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不一定要明心见性

开悟不一定要明心见性
开悟不一定要明心见性

开悟不一定要明心见性

------2015年8月13日齐老师草原之旅途中答疑

明心见性是禅宗的说法,净土宗不提明心见性,律宗、密宗也不提明心见性,为什么呢?不同的因缘对不同的机。如果你即使没有见到事物的本性,照样可以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你就不用明心见性;如果你做不到这12个字,那就必须明心见性才行。也就是说,师父现在讲慈悲喜舍,你就能做到慈悲喜舍,那还见什么性?你信心足了,这就够了。明心见性是对什么人讲的呢?师父讲:“你要慈悲喜舍”,你疑问了“为什么要慈悲喜舍?”,于是师父给你解释了慈悲喜舍的含义,并强调你所执著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本性都是无常、空,你应当在明了无常、空的状态下,做慈悲喜舍的事去利人利他等等。虽然你听取了师父的这些话,可还是想看一看这个心性,也就是对这种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死心的人,才需要明心见性。对一个信心具足的人,用不着明心见性。如果真正信心具足,你在做事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心性之中了,你就是别人要明的那个心性。“信解愿行”是修行之道,信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密宗,密宗不讲明心见性,就是一个信心住,只要对上师有信心,对佛法僧三宝有信心,特别是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有信心就够了。

明心见性是对修禅的人来说的,见性其实很简单,有人说是一声炸雷,尽虚空、遍法界一片光明云云。这些都是骗人的。真正的开悟总要悟到一件事吧,“一切无所得,亦无所得故”,你只要悟到这句话,就叫开悟,就叫大彻大悟了。“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等等只是描述

心开意解的意像,你只要知道“一切无所得,亦无所得故”,你就没有了可贪之物,没有了可气之事,贪嗔没有了,你就不痴了。这个时候就是“一切无所得,亦无所得故”,就没有任何烦恼了,没有任何烦恼的清净涅槃不就是大彻大悟吗?见性就是彻底地明白“一切无所得,亦无所得故”。

真正的明心是明了“依般若波罗蜜多心”,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心?就是别把自己这个小人当做真正的自己,也别把他(齐老师指坐在旁边的一个人)当回事,也并不能把众生当回事,还不能把寿命当回事。要不停地在这之间转换自己的角色。做事之前想一想,站在我的角度怎么办?站在他的角度怎么办?站在众生的角度怎么办?各个角度都思考好了,这件事就知道如何办了。般若波罗蜜多心就是不著相,就是不执著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学会灵活的换位思考,就是依般若波罗蜜多心。明心就是明的这个心。

五蕴因空而有

色受想行识五蕴,都不异空,五蕴叫有,空和有之间不异也不一。什么意思呢?所有你看到的诸多形象,用眼耳鼻舌身五根所感的都是色,色不异空,色的存在是不是因空而有的呢?嘴巴不空怎么吃饭?鼻子不空怎么呼吸?车子不空怎么坐人?房子不空怎么住人?一切有色的东西必定空,如果不空它就没用了,那就是个石头蛋,即使是个石头蛋,也有它的空性在。空性就是它的可用之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说所有东西的相有个色相,但起

作用的是它的空性。世间的哪样东西不都是因空而有用的吗?就是一个人你想用他,你还有看他有没有空。能起作用的全在空性上。受也是这样,如果你生下来就疼,一直疼到死,那你还知道这个疼吗?只有这一会疼,中间有个不疼的空,你才感受到这个疼。这就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一切的觉受都是因为有这个空才有的。想也是这样,你的脑袋里没空的话,你就无法去想了。这样想也是从空中来,还归于空中去。行也是这样,如果你没有空间怎么去行?识也是如此。空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就是空。

观心无我才清净

观心无我才是清净的。只要有我,那你心里就有诸多苦相和烦恼相。当你有我的时候,因为无所事事,表面上看这颗心虽然清净了,但只是闲得清净。来事的时候,照样不清净,那就不是真清净,那叫清闲。当你真的无我的时候,虽然看着你很忙,但你很清净,别人只是看到你的相而已。你在自己内心当中已经达到坐观潮起潮落,闲听风动风止。别人看你急急忙忙,其实你心中有个不急不忙的;别人看你生气了,其实你心中有个不生气的。那个生气的就像一个演员一样,内心有个如如不动的真正的自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