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名词解释

考古学--名词解释
考古学--名词解释

一个完整的名词解释都包括那几方面内容:

1.简单介绍(比如说红山文化,开头先来一句: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2.时间(哪个朝代的)

3.地点(一般指发现地或应用的地方等)

4.包含内容(都发现了什么或者是干什么用的或者有什么特点或者有的名词需要说一下其形制等)

5.简述历史(诸如延续年代等亦可归入时间范围里面去)

6.意义(一句话概括意义及重要性)一般不一定说全,只要这几点里有的都说上且说对均可拿满分。

空首布

空首布是中国早期的金属铸币,有耸肩和平肩两种,大小不一。1956年山西省侯马出土的耸肩尖足空首布,形体较大,一般通高为

13~15厘米左右,每件重量(含布首泥芯)在34~44克之间,这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平肩空首布一般体形稍小,有的上面铸有地名。金属铸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商业交换的发展,而商业交换的一般发展途径是从实物交换经一般等价物再形成为金属铸币作中介的,故中国这种最初的铸币形式多取自生产工具,空首布就是仿照农业工具bo的形式。

越窑

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也称“秘色窑”。在越州境内(今浙江余姚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鳖唇山东晋时期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甄”,许浑“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进贡瓷器动辆万件;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饕餮纹

饕餮纹,青铜器常见纹饰。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故也称兽面纹.饕餮是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长的下唇。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据此,宋代的金石学家将青铜器上的动物颜面形象或以动物颜面形象为主的纹饰称之为饕餮

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北京猿人大约在60万年前来到周口店,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了近40万年。到约20万年前,北京猿人才离此而去。北京猿人的颧骨较高。脑量平均仅毫升。身材粗短男性高约

156厘米,女性约144厘米。腿短臂长,头部前倾。有些学者认为,当时已会制造骨角器。除狩猎外,可食的野果、嫩叶、块根,以及昆虫、鸟、蛙、蛇等小动物也是日常的食物来源。在北京猿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表明北京猿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青铜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今人谓之青铜,而古人则将这种合金称之为金,文献中所讲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色泽光亮等特点,非常适用于铸造各种器具。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

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

百炼钢

我国古代将炒钢经反复折叠锻打变形而制成的钢及其工艺。多次反复锻打可排除钢中夹杂物,减少残留夹杂物的尺寸,从而使其成分趋于均匀,组织趋于致密,细化晶粒,改善钢的性能。除“百炼”外,古代还有“五十炼”、“三十炼”、“七十二炼”、“九炼”之说。中国古代许多宝刀、宝剑都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明宋应星

《天工开物》中说:“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可见百炼钢是质量优良的钢。

凭几

古时供人们凭倚而用的一种家具,形体较窄,高度与坐身侧靠或前伏相适应。可见是供辅助用的家具。

李柏文书

20世纪初以来,我国西北地区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古代竹木简牍和纸帛文书,在书法史上《李柏文书》就是其中最有价值和代表意义的作品之一。它出土于新疆,共有三张纸,是一封信札的三次草稿,文稿现藏于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根据史书可知,书写者李柏与王羲之同时代,大约生活在东晋咸和至永和年间(330—350年),所写的字基本上属于行书,仍带有明显的隶书笔意,笔画提按分明,尤其是第一稿,墨色较

浓,笔画较粗重,隶意最多;而第二稿、第三稿的书写比较随便,连笔增多,气势更加连贯畅达,行书的特点更鲜明。《李柏文书》的出土,为研究东晋时代的书法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石家河文化

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为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该文化出现如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在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冶铜业的出现。琢玉工艺崛起,特色鲜明,玉器有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玉蝉、玉鸟、玦、璜形器等,都属于小型玉器。邓家湾遗址的个别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达数千件之多。所塑有鸟、鸡、猪、狗、羊、虎、象、猴、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这些陶塑可能供原始巫术、祭祀活动之用,邓家湾似为专门产地,通过交换输往各地。石家河文化晚期大小墓差别悬殊。肖家屋脊一座大型土坑墓长3米多,随葬品百余件;另一座成人瓮棺中有小型玉器56件,居该文化已发现的玉器墓之首。钟祥六合大多数瓮棺内随葬玉石器及玉石料。这些表明人们以玉器为财富。一般认为,该文化已处于原始社会瓦解阶段。

半坡文化

约前5000-前4300年,仰韶文化发源于黄河中游,今陕西西安东滻河东岸半坡村。其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遗址的早期遗存为代表。现发现40余座建筑遗址。据推测,这些或圆或方的建筑,可能是母系氏族成年妇女过配偶生活的住房,住房之间散置许多储藏窖穴。半坡类型的工具用石、骨、角、陶制成,有开垦耕地、砍劈用的石斧、石锛、石铲,收割禾穗的石刀、陶刀,加工谷物的石碾、石磨盘、石磨棒等。生产以农业为主,发现粟的遗存。主要家畜是猪、狗、鸡,黄牛可能也已家养。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出土许多石、骨镞和石网坠,还有些带倒钩的鱼叉、鱼钩以及石矛。有一种制成颗粒状麻面的陶锉,可能是鞣制皮革的工具。陶器以粗质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最常见的是粗砂陶罐、小口尖底瓶和鉢所组成的一套生活常用器。在圆底鉢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22种不同的刻划符号,有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

夏家店上层文化

中国北方重要文化遗址之一,得名于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遗址。之所以命名为“上层文化”,乃是为了与同样在夏家店垂直出现年代稍早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相区别。夏家店上层文化属晚期青铜文化,距今3000年左右,分布范围北至查干沐沦河、乌尔吉沐沦河流域,东南到凌河上游,东北至敖来河、孟克河,西南达承德地区,以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最为密集,系中华民族史上影响较大的北方少数民族东胡族所创造,被史学界称为“东胡文化”。先后出土了多为本土铸造的大量青铜器,融中原和漠北青铜文化于一体,与中原同期青铜文明互相影响、互见短长,工艺精湛,特色鲜明。

夏家店上层文化

中国北方的晚期文化。年代相当于公元前1000~前3000年。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及辽宁省朝阳地区、河北省承德地区。据,西拉木伦河以北的林西县大井遗址的数据,年代相当于商周之际;而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以南的遗存,年代都比较晚。在燕秦长城以南地带发现的遗存,都较燕秦所代表的战国时期的文明为早。该文化最早在内蒙古赤峰的红山后遗址发现,当时称为赤峰第二期文化。1960年在赤峰夏家店遗址发掘时,从所谓赤峰第二期文化中分析出一些不同时代与文化的遗物。为区别于以前的认识,另称之为夏家店上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

中国北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最初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夏家店遗址下层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燕山山地和辽西及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5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所表现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工具有磨制的石铲、石刀和打制的石锄等。饲养牛、马、猪、狗等家畜。居址多位于沿河两岸的高地上。较大的聚落周围有石砌或夯土筑成的城墙及壕沟,聚落内的房屋从数十

至百余座不等。居室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土坯、石块垒砌成的地面房。聚落附近有墓地,大甸子墓地埋有墓近千座,排列密集而有规律。墓葬的大小、随葬品的种类与数量存在差别,反映出当时居民已有贫富与等级的差异。该文化的青铜器主要是耳环、指环、杖首等小件物品,但已掌握用内外范铸造薄壁铜器的技术。另有金耳

环等。居民盛行占卜习俗。陶器上彩绘各种图案,多以白色画出云纹,用红色勾勒填地,有些纹样与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相似。

鸟虫书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又称虫书、鸟书、鸟篆、鱼书。是以篆书为主体的一种美术字体。开始仅在篆书笔画之外连缀一些鸟或虫的形状,后发展到以鸟虫形状代替篆书笔画。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上常用鸟虫书作纹饰。鸟虫书开始只是为了美观,后因其笔画复杂,花样繁多,难于仿造,也用它写证件,亦多用于符信印鉴。鸟虫书的字体结构随意改造,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是一个骈枝。

东下冯遗址

东下冯遗址位于山西省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青龙河南北两岸的台地上,是夏商时期晋南地区的典型遗址,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以东下冯类型遗存和二里岗文化时期的遗存最为重要,东下冯类型时期发现有里外两层沟槽,平面呈回字形,沟壁上发现有窑洞式房子和储藏室等。二里岗时期发现有城址。该城址内西南角发现有一组排列有序的圆形建筑。发现的遗物有陶器、骨器、铜器、石器等。东下冯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探讨夏时期晋南地区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与发展、夏商文化变迁的研究。

走马楼孙吴简牍

1996年考古工作者于长沙市走马楼发掘了历代古井50余口。在其中一口袋状圆井内,出土了带有三国时期孙吴纪年的简牍约10万片,包括竹简、大木简和木牍、封检和和签牌等。走马楼吴简的内容主要为地方文书档案,包括司法文书、黄簿民籍、名剌、缴纳赋税以及出入仓库的簿籍等种类。简牍的字体介于隶书、楷书、行书之间,还有一些优美的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走马楼孙吴简牍的发现,为研究三国时期吴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及相关典籍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走马楼简牍

走马楼简牍是在长沙市中心的五一广场出土的一批简牍,主要包括三国吴国纪年简牍和西汉简牍。其数量超过历代简牍的总和。1996

年长沙在市中心修建平和堂商业广场时,三国吴国简牍在一口井里被发现。总数量高达14万余枚,超过中国历代简牍出土的总和。2003年位于走马楼的湖南省供销社修建综合楼,在新发掘的8号井内再次发现多枚西汉简牍。简牍总数达到1万余枚,主要是汉武帝时期的行政文书。走马楼简牍对研究吴国及西汉历史制度等有重大意义。

马王堆汉墓

中国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位于湖南长沙东郊。共3座。1972年发掘1号墓,1973~1974年发掘了2号和3号墓。据墓中出土印章、简文及《史记》和《汉书》记载,2号墓墓主是第一代侯利仓,死于汉惠帝二年(前193);3号墓墓主可能是利仓儿子、第二代侯利豨,下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1号墓墓主应是利仓妻子,下葬年代在文帝十二年以后数年至十几年间,其尸体至今保存完好,其墓葬形制及葬式值得研究。三座墓随葬有大量“谴策”竹简、医简、帛书、彩绘帛画和兵器、乐器、漆器等器物,其中已判明的帛书有28种、计12万余字,分为六艺类、诸子类、兵书类、数术类、方术类和地图类等,是中国考古学史上一次重大发现。这几座墓的发掘,为研究汉初的社会经济及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镇墓兽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在楚国墓葬中已发现数百件用于镇墓辟邪的木雕镇墓兽。年代从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晚期。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早期多为单头单身,战国中期的式样与数量最多,为单头单身与双头双身两大类。这一时期,镇墓兽主要以木、骨质为主,陶质极少。及至魏晋隋唐时期,镇墓兽大量流行,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五代以后,镇墓兽逐步消失。

长沙窑

长沙窑创始于唐代,窑址首先发现于今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故而又称铜官窑,晚唐至五代是其盛期,而衰于五代,产品以青釉为主,器物为家用寻常品,壶和罐的造型多样,其突出成就是创烧了釉下彩绘装饰新工艺。早期釉下彩为彩斑装饰,即在瓷坯上用铁或铜料涂上斑块,烧成褐斑或绿斑。也有彩斑和模印贴花装饰相结合,即以人物,狮子等模印纹样贴在罐、壶等器物上,再在这一部分涂上褐色彩斑,经高温一次烧成。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为成熟的釉下彩绘工艺,是以铁料或铜料在坯上直接绘成图案花纹,再施青釉,经高温烧成釉下褐、绿彩,也有先在坯上刻划出纹饰轮廓线,然后在线上填绘褐绿彩,再施青釉,经高温一次烧成,这种釉下彩绘工艺对今后中国釉下彩瓷器装饰艺术以很大影响,以文字、以诗作为装饰是长沙窑瓷装饰艺术的一大特点。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是一处大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仰韶文化类型。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距今6800年~6300年。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作坊区、氏族公共墓地三个部分。共发现有房址

45处,围栏旧址2处,窖穴200余处,窑址6处,墓葬250处,文化堆积非常丰富。遗址墓葬区内的墓葬比较集中,按血缘关系呈一定顺序排列,葬式分屈肢葬和仰身直肢葬两种。遗址内出土的彩陶器较多,以红地黑花为主,图案有几何形和动植物形象。陶器上还有至今仍不可识读的标志符号,可能是中国早期文字的雏形。半坡遗址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它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影青瓷

影青瓷也叫映青瓷,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称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所以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窗”之句,玉枕指的就是青白瓷枕。元代的青白瓷产品有的还印有“玉出昆山”和“玉出昆冈”铭款。南宋时大量生产,而且“著行海内”,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当时的影青瓷绝大部分为薄剔而成的透明飞凤等花纹。这些花纹由技艺高超的陶瓷艺人在坯体上刻制之后,以透明青釉,高温烧制而成

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永乐宫

道教宫观,奉祀吕洞宾,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原址在中国山西芮城县永乐镇。最初为吕公祠,或因吕仙传说而建。金代末年,改祠为观,后毁于火灾。元世祖中统三年,马真皇后敕令升观为宫,名大纯阳万寿宫,后又更名永乐宫。当时由全真道士宋德方住持,永乐宫渐成为全真道的大丛林。明清两代几经修建,至今存有四殿。

1959年,永乐宫得以保存的全部建筑并壁画,依原样迁于芮城县龙泉村。永乐宫布局疏朗,中轴线上由南至北分别为山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永乐宫是现存最早的道教宫观之一,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组元代建筑,宫内保存着举世闻名的元代壁画艺术,三清殿和纯阳殿内的壁画尤为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细石器文化

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距今10000—7000年。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以细小打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石器原料主要为石髓、玛瑙、燧石等。有多角锥状石核、细长石片(石叶)、小石片等,已出现复合工具,如以小长石片嵌在骨刀上使用,并已广泛使用弓箭。峙峪文化、许家窑文化均具细石器文化的原始面貌;细石器文化繁盛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如我国最早的细石器文化发现于河南灵井、陕西大荔沙苑等地;可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甚至可以延续到铜石并用的时代。我国细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一带。细石器文化传统可能与当时人类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有关。

模印拼嵌画像砖墓

墓内壁面用模印画像砖拼嵌成大幅砖画的东晋南朝墓葬,分布于南京市及附近的丹阳县等地。其做法是将画像按粉本分别模印在多块砖坯上,入窑烧成砖后,再拼嵌在墓壁上。模印拼嵌砖画,是在1

块单砖构成1幅图像的画像砖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到东晋末南朝初出现了由多达数十块到数百块砖构成的大幅画面。这些砖画是研究东晋南朝绘画艺术、服饰制度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里坊制

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汉代的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开始是坊市分离,规格不一。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到唐代后期,在如扬州等商业城市中传统的里坊制遭到破坏。坊市结合,不在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

此外夜市也逐渐兴盛。

石阙

中国古代用于标志建筑群入口的建筑物。常建于城池、宫殿、第宅、祠庙和陵墓之前。石阙最初是显示威严、供守望用的建筑,后逐渐演变成显示门第、区别尊卑、崇尚礼仪的装饰性建筑。石阙有单檐或重檐的正阙和单檐或重檐的子母阙两种形式。其多为仿木的石砌实体,外表刻出斗栱柱枋形象,阙身上部有人物、走兽、车马、四灵等浮雕。

人殉人祭

就是用人殉葬及杀人祭祀。人殉的发生同私有制的出现﹑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密切相关。人祭的起源还要早些。它是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愚昧无知和人格化的神灵崇拜的产物。从现有的考古材料看﹐中国的人殉人祭﹐大约出现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人殉人祭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并广泛流行﹐是在殷商奴隶制国家出现之后盘庚迁殷以后进入鼎盛时期﹐用人数量达到最高峰。武丁之后又逐渐有所减少。两周仍有少数杀殉入葬的总的趋势是逐渐减少﹐春秋末期以后这种野蛮的习俗已经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西汉中期以后﹐人殉人祭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可能已被废除。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都推行人殉人祭制度﹐可见人殉人祭在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带有普遍性的。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东南约30公里山中,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据文献记载,麦积山石窟自后秦时开窟造像,创建佛寺。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个朝代

1500多年的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因此保存了各代洞窟194个泥塑像、石雕像7000余身,壁画1300平方米。塑像有浮雕、圆雕、模制影雕、壁雕四种。数以千计的塑像的大小与真人相若,以形传神,神形兼备,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馆”,对研究中国的佛教史、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都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水洞沟文化

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水洞沟。曾多次发掘。水洞沟石器以硅质灰岩、石英岩和燧石为原料,可能是使用先进的间接打击法和修理台面技术生产出薄长而两测大致平行的石叶,再用它们加工成有特色的端刮器、边刮器、凹缺器和尖状器等工具。这些工具与欧洲的莫斯特文化、奥瑞纳文化的同类工具相似,因而受到研究东西文化关系的学者重视。据测定,水洞沟遗址的年代为距今38000年或34000年。从地层上看,可能比萨拉乌苏遗址稍晚。

失蜡法

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用蜡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古代多用于铸造具有复杂形状的铸件。中国已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禁。战国以后,失蜡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除鼎、彝外,还用于铸造印玺、乐钟、佛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贮贝器、饰件等。现代,失蜡法仍用于铸造金属铸件,称熔模铸造。

朱然墓

中国三国时期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当阳侯朱然的墓。位于安徽马鞍山雨山乡。1984年发掘。为双室砖墓,全长8.7米。墓砖上模印“富且贵,至万世”等篆书吉语及钱文。该墓虽经盗掘,仍出土随葬品140余件,绝大部分为漆木器。其中描绘宫庭生活的“宫闱宴乐图”漆案,道德礼教题材的“百里奚会故妻图”、“伯榆悲亲图”漆盘等为漆器珍品。还发现“蜀郡乍牢”漆器铭文,可据以推测漆器产地。朱然墓是迄今发掘的吴墓中等级最高的一座,对研究东吴的埋葬制度甚有价值。

里耶秦简

里耶秦简是2002年6、7月间在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的一口古井中发掘出来的。总数达3万6千枚,多为木质。这批埋藏了2200多年的秦代简牍,共约有20余万字,字体属古隶,纪年从秦王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记事详细到月、日,十几年连续不断,内容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极大地增添和充实了秦代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对研究秦的统一和秦文化的传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也是研究秦王朝地方政权的一个标本,蕴涵着巨大的学术价值。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红山后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二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为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形陶器共存,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共存,是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饰、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建屏牛和梁的女神庙和喀左东山嘴的祭坛是其主要遗址。

景德镇窑

在今江西省景德镇,故称景德镇窑,实际上由数个窑口组成,故又称景德镇窑系。自五代始烧至今,有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是我国烧瓷时间最长的窑址之一。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产品以碗、盘类为主,青瓷釉色青中带灰,白瓷釉色较白。采用支烧法,碗、盘器内和底有一周长形支烧痕。以胜梅亭,湘湖为主。

宋代时烧青白瓷为主,有名的湖田窑就在景德镇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盘、合、瓶、壶、罐、枕等。装饰上有刻花、划花、印花、篦划纹等技法。纹饰有龙纹、凤纹、婴戏纹、海水纹、缠枝花纹等。北宋后期在定窑的影响下,采用复烧法,提高了产量,也改进了质量,有“南定”之称。其中湖田窑的产品质量最好,釉色似湖水之淡绿,纹饰也精美。元代时开始烧青花瓷、釉里红和其他品种,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同时还继续烧制青白瓷。产品有梅瓶、玉壶春瓶、罐、碗、盘、匜、炉和高足杯等。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瓷都,青花瓷大大发展起来,被称为“国瓷”,同时还烧有釉上彩、斗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种单色釉瓷。清代时烧瓷技术大大提高,品种有青花三彩、粉彩、珐瑯彩,还有各类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纹、漆、铜釉色等,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魏敦瑞(1873~1948)德国解剖学家,古人类学家。1899年获德国施特拉斯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4年起在德国一些大学里任教。1935~1941年,到中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并接替病故的加拿大学者步达生,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继续研究北京人化石。1936~1943年,在《中国古生物志》上发表了《中国猿人头骨》、《中国猿人下颌骨》等一系列专著,至今仍是研究古人类特别是直立人化石的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以后又研究过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昂栋人及华南发现的巨猿化石。

西阴村遗址

西阴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南部夏县西阴村东北俗称灰土岭的高地上,是以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主,兼有半坡上层、西王村三期、庙底沟二期等阶段以及商文化遗存的古文化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26年秋首次发掘,1994年再次发掘,发现史前文化庙底沟类型遗迹壕沟长近百米,为环绕古村落的防御设施,还有陶窑、灰坑、房址等。出土陶器有彩陶盆、彩陶钵、罐、釜形鼎等,还有石器刀、铲、镞、球、棒、骨器锥、镞等,以及猪、羊、鸡等动物骨骼。

小河墓地

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罗布沙漠中,东距楼兰古城遗址175公里,西南距阿拉干镇36公里。墓地整体由数层上下叠压的墓葬及其它遗存构成,是平缓的沙漠中突兀而起的一个椭圆形沙山。沙山高出地表7.75米,面积2500平方米。发掘前,沙山表面矗立着各类木柱140根,在墓地中部和墓地的西端各有一排保存较好的大体上呈南北走向的木栅墙以中部的木栅墙为界

可将墓地分为东西两区。整个墓地犹如一只插满了筷子的馒头。最新的发掘解开了墓地西区上部两层遗存之谜:发掘墓葬33座,其中成人墓25座、儿童墓8座,获服饰保存完好的干尸15具、男性木尸

1具、罕见的干尸与木尸相结合的尸体1具,发现两组重要的祭祀遗存,发掘和采集文物近千件,不少文物举世罕见。在墓地,考古人员还发现了象征男根和女阴的立木、高大的木雕人像、小型的木雕人面像;雕刻有花纹的木箭、冥弓、木祖、麻黄束、涂红牛头、蛇形木杆、木构上嵌铜片、木器上相同数目的刻划纹等等,这些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原始宗教氛围的神秘世界。

和林格尔汉壁画墓

中国东汉晚期的大型壁画墓。墓主不知何人。墓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新店子村西。1972~1973年发掘。为带有斜坡墓道的穹窿顶多室砖墓,全长19.85米。墓室早年被盗,但壁画基本完好。壁画绘满全部墓壁及墓顶,共46组,总面积百余平方米,是已发现汉墓中壁画最多的。墓中还有墨书题榜240多条。壁画以出行图的形式,表现墓主从举孝廉到为郎而进入仕途,直至最后官至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画面连车列骑,冠盖相望,声势煊赫。壁画对研究东汉晚期的社会生活、庄园经济、边疆地区生产、东汉王朝与乌桓等北方民族的关系等有重要意义。

湖州镜

南宋湖州(今浙江吴兴)铸造的铜镜出现于北宋后期,一直至清代仍有生产。多作葵花形,亦有圆形和方形的。一般都素背,背上铸有商标性质铭记,如“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宋镜)、“湖州薛晋侯造”(清镜)等。当时远销各地,广东、四川、内蒙古等地都有发现。朝鲜、日本也有流传。《世说新语》中国南北朝时期记述后汉至南朝宋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南朝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

403~444)撰,南朝梁刘峻(字孝标)注。该书原名《世说》,又名《世说新书》,以与汉代刘向《世说》(已亡佚)相别。全书原

8卷,刘孝标注本分为10卷,今传本皆作3卷,分为德行、言语等36

门,记述自汉末到南朝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文字质朴而意味隽永,记事记言均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对后世笔记文学有较大影响。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瑶山遗址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浙江余杭下溪湾村。1987年发掘墓葬12座。瑶山为一低矮山丘,良渚时期先民在较平缓的顶部修建了方形祭坛,中央是方形红土台,四周为灰色土围沟,最外部为砾石面,外围边长约20米。祭坛废弃后用作墓地,埋有南7座、北5座两排墓葬。墓中随葬品丰富,有玉器、陶器、漆器等1050余件(组)。同列墓葬中随葬品有多寡之别,且玉琮、

玉钺等礼器仅见于南列墓内,玉璜、纺轮等仅见于北列墓中,反映出墓主身分地位存在差别。这种埋在祭坛上、用成批玉礼器随葬的大墓,与良渚文化的贫乏小墓形成鲜明对比,属于原始社会向文明时代过渡阶段的社会现象。

吴城遗址

商代遗址,1973年发掘于中国东部江西省的清江县。属于公元前15

世纪~公元前11世纪。吴城遗址是中国南方一处规模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遗址内发现有陶窑区、冶炼区、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广场等遗迹。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石器等

遗物数千件。其中烧造考究的原始青瓷器的发现,证明了这一地区即是青瓷器的发源地之一。许多陶瓷器物上还带有刻划的文字符号。其发现,对于认识长江流域土著青铜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涂工艺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这种技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关于金汞齐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而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本草纲目·水银条》引梁代陶弘景的话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这个记载比鎏金器物的出现晚了约八个世纪。

模型明器

所谓模型明器,是指汉代墓葬中常见的、一整套特点鲜明的随葬器物,主要包括仓、灶、井、风车、碓房、圈厕,院落、楼阁、田地、池塘以及家禽、家畜俑。模型明器作为汉代新兴的成套随葬品组合。其重要意义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探讨汉文化形成以及汉文化特点的一项重要内容。

虞弘墓

该墓于1999年7月发掘于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南,墓葬为砖砌单室墓,带斜坡墓道,墓室平面呈弧边方形,残存汉白玉石椁、八角形汉白玉石柱、石雕供养人头像等。石椁呈仿木结构的建筑形式,由椁座、椁壁、椁顶三部分组成,特别珍贵的是,在椁座和椁壁四周,雕刻有内容丰富的浮雕图案,且施以彩绘或描金。图中人物、服饰、器皿及花鸟等纹饰带有强烈的中亚民族文化色彩。该墓是迄今为止中原发现的唯一经过科学发掘,又有准确纪年的反映中亚文化的考古资料,内容丰富,保存完整。对研究北朝、隋代中西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和晋阳城的历史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号墓为陵

号墓为陵,是盛唐时期皇室一种极为特殊的埋葬制度。始于唐中宗初期。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把陪葬墓称为陵,而不称墓;二是墓葬和随葬品实际上按帝王等级对待。“号墓为陵”强烈地表现出李氏集团在政治上的复辟。他们借用迁墓之事,为他们的家人平反昭雪,同时进一步打压武氏集团。由此观之,“号墓为陵”制度的出现有强烈的政治背景,因此,它的实施极短,仅有熬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这两座墓是按此制修建的。这3座壁画墓规格高于普通的陪葬墓,艺术造诣很高,反映了初唐人物画的水平。

水库地震

水库地震:指一地区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地震或只发生过少数微弱地震但在兴建大型水库后地震频频发生甚至发生强烈的破坏性地震。这是由于少数水库建在活动断裂带上或在活动断裂带的边缘水库下面地质变动

是内因而水库蓄水后增加了负荷只是引起水库区发生地震的条件一种触发因素。

沙葬

沙葬,新疆沙漠最为盛行。将死者用麻袋装好,投入流沙中,使其慢慢陷进沙子里。由于气候关系,许多尸体进入沙子里面就立即脱水,使得尸体不会腐烂,可以天然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尔雅·释器》载:“肉(器体)倍好(穿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璧、瑗,环3种。从近年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口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今天我们习惯上把宽边小孔的圆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口径的称为环,一般不再用“瑗”这一名称。玉璧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均有大量玉璧出土,兴盛于商周时期,至此以后一直受到历代喜爱。

《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作,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高24.8厘米,长528厘米。图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也为北宋商业、城市等方面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鸡冠壶

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亦称“马镫壶”、“皮囊壶”。是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样式而烧制的陶或瓷壶。壶上部有鸡冠状孔鼻,故名。式样大体可分五种:扁身单孔式、扁身双孔式、扁身环梁式、圆身环梁式、矮身横梁式。其年代早晚,通常以壶身所保留的皮囊容器特点的多少来区分。解谪zhe瓶陶瓶,大致分为两式:陕西出土者,为小折沿束颈折肩斜壁小平底,肩直径与瓶高比例约为1:3,常见者23厘米左右(折合汉尺1尺上下);河南出土者,形式略同,但比例较小,呈大腹罐形。东汉至魏晋流行,早期道教文物。瓶壁有朱书或白粉书文字,一般格式为:某年月日,为某家某人死亡所作,希望死者解除罪谪,不要打扰生人,鬼神佑助之,急急如律令等。或者绘有星图、道符,以为镇压。此

类文物,不早于东汉,主要出土地为陕西、河南,四川、江苏也有出土。最晚期的,似见于敦煌魏晋墓。

开成石经

唐太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由艾居晦、陈玠等人用楷书分写,约用了七年时间刻成的一部石经。开成石经,唐代的十二经刻石。又称唐石经。始刻于文宗大和七年(833),开成二年(837)完成。原碑立于唐长

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中国清代以前所刻石经很多,唯开成石经保存最为完好,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

郭店楚简

郭店楚简,又称郭店楚墓竹简,是中国湖北省沙洋县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内的竹简,1993年10月出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郭店楚简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简有726枚,字数有13000余个,全部为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将大量先秦书籍焚毁,而郭店楚简则幸免于难,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利簋

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

32字,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与《尚书·武成》、《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文思院

官署名。五代后梁置,旋改乾文院。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

)复置,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及彩绘装钿等器物,设监官四人,以京朝官、诸司使副、内侍、三班使臣充任。神宗熙宁三年(

1070)定制,以文、武臣各一人为监官。元丰(1078-1085)改制,归少府监。南宋初,随少府监归隶工部,置提辖及监官。西夏置,职掌同北宋,以文思使为长官。金朝改置文思署。明朝复称文思院,属工部都水司,主管进行舆辇、册宝、法物和各种器服所需金银犀玉、金彩绘素等装饰品之制造和供应事宜,设大使、副使领其事。清废。

滇王之印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益州郡,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并赐滇王之印。滇王之印用纯金铸成,金印重90克,印面边长2.4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蛇纽,蛇首昂起,蛇身盘血,背有鳞纹。汉武帝赐滇王之印后,对云南实行羁縻统治。1956年11月,云南省博物馆从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中发掘出这一滇王之印。这是云南隶属中央最早的物证。滇王金印的印章形制,根据《汉旧仪》当属列侯的规格,但却是王印,这表明滇王国同西汉中央王朝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的内臣。

营盘山文化遗址

遗址位于于四川茂县营盘山,发现包括房屋基址9座、墓葬及殉人坑5座、灰坑80余个、灰沟4条、窑址及灶坑等大量新石器时代遗迹,还在遗址中西部发现一处大型的类似于广场的遗迹。而大型广场遗迹的硬土面之下发现有多座奠基性质的殉人坑,表明该遗迹在遗址的平面布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里应是举行祭祀等重大活动的场所。营盘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石器、细石器、骨器、蚌器等类遗物总数近万件。陶器以平底器和小平底器为主。石器可分为打制和磨制两种。玉器则包括环镯形器等装饰品、璧形器、仿工具及武器类的斧、穿孔刀、箭镞等。骨器包括簪、锥、针、削、箭镞等。考古队的专家们认为,这些实物资料较为清楚地揭示了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的基本面貌,可以初步建立起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距今6000至4500年间)的文化发展序列。目前基本确认营盘山遗址是岷江上游地区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之一,其周围还分布着数十处时代相近或略有差异的中小型聚落遗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遗址群。

钟离城遗址

钟离城遗址。在凤阳县临淮镇东2.8公里。城址东西宽360米,南北长380米。城垣残高3~4米,四角残高5米;基宽18米,顶宽6米,为春秋时代钟离子国故城址。东护城河尚存。城墙由黄土夯筑,厚30厘米。史书载,周代在此设方国钟离子国,春秋时位于吴楚之间,被两国反复争夺,最后归楚,直至战国末期。秦汉时在此设郡县,至唐代武德年间移治城西今临淮关。钟离城自建至弃,沿用时间长达1200多年。

土偶

土偶是人形土制品,日本绳纹时代的代表性遗物。早期即有发现,多数在中期以后。形态近似人形,躯体成板状,表情幼稚。东日本分布尤其密集,种类很多。一般认为土偶是女性形象。有的说法强调这与生殖和丰盈的生活有关,是宗教、咒术仪式的对象。《国策·齐策三》,“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亦称神像。陆游《秋社》诗:“不须谀土偶,正可倚天公。”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墓葬中亦有发现,如安徽蚌埠双墩1号春秋大墓。

镇墓瓶

镇墓瓶也叫镇墓罐、斗瓶、五谷瓶,是中国古代墓葬中比较常见的随葬物,流行于东汉中后期,一直沿用到魏晋时期。镇墓瓶多陶质,个别泥质。瓶内一般装有面粉、粟粒、云母片等所谓的神药,个别的装有铅人,瓶腹文字多用朱色或墨色直接书写在腹部,镇墓文多少不等,多者百余字,少者仅数字。文字的文体和内容比较固定。一般的行文规律是竖行自右而左书写,起首注明年号、月日、干支,之后书死者乡里及姓名,再书写慰藉性语言及供死者冥用的“斗瓶五谷铅人”、“八魁九坎”等,其后是为死者祈福、解罚、

约束亡灵的破除谶语,最后仿效官府文书的文体以“急急如律令”结束。

十二辰俑

代表地支的十二种动物俑,亦称“十二生肖俑”,多见于隋唐、五代及宋墓中。隋、唐有灰陶、红陶、青釉瓷等制品,俑的形象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人俑带生肖俑,即十二生肖俑的后足踏在人俑的双肩,前足攀在人俑的帽沿上;一种是人身生肖俑,即人俑身生肖首;另一种是人俑捧生肖,如江西进贤宋墓出土器,头戴平顶帽,额前刻一“王”字,衣着和文吏俑相同,腰束带,双手各捧一生肖。均为圆雕。四川西昌三坡唐代墓出土的陶罐上,模印直径为3厘米的十二生肖一周,则为浮雕。

江西瑞昌铜岭商周铜矿矿冶遗址

遗址位于江西省瑞昌市夏坂镇,铜岭铜矿遗址是近年中国境内发现的一处重要采铜炼铜遗存,其采冶时代从商代中期延至战国早期,所揭示的遗迹有露采坑、矿井、巷道、选矿场、工棚等百余处,铜、石、竹、木、陶质采矿工具和生活用器数百件,其年代之早、保存之好、内涵之丰富,为古代矿冶遗存所罕见,它是我国冶金考古和青铜文化研究的重大发现与突破。

铜绿山矿冶遗址

铜绿山遗址是一处西周至汉代时期的铜矿开采与冶炼遗址,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的大冶县。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地表积存了约40

万吨古代炼铜渣,是一处规模庞大,保存完好,埋藏丰富,延续时间长的古代矿冶基地。遗址内已清理出各种采矿井巷数百条,生产、生活用具上千件,还有多种形式的炼铜炉,并发现有春秋时期的炼铜炉8888座。已发现的采掘工具包括木铲、木耙、木槌、铜斧、铜铸、铁锄、

换页铁錾、船形木斗和辘轳等。铜绿山矿冶遗址的发现,对了解、研究早期古代铜矿的开采和冶炼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古代高超矿冶技术的有力见证。

吴城遗址

吴城遗址是中国南方一处规模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位于江西省的清江县。总面积约4444平方公里。遗址内发现有陶窑区、冶炼区、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广场等遗迹。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石器等遗物数千件。其中烧造考究的原始青瓷器的发现,证明了这一地区即是青瓷器的发源地之一。许多陶瓷器物上还带有刻划的文字符号。吴城遗址的发现,对于认识长江流域土著青铜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牛城遗址

牛城遗址位于浙江新干大洋洲,是商周时期重要遗址,有古城墙长3500米,面积50万平方米(有更为精确的数字是32323232万平方米),古城三面以水护城,北面依山筑墙,呈梯形状,在城内城外发现大量的人类居住,生产,生活的遗存,其遗址范围之广,地层堆积之厚,让我们瞩目。牛城遗址对江南考古研究

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新干大洋洲出土之大量的研究有巨大的意义。

《考工记》

《考工记》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手工艺专著,部分的反映了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

技及工艺水平。《考工记》全书共七千一百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

刮磨、陶瓷等六大类三十个工种的内容。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

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考工记》将商周以来积累的冶金知识

归纳为“金有六齐”,这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合金配置法则,它揭示了青铜机

械性能随锡含量变化的规律。

辽陈国公主墓

陈国公主墓是辽国王室贵族墓葬的代表,位于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

的奈曼旗是一座公主与驸马合葬的砖室墓。墓葬由墓道、天井、前室、东耳室、西

耳室及主室六个部分组成,全长16.416.4116.4米。墓道呈阶梯状斜坡式,墓道两侧及墓室、耳室的顶部均有彩绘图案。墓葬前室呈长方形,东、西耳室及主室平面呈圆形。墓

室内还安装有门槛、门框、门扇及门楣等设施。主室内壁还有木护围墙,这是辽代

王室贵族墓的一个重要特点。墓葬主室内有以五层砖砌成的长方形尸床,两具骨骸

并列其上。公主与驸马全身穿有银丝网衣,头戴金冠,面覆金面具,脚穿鎏金银靴,

并系有腰带。墓内壁画以契丹传统的写实风格,形象再现了墓主日常生活的情景。

辽陈国公主墓的发现,为研究辽代契丹族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生活习俗及其

换页

与汉文化的交往,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李静训墓

李静训墓是隋代一九岁女孩的墓葬,发现于距离唐长安城西墙内约一公里的梁

家庄附近。墓制平面呈甲字形的土坑竖穴墓。墓室中露出了一具完整的石椁和一方

墓志。据墓志可知,墓主是一个年仅九岁的女童,名叫李静训,字小孩,陇西成纪

人,自幼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后的溺爱,一直在宫中抚养。且对为何葬在城内给予了

解释。棺盖内刻有“开者即死”四字。棺内出土包括丝织品、陶器、瓷器、金银器、

铜铁器、骨木漆器、陶俑及玻璃器皿等大量精美随葬品,多为其生前所用。李静训

墓的发掘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批代表短暂隋代的断代标准器。其对研究隋朝丧葬

制度等有很大帮助。

司母戊鼎

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19391939

1939

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

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高1.331.331.33

1.33

米,口长1.101.101.10

1.10

米,重达878787

87

555

5

千克。用陶范铸造,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司母戊鼎是前已发现的中国古

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

甲骨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

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殷代(商朝)人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

最详细的一条将近100100100

100

字。学

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

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是商王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公元前141414

14世纪中期~前111111

11世纪中期),

距今已3000多年。

蓝田人

蓝田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直立人。分别发现于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

和陈家窝两地。公王岭的蓝田人化石有头盖骨、鼻骨、右上颌骨和三颗臼齿,同属

于一个成年人,可能是女性。头盖骨低平,额部明显倾斜,眉脊骨粗壮,骨壁厚,

脑量小,估计为780毫升,吻部向前突出,表现出较为原始的形态。在蓝田人化石的层位中发现有大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石器。加工方法为简单的锤击

法,石片一般未经第二步加工即付诸使用。共生的动物群有四十一种,其中包括大

熊猫、东方剑齿象、毛冠鹿,带有强烈的南方动物群的色彩。陈家窝的蓝田人化石

有下颌骨,属于一个老年女性。公王岭蓝田人距今大约

80-75万年,陈家窝蓝田人距今约53万年。

大溪文化

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三峡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文化(参考:新石器时代),约为公元前4400

4400———前33000年,包括四川省巫山县瞿塘峡南侧的大溪遗址,以及湖南湖北的101

多处遗址。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普遍涂上红衣,盛行圆形、长方形、

新月形等戳印纹,纹饰多为红陶黑彩,如口索纹、横人字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

主要器形有釜、壶、斜沿罐、小口直领罐、盆、豆、钵、圈足碗、筒形瓶、曲腹杯

等。石器中有一种两侧磨刃对称的圭形石凿,非常特别,也有石斧、石锛、石刀等。

大溪文化的房屋多为红烧土和竹材制成。大溪居民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遗址中

发现大量稻壳标本。

徐水南庄头

南庄头遗址位于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村东北约22公里处,泥河湾、周口店、山

顶洞等古文化遗址环绕着它,是中国北方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

10500~9700年左右。遗址面积约20000平方米,己发现的遗迹有55条灰沟、22座灰坑和22个用火遗迹。出土遗物丰富,种类有石磨盘、石磨棒、骨锥、骨针、种子

和少量的夹砂深灰陶、夹砂红褐陶片、石片以及水沟等人类活动的足迹,另外还有

鼠、鸡、狗、狼、猪、鹿等动物骨骼,其中部分骨骼有烧烤、切割的痕迹。

庙底沟遗址

新石器时代典型遗址,年代越公元前3900年~公元前2780

年。总面积约36.2万平方米。遗址内包括仰韶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遗存(庙底沟二期文化)。其中,庙底沟类型文化的分布范围包括陕西关中、山西南部以及河南西部的广大地区,而且影响范围很大,是仰韶文化中最

为繁盛的一个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则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后来发展成为河南

龙山文化。遗址内出土有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等遗物。陶器以红地黑花为特点,

其纹饰、造型已显示出礼器的先兆。庙底沟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

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解决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年代早晚及源流关系。

庙底沟类型

仰韶文化中期的类型,距今约6000-5000年,庙底沟类型以河南、陕西、陕西为中心大坌坑遗址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贝丘遗址。位於台湾省台北县八里

乡﹐地处淡水河口。下层为大坌坑文化的代表性遗存﹐上层属圆山文化。大坌坑文化层陶器质地松软﹐以褐色砂陶为主。器腹普遍印有绳纹﹐口沿部分习见单缐或双缐的刻划纹﹐还有少量红色条带彩饰。绝大多数为圜底和平底器﹐圈足器较少﹐缺乏三足器。器形有瓮﹑罐﹑碗等﹐以斜沿罐和短直领罐为大宗。石器的种类也不多﹐有磨制的錛﹑镞和打制的斧﹑网坠等。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採集为主﹐至今尚未发现有种植粮食作物和饲养家畜的明显迹象。圆山文化层中发现用碎石铺基的房屋遗蹟﹐还有一座用草拌泥搭盖的半圆形低屏壁﹐推测是挡风烧陶的遗蹟。陶器以棕灰色细砂陶为主﹐纹饰有锥刺纹﹑圆圈纹和红彩平行条纹﹑卵点纹﹐而

不见绳纹。常见器形为罐﹑碗﹑壶等。石锄﹑台阶形脊的有段石錛﹑双肩石斧是较有代表性的石器。还发现一件两翼式的青铜镞。由於目前在圆山文化遗址里未发现铸铜遗蹟﹐而这件铜镞的形制又与商﹑西周的相同﹐因此有人认为﹐圆山文化的

青铜器当是从大陆传入的。

梁思永(1904~1954)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梁启超次子。广东新会人。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

考古学和人类学,获硕士学位。归国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积极推动中国田野考古科学水平的提高。50年代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梁思永参加过殷墟发掘工作,主持侯家庄商王陵区的大规模发掘;又首次从地层学(见考古年代学)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还发掘城子崖和两城镇遗址,对龙山文化进行综合性研究。他主持编写的《城子崖》,约12万字,全面报导19301~1931年两次发掘城子崖遗址的资料及研究成果,于1934年出版,是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集。所著论文,收入《梁思永考古论文集》。

瓦当

瓦当是指屋顶筒瓦最下面一块垂下来的部分,有圆形和半圆形。它对建筑起到

防护作用,同时又是一种装饰物。其起源于西周时期,完善于春秋晚期,在汉代达到鼎盛并历代沿用。瓦当主要有图案纹和文字纹两种,既有欣赏价值又有文物考古价值,对于社会历史、建筑学、文字学和考古学的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瓦当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对今天的雕刻、美术、金石、书法、文字等工作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郑州大学考古历年真题

郑州大学考古历年真题 200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 学科、专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考试科目:考古学通论共150分B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5分) 1、间接打击法 2、安阳“三叠层” 3、河姆渡文化 4、郑州商城 5、汉长安城 6、五铢钱 7、元大都 8、简牍 9、唐三彩 二、简答题(每题15,共45分) 1、简述新石器时代村落的布局模式。 2、简述东周都城的布局特点。 3、简述唐陵石刻艺术。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述中国古代墓葬形制的发展历程。 2、谈一谈自己对考古学的认识和读过的考古书籍和报告。 200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 学科、专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考试科目:考古学通论共150分B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48分) 1、考古学文化 2、龙山文化 3、失腊法 4、侯马盟书 5、龙门石窟 6、

云梦秦简7、博局镜8、唐三彩 二、简答题(共42分) 1、简述裴李岗文化的发现及其文化特征(12分) 2、概括东周列国都城遗址的特征(15分) 3、谈谈考古学的功用,你为什么学习考古学?(15分) 三、论述题(共60分) 1、论述安阳殷墟的主要发现与研究成果(30分) 2、试论秦始皇陵园的形制布局特征及其影响(30分) 200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 学科、专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考试科目:考古学通论A卷共15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48分) 1、后岗“三叠层” 2、山顶洞人 3、裴李岗文化 4、侯马盟书 5、秦兵马俑 6、龙门石窟 7、五铢钱 8、唐三彩 二、简答题(共42分) 1、简述新石器文化的主要特征(12分) 2、简述中原地区主要青铜文化遗存(15分) 3、谈谈考古学的功用,你为什么学习考古学?(15分) 三、论述题(共60分) 1、论述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的发展(30分) 2、试论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30分)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 1.铜石并用时期 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又称金石并用时代。为原始农牧业和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铜器的文化发展阶段。其显著特征是:主要工具和武器仍然是石器,在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石器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出现了数量不等的以红铜(天然铜)器为主体的金属器,采用冷锻和冶铸两种技术成器,多属小型工具和饰物;也有因自然共生矿资源比较丰富而产生的合金铜。 2.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Palaeolithic;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 3.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是早期人类,大约生活在距今500万年至150万年之间。最初生活在非洲(大约300多万年前),南方古猿的头骨要比人类的短,其脑容量也要比人类的小,但脑结构已与人类相近。他们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研究南方古猿,对于探索人类的起源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4.元谋人 学名元谋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或称元谋猿人,是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附近,共计左右门齿两颗。后来还发现了石器、炭屑、和有人工痕迹的动物肢骨等。元谋人的距今年代为170万年左右,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有争议,或为约60万年~50万年前左右)。其可能生活在亚热带草原—森林环境中。 5.北京人 又称北京猿人,科学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拉丁语:Homo erectus pekinensis),又称“中国猿人北京种”(Sinanthropus pekinensis),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其化石遗存于1927年在中国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关于其年代的争议较大,一般认为约在距今50万年前。而最近一项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应用Al/Be测年法的结果则把这一年代上推至68-78万年前。另现代意义上的北京人,泛指居住或生活在北京的人。 6.直立人: 直立人化石最早发现于爪洼,1891年荷兰Dubois发现一块头骨化石,后又发现骰骨化石,1894年正式命名为直立猿人,现称人属直立种。中国境内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主要包括蓝田人、北京人、巫山人、元谋人等,中国最早直立人脑量为800-1000ml,一般认为直立人存在的时间为距今200-20万年 补充:Homo erectus一类形态特征比能人进步但比智人原始的古人类。曾称作猿人,含有从猿到人中间环节的意思。生活在距今约180万~20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可能起源于非洲,一般认为大概是由能人进化来的,后来进化成早期智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0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以后发现地

考古学名词解释

感慨: 一个完整的名词解释都包括那几方而内容: 1.简单介绍(比如说红山文化,开头先来一句: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2.时间(哪个朝代的) 3.地点(一般指发现地或应用的地方等) 4.包含内容(都发现了什么或者是干什么用的或者有什么特点或者有的名词需要说一F其形制等) 5.简述历史(诸如延续年代等亦可归入时间范围里面去) 6.意义(一句话概括意义及重要性)一般不一定说全,只要这几点里有的都说上且说对均可拿满分。空首布空首布是中国早期的金属铸币,有耸肩和平肩两种,大小不一。1956年山西省侯马出土的耸肩尖足空首布,形体较大,一般通高为 13?15厘米左右,每件重量(含布首泥芯)在34?44克之间,这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平肩空首布一般体形稍小,有的上面铸有地名。金属铸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商业交换的发展,而商业交换的一般发展途径是从实物交换经一般等价物再形成为金属铸币作中介的,故中国这种最初的铸币形式多取自生产工具,空首布就是仿照农业工具bo的形式。 越窑 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也称“秘色窑”。在越州境内(今浙江余姚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鳖唇山东晋时期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甄”,许浑“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进贡瓷器动辆万件;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饕餮纹 饕餮纹,青铜器常见纹饰。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故也称兽面纹.饕餮是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己有了。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长的下唇。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据此,宋代的金石学家将青铜器上的动物颜面形象或以动物颜面形象为主的纹饰称之为饕餮纹。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北京猿人大约在 60万年前来到周口店,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了近40万年。到约20万年前,北京猿人才离此而去。北京猿人的颧骨较高。脑量平均仅毫升。身材粗短男性高约 156厘米,女性约144厘米。腿短臂长,头部前倾。有些学者认为,当时已会制造骨角器。除狩猎外,可食的野果、嫩叶、块根,以及昆虫、鸟、蛙、蛇等小动物也是日常的食物来源。在北京猿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表明北京猿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青铜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_ ?层青灰色的锈,所以今人谓之青铜,而古人则将这种合金称之为金,文献中所讲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色泽光亮等特点,非常适用于铸造各种器具。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一青铜时代。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 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 H炼钢 我国古代将炒钢经反复折叠锻打变形而制成的钢及其工艺。多次反复锻打可排除钢中夹杂物,减少残留夹杂物的尺寸,从而使其成分趋于均匀,组织趋于致密,细化晶粒,改善钢的性能。除“百炼”外,古代还有“五十

考古汇总题目

考古汇总题目

————————————————————————————————作者:————————————————————————————————日期:

一、名词解释 1、考古学:运用科学方法发掘、整理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的实物,并据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属人文科学领域。研究的范围是古代,但各国年代范围各不相同,中国考古学的年代下限为明朝的灭亡。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即古代的遗迹和遗物。其研究基础为田野调查发掘。研究的特点是:充实的内容、周密的方法、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目标。其分支有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学科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传统的金石学与考古学有一定的关系。20世纪初考古学传入中国,金石学已部分地被考古学代替。 2、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术语。专指考古发现中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定数量遗存遗存。同一考古学文化遗存中,一般应包括同样形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住宅、制作技术和文化习俗等因素。其命名方法一般是以第一次发现的有代表性遗存所在地名的最小单位命名,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过去曾以发现的典型器物命名,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等。每一考古学文化的内涵是一有机的整体,显示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 3、考古地层学:考古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亦称层位学。应用地质学中地层学的原理,根据地层迭压上下,判断相对年代迟早的方法。旨在研究因人为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并以此指导考古发掘、处理各种遗迹现象。考古学正是依靠地层学、类型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发掘和研究,才逐渐形成为一门系统的近代学科。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 2、探方发掘法:探方,考古发掘作业的基本发掘单位。以此为单位的发掘方法称探方法。其具体步骤是:在发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发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若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发掘。这种方格就叫探方。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探方发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发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发掘法。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是考古学发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

考古学名词解释

1.考古学:是主要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考古学属于广义历史学的一部分与文献历史学共同承担着研究人类历史的任务。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由于它是以研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为目的,故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又由于获取和研究这些遗迹和遗物需要利用纤中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而通过这些遗存解释过去人们的意识行为以及社会状况还需要运用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因此,考古学属于最大的一个交叉学科。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考古层位学和考古类型学分别来自地质学的地层学和生物学的分类学。其基本的研究步骤为: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调查发掘所获田野资料的整理,各种标本测试分析,编写考古调查或发掘报告、进行专题研究或综合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或专著。考古学可分为多个分支学科。如根据其研究的物质遗存的时代特征可分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青铜时代考古、铁器时代考古、近代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地域可分为欧洲考古、美洲考古、东亚考古、地中海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国度可分为埃及考古、印度考古、中国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和方法可分为田野考古、环境考古、农业考古、冶金考古、动物考古、社会考古、认知考古、航空考古、水下考古等。考古学并非只是研究过去的学问。它还可以通过研究阐述人类所走过的道路、所积累的历史经验,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参考。例如,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文化和观之间的相互交流、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人类文的保护等。 2.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科学,与其他许多学科都有关系,必须得到这些学科的支持和协助,才能完成各项研究任务。与考古学有关的学科,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三大方面。①在自然科学方面,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主要是协助研究遗址所在地区的地史和天然资源,从各个方面复原当时的自然环境。生物学(动物学和植物学)和体质人类学,主要是用以鉴定发掘出土的植物遗存、动物和人类的骨骸,并判定它们的年代。物理学和化学则应用于对遗迹的勘探,对遗物成份和性质的分析,并测定它们的年代。②在工程技术科学方面,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应用于对遗址的发掘、测量、制图,对发掘出来的遗迹进行复原或在现场加以保存等。采矿冶金学、陶瓷学和染织学应用于对工场址、矿址、窑址等遗迹的考察,对铜器、铁器、陶瓷器、玻璃器、纺织品等遗物的分析和研究。造船学则专门应用于对发掘出来的造船工场遗址和船舶的遗物进行考察和研究。③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等,都是分别就遗迹和遗物所提供的有关各该学科的资料,进行研究和解释。美术史学和建筑史学主要是研究发掘出来的美术品和各种建筑物遗存,就其样式、风格、年代、建筑技术以及保存方面的问题,作出判断和说明。历史学除了为发掘出来的种种遗迹和遗物提供文献上的解释并帮助判断它们的年代以外,还广泛地就古代的政治组织、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以及涉及精神文化方面的各种问题提供文献上的资料,作出详细的说明,以补考古学在这些方面的欠缺和不足。 3.遗物: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可移动的古代遗存,包括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墓志、买地券、甲骨、简牍、石经、纺织品、钱币、度量衡器等。遗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因而它们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情况。由于地域、时代与民族的不同,各种遗物的用材(石、木、陶、金属──青铜与铁等)、制作方法及其形制、风格亦各不相同,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考古学对人类所遗留下来的各种遗物的研究,不应仅限于类别、类型的研究及年代的鉴定和用途的确定,而是要通过对遗物的研究去了解人类古代社会的社会生活、生产技术水平及文化面貌。 4.文物: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中国考古学考点归纳

中国考古学考点归纳与总结 ——Collected by QQ 考古学导论 名词解释 【分支学科】金石学、古器物学、考古学、新考古学、后进程考古学、公众考古学、女权考古学、环境考古学、聚落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功能考古学、 实验考古学 【物质资料】遗物、遗址、遗存、遗痕、灰坑、窖藏 【相关著作】考古图、宣和博古图、金石录、水经注、梦溪笔谈、武经总要、营造法式【田野考古学】洛阳铲、探方、探沟、隔梁、关键柱、磁方位角、罗盘、水平方格法、大面积揭露法、浮选法 【考古三大杂志】 【考古学年代】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地层学原理、类型学原理、标准型器、旋回地层学、地质年代学、气候年代学、三大气候信息库、年轮法、放射性时钟、C14、 AMS、达曼表 【考古学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中间理论 【环境考古学】三大气候系统、六大环境系统、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孢粉分析学、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 【技术与经济】失蜡法、合金、Polanyi模式 论述 1·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关系(北大赵辉写的论文) 2·中国考古学史 旧石器时代考古 名词解释 【人类化石】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腊玛古猿、禄丰古猿、巨猿、爪哇人、元谋人、郧县人、建始人、蓝田人、北京人、金牛人、南京人、和县人、马坝 人、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 【文化遗址】周口店、萨拉乌苏、西侯度文化、丁村、观音洞、水洞沟、硝灰洞、泾渭文化、匼河文化、寺裕文化、百色盆地、富林文化、富源大河遗址 【工具类】 《石器》石片石器、石核石器、砾石石器、石叶、细石器、小石器、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石球、盘状器、大三棱尖状器、球状器、雕刻器、手斧

考古学概论题库

名词解释 文化层:文化层为考古学术语。指古代遗址中,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考古工作即是从地层上正确划出上下文化层的叠压关系。根据文化层的包含物和叠压关系,可以确定遗址各层的文化内涵和相对年代。(文化层的叠压关系可分为:叠压、打破、共存三种,原则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年代相对古老的地层一般位于相对新的地层之下。叠压关系就是最基本的地层分布。打破关系指晚期人类活动破坏了早期人类活动的地层上的遗迹遗址等,如灰坑、井等经常出现打破关系。共存则是指同一时期、地域,处在同一文化层上各个遗址、遗迹的关系。) 考古学: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中研究的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的研究方法。 旧石器:旧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标志,使用旧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是利用天然砾石打制加工而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功能的工具,主要通过打制的方式生产,用来狩获与肢解猎物、采集植物果实和根茎、防身和加工制作其他材料,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新石器:新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用具,使用新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是在旧石器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除了打制的方式外,还使用了磨制的方式,耗时更长,但是能够能够控制石器形状,比旧石器更加耐用。 错金银:错金银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属金属丝镶嵌工艺的一种,主要是用金银丝在器物的表面上镶嵌成花纹或文字。错金银工艺大概是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即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它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鎏金: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亦称“涂金”、“镀金”、“度金”、“流金”,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 碳十四断代法:碳十四断代法是考古学上一种用于断定有机体年代的方法。凡以碳水化合物为养料的生物机体中都含有碳-14同位素,因为生物体中的碳-14一方面按5730±40年衰变,同时吸收补充,所以其浓度与当时大气中碳-14的浓度平衡。但生物体一旦死亡,就只衰变不补充了。这样只要测出生物体中碳-14的浓度的减少程度,就知道它的死亡年代了。这可用来测定5万年以内的死亡生物的年代。 热释光测年法:是利用热释光效应测量文物烧制时间的一种方法。利用热释光效应,可以根据样本所释放光子的能量判断出样本自从上一次被加热后至今所接受的辐射能量之和,因而也就能判断出其烧制时间。 三星堆遗址: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1980年起发掘,,因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而得名。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信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 金沙遗址: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区金沙遗址路,距离三星堆遗址50公里,该文化所处年代约在前1250至前650,在前1000年时较为繁荣。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文物有相似性,但是没有城墙,约等于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转移。金沙遗址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答题

20002012四川大学考古学考研题

《中国考古学》 2000 一、名词解释 南越王墓、简牍、星云纹镜、朱书镇墓瓶、马面、直百五铢二、简答汉代画像石的主要分布与年代 唐代铜镜的类型与分期 三、问答题试论洛阳烧沟 汉墓的分期 试论唐长安城的布局及其影响 2001 一、名词解释 郑州商城、巴蜀文化、卜千秋墓、简牍、虎子、白沙宋墓二、简答我国早期铁器和冶铁技术的主要特点 简述汉代玉衣之制 三、问答题 试论还带画像石的分布与特点比较唐代长 安、洛阳两都城平面布局特点 2002 一、名词解释 大汶口文化、郑州商城、人祭、对钱、鸡冠壶 二、简答汉代画像石的主要分布与年代 滇文化的主要特点龙门石窟 唐代列像窟的分期三、问答 题二里头文化的特点与性质 汉代铜镜的主要类型与艺术特征隋唐时期中原地区 镇墓俑的分期、特征与变化原因 2003(汉~唐) 一、名词解释 盘龙城、巴蜀文化、空心砖墓、鸡首壶、对钱 二、简答汉代画像石墓的主要分布与年代 隋唐时期中原地区镇墓俑的分期与特征三、问 答题从洛阳烧沟汉墓的变化看汉代葬制葬俗的 演变 试论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的布局及其特点 唐代铜镜的主要类型与艺术特征 2004(汉~唐)

一、名词解释 黄肠题凑、虎子、遣策、唐三彩、开元通宝二、简答

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意义曹魏邺城在我 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意义三、问答题秦 始皇陵的主要布局特点 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形制变化 2005 古代汉语+历史 《考古学通论》 2006 一、名词解释 考古学文化、细石器、半坡遗址、妇好墓、侯马晋城、模印拼砌画像砖墓、影青瓷、永乐宫二、简答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断代研究的主要方法,比较其异同 唐高宗~唐德宗时期铜镜的类型和艺术风格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和近十年来的新发现广汉三星堆遗 址的主要考古发现以及蜀文化发现与研究的新进展 西汉长安城的布局和近十年来的考古新发现(附西汉长安城平面图) 2007 年 一、名词解释: 文化层细石器卡若文化甲骨文字墓志虎子安伽墓白沙宋墓二、简 答题: ①什么是新石器时代②“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在考古 学上有何重大意义③考古学上的“绝对年代”和“相 对年代”有何意义④旧金石学与近代考古学有何区 别、又有何联系?三、列举题: ①试列举你所知道的三件商周青铜器的名称与时代,并作简要说明。 ②试列举三种不同形制的汉代铜镜,并对其特征加以简要说明。 ③试列举三种隋唐时期的墓葬,并对其形制加以简要说明。 ④试列举你所读过的三本与考古学有关的著作(或三篇与考古学有关的文章),并写出作者、出版年代与主要内容提要。 四、论述题: ①试论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发现的意义与价值。 ②试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晋南朝墓葬的形制与分期。 ③试论唐代铜镜的形制特点及其演变。 2008 年

大学历史 考古学重点 名词解释 简答 (三毛整理)

考古重点 一、名词常识部分 1、夯窝:夯窝为夯杵土时留下的痕迹,将土夯结实,由于夯杵下端呈圆形,打在地上会留下痕迹,记过无数次的夯打,形成密密麻麻的圆窝,即夯窝,然后再铺土再夯打,一层一层的,最终形成不同的排布夯实土层。(填空) 2、文化层:指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根据文化层的包含物和叠压层关系可以确定遗址各层文化内涵和相对年代。文化层的关系有三种:叠压关系、打破关系、共有关系、原则上是新上旧下。 3、腰坑:属于我国古代的墓葬习俗文化的一种,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夏商周时期,秦汉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其葬法是在墓坑底部的棺或椁地下挖一个小坑,坑内或殉狗、殉人或放置其他随葬品。 4、遗址:遗址是遗迹遗物的集合,是考古遗存的重要存在形式,根据遗址的构成或材料划分为:土遗址、土木结构遗址、砖石结构遗址。中国多采用前两种。根据功能可划分为:居住遗址、生产遗址、生活性遗址,另外墓葬也是遗址的一种。 5、黄肠题凑:流行与秦汉时期的一种特殊的葬制。黄肠指墓葬的材料和颜色,即柏木实心,题凑是柏木头向心而放,意思就是用黄心柏木按向心方式砌垒而成的厚土墙。一方面用于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棺木,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及被特许宠臣。 6、青花:即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属于釉下彩瓷,成品一般为纯白或粉白底,花纹为青黑深蓝。开始于宋,成熟与元,极盛于明清。明宣德达于极盛,最为盛名的是景德镇湖田窑。(了解) 7、高温硬瓷:又称硬质瓷,使用上好瓷土在1300摄氏度以上烧制而成。 8、唐三彩:唐代三彩陶瓷主要颜色为黄褐(赭)绿,目前唐三彩遗址仅两处,河南巩县大小黄治村和铜川黄堡耀州窑。因作为葬物品被大量生产所具有的明器性质,但色彩丰富,种类繁多,主要造型有动物、人物、器皿三种。 9、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制定的货币,奠定了我国货币圆形方空的传统。钱重五铢,币面铸有“五株”二字而得名,统一货币改变了货币混乱局面,直至唐朝铸“开元通宝”钱时废止五铢钱。(填空) 10、三叠层:又称“后冈三叠层”,由梁思永发现于安阳高楼在后岗。三层指“下层仰韶文化层”、中层龙山文化层“、上层商文化层(小屯文化层)”,三层的发现使三种文化叠压关系被确定。 11、猿人:大约生于距今二百万到三四十万年前,分为早期猿人(能人)和晚期猿人(直立人),头骨低平眉脊骨突出,已经制造石器,最早能制造工具的人。晚期代表为元谋人,北京人。 12、灰坑:灰坑是古人类留下的遗迹的一种,较为丰富,特点是呈灰色或夹杂其它有机物分解成的颜色褐色等,有自然坑和人工坑之分,一般为储物坑、垃圾坑、祭祀坑。(了解)13、甲骨四堂:中国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著有《卜辞通纂》,董作宾(字彦堂)著有《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罗振玉(字雪堂)著有《殷商贞卜文字考》,王国维(字观堂) 14、《考工记》: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现为周礼的一部分,内容特点是:重视发展生产力;重视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结合:言官府工业而非议民间工业,是目前中国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 15、画像石墓:以石刻画像为装饰的石结构或砖结构墓葬,流行于汉朝,题材主要是显示墓

历年考古试题

2007北大 -------------------------------------------------------------------------------- 解释:奥都威技术,魏敦瑞,西阴村,黄肠题凑,小河墓地,和林格尔壁画墓,湖州镜,世说新语,波斯陶,酋邦 论述: 1、考古发现稻作起源 2、二里头文化宫殿及其特点 3、东汉洛阳城特点 4、唐代西安地区墓葬类型与等级制度 北京大学2005 考古学通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五分) 1、金石学 2、裴文中 3、碳十四测年技术 4、朱封大墓 5、夏商周断代工程 6、易县燕下都 7、低温釉陶 8、汉代铁官 9、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 10、天龙山石窟 二、论述题(每题25分) 1、长江中游地区新“时期”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及阶段性特征 2、概述东周列国都城类型多样化的现象及原因 3、举例说明汉代诸侯王墓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4、北宋皇陵的建制及特点 北大2003年考题 考古学通论 名词 金沙遗址李济湖州镜萨珊银币 论述 1莫维斯线述评 2商周时期陶鬲的分期特点 3龙山时代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 4铁器的产生及其意义 5大明宫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北大2004年考题 广谱革命,葡萄镜,安伽墓,华清池,里耶秦简,沂南汉画像石墓,石器拼合, 柴尔德,还有一个想不起来了 还有长沙窑 还有什么来得,好像是个以前考过的,肯定是以前考过的

嗯嗯 大题是北魏洛阳城,农业起源,铜石并用期主要文化,秦楚墓比较 -------------------------------------------------------------------------------- 2006高校考古学考研试题 北京大学:名词解释: 三大气候信息库 AMS测年蛋壳陶瑶山墓地吴城文化涂金工艺石阙模型明器虞弘墓号墓为陵 论述: 1 什么是考古学文化史研究?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任务史什么? 2 概述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其早期的发展情况 3 概述汉代工官的设置和其产品 4 概述六朝墓葬的墓壁装饰内容及其演变 山东大学:考古学通论论述题(每题30分) 1、论述大汶口文化的分期、类型及基本文化特征。 2、论述二里冈文化的发现、命名及基本文化特征。 3、论述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的平面布局及其重要性。 名词解释(每题5分) 山顶洞人、裴里岗文化,石家河文化,半坡类型,夏家店上层文化,琉璃河燕国墓地.虫鸟书体,东下冯遗址,走马楼简牍,马王堆汉墓,镇墓兽,长沙窑 川大 一、名词解释 考古学文化细石器半坡遗址妇好墓侯马晋城模印拼砌画像砖墓影青瓷永乐宫 二、简答 1、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的断代研究方法并比较其异同 2、唐高宗至德宗时铜镜的类型和艺术风格 三、论述 1 、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谱系关系及近十年来的新发现 2、三星堆及蜀文化发现与蜀文化的研究新进展 3、西汉长安城布局及近十年考古的发现(附西汉长安城平面图)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 一、大题 1、北京猿人 答:北京直立人,距今71-23万年。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 (1)过程 a、1921年安特生发现“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 b、1929年,在裴文中主持下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c、到1937年共发现北京人头盖骨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这些珍贵的标本下落不明);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现北京人的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1966年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总共得到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 e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头部与四肢发展的不平衡性(头部较原始,四肢进化较快);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比猿人高。脑量平均为1043 毫升,大于猿人,牙齿较猿人弱小简单,说明它们比猿人进步。但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说明它们保存有浓厚的始形态。 (2)文化遗物:出土大量石制品、骨角器(鹿角、鹿头骨)和用火遗迹(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灰烬有的成堆,说明他们已能很好地管理火。 (3)学术意义: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良渚文化 答: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发现中心聚落和多处祭坛,各类型墓葬在墓地规模形制随葬品数量与质量有明显的等级分界。 出土陶器以夹沙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种类繁复,圈足器、三角器和平底器较多,有些表面刻有纹饰,还有少数漆绘陶器;生产工具由石、骨、木等制作而成;石质工具种类多,制作细,专用性强,主要有磨制精细的大型三角犁形器、扁薄长方形穿孔石斧、半月形石刀和石镰、及石锛和石镞等;玉器种类很多,工艺水平甚高形较大的有玉琮、玉璧等礼器;手工编织发达,出土有竹编和丝、麻织品。 良渚文化应是马家浜文化的继续和发展。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课题,关系到国家的起源,在中国史前文明的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被誉为文明的曙光,标着着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文明发展阶段。 3、二里头文化 答: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期之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一、二期由河南龙山文化发展而来,陶器多褐色,器形多平底,纹饰多蓝纹、细绳纹及方格纹,与二里岗类似的因素逐渐增加。在二里头遗址发现有宫殿建筑基址,有青铜器爵、斝、戈、戚、刀、镞、铃和嵌绿松石牌饰等,在灰坑、灰层中发现散置人骨架,这些大都属于三、四期。宫殿基址经复原,有堂、庑、门、庭,规模较大。 以1959年发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而名,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遗址数百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夏县),一般将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碳十四测年为BC1900-1600年,接近夏代纪年,又分布在传说中的夏人活动范围内,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丰富数据。有学者认为二里头一、二期属夏文化,三、四期为商文化早期;也有学者主张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总的特征: 陶器有炊器(鼎、罐);饮食器(豆、三足盘);酒器(爵、鬹、斝、觚);容器(鬲、尊、瓮、罍等)大部分有绳纹和篮纹,或云雷纹、兽面纹等,几乎均为手制; 玉石器大体似龙山时代,并发现大型精美玉器(玉琮、圭、璋、钺等); 青铜器主要是生活工具和兵器,如戈、铃、镞、戚、刀、锥、鱼钩等,铸造了较大的青铜容器,如爵、鼎等,表明当时已掌握较复杂的铸造工艺,运用复合范铸成,铸造工艺复杂; 遗迹:居址与宫殿有大中小型之别,并发现成熟的宫殿,如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基址:反映了中国早期宫殿建筑的先例(“华夏第一都”);

东北师范《考古学概论》春在线作业

1.唐青花在河南()烧成。 ①.邢窑 ②.越窑 ③.长沙窑 ④.巩县窑 第一次主持田野考古发掘。 ①.王国维 ②.董作宾 ③.孙贻让 ④.李济 第一座()的帝陵。 ①.封土为陵 ②.依山为陵 ③.不封不树 ④.凿山为陵 是答案: 11.河姆渡文化生产工具有石、骨、木、陶四类。骨器以()的数量最多,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①.骨铲 ②.骨耜 ③.骨刀 ④.骨匕 是答案: 12.金银错工艺是()时代的发明。 ①.商 ②.两周 ③.两汉 ④.唐 是答案: 13.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壁画在 ()。 ①.秦都咸阳 ②.西汉长安城 ③.东汉洛阳城 ④.空 是答案: 14.云冈双窟制是在()时期出现的。 ①.曹魏 ②.西晋 ③.北魏 ④.东晋 是答案:

15.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幅面成T形,自上而下分成()个部分。 ①.4 ②.2 ③.3 ④.5 是答案: 16.西周时期铭文最长的铜器是()。 ①.盂鼎 ②.毛公鼎 ③.何尊 ④.虢季子盘 是答案: 17.加工石器的过程分为两步,一是打击石片,二是加工修整石片。打击石片的方法分为(A)和间接打击法()。 ①.直接打击法 ②.压剥法 ③.刮削法 ④.雕刻法 是答案: 18.马面应用于城市防卫中最早是在()时期。 ①.曹魏时期 ②.北周时期 ③.东魏时期 ④.北齐时期 是答案: 19.()为大明宫的正殿,是举行国家大典的地方。 ①.宣政殿 ②.含元殿 ③.麟德殿 ④.紫宸殿 是答案: 20.叠压:—个堆积积压于另一个堆积的现象叫“叠压”。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①.晚于 ②.相同于 ③.近似于 ④.早于 是答案: 21.考古学文化是指分布于一定区域、存在于一定时间、具有()的人类活动的遗存。 ①.共同特征 ②.不同特征 ③.某些特征 ④.相似特征 是答案:

考古学通论考试资料

名词解释 考古学:是根据过去人类在一定时期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状况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历史学的组成部分。 说明:1.经考古调查、发掘所获得的实物资料是唯一的研究对象。 2.研究目的:透物见人,研究历史。 3.时间范畴:上启人类开始,下限在明末。 遗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物质,又称实物资料。它包括直接由人类加工制造和利用过的物质,也包括间接与人类活动有某种关系的物质,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实物资料有两个特有的属性,客观性和无限性。 遗迹:在中国,遗迹往往是指不可携带人工产物,也就是不可能不破坏他的原来形状和位置,而把它搬迁或移动,如古人踩的路,古人挖的井等等。 遗物:是指各自分立的实体,他们的形状或出土地点,都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而且这些实体是可以携带的,在移动或搬迁的过程中,不会改变形状。 遗址:遗存是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体,而人的活动都是在某个特定的社会当中进行的,所以,人类通过活动遗留下来的大多数遗存在空间上都是成群分布的,这种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连续分布的一群遗存,考古学上通常称其为遗址。那么这种遗址当中,自然也就包括了人工遗迹,人工遗物和非人工遗物。 非人工遗存:指的是并非人类制造,但被认为是和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物质。 树木年轮法是利用树木年轮的生长规律进行断代的技术。先建立某一地区的标准轮距序列,再将同一地区考古发现的木头标本,与此年轮序列相对照,就可以分析考古发现的木头样品的年代。树木年轮断代是现阶段最精确的断代方法。 考古地层学又称层位学,是一种通过判定遗址中诸堆积形成的先后过程或次序,来研究遗存之间相对年代早晚关系的方法。根据“土质土色”区分不同堆积,根据叠压、打破及平行关系确定不同堆积形成的先后次序。地层学的根本问题是划分层次,确定层位关系。 堆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可分为地层堆积和遗迹堆积。生土:遗迹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 熟土: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他长期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思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落的物品,这些新的土层都叫“熟土层”。 文化层:是指包含有人类活动遗存的堆积层。 间歇层:有时,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变(如洪水、火山爆发等)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 地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 叠压关系:一个堆积积压于另一个堆积的现象。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可以确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打破关系:晚期的遗迹在形成时向深处破坏原有的堆积,这种现象叫“打破”。 后冈三叠层:是梁思永在殷墟第四次发掘中发现并创立的,他在河南安阳后冈地点错综复杂的地层堆积中,用土质土色区分出了上层的小屯文化层(商文化)、中层的龙山文化层与下层的仰韶文化层,这就是中国考古史上著名的“三叠层”。后冈三叠层的确立明确了仰韶、龙山和商代文化的叠压关系,首次判断出这些文化的发展序列,考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更重要的是标志着以前水平层位发掘法的结束和以文化层为单位发掘法的开始,从而奠定了中国科学的考古地层学基础,使中国的田野考古发掘有了突破性进展从而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考古类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外部形态顺序的方法论。是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存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二十世纪30年代类型学理论传入中国。类型学最初是为了解决考古遗存的时代问题,也被应用于各考古学文化的比较

考古学复习参考题

《考古学通论》考点整理 1、“金石学”是专门研究古代________和________,正式诞生于北宋中叶。 2、名词解释:考古学: 3、考古学研究对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实物资料包括_____和_____;考古学研究范围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 4、“文化层”是包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地层。 5、名词解释:“考古学文化”: 6、“考古学文化”的命名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收集实物资料的主要手段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_______和______。 8、考古学断代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编写报告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 10、考古学分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述题:考古学和其他学科关系:

12、考古学年代可分为_______、_______,其中相对年代是依靠________、________进行研究。地层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考古学发展简史: ●古代考古:______的《考古图》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且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 __________的《古玉图》现存最早的专录玉器的著作;_________著有《金石萃编》。 ●近代考古:1921年___________发现并提出了“仰韶文化”;1922年北大成 立了__________;1924年北大考古学研究室设立了_________。1926年,__________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田野考古;1927年___________成立。 1928年_________________成立,内设考古组,同年_________在安阳小屯进行调查,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1929年在_________的主持下先后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等。 ●现代考古:___________于1979年在_____成立。 ●________被誉为“埃及学奠基人”。 14、1819年丹麦人_________把古物按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进行分类。1865年_________提出了“新石器”和“旧石器”。 15、旧石器主要以_打制_为主。制作工艺包括_____和_____;其中,打片包括_______和_______。直接打击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名词解释:北京人: 17、甘肃省_______地区是中国最早发现旧石器的地区之一。 18、名词解释:山顶洞人: 19、简答、论述题: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阶段分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