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 作用

大学生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 作用
大学生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 作用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8, 8(5), 734-741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10.12677/ap.2018.8508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steem

Xiaowen Dun1, Haiying Wu2, Xiping Liu1*

1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2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Hebei North University, Zhangjiakou Hebei

Received: May 8th, 2018; accepted: May 18th, 2018; published: May 25th, 2018

Abstract

The aim of the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the self-esteem as the mediation role. The researcher gives out 329 cop-ies of questionnaire to students from an University to gather the data of gratitude, self-esteem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of grateful self-assessment scale,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An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self-esteem,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re all positively correlate with each other; 2) self-esteem acts as the role of partial mediation between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refore, we draw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gra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affect theirs subjective well-being via self-esteem.

Keywords

Gratitude, Self-Esteem,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Mediating Role

大学生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

敦晓雯1,武海英2,刘希平1*

1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2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河北张家口

*通讯作者。

敦晓雯 等

收稿日期:2018年5月8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18日;发布日期:2018年5月25日

摘 要

探讨在自尊的中介作用下,大学生感恩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对某高校的学生随机发放329份有效问卷,使用感恩自评量表、Rosenberg 自尊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感恩、自尊和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 感恩、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 自尊在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说明,大学生感恩通过自尊,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

感恩,自尊,主观幸福感,中介效应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licenses/by/4.0/

1. 问题提出

1.1. 感恩与主观幸福感

Diener (1984)首次提出主观幸福感的概念,认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可以被界定为人类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对自己的生活品质进行全面估量所获得的主观感受。主观幸福感有两个基础内容:其中一部分内容被叫做认知成分,也被称之为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是人们对自己生活品质产生的认识与评判;另一部分叫做情感部分,其中包含积极情感体验(positive affect)和消极情感体验(negative affect)两种类别,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在的主观体验。其中认知部分在权衡个体主观幸福感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是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预测指标(罗竖元,2014)。

感恩(gratitude),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恩图报”,也被叫做感激、感谢、感戴。McCullough ,Tsang 和Emmons (2004)认为感恩是一种心态,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是微弱、平静和持久的精神状态。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截止到目前,有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可以表明感恩与主观幸福感联系紧密,且感恩可以有力的预测主观幸福感(邱会霞,2017;孙玮玮,2014;马丽,2011;苗静宇,陈启山,&高姜明,2013;舒亚丽&沐守宽,2014a ,2014b ;Zhang, Zhang, Yang, & Li, 2017)。邱会霞(2017)的研究对497名被试的感恩和幸福感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恩与心理幸福感及其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感恩可以显著预测幸福感,这表明感恩有助于个体更好的发挥自身潜能,促进自我实现。感恩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可以从拓展建构理论进行解释:感恩可以增强个体认知,也可以拓展个体的社会资源,因此感恩倾向比较高的人,能与他人建立较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交往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便会因此提升(林婵,2014)。具有感恩倾向的人会认为世界是公正的,因此也会采用更加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幸福感提升(Jiang, Chen, & Wang, 2017)。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幸福感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所以从日常感恩入手,认真研究探讨感恩如何对幸福感产生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Open Access

敦晓雯等

1.2. 自尊与主观幸福感

自尊(self-esteem),根据字面意思,可以解释为自我尊重,也作尊重自己,也是平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自己的尊严。而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对它有着不同的界定:它是指人类在外界生存(尤其是社会环境)时,对他人评价与自身评价相对比而产生的心理与行为习惯的主观体验(董志明,2006)。自尊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的一种心理成分。自尊是个人对自己正面、积极、肯定的评价。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自尊与主观幸福感联系密切(毕重增,张萍,&朱晓菲,2012;马欣然,任孝鹏,董夏薇,&朱廷劭,2017;

黄海等人,2018;李明湜,2018;Wang, Wang, Gaskin, & Hawk, 2017; Barnum & Perrone-Mcgovern, 2017),如邓林园,马博辉,&武永新(2015)认为被试的集体自尊和个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都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

程翠萍和黄希庭(2016)认为高校学生的勇气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这种预测作用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主观评价(即自尊)所起到的中介作用而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所以会产生上述关系是因为自尊是个体自我保护的缓冲区,当遭受消极事件时,个体会自发地采取一定策略以应对当前情况,当情况发生变化时,他们也会努力调整以保持最佳的状态,使个体时刻处于良好状态中,从而削减了消极事件对幸福感的影响,维护了个体主观幸福感的稳定性(毕重增,张萍,&朱晓菲,2012;马欣然,任孝鹏,董夏薇,&朱廷劭,2017;Baumeister, Campbell, Krueger, & Vohs, 2010)。

综上,本研究拟考察感恩、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3. 自尊的中介效应

道德情感理论(moral affect theory)认为感恩具有道德功能,它既可以作为接受他人帮助的反应行为,也可以作为帮助他人的强化物(Mccullough, Kilpatrick, Emmons, & Larson, 2001)。个体对感恩的表达强化了其道德水平,表现出更多助人行为,从而提升了个体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马佳宝,2017;Froh, Emmons, Card, Bono, & Wilson, 2011)。此外,感恩会促使个体对内在目标的追求、对高级需要的满足,这些目标和需要的满足会使个体产生一种价值感,从而使自尊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这些研究为感恩可以影响自尊提供了依据。而在上一节,笔者论述了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综上可以推测,自尊在感恩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了一定的中介作用。

现有一部分研究表明自尊确实在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如舒亚丽等人(舒亚丽&沐守宽,2014b)以大学生和中学生作为被试的两项研究的结果表明感恩、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三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苗静宇、陈启山和高姜明(2013)以初中生作为被试的科学研究表明自尊能够有力的预测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刘松,陈立夫和游旭群(2017)对感恩与生活满意度进行研究时发现:自尊在感恩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生活满意度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也暗示着自尊在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一定中介作用。Lin (2015)探讨了感恩、自尊、主观幸福感与抑郁的关系,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得出了自尊在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感恩程度越高,自尊水平越强,获得的主观幸福感便越多。这些研究都说明了自尊很有可能在感恩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这为本文探讨感恩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方向。综上,本研究试图研究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假设自尊在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某高校随机选取329名学生进行测试,共收回问卷329份。剔除漏答、大片空白和雷同答案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315份,有效率为95.74%。其中男性136人、女性179人;大一67人(男25人,女42人)、大二64人(男25人,女39人)、大三95人(男61人,女34人)、大四83人(男23人,女60人)、

敦晓雯等

大五6人(男2人,女4人)。

2.2. 研究材料

2.2.1. 感恩自评量表

感恩的测量使用了史文(2008)等人编制的感恩量表。修订过后的量表有感恩深度、感恩广度以及感恩密度三个分量表,感恩广度是指一个人在生活方面的感恩多少,包括4、7、10、11、12、13题;感恩密度是指某事完成后,个人想对多少人表示感谢,包括1、5、8、9题;感恩深度是指一个人与他人交往时,对诱发感恩事情的体验强度,包括2、3、6题(马云献&扈岩,2004)。在本次研究中,总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1,信度较好。测验共13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的方式,其中5、8、9题需要反向计分。2.2.2. 自尊量表

对于自尊的测量,采用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中文修订版(SES),该量表总共有10道题,进行1—4级评分,其中3、5、8、9、10题反向计分。据陈菲菲,毕重增和韩梦霏(2015)的研究,该量表的信效度良好。在本研究中,自尊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7。

2.2.

3. 主观幸福感量表

华南师范大学郑雪教授结合中国大学生基本情况,依据《国际大学调查》修订了主观幸福感量表(孙配贞,郑雪,&余祖伟,2009),它具有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分量表,其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77、0.84和0.86,该量表已被证实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有非常好的信效度(Diener, Gohm, Suh, & Oishi, 2000)。

2.3. 研究过程

在征得被试同意后,给被试发放问卷。在作答之前向被试强调测验不记名、测试结果保密、答案无对错之分,要求被试根据真实情况作答。被试完成问卷所有题目大约需要10分钟。收集所得所有数据录入SPSS 22.0进行如下分析:1) 感恩、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得分的相关分析;2) 自尊对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感恩、幸福感和自尊的相关分析

对感恩、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得分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如表1所示。自尊、感恩和主观幸福感得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也在表1中呈现。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可知:大学生的感恩、主观幸福感和自尊之间存在相关。感恩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41, p = 0.000);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46, p = 0.000);感恩和自尊存在正相关(r = 0.34, p = 0.000)。此外,上述研究结果也预示着自尊可能在感恩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可以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检验。

3.2. 自尊的中介效应分析

感恩、主观幸福感和自尊之间呈现了显著相关,满足了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的条件。根据温忠麟等人(温忠麟,张雷,侯杰秦,&刘红云,2004)提出的“依次检验回归系数法”对自尊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第一步中,主观幸福感对感恩的回归系数c (β = 0.41, p = 0.000)显著;第二步中,自尊对感恩的回归系数a (β = 0.34, p = 0.000)显著;第三步中,主观幸福感对自尊和感恩的回归系数b (β = 0.37,

敦晓雯等

Table 1.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self-esteem,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表1. 自尊、感恩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分析表

M SD自尊感恩自尊28.64 3.60

感恩51.54 6.04 0.34***

主观幸福感106.66 18.86 0.46***0.41***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下同。

Table 2.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steem

表2. 自尊的中介效应回归分析表

自变量因变量βt R2 F

第一步感恩主观幸福感0.41 7.94***0.17 62.97***

第二步感恩自尊0.34 6.37***0.11 40.51***

第三步自尊主观幸福感0.37 7.23***0.28 62.80***

p = 0.000)和c' (β = 0.29, p = 0.000)显著。因此,自尊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大学生的自尊可以预测其感恩和主观幸福感得分,这验证了假设:自尊在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其标准回归方程:主观幸福感= 0.37 × 自尊+ 0.29 × 感恩。从R2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将自尊作为中介变量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增加了,最终自尊和感恩解释了28%的变异。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ab/c)为0.307。

自尊的部分中介效应模型如图1所示。

4. 讨论

4.1. 感恩、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

4.1.1. 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

根据前面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感恩和主观幸福感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在进一步回归分

析上,感恩和幸福感的回归系数是显著的。McCullough,Tsang和Emmons (2004)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发现感恩程度高的个体,对生活更加满足,会对生活产生更积极的态度,从而产生更积极向上的情绪,

拥有更少的消极情绪,这与Fredrickson (2001)提出的积极情绪扩展和建设理论的内容基本一致。该理论

认为:人们需要拥有体验积极情绪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帮助人类繁荣的重要力量。在人们的生活中,

有一些积极情绪的经历,也有那些受消极情绪困扰的时刻,而人类的幸福感是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总体平

衡导致的,感恩便能作为一种积极情绪,不断的调整与消极情绪的关系,促使人们变得生活美满。从精

神病理学的角度来讲,感恩和个体抑郁症状表现(Wood, Maltby, Gillett, Linley & Joseph, 2008)和抑郁特质(Wood, Joseph, & Maltby, 2008, 2009)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综上所述,感恩可以有效预测幸福感。

4.1.2. 感恩和自尊的相关关系

在对感恩和幸福感进行相关分析后,得出结论:感恩和自尊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董志明(2006)

的观点,自尊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吸取外界对自身评价,从而形成自我价值评价和行为倾向的主

观体验。因此,对于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个体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了感激之情,会采取一系列

亲社会行为来报答周围的人,所以周围的人会对其产生积极的评价,因而个体获得了较高的自我评价,

即获得高水平自尊。阿德勒的观点认为,个体不断克服自卑,从而产生更高的价值感。其中,自卑可以

看做是低自尊的表现,而为了提升自尊,有一种方法便是采取一系列亲社会行为。感恩便是一种亲社会

敦晓雯等

Figure 1. The structure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steem

图1. 自尊的中介效应示意图

行为(董志明,2006)。综上所述,并在进一步回归分析后,得出感恩可以正向预测自尊的结论。

4.1.3. 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在随后进行的回归分析表明,自尊可以对主观幸福感进行有力的预测,这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他研究者的结果(张雯&郑日昌,2004;陈丽娜&张建新,2004;舒亚丽&沐守宽,2014a,2014b;苗静宇,陈启山,&高姜明,2013)。然而,还是存在一些与本文结果相反结果的研究,某学者的探究结果表明,在单独个体的水平上,自尊和幸福感呈现显著相关关系,但是从整体水平上考察,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王淑燕,2006),这可能与研究所选择的被试有关。本文及其他结果相近学者选用的被试是中国学生,集体主义观点较强,因而结果显著;而国外的研究选取被试是具有个人主义的外国被试,因而,在个体上结果显著,整体上结果不显著。对于自尊和幸福感的相关关系在本质上是否显著相关,则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

4.1.4. 自尊、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和分析发现:自尊、感恩和主观幸福感三个变量之间,任意两个变量之间都出现了显著的相关,而在随后进行的回归分析中,统计结果发现自尊和感恩可以有效预测主观幸福感,后续的回归分析表明:自尊在感恩和主观幸福感两个变量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舒亚丽&沐守宽,2014a,2014b;苗静宇,陈启山,&高姜明,2013)。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个体自尊程度越高,感恩水平程度越高,主观幸福感也就越高。通过Fredrickson (2001)提出的积极情绪扩展和建设理论,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高水平感恩者对周围人和事物的感恩程度高,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建构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个体对自己产生较积极的评价,因而自尊水平提高,进而去影响主观幸福感,使大学生对生活满意度提升,正性情绪增加,负性情绪减少,因此提升了幸福感。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多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多对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表达出感激之情,提升自己的自尊和感恩水平,让我们变得更快乐、幸福。

4.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对于其他年龄段的被试没有进行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对小学生和社会人士乃至老年人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此外,由于国内对于感恩的研究较少,感恩问卷的选择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选择跨文化信效度较好的感恩量表使用。最后,对于自尊的测量使用了问卷的形式,而被试很有可能由于社会赞许效应或是其他原因,使自尊的测量产生很大的误差,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内隐自尊的中介效应。

敦晓雯等

5. 结论

大学生的感恩、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大学生的自尊在其感恩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基金项目

天津师范大学社科基金培育课题:集体记忆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项目编号(043/135202WZ1703)。

参考文献

毕重增, 张萍, 朱晓菲(2012). 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心理科学, 35(3), 683-686.

陈菲菲, 毕重增, 韩梦霏(2015). 中文版Rosenberg积极自尊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心理学进展, 9, 531-535.

陈丽娜, 张建新(2004). 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及其与自尊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8(4), 222-224.

程翠萍, 黄希庭(2016). 大学生勇气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 32(4), 478-485.

邓林园, 马博辉, 武永新(2015). 初中生依恋与主观幸福感: 自尊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2), 230-238.

董志明(2006). 自尊的结构及发展研究. 硕士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黄海, 彭鑫鹏, 郭振豪, 林旺, 黄祺临, 齐可洋, 孙皓(2018). 军校学员组织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6(4), 604-607.

李明湜(2018). 大学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30(1), 62-66, 86.

林婵(2014). 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刘松, 陈立夫, 游旭群(2017). 感恩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多重中介探究. 心理科学, 40(4), 954-960.

罗竖元(2014). 回顾与展望: 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内涵、测量与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理论评述, 3, 89-92.

马佳宝(2017). 感恩对利他行为的影响.硕士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马丽(2011). 感恩与主观幸福感: 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探讨. 硕士论文, 南京: 南京大学.

马欣然, 任孝鹏, 董夏薇, 朱廷劭(2017). 名字喜爱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自尊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2), 374-377.

马云献, 扈岩(2004). 大学生感戴量表的初步编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2(5), 387-389.

苗静宇, 陈启山, 高姜明(2013). 初中生感恩、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校园心理, 11(4), 233-235.

邱会霞(2017). 高中生感恩、生命意义和幸福感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史文(2008). 大学生感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舒亚丽, 沐守宽(2014a). 大学生感恩和幸福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 牡丹江大学学报, 23(2), 171-174.

舒亚丽, 沐守宽(2014b). 中学生感恩、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184(6), 128-130.

孙配贞, 郑雪, 余祖伟(2009). 初中生感戴、自尊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7(6), 750-752.

孙玮玮(2014). 青少年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硕士学位论文, 温州: 温州大学.

王淑燕(2006). 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温忠麟, 张雷, 侯杰秦, 刘红云(2004). 中介效应程序及其应用. 心理学报, 36(5), 614-620.

张雯, 郑日昌(200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8(1), 61-62.

Barnum, E. L., & Perrone-Mcgovern, K. M. (2017). Attachment, Self-Esteem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Survivors of Childhood Sexual Trauma.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39, 39-55.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10.17744/mehc.39.1.04

Baumeister, R. F., Campbell, J. D., Krueger, J. I., & Vohs, K. D. (2010). Does High Self-Esteem Cause Better Performance, Interpersonal Success, Happiness, or Healthier Lifestyl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4, 1-4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10.1111/1529-1006.01431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y Bulletin, 95, 542-575.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10.1037/0033-2909.95.3.542 Diener, E., Gohm, C. L., Suh, E., & Oishi, S. (2000). Similarit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rital Statu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cross Culture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1, 419-436.

敦晓雯等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10.1177/0022022100031004001

Fredrickson, B. 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218-226.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10.1037/0003-066X.56.3.218

Froh, J. J., Emmons, R. A., Card, N. A., Bono, G., & Wilson, J. A. (2011). Gratitude and the Reduced Costs of Materialism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2, 289-302.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10.1007/s10902-010-9195-9

Jiang, H., Chen, G., & Wang, T. (2017). Relationship between Belief in a Just World and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in a Sample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s: Multiple Mediating Roles of Gratitude and Self-Esteem.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4, 493-498.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10.1016/j.paid.2016.09.005

Lin, C. C. (2015). Gratitude and Depression in Young Adul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steem and Well-Being.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7, 30-34.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10.1016/j.paid.2015.07.017

McCullough, M. E., Kilpatrick, S. D., Emmons, R. A., & Larson, D. B. (2001). Is Gratitude a Moral Affec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7, 249-26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10.1037/0033-2909.127.2.249

McCullough, M. E., Tsang, J. A., & Emmons, R. A. (2004). Gratitude in Intermediate Affective Terrain: Links of Grateful Moods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Daily Emotional Experie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6, 295-309.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10.1037/0022-3514.86.2.295

Wang, J. L., Wang, H. Z., Gaskin, J., & Hawk, S. (2017). The Mediating Roles of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 and Self-Esteem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ocial Comparison Orientation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Networking Site Usag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 771.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10.3389/fpsyg.2017.00771 Wood, A. M., Joseph, S., & Maltby, J. (2008). Gratitude Uniquely Predicts Satisfaction with Life: Incremental Validity above the Domains and Facets of the Five Factor Model.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5, 49-5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10.1016/j.paid.2008.02.019

Wood, A. M., Joseph, S., & Maltby, J. (2009). Gratitude Predict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bove the Big Five Face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6, 443-447.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10.1016/j.paid.2008.11.012

Wood, A. M., Maltby, J., Gillett, R., Linley, P. A., & Joseph, S. (2008). The Role of Gratitu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upport, Stress, and Depression: Two Longitudinal Studi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2, 854-87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10.1016/j.jrp.2007.11.003

Zhang, L., Zhang, S., Yang, Y., & Li, C. (2017).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and Dispositional Gratitude: The Mediating Role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steem.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4, 193-19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10.1016/j.paid.2017.04.006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0-7273,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p@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

安徽省在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报告

安徽省在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报告 张兴权钱进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幸福是人们毕生的一种追求,本调查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去调查和研究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现状,试图了解在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方法:利用自编调查问卷对安徽省5所]高校近1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论: 不同学校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差异较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根据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自我评价、躯体健康、兴趣发挥、精神状态、外部环境和人际关系。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在校大学生调查报告 一引言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校大学生正处在学习专业知识与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一群体的学习、生活现状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方面。许多学者和媒体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报道。 马斯洛根据他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低层次需要满足后,该层次的幸福感就会提高,进而便会追求高层次的幸福。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的评价。有关幸福感的研究是将主观的幸福感受进行量化,用具体的指标去测量。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早从国外开始,我国关于幸福感的研究

可追溯到20 世纪80 年代,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在2004年做的“中国工作幸福指数调查”与2006年公布的“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都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凡响和激励讨论。从幸福感的角度去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已经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中。 笔者检索了近十年公开发表的有关主观幸福感的文章,发现这些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国外的测量工具,得出的结论存在很大差异。另外,对老年人、教师等群体的实证研究较多,对特定群体——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较少。 因此,针对上述情况,本调查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去调查和研究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现状,试图了解在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寻找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探讨有价值的对策,为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有可能的帮助。 二调查方法 2.1 样本的选取 调查对象为安徽省5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5所高校分别为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铜陵学院。调查时间为2006年11月。之所以选择这五所高校,是因为首先在学科上,这五所高校[size=6]涵盖了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偏工科类大学、农学类大学、偏文科类大学;其次这五所高校位于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四座不同的城市。这四所城市在环境与经济生活水平上有一定的差异,在安徽省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选取调查的学生为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大学生。由于调查的目标是在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因此没有将在校研究生与专科生列入调查对象。由于中外[/size]合作专业的课程与其他的专业有很大的不同,二级学院的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一般较好,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_辜红

A General Overview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Gu H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Tourism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ersity Email:guhong009@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 Abstact: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field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cluding its benefits, demographic correlates, and relationship to culture. we review the theories of origin and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well-being. Our purpose is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Subjective Well-being ; Interventions; Theory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辜红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中国430074 华中师范大学旅游管理武汉中国 430070 Email: guhong009@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 摘要:本篇论文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其功能以及与人口统计变量、文化的关系,并对相关机制和幸福感干预研究进行了回顾,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干预;理论 1 引言 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形成两大流派:一派是以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为代表的“快乐论”,一派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实现论”。这两种不同的哲学流派直接影响到后人对幸福感的研究。最终形成两种范式:一是以“主观(Subjective)幸福”(快乐论”)代表人物Diener。一是以“客观(objective)幸福”(“实现论”),以Ryff、Deci和Ryan为代表。 2.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Diener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的,是个体用其自身的标准对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估,具有主观性、稳定性、整体性的特点并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构成。Diener(1985)认为若是在一个较长跨度的时间里会发现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独立的,也就意味着体验更多积极情感的人未必就体验更少的消极情感。 3 主观幸福感的功能 依据Fredrickson(1998)的拓展—扩建理论(broaden and build theory),尤其是幸福感和积极情绪因其扩建功能对个体产生很多好的生活结果。高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在四个方面显著地改善生活:健康和长寿、工作和收入、社会关系和社会的利益。有大量的研究显示出幸福感能增强健康和寿命。一般而言,报告出高幸福感的人也报告出更好的健康和更少的不愉快的身体症状(Roysamb et al., 2003),最近的研究中研究者用一般感冒去感染受试者,那些报告更高幸福感的人对病毒更具抵抗力(Cohen et al., 2003)。Danner, Snowdon, 和 Friesen(2001)也发现幸福基准线能预测生活在相同环境和条件下的修女的寿命。Pressman & Cohen(2007)在研究心理学家的自传中也得出了相似结论。而且更高幸福感的个体倾向于有更强的免疫系统和更好的心血管健康,易于有更健康的行为如系安全带和更少的生活方式上的疾病如嗜酒、吸毒(Diener & Biswas-Diener, 2008)。 高幸福感的另一个益处在于,更高幸福感的人有可能比其他人获得更高收入和更有可能喜欢他们的工作。重要地是,幸福感能导致经济和事业的成功。那些喜欢自己工作的个体有更高的上级评估而且在工作时被评估为有更多生产力、更可信、更有创造力以及

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

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形势下,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是建设未来的宝贵人才资源。关注并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关乎着国家命运,提高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才能、全面发展,进而提高他们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最终实现社会进步。文章主要探讨了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 标签: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 通信作者:张国顺(1981—),江苏淮安人,南京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一、幸福感的概述和大学生幸福的现状 1.幸福感的概述 幸福感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①主观性,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②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③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1]。 2.大学生幸福的现状 调查表明,大学生中觉得非常幸福、比较幸福和满足的分别占12%、36%、32%,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是满足的。同时,大学生中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大幸福、非常不幸福的分别占12%、8%,这说明也仍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目前的生活不满足。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从而使学校和家庭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生能有效地改变自己[2]。 二、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 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 等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SWB 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他们还发现,40% 积极情感的变化、55% 消极情感的变化和48% 生活满意度的变化是由基因引起的。可见不同的基因在先天上对幸福感的影响之大[3]。 2.环境因素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对主观幸福感念、结构、特点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合述评。通过述评,一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综述 目录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2)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2) 三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3) 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 六、 (4)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陈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2.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90年代到本世纪初,研究逐渐由老年群体开始逐渐向其他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量。 三、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国内对大学生人群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90年代中后期逐渐展开,主要是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测查样本都在400人以下,目的是引入量表。段建华(1996)在我国部分大学生中试用了Fazio修订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通过《CNKI全文期刊、专利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从1997-2011年检索到最早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的是1997年景淑华、张积家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对烟台师范学院224名本科生进行的测查。调查工具采用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1977)和kamlnan和FIett(1983)制定的情感量表,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法。何瑛(2000)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单项人面量表对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调查。2000年后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逐渐出现,集中于郑雪、严标宾等近几年的系列研究,其研究基本一致使用Diener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量表.本世纪初至今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的阶段,研究者们不仅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对大量实证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实证研究的变化趋势,即由最初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外部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到人格、归因方式等内部因

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近三十年来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成果,目的在于总结经济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发展线索和成果,为中国幸福感的研究奠定基础。文章重点讨论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效用和偏好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联系以及偏好对幸福感的影响,并总结了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幸福感的最新动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收入偏好 自从1974年Easterlin对美国的跨期收入变化与主观幸福感变化之间关系论述的文章发表以来,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文献大量出现,并大致沿着两条主线不断向前发展。第一条线索是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决定因素,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转向从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来综合研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第二条线索是研究偏好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与差异。主要探讨偏好如何影响幸福或者影响幸福感的偏好如何形成。国内已经存在一些关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但大都是从心理学或社会学角度来介绍幸福感。因此,系统总结与评述幸福经济学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收入、失业与主观幸福感 1、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标准的消费理论认为,越多的选择意味着越高的生活质量,消费者通过选择行为来最大化其自身福利,更高的收入意味着更高的福利与更强的幸福感。但是,大量数据统计研究表明虽然在某一时点幸福感与收入成正比,但从时间序列来看幸福感与收入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收入增长没有带来幸福感的显著上升(Easterlin,2001)。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这种弱的关系表现在他们之间相对的系数以及系数的拟合度比较低(Rojas,2005),新古典的绝对收入效用理论不能解释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 对此,部分经济学家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角度进行了解释。Easterlin(1995,2001)和Senik(2004)等学者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理论。该假说认为,收入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建立在个人的预期和比较变化上。假如一个人收入增加的同时,其他人的收入也增加,那么绝对收入的增加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甚微。罗楚亮(2005)利用我国的数据研究表明,收入预期对城市与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的影响。Frank(2005)提出了炫耀性消费陷阱假说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拥有炫耀性商品时,他的心理得到满足,幸福感比较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这种商品,该商品作为炫耀性商品的功能将逐渐丧失,炫耀性消费对主观幸福感的正效应也逐渐消失这样。这就迫使人们将资源更多地分配到能为其带来为更高收入的活动中以获取新的炫耀性商品,而对能给他们带来更高幸福感的活动(例如休闲)往往分配较少的资源。社会的依赖性可能导致人们追逐更多的炫耀性商品,而较少的追逐非炫耀性商品。因此,使得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缺乏强相关联

大学生幸福指数调查报告

构幸福大学筑美满未来 ----关于“湖师大学生幸福指数”的调查研究 □徐清(地理科学系1104班) 【摘要】幸福指数是人们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程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目前西方很多国家纷纷研究并计划设立衡量人们幸福感的指标,使它与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主观幸福感,是个人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可以说,幸福指数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大学作为大社会中的一个小社会,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同时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工作、家庭、婚恋、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对幸福的追求历程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因而,对大学生幸福话题的观照应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是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内函。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本班对我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我校大学生在友好关系、自我价值、健康关注等方面的情况。基于调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湖师大学生幸福指数现状 一、调查背景 幸福指数是人们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程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目前西方很多国家纷纷研究并计划设立衡量人们幸福感的指标,使它与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主观幸福感,是个人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可以说,幸福指数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大学作为大社会中的一个小社会,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同时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工作、家庭、婚恋、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对幸福的追求历程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幸福状况,提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 您好!这是一份关于大学生生活状况的调查。左边是对 大学生生活状况的一些描述,右边为1—5个等级水平。请参照左边的描述,对自己的生活状况与它的符合程度做出评价。采用5级制评分标准(从1~5),梯子底部记1分,以1分的级差依次向上推进,梯子的顶部记5分。 请认真阅读所有项目,并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在相应的数字上面划“√”。各个数字代表的意思为:1 表示“完全不符合”2 表示“基本不符合”3 表示“不确定”4 表示“基本符合”5 表示“完全符合” 答案无对错之分,请不要有任何顾虑。注意不要漏答。 感谢您的合作! 1 我渴望获得新的经验和知识…………………………1 2 3 4 5 2 现在是生活中最好的时光……………………………1 2 3 4 5 3 我能够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帮助他们…………………1 23 4 5 4 我常常感觉自己的精力很旺盛………………………1 2 3 4 5 5 别人好像不太喜欢我…………………………………1 234 5 6 前我家的经济情况很不错…………………………1 2 3 4 5 7 我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12 3 4 5 8 我拥有健康与活力……………………………………1 2 3 4 5 9 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我可以不计报酬地提供帮助…1 2 3 4 5 10 我浑身上下充满着力量………………………………1 2 3 4 5 11 我有时会感到我所认识的人都不怎么友善…………1 2 3 4 5 12 我觉得家里的住房条件很好…………………………1 2 3 4 5 13 我对自己持肯定态度…………………………………1 2 3 4 5 14 我感到孤独寂寞………………………………………1 2 3 4 5 15 我对我的生活满意……………………………………1 2 3 4 5 16 我愿意帮助人们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1 2 3 4 5 17 我精神饱满,精力充沛………………………………1 2 3 4 5 18 人际交往中我显得孤立并时常受挫…………………1 2 3 4 5 19 我的生活状况良好……………………………………1 2 3 4 5 20 我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可以接受它们………1 23 4 5 21 我感到沮丧……………………………………………1 23 4 5 22 我一直保持着健康的生活方式………………………1 2 3 4 5 23 我愿为社会美好而努力奋斗…………………………1 2 3 4 5 24 我充满活力与激情……………………………………1 2 3 4 5 25 我有几个亲密并且可以信赖的朋友…………………1 2 3 4 5 26 我觉得前途暗淡………………………………………1 2 3 4 5 27 我感到悲伤……………………………………………1 2 3 4 5 28 世界上毕竟是快乐的人多……………………………1 2 3 4 5 29 生活中总有让我感兴趣的事儿………………………1 2 3 4 5 30 我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更多的成绩……………12 3 4 5 31 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是满意的………………………1 2 3 4 5 32 到目前为止,我对生活相当满意……………………1 2 3 4 5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自古以来,在人类思想史上,就有许多对幸福的追问和探讨,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仅止于哲学上的思辨,形成了不同派别、不同主义的幸福观。 直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因为经济快速增长始终赶不上人们对富裕生活的要求而兴起了生活质量研究运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这才推动了幸福心理的科学研究的形成。[1]主观幸福感研究从此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经历了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我国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整比西方晚了近30年。 1.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点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作为心理学专用术语,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的是美国学者Diener(1984)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2]它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观幸福感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属于认知因素,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和特殊领域生活满意度两方面,前者包括想要改变生活、对目前生活满意、对过去生活满意等;后者包括对工作家庭、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满意等。[3]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属于情感因素。主观幸福感从形式上被定义为“具有较多的积极情感,较少的消极情感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重视自己的主观评价”。[4]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的阐述,国内大多数文献引用的都是美国学者Diener提出的观点,即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内容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多集中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上。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Diener对此做了区分。早期研究的主要是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如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由于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解释力极为有限,研究者们转而研究内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1年龄、性别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性别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如郑雪、张雯、郑日昌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徐维东等的研究表明男性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女性,[5]李焰、赵君(2005)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指出,在性别差异上,女生的幸福感明显高于男生。[6] 在年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Diener和Suhde(1998)的研究报告显示,生活满意度在18-19岁之间的平均水平非常的稳定,而积极情感在20-80岁之间缓慢下降,消极情感在20-60岁之间缓慢下降、在70-80岁之间出现回弹。[7]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平稳—— —布兰克夫劳和奥斯瓦德首次报告了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U型的最低点在40岁左右。[8]2.1.2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大多数研究认为,它们之间有着积极的相关。也有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如严标宾等的研究发现,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平均或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9]另外有研究表明,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无关。 2.1.3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生活事件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10]HeadyB&WearingA的研究表明,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11]笔者2007年在对广州某地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主观幸福感调查时发现,主要生活事件如就业、学业对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而严标宾等研究认为,各种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都没有对大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12]目前,对生活事件是否会影响主观幸福感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结论。 2.1.4社会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13]许多学者认为,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有研究认为,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14]2.1.5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关于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者常常把集体—— —个体社会取向作为文化的指标。[15]许多实证研究已经证实,文化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认为,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在诸如生活满意感、情感体验、社会取向、价值观、判断准则等方面存在差异。[16]郑雪、王磊以在澳大利亚的144名中国留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均可直接影响其幸福感;文化融入进程可直接影响中国留学生的幸福感,并可通过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对其幸福感产生间接的影响。[17] 2.1.6工作、教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工作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上。国内外学者们对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关注较多,研究了工作压力、工作特征、工作中的社会关系、个体比较、个体差异和组织因素等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而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的探讨仍然没有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对于教育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18]。 2.2内部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2.1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人格是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Diener等人认为人格因素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当代心理学界比较关注的是大三人格、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19]在艾森克内—— —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众多研究中,一致表明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能够增进幸福感;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存在负相关,会降低幸福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探讨了外倾性、神经质、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这五个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外倾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重复验证了大三人格与幸福感的研究结论,即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正相关,能够提高幸福感,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负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会降低幸福感。但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很少,而且结论也不尽一致。[20][21]此外,大七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以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为基础探讨人格结构中的七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较少。 国内外有研究者进一步研究了自尊、乐观、自信、控制点、自我监控、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有研究指出在众多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中,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度的最佳指标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Diener等人在跨文化研究中发现,这种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显著的相关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并不具有普遍性或更弱。[22]此外,自尊分为个人自尊和集体自尊,国内对集体自尊的研究仍需要拓展。 有关心理控制源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有两种结果:一般的研究认为内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但王登峰(1991)的研究却得出了外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的结论。[23] 也有研究者指出人格的另外一些非特质的特征也有可能与主观幸福感有关。 此外,许多研究发现人格会通过影响对遗传、生活事件、经济和社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广州大学唐蕾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综合法,从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内容、研究方法、理论观点等各方面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关系理论 作者简介:唐蕾(1979-),女,湖南永州人,广州大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职硕士。 55 ——

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张文燕 摘要文章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涵义、内容和特点,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及测量工具的研究,分析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多种因素,并探讨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新的课题,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影响因素 1.引言 幸福是个古老的话题,伊壁鸠鲁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长期以来,传统的心理学以“消极”为主导的模式,专注“治疗”和修复损伤,而对幸福感的研究是从消极心理学模式走向及极心理学模式的一个标志,“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心理学理念的发展,研究人类的积极质量,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宗教都曾将幸福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eman博士称其为心理学研究范式由“不幸模式或疾病模式向幸福模式或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变[1]。Dier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中,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幸福感早期研究假设人口统计变量和社会结构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认为幸福感是人口统计变量的“副产品”(by-products)。在第二阶段以Dierner(1984)撰写的《主观幸福感》为标志,研究重点是发展幸福感的理论与解释模型,研究幸福感的心理形成机制。第三阶段的研究重心侧重幸福感测量技术完善与发展,在早期幸福感测量发展的基础上,现代幸福感测评显示出多方法、综合化的态势。 幸福感基于快乐论和现实论又分为主观幸福感(SWB,subjiective well-being)和心理幸福感(PWB,psychology well-being)。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人本主义理念在当代心理学中的延伸,也积极心理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心理幸福感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而且是人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显现。近几十年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

关于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人一种满足感。幸福是永恒的主题,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的追求。而在追求精神文明的时代,在新世纪的今天,我们依旧追求幸福!下面有XX整理的关于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根据我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大部分学生主要受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个人价值等观念的影响,认为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学习生活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前追求幸福的主导因素。我们经过分析,将提出一些建议有利于大家对幸福的把握。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蓝; 森林的幸福是披一身绿; 阳光的幸福是镶一身金黄; 而我们所拥有的幸福却是五彩缤纷的。 小时候,能每天都吃好吃的糖果,每天都穿漂亮的衣服就是幸福。成年后,也许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就是幸福。年老后,能够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就幸福。这种幸福虽然平淡、简单,但是却很充实。 而现在呢?一个个独生子女,一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

凤。如今的大学生面对了来自父母,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压力。我们正处在学习专业知识与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各个方面。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对大学生幸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了。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本组对我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我校大学生在社人际关系、自我价值、健康关注等方面的情况。基于调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一、调查研究内容、对象及方式 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专业等,其它情况如生活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当前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调查对象:瘦西湖校区全体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附加主观题一题,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对于即将迈人社会、走向生活的大学生来说,追求幸福是大家的主要目的,大家在大学里的奋斗拼搏就是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就目前来说,大学生是否幸福决定着他们能否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以南京市大学生为例 摘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成长与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有密切关系,并且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南京市大学生为对象,考察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水平起到正向预测的作用。自我效能感越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 Abstract:The status of the collegestu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 isareflectionof thequalityof university life,their physicaland mental health and theirgrowth and development hasapositive impact,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 ewell-beingresearch hasthevital significanc e.There isa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andhas important influenceon subjective well-being. Collegestudentsin nanjing city asthe object,this study examined students'self-efficacy andtheclos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students' self-efficacy and there isa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and self-efficacy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level havetheeffectof forward prediction. Sel f-efficacy is higher,thehigher the levelof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郑 雪,王 玲,邱 林,严标宾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61)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与主观幸福感量表对201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结果:在主观幸福感的三个成分中,大学生被试的生活满意度属中等偏下水平,积极情感频率偏低,消极情感的频率更低,综合起来看大学生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属中等水平。在主观幸福感及其主要成分生活满意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相关分析表明外向性人格维度与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有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稳定外向型人格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其次是稳定内向型和不稳定外向型人格,幸福感水平最低的是不稳定内向型人格。结论:外向性与神经质等人格特征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3)02-0105-03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w ith Personality Traits ZHENG Xue,WANG Ling,QIU Lin Psychology Department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 ween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S WB)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 ts.Methods:201students were measured by EPQ-RSC and SWB ques tionnaires.Results: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SWB belongs to the medium levels on the9-points 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704660.html,pared with male,female participants showed hi gher levels of SWB and life satisfaction.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extraversion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e of S WB(.40),li fe satisfaction(.29), posi tive affects(.37),and negative affects(-.22);neuroticism was a si gni ficant correlate of SWB(-.54),life satisfaction (-.28),posi tive affects(-.36),and negative affects(.57).Conclusion:Personality traits were importan t influencial factors to Chinese students SWB. Key words College s tu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Personality traits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评价与感受,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日趋重要。过去国际心理学界强调对人消极状态与病态心理的研究,而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则仅占前者的十七分之一[1];国内对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则比较欠缺,缺少对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关系的具体实证研究与深入的理论探讨[2-4]。 国外研究表明,在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中,人格因素是预测幸福感的最稳定的和最有效的因素。DeNeve和Cooper对以往148个有关研究的元分析表明,与幸福感有相关的不同人格因素有137个,诸如信任、情绪稳定性、控制点、自尊与外向等等。在这些因素中得到最多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因素是外向性与神经质[5-8]。但DeNeve和Cooper认为现有的研究存在文化方面的限制,即欠缺在非西方文化中的有关研究,认为人格因素对于其他文化中个体幸福感的重要性仍需要进一步的检验[9]。Furnham和Cheng对来自日本、中国香港和英国等国家的被试进行了研究[10]。该研究对于理解其他非西方文化中人格与幸福感的关系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国被试的代表性问题)。本研究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大陆的大学生为被试,进一步探讨人格因素与幸福感及其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 1 方 法 1.1 对象 采用分类(文科与理科)随机取样的方法从广州某师范大学修学公共心理学的本科学生中选取了201名被试,其中女生111人,男生90人,平均年龄为20.3岁。 1.2 工具 1.2.1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EPQ-RSC)[11]包括精神质(P)、外向性(E)、神经质(N)和说谎倾向(L)等4种人格因素。 105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年 第11卷 第2期

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_李焰

第26卷增1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Vol126,Sup. 2005年11月TSINGHU A JOURNAL OF EDUCAT ION N ov.2005 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① 李焰1赵君2 (1.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北京100084;2.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沈阳110034) 摘要:本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法和量表法,对593名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 (1)影响大学生幸福感有七个因素,即自我意识、学校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工作与社会适应、家庭环境、休闲活 动。其中,自我意识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2)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常能体验到幸福。(3)大学 生幸福感在性别、月均消费上差异显著,而在专业、年级上差异不显著。根据调查结果,我们为学校心理健康教 育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幸福感;大学生;影响因素;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19(2005)S1-0168-07 一、引言 幸福感是对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正面评价,对心理健康研究来说有更重要的意义。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②。大学生作为青年的特殊群体,其思想观念代表着青年的主流和方向,也关系着社会的文明和国家的未来。他们智力水平较高、思维能力较强,情感丰富,内心体验细腻微妙,人生观、世界观趋于成熟。但由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人生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经常出现较大情绪波动。对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将为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对某大学658名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93份。其中男生120人,女生473人。其年级、专业分配情况见表1。 表1被试的年级、专业分配情况 分类标准年级专业 一年二年三年心理教育中文信息人数1959929912796179191 2.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有两个,一个是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问卷(见本文第三部分)。该问卷采用5分量表。 收稿日期:2005-10-15 作者简介:李焰,辽宁兴城人,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 赵君,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①Gainesville.M ater ialism and w ell-being:A conflicting v alues per spective[J].Jour 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2,(12):23-25. ②李焰,赵君.幸福感概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2):22-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