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听课记录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时间:2012.9.12 星期三第六节

科目:物理

授课教师:

班级:142班

听课人

教学方法:提问式、启发式

课前复习: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s、v、t,已知其中两个,比较另一个;

2、速度的两个常用单位——m/s , km/h;

3、解答题的四个步骤:已知、求、解、答(单位换算在已知处);

4、例题讲解:

(1)一列火车长200m,以36km/h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已知:l=200m L=1.6km=1600m v=36km/h=10m/s

求:t=?

解:由v=s/t得,

t=s/v = (l + L)/v = (200m + 1600m) / (10m/s) =180s

答: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80s。

注:强调单位换算、公式的先后、解题的四个步骤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一个人面对一座高山喊一声,4s后听到回声。问人距离高山大约是多少千米?

已知:v=340m/s t=4s

求:人距离高山多远s=?

解:由v=s/t得,

s=vt=340m/s × 4s =1360m =1.36km

1.36km ÷ 2 =0.68km

答:人距离高山大约0.68km。注:回声的距离、时间问题、单位

§2.3(2)匀速与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式

导入:

1、用图表的方法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两者的区别: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3、得出概念;

4、提出问题,同学们互相讨论;

板书:

1、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一直不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3、怎么样求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

体会:通过听这堂物理课,我体会到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需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集中,现在的学生大多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较好,这样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记忆更深刻,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科目:物理 授课教师: 班级:142班 听课人 教学方法:提问式、启发式 课前复习: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s、v、t,已知其中两个,比较另一个; 2、速度的两个常用单位——m/s , km/h; 3、解答题的四个步骤:已知、求、解、答(单位换算在已知处); 4、例题讲解: (1)一列火车长200m,以36km/h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已知:l=200m L=1.6km=1600m v=36km/h=10m/s 求:t=? 解:由v=s/t得, t=s/v = (l + L)/v = (200m + 1600m) / (10m/s) =180s 答: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80s。 注:强调单位换算、公式的先后、解题的四个步骤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一个人面对一座高山喊一声,4s后听到回声。问人距离高山大约是多少千米? 已知:v=340m/s t=4s 求:人距离高山多远s=? 解:由v=s/t得, s=vt=340m/s × 4s =1360m =1.36km 1.36km ÷ 2 =0.68km 答:人距离高山大约0.68km。注:回声的距离、时间问题、单位 §2.3(2)匀速与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式 导入: 1、用图表的方法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两者的区别: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3、得出概念; 4、提出问题,同学们互相讨论; 板书: 1、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一直不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3、怎么样求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 体会:通过听这堂物理课,我体会到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需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集中,现在的学生大多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较好,这样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记忆更深刻,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听课记录范文

物理听课记录范文 1整体感觉 2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 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再比如在制 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 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 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的同学就设计了利用同一块橡皮泥, 比较拉力不同的时候绳对橡皮泥拉痕深浅不同的实验,非常不错。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 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 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 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 步的提高. (4)规范化。李老师在讲授例题和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 题过程时,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 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我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我的改进建议。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 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

练。在日常的生活中,关于压强的例子随处可见,我建议可以用细 线和细绳来比较切割肥皂的难易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 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所以在教学中 要予以强调。如:压力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 垂直和表面。在压强中,对压强表达式中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应该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巩固和理解。 (3)在探究流程中,李老师是先要同学思考什么影响压力作用的 效果呢?在让学生体验铅笔实验,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是否改为先让学生体验实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 猜想。 (4)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我在上这节课时,就 有的同学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等可能。在 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在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 因素有关部门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 不能因为教师的种种原因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5)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交流和合作,使 一些现象更加的直观和明显。如学生实验中海绵的形变效果不明显,可以选择质地松软的体积更大的海绵块,并且在海绵的侧面画上一 些黑白相间小格,通过格子形状变化的情况来显示出压力作用效果 的不同。 通过参加讲课比赛,给我很大启示: 一、设计理念要“新” 1、教学设计要符合市教研室推出的“三五X教学策略”。 该策略是在课改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能够体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共享—学会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展示 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教改目标。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

初三物理上学期 课堂笔记

走进实验室 一.单位 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物理量。 二.国际单位制SI 1.定义:国际计量组织制订的一套国际统一单位。 2.我国法定单位是国际单位制单位。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之一。 2.单位: (1)基本单位:米 m (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纳米nm (3)换算关系: 1000进制:千米、米、毫米、微米、纳米。 10进制:米、分米、厘米、毫米 ? 1 m= 1 06μm; 1m=109nm 3.测量工具 (1)基本测量工具:刻度尺; (2)常用测量工具:卷尺、皮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6.刻度尺的使用 (1)认:刻度尺的分度值: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量程:从零刻度线到末端刻度所表示的长度,即测量范围。 (2)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0刻度线 (3)测量方法 ①估计被测边的长度,选择量程合适的刻度尺。 ②将刻度尺紧贴在被测边,并与被测边对齐或平行。刻度尺要正放 注:有一定厚度的尺子要立着放。 ③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被测边的一端,另一端所对刻度即边长。 注:若零刻度线磨损或模糊,应从其他清楚刻度量起, 用末端刻度减初端刻度,即边长。 (4)读数方法

①观察时,视线必须正对刻度尺。 ②读数时,先读出准确数字,然后在分度值的后面加上一位估计数字。 ③读数之后,要写上单位。 四.时间的测量 1.单位 (1)基本单位:秒 s (2)常用单位:时 h 分min (3)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2.测量工具 (1)基本工具:停表/秒表 (2)常用工具:钟表 3. 停表/秒表的使用 停表读数时先读小表盘示数,再读大表盘示数。 五.误差 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不够精确、测量方法不够完善、测量者本身的限制。 3.特点:误差不能消灭,但应尽量减小。 4.减小误差的方法: (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选用精密测量工具; 注:分度值越小,精确度越高。 (3)改进测量方法 六.错误 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而且是能够避免的。 七、特殊测法 1.累积法:把多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测一张纸厚,细丝直径)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

或者你才在上一个洞吞了柏忌,下一个洞你就为抓了老鹰而兴奋不已。 听课记录 时间:2012.9.12 星期三第六节 科目:物理 授课教师: 班级:142班 听课人 教学方法:提问式、启发式 课前复习: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s、v、t,已知其中两个,比较另一个; 2、速度的两个常用单位——m/s , km/h; 3、解答题的四个步骤:已知、求、解、答(单位换算在已知处); 4、例题讲解: (1)一列火车长200m,以36km/h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已知:l=200m L=1.6km=1600m v=36km/h=10m/s 求:t=? 解:由v=s/t得, t=s/v = (l + L)/v = (200m + 1600m) / (10m/s) =180s 答: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80s。 注:强调单位换算、公式的先后、解题的四个步骤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一个人面对一座高山喊一声,4s后听到回声。问人距离高山大约是多少千米? 已知:v=340m/s t=4s 求:人距离高山多远s=? 解:由v=s/t得, s=vt=340m/s × 4s =1360m =1.36km 1.36km ÷ 2 =0.68km 答:人距离高山大约0.68km。注:回声的距离、时间问题、单位 §2.3(2)匀速与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式 导入: 1、用图表的方法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两者的区别: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3、得出概念; 4、提出问题,同学们互相讨论; 板书: 1、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一直不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种历练之后,他们可以学会如何独立处理问题;如何调节情绪与心境,直面挫折,抵御压力;如何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应对每一次挑战。往往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自

初中物理听课评语

初中物理听课评语 初中物理听课评语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过评语吧,评语是指作说明或讲解用的话。那么,怎么去写评语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听课评语,欢迎大家分享。 1、教学目标正确、明确,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的要求,符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适合学生发展的要求。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全面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好。 2、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课件使用正确恰当,能有效配合学生的学习。创设模拟面试情景,老师能进行适当的点评,抓住学生的特点。教师知识面广,态度和蔼可亲,语言规范、流畅。 3、X老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有了很大进步,知识点讲解清晰,所选练习讲解较精当,教学中各环节能有效衍接,课堂容量较足。但根据初一学生状况,课堂教学中学生练习还可增加。 4、教师语言语调抑扬顿挫,普通话过硬,板书优美,基本功扎实,能循循善诱,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及分析事件与人物,解决讨论要点有成效。并注重学生的诵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 5、刘老师教学内容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学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6、杨老师在这堂课的整体设计上思路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安排妥当,抓住鲁迅先生的人格特点来分析人物形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自主地,探寻式地学习,具有实效性。教学环节的安排、问题的设计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环节的安排、问题的设计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有较高的课堂调控能力。 7、教态亲切,语音清晰,讲解层次性较强,推理正确,能突出重点,课堂严谨,解题思路清晰,教学方法使用得当,目标设置准确,内容安排合理,有思想教育的内容。结构完整时间分配合理。 8、教师语言表述能力好,课堂讲解层次清晰,注重启发拓展,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解中注重知识的记忆整理,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听课笔记(完整版)

---------------------------------------------------------------最新资料推荐------------------------------------------------------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听课笔记(完整版) 0 引言一、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1、提出问题 2、作出猜想 3、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 5、得出结论二、物理方法: 1、控制变量法 2、 1.1 声音是什么 一、声音是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源: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固、液、气都可以成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液、气都能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 340m/s,表示声音在空气中每秒向前传播 340m。 一般来说: v 固 v 液 v 气三、声能: 声音具有能量叫作声能。 例: 声音能够粉碎结石声音能使物体振动四、回声: 1 / 17

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作回声 1、人耳能区分出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 0.1s 以上; 2、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测距 1.2 乐音的特性一、响度: 声音的强弱叫作响度,常用大、小形容影响因素: 1、振幅: 即振动的幅度如何影响: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离声源的远近二、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常用高、低形容影响因素:频率: 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 单位: 赫兹,符号 Hz 如何影响: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一般像厚、宽、长、松、粗的物体发声时音调较低三、音色:声音的第三个特性四、小结: 乐音是声源做有规律振动产生的,可以用响度、音调和音色来描述它的特性。 响度、音调和音色称为乐音的三要素。 1.3 噪声及其控制一、什么是噪声 1、物理学角度: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范文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13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上课内容: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师生归纳引入:氧 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 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 师生分析原因: 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 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 老师强调: 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学生实验探究: 二氧化锰 1、实验原理:在刚才的实验中,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过氧化氢分解加速,这一反应可以如下表示:过氧化氢水+氧气 2、气体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装置: 问题: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 归纳: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与验满: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时间:星期三第六节 科目:物理 授课教师: 班级:142班 听课人 教学方法:提问式、启发式 课前复习: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s、v、t,已知其中两个,比较另一个; 2、速度的两个常用单位——m/s , km/h; 3、解答题的四个步骤:已知、求、解、答(单位换算在已知处); 4、例题讲解: (1)一列火车长200m,以36km/h的速度通过一座长的大桥,问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已知:l=200m L==1600m v=36km/h=10m/s 求:t=? 解:由v=s/t得, t=s/v = (l + L)/v = (200m + 1600m) / (10m/s) =180s 答: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80s。 注:强调单位换算、公式的先后、解题的四个步骤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一个人面对一座高山喊一声,4s后听到回声。问人距离高山大约是多少千米? 已知:v=340m/s t=4s 求:人距离高山多远s=? 解:由v=s/t得, s=vt=340m/s × 4s =1360m = ÷ 2 = 答:人距离高山大约。注:回声的距离、时间问题、单位 §(2)匀速与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式 导入: 1、用图表的方法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两者的区别: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3、得出概念; 4、提出问题,同学们互相讨论; 板书: 1、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一直不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3、怎么样求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 体会:通过听这堂物理课,我体会到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需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集中,现在的学生大多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较好,这样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记忆更深刻,更容易 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听课记录范文

物理听课记录范文 学校的教师听完物理课之后,要怎么写听课记录呢?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物理听课记录的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听课记录范文一 1 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进入新课时,怎样把一个切萝卜的秘诀转化成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呢?李老师体现了课堂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三张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中的共同点得出了压力的概念,并强调了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为学生提出问题

和猜想与假设做了知识与技能的铺垫。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的同学就设计了利用同一块橡皮泥,比较拉力不同的时候绳对橡皮泥拉痕深浅不同的实验,非常不错。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4)规范化。李老师在讲授例题和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时,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

初中听课记录

初中听课记录 初中英语年月日,我们有幸来到宜州市三中参加了其英语教研组的公开课及其评课的活动。 参加本次活动的人有宜州市三中英语教研组的成员和参与公开课授课的两位老师。 本次活动我们首先先听取了两位老师分别上的两节公开课,课后,听取了其对自身的教学设计的讲述和反思,同时,也听取了其教研组给予她们的评课总结。 以下就是此次两节公开课的记录和课后随想。 第一节课是覃老师教授自己本班学生的课。 她讲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 上课前,先是由其班级上某一位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其班上的学生朗读本单元的单词。 上课时,覃老师先是简单的问候一下班上的学生。 接着以一个问句引出她即将要做的的事。 由一个简单的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课堂情绪。 该游戏部分是由图片一一展示的。 对于这些表示各个活动的图片,覃老师采用了的制作技巧,用矩形框遮盖一部分,再由学生去猜所展示图片所表示的活动名称,如果学生暂时答不出,则依次去掉遮盖部分,学生则可继续猜。 通过这样的猜图游戏,能够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

与课堂的热度。 游戏中,覃老师一直用/发问,强化了学生开启对这个句型的记忆和初步认知。 游戏后,覃老师讲述自己在此次五一假期的去向,一一皆由课件展示,讲述完后转向学生,转问学生开始了她课堂主题内容的导入部分。 学生自由回答后,紧接着又展示一些有标志性建筑的地方的图片,让学生以此为答案进行操练。 操练时,积极变换操练方式,以和为主要训练句型。 在部分,学生自行讨论后进行展示。 每一组展示完,要求全班复述其对话,进行多次操练。 关于句型在人称的变换上,是采用先询问一些学生的假期去向,在转问其他的学生,由其转述前面学生所回答的内容,引出人称变化的句型//。 紧接着,展示班上其他老师假期去向的照片,有去阳朔参加,去参观,去,参观等。 展示时,覃老师一直用该句型发问,让学生边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回答,进行多次操练。 在回顾其老师所去过的地方时,进行了这些新单词的朗读。 此后到了的环节,同样跟上面的的形式一样,也进行了多次操练。 自游戏环节开始到以上的环节,均是新语言的学习环节,主要的

初三物理下册听课笔记

初三物理下册 听课笔记

第六章力和运动 第一节力及其作用效果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特点: (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总是存在于两个物体之间,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注意: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不一定有力产生。 两个物体不直接接触也能有力产生。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 符号为N。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在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受力物体施加的力 5.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3.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控制变量法) 三、力的示意图 1.定义: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画法: (1)确定受力物体和力的作用点、方向。 (2)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力大的线段长, (3)在线段的末端标箭头。(4)写上力的符号及大小。 第二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一、弹性: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如橡皮筋、弹簧等。

2.塑性: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如橡皮泥、铜丝等。 3、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 4、弹性限度:发生弹性形变的最大形变量 5、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6.弹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注意:我们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推力、绳子的拉力实质都是弹力。 二、测力计 1.定义:测量力大小的工具 2.常用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3.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观察认清分度值、量程,被测力不能超过量程。 (2)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几次,放手后看指针能否回零,若不能,则需调零。 (3)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以免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4)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视线必须与刻度面垂直。注意:测力计的示数只显示钩子一端所受拉力的大小。 第三节重力 一、重力 1.定义: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G ) 2.施力物体:地球 3、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每时每刻都受重力作用。 4、重力是地球吸引力的一部分,同一物体在不同位置所受重力不同。 注意:我们常把物体受到的重力简称物重.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5.万有引力(牛顿):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二、重力大小: 1、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约为 9.8N/kg 2、公式:G=mg 变形:m=G/g 3、单位: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g=9.8N/kg 4. g=9.8N/kg的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听课笔记(完整版)教学文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听课笔记(完整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听课笔记(完整版) 0 引言一、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1、提出问题 2、作出猜想 3、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 5、得出结论二、物理方法: 1、控制变量法 2、 1.1 声音是什么 一、声音是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源: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固、液、气都可以成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液、气都能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 340m/s,表示声音在空气中每秒向前传播 340m。 一般来说: v 固 v 液 v 气三、声能: 声音具有能量叫作声能。 例: 声音能够粉碎结石声音能使物体振动四、回声:

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作回声 1、人耳能区分出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 0.1s 以上; 2、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测距 1.2 乐音的特性一、响度: 声音的强弱叫作响度,常用大、小形容影响因素: 1、振幅: 即振动的幅度如何影响: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离声源的远近二、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常用高、低形容影响因素:频率: 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 单位: 赫兹,符号 Hz 如何影响: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一般像厚、宽、长、松、粗的物体发声时音调较低三、音色:声音的第三个特性四、小结: 乐音是声源做有规律振动产生的,可以用响度、音调和音色来描述它的特性。 响度、音调和音色称为乐音的三要素。 1.3 噪声及其控制一、什么是噪声 1、物理学角度:

10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1 科目:物理 课程章节:曲线运动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寻找生活中的曲线运动,提出问题。 2.猜测物体在经过某一位置(某一时刻)时的速度方向,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得出结论。3.推广应用,提出问题: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4.实验探究,形成结论,分析事例。 优点: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学、如何做,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而且学案切合学生实际,课件的制作非常实用。 缺点:1、本节课老师一直没有板书课题。2、老师教具准备应加以改进。 建议:建议老师不会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多用小黑板,以便节省不必要的抄题时间。老师上课是真正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很少,实验班应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 听课记录2 科目:物理 课程章节: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过程及方法: 1、设计验证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和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 2、通过对平抛轨迹的分析,培养学生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3、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发现规律; 4、分组实验。 优点: 1、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目标明确; 2、通过训练入手,让学生总结规律,教师评析,符合教学规律; 3、语言亲切自然,有亲和力。 4、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学生参与欲望强烈。 缺点:两个比较法的课件是搜集而来,有缺点,关于竖直方向的比较应该两次的高度不同而不是课件中的平抛速度不同;关于水平方向的比较应该是两次平抛的速度不同而不是课件中的高度不同。 建议: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最后没有使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教师未点明),使部分学生感觉本节课没有收获,认为只有具体知识才是收获。 听课记录3 科目:物理 课程章节:圆周运动 教学过程及方法: 1、让学生了解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共性和个性,展示一些物体的圆周运动情景。 2、通过生活实例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运动快慢与转动快慢及周期之别。 3、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弧长与时间的值保持不变的特点,进而引出线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最新初中物理听课笔记

初中物理听课笔记 一、说案 1、教材分析 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的重要特例,教材中安排这节内容,不仅使学生了解一种典型的简谐运动,而且也对前面所学的简谐运动概念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的作用。新教材中这节内容比必修教材中要求更高,不仅要求理解在摆角很小时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还要求学生了解理论推导过程及实验研究方法,使学生明确单摆的回复力是沿圆弧切线方向的分力Gsinq,不是重力和绳子拉力的合力。这样使教材的容量变大,研究方法增多,对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探索物理规律,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的同时,充分认识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提高实验操作和研究能力。 2、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多次做过实验,也观察过老师的演示实验,但实验操作能力仍不够强,特别是处理实验数据,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学中,加强方法指导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认识单摆。 (2)、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推导下理解当摆角很小时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

(3)、通过猜想、控制变量法和实验研究探索发现单摆振动周期规律,知道单摆的周期跟什么因素有关,了解周期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4、教学器材 (1)、演示器材:①不可伸长的细线拴着小金属球做的摆; ②用像皮筋拴着小金属球做的摆;③用短线拴着篮球做的摆;④粗绳拴着很轻的小球做的摆;⑤细线拴着小金属球绕在柱子上做的摆。 (2)、探究实验器材:①沙摆14套(每四个学生1套沙摆); ②单摆组14组(每四个学生1组单摆组)。 二、教学过程记录(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导入新课:观看摆钟、秋千在竖直平面内做摆动的录像。提问:这些摆动是一种什么运动呢?(学生议论纷纷)像这样的摆动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有的简单,有的复杂,今天我们先学习最简单的摆动——单摆的运动(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什么是单摆: 在细线的一端拴一个小球,另一端固定在悬点上,如果悬挂小球的细线的伸缩和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线长又比球的直径大得多,这种装置就叫单摆。单摆是实际摆的理想化模型。 展示各种摆动模型,并摆动起来。师:这些摆动模型是不是单摆,为什么?

初中中学物理听课记录

初中中学物理听课记录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听课记录科目:物理 授课教师: 班级:142班 听课人 教学方法:提问式、启发式 课前复习: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s、v、t,已知其中两个,比较另一 个; 2、速度的两个常用单位——m/s , km/h; 3、解答题的四个步骤:已知、求、解、答(单位换算在已知处); 4、例题讲解: (1)一列火车长200m,以36km/h的速度通过一座长的大桥,问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已知:l=200m L==1600m v=36km/h=10m/s 求:t= 解:由v=s/t得, t=s/v = (l + L)/v = (200m + 1600m) / (10m/s) =180s 答: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80s。 注:强调单位换算、公式的先后、解题的四个步骤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一个人面对一座高山喊一声,4s后

听到回声。问人距离高山大约是多少千米 已知:v=340m/s t=4s 求:人距离高山多远s= 解:由v=s/t得, s=vt=340m/s × 4s =1360m = ÷ 2 = 答:人距离高山大约。注:回声的距离、时间问题、单位 §(2)匀速与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式 导入: 1、用图表的方法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两者的区别: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3、得出概念; 4、提出问题,同学们互相讨论; 板书: 1、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一直不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3、怎么样求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 体会:通过听这堂物理课,我体会到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需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集中,现在的学生大多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较好,这样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记忆更深刻,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听课记录

物理教师的听课与评课 听课与评课是常规的教学研究活动形式,是教师们相互交流、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听课,促进教师吸取他人经验;通过评课,促进教师反思自己;通过听课评课过程中同伴之间的交流,提升经验,丰富方法,更新观念,促进彼此教学实践活动的专业能力提升。 一、物理教师的听课 听课教师通常有两个任务:一是学习提高;二是评价建议。学习提高要有针对性,评价建议要科学、客观。因此物理教师在听课时,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听课前要搜集信息,做好准备 教师为了能通过听课学习到更多内容、真正得到提高,听课前一定要适度搜集相关信息,做好准备工作。首先是搜集关于授课者的信息,了解授课者教学风格和特色,清楚他的一贯教学优势,有利于在课堂上认真领悟。其次是了解授课内容,先行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目的,对教材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有所了解,初步在头脑中形成个人设计方案,如果可能形成书面材料更好,便于在听课过程进行对比,能更有效地得到提高。此外还应了解学生信息,初步清楚学生的程度,便于在听课中体会针对不同学生主体所做的不同教学设计。这样做到有备而来,使听课更有针对性,也更能提升学习效果。 2.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要听、看结合,在听的同时,应仔细捕捉授课者的语气节奏变化、肢体动作幅度和眼神、表情等,以欣赏的角度进行记录。虽然听课有评议的任务,但要有虚怀若谷的胸怀,不能抱有挑剔的情绪和心理进行听课,否则将失去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还要边听边观察思考。既要观察教师还要观察学生,做到二者兼顾。观察教师的教,即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挖掘、对教学重点的处理、对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和教学基本功的展示;观察学生的学,即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判断学生参与的热情、掌握的程度、遇到的困难和学习的习惯等。 当然,教师在听课时也并非要面面俱到地关注课堂上的每个方面,可以根据授课者的特点和听课者的目的,适当进行选择并有所侧重。通常说来,对教学风格和特色比较熟悉的教师,重点体会教学设计的新意:对授课班级学生情况有所了解的,可选择特殊个案就课堂学生状态、学习反馈等进行动态跟踪分析;对于探究型课程设计,重点比较其与常规教学设计的差异及其效果比较;对于教学名师,则着重领略其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及其在课堂上的创造性发挥等。并且在听课的过程中,应详尽记录,甚至随时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及点评。 3.听课后要仔细整理,认真反思 由于在听课的过程中,精力更多地集中于听和看,因此对比、批判等思维活动有时来不及整理,加之其他教师也在听课后有不同角度的评析。因此在听课后,应该仔细整理自己的听课记录,认真补充个人的体会和思考,还要将他人的评析进行记录与自己的体会进行对比。如果有机会,还可以与执教者沟通,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思维过程,从而获取更多的启发。 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整理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总结他人上课时的优点,注意比较、研究,做到取长补短。因不同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经历和一定阶段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所以对于同一问题,通常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听课的老师要善于进行比较,客观、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的优点和不足,吸收他人有益的经验,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改进个人的教学。经常进行听课并整理反思,会使听课者受益匪浅。同样,授课者也应该多争取与听课者沟通,获取更多的评析,帮助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物理教师的评课 评课是常规的教学研究活动形式,它帮助教师们相互交流、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物理教师进行评课时,应在了解新课程对物理课堂新要求的同时,从常规教学的几个不同角度分别进行评析。 (一) 物理教师评课的理念 1.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改变学生被动接受、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课堂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评课除了要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外,还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听课时间:20xx年9月24日,第二节。 听课地点:C159教室 听课年级:九年级 听课班级:C159 听课学科:化学 上课教师:廖建红 上课内容: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记录: 教师: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 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 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 师生分析原因: 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 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 老师强调: 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学生实验探究: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复习进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听课记录 时间:2012.9.12 星期三第六节 科目:物理 授课教师: 班级:142班 听课人 教学方法:提问式、启发式 课前复习: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s、v、t,已知其中两个,比较另一个; 2、速度的两个常用单位——m/s , km/h; 3、解答题的四个步骤:已知、求、解、答(单位换算在已知处); 4、例题讲解: (1)一列火车长200m,以36km/h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已知:l=200m L=1.6km=1600m v=36km/h=10m/s 求:t=? 解:由v=s/t得, t=s/v = (l + L)/v = (200m + 1600m) / (10m/s) =180s 答: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80s。 注:强调单位换算、公式的先后、解题的四个步骤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一个人面对一座高山喊一声,4s后听到回声。问人距离高山大约是多少千米? 已知:v=340m/s t=4s 求:人距离高山多远s=? 解:由v=s/t得, s=vt=340m/s × 4s =1360m =1.36km 1.36km ÷ 2 =0.68km 答:人距离高山大约0.68km。注:回声的距离、时间问题、单位 §2.3(2)匀速与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式 导入: 1、用图表的方法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两者的区别: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3、得出概念; 4、提出问题,同学们互相讨论; 板书: 1、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一直不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3、怎么样求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 体会:通过听这堂物理课,我体会到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需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集中,现在的学生大多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较好,这样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记忆更深刻,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初三物理公开课评课记录

初三物理公开课评课记录 公开课内容:串联与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上课班级:xxx班 听课教师:xxx等 xxx老师首先对于本次上课做了一个自我总结:本次上课能够按照即定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顺利进行,得益于卢本永老师事先准备好了的实验器材。为此特意卢本永老师及物理组所有老师表示感谢。张栋杰老师总结说,每一次上公开课都感觉到教学水平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从本次上课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成长,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串并联电路及电流的大小和电流表的使用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欧姆定律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探究串联电路电流规律的过程方法及电流表的操作使用等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探究方法,初步学会运用串并联电路电流关系探究知识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与学习能力。因此在本节课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进度的把握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这也是新课改的方向。 xx老师对本节课做了几点深刻总结,首先她对于本节课做出肯定。其次她也提出了一些诊断意见,她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出发,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在实验过程中,训练连接电路的基本技能。 3、通过实验,训练正确识记、使用电流表的技能。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2、通过学生的亲自实验,培养他们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 3、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xx老师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好的实现了,但是一些细节方面还有持注意。例如,在画电路图的时候教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力求精准,规范。最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