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害与灾后重建的初步研究

汶川地震灾害与灾后重建的初步研究
汶川地震灾害与灾后重建的初步研究

汶川地震灾害与灾后重建的初步研究3

苏凤环1, 韩用顺31,2, 刘洪江1,3

(1.中国科学院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2.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湘潭411201;3.云南财经大学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云南昆明650223)

[摘 要] 2008-5-12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汶川地震及其次生山地灾害,给灾区的城镇乡村、道路交通、水电工程、生态环境、水土资源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破坏。本文初步分析地震发震机制及其影响,同时对次生灾害、灾情进行初步的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灾后重建工作中的科学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灾后重建科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P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08)05-0040-06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04秒,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暴发了里氏8.0级地震,对四川、甘肃和陕西3省的32个县(市、区)造成了严重破坏。本次地震波及范围广、引发次生山地灾害多、危害巨大、救灾困难,均为历史罕见。[1]由于地震重灾区位于四川西部山区,山高谷深,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地震灾害直接引发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对山区城镇、村庄、道路和水利水电工程以及通讯设施等造成严重破坏,给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本文将对汶川地震及其次生灾害进行初步分析,同时对灾后重建工作中的科学问题和政策措施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思路和对策。

一、汶川地震概况

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的监测数据,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30.40°N,103.47°E)。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贵州、湖北8个省市受灾。主震区沿四川西部的龙门山断裂带展布,房屋、道路、水利水电工程和通讯设施等遭到严重破坏。重灾区包括四川省成都、雅安、绵阳、德阳、广元、阿坝等6个市(州)30个县(市、区),以及甘肃省陇南市的文县和陕西省汉中市的宁强县,共涉及四川、甘肃、陕西三个省的8个市(州)32个县(市、区),总土地面积82145km2,地理位置处于四川省西北部、甘肃省最南端和陕西省西南角的汉中西部,在川西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图1)。

汶川地震的发震机制为:在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的过程中,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2]最终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突然释放。这次地震是一次以逆冲为主、兼少量右旋走滑分量的挤压型断层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宏观线性浅源地震,断层向西北方向倾斜,走向为229°,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4.4×1021Nm,能量辐射源跨度

 

2008年9月

第40卷第5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Sep.,2008

Vol.40No.5

 3[收稿日期]2008-06-25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30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C10B04)。

[作者简介]苏凤环(1977—),女,山东阳谷人,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3S防灾减灾技术。

[通讯作者简介]韩用顺(1974—),男,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博士,讲师,主要从事3S技术与数字减灾研究。

达600km ,但主要能量释放发生在前80秒,在这段时间内的破裂长度约300km ,位于震中北东方向,平均破裂速度约3.1km/s ,由南西向北东迁移

,

震源深度为10km ~20km ,余震频繁而强烈,向北

东方向扩张。换句话说,这次地震开始于汶川县震中位置,然后以3.1km/s 速度向北东方向传播300km ,最后,破裂反向传播,在震中西南也有微

弱的能量辐射。[3]

截止到7月5日12时,发生余震15998次,其中4.0至4.9级为196次、5.0至

5.9级为28次、

6.0至6.4级为5次,最大余震为

6.4级。

[4]汶川地震主震强烈,震中烈度达到11度,断裂带出现明显的逆冲走滑;余震频繁而强烈,使山体进一步遭到往复破坏。地震的破坏性巨大,在龙门山断裂带造成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山地灾害。而大规模滑坡、崩塌、泥石流常常堵断河道形成堰塞湖,[5-7]严重威胁着下游城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阻碍了灾区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

二、次生灾害与灾情1.汶川地震次生灾害

由于汶川地震重灾区地理环境复杂,山区广布,平原狭小,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多变,新构造运动活跃,加之暴雨、地震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的影响,该区域已成为次生

灾害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并且震前不同地区所发生的次生灾害类型多样、特征各异,具有点多面广、成灾迅速、危害严重、暴发频繁、监测预报难度大等特点。地震次生灾害主要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其次是地裂缝(破裂带)、地面塌陷等,在灾区范围内均有分布,并以中断交通、砸毁车辆、掩埋乡镇、阻断河流等成灾方式危害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给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1)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通过对地震重灾区的初步考察和卫片、航片解译,在山区,由于强烈地震的激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山地灾害普遍强烈活动,大大加剧了地震灾害的危害性。地震直接在龙门山区等地激发了数以万计的崩塌、滚石和滑坡等次生山地灾害,从数量上看,经对岷江上游映秀至茂县干流两侧山坡的震后航片解译与统计,地震激发的较大规模的崩塌、滑坡(群)就达207个,滚石难以计数。大量的崩塌和滑坡活动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灾后雨季遇到高强度降水,还将引发

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对重灾区32个县市外围初步调查和遥感解译后发现,重大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山地灾害点有3819处,仅四川汶川、北川两个重灾县城因强烈地震引发的崩塌、滑

坡就高达200处(图2)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

(2)堰塞湖

?

14? 第5期

苏凤环等: 汶川地震灾害与灾后重建的初步研究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型滑坡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其数量和规模都十分罕见,溃决后将造成下游沿河大范围洪水灾害。根据遥感卫星影像和航测影像分析,结合实际考察,初步认定地震区内有256处堰塞湖,已经查明北川、青川、安县、什邡、

绵竹、彭州、崇州、平武的32处典型堰塞湖具有一定的危险,而距北川县城直线距离3.2km 处的唐家山堰塞湖规模最大,其滑坡体积达2.04×107m 3,最大可蓄水量3.15×108m 3,淹没范围超

过23km (图3)

(3)地裂缝和地面塌陷

强震发生后,由于地震造成斜坡岩体结构破坏,坡面出现大量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原来斜坡稳定性降低,形成不稳定斜坡或潜在滑坡。特别是雨季,地裂缝增进了地表水渗入坡体的可能性,水体进入坡体后,降低了坡体的抗滑能力,诱发滑坡或使老滑坡复活。

2.汶川地震灾情

汶川地震及其次生山地灾害,给灾区的城镇乡村、道路交通、水电工程、生态环境、水土资源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破坏。表1为汶川地震对人口、房屋、耕地、水库、交通、电力、生态等造成的灾情统计表。

表1 汶川地震灾情统计表

类型灾情状况

人口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7月5日12时,遇难69196人,受伤374176人,失踪18381人。房屋倒塌房屋778.91万间,损坏房屋2459万间,1000余万人无家可归。

耕地遭破坏耕地达5.833万公顷,其中可复垦耕地4.63万公顷,不可复垦耕地1.1万公顷。水库四川有1996座水库出险,其中有溃坝险情的69座,存在高危险情的310座。全省堤防护岸损毁500处、722公里。

交通基础设施震中地区周围的16条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和宝成线等6条铁路受损中断,2.2万公里道路被摧毁,公路受损里程累计53295公里,2900多座桥梁倒塌,27个隧道受损。

电力设施

变电站停运171座,线路停运2751条,部分电网损毁殆尽,公司供电用户因灾害停电累计达405万户,直接经济损失达106亿元,灾后重建需要资金313亿元。

?

24?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0卷 

 

类型灾情状况

通讯基础设施四川省累计受灾电信局所3049个,累计受灾移动基站19048个(含小灵通基站),累计损毁线路13544公里,累计倒杆断杆84817根,直接经济损失已近27亿元,通信设施严重损毁,震中地区通信中断。

生态旅游阿坝、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雅安等地区的生态旅游景区经济损失339612.05万元,分别为阿坝80450.09万元、成都8227.04万元、绵阳181743.58万元、德阳21084.4万元、广元46442.2万元、雅安1664.74万元。

直接经济

损失

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

抗震救灾投入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548.76亿元。中央财政投入497.48亿元,地方财政投入51.28亿元。

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6419人(不包括灾区病员人数),已出院87173人,仍有6600人住院,共救治伤病员2598435人次。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报告,截至7月4日,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活动板房)已安装415000套、正安装20900套、待安装46800套。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7月5日12时,向灾区调运的救灾帐篷共计157.97万顶、衣物1410.13万件、燃油171.2万吨、煤炭365.8万吨。

三、灾后重建中的科学问题

至本文完稿之时,汶川地震已经过去近两个月,抗震救灾的工作中心已由应急救援转为灾后重建。目前,地震灾区仍然余震不断,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十分严重;震后3~5年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山地灾害的活跃期和多发期,给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带来巨大的危害和困难。因此,灾区恢复重建过程中,迫切需要加强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防灾减灾管理,并突出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科学问题。

1.地震发震机理与活动规律

以5.12汶川地震灾害为天然实验场,深入研究断裂带特大地震发震机制、特大地震引发次生灾害的活动规律和力学机制,通过这些活动断裂带的构造地貌特征及其活动特征(活动速率、活动方式、大地震复发周期等)、深部地球物理特征和近地表地质过程的响应机理研究,探索地震发生和发展的地球内外动力相互作用机制与过程,分析主要典型地震带的地震时空演化机制,揭示特大地震带的地震发震机理与活动规律,全面提升地震带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基础理论和减灾技术水平,为国家减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为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减灾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2.地震监测预报理论与方法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不可能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因此减轻灾害的有效方法必须集中在对地震的长期预报上。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有:1)采集地震基础资料,研究可能发生地震的区域;2)地质调查和地震断层图的绘制,勘查史前地震数据和大小断裂带,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记录地震和测量应变率;3)通过监测和研究全球各地的地震,建立国际合作共同研究的机制,对可能发生的地震进行监测;4)对特定地区进行地震特性研究,如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各项地震破坏参数;5)对地震情况下地面运动的分析,确定地面运动与建筑物响应的关系,包括建筑物振动数据的采集、振动计算机模型的开发,以及地震发生场地地震图特性的分析。[8]

3.次生灾害形成-演化-致灾机理与规律

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在重灾区内广泛分布,并异常活跃,对灾区恢复重建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重大威胁。但不同类型的次生灾害,其形成条件、发育规律、演化机制和致灾机理各不相同,所造成的危害和破坏也有所差别,需要在区域调查、灾害详查和基础资料处理与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类型次生灾害的形成-演化-致灾机理与规律,并开展灾害区划、防治规划和综合治理工作,从而为灾害防治、监测预报、减灾管理、城镇选址、产业布局和居民安置提供依据。

?

3

4

?

 第5期苏凤环等: 汶川地震灾害与灾后重建的初步研究

 

4.次生灾害监测预警理论与技术

要减轻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带来的危害,其核心关键问题是灾害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灾害区划。只有在次生灾害监测、预报基础上做出科学准确的滑坡、泥石流空间和时间上的预测和预警,才能为人民群众躲避灾害赢得时间;只有科学地进行次生灾害区划,才能制定有效的防灾应急预案,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开展次生灾害监测预警和灾害区划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对灾后重建居民安置、土地利用规划、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安全保障等都具有实际意义。

5.次生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

为了减轻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程和非工程减灾行动,然而,减灾行动一般都要涉及巨额的资金投入或影响广泛的社会系统调整。显然,盲目的减灾行动必然导致大量的

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有悖于减灾的初衷。[9]

有对次生灾害的形成、发生、发展、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有科学的认识和评价,才能避免减灾行动的盲目性。因此,次生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进行灾害的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次生灾害风险评价是在对评价区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评价区遭遇不同强度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并按照灾害等级划分标准,衡量灾害风险程度,为减轻灾害损失而制定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四、灾后重建对策与建议

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文等方方面面,包括道路交通、生态环境、产业布局、城镇选址等各项任务,因此需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尽快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同时应长期开展地震及次生山地灾害监测预报与灾害防治,并加强基础研究与高科技技术的应用。

1.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影响范围最大、损失巨大的灾害。灾后恢复重建面临最复杂的情况、人数最多的灾民安置和最紧迫的重建任务。因此,需要进行灾区资源环境

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即按照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条件、灾害危险性、人口分布和经济格局等条件,结合灾情状况,对规划区进行重建条件适宜性的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提出适宜性程度区划方案,并根据主体功能区要求,以及规划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导向,综合评价规划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测算全区和分县人口合理容量,从而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总体布局、城镇乡村及其企业选址、外迁人口比例确定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2.加快灾后重建规划

汶川地震重灾区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对灾后重建的不利因素多。高山深谷、岩石破碎、软土广布、强度低,承载力弱,对地震及其次生灾害有较强的放大作用,同时岩土性质变化大。这次地震造成严重损失,除了震级大之外,当地城乡布局不合理、建筑结构不抗震、场地条件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另外,此次地震也反映出该地区由于没有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未能事前加强防御,对地震灾害未做到防患于未然。为了减轻或避免重灾区地震及次生灾害的危害,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应加强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特别是针对当地复杂的工程地质场地条件,进行较详细的工程地质勘查,针对局部场地条件对场地地震安全性的影响做出科学评价,为灾区重建及未来产业布局和国民经济建设的抗震设防提供科学的设计

参数。

[10]3.开展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监测预报和灾害

防治

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已经成为当前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因此,需要重视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监测预报,积极开展灾害调查、风险评估和灾害防治工作。考虑到以工程措施防御次生山地灾害受到经济合理性因素的制约,减轻地震及其次生灾害损失,应该加强两个方面工作:一是深入研究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发生的背景、过程、特点、原因和规律,划定风险区域,制定出灾害预案、防治规划和计划;二是进一步完善防御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综合措施,加强对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监测、预防、预报、预警和评估工作,进一步修订防灾预案,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防御地震及其次

?

44?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0卷 

 

生灾害的能力。

4.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

科学技术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基础和关键。随着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领域的拓展和工作要求的提高,必须加大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装备以及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广泛采用3S 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努力提高地震及其次生灾害预测预报、信息处理、调度指挥、灾后评价、重建规划等方面的科技水平。

作者附言:本文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崔鹏研究员和陈晓清副研究员的指导和帮助,航空影像数据和震后地质灾害数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 参 考 文 献 ]

[1] 崔鹏,韦方强,何思明,等. 5.12汶川地震诱发的

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J ].山地学报,2008,(3).

[2] Y i G.X.,Wen X.Z.,Wang S.W.,et al.

Study on fault sliding behaviors and strong -earthquake risk of the Longmenshan -Minshan Fault Z ones f rom current seismicity rarameters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6,(2).[3] 陈运泰,许力生,张勇,等.2008年5月12日汶

川特大地震震源特性分析报告[R ].北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2008.

[4] 中国地震局信息网[EB/OL ].http ://www.csi.

https://www.360docs.net/doc/c914178744.html,/sichuan/index2008-5-12.

[5] Costa J. E.Schuster R.I.The 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natural dams.G el.Sco.America bulle 2tin ,1988,100,1054-1068

[6] Chai H J.,Liu H.C.,Zhang Z.Y.The tempo 2

ral -soatial distribution of damming landslides in China.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0,18.[7] Kallen D.,Xiang W.,Rohn https://www.360docs.net/doc/c914178744.html,ndslides at

Qingjiang river in the downstream area of Shuibuya dam site ,China.Journal of China Uni 2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6,(2).

[8] 卢兆辉,崔秋文.美国可持续性减灾战略研究

[J ].世界地震译丛,2007,(2).

[9] 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与实践[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

[10] 吕红山,卢福水,王建荣等.2005年11月26日

九江-瑞昌地震场地影响的初步分析[J ].震灾

防御技术,2006,(1).

A Preliminary Study on Wenchuan E arthquake Disaster and its R econstruction

SU Feng 2huan 1, H AN Y ong 2shun 1,2, LI U H ong 2jiang 1,3

(1.Key L aboratory of S urf ace Process ,Chinese A cadem y of S ciences ;Cheng du I nstitute of Mountain Disasters and Envi ronment ,Cheng du 610041;2.S chool of A 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H unan Uni versit 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 iangtan 411201;3.S chool of Cit y and Resources

and Envi ronment ,Yunnan Universit 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650223,China )

Abstract : A deadly eart hquake wit h a Richter magnit ude of 8.0occurred on May 12,2008in Wen 2chu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It not o nly caused a catast rop hic disaster ,but also resulted in lot s of secondary mountain disasters ,including collap ses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which caused great damages to houses ,roads ,hydropower stations ,communication facilities ,nat ural re 2sources and environment.This paper gives a p reliminarily st udy on t he mechanism and consequences of t his eart hquake and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 he secondary disasters ,and finally discusses t he recon 2struction p roblems wit h some p roper suggestions.

K ey w ords : Wenchuan eart hquake ;secondary disaster ;po st 2disaster reconst ruction problem

[责任编辑: 陈 英]

?

54? 第5期

苏凤环等: 汶川地震灾害与灾后重建的初步研究

 

汶川地震11周年的心得感想精选5篇

汶川地震11周年的心得感想精选5篇 2008年的5月12日,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日子。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时间可以抚慰伤痛,却抚不去思念与记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汶川地震11周年的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9汶川地震11周年心得 缅怀伤痛,是对生命应有的姿态,更是为了更好拥抱明天,砥砺前行。死者长已矣,生者或余悲。但愿逝者能忘却地震来临瞬间的惊悸;但愿生者谨记生命力量的坚韧与伟大、人间大爱的无私与朴实,珍惜当下,奋力前行。 十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天崩地裂,山河倒转,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曾经秀丽的山川,变成了一片废墟,这里已经成了人间炼狱。撕心裂肺的哭喊,轻声无助的呢喃,响彻这片天地。很多家庭因此而伤痕累累,很多的人失去了至亲至爱的家人。这次大灾难,让人们铭记于心,也让人们学会了坚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国家的关心下,在全国人民援建下,大家团级一心众志成城,组成团队为灾区的重建工作而努力。近十年过去了新的新的汶川县城重新矗立而起,时间已经抚平了人们心里的创伤,当年因灾难继续向着自己梦想奋斗的人,已经成功的实现了理想。站在人生新的一个高度,在属于自己的路上前行,祝福他们。 2008.5.12,中国人永远难忘的日子。北川,那场强震中受灾最重的地区。即便山河破碎,中国人还是挺直了脊梁。或许我们在自然面前依旧渺小,但我们绝不屈服。众志成城,筑成了今天的新北川。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天崩地裂,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如今,十年了,时间的沉淀或许可以抚慰伤痛,但那段想起便泛泪光的记忆,却不曾褪色。 汶川地震过去10年了,满屏的汶川记忆,一种集体痛感依旧在。失去亲情友情爱情同胞之情的烈度太大,时间装不下,躯体也装不下,这块大地上依然有心灵的余震。对逝者最好的纪念还是生者更幸福,否则悲伤只在表面流淌。只有家园更坚固,生灵更平安,才是真正的重建。祝福汶川,平安中国!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通江县农村建设规划 一、县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通江县位于四川省巴中市东北部、米仓山东段南麓大巴山缺口处属川东北部秦巴山区腹地。东接达州万源市,南邻平昌县,西靠南江县和巴州区,北与陕西省南郑、西乡、镇巴、三县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1°49′16″~32°34′57″,东经106°59′01″~107°45′34″,属川陕两省交界的一个边远山区县,幅员面积4125.6平方公里。距5.12大地震震中汶川367公里。 (二)全县农村社会经济概况: 通江县辖14个镇,35个乡,524个村.其中诺江镇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沿两条交通干线呈均匀分布。通江县总人口截止2007年底73.5万人,19.97万户。其中农业人口63.20万人,非农业人口10.30万人;劳动力人口43.3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2.68万人,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87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6.83万人。 2007年通江县国民生产总值为3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1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5.4亿元,增长24.6%;第三产业12.6亿元,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生产总值6870元,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12元,同比增长15.4%。(三)县域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情况:

1、交通运输 通江县地处四川东北部秦巴山区腹地,地理位置偏远,地势险要,交通不便。距成都620公里,距重庆450公里,达川市148公里,巴中市86公里。 通江县境内无铁路、水路、空路,仅靠公路运输。省道S201、S302贯穿全境,将县城内主要乡镇串联;11条县道以及24条乡道作为省道的延伸,形成树状及辐射状的交通网络。但公路等级较差,除2条省道属2、3级公路以外,其余乡道均属4级公路和等外公路,部分乡道路面较窄,路面条件较差。 2、县域供电现状 (1)电源 通江县电网担负向全县的49个乡镇、524个村、2868个社、10.3万户、73万多人的输配电任务,电网不但要保证人民的生活用电,还要满足所有生产单位的工农业 装机500千瓦的石牛咀水电站,输电线路采用6KV等级供电,线路总长5公里,通过全县人民近四十年的奋斗拼搏,电力发展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了发、供、用、建、管五统一,自成体系的地方电网。县电力公司现有装机容量12100千瓦,乡下小水电装机容量1780千瓦,合计装机容量13880千瓦。共有小型电站42座,装机91455Kw,其中装机500KW以上的有九浴溪电站(7500KW),铁佛刘家河(500KW),石牛咀(600KW),洪口鸽子摊(500KW)、沙溪大井坝(640KW)。至2006底全县建成小水电(厂)站1150处,总装机1157台,21505千

中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中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环境及社会安全保障政策筛选与评价框架 在使用中 2008年12月5日

中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目录 2项目描述 (3) 3. 子项目的选择 (4) 4. 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政策框架 (5) 5.解决环境和社会安全保障问题的方法 (6) 6.追溯报帐子项目的安全保障筛选和影响管理 (12) 8.能力建设 (13) 缩写和术语 CDC 社区疾病控制中心 DSP 大坝安全计划 EIA 环境影响评价 EMP 环境管理计划 EMCP 少数民族社区计划 ESSAF 环境及社会安全保障政策筛选与评价框架 GoC 中国政府 MCH 妇幼保健中心 MEP 环境保护部 OM 业务手册 PCR 物质文化资源 PMO 项目管理办公室 RAP 移民行动计划 SA 社会评价 TOR 工作任务大刚

1. 项目介绍及目标 1. 世界银行正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金额为7.10亿美元的贷款用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WERP)。本项目支持中国政府在《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下文中简称“总体规划”)中确立的重建战略,本项目将出资进行地震灾后四川省和甘肃省基础设施、卫生和教育部门的重建和恢复工作1,并帮助两个省的汶川地震重灾区的长期可持续性经济恢复奠定基础。 2. 制订该环境及社会保障筛选和评价框架的目的是确保在所有世行贷款的活动中采取一切手段去避免和将环境和社会影响降至最低;对于那些不能避免的影响,将按照有关的中国法律法规和世行政策确认并制订和实施必要的削减措施。 3. 该环境及社会保障筛选和评价框架将作为项目业务手册的一部分,并在项目法律协定中索引。环境及社会保障筛选和评价框架包括正文和两个附件,它们建立了用于确定和管理由项目活动产生的潜在环境和社会影响的目标,程序,机构框架和实施安排。它也建立了公众参与和解决可能产生的公众申诉的机制,并涵盖了建议在所有子项目使用的特定的筛选工具。 4. 在业务手册中将为环境及社会保障筛选和评价框架补充相关的技术指导规范,用于为环境和社会筛选和评价提供指南,并为项目的环境和社会专家提供一套工具——包括为项目实施机构和世行工作的专家。这些指导规范包括项目能力建设所需的重要的材料,并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修改和更新,以便纳入获得的经验。 2项目描述 5. 本项目的目标是将关键基础设施、卫生和教育服务至少恢复到汶川地震前的水平;在减少地震和洪水灾害的脆弱性的同时,对服务设施进行适度扩建,并加强地方政府管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能力。 6.本项目由两大部分组成,分别位于四川省和甘肃省。项目重点是两省选定县市的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恢复与重建;其中甘肃项目还包括教育服务机构的恢复与重建。在本项目中,把重点放在了基础设施、卫生和教育领域,因为这些领域的灾区恢复所带来的效益将能够改善市场进入的条件,以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并且实现更长期的医疗卫生和中小学教育目标。 7.在四川省,项目的基础设施部分将在绵阳、广元、巴中、南充和雅安5个市16个县资助重建与适度扩建所需的土建工程和货物。项目的医疗卫生部分将出资在绵阳、广元、巴中、南充、雅安、成都和德阳等7市21个县进行卫生服务重建和扩建所需的土建工程和货物。项目支持部分主要用于项目的培训、能力建设和工程成本。 1本项目出资的基础设施将主要位于城镇地区。

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土地利用实施规划 什邡市人民政府编制 目录 序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部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灾区土地利用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灾区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地震灾害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规划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规划范围和期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指导思想和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重建用地规模与安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过渡性安置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永久性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各类重建用地的总体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城镇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工矿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土地整理复垦计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土地整理复垦总体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土地整理复垦总体安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规划保障政策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灾后土地政策.................................................................................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用地指标,加快灾后重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简化审批程序,引导资金使用,加大对重建和生产的支持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部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什邡市灾后重建土地利用实施规划》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灾后重建用地的需求测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什邡市灾后重建用地布局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关于土地整理复垦安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汶川灾后社区重建问题与对策DOC

汶川地震灾后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设途径探讨 韦克难 一、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对口援建的反思 震后,国家编制了灾区重建规划,四川省内纳入国家规划的项目为近3万个,概算总投资8613亿元。此外,中国中央政府还启动了对口援建工作,由指定的省(市)对口灾区各地区进行援建。总数在848亿。平均每个县在42亿以上。国内外通过各种形式支援灾区,捐赠款物总计达592.74亿元。(邓国胜,760亿)4285万多名党员共交纳“特殊党费”90.41亿元。 2008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方案》确定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北京、辽宁、河南、河北、山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天津、黑龙江、重庆、江西、吉林等19个省市立即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各支援省市每年按照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来安排对口支援实物工作量。 (一)成绩 政治效益:(1)提升全社会对我国政治体制的信心;(2)锻炼和强化了各级行政系统的组织能力。 管理效益:使原先自发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各地支援局面变得清晰有序,有利于中央政府统筹把握对口支援大局,节省了大量的行政管理成本。 经济效益:(1)缓解了中央财政压力;(2)探索了财政横向转移支付模式。 社会效益:(1)为灾区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资源的支撑;(2)创造了地区之间长期合作交流的机制和条件。 综上所述,对口支援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伟大实践;对口支援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伟大创举;对口支援是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凝聚力的伟大工程。 (二)对口支援工作中的问题 (1)在法律体系、实施机制上还存在不足和缺陷 一是法律法规与实施政策之间存在矛盾冲突。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十三条、第十五条规定,我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编

地震灾后重建个人事迹

地震灾后重建个人事迹 篇一:灾后重建工作先进个人推荐材料 灾后重建工作先进个人推荐材料 ***同志,现年56岁,中共党员,现任廖场乡政府副科级干部,自20XX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以来便开始从事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该同志在工作中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奋战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第一线,本乡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从开初的查看灾情登记损失规划选点到后来重建施工,无处不留下他的汗水和足迹。 几年来,该同志不分上下班,不分节假日和星期天,没日没夜地为本乡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辛勤地工作着,为了把好工程质量关,常常坚持到工人下班后才下班,每天上班最早的下班最迟的必然是他。该同志身患腰椎尖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肾结石,跟腱炎等多种疾病,天天靠吃药维持,几次因病情加重打完吊针又上工地。特别是在政府机关灾后重建工作中,一是按照乡党委政府的安排认真准备各项报批立项手续,为早报批早立项早开工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根据乡政府的现实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认真做好规划并随时和设计单位联系和沟通,为设计出符合本乡实际的设计方案尽心尽职尽力;三是做好现场管理,配合监理单位督促施工单位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确保了施工优质安全高效;四是带病坚持工作轻伤不下火线,该

同志由于多次受 伤留下不少的后遗症,行动很是不便,加之在施工质量检查中又不慎将脚扭伤,为保证施工管理到位,只好每天借助拐杖艰难地行走在工地的各个角落,但他从无怨言,每天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展默默奉献。 该同志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深受乡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和信任,因此特向组织推荐该同志为“灾后重建工作先进个人”。 推荐单位:名山县廖场乡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一日 篇二:X同志灾后重建先进事迹 X同志灾后重建先进事迹 XXX,男,汉族,中共党员,1967年9月出生,20XX年参加工作,现任职XXX社区主任。 20XX年,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突入其来。震后,作为xxx 社区主任的xxx同志带领广大的干部群众投身到抗震救灾中,确保了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在接下来三年的灾后重建工作中,他不怕艰辛、坚守岗位,圆满的完成了社区灾后重建工作任务,给全社区的百姓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作为共产党员,他更是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用好每一分救灾款,办好每一件灾民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形象。 一、坚决落实政策、切实投入灾后重建工作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重建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都江堰模式 受汶川大地震影响,都江堰市大面积受灾,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海市对口援助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都江堰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农房重建、生态重建等为重点,积极探索都江堰重建新模式。 一、城镇重建——“壹街区”模式 大地震导致都江堰城镇受灾严重,大量房屋损毁,灾后重建的第一重任就是要着力解决都江堰受灾市民的安臵问题。在城镇住房重建中,融入援建市的建筑风貌和当地特色,是都江堰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一大亮点。为了城镇灾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积极探索“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使灾后重建从单一城市功能的应急恢复向系统提升转变。此外,在重建过程中,都江堰注重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带给灾民切实的利益。以“壹街区”为例: (一)建筑特色——“川西风貌+上海风情”

“壹街区”是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第一个功能完整的成街区建设项目,社区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完善,是一个集川西风貌、上海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按照“一街区、一家人”的理念,“壹街区”的设计规划融入上海元素,条条小巷纵横交错,住房建设相对集中,建筑风貌体现上海特有的“弄堂”风情。 (二)命名特色 “壹街区”的命名很有特色,它不仅包含着都江堰人民对援建者的感恩之心,更是传递着新的文化理念和突出其综合功能,让人耳目一新。据悉,当初在为该项目命名时,都江堰为了感恩上海援建、铭记援建者的恩情,提出叫“上海花园”、“上海城”或“上海村”。但被上海援建者拒绝:“援建不是恩惠,这个项目应该传递出更新的理念,拥有更响亮的名字。”而且该项目拥有开放式的特点,无线网络将覆盖于整个区域内,所以“壹街区”也是“E街区”。 (三)功能提升——综合性城区 为了提升都江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力,“壹街区”建设项目通过对口援建、联建等共同参与重建的新模式,形成功

汶川地震三台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2008)

三台县汶川5.12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总 体 规 划

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2) 1.1 灾区经济社会概况 (2) 1.2 灾害损失基本状况 (3) 1.2.1 城镇和乡村 (3) 1.2.2 基础设施 (3) 1.2.3社会事业 (4) 1.2.4农业生产设施 (5) 1.2.5 工矿企业与服务业 (5) 1.2.6 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保护 (6) 1.2.7 政权设施 (6) 1.3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7) 1.3.1 地质构造 (7) 1.3.2 自然资源 (7) 1.3.3 环境状况 (7)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重建目标 (9) 2.1 指导思想 (9) 2.2 基本原则 (9) 2.3 重建目标 (10)

第三章恢复重建空间布局 (13) 3.1 北部恢复重建区 (13) 3.2 中部恢复重建区 (14) 3.3南部恢复重建区 (15) 第四章主要任务 (16) 4.1 城乡建设 (16) 4.1 .1城镇基础设施 (16) 4.1.2 城乡住房建设 (16) 4.2 基础设施建设 (19) 4.2.1 交通 (20) 4.2.2 能源 (20) 4.2.3 通信 (21) 4.2.4 水利 (21) 4.3 社会事业 (22) 4.3.1 教育 (22) 4.3.2 卫生 (23) 4.3.3 文化 (23) 4.3.4 体育 (24) 4.3.5 广播电视 (24) 4.3.6 人口和计划生育 (25)

4.3.7 社会福利 (25) 4.3.8 就业和社会保障 (25) 4.4 农业生产设施 (26) 4.4.1 调整优化村庄布局 (16) 4.4.2 完善农村生产居民点配套设施 (27) 4.4.3 加快恢复农业生产 (27) 4.5 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 (30) 4.5.1 优化工业布局 (30) 4.5.2 壮大四大支柱产业 (31) 4.5.3 做强作大工业园区 (32) 4.5.4 巩固发展旅游业 (32) 4.5.5 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33) 4.6 生态整治和防灾减灾 (35) 4.6.1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 (35) 4.6.2 尽快恢复生态环境 (35) 4.6.3 加快环境综合治理 (16) 4.6.4 健全防灾减灾系统 (16) 4.7 基层政权建设 (37) 第五章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38) 5.1 投资估算 (38)

2019年地震灾情核查及灾后重建工作报告

20XX年地震灾情核查及灾后重建工作报告“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在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按照市委、市政府抗震救灾的决策部署,县委、县政府迅速行动、沉着应对、科学调度,举全县之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开展应急抢险、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统筹兼顾,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受灾群众生活已得到了妥善安置,群众情绪稳定,市场物价平稳,社会秩序良好。目前,抗震救灾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恢复生产、灾后重建和狠抓当前经济社会各项工作。按照会议安排,我就灾情核查和灾后重建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汇报: 一、认真学习,及时传达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全市第五次抗震救灾会议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来我市视察抗震救灾,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和深切关怀,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鼓舞和鞭策,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加快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生活的信心和决心。一是及时组织学习胡总书记和省、市领导讲话精神。6月3日,县上组织召开了县委中心组学习会和四大班子联席会议。会上全文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抗震救灾工作时的讲话及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在6月2日全省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市委书记王义在全市第五次抗震救灾会议上的讲话,并全文印发全县各级党组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精神实质,迅速将胡总书记和省市领导讲话精神转化为加快我县灾后重建和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二是各乡镇、各部门积极行动,按照全市第五次抗震

救灾会议精神要求,积极投入到进一步的灾情核查和灾后重建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三是按照市上关于开展夏收帮扶的通知要求,6月5日上午,县上召开了县直单位下乡帮助农户抢收抢种、灾后重建、恢复生产动员大会,组织县直单位全体干部职工(除1名值班外)全部深入基层所联系的乡镇、村、组帮助农户收割小麦、开展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 二、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地完成了灾情核查工作 我县认真负责地抓好灾情核查工作,分期分批组织人员开展了六次灾情核查工作。县上成立了灾情核查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干部1248人,其中县级干部34人、科级干部271人、一般干部943人与市上抽调派驻我县工作组成员45人,其中县级干部16人、科级干部29人,组建了市县灾情核查工作组共1293人,共同开展灾情核查工作。在灾情核查中,我们实行“三包责任制”,即县级领导包乡镇,科级干部包村(社区),一般干部包组(居委会)。建立“五定一审一评议”的灾情核查工作机制,“五定”即灾情核查情况做到村组干部、核查干部、工作组组长、乡镇主要负责人、县级联乡领导层层定工作任务,层层靠实责任,层层把关审定;“一审”,即灾情汇总上报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由县灾情汇总领导小组最终审定;“一评议”,即逐村逐户核查灾情过程中,邀请村组有威望、有影响、口碑好的村民参加,组成5-7人的灾情核查评议小组,对灾情核查界定情况进行评议,张榜公示。灾情核查工作做到了“五统一”,即统一安排部署、统一进行培训、统一核查标准、统一核查规程、统一上报口径。对核查结果

纪念汶川大地震十周年朗诵

指缝太宽,光阴太瘦,时间总在我们不经意之间,悄悄流逝 转眼间,又到了“5.12”,一个让亿万国人哀恸的日子 十年,转眼之间就是十年 十年前的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破坏力极强的大地震在东经103°42',北纬31°01'之间发生 从此,一个名叫“汶川”的地方让我们永生不忘 今天,再次踏上这片热土,记忆之门渐渐打开,我仿佛,与那场大灾中逝去的人们隔世相望…… “5.12”,哪怕是在往后每年的这一天都欣欣向荣,艳阳高照我仍旧会小心翼翼呼唤那个名字:“汶川” 生怕触痛这里的每一块岩石每一棵草木,惊醒它们身上的那陈年的旧伤 汶川!汶川! 记得那—— 顷刻间,地动山摇,江河阻断 顷刻间,飞沙走石,断壁残垣,曾经的美丽家园狼藉一片 顷刻间,家毁人亡,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恶魔无情地推向深渊 顷刻间,壮丽河山,顿失清秀的容颜 所有的声音一齐呼唤—— 汶川!汶川! 三军用命,刻不容缓 心心相印,血肉相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有力出力,有钱出钱 中央首长,亲临指挥 把握灾情,力挽狂澜 一场抗震救灾的战斗全面打响 救援队伍浩浩荡荡 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开赴灾区第一线 太阳底下,影子在地上折叠,透过重重阴影 是你划过蓝天躲藏在云朵背后的身影 从我这儿到你那儿,从全国各地到汶川 它牵动着在别处,或在天堂 那些陌生的亲人,那些记忆中的图画,那一刻全被夷成废墟成堆的泥土和瓦砾,压住了我们的呼吸 这个世界,他仿佛曾经来过 在河堤下,还荡漾他的微笑 现在,只有他们沉睡的面容 那些曾经庇护他们的家园

与被撕裂的心脏并排在春风里摇晃 那些妈妈亲手折叠的纸飞机 像一只鸟,从西到东,在从东到西 正拍打着忧伤的翅膀 这一刻,中国的耳膜在颤抖 在那个黑色春天的尾巴上 刻上国殇 一些东西倒下了:天空,山陵,建筑,那些来不及躲闪的人们一些东西站起来了:爱,信念,团结的力量,还有雨露和阳光从那一刻起 汶川,这两个滚烫的字瞬间传遍南北西东 如此让十三亿中华儿女挂肚牵肠 ?? 他用双手挖刨被砂石掩埋的同学 她最后一个撤出课堂 她在临死前仍旧不忘给孩子哺乳 他忍住痛失父母子女的悲伤转身投入救灾战场 他千里奔赴只为与灾民们一道抗震 他用扎实的专业知识,救死扶伤为生命导航 我的陌生的亲人,我的素未谋面的故乡 我的晚辈,我的父老

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第一条为了保障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积极、稳妥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条件,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方针。 第三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受灾地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国家支持、对口支援相结合; (二)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三)就地恢复重建与异地新建相结合; (四)确保质量与注重效率相结合; (五)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 (六)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必要时成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协调机构,组织协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做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第五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物资,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国家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给予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并积极提供物资、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支持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材料。

国家接受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的符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需要的援助。 第六条对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过渡性安置 第七条对地震灾区的受灾群众进行过渡性安置,应当根据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投亲靠友、自行安置相结合的方式。 政府对投亲靠友和采取其他方式自行安置的受灾群众给予适当补助。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第八条过渡性安置地点应当选在交通条件便利、方便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区域,并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雷击等灾害的区域以及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厂、仓库。 实施过渡性安置应当占用废弃地、空旷地,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农田,并避免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生态脆弱区域造成破坏。 第九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条件,因地制宜,为灾区群众安排临时住所。临时住所可以采用帐篷、篷布房,有条件的也可以采用简易住房、活动板房。安排临时住所确实存在困难的,可以将学校操场和经安全鉴定的体育场馆等作为临时避难场所。 国家鼓励地震灾区农村居民自行筹建符合安全要求的临时住所,并予以补助。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条用于过渡性安置的物资应当保证质量安全。生产单位应当确保帐篷、篷布房的产品质量。建设单位、生产单位应当采用质量合格的建筑材料,确保简易住房、活动板房的安全质量和抗震性能。 第十一条过渡性安置地点应当配套建设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并按比例配备学校、医疗点、集中供水点、公共卫生间、垃圾收集点、日常用品供应点、少数民族特需品供应点以及必要的文化宣传设施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过渡性安置地点的规模应当适度,并安装必要的防雷设施和预留必要的消防应急通道,配备相应的消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成果及启示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导致数万同胞在灾害中不幸遇难,数百万家庭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园,数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面对受灾面积广大、受灾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复杂、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的困难局面,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异常繁重,工作充满挑战。 为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重建美好家园,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指导性文件,特别是2008年9月19日国务院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了灾后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建目标等内容,并将完成重建目标的时间确定为“3年左右”,使灾后恢复重建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规定,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优先恢复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生产条件,合理调整城镇乡村、基础设施和生产力的布局,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灾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群众为主体,在国家、各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组织、精心规划、精心实施,又好又快地重建家园。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重建目标是:实现“六有”目标,即“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再次奏响民族精神的时代强音。 这强音,源自灾区人民自立自强的不屈奋斗。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兄弟省区市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国际社会和港澳特区的友好援助下,灾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开展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灾后重建斗争。不等不靠不要,调整结构、“发展起跳”……他们用自己的双手重绘家乡的秀美山川。物质重建、文化重兴、社会重构,不到两年的时间,灾区人民寻求“跨越”的坚韧努力,让伤痕累累的灾区大地,在特大地震灾难打击下顽强崛起,在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时坚强挺立。 这强音,源自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支撑。在这样一个受灾面积广大、受灾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复杂的地区进行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繁重,挑战艰巨。“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攻坚克难”,“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这样的信念背后始终伴随着中南海凝重自信的目光。四川、甘肃、陕西灾区市县重建资金投入,相当于以往几十年建设资金投入的总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亿万人民同心协力,各地的援建者不畏艰辛,与灾区人民携手拼搏重筑家园。在巨大天灾面前,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改革开放积累的强大综合国力,汇集成震撼世界的“中国力量”,谱写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强音。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灾区重建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更为集中的体现。它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奔涌流淌、生生不息,成为我们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在党和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援助下,各个受灾地区的重建工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一切。 北川老县城:遍地的瓦砾、倾斜的楼房、崩塌的山体,一片寂静。 23公里外的安昌河畔,北川新县城:37米多高的北川新县城第一高建筑羌族碉楼已经封顶,静静地俯视着脚下已经竣工的3000多套安居房。这个月,老县城1万多居民将告别板房喜迁新居。 黄泥墙、木板门、红灯笼、青砖瓦,具有浓郁羌族风情的建筑依山势高低错落分布在古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26号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已经2008年6月4日国务院第1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 二○○八年六月八日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积极、稳妥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条件,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方针。 第三条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受灾地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国家支持、对口支援相结合; (二)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三)就地恢复重建与异地新建相结合; (四)确保质量与注重效率相结合; (五)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 (六)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必要时成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协调机构,组织协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做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第五条 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物资,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国家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给予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并积极提供物资、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支持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材料。 国家接受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的符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需要的援助。 第六条 对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过渡性安置 第七条 对地震灾区的受灾群众进行过渡性安置,应当根据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投亲靠友、自行安置相结合的方式。 政府对投亲靠友和采取其他方式自行安置的受灾群众给予适当补助。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八条 过渡性安置地点应当选在交通条件便利、方便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区域,并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雷击等灾害的区域以及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厂、仓库。 实施过渡性安置应当占用废弃地、空旷地,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农田,并避免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生态脆弱区域造成破坏。

汶川震后十年感

汶川震后十年感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一场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境内的八级地震突然袭来,震感之强,撼动了大半个中国。这场地震成为全国人民尤其是四川人民心中难以抹平的一道伤疤。转瞬间步入了2018年,汶川地震过去了整整十周年,这十年来震区从一片废墟中重新焕发出新生,百姓坚强自救,开始面对新生活。 这场地震让我们看到了人间炼狱,然而闪耀着光辉的却是这场灾难中涌现的爱心、坚强、团结和奋斗。这次灾难使汶川遭到严重破坏,但是人性中最美好的真善美也在这次灾难中显露无疑:各界的爱心人士,大批的武警官兵在震后赶到现场展开了救援工作,每个人都期盼着,能够在废墟之下多解救一条生命,哪怕是有一丝希望,就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坚信,只要人还在,就有重建家园的希望,总有一天,汶川会恢复以往青山绿水的模样。 在这次灾难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情”这个词的真正意义,在地震发生之后,亲情,爱情,友情都展现地淋漓尽致: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母亲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坍塌的房顶,把还包裹在襁褓之中的孩子紧紧地护在怀里,孩子在母亲的庇护下毫发无损,可是母亲,抱着孩子的双臂却已僵硬。 在这场灾难中,也让我看到了血浓于水的人间大爱,社会各界群众到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侨胞踊跃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从成都街头无数个献血点和医疗站前献血的人排成长队等待献血到成灌高速路上数百辆出租车拉着应急灯奔赴都江堰灾区---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特大地震灾害,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伟大民族精神得到了空前弘扬。 灾区人民的坚强也同样令人注目,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灾区人民放下心中的伤痛,迅速加入了灾后重建工作。十年后的今天,灾区积极响应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灾区群众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和旅游业,拓宽了就业渠道,也提高了自身收入。今天再次走入灾区,我们看到的满是无限的生机和当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资金的筹集

摘要:重大自然灾害救助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资金的筹集是需要率先解决的基础性工作。在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灾害重建资金筹集经验及技术的基础上,从筹资渠道、筹资方式以及渠道与方式的结合等方面论述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资金的筹集。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筹资渠道;筹资方式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100-02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数万同胞在灾害中不幸遇难,数百万家庭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园,数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此次地震造成巨大损失,抓紧时间调动各种力量恢复重建不仅是幸存者的迫切需要也是对逝者最好的慰藉。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面对受灾面积广大、受灾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复杂、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的困难局面,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异常繁重,工作充满挑战。灾后恢复重建的速度和重建水平与质量将全面考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实力。它不仅需要这个国家人民具有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力量,也需要国家具有迅速有效调集各种资源参与救灾与重建的制度保障,更需要集聚全国人民创造的物质及技术力量。而后者是救灾重建的重要基础。据国家发改委测算,恢复重建资金总需求约为1万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2007年四川省全省的国民生产总值。要筹集如此巨额的资金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研究并创新筹资方法与技术。筹资管理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筹资的渠道与方式,而筹资方法与技术的创新也可循着创新拓展筹资渠道、综合利用各种筹资方式的思路展开。筹资渠道要解决的问题是从哪里获取资金,根据重大自然灾害的性质与特征可为救助自然灾害提供资金的渠道主要有:政府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国际组织援助资金、企业及其他社团、民间资金等。筹资方式解决的是用什么方式获取资金,常用筹资方式有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借款、捐赠等等。筹资渠道与筹资方式不能独立存在,只有两者结合才会产生良好的筹资效果。一定的筹资方式可能仅适用于某一特定的筹资渠道;但同一筹资渠道的资金往往可以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取得,而同一筹资方式又往往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筹资渠道。因此,在筹集灾害重建资金时应当实现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两者之间的合理配合。筹集重建资金可参照的筹资渠道与筹资方式配合关系(参见下表)。下面就适于灾后重建资金筹集的筹资渠道与其相应的筹资方式的各类组合加以详尽的论述。 一、各级政府财政资金及其适用的筹资方式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中央政府及受灾地政府财政资金应是灾后重建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据国务院2008年9月19日颁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各级政府用于灾后重建的资金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建立的、专项用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以及地方财政通过预算内安排的、专项用于支持和开展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资金,中央财政在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之外,通过调整预算结构安排的向灾区倾斜的相关支出。具体包括调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通过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调用预算外资金等等。非赢利的财政资金与存放在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民间等各渠道上的要求盈利的资金相比数量是很少的,财政资金可以补贴(补贴利息、补贴利润等等)的方式吸引盈利性资金参与灾区重建,起到以小资金带动大资金的杠杆效应。财政资金是非赢利的公共资源,其性质决定了加强对这类资金的监管提高其使用效率对恢复灾后重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筹资方式可以成为加强对财政资金监管的工具。救灾的财政资金中,除了用于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的资金由政府无偿提供外,其他公益性支出亦可考虑政府以直接出资的方式列支,虽然这种公司化运作模式会增加监管成本但却能在更大程度上保证资金的安全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具体操作中可再对照利弊进行取舍。二、银行及非银行信贷资金及其适用的筹资方式中国银行按性质分为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灾区各项事业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其造血功能丧失,因此政策性银行资金应成为灾区重建的重要资金来源。商业银行资金是盈利性资金,吸引这些资金参与灾区重建必须考虑其利益诉求,其利益更多的要靠国家的优惠政策满足,如贷款贴息、降低央行的再贷款利率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仍属盈利性资金,其中尤为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