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N黑色素瘤临床实践指南

NCCN黑色素瘤临床实践指南
NCCN黑色素瘤临床实践指南

《NCCN黑色素瘤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作者:郭军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日期:2011-05-25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专题报道: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4028344.html,/zt/nccn-guidlines/index.html

关于指南更新要点,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cf14028344.html,/zt/nccnguidline/index.html

2011年4月13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了2011年第3版《黑色素瘤临床实践指南》,新版指南主要增加了将美国FDA最新批准上市的新药CTLA-4单抗ipilimumab用于治疗进展期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推荐,同时也增加了5年长效干扰素辅助治疗的选择。

主要更新

?推荐将ipilimumab用于进展期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1类)。

霍迪(Hodi)等证实,与疫苗相比,ipilimumab治疗可使进展期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总生存期延长3.7个月。但指南指出,由于可能导致免疫介导的治疗并发症,用药时的风险评估和(或)既往使用经验及密切随访都至关重要,否则将给患者带来潜在的严重自身免疫功能紊乱。

?进展期患者治疗选择由根据一线、二线划分变为“在初始治疗失败后,若患者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0~2或卡氏评分≥60分,可继续给予序贯治疗”。

?将Ⅲ期患者(前哨淋巴结阳性或临床检查淋巴结阳性)辅助治疗中的干扰素选择修订为“大剂量干扰素治疗1年或长效干扰素α-2b治疗5年”,但这对于总生存的益处不明。

EORTC 18991研究显示,对于1256例Ⅲ期术后患者,5年长效干扰素治疗组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显著高于观察组(45.6%对38.9%)。基于此结果,指南作出以上修订,该注释同样适用于淋巴结区域复发后再次行淋巴结清扫术后的患者。

?新增放疗原则,提供了对放疗选择和剂量的建议。

放疗指征包括:手术无法切净的特殊部位,淋巴结囊外侵犯,转移淋巴结≥4枚,转移淋巴结直径≥3 cm,颈部转移淋巴结≥2枚、直径≥2 cm,行淋巴结清扫后局部再次复发(均为2类);但目前尚有争议。

对于脑转移患者,可选择行立体定向放疗或全脑放疗;在脑转移灶切除后,考虑行全脑辅助放疗(2类证据)。

其他更新

病理报告

?“有丝分裂率”更改为“真皮层有丝分裂率”;“有无卫星灶,若有,须写入报告”更改为“有无微卫星灶,若有,须写入报告”。

?增加对“单纯粘连”的描述;不良指标增加“克拉克(Clark)Ⅳ级”,去掉“年龄更轻”。

活检病理原则

?增加描述Clark分级(对于病灶≤1 mm者推荐,>1 mm者最优);活检边缘及深度(阳性或阴性);是否有单纯粘连形成(单纯粘连对混合粘连);使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组织学不明病变;真皮层有丝分裂率应通过“热点”技术测定,记录每平方毫米的数量。

分期检查

?对于ⅠA期,删除“影像学检查仅限于评价特异症状或体征”,改为注释。

?对于ⅠA、ⅠB期低危患者(病变厚度≤0.5 mm,有丝分裂≤2/mm2),除非有特殊的临床适应证,否则不推荐常规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2B类)。

临床分期

? 0期原位癌或ⅠA期增加“无溃疡”;对于IA期,强调“有一个或多个不良预后因素”。

影像学检查

?将“若出现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异常等临床指征,可行影像学检查”改为“考虑行基线影像学检查分期”(适于所有分期,2A类)。

随访

?对于ⅡB~Ⅳ期无肿瘤证据的患者,改为每6~12个月进行胸部X线和(或)CT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复查;不推荐行常规血液学检查。

活检原则

?对于某些术后切缘阳性的患者,增加了“局部以咪喹莫特治疗或放疗”的建议(2B类)。

手术切缘判定

?扩大切除的切缘计算应以手术当时实际切除的切缘为准,而非病理医生根据大体标本或镜下测量的切缘。

广泛转移的患者

?基于靶向治疗的发展,推荐若符合临床试验要求,应获取组织作遗传学分析。

?大剂量白细胞介素2(IL-2)不能用于器官功能不全、一般情况差、未治疗或有症状的脑转移患者。

? 对于脑部转移病灶小、肿瘤周围无明显水肿者,IL-2治疗可予考虑。多药联合方案及大剂量IL-2治疗处理复杂,毒副作用大,须在有丰富经验的中心开展。可考虑对无症状脑转移患者行切除和(或)放疗,对有症状者行姑息性切除和(或)放疗或最佳支持治疗。

根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黑色素瘤指南,并结合中国的临床实际及相关循证医学依据,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于2008年4月制定了《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作为对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推荐。

随着国内黑色素瘤诊治的逐步发展及多项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于2009年参照NCCN指南并结合中国实际,制定了《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09版)》,并在临床推广使用。2011年4月,随着国内关于术后大剂量干扰素辅助治疗、伊马替尼治疗c-kit突变黑色素瘤患者等多项临床研究的发表,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对2009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由国内外20多位黑色素瘤专家共同参与,新指南预计在2011年CSCO大会上正式发布,这无疑将进一步提高国内黑色素瘤诊治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新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解读

流行病学新增中国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发病特点及预后特征,指出我国患者原发灶溃疡比例高、厚度深、病理类型以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为主等明显不同于欧美患者的特点,但关于肢端、黏膜黑色素瘤大规模研究的数据仍较为缺乏。

病理新增了新的分型和中国黑色素瘤基因突变情况。近期研究显示,某些类型黑色素瘤与特异的基因变异相关,由此将其分为5型:肢端型、黏膜型、慢性日光损伤型(CSD)、非CSD型和原发病灶不明型(也可归入非慢性日光损伤型)。对于国内常见的肢端型和黏膜型,患者发生KIT基因变异较多,其次为BRAF突变。该分型有利于后续治疗方案制定和准确地把握患者预后。

放疗参照NCCN指南推荐,中国指南也提出了针对中国患者的放疗建议,但基于多项对于放疗后患者生存期的研究结果,术后放疗的益处仍有争议。

辅助治疗新增了中国实践经验,对于肢端黑色素瘤,推荐大剂量干扰素治疗1年(1500 wiu/m2,第1~5天,共4周;900 wiu,每周3次,共11个月);对于ⅢB~ⅢC期、转移淋巴结≥3枚的患者,1年方案较有益(2类证据)。

其他对于进展期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全身治疗,新增了中国临床试验证据,对于伴有KIT基因突变或扩增的患者,建议以伊马替尼400 mg,每日一次治疗(2类证据)。其他治疗选择(如ipilimumab等)主要参考了国外的临床证据。

(作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

NCCN止吐临床实践指南

NCCN止吐临床实践指南(2009 V.4.)解读 化疗是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而恶心、呕吐又是最常见的化疗不良反应之一。急性剧烈的恶心、呕吐可能导 致患者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严重者可能因消化道粘膜损伤而出血、感染甚至死亡,从而使患者对化疗心 存恐惧,依从性明显降低,结果导致化疗药物减量或中止化疗,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尽可能预防和减轻化疗 诱发的恶心、呕吐,是保证化疗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之一。 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ational Compreha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是由美国21家综合性癌症中心组成的非营利性学术联盟,其制订的《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不仅是美国肿瘤领域临床决策的标准,目前也已成为全球各国肿瘤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应用的指南。由于目前抗肿瘤药物日新月异,止吐药物和治疗方案也发展迅猛。因此,2009年NCCN已对止吐临床实践指南进行了第4次更新,本文就第4版指南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国内肿瘤专科医师更全面、更透彻地了解当今防治肿瘤放、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药物,进一步规范我国的止吐治疗。 1.化疗诱导的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 1.1 CINV的分类 CINV按照发生的时间,可分为预期性、急性和迟发性三大类。 预期性(anticipatory)CINV指既往化疗中出现过难以控制的CINV的患者,在下一周期化疗开始前即发生恶心、呕吐,见于18%-57%有过化疗的患者,恶心比呕吐更常见。年轻患者更容易发生预期性CINV,其原因可能是他们比 老年患者既往接受的化疗更强烈,或呕吐控制不佳有关。此类CINV与疾病本身、化疗方案无关,精神心理因素是其 主要原因,与以往化疗CINV控制不良有关,一旦发生,现有止吐药物治疗基本无效,可采取镇静、行为调节、系统 脱敏等治疗手段。 急性(acute)CINV通常在使用化疗药物后24h内发生,5-6h达到高峰,可能持续18h以上,之后停止呕吐或转 为迟发性呕吐。此类CINV程度最为严重,与化疗药物导致的肠嗜铬细胞释放5-羟色胺(5-HT)有关。5-HT3受体拮 抗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是常用的治疗方案,急性症状若不能及时有效控制,则会增加迟发性(delayed)CINV的发生风险,并增加以后止吐治疗的难度。 迟发性(delayed)CINV一般发生于化疗后24-48h,有时可持续1周,有研究表明约40%-50%的化疗患者会出 现此类反应。多发生在使用顺铂、卡铂、环磷酰胺和/或阿霉素等药物化疗间期。此类反应发生晚、持续时间较长、 症状相对较轻,在临床上易被忽视,对患者的后续化疗、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其发生机制不明,可能与P 物质介导、血脑屏障受损、胃肠动力减退及肾上腺激素分泌等因素有关。 1.2 CINV的发生机制 目前认为CINV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引起:一是化疗药物刺激胃肠道,嗜铬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相应 受体结合,由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传入呕吐中枢而导致呕吐;二是化疗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直接刺激化学感受器激发 区(CTZ),进而传递至呕吐中枢引发呕吐;三是感觉、精神因子直接刺激大脑皮质通路导致呕吐,此类多见于预期性CINV。

黑色素瘤药物Opdivo

药学基础期末论文 实验名称黑色素瘤药物Opdivo介绍与分析学生姓名郭明岳 学号1253370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黑色素瘤药物Opdivo介绍与分析 摘要:Opdivo是2014年12月22日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上市的一款用于治疗不可切除或晚期黑色素瘤的抗体药物,其作用原理是抑制PD-1与PD-L的结合。与同类药物相比,在临床试验中Opdivo表现出较高药物效果,并且药物副作用较小。由于PD-1/PD-L通路的广谱性,Opdivo治疗其他多种肿瘤的试验正在进行当中,预测Opdivo在未来几年将在肿瘤的治疗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黑色素瘤药物;Opdivo;nivolumab;PD-1抑制剂 一、药物基本介绍 Opdivo(图1)的通用名是nivolumab, 是由日本小野制药与美国百时美施贵宝 公司(Bristol Myers Squibb)合作开发的 一种实验性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IgG4药 物,主要用于治疗不能切除或对已有药 物无应答的晚期黑色素瘤,作用原理是 通过抑制PD-1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 ( PD-L1 ) 和程序性死亡配体2 ( PD-L2) 图1 的结合,使T 细胞恢复对肿瘤的免疫应 答能力[1]。2014年7月4日,Opdivo 率先在日本获批,成为全球首个批准上市的抗PD-1药物。2014 年6月24 日,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宣布Opdivo用于黑色素瘤的Ⅲ期临床试验因显著延长患者总存活期而提前终止,2014 年12 月22 日,Opdivo获FDA 批准,成为自2011年以来第七个获得FDA批准的黑色素瘤药物,同时也是第二个在美国上市的PD-1 抑制剂[2]。 二、背景知识 1.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是由皮肤或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的肿瘤。皮肤黑色素瘤表现为色素性皮损在数月或数年中发生明显改变。在欧美地区,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较高,并且其恶性度高,转移发生早,死亡率高。2010 年全球黑色素瘤新发病例199 627例,死亡例数为46372例[3]。黑色素瘤的病因目前还没有被完全阐明,基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了黑色素瘤的恶性转化,已知恶性转化的关键细胞通路有:Rb通路、p53通路、PI3K/AKT通路和RAS/MAPK通路(20~30%NRAS突变,55~60%BRAF突变)。 2.PD-1/PD-L通路 PD-1是一种表达在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因最初发现PD-1的表达与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而被命名为PD(Programmed Death)[4]。后来研究发现HIV病毒特异性攻击的T细胞上有PD-1的表达,PD-1与其配体PD-L结合会抑

2015 年 NCCN 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

2015年NCCN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 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生率约为颅内原发肿瘤的10倍。8%-10%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颅内转移。尸检报道的结果甚至比这个概率更高。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病人得到了合适的治疗,最终并非死于脑转移。 尽管文献报道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概率最高,但是肺癌仍是最常见的颅内转移来源,约占颅内转移瘤的50%。乳腺癌患者因治疗手段的进步,患者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的发生率越来越高。80%的脑转移瘤发生在大脑半球,15%发生在小脑,5%发生在脑干。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分支血管较窄,所以转移瘤好发于此处。 MRI检查显示脑转移以多发为主,脑转移瘤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与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相似,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如头痛、恶心、呕吐以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 治疗概述 1.外科治疗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手术的死亡率已经从1988-1990年的4.6%下降到1997-2000的2.3%,手术切除+全脑放疗(WBRT)是目前颅内单发脑转移瘤的标准治疗之一。但是手术的效果和医院的规模以及手术医生的技术熟练程度相关。

Patchel将95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手术 +WBRT组。结果术后行WBRT明显减少了局部复发率(18%比70%, p<0.001)及神经相关死亡率(14%比44%,p=0.003),两组总生存期无显著性差异。 对于多发脑转移瘤来说,外科的作用仅限于获取病理或者减轻占位效应及颅高压症状。然而也有证据显示对一些预后较好的1-3个转移瘤患者手术切除可以延长生存期。 2.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 和外科手术相比,SRS微创,无手术相关死亡,水肿及放射性坏死等晚期并发症少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总的肿瘤体积比转移灶个数更能预测脑转移瘤患者SRS治疗后的生存期。 1项对205例行SRS的脑多发转移(4个或更多)患者的多重回归分析显示总体积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而转移灶个数对预后无明显影响。同一个研究另外一项分析提示总体积小于7cc且转移灶小于7个的患者亚群预后更好,这些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13个月比6个月,p<0.0005)。 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提示脑转移瘤总的治疗体积<5cc或者 5-10cc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大于10cc的患者,单发与多发脑转移患者生存期无明显差异。

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

《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 恶性黑色素瘤(MM)是恶性程度较高,临床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属于发病率前5位而死亡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由于以前MM发病率较低,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近年来其发病率增长迅速,而临床医生对其诊断和治疗与其它恶性肿瘤相比较为生疏。在MM的规范化诊断治疗方面,与西方国家也存在较大差距。 为宣传普及黑色素瘤知识并促进中国MM诊断治疗的规范化,2007年5月,在解放军南京八一医院秦书逵教授及北京肿瘤医院郭军教授的倡导下,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先后在杭州、南京等地召开了专家组会议。小组十几位专家教授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综合分析评价了国内外相关资料, 于2008年8月正式发布第一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并希望通过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补充,最终制定出适合中国患者的黑色素瘤诊治指南,为国内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临床实践工具。 1. 概述 MM是皮肤肿瘤的一种,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成,多由痣或色素斑发展而来,一旦进入快速生长期,则预后差、死亡率高。90%的MM发生于皮肤,最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腿部,可见于足底、指趾、甲下和头皮,少数发生于外阴、消化道和眼内。MM与鳞癌和基底细胞癌不同,后两种起源于表皮的角质细胞,预后较好。 早期MM经外科扩大切除后95%-100%可治愈。因此,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皮肤MM的早期临床表现为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溃不愈、边缘不整或有切迹和锯齿、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疱、瘙痒、刺痛等。进而可出现卫星灶、局部淋巴结肿大、移行转移(经由淋巴管在原发病灶与区域引流淋巴结之间形成皮下结节)和远处转移。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包括远处皮肤、淋巴结、肺、脑、肝、骨等。 MM预后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厚度、淋巴结转移个数及乳酸脱氢酶(LDH)等相关。通常,女性患者预后好于男性;发生于四肢的MM预后最好,躯干其次,头颈部最差;分期较早者预后较好;LDH较低者预后较好,LDH<0.8正常值者生存期较长;有1个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75%,有3个转移者为15%;浸润深度<1 mm者10年生存率>90%,浸润深度>4.5 mm者10年生存率为30%。 2. 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MM是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年增长率约3%-5%。MM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5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英国近5年来MM男性发病率增加了28%,女性增加了12%。美国2007年估计MM新发病例59940人,死亡约8110人。澳大利亚昆士兰和美国的南亚利桑那州为MM高发地区,发病率分别为40例/10万和30例/10万。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发病率较低,但增长迅猛。北京市八城区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MM发病率为0.2例/10万,2004年已达1例/10万。 MM的病因学在白种人中研究较多,主要认为其与日照相关。日光中的紫外线灼伤皮肤诱导DNA突变。紫外线中的UV A和UVB均可诱导MM的发生,但UVB在破坏黑色素细胞的某种基因并诱导MM发病中起主要作用。研究已证实,位于9号染色体短臂的p16或CDKN2A的基因突变是造成黑色素瘤高遗传易感性的主要原因。 亚洲和非洲地区的MM患者原发病灶多位于足跟、手掌、指趾和甲下等接触紫外线极少的地方,其病因尚不明确。不恰当的处理有可能诱导黑色素瘤的迅速生长,如刀割、绳勒、盐腌、激光和冷冻等。内分泌、化学、物理因素对MM的发生是否有影响尚不清楚。 3. 病理类型 MM常见病理类型有浅表扩散型、结节型、恶性雀斑样和肢端雀斑样;少见类型有促纤

宫颈癌2018年诊疗规范

宫颈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位于乳腺癌之后。据世界范围内统计,每年约有50万左右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5%,其中的80%以上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每年约有新发病例13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患病的高峰年龄为40~60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宫颈癌发病率分布有地区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另一方面,宫颈癌的发生可通过对癌前病变的检查和处理得以有效控制。西方国家的经验显示,宫颈癌的发生率在密切筛查的人群中减少了70%~90%。 本指南适用于宫颈鳞癌、腺癌及腺鳞癌,占所有宫颈癌的90%以上。部分特殊病理类型,如小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肉瘤等发病率低,目前国际国内尚未达成共识,故本指南不适合用于这些少见病理类型的宫颈癌。本规范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宫颈癌诊疗指南(如NCCN指南、FIGO指南等),并结合我国以往指南进行修订。在临床实践中,目前宫颈癌注重综合治疗理念,同时也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需结合医院的设备、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治疗。对于病情复杂的宫颈癌患者,临床医师应合理应用本规范,本规范未涵盖的,建议参加临床试验。

二、诊断 (一)病因学 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要因素。我国常见的高危型HPV包括16、18、31、33、45、52、58等。HPV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目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已在国内上市,可以按照适宜的年龄进行推广接种,以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 与宫颈癌相关的其他高危因素有:①不良性行为: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或丈夫有多个性伴侣;②月经及分娩因素: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延长,早婚,早育,多产等;③性传播疾病导致的炎症对宫颈的长期刺激;④吸烟:摄入尼古丁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影响对HPV感染的清除,导致宫颈癌特别是鳞癌的风险增加;⑤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服用口服避孕药8年以上宫颈癌特别是腺癌的风险增加两倍;⑥免疫缺陷与抑制:HIV感染导致免疫缺陷和器官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率升高;⑦其他病毒感染: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与宫颈癌病因的联系不能排除。其他因素如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卫生习惯不良、营养状况不良等也可能增加宫颈癌的发生率。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常见的症状为接触性阴道出血,异常白带如血性白带、白带增多,不规则阴道出血或绝经后阴道出血。晚期患者可以出现阴道大出血、腰痛、下

头颈部恶性肿瘤-nccn指南解读++

头颈部恶性肿瘤nccn指南解读 摘要:2010 版头颈部肿瘤 NCCN 指南较2009 版的内容有重大的更新,整合了已取得的重要临床数据,调整了部分治疗原则。主题词:头颈部肿瘤;临床指南;NCCN 中图分类号:R73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70X (2010 )07-0511-05 NCCN 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是由代表美国癌症研究和治疗最高水平的肿瘤中心组成的学术联盟组织编写,它的宗旨是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当前最佳的治疗建议,提高肿瘤治疗水平。 NCCN 指南制定专家组汇集多学科团队, 充分采用循证医学证据作为推荐标准;每条建议都拥有自己的共识分类,供医生使用时参考。头颈部肿瘤的种类及治疗手段复杂多样,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合作以获得最佳的治疗及随访,其指南在临床工作中尤为重要。本文对NCCN 鼻咽部:鼻咽癌中第6 版的T2a (肿瘤侵犯口咽和/ 或鼻腔,无咽旁间隙侵犯)归入第7 版的T1 ,而T2b (咽旁间隙侵犯)作为第7 版的T2(T2 不分a 、b)。而淋巴分期中的改变为:N1 增加了单侧和/或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最大径不超过6cm 。口咽:T3 增加肿瘤浸润会厌舌面。T4a 增加了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肿瘤侵犯喉,舌的外部肌肉,翼内肌,硬腭或下颌骨。T4b 增加了局部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下咽:T3 增加了肿瘤累及食管( 原为T4a) 。T4a 增加了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剔除食管累及。T4b 增加了局部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口咽、下咽淋巴结分期无变化。2010 版的头颈部

肿瘤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解读。1 按AJCC 分期第7 版对TNM 分期进行了更新几乎所有头颈部肿瘤分期中进行了更新的内容为在T4a 、T4b 分期中分别增加了描述性的说明:1.3 喉部TNM 分期声门上:T4a 增加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T4b 增加局部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声门型:T4a 增加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T4b 增加局部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并且在T4a 的描述时说明肿瘤侵犯穿过甲状软骨的外皮质,而在第6 版中为肿瘤侵犯穿过甲状软骨。声门下:T4a 增加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T4b 增加局部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T4a 为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T4b 为局部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但侵犯的具体结构变化不大。 1.1 唇癌和口腔癌TNM 分期T4a 增加了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唇) 肿瘤侵犯骨皮质,下牙槽神经,口底或面部皮肤( 如颏或鼻) 。( 口腔) 肿瘤侵犯邻近结构[ 如穿透骨皮质(下颌骨或上颌窦)进入舌的深部(外部)肌肉(颏舌肌、舌骨舌肌、舌腭肌和茎突舌肌),上颌窦,面部皮肤] 。N 分期未见变化。 1.4 大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TNM 分期T4a 增加中度浸润的疾病。T4b 增加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T4b 增加了局部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 1.2 咽部(包括舌底、软腭、悬雍垂)TNM 分期系统收稿日期:2010-07-05 肿瘤学杂志2010 年第16 卷第7 期1.5 鼻腔、鼻窦TNM 分期T4a 增加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T4b 增加局部非

抗肿瘤药物使用指南

抗肿瘤药物使用指南. 医院 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南 为正确合理地应用抗肿瘤药物,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复发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根据卫生部《抗肿瘤药物临床

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精神,特制定以下基本原则,请各临床科室认真组织学习,严格遵照执行。 (一)、权衡利弊,最大获益 力求患者从抗肿瘤治疗中最大获益,是使用抗肿瘤药物的根本目的。用药前应充分掌握患者病情,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权衡患者对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接受能力、对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的耐受力和经济承受力,尽量规避风险,客观评估疗效。即使毒副作用不危及生命,并能被患者接受,也要避免所谓“无效但安全”的不当用药行为。(二)、目的明确,治疗有序 抗肿瘤药物治疗是肿瘤整体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应针对患者肿瘤临床分期和身体耐受情况,进行有序治疗,并明确每个阶段的治疗目标。

(三)、医患沟通,知情同意 用药前务必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说明治疗目的、疗效、给药方法以及可能引起的毒副作用等,医患双方尽量达成共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治疗适度,规范合理 抗肿瘤药物治疗应行之有据,规范合理,依据各专科公认的临床诊疗指南、规范或专家共识实施治疗,确保药物适量、疗程足够,不宜随意更改,避免治疗过度或治疗不足。药物疗效相近时,治疗应舍繁求简,讲求- 2 - 效益,切忌重复用药。 (五)、熟知病情,因人而异 应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种族以及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耐受性、分子生物学特征、既往治疗情况、个人治疗意愿、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

合制定个体化的抗肿瘤药物治疗方案,并随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特殊年龄(新生儿、儿童、老年)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患者和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需使用抗肿瘤药物时,应充分考虑上述人群的特殊性,从严掌握适应证,制定合理可行的治疗方案。 (六)、谨慎处理不良反应 必须参见说明书谨慎选择、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充分认识并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施治前应有相应的救治预案,毒副反应一旦发生,应及时处理。 (七)、临床试验,积极鼓励 药物临床试验是在已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探索、拓展患者治疗获益的新途径,以求进一步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鼓励符合条

NCCN临床实践指南:急性髓系白血病(2015.V1)中文版

NCCN指南:急性髓系白血病(2015.V1) 【中文版】 医脉通2015-01-13 NCCN的AML专家组每年聚集一次更新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成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建议。这些建议是基于对最近发表的导致治疗显著改善或出现可能有诊断价值的生物因子新信息的临床试验的综述。最近几年取得的最大进步是APL患者的治疗,它作为理解疾病生物学怎样诱导治疗的典范。 点击下载指南全文>> NCCN指南:急性髓系白血病(2015.V1) 【初始评估】 初始评估AML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根据一些因素比如先前的毒性接触史,先天脊髓发育不良和核型或分子异常,描绘疾病过程,这可能提供影响患者对化疗法反应的诊断信息和复发风险。第二个目的集中于患者特异性因素,包括合并症的评估,这可能影响个体对化疗法耐受的能力。当决定治疗时,应考虑疾病特异性和个体患者因素。 病情检查 对于疑似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评估和初始病情检查包括综合病史和物理检查。实验室评估包括血液化学和全血细胞计数(包括血小板和差别)。细胞遗传学骨髓分析(染色体组,使用或不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AML诊断的确立是必要的。一些分子标记(比如FLT3,NPM1, CEBPA, KIT)的评估对风险评估和预后很重要,还可能指导治疗决策。可以利用更多的综合专家组,一些机构可能建立了测序专家组,扩展已鉴定的标记范

围。近代研究已经报道了大量的AML患者分子异常对预后的影响。根据院内诊疗,在诊断或复发时需要大量的骨髓进行分子研究。请与当地的病理学家协商怎样使样品采集最优化。如果在患者的治疗中心,分子检测不可用,建议在外部参考实验室进行评估。 髓外表现,包括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对AML患者来说不常见。对于表现出明显CNS标记或症状的患者,应当使用适当的成像技术,比如X光照射,CT,MRI检测颅内出血,柔脑膜疾病或脑和脊髓的大规模损伤。然而,如果症状持续,不包括出血和大量损伤,一旦凝血障碍停止,大量的血小板维持可用,患者应行腰椎穿刺(LP)进行诊断和可能的治疗决策。AML患者诊断期间进行LPs定期检查是不值得的。但是,对于患有高危CNS疾病的患者,比如单核细胞变异或白细胞计数增加(>40,000/mcL ),应当把诊断性的LP作为缓解状态文件的一部分。对于患有单一性髓外疾病(通常指髓外肉瘤,粒细胞肉瘤或绿色瘤)而没有明显骨髓疾病的患者,初始治疗应当以系统诱导化疗为基础。在紧急情况下,放射疗法和外科手术应当与系统化疗法相结合;但是,如果这些方法都需要,应最好延迟至细胞计数恢复以后,以避免额外毒性。 凝血障碍在很多白血病中是很常见的症状,使用临床实践标准来筛查凝血障碍,通过评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激活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活性作为初始评估/病情诊断的一部分,这应该在任何侵袭性检查之前进行。是否进行心脏评估是由个体风险因素决定的,比如心脏疾病的病史或症状,是否使用过心脏毒性药物或进行过胸部辐射。所有新诊断的AML患者都应该进行人白细胞抗原(HLA)分型,这些患者应当考虑进行异体TCT。对于<60岁且无有利细胞遗传学风险的患者,建议对其家庭成员进行HLA分型,而组织分型应扩大至包括非亲缘供者。对于有任何非有利风险的患者,应当在患者接受诱导化疗法恢复时开始骨髓搜寻,而不是等到达到缓解之后再搜寻。很多机构常规使用HLA分型为显示出HLA特异性抗原同种异体免疫的患者筛选供者。对于未能对HLA匹配骨髓反应的患者,应使用皮质类固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或利妥昔单抗来减少同种异体免疫。 诊断 最初,AML的分类系统是由FAB系统定义的,它依赖于细胞化学染色和形态学来区分AML和ALL,根据骨髓和单核细胞的变异程度对疾病进行分类。1999年,WHO发展

新版中国黑素瘤诊治指南解读2012_斯璐

新版中国黑素瘤诊治指南解读 100142北京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斯璐,郭军 【摘要】黑色素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2008年欠发达地区的男女发病率分别为0.7/10万和0.6/10万,死亡率均为0.3/10万。我国每年新发黑色素瘤病例约2万例,黑色素瘤已成为严重危及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为了提高黑色素瘤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和研究水平,积极学习和应用国内、外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黑色素瘤临床实践指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于2007年5月成立了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并组织多学科专家参与,于2008年制定了“中国黑色素瘤专家共识第一版”,后经专家研讨会多次讨论、反复修订并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1版)”。 【关键词】黑色素瘤;中国;指南;解读 中图分类号:R7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460(2012)02-0172-02 Interpretation of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melanoma in China(new version of2011)SI Lu,GUO Jun.Department of Melanoma and Kidney Cancer,Peking University Cancer Hospital,Beijing 100142,China 【Abstract】Melanom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nd progressive malignancies.The melanoma morbidity of male and female population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were0.7and0.6per100000persons respectively,and the melanoma mortality were0.3per 100000persons in2008.About20000melanoma patients are newly diagnosed annually and melanoma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health threatening disease in China.Melanoma Branch came into being on May of2007at the call of 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CSCO)in order to enhance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and comprehend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s.Several spe-cialists from different fields participated into shaping the preliminary guidelines which was refined time and again.Finally,new version of2011guidelines was created. 【Key Words】Melanoma;China;Guidelines;Interpretation 2011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是在《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09版》基础上,更新了国际最新的治疗进展和我国的临床实践经验,经专家研讨会并反复广泛征求意见而制定的。 新近发表在BMC Cancer杂志的522例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肢端和粘膜黑色素瘤为我国黑色素瘤的主要病理亚型。我国黑色素瘤患者的原发灶厚度较厚,多数合并溃疡。分期、厚度为我国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皮肤黑色素瘤预后好于粘膜黑色素瘤。今年发表在Clin Cancer Res和Eur J Cancer上的2篇文章对502例我国黑色素瘤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分析,发现BRAF突变率为25.9%,其中87.3%为V600E突变,CKIT突变率为10.8%,扩增率为7.4%。发现KIT基因和BRAF基因突变为皮肤黑色素瘤独立预后不良因素,KIT基因突变为粘膜黑色素瘤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对于病理分型,国际上倾向于针对分子生物学特征、临床组织学特征和基因变异之间的关系将黑色素瘤分为四种新的基本类型:肢端型、粘膜型、慢性日光损伤型(CSD)和非慢性日光损伤型(Non-CSD,包括原发病灶不明型)。其中日光损伤型主要包括头颈部和四肢黑色素瘤,日光暴露较多,高倍镜下可观察到慢性日光损伤小体。新的分类法更有利于临床应用,包括分期、预后的判断以及治疗计划的确定等。 辅助治疗的改动较大,标准干扰素辅助治疗除引用国外原有的标准剂量(20MIU/m2d1-5?4w+ 10MIU/m2tiw?48w)外,同时增加了中国患者的治疗经验(15MIU/m2d1-5?4w+9MIU tiw?48w,引自

黑色素瘤诊治指南

黑色素瘤诊治指南 定义 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一种高度恶性的黑色素细胞肿瘤,易发生转移,主要涉及皮肤,是由遗传性基因变异和所处环境的风险导致的,最重要的外源性致病因素是暴露在紫外线的照射中。 流行病学 近年来黑色素瘤已成为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年增长率约为3%~5%。2010年全球黑色素瘤新发病例达到了199,627例,死亡例数为46,372例。据统计2008年,发达地区黑色素瘤男性和女性发病率分别为9.5/10万和8.6/10万,死亡率分别为1.8/10万和1.1/10万;欠发达地区的男女发病率分别为0.7/10万和0.6/10万,死亡率均为0.3/10万[1]。2010年美国黑色素瘤男女发病率分别为12.6/10万和9.5/10万。澳洲昆士兰地区和美国的南亚利桑那州为黑色素瘤的高发地区,发病率分别为44/10万和26/10万。欧洲约10~20/10万[2]。 我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黑色素瘤发病率与欧美国家相比相对较低,但发病率增长较快。据国内资料统计,香港2002年男性发病率为0.8/10万,女性0.6/10万;上海市1995年男性发病率为0.2/10万,女性0.3/10万,2005年则分别为0,5/10万和0.4/10万;北京市1998年男性和女性发病率分别为0.3/10万和0.2/10万,2004年已上升至0.8/10万和0.5/10万。 病因 皮肤黑色素瘤的病因目前唯一的证据是与过度接受紫外线照射相关。日光中的紫外线灼伤皮肤并诱导DNA突变。紫外线中的UVA(Ultraviolet A)和UVB(Ultraviolet B)都能诱导黑色素瘤的发生,但UVB是对黑色素细胞中某种基因起破坏作用并诱导发病的主要原因。UVA 还能抑制免疫系统的某些功能,从而加速肿瘤的形成。白种人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浅表扩散型和结节型)与长期或间歇性高强度的紫外线照射明确相关。另外光敏型皮肤易生雀斑,有大量普通痣或发育异常的痣以及皮肤癌家族史等通常被认为是发病的高危人群。亚洲(包括我国)和非洲地区黑色素瘤患者的原发病灶多位于足跟、手掌、指趾和甲下等接触紫外线极少的地方,其病因仍不明确。不恰当的处理有可能诱发色素痣恶变和迅速生长,如刀割、绳勒、盐腌、激光和冷冻等局部刺激。内分泌、化学、物理因素对黑色素瘤的发生是否有影响还不得而知。 病理解剖 病变多发生于真皮和表皮交界处,瘤细胞类似痣细胞,但明显异型,细胞间质和细胞内充满黑色素,根据细胞形态和黑色素量的不一, 可分5型:

NCCN--黑色素瘤指南

NCCN 2016 指南:黑色素瘤的诊疗 2015 年11 月NCCN 对其黑色素瘤指南作了更新,现将其更新及内容总结如下。 更新 1. 目前研究只证实大剂量易普利姆玛改善无复发生存,尚未证实其延长总生存的作用,仍推荐III 期黑色素瘤(前哨和临床淋巴结阳性)辅助治疗中可采用大剂量易普利姆玛治疗,但要注意副作用。 2. 可以在病灶内注射疱疹病毒治疗(T-VEC)。 3. 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疾病的一线治疗中推荐威罗非尼+ 克比替尼(cobimetini b)作为优选治疗方案,亦可作为二线或后续治疗选择,与单药威罗非尼相比改善无病生存,对总生存的作用尚不清楚。 4. 对原发皮肤黑色素瘤不推荐遗传学检查,没有远处转移时也不推荐BRAF 检测。 5. 单纯促纤维增生性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阳性的标准和预后意义不清。 黑色素瘤的风险因素 1. 阳性家族史; 2. 既往黑色素瘤病史; 3. 不典型的或发育异常的痣; 4. 遗传突变 日光暴露有助于黑色素瘤的发生。 黑色素瘤分类 1. 非长期阳性暴露性损害(非-CSD):皮肤黑色素瘤,并非由长期阳光暴露诱导所致。 2.CSD:皮肤黑色素瘤,由长期阳光暴露诱导所致,存在明显的日光性弹性组织变性。 3. 肢端型:黑色素瘤位于脚底、手掌或甲下。

4. 粘膜型:黑色素瘤位于粘膜。 活检 可疑病变进行切除活检是优选方法,应尽量保证切缘阴性,注意不要影响前哨淋巴结活检。某些特殊位置不适合切除活检:颜面、手掌、脚底、耳、手指末节、甲下或特别巨大的损害。可行损害全层切除或打孔器活检,但不应影响局部根治性治疗。初起活检无法诊断或指导治疗时可行窄带切除再活检。刮取活检会影响诊断和损害厚度评估,但胜于无诊断。 病理报告 微卫星灶:采用Breslow 测量、位于侵袭性肿瘤之上并与之至少间隔0.3 mm 正常组织、位于真皮网状层、脂膜层或血管的、直径超过0.05 mm 的肿瘤巢。 过渡性转移:皮肤或皮下组织淋巴管内肿瘤,距离原发灶超过 2 厘米,但尚未超过最近的区域淋巴结。 AJCC 将黑色素瘤分成三类:局限性损害,无转移的证据(I 和II 期);区域性损害(III 期);转移性疾病(IV 期)。 对局限性损害者Breslow 肿瘤厚度、溃疡和有丝分裂率是预测结果的三个最重要的特征,指南还推荐报告中应加入垂直生长期(VGP)、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退缩改变。如果在初始活检或宽切缘活检中发现微卫星病灶也要报告,此时至少为N2c、IIIB 期。 对发生淋巴结转移者,转移淋巴结数量以及淋巴结临床状态(可触及和不可触及)是最重要的生存预测因素。前哨淋巴结阳性者预后因素包括阳性淋巴结、前哨淋巴结的肿瘤负荷、原发肿瘤的厚度、有丝分裂率和溃疡以及患者年龄。对于临床淋巴结阳性者预后因素包括阳性淋巴结数目、原发肿瘤溃疡以及患者年龄。 对发生远处转移者转移的位置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AJCC 提出了 3 个危险分类:皮肤软组织和远处淋巴结转移、肺转移和非肺的内脏转移。乳酸脱氢酶(L DH)升高也是IV 期肿瘤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NCCN 委员会推荐报告中至少包括Breslow 厚度、溃疡状态、有丝分裂率、深度和边缘状态、是否有微卫星灶、是否为单纯促纤维增生性恶性黑色素瘤、≤ 1 mm 非溃疡性且有丝分裂率不能计算的损害的Clark 水平。III 期者应报告阳性淋巴结和总的受检淋巴结数量、肿瘤是否侵犯结外、阳性前哨淋巴结的大小和位置。IV 期应报告所有转移灶的位置和LDH。 临床分期

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2008年第一版)

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 (2008年第一版) 目录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三、病理 四、临床病理分期 五、治疗流程及原则 六、辅助治疗 七、手术治疗 八、放疗 九、全身治疗 十、随访 1

一、概述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MM)是皮肤肿瘤的一种,与鳞癌和基底细胞癌不同。后两种起源于表皮的角质细胞,预后较好。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形成的,多由痣或色素斑发展而来,一旦进入快速生长期,则预后差、死亡率高。恶性黑色素瘤90%发生于皮肤,最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腿部,足底、指趾、甲下、头皮等部位也不少见;少数发生于外阴、消化道和眼内。 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经外科扩大切除术后95%-100%可治愈。因此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皮肤MM的早期临床表现为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溃不愈,边缘不整或有切迹、锯齿,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泡、瘙痒、刺痛等。进而可出现卫星灶、局部淋巴结肿大,移行转移(原发病灶与区域引流淋巴结之间的皮下结节,通过淋巴管转移)和远处转移1。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包括远处皮肤淋巴结、肺、脑、肝、骨等部位,有文献报道仅发生肺转移的预后好于其它远处转移2。 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与性别、年龄、部位、肿瘤厚度、淋巴结转移个数及LDH等相关3。通常来说女性预后好于男性,四肢最好,躯干其次,头颈部预后最差;分期越早预后越好,LDH 越高预后越差。淋巴结有1个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75%,有3个转移的为15%;浸润深度<1mm的10年生存率>90%,浸润深度>4.5mm的10年生存率为30%;2008年ASCO会上报道LDH<0.8正常值的患者较LDH高的患者总生存明显延长4。 二、流行病学与病因学:恶性黑色素瘤是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年增长率约3-5%5。英国近5年来MM男性发病率增加了28%,女性增加了12%。据报道美国2007年估计MM 新发病例59940人,死亡约8110人。澳大利亚昆士兰和美国的南亚利桑那州为MM的高发地区,发病率分别为40/10万,30/10万6。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发病率低,但是增长迅猛。北京市八城区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为0.2/10万7,2004年其发病例率已达1/10万。MM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50岁以后随年龄 2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新)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2-08-01 10:16 (征求意见稿) 目录 第一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权衡利弊,最大获益 二、目的明确,治疗有序 三、医患沟通,知情同意 四、治疗适度,规范合理 五、熟知病情,因人而异 六、不良反应,谨慎处理 七、临床试验,积极鼓励 第二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一、抗肿瘤药物的管理 (一)分级管理 (二)使用管理 (三)配置管理 (四)人员资质管理 二、落实与督查 第三章各类抗肿瘤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一、细胞毒类药物 (一)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 (二)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 (三)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 (四)作用于DNA复制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五)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M期干扰微管蛋白合成的药物 (六)其他细胞毒药物 二、激素类药物 (一)芳香化酶抑制剂 (二)雌激素和抗雌激素 (三)雄激素与抗雄激素 (四)孕激素 (五)RH-LH激动剂/拮抗剂 三、肿瘤分子靶向和生物治疗 (一)生物反应调节剂 (二)单克隆抗体

(三)细胞分化诱导剂 (四)细胞凋亡诱导剂 (五)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 (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七)基因治疗 (八)多靶点小分子抑制剂 四、肿瘤治疗辅助药物 (一)造血生长因子 (二)止吐药 (三)镇痛药 (四)抑制破骨细胞药 (五)神经精神用药 第四章各类肿瘤的治疗原则 一、头颈部恶性肿瘤 (一)鼻咽癌 (二)鼻腔和鼻旁窦恶性肿瘤 (三)喉癌 (四)甲状腺癌 二、胸部肿瘤 (一)非小细胞肺癌 (二)小细胞肺癌 (三)胸腺肿瘤 (四)恶性胸膜间皮瘤 三、消化系统肿瘤 (一)食管癌 (二)贲门癌 (三)胃癌 (四)结直肠癌 (五)胆管癌、胆囊癌 (六)胰腺癌 (七)肝癌 四、乳腺癌 (一)复发转移乳腺癌药物治疗 (二)可手术乳腺癌术后抗肿瘤药物治疗 五、泌尿系统、男生殖系统肿瘤 (一)肾上腺肿瘤 (二)肾脏肿瘤 (三)尿路上皮癌 (四)前列腺癌

NCCN临床实践指南:非小细胞肺癌(2020.V6)

NCCN临床实践指南:非小细胞肺癌(2020.V6)要点 2019年12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指南2020年第2版,相对于2019版,新版指南系统性治疗方面又有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1、靶向治疗 EGFR突变阳性患者的一线治疗(NSCLC-19) (2020.V2)

新增:厄洛替尼+雷莫芦单抗作为“其他推荐”治疗方案,属于2A类。厄洛替尼+贝伐珠单抗作为“特殊情况下有用”的治疗选择,属于2B类。 (2020.V1) 新增了一条关于系统性治疗的脚注说明:如果系统性治疗方案中包含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则医生应注意此类药物的半衰期较长,并且当将检查点抑制剂与奥西替尼联合使用时应报告不良事件的数据。 奥西替尼治疗中进展的后续治疗(NSCLC-20) (2020.V1) 对于有症状的多发病灶,新增1条脚注说明:在进展时考虑进行活检以排除SCLC转化。 厄洛替尼、阿法替尼、吉非替尼或达克替尼治疗中进展的后续治疗(NSCLC-21)

(2020.V1) 对于有症状的多发病灶,脚注说明作了修改:对于进行性软脑膜病,考虑给予奥希替尼(无论T790M状态如何)或厄洛替尼脉冲式给药。在Bloom研究中,奥西替尼的使用剂量为160mg。 ROS1重排阳性患者的一线治疗和后续治疗(NSCLC-25) (2020.V1) 对于一线治疗后进展,新增1条脚注说明:应谨防一些亚群患者在停用TKI抑制剂后出现复燃现象。如果发生复燃,必须重新启用TKI抑制剂。

2、免疫治疗 PD-L1表达阳性(≥1%)且EGFR、ALK、ROS1、BRAF阴性或未知和无使用帕博利珠单抗或Atezolizumab禁忌证的患者的一线治疗和后续治疗(NSCLC-28,29) (2020.V2) 增加了以下治疗选择:(也适用于NSCL-29) ?卡铂+白蛋白紫杉醇+ Atezolizumab作为“其他推荐”治疗方案,属于2A类。

恶性黑色素瘤内科治疗临床路径版恶性黑色素瘤内科

恶性黑色素瘤内科治疗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恶性黑色素瘤内科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 1.恶性黑色素瘤II期-III期,需行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 2.无手术指征的IIIb、IV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 3.复发或转移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NCCN黑色素瘤指南(2015)》以及2013版卫生部《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 1.高危因素:不典型(发育不良)痣或黑色素瘤家族史、光导致色素沉着的皮肤、不容易晒黑皮肤、红色头发人种、强的间断日光暴露、日晒伤、多发黑色素细胞痣等。 2.临床症状:皮肤恶性黑素瘤的临床症状,包括皮损的非对称性、不规则的边缘、颜色不均一、皮损直径超过5-6mm或短期内皮损增大迅速、皮损早期出现增生隆起,可总结为ABCDE法则。此外皮损可出现卫星灶、出血、瘙痒、压痛、溃疡及区域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等症状。 3.辅助检查:,必查项目包括区域淋巴结B超(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胸部(X线或CT)和腹部(B超、CT或MRI),根据临床症状或经济情况可行全身骨扫描及头颅检查(CT或MRI)。对于发生于下腹部皮肤、下肢或会阴部黑素瘤,要注意行盆腔影像学检查(B超、CT或MRI)。有条件者,可做PET-CT全身扫描,PET-CT全身扫描尤其适用于未确定原发灶患者、查找亚临床转移灶及III/IV期患者。

4.组织病理学诊断阳性为确诊标准。 (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0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恶性黑色素瘤疾病编码,有明确病理细胞学诊断。 2.符合化疗适应症、无化疗禁忌症。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传染病四项、凝血功能、LDH; (3)区域淋巴结B超(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胸部(X线或CT)和腹部(B 超、CT或MRI)。对于发生于下腹部皮肤、下肢或会阴部黑素瘤,要注意行盆腔影像学检查(B超、CT或MRI)。心电图; (4)细胞学检查、病理检查。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超声心动图; (2)根据临床症状或经济情况可行全身骨扫描及头颅检查(CT或MRI)。经济情况好的患者可以行PET-CT检查,尤其适用于未确定原发灶患者、查找亚临床转移灶及III/IV期患者。 (3)对于原发于下腹部皮肤、下肢或会阴部的黑色素瘤,要注意行盆腔影像学检查(B超、CT或MRI),了解髂血管旁淋巴结情况。 (4)合并其他疾病的相关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