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公共管理学论文

目录

一、引言 (1)

二、建设政府与公众关系的必要性 (1)

(一)从大环境来看,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

(二)对政府而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执政能力。 (2)

(三)对社会公众来说,有利于获取信息,表达意愿,行使公民权利。 (2)

三、网络对我国政府与民众关系构建的积极影响 (3)

(一)互联网极大地拓宽了官民互动的通道 (3)

(二)信息化培养并激发公众的参与意识 (3)

(三)网络拓宽了政府与民众互动中的民意采集渠道 (4)

(四)信息化有利于提升政府形象,促进公众认同 (5)

(五)公民的网络舆论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5)

四、网络背景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困境分析 (6)

(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公共服务意识依然淡薄 (7)

(二)政府公关人员与公众公共沟通渠道不畅 (8)

(三)承担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部门分杂,缺乏统一规划 (8)

(四)信息化使“蝴蝶效应”规模升级 (9)

(五)虚假、歪曲网络信息,诱发公众不满 (9)

五、网络背景下我国政府与民众关系未来的发展展望 (10)

(一)理念导向:积极转变观念,强化政府公共关系服务意识 (10)

(二)组织基础:建立统一的政府公共关系组织机构 (11)

(三)制度规范: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注重信息反馈机制构建 (11)

1.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监督机制 (11)

2.注重信息反馈机制构建 (12)

(四)实践创新: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和规范 (12)

1. 注重网络舆论的引导 (12)

2.加强网络的法制管理 (13)

(五)转型重塑:建设以公众为中心的网上政府 (13)

六、总结 (13)

参考文献 (15)

摘要:目前,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开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普遍的重视,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信息化带来了先进的信息设施、便利的通讯条件,对政府公共关系的内在观念意识和外在实践条件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意义。同时,信息化给政府公共关系带来的压力也是客观存在的。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发展要通过理念、组织、制度和实践等方面不断的完善。

关键词:网络时代网络行政政府公共关系

一、引言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发布的《2010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显示,一项有45万公众参与投票的网上调查显示,仅有15.8%的用户对政府网站表示“满意”,表示“很不满意”的占了78.5%。报告认为,老百姓对政府网站的不满意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想要的内容没有”,“网站上的内容不实用”和“网站内容和政府的业务结合不紧密”。

报告指出,目前部分政府网站的内容偏离业务,真正与本部门业务相关的信息和服务少之又少;在线服务和政民互动方面也表现较差,只提供表格下载、打印服务的政府网站占到36%,开通了在线咨询和在线申报服务的仅占24%和14.5%。在互动留言中,“已阅”、“我没时间和你闲扯”、“请与**联系”等质量不高甚至推诿敷衍的答案,依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

从以上报道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高速增长,网络已经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并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

运用得好,可以让网络舆论成为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促进社会良性发展;运用不好,则会适得其反。

二、建设政府与公众关系的必要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其所处的环境和自身性质决定的,政府公共关系同样如此,它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拓展出来的一项政府职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它的存在是为了“运用传播沟通手段处理和协调与公众的关系,塑造良好形象”,这决定了它的存在对政府和社会公众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大环境来看,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国际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潮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发展经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心任务。实现政治民主,促进公民参与的首要条件就是“知情”,“知情”需要政府及时有效地公开信息,需要民众及时对信息做出反应,需要建立在一个长效沟通机制的基础上。

(二)对政府而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执政能力。

我国自古就将“官民关系”比作“水舟关系”,政府的执政能力说到底是一个有效性问题,政府履行职责、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沟通,政府及时公开信息、做政策宣传,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提高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监督,大量的公开信息能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进而吸引社会公众参与行政活动,公众参与会提高行政活动的透明度,进而有效克服政府行政的内部性,减少腐败现象产生,使政府行政工作更加合理有效,增强政府的执政能力。

(三)对社会公众来说,有利于获取信息,表达意愿,行使公民权利。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定理,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往往就开始追求精神和政治层面的东西。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自己政治地位的关注度也开始增加,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各项权力也开始得以实现。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

主人,人们的政治权利尤其受到重视。发展政府公共关系,政府积极与社会公众沟通,能使公众方便、快捷地获得各类信息。

三、网络对我国政府与民众关系构建的积极影响(一)互联网极大地拓宽了官民互动的通道

1948年,刘少奇对解放区华北记者团发表讲话,郑重提出:人民想和中央通通气,想和毛主席通通气,有所反映,有所要求,有所呼吁,但许多人不会写字,邮路不通,电报不通,见毛主席很难见到。本来天天见面就好了,可是办不到。所以需要你们记者到各地去,把人民的呼声反映上来。

在互联网时代,人民想和政府通通气,乃至天天见面也是轻而易举的事。今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高兴地接受了腾讯员工赠送的QQ靓号后,网民又兴奋跟帖:“登录QQ,你可能与总书记同时在线!”。

与此同时,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谈配班子、用干部要“重视关心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谈“打黑除恶”,也受到网民赞扬,入选人民网“2009十大最强声音”。

(二)信息化培养并激发公众的参与意识

信息化社会为公众提供了爆炸式的信息量,信息的开发、利用、传播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面对丰富的信息,公众知情权的维护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政府通过互联网开展的意见征集、在线焦点问题访谈,都极大肯定了公众的参与意识,这种肯定将进一步激发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