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小切口治疗探讨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小切口治疗探讨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小切口治疗探讨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小切口治疗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小切口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1月收治的32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采取经下腹皮横纹微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本组32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的手术全部顺利完成并取得治愈,术后有着良好的恢复效果。结论:本术式有着损伤小、恢复快、切口美观、成功率高和费用低廉等特点,尤其对小儿斜疝的优越性显著。

【关键词】乡镇医院;小儿疝,腹股沟;外科手术

小儿腹股沟斜疝通常是由于腹膜鞘状突在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没有能够闭塞所导致的。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在新生儿期就能够发病。手术治疗主要针对那些2岁左右不能自愈的病例[1]。我院对2009年1月-2010年11月收治的32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采取经下腹皮横纹微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1月收治疗的32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中,有27例为单侧斜疝患者,5例双侧斜疝患者;有男29例,女3例。患者的年龄在11个月到7岁之间。12个月到4岁的小儿,本组患者病症均为无嵌顿的易复性疝。

1.2 方法小切口沿患者侧下腹部耻骨结节上的横行顺皮纹切下,其大体上与腹股沟外环口所在体表的投影差不多,切开约长为1-1.5 cm的切口,当一旦浅筋膜切开,便向外下方牵拉切口,把外环口腹外斜肌腱膜的内外两个脚找到后,外环口的精索提睾肌筋膜就可以被确认,,然后对提睾肌和固有鞘膜进行钝性分离,一旦疝囊提出后切开分离就完成了,再把疝囊于距疝囊颈约2 cm处横断,对近端疝囊进行牵拉并向内环口剥离开来,贯穿缝扎囊颈可于腹膜外脂肪处完成,若内环口大者的话,应对此再缝补一针。应特别注意对疝囊至疝囊颈的分离过程,必须做好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的保护工作,做好有无疝内容物突出的检查,创面必须精索,对疝囊横断处的止血要严密彻底,精索复位通过牵拉同侧睾丸完成后,接着做好浅筋膜的缝合工作,用0~1号丝线对切口皮肤处缝合1~2针,也可以以创可贴拉拢对合完成。

1.3 术后处理⑴进食。当患儿清醒之后,也就是术后6~8h,可进行;⑵阴囊处理。患儿为男孩可将其阴囊托起;⑶创口渗血。若患者创口出现渗血状况,即可以小砂袋按照30~60min压迫;⑷增加因素。术后腹压的预防感冒,哭闹,便秘等增加因素,必须尽量减少。

2 结果

本组32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的手术全部顺利完成并取得治愈。共使用

小儿疝气怎么治疗及紧急处理办法

小儿疝气怎么治疗及紧急处理办法 手术治疗 4、大龄儿童可根据个人体质进行一些适度的锻炼,这样会使痊愈速度加快。 1、捣小天心5分钟 位置:在掌根,大小鱼际交接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甲掐揉之,称掐揉小天心;用食指或中指微曲,以指尖或指间关节捣之。 2、平肝2分钟 手法:自指根推向指尖。次数5-10分钟 功效:清肺平肝。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沿着小指从指根一直推到指尖,推100~300次。 4、推补脾2分钟 位置:拇指末节螺纹面。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操作:将小儿拇指屈曲,沿着拇指的侧面从指间一直推到指根,推100~300次。 5、揉外劳宫2分钟 位置:在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

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操作:用拇指揉,称揉外劳宫。揉100~200次。 6、清小肠2分钟 位置:在小指尺侧(外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操作:从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小肠;反之则为补,称 补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为推小肠,此处为清小肠,推 100~300次。 1、疝气患者必须平躺,卧于头底脚高位,用手心轻轻缓慢地将疝 块推向腹腔,或用毛巾蘸水热敷于包块处。 2、如疝气仍无法回纳,需到正规疝气医院请专业医生来处理! 3、如果疝气卡住时间过长,必须立即到医院进行治疗,不得超过 24小时,否则会出现脱水、酸中毒、明显腹胀、患处肿物发暗、发红、触痛明显等严重症状。小肠容易缺血坏死、危及生命。 疝气最好吃哪些食物:要替患儿进补,必须选择清润又不太寒凉且破气的食物,像菠菜、土豆、胡萝卜、西红柿、木耳、藕、青鱼、鲢 鱼等,水果如苹果葡萄桃子等。多吃高纤维饮食,包括五谷、谷物、 麸皮、和未加工的水果和蔬菜。 疝气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暂时不宜吃的如绿豆、白菜、黄豆芽、白萝卜、青萝卜等;水果有橙子、雪梨等;油腻煎炸之物如薯片、虾条、朱古力等也不宜吃。少吃易引起便秘及腹内胀气的食物(尤其煮 食的鸡蛋、红薯、花生、豆类、啤酒、碳酸气泡饮料等)。 猜你喜欢:

2016年小儿腹股沟斜疝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小儿腹股沟斜疝(2016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除外嵌顿疝及复发腹股沟斜疝。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病史:腹股沟可复肿块。 2.体征:一侧或双侧腹股沟肿块,可还纳,透光试验(-)。 3.辅助检查:腹股沟、阴囊B超。0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三)标准住院日。 1-4日 (四)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感筛腹股沟及阴囊B超、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心脏彩超 泌尿系B超 肝胆胰脾B超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六)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目前无需应用抗生素 (七)手术日。 手术日一般在入院1-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八)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3天。

基本对症治疗方案。如出现术后感染,可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九)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切口无出血。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相关并发症,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后,在术前发生不适宜手术的情况,如发热,腹泻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 行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小儿腹股沟疝气产生的原因及治疗

小儿疝气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小儿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气,俗称「脱肠」。腹股沟疝气是发生在宝宝生殖器周围的一种疝气,而疝气则是指宝宝身体的一个器官或部分组织移位后形成的凸出部分。疝气可以发生在腹股沟、腹部和横膈膜。除了腹股沟疝气,另一种最常见的小儿疝气是脐疝。 小儿疝气(腹股沟疝气)的原因 在胎儿发育时期,男孩的睾丸在腹部发育,然后在出生之前,一对睾丸通过腹股沟和腹部之间组织内的一个管道(称为“腹股沟管”)下降入阴囊。 对女孩子来说,卵巢也是这样通过腹股沟管下降入盆腔(骨盆)。然后宝宝体内这个穿过腹壁的通道就应该闭合了。 有大约5%的宝宝(大部分是男孩子,尤其是早产儿)出生后,这个通道的开口仍然大到足够肠管下滑进入腹股沟管,因此,可能形成腹股沟疝气。腹股沟疝气是不能自愈的。 小儿疝气(腹股沟疝气)症状 如果你的宝宝是男孩,得了腹股沟疝气后,你会发现宝宝的腹股沟区或阴囊内有一个较硬的椭圆形包块,大小跟你的大拇指差不多。但你可能要在宝宝出生几周甚至几个月后,才会注意到这个包块。 包块可能会在宝宝很活跃或哭闹(使腹腔内压力增高)时鼓出来,当宝宝安静下来后,包块又会复原到腹腔里不见了。 患腹股沟疝气的女孩比男孩少得多,但偶尔也会发生。女孩得腹股沟疝气是因为肠管挤过腹壁,进入了宝宝的腹股沟区,有时候也可进入阴唇(阴道开口处柔软的皮肤)。宝宝身上由于腹股沟疝气而突出的地方摸上去像个有点硬的椭圆形肿块。 小儿疝气(腹股沟疝气)的治疗 对于男孩的腹股沟疝气,医生可能会建议你的宝宝做微创手术来治疗,一般选择在一岁左右进行。因为虽然腹股沟疝气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碍,但凸出的肠管可能会在某个部位被卡住,影响局部区域的血液供应,并且造成组织的永久性坏死,就会对宝宝造成很大的影响。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 径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除外嵌顿疝及复发腹股沟斜疝。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病史:腹股沟可复肿块。 2.体征:一侧或双侧腹股沟肿块,可还纳,透光试验(-)。 3.辅助检查:腹股沟、阴囊B超。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三)标准住院日。 1-4日 (四)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感筛 腹股沟及阴囊B超、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心脏彩超 泌尿系B超 肝胆胰脾B超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六)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目前无需应用抗生素,根据病情使用. (七)手术日。 手术日一般在入院1-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八)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3天。 基本对症治疗方案。如出现术后感染,可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九)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切口无红肿,无渗出。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相关并发症,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后,在术前发生不适宜手术的情况,如发热,腹泻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 行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腹股沟斜疝患儿标准护理计划(仅供参考)

股沟斜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壁的薄弱环节,由腹壁下动脉的外侧,经全部腹股沟管再由外环向外突出,可落入阴囊,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患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股沟或阴囊有光滑、整齐、稍带弹性的可复肿物。当小儿哭闹、站立、咳嗽或用劲使腹内压增大时,肿物出现或增大,并有膨胀性冲击感,半卧后即逐渐缩小至完全消失。常见护理问包括:①焦虑;②疼痛;③潜在并发症--便秘;④知识缺乏:术后饮食、活动方面。 一焦虑 [相关因素] 1环境改变。 2害怕手术。 3疝嵌顿。 [主要表现] 1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不安,逃避。 2拒绝医护人员的检查和治疗。 3哭闹、挑衅性行为。 [护理目标]

1患儿或家长主诉恐惧/焦虑的来源。 2患儿情绪平稳,能配合治疗。 3信任医护人员。 [护理措施] 1尽量为患儿提供一安静、舒适、具有家庭气氛的环境。 2详细介绍病室环境、同室患儿,使患儿尽快熟悉环境。 3做好术前指导,取得年长儿和家长合作。 4告诉患儿手术后常见的反应,纠正不正确的概念,减轻恐惧感。5用语言性沟通技巧,耐心地与患儿沟通,经常抚摸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重点评价] 1患儿及家长的焦虑心理是否减轻或消除。 2了解患儿及家长掌握应对方式的程度。 二疼痛 [相关因素]

1疝嵌顿。 2腹部切口。 [主要表现] 1年长患儿主诉腹痛。 2婴幼儿表情不安、呻吟、拒食,情绪低落,睡眠障碍或激烈啼哭、下肢屈曲。 [护理目标] 1年长患儿诉疼痛减轻。 2婴幼儿情绪稳定、安静。 [护理措施] 1帮助患儿处于半卧位,以促进腹部肌肉放松,减轻对疼痛的敏性。2协助患儿翻身、变换舒适卧位,嘱患儿咳嗽时,用手按压手术切口,避免切口裂开和疼痛。 3保持周围环境安静、清洁、安全,减少周围环境刺激患儿产生焦虑,加剧疼痛。 4给患儿提供鼓励或非语言性安慰,抚摸、亲吻等。

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的体会总结

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的体会总结 目的提高腹股沟斜疝的手术疗效。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2013年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8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讨论。结果80例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治疗均获治愈。结论腹股沟斜疝治疗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方式。 标签:腹股沟斜疝;外环横小切口;腹膜前间隙;合成纤维网 本文回顾了我院2010~2013年手术治疗的8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获得的满意的疗效,现将手术治疗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年龄2~70岁,均为择期手术病例。其中单侧67例,双侧13例。9~17岁12例(11.3%)。18岁以上74例(69.7%)。同时合并隐睾1例,鞘膜积液1例,前列腺肥大4例,慢性支气管炎4例。 1.2方法均采用手术方法。15岁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2~17岁患者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其中2~8岁患儿采用腹股沟横小切口经外环途径手术方式;>18岁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其中疝环缺损3 cm我们采用的是双层补片修补法;其中一层补片放入术中建立的腹膜前间隙,将补片展平,下缘盖住股管上口,上缘至内环和海氏三角缝合固定,另一层补片加强腹股沟管后壁[1]。 1.3结果8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经手术方法均治愈。术后住院5~7 d,近期随访无疝复发,5例出现阴囊水肿,经抬高臀部渐消退。 2手术注意事项 2.1婴幼儿斜疝手术的关键是寻找到鞘状突,找到鞘状突并结扎牢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点。鞘状突一般位于精索前内侧,术中仔细分层寻找,用蚊式钳提起可疑的透明组织,都能找到。但要做到耐心[2]。 2.2应用双层补片的病例需在腹膜与腹横筋膜间游离一个与下层补片大小相当间隙并展开,注意保护腹壁下血管。术中为了可靠的固定,并做到平整,把补片的下角修整成圆角状,以求适应腹股沟的形状,采用多点缝合不留明显缝隙。 2.3防止手术中损伤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腹股沟手术中,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或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由于其解剖位置的关系,可被损伤,所以手术中做好神经性的保护。 2.4严格防止切口感染所有病例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止血,防止形成血肿而感染,对于使用补片的病例,因其材料是聚丙烯,属人体异物,都有潜在的排异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 径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除外嵌顿疝及复发腹股沟斜疝。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病史:腹股沟可复肿块。 2.体征:一侧或双侧腹股沟肿块,可还纳,透光试验(-)。 3.辅助检查:腹股沟、阴囊B超。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三)标准住院日。 1-4日 (四)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感筛 腹股沟及阴囊B超、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心脏彩超 泌尿系B超 肝胆胰脾B超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六)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目前无需应用抗生素,根据病情使用. (七)手术日。 手术日一般在入院1-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八)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3天。 基本对症治疗方案。如出现术后感染,可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九)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切口无红肿,无渗出。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相关并发症,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后,在术前发生不适宜手术的情况,如发热,腹泻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 行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疝气的治疗方法

疝气的治疗方法 疝气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一处方:母丁香适量。用法:研为极细末,装瓶密封。 用法1:取适量药末填满脐窝,固定,2天换药一次。一般4~6次见效。敷药同时,要积消除容易引起腹压增高的致病因素。 用法2:取2份,分贴于两足心及肚脐,上盖棉花,以胶布固定,每半月换贴1次。 二处方:升麻3克,黄芪15克,大枣15克。用法:水煎服。 三处方:黄芪15克,升麻3克,桂圆肉10克,人参4克(党参15克),炙甘草2克。用法:水煎服。 四处方:伴小茴10克。活鲫鱼60~90克2尾,用法:或蒸或煎汤均可,不放盐,每日1次,连服5~6次。 五处方:荔枝核5个,桔核10克,大小茴香各3克。用法:上述药材一起研成粉末,每用红糖开水调服6克,每日2次。 疝气西医治疗方法 一、非手术治疗: 较小的脐疝,如直径小于1.5cm,多数在2岁内可随着发育腹壁增强能自愈。 鉴于婴儿脐疝很少发生嵌顿,可先予非手术治疗, (1)胶布粘贴法: 取宽约5厘米、长度超过病儿腰围6-10厘米的医用胶布,一端前约5厘米剪成舌头样,另一段中间开横口以便让对侧插入。插入后,贴有胶布的腰背部可内垫纱布。 粘贴时必须适度贴紧,并使疝囊空虚或呈内陷状态。一般1-2周更换1次,可连续贴用3-6月。外围可加弹性带(松紧带),防止胶布滑脱。 由于胶布粘贴有一定的难度和合并症以上操作应由医务人员完成。 (2)弹性腹带法:此法对新生儿、小婴儿尤为适用。 可白天佩带弹性腹带,睡觉时松下,并经常调节松紧度。这方法操作较简便,既防止脐疝过分膨出,又保证小儿饮食入量和腹部发育弹性。 二、手术治疗: 逾2岁但脐疝仍未自愈得患儿,应手术治疗。 手术具体方法是在脐疝下方1~2cm处作相应的弧形切口,游离皮瓣,呈露两侧腹直肌前鞘。切开腹白线和疝囊,如果没有完整的疝囊则切开腹膜。回纳肠管,切除疝囊,在疝环处缝合腹膜切缘。横形缝合腹横筋膜,再纵形缝合腹白线以缝闭脐环和修复腹壁薄弱区,最后将保留脐孔的皮瓣按原位缝合。

小儿腹股沟斜疝诊疗指南

小儿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一、小儿腹股沟斜疝 【病因】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受激素作用及引带的牵引由腹膜后间隙下降至阴囊的同时,腹膜在内环处向外突出形成腹膜鞘状突并穿过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内。在女性,相当于男性胎儿睾丸下降的时期,也有一腹膜鞘状突穿过腹股沟管降人大阴唇内,称为Nuck管,在正常情况下出生时约90%的腹膜鞘状突尚未闭合,至生后第二年约半数仍然呈开放状态。鞘状突的开放和腹腔压力的增高,如便秘、咳嗽、腹水、腹部肿瘤和长期哭闹等腹腔内脏器进入鞘状突便形成腹股沟疝。男孩右侧睾丸较左侧下降晚。右侧鞘状突闭合相对较晚是右侧腹股沟疝发病率高的原因。鞘状突部分未闭合时使鞘状突形成一狭窄的管腔,腹腔内脏器难以进入,但腹腔中的液体可以进入其中,从而形成多种类型的鞘膜积液。 【病理】 根据鞘状突闭塞的不同形态小儿腹股沟斜疝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腹膜鞘状突完全未闭,疝囊的主要部分为睾丸固有鞘膜囊和精索鞘膜,睾丸在疝囊内,称为睾丸疝,此种类型多见于睾丸下降不全的病例;另一种类型是鞘状突位于精索部分未闭合,疝囊止于精索固有鞘膜之间,疝囊内看不到睾,称精索疝。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疝,约占95%以上。疝内容物随不同年龄有所不同,婴幼儿时疝内容物多为小肠、盲肠,有时阑尾也可进入疝囊;年长儿大网膜可进入疝囊内。女性疝内容物除上述以外,有时还有卵巢输卵管。极少数患儿疝囊较大,盲肠、膀胱或卵巢构成疝囊的一部分,称为滑动性疝。疝入的脏器有时容易发生嵌顿,但因小儿腹壁发育较差疝囊颈组

织薄弱,腹横筋膜多有弹性,腹股沟管比较短,因此较少发生坏死,且多数可通过手法复位获得成功。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是一侧腹股沟出现一个圆形有弹性的可复性肿块,大多数出现在婴儿期,小儿哭闹、大便、站立、腹部用力时肿物出现或增大,腹压减低时包块变软或还纳。还纳过程中常可听到气过水声,俗称“疝气”源于此体征。将肿块还纳后可扪及该侧皮下环扩大、精索增粗,患儿咳嗽或腹部用力时用手指触摸皮下环内有冲击感,手指离开皮下环时肿物又复出现。还纳肿物后用手指压迫内环口,肿物则不再出现。一般疝内容物降下时并无症状,年长儿可能有下坠感,在男性60%腹股沟斜疝在右侧,左侧占30%,双侧腹股沟疝在国内报告约20%,国外有人报告超过30%。 检查腹股沟疝患儿同时应注意有无隐睾、鞘膜积液的存在。 【诊断及鉴别诊断】 典型的病例阴囊或腹股沟部可复性肿物诊断并不困难,但有时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鞘膜积液阴囊或腹股沟部有一囊性肿物,边界清楚,透光试验阳性,甚难还纳,有时疝与鞘膜积液合并存在。 2. 睾丸下降不全睾丸下降不全时,腹膜鞘状突未闭可在腹股沟管内扪及睾丸,质软为实质性与腹腔内肠管不难鉴别,有时二者可以合并存在。 3.睾丸肿瘤阴囊内肿块为实性、质硬,不能还纳腹腔。 【治疗方案及原则】 小儿腹股沟斜疝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手术疗法。手术的时机最好在6个月后进行,如发生疝内容物的嵌顿,手术应当提早进行以防反复

2020年青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年青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我国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诊治主要遵循《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版)》(以下简称《指南》)[1]。与成人腹股沟疝不同,青年腹股沟疝病人(以下简称“青年病人”)有其特殊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青年病人的年龄定义存在混淆,尚无公认的适用于青年病人的年龄标准。(2)青年病人的年龄跨度和个体差异较大,同一手术治疗方案无法兼顾不同年龄段青年病人存在的临床问题。(3)青年病人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学特点,青少年期的青年病人在发病机制上与儿童疝相似,不能简单地按照儿童疝或成人疝的治疗方式处理[2-3]。(4)青年病人的活动度大、活动性强,术后预期生存期长,须充分考虑治疗方式可能带来的远期效应,如是否需要使用植入物等问题。因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在遵循《指南》的前提下,详细讨论了青年腹股沟疝临床诊治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专家经验制定本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1 青年的定义及年龄分层 不同国家、不同部门对青年年龄范围的定义存在差异,而不同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发生腹股沟疝后表现出的临床特点各不相同。 由于我国年龄≤14周岁的病人一般在小儿外科就诊,结合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建议将15周岁作为青年病人的年龄起点。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中年的定义限定为45~59周岁,由于WHO的年龄分层标

准应用较广泛且基本符合腹股沟疝临床特点,故建议将青年病人的年龄终点定义为44周岁[4]。 不同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发病的解剖基础不同,修补策略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也各不相同。因此,将青年病人进行年龄分层具有重要意义。15~18周岁青年病人腹股沟管由小儿型向成人型发生转变,而且我国未满18周岁被定义为未成年人,故建议将15~18周岁划分为青年病人的第1个年龄阶段,称为“青少年期青年”。由于肌纤维的发育在24岁左右达到高峰,>18~24周岁的青年病人肌纤维的发育仍处于完善增长期[5-6]。因此,将>18~24周岁划分为青年病人的第2个年龄阶段,称为“青年期青年”。>24~44周岁青年病人则被划分为第3个年龄阶段,称为“成人期青年”,这一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各系统的发育与成人相同,诊治遵循《指南》。本共识主要讨论青少年期和青年期男性病人以及所有年龄段的青年女性病人。 推荐意见1:青年病人年龄范围界定为15~44周岁。 推荐意见2:建议将青年病人年龄分层设定为青少年期(15~18周岁)、青年期(>18~24周岁)、成人期(>24~44周岁)。其中成人期青年男性病人诊治参照《指南》推荐意见执行。 2 诊断和术前检查 青年病人有其特殊之处,本共识在《指南》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青年病人术前检查与生殖功能评价方面进行论述。

疝气中医治好 无须再次开刀

疝气中医治好无须再次开刀 前年在海口过冬,遇一近80 岁患者。多年前,他曾因双侧罹患疝气。先后两次住医院开刀。心想着这下可以后顾无忧了,不想,因为干家物活劳累,疝气又犯了,站立,走路往下坠疼,必须常用手去托着裆,为此他老伴还多次提醒他,在人前要注意影响,要把手尽量放在裤兜里托着,他也埋怨他老伴给他买没口袋的裤子。他和老伴也是从北方到海南过冬的,原打算回北方老家再作开刀手术,可是当时快临近春节,北方正冷,他两口正在忧郁不决时,邀我诊治。医圣扁鹊曾说过:保命有三法:一艾灼,二药液,三附子。对疝气的治疗,我根据扁鹊的意思稍作了变动,用1艾灼,2药液,3针灸的办法施治,受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下面说说具体操作方法。 一,灸法(艾灼):根据《针灸聚英》中《杂病十一穴歌》指出的四个穴位进行艾灸,这四个穴位都不在正经上,上面两穴找的方法是::疝气偏坠用小绳,患者口角量一形,分作三折成三角,即成等腰三角形,一角安在脐心上,两角安在脐下平,两角尽处是灸穴,患左患右灸反更,各三,七壮病立消,二穴俱灸亦安宁。 下面两穴的的找法是:脐下六寸,旁开一寸,左右各一穴。施灸时,把艾绒作成姆指甲大小塔形,每穴六个,身旁放一

盛水的盆子,当艾绒燃烧温热难忍时,立即拿掉扔到水盆里,再换一个。艾灸,一般都选在下午。有的古书上说,下午灸比上午要好。 二,药:荔枝核,橘子核,枳壳,山楂各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副。 三,针刺,至古以来大敦穴为治疝气之要穴,与太冲,三阴交同刺,成董氏所谓的倒马刺。再加关元,以补中气下陷之疾 以上各法同时实施,一周后诸症消失。再用一周巩固,随访两年勿反复。西医说疝气最好的办法是开刀。中医就不必开刀了, 人到五六十岁,罹患疝气的不少,愿以上法以飨诸患者!是祷!

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发表时间:2010-09-02T13:12:25.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8期供稿作者:刘伍才[导读] 由于本术式损伤小、切口美观、成功率高、费用低,因此对于婴幼儿斜疝此术式就更显得有优越性。 刘伍才(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万福卫生院江西吉安 343132)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8-0143-02 【摘要】目的腹股沟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因为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而成。如果不做治疗,疝囊可逐渐增大,加重腹股沟管的缺损,且常发生嵌顿成为急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般应及早手术。我们采用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64例,效果较好,现予以报告。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64例,男360例,女4例,年龄4个月~9岁,平均 2.6岁。腹股沟型88例,阴囊型276例,难复性疝13例,嵌顿性疝57例,先行手法复位,24~48h后再手术治疗。手术后复发疝不用此法治疗。 1.2 手术方法仰卧位,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选取患侧耻骨结节偏外侧小切口,相当于外环口下方位置,长约1cm,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至耻骨筋膜前方外环口下方,用钳分开切口,在直视下可以看到肉红色的提睾肌,将其提出切口,此时睾丸应有牵拉上提感。分开提睾肌,在精索血管的前内侧找到疝囊,分离后切开证实,横断疝囊,将近端疝囊分离至腹膜外脂肪处的疝囊颈,用4号丝线结扎和缝扎。然后创面止血,阴囊内牵拉睾丸归位,1号丝线缝合皮下,皮肤切口可以用0号丝线缝合1针或用ZT胶粘合。 2 结果 本组手术364例,随访3个月~8年,复发5例,复发率1.4%。复发均为男性,1~2岁2例,4岁1例,6岁1例,7岁1例。1例因术后发热、腹泻1个月伴消瘦,1例因合并尿道下裂行手术治疗后排尿费力,1例因合并营养不良瘦小,还有2例复发原因不明。平均住院时间4天。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在治疗上首选手术,手术方法众多。由于小儿疝的发生是因为先天性的鞘状突未闭引起的,手术仅行鞘状突高位结扎就可达到治疗目的,不同于成人还要行腹股沟管的加强,这也是现代腹腔镜治疗小儿疝的理论基础[1]。本术式的优点是在外环口处行切口,切开的层次少,不需要打开腹外斜肌腱膜,不打开腹股沟管,因此损伤小,切口可以选择很小。钝性分离皮下,很少出血,可以达到无血手术,精索位置表浅,切口用钳稍作分开就可以看到提睾肌和精索,可以提出切口外操作。术后修复层次少,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操作熟练者手术时间不到10min,对小儿打击更小。术后当天小儿大多可以下床活动。由于小儿腹股沟管短,约1cm左右,经外环口稍用力牵拉即可剥离到腹膜外脂肪处,可以达到高位结扎[2]。手术后效果可靠,复发率低,本手术不经腹股沟管,为以后腹股沟管的手术留有余地。对于比较大的小儿疝,往往有外环口扩大,我们也应用此术式,没有发现复发率增高的情况,只要术中做到高位结扎,术后由于小儿腹股沟管处薄弱,小儿哭闹时外环口处有冲击感,但随着小儿身体肌肉发育的加强,外环口很快恢复正常。对于斜疝病儿来说,年龄越小嵌顿的机会就越大[3]。由于本术式损伤小、切口美观、成功率高、费用低,因此对于婴幼儿斜疝此术式就更显得有优越性。此术式由于切口小,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嵌顿疝、滑动性疝和复发疝,不是手术适应证。 参考文献 [1]缪健航,师天雄,何荣佳.安全快捷的微型腹腔镜小儿斜疝高位结扎术.广州医药,2003,02:9-10. [2]袁继炎,周学锋,杨晓进.经外环途径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临床外科杂志,1995,06:309-310. [3]梁春华,刘志刚.婴幼儿腹股沟疝经外环入路手术397例体会.中国医师杂志,2003,12:1661.

腹股沟斜疝病人护理查房

腹股沟斜疝病人护理查房 一般情况 患者,男 xxx ,73岁,已婚,汉族,教师,爱人及子女身体健康,入院诊断:左侧腹股沟斜疝。经济情况一般,此次报账形式为:城乡居民。文化程度,高中。患者自患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主诉:患者发现左侧腹股沟包块3年,术后复发2年患者病史 患者入院后主治医师指出:系老年男性患者,反复起病。因“左侧腹股沟可复性包块3年,术后复发2年”入院我科,患有帕金森综合症、高血压病2年,口服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2年前因左侧复发疝于中医院行手术治疗。查体:左侧腹股沟处可见梨形包块,约5cm×5cm×5cm,质软,不透光,已降入阴囊。患者平卧,轻松还纳包块可消失,腹股沟外环可容纳1拇指,堵住外环口嘱患者咳嗽增高时,手指有冲击感,包块不突出。2014.3.3我院超声提示:左侧腹股沟疝图像。胸部(正位)结论:慢支炎并肺部感染。既往史:患有帕金森综合症、高血压病2年,口服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2年前因左侧复发疝于中医院行手术治疗。于2013年3月3日14时43分收入我科。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入院查体

T 36.6℃ P 95次/分 R 20次/分 BP 139/80mmhg 腹平坦,下腹可见一长约7cm手术瘢痕,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软,未触及包块,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及,肠鸣音未闻及异常。左侧腹股沟处可见梨形包块,约5cm×5cm×5cm,质软,不透光,已降入阴囊。患者平卧,轻松还纳包块可消失,腹股沟外环可容纳1拇指,堵住外环口嘱患者咳嗽增高时,手指有冲击感,包块不突出。 初步诊断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1、左侧腹股沟复发斜疝 2、帕金森综合症诊断依据:既往病史诊断明确。 3、高血压病诊断依据:既往病史诊断明确。 鉴别诊断 1、左侧腹股沟直疝。该病常见于老年男性患者,多为左侧腹股沟包块,包块常呈半球形,按压患者腹股沟内环口嘱患者增加腹压时包块又突出。故与本病人表现不符,暂排除,必要时术中明确与腹壁下动脉比邻关系排除。 2、交通性精索鞘膜积液:常见于儿童,阴囊肿块体积可随体位立卧变化时大时小,阴囊肿大时触不清睾丸,透光试验阳性,但患者是老年男性,腹股沟区包块,未降入阴囊,能触及睾丸。透光试验阴性。诊断可排除。

普外科小儿腹股沟疝的健康宣教

小儿腹股沟疝的健康宣教小儿疝气小儿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气,俗称「脱肠」,是小儿普通外科手术中 最常见的疾病,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有一“腹膜鞘状突”,可以帮助睾丸降入阴囊或子宫圆韧带的固定,有些小孩出生后,此鞘状突关闭不完全,导致腹腔内的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进入此鞘状突,即成为疝气,若仅有腹腔液进入阴囊内,即为阴囊水肿。疝气一般发生率为1-4%,男生是女生的10倍,早产儿则更高,且可能发生于两侧。

小儿腹股沟疝气首先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从而出现下腹部坠胀、腹胀气、腹痛、便秘、吸收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等症状。又由于腹股沟部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可因疝气的挤压而影响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还由于疝囊内的肠管或大网膜易受到挤压或碰撞引起炎性肿胀,致使疝气回纳困难,导致疝气嵌顿,引起腹部剧痛以及肠梗阻、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不及时处理还有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小儿疝气应该及早进行彻底治疗。现在疝气医院划分到普外科,去了医院就建议手术,所以很多患者没有更好的认识疝气病情,走入治疗误区 症状: 1·小儿疝气有可能会在出生后数天、数月或数年后发生。 2·通常在小孩哭闹、剧烈运动、大便干结时,在腹股沟处会有一突起块状肿物,有时会延伸至阴囊或阴唇部位;在平躺或用手按压时会自行消失。 3·一旦疝块发生嵌顿(疝气包块无法回纳)则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发烧,厌食或哭闹、烦躁不安。 4·小儿疝气发病初期,当幼儿平卧安静时肿物可消失;随着腹内压力的继续增高,肿物可下降到阴囊里。这时如果能解除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并让患儿平卧,或轻轻地将肿物往腹腔方向推送,肿物则可通过睾丸下降时的那条通道返回到腹腔,肿物消失,这种情况称为可复性疝气。 5·如果肿物不能返纳腹腔,就会出现腹痛加剧,哭闹不止,继而出现呕吐、腹胀、排便不畅等肠梗阻症状,在腹股沟或阴囊内可见椭圆形肿物,质地硬,触痛明显;嵌顿时间久者皮肤可见红肿,若长时间肠管不能回纳则有可能出现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小儿腹股沟斜疝怎么治

小儿腹股沟斜疝怎么治 小儿是一岁左右的小宝宝。这个阶段的小宝宝是比较容易发生疝气的。很多家长在发现自己的宝宝患上斜疝之后都会非常焦虑,希望尽早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治疗。其实斜疝的治疗是需要一定的好的治疗时机的。那么小儿腹股沟斜疝怎么治? 小儿腹股沟斜疝怎么治 小儿腹股沟斜疝(以下简称斜疝)的治疗方法大致是三大类。 1、不手术,通过绑疝气带,将腹股沟管的外环口长期压住,最终导致该处组织增生,闭合。达到疝气治愈。但是此方法有个缺陷,就是绑的不紧,在孩子活动时,绑带会松动。若绑的过紧,则会造成对营养睾丸的精索血管造成压迫,久了以后,影响睾丸发育。 2、传统开放手术,经腹股沟开刀,结扎疝囊,由于术中需将疝囊与精索血管和输精管彻底分离(原本疝囊和精索血管输精管都是长在一束里)现在要将三者分开,容易伤到精索血管和输精管。术后局部会肿,严重的还会损伤腹股沟处局部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3、腹腔镜微创手术 所谓微创手术就是利用腹腔镜在腹腔内进行腹股沟内环口的缝合,关闭内环口,达到治疗疝的目的。 斜疝治疗时机的选择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是不分年龄段的,从一出生即可手术治疗,但是医生建议等孩子6至12个月再说。这是因为,孩子从出生到1岁这段时间,是我们一生中身体长的最快的阶段,有一部分孩子的疝会在这个阶段自愈,前面提到的那个未闭合的小洞会自己长好,闭合。有的孩子经常出现嵌顿,但每次发生时,医生都通过手法按摩给推回去了,本人建议这种情况最好早点手术,其一嵌顿疝不是每次都能顺利复位的,其二每次复位时医生都是用力挤压嵌顿的肠管,多少都会对肠管造成损伤,甚至有的造成肠管破裂穿孔,引起严重后遗症。如果是大孩子发现疝气,最好是确诊了即行治疗,因为有疝气的孩子不论是体育活动还是学跳舞都受影响,不利于孩子的培养。还有的就是,有疝气的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不敢严管,因为批评的重了,孩子会哭,一哭疝就掉下来了,家长自然怕了,就不敢太管,但家长的这个心理活动孩子不知道,久而久之,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没想到小疝气引来了大脾气。当然这也是少数。 本文详细介绍了小儿斜疝的治疗方法,也介绍了小儿斜疝的治疗时机的选择。作为一名患上了斜疝的小孩子的家长,你一定要及时带着自己的宝宝就医,让医生选择恰当的时机,使用恰当的方法来给自己的孩子治疗斜疝才好。

小儿腹股沟疝

一、什么是"小儿腹股沟疝"? "小儿腹股沟疝"俗称"小肠气",中医称之为“狐疝”。通俗的说,就是腹股沟区大腿根部发生的包块。儿童腹股沟疝基本是先天性的,绝大部分都是斜疝。 二、小儿腹股沟疝发病原因 鞘状突是胎儿时期睾丸下降至阴囊的通道,在出生后鞘状突就应该闭合。有腹股沟斜疝患儿的鞘状突没有闭合,加上小儿经常哭闹,或者大便干结,排大便时非常费力,等等这些使腹内压增高的因素,使腹内脏器如小肠、结肠、甚至卵巢及输卵管等通过内环突出到腹腔外。腹股沟疝在是小儿非常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在3%左右,早产儿的发病率更高,男孩和女孩都会发生,男孩比较多见。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有三方面:一为肝郁气滞,二为中气下陷,三为寒湿凝滞。若情志不畅,气郁囊中或经脉失和,则可阴囊胀痛;若中气不足,甚则下陷不举,固摄失司,可见阴囊肿物出入腹类狐状;若寒湿凝于厥阴,经脉失和则阴囊肿痛。 三、诊断 男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股沟或阴囊有肿块突出,用力或哭闹时更明显,患儿安静、放松后肿块可自行回纳,肿块常常为可复性的。女孩腹股沟疝与男孩类似,但肿块常位于大阴唇上部。突出的脏器有时为小肠,有时是盲肠,如果肿块较小,也有可能是卵巢。用电筒照时不透光,即所谓的透光试验阴性。可以做腹股沟及阴囊B超检查进

行进一步的明确,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四、鉴别诊断 腹股沟肿块有时还需与其他的疾病相鉴别,如常见的鞘膜积液。腹股沟和阴囊摸到包块,不一定就是疝气,还有可能是鞘膜积液,是肚子里的水流下去存积在那个没有闭合的管腔里,形成一个包块。这个包块一般活动后会增大,所以往往下午看起来会大一点,早上醒来会小一点,挤捏也一般不能变小或者消掉,用电筒对着包块照射,可以看到里面是透亮的,有经验的专科医生通过触摸基本也可以区分这两种病。 五、小孩得了疝气怎么办? 年龄很小的婴儿、甚至新生儿,早产儿,如果出现了上期所讲的情况,可诊断为疝气。突出到腹股沟或阴囊的肿块如能自行复位,可以密切观察。家长朋友在平时照顾小朋友时,要避免其剧烈的哭吵,大便干结,刚刚会走路的孩子要避免下地活动。因为这些因素都能引起腹股沟疝的脱出。 还有家长朋友在照顾小朋友时要多留心观察,特别是宝宝不明原因的呕吐,不明原因的哭吵时,一定要注意看看大腿根部这里,有没有肿块脱出。如果有肿块脱出不能自行复位的话要尽快地去医院就诊。 六、疝气嵌顿了怎么办? 如果宝宝腹股沟肿块突出,一直持续存在不能还纳的话,就叫做腹股沟疝嵌顿。

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治疗

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172例腹股沟斜疝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分别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及传统巴西尼修补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疗效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4.2%,并发症发生率5.8%,无复发;对照组有效率69.8%,并发症发生率25.6%,复发率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疗效好,并发症出现率及复发率均较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标签:腹股沟斜疝;治疗;疗效;并发症 腹股沟斜疝是一类常见的腹部外疝,约占腹股沟疝发病率的85%~95%,目前唯一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1]。传统方法为巴西尼修补术,操作复杂,且对腹壁结构有扰乱,患者痛苦较大,恢复慢;近年来,无张力疝修补术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该疗法能够明显减轻张力修补术的不良反应。笔者所在医院对2010年4月-2012年9月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患者进行分析,并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72例,男153例,女19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58.3±16.2)岁。其中右侧疝102例,左侧疝70例。合并症:睾丸鞘膜积液7例,高血压18例,糖尿病5例。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后,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86例,分别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及传统巴西尼修补术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合并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前及术后24 h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麻醉成功后,按照组别施行不同手术治疗。对本临床研究的患者进行6个月~1年的随访,随访中对患者的复发情况进行统计。 1.2.1 对照组采取巴西尼修补术,提起精索后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并将精索置于腹内外斜肌间,缝合疝口。 1.2.2 观察组患者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后进行游离,切开并游离精索,分离疝囊,将其内翻后放置于腹腔内,于疝内环缺损处填充疝环填充物,缝合切口。两组患者术中均避免牵拉以避免术后水肿,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术前均纠正其血压、血糖水平。 1.3 疗效评价

中医药治疗小儿疝气研究概述

【摘要】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治则、遣方用药和针灸治疗等方面,综述了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疝气的概况,以期为小儿疝气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关键词】小儿疝气;内治;外治;综述小儿疝气是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腹腔内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向体表突出的疝即为腹外疝,其内容物多为小肠。腹外疝又以腹股沟疝多见。小儿疝气多为腹股沟斜疝,发病原因主要为患儿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或闭锁不全形成孔隙,腹壁肌肉发育不全和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形成的薄弱和缺损使局部防御能力下降,当小儿哭闹使腹内压增高时腹内容物自此向体表突出而发本病。该病多发生在2岁以内,患儿出生后第一次啼哭时即可出现,有时在出生后几个月发病。临床表现为啼哭、坠胀感、触痛及腹股沟或阴囊肿块,但不妨碍活动。在站立、哭闹或用力时肿物出现或增大;平卧、睡眠后肿物变小或消失,用手轻轻向上挤压可使肿物还纳腹腔[1]。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狐疝”范围,现将近10年来有关研究资料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疝气一证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医宗金鉴·卷五十四·疝证门》认为“诸疝厥阴任脉病……胎症多因禀赋病”。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失健运,中气虚弱,气虚下陷,提举无力所致。《儒门事亲·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状十九》论“疝”时谈到:“或小儿亦有此病,俗曰疝气,得于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阴痿精怯,强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也指出本病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医学入门·疝气》指出:“气疝上连肾腧,下及阴囊,得于嚎哭忿怒之郁而胀,或劳役坐马,致核肿胀。”得出本病的发生与气机不畅及劳累有关。王冰在《素问·大奇论》注中曰:“疝者寒气凝结之所为也。”《诸病源候论》说:“疝者痛也。”《类经》曰:“疝者前阴少腹之病男女五脏皆有之。”也就是说小儿疝气因先天不足、本藏虚弱,复因外感风邪、内食生冷或卧湿地寒邪凝滞而成;或因寒邪湿热郁中,复被寒邪束于外,邪气乘虚流入厥阴,阴阳失和,气滞不行,经脉阻塞牵引睾丸少腹绞痛[2]。 2中医药治疗 2.1内治法 2.1.1 补中益气理气止痛王瑞如[3]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小儿疝气,治疗组服用基本方:黄芪、升麻各5 g,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柴胡、川楝子、荔枝核、台乌、鸡内金各3 g,每日1剂,水煎2次,分多次频服。15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单纯采用疝带或绷带压住内环,防止肿胀物掉下突出。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 %,对照组总有效率92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根据“治疝必先治气”之要诀,李永平[4]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方:黄芪12 g,红参4 g,白术6 g,炙甘草、升麻、当归、柴胡、黄芩各3 g,白芍、枳实各5 g,益智仁、金樱子、芡实各8 g,口服治疗小儿气虚血虚型斜疝,药中病机,获得满意效果。 2.1.2温中提升疏通气机[!--empirenews.page--] 姬承武等[5]用中药温中提升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直疝100例,治疗组方药为:沉香、乌药、小茴香、肉桂各6 g,吴茱萸3 g,川楝子6 g,荔枝核9 g,升麻3 g,橘核9 g,水煎,1日4次口服,疗程5月。对照组采用疝气带固定。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86 %、26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吉庆等[6]以疏肝行气、散寒止痛为大法,自拟消疝汤(乌药、小茴香、川楝子各3~8 g,沉香、荔枝核、甘草各2~4 g)加减治疗6月~3岁小儿疝气15例,偏气疝者(即小儿生气哭闹后出现)加木香、香附;偏寒疝(如小儿禀赋不足,腹壁薄弱,或因咳嗽、便秘而致)患儿阴囊湿疹、四肢不温者加干姜、肉桂;痛甚者加延胡索、白芍。结果有效率达93 %。曾锟鋘[7]用自拟黄芪升麻汤治疗2~12岁小儿疝气37例,方药组成:红参5~10 g、黄芪10~40 g、升麻5~20 g、台乌5~20 g、川楝子5~10 g、猪小肠20~50 g,疗效满意。 2.1.3 行气通络利湿化痰汪青霞[8]将白芥子用于1~11岁小儿疝气中水疝的治疗,确有奇效,在基本方(青皮5 g、枳壳5 g、茯苓6 g、泽泻6 g、吴茱萸6 g、川楝子 6 g、桂枝 6 g、荔枝核6 g)的基础上加白芥子8~12 g,10 d为1个疗程,结果表明,加白芥子后疗效提高,疗程缩短。基本方药行气通络、利湿散结,辅以白芥子辛温散寒,去皮里膜外之痰,收到显著疗效。 2.2 外治法 2.2.1行气活血散寒祛湿张宽智[9]采用民间方外敷香附蜀椒散加减炒热外敷,治疗5月~11岁单纯性小儿疝气32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