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回族大起义

清末回族大起义

清末回族大起义是清代同治年间从1862年至1873年在中国陕西、甘肃爆发的一次反对汉族欺压和清政府的残暴统治的事件。它维持十多年,波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区,最后被以汉人湘军为主的清朝军队镇压。

清代西北诸省是我国回族人口分布的集中区,而同治元年(1862)以前,陕甘肃东部的宁夏至平原千余里,尽是回族村庄,西部的河州(今宁夏)、狭道州(今临洮)、清水、张家川、河西、西宁、大通、民和、化隆、门源等地也都成为回民聚居的地方。

中国回民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格局,自形成之时,就于汉族同处一地,由于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不同,使双方得误解、隔阂日益加深。特别是陕甘地区“回汉杂居,俗尚个别,本人情所不能无。”回汉对于这种因习尚绝殊而导致的仇杀,视为固然者久矣。咸丰八九年,有些县就发生了大规模的回汉持械斗殴事件。然而,清政府却利用这种矛盾,采取以汉制回的措施,处处偏袒汉人,“凡争论斗殴,无论曲直,皆抑压回民,汉人复持众欺凌,不知回性桀骜,亿万同心,日及月长,仇恨滋深."此外,在政治上,回民也受到重

重压迫,“刑部自宪庙以来,屡奉堂官严守,虽皂卒亦不许一回族杂入。”左宗棠在分析这场起义时亦指出:陕甘之祸由于回汉构怨已久,起衅之故实由汉民。”

整个事件导火索是陕西华州汉族屠杀回族,并向朝廷称“回回造反,先行剿洗。”于是汉族屠杀回族,回族反击,与汉族持械争斗。据《秦难见闻记》记载:先是同州所属地方见回就杀,截杀往来回民,因谕之曰:汝等不享平安,而多杀无辜,自取祸道也。一旦回民复仇,汝其无类矣。于是,关中各县,有的回民是先起来反抗汉民,有的是汉民团练先起来洗劫回民。整个关中,处于民族的仇杀之中。陕西西安、凤翔二府,及其他各州县的回民被成县成乡的成村的屠杀,有的县城内,所有回民无一幸免,而回军所到之处,也是生灵涂炭。

陕西回族起义与平息:

陕西回族大起义在起义初期,有三个中心:一是东府大荔同州一带;二是在西安的北部的三原、高陵三是在西府凤翔附近。回民首先在东府大荔县八女井、羌白镇、王阁村和渭南仓头镇发难。之后战火有蔓延到渭南、华州、华阴、大荔等州县。接着又扩大到西安府的临潼、三原、高陵、泾阳、咸阳等县。1862年六七月间,西安附近的回民与清朝军及地方团练在西安城郊进行了激烈的械斗,在金胜寺全歼梅涇堂团练,回民占领六村堡后,团团围困西安城。西府包括凤翔、

岐山、宝鸡三县,过去有回回36坊也跟着起义,其中凤翔围困府城长达十六个月之久。这样,回族起义军自东向西席卷了整个关中平原,声势浩大,发展到了三十万人左右。1863年,清军由东向西对起义军的重要据点发动的进攻,在八月间打破了对西安的封锁,把回军赶到了陕西西部。十月,渭城决战后,回军甘肃境内。

1867年,为配合西捻军在陕西的军事行动,从董志塬大规模返回关中的进入关中地区的回民军在眉县与西捻军达成协定:西捻军东攻同、朝,回民军围困西安城。由于清军对西安城守备森严,两军联合东进,转战蒲城、富平、三原一带。

回、捻联合抗清局面形成后,清廷命左宗棠迅速入陕。左宗棠制定了”先秦后陇、先捻后回”的反对方针,妄图把回、捻军消灭在泾渭河之间。九月,双方因不能有效合作,西捻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回军又回到董志塬。回民军在董志塬转战三年,在清军的猛烈攻势下,十八营合并成为四大营。并向甘肃宁夏金积堡撤去,与马化龙部汇合。

由于甘肃回民马化龙不能与陕西回民军合作,陕西回民军到宁夏后,马化龙心存戒心,陕西回民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陕西回军在清军的围追堵截,饥寒交迫的情况之下,部分回军投降,只有白彦虎部转战西宁、肃州、哈密、乌鲁木齐等地。

金积堡之战与甘肃回军起义的平息:

陕西回族起义之后,甘肃各地回民纷纷响应。1864年初,陕西回民陆续进入甘肃,回军声势更加壮大,在和清军的反腐斗争中,甘肃地区逐渐形成了四个反清中心:一是马化龙领导的以金积堡为中心的回军地区;二是马占鳌领导的以河州为中心的回军地区;三是马文禄领导的以肃州(今酒泉)为中心的回军地区。在回民军的打击下,清王朝在甘肃的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陕甘总督杨岳斌、刘松山部老湘军在回民军和进入陕西的西捻军联合打击下,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1862年秋,宁夏平远回民马兆元为反抗官府勒索发动起义,汉民也主动参加,不久被回族上层诱杀,宁夏回民军攻占宁夏府城和灵州城后,世局金积堡的伊斯兰教哲赫忍耶第五代教主马化龙被推举为抗清首领。

由于杨岳斌对陕甘回民起义军没有办法,清政府另派闽江总督左宗棠任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左宗棠确定了先秦后陇的方针。1868年11月,左宗棠以陕西大局已定,加紧进行进军甘肃的各项准备。拟定三路进兵之策,分三路向甘肃进军,即南北中路。其中,北路由刘松山率领,直逼金积堡。

1869年秋9月8日,刘松山攻占吴忠堡东西的郭家桥。中路清军则由固原、平凉北进,左宗棠进驻平凉,从而形成

了对金积堡的大包围态势。从12月起,清军在金积堡外围与义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清军采取步步为营的方针,相继攻克了吴忠堡周围和金积堡北面的堡寨。回民起义军依托秦汉二渠,挖壕筑墙,步兵凭墙防守,骑兵主动出击,不断袭击敌人。1870年2月14日,刘松山在进攻金积堡马五寨时中弹而死。使得清军进攻连连受挫,形势对起义军十分有利。

但是起义军缺乏统一指挥和领导,各自行动,不能有效的协同配合,所以有利形势逐渐丧失,。进入陕西的起义军在清军的堵截下,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只得退回甘肃。在金积堡地区,马化龙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几次向清军求抚,遭到拒绝后,又分兵四出,没有集中兵力给敌人以致命打击,对永宁洞水口的几次进攻也未得手。

起义军的失策,给了清军调整部署的时间。左宗棠一面调兵截击如陕起义军,并奏调郭宝昌进攻花马池、定边、以打通金积堡东路粮道,一面命刘松山的侄子刘敬堂接统老湘军,重新组织对金积堡的进攻。刘敬堂一面加强对永宁洞的防守,一面在黄河两岸加河筑垒,保护河西通道,并将灵州至吴忠堡之间堡寨逐一攻占。为从南面进攻金积堡,左宗棠命令黄鼎等夺取峡口后,攻破起义军20多座营垒,直逼金积堡西南的洪乐堡。

在清军的大举进攻面前,起义军毫不畏惧,顽强抵抗。清军付出了沉重代价才攻下金积堡周围各堡寨。清军在金积

堡四周挖掘长壕两道,壕深几米,宽十几米,壕边筑墙,高达丈余,两壕一防堡内起义军突围,一防堡外起义军救援。清军沿壕驻守,金云昌部驻北面,刘敬堂部驻东、南两面,雷正琯部驻西南,黄鼎部驻西面,徐文秀部驻西北面。在清军的严密包围下,河洲回民起义军派出的两支援军被阻截,金积堡防御形势日趋恶化。

1870年12月31日,起义军粮尽援绝,陈林率部分起义军向黄、雷求抚。六天之后,马化龙亲赴刘敬堂营中请降,表示愿以一人“抵罪”。马化龙及其子马耀邦向清军交出各种火炮56门、各种枪千余杆、并写信向王家瞳庄的回民起义军劝降。同治十年(1871)正月十三日,马化龙与亲属及反清首领共1800余人,被清廷残酷杀害。遇难后,清廷将其首级遍示全国各地达10年之久。教民为纪念马化龙殉难,尊其为“十三太爷”(卿同治十年正月十三日被害之意),并在吴忠设立拱北纪念。后被哲赫忍耶第七代教主马元章将其头颅用重金买回,埋于张家川北山拱北。

1871年3月2日,清军攻入王家瞳庄,金积堡之战遂以起义军失败而告终。金积堡是陕甘回民起义的核心部位,金积堡之战的失败,是整个西北地区的反清形势受到极大影响。清军从此掌握了西北战争的主动权。

随后,左宗棠又陆续击败其他各部回民起义军,1873年白彦虎部被迫逃亡俄罗斯,左宗棠开始大肆屠杀回族同胞,

特别是白彦虎部,甘肃回族起义被彻底镇压,陕甘回族大起义由此告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