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06-7

离散数学06-7
离散数学06-7

第六章集合

6.1 判别下列命题是真还是假的,并简单说明你的答案。

(1)Φ

Φ

?

命题为真,因为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Φ

Φ

命题为假,因为空集中没有元素。

(3)}

Φ

?

命题为真,因为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

Φ

命题为真,因为集合}

{Φ中有元素Φ。

(5)}}

a

b

c

a

{c

a?

b

b

{,

,

,

,

,

}

{

,

命题为真,因为a和b均是集合}}

a

c

b

a中的元素。

b

,

{c

,

{,

,

,

(6)}}

c

a

b

b

a∈

{c

b

a

,

{,

,

,

,

}

{

,

命题为假,因为}

c

a

b

{c

a中无元素}

{b

,

a。

b

a为一集合,而集合}}

{b

,

,

,

,

{,

,

(7)}}}

{b

c

a

b

,

a?

b

a

{{

}

,

,

{

,

,

命题为真,因为a和b均是集合}}}

{b

a

c

b

a中的元素。

,

,

{{

,

,

(8)}}}

a

c

{b

a∈

b

a

b

,

{{

,

,

,

{

,

}

命题为假,因为}

c

a

b

{b

a,注意

{b

a中无元素}

,

{b

,

,

,

a为一集合,而集合}}}

,

,

{{

a

a≠。

,

b

{{b

}

,

{

}}

6.2 设}

a

b

=b

a

A,求出下列各式。

{,

},

,

,

(1)}},,{{},{Φ=-b a b a A (2)}},,{,,{Φ=Φ-b a b a A (3)}},{,,{}{b a b a A =Φ- (4)Φ=-A b a }},{{ (5)Φ=-ΦA (6)Φ=-ΦA }{

6.3 举出三个集合B A ,和C ,使得C B B A ∈∈,且C A ?。

令Φ=A ,}{Φ=B ,}}{{Φ=C ,显然有C B B A ∈∈,且C A ?。 6.4 对于任意集合A 、B 和C ,判断下列论断是否正确,并论证你的答案。

(1)B A ∈,C B ?,则C A ∈。 解

该论断正确,因为B 为C 的子集且A 为B 的元素,所以A 亦为C 的元素。 (2)B A ∈,C B ?,则C A ?。 解

该论断错误,举反例说明。

令}{a A =,},},{{c b a B =,},,},{{d c b a C =。 显然,B A ∈,C B ?,但C A ?。 注意应为},,},{{}}{{d c b a a ?。 (3)C A ? ,C B ∈,则C A ∈。 解

该论断错误,举反例说明。

令},{b a A =,},,{c b a B =,}},,,{{d c b a C =。 显然,C A ?,C B ∈,但C A ?。 (4)B A ?,C B ∈,则C A ?。 解

该论断错误,举反例说明。

令},{b a A =,},,{c b a B =,}},,,{{d c b a C =。 显然,B A ?,C B ∈,但C A ?。

6.5 设S 表示某林场所有树的集合,S P T N M ?,,,,且M 是珍贵树的集合,N 是果树的集合,T 是去年刚栽的树的集合,P 是果树园中的树的集合。试写出下列各句子所对应的集合表达式。

(1)所有的珍贵树都是去年栽的。 解:T M ?。

(2)所有的去年栽的果树都在果树园中。 解:P T ?。

(3)果树园里没有珍贵树。 解:M P -。

(4)没有一棵珍贵树是果树。 解:P M -。

(5)去年仅栽了珍贵树和果树。 解:)(P M T ?? 6.6 假设C B C A ???

C B C A ???

证明B A ?。

方法一:根据集合的定义证明。 证明

对于任意一个A x ∈,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得C x ∈或C x ?。 (1)当C x ∈时,由交集的定义知C A x ?∈,因为C B C A ???,所以C B x ?∈,根据交集的定义得B x ∈。

(2)当C x ?时,由补的定义知C x ∈,由交集的定义知C A x ?∈,因为

C B C A ???,所以C B x ?∈,根据交集的定义得B x ∈。

综上所述,B A ?。 方法二:根据等价变换证明 证明

)()()(C A C A C C A A ???=??=,

因为C B C A ???且C B C A ??? 所以)()()(C A C A C C A A ???=??=

)()(C B C B ???? B U B C C B =?=??=)( B U B =?=

故B A ?。

6.7 设A 、B 、C 是任意三个集合,证明

(1))()(C B A C B A ?-=-- 证明

方法一:根据集合的定义证明。

(1)对于C B A x --∈?)(,根据差集的定义知,B A x -∈且C x ?,由B A x -∈得A x ∈且B x ?,由B x ?和C x ?得C B x ??,从而有)(C B A x ?-∈,因此,

)()(C B A C B A ?-?--。

(2)对于)(C B A x ?-∈?,根据差集的定义知,A x ∈且C B x ??,由C B x ??知,B x ?且C x ?。由A x ∈和B x ?得B A x -∈,又由B A x -∈和C x ?得

C B A x --∈)(,因此C B A C B A --??-)()(。

综上所述,)()(C B A C B A ?-=--。 方法二:根据等价变换证明。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

(2)B C A C B A --=--)()( 证明

B C A B C A B C A C B A C B A --=-?=??=??=--)()())()()(

(3))()()(C B C A C B A ?--=-- 证明

)()()()(C B C A C B A C B A ???=??=--

)()(C B C A ??-=

)()(C B C A ?--=

6.8 完成下列题目

(1)设D C B A ??,,那么一定有)()(D B C A ???吗?又是否

)()(D B C A ???一定成立?

)()(D B C A ???一定成立。

对于C A x ?∈?,由并集的定义知A x ∈或C x ∈。

若A x ∈,因为B A ?,所以B x ∈,从而有D B x ?∈,因此)()(D B C A ???。 若C x ∈,因为D C ?,所以D x ∈,从而有D B x ?∈,因此)()(D B C A ???。 综上所述,)()(D B C A ???。

)()(D B C A ???一定成立。

对于C A x ?∈?,由交的定义知,A x ∈且C x ∈,因为D C B A ??,,所以由子集的定义知,B x ∈且D x ∈,因此D B x ?∈,故)()(D B C A ???。

(2)设W ?X 且Y ?Z ,那么一定有下面两式吗?

)()(Z X Y W ??? )()(Z X Y W ???

)()(Z X Y W ???不一定成立,举反例说明。

令全集},,,,{e d c b a U =,},{b a W =,},,{c b a X =,},{d c Y =,},,{e d c Z =。从而有,},,{e b a Y W =?,},,{c b a Z X =?,显然)()(Z X Y W ???。

)()(Z X Y W ???不一定成立,举反例说明。

令全集},,,,{e d c b a U =,},{b a W =,},,{c b a X =,},{d c Y =,},,,{e d c a Z =。从而有,},{b a Y W =?,}{b Z X =?,显然)()(Z X Y W ???。 6.9 完成下列题目

(1)若C A B A ?=?,一定有C B =吗? 解

不一定,举反例说明。

令},,{c b a A =,},{b a B =,}{c C =,显然有C A B A ?=?,但C B ≠。 (2)若C A B A ?=?,一定有C B =吗? 解

不一定,举反例说明。

令},,{c b a A =,},{d a B =,},{e a C =,显然有C A B A ?=?,但C B ≠ (3)若C A B A ⊕=⊕,那么一定有C B =吗? 解

一定有C B =。

)()(B A A B A A B B ⊕⊕=⊕⊕=⊕Φ=

C C C A A C A A =⊕Φ=⊕⊕=⊕⊕=)()(

6.10 设A 、B 、C 是三个任意的集合,下列式子在什么条件下成立?证明你的结论。 (1)A C A B A =-?-)()(

A C A

B A =-?-)()(当且仅当Φ=??

C B A

① =>

假设Φ≠??C B A ,则C B A x ??∈,根据交集的定义知,A x ∈且B x ∈且

C x ∈。因为A C A B A =-?-)()(,所以,由A x ∈得)()(C A B A x -?-∈,根据并

集的定义知,B A x -∈或C A x -∈。

若B A x -∈,则A x ∈且B x ?,与B x ∈矛盾;

若C A x -∈,则A x ∈且C x ?,与C x ∈矛盾。 综上,Φ=??C B A 。 ②<=

对于)()(C A B A x -?-∈?,根据并集的定义知,B A x -∈或C A x -∈。 若B A x -∈,则由差集的定义A x ∈;若C A x -∈,则由差集的定义知A x ∈,从而有A C A B A ?-?-)()(;

对于A x ∈?,因为Φ=??C B A ,所以由交集的定义知,B x ?或C x ?。 若

B

x ?,则)()(C A B A B A x -?-?-∈;若C x ?,则

)()(C A B A C A x --?-∈ ,从而有)()(C A B A A -?-?。

综上所述,A C A B A =-?-)()(。 (2)Φ=-?-)()(C A B A 解

Φ=-?-)()(C A B A 当且仅当C B A ??

① =>

假设C B A ??,则A x ∈?但C B x ??,从而有B x ?或C x ?。

若B x ?,则)()(C A B A B A x -?-?-∈,因为Φ=-?-)()(C A B A ,所以

Φ∈x ,矛盾;

若C x ?,则)()(C A B A C A x -?-?-∈,因为Φ=-?-)()(C A B A ,所以

Φ∈x ,矛盾。

综上所述,C B A ??。 ②<=

假设Φ≠-?-)()(C A B A ,则)()(C A B A x -?-∈?,根据并集的定义知,

B A x -∈或

C A x -∈。

若B A x -∈,则A x ∈且B x ?,从而有C B x ??,即A x ∈?但C B x ??,因此C B A ??,与已知条件矛盾;

若C A x -∈,则A x ∈且C x ?,从而有C B x ??,即A x ∈?但C B x ??,因此

C B A ??,与已知条件矛盾;

综上所述,Φ=-?-)()(C A B A (3)Φ=-?-)()(C A B A 解

Φ=-?-)()(C A B A 当且仅当C B A ??

① =>

假设C B A ??,则A x ∈?但C B x ??,从而有B x ?且C x ?。由A x ∈且B x ?得B A x -∈;由A x ∈且C x ?得C A x -∈。由交集的定义知)()(C A B A x -?-∈,因为Φ=-?-)()(C A B A ,所以Φ∈x ,矛盾。故C B A ??。

② <=

假设Φ≠-?-)()(C A B A ,则)()(C A B A x -?-∈?,则交集的定义知,

B A x -∈且

C A x -∈,从而有A x ∈但B x ?且C x ?,由B x ?且C x ?得C B x ??。因为C B A ??,所以由A x ∈得C B x ?∈,矛盾。

综上所述,Φ=-?-)()(C A B A 。 (4)Φ=-⊕-)()(C A B A 解

Φ=-⊕-)()(C A B A 当且仅当C A B A ?=?

① =>

假设C A B A ?≠?,则B A x ?∈?但C A x ??或C A x ?∈?但B A x ??。 若B A x ?∈但C A x ??,则由B A x ?∈得A x ∈且B x ∈,由A x ∈且C A x ??得C x ?,由A x ∈和C x ?得C A x -∈,由A x ∈且B x ∈得B A x -?,因此

)()()()(C A B A B A C A x -⊕-?---∈,因为Φ=-⊕-)()(C A B A ,所以Φ∈x 。

矛盾,故C A B A ?=?。

若C A x ?∈?但B A x ??,同理可证。 ② <=

假设Φ≠-⊕-)()(C A B A ,则)()(C A B A x -⊕-∈?,根据对称差的定义知

B A x -∈且

C A x -?或C A x -∈且B A x -?。

若B A x -∈且C A x -?,由C A x -?得A x ?或A x ∈且C x ∈。若A x ?,则

B A x -?,与B A x -∈矛盾。若A x ∈且

C x ∈,则C A x ?∈。因为C A B A ?=?。

所以B A x ?∈,从而有A x ∈且B x ∈,由差集的定义知B A x -?,与B A x -∈矛盾,故Φ=-⊕-)()(C A B A 。

若C A x -∈且B A x -?,同理可证。 6.11 对下列情况,说明P 和Q 要满足什么条件。

(1)P Q P =? (2)P Q P =? (3)P Q P =⊕ (4)Q P Q P ?=? 解

(1)Q P ? (2)Q P ? (3)Φ=Q (4)Q P =

6.12 A 和B 是两个集合,对下列情况,说明A 和B 应满足什么条件。

(1)B B A =- (2)A B B A -=- 解

(1)Φ==B A

(2)B A =

6.13 设A 、B 和C 是U 的子集,并已知C A B A ?=?和C A B A ?=?,那么一定有

C B =吗?并论述你的理由。

一定有C B =

方法一:根据等价变换证明

C C A A C A C A B A B A B A A B =??=???=???=??=)()()()()()(

方法二:根据集合的定义证明

假设C B ≠,则C x B x ?∈?但或B x C x ?∈但

(1)若C x B x ?∈但,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知A x ∈或A x ?。若A x ∈,则

B A x ?∈,因为

C A B A ?=?,所以C A x ?∈,由交集的定义知C x ∈,与C x ?矛

盾。若A x ?,则由补集的定义知A x ∈,从而有B A x ?∈。因为C A B A ?=?,所以C A x ?∈,由交集的定义知C x ∈,与C x ?矛盾,故C B =。

(2)若B x C x ?∈但,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知A x ∈或A x ?。若A x ∈,则

C A x ?∈,因为C A B A ?=?,所以B A x ?∈,由交集的定义知B x ∈,与B x ?矛

盾。若A x ?,则由补集的定义知A x ∈,从而有C A x ?∈。因为C A B A ?=?,所以B A x ?∈,由交集的定义知B x ∈,与B x ?矛盾,故C B =。

6.14 求下列集合的幂集

(1)}{a (2)}}{{a (3)}}{,{ΦΦ 解

(1)}}{,{2a A Φ= (2)}}}{{,{2a A Φ=

(3)}}}{,{}},{{},{,{2ΦΦΦΦΦ=A

6.15 设}{Φ=A ,))((A B ρρ=,那么下述各式是否成立?

(1)B ∈Φ? (2)B ?Φ? (3)B ∈Φ}{? (4)B ?Φ}{? (5)B ∈Φ}}{{? (6)B ?Φ}}{{? 解: 均成立。

6.16 设}}{,{a a A =,下述各式成立吗?

(1)解

)(}{A a ρ∈? 成立 )(}{A a ρ?? 不成立

)(}}{{A a ρ∈? 成立

)(}}{{A a ρ?? 成立

(2)若}}{,{b a A =, (1)中各式成立吗?

)(}{A a ρ∈? 成立 )(}{A a ρ?? 不成立

)(}}{{A a ρ∈? 不成立

)(}}{{A a ρ?? 成立

6.17 设M T S ,,为任意集合,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Φ是Φ的子集。

(2)如果M S T S ?=?,则M T =。 (3)如果Φ=-T S ,则T S =。

(4)如果U T S =?,则S ?T 。 (5)S S S =⊕ 解

(1)正确。 (2)不正确。 (3)不正确。 (4)正确。

(5)不正确。

6.18 用归纳法证明,三个连续整数的立方和能被9整除。

证明

设三个连续整数分别为n n n ,1,2--,其中2≥n 。 (1)奠基 当2=n 时

3

3

3

)1()2(n n n +-+- =3

33210++ =9,显然结论成立。

(2)归纳假设

当k n =时结论成立,则有3

33)1()2(k k k +-+-能被9整除,即存在一整数0>m ,

使得m k k k 9)1()2(3

33=+-+-。

考察1+=k n 时

3

3

3

3

3

3

)1()32()1()1(k k k k k k +-++-=+++-

=3

33223)1(33*)2(*33*)2(*3)2(k k k k k +-++-+-+-

=27)2(27)2(9)1()2(2333+-+-++-+-K k k k k =27)2(27)2(992+-+-+K k m

27)2(27)2(992

+-+-+K k m 为9的倍数。

命题成立。

6.19 证明,对任意非负整数n ,1221211+++n n 能被133整除。

证明 (1)奠基

当0=n 时,1331211121112122=+=+++n n ,显然能被133整除。 (2)归纳假设

当k n =时命题成立,则1221211+++k k 能被133整除,即存在一整数0>m ,使得1

22

12

11

+++k k =m 133。

当1+=k n 时 2

1

22

1

)1(23

12*12

11

*1112

11

++++++=+k k k k

=1212212*13312*1111*11+++++k k k =1212212*133)1211(*11+++++k k k =1212*133133*11++k m =)1211(*1331

2++k m

命题成立。

第七章 二元关系

7.1 设}2,1{=A ,作出集合A A ?)(ρ。

}}2,1{},2{},1{,{)(Φ=A ρ

)}2},2,1({),1},2,1({),2},2({),1},2({),2},1({),1},1({),2,(),1,{()(ΦΦ=?A A ρ 7.2 完成下列题目

(1)设D B C A ??,,证明D C B A ???。

证明

对于B A y x ?∈?),(,则根据笛卡尔积集的定义知A x ∈且B x ∈。因为

D B C A ??,,所以由A x ∈得C x ∈,由B x ∈得D x ∈,从而有D C y x ?∈),(,故

D C B A ???。

(2)给定D C B A ???,那么D B C A ??,一定成立吗? 解

不一定成立,举反例说明。

令Φ=A ,}2,1{=B ,}3{=C ,}4{=D ,显然有)}4,3{(=??Φ=?D C B A ,但D B ?。

7.3 完成下列题目

(1)设A 是任意一个集合,Φ?A 有意义吗?

(2)给定Φ=?B A ,A 和B 是怎样的集合? (3)A 是某一集合,那么A A A ??是可能的吗? 解

(1)有意义, Φ=Φ?A 。 (2)Φ=A 或Φ=B 。 (3)可能,Φ=A 。 7.4 设D C B A ,,,是任意的集合。

(1)证明 )()()()(D B C A D C B A ???=??? 证明

先证)()()()(D B C A D C B A ???????

对于)()(),(D C B A y x ??∈? ,则有B A x ?∈,D C y ?∈,根据交集的定义知,A x ∈,B x ∈,C y ∈,D y ∈。由A x ∈和C y ∈得C A y x ?∈),(;由B x ∈和D y ∈得

D

B y x ?∈),(。由交集的定义知)()(),(D B

C A y x ??∈ ,故

)()()()(D B C A D C B A ???????。

再证)()()()(D C B A D B C A ???????

对于)()(),(D B C A y x ???∈?,则有C A y x ?∈),(且D B y x ?∈),(,根据笛卡尔积集的定义知A x ∈,C y ∈,B x ∈,D y ∈。根据交集的定义知,由A x ∈和B x ∈得

B A x ?∈,由

C y ∈和

D y ∈得D C y ?∈,从而有)()(),(D C B A y x ???∈,故

)()()()(D C B A D B C A ???????。

综上所述,)()()()(D B C A D C B A ???=???。 (2)判断下述式子是否恒等式?

)()()()(D B C A D C B A ???=???

不为恒等式,举反例说明。

令}1{=A ,}2{=B ,}3{=C ,}4{=D

则)}4,2(),3,2(),4,1(),3,1{()()(=???D C B A ,)}4,2(),3,1{()()(=???D B C A 。 显然,)()()()(D B C A D C B A ???≠???。

)()()()(D B C A D C B A ?-?=-?-

不为恒等式,举反例说明。

令}1{=A ,}1{=B ,}3{=C ,}4{=D

则Φ=-?-)()(D C B A ,)}3,1{()()(=?-?D B C A 。 显然,)()()()(D B C A D C B A ?-?≠-?-。

)()()()(D B C A D C B A ?⊕?=⊕?⊕

不为恒等式,举反例说明。

令}1{=A ,}1{=B ,}3{=C ,}4{=D

则Φ=?Φ=⊕?⊕}4,3{)()(D C B A ,)}4,1(),3,1{()()(=?⊕?D B C A 。 显然,)()()()(D B C A D C B A ?⊕?≠⊕?⊕ 7.5 设C B A ,,是任意的集合

(1)证明 )()()(C B C A C B A ???=?? 证明

先证)()()(C B C A C B A ??????

对于C B A y x ??∈?)(),(,则B A x ?∈,C y ∈。根据交集的定义,由B A x ?∈得A x ∈和B x ∈。由A x ∈和C y ∈得C A y x ?∈),(;由B x ∈和C y ∈得

C

B y x ?∈),(,从而有)()(),(

C B C A y x ???∈,因此

)()()(C B C A C B A ??????。

再证C B A C B C A ??????)()()(

对于)()(),(C B C A y x ???∈,则C A y x ?∈),(且C B y x ?∈),(。由C A y x ?∈),(得A x ∈且C y ∈;由C B y x ?∈),(得B x ∈且C y ∈。由A x ∈和B x ∈得B A x ?∈,从而有C B A y x ??∈)(),(,因此C B A C B C A ??????)()()(。

综上所述,)()()(C B C A C B A ???=??。 (2)判断下述式子是否是恒等式?

)()()(C B C A C B A ???=?? )()()(C B C A C B A ?-?=?- )()()(C B C A C B A ?⊕?=?⊕

I .)()()(C B C A C B A ???=??为恒等式。 先证)()()(C B C A C B A ??????

得A x ∈或B x ∈。由A x ∈和C y ∈得C A y x ?∈),(;由B x ∈和C y ∈得

C B y x ?∈),(。根据并集的定义,由C A y x ?∈),(或C B y x ?∈),(有)()(),(C B C A y x ???∈,因此)()()(C B C A C B A ??????。

再证C B A C B C A ??????)()()(

对于)()(),(C B C A y x ???∈,则C A y x ?∈),(或C B y x ?∈),(。由C A y x ?∈),(得A x ∈且C y ∈;由C B y x ?∈),(得B x ∈且C y ∈。由A x ∈或B x ∈得B A x ?∈,从而有C B A y x ??∈)(),(,因此C B A C B C A ??????)()()(。

综上所述,)()()(C B C A C B A ???=??。 II .)()()(C B C A C B A ?-?=?-为恒等式。 先证)()()(C B C A C B A ?-???-

对于C B A y x ?-∈?)(),(,则B A x -∈且C y ∈。根据差集的定义,由B A x -∈得

A x ∈且

B x ?。由A x ∈和

C y ∈得C A y x ?∈),(;由B x ?和C y ∈得C B y x ??),(。

根据差集的定义,由C A y x ?∈),(或C B y x ??),(有)()(),(C B C A y x ?-?∈,因此

)()()(C B C A C B A ?-???-。

再证C B A C B C A ?-??-?)()()(

对于)()(),(C B C A y x ?-?∈,则C A y x ?∈),(且C B y x ??),(。由C A y x ?∈),(得A x ∈且C y ∈;由C B y x ??),(且C y ∈得B x ?。由A x ∈且B x ?得B A x -∈,从而有C B A y x ?-∈)(),(,因此C B A C B C A ?-??-?)()()(。

综上所述,)()()(C B C A C B A ?-?=?-。 III .)()()(C B C A C B A ?⊕?=?⊕为恒等式。 先证)()()(C B C A C B A ?⊕???⊕

得A x ∈且B x ?或A x B x ?∈且。

(a ) 当A x ∈且B x ?时。由A x ∈和C y ∈得C A y x ?∈),(;由B x ?和C y ∈得

C B y x ??),(。根据对称差的定义,由C A y x ?∈),(或C B y x ??),(有)()(),(C B C A y x ?⊕?∈,因此)()()(C B C A C B A ?⊕???⊕;

(b )当A x B x ?∈且时,由A x ?和C y ∈得C A y x ??),(,由B x ∈和C y ∈得

C B y x ?∈),(,由对称差的定义知,由C A y x ??),(和C B y x ?∈),(得)()(),(C B C A y x ?⊕?∈,因此)()()(C B C A C B A ?⊕???⊕。

再证C B A C B C A ?⊕??⊕?)()()(

对于)()(),(C B C A y x ?⊕?∈?,则C

A y x ?∈),(且C

B y x ??),(或

C A y x ??),(且C B y x ?∈),(。

(a )当C A y x ?∈),(且C B y x ??),(时,由C A y x ?∈),(得A x ∈且C y ∈,由

C B y x ??),(且C y ∈得B x ?。根据对称差的定义,由A x ∈和B x ?得

B A B A x ⊕?-∈,再由B A x ⊕∈且

C y ∈得C B A y x ?⊕∈)(),(,因此

C B A C B C A ?⊕??⊕?)()()(。

(b )当C A y x ??),(且C B y x ?∈),(时,由C B y x ?∈),(得B x ∈且C y ∈,由

C A y x ??),(且C y ∈得A x ?。根据对称差的定义,由A x ?和B x ∈得

B A A B x ⊕?-∈,再由B A x ⊕∈且

C y ∈得C B A y x ?⊕∈)(),(,因此

C B A C B C A ?⊕??⊕?)()()(。

综上所述,)()()(C B C A C B A ?⊕???⊕。

7.6 设Z 是所有整数的集合。

(1)有一个自然的方式将Z Z ?中的有序对,解释为平面上的几何点吗?

(2)设1R 是Z Z ?上的二元关系,使得有序对)),(),,((d c b a 属于1R ,当且仅当

d b c a -=-。那么,1R 的几何解释是什么?

(3)设2R 是Z Z ?上的二元关系,使得)),(),,((d c b a 属于2R ,当且仅当

10)

()(2

2

≤-+-d b c a ,那么2R ,21R R ?,21R R ?,21R R -和21R R ⊕的几何解

释各是什么?

(1)Z Z ?中有序对解释为平面上坐标均为整数的格点。

(2)1R 为平面上两个不同的格点连线斜率为1的格点对以及相同的格点对的全体。 (3)2R 表示平面上距离小于或等于10的格点对的全体。

21R R ?:平面上两个不同的格点连线斜率为1的格点对以及相同的格点对的全体,或

平面上距离小于或等于10的格点对的全体。

21R R ?:平面上两个不同的格点连线斜率为1的格点对以及相同的格点对,且两点间

距离小于或等于10的格点对的全体。

21R R -:平面上两个不同的格点连线斜率为1的格点对以及相同的格点对且两点间距

离大于10的格点的全体。

21R R ⊕:平面上两个不同的格点连线斜率为1的格点对以及相同的格点对,且两点间

距离大于10的格点对的全体,或平面上两点间距离小于或等于10的格点对,且两个不同的格点连线斜率不为1的格点的全体。

7.7 }4,3,2,1{=A ,用图形表示下列二元关系。

(1))}4,4(),3,3(),2,2(),1,1{(1=R 解

(2))}1,3(),3,1(),3,2(),2,1{(2=R 解

(3))}1,2{(3=R

1

2 3

4

4

7.8 已知}3,2,1{=A

)}3,1(),1,3(),2,2(),1,1{(1=R )}3,1{(2=R

)}3,3(),2,2(),1,1{(3=R

指出1R ,2R 和3R 有哪些性质?

1R 有对称性;

2R 有反自反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

3R 有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

7.9 Z 是整数集。下列关系中,哪些是自反的、反自反的、对称的、反对称的或传递的?

(1)}10||,|),{(2121211≤-∈=i i Z i i i i R 且 解

1R 有自反性和对称性。

(2)}8,|),{(2121212≥∈=i i Z i i i i R 且 解

2R 有对称性。

(3)|}|||,|),{(2121213i i Z i i i i R ≤∈=且 解

3R 有自反性和传递性。

7.10 }3,2,1{=A ,试判断下图))()()((d c b a 所表示的A 上的二元关系各有哪些性质?

(a )有反自反性和对称性。 (b )反对称性和传递性。

1

2 3 4

(c )反自反性、反对称性。 (d )反自反性。

7.11 已知}4,3,2,1{=A ,举出A 上一个二元关系R ,使R 恰有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和反对称性。

)}4,4(),3,3(),2,2(),1,1{(=R

7.12 已知)}3,1(),1,2(),2,1{(1=R ,)}3,2(),1,1{(2=R ,求21R ,21R R ,21~

~R R 。

)}3,2(),2,2(),1,1{(2

1=R

)}1,2(),3,1{(21=R R )}1,3(),1,2(),2,1{(~

1=R )}2,3(),1,1{(~

2=R )}1,3(),1,2{(~~

21=R R

7.13 设}3,2,1,0{=A ,A 上两个二元关系分别为: }2/1|),{(1i j i j j i R =+==或 }2|),{(2+==j i j i R

(a) (b)

(c)

2 3

1

2

2

试求(1)21R R (2)12R R (3)121)(R R R

)}3,2(),1,2(),2,1(),1,0(),0,0{(1=R

)}1,3(),0,2{(2=R )}1,2(),0,1{(21=R R )}2,3(),1,2(),0,2{(12=R R )}2,2(),1,1(),0,1{()(121=R R R

7.14 设1R ,2R 是A 上二元关系,且1R 和2R 是A 上对称的二元关系,证明:若1221R R R R ?,则1221R R R R =。

证明

对于12),(,,R R y x A y x ∈∈?,根据复合关系的定义,A z ∈?使得2),(R z x ∈且1),(R y z ∈。因为1R 和2R 是A 上对称的二元关系,所以1),(R z y ∈且2),(R x z ∈,从而有21),(R R x y ∈。已知1221R R R R ?,则12),(R R x y ∈。根据复合关系的定义知,A y ∈?1使得21),(R y y ∈且11),(R x y ∈。因为1R 和2R 是A 上对称的二元关系,所以11),(R y x ∈且21),(R y y ∈,从而有21),(R R y x ∈,因此2112R R R R ?。

综上所述,1221R R R R =。

7.15 R 是集合A 上的一个二元关系,}),(|),{(R x y y x R ∈=。 R 是自反的,R ~

是自反的吗? R 是对称的, R ~是对称的吗? R 是传递的, R ~

是传递的吗?若肯定是,请证明之,否则举反例说明。

若R 是自反的,则R ~

是自反的。

因为R 是自反的,则对于A x ∈?有R x x ∈),(,根据逆的定义知R x x ~),(∈,所以R ~

是自反的。

若R 是对称的, 则R ~

是对称的。

对于A y x ∈?,,若R y x ~

),(∈,则R x y ∈),(。因为R 是对称的,所以R y x ∈),(,

华南农业大学 离散数学 期末考试2013试卷及答案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 2013-2014学年第 一 学期 考试科目: 离散结构 考试类型:(闭卷)考试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号 姓名 年级专业 ①本试题分为试卷与答卷2部分。试卷有四大题,共6页。 ②所有解答必须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下面语句是简单命题的为_____。 A 、3不是偶数 B 、李平既聪明又用功 C 、李平学过英语或日语 D 、李平和张三是同学 2、设 p:他主修计算机科学, q:他是新生,r:他可以在宿舍使用电脑,下列命题“除非他不是新生,否则只有他主修计算机科学才可以在宿舍使用电脑。”可以符号化为______。 A 、r q p →?∧? B 、r q p ?→∧? C 、r q p →?∧ D 、r q p ∧→ 3、下列谓词公式不是命题公式P →Q 的代换实例的是______。 A 、)()(y G x F → B 、),(),(y x yG y x xF ?→? C 、))()((x G x F x →? D 、)()(x G x xF →? 4、设个体域为整数集,下列公式中其值为 1的是_____。 A 、)0(=+??y x y x B 、)0(=+??y x x y C 、)0(=+??y x y x D 、)0(=+???y x y x

2 5、下列哪个表达式错误_____。 A 、 B x xA B x A x ∧??∧?)())(( B 、B x xA B x A x ∨??∨?)())(( C 、B x xA B x A x →??→?)())(( D 、)())((x xA B x A B x ?→?→? 6、下述结论错误的是____。 A 、存在这样的关系,它可以既满足对称性,又满足反对称性 B 、存在这样的关系,它可以既不满足对称性,又不满足反对称性 C 、存在这样的关系,它可以既满足自反性,又满足反自反性 D 、存在这样的关系,它可以既不满足自反性,又不满足反自反性 7、集合A 上的关系R 为一个等价关系,当且仅当R 具有_____。 A 、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B 、自反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 C 、反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D 、反自反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 、R 是自反的,则2R 一定是自反的 B 、R 是反自反的,则2R 一定是反自反的 C 、R 是对称的,则2R 一定是对称的 D 、R 是传递的,则2R 一定是传递 9、设R 和S 定义在P 上,P 是所有人的集合,=R {x P y x y x ∧∈><,|,是y 的父亲},=S {x P y x y x ∧∈><,|,是y 的母亲},则关系{y P y x y x ∧∈><,|,是的x 外祖父}的表达式是:______。 A 、11--R R B 、11--S R C 、11--S S D 、11--R S 10、右图描述的偏序集中,子集},,{f e b 的上界为_____。 A 、c b , B 、b a , C 、b D 、c b a ,, 11、以下整数序列,能成为一个简单图的顶点度数序列的是_____。 A 、1,2,2,3,4,5

离散数学期末试题

离散数学考试试题(A 卷及答案) 一、(10分)求(P ↓Q )→(P ∧?(Q ∨?R ))的主析取范式 解:(P ↓Q )→(P ∧?(Q ∨?R ))??(?( P ∨Q ))∨(P ∧?Q ∧R )) ?(P ∨Q )∨(P ∧?Q ∧R )) ?(P ∨Q ∨P )∧(P ∨Q ∨?Q )∧(P ∨Q ∨R ) ?(P ∨Q )∧(P ∨Q ∨R ) ?(P ∨Q ∨(R ∧?R ))∧(P ∨Q ∨R ) ?(P ∨Q ∨R )∧(P ∨Q ∨?R )∧(P ∨Q ∨R ) ?0M ∧1M ?2m ∨3m ∨4m ∨5m ∨6m ∨7m 二、(10分)在某次研讨会的休息时间,3名与会者根据王教授的口音分别作出下述判断: 甲说:王教授不是苏州人,是上海人。 乙说:王教授不是上海人,是苏州人。 丙说:王教授既不是上海人,也不是杭州人。 王教授听后说:你们3人中有一个全说对了,有一人全说错了,还有一个人对错各一半。试判断王教授是哪里人? 解 设设P :王教授是苏州人;Q :王教授是上海人;R :王教授是杭州人。则根据题意应有: 甲:?P ∧Q 乙:?Q ∧P 丙:?Q ∧?R 王教授只可能是其中一个城市的人或者3个城市都不是。所以,丙至少说对了一半。因此,可得甲或乙必有一人全错了。又因为,若甲全错了,则有?Q ∧P ,因此,乙全对。同理,乙全错则甲全对。所以丙必是一对一错。故王教授的话符号化为: ((?P ∧Q )∧((Q ∧?R )∨(?Q ∧R )))∨((?Q ∧P )∧(?Q ∧R )) ?(?P ∧Q ∧Q ∧?R )∨(?P ∧Q ∧?Q ∧R )∨(?Q ∧P ∧?Q ∧R ) ?(?P ∧Q ∧?R )∨(P ∧?Q ∧R ) ??P ∧Q ∧?R ?T 因此,王教授是上海人。 三、(10分)证明tsr (R )是包含R 的且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的最小关系。 证明 设R 是非空集合A 上的二元关系,则tsr (R )是包含R 的且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的关系。 若'R 是包含R 的且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的任意关系,则由闭包的定义知r (R )?' R 。则sr (R )?s ('R )='R ,进而有tsr (R )?t ('R )='R 。

中国石油大学大学《离散数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离散数学》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集合A上的偏序关系的三个性质是、 和。 2、一个集合的幂集是指。 3、集合A={b,c},B={a,b,c,d,e},则A?B= 。 4、集合A={1,2,3,4},B={1,3,5,7,9},则A?B= 。 5、若A是2元集合, 则2A有个元素。 6、集合A={1,2,3},A上的二元运算定义为:a* b = a和b两者的最大值,则 2*3= 。 7、设A={a, b,c,d }, 则∣A∣= 。 8、对实数的普通加法和乘法,是加法的幂等元, 是乘法的幂等元。 9、设a,b,c是阿贝尔群的元素,则-(a+b+c)= 。 10、一个图的哈密尔顿路是。 11、不能再分解的命题称为,至少包含一个联结词的命题称 为。 12、命题是。 13、如果p表示王强是一名大学生,则┐p表示。 14、与一个个体相关联的谓词叫做。 15、量词分两种:和。 16、设A、B为集合,如果集合A的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称A是B 的。 17、集合上的三种特殊元是、 及。 18、设A={a, b},则ρ(A) 的四个元素分别 是:,,,。

19、代数系统是指由及其上的或 组成的系统。 20、设是代数系统,其中是*1,*2二元运算符,如果*1,*2都满 足、,并且*1和*2满足,则称是格。 21、集合A={a,b,c,d},B={b },则A \ B= 。 22、设A={1, 2}, 则∣A∣= 。 23、在有向图中,结点v的出度deg+(v)表示,入度deg-(v)表示 以。 24、一个图的欧拉回路是。 25、不含回路的连通图是。 26、不与任何结点相邻接的结点称为。 27、推理理论中的四个推理规则 是、、、。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空集是唯一的。 2、对任意的集合A,A包含A。 3、恒等关系不是对称的,也不是反对称的。 4、集合{1,2,3,3}和{1,2,2,3}是同一集合。 5、图G中,与顶点v关联的边数称为点v的度数,记作deg(v)。 6、在实数集上,普通加法和普通乘法不是可结合运算。 7、对于任何一命题公式,都存在与其等价的析取范式和合取范式。 8、设(A,*)是代数系统,a∈A,如果a*a=a,则称a为(A,*)的等幂元。 9、设f:A→B,g:B→C。若f,g都是双射,则gf不是双射。 10、无向图的邻接矩阵是对称阵。 11、一个集合不可以是另一个集合的元素。 12、映射也可以称为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二元关系。 13、群中每个元素的逆元都不是惟一的。

大学离散数学期末重点知识点总结(考试专用)

1.常用公式 p ∧(P →Q)=>Q 假言推论 ┐Q ∧(P →Q)=>┐P 拒取式 ┐p ∧(P ∨Q)=>Q 析取三段式 (P →Q) ∧(Q →R)=>P →R 条件三段式 (PQ) ∧(QR)=>PR 双条件三段式 (P →Q)∧(R →S)∧(P ∧R)=>Q →S 合取构造二难 (P →Q)∧(R →S)∧(P ∨R)=>Q ∨S 析取构造二难 (?x)((Ax)∨(Bx)) <=>( ?x)(Ax)∨(?x)(Bx) (?x)((Ax)∧(Bx)) <=>(?x)(Ax)∧(?x)(Bx) —┐(?x)(Ax) <=>(?x)┐(Ax) —┐(?x)(Ax) <=>(?x)┐(Ax) (?x)(A ∨(Bx)) <=>A ∨(?x)(Bx) (?x)(A ∧(Bx)) <=>A ∧(?x)(Bx) (?x)((Ax)→(Bx)) <=>(?x)(Ax)→(?x)(Bx) (?x)(Ax) →B <=>(?x) ((Ax)→B) (?x)(Ax) →B <=>(?x) ((Ax)→B) A →(?x)(Bx) <=>(?x) (A →(Bx)) A →(?x)(Bx) <=>(?x) (A →(Bx)) (?x)(Ax)∨(?x)(Bx) =>(?x)((Ax)∨(Bx)) (?x)((Ax)∧(Bx)) =>(?x)(Ax)∧(?x)(Bx) (?x)(Ax)→(?x)(Bx) =>(?x)((Ax)→(Bx)) 2.命题逻辑 1.→,前键为真,后键为假才为假;<—>,相同为真,不同为假; 2.主析取范式:极小项(m)之和;主合取范式:极大项(M)之积; 3.求极小项时,命题变元的肯定为1,否定为0,求极大项时相反; 4.求极大极小项时,每个变元或变元的否定只能出现一次,求极小项时变元不够合取真,求极大项时变元不够析取假; 5.求范式时,为保证编码不错,命题变元最好按P ,Q,R 的顺序依次写; 6.真值表中值为1的项为极小项,值为0的项为极大项; 7.n 个变元共有n 2个极小项或极大项,这n 2为(0~n 2-1)刚好为化简完后的主析取加主合取; 8.永真式没有主合取范式,永假式没有主析取范式; 9.推证蕴含式的方法(=>):真值表法;分析法(假定前键为真推出后键为真,假定前键为假推出后键也为假) 10.命题逻辑的推理演算方法:P 规则,T 规则 ①真值表法;②直接证法;③归谬法;④附加前提法; 3.谓词逻辑 1.一元谓词:谓词只有一个个体,一元谓词描述命题的性质; 多元谓词:谓词有n 个个体,多元谓词描述个体之间的关系; 2.全称量词用蕴含→,存在量词用合取^; 3.既有存在又有全称量词时,先消存在量词,再消全称量词; 4.集合 1.N ,表示自然数集,1,2,3……,不包括0; 2.基:集合A 中不同元素的个数,|A|; 3.幂集:给定集合A ,以集合A 的所有子集为元素组成的集合,P(A); 4.若集合A 有n 个元素,幂集P(A)有n 2个元素,|P(A)|=||2A =n 2; 5.集合的分划:(等价关系) ①每一个分划都是由集合A 的几个子集构成的集合; ②这几个子集相交为空,相并为全(A); 6.集合的分划与覆盖的比较: 分划:每个元素均应出现且仅出现一次在子集中; 覆盖:只要求每个元素都出现,没有要求只出现一次; 5.关系 1.若集合A 有m 个元素,集合B 有n 个元素,则笛卡尔A ×B 的基数为mn ,A 到B 上可以定义mn 2种不同的关系; 2.若集合A 有n 个元素,则|A ×A|=2n ,A 上有22n 个不同的关系; 3.全关系的性质: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 空关系的性质:反自反性,反对称性,传递性; 全封闭环的性质: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传递性; 4.前域(domR):所有元素x 组成的集合; 后域(ranR):所有元素y 组成的集合; 5.自反闭包:r(R)=RU Ix ; 对称闭包:s(R)=RU 1-R ; 传递闭包:t(R)=RU 2R U 3R U …… 6.等价关系:集合A 上的二元关系R 满足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则R 称为等价关系; 7.偏序关系:集合A 上的关系R 满足自反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则称R 是A 上的一个偏序关系; 8.covA={|x,y 属于A ,y 盖住x}; 9.极小元:集合A 中没有比它更小的元素(若存在可能不唯一); 极大元:集合A 中没有比它更大的元素(若存在可能不唯一); 最小元:比集合A 中任何其他元素都小(若存在就一定唯一); 最大元:比集合A 中任何其他元素都大(若存在就一定唯一); 10.前提:B 是A 的子集 上界:A 中的某个元素比B 中任意元素都大,称这个元素是B 的上界(若存在,可能不唯一); 下界:A 中的某个元素比B 中任意元素都小,称这个元素是B 的下界(若存在,可能不唯一); 上确界:最小的上界(若存在就一定唯一); 下确界:最大的下界(若存在就一定唯一); 6.函数 1.若|X|=m,|Y|=n,则从X 到Y 有mn 2种不同的关系,有m n 种不同的函数; 2.在一个有n 个元素的集合上,可以有2n2种不同的关系,有nn 种不同的函数,有n!种不同的双射; 3.若|X|=m,|Y|=n ,且m<=n ,则从X 到Y 有A m n 种不同的单射; 4.单射:f:X-Y ,对任意1x ,2x 属于X,且1x ≠2x ,若f(1x )≠f(2x ); 满射:f:X-Y ,对值域中任意一个元素y 在前域中都有一个或多个元素对应; 双射:f:X-Y ,若f 既是单射又是满射,则f 是双射; 5.复合函数:f og=g(f(x)); 5.设函数f:A-B ,g:B-C ,那么 ①如果f,g 都是单射,则f og 也是单射; ②如果f,g 都是满射,则f og 也是满射; ③如果f,g 都是双射,则f og 也是双射; ④如果f og 是双射,则f 是单射,g 是满射; 7.代数系统 1.二元运算:集合A 上的二元运算就是2A 到A 的映射; 2. 集合A 上可定义的二元运算个数就是从A ×A 到A 上的映射的个数,即从从A ×A 到A 上函数的个数,若|A|=2,则集合A 上的二元运算的个数为2*22=42=16种; 3. 判断二元运算的性质方法: ①封闭性:运算表内只有所给元素; ②交换律:主对角线两边元素对称相等; ③幂等律:主对角线上每个元素与所在行列表头元素相同; ④有幺元:元素所对应的行和列的元素依次与运算表的行和列相同; ⑤有零元:元素所对应的行和列的元素都与该元素相同; 4.同态映射:,,满足f(a*b)=f(a)^f(b),则f 为由的同态映射;若f 是双射,则称为同构; 8.群 广群的性质:封闭性; 半群的性质:封闭性,结合律; 含幺半群(独异点):封闭性,结合律,有幺元; 群的性质:封闭性,结合律,有幺元,有逆元; 2.群没有零元; 3.阿贝尔群(交换群):封闭性,结合律,有幺元,有逆元,交换律; 4.循环群中幺元不能是生成元; 5.任何一个循环群必定是阿贝尔群; 10.格与布尔代数 1.格:偏序集合A 中任意两个元素都有上、下确界; 2.格的基本性质: 1) 自反性a ≤a 对偶: a ≥a 2) 反对称性a ≤b ^ b ≥a => a=b 对偶:a ≥b ^ b ≤a => a=b 3) 传递性a ≤b ^ b ≤c => a ≤c 对偶:a ≥b ^ b ≥c => a ≥c 4) 最大下界描述之一a^b ≤a 对偶 avb ≥a A^b ≤b 对偶 avb ≥b 5)最大下界描述之二c ≤a,c ≤b => c ≤a^b 对偶c ≥a,c ≥b => c ≥avb 6) 结合律a^(b^c)=(a^b)^c 对偶 av(bvc)=(avb)vc 7) 等幂律a^a=a 对偶 ava=a 8) 吸收律a^(avb)=a 对偶 av(a^b)=a 9) a ≤b <=> a^b=a avb=b 10) a ≤c,b ≤d => a^b ≤c^d avb ≤cvd 11) 保序性b ≤c => a^b ≤a^c avb ≤avc 12) 分配不等式av(b^c)≤(avb)^(avc) 对偶 a^(bvc)≥(a^b)v(a^c) 13)模不等式a ≤c <=> av(b^c)≤(avb)^c 3.分配格:满足a^(bvc)=(a^b)v(a^c)和av(b^c)=(avb)^(avc); 4.分配格的充要条件:该格没有任何子格与钻石格或五环格同构; 5.链格一定是分配格,分配格必定是模格; 6.全上界:集合A 中的某个元素a 大于等于该集合中的任何元素,则称a 为格的全上界,记为1;(若存在则唯一) 全下界:集合A 中的某个元素b 小于等于该集合中的任何元素,则称b 为格的全下界,记为0;(若存在则唯一) 7.有界格:有全上界和全下界的格称为有界格,即有0和1的格; 8.补元:在有界格内,如果a^b=0,avb=1,则a 和b 互为补元; 9.有补格:在有界格内,每个元素都至少有一个补元; 10.有补分配格(布尔格):既是有补格,又是分配格; 布尔代数:一个有补分配格称为布尔代数; 11.图论 1.邻接:两点之间有边连接,则点与点邻接; 2.关联:两点之间有边连接,则这两点与边关联; 3.平凡图:只有一个孤立点构成的图; 4.简单图:不含平行边和环的图; 5.无向完全图:n 个节点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有边相连的简单无向图; 有向完全图:n 个节点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有边相连的简单有向图; 6.无向完全图有n(n-1)/2条边,有向完全图有n(n-1)条边; 7.r-正则图:每个节点度数均为r 的图; 8.握手定理:节点度数的总和等于边的两倍; 9.任何图中,度数为奇数的节点个数必定是偶数个; 10.任何有向图中,所有节点入度之和等于所有节点的出度之和; 11.每个节点的度数至少为2的图必定包含一条回路; 12.可达:对于图中的两个节点i v ,j v ,若存在连接i v 到j v 的路,则称i v 与j v 相互可达,也称i v 与j v 是连通的;在有向图中,若存在i v 到j v 的路,则称i v 到j v 可达; 13.强连通:有向图章任意两节点相互可达; 单向连通:图中两节点至少有一个方向可达; 弱连通:无向图的连通;(弱连通必定是单向连通) 14.点割集:删去图中的某些点后所得的子图不连通了,如果删去其他几个点后子图之间仍是连通的,则这些点组成的集合称为点割集; 割点:如果一个点构成点割集,即删去图中的一个点后所得子图是不连通的,则该点称为割点; 15.关联矩阵:M(G),mij 是vi 与ej 关联的次数,节点为行,边为列; 无向图:点与边无关系关联数为0,有关系为1,有环为2; 有向图:点与边无关系关联数为0,有关系起点为1终点为-1, 关联矩阵的特点: 无向图: ①行:每个节点关联的边,即节点的度; ②列:每条边关联的节点; 有向图: ③所有的入度(1)=所有的出度(0); 16.邻接矩阵:A(G),aij 是vi 邻接到vj 的边的数目,点为行,点为列; 17.可达矩阵:P(G),至少存在一条回路的矩阵,点为行,点为列; P(G)=A(G)+2A (G)+3A (G)+4A (G) 可达矩阵的特点:表明图中任意两节点之间是否至少存在一条路,以及在任何节点上是否存在回路; A(G)中所有数的和:表示图中路径长度为1的通路条数; 2A (G)中所有数的和:表示图中路径长度为2的通路条数; 3A (G)中所有数的和:表示图中路径长度为3的通路条数; 4A (G)中所有数的和:表示图中路径长度为4的通路条数; P(G)中主对角线所有数的和:表示图中的回路条数; 18.布尔矩阵:B(G),i v 到j v 有路为1,无路则为0,点为行,点为列; 19.代价矩阵:邻接矩阵元素为1的用权值表示,为0的用无穷大表示,节点自身到自身的权值为0; 20.生成树:只访问每个节点一次,经过的节点和边构成的子图; 21.构造生成树的两种方法:深度优先;广度优先; 深度优先: ①选定起始点0v ; ②选择一个与0v 邻接且未被访问过的节点1v ; ③从1v 出发按邻接方向继续访问,当遇到一个节点所有邻接点均已被访问时,回到该节点的前一个点,再寻求未被访问过的邻接点,直到所有节点都被访问过一次; 广度优先: ①选定起始点0v ; ②访问与0v 邻接的所有节点v1,v2,……,vk,这些作为第一层节点; ③在第一层节点中选定一个节点v1为起点; ④重复②③,直到所有节点都被访问过一次; 22.最小生成树:具有最小权值(T)的生成树; 23.构造最小生成树的三种方法: 克鲁斯卡尔方法;管梅谷算法;普利姆算法; (1)克鲁斯卡尔方法 ①将所有权值按从小到大排列; ②先画权值最小的边,然后去掉其边值;重新按小到大排序; ③再画权值最小的边,若最小的边有几条相同的,选择时要满足不能出现回路,然后去掉其边值;重新按小到大排序; ④重复③,直到所有节点都被访问过一次; (2)管梅谷算法(破圈法) ①在图中取一回路,去掉回路中最大权值的边得一子图; ②在子图中再取一回路,去掉回路中最大权值的边再得一子图; ③重复②,直到所有节点都被访问过一次; (3)普利姆算法 ①在图中任取一点为起点1v ,连接边值最小的邻接点v2; ②以邻接点v2为起点,找到v2邻接的最小边值,如果最小边值比v1邻接的所有边值都小(除已连接的边值),直接连接,否则退回1v ,连接1v 现在的最小边值(除已连接的边值); ③重复操作,直到所有节点都被访问过一次; 24.关键路径 例2 求PERT 图中各顶点的最早完成时间, 最晚完成时间, 缓冲时间及关键路径. 解:最早完成时间 TE(v1)=0 TE(v2)=max{0+1}=1 TE(v3)=max{0+2,1+0}=2 TE(v4)=max{0+3,2+2}=4 TE(v5)=max{1+3,4+4}=8 TE(v6)=max{2+4,8+1}=9 TE(v7)=max{1+4,2+4}=6 TE(v8)=max{9+1,6+6}=12 最晚完成时间 TL(v8)=12 TL(v7)=min{12-6}=6 TL(v6)=min{12-1}=11 TL(v5)=min{11-1}=10 TL(v4)=min{10-4}=6 TL(v3)=min{6-2,11-4,6-4}=2 TL(v2)=min{2-0,10-3,6-4}=2 TL(v1)=min{2-1,2-2,6-3}=0 缓冲时间 TS(v1)=0-0=0 TS(v2)=2-1=1 TS(v3)=2-2=0 TS(v4)=6-4=2 TS(v5=10-8=2 TS(v6)=11-9=2 TS(v7)=6-6=0 TS(v8)=12-12=0 关键路径: v1-v3-v7-v8 25.欧拉路:经过图中每条边一次且仅一次的通路; 欧拉回路:经过图中每条边一次且仅一次的回路; 欧拉图:具有欧拉回路的图; 单向欧拉路:经过有向图中每条边一次且仅一次的单向路; 欧拉单向回路:经过有向图中每条边一次且仅一次的单向回路; 26.(1)无向图中存在欧拉路的充要条件: ①连通图;②有0个或2个奇数度节点; (2)无向图中存在欧拉回路的充要条件: ①连通图;②所有节点度数均为偶数; (3)连通有向图含有单向欧拉路的充要条件: ①除两个节点外,每个节点入度=出度; ②这两个节点中,一个节点的入度比出度多1,另一个节点的入;度比出度少1; (4)连通有向图含有单向欧拉回路的充要条件: 图中每个节点的出度=入度; 27.哈密顿路:经过图中每个节点一次且仅一次的通路; 哈密顿回路:经过图中每个节点一次且仅一次的回路; 哈密顿图:具有哈密顿回路的图; 28.判定哈密顿图(没有充要条件) 必要条件: 任意去掉图中n 个节点及关联的边后,得到的分图数目小于等于n ; 充分条件: 图中每一对节点的度数之和都大于等于图中的总节点数; 29.哈密顿图的应用:安排圆桌会议; 方法:将每一个人看做一个节点,将每个人与和他能交流的人连接,找到一条经过每个节点一次且仅一次的回路(哈密顿图),即可; 30.平面图:将图形的交叉边进行改造后,不会出现边的交叉,则是平面图; 31.面次:面的边界回路长度称为该面的次; 32.一个有限平面图,面的次数之和等于其边数的两倍; 33.欧拉定理:假设一个连通平面图有v 个节点,e 条边,r 个面,则 v-e+r=2; 34.判断是平面图的必要条件:(若不满足,就一定不是平面图) 设图G 是v 个节点,e 条边的简单连通平面图,若v>=3,则e<=3v-6; 35.同胚:对于两个图G1,G2,如果它们是同构的,或者通过反复插入和除去2度节点可以变成同构的图,则称G1,G2是同胚的; 36.判断G 是平面图的充要条件: 图G 不含同胚于K3.3或K5的子图; 37.二部图:①无向图的节点集合可以划分为两个子集V1,V2; ②图中每条边的一个端点在V1,另一个则在V2中; 完全二部图:二部图中V1的每个节点都与V2的每个节点邻接; 判定无向图G 为二部图的充要条件: 图中每条回路经过边的条数均为偶数; 38.树:具有n 个顶点n-1条边的无回路连通无向图; 39.节点的层数:从树根到该节点经过的边的条数; 40.树高:层数最大的顶点的层数; 41.二叉树: ①二叉树额基本结构状态有5种; ②二叉树内节点的度数只考虑出度,不考虑入度; ③二叉树内树叶的节点度数为0,而树内树叶节点度数为1; ④二叉树内节点的度数=边的总数(只算出度);握手定理“节点数=边的两倍”是在同时计算入度和出度的时成立; ⑤二叉树内节点的总数=边的总数+1; ⑥位于二叉树第k 层上的节点,最多有12-k 个(k>=1); ⑦深度为k 的二叉树的节点总数最多为k 2-1个,最少k 个(k>=1); ⑧如果有0n 个叶子,n2个2度节点,则0n =n2+1; 42.二叉树的节点遍历方法: 先根顺序(DLR ); 中根顺序(LDR ); 后根顺序(LRD ); 43.哈夫曼树:用哈夫曼算法构造的最优二叉树; 44.最优二叉树的构造方法: ①将给定的权值按从小到大排序; ②取两个最小值分支点的左右子树(左小右大),去掉已选的这两个权值,并将这两个最小值加起来作为下一轮排序的权值; ③重复②,直达所有权值构造完毕; 45.哈夫曼编码:在最优二叉树上,按照左0右1的规则,用0和1代替所有边的权值; 每个节点的编码:从根到该节点经过的0和1组成的一排编码;

《离散数学》及答案

《离散数学》+答案 一、选择或填空: 1、下列哪些公式为永真蕴含式?( ) (1)?Q=>Q→P (2)?Q=>P→Q (3)P=>P→Q (4)?P∧(P∨Q)=>?P 答:在第三章里面有公式(1)是附加律,(4)可以由第二章的蕴含等值式求出(注意与吸收律区别) 2、下列公式中哪些是永真式?( ) (1)(┐P∧Q)→(Q→?R) (2)P→(Q→Q) (3)(P∧Q)→P (4)P→(P∨Q) 答:(2),(3),(4)可用蕴含等值式证明 3、设有下列公式,请问哪几个是永真蕴涵式?( ) (1)P=>P∧Q (2) P∧Q=>P (3) P∧Q=>P∨Q (4)P∧(P→Q)=>Q (5) ?(P→Q)=>P (6) ?P∧(P∨Q)=>?P 答:(2)是第三章的化简律,(3)类似附加律,(4)是假言推理,(3),(5),(6)都可以用蕴含等值式来证明出是永真蕴含式 4、公式?x((A(x)→B(y,x))∧?z C(y,z))→D(x)中,自由变元是( ),约束变元是( )。 答:x,y, x,z(考察定义在公式?x A和?x A中,称x为指导变元,A为量词的辖域。在?x A和?x A的辖域中,x的所有出现都称为约束出现,即称x为约束变元,A中不是约束出现的其他变项则称为自由变元。于是A(x)、B(y,x)和?z C(y,z)中y为自由变元,x和z为约束变元,在D(x)中x为自由变元) 5、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若是,给出命题的真值。( ) (1)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2) 陕西师大是一座工厂。 (3) 你喜欢唱歌吗? (4) 若7+8>18,则三角形有4条边。 (5) 前进! (6) 给我一杯水吧! 答:(1)是,T (2)是,F (3)不是(4)是,T (5)不是(6) 44

离散数学期末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离散数学期末试题及答 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326《离散数学》期末考试题(B )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设,,},,{{b a b a A =?},则-A ? = ( ),-A {?} = ( ), )(A P 中的元素个数=|)(|A P ( ). 2.设集合A 中有3个元素,则A 上的二元关系有( )个,其中有( )个是A 到A 的函数. 3.谓词公式))()(())()((y P y Q y x Q x P x ?∧?∧→?中量词x ?的辖域为( ), 量词y ?的辖域为( ). 4.设}24,12,8,6,4,3,2,1{24=D ,对于其上的整除关系“|”,元素( )不存在补元. 5.当n ( )时,n 阶完全无向图n K 是平面图,当当n 为( )时,n K 是欧拉图. 二.1. 若n B m A ==||,||,则=?||B A ( ),A 到B 的2元关系共有( )个,A 上的2元关系共有( )个. 2. 设A = {1, 2, 3}, f = {(1,1), (2,1), (3, 1)}, g = {(1, 1), (2, 3), (3, 2)}和h = {(1, 3), (2, 1), (3, 1)},则( )是单射,( )是满射,( )是双射. 3. 下列5个命题公式中,是永真式的有( )(选择正确答案的番号). (1)q q p p →→∧)(; (2))(q p p ∨→; (3))(q p p ∧→; (4)q q p p →∨∧?)(; (5)q q p →→)(. 4. 设D 24是24的所有正因数组成的集合,“|”是其上的整除关系,则3的补元( ),4的补元( ),6的补元( ).

离散数学(西安交大版)习题解第一部分(集合论部分)

离散数学辅助教材 概念分析结构思想与推理证明 第一部分 集合论 刘国荣 交大电信学院计算机系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 习题一(第一章集合) 1. 列出下述集合的全部元素: 1)A={x | x ∈N∧x是偶数∧x<15} 2)B={x|x∈N∧4+x=3} 3)C={x|x是十进制的数字} [解] 1)A={2,4,6,8,10,12,14} 2)B=? 3)C={0,1,2,3,4,5,6,7,8,9} 2. 用谓词法表示下列集合: 1){奇整数集合} 2){小于7的非负整数集合} 3){3,5,7,11,13,17,19,23,29} [解] 1){n n∈I∧(?m∈I)(n=2m+1)}; 2){n n∈I∧n≥0∧n<7}; 3){p p∈N∧p>2∧p<30∧?(?d∈N)(d≠1∧d≠p∧(?k∈N)(p=k?d))}。 3. 确定下列各命题的真假性: 1)??? 2)?∈? 3)??{?} 4)?∈{?} 5){a,b}?{a,b,c,{a,b,c}} 6){a,b}∈(a,b,c,{a,b,c}) 7){a,b}?{a,b,{{a,b,}}} 8){a,b}∈{a,b,{{a,b,}}} [解]1)真。因为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 2)假。因为空集不含任何元素; 3)真。因为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 4)真。因为?是集合{?}的元素; 5)真。因为{a,b}是集合{a,b,c,{a,b,c}}的子集; 6)假。因为{a,b}不是集合{a,b,c,{a,b,c}}的元素;

7)真。因为{a,b}是集合{a,b,{{a,b}}}的子集; 8)假。因为{a,b}不是集合{a,b,{{a,b}}}的元素。 4. 对任意集合A,B,C,确定下列命题的真假性: 1)如果A∈B∧B∈C,则A∈C。 2)如果A∈B∧B∈C,则A∈C。 3)如果A?B∧B∈C,则A∈C。 [解] 1)假。例如A={a},B={a,b},C={{a},{b}},从而A∈B∧B∈C但A∈C。 2)假。例如A={a},B={a,{a}},C={{a},{{a}}},从而A∈B∧B∈C,但、A ∈C。 3)假。例如A={a},B={a,b},C={{a},a,b},从而ACB∧B∈.C,但A∈C。5.对任意集合A,B,C,确定下列命题的真假性: 1)如果A∈B∧B?C,则A∈C。 2)如果A∈B∧B?C,则A?C。 3)如果A?B∧B∈C,则A∈C。 3)如果A?B∧B∈C,则A?C。 [解] 1)真。因为B?C??x(x∈B?x∈C),因此A∈B?A∈C。 2)假。例如A={a},B={{a},{b}},C={{a},{b},{c}}从而A∈B∧B?C,但A?C。 3)假。例如A={a},B={{a,b}},C={{a,{a,b}},从而A?B∧B∈C,但A?C。 4)假。例如A={a},B={{a,b}},C={{a,b},b},从而A?B∧B∈C,但A?C。6.求下列集合的幂集: 1){a,b,c} 2){a,{b,c}} 3){?} 4){?,{?}} 5){{a,b},{a,a,b},{a,b,a,b}} [解] 1){?,{a},{b},{c},{a,b},{a,c},{b,c},{a,b,c}} 2){,{a},{{b,c}},{a,{a,b}}} 3){?,{?}} 4){?,{?},{{?}},{?,{?}}} 5){?,{{a,b}}} 7.给定自然数集合N的下列子集:

离散数学作业答案

第一章 1.假定A是ECNU二年级的学生集合,B是ECNU必须学离散数学的学生的集合。请用A 和B表示ECNU不必学习离散数学的二年级的学生的集合。 2.试求: (1)P(φ) (2)P(P(φ)) (3)P(P(P(φ))) 3.在1~200的正整数中,能被3或5整除,但不能被15整除的正整数共有多少个? 能被5整除的有40个, 能被15整除的有13个, ∴能被3或5整除,但不能被15整除的正整数共有 66-13+40-13=80个。 第三章 1.下列语句是命题吗? (1)2是正数吗? (2)x2+x+1=0。 (3)我要上学。 (4)明年2月1日下雨。 (5)如果股票涨了,那么我就赚钱。 2.请用自然语言表达命题(p?→r)∨(q?→r),其中p、q、r为如下命题: p:你得流感了 q:你错过了最后的考试

3.通过真值表求p→(p∧(q→p))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 4.给出p→(q→s),q,p∨?r?r→s的形式证明。 第四章 1.将?x(C(x)∨?y(C(y)∧F(x,y)))翻译成汉语,其中C(x)表示x有电脑,F(x,y) 表示x和y是同 班同学,个体域是学校全体学生的集合。 解: 学校的全体学生要么自己有电脑,要么其同班同学有电脑。 2.构造?x(P(x)∨Q(x)),?x(Q(x)→?R(x)),?xR(x)??xP(x)的形式证明。 解: ①?xR(x) 前提引入 ②R(e) ①US规则 ③?x(Q(x)→?R(x)) 前提引入 ④Q(e) →?R(e) ③US规则 ⑤?Q (e) ②④析取三段论 ⑥?x(P(x)∨Q(x)) 前提引入 ⑦P(e) ∨Q(e) ⑥US规则 ⑧P(e) ⑤⑦析取三段论 ⑨?x (P(x)) ⑧EG规则 第五章

离散数学期末试卷A卷及答案

《离散数学》试卷(A 卷) 一、 选择题(共5 小题,每题 3 分,共15 分) 1、设A={1,2,3},B={2,3,4,5},C={2,3},则C B A ⊕?)(为(C )。 A 、{1,2} B 、{2,3} C 、{1,4,5} D 、{1,2,3} 2、下列语句中哪个是真命题 ( A ) A 、如果1+2=3,则4+5=9; B 、1+2=3当且仅当4+5≠9。 C 、如果1+2=3,则4+5≠9; D 、1+2=3仅当4+5≠9。 3、个体域为整数集合时,下列公式( C )不是命题。 A 、)*(y y x y x =?? B 、)4*(=??y x y x C 、)*(x y x x =? D 、)2*(=??y x y x 4、全域关系A E 不具有下列哪个性质( B )。 A 、自反性 B 、反自反性 C 、对称性 D 、传递性 5、函数612)(,:+-=→x x f R R f 是( D )。 A 、单射函数 B 、满射函数 C 、既不单射也不满射 D 、双射函数 二、填充题(共 5 小题,每题 3 分,共15 分) 1、设|A|=4,|P(B)|=32,|P(A ?B)|=128,则|A ?B|=??2???.

2、公式)(Q P Q ?∨∧的主合取范式为 。 3、对于公式))()((x Q x P x ∨?,其中)(x P :x=1, )(x Q :x=2,当论域为{0,1,2}时,其真值为???1???。 4、设A ={1,2,3,4},则A 上共有???15????个等价关系。 5、设A ={a ,b ,c },B={1,2},则|B A |= 8 。 三、判断题(对的填T ,错的填F ,共 10 小题,每题 1 分,共计10 分) 1、“这个语句是真的”是真命题。 ( F ) 2、“张刚和小强是同桌。”是复合命题。 ( F ) 3、))(()(r q q p p ∧?∧→?∨是矛盾式。 ( T ) 4、)(T S R T R S R ??????。 ( F ) 5、恒等关系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传递性。 ( T ) 6、若f 、g 分别是单射,则g f ?是单射。 ( T ) 7、若g f ?是满射,则g 是满射。 ( F ) 8、若A B ?,则)()(A P B P ?。 ( T ) 9、若R 具有自反性,则1-R 也具有自反性。 ( T ) 10、B A ∈并且B A ?不可以同时成立。 (F ) 四、计算题(共 3 小题,每题 10 分,共30 分) 1、调查260个大学生,获得如下数据:64人选修数学课程,94人选修计算机课程,58人选修商贸课程,28人同时选修数学课程和商贸课程,26人同时选修数学课程和计算机课程,22人同时选修计算机课程和商贸课程,14人同时选修三门课程。问 (1)三门课程都不选的学生有多少? (2)只选修计算机课程的学生有多少?

西安交大离散数学复试题

请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性。 ⑴2A∩2B=2A∩B。 ⑵A\B=A当且仅当B=。 ⑶(A′C)\(B′D)=(A\B)′(C\D)。 ⑷设|A|=5,则A上恰有31个不同的等价关系。 ⑸设R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R是A上可传递的,当且仅当R○RíR。 ⑹若R1,R2均为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那么R1○ R2也为A上的等价关系。 ⑺设为半序集,1SíP,若S有上界,则S必有上确界。 ⑻设N为自然数集合,I为整数集合,′是算术乘法,则同构。 ⑼设是群,则G中至少有一个二阶元素。 ⑽设为整环,|R|=n,则是域。 ⑾设为域,的子环,则为整环。 ⑿设为格,|L|=n,则为有界格。 ⒀存在7个结点的自补图。 ⒁下图为平面图。 图1 题1(14) ⒂下图为哈密尔顿图。

图2 题1(15)图 2 (8分) 设(G,*)为循环群,生成元为a,设(A,*)和(B,*)均为(G,*)的子群,而ai和aj分别为(A,*)和(B, *)的生成元。 ①证明(A∩B,*)是(G,*)的子群。 ②请问:(A∩B)是否为循环群。如果是,请给出其生成元。 3 (10分) 设(A,,)是环,AA={f |f是A到A的函数}。定义AA上的运算à和*如下,设f,gAA, 对于任意的xA。 (fàg)(x)=f(x)g(x); (f*g)(x)=f(x)g(x); 证明:(AA,à,*)是环。 4 (6分) 设A=和B=是两个格,f是A到B的同态函数。证明A的同态象是B的子格。(注:A的同态象即:f(L1)={f(x)|xL1})。 5 (8分) 设G=(V,E)是简单的无向平面图,证明G中至少有一个结点的度数小于等于5。 6 (10分) 设G是连通的无向图,且有2k>0个奇结点, 证明:G中存在各边不重复的k条简单路P1,P2,…,Pk,使得

厦门大学离散数学2015-2016期末考试试题答案年

一(6%)选择填空题。 (1) 设S = {1,2,3},R 为S 上的二元关系,其关系图如右图所示,则R 具有( )的性质。 A. 自反、对称、传递; B. 反自反、反对称; C. 自反、传递; D. 自反。 (2) 设A = {1, 2, 3, 4}, A 上的等价关系 R = {, , , } A I , 则对应于R 的A 的划分是( )。 A. {{a }, {b , c }, {d }}; B. {{a , b }, {c }, {d }}; C. {{a }, {b }, {c }, {d }}; D. {{a , b }, {c , d }}。 二(10%)计算题。 (1) 求包含35条边,顶点的最小度至少为3的图的最大顶点数。 (2) 求如下图所示的有向图中,长度为4的通路的数目,并指出这些通路中有几条回路,几条由3v 到4v 的通路。 23 三 (14%) (1) 求 )()(p r q p →→∨ 的主析取范式,主合取范式及真值表; (2) 求 )()),(),((x xH y x yG y x xF ?→?→??的前束范式。 四 (8%)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其中 (1), (2) 在命题逻辑中,(3), (4) 在一阶逻辑中。 (1) 除非天下雨,否则他不乘公共汽车上班; (2) 我不能一边听课,一边看小说; (3) 有些人喜欢所有的花; 厦门大学《离散数学》课程试卷 学院 系 年级 专业 主考教师: 张莲珠,杨维玲 试卷类型:(A 卷)

(4)没有不犯错的人。 五(10%)在自然推理系统P中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 如果他是计算机系本科生或者是计算机系研究生,则他一定学过DELPHI语言且学过C++语言。只要他学过DELPHI语言或者C++语言,那么他就会编程序。因此如果他是计算机系本科生,那么他就会编程序。 六(10%)在自然推理系统中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个体域:人类): 每个喜欢步行的人都不喜欢坐汽车,每个人或者喜欢坐汽车或者喜欢骑自行车。有的人不喜欢骑自行车,因而有的人不喜欢步行。 七(14%)下图给出了一些偏序集的哈斯图,判断其是否为格,对于不是格的说明理由,对于是格的说明它们是否为分配格、有补格和布尔格(布尔代数)。 八(12%)设S = {1, 2, 3, 4, 6, 8, 12, 24},“ ”为S上整除关系, (1)画出偏序集> ,S的哈斯图; < (2)设B = { 2, 3, 4, 6, 12},求B的极小元、最小元、极大元、最大元,下界,上界。 九(8%)画一个无向图,使它是: (1)是欧拉图,不是哈密尔顿图; (2)是哈密尔顿图,不是欧拉图; (3)既不是欧拉图,也不是哈密尔顿图; 并且对欧拉图或哈密尔顿图,指出欧拉回路或哈密尔顿回路,对于即不是欧拉图也不是哈密尔顿图的说明理由。 十(8%)设6个字母在通信中出现的频率如下: 12 13 :c :b% 45 :a% % :e% :f 9 5 : d% % 16 用Huffman算法求传输它们的最佳前缀码。要求画出最优树,指出每个字母对应的编码,n个按上述频率出现的字母需要多少个二进制数字。 并指出传输)2 ( n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