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2015高考地理原因分析型、对比型综合题

综合题型专练2.

原因分析型和对比型

一、原因分析型

1.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石羊河流域的水量减少近1/3,石羊河流域的人口却由90万增加到近230万,灌溉面积由300万亩增加到500万亩。

材料二下图为石羊河流域示意图。

(1)结合下图,描述石羊河的径流特点,并分析该径流特点的形成原因。

(2)请根据图文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石羊河水量减少的原因。

(3)石羊河水量减少会给该流域带来哪些环境问题?

2.人口迁移与产业转移是常见的社会现象,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甲图示意A地向C地等东南亚国家的产业转移方向与B地农产品输出方向。

材料二美国国内曾出现过四次人口迁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人口大规模西迁;第二次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20世纪70年代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近年来,A地产业出现了向C地及其他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趋势,试分析其原

因。

(2)与北方相比,试分析B地成为我国北方冬季农产品输出地的主要原因。

(3)乙图中阴影部分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分析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

区位条件。

(4)①地所在国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出现了国内人口迁移高潮,分析迁移的

主要原因。

(5)丙图中Ⅰ、Ⅱ两条人口数量变化折线能反映乙图中P城市人口变化过程的是

________线,试分析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

3.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中信息判断①②③三地适宜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的种植业以________(农业地域类型)为主,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对④地

的大片荒地予以保护,试分析其原因。

(3)此地大米品质优良,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原因。

(4)根据相关知识,简述该区域平原地区加强农业基地综合开发的主要措施。

二、对比型

4.读甲、乙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简述125°经线以东地区等温线分布的特点。

(2)简述图乙中所示国家的地形特征。

(3)填表完成图中①②两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并分析由此造成的汛期差异。

(4)

5.(2012·江苏地理,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甲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

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

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

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

划于2014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

(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参考答案:

综合题型专练2.原因分析型和对比型

1.解析(1)根据柱状图可总结出石羊河的径流特点。分析河流径流特点的形成原因,应联系区域所在位置,结合气候和水文特点进行。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冰雪融水为石羊河的主要补给水源,而冰雪融水的多少受气温高低的影响。(2)河流水量减少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考虑,自然原因与气候变暖有关,人为原因与流域内用水量增加有关,其中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是主导因素。(3)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流域内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由于河水被过度利用,河流断流,湖泊干涸,自然植被数量减少;下游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矿化度上升,盐碱化加重。

答案(1)夏季径流量最大,冬季径流量最小。石羊河地处西北地区,该地降水较少,其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因而河流径流量大;冬季气温低,冰雪融水量小,因而径流量小。

(2)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冰川萎缩,冰雪融水量减少。人为原因:随

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流域内用水量快速增加。

(3)湖泊萎缩、干涸,天然植被枯萎、死亡,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进程加快;(过度

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矿化度上升。

2.解析(1)A地是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产业向东南亚地区转移。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国际形势、国家政策、原产地的用地及环境状况等。本题可结合珠三角地区的不利条件和东南亚地区的优势进行分析。(2)B地为我国的海南岛,优越的气候条件使该地区成为我国冬季反季节农作物的重要输出地。(3)首先根据图中阴影部分的位置可确定其为商品谷物农业;其次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自然区位条件。(4)结合材料二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结合美国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情况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即可。(5)P城市为匹兹堡,该城市是由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钢铁城市,后因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

经济出现了衰退。结合材料二可知,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城市化速度较快,后来又出现人口外迁,即逆城市化现象出现。根据两条折线的变化特点可知,P城市的人口变化符合Ⅰ折线。Ⅰ折线显示80年代人口数量减少,这与人口大量外迁有关,外迁的原因可联系逆城市化进行分析。

答案(1)原因: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劳动力价格上升,企业成本增加;②原材料、土地以及能源价格上升;③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④东南亚国家具有一定的交通优势。

(2)纬度低,热量丰富,农作物一年四季皆可生长;地处热带,水热条件好,农作

物生长环境优越,农产品种类丰富。

(3)商品谷物农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等。

(4)迁入区有丰富的资源;新兴工业兴起;空气清新、气候温暖(阳光地带)。

(5)Ⅰ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地价上升等。

3.解析(1)根据图中400 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区域,联系等高线特征,判定三地的地形类型,即可判断三地的农业发展类型。①地在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以东,地处大兴安岭,适合发展林业;②地在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以东,地处松嫩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③地位于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以西,地处平原和高原的过渡地带,适合发展畜牧业。(2)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阔且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机械化水平高,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④地为沼泽,保护湿地的原因,主要从湿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分析。(3)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病虫害轻;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昼夜温差大,利于农作物中有机物的积累。(4)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应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利用东北的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业等。

答案(1)林地耕地草地

(2)商品谷物农业④地为沼泽,其生态功能:调节气候;蓄水防洪;保护生物多

样性;降解污染。

(3)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期长;冬季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

施用农药。

(4)发挥种植业的优势,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展农业多种经

营;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

4.解析(1)125°经线以东地区等温线的弯曲状况不一致,因此描述时应分段进行,东段等温线数值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而西段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从等温线分布疏密看,内陆和沿海差异显著。(2)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判定,图乙所示国家为法国;据河流流向可确定该国地势特征;根据地势高低和欧洲西部地形分布,可推测该国地形类型的分布。(3)①河流为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由于东北地区冬季比较寒冷,地面积雪较多,春季气温升高,地面积雪融化,河流会出现一次汛期;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河流形成夏汛。②河流流经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终年多雨,河流无明显汛期。(4)我国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机械化水平高,适于发展商品谷物农业;而法国的西北部地区,靠近大西洋,海洋性气候显著,市场需求大,适合发展乳畜业。

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都属于比较发达的农业类型,因此具有共同的特征——面向市场,商品率高;技术水平较高;产值高等。

答案(1)等温线数值东部由东南向西北(或由南向北)递减,西部由南向北递减;

东部沿海较为稠密,内陆较为稀疏。

(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以高原、山地为主,西北部以平原、盆地为主。

(3)

化和科技水平高;产值高。

5.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评价。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主要是南北气候类型不同,降水多少各异,导致了水资源的差异。读图中的调水线路和图例中的高程表可知,我国南水北调中线是从地势较高处向地势较低处调水,可自流,所以单位调水量能耗少;美国加州北水南调是从地势低的地方往地势高的地方调,需抽水,所以单位调水量耗能大。(2)本题主要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要注意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来回答。(3)本题考查区域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节水意识、调整产业结构等角度回答。

答案(1)①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

②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③小④大

⑤地势起伏较小(或地势南高北低)⑥地势南高北低,向南调水需逐级提水

(2)满足生活用水(或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工农业发展(或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

环境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