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

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
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

第1讲种群和群落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Ⅱ);(2)出生率和死亡率(Ⅰ);(3)迁入率和迁出率(Ⅰ);(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群落的结构特征:(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Ⅰ);(2)群落的物种组成(Ⅰ);(3)种间关系(Ⅱ);(4)群落的空间结构(Ⅰ)。4.群落的演替(Ⅰ)。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1.种群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

(1)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一般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迁出:影响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4)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产生条件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理想条件,实验室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等。

3.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2的应用

(1)资源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

(2)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错混诊断]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014·江苏,5A)(√)

2.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2014·江苏,5B)(√)

3.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2013·浙江,4C)(×) 4.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2013·浙江,4D)(×)

5.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2013·浙江,4B)(√)

6.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2013·福建,3A)(√)

7.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2012·海南,21D)(√)

题组一以图示为载体考查种群的特征

1.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2~6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衰退型

B.大山雀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可用标志重捕法

C.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

D.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A

解析2~4年间,1<λ<2,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为增长型,A错误;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结合这些特点可以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2~4年间1<λ<2,4~8年间0<λ<1,8年以后λ=1,所以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C、D正确。

2.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少

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

C.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

D.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正相关

答案 B

解析生物量指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有机物质量,A点时个体较少,故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A错误;种群密度最大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C错误;由图可知,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不呈正相关,D错误。

思维建模

三环节解决笠螺种群增长曲线问题

题组二以坐标曲线为核心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

3.(2014·福建,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 B

解析A项,同一物种个体间的生存斗争是种内斗争,种内斗争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大于1975年,因此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的生存斗争强度更高。B项,由图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曲线下降程度比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更大,故死亡率更高。C项,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取所有样方密度的平均值。D项,在此5年间,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逐年下降。

4.(2014·浙江,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答案 B

解析A项,环境容纳量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某些时候种群的数量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但通过调节后又恢复到正常数量。B项,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会改变种群密度的大小,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项,在理想条件下,不存在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D项,冬季环境不适合植物的生长,因此,植食动物在冬季的环境容纳量会下降。

思维建模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变式

图示解读:(1)

(2)“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都是先上升,后下降。其中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3)K值是一定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即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的值。

(4)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

(5)增长率≠增长速率:①“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增长速率逐渐增加;

②“S”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而种群增长速率是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的。题组三从种群密度的调查进行命题

5.(2013·新课标Ⅰ,5)某农场面积为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答案 C

解析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是因为其数量增加吸引鹰来捕食所致,这恰恰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增加了。

6.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

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

答案 C

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若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小;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会使计算值偏大。

实验归纳

调查类实验一般操作流程模板

考点二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1.丰富度与种群数量的关系

物种的丰富度与种群数量不成一定比例。

2.群落的垂直结构易错点

(1)玉米地里的玉米高矮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高山上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应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3.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不只是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如封山育林等。

[错混诊断]

1.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2014·江苏,5C)(×)

2.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2014·江苏,5D)(√)

3.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2011·海南,24B)(√)

4.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2009·广东,11BD)(×)

5.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011·大纲全国,4D)(×) 6.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2011·安徽,6C)(√) 7.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2010·大纲全国Ⅱ,3B)(√) 8.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2009·全国卷Ⅱ,5D)(√)

题组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进行命题

1.(2014·海南,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D

解析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B正确。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D错误。

2.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答案 B

解析由题干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无植被覆盖,故在该岛上最初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B项错误。初生演替的时间较长,D项正确。人类的参与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项正确。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即物种的镶嵌式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A项正确。

3.下图是某生态系统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可能遭到严重自然灾害

C.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

D.R时之前和T时之后,群落均未出现演替现象

答案 D

解析S点有生物等条件存在,所以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故A正确;R→S 时间内,该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急剧下降,可能是人为原因,也可能是遭到严重自然灾害,故B正确;由图可知,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这期间群落发生了演替,生物种类可能发生了改变,所以R时和T时的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故C正确;群落演替在各时间段均会发生,故D错误。

技法提炼

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从起点上:①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初生演替。②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初生演替。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

专题突破练

1.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一般不如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丰富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

D.同一种群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同一物种也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

答案 D

解析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而物种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种群的生物肯定属于一个物种,但是一个物种的生物可能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而分为多个小的种群,所以物种的基因库一般比种群丰富,A项错误;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B项错误;因为物种可以是由多个同一生物的种群组成的,所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物种的基因频率也随之改变,C项错误;同一个种群、同一个物种的个体间都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D项正确。

2.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

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

答案 A

解析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现象;由图可知四大家鱼间不存在捕食关系,故不会出现鲢鱼→鳙鱼→青鱼的能量流动关系;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存在竞争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游植物会大量增加,从而引起鲢鱼的数量增加,但鲢鱼数量增加又会受到食物、空间等条件限制,故不能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

3.对下列四种曲线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①的纵坐标代表种群的增长率,则此曲线可对应种群的“S”型增长

B.若②的纵坐标代表种群增长速率,此曲线可对应种群的“J”型增长

C.若③的纵坐标代表种群增长速率,则A点对应K值,B点对应K/2

D.曲线④可表示随时间变化的“S”型增长速率

答案 B

解析若①的纵坐标表示增长率,对应“J”型增长率曲线;若③的纵坐标代表增长速率,此曲线为“S”型增长速率曲线,A点对应K/2,B点对应K值;④可表示随时间变化的“S”型增长率曲线。

4.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答案 A

解析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因此增长速率为0;环境阻力在d点之前就已出现;阴影部分表示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5.如图为某农业用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蝗灾初期未对东亚飞蝗进行有效控制导致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在a~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下降

C.在b时利用同种杀虫剂对作物进行多次喷射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 C

解析在b时利用同种杀虫剂对作物进行多次喷射,杀虫剂对东亚飞蝗抗性起了选择作用,抗药性个体仍会迅速增长,出现c点。

6.

种群数量在有环境阻力(非理想)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为“S”型增长曲线的其他表现方式(图中dN/dt表示种群增长速率,MSY表示种群最大增长速率,N表示种群数量,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下列有关该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种群数量达到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为有效

B.在种群数量达到K/2时,dN/dt最大,可以任意捕捞且不会影响种群再生

C.种群数量超过K/2时,dN/dt下降,会导致该种群的丰富度下降

D.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可以提高K值(环境容纳量),从而达到保护濒危动植物的目的

答案 D

解析控制有害动物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在种群数量达到K/2时可以大量捕捞但不

能任意捕捞;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在某种群中不存在丰富度;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濒危动植物最有效的措施。

7.如图表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硬木林阶段仍可找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此类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

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而水平结构未变

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稳定性都有所降低

答案 B

解析在硬木林阶段仍可能找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该演替类型应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由于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提供给动物的食物也会发生改变,导致动物的种类随之改变。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将发生变化。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应增强。

8.(2014·广东,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答案 B

解析A项,分析坐标曲线图可知,幼虫密度呈现周期性变化。B项,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落叶松是一个具体的物种,不具备丰富度这一特征。C项,对于活动能力较弱的昆虫,如蚜虫、跳蝻等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D项,从坐标曲线图中可以看出,幼虫密度增加在前,松针长度增加在后,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幼虫密度减小后,松针的长度随之变短。

9.(2014·新课标Ⅰ,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 A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B项错误;植物病毒V是可寄生在水稻细胞内的病毒,因此病毒V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水稻和病毒V是寄生关系,C、D项错误。

10.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答案 B

解析“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S”型增长在达到K值之前也存在生存斗争;达到K值之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K值的大小与环境有关。

11.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据图推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J”型增长

B.FNE最可能在c点对应的时间进入水库

C.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

D.出现水华现象时,毒藻产生的藻毒素会在FNE体内富集

答案 B

解析根据图示,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在开始时(a~b段)呈“J”型增长,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所以FNE最可能是在b点对应的时间进入水库,一段时间后,在FNE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并且在K2附近波动,故A、C正确,B错误;出现水华现象时,毒藻产生的藻毒素会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故D正确。

12.福寿螺会啃食水稻造成减产。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调查福寿螺卵块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

B.6月中旬~7月中旬放养的中华鳖的福寿螺卵块密度下降最明显

C.8~9月份放养中华鳖的福寿螺卵块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福寿螺卵的死亡率非常高D.该生物防治可以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人类获益更多

答案 C

解析福寿螺卵不会动,可以用样方法调查福寿螺卵块密度,故A正确;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6月中旬~7月中旬放养中华鳖的福寿螺卵块数下降幅度最明显,故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8~9月份放养中华鳖的福寿螺卵块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福寿螺数量下降,从而使其产生的卵减少,故C错;该生物防治可以减少福寿螺啃食水稻,使流向福寿螺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同时可使水稻增产,从而使更多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故D正确。13.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的双子叶植物三裂叶豚草具有极强的抗寒、再生能力,短时间内能大量疯长。其花粉中的水溶性蛋白与人接触后迅速释放,引起过敏性变态反应,是人类健康和作物生产的危险性杂草。为减少危害,某大学对某豚草种群进行研究,并选取紫穗槐、沙棘、草地早熟禾等经济植物作为替代植物建立豚草替代控制示范区,示范区建成后三裂叶豚草的生物量由每平方米30 kg降到0.2 kg,这些替代植物带来了多方面的经济效益。下图为研究过程中绘制的“种群增长”坐标曲线,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在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由最初的豚草等草本植物阶段过渡到紫穗槐、沙棘等森林阶段,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

(2)传入我国的三裂叶豚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短时间内能大量疯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图中的曲线____________表示。调查某区域中三裂叶豚草的种群数量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

(3)若曲线Ⅱ表示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的豚草种群生长曲线,则对应种群增长速率最高的对应点是__________,表明替代植物发挥明显生态作用的线段是__________。

(4)若曲线Ⅱ的O~e段表示紫穗槐的种群增长曲线,若要适时砍伐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应保证砍伐后的数量为____________。

(5)相对于示范区建成前,示范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________。

答案(1)演替(2)Ⅰ样方(3)b ef(4)K/2(5)强

解析传入我国的三裂叶豚草适应了生长环境后,由于没有天敌,环境条件适宜,所以在短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因为豚草为双子叶草本植物,因此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数量。在三裂叶豚草替代控制示范区内,森林阶段的群落替代了最初的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这种现象称为演替,由于演替后物种丰富度升高,因此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更强。自然状态下的种群数量变化一般呈“S”型增长,其种群增长速率最高的点应为种群数量为K/2时。14.(2014·四川,9)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

演替为以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答案(1)福寿螺的密度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消费者捕食(3)大于“S”(4)次生狐尾草

(5)抵抗力

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小区引入的福寿螺的密度;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它与鸭舌草(生产者)之间是捕食关系。

(3)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中密度处理小区的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但由于实验环境条件(如捕食者福寿螺、竞争者水稻等)的限制,其种群数量应该呈“S”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还处于群落未成熟阶段,将会经历类似弃耕农田的次生演替过程;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无论引入的福寿螺密度如何,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都是最大的,所以时间足够长的话,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如果实验结束后将福寿螺与杂草除去,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将趋于简单化,其自我调节能力会减弱,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习题

高一生物第四章练习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2.(2015·四川)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右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 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 ) A.1和2可分别表示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4.(2015·广东)图1表示在一个10 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的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 .可用数学模型N t =N 0λt 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 .K 值约为120 000个 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B .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C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不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D .将M 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 只鹿中有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 ×n m 只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对实验所得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没有振荡试管就吸出试管底部的培养液计数,所得数据会偏大 B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所得数据会偏小 C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草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数据会偏大 D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车前草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所得数据会偏大 7.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2020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六书面表达第1讲应用文1书信练习(英语)含答案

A (安徽省宿州市2019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假如你是李华,准备向你校的美国交换生 Portia推荐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ourse)“中国茶文化”。请你给她写封邮件,内容包括: 1.课程内容(茶文化历史、饮茶与生活、茶艺现场表演等); 2.授课老师、时间、地点。 注意: 1.词数100左右; 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Dear Porti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ours, Li Hua One possible version: Dear_Portia, Knowing that you are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 I'm writing to recommend to you a school -based course—“Chinese tea culture”. Nowadays, tea, whether at the tea house or at home,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fe.Taking the course, you'll learn about the varieties of tea and its benefits; at the same time, you will be exposed to its history and culture.In addition, some professionals will give tea art performances on the spot.And more good news, this course will be offered by Professor Wang, who is a well-known specialist in the field.Lessons will be given from 4: 00 p.m. to 5: 00 p.m. every Friday in the lecture hall. I hope you will love the course and it will further your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Yours, Li_Hua B (2019年高三全国新课标区全优试卷模拟冲刺卷四) 假如你是李华,暑假打算旅行并了解一下多伦多的大学,请你给在多伦多的笔友Tom写封邮件。信的要点如下: 1.希望他给些建议; 2.询问他是否可以做自己的导游。 要求: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承上启下之篇。在前面三章学习个体这一层次的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转换视角,从宏观、群体水平来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与本质,即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来研究生命,不断丰富对自然界生命系统的多层次性的认识。种群也是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单位。通过本节的学习,对种群的概念﹑特征具有明确的认识,为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还注重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通过亲历实地或模拟实验等活动来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在呈现种群的特征这一内容时,从“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学,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让学生尝试、模仿的操作。 本节的内容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课后进行探究活动的模式。本案例的设计针对课堂授课部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并进而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及保护措施。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做演示实验让学生探讨如何估测一类事物在一定地域范围的种群密度;种群的几个特征以及他们是怎样影响种群密度的;种群的空间特征。 第2课时: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操场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生命科学的研究是多层次的。在分子水平,我们从核酸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中找到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在个体水平,研究发现生物能通过自身的各种调节作用来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各项生命活动。从本章开始,我们要在群体水平,也就是要从种群和群落的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PPT】蚂蚁一起找食物、狼群捕猎、狮子猎杀小野牛等图片。 【讲述】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组成一定的群体,相互影响,共同生活。其中我们把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PPT】分析下列说法所描述的是不是一个种群: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5年8考 )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年龄组成?????????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1)针对“样方法”

①须做到“随机”取样。 ②须把握取样方法——长方形地块“等距取样”,方形地块“五点取样”。 ③需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 ④须把握如下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2)针对标志重捕法 ①须牢记估算公式:N 总=N 初捕数×N 再捕数 N 再捕中标记数 ; ②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 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 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 ③明确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 a.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b.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 c.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 的正常生理活动。d.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5年12考 ) 1.研究方法 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 主要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3.种群数量增长的“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 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 (1)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 (2)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何种类型?为什么? (3)图中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是否相同?图中显示第8年种群数量最少,对吗?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生物的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的数量特征) 数量特征 年龄结构 2、种群的特征性别比例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 标记个体数M×重捕个体数n 种群数量N 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公式: (1)条件: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 ●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 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足,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二、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课本P71(注意关键词)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 (2) (3) 3、种间关系:,,, 3、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4、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三、群落的演替 1、初生演替: (1)定义: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例如在、、上发生的演替。 (2)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1)定义: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2)例如在发生的演替。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 。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3、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等 :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主要是各种动物 :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

专题六第1讲课时训练提能

专题六第1讲排列与组合、二项式定理 课时训练提能 [限时45分钟,满分7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2012·武汉模拟)3位老师和3位学生站成一排,要求任何两位学生都不相邻,则不同的排法总数为 A.720 B.144 C.36 D.12 解析利用插空法得A3 3A3 4 =144. 答案B 2.(2012·山东实验中学高三模拟)将A,B,C,D,E五种不同的文件放入编号依次为1,2,3,4,5,6,7的七个抽屉内,每个抽屉至多放一种文件,若文件A、B必须放入相邻的抽屉内,文件C、D也必须放在相邻的抽屉内,则所有不同的放法有 A.192 B.144 C.288 D.240 解析利用捆绑法,把A、B看作一个整体,把C、D看作一个整体,则不同的放法有C25A22A22A33=240. 答案D 3.(2012·临沂一模)从0,1,2,3,4,5这六个数字中任取两个奇数和两个偶数,组成没有重复

数字的四位数的个数为 A .300 B .216 C .180 D .162 解析 若不选0,则有C 22C 23A 4 4=72; 若选0,则有C 13C 12C 23A 33=108, 所以共有180种,选C. 答案 C 4.(2012·兰州模拟)将4名志愿者分配到3个不同的体育场馆参加接待工作,每个场馆至少分配一名志愿者的方案种数为 A .144 B .72 C .48 D .36 解析 先把4名志愿者分三组,有C 24种方法,再把这三组志愿者分配到3个场馆,有A 33种分 法,故共有C 24A 3 3=36种分法. 答案 D 5.(2012·丰台一模)? ????x 2+2x 6 的二项展开式中,常数项是 A .10 B .15 C .20 D .30 解析 ? ????x 2 +2x 6=? ???? 12x 12+2x -126, 其通项为T r +1=C r 6·2 2r -6x 3-r ,

第一部分 专题六 第1课时

第1课时电磁感应 高考命题点命题轨迹情境图 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20151卷19,2卷15 15(1)19题15(2)15题16(2)20题 16(3)21题17(1)18题 17(2)20题 17(3)15题18(1)17题 18(1)19题 20162卷20,3卷21 2017 1卷18, 2卷20, 3卷15 2018 1卷17、19, 2卷18, 3卷20 20191卷20,3卷14

18(2)18题 18(3)20题 19(1)20题电磁感应中 动力学问题 分析 20161卷24,2卷24 16(1)24题16(2)24题 电磁感应中 的动力学和 能量问题 20163卷25 16(3)25题 1.楞次定律中“阻碍”的表现 (1)阻碍磁通量的变化(增反减同). (2)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来拒去留). (3)使线圈面积有扩大或缩小的趋势(增缩减扩). (4)阻碍原电流的变化(自感现象). 2.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n ΔΦ Δt,常用于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平均值. ①若B变,而S不变,则E=n ΔB Δt S;

②若S 变,而B 不变,则E =nB ΔS Δt . (2)导体棒垂直切割磁感线:E =Bl v ,主要用于求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 (3)如图1所示,导体棒Oa 围绕棒的一端O 在垂直匀强磁场的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而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 =1 2 Bl 2ω. 图1 3.感应电荷量的计算 回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在Δt 时间内迁移的电荷量(感应电荷量)为q =I ·Δt =E R ·Δt =n ΔΦ R Δt ·Δt =n ΔΦ R .可见,q 仅由回路电阻R 和磁通量的变化量ΔΦ决定,与发生磁通量变化的时间Δt 无关. 4.电磁感应电路中产生的焦耳热 当电路中电流恒定时,可用焦耳定律计算;当电路中电流变化时,则用功能关系或能量守恒定律计算. 解决感应电路综合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先电后力”,即: 1.“源”的分析——分析电路中由电磁感应所产生的“电源”,求出电源参数E 和r ; 2.“路”的分析——分析电路结构,弄清串、并联关系,求出相关部分的电流大小,以便求解安培力; 3.“力”的分析——分析研究对象(通常是金属棒、导体、线圈等)的受力情况,尤其注意其所受的安培力; 接着进行“运动状态”的分析——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型; 4.“动量”和“能量”的分析——寻找电磁感应过程和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中,其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并判断系统动量是否守恒. 1.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两种方法 (1)利用右手定则,即根据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情况进行判断. (2)利用楞次定律,即根据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判断. 2.求感应电动势的两种方法

2002高考二轮复习 地理 第1部分 专题6 第1课时 随堂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1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 (2019·晋冀鲁豫中原名校第三次联考)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2018年全国结婚率为7.2‰,为2013年以来最低。下图示意我国2010年以来结婚率和离婚率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2010年以来,我国的(B) A.总人口数不断减少B.离婚人数持续上升 C.结婚人数大幅减少D.人口性别比大幅上升 2.我国结婚率、离婚率的变化,对现阶段产生的可能影响是(D)

A.劳动力数量减少B.人口死亡率上升 C.孤儿的数量增加D.加快老龄化进程 [解析]第1题,结婚率和离婚率的变化对当前人口总数及人口性别比影响不大,A、D排除;结婚的人口数量取决于结婚率和人口总数,据图可知,结婚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结婚人口数不会大幅减少,C错误;离婚率上升,人口增加,离婚人数相应上升,B正确。故选B。第2题,结婚率偏低,会影响出生率,新出生人口减少,相对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即人口老龄化加剧,D正确;出生人口减少,对现阶段的劳动力影响较小,A错误;结婚率、离婚率的变化对死亡率没有影响,B错误;离婚后其子女并不是孤儿,C错误。故选D。 (2019·山东德州模拟)读“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比例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化是(C) A.老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 B.青中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C.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 D.劳动年龄人口工作经验更丰富,劳动生产效率会更高 4.积极老龄化可以(D) ①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②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财政负担

第一部分 专题六 第一讲 扩展语句 课后强化训练 (2) 精品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一讲扩展语句 [题组一词语连缀型] 1.(2007·江西高考)按表达要求在规定空格内将下列词语组成句子。(不能增减词语) 5月3日校长是在会上向灾区提议捐款全校师生 (1)以“5月3日”为表达重心 (2)以“校长”为表达重心 解析:一要注意各句的表达重心,二要注意题干的明确要求。 答案:(1)校长是5月3日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或:校长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是5月3日。) (2)是校长5月3日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 2.(2020·泰安调研)下列两种情景,以“感情”为描写重点,任选一个情景扩展成一段话,字数不少于30个字。 情景一:第一次独自远行车站我感情 答: 情景二:在课堂上老师突然点名表扬我感情 答: 答案:(示例)情景一:第一次独自远行,置身于陌生的车站,我的感情如涌动的潮汐,翻滚不停;如猛烈的骤雨,下个不停;如漫天的飞雪,飘个不停。 情景二:在课堂上,老师突然点名表扬思想正在开小差的我,我的感情如骤起的波澜,是高兴,是惭愧,还是内疚?道不明,说不清。 3.(2020·山师附中调研)请使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个词语,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写一段表达人生感悟的文字。要求修辞合理,语言连贯,结句带有总结性,不少于45个字。 答:

解析:要抓住“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季所具有的特点,从中悟出一定的哲理,然后再组织语言,语句要通顺。 答案:(示例)童年是人生的春天,充满活力;青年是人生的夏天,辛勤耕耘;中年是人生的秋天,事业有成;老年是人生的冬天,安静祥和。人生一世,当格外珍惜。 [题组二句意丰富型] 4.按要求扩写下面的句子。要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70个字。 腾空而起的焰火,光彩夺目。 答: 答案:(示例一)腾空而起的焰火,像条条飞龙,直冲云霄,“嘭”的一声炸开了,一时五彩缤纷,光彩夺目。人们笑着,跳着,叫着,闹着,惊奇、兴奋、欢乐……清晰地写在脸上。 (示例二)腾空而起的焰火,绚丽多姿,像天女散花,像孔雀开屏,像金蛇狂舞……往日璀璨的城市灯火,显得暗淡无光。今夜,人们都把深情的目光聚焦到了天上。 5.将下面的句子扩展为60个字左右的语段,要求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 肯定和赞扬往往会使人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 答: 答案:渴望赞扬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肯定和赞扬的话语能使人精神振奋,激情倍增,从而产生强大的人生动力;反之,若很少得到肯定和赞扬,甚至动辄被批评、指责,人们对生活、事业,对自我就会减少热情,甚至缺少精神动力。 [题组三话题拓展型] 6.以“好文章”为主体,分别从来源和作用两方面扩展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来源: 作用: 答案:来源:好文章必须来自生活,必须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与众不同的见解,要写别人没有写或不能写的东西。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知识梳理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二.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调查方法(1)样方法:见表(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N=nM/m (N 为种群数量,M 为第一次捕捉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捉数量为n,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个体数为m)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比较: 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 显微计数法 取样器取样法 对象 活动 范围大的动物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跳蝻和虫卵)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或血细胞)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的土壤小动物计算 种群内个体总数=标记总数*重捕标记数/重捕总数设各样方的种群密度分别为n 1,n 2,n 3,n m ,则种群密度=(n 1+n 2+n 3+…+n m )/m 计数室体积为0.1mm 3(10-4ml),1ml 样液中个体数=每小格中个体数×10-4×稀释倍数①记名计算法②目测估计法 注意 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志物不能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的大小适中:乔木 100m 2、灌木16m 2、草本1m 2 ;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 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①该实验需要重复但不需要对照(自身对照);②浓度过大需做稀释处理;③吸取前需振荡摇匀;④计数板使用:先盖盖玻片→吸培养液→滴盖玻片边缘→自行渗入→吸去多余培养液→片刻后待沉降到室的底部→观察计数;⑤压线计数规则:计数左、上线及夹角处 2.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①类型: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②根据上图分析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以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2020高考语文第一部分 专题六 仿用句式(1)

专题六仿用句式 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根据给定例句的内容、结构、情感、修辞等特点,另造一个或一组与例句相似的新句子。只是新句子与给定例句的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这类题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要仿写出的句子涉及句子内容、句式、修辞、衔接、照应等多方面的要求,其核心是句子内容和句式特点。仿用句式是前些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近几年考查较少,不过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又出现了此题型的“升级版”(见下面[典例]),即不仅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还考查信息的检索及归纳整合能力。 一、“建骨架·丰血肉”通解4类仿用句式题 仿用句式的常见题型一般分为以下五种:命题(话题)式仿写、自由(开放)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嵌入(填空)式仿写、对联式仿写。除对联式仿写外,其他几种仿写形式的解题方法都是相通的,都可以采用“建骨架”和“丰血肉”两步骤。 [典例](2018·全国卷Ⅱ)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材料: 奋斗团结梦想 建强国谋复兴御外侮卫家国脱贫困奔小康 垦田拓海开天辟地守望相助抗灾治水逐日奔月同舟共济 [自主尝试] [参考答案]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 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 [通法指导] (一)骨架如何建 要想建好完整的骨架,首先,弄清题目要求,掌握思考方向。其次,认真分析原句或例句,弄清原句在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 1.话题内容。即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否则便会不合要求。还应把握文句所给定的中心主旨,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应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循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句,保持仿写的句义与原句句义的一致。 如[典例]中例句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显然话题应是“精神”,

(江苏专用)2020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六物理实验第一讲力学基础实验——课前自测诊断卷

第一讲力学基础实验 ——课前自测诊断卷 考点一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读数 1.[ 如图1是用游标卡尺测量时的刻度图,为20分度游标尺,读数为:__________cm。图2中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________mm。 解析:20分度的游标卡尺,精确度是0.05 mm,游标卡尺的主尺读数为13 mm,游标尺上第15个刻度和主尺上某一刻度对齐,所以游标尺读数为15×0.05 mm=0.75 mm,所以最终读数为: 13 mm+0.75 mm=13.75 mm=1.375 cm。 螺旋测微器的固定刻度为0.5 mm, 可动刻度为20.0×0.01 mm=0.200 mm, 所以最终读数为0.5 mm+0.200 mm=0.700 mm。 答案:1.375 0.700 2.[考查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和读数] (1)某实验中需要测量一根金属丝的直径(约0.5 mm),为了得到尽可能精确的测量数据,应从实验室提供的米尺、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游标尺上有10个等分刻度)中,选择_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 (2)用游标卡尺(游标尺上有50个等分刻度)测定某工件的宽度时,示数如图所示,此工件的宽度为________mm。 解析:(1)金属丝的直径约0.5 mm,而游标卡尺精确度才0.1 mm,螺旋测微器精确度可达0.01 mm,故应选择螺旋测微器进行测量。 (2)由于50分度的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 mm,主尺上读数为23 mm,游标尺上第11格与主尺刻度对齐,故游标尺的读数为0.22 mm,所以工件宽度为23.22 mm。 答案:(1)螺旋测微器(2)23.22

考点二 “力和运动”类实验 3.[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实验中,必需的措施是________。 A .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 B .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C .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 D .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 (2)他实验时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z 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s 1=3.59 cm ,s 2=4.41 cm ,s 3=5.19 cm ,s 4=5.97 cm ,s 5=6.78 cm ,s 6=7.64 cm 。则小车的加速度a =________ m/s 2 (要求充分利用测量的数据),打点计时器在打B 点时小车的速度v B =________ m/s 。(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1)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时,为顺利完成实验,保证实验效果,细线与长木板要平行,否则小车受力会发生变化,选项A 正确;为打的点尽量多些,需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选项B 正确;本题中只要保证小车做匀变速运动即可,无须保证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选项C 错误;同理,小车与长木板间可以有不变的摩擦力,无须平衡摩擦力,选项D 错误。故必需的措施是A 、B 选项。 (2)由s 4-s 1=3a 1T 2、s 5-s 2=3a 2T 2、s 6-s 3=3a 3T 2知加速度a =a 1+a 2+a 3 3= s 4+s 5+s 6-s 1-s 2-s 39T 2=0.80 m/s 2 打B 点时小车的速度v B =s 1+s 22T =0.40 m/s 。 答案:(1)AB (2)0.80 0.40 4.[考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018·天津高考)某研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所用器材有:方木板一块,白纸,量程为5 N 的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条(带两个较长的细绳套),刻度尺,图钉(若干个)。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J 型增长” a 、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 、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 、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 “S 型增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 、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 、曲线中注意点: (1)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时间

2018高考英语二轮复习专题六书面表达第1讲提纲式作文靶向训练

专题六书面表达 第1讲提纲式作文 [真题演练] Writing 1 (2017·全国卷Ⅰ) 假定你是李华,正在教你的英国朋友Leslie学习汉语。请你写封邮件告知下次上课的计划。内容包括: 1.时间和地点; 2.内容:学习唐诗; 3.课前准备:简要了解唐朝的历史。 注意:1.词数100左右; 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Dear Leslie, I am Li Hua.How is everything getting along with you?I'm writing to tell you something in detai l. To start with,what I intend to stress is that we are about to start our next lesson in Classroom 8 of the Teaching Building at 10 a.m.next Friday.What's more,in order to have much knowledge of Chinese culture,it is of importance for you to be aware of the content,Tang Poetry. There is no doubt that you are supposed to know about the history of Tang Dynasty in advance,which will make the class go smoothly. I'll appreciate it if you can reply to my letter at your earliest convenience. Yours, Li Hua Writing 2 (2017·全国卷Ⅱ) 假定你是李华,想邀请外教Henry一起参观中国剪纸(paper-cutting)艺术展。请给他

高考语文一轮训练检测 第二部分 专题六 第一讲 形象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课前自测 新人教版

2012创新方案高考语文一轮训练检测:第二部分专题六第一讲形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前自测(新人教版) 自测16:古代诗歌鉴赏——形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时间60分钟满分72分] 1.(20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在全诗中,仅有第一句中的动词“踏”与诗题“访隐者”中的“访”相呼应。 答案: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第三、四句来赏析“隐者”的形象,诗人通过“酒熟不出门”写隐者足不出户,独饮自己酿造的美酒;通过“残花满地”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隐者孤独、随性自然的形象。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本题是对古代诗歌中形象的鉴赏能力的考查。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考生要学会概括这些形象的特征并揭示出作者刻画某一形象的意义,其中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常常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题目则要求考生概括意境。相比较而方,诗歌对于“形象”的考查比“语气”“表达技巧”“思想”要少一些。因为诗歌不同于小说以塑造形象为主,诗歌的形象是通过意象、意境等侧面表达的。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奇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第1讲 种群和群落

一、单选题第1讲 种群和群落 1. 海洋鱼类在不同季节种类组成有着显著性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 A .垂直结构 B .水平结构 C .演替现象 D .时间结构 2. 热带雨林的鸟类种类多于草原的主要原因是 A .垂直结构不同 B .时间结构不同 C .水平结构不同 D .群落演替不同 3. 下列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相关叙述,的是 A .苔原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 B .部分草原进化出了失去飞翔能力的鸟类 C .沙漠中的动植物都能适应缺水环境 D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 错误 D .从裸岩开始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C .次生林就是原始森林被砍伐后通过次生演替而生长起来的森林 B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 A .原生演替速度通常比次生演替慢 4.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5. 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都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B.年龄金字塔底部的大小代表种群中最年轻年龄组的个体数 C.出生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 D.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时,其性比率为1:1 6.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湖泊自上而下的第二层是静水层 B.树冠层对森林群落的影响最大 C.草原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 D.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由温度的垂直分布决定 7.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结构的形成与生物遗传特性无关 B.冻原只有水平结构,而没有垂直结构 C.森林垂直分层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 D.群落演替就是一些物种进化为另一些物种 8. 下图为某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设K值=200)。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B.在S1点时不存在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 C.渔业捕捞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K值-种群数量)/K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

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山西刘福明 、选择题 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在下图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 奎耳牛绰 2?种群的指数增长 J 型)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B ?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他种群优越得 D .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B. —片墓地里的狗尾草 D .一座山峰上的树 4?有一个阴湿性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和蜘蛛、 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A .生物群落 B .种群 C .生态 统 D .生物群体 5.右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 表 示 的 关 系 依 是 A B C D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 多 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 3?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 —片森林中的昆虫 C. 一棵树上的寄生物 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A. 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

6 .如使秋天开花的菊花在“五一”开花,处理的措施 是7.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土壤 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一般 是 A. 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 带森林 A. 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 C.雨量充沛 蒸发少 11. 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 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B .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 竞争、共生、捕食 D. 捕食、竞争、共生 A.增加光照时间 B.降低光照强度 B .热带雨林大于温 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 森林无法比较 D .热带雨林与温带 &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成了荒山秃岭主要原因是 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B .过渡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C.长年旱灾,赤地千里 D .地壳运动频繁 9.日本水俣湾的鱼体内甲基汞含量比周围的海水中甲基汞含量大 进入鱼体的主要途径是 3000倍左右,甲基汞 A . 饮水 链 C .鳃呼吸 D.皮肤主动吸收 B . 食物 10 .我国青藏高原 地 农区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 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 A.消灭森林病虫害 C.增加光照强度 D.增加黑暗时间 B . CQ 浓度高 D .气温偏低,水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