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政治文化现况

论中国政治文化现况
论中国政治文化现况

论中国政治文化现况

摘要:研究中国政治文化的现状就要从多方面去了解,包括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发展、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功能以及发展前景上。在全球政治文化多样化的情况下又怎样抓住这个发展机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的发展,以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中国政治文化;特点;功能;发展前景;探究

所谓“政治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综合,是指政治关系在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反映,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可传习性,其内容主要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中国政治文化是一个具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而要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现状则少不了从不同的角度和内容上去剖析它,要有一个总体意识。

一、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本质上是以维护王权统治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和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政治文化为主体的政治文化。王权崇拜和权威统治构成当时政治文化观念的重要内容。“尊权”“王道”也成为当时一种在心理认识上的特定表达。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政治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型,打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封闭的状态。“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启迪着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马克思主义适合于当时中国具体实际,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新型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后,由于经验的不足和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的政治文化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彻底的实现五四时期的启蒙目标。在之后就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因此是没有得到完成的。遗留下来的,反封建型文化仍然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的一大难题。

(三)改革开放后,时至今日的中国政治文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着一场社会结构的转型,这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意义重大的,并形成了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中国政治文化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二、当今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

(一)政治心理、政治理想趋于世俗化、功利化。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最大政治目标就“阶级斗争”转变为“经济建设”,人民群众的着重点都转移到了如何更好的满足生活和享受生活上。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也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追求好高骛远的、无法达到的远大目标,而是以解决具体的问题为目的。这样的转变是“态度发生转变的一个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们开始相信自己拥有改变环境的能力,并且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方向目标”。使得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信息去改变和实现目标,更具有实际作为和实际的效果。无论是在政府评价和政治上不再盲目服从。

(二)对“极左政治”的追根究底

文革时期作为一个“发面教材”,对当代的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不同程度上的影响。给人民群众的心里是留下一定的“根”,积淀在人们的思想情感上。对于当时的那段时期我们不能妄下评论,但是可以确信一点即是现今的我们从这样一个反面教材中学到了很多经验教训。从“文革遗风”“极左”的历史下,是否对当今我国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思想、组织建设上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是需要我们考证和重视的。

(三)中国社会的政治心理、精神追求趋于多样化

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在政治思想上都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在对自由的追求和解放个性上显得更加的舒展和松弛。注重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出现了老百姓的各种“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活现象。我国现阶段主流的政治文化格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话,但也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其次,随着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在各国的政治文化影响下,具有了多种性、多样性,其中不乏“全盘西化”、“以我为中心”。再者,除了政治心理和精神追求,我们还要看到在历史、传统、政治上存在着差异反映的,在对“文革”“极左思想”上指出问题和批评。

以上三点是属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那么在此基础上,中国当代的政治文化对于中国当今的社会有着怎样的功能和作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有着怎样的发展前景和需要改进之处呢?

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功能

政治文化是政治的灵魂,当代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我国的主导政治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核心,政治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饱和以及对未回社会政治稳定,加强参政意识法制观念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经济的转型时期,形成了在改革开放后与中国政治文化相适应的特有的功能,其中之一就是政治文化的教化功能增强。教化功能通过教育宣传引导、社会政策等引导,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同。

(二)政治文化极大地培育了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当代中国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新型的主导的政治文化促进了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公民参与意识随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深刻的沉淀在人民群众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当中,使得政治参与行为有序发展。

(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是推动与维护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无形力量。对加强政府行为的现代性具有一个指导作用。并且政治文化具有维持政治关系的功能。要使政治关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就必须要形成和这一政治关系相适应、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治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国当前为主导的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关系。影响政治关系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政治文化是思想基础。

四、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在中国,当前所面临的政治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不足在于相对滞后性,那么要发展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我们就要找到问题并确立当前中国的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基点。

(一)民主的政治文化

中国需要民主,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政治权利。而且民主思想也早在封建时期就被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当时在君臣之间的一种说法,但这里所说的“民”和现在所说

的“民”是不同的概念。我们只能说在当时是就君民关系而言的。当然,以上这些并不能完全说明中国的政治文化是完全法治民主的,而是说我们要在此民众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广泛的民主。

(二)法治的政治文化

法治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几千年的封建历史让中国形成一个以“人治”的政治文化,个人的权利就无处不折射出人治的特点。这样使得近代中国在发展中屡遭失败。其实中国较之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更加需要彻底的法治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国拥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才能由人治转向法治。

(三)全球化下的中国政治文化

全球化的进程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提供了一个难遇的发展机会,使得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政治文化呈现出多种政治文化共存的情况。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的道路,在一定的时期内,加快建设政治文化,建设新型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加强核心的主流的政治文化的建设以及提升民族凝聚力;政治认同和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也待提高;对于中外思想要做到内外兼收,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做到综合创新等。

时至今日,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较传统的政治文化转向现代政治文化,有跨越式的演变和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政治文化已经完全进入到一个现代政治文化的状态。中国政治文化的改造和完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是需要你我共同努力的。

参考文献:

1、《论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政治文化功能》发表于《湖北社会科学》

2、《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研究》

3、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论析理论与现代化 2012年第6期

4、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文化的转型及其原因分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06期

5、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6、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及创新初探琼州学院学报第19卷第3期

7、论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1年第6期(总第122期)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政治文化现在及其解读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11月第2卷第6期

9、郭秀萍全球化浪潮中我国政治文化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8)

10、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和政治发展熊光清太平洋学报2011年12月第19卷第12期

社政111班

1103010091

孙元元

中国网民的政治参与1

中国网民的政治参与 网络的出现是媒体传播现代化的一次革命,它对社会和受众的渗透和冲击“风头正劲”。据统计,到2007年6月30日为止,我国的网民总数已达到1.62亿,位居世界第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好网络的功能,不仅是政府不能忽视的问题,也是公民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在我国,网民通过网络途径,大大提高了参与社会生活的范围和程度。其中,政治参与成为体现网络功能的一大特点。数据显示,在我国网民网络使用率最高的功能中,网络新闻、即时通信等,超过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娱乐性功能。而这几项占前位的功能,都与网民的政治参与活动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网络已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条新兴重要渠道。 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网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性。1997年《人民日报》开通网络版,表明中央已意识到网络在政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2001年初,中央首次提出要积极利用网络传播为政治服务的观点。此后,各级各类的政府网站相继建立。2005年“两会”期间,在“向总理提问”的网络互动中,网民踊跃参与,短短4天就汇集了近1300个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农业、国企改制、反腐败、科技、教育、再就业、国家统一、外交等政府工作的多个方面,显示了公众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巨大热情。由此可见,网民的政治参与正在成为我国民主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但是,网民政治参与也引出了不少忧虑。一些专门的研究者在肯定网民政治参与对拓宽民主渠道具有积极意义的前提下,也指出了网络政治参与中可能发生的无序化和破坏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这样的看法,并非杞人忧天。事实上,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直白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在网民政治参与的动员、组织和管理上确实存在一系列困难。 因此,在网民政治参与问题上,既不应简单地强调管制、压制乃至“打击”,也不应“放任自流”或者只是一味的推崇鼓励。最佳的选择,是寻找出政府治理与网民政治参与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互动是一种双向模式。在政府方面,重要的是营造鼓励网民政治参与的社会氛围,创设网民政治参与的管道,提供网民政治参与的法律以及制度规范和保障,以此来提升网民政治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在网民方面,重要的是探索政治参与的途径,提升政治参与的能力。 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是提升网民政治参与能力可以加以努力

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的现状、主题及其未来发展

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的现状、主题及未来发展 谢庆奎 中国政府与政治在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学者们认为政治学的研究一般包括政治学原理、中国政治、行政管理、比较政治、国际政治、外交学等方面,行政学的研究一般包括行政学原理、公共政策、政府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由此可见,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学术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在国外,“本国政治”一般都是政治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有些学校甚至设置政府学系或政府学学院,本国政府与政治更加受到重视。 学者们的认识与有些人的认识是不同的。有人问,为什么要设置中国政治专业,难道各个学科不是以研究中国为重点的吗?政治学就是要以研究中国政治为重点嘛!问题提得似是而非。哲学、文学、法学、历史学、经济学都设置了带中国字头的系科专业,为什么政治学就不能呢?问题的关键是政治要不要研究,能不能研究?政治是众人的事情还是少数人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政治学被定义为“伪科学”而遭到取消的厄运。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长期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1949—1990年的40年中,竟没有出版过一本专门研究中国政府与政治的著作,简直不可思议。 改革开放以后,政治领域放松了许多,人们可以在一些夹缝中研究和讨论一些政治问题,所以出现了一些专题性的研究成果,如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党政关系问题等,如李逸舟、王仲田编的《党政分开理论探讨》(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但由于人们的思想不够解放,系统研究中国政府与政治的著作仍然没有出现。进入90年代,由于市场观念的形成,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思想又一次获得了解放。学者们开始冲破禁区,研究政府与政治,并撰写大部头的中国政府与政治的著作,形成了“三本”与“两套”有代表性的作品(除此之外,重要著作还有徐勇著《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1992年)、芮明春主编《政府学》(1993年)、施九青等著《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1993年)、朱光磊主编《当代中国政府过程》(1997年)、徐勇著《中国农村村民自治》(1997年)等)。 三本书是指:谢庆奎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政府》(1991年)、高民政同志主编的《中国政府与政治》(1993年)、王敬松社长著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政治》(1995年)。《当代中国政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当代中国政府理论与制度的著作。著名政治学家赵宝煦教授为该书作序,指出这是继中国政治学名宿钱端升教授所著《中国政府与政治(1912—1949)》之后的一部专著,具有首创性、理论性、实证性等特色。该书首次对政府理论、宪法原则、党政关系、政府发展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并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对各级政府机构的设置与职能配置进行了论述,代表了90年代初的认识和水平。正因为如此,该书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在中国大陆和美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地普遍受到欢迎,被大量引用,并被指定为大学的必读书或参考书,还多次获奖。

建国后中国政治发展历程

简述建国后中国政治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这两个30年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即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国后的30年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没有形成一个官僚特权阶层,保证其在动机上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的30 年中,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强执政党建设,提出依法治国,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尽管这两个30年的背景和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其在深层次上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和继承性。认真总结和研究两个30年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完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一、建国后30 年中国的政治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1. 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制度框架既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又保证了国家的统一领导。 2. 在执政党的建设上取得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和经验。中国共产党将其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并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形成了

比较系统的自律机制,主要内容有:定期进行“整党”、“整风”运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长抓不懈;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批判等级、特权观念,实行干群平等,对各级干部的生活待遇作出严格的规定。这些都有效地遏制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滋生蔓延。 3. 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由此提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概念,并阐明了两类矛盾的性质和解决方法。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 4. 建立了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层民主制度——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城市居民委员会是一种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它调动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保证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基层的稳定。 5. 发展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并将这一原则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的正确关系。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 年里,我国在政治发展上取得的最主要成果,就是由于中共坚持自身建设,使中共内部没有形成一个官僚特权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摘要: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的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努力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并认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支配政治行为。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客观地评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文化。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道德伦常儒家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意识领域,政治文化必然与社会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有关,具体讲,则包括社会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概念、政治设想、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上延续不断的传承,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牢固支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这批判的一面,但同样也有应该坚持与传承学习的一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重民的民本思想 1、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在先秦时期周武王伐纣时提出‘敬天保民’的口号。管仲提出富以养民是治国为政者的首要任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王提出‘无民孰战,无民孰农’的口号。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到唐朝魏征的载舟覆舟及唐太宗有感于君主的地位依赖于国家的存亡,国家的盛衰系与民众的苦乐。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人心向背’是统治者政权存亡的基础。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想取得长久的政治稳定,一定要考虑到百姓的利益,让人民休养生息。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上重民的君主,其统治的时间内都是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的。 2、重民不是民主。古代所倡导的重民与当代所说的民主是有所区别的,重民只是强调君主重视百姓的疾苦,只需要人民俯首帖耳。而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只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与现代民主思想相差甚远。 (二)、儒家思想——中国传统主流政治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大一统的政治目标、大同与小康的理想追求、积极人世的行为哲学、尊君抑民的等级观念、重民抑君的道德要求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并注重个人与他人、群体、自然的有机和谐。儒家思想提倡“天人合一”、“中庸”、“和而不同”,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儒家思想中也存在糟粕,对此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对待。总之,儒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宝贵财富和历史依据。 (三)、伦常的政治文化 中国从古代就有‘礼仪之邦’‘道德之邦’之说,中国源远流长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里以儒家的道德精神为主。这种道德精神里的核心思想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当代政治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对于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经济、社会性质都发挥了关键性的引导力量。我想辛亥革命在驱动中国政治现代化方面的影响尤为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已绵延整整两千多年,在此期间历经了一代代王朝的变迁。这种历代政权的变迁并非革命,只是一种改朝换代。“原有政权的崩溃并非意味着造反者希望变更体制的运用规则,认可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新的政治价值标准,仅是对效忠对象的改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辛亥革命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前所未有地提出建立一个崭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可以说是我国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发展的里程碑 ,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虽然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治依然命途多舛,发展风云多变 ,但“政治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辛亥革命及其以后中国在政治现代化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为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启示。 首先,辛亥革命从政治形态与体制上彻底推翻了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虽然民主共和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只是徒具形式,但这个形式使人们观念上引起的巨大转变却不容小觑。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有了这样的背景,各种政党团体、社会组织和报纸杂志纷纷涌现,政治生活空前活跃,民主精神普遍高涨。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继续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其次,我想政党政治是辛亥革命对政治的影响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对于国家政治结构与模式的建立意义十分重大。“皇权专制时代,政党不允许存在,即使在‘预备立宪’的清末,凡与政治及公事有关的结社集会,同样也不可以‘照常设立’。” 最后,我想以上海为例,尽可以说明辛亥革命在帮助各大城市确立以后的政治地位,增大政治影响方面的重大影响。孙中山曾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后上海政治及各方面突飞猛进的伟大意义:“时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辛亥革命给上海带来的进步可以说是全方面的,尤其推动了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上海本身作为一个驰名中外的通商巨埠,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极强的经济实力。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后,疾风骤雨般的革命更是为上海提供了一个政治突越的契机。“当时上海聚集了一大批有政治声望、有全国影响、有经济实力的士绅名流,如赵凤昌、熊希龄、伍廷芳、李平书,等等,他们的态度逐渐转变,与革命党人携手合作,大大提升了上海在当时政治风云中的影响力”。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在上海整个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都可以算是一个意义显赫而无比重要的里程碑。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现状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一、被动性 我国公民政治心理调查表明,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很低。我国公民参与意识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以来广大公民事实上几乎从来就没有感受到自己的政治参与对政府的决策有过什么影响,而更多的则是被动地接受和认可“上面”既定的决定。 ?二、形式性 政治参与之所以成为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在于,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可以有效控制政府行为,限制权力滥用,维护公民权利,从而保持和促进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而事实表明,当代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很难发挥出这种作用。

?三、非理性 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就是指公民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或极端的、或畸形的、或反常的非理智性的参与心态与行为。建国以来的历史表明,非理性的政治参与始终存在。其主要表现有发布政治谣言、政治狂热、政治冷漠等。 ?四、盲从性 政治参与的盲从性,是指公民对政治的参与既非为一定的目的或动机所驱使,也不是直接迫于某种外在的压力,而是源自于自身的一种“盲目”的“本能”和“不自觉”。

?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比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政治参与的不平衡,不利于政治稳定。我国很多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政治参与空间、参与能力、参与要求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衡。缺乏经济作为后盾,政治活动就只能停留在理想层面上。

?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使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 政治参与行为是一定时期政治文化充分表现和产物,它受政治文化的左右和制约。在数千年封建专制的影响下,中国民众没有形成公民意识,更没有政治参与的理念,在封建传统政治文化的侵蚀下,造就了一种软弱性、依附性的旧政治文化传统。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1.选举方式有哪些?有哪些特点?①直接选举优点使每一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己最信赖的当家人。②间接选举优点适合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③等额选举优点可以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缺点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积极性受到影响。④差额选举优点提供选择的余地,被选举人形成相应的竞争,有助选民了解候选人。缺点易导致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2.我国当前实行什么样的选举方式?选举方式确定的依据是什么?(1)我国当前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2)选举方式的选择,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3.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有哪些?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有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②专家咨询制度、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④社会听证制度。※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4.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有何重要意义?一方面,①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②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另一方面,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④同时,参与民主决策的实践,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5.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是什么?如何实现村民自治?(1)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

政治生态的中国现状与结构优化

政治生态的中国现状与结构优化 摘要: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高度适 应国情、极具国际竞争力的制度。由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生态,包括 执政党制度、国家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军事制度四方面的独特性,具有民主集 中与议而能决、决而能行的政治效率,选贤任能与民主选举相结合的选拔机制, 合作参政与互相监督的政治合力,党管军队与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的四大优越性,因而是有旺盛生命力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政治生态。 关键词:制度优势;政治生态;中国政治制度;中国特色 生态政治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门新兴学科,吸收和借鉴了生态学、 生物学、气象学、环境科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运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研究政治系统在处理人类内部及于自然的关系时应采取的对策。我国目前出于经济、政治等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生态政治学将会对此产生 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政治生活中,为政治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1生态政治对中国政治的积极影响 关于生态政治理论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散见于书刊 的著文,对于生态政治的理解也多把生态政治仅仅理解为自然生态环境与政治的 互动关系。而这种生态政治又是以自然生存环境为中心的政治价值观。这种价值 观人为,自然生态环境是目的,而政治是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手段和工具,这 种价值观对中国的政治已经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1.1.对中国传统政治提出了挑战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创建和发展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倒 行逆施。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949年9月21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政协代表中超过一半的党外人士比例,更显示了一个大党接管一个大国时应有的胸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由此正式确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他八个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而不是在野党;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不是竞争、竞选,而是协商、合作关系,这种政治 制度安排具有既有别于一党制又有别于多党制的独特性。这一制度有利于将民主 党派纳入集体决策、科学决策轨道,有利于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 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开展广泛的建设性协商,有利于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 共识、增强合力,是高效的、切实的民主。这一制度安排,使得中国政党之间形 成了一种相互协商、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相互监督的平衡互动的共生关系,这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三大职能是一致的。 中国军事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军事制度最大的独特性在于“党指挥枪”。中国 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变的“军魂”,也是中国军事制度最 鲜明的中国特色。晚清以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得中国被迫将军事制度改革 作为对全球近现代化浪潮挑战的响应之一。然而从李鸿章开始直到蒋介石,几乎 所有的在中国创建现代军队方面的努力,其最终结果都是豢养了一支听命于统兵 者个人的私人军队,拥兵自立为王者层出不穷,军阀割据纷争、民生水深火热的 惨痛局面持续了近半个世纪。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及北洋政府关于军事制度改革的失败教训,选择了 政治治军的路线,历经南昌起义、三湾改编、古田会议等重大转折和长期革命战 争的考验,完成了“国民革命军起义部队―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编辑。 摘要:伴随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的努力着,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影响;途径在中国,从夏商周及其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经历朝历代的传承沿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封建主体政治文化.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又称之为儒家政治文化.时至今日,虽然中国有了巨大的发展,也不断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但是传统政治文化仍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一条宗法制的永恒脐带。马克思·韦伯在对中国和埃及这两个君主专制政治共同体的比较中,就指出过宗法制度力量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他说:“在埃及,至高无上的是对死的崇拜,而不是对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也不例外。无论是从中国奴隶制的氏族国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直至清王朝的灭亡,可以说中间经历了政治发展与血缘宗亲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重大变化,虽然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但是宗法制这条永恒的脐带却始终缠绕着人们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追求。其次,君主王权至上,无视法制,宪政空白。“君权神授”,“顺天应人”“君主崇拜”等等意识观念,在整个封建时代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的渲染,权力崇拜意识和权力本位的价值观被深深烙印在上层人士及所谓的“草民”阶层的心中。这种君主集权式的专制导致对皇权的崇拜,对权威的认同,使得君主的权力无限地扩大,以王权为中心的社会框架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形成了国民对权力的崇拜和依附顺从。不仅如此,而且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固有的一种伦理至上观念的浸染,也使他们产生一种政治上的强烈依附感。随着从周公制礼到孔孟的儒家学说的承继与发展,“礼”,“义”等观念也日益深入民心,成为君主维护自身统治,禁锢人们思想,鱼肉广大民众的强大武器。在君权至上和孔孟儒学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下,法制被抛之一旁,至于宪政,更是无从所谈。第三,儒家政治文化的屹立。历代王朝的更替或是衰败,或是同化吸收,或成一枝独秀,其中各种学派争鸣,各显神通,终究未能屹立不倒,惟独儒家学说站居主导位置,成为我国传统的主体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儒学是在宗法制基础上为适应封建专制统治所创立和完善的。儒家学说的基本框架来自于孔子,“礼”“仁”“天”则是其基础体系。它是从价值观,哲学观等各个领域引申并放大成的服务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意识形态。儒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纲常秩序,以及所谓崇尚治,尚有为等一系列观念,为其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政治上的支持。儒学的产生的和发展,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它不仅奠定和稳固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使自身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持久性,它并不随旧制度的湮灭而随之消失。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而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仅长期存在,而且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当代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首先,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排斥性。在当代中国,尽管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际贯彻,但是人们依然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和控制。在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对两千多年中国封建政治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大一统”的政治观,君权神授的权力观以及对“仁﹑义﹑礼﹑智﹑信”的认识,加上中国人特有的小农意识,使得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传统政治文化的痕迹,而且大量残存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也在政治系统之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政治发展的进程。在今天可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人们的政治意识虽然在根本上统一于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旗

新时期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

新时期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 孙雪凡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摘要:目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表现出很多新特点和问题。历史经验表明,新时期公民政治参与需求急剧增长与我国现有政治制度不能满足其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可能引发无序政治参与的激增,而无序政治参与的泛滥必然会阻碍经济发展、危害社会稳定。因此提升公民政治参与水平、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就成为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关键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12)24-0001-01 一、公民政治参与的含义及有序政治参与的益处 公民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一定方式参与公共政治生活、表达自身作为公民的利益诉求、从而规范政府行为、影响公共决策的行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和核心,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系统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其政治系统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程度的高低是现代化政治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现代化国家政治体制建设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扩大能够为公民提供正常的利益诉求和利益表达渠道、增强社会的整合功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正常有序发展。公民通过政治参与能够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决策从而使自身的利益得到实现。 (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助于培育公民的民主意识 成熟公民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让公民亲自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借以加深对政治生活的理解,从而提高其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责任感,培养成熟公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国家政治文化建设以及公民个人成长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克服腐败现象 就我国政治现状而言,国家权力具有不断加强的趋势,如果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加以遏制,国家权力的膨胀将会给社会的正常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对此,不仅需要从国家体制内的制约机制能够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监督和维系。目前,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不断扩大,公民参与对政府决策的制定、相关制度的完善及公共权力的监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但总体水平偏低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法制的不断健全、公民教育的不断加强,提高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目前公民政治意识参与普遍增强,对我国目前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很多公民都能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反映情况、积极与有关部门接触,关注事件的发展进程,表现出一定的主人翁意识。然而,由于新时期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政治基础设施受到国家财力制约;我国政治体制不够完善,各种不正之风以及权力过分集中和特权现象盛行,对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使他们感到政治参与的挫折感。各方面的综合作用使得我国目前的政治参与的总体水平偏低。 (二)正式组织功能较弱,非正式组织少,部分特殊群体尚未有自己的组织 在我国,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等组织是企事业单位职工行使个人及组织权利的重要形式和渠道,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正式组织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能,甚至一些单位根本就没有 - 1 -

中国政治文化

中国政治文化的封闭性 中华民族文化是一种从农业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伦理型文化。中国社会确立的是农业经济模式, 这种农业经济使人们以定居为习惯, 固定的经济生活塑造了固定的社会生活, 使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中国是一个经历了专制统治的国家, 自给自足的地方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使人们形成简单重复的封闭心态。封闭性是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特性之一。 二、中国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礼”等思想在民族文化中始终是一线贯穿的主宰, 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维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伦理规范, 也浸人到民族的性格和心理之中, 其稳定存在至今仍时刻发作用 三、中国政治文化的可变性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 文化这样一种社会借以适应其环境的系统终究要变 四、中国政治文化的世界性。任何一种文化没有他种文化的冲击、碰撞、交汇和伴随而来的平等融合与再生, 都是不可能实现由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飞跃。政治文化作为在特定历 史条件下通过政治社会化形成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的总和, 不可能不受世界历史与现实的影响。 一、集团主义观念的形成日本的集团主义观念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它包括政治历史思想观念以及人文地理等多方面的要素。 二、集团主义精神的实质可以说集团主义是在个体对集体的绝对服从、个性做出牺牲的条件下才得以实现的,集团主义精神代表了日本人对待集团的价值取向。: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结合东西方文明,既有吸收性又有对传统的保守性。 2. 强调神人一致,肯定现实的神道教3道德感薄弱,依靠外部强制力的“耻感文化”4内部追求与集体一致,强调“和”的集团主义。日本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特点,在外交上表现为日本外交政策的两面性和暧昧性2. 对外寻求在国际体系中“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等级观,极力向外扩张,寻求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3. 神道教主要体现在对外交决策制定人员及外交政策的牵制作用 4.“耻感文化”使日本外交具有敏感性,很大程度上是对外部世界行为的被动反应,同时也使日本外交很少考虑道德问题,具有很重的功利主义色彩纵观日本外交史,可以发现日本这个国家的外交战略缺乏一贯脉络。 5.“集团主义”在日本外交中表现为在国际交 往方面十分谨慎和“与强者为伍”的思想,追求与强国的结盟 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民主的价值观和原则在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中主要体现为三权分立、代议制、政党政治、利益集团政治、新闻自由和公民权利等。美国政府机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每个系统起着各自的作用,同时又相互制约,它们是直接的政策制定者。另外美国又是一个权力多元化的社会,各种社会力量如政党、利益集团、媒体同样参与政策制定,二 从表面上看,在民主制度下任何一项政策要获得多数同意是很困难的,决策效率不可能很高。 二、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改进和完善第一、应该加强相关立法, 要有法律上的监督 保障措施。在国家公务员管理法规中,应保证考录机构独立行使考录权,特别要规定行政部门不能干预考录工作; 建立强有力的并相对独立的监督机构,这一机构不应隶属于公务员考录和主管部门,应该是依照有关法律设立的与之平行的管理部门;加大民间、社会和媒体的监督力度, 对考录工作的全过程尤其是面试和考核过程进行监督,监督者有权责成有关部门对拘私舞弊者或其他考试不公责任人施以相应的行政或法律制裁。 第二, 要加强考试命题的科学性。一是要有科学的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命题。 三是要增加关于心理素质的测试,因为心理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通过心理测验能做到“人适其事, 事得其人”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 的影响 ——— 皇全——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王翠婷张雅霖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04) 摘要: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段悠久的历史中,不仅有文化的传承,也有政治制度的传承.虽然其问有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 替,可是有一些政治是一直延续着的,他不是在一成不变的延用到今天,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时的实际背景而加以变动.但是我国重伦 理政治,重礼仪道德,等级制度,尊君,重民养民的这些政治思想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在还是不曾改变的.这种政治思想也为当 代的政治发展做了一定的铺垫作用,促进了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关键词:伦理政治;道德;等级制度;重民思想 中图分类号:D6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92—01 我国传统的政治通常实行的是伦理政治,重视礼仪和道德.我国古汉 语中的"政"指国家的权力,制度,法令和秩序.政还可以理解为一种道德 价值的设定.历史上"哀公问政"的典故中,政者正也,"正"就是指儒家倡 导的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就是爱与敬的道德设定."治"指管理,或实 现安定状态.治国安邦,治理百姓,天下大洽也都是这个意思.所以我国 传统的政治是一种伦理政治,重点在于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 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 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 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一

,伦理政治对中国的影响 伦理政治就是政治与道德相互融合,包容,政治建立在道德基础上,以 道德为_圭_导,以道德教化作为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以道德标准评价作为政治清明主要标志.我国把法治与道德视为对立,使道德停留在个人自觉,内省层面,缺乏外在强制约束力.传统的政治就是民刑不分,单独依靠 道德的约束是不能治理好国家的.在当时,如果大权掌握在缺乏道德自省的人手里,那么就是空谈政治,就是统治者借助道德进行恶行的遮羞布. 当时的社会法律意识淡薄,人人以道德为标准去衡量一个的人对与错或好与坏,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标准,法律不是保护伞,不是宪法,不能保证百 姓的权益.设想一个没有法律的国家会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1.伦理政治的优点.例如,强调人道德自律,特别是统治者的内圣外 王,提升了整个民族的道德.但是要做到道德与法律的良好结合.这些 好的方面都为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现代我国在位的每 一 个领导人必须是要德才兼备的.像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都是深受 人民爱戴的,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德行.这就是传承了几千年一直不变的 中国传统政治对中国当代政治的好的影响. 2.伦理政治的弊端.比如,法律意识淡薄.我国现代是一个依法治 国的国家,人们的法律意识也有所提高,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如偏远的,闭 塞的少数民族地区,一直还保留着以前那种轻法重道的观念,他们仍认为道德是评论一切的标准.甚至是一个有道理权威的人可以代替法律部门 执法.有些人并没有触犯法律,但是他们的道德行为被人们唾弃,因此, 他们就要被处罚.道德还是他们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标准.这就是我国传 统政治对中国法律化的阻碍.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地 缘辽阔,公民的素质参差不齐,这种道德观太深人人心,还是给中国的法 律化带来了一些阻碍. 二,礼仪制度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是维护皇权和整个封建制度的重要手段,它 和封建法律交互为用,互相补充.至古以来就有"亲亲,尊尊,君臣父子"

2018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2018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公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参与国家大事的愿望不断增加,网络政治成为人们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由于网络政治的兴起,一些问题也不断的涌现出现,一方面,我国网络政治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另一方面,公民的民主、公平意识有待提高。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公民的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完善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我国公民参与网络政治整体素质等等。 1我国公民现阶段网络政治参与途径概述 1.1通过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是我国公民进行政治监督的一种高效且便利的方式,公民怎样利用网络舆论监督进行公民政治的参与,就成为了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网上,公民可以发表自己关于政府行为的看法,在一些政治生活的大事上有自己的话语权,而且这种话语权的力量非常大,甚至可以影响国家权力机关的政策抉择,改变整个事件的走向。 1.2通过网络论坛平台进行民意表达 公民参与网络政治的一个很重要的形式就是通过网络论坛。论坛是一个平台,可以供大家进行交流、讨论。 在这里,信息是共享的,也是可以传播的。大家不仅可以发表一些言论,还可以在这里发表自己对于某一件事情的看法,让大家都可以看到,并且针对这件事情进行深入的讨论。 1.3通过国家权力机关人员进行在线交流 公民参与网络政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形式就是与政府有关人员进行在线交流。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形式,公民就相当于直接与政府进行对话,不必再通过人大代表等中间人员和中间环节。这可以大大的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肯定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也尊重了人民

的主体地位。我国人民可以面对面的与政府有关人员进行交流,发表自己对于一些国家大事的意见,或者告知政府有关部门自己的一些诉求。 2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制不健全 我国公民享有监督国家机关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也有一些困难。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制不健全,这是阻碍我国公民正常表达诉求的一个绊脚石。有些公民对于网络参与不是很擅长,而一些对于网络比较擅长的人就会通过自己在网络上的人脉资源来汇集选票,来引导那些对于政治生活不是很熟悉的人来给自己投票。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利于健康的网络政治环境的建立。2.2网络政治参与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意识不高是现阶段存在的事实。一些公民就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更别提参与网络政治了。因此,我国公民参与网络政治的积极性不高是一个制约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一个巨大障碍。同时,因为网络参与的特点,所有在网络上参与政治生活的公民身份、电话以及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都不会公开。在网络中大家互不相识,导致有一些政治素养比较低下的公民就会在网络上散播自己的不良情绪,对于政治充满恶意,甚至捏造虚假的信息来发泄自己的怨气。因此,提高公民的政治意识以及政治素养是一件根本又很关键的事情。 2.3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积极性较低 我国曾历经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封建思想在我国公民脑中根深蒂固。虽然时间现如今我国的社会性质已经转变,但是在这种思想下,我国公民参与网络政治的积极性不会太高,总是对于政治避而远之。因此,对于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不是抱着一种监督的心态,而是一种逆来顺受的顺从心态。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虽然有所提高,但是热情并不是很高涨。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远离政治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远离了政治就远离了很多是非,这种观念在不少公民的头脑中还是存在。

试论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D 6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621(2001)0420005206  收稿日期:2000212220  作者简介:汪永成(19692),男,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讲师,武汉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 试论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 □汪永成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深圳518060) 摘 要:目前,四川、山西、广东深圳等地所进行的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尝试的实质是政治参与水平和层次的提高与扩大,符合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长远方向。但在当前这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将这种改革尝试向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推广的时机尚不成熟。对当前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而言,遏制腐败蔓延比发展政治民主更重要,提高政府能力比扩大政治参与更重要,发展党内民主比发展党外民主更重要。关键词:政治参与;政治稳定;选举制度;政治发展 一、当前我国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 探索的基本情况 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广泛建立和逐步完善,民主选举向乡镇一级拓展,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必然的方向和合乎逻辑的要求。1998年以来,一些地方已经在完善乡镇长选举制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四种模式:[1] 一是四川遂宁县的直接选举模式。该县市中区步云乡于1998年12月进行了选举乡长改革试验。具体做法是:先由市中区区委发文公布选举章程,再由步云乡30名选民联合推荐候选人,然后召开选区联席会议,在报名的15名候选人中确定2名,与乡提名的1名候选人一起参加预选。预选时先召开由村干部、村民代表、村民小组干部、乡人大主席团成员、乡党政机关领导人共162人组成的选区联席会议。会上由每一位候选人发表20分钟施政演说,10分钟提问,最后进行投票表决。得票最多的2人作为正式候选人参加正式选举。预选后,组织一系列竞选活动供候选人发表政见。正式选举时,全乡有选举权的6000多名村民均可参加,分设不同投票点,并设秘密划票间。1999年1月4日,获胜者在乡人大会上宣誓就职。 二是四川南部县的公推公选模式。该县1998年10月开始的乡镇长选举,普遍采用公推公选的办法选举副乡镇长。其具体做法是:将全县79个乡镇的178个副乡镇长职位全部公开,确定了竞争资格及条件后,采取组织推荐、群众举荐和个人自荐的方法分区报名。由提名产生的694名初步候选人参加演讲答辩,根据得分情况产生了329名优胜者。组织部门把优胜者排队后,按得分多少等额推荐正式候选人。乡镇人大代表10人联名从其余优胜者提出差额候选人,然后由各乡镇人大代表投票正式选举产生了175名副乡镇长。 三是深圳龙岗区大鹏镇“三轮两票”选举镇长模式。1999年1月,深圳市龙岗区委、区政府将本区的大鹏镇定为镇长选举试点单位。在镇党委的领导下,用“两票三轮”方式选举了镇长。首先,由全镇合资格的选民直接推选镇长候选人的初步人选。全镇18岁以上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以无记名推荐票的方式等额推选镇长候选人,共有76人被提名推荐为镇长人选,经主持选举的镇党委确定并经区委同意,获100票以上提名并符合参选条件、愿意参加竞选的5人成为镇长候选人的初步人选。其次,由该镇的选民代表在5位候选人中推选1名镇长候选人。在全镇党员、干部、职工、农户代表参加的竞选演说大会上,5位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代表对他们进行民意测评。镇党委将民意测评中得票最高的一位候选人李伟文(原任镇长)作为正式候选人推荐给镇人民代表大会。与此同时,镇党委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 国 传 统 政 治 文 化 的 现 实 意 义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管理学系工商管理

目录 内容摘要------------------------------------------------------3 关键词------------------------------------------------------3 正文------------------------------------------------------3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3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8 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实意义-------------12 结论----------------------------------------------------13 参考文献----------------------------------------------------14

摘要:本文具体分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外在性特征和内在性特征,辩证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两极性影响,历史地回顾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及其经历的艰辛.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只有实现了历史性和现实性、特殊性和普遍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社会现代化经济变革和人的现代化的内在结合,才能走上健康、全面发展的坦途。 关键字:中观政治文化中观传统政治民族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保守主义民本主义现代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个人与国家。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 人类总是按照不同的地域,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创造其文化的。一定的社会结构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决定着它的特征。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除了具有封建社会的一般特征外,更具有自己的特点。只有揭示其具体的特点,才能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才能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那么,中国封建社会有哪些独特的特征呢?我们认为,基本上有以下几点。 1.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中国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国家的全部土地都属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称。春秋以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