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这节课中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根据本班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时拟订了这样四条:

(1)认识量角器;

(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

(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认为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主要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在活动中探索,感受数学知识。

罗老师首先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美术课中的人物简笔画入手,不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会相信老师告诉他的,但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在教学中,罗老师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的结论。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合作学习中,我自始自终都是作为配角,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組与组之间

的相互启发、相互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罗老师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多巡视,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游戏练习中升华,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这节课后,设计了勇夺智慧星的环节,把本节课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摆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也多次出现了内、外圈刻度看错的情况。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再读度数,这样就可以避免错误。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直读到180度。接着,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一定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

角的度量微课教学设计.docx

《角的度量》微课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选题意图内容来源教学目标《角的度量》 帮助学生学习量角器的有关知识以及使用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 1. 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2. 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教学用途重点:认识量角器,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会用量角器量角 可用于课前预习也可用于课中新知的讲解,对于思维较慢的学生也 可作为课后的复习。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 (请在此处说明你为什么 (请在此处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程的所有环节) 要这样安排或选择)1.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你知道下面的两个角哪个大吗?大多少你知道吗? 创设情境,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入量角器的认 识。 2. 认识角的单位: ( 1)用三角板( 45°三角板)的一个角( 45°角)作单位进通过用三角板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上的角作单位进行可以发现∠ 1 刚好是和三角板的一个角重合,而∠ 2 比三测量,得出要找到角板的一个角大,两个角小。合适的角作为单( 2)介绍角的单位位,引出 1°角作为角的单位是将圆平均分成 360 份,将其中的 1 份作所对角的单位。 的角作为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就是1°, 5 份就是 5°。 介绍量角器各3. 认识量角器:部分的名称,了解师:仔细观察量角器,课件演示量角器的中心、 0°刻度线、其各部分的作用,内圈刻度、外圈刻度以及 90°刻度线。为理解和掌握量角 的方法作铺垫。4. 介绍量角方法:角的度量方法( 1)测量∠ 1 的大小是学习的难点,特师:将∠ 1 的两边进行延长方便度量;别是量角器有两圈 ①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刻度,读刻度是, ②量角器的 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要根据测量角的方 ③角的另一边所对应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要注意看角向选择内外刻度,

《三角形的内角和》微课教案分析人教版_教案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微课教案分析人教版 本节微课视频是苏教版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78~79页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角的分类和角的测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这些已经构成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认知基础。《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学生在学习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时,通过测量三角尺三个角的度数,知道三角尺三个角加起来的和是180度,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大部分的学生已经能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只不过他们不清楚其中的道理,只是机械性的记忆。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是结论,而是验证结论的过程。教材组织学生对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探索,通过转化、推理、比较、操作和验证,总结概括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的规律,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 下面就具体谈谈微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转化、观察和比较等活动探索发现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规律,并且能利用这一结论解决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等实际问题。 2、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和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验证结论的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操作的过程获得发现规律的喜悦,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亲自验证并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难点:对不同验证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出示学生熟悉的一副三角尺,让学生说说每块三角尺中各个内角的度数。试着计算每块三角尺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的和是多少度? 交流:不同三角尺的内角和都是一样的吗?三角尺的内角和有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尺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和是180度。 提问:三角尺的形状是什么三角形?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度,我们还可以说成是什么?(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你有什么办法验证这一结论呢?(动手操作,寻找答案) 方法一:拿出不同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测量三个内角的度数,再求和。(提示存在误差,但三个内角的和都在180度左右)方法二:用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由于长方形的四个内角和是360度,因此能得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启发: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结论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新的数学问题呢?

《 角的度量 》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2015-12-04 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跟以前相比,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课后反思,发现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完善,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经验的差别。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那些歌谣也没能指导学生形成技能,只不过是比传统教法多一些花样,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课后反思的结果是: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重新设定了教学环节,决心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一个环节指导量角――有了以上的铺垫,在量角时,学生自然会自觉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不难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无形中也教会了他们学习的方法。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及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角的度量 二、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体会计量角的大小需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的表象。 2、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经历探索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和过程,初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通过量角,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初步感知三角尺上三个内角和的特点。 4、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四、教学准备 课件、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回忆什么是角,请你画一个角。怎样知道你画的角的大小呢?这就需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这节课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二)探索发现 1、认识计量角的单位 要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该选用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一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作了度量角的工具—

—量角器。量角器是把半圆分成180等份。 2、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做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 总结:量角器上内圈刻度是按逆时针方向排列的,外圈刻度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刻度线汇集的一点,是量角器的中心点。请分别找出内外刻度中0°20°90°135°180°。只给小组同学看。 3、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教材第41页例1),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用量角器)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①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②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 ③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独立测量P40 ∠2的度数。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 (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教案(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的教学内容有: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画角等。教材编排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教材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事 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如直线、射线,由学生初步认识的线段引出,借助手电筒、激光光束等体会射线。本单元内容学习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相关素材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如在理解直线、射线的特性时,“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等,便隐含了极限的思想;又如在角的大小比较中,则渗透了观察、实验、类比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展开学习过程,组织学生自主实践,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阶段性特点,加深对相关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与感悟。) 第1课时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 1.学生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能识别线段、射线和直线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初步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重点:角和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 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件、三角板、直尺。

师:同学们喜欢大桥吗?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如何绘制大桥呢? (课件出示:大桥图片) 请学生到黑板上绘制大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叫什么呢? 生:线段。 师:那么这些线段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1.认识线段。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看出线段有哪些特点吗?(课件出示:线段)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通常用两个连续的大写字母表示,如线段AB。 2.认识直线。 师:同学们,除了线段朋友,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两位朋友,不过它们不愿意就这样直接出场,它们想让同学们自己探究它们的奥秘,你们愿意吗? 课件演示: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 板书:直线。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直线有哪些特点? 生:直线没有端点,是无限长的。直线可以用“直线AB”表示,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 3.认识射线。 师:认真观察,这一端会发生什么变化?(课件演示:把一端延长)现在你看到的还是一 条线段吗? 组织交流讨论。 师:我们得到一种新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这样的线我们把它叫做射线。 板书:射线。 师:“射”字怎么理解? 生:射箭,灯光照射等。 师:射线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 课件演示:打开手电筒光线射向掌心。 师:如果老师把手移开,光线会发生什么变化?(移开手掌将光投至墙壁,感知光线可以不断延长。) 生:光会照射到墙上。 师:如果不受任何阻碍,想象一下,这束光线将会穿越天空,冲出云层,穿进宇宙……这束光线它长吗?手电筒的光源——灯泡我们就可以把它近似地看作一个端点,它射出的光

四年级数学上册《画角》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画角》教学反思《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 课前我预想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在学习画法时主要以教师讲解,并结合讲解板演为主,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画法。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学生动手练习上。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回家作业中出的问题却较多,主要是画不准,有的学生甚至把钝角画成了锐角,锐角画成了钝角等。仔细反思,可能是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学习画法时,以教师讲解为主,放手不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来看学生好像已经学会了,实际由于体验不深刻,学生并没有把知识很好的吸收并内化,掌握得并不牢固,所以导致回家作业效果不好。 2、学生出错最多的就是找不准数。这说明学生前面的基础还是没打好,对量角器上的刻度还是不熟悉,找不准数。特别是不是整十度时,错得更多,很多学生都少画或多画了10度,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对于这个度数的取数范围在哪里心里都不是很清楚。 3、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4、有的学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

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干扰。 5、有的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他们不会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有的会看的也把刻度线看歪了,偏离到别的刻度去了。还有很多学生对于内刻度的数对应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并不熟悉,所以找不到点。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跟以前相比,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课后反思,发现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完善,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经验的差别。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那些歌谣也没能指导学生形成技能,只不过是比传统教法多一些花样,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课后反思的结果是: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重新设定了教学环节,决心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一个环节指导量角——有了以上的铺垫,在量角时,学生自然会自觉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不难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无形中也教会了他们学习的方法。 王秋明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一课一直是我感到难以教学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 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感知角的度量的必要性。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 第二层是结合之前所学的度量知识,发现度量其实就是找到需要度量的对象含有多少个“度量单位”,那么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呢?从而引出后续内容。 第三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较好的观察、总结能力的。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 第四层是实际动手测量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出现问题较多的是,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明明量对了却读错读数。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我要求学生量角前先观察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这样就能很多程度上避免这类错误了。

【教学案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互联网+”视域下小学课堂双师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 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 教学思路:巧妙地运用了“双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简短小视频播对角的产生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他们通过天文观察并结合当时历法发现,用360个太阳一个挨着一个紧紧排列,恰好就是一圈。按照这们的观察结果,人们把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让学生寻找其中的数学元素,再通过各种各样的角,使学生感受到角在生活中的运用,用心描绘角,体会到美术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后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量角器,掌握度量角的方法。 难点:体会角的度量的本质,在从动态意义上加深对角的认识。 教具准备:希沃、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愤怒小鸟 师:同学们,你知道愤怒小鸟的游戏吗? 2、请比较∠1、∠2和∠3的大小,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师:你会选择哪把弓呢?学生汇报想法 师:这把弓的什么最重要,究竟几度的角最为合适呢? 3、揭示课题:角的度量<板书>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们预设学生会想到锐角,或是比90°小的角度,但仍然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从而引出引出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这种可能:学生想到描述角的大小需要使用量角器测量其度数。如果这样,我们觉得不是所有的学习都要回到知识产生的原点,顺学而教将是我们选择的路径。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归纳 1、认识1度角、建立1度角的概念 师:那么1度的角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听听科学家是怎么规定?出示希沃动画解说。 【设计意图】1度的由来,插入庄老师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他们通过天文观察并结合当时历法发现,用360个太阳一个挨着一个紧紧排列,恰好就是一圈。按照这们的观察结果,人们把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小结:这个角的大小就是1度(介绍1度角并板书)

《角的度量》课后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边墙山小学亓文华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量角的单位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的时机。 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新鲜的事物总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观察是认真的,仔细的,汇报发现也很积极,我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引导归纳小结,这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学完,从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紧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去量一个角呢?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 学生先自己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不明白:量角时为什么量角器中间那个点要对准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在读角的刻度时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看外刻度线上的数或内刻度线上的数,尽管有的同学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

去寻找量角的方法,中心对准角的顶点,就意味着量角器上有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条边,另一条边旋转到量角器的另一条刻度线上,说明你要量的角就是量角器上形成的这个角。教学时发现学生比较容易认错刻度,因为每条长刻度线上都有两个数,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什么好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之后请学生发言。有的说:“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的这条边对着的0是在内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内圈的数字,如果对着的0是在外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外圈的数字。”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如果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在这个时机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一边认刻度,内外分清楚。”还真不能小看学生的力量,他们总结的方法很适合大家用。 教学收获是: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体验,在教学时要关注这些,选取合理的因素加以利用。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的进步。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 教学中,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尺子、秤称)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数学 教学容时,是从学生的认识量角器入手:先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了加强记忆,课件展示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还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 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习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学习效果显然优于后者。

角的度量_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_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_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 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 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这节课中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根据本班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时拟订了这样四条:(1)认识量角器;(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主要设想 1、在活动中探索,感受数学知识。 我首先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美术课中的人物简笔画入手,不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会相信老师告诉他的,但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在教学中,我

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的结论。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合作学习中,我自始自终都是作为配角,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我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多巡视,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游戏练习中升华,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这节课后,设计了勇夺智慧星的环节,把本节课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摆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也多次出现了内、外圈刻度看错的情况。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再读度数,这样就可以避免错误。 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我都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四年级上册数学.3 角的度量第三单元《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爽爽文库汇编之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 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 教学中,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尺子、秤称)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数学 教学容时,是从学生的认识量角器入手:先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了加强记忆,课件展示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这样

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还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 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习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学习效果显然优于后者。

初中数学_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8.3 角的度量(1) 学习目标: 1、会用量角器度量一个角的大小,并判断它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 2、认识度、分、秒,会进行它们之间的简单换算, 3、会通过角度比较角的大小,计算角的和、差。 重点:会比较角的大小 难点:角的度、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怎样应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 【创设情境】 1、你记得角的单位吗? 2、会用量角器量角吗?师生共同认识量角器. 3、1小时= 分钟,1分钟= 秒 4、你能用什么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探索新知】 自学课本P10﹏12页10分钟,完成下面题目 1、角的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把圆周分成360份,每一份是1度记作1°,1周角=360°; 把1度分成60份,每一份是1分记作1′,1°=60′; 把1分分成60份,每一份是1秒记作1″,1′=60″ 2、角的分类: (1)特殊的角: 用一副三角板可画出哪些角(不大于180°):直接画:30°、45°、60°、90°;间接画:15°、75°、105°、120°、135°、150°、165°、180° 绕着端点旋转到角的终边和始边成一直线,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 绕着端点旋转到角的终边和始边再次重合,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2)小于180°角可以分成:锐角、直角、钝角 例1、计算: 把56.32°用度、分、秒表示: 解:先把0.32°化成分,

即0.32°= 60′ ?0.32= 19.2′ 再把0.2′化成秒, 即0.2′=60″ ?0.2= 12″ 所以56.32° =56°19′12″ 例2、计算: 把18°25′12 ″化成用度表示的角. 解:先把12″ 化成分,即12″ =(1/60 )′ ?12 =0.2′ 再把(25+0.2)′化成度,即 (25+0.2)′=(1/60 )°? 25.2 =0.42° 所以18°25′ 12″ =__18.42° 尝试练习:(略) 例3、:48°22′13″ 与48.37°哪个大? 0.37°是用十进制表示的,因此可先将0.37°用分、秒表示: 0.37°=60′×0.37=22.2′, 0.2′=60″×0.2=12″ 所以0.37°=22′+0.2′=22′+12″=22′12″ 因为22′12″<22′13″, 所以48.37°< 48°22′13″. 例4、∠α=37°50′∠β=52°10′ 求∠α+∠β与∠β-∠α。 因为∠α=37°49′ 40″ ,∠β=52°10′20″,所以 (1)∠α+∠β = 37°49′ 40″ + 52°10′20″ =90° (2)∠β-∠α = 52°10′20″-37°49′ 40″ = 14°20′ 40″ 【巩固提升】 1、用量角器分别量出图1中的∠DOA,∠DOB,∠DOC,∠DOE,比较它们的大小并指出其中的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2、45o等于多少分?等于多少秒? 3、1800〞等于多少分?等于多少度? 4、53.37o=___o___′____〞; 24o12′36〞=_______o 90o-35o27′=___o___′。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第五节《角的度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3、通过探究、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预习案 请同学们按任务要求独立预习。 1.你用什么方法能知道∠A和∠B哪个大? 2.想一想:度量角的大小用什么单位? 【预习自测】: 1、()的角叫做锐角。 ()的叫做直角。()的角叫做钝角。 等于()度的角叫做平角。 等于()度的叫做周角 把上面的角从大到小比较 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26页下面“想一想”。度量线段的长短用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有(),度量面积的大小用面积单位,面积单位有()。 2.自学课本27页“认一认”。人们将()平均分成()份,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做()记作(),通常,用()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量角用什么工具?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2、尝试量角的方法。 第1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第2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

《角的度量》教学诊断 《角的度量》一课一直是我感到难以教学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 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感知角的度量的必要性。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 第二层是结合之前所学的度量知识,发现度量其实就是找到需要度量的对象含有多少个“度量单位”,那么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呢?从而引出后续内容。 第三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较好的观察、总结能力的。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 第四层是实际动手测量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出现问题较多的是,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明明量对了却读错读数。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我要求学生量角前先观察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这样就能很多程度上避免这类错误了。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直线、射线、线段和角是较简单的几何图形,是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接着引出角的概念,介绍了角的度量方法、角的分类以及角的画法。 2.教学内容的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能力,从直观过渡到抽象,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操作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 3.本单元主要教学直线、射线、角的认识和角的度量,这是学生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扩展和提高的。掌握直线、射线、角的相关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让学生从各种学习方向进行,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帮助他们学习空间的观念。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好基础。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而现在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特征。通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恰当地把握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把有关角的知识分了三个阶段编排,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但前后又有连贯性。老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理顺学科教学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5《角的度量一》微课制作

微课制作内容: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角的度量(一)》。 微课制作教师:聂喜翠 微课脚本: 一、激情导入 (出示)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角,都有那些角呢?对,有(出示图片)锐角、钝角、平角,直角、周角,怎样量角的度数呢?这节课我们学习角的度量(一)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视频)这里有三个滑梯(模型):第一个滑梯,机灵狗滑下来,感觉很舒服。第二个滑梯笑笑滑下来,她说很喜欢这个。第三个滑梯,淘气认为这个一定很刺激。如何度量这三个角的大小呢? 角的大小和角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对,我们可以用尺子来试一试,在角1的两边各取一厘米,然后量∠1开口的大小。同样的方法测量角2和角3开口的大小。 2、这种方法虽然可以量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但看不出它们之间的差距。淘气想到了一种方法:淘气折出了一个小角,用这个小角去量角1,是一个小角多一点,再用它作为度量单位去量∠2。是两个小角还大一点。最后再用这个角去度量角三,是四个小角多一点。如果折的角再小一点,会更准确。 3、不过呀,用这些小角来比,它一个一个是零散的,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我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比用这些小角方便呢?

4、看,(出示模型)人们把圆平均分成360个小小角,这每个小小角的大小就是1度(闪烁)。这是一个小小角,它的大小就是1度,这个“度”就是我们用来计量角的单位,用小圆圈表示,1度我们就可以简写为:先写一个“1”然后再在它的右上方写上一个小圆圈。(1°)读作1度。 一周角正好是一圈,所以1周角=360度(同时在课件上出现相应的角) 和老师对折一下,一平角是一周角的一半,那么1平角=180度(同时在课件上出现相应的角) 再对折一次,一直角是一周角的四分之一,即1直角=90度(同时在课件上出现相应的角) 如果把90度角再对折,那是多少度呢?对,45度,它是一个锐角。 5、利用这个图我们来估一估,三个滑梯的角度大约是多少度?角1大约16度,角2大约33度,角3大约58度。 6、练一练(第3小题):出示第一个问题。这里每一个小角是10度,那么连续数三个格子就是30度,6个格子就是60度,9个格子就是90度,27个格子就是270度。是不是很好标出呢。 出示第二个问题。对了,只要是相邻的5个小角组成的角都是50度。这是一个50度角,这也是一个50度角。 7、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 1、1度角实际有多大。 2、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及其大小关系。 你学会了吗?祝愿同学们学习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