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学习笔记

中医外科学学习笔记
中医外科学学习笔记

中医外科学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

疮疡

疮疡的致病因素分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等)两大类。外邪引发的疮疡,尤以热毒、火毒表现为最常见。疮疡外治法可根据疮疡的初期、中期、后期分别辨证施治。初期宜箍毒消肿,阳证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油膏。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等的选择。如颜面疔疮忌早期切开,而蛇头疔应及早切开;如手指疔宜从侧方切开以免影响屈伸功能等。

一、疖(清热解毒为主,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减。

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

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迫止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而愈合。

二、

疔疮(清热解毒)

内治以清热解毒为**,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如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

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尽可能循经直开。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指掌面正中切开;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者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注意不要因手背肿胀较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甲下溃空者需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扎。

2、红丝疔

①若红丝细的宜用砭镰法,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破处均盖贴太乙膏掺红灵丹。

②初期可外敷金黄膏、玉露散,若结块成脓则宜切开排脓,外敷红油膏;脓尽改用生肌散、**膏收口。

三、痈(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1)内治

①火毒凝结证: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加减。

②热胜肉腐证: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③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

①初起用金黄膏或金黄散。

②成脓宜切开排脓,以得脓为度。

③溃后先用药线蘸八二丹插入疮口,三五日后改用九一丹,外盖金黄膏或玉露膏。待肿势消退十之八九时,改用红油膏盖贴。脓腐已尽,见出透明浅色黏液者,宜生肌收敛,改

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生肌**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④有袋脓者,可先用垫棉法加压包扎,如无效可扩创引流。

颈痈

1、内治: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银翘散

四、有头疽

①火毒凝结证: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②湿热壅滞证: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加减。

③阴虚火炽证: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加减。

④气虚毒滞证: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外治

①初起未溃属火毒凝结证或湿热壅滞证,用金黄膏或千捶膏外敷;阴虚火炽证或气虚毒滞证用冲和膏外敷。

②酿脓期以八二丹掺疮口,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者,改用七三丹,外敷金黄膏。待脓腐大部脱落,疮面渐洁,改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若疮肿有明显波动感,可采用手术扩创排毒,作“+”或“++”字形切开。

③收口期外敷**膏

(3)其他疗法

①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必要时可用胰岛素制剂以达到快速控制血糖的目的。

②可根据病情及脓液培养的结果选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五、丹毒(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①风热毒蕴证:疏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加减。

②肝脾湿火证: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

③湿热毒蕴证:利湿清热解毒。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④胎火蕴毒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2)外治

①外敷法:用玉露散或金黄散。

②砭镰法

六、瘰疬

①气滞痰凝证: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加减。

②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

③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加减。

七、褥疮

(1)内治

①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加减。

②蕴毒腐溃证: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③气血两虚证: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

①初起外擦红灵酒或红花酊,或外撤滑石粉后局部按摩。或用红外线灯、频谱仪照射,每天2次。

②溃烂后尽可能剪除坏死组织,腐烂处可用九一丹或红油膏纱布外敷。

③疮口脓腐脱净,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

八、窦道

①腐蚀法:五五丹或千金散蚀管拔毒,红油膏或太乙膏盖贴。如有丝线、死骨等异物应及时取出。

②冲洗法。

③灌注法。可注入生肌收口药油,促进窦道愈合

④扩创法。

⑤垫棉法。

第二单元

乳腺疾病:

一、

乳痈

1、内治:

乳痈治疗当以消为贵。郁滞者以通为主,成脓者以彻底排脓为要。

①气滞热壅证: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加减。

②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加味。

③正虚毒恋证: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加减。

二、

乳漏

(1)内治

①余毒未清证

方药:银花甘草汤加减

②正虚毒恋证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③阴虚痰热证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

(2)外治法

①腐蚀法:先用提脓祛腐药,如八二丹或七三丹药捻。外敷红油膏。脓尽后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

②垫棉法:适用于疮口漏乳不止和**部漏脓腐脱尽后,以促进疮口愈合。

③切开疗法:适用于浅层漏管及腐蚀法失败者。乳晕部乳漏手术的关键是切开通向乳头孔的漏管或扩张的乳腺导管。切开后创面用药同腐蚀法。

④挂线疗法:适用于深层漏管,常配合切开疗法。

三、乳癖(止痛与消块是治疗本病之要点。)

①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加减。

②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外治:温阳活血、化痰软坚。阳和解凝膏

四、乳核(对单发纤维腺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宜)

①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加减。

②血瘀痰凝证: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五、乳岩

①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

②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

③正虚毒炽证:调补气血,清热解毒。八珍汤加减。

④气血两亏证:补益气血,宁心安神。人参养荣汤加味。

⑤脾虚胃弱证:健脾和胃。参苓白术散或理中汤加减。

第三单元

一、

气瘿

内治:

疏肝解郁,化痰软坚。四海舒郁丸加减

二、

肉瘿

①气滞痰凝证:理气解郁,化痰软坚。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②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软坚散结。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三、

瘿痈

①风热痰凝证:疏风清热化痰。牛蒡解肌汤加减。

②气滞痰凝证: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柴胡舒肝汤加减。

第四单元、瘤、岩

一、失荣

①气郁痰结证:理气解郁,化痰散结。化痰开郁方。

②阴毒结聚证:温阳散寒,化痰散结。阳和汤加减。

③瘀毒化热证:清热解毒,化痰散瘀。五味消毒饮合化坚二陈丸加减。

④气血两亏证:补益气血,解毒化瘀。八珍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二、肾岩(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

(1)内治

①湿浊瘀结证:利湿化浊,解毒化瘀。三妙丸合散肿溃坚汤加减。

②火毒炽盛证:清热泄火,解毒消肿。龙胆泻肝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③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清热解毒。知柏地黄丸合大补阴丸加减。

(2)外治法

①岩肿溃烂不洁,用五五丹或千金散撒于疮面,或用红灵丹油膏外敷,每日1~2次更换,腐蚀至癌肿平复后,改用九一丹。如创面渗血可掺海浮散,外敷生肌玉红膏。创面清洁后改用红油膏或**膏。

②皮癌净外敷,每日1次或隔日1次。

③氟尿嘧啶软膏外搽患部,每日2次。

第五单元

皮肤病性病:

一、

热疮(清热解毒养阴为主要治法。初发以清热解毒治之;反复发作者扶正祛邪并治。)

二、蛇串疮(初期以清热利湿为主;后期以活血通络止痛为主;体虚者,以扶正祛邪与通络止痛并用。)

①肝经郁热证:清泄肝火,解毒止痛。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解毒消肿。除湿胃苓汤加减。

③气滞血瘀证:理气活廊,通络止痛。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三、疣(热解毒散结为主要治法。)

1、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的治疗:各种疣均可选用木贼草、板蓝根、马齿苋、香附、苦参、白鲜皮、薏苡仁等中药煎汤趁热洗涤患处,每天2~3次,可使部分皮疹脱落。

2、传染性软疣用消毒针头挑破患处,挤尽白色乳酪样物,再用碘酒或浓石炭酸溶液点患处。若损害较多,应分批治疗,注意保护周围皮肤。

四、癣(本病以杀虫止痒为主要治法)

(1)内治

①风湿毒聚证: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消风散加减。

②湿热下注证:清热化湿,解毒消肿。湿重于热者用萆薢渗湿汤;湿热兼瘀者用五神汤;湿热并重者用龙胆泻肝汤。

(2)外治

灰指甲:每日以小刀刮除病甲变脆部分,然后用棉花蘸2号癣药水或3%冰醋酸浸涂。或鹅掌风浸泡方浸泡;白凤仙花捣烂敷病甲上;或采用拔甲方法。

五、

疥疮

疥疮以外治杀虫为主。硫黄为治疗疥疮的特效药,目前临床常用5%~20%的硫黄软膏。在浓度方面,小儿用5%~10%,**用10%~15%,若患病时间长,可用20%,但浓度不宜过高。

预防:接触疥疮患者后用肥皂水洗手。患者所用衣服、被褥、毛巾等均需煮沸消毒,或在阳光下充分曝晒,以便杀灭疥虫及虫卵。

六、湿疮(清热利湿止痒为主要治法。急性者以清热利湿为主;慢性者以养血润肤为主。)

①湿热蕴肤证: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②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解毒止痒。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③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止痒。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

④血虚风燥证: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

婴儿湿疮

(1)胎火湿热证:凉血清火,利湿止痒。消风导赤汤加减。

(2)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小儿化湿汤加土茯苓、鱼腥草。

七、

接触性皮炎

(1)风热蕴肤证: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加减。

(2)湿热毒蕴证:清热祛湿,凉血解毒。龙胆泻肝汤合化斑解毒汤加减。

(3)血虚风燥证: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当归饮子合消风散加减。

八、药物性皮炎(停用一切可疑药物,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重症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1、湿毒蕴肤证:清热利湿,解毒止痒。萆薢渗湿汤加减。

2、热毒入营证:清热凉血,解毒护阴。清营汤加减。

3、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清热。增液汤合益胃汤加减。

九、瘾疹

①风寒束表证:疏风散寒止痒。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

②风热犯表证: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加减。

③胃肠湿热证:疏风解表,通腑泄热。防风通圣散加减。

④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当归饮子加减。

十、牛皮癣(疏风清热、养血润燥为治则)

①肝郁化火证:疏肝理气,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风湿蕴肤证:祛风利湿,清热止痒。消风散加减。

③血虚风燥证:养血润燥,熄风止痒。当归饮子加减。

十一、白庀

①血热内蕴证:清热凉血,解毒消斑。犀角地黄汤加减。

②血虚风燥证:养血滋阴,润肤熄风。当归饮子加减。

③气血瘀滞证:活血化瘀,解毒通络。桃红四物汤加减。

④湿毒蕴阻证:清利湿热,解毒通络。萆薢渗湿汤加减。

⑤火毒炽盛证: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瘟败毒饮加减。

十二、

粉刺

①肺经风热证:疏风清肺。枇杷清肺饮加减。

②肠胃湿热证:清热除湿解毒。茵陈蒿汤加减。

③痰湿瘀滞证:除湿化痰,活血散结。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十三、酒齄鼻(清泄肺胃、理气活血为主。)

1、肺胃热盛证多见于红斑型,治以清泄肺胃积热,用枇杷清肺饮加减;

2、热毒蕴肤证多见于丘疹脓疱型,治以清热解毒凉血,用黄连解毒汤合凉血四物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多见于鼻赘型,治以活血化瘀散结,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十四、红蝴蝶疮

①热毒炽盛证:清热凉血,化斑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大补阴丸、清骨散加减。

③脾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健脾利水。附桂八味丸合真武汤加减。

⑤脾虚肝旺证:健脾清肝。四君子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

⑥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十五、淋病

①湿热毒蕴证(急性淋病):清热利湿,解毒化浊。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阴虚毒恋证(慢性淋病):滋阴降火,利湿祛浊。知柏地黄丸加减。

十六、梅毒

①肝经湿热证:清热利湿,解毒驱梅。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血热蕴毒证:凉血解毒,泻热散瘀。清营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③毒结筋骨证:活血解毒,通络止痛。五虎汤加减。

④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填髓熄风。地黄饮子加减。

⑤心肾亏虚证:养心补肾,祛瘀通阳。苓桂术甘汤加减。

梅毒的其他治疗:青霉素

十七、艾滋病

①肺胃受邪证:宣肺祛风,清热解毒。银翘散加减。

②肺肾阴虚证:滋补肺肾,解毒化痰。百合固金汤合瓜蒌贝母汤加减。

③脾胃虚弱证:挟正祛邪,培补脾胃。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④脾肾亏虚证:温补脾胃,益气回阳。肾气丸含四神丸加减。

⑤气虚血瘀证:补气化瘀,活血清热。补阳还五汤、犀角地黄汤合消瘰丸加减。

⑥窍闭痰蒙证:清热化痰,开窍通闭。安富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第六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

一、

(1)内治(多适用于Ⅰ、Ⅱ度内痔,或内痔嵌顿有继发感染,或年老体弱,或内痔兼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不宜手术治疗者。)

①风热肠燥证: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加减。

②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加减。

③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止痛如神汤加减。

④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加减。

(2)外治:适用于各期内痔及内痔嵌顿肿痛等。

①熏洗法。②外敷法。③塞药法。④枯痔法。

(3)其他疗法

①插药疗法(枯痔钉疗法)。②注射法。③结扎疗法:a.贯穿结扎法。b.胶圈套扎法

二、息肉痔

1、注射疗法:适用于小儿无蒂息肉。

2、结扎法;适用于低位带蒂息肉。

3、电烙法:适用于较高位的小息肉。

三、肛痈

(1)内治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火毒炽盛证:清热解毒透脓。透脓散加减。

③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祛湿解毒。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

(2)外治

①初起: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外敷,位置深隐者可用金黄散调糊灌肠;虚证用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

②成脓:宜早期切开引流,并根据脓肿部位深浅和病情缓急选择手术方法。

③溃后:用九一丹纱条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纱条。日久成瘘者按肛漏处理。

(3)手术方法

①脓肿一次切开法:适用于浅部脓肿。

②一次切开挂线法:适用于高位脓肿及马蹄形脓肿等。

③分次手术:适用于体质虚弱或不愿住院治疗的深部脓肿患者。

四、肛裂

(1)内治

①血热肠燥证:清热润肠通便。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

②阴虚津亏证:养阴清热润肠。润肠汤。

③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润肠通便。六磨汤加减。

(2)外治

①早期肛裂:可用生肌玉红膏蘸生肌散涂于裂口。

②陈旧性肛裂:可用七三丹或枯痔散等腐蚀药搽于裂口,2~3天腐脱后改用生肌**膏、生肌散收口。也可选用封闭疗法。

第七单元泌尿系统

《证治汇补》曰:“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在肾。”前阴各部与脏腑相关,《外科真诠》是这样划分的:玉茎(阴茎)属肝;马口(尿道)属小肠;阴囊属肝;肾子(附睾、睾丸)属肾;子系(精索)属肝。

一、子痈

急性子痈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可配合使用抗生素;慢性子痈多应用中医药治疗。

①内治

1、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枸橘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2、气滞痰凝证: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橘核丸加减。

②外治

急性子痈:未成脓者可用金黄散或玉露散水调匀,冷敷。病灶有波动感,穿刺有脓者,应及时切开引流。脓稠、腐肉较多时,可选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液已净时外用生肌**膏。

慢性子痈:葱归溻肿汤坐浴,或冲和膏外敷。

二、尿结石

结石横径小于1cm,且表面光滑,无肾功能损害者,可采用中药排石;对于较大结石可先行体外震波碎石,再配合中药治疗。初起宜宣通清利,日久则配合补肾活血、行气导滞之剂。

①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三金排石汤加减。

②气血瘀滞证:理气活血,通淋排石。金铃子散合石韦散加减。

③肾气不足证:补肾益气,通淋排石。济生肾气丸加减。

三、男性不育

精液常规分析WH0规定标准为:2ml≤精液量<7ml,液化时间<60分钟,黏液丝长度<2cm,pH值7.2~7.8,精子密度≥20×106/ml,精子总计数≥40×106,成活率≥70%,A级精子(快速直线前进)≥25%,或A级精子+B级精子(缓慢直线前进)>50%,正常形态精子≥50%,白细胞<1×106/ml。

①肾阳虚衰证:温补肾阳,益肾填精。金匮肾气丸合五子衍宗丸或羊睾丸汤加减。

②肾阴不足证:滋补肾阴,益精养血。左归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

③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温肾益精。柴胡疏肝散合五子衍宗丸加减。

④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

⑤气血两虚证:补益气血。十全大补汤加减。

四、慢性前列腺炎[主张综合治疗,注意调护。临床以辨证论治为主,抓住肾虚(本)、湿热(标)、瘀滞(变)三个基本病理环节。]

①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气滞血瘀证: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前列腺汤加减。

③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加减。

④肾阳虚损证:补肾助阳。济生肾气丸加减。

五、前列腺增生症

①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消癃通闭。八正散加减。

②脾肾气虚证:补脾益气,温肾利尿。补中益气汤加减。

③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通窍利尿。沉香散加减。

④肾阴亏虚证:滋补肾阴,通窍利尿。知柏地黄丸加减。

⑤肾阳不足证:温补肾阳,通窍利尿。济生肾气丸加减。

⑥前列腺增生症的其他疗法

1)手术疗法:当残余尿在60ml以上,或因梗阻诱发膀胱憩室、结石、肾及输尿管积水者,或由于梗阻引起慢性或反复发作的泌尿系感染者,或因急性尿潴留或反复出现尿潴留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导尿失败者,可采用手术疗法。但当膀胱逼尿肌功能受损时则手术效果不理想。

2)西药治疗:常用的有α-受体阻滞剂,如高特灵等;5α-还原酶抑制剂,如保列治;生长因子抑制剂,如通尿灵等。

3)物理疗法:如微波、射频、激光等。

第八单元周围血管疾病

一、股肿

①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加味。

②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活血通脉汤加减。

③气虚湿阻证:益气健脾,祛湿通络。参苓白术散加味。

二、血栓性浅静脉炎

①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解毒通络。清利通络汤加减。

②脉络瘀阻证:活血化瘀,行气散结。活血通脉汤加鸡血藤、桃仁、忍冬藤。

③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活血解毒。柴胡清肝汤或复元活血汤。

三、臁疮(臁疮是本虚标实证,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益气活血以消除下肢瘀血是治疗的关键)

①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和营解毒。二妙丸合五神汤加减。

②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祛瘀生新。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汤加减。

四、脱疽

①寒湿阻络证: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阳和汤加减。

②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加减。

③湿热毒盛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加减。

④热毒伤阴证: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顾步汤加减。

⑤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黄芪鳖甲煎加减。

第七单元、

外科其他疾病

一、

烧伤

①手掌法:伤员本人五指并拢时一只手掌的面积占体表面积的1%。此法常用于小面积

②中国九分法:将全身体表面积分为11个9等份。**头、面、颈部为9%;双上肢为2×9%;躯干前后包括外阴部为3×9%;双下肢包括臀部为5×9%+1%=46%。

二、毒蛇咬伤

①风毒证:活血通络,驱风解毒。活血驱风解毒汤。

②火毒证:泻火解毒,凉血活血。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③风火毒证:清热解毒,凉血熄风。黄连解毒汤合五虎追风散加减。

④蛇毒内陷证:清营、凉血、解毒。清营汤加减。神昏谵语、痉厥抽搐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若正气耗散,正不胜邪,导致心阳衰微,出现面色苍白、淡漠神昏、汗出肢冷,则宜用参附汤以益气回阳。

抗蛇毒血清治疗:又名蛇毒抗毒素,有单价和多价两种。抗蛇毒血清特异性较高,效果确切,应用越早疗效越好。但对脑、心、肾等实质性器官已发生器质性改变者则难以奏效。

三、肠痈(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①瘀滞证:行气活血,通腑泻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②湿热证:通腑泻热,解毒利湿透脓。复方大柴胡汤加减。或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③热毒证: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中医外科学---笔记

中医外科学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 疮疡 疮疡的致病因素分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等)两大类。外邪引发的疮疡,尤以热毒、火毒表现为最常见。疮疡外治法可根据疮疡的初期、中期、后期分别辨证施治。初期宜箍毒消肿,阳证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油膏。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等的选择。如颜面疔疮忌早期切开,而蛇头疔应及早切开;如手指疔宜从侧方切开以免影响屈伸功能等。 一、疖(清热解毒为主,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减。 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 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迫止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而愈合。 二、 疔疮(清热解毒) 内治以清热解毒为**,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如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 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尽可能循经直开。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 指掌面正中切开;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者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注意不要因手背肿胀较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甲下溃空者需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扎。 2、红丝疔 ①若红丝细的宜用砭镰法,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破处均盖贴太乙膏掺红灵丹。 ②初期可外敷金黄膏、玉露散,若结块成脓则宜切开排脓,外敷红油膏;脓

外科学总论教材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外科学的范畴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范畴是在整个医学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且不断更新变化的。在古代,外科学的范畴仅仅限于一些体表的疾病和外伤;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疾病在病因和病理方面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加之诊断方法和手术技术不断地改进,现代外科学的范畴已经包括许多内部的疾病。按病因分类,外科疾病大致可分为五类 (一)损伤由暴力或其他致伤因子引起的人体组织破坏,例如内脏破裂、骨折、烧伤等,多需要手术或其他外科处理,以修复组织和恢复功能。 (二)感染致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侵袭人体,导致组织、器官的损害、破坏、发生坏死和脓肿,这类局限的感染病灶适宜于手术治疗,例如坏疽阑尾的切除、肝脓肿的切开引流等。 (三)肿瘤绝大多数的肿瘤需要手术处理。良性肿瘤切除有良好的疗效;对恶性肿瘤,手术能达到根治、延长生存时间或者缓解症状的效果。 (四)畸形先天性畸形,例如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肛管直肠闭锁等,均需施行手术治疗。后天性畸形,例如烧伤后瘢痕挛缩,也多需手术整复,以恢复功能和改善外观。 (五)其他性质的疾病常见的有器官梗阻如肠梗阻、尿路梗阻等;血液循环障碍如下肢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症等;结石形成如胆石症、尿路结石等;内分泌功能失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也常需术治疗予以纠正。 现代外科学,不但包括上列疾病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此,现代外科学必然要涉及实验以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与内科学的范畴是相对的。如上所述,外科一般以需要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而内科一般以应用药物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然而,外科疾病也不是都需要手术的,而常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才需要手术,例如化脓性感染,在期一般先用药物治疗,形成脓肿时才需要切开引流。而一部分内科疾病在它发展到某一阶段也需要手术治疗,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穿孔或大出血时,常需要手术治疗。不仅如此,由于医学科学的进展,有的原来认为应当手术的疾病,现在可以改用非手术疗法治疗,例如大部分的尿路结石可以应用体外震波,使结石粉碎排出。有的原来不能施行手术的疾病,现在已创造了有效的手术疗法,例如大多数的先天性心脏病,应用了低温麻醉或体外循环,可以用手术方法来纠正。特别在近年由于介入放射学的迅速进展,使外科与内科以及其他专科更趋于交叉。所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疗方法的改进,外科学的范畴将会不断地更新变化。

中医外科学试卷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课程试卷 姓名专业年级学号得分 *四、五、六项答题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是西汉前后成书的《金创瘛疭方》。(√) 2.脓液黄浊质稠,色泽不净,为气火有余。(√) 3.“煨脓生肌”,是籍以“脓”液的作用促使溃疡生肌愈合。(×) 4.虚证见口舌生糜、舌质红绛,苔光如镜者,属阴伤胃败。(√) 5.乳痈的主要原因是乳汁淤积,肝郁胃热。(√) 6. 痔疮发作时呈周期性疼痛。(×) 7. 结扎法主要适用于肛瘘的治疗。(×) 8. 皮损有糜烂、大量渗液时,应选用药散治疗。(×) 9. 神经性皮炎好发于皮肤易摩擦部位,如颈项等处。(√) 10. 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是经络阻隔,气血凝滞。(√) 二、A型题(每题1分,共16分) 1.阳证疮疡初期首选的膏药是(A) A 太乙膏 B 金黄油膏 C 青黛散 D 咬头膏 E 阳和解凝膏 2.风邪致肿的特点是(B) A 肿而皮薄、光泽痛剧 B 肿势宣浮、游走无定 C 肿势散漫、化脓迟缓 D 肿势软绵、色泽光白 E 肿势暴急、皮色不变 3.气痛的辨证要点是(C) A 走注甚速 B 突然发作 C 攻痛无常 D 急胀痛甚 E 痛如针刺 4.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多不化脓,?其致痒原因是(A) A 风邪 B 湿邪 C 热邪 D 虫淫 E 血虚 5.砭镰疗法可用于(D) A 颜面疔疮 B 手足部疔疮 C 抱头火丹

D 下肢流火 E 以上都不是 6.疮疡溃脓说明(B) A 气血旺盛 B 正盛毒泄 C 溃疡形成 D 顺证 E 病愈 7.下列何项不是白降丹的功用(C) A 代刀破头 B 腐蚀枯落 C 平复胬肉 D 攻溃拔核 E 扩开疮口 8.乳岩与乳腺增生症鉴别,何项最具价值(D) A 乳头内陷或抬高 B 乳头溢液 C 乳房内肿块 D 乳房疼痛 E 乳房皮色改变 9.《外科大成》记载:“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蛰,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匾,时流臭水”。描述的是下列哪种疾病(D) A 肛裂 B 肛瘘 C 内痔 D 肛管直肠癌 E 直肠息肉 10.大多数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成因是(C) A 外痔感染 B 内痔感染 C 肛隐窝感染 D 肛乳头感染 E 直肠息肉感染 11.肛裂病因病机为:(E) A 风热下迫 B 气血凝滞 C 气虚下陷 D 气血两虚 E 阴虚津乏或热结肠燥 12.有脱出症状的肛门直肠疾病常见于(C) A 肛裂 B 肛瘘 C 内痔 D 肛周脓肿 E 肛隐窝炎 13.下列那项症状不是皮肤病的自觉症状(C) A 瘙痒 B 疼痛 C 抓痕 D 麻木 E 灼热 14.推疣法最适用于(E) A 疣目 B 鼠乳 C 扁瘊 D 跖疣 E 丝状疣 15.接触性皮炎临床主要与何病鉴别(B) A 带状疱疹 B 急性湿疹 C 慢性湿疹 D 荨麻疹 E 体癣 16.孙思邈的食疗和以脏养脏的治疗方法指:(A) A 吃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 B 吃精粮治疗脚气病 C 吃海带治疗瘿瘤 D 吃动物肾脏疗阳痿 E 吃白色食品乌发 E 饮酒治疗消渴 三、X型题(每题1分,共8分)

中医外科学笔记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一)起源: 原始社会——周代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 (1)《五十二病方》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 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 (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就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她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 (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 (1) 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就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 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四)成熟: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1、形成学术流派 二、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1、“正宗派”:就是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 代表人物:明·陈实功代表著作:《外科正宗》。学术思想:重视脾胃。学术成就:外治法与手术方面比较突出。 2、“全生派”代表人物:清·王维德代表著作:《外科全生集》学术思想: 阴虚阳实”论。(阴疽的治疗,以“阳与通腠,温补气血”为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 学术贡献:创立了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公开了阳与汤、阳与解凝膏、犀黄丸与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 3、“心得派”代表人物:清·高锦庭代表著作:《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 “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 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 学术成就;创立外科三焦辨证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 第三节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就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 广义:上就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就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就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她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就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最多见,故归属于肛门疾病类。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 2003-8-31 Rex 总论 1.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著: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2.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遗失):《金疮瘛疭方》。 3.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治疗狂犬病。 4.孙思邈《千金方》提出:葱管导尿、动物肝脏治疗夜盲。 5.宋《太平圣惠方》提出:“五善七恶”学说、砒剂治疗痔核。 6.金元时期外科学代表作:陈自明《外科精要》、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齐德之《外科精义》、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7.★明清时期,外科三大主要学术流派: 陈实功《外科正宗》代表的“正宗派”,八纲辩证,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 王维德《外科全生集》代表的“全生派”,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反对滥用针刀。提出对阴疽的治疗,创立了阳和汤、犀黄丸、小金丹、阳和解凝膏等治疗阴疽的名方; 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代表的“心得派”,“外疡实从内出论”,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将温病学说思想引入外科病证治,创立了外科三焦辩证,治疗上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主要是疮疡及骨伤,包括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其学科界限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及窍道,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9.疾病的命名原则: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 10.疡:外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11.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12.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13.溃疡: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14.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露于疮口之外的腐肉。 15.根盘:肿疡基底部周围的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16.根脚:肿疡的基底根部。 17.护场: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致于深陷或扩散形成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 18.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19.五善:病程中出现的好的征象,表示预后良好。包括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凉,舌润不渴,寝寐安宁)、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肺善(声音响亮,不咳不喘,呼吸均匀,皮肤润泽)、肾善(身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20.七恶:病程过程中不好的征象,预后较差。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骨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骨瘤 骨瘤是以肿块坚硬如石,紧贴于骨,推之不移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形色紫黑,坚硬如石,疙瘩叠起,推之不移,昂昂坚贴于骨者,名骨瘤。”相当于西医的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病因病机] 由于恣欲伤肾,虚火内亢,肾火长期郁遏,肾所主之骨气血阻滞而不畅,瘀积而成;或由先天不足,骨骼空虚,偶有所伤,局部骨骼气血长期瘀结所致。 [诊断] 骨瘤的肿块,坚硬或韧硬,境界清楚,基底部与骨粘连而推之不移。 一、良性骨瘤瘤体发展缓慢,到一定年龄多能停止生长,一般无自觉症状。若肿块过大者,则出现畸型,或压迫邻近组织、器官,产生相应的症状。但无远处转移。 二、恶性肿瘤瘤体增大迅速,甚至形成巨大肿块,坚硬高突.使局部皮肤青筋显露,除局部畸形、剧痛、功能障碍外,并有逐渐加重的全身症状,如发热不退、饮食减少、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等。多易发生脏器或它处转移。

辅助检查:X线摄片,良性肿瘤见肿瘤界限清楚,与正常骨组织间有明显的分界线,一般无骨膜反应。恶性骨瘤见肿瘤边界不清,骨破坏,骨结构紊乱。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以滋补肾气为本,破瘀消肿为标,方用调元肾气丸、六军丸、琥珀黑龙丹等。 二、外治法局部用黑退消掺于阳和解凝膏上贴之。 [其他疗法] 手术治疗良性骨瘤逐渐增大者,或恶性骨瘤早期经检查未发现有肺转移者,应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摄] 1.节制房事。 2.恶性骨瘤患者需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结语] 骨瘤相当于西医的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其特点是:肿块坚硬如石,紧贴于骨,推之不移。骨良性肿瘤瘤体发展缓慢,到一定年龄多能停止生长,一般无自觉症状;骨恶性肿瘤瘤体增大迅速,甚至形成巨大肿块,坚硬高突,局部畸形、剧痛、功能障碍,全身症状逐渐加重。治疗以滋补肾气为本,破瘀消肿为标,方用调元肾气丸、六军丸、琥珀黑龙丹等。良性骨瘤逐渐增大者或恶性骨瘤早期未发现有转移者,应手术治疗。 例题: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瘤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瘤 瘤是瘀血、痰滞、蚀气停留于人体组织之中而产生的赘生物。其临床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数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 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 瘤的名目很多,《灵枢》中有筋瘤、肠瘤、脊瘤、肉瘤等。其中内脏肿瘤,后世文献多归属于症瘕范畴。生于体表的外科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分为六种,即:气瘤、血瘤、筋瘤、肉瘤、骨瘤、脂瘤。 西医一般称良性肿瘤为“瘤”,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但中医所称的骨瘤则包括有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 [ 病因病机] 瘤的发生原因,薛己认为:“夫瘤者留也,随气凝滞,皆因脏腑受伤,气血乖违。”说明瘤是内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疾病。气瘤是肺的功能异常,气机郁结; 血瘤是心的功能异常,血络纵横丛集; 肉瘤是脾的功能异常,痰聚肉里; 筋瘤是肝的功能异常,筋脉曲张; 骨瘤是肾的功能异常,骨络瘀阻。因此,瘤的发生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从而导致瘀血、浊气、痰凝留着聚结而成。 [ 检查方法] 瘤的检查,首先要尽量暴露病变所在部位,观察肿块的位置、数目、形态、皮肤表面的变化。再用右手食、中指平揿肿块,扪触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肿块与皮肤是否有粘连,或与骨 骼的关系等。同时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摄X 线片,配合 B型超声检查或进行针吸细胞学检查,直至切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

查,以获得正确诊断。 [ 治疗] 瘤的治疗,原则上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特别是当肿瘤在短期内明显增大,或有癌变危险时,更应及时手术。但对多发性及某些生长在不便于施行手术部位的肿瘤,可运用中药治疗。内服药应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按《外科正宗》所归纳,主要有行气散结、破瘀消肿、化痰软坚3 大法则。外治法除手术外还有腐蚀、硬化剂注射、冷冻等方法。 [ 结语] 中医的瘤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也包括骨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数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瘤的分类很多,但本章所论之瘤仅指气瘤、血瘤、肉瘤、筋瘤、骨瘤、脂瘤,均为临床常见者。本病主要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以致瘀血、浊气、痰凝留着而成。治疗原则是以手术切除为主,某些多发性及某些不便于施行手术部位的肿瘤,可予中药内服,主要有行气散结、破瘀消肿、化痰软坚3 大法。 第一节气瘤 气瘤是以皮肤间发生单个或多个柔软肿核,按之凹陷,放手凸起,状若有气,皮色如常或有褐色斑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外科枢要?论瘤赘》云:“……其自皮肤肿起,按之浮软,名曰气瘤。”相当于西医的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 病因病机] 肺主气,主一身之表,由于元气不足,肺气失于宣和,以致气滞痰凝,营卫不和,痰气凝聚肌表,积久成形,发为气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肛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肛痈 肛痈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相当于西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痈的发生绝大部分与肛隐窝炎有关,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骤、肛周剧痛,伴全身高热,酿脓破溃后易形成楼管。由于肛痈发生的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如生于肛门旁皮下者,名肛门旁皮下脓肿;生于坐骨直肠窝者,名坐骨直肠窝脓肿;生于骨盆直肠窝者,名骨盆直肠窝脓肿;生干直肠后间隙者,名直肠后间隙脓肿。 [病因病机] 过食辛辣肥甘、醇酒炙博之品,损伤脾胃,湿热内生,下注肛门,蕴久化热,热胜肉腐,发为痈疽;或肺肾阴虚,湿热痰浊凝聚肛门,郁久热胜肉腐,发为本病。 [诊断] 一、肛门旁皮下脓肿发于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成脓后按之应指,全身症状较轻。溃脓后易形成皮下肛瘘或低位瘘。 二、坐骨直肠窝脓肿位于坐骨直肠窝内,初起觉肛门部坠胀微痛,逐渐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门胀痛加剧或跳痛,坐卧不安,患侧肛周皮肤微红肿,肛门指检患侧直肠壁饱满,压痛明显,可有波动感。

三、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提肛肌以上,腹膜反折以下,位置较深,局部症状不典型,仅觉肛门胀痛,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周皮肤多无明显红肿,肛们指检患侧直肠壁饱满、压痛及波动感,溃脓后多形成高位肛瘘。 四、直肠后间隙脓肿部位较深,表现为直肠内坠胀痛,逐渐加重,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周皮肤无明显改变,肛门指检直肠后壁饱满,压痛或波动感。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在10X109几以上,中性粒细胞大于70%。 [鉴别诊断] 肛周毛囊炎、疖肿病变在肛周皮肤或皮下,多由局部皮肤破损染毒所致,与肛窦炎无直接联系,局部红肿热痛,肛门指检无异常发现,溃后不形成肛瘘。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湿热蕴结肛门周围突然肿痛,逐渐加剧,肛周压痛或见红肿,伴恶寒发热,口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 辨证分析:湿热之邪蕴于肛门,气血不畅,郁而化热,则见肛周疼痛;正邪相搏,则见恶寒、发热;热邪为患,则出现口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革藓渗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注:感觉类似于波粒二象性,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粒子既有波的性质,又有粒子的性质,粒子具有运动的性质,能量与实体】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五行学说:任何一个十五的内部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按一定规律互相联系形成整体功能结构。 中医医学理论体系核心:脏象学说。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 脏象学说: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人体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腑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腑脏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认为基本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破坏导致腑脏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病因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适当,外伤,胎传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毒蛇咬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毒蛇咬伤 我国的蛇类约有160余种,其中毒蛇约占1/3,华南地区较多,而危害较大且能致人死亡的剧毒蛇约有10种。具有神经毒的有银环蛇、金环蛇、海蛇,血循毒的有蝰蛇、尖吻蝮蛇、竹叶青蛇和烙铁头蛇,混合毒的有眼镜蛇、眼镜王蛇和蝮蛇。各种毒蛇形态不同,但也有外形相似的,有的与某些无毒蛇容易混淆。一般来说,毒蛇的体表特征是头呈三角形,尾短而钝,身体魔纹色彩鲜明,毒蛇的唇腭上有一对毒牙和毒腺,被毒蛇咬伤时,毒液从其腺体内排出,沿毒牙的小管或沟进人伤口,引起中毒。 [常见毒蛇生态简介] 一、银环蛇别名过基峡、白节蛇、金钱白花蛇。头比甄大,呈椭圆形,蛇体有黑白相间的横纹带,但腹侧中断,背脊微隆起,尾末端尖细,全长约60—120crn,属前沟牙毒蛇。 栖于平原及山脚多水之处,常在晚上活动。 二、金环蛇别名金脚带、金蛇、黄节蛇。头比颈大,稍呈黑色椭圆形,蛇体有黄黑相间的横纹带,尾末端钝圆而扁,全长约lOOcm左右,属前沟牙毒蛇。栖于山地或水边,多在晚上活动。 三、海蛇我国有15种海蛇,形态斑纹各异,但都有侧扁如桨的尾巴,躯干后部亦略侧扁,以便于在水中活动,属前沟牙毒蛇,栖居于浅海中。

四、蝰蛇别名百步金钱、金钱蝰。头背均为起棱小鳞,吻端圆宽,鼻孔大,体粗尾短,全长约90—120cm。背部棕褐色,头部有“X”形浅色纹。躯干有三行醒目的紫棕色大圆斑,腹面灰白,属管牙毒蛇。多栖于平原、丘陵或山区的田野中。 五、竹叶青蛇别名青竹蛇、红眼青蜒,头呈三角形,眼睛外突,瞳孔色红,颈细,全身鲜绿色,尾尖焦红色,全长约70—90crn,属管牙毒蛇。多栖于山林、菜地中。常在早晨及晚间活动。 六、尖吻蝮蛇别名五步蛇、蕲蛇、白花蛇,头大呈三角形,吻端有一翘起的吻突,头背棕黑,头侧土黄色,二色截然分明,体背棕褐色为主或稍带绿色,背面有20个左右规则的大方斑,属管牙毒蛇。多栖于山地森林、溪间、岩石下或杂草中。阴雨天,早晨及傍晚时活动。有扑火性,见到火光时主动进攻。 七、烙铁头蛇别名龟壳花蛇,头呈三角形,头长为宽的1。5倍,颈细,背面呈棕褐色,杂有灰褐色小点,中间夹有50个以上镶有浅黄边的紫棕色斑块,腹呈黑褐色,全长70~l00cm,尾有缠绕性,属管牙毒蛇。多栖于山林、溪边及住宅附近,常在夜晚活动。 八、眼镜蛇别名膨颈蛇、吹风蛇、蝙蝠蛇、饭铲头,头部椭圆形如匙状,背面棕褐色或黑褐色,颈部背面有白色圈纹,状如眼镜,当颈部扁平扩展时更加明显,故称眼镜蛇。属前沟牙毒蛇,全长约100—200cm,栖于乎原、丘陵的灌木丛中、溪沟鱼塘边、稻田、路边等,白天活动。眼镜蛇有一突出的活动方式,当它受到激惹时,体前段1/4至1/3竖起,略向后仰,头平直向前,随竖起的躯干前部摆动,

中医外科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1、殷商时期出土得甲骨文已有外科病得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得《五十二病方》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得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就是痈疽得鉴别诊断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得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得腹部手术治疗。 8、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得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得治疗。 9、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余首,不少为外科方剂。 10、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瘰痢得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砷汞得治疗方法。

14、烧伤——重要治疗法,湿润暴露法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法 混合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雷公藤制剂 ▲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与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 全生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得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得治疗提出以“阳与通腠,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与汤。 心得派——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头从头内出论”: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在治疗上善用治疗温病得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用三焦辩证揭示外科病因与发展部位得规律。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得命名及基本术语 1、外科学学科界限划分:主要依据就是指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得疾病。 2、命名原则一般就是根据 ①脏腑:肠痈,肝痈,肺痈等。②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等。③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④颜色:白驳风,丹毒等。⑤疾病牲:烂疔,流注,温疮等。⑥范围大小: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 ⑦病程长短:千日疮等。⑧以穴位命名: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⑨传染性:疫疔等。⑩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基本术语

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外感六淫,卫表不和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外感:再造散)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景岳全书》外感、内伤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发作期: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 冷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生脉饮。(二)缓解期:正虚为主 肺脾气虚:哮病日久,肺虚不主气,脾失健运,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张介宾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 病机: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实在肺,虚在肺肾) (一)实喘

中医外科学执业医师精华笔记

中医外科学执业医师精华笔记 第一单元疮疡 一. 疮疡 暑疖 1.内治: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2.外治: 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 2)珠疖:清黛散 3)成脓:切开排脓 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 5)并发湿疮:清黛散 疖病 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体虚毒恋:养阴清热解毒—防风通圣散 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 二. 疔疮 颜面疔 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火毒炽盛: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 黄连解毒汤 2.外治: 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千捶膏 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八二丹.玉露膏.千捶膏 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红油膏. 红丝疔 1.外治: 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红油膏 4)脓尽:生肌散.白玉膏 三. 痈 颈痈 1.内治:风热痰毒: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 2.外治: 1)初起:金黄膏 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 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 四. 丹毒五龙普柴1.内治:风热蕴毒:散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 湿热毒蕴:清热利湿解毒—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 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五. 发 锁喉痈 1.内治: 1)初起:.痰热蕴结: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 热盛肉腐:清热化痰,和营托毒—普济消毒饮热伤胃阴:清养胃阴—益胃汤 2.外治:玉露散.双柏散 臀痈 湿火蕴结:清热解毒,和营化湿—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湿痰凝滞:和营活血,利湿化痰—仙方活命饮 气血两虚:调补气血—八珍汤 六、有头疽 1.内治: 火毒凝结:和营托毒,清热泻火—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 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 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 气虚毒滞:扶正托毒—托里消毒散 收口期:气血两虚:调补气血—十全大补汤 2.外治: 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 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 3)收口期:白玉膏.生肌散 七. 无头疽黄八仙 附骨疽 1.内治: 1)湿热瘀阻:清热化湿.行瘀通络─仙方活命饮合五神汤 2)热毒炽盛:清热化湿.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3)脓毒蚀骨:调补气血.清化余毒─八珍汤. 2.外治: 1)初起:金黄膏.玉露散

中医外科学重点汇总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2012级修园班罗晓燕整理《中医外科学》课前提问题目汇总总论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1、《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2、使用大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肠痈等疾病的医家是张仲景。3、《五十二病方》——最早的医书。4、葛洪《肘后救急方》:海藻治瘿;用狂犬脑组织治狂犬咬伤。5、孙思邈《千金要方》:葱管导尿;羊厣、鹿厣治疗甲状腺疾病。6、外科的分科在周代(疡医),成熟在明清时期。7、三大学派的代表作、观点(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列证最详,论治最精)A.辨证治疗,内外并治,消托补相结合。 B.善用外科手术治疗和腐蚀药。 C.重视脾胃,为后天之本。(2)心得派高秉钧《疡科心得集》 A.以鉴别诊断为主的治疗法则。 B.将温病学理论用于外科。 C.以部位划分病位。上——头面颈项上肢——风温风热中——胸腹腰背——肝郁气郁下——臀部下肢——寒湿湿热(3)全生派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A.创阴阳为主的辨证体系B.以消为贵,以托为畏。 C.创阳和汤——治疗阴证疾病。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1、护场: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2、毒邪致病的特征:多有传染性、病势发展快且重 3、外科疾病致病因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

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4、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5、外科疾病致病主要以火毒、热毒最为常见(单选) 6、应指:用两手食指的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 7、P18 辨阴阳的表格8、气血对外科疾病病程的影响,填空题P14 9、怎样辨脓 P27 10、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第五章治法 1、托法: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1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2012级修园班罗晓燕整理2、清热法的五首方剂3、油膏的使用选择(阳证:金黄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证:冲和膏) 4、阳和汤的组成及配伍 5、托里消毒散组成 6、结扎法最适合的疾病是内痔,选择题 7、垫棉法的适应证:溃疡脓出不畅有袋脓者;疮孔窦道形成而脓水排不尽;溃疡脓腐已尽,新肉已生,皮肉一时不能黏合。8、箍围药调制法P38 各论第六章疮疡1、烂疔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2、疔的辨证论治P56 3、发相当于西医的蜂窝组织炎4、红丝疔相当于西医急性淋巴管炎5、有头疽病例选择题关键词:如蜂窝状 6、填空:一候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 7、蛇眼疔的切开方法P58 8、丹毒的辨证论治9、填空:抱头火丹、流火、赤游丹毒10、有头疽的四侯,28天一周期11、颈痈的辨证论治(牛蒡解肌汤)选择题12、疫疔相当于西医的皮肤

中医医院内科证型整理加快速记忆口诀.docx

中医内科学 肺系病证 类型证型治法舌脉方药 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苔薄白,脉浮紧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感风热犯表辛凉解表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冒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舌淡苔白,脉浮无力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舌红少苔,脉细数加减葳蕤汤 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肺阴沙咳嗽平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三拗汤合止嗽散 外感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桑菊饮 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 咳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小数 嗽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苔白腻,脉濡滑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内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肝泻肺,顺气降火苔薄黄少津,脉弦数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舌红少苔,脉细数沙参麦冬汤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寒(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哮发作期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舌尖边红,苔白腻罩黄,脉弦紧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病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苔厚腻,脉滑实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舌淡,脉沈细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补肺益肾舌红少苔,脉细数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锡。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苔薄白而滑,脉浮紧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麻杏石甘汤 喘实喘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桑白皮汤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苔白厚腻,脉滑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证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苔薄,脉弦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舌淡红或舌红苔剥,脉软弱或细数生脉散合补肺汤虚喘肾虚不纳补肾纳气舌红少津,脉细数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初期疏风清热,清肺化痰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银翘散加减 肺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苔黄腻,脉滑数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痈溃脓期排脓解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数实加味桔梗汤恢复期清养补肺舌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数月华丸 肺虚火灼肺滋阴降火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痨气阴耗伤益气养阴舌光淡,边有齿痕,苔薄,脉细弱而数保真汤、参苓白朮散 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舌光淡隐紫少津,苔黄而剥,脉微细 补天大造丸而数或虚大无力 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肺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舌暗红或淡紫,苔白腻或黄腻,脉细 涤痰汤 胀滑数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舌胖黯,苔白滑,脉沈细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舌淡或黯紫,脉沈细数无力或结代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肺虚热滋阴清热,润肺生津舌红而干,脉虚数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痿虚寒温肺益气舌淡,脉虚弱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心系病证 类型证型治法舌脉方药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外科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气血盛衰 B.脏腑功能失调 C.阴阳失调 D.经络阻塞 2.下列除()外,均正确反映了脏腑功能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A.脾胃湿热,火毒蕴结可以发为疮疡 B.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C.体表疮疡可以影响脏腑而发生病变 D."五善七恶"是脏腑功能失常的表现 3.下列哪项不是辨心恶的症状() A.神志昏糊 B.惊悸时作 C.疮色紫黑 D.言语呢喃 4.辨肿块时,如肿硬似馒,有囊性感属() A.寒 B.湿 C.痰 D.气 5.肿疡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身热乏力,面色少华,脉数乏力,治宜() A.内托法 B.补法 C.透脓法 D.补托法 6.下面哪一项不宜用药线引流() A.创孔小,不宜排脓 B.脓腔深,流出浅黄色粘稠液体 C.创孔内有坏死组织 D.怀疑附骨疽创口内骨质已破坏 7.溃疡脓出不畅,有少量带脓者,宜选() A.内服清热解毒的 B.扩创法 C.垫棉法 D.外用升丹提脓 8.手掌肿胀,失去正常凹陷,疼痛剧烈者为() A.蛇肚疔 B.托盘疔 C.蛇头疔 D.蛀节疔 9.颈后皮肤初起如粟米样丘疹,继而增大坚硬,肿胀作痛,脓头多个,状如蜂窝 ,诊断应为() A.疔 B.痈 C.有头疽 D.发 10.诊断附骨疽,X线摄片最早应在什么时候进行?() A.发病1-2天内 B.发病一周时 C.发病10-14天 D.发病四周时 11.溃后脓出黄稠,后稀薄,髋关节畸形,僵硬,诊断考试为() A.附骨疽 B.环跳疽 C.历节风 D.流痰 12.流痰除由风寒痰浊凝聚而形成外,还与哪脏亏损有关() A.肝 B.脾 C.肺 D.肾 13.一男青年,右侧大腿疼痛彻骨,肿胀,皮色不红,近膝关节处显著压痛,伴恶 寒发热,应诊断为() A.附骨疽 B.骨肉瘤 C.流注 D.历节风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疮疡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疮疡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内治法:消、托、补。外治法:应根据疮疡初、中、后期分别辨证用药。 初期宜箍围消肿,阳证者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膏。 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尤其应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的选择。 后期宜提脓去腐,生肌收口,阳证用八二丹、九一丹提脓去腐,阴证用七三丹、五五丹提脓去腐;疮口脓水太多时,不论阳证、阴证均可用中药溶液湿敷;疮口太小或成痿时,宜用白降丹、千金药线腐蚀;疮口胬肉高突时用平胬丹;脓腐干净用生肌散、八宝丹,并根据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垫棉法或扩创法。 第一节疖 疖是发生在皮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诊断] 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小便黄等症状。

1.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色红灼热之肿块,约3cm大小,疼痛,突起根浅,中央有一小脓头,脓出便愈。 2.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压之疼痛,2—3天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3.蝼蛄疖:好发于儿童头部。临床上可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小,但根脚坚硬,溃脓后脓出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过一时期还会复发,常一处未愈,他处又生。另一种是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后脓出而疮口不敛,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 4.疖病: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亦可在身体各处散发,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 [辨证论治] 1.内治法 (1)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2)暑热浸淫证。治法:清暑化湿解毒。方药:清暑汤加减。 (3)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湿热。方药: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第二节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