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水龙吟》

6-1《水龙吟》
6-1《水龙吟》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朗诵,培养学生朗诵诗词的浓厚兴趣: ①在朗诵中感受词人形象; ②在朗诵中体会词人情感; ③在朗诵中把握词作技巧。 2、培养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美丽的风景,相信是人人都爱的吧? (展示画面,请学生们合理想象,描述画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好,大家看到的都是美景是不是?我们来看看,要是站在这里的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他看到的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我们今天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板书) 二、倾情朗诵,涵泳鉴赏 活动一:音读(读准字音、节奏、停顿、语气等) 字音: 岑供髻簪脍倩揾 ①请学生准确停顿: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 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节奏。请给这首词划分朗读节拍。 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 活动二:意读(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重点字词讲解。 学生讨论、质疑。 请学生展示、朗读译文

活动三:情读(有感情地读出词作,感受词人形象,理解词人情感。) (一)其人其事 (请大家说说你们所知道的辛弃疾。) 其人: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给皇帝上过《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举例) 词风: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二)写作背景、解题 背景: 本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当时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九议》都未受到采纳。 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 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 解题: 《水龙吟》:词牌名 “登建康赏心亭”是词的题目。 建康,即今天的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说登亭可极尽观赏之胜。 (那么,辛弃疾登亭、凭栏是不是也有这些情感呢?) (三)觅词定情 问:你从本词中哪些字词上可以看出词人情感? 愁、恨,登临意,英雄泪…… (四)赏析悟情 1、鉴赏上阕: ①愁与恨是由什么牵发的?上片分别写了哪些意象?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

水龙吟说课稿+试讲稿

一、说教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三课中的一首宋词。这首词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描写登上建康赏心亭所见的秋景,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二、说学情 学生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辛弃疾的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柳永和苏轼的词,学生对宋词这一文学体裁以及婉约词和豪放词的风格有所认知,特别是对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掌握的已经比较牢固。但辛弃疾的词用典较多,给学生增加了理解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词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订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本词的意境和感情 体会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词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满腔忠义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 其中,教学重点: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本词的感情和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的表现手法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诗词教学规律、本词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取诵读法、讨论法来学习本词,引导学生诵读,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讲述辛弃疾能文能武的特点,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有助于学生了解辛弃疾其人。 同学们,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青年:能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杀入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扬长而去。他创立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雄镇一方。本来他可以成为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壮志未酬的他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他就是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知人论世 课前,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辛弃疾、本词的创作背景;课上,学生分享,教师补充。 课前,老师已经请大家自行查阅资料,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辛弃疾?你请。这位同学介绍得很全面。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均未被采纳。继承、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派,与其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其词多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揭露批判了南宋统治者投降的屈辱行径。 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本词的创作背景? 介绍得很好。 本词作于淳熙元年秋,当时,词人已经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南宋十多年了,但一直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导学案教师版

《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导学案教师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特点。 2、理解《水龙吟》动作的描写。 3、理解辛弃疾词作的典故的用法。 4、理解《水龙吟》的情感。 二、重难点 1、《水龙吟》动作的描写。 2、辛弃疾词作的典故的用法。 三、辛弃疾大事记 四、重点知识 1、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稼轩长短句》。 3、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4、词牌名解说 “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五、自主预习 1、读准字音 玉簪(zān)螺髻(jì)鲈鱼堪脍(kuài)遥岑(cén) 倩(qìng)何人唤取揾(wèn)英雄泪 2、理解词义 健康:今江苏南京。岑:小而高的山。 玉簪螺髻:高矮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脍:把鱼、肉切细。 倩:请。揾:擦拭。 六、合作探究 1、秀美的山峰为什么“献愁供恨”? 明确: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江山虽好,仅存半壁;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恢复。 2、诗人望什么?愁恨从何而来? 北望,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山河虽好,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无用武之地。恨之深,愁之大。诗人借远山之献愁供恨,尽情抒发内心情怀。 3、找出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新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赤城一中李霞 一、说教材 (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首词。这个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体味词的意境美。”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的爱国之情及思乡之感 (三)、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校的学情。我校的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水龙吟》教学设计1

《水龙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两篇,第一篇是教学篇目,第二篇是自读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另外这首词选得不好,缺少代表性和经典性,不知道编者如何见解。 专题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本文增加目标:初步了解苏轼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 过程: 一、教学《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1、朗读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了解背景 此词约作于元丰四年(1081),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苏轼与章质夫信云:“……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元丰四年(1081)四月章质夫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时苏轼“乌台诗案”贬官黄州。苏轼这首《水龙吟》是和韵之作。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 像花又非花,无人怜惜,飘扬坠落远离家。被抛离乡倚路旁,仿佛无情细思量。柔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高效导学案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一语文导学案 课题:《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主备人:班级:组别:姓名: 教学设想: 辛弃疾的词大开大合,内容上,包罗万象,如万花竞春,尤以气入词,充满狂放精神;作为词人,辛弃疾是相当成功的,“苏辛”并称,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和手法,成为词创作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政治上,辛弃疾又是非常失意的。他的一生都在为收复国土而呐喊、奔走,但是壮志难酬已深深的烙上这位才华卓异的词人。他用诗词来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 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 辛弃疾,词人。字幼安、号,山东历城人。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 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在词坛上与并称。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二、名句品味积累: ⑴青山遮不住,。 ⑵旧时茅店社林边,。 ⑶七八个星天外,。 ⑷众里寻他千百度,——。 ⑸千古兴亡多少事?。 三、自主检测 1、注音 遥岑.()玉簪.()螺髻.()鲈.()鱼 堪脍.()倩.()揾.()舞榭.()

2、解释下列词语 遥岑远目:玉簪螺髻: 断鸿:脍: 倩:揾: 探究案 一、作者登建康赏心亭,有几层无人理会的登临之意? (提示:思考词中的哪几个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全词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些,试加以分析。 训练案 阅读下面这首辛弃疾的词,完成后面的习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新凉好个秋。 1、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做简要分析。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仓皇.()可堪.()拓跋焘.()张浚.()王玄谟.() 佛狸祠 ...()()()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水龙吟-公开课教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执教班级:高一(1)班执教者:龚巧华 2014-5-7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体会情感——感受形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体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播放朗读音频。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读词的上片。(生齐读)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天、远山、落日、断鸿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词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附答案直接用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下)语文学教稿编号15 课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课型:新授制作人:李春燕审核人:高一语文组时间:2013 年5月日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著有《稼轩长短句》。 二、写作背景 辛弃疾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十二年之久,一直没有受到朝廷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担任,不肯让他率兵北伐,实现抗敌复国的想法。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之气。偶有登临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三、解题 “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自主学习】 一、正音释义(在括号里注音,横线上释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是来自永安附中语文组的苏娇。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说明: 首先是教材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3课《辛弃疾词两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所作。面对历史陈迹,遥望江面上的点点帆影,不禁抚今思昔,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辛弃疾词两首》是高一必修模块最后一篇讲读的诗词。这首词之前的几首词主要是老师引导学生赏析,教学生从什么角度,如何抓住重点精读。柳永词重在领会婉约风格、苏轼词重在体会豪放风格。在此学生已经基本明确诗词要反复诵读体会,学会欣赏其思想内涵、艺术手法。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辛弃疾这个人及词作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的同时也会让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学生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领略辛弃疾的悲壮慷慨的豪放词风,感受他壮怀激烈的爱国之心。 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同时通过反复诵读,将辛弃疾词两首进行对比,学习知人论世的诗词鉴赏方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教育学生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其中,这三个目标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用典是本课是难点,没读懂这些典故根本无法领悟作品。 接下来是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本节采用诵读法、提问讨论法、点拨法、对比法、讲练结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学法: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诵读、讨论、想象、拓展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个性独特的阅读中,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下面我将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具体阐述, 1、课前准备 课前我会印发施蛰存的《永遇乐》赏析。(材料见教参71页。)让 学生熟读这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用典是本课的难点,没读懂这些典故根本无法领悟作品。所以学生通过读这篇文章,再品读优美散文的同时,可以深入领略辛词的内涵,还能感受诗词赏析的写法,借助这些赏析材料,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导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案 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 郭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辉县市一中郭鹏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韵味。 2.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情景关系。 3.解读典故内容,体悟悲愤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一把一天巨剑,被爱国的烈焰灼烧; 他是一支如椽巨笔,把历史的词章抒写; 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与将士仰望。 他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是慷慨悲壮的一代词宗! 这个人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他文武双全的人格魅力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修养。 三、解题 “水龙吟” 为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标题。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四、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五、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由于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又参加过农民起义,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再加上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头的报国热火燃烧得他难以忍受。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六、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诵读。 2.学生诵读。(语速不能快) 3.读后思考: 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 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 七、词作赏析 (一)登——看到了什么 1.词人登高望见了哪些景物? 寥廓的江天连绵的山峰 楼头的落日哀鸣的断鸿 2. 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示例:辽阔的楚地的天空到处弥漫着凄清的秋气,江水向天边流去,眼前是无边无际的秋景。极目遥望远处的山顶,那些像玉簪和螺髻的群山也仿佛在传递着忧愁和怨恨。西下的太阳斜照着楼头,在失群的孤雁的哀鸣声中,还有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 (二)登——做了什么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简要赏析。 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手握吴钩看了又看,却没有用武之地,亦无人理解。他只好用拍打栏杆来发泄自己的怒气。表达了作者世无知己、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激愤之情。上片小结 词的上片,作者运用了移情和比喻等的手法,描绘了江天山峰落日断鸿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凄清壮阔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孤苦飘零、报国无门的感情。

水龙吟说课稿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分别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共三个单元的经典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后面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婉约派李清照的词作,所以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词人的复杂丰富的情感。 3.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特别是用典的抒情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依据:形象是诗词的核心,品味形象是打开诗词鉴赏大门的钥匙,而品味形象要依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实现,而非教师机械灌输;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而抒情的技巧灵活多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学好这一特点对学好其他诗词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教学难点:1、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2、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难点的依据: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需要在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词人人生经历的基础才能有深入理解,而用典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显著特色,特别是较多典故抒发情感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四、说教法和学法 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赤城一中李霞 一、说教材 (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首词。这个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体味词的意境美。”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的爱国之情及思乡之感 (三)、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校的学情。我校的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教育学生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因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为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叶圣陶先生也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 2、提问讨论法:设计问题,师生互动。 3、点拨法:指点迷津,感受技巧。 4、想象鉴赏法: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5、讲练结合法:精讲多练,知识延伸。 (二)学法 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不论是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人文情操的熏陶,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参与,离不开学生自主的体验。它使语文学习不仅属于知识理性范畴,更扩展到情感、心理和人格的领域。在这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个性独特的阅读中,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1、诵读:指导学生在诵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让学生根据问题,相互讨论,在讨论中体味作者情感。 3、想象:让学生根据意象发挥想象,通过想象词意境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4、拓展:课上拓展辛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下拓展描写辛弃疾爱国之情的现代文《郁孤台之魂》。

水龙吟 参考教案 及学案相关答案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教案 苏轼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课前预案 一、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结合课文注释)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课堂学案 (一)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李白有感于崔颢《黄鹤楼》诗也。而今,面对“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的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又该如何争而胜之呢? 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 ①为什么说“杨花”“似花还似非花”? 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 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导学案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导学案 文题解读 一、词人名片 三起六落之人生——五落六落 哲宗于高太后去世后亲政,为了表明自己的主见与权威,又把时局倒过来,宣布继承神宗的一套,起用自称维护新法的官僚,打击“旧党”。于是苏轼又被列入惩处之列,先贬惠州,继贬儋州。流放岭外七年,处境极为困厄,然“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向当地百姓传播中原文化。徽宗即位,大赦旧党,他才北归,次年卒于常州。 苏轼在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中,既坚持了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士大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把两者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那一类在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 二、诗词故事 苏轼改王安石诗句 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门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像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他又问小孩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三、文题背景 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贬居黄州时为次韵章楶杨花词而作。 次韵,用原唱的韵脚填词(或作诗),是和韵的一种。不仅限用别人词中的原韵、原字,而且所用韵字的先后次序也不能改移,亦步亦趋,故又称“步韵”。章质夫,名楶(jié),建州

中学语文《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中学语文《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诗几种体裁,掌握古风和近体诗体裁的不同。 (2)能力目标: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独特的感情。 2.重点,难点设置: 重点:感受意境,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难点: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下面,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职业中专高一年级文秘班的学生,他们在语文能力上略高于其他专业,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多拓展一些。 我准备的教学方法为: 2.教学方法 移情法:用多媒体音乐、画面等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诵读法:反复诵读,甚至背诵,体会唐诗音韵的和谐和凝练的语言。可以加深了解,加强记忆。

设疑讨论法: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比较阅读法:对比这一组唐诗,比较体裁的变化,格律的不同。比较课内外不同诗文,感受不同意象营造出的不同意境。 学生对应的学法为: 三、说学法 1.课前自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2.诵读感知法(学生先听范读,后反复诵读)。 3.合作探究法(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 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4.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阅读分辨不同体裁,或者通过不同的意象表现不同的意境展延伸课堂知识,培养诗文鉴赏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一共由四个环节组成,导入-鉴赏-练习-总结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和提示教学内容 采用多媒体手段,以名家名句导入。(如:孤帆远影碧空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赵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难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展示】一副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让学生猜猜这是郭沫若为哪位词人的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总结: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知人论世——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幻灯片展示】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22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42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20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68岁。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 一、阅读全词,结合注释,回答下列问题。 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 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 2.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苍凉空阔的意境;江南游子的愁恨:怀念中原,报国无路。 3.上片的最后一句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绪,能

说说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明的意思是什么吗? 手握宝剑却无用武之地,恢复河山的雄心壮志无人理解的愁与恨。 4、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答案:上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二、课堂探究 点拨:下片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探究:1. 作者写了哪几个典故? ①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风来,很想吃家中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弃官还乡。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ding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首唐诗。唐代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咏诗怀古诗是语文高考诗歌鉴赏的重要类型之一。《咏怀古迹(其三)》是语文必修三课本上的第一篇咏史怀古诗,紧接着就是《马嵬(其二)》,以后还会学《赤壁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等,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这类诗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有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现在高中生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读诗文”,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拔苗助长,回归文本,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境,赏析主要表达技巧,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教师的示范点拨,教给学生方法,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和方法,掌握借古抒怀的情感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七言律诗的音韵美,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杜甫的悲天悯人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理解、赏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1、诵读法2、情境代入法3、问题引导法4、点拨法5、交流讨论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2、勾画圈点法3、合作探究法 充分践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位美人,她有“落雁”的美称,这位美人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许身社稷,志在匡国的诗中圣哲杜甫,来到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时却生发出了不同的感想,留下了这首咏昭君的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将来品味这首《咏怀古迹(其三)》。 解读标题 题材类型:咏史怀古诗 特点:以历史上的人、物、事为题材,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抒发己怀。 内容情感类型:怀人伤己、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怀人伤己——特点归纳: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特点归纳:常借写古人、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或是警戒的一类诗歌。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提问:诗人怀念的是谁?主要写了她的什么事件? 【明确】王昭君,出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