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尤利西斯》看乔伊斯小说的笑虐风格

由《尤利西斯》看乔伊斯小说的笑虐风格
由《尤利西斯》看乔伊斯小说的笑虐风格

由《尤利西斯》看乔伊斯小说的笑谑风格

摘要:《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所著的著名长篇小说。小说以广告推销员布卢姆在柏林一天中的完整经历为背景,再现了1904年柏林当时的真实生活现状,作者于看似平淡的事物描述中渗透了深刻的民族反省和时代反思。可以说,《尤利西斯》全作都充满了乔伊斯独特的笑谑风格和个人的精神理念。本文从小说《尤利西斯》的相关艺术处理和情节描写手法入手,借此分析乔伊斯小说所独有的笑谑风格。

关键词:《尤利西斯》;乔伊斯;笑谑风格;

引言

《尤利西斯》虽然沿用了荷马史诗框架,但却一反往常正规史诗庄重肃穆和热情赞扬的写作风格,乔伊斯于字里行间和行文结构中融合了大量巴赫金式的小说精神,这种独特的笑谑风格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颠覆性和批判性。故而在《尤利西斯》中我们并没有看到缅怀英雄、追忆过去或者颂扬未来的字词,反而感受到了浓烈的讽刺与沉重的思考。乔伊斯所著的《尤利西斯》已经挣脱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的维多利亚时代束缚,而是以鲜明的笑谑风格对正规史诗进行了彻底的决裂与勇敢的超越。这种大胆的创作思路和新颖的描绘手法生动而又深刻地再现了爱尔兰民族身处殖民统治时的真实现状。

一、独特历史语境所造就的独特另类史诗

提到史诗不得不提及荷马,荷马作为史诗这一文学体裁的经典作品代表人之一,其创作的《奥德赛》和《伊利亚特》都是史诗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荷马所作的史诗作品向来备受赞誉,黑格尔更曾在《美学》中将荷马史诗赞为“正规史诗”。黑格尔认为,荷马的史诗描绘了精彩丰富的民族传奇,是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意识的高度浓缩,是民族精神的真实记载和长久保存。与之截然相反,乔伊斯所著《尤利西斯》却对这些史诗载体的常用描写主题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和彻底地颠覆。乔伊斯虽然沿用《奥德赛》的写作矿街,描写的主题和角度却与之相去甚远。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展现的是历史的真实噩梦,爱尔兰民族被统治、被压迫的悲惨现实,十八世纪爱尔兰社会生活表面下的种种积弊。

可以说乔伊斯写的是一部另类的史诗,或者可以借由阿多诺的主张将《尤利西斯》称之为否定式的史诗。

不可否认,如若当时乔伊斯在创作《尤利西斯》时沿用“正规史诗”也并非不可,为什么乔伊斯却选择了走上一条与“正规”背道而驰的创作道路?根本原因还在于乔伊斯当时所处的真实语境与正规史诗的适用语境早已截然不同。实际上,当人类步入现代社会后,曾经属于史诗的时代也就此一去难返了。如果是为了回忆和描绘那个时代,作家们的艺术创作必然会出现黑格尔所提出的“正规史诗”特征。就人类和世界的长期关系来看,描述和回忆都是对真实存在、直接体现的相关意向的再现,而不是对该真实意象之外的其他事物进行追索。换言之,只有切实存在并显现出来的相关意向,才是文学创作可以直接进行描述和勾勒的。就总体与个体的从属关系而言,史诗的创作和表达往往都是过去事实中的一部分碎片,这些碎片并不能被解读为单一的客观存在,而应当被放在特定的时代和特有的环境中进行解读。丰功伟绩中的每个英雄并不“孤胆”,他们从属于自己所存在的时代和环境,难以跳脱而出或游离其外。

显而易见,这样需要特殊限定的世界在乔伊斯决意创作时早已产生了诸多变化,如果乔伊斯继续沿用以往的描述方法和表达风格来再现当下的真实世界,智慧出现两种结果,意识为当时的统治集团进行赞扬称颂,二是面对物质群众展开造假式的欺骗和愚弄。无论哪一种结果,显然乔伊斯都不愿接受也不想承受,他不想成为一个给自己建造迷宫让自己迷失在假象之中的人。乔伊斯创作《尤利西斯》时设定的时代环境背景是1904年的爱尔兰,当时的爱尔兰正处于严重的被殖民状态,不妨将其所处的真实时代成为“后史诗”时代。与史诗中歌颂赞扬的盛世美好相比,当时的爱尔兰堪称是破碎而又悲惨的。英国对爱尔兰进行了八世纪以上的压迫统治,致使爱尔兰那的物质空间愈加闭塞拥挤;天主教对爱尔兰的宗教信仰把控时间则远超英帝,爱尔兰民族的精神空间早已被挤压变形。

面对这样的现状,乔伊斯悲痛地将爱尔兰形容成为两个主人服务的奴仆。当时的爱尔兰不仅在经济上处于不良状态,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也着实堪忧。这都促使乔伊斯选择了以笑谑风格来对爱尔兰实情进行描绘和再现。

二、巴赫金小说精神与另类史诗巧妙融合

很多人在完成阅读后都会将《尤利西斯》冠上“另类”的标签,之所以当时的读者在阅读乔伊斯的作品时会有很强烈的冲突对比感,主要是因为《尤利西斯》内含的小说精神与传统的正规史诗相比,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对比。《尤利西斯》虽然从属于民族史诗范畴,但是并没有对过去的辉煌或权威肃然起敬,也没有继续塑造和歌颂传统的英雄形象。乔伊斯选择了两个“反”英雄式的、不盲从主流的个体,以此表达对现实和积弊的挖苦、揶揄和对虚假美好的捣毁、颠覆。正是因为《尤利西斯》是以这两个与传统英雄相反的任务视角和特殊立场来展开具体情境的描述的,整部小说都充满了一种堪称“大不敬”的反叛味道,乔伊斯本人更是将巴赫金的小说精神渗透到了《尤利西斯》的每个部分。

巴赫金是在进行史诗风格的研究式提出“小说精神”这一全新概念的。巴赫金认为,史诗是以相关的传奇故事或者个人记忆为基础进行具体对象的再现创作,为了表现对过往历史的尊崇史诗的写作风格大多是庄重肃穆的。小说则与之不同,小说是以创作者的个人认知为基础结合相关意象进行文学创作的。正因此,在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存在很多反思、批判甚至是反讽等与个人理性、知性密切相关的思索痕迹。巴赫金对小说的定义显然与当时乔伊斯的创作内在需求是高度契合的,与当时蒙昧无知的社会意识鲜明相对。这种带有解剖意味的现代创作精神,主张对叙述对象进行必要的审视和诊断,甚至可以对其进行拆分、翻转,以使其显露出真实内在。

由此可见,巴赫金提出的“小说精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叙述对象进行大胆解剖和深入审视。这种与传统史诗对待叙述对象的态度截然不同的肆意调笑、尽情戏谑的手法,也因此而得名“笑谑风格”。笑谑风格并非是文学创作上的凿空之举,早在民间的社会生活中就以长期存在。笑谑实质上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幽默和智慧,带着明亮的无畏精神色彩。在诸多原本肃穆庄重的节日庆典上,人们打破了束缚尽情表达自己的激情和热烈,也是笑谑风格的体现之一。诸如狂欢节、驴节以及鼎鼎大名的愚人节,都是笑谑风格的典型表现。通过这些具体体现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笑谑风格就是打破禁令、推翻规范、颠覆规矩、嘲笑权威这一精神的集中体现。

乔伊斯在撰写《尤利西斯》时将笑谑风格的精神作用运用地淋漓尽致。有人将乔伊斯的笑谑风格与巴赫金的小说精神视作是后者对前者的延续,其实不若将

这二者视作在各自特殊时代环境下对同类事物的相似理解和呼应处理。与巴赫金类似的是,乔伊斯创作时值社会转型时期,当时的爱尔兰到处充斥着看似慷慨激昂实则空洞的华美“口号”,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大量歌颂天主教经典和宣扬英帝殖民主义的虚假作品,占据并影响了大量的社会意识和主流视听。乔伊斯利用自己创作的《尤利西斯》对这些“崇高”的话语进行了滑稽解读和低俗处理,笑谑风格在乔伊斯手中就好比拨正视听的一把利器,以其独特的变形和怪诞给了虚假的繁华重重一击。

三、笑谑风格写作手法中的宣泄净化艺术

巴赫金在对笑谑手法进行阐述和研究时曾明确指出,在不同的使用语境中笑谑手法会发挥出不同的表达效果,它可以摧毁或颠覆某些你所不喜之物,也可以带来一定的解放和自由。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将笑谑风格发挥出了一种全新的效果,结合特定的语境背景我们可以感受到明显的“宣泄”作用和“净化”作用。乔伊斯借助笑谑之手表达了自己对殖民历史和宗教压迫的愤慨及不满,但是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又极力尝试对民族叙事常见的陈词滥调进行最大的净化处理。通过研读《尤利西斯》可以发现,乔伊斯对民族解放的两步走是具有深刻认知的,他认为只有颠覆英帝殖民的历史话语并打破传统叙事的狭隘束缚,爱尔兰民族才有可能实现独立。也正因此,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运用笑谑手法时,着重加强了对这两方面的颠覆。

在第十四章中乔伊斯赋予了Bull这一词多重代表象征,除了原本所具备的“牛”这一层意思外,乔伊斯更将“教皇手谕”、“英国牛”等深层含义附加其上,并通过围绕Bull展开的一系列看似荒诞滑稽的描写,表达了乔伊斯本人对英帝和教权的戏谑和调笑。乔伊斯将亨利二世联合教皇对爱尔兰开展殖民统治的密谋低俗处理为牛瘟的管治,高高在上的英国帝王被变形为了一头即将被主人去势处理的公牛,而那位身为阉人且软弱无能的牧场主人自然就是神职人员们的代表意象。在第十五章中,小说里对斯蒂芬喝醉后所看到的魔幻现实进行了细致地描述,当然,这里乔伊斯也运用了笑谑手法。小说中斯蒂芬看到的“绿布斗牛”与斗牛用红布挑衅的事实相悖还只是其笑谑手法的第一层作用。绿色是爱尔兰的国家代表色,这块戏弄John Bull(英国牛)和Papal Bull(教皇手谕)的布,应当也

必须是绿色的。乔伊斯尽情地运用笑谑手法调侃、讽刺着这一切,宣泄着内心的不满和愤慨。但实际上,在《尤利西斯》中这种寓意处理则更加的隐晦和复杂。乔伊斯不仅借此对内心情感进行了释放,而且还带有一种殖民历史背景下的特殊语调和独特情怀。乔伊斯对教会出卖背叛爱尔兰的不齿,对帝国殖民统治的不满,对盲从民众的怨愤,都在揭开自己内心伤口的同时,乔伊斯的复杂情感得到了有效地宣泄。

很显然,在运用笑谑手法时乔伊斯极尽其能对殖民统治、教权压迫、社会积弊等进行了强烈抨击,但是不可否认一点,当文笔转向对爱尔兰民族进行剖析时,虽然他依然发挥出了笑谑风格独有的暗讽、象征手段,但是此时乔伊斯的感情却是沉痛悲哀的。乔伊斯表达出的强烈不满甚至憎恨,并不是代表他对爱尔兰失望透顶决定舍弃他的民族和故土,而是希望以沉痛的现实敲醒盲从蒙昧的族人,希望他们可以从政治压迫和文化束缚中挣脱出来,为建设未来的美好家园而努力而奋斗。这也是第十六章中斯蒂芬说出“因为它属于我”所以爱尔兰才“重要”的根本原因。此时乔伊斯运用笑谑手法,显然是想借其净化之力来唤醒民众的。这种净化其实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宣泄,但是却远超出了单纯的情绪宣泄,而是融入了批判与反思的。

结语

如果说在中世纪有人创作出一部作品,那么这部作品必然是承载着作者对自由受限和本性压抑的不满的,故而会借由自己塑造的意象来释放内心的渴望和向往。乔伊斯不仅宣泄了自己复杂的情感,而且将笑谑手法作为一种敲醒族人的希望,在《尤利西斯》中进行了创造性运用。

丁尼生和尤利西斯

诗人简介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及最具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准确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看法及兴趣,这是任何时代的英国诗人都无法比拟的。代表作品为组诗《悼念》。 早期生涯 丁尼生出生于林肯郡的索姆斯比,在12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4。他的父亲是村庄教区牧师。年轻的丁尼生曾在父亲的图书馆里阅读大量书籍,并在8岁时开始写诗。1827年,阿尔弗雷德和他的兄弟弗雷德里克及查尔斯出版了《两兄弟诗集》,其实这部著作包括了三兄弟的作品。阿尔弗雷德的诗歌趋于平淡,只是单纯模仿偶像拜伦的作品。 1828年丁尼生进入了著名的剑桥大学。1829年他的诗歌《廷巴克图》赢得了校长金牌。他成为一个学生团体“使徒(the Apostles)”中的一员,并在这些同伴的鼓舞下于1830年出版了《抒情诗集》。一些评论家喜爱这本书中的《马里亚纳》和其它几首诗歌,但总的说来是持负面评价较多。 1831年丁尼生的父亲去世,丁尼生未取得学位就离开了剑桥大学。第二年他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名为《诗歌》,但并未被广泛接受。随笔作家亚瑟·亨利·哈兰姆是丁尼生最亲密的朋友,也是他姐姐的未婚夫于1833年去逝。在痛失密友及作品受到恶评的双重打击之下,丁尼生近10年未再出版作品。 《诗歌》(两卷本,1842年),赢得了评论家及公众的热烈欢迎。最好的诗歌包括《拍岸曲》(受贺莱姆之死启发而创作)、《亚瑟王之死》及《洛克斯利大厅》。丁尼生的长诗《公主》(1847年)与妇女权益有关,并试图证明女人最大的成就就是幸福的婚姻。(吉尔伯托和利文将诗歌改编为滑稽剧《艾达公主》。)丁尼生一些最好的抒情无韵诗篇就来自于以“泪水,空虚的泪水”开篇的那首诗《公主》。后来的版本又加入《轻轻地,柔和地》以及其它几首歌。 晚期生涯 1850年丁尼生的生活发生了三件大事。《悼念》终于付梓,自哈兰姆去世以来,丁尼生一直在创作这部作品。它包括131首短诗,外加一篇序言及后记,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挽歌之一,也是丁尼生最能经受时间考验的作品。 6月丁尼生娶了艾米莉·塞尔武德(Emily Sellwood),同年11月丁尼生继威廉·华兹华斯之后,成为桂冠诗人。 丁尼生作为桂冠诗人的首部正式作品,是庄严重但有点拘谨的《悼惠灵顿公爵之死》(1852年)。1854年创作了《轻骑兵进击》,以纪念英国骑兵在克里米亚战争巴拉克拉瓦战役(Balaklava)中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莫德》,是1855年出版的一部长篇独白诗剧,评论家对此颇有微辞。 1853年以后,丁尼生多数时间生活在自己位于怀特岛法令福德(Farringford)的庄园中,有时会住在自己1868年建在萨里郡阿尔沃的一所房子里。《莫德》遭到冷遇之后,丁尼生把自己封闭在法令福德,着手创作组诗《国王叙事诗》。1859年这一系列的第一部分出版,讲述亚瑟王和他的骑士的第一部分,立即获得成功。 《伊诺克·阿登及其它诗歌》(1864年)中的《伊诺克·阿登》是丁尼生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其它几部稍为逊色的历史戏剧作品包括《玛丽女王》(1875年)、《哈罗德》(1877

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读后感6篇

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读后感6篇《都柏林人》读后感(1):都柏林的迟疑 在简洁的问题上,乔伊斯是海明威的前辈.前辈总不及后辈彻底,况且,有谁能比一个虚无主义者更简洁呢?乔伊斯的简洁有时被描述为"pared-to-the-bone"式的.在《尤利西斯》里头,这种鲜明的简洁已被另一种东西所代替,《都柏林人》却把这种简洁保存得很好.与海明威那种武夫似的简洁相比,乔伊斯仿佛显得更优雅----但实际上并不是更优雅,而是更迟疑.乔伊斯的段落间存在着这一迟疑,它把文本的节奏拉长了,造出恍惚的效果.这简直是女性化的,让人想起伍尔芙.然而当然不是伍尔芙----伍尔芙是回旋,而乔伊斯只是迟疑.他的迟疑是在每次下刀前的一刻;下刀之后,总是能成功地保证"贴骨而削".这么说吧:《都柏林人》里的乔伊斯是神情恍惚、动作柔软而迟缓的削木人,他的木品光滑整洁;海明威是麻利的削木人,噼里啪啦砍出一件光秃秃的好看玩意儿;而伍尔芙比乔伊斯更恍惚、更柔软,并且她只爱细致地雕刻旋涡状的装饰物. 《都柏林人》读后感(2):大师的小书 (2011年5月号《书城》杂志。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人说:“打开世界地图,并不等于周游了世界。”文学也一样,说再多的“浪漫主义”、“古典主义”、“雪莱”、“托尔斯泰”也没有用。文学是要一本一本读着,一个巷子一个巷子走下来的,谁也代替不了。 退一步讲,嚼别人吐出来的甘蔗渣有什么乐趣!那些耸人听闻而又不知所云的概念和名词,给予我们的只不过是榨干了汁汁水水的所谓“文学常识”。听得越多,越围绕作品形成一个符咒,几乎变成卡夫卡的“城堡”,使人无法进入。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悖论——评论读得越多,越是不想读原作。“名著就是谁都知道却人人不想去看的书。”可谓一语道破。 沸沸嚣嚣的评论有时还真是一场无预谋的骗局。之前基于不知从哪儿听来的粗浅印象,我一直对乔伊斯怀有深刻的偏见。对大名鼎鼎的意识流、如雷贯耳的现代主义,从来都是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的,总觉得它们无外乎华而不实的文学实验,只是捉弄人的花纹和漩涡。直到我在课堂上看到《阿拉比》那篇小文——这就是乔伊斯!窘迫而敏感的人呵!他的东西总莫名其妙地勾起人的回忆。很神奇的小说,它不把你勾进它的故事里,相反,它拉你回溯你自己的世界——家中的木桌,小孩子的嬉闹,向晚的灯光,昨日和远方,那里民情淳

丁尼生 尤利西斯 Ulysses 中文翻译

丁尼生尤利西斯诗歌中文翻译2007-12-01 16:52 这太无谓——当一个闲散的君主,安居家中,在这嶙峋的岛国, 我与年老的妻子相匹,颁布着 不公的法律,治理野蛮的种族,——他们吃、睡、收藏,而不理解我。我不能停歇我的跋涉;我决心 饮尽生命之杯。我一生都在 体验巨大的痛苦、巨大的欢乐, 有时与爱我的伙伴一起,有时却 独自一个;不论在岸上或海上, 当带来雨季的毕宿星团催动 激流滚滚,扬起灰暗的海波。 我已经变成这样一个名字,—— 由于我如饥似渴地漂泊不止, 我已见识了许多民族的城 及其风气、习俗、枢密院、政府,而我在他们之中最负盛名; 在遥远而多风的特洛亚战场, 我曾陶醉于与敌手作战的欢欣。 我自己是我全部经历的一部分; 而全部经验,也只是一座拱门, 尚未游历的世界在门外闪光, 而随着我一步一步的前进, 它的边界也不断向后退让。 最单调最沉闷的是停留,是终止,是蒙尘生锈而不在使用中发亮! 难道说呼吸就能算是生活? 几次生命堆起来尚嫌太少, 何况我唯一的生命已馀年无多。 唯有从永恒的沉寂之中抢救 每个小时,让每个小时带来 一点新的收获。最可厌的是 把自己长期封存、贮藏起来, 让我灰色的灵魂徒然渴望 在人类思想最远的边界之外 追求知识,像追求沉没的星星。 这是我的儿子忒勒玛科斯, 我给他留下我的岛国和王杖, 他是我所爱的,他有胆有识, 能胜任这一工作;谨慎耐心地 教化粗野的民族,用温和的步骤

驯化他们,使他们善良而有用。 他是无可指责的,他虽年少, 在我离去后他会担起重任, 并对我家的佑护神表示崇敬。 他和我,将各做各的工作。 海港就在那边,船儿已经扬帆, 大海黑暗一片。我的水手们—— 与我同辛劳、同工作、同思想的人,对雷电和阳光永远同等欢迎, 并用自由的心与头颅来抗争,——你们和我都已老了,但老年 仍有老年的荣誉、老年的辛劳; 死亡终结一切,但在终点前 我们还能做一番崇高的事业, 使我们配称为与神斗争的人。 礁石上的灯标开始闪光了, 长昼将尽,月亮缓缓攀登, 大海用无数音响在周围呻唤。 来呀,朋友们,探寻更新的世界 现在尚不是为时过晚。开船吧! 坐成排,划破这喧哗的海浪, 我决心驶向太阳沉没的彼方, 超越西方星斗的浴场,至死 方止。也许深渊会把我们吞噬, 也许我们将到达琼岛乐土, 与老朋友阿喀琉斯会唔。 尽管已达到的多,未知的也多啊;虽然我们的力量已不如当初, 已远非昔日移天动地的雄姿, 但我们仍是我们,英雄的心 尽管被时间消磨,被命运削弱, 我们的意志坚强如故,坚持着 奋斗、探索、寻求,而不屈服。

从_尤利西斯_看乔伊斯对反犹主义的批判

第11卷第2期2006年4月 新 余 高 专 学 报J OURNA L O F X I NYU COLLEGE V o.l 11,NO.2 A pr .2006 23 从 尤利西斯!看乔伊斯 对反犹主义的批判 ?梁庆标 (南京大学 中文系,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面对欧洲长期盛行的反犹思潮,乔伊斯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在 尤利西斯!中不但批判了存在于爱尔兰人心中的这种狭隘的种族主义和地方主义思想,而且塑造了一位典型的犹太人形象--布卢姆,以此展现了自己开阔的视野与胸怀。 关键词:乔伊斯;反犹主义; 尤利西斯!;布卢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65(2006)02-0023-04 收稿日期:2005-10-29 作者简介:梁庆标(1978-),男,山东郓城人,博士生,主要从事20世纪西方文学、传记文学、比较文学研究。 目前国内对乔伊斯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他的艺术形式和美学风格的分析,较少从思想的角度进行把握和发掘,尤其对 尤利西斯!中犹太问题的表现及意义缺乏关注。而在国外#乔学?研究中,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本文就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 尤利西斯!中的犹太问题。 一、乔伊斯与欧洲反犹思潮 反犹主义在欧洲有着长远的历史和复杂的背景。至于其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宗教的原因。基督教一直是和犹太教相对立的,他们认为信奉犹太教而不是基督教就是渎神和异端,为此十九世纪在基督教学习的人都要接受如下教育: 1.犹太人应该对耶稣的被钉上十字架负责,他们是罪有应得。 2.犹太人的流亡是对他们把耶稣钉上十字架的惩罚。 3.耶稣预言了对犹太人的惩罚,他们依然要受到耶稣和上帝的诅咒,而耶路撒冷则是罪恶的中心。 4.犹太人还因为他们的物质主义倾向而拒绝了耶稣对他们的拯救。 5.犹太主义曾经是最好的宗教,但是随着耶稣的降生它就变得僵化了,该结束了。 6.犹太人不再是上帝的选民(Chosen Peop l e )了,他们已被基督教的子民取代。 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不能容忍异端存在的基督教就把矛头指向了这些犹太教徒。他们指控说犹太人有一种世界阴谋,就是要破坏基督教。他们还搬出了中世纪流行的传言,告诉人们犹太人在逾越节仪式中杀害基督教儿童,用他们的血举行仪式。在普遍信仰基督教的欧洲,这种宣传的影响之大自然可想而知了。 经济原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欧洲人普遍认为,犹太人重物质,贪财吝啬,不守信用,为了挣钱他们什么事情都可以干得出来。爱尔兰人格利菲思(Griffith)曾表达了对犹太商人的极度不满:#爱尔兰的犹太人在任何方面都是经济罪人,他自己不创造财富 他只是从别人那里攫取 他是最成功的外国货的销售者,他是不公平的竞争者,他曾经并且永远是外来人?。而且他们相信,一些犹太商人掌握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经济,他们的阴谋就是要制造骚乱,并推翻这些政府,夺取权力。所以他们害怕犹太人因此而控制他们的政治,而普通的工人和百姓则因为犹太商人对他们的剥削和压榨而心怀仇恨。 一些种族科学家则从一种伪科学的种族主义态度出发,把犹太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进行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犹太种族病理学?。他们认为犹太人是典型的#他者?,和其它种族有着一种超越阶级和文化的、根深蒂固的生物学上的差异。他们是不可同化的,印欧种族或雅利安人的后代具有超越他们的特性,因此他们就认为犹太人是劣等民族。于是这就成了欧洲各反犹国家驱逐和排挤犹太人的理论

名著精读

名著精读《飘》第三章第13节 时间:2010-06-21 17:53:34 来源:可可英语编辑:sunny 测测英语水平如何| 每天三分钟英语轻松学 [网页划词已开启]| 收藏 评论打印字号: 大| 中| 小挑生词: 请选择等级中考英语高考英语大学四级大学六级BEC 专业四级专业八级考研英语MBA英语雅思托福GRE Google提供的广告 免费下载《一周商务英语》 期待事业更上一层楼?让沟通更轻松。助你熟练掌握商务英语交流术。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8441193.html,/EF 第1 页:名著阅读 第2 页:词汇释义 第3 页:难句解析 “Never mix cards and whisky unless you were weaned on Irish poteen,” Gerald told Pork gravely the same evening, as Pork assisted him to bed. And the valet, who had begun to attempt a brogue out of admiration for his new master, made requisite answer in a combination of Geechee and County Meath that would have puzzled anyone except those two alone. “千万不要把玩牌和威士忌混为一谈,除非你早就戒酒了,"当天晚上波克服侍杰拉尔德上床睡觉时,杰拉尔德严肃地对他这样说,这位管家由于崇拜主人正开始在学习一种土腔,便用一种基希和米思郡的混合腔调作了必要的回答,当然这种腔调只有他们两个人理解,别人听来是莫名其妙的。 The muddy Flint River, running silently between walls of pine and water oak covered with tangled vines, wrapped about Gerald’s new land like a curving arm and embraced it on two sides. 浑浊的弗林特河在一排排松树和爬满藤萝的水橡树中间悄悄地流着,像一条弯屈的胳臂走过杰拉尔德的那片新地,从两侧环抱着它。 To Gerald, standing on the small knoll where the house had been, this tall barrier of green was as visible and pleasing an evidence of ownership as though it were a fence that he himself had built to mark his own. 杰拉尔德站在那个原来有的房子的小小圆丘上,对他来说,这道高高的绿色屏障既是他的所有权的一个看得见的可喜的证明,又好像是他亲手建造用来作为私有标志的一道篱笆。 第1 页:名著阅读 第2 页:词汇释义 第3 页:难句解析 1. mix v. 混合,掺入 You can't mix oil with water.

从“尤利西斯”形象的变异看西方人文观的形塑与嬗变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6, 4(1), 1-6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8441193.html,/journal/wls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8441193.html,/10.12677/wls.2016.41001 The Formation and Variation of Western Humanism as See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lysses’ Images Jie Lu1,2 1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2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olleg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Mar. 1st 2016; accepted: Mar. 14th, 2016; published: Mar. 21st,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8441193.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ough many western writers have shaped the legendry character of “Ulysses”, the images of “Ulysses” vary in different western works in different times. In Homer’s Odyssey “Ulysses” is the initial establisher of secular humanism; in Virgil’s Aeneid he is the awakened one with rational sense; in Dante’s The Divine Comedy he is the defender of individualism against theocracy; in Ten-nyson’s poem Ulysses, he is a pioneer of capitalist civilization; while in James Joyce’s Ulysses, under the guise of Bloom, this modern Ulysses is a lonely spiritual tramp in the faith-lost western capi-talist civilization. By studying the mol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Ulysses’ image chronically, which is meaningful and unavoidable for study on wester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e essay casts light on the succession and revolution of western humanism in several significant cultural transitions and turns. Keywords Ulysses, Image Transformation, Humanism 从“尤利西斯”形象的变异看西方人文观的形塑与嬗变 卢婕1,2

阅读知识:文学名著阅读批注

阅读知识:文学名著阅读批注 :文学名著阅读的时候是需要技巧的,这篇《文学名著阅读批注》能够帮助到大家,快来欣赏下吧! 文学名著阅读批注 批注是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是精读文章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春季就要开班了,汪老师为了培养同学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所上的每个班都在有针对性地阅读文学名著,且严格要求同学们要会作阅读批注,每节课我会亲自检查落实各位同学的批注阅读情况,希望所有家长知晓并给予支持。 我下面把我有关实践批注形式阅读文学名著的初衷和意见阐述如下,但愿能让大家更进一步理解我的教学动机和意义。 一.做批注的方法 1. 赏析语言特色,如修辞生动、动词准确、修饰语精当、哲理深刻。在读书时,发现优美语句、典范引文、重要段落、新颖说法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批注上“注意!”、“重要!”、“用心记住!” 2. 评点人物:根据文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人物性格,品质进行定向点评,作出合理的评述,例如读《三国演义》读到吕布杀他义父,可在书旁边点评:“吕布见利忘义”。

3.批语:读书时,会有各种思想、见解、疑问产生,这些内容可随手写在空白处。 4.内容总结:边看边思考,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以及中心思想,准确把握文章脉络。 二.做批注的位置 可以是“眉批”、“首批”(批在书头上),也可以是“旁批”、“侧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还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也可以在句子的下面用直线或者符号去画标记,例如,人名,地名,陌生字词等。 三.做批注的好处 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想吸收书中的精华,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最好要会作阅读批注,批注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以帮助自己理解原文,进行深入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阅读时,不思考还不如不看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大量阅读的同时,几十年读书不辍,动笔不断,边读边批注,最终一部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 在如今这个阅读普遍讲究贪多,贪快的时代,有很多同学只读而不想,书读的多,却沦为书本的奴隶,没有什么思想,或者走马看花的阅读,所获甚微。 作者:汪亮老师

尤利西斯读后感

都柏林的“河流” --------《尤利西斯》感 从某种角度说,乔伊斯一生都生活在都柏林。 反复读了很多次,才敢动手写本书的读后感。即使如此,下笔也是如此的困难,但是又无法放下,每一本意识流的小说对我来说都是不折不扣的精神毒品,更别提这本乔大师傲娇的著作。 明白的人其乐无穷,不明白的人只会觉得是天方夜谭。就像博尔赫斯对《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评论“没有生气的同形异义文字游戏的编织物”,《尤利西斯》虽然比不上那本天书,不过也耗费了萧乾4年光阴,四年苦译。 洋洋洒洒上百万字,都柏林的十八个小时。 乔伊斯无法改变爱尔兰堕落的现实,只得逃离,三十年来在世界各地流浪,郁郁而终。他书写的是自己的历史,是都柏林的历史,更是人类的历史。“正因为从古到今几乎全部的人都是一样的凡夫俗子,无法脱离世俗的这些磨难,才有了奥德赛与布卢姆的共同之处,历史才拥有了连贯性。”这句话我是十分的赞同的。 国家堕落,青年陷入的迷茫,就像奥德赛的苦旅,没有人能够从心灵上找到支撑,十八个小时正是这样的缩影。尤利西斯里那位暗指奥德赛的犹太人布卢姆,就是如此。他并不麻木,但是为了最最庸俗的基本生活保障,他必须装出平静的样子来,对妻子婚外的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朋友的葬礼上,他看见形形色色的人,也看见自己真实的内心。死亡,是迷茫的人生最好的终点,许多东西明朗起来,但是已经不再需要死去的人操心了。一切光荣也好耻辱也罢,真也好假也罢,都留给了后人去评说和判断。不过乔伊斯毕竟不是巴尔扎克,《尤利西斯》也无法带给我们《人间喜剧》那样的直观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认识巴黎,但是看不透都柏林。乔伊斯通过他的文笔,将都柏林那宏大的历史浓缩成了一处远景,我们就想通过西洋镜去观看它,去观看都柏林中小人物的嬉笑怒骂,我们看的是热闹,也是在热闹中看历史。 但是乔伊斯并没有把《尤利西斯》变成平庸的流水账,他的《尤利西斯》包含了三十多种语言和无数密密麻麻的文学、宗教、政治、历史的意象,再加上意识流的手法,无疑增加的让这本书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那突然冒出来的看似无关的短语和字眼,正如河流中的水滴一样,蕴藏着书中的生机。 与这本书结缘,与乔大师结缘,正是因为对意识流文学的兴趣。说句老实话,我很有耐心地,把那本《尤利西斯》,每个字都看了,但从头到尾,一点印象没留下来。读完一部书,却什么都想不起,只有一个可能:我当时压根一点也不懂得它。相比于《追忆似水流年》,这本书难度更高。看荣格写的书评,一路看一路笑,这篇书评好长,不过我算是读懂了。看过这篇书评,我似乎明白了那些荒诞的现代画和先锋艺术。这真没想到,心理学家竟然比作家好懂。也许这也正常,就像读荣格的《心理学与文学》或者弗洛伊德的《艺术、文学和心理学》一样,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待文学与艺术,确实有不一样的感觉。所以我摘了一点书评以作参考:摘抄如下—— 《尤利西斯》洋洋洒洒,多达735页,它如同一条蜿蜒735天的时间之河汇入一个人的乏味的一天之中,这便是与之没有任何关联的都柏林的1904年6月16日——完完全全没有发生任何事。它于虚无中诞生又在虚无中消亡,这或许是枯燥的、冗繁的、繁杂的、斯特林

初中文学名著阅读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docx

精品文档 初中必读名著知识竞赛试题 班姓名分数 前言: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 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填空:( 40 分) 1、《的教育》原名,是(国)作家德· 米契斯九至 十三的孩子作的一部小。它采用的形式,述一个叫的小男孩成的故事。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所,字里行 洋溢着祖国、父母、、朋友的真的,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4 分)2、冰心在印度人泰戈《集》的影响下,写成了 和。用她的,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它 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 ; ;三是。(5 分) 3、“人最宝的西是生命。生命于我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当 度:当他回首往事的候,他不因虚度年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而羞 愧——,在死的候,他能:‘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 世界最壮的事——人的解放而斗争。’” 段出自(国)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的主人公 是一个无英雄形象,他的就是取材于作者的身 。( 3 分) 4、凡的三部曲的第二部是,他的小由于具有科学依据而 令人信服,因而不但能激人科学的趣,而且更能启人的思考,使他大胆地幻想未来的景。因此,凡被公是“ ”。( 2 分) 5、祥子是代作家自己最忠的小中的主人公。作者在部小中造性地运用了北京市民的,“把平凡的 得生有力” ,通俗相互的文字又增添了“ 切、新、恰当、活的味儿” , 使人一就能感受到小的民族格和地方特色。( 3 分) 6、某院前出一海,上写“豹子刊金印后,野猪林伏洒家前”。据此,可猜与《水》中和两位英雄有关。(填写 人名 )(2 分) 7、“ 江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 夕阳??” 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________ ___》的开篇。其作者是 (2 分) 8、“花花天,消香断有怜???一朝春尽老,花落人亡两 不知!” 首出自《楼梦》中人物之手。( 1 分)

丁尼生英文简介和尤利西斯扥翻译Ulysses

Alfred Tennyson, (6 August 1809 – 6 October 1892), much better known as "Alfred, Lord Tennyson," was Poet Laureate of the United Kingdom during much of Queen Victoria's reign and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oet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ennyson, Brow ning and Arnold are generally called “The Big Three” of Victorian poets. Among them, Tennyson was the most popular and gained the title of “poet of the people”. His reputation remained high until his death, declin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nd its rightly very high today. Tennyson was born in Somersby, Lincolnshire, a rector's son and fourth of 12 children. He derived from a middle-class line of Tennyson, but also had a noble and royal ancestry. Tennyson and two of his elder brothers were writing poetry in their teens, and a collection of poems by all three were published locally when Alfred was only 17. He entered 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 in 1827, where he joined a secret society called the Cambridge Apostles. At Cambridge Tennyson met Arthur Henry Hallam, who became his closest friend. His first publication was a collection of "his boyish rhymes and those of his elder brother Charles" entitled Poems by Two Brothers published in 1827. In 1829 he was awarded the Chancellor's Gold Medal at Cambridge for one of his first pieces, "Timbuctoo". He published his first solo collection of poems, Poems Chiefly Lyrical in 1830. Although decried by some critics as overly sentimental, his verse soon proved popular and brought Tennyson to the attention of well-known writers of the day Return to Lincolnshire and second publication In the spring of 1831, Tennyson's father died, requiring him to leave Cambridge before taking his degree. He returned to the rectory, where he was permitted to live for another six years, and shared responsibility for his widowed mother and the family. Arthur Hallam came to stay with his family during the summer and became engaged to Tennyson's sister. In 1833 Tennyson published his second book of poetry, which included his well-known poem, "The Lady of Shalott". The volume met heavy criticism, which so discouraged Tennyson that he did not publish again for ten years, although he did continue to write. That same year, Hallam died suddenly and unexpectedly after suffering a cerebral haemorrhage while on vacation in Vienna. Hallam's sudden and unexpected death in 1833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ennyson, and inspired several masterpieces. After an unwise investment in business ,Tennyson then moved to London. Third publication In 1842 while living modestly in London, Tennyson published two volumes of Poems, of which the first included works already published and the second was made up almost entirely of new poems. They met with immediate success. It was in 1850 that Tennyson reached the pinnacle of

论乔伊斯《尤利西斯》艺术特色

论《尤利西斯》的艺术特色 赵春鹤 【摘要】: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从构思到写作完成历经18年,他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广泛的新颖的探索,成为西方现代小说中最具有实验性影响最大的杰作之一。本文研究的是这部小说的神话模式框架和荷马史诗《奥德修斯》部分内容一一对应,以及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詹姆斯·乔伊斯布卢姆神话模式荷马史诗《奥德修斯》意识流手法 正文:詹姆斯·乔伊斯作为爱尔兰杰出作家,同时也成为了英国现代派文学的创始人,本世纪最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尤利西斯》以它独特的方式进入文坛,1922年第一次出版,随即而来的是一张禁令,两次对簿公堂,被禁出版竟长达11年,正式出版后,又以天书而闻名,但是仍有许多读者不解其意,在西方文坛上引起重大反响,就是这样的作品不仅在小说的神话模式,它套用了荷马史诗《奥德修斯》的框架【1】而且也使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手法,最后被读者铭记于心。 一神话模式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创作一改传统小说的创作方法,为现代主义小说创作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将这部作品中的每个时间段在荷马史诗《奥德修斯》中都有相应的故事情节,乔伊斯将他们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具有神话模式的鸿篇巨著。 在荷马史诗《奥德修斯》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奥德修斯的船队在靠近赛克罗卜斯岛时,被食肉巨人波利非玛斯堵在一个岩洞中。奥德修斯和同伴们本来想乘

巨人睡觉时杀死他,但考虑到无人能搬开堵在大门的石头,就放弃了这个计划。第二天,奥德修斯与同伴们用酒灌醉巨人之后,用火棒烧瞎了巨人的眼睛,巨人大发雷霆,说不放他们出去。可是巨人每天必须放羊出洞吃草,巨人站在洞口用手抚摩走出的羊子,以防奥德修斯等人乘虚逃路。奥德修斯等人把每三只羊系成一排,羊肚下面系一个人,这样他们逃出了险境。瞎眼的波利非玛斯发现他们逃跑后,在岸边向船队投掷巨石,幸好没能击中,奥德修斯等人得以脱身。【2】《尤利西斯》的第十二章:“下午五点钟,布卢姆在一个酒店中身不由己地卷入一场关于犹太人的争辨中。这时,布鲁姆来到这个酒店中与一个朋友会面,一群酒客下在醉熏熏地大谈政治和暴力,其中有个民族主义者表示出对犹太族极为不满的情绪,煽动起其他人的反犹情绪。布鲁姆对这种无理的言词愤慨至极。他认为,爱尔兰人和犹太人一样都是弱小民族,都在受他人欺负和侮辱,他们之间应该团结起来,而不是单纯地反对某一方。基于这种看法,他挺身而出,决心捍卫犹太人的尊严。那位民族主义“市民”乘着几分酒意与他斗起嘴来。布卢姆冷静地应战,最后那位市民边嚷着边拣起一只瓶干桶,朝着正要驱车而布鲁姆狠狠地掷去,幸好他逃得快,没有被击中。”【3】在这一章里,那些对犹太人充满敌意的爱尔兰酒客被比作赛克罗卜斯岛上的食肉巨人,而那位大声喧哗的民族主义“市民”则是巨人玻利非玛斯的化身。他的所作所为——拣起瓶干桶朝布卢姆砸去,幸未砸中,与巨人玻利非玛斯捡起巨石向奥德修斯掷去,幸未掷中,简直是同出一辙。就是这样的紧密联系,一改原有的小说模式,大量创新,结合着历史巨著,改变思维,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同时大量的意识流手法的应用,也使读者叹为观止。 二意识流技法

丁尼生和尤利西斯

丁尼生和尤利西斯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诗人简介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国时代最受欢迎及最具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准确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看法及兴趣,这是任何时代的英国诗人都无法比拟的。代表作品为组诗《悼念》。 早期生涯 丁尼生出生于的索姆斯比,在12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4。他的父亲是村庄教区牧师。年轻的丁尼生曾在父亲的图书馆里阅读大量书籍,并在8岁时开始写诗。1827年,和他的兄弟及出版了《两兄弟诗集》,其实这部着作包括了三兄弟的作品。阿尔弗雷德的诗歌趋于平淡,只是单纯模仿偶像拜伦的作品。 1828年丁尼生进入了着名的。1829年他的诗歌《廷巴克图》赢得了校长金牌。他成为一个学生团体“使徒(theApostles)”中的一员,并在这些同伴的鼓舞下于1830年出版了《抒情诗集》。一些评论家喜爱这本书中的《马里亚纳》和其它几首诗歌,但总的说来是持负面评价较多。 1831年丁尼生的父亲去世,丁尼生未取得学位就离开了剑桥大学。第二年他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名为《诗歌》,但并未被广泛接受。随笔作家亚瑟·亨利·哈兰姆是丁尼生最亲密的朋友,也是他姐姐的未婚夫于1833年去逝。在痛失密友及作品受到恶评的双重打击之下,丁尼生近10年内未再出版作品。

《诗歌》(两卷本,1842年),赢得了评论家及公众的热烈欢迎。最好的诗歌包括《拍岸曲》(受贺莱姆之死启发而创作)、《亚瑟王之死》及《洛克斯利大厅》。丁尼生的长诗《公主》(1847年)与妇女权益有关,并试图证明女人最大的成就就是幸福的婚姻。(吉尔伯托和苏利文将诗歌改编为滑稽剧《艾达公主》。)丁尼生一些最好的抒情无韵诗篇就来自于以“泪水,空虚的泪水”开篇的那首诗《公主》。后来的版本又加入《轻轻地,柔和地》以及其它几首歌。 晚期生涯 1850年丁尼生的生活发生了三件大事。《悼念》终于付梓,自哈兰姆去世以来,丁尼生一直在创作这部作品。它包括131首短诗,外加一篇序言及后记,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挽歌之一,也是丁尼生最能经受时间考验的作品。 6月丁尼生娶了艾米莉·塞尔武德(EmilySellwood),同年11月丁尼生继威廉·华兹华斯之后,成为。 丁尼生作为的首部正式作品,是庄严郑重但有点拘谨的《悼惠灵顿公爵之死》(1852年)。1854年创作了《轻骑兵进击》,以纪念英国骑兵在克里米亚战争巴拉克拉瓦战役(Balaklava)中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莫德》,是1855年出版的一部长篇独白诗剧,评论家对此颇有微辞。 1853年以后,丁尼生多数时间生活在自己位于法令福德(Farringford)的庄园中,有时会住在自己1868年建在阿尔沃的一所房子里。《莫德》遭到冷遇之后,丁尼生把自己封闭在法令福德,着手

乔伊斯_尤利西斯_的互文性叙事艺术

第26卷第5期2007年10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an zhou Jiaotong Un 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 ol.26N o.5 Oct.2007 文章编号:1001-4373(2007)05-0005-03 乔伊斯5尤利西斯6的互文性叙事艺术 陆双祖 (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5尤利西斯6是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小说,代表了现代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几乎是乔伊斯尝试小说新潮艺术和尖端技巧的实验场。本文试结合/互文性0文本理论,对5尤利西斯6的叙事艺术进行阐释,认为乔伊斯在创作5尤利西斯6时所采取的主要叙事策略是互文性策略,即对西方文学传统的创造性吸收和改编,这也是5尤利西斯6产生广泛的象征意义并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乔伊斯;5尤利西斯6;互文性;叙事艺术 中图分类号:I109.5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乔伊斯的5尤利西斯6代表了现代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是英语小说史上迄今为止最富于革新精神的一部小说。诗人艾略特认为:/5尤利西斯6是对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反映,是一部人人都从中得到启示而又无法回避的作品。0[1]/在现代小说的发展中,5尤利西斯6的主导作用在于证实了文学观念的深刻变化。0/在所有英语作家中,乔伊斯似乎最出色地代表了对-未知的艺术.领域进行的现代性的、反抗性的和离经叛道的探索的神话0。[1]它不仅以全新的艺术来描绘生活,而且为20世纪西方小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杰出的范例。因此,对于其艺术成就的研究一直是热点和难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大多研究都侧重于小说的意识流手法、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和技巧的研究,而从总体上对作品叙事艺术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试结合后现代文论中的/互文性0文本理论对5尤利西斯6的叙事艺术进行阐释,认为乔伊斯在创作5尤利西斯6时所采取的主要书写策略是互文性策略,即对西方文学传统的创造性吸收和改编。这是5尤利西斯6产生广泛的象征意义,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并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5尤利西斯6叙事的互文性 互文性(inter textuality)又译作/文本间性0,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0特性。作为当代西方后现代文本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最早是由朱丽娅#克里斯蒂瓦提出的。克里斯蒂瓦指出:/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语的马赛克镶嵌而成的,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改编。0[2]在她看来,任何文本都是由它之前的文本遗迹和记忆构成的,其外观都是由马赛克式的引文镶嵌而成的图案,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其后,罗兰#巴特、德里达以及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等思想家进一步发展丰富了这一概念。在巴特看来:/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他文本。0[2]德里达则把文本看作是/编织品0,提出了/延异0和/踪迹0等重要术语。而布卢姆也指出:不存在文本,只有文本之间的关系。因此,互文性理论注重文本间的相互指涉,突出地强调单个文本的意义产生于其与其他文本的关系,产生于和其他文本的相互交织作用之中,强调在文学研究中把单个文本置于文学传统和大的文化语境中来进行观照。这无疑为我们研究5尤利西斯6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 从互文性的视角审视5尤利西斯6,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互文性是乔伊斯创作5尤利西斯6的基本叙事策略,5尤利西斯6中的互文性几乎囊括了欧洲几千年的文明史和文学作品。5奥德赛6、5神曲6、5圣经6、莎士比亚戏剧、5失乐园6、狄更斯等,以及同时代作家王尔德、萧伯纳、叶芝等等,甚至乔伊斯自己的作品,都被他一网打尽,作为了拼嵌文本的马赛克。通过互文性策略,欧洲古代灿烂的文明同现代西方文化形成了对话,小说文本的意义就产生于这种不同文本的相互交织的关系之中。总体而言,5尤利西斯6叙事的互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5尤利西斯6最显著的互文性特征表现为: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上同古典史诗5奥德赛6所形成的互文性对照。乔伊斯以古希腊神话为建构小说文本的基石,赋予了5尤利西斯6神话的特征,给小说带来某种内聚力和统一性,充分表现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巧妙结合和有机统一。5尤利西斯6的书名就直接取自5奥德赛6主人公奥德修斯的拉丁文名字;在情节结构上还为这么一部反映现代人的现代小说精心设计了一个神话模式,套用了荷马史诗5奥德赛6的框架。小说分为三部分十八章,作者最初为它们拟订的标题分别是/忒勒玛基亚0、/尤利西斯的漂泊0和/回家0,这和5奥德赛6的总体情节结构几乎一一对应,详尽而又生动地叙述了1904年6月16日从早上8点到次日2点40分约19个小时内都柏林三位普通市民的生活经历和精神感受。其中第一部分对应 *收稿日期:2007-05-10 作者简介:陆双祖(1969-)男,甘肃武威人,讲师,硕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