情淡泊了,增加的却是深思的哲理气息。他认为散文是“老年人”的文体,不靠“感情”而只凭“理智”即可成文,就反映了他重“理”、言“志”的总体倾向。但“有真情”、“写真象”的主张又反映着他以“象”寓“情”的执著努力。可以说,“物”(象)——“情”——“理”——“文”这散文“四大要素”在孙犁作品中是较好地统一的。而《黄鹂》这篇带有“转折性”标志的名篇就反映了他这种以“象”来寓情见志(理)的特色。此文由初见、再见黄鹂娓娓写起,写到在太湖才窥见了它全部的美丽;至此似乎文意已尽,却不料笔锋一转说到事物都有它们的“极致”;然后又由各种事物的“极致”突然转到“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之上——其寓象于情、以情说理的意图始一目了然,真可谓神来之笔! 第二,真中求美,美中显真。 孙犁散文之精髓,以“真”、“美”二字即可囊括:它以真的心地写真的景象,直抵“真”的极致(一切虚构、编织,矫饰、雕凿者面对孙犁散文都将无地自容);同时,以美的文笔写美的情思,展现“美”的极致。而且,“真”与“美”这二者间也是精神沟通、交相辉映的,即在“真”中探求“美”,在“美”中显现“真”。《亡人逸事》就是最好的例征。此文为悼亡之作。祭奠亡妻,分四节次第写来:第一节“天作之合”,写事巧;第二节“看戏相亲”,写其贞;第三节“劬劳持家”,写其能;第四节“总其一生”,写自己不尽的思念之情——真正把“真”和“美”结合起来了。 第三,平易冲淡,睿智幽默。 这是孙犁散文在语言表现上的个性风格。孙犁“后期”散文与“前期”相较是有变化的,“前期”的“清丽柔美”被“后期”的“深沉苍劲”取代了;但它们在“变”中亦有“不变”之处,那就是自然、平易、冲淡、沉稳。这是和他创作时取“直感实言”的态度分不开的。《报纸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此文写他早年失业居家,订了一个月“大公报”的故事,其中向妻借钱、骑车送报、投稿用否及以报糊墙等,

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兰州城市学院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 夜大学函授脱产高自考 学号(准考证号): 2012LT0105045 姓名:王淑霞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高自考不填): 2012级 学院:文学院 完成日期: 2014-9-6 指导教师:岳慧丽 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王淑霞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内容提要:孙犁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一直为文学界所推崇和喜爱。本文讨论的正是孙犁小说独特的诗化笔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白描的写作手法,着重分析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从而探讨孙犁小说独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诗化小说现实主义 目录

一、孙犁小说独特的诗化笔调 (3) 二、孙犁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4) 三、孙犁小说白描的写作手法 (5) 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王淑霞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小说需要一种自己独有的吸引力,需要一种把读者的兴趣、注意力、想象力紧紧吸引住并再次激发的力量。其实这种力量对于任何艺术来说都很重要,但以小说艺术显得更为重要。被誉为“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创始人和代表作家的孙犁,在散文和文学理论方面有所建树的同时,尤其以小说的成就更具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孙犁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作品所塑造的生动的农村妇女形象,这两个方面的成功使其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一、孙犁小说独特的诗化笔调 谈到孙犁小说的语言,很多人都喜欢用“诗的语言”来概括它、赞美它。的确,在创作上,孙犁是着力表现和歌颂美的。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并善于运用饱含诗意的笔触来表现它,富有诗情画意、简洁、优美,近似诗的节奏和声韵,使他的小说语言具有一种诗的特色,是诗化的语言。 在《荷花淀》、《嘱咐》、《光荣》等小说中,作者着力追求一种诗一般的意境。他以抗战时期冀中农村为背景,但他却不是正面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武戏文唱的技艺描写明媚如画的白洋淀,用飘飞的芦花,洁白如雪的苇,粉红色的荷花,荷叶上的清幽香气,表现战争年代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及其乐观的战斗精神。 孙犁曾经在各类作品中不止一次地说过,他很喜欢普希金、梅里美、果戈里、契诃夫、高尔基的作品,“我喜欢他们作品里那种浪漫气息,诗一样的调子,和对美的追求,这样的作品,合乎我的气质,合乎我的脾胃。在这些小说里面,可以看到更多的热烈的感情境界”。(《勤学苦练》)在孙犁看来,诗和小说,美和人们的感情气质,境界,浪漫主义的气息和现实主义的描写,是可以而且应该一起来的,他所喜欢的作家体现了这一点,他自己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点。孙犁也不断地提倡文学青年不要写生活和自然中的表面现象,不要只是“捕捉”那些浮光掠影的所谓“美”的或有“诗意”的东西,而是要把时代的精神和人物优美的思想感情注入艺术形象之中去,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孙犁创作的“诗情画意”的实质和特色。孙犁不光追求诗一样美的语言,而且要求诗一样美的思想感情,这是与作家观察生活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分不开的。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摘要:“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鲁迅眼中最优秀的女作家-----萧红,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作品通过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关键字:散文化诗意回环复沓儿童视角 前言:《呼兰河传》绝非高屋建瓴,接地气的真实感至深至切。无论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畔,还是呼兰河畔的萧红,都以其特有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灵魂使读者尾随萧红回望童年的寂寞,重奏时代的悲歌。她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达到了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一、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她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而代之以一种便于传达情感体验的主观、随意、散漫的叙述模式,使叙事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抒情服务。【2】我们眼里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作者所写的却是对故乡呼兰城的种种印象。 全书采用信马由缰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张的情节,塑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 全书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某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呼兰河小城就是作品的主角——这是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写的就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是整个社会的风俗。 散文化的语言和结构,就决定了小说的基调是娓娓道来而非紧张急迫,是忧郁低沉而非活泼轻快。萧红有意淡化情节,淡化故事性,“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3】小说由三大板块组成,前两章介绍呼兰城的风土人物,自然风光等概貌并重点描绘了几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 因为《三月小城》,我相识了萧红。 因为她那凄凉的爱情故事,我有了看看她作品的心思。 因为既婉约清新而质朴刚健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与悲惨命运截然不同的萧红文字世界。 从细腻豪放的《生死场》到率真坦诚的《商市街》,再从诙谐讽刺的《马伯乐》到平淡深挚的《呼兰河传》。不能不说,萧红是一位能驾驭各种风格的女才子。各式各样的风格中都有着一股子呼兰河畔的味道,下面就来慢慢品品这种独特的韵味。 大多数人的眼中,萧红是一位柔弱的女子,写得东西大多是些细细碎碎的美文。但其实她也有刚劲豪放的时候,胡风曾在《生死场》的后记中就写过“你要死灭吗”是全书的高潮,这是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带光。可见,既刚健又婉约的文段在萧红的文字中还是有的。再看其中一个群众宣誓的画面“浓重不可分解的悲酸,使树叶垂头。赵三在红蜡烛前用力敲了桌子两下,人们一起哭向苍天了!人们一起向苍天哭泣。大群的人起着号啕!”这简直是一幅线条粗犷奔放、劲健有力的木炭画,又不禁使人联想起珂勒惠支的版画,可以说是一种“力”的艺术,其中充溢着一种不可抑制的感情力量,在奔放,在冲击,在跳跃!不仅仅人被描写地不可抑制,连场面的景物都激荡了这种力量,“畅明流动的天光,房周垂曲的大树群,即将被当作祭礼牺牲的老山羊,四脚倒挂,哀鸣不止,红布方桌,火焰颤动,烟雾缭绕中。”作者成功地运用粗犷的充满激情的笔触,勾勒出动态的景色。以情观景,绘景见情,情景交融于浑然一体中显示出“钢戟一挥”的气势和力量。小小女子,竟用简短地文字给了我如此大的震撼,尤其是生与死的震撼,她的文字中没有那么多刻意的技巧,反到多了些真实和质朴。她真正地用心写作,写实在的人,写出许多像她的祖父那样善良却不幸和悲哀的人。不是隔岸观火般虚构,而将满怀的情感注入,化作独特的情调,如写月英这个美丽女人的悲哀一生,充满了同情的笔调,尤其将月英男人的丑恶行径与月英的孤立无助做对比,更看出萧红是加入了自己浓浓的个人情感,第一次的为情所伤,带给她的悲伤情绪显然也被带入了作品。在《呼兰河传》中,她与祖父快乐的后花园生活,也被真实的展示了出来。”一次,“我”将后园的玫瑰摘下插到祖父草帽上,祖父不知,进屋后祖母看见,大笑不止。这样真实欢乐的场面恐怕只有在祖父这篇中才能见着了吧。就是这样简简单单,才更加吸引了读者的眼光吧。萧红的作品不仅仅真实创造人物、自己心爱的人还真实自我,用一种勇于表现真实的态度,写下了自传性的《商市街》。尤其经典是她自己在饥寒交迫的时候,看到旅馆别的房间的门上挂着“列巴圈”,她萌生了“偷”的念头。萧红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境,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而后又因为没有了柴火不得不向房东借柴火,由于不好意思张口,他们只好写了一张字条去求借。她总在自己身处难堪的时候,往往写出了自己内心感受最真实的东西,所以很能打动人。她对自己的感情从不隐瞒、从不文饰,这一点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萧红就是萧红,有着她独特的萧红体。这是没有人能够模仿的。她那注册商标式的优美简洁,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她面对着自己的第二任男人萧军,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都说对于越亲近的人来说,描写他的外貌必然是绰绰有余的长篇大论。且看萧红眼中的萧军“颧骨很高,眼睛小,嘴大,鼻子是一条柱”。仅仅十五字,便有棱有角,形神兼备了。远远超过那些冗长的篇章。以上这对萧军外貌的描写还不算什么,在散文《雪天》中有一段对话: 军:“饿了吧?” 红:“不饿” 军:“够不够?”

古代诗人的作品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部分古代诗人的作品 所体现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李白(701--762),字太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前一首是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后一首则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 孙犁是一位极富个性的作家,其创作风格清新飘逸,充分表现出散文式的格调、诗歌般的意境,他的小说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满眼“诗情画意”,享有“诗体小说”的美誉,在创作的过程中从不猎奇,而是采用中国写意画的手法,淡化对人物形象的刻意雕琢,求神韵而不求形似。其选入高中读本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即为若此,全文细致地描述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生动地表现了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乐观主义精神,文中设臵的“夫妻话别、敌我遭遇、助夫杀敌“三个重点片断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享之不尽的审美情趣。可归纳如次: 一诗情画意的间境美 《荷花淀》在表现抗日战争的重大主题时,将战争的硝烟溶解于军民的欢笑之中,小说反映的尽管是残酷的年代,但从作品所描绘的背景上,却看不到残垣断壁,血污泪痕,相反却是清风明月,银白的潮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和美丽。比如开头部分的描写:“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

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营造的全然是一个优美的境界,让读者在自然的欣赏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即使战斗就在眼前,作者仍不忘记描写荷花淀的美景,那迎着阳光舒展开的“大荷叶”,既富美感,又成为天然的隐蔽屏障,这哪是战争,分明是一场胜利在握的游戏,那“高高挺出来”的“粉色荷花箭”不仅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而且暗示着正在成长中的白洋淀妇女的未来——这些或率直、或乖巧、或老实、或急躁的青年妇女,也将成为保卫家乡的战士。环环描写,情景相生,既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又增添了小说的诗意,如同出水之芙蓉,具有冀中平源水芙蓉的清丽,其写湖上观战,从容镇定地写了一场伏击战,充分显示了如诗如画的创作个性,本来,这几位妇女划船去看望丈夫,在作品的规定的特殊场景中是一次欠考虑的鲁莽行动。当他们嬉戏着将船划到白洋淀,探亲不着而返回时,日本鬼子来了,她们只好向荷花淀逃去,敌人的汽船往荷花淀里逼追,在这关键时刻,荷花淀里响起了排枪。原来这急切之下的逃避行动,却起到了把敌人引进部队早已布好的“口袋阵”的作用,从而帮助部队干净、彻底、全部的消灭敌人。文学描写之生动洒脱,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读此美文,不断咀嚼,闭目瞑思,似一行行的文字已变成动感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淘宝定制I D磐石文化传播公司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摘要 著名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在香港创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在思想上继承了鲁迅对中国人民性质的剖析与批判,使之富有批判文学的特色;在题材上,开创了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样式,让读者在阅读之中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语言上,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沉郁感伤,为读者再现了一幅明亮而又不失暗淡的多彩画面。该小说经出版后获得好评如潮,并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本文通过对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如何走上文学道路进行分析,重点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成就与社会影响进行论述,从而更全面地总结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助于这部作品的更深入研究。 关键词: 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Abstract The famous writer Xiao Hong in Hongkong in 1940 created the novel "Hulan River", this work, in the thought inherited the analysis and criticism of the Chinese people's character of Lu Xun, the critical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 in the subject, a prose, poetry is a genre with small said between style, let the reader can identify with the author in reading; in language, Weiweidaolai, plain and refreshing, sad and gloomy, reproducing a bright and does not lose the dim colorful appearance for the reader. The novel was published after received rave reviews, and Hongkong "Asian Literature" in twentieth Century as the top Ninth Chinese novels. Based on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 analyzes how to walk road of literatur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focuses on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main conten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and social,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us more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work, the convenience of the reader to better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works, more in-depth study of help this work. Key word: Xiao Hong; biography of Hulan Rive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西方艺术流派及其风格作品

《西方艺术流派及其风格作品》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米罗及其风格作品 学生信息: 姓名: 学号: 专业: 联系方式: 上课时间: 任课教师:潘继海

对于杰昂·米罗joan miro,大家公认的最精炼也最准确的概括便是一句:米罗,二十世纪绘画大师,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伟大天才之一。 米罗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流派的杰出代表,与达利(Saivador Dali)并称为西班牙最著名的两大现代艺术家。他用孩子般的眼光观察世界,显现出纯真和稚气。作品画风始终如一,但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变化。 要认真的去欣赏米罗的作品,首先是应该了解他的生平,其实,大多数的画家的作品风格都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米罗自然也是不会例外的。 杰昂·米罗( 1893-1983),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附近的塔拉戈纳的蒙特罗伊格。那里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产生罗马风格的摇篮,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又是最先接受现代艺术的地方,是诞生毕加索和达利的国家。米罗14岁进巴塞罗那美术学校。22岁的年轻人不满官方学院教学,决定走自己的路。早期深受凡·高和主体派的影响,作品呈明显的具象,干巴巴的素描、生硬的分面和明亮而乏力的色彩。但是米罗的秉性、直觉,具有根本的反理性主义。他生来就是个无政府主义者,本能地反对一切传统、一切对自然和博物馆的迷信,于是他参加了达达主义艺术运动。 而关于米罗参加的达达运动介绍如下: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

来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查拉在回顾达达主义运动时说:“目的在于设法证明这各种情况下,诗歌是一种活的力量,文字无非是诗歌的偶然的、丝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托;无非是诗歌这种自然性事物的表达方式,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我们只好叫它为达达。” 虽然达达主义这个流派并不成熟,它只是一种过渡状态的文艺思维,它的艺术理念只是基于对传统的否定,但是为超现实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达达主义的基础上,于1920年的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诞生了超现实主义,这便是米罗的风格所属。它的主要特征是:强调人的本能、梦幻、下意识领域是文艺创作的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认为人的头脑活动要从逻辑与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道德、宗教、社会以及简单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对人的精神、对人的本质需要的一种桎梏。认为儿童和疯子的言行,才是不受任何控制的真正自由的范例。在绘画中,用混乱的线条与颜色的任意涂抹进行表现。 超现实主义绘画分为两种风格,从米罗的作品中不难看出米罗可以分类到其中的一支,甚至作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这支超现实主义风格追求作画过程的无意识性,以致在画面上出现纯粹受心理作用支配的意象,最终结果总是充满幻觉的和具有生命形态的抽象画面。因此,它又被称为有机的超现实主义或绝对的超现实主义,这一倾向与达达主义者和某些未来主义者所从事的偶然机遇和无意识行为的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