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0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一)概况

1、采集经济——>种植业

(1)传说:神农氏

(2)产生:①黄河流域,粟麦,半坡

②长江流域,水稻,河姆渡

(3)影响:定居,五谷

2、狩猎—>家畜饲养业

(1)六畜和十二生肖

(二)特点:

1、地理分布:长江黄河流域,南稻北粟

2、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生产工具的发展及影响

三、水利灌溉

(一)发展概况

1、上古传说:大禹治水

2、商周:井田沟洫纵横

3、春秋:(1)楚相孙叔敖修芍陂(2)吴王夫差开邗沟(3)中原使用桔槔

4、战国:(1)秦国李冰,都江堰,成都平原(2)秦国郑国,郑国渠,关中平原

5、西汉:(1)西域:坎儿井(2)漕渠、白渠,大规模治河工程(王景治理黄河)

6、曹魏:翻车

7:唐朝:筒车

四、耕作方式

1、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齐耘”

2、春秋:个体农耕,铁犁农耕

(1)原因:①生产工具(铁犁)和耕作技术(牛耕)进步

②私有土地出现

(2)特点: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评价:①是什么?特点+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②积极: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稳定生活,有积极性;社会稳定的基础。

③局限:A.封闭性,自给自足,狭隘

B.分散性,个体小农,难以扩大生产

C.落后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

D.脆弱性,过度剥削容易使其破产

第0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土地所有制

(一)原始社会:土地公制

(二)商周:井田制,土地国有

1、商朝:出现

2、西周:最鼎盛

(1)概念:

(2)实质:名义上是国家公有,实际上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氏村舍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作用:①存进农业的发展②巩固分封制

3、春秋:开始崩溃

(1)根本原因:生产力提高(牛耕、铁犁)

(2)表现:①公田抛荒,②私田私有,③税制改革(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4、战国:商鞅废除

(1)法律:废止井田制,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

(2)阶级:根据军功培植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三)春秋战国后

1、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屯田制

2、私有制:

(1)君主,

(2)地主私有土地,形成的三种方式:公田私有,军功获得,土地兼并

(3)自耕农

3、土地兼并:

(1)汉代: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对应编户齐民制度)

(2)北魏:抑制土地兼并,采用均田制(对应租调制)

(3)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制土地兼并,(沿用唐朝中期的两税法)

(4)明清: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土地兼并进一步发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4、赋税的来源:自耕农、地主

二、农业经营方式【经营方式】: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1、商周:井田制

2、春秋战国

(1)自耕农,男耕女织

(2)雇工:主仆关系,劳役,清中期获得凡人地位

(3)租佃:①含义P9

②概况:A.战国产生

B.汉代比较普遍

C.宋代日益普遍化:仅次于自耕农,

契约,实物地租,分成租,定额租

D.明清进一步发展:货币地租

③影响:A.人身控制减弱

B.提高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原因: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契约,分成租,定额租,货币地租)

C.促进农业商品化

第0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汉代的四大经济区

1、概况:1)山东:崤山以东,中原,最发达的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

2)山西:崤山以西,关中+河西、巴蜀,传统的农业区

3)江南: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差距大

4)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以长城为界分塞内、塞外2、特点:1)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2)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战乱、五逃(天、官、军、钱、愚)

2、概况:1)两晋:八王之乱

2)中唐:安史之乱

3)两宋之际:靖康之变

3、影响:1)劳动力、生产工具、技术向江南传播

2)民族融合

3)文化融合

4)丰富人民生活

5)北方生态改善,但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三、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1)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生产水平“量”变

2)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生产水平“质”变

3)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4)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巨大潜力

5)统治者重视

6)民族融合,人民辛勤劳动

2、概况:1)六朝:南方开始赶上北方,南北趋于平衡

2)中唐:开始南移

3)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明清:南方不仅是农业重心,也是工商业重心

3、影响:1)江南经济发展

2)南方人口大量增加

3)文化重心南移

4)南北方之间交通运输业更快发展(隋唐大运河)

5)南方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唐朝)

4、启示:1)合理利用外来劳动力

2)引进先进工具和技术

3)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4)领导者要重视发展经济

5)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

第0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生产部门不断地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2、生产技术不断地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

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出现资芽

4、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5、手工业以农业为基础,受农业生产制约

6、手工业布局与经济重心南移形成相应变化

第0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解题】农耕时代,是整个古代社会,直到鸦片战争;这一时期的商业和城市是从属于自然经济的。【解题】1、农业是基础,为手工业提供原料;

2、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产品;

3、交通则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4、城市则是农业、手工业、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的最集中最真实的写照

一、商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出现,社会分工)——>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

2、商代:产生职业商人、最早的货币——贝

3、西周:工商食官

4、春秋战国:1)商业冲破官府束缚,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

2)出现许多著名都会

5、秦汉:秦代统一货币为半两钱,汉武帝五铢钱,西汉开辟丝绸之路

6、隋唐蓬勃:1)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

2)表现:外商和胡商众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空前繁荣,开元通宝,柜坊

7、北宋:纸币(交子,最早,四川),集镇,草市,夜市

8、元代:纸币全国,禁止使用金银

9、明清: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2)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高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租佃,货币地租)

3)白银广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聚集

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

5)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特点】1)起源较早,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

2)货币:贝——铜钱——纸币——明代银钱并用

3)工商食官——私商为主,但是官营专卖长期存在

二、城市的繁荣

1)最初:北方(长安、洛阳),作为政治中心,

2)唐宋:海上贸易兴盛——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3)明清:①传统大都会:南京、北京

②工商业发达地区、交通要冲——>工商业市镇,江南

3、特点:1)功能: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增强

2)商业市场多样

3)分布:北方——江南

4)商业繁荣与城市、交通联系在一起

三、重农抑商政策

1、概况:1)商周:重视,鼓励(因为商业在社会经济,财政税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战国:①法家,商鞅重农抑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②原因: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B农业是赋税徭役的主要来源,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C可以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统治需要矛盾

E维护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的需要

3)汉代:降低商人地位,严禁其购地

4)中唐:鼓励海贸,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商人地位提高

5)明清:①官府:不鼓励,盘剥——抑商、海禁

②民间:黄宗羲“工商皆本”

③影响:A不能完全遏制商品经济;B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

2、特点:1)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统治地位

2)明以前,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3)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

4)商业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到官府控制

四、影响商业的因素

1、政治:统一,稳定,政府的政策

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货币,市场扩大,交通

3、文化:开明还是专制

4、民族:民族融合

5、对外:开放还是闭关自守

6、统治者:重视还是抑制

7、人民:利益追逐

第0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解题】1、近代前夜是讲鸦片战争前的明清时期

2、发展,指的是传统经济达到高度繁荣,并产生了资芽

3、迟滞,指的是重农抑商和海禁阻碍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农业:1)技术领先世界,《天工开物》

2)粮食产量提高(原因:双季稻,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

影响:①养活更多的人口,②有利于发展经济作物,

③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④传统农业生产结构有所突破

3)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2、手工业:明中叶,官营——私营(主导),资芽产生(最能体现经济发展的趋势)

3、商业:1)内容白银大量使用,商业资本活跃,工商业市镇产生(江南河运河沿岸)

2)调整:明中后期“一条鞭法”,清雍正“摊丁入亩”

4、明清国力强盛:1)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2)19C 初,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领先

二、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1)概况:明中叶,江南,手工工场

2)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

3)条件:①充足资金的作坊主,商人——资本家

②自由劳动力————————工人

2、表现:1)雇佣关系,为市场需要进行生产

2)苏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劳动力市场),景德镇

3、阻因:1)自然经济占主导

2)官府剥削导致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

3)专制统治和制度(抑商、海禁)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

1、中国:1)抑商:阻碍商品经济和资芽的发展

2)海禁:①限制而不是完全禁止海外贸易,广州一口通商

②影响:A.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

B.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导致近代的落后

2、英国:1640年资革,18C 中期工业革命,成为近代工业国家,迎来工业文明

3、危机:1)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大体定局

2)19C 初,英国鸦片走私——中国危机(银慌)

4、启示:1)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2)闭关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坚持对外开放

承古

萌新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07课新航路的开辟

一、背景

1、经济根源: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产生资芽,需要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流传,狂热追求黄金

3、商业危机:欧洲从事转手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商路

4、精神动力:基督教传教,进行圣战

5、政权支持:西班牙、葡萄牙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6、客观条件: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罗盘针,地缘学说,地图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欧洲:1)商业革命:主要商路、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欧洲与亚非拉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市场扩大,商品增多2)西欧开始崛起:贸易、掠夺(金银矿的开采,种植园经济,黑奴贸易),

通过以上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3)价格革命:金银价格下降,物价暴涨,工商业资级战胜了封建主

2、亚非拉:1)亚:①欧洲殖民者在亚洲侵占据点和岛屿

②白银大量流入亚洲,刺激亚洲经济的发展

2)非:灾难、贫穷(15C西非开始被猎取黑奴,1502第一批送到美洲,劳动力减少)

3)拉:灭顶之灾、贫穷、落后(金银掠夺、种植园经济、种族灭绝)

3、世界:1)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2)世界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注释】所谓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方式:圈地运动;武力征服殖民地,抢劫金银财物、贩卖奴隶等手段来聚敛财富。

资本积累: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积累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手段是掠夺,资本积累的手段是剥削。

第08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一、葡西的早期殖民活动(15—16C)

1、葡萄牙:1)扩张方向:非洲、亚洲

2)占领地区:非洲西东海岸、亚洲印度、印尼、马六甲、摩鹿加、澳门

3)方式:垄断商路、建立据点和商战、暴力掠夺、敲诈勒索

2、西班牙:1)扩张方向:美洲

2)占领地区: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亚洲的菲律宾

3)方式:掠夺金银,建立农业大庄园和大种植园,建立殖民帝国

二、荷兰的殖民活动(16—17C)

1、背景:1)主观原因:14、15C较早产生资芽,16C成为欧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2)客观条件:新航路开辟,商路和商业中心转移,造船业和运输业发展

3)主要手段:政府扶植组建大型商业公司,资本雄厚,击败了葡萄牙

①1602年东印度公司,首要目标摩鹿加,垄断东方的香料贸易

②1621年西印度公司,建立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新荷兰

③在远东,侵占台湾1624-1662,唯一和日本贸易的西方商人

2、结果:17C上半叶是其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成为头号贸易强国,“海上马车夫”

三、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1、过程:1)16C新航路开辟后,海盗式的劫掠,海盗国家

2)17C实力渐强,开始夺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与荷兰三次商业战争

3)18C下半叶,打败法国1756-1763,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日不落帝国”

2、方式:1)海盗式的劫掠

2)商业战争

3)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进行原始资本积累

4)黑奴贸易

四、殖民扩张与掠夺的影响

1、18C,殖民和海外贸易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北美,大洋洲)

2、世界市场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1)16C欧亚美“三角贸易”

2)18C大西洋三角贸易突飞猛进,成为世界贸易的重心

①内容:概念P38,主角英国

②影响:A.把欧亚非美的商业活动联系起来,促进欧洲发展

B.给英国带来巨额财富,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英制造业,诱发工革

C.给亚非拉带来的是贫穷和落后

第0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760S--1840S 、1870S )

1、背景

(1)前提:资制确立,英国社会稳定

(2)条件:

①人口和资本自由流动(劳动力和资本)

②英国有丰富的铁煤资源(原料)

③工场手工业兴旺,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

④牛顿力学的创立和普及,为机械发明准备了知识

⑤英国保护私人产权,包括保护专利

⑥海外市场不断扩张--必要性(直接原因)

2、表现:(1)棉纺织业:首先,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2)冶金采矿:炼铁,采煤(能源对比)

(3)动力: 初期水力,最深远的变革是1785年瓦特万能蒸汽机,蒸汽时代

(4)交通运输:1814英国史蒂芬孙,火车,19世纪中期铁路时代;

1807年美国富尔顿,汽轮

3、完成:19C 中期,机器制造业诞生,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 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4、影响:(1)生产力飞速发展,确立资义在世界的统治,自由主义流行

(2)工场手工业发展为机器大工业,开启工业时代

(3)新兴工业部门涌现,产生了以纺织、机器制造、铁路运输、煤炭为主的工业

体系,其中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部门,轻工业为主导。

(4)产生工厂制度: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既是所有者,又是管理经营着

(5)社会结构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级和工业无级

(6)城市化明显加快

(7)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世界工厂”,成为世界霸主

(8)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主要方式:商品输出、殖民扩张)

(9)东方从属于西方,但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冲击了旧的社会制度 注释:123点为生产力的变化,456为生产关系的变化,789为对世界的影响。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S---20C 初)

1、背景:

(1)政治前提:19世纪中期,资制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社会稳定(德国和意大利)

(2)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

(3)美日俄的改革和革命,解决了劳动力问题

(4)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

2、成就:

(1)电力:标志性成就,电气时代

(2)内燃机——新型交通工具——石油开采、石油化工

(3)化学工业

(4)钢铁工业

(5)电讯事业:1870S 美国贝尔电话,1890S 意大利马可尼无线电报

3、影响

(1)生产力极大发展

可能性

(2)新的工业部门兴起(电力、电器、化工、石油、汽车),重工业成为主导

(3)大企业时代到来(垄断组织产生),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原因:生产和资本集中;代表企业P43

(4)19C末20C初,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三种形成方式:国际贸易、资本输出、武力逼迫

1、条件:1)政治保障:国家垄断资义的发展

2)先决条件: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

3)物质条件:二战后资义世界相对稳定,资义经济快速发展

4)技术条件:科技的发展

5)推动因素:社会的需要(二战)

2、成就:1)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

3、特点:1)科技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作用越来越大,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3)科技各领域间相互渗透,高度分化,高度综合

4)科学技术社会化(阿波罗登月计划)

4、影响:1)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

2)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3)促进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4)促进国家垄断资义的发展,经济进一步全球化

5)各国竞争手段发生大变,把发展高科技作为增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决策 6)对军事战略、政治格局,国际文化、艺术、教育带来了重大影响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学生要发奋学习创新。

中国:1940S内战、建国初被封锁,失去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会;

1979年改革开放,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了综合国力。

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1、传统结构:

1)自然经济:①农业:自耕农(男耕:种植业+家畜饲养业)

②手工业:A 家庭手工业(女织)

B 官营手工业(满足官府需要,不进入市场)

2)商品经济:①农业:明朝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

②手工业:专业的私营手工业(为市场需要进行生产)

③商业:商代出现职业商人,春秋出现私商

2、结构变化

1)转折点:鸦片战争1840

2)原因: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1870)

3)表现:①农民、手工业者破产,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②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③产生近代工业:外资工业1840S ,洋务企业1860S ,民族工业1870S

4)影响:①社会结构变化:买办、工人、资级产生

②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和工业化

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1、背景:1)内忧(太平天国1851—1864)、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2)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发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2、分化:1)洋务派:奕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中体西用”

2)顽固派:慈禧、倭仁,原封不动地维护旧有统治

3、内容:1)军事工业:①“自强”,1860S —1890S

②成就:1861曾国藩,第一家,安庆内军械所

1862自行设计第一台实用蒸汽机,标志近代工业起步 1865年李鸿章,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规模最大

补充: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③弊端:效率低、洋人挟技居奇

④对比官办手工业:A 机器-手工 B 雇佣-征役制、雇募制,

C 部分成本核算-不计成本

2)民用工业:①“求富”,1870S —1890S

②成就:A 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

B 李鸿章,天津,开平煤矿,1881

C 张之洞,湖北,汉阳铁厂

D 张之洞,湖北织布局

③作用:分洋利,促进民族工业的产生

3)筹划海防: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军衙门

4)发展教育: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选送留学生出国。

4、评价:1)性质:清政府(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其统治

2)消极:只学习技术,不学习制度,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最终失败

3)积极:分洋利,促进民族工业产生,标志中国近代工业起步

小农经济

(统治地位)

第11课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民族工业的产生

1、概念: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所办的企业。

2、背景:1)外资企业的刺激(其侵略分解自然经济,扩大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2)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影响

3)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企业

4)中国明清时期已经开始产生资芽,但是没有成长到产生近代工业的程度

3、产生:1870S,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4、分布:1)地区:沿海沿长江—交通便利、贸易发达、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好、原料充足

2)行业:轻工业------民族工业资金少、技术落后,列强占领矿山

5、慢因:1)列强:资金、技术和特权优势,压制民族工业

2)清政府:重税,敲诈勒索,阻碍

3)民族工业: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和清政府

6、特点:1)民族工业:①夹缝中生存,发展缓慢,②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和管理落后 2)民族资级:①革命性②妥协性,软弱性

二、民族工业的发展

1、甲午战后:1)状况:初步发展

2)原因: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列强的侵略加深

3)影响:资级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895公车上书,1898戊戌变法2、20世纪初:1)状况:较快发展

2)原因:①1901《辛丑条约》,新政,1903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②实业救国的热潮(张謇“民族工商业的楷模”,荣宗敬,荣德生)

③收回利权运动

三、民国初期(1912—1919前后)的短暂春天

1、状况: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开始进入“黄金时期”

2、原因:1)民国建立,提高民资地位,激发振兴实业的热情

2)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

3)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中国民资发展提供了契机

5)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促进

3、表现:1)行业发展:①轻工业(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发展迅速

②重工业和新兴的化学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实业家:范旭东,化学工业代表人物

四、民族工业萧条(大约1919—1927)

1、原因:1)一战后不久,外国资本卷土重来(跌价竞争)

2)军阀混战,国民革命(政局不稳)

2、认识:1)民族工业最严重的阻碍时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独立是实业救国的前提)

2)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缺乏资金、技术,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轻工业发达) 3)国家统一,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五、民族工业更快发展(1927—1937)

1、原因:1)政局:1927南京国民政府建立,1928年基本统一

2)政策:推行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2、不利因素:1)1931九一八日本侵略,战乱;2)外国资本压制;3)官僚资本剥削

【讲解】什么是官僚资本?

经济。是政治不民主、经济不发达的产物。

19

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是中国官僚资本的雏形。

以后北洋政府由外债支持建立的一些官办企业也构成官僚资本的一部分。

近现代历史文献中使用的官僚资本一词,主要是指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的垄断力量,通过发行公债、苛捐杂税、商业投机、通货膨胀等手段巧取豪夺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工商企业。

需要记忆的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官僚资本的背景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推行的是“经济统制”政策,通过统购统销和专卖制度攫取财富,以资金入股的方式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侵蚀。

六、抗日战争时期

1、日本在沦陷区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

1)日本侵华的目的:经济掠夺

劫夺工矿企业,霸占民营企业,

把占领区变成军事和工业基地,以服务于侵略战争2)政策:适地适产主义(目的是将沦陷区完全纳入日本的经济体系中)

具体分为:日本本土,中国东北、华北、华中P51

3)措施:①实行严格的物资管制制度,低价收购(限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

②掠夺工矿企业,霸占民营企业(方式:军事管理,委托经营)

③控制和垄断沦陷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

④掠夺大量劳动力

4)影响:把沦陷区变成服务侵略战争的军事和工业基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民族工业2、国统区:民族资本萎缩

1)原因:①官僚资本的剥削,②美英等外国资本的压制

3、中共根据地:采用三三制原则,团结了民族资产阶级

4、阻因:1)日本经济掠夺,2)官僚资本的剥削,3)外国资本的压制,4)二战的战乱

七、解放战争时期陷入困境。

【规律】1、近代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2)直接原因:三座大山(封建统治、外国资本、官僚资本);3)重要原因:战乱。

2、近代经济发展的特点:1)小农经济逐步解体;2)被卷入资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具有半殖民地经济的特点;3)农轻重比例失调,落后;4)近代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八、建国后

1、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49—1952底)

1)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产

2)稳定物价、打击投机商人

3)合理调整工商业

2、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底)

1)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2)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1954年开始)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装束的变化

1、易服:1)晚清:①鸦战:西式服饰传入----民间仿效----并行(长袍马褂和西服革履)

②清末:1905官定服饰制度改革

2)民国:①政策: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

②概况:A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

B

3)特点:中西合璧,保持了民族特色。今天还有民族特色么?

2、断发:1)发展:①清朝:嘉庆以前为金钱鼠尾,嘉庆初年开始流行猪尾,清末为半光头。

②同治:留学生开始断发(受西方文化影响)

③1910: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西方文化,满汉矛盾)

(革命,反封)

2

3、不缠足:1)起源:南唐后主李煜,歌舞于金莲之上,男性统治者畸形审美

2)清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满族妇女不缠足)

3)女权运动:①西学东渐,民主平等思想

②太平天国-----男女平等

③维新派:康有为,南海,《不缠足会草例》

康广仁,广州,不缠足会

4)特点:鲜明的政治色彩(男女平等)

二、大众传媒(报刊和电影)

1、报刊:

1)1815英国传教士《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发行对象的中文期刊2)太平天国(1851),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

3)1872年创刊的《申报》,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4)1884年创办的《点石斋画报》,新闻画报的先河

5)清末四大小说期刊:《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

6)维新运动: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宣传政治纲领

梁启超上海《时务报》,严复天津《国闻报》,同盟会1905《民报》

7)1915

2、电影:

1)产生: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巴黎咖啡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2)1896年上海,徐园,中国放映电影的最早记录

3)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谭鑫培《定军山》,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电影

4)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导演《难夫难妻》

5)1931

3、电视:人们通常把1925年10月2日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扫描”出木偶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他被称做“电视之父”。

三、移风易俗

1、礼仪:1)起源:西周宗法制、礼乐制度————贵贱尊卑

2

3)民国:鞠躬,握手;称谓“先生”“君”

4)影响:①礼仪简化;②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婚姻:1)背景: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

2)变化:①古代:父母之命;六礼旧俗;

②近代: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3)问题:①范围:变革主要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内地和农村未变

3、丧葬:1)变化:①古代:厚葬(有神论,排场)

②近代:文明、卫生,简洁

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具体原因:1)西方物质文明冲击

2)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3)政府政策上的支持

4)近代经济有所发展

5)一些传统旧俗不适合近代社会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

五、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评价

1、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潮的影响下发生的。

2、积极:反映了社会物质文明进步、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增强,有些成为妇女解放的标志

3、消极:不平衡,由通商口岸向内地扩展,内地和农村依然闭塞贫穷。

4、态度:1)向西方学习:存在媚外和西化两种态度

2)排斥西方文明(义和团、清政府)

5、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第13课交通和通讯的变化

一、铁路交通的发展

1、发明:1)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蒸汽火车

2)1825年第一条铁路通车

2、传入:1876年英商,淞沪铁路(结果:清愚昧,排斥新事物)

3、发展:1)1881年,唐胥铁路,自建第一条

2)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

3)1890S末,铁路反对之议不兴

4)1909年,京张铁路,詹天佑设计

5)民国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

①杭江铁路:杭州——椒江,成本低廉,收效快

②同蒲铁路:窄轨铁路,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

4、问题:1)外国修筑并控制了很多铁路

2)铁路修筑始终为纳入正轨(原因: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

3)地方保护主义

二、水运的发展

1、背景:1)海运:1843《中美望厦条约》

2)内河航运:1858《天津条约》,汉口

2、起步:1872年轮船招商局,标志中国新式航运业诞生

3、问题:列强联手压制——>艰难求生

三、航空的发展

1、发明:1)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

2)1909年中国冯如

2、航空事业起步:1918年北洋政府,福建马尾造船厂,“海军飞机工程处”,水上飞机

3、民工航空业:1918年“筹办航空事宜处”,北京为中心的五大民航线路

四、从驿传到邮政

1、中国古代:商周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2、在华客邮:鸦战后,列强设“领事邮政代办所”

3、清廷变化:1)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

2)1907年,设立邮传部,脱离海关

4、民国发展:1)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全部驿站

2)1920年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此后撤销外国在华“客邮”

五、电讯事业

1、工业发明:1)1837美国莫尔斯,有线电报

2)1870S美国,贝尔,电话;1890S意大利,马可尼,无线电报

2、中国状况:1)1877台湾,第一条电报线,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几年后民用电报发展

2)1930S有了较快发展

六.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的经济

..(工商业、市场、城市)发展

2、便利了出行和通讯,同世界联系加强

3、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4、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5

、推动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社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工农)、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

三个基本要素:所有制------------公有、私有;资义、社义

经济决策------------高度集中,自由放任

资源配置------------军事和行政手段,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1、背景:1)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式:①资义武装干涉②国内战争

2)幻想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对比马义、《四月提纲》和战时共义政策)

2、目的:1)争取战争的胜利;2)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义

3、内容: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普遍实行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流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不得食原则

4、特点:1)单一公有制;2)军事和行政手段,直接过渡

5、评价:1)特殊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胜利。

2)战时共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战后进一步加强导致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亟需恢复被严重破坏的经济

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目的:1)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2)找到过渡到社义的合适道路

3、确立:1921年俄共布十大,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4、内容:1)农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国家同样享有获得粮食的优先权)

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国有国营,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物理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

4)分配:按劳分配

5、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

2)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

6、评价:1)取得工人和农民的支持,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

2)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义的设想和实践,逐步向社义过渡

三、斯大林体制(1930S中期确立)

1、背景:1)1924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苏联社建

2)1925联共十四大工业化(帝义包围——>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7联共十五大农业集体化(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积累资金)

3)1928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2、确立:1936苏维埃八大,颁布新宪法

3、表现:1)单一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

4、评价:1)积极:国家能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财力、物力,

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

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工业生产总值欧一世二。

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综上,斯大林体制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启示

1、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在进行社建的过程中,要从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