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背诵课型)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背诵课型)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背诵课型)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背诵课型)

一、定向

(一)定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能顺畅地朗读诗文

2.掌握背诵方法,让学生当堂把诗文背下来

3.情景再现:用自己的话说出“庭下月色”的美景,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定重难点

1.重点: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特征进行描写)

2.难点:学习借鉴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自学

1.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利用各种工具书)

2.根据课中注释或查工具书试译诗文

3.查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生平事迹及文学作品

4.积累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

三、新课

(一)导入

1.根据学生的自学,结合东坡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及东坡遗址(惠州东坡亭)导入课文同时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作者的生平事迹及作品

2.介绍本文的时代背景,紧紧抓住关键词语“闲人”分析,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让学生根据自学的体会大声地朗读课文,不要求整体齐读,要学生读出自己的风格

(2)老师范读(注重节奏、做到再现情景)

(3)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达到能基本背诵的目标

(4)闭目跟背诗文,做到心、耳、口三动

(5)解释重点字词——欣然:高兴的样子念:想到(思考)相与:一起遂:于是盖:原来(表推测)但:只是

2.再读课文,分析评价,指导背诵

(1)课文一共分三个小节,请同学们各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文意

A.寻伴夜游

B.庭中月色

C.月下感叹

(2)指导学生背诵诗文

A.重点词语提示法(记住每一句诗文的开头词语进行背诵)

元丰……解……月…….欣……念……遂……怀民……相与……

庭中……水中……盖……

何夜……何处……但……

B.段意提示背诵法(根据上面学生归纳的寻伴夜游、庭中月色、月下感叹的三个意思提示学生进行背诵)

3.深读课文,凸现主旨

(1)抽学生进行诗文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的情景

(2)重点诵读诗文第二段,凸现主旨

根据诗文内容,学生想象“庭中月色”的美景然后每面个学生为一小组,共同设计图景,并选一名学生把本组的设计展示出来,通过其他组评析,找出主旨

明确:a.赏月的欣喜;b.贬谪的寂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3)前后两桌为一组给本文制作MTV(每个人用一句话说出对本文的感悟)

(4)全班背诵诗文

四、讨论、答疑

以4人为一个小组,研讨以上环节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同时作指导

1. 这篇文章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2. 叙述部分交代了那些要素?

3. 作者如何描写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这副月夜图有什么特色?

4.文字那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探究提高、能力扩展

学生体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深刻含义,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体验及感受

六、自结、归纳再现

主旨:作者通过对庭中优美夜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情感:愤懑—自嘲—自解—自乐

七、作业

1.课外阅读《水调歌头&8226;明月几时有》,说说本文中的月色有何深意

2.用正楷字默写古诗文一遍,做到准确无误

八、教学反思

感悟文本,领悟作者的情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焦点一直以来,我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有时许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由于本节课前面读的铺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品读环节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让我大为满意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读文言文主题虽然很难,但只要用心体会、领悟,努力寻找突破口,这个问题是可以突破的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整理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省初中优质课一等奖第二名)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省初中优质 课一等奖第二名) 淄博市高青县实验中学段岩霞 【设计意图】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八十 五字。然而这区区八十五字不仅记录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 日夜”的空明月色,更记录了苏轼刹那间涌起的微妙曲折的 动人情感:解衣欲睡之时,月色如老友不邀而至,叩响了苏 轼的心扉,那份快乐强烈得难以自抑,于是他率性而为“欣 然起行”;在“念无与为乐者”的思量、沉吟和瞬时搜寻后,他“遂”兴致勃勃地“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道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至巧至妙的欣喜;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开启了那夜悠闲、静谧、不可多 言的月下神游,从而诞生了千古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及“沉醉美景”后“恍然 大悟”的发现的欣喜与审美快感。 至于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那坦然真诚 的自得与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摇曳多姿的“乐”源自于 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 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 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 “宁静”“空灵”与“真淳”,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

自由”、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本设计从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切入,立足学生的阅 读初感,以品读作者的“乐”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由“乐”及“闲”,还原文本中蕴含 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对 人生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 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 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 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 夜的漫步者,一个诗 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人教A版必修三 3.3.1 几何概型 教案 (1)

课 题:3.3.1 几何概型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共同探究,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正确理解几何概型的概念;掌握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P (A )=) ()(面积或体积的区域长度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面积或体积的区域长度构成事件A ,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2.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是随机试验多,学习时养成勤学严谨的学习习惯,会根据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区别与联系来判别某种概型是古典概型还是几何概型,会进行简单的几何概率计算,培养学生从有限向无限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几何概型的定义、特点,会用公式计算几何概率. 教学难点: 等可能性的判断与几何概型和古典概型的区别.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古典概型的两个基本特点:(1)所有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2)每个基本事件发生都是等可能的.那么对于有无限多个试验结果的情况相应的概率应如何求呢? 2、在概率论发展的早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只考虑那种仅有有限个等可能结果的随机试验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有无限多个试验结果的情况.例如一个人到单位的时间可能是8:00至9:00之间的任何一个时刻;往一个方格中投一个石子,石子可能落在方格中的任何一点……这些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都是无限多个.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几何概型. 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 (1)随意抛掷一枚均匀硬币两次,求两次出现相同面的概率? (2)试验1.取一根长度为3 m 的绳子,拉直后在任意位置剪断.问剪得两段的长都不小于1 m 的概率有多大? 试验 2.射箭比赛的箭靶涂有五个彩色得分环.从外向内为白色,黑色,蓝色,红色,靶心是金色.金色靶心叫“黄心”.奥运会的比赛靶面直径为122 cm,靶心直径为12.2 cm.运动员在70 m 外射箭.假设射箭都能射中靶面内任何一点都是等可能的.问射中黄心的概率为多少? (3)问题(1)(2)中的基本事件有什么特点?两事件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4)什么是几何概型?它有什么特点? (5)如何计算几何概型的概率?有什么样的公式? (6)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活动:学生根据问题思考讨论,回顾古典概型的特点,把问题转化为学过的知识解决,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概括. 讨论结果:(1)硬币落地后会出现四种结果:分别记作(正,正)、(正,反)、(反,正)、(反,反).每种结果出现的概率相等,P (正,正)=P (正,反)=P (反,正)=P (反,反)=1/4.两次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研讨课 一、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 者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时期。虽为调离实则被 贬,有职无事。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思 想境界,传达出了作者微妙的心境,学习时只有在了解作 者被贬黄州这一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复 杂微妙的心境,并通过把握情与景的交融,体味作者豁达 开阔的胸襟。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材料:多媒体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能默写全文,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读出文章韵味,通过诵读理解、掌握并且积累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记住词语的基本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透过景物描写体味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理解、掌握并且积累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记住 词语的基本意义。 难点:1、对文中“闲”字的理解。 2、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六、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作了这样一首诗: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们可知道这三父子指的是谁?师:他们指的就是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他们并称为:“三苏”。今天我们所学的是苏轼所写的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 1、你所知道的承天寺? 2、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3、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的写作背景,出处吗? 作者介绍(多媒体)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豪放诗派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从小就受过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内容简短但内涵丰富,包含了苏轼的整个人生态度。学生沟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轼。对课文的翻译比较简单,重点是对“闲人”的理解,通过对“闲人”的正确理解折射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文字浅显但主题深远。 需要学生掌握的字词有: 念,遂,至,但 同时要重点注意几个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念无与(我)为乐者” (2)倒装句:相与于庭中步。 (3)“中庭”即“庭中”,古文中常有这类语序与现代汉语颠倒过来的词语,如“中夜”等 八年级的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而本文的难点就在与在逆境中如何思考人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念”、“遂”、“至”、“但”,能正确翻译全文。 2.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及方法目标 理解“闲人”的含义,以及写景、议论中所包含的 空明澄澈的思想情感、清高孤洁的人格追求以及超迈旷 达的人生态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汲取营养, 学习一种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超然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文中写景的妙处 2、对“闲人”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 二、试读课文,认准字音。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二.初读课文,划分节奏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四.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五、课堂小结 六.读课文,谈感受 七、作业布置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总是喜欢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情,或念友,或感怀。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呢? 补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藻荇()遂()寝()柏() 2.释义。先翻译下列加点字词,再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遂: 整句翻译: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中庭: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几何概型优质教案

§3.3 几何概型 §3.3.1 几何概型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是新增加的内容.介绍几何概型主要是为了更广泛地满足随机模拟的需要,但是对几何概型的要求仅限于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所以教科书中选的例题都是比较简单的.随机模拟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几何概型是另一类等可能概型,它与古典概型的区别在于试验的结果不是有限个,利用几何概型可以很容易举出概率为0的事件不是不可能事件的例子,概率为1的事件不是必然事件的例子. 利用古典概型产生的随机数是取整数值的随机数,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一个样本;利用几何概型产生的随机数是取值在一个区间的随机数,是连续型随机变量的一个样本.比如[0,1]区间上的均匀随机数,是服从[0,1]区间上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的一个样本.随机模拟中的统计思想是用频率估计概率. 本节的教学需要一些实物模型为教具,如教科书中的转盘模型、例3中的随机撒豆子的模型等.教学中应当注意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以使学生相信模拟结果的真实性,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或计算器产生均匀随机数进行模拟试验,得到模拟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结果的随机性与规律性,体会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结果的精度会越来越高. 随机数的产生与随机模拟的教学中要充分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亲自动手产生随机数,进行模拟活动. 几何概型也是一种概率模型,它与古典概型的区别是试验的可能结果不是有限个.它的特点是在一个区域内均匀分布,所以随机事件的概率大小与随机事件所在区域的形状、位置无关,只与该区域的大小有关.如果随机事件所在区域是一个单点,由于单点的长度、面积、体积均为0,则它出现的概率为0,但它不是不可能事件;如果一个随机事件所在区域是全部区域扣除一个单点,则它出现的概率为1,但它不是必然事件. 均匀分布是一种常用的连续型分布,它来源于几何概型.由于没有讲随机变量的定义,教科书中均匀分布的定义仅是描述性的,不是严格的数学定义,要求学生体会如果X落到[0,1]区间内任何一点是等可能

公开课几何概型教案

几何概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几何概型的概念; (2)掌握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3)会根据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区别与联系来判别某种概型是古典概型还是几何概型; 2、过程与方法: (1)发现法教学,通过师生共同探究,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 (2)通过模拟试验,感知应用数字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是随机试验多,学习时养成勤学严谨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与难点: 1、几何概型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2、几何概率模型中基本事件的确定,几何“度量”的选择;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 三、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 同学们,咱们前面学习了古典概型,现在回顾一下古典概型的特点及求概率的公式 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有限性);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一)问题引入 (1)若x的取值是区间[1,4]中的整数,任取一个x的值,求“取得值不小于2”的概率。 (古典概型) ~ (2)若x的取值是区间[1,4]中的实数,任取一个x的值,求“取得值不小于2”的概率。 (几何概型) 自主探究 试验1、取一根长度为3米的绳子,拉直后在任意位置剪断,那么剪得两段的长度都不小于1米的概率有多大 试验2、取一个长为2a的正方形及其内切圆,随机向正方形内丢一粒豆子,那么豆子落入圆内的概率有多大 试验3、一只蜜蜂在一个棱长为60cm的正方体笼子里飞,那么蜜蜂距笼边大

于10cm的概率有多大 . 试验1试验2试验3提炼概括 一个基本 事件… 取到线段AB上 某一点 豆子落在正方形(2a ×2a)内某一点 取正方体笼子内某 一点 在对应的整个图形上取一点 (随机地) 所有基本 事件形成的集合线段AB(除两端 外) 正方形(2 4a)面 正方体笼子(棱长 60)体积 《 对应的所有点形成一个可度 量的区域D 随机事件 A对应的集合线段CD内切圆(2a π)面 正方体笼子内小正 方体(棱长40)体 积 区域D内的某个指定区域d 随机事件A发生的 概率?() P A= 圆的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 2 2 44 a a ππ == 3 3 408 () 6027 P A()A P A 构成事件的区域 全部结果构成的区域 1、几何概型的概念: ] 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为几何概型. 古典概型几何概型 所有的试验结果有限个(n个)无限个 ` 每个试验结果的发生 等可能等可能 概率的计算P(A)=m/n 3、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 五、教具准备 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 早些时候苏轼与王安石往来较密,关系还算融洽。但苏轼倚才傲物,性情耿直,总爱跟王安石抬扛,并伺机加以嘲弄、挖苦。每每探讨字源,苏轼便跟他咬文嚼字,常常弄得王安石下不了台。 有一次王安石说“鲵”字从鱼从儿,合当是鱼子,并说四马曰驷,天虫曰蚕,古人造字,定非无义。 苏轼听后拱手进言道:“鸠”字九鸟,想必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安石不知苏轼是嘲笑之言,听后窃喜,真以为可增加自己字源说的内容,忙诚心向苏轼讨教。 苏轼笑道: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七只小鸟再加上它们的爹妈,不正好是九个吗? 弄得王安石笑哭不得,宰相肚里也实在难撑船啊!自此便不喜欢苏轼。 (二)自主探究 1、自读课文:梳理文意,积累重难点字词 2、结合微课内容,品读课文语句,思考: a.为什么夜游 b.看到了什么

c.想到了什么 (三)讨论解疑 1、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朗读课文,纠正读音,读准停顿。 2、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翻译文本,互相校对 3,讨论:a.为什么夜游 b.看到了什么 c.想到了什么 (四)展示提升 1、重难点字词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2、重难点语句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3.3 几何概型(1)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随机数的概念和意义; 2.了解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的思想; 3.了解几何概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意义; 4.了解测度的简单含义; 5.了解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 谈话、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问题1:取一根长度为3m 的绳子,拉直后在任意位置剪断,那么剪得两段的长都不小于1m 的概率有多大? 问题2:射箭比赛的箭靶涂有五个彩色得分环,从外向内为白色、黑色、蓝色、红色,靶心为金色.金色靶心叫“黄心”. 奥运会的比赛靶面直径为122cm , 靶心直径为12.2cm ,运动员在70m 外射.假3m

设射箭都能中靶,且射中靶面内任意一点都是等可能的,那么射中黄心的概率有多大? 能用古典概型描述该事件的概率吗?为什么? (1)能用古典概型描述事件的概率吗?为什么? (2)试验中的基本事件是什么? (3)每个基本事件的发生是等可能的吗? (4)符合古典概型的特点吗? 二、学生活动 问题1:射中靶面上每一点都是一个基本事件,这一点可以是靶面直径为122cm 的大圆内的任意一点. 问题2:射中靶面上每一点都是一个基本事件,这一点可以是靶面直径为122cm 的大圆内的任意一点. 三、建构数学 几何概型的特点: (1)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 (2)基本事件发生是等可能的. 一般地,在几何区域D 中随机地取一点,记“该点落在其内部一个区域d 内”为事件A ,则事件A 发生的概率: .D的测度 d的测度P(A)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 两根相距8m 的木杆上系一根拉直绳子,并在绳子上挂一盏灯,求灯与两端距离都大于3m 的概率. 解:记“灯与两端距离都大于3m ”为事件A ,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 2、整体感知,正确断句,掌握朗诵、翻译的方法; 3、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断句,掌握朗诵、翻译的方法; 2、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本篇课文的作者是非常有名气的。大家猜猜看。他是一位诗词大家,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还是一位美食家。他处在北宋时期,与他的父亲、弟弟一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的行列中。大家猜出来了吗?对了,他就是大文豪——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二、文体知识与背景介绍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 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天寺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引发“乌台诗案”。八月,被捕入狱。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三、课文研读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 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贯穿全文线索的是月,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四、课文结构 全文分为三层:记叙——寻伴夜游 描写——庭中月色 抒情——月下感叹 五、文章主旨

几何概型教学设计 高二数学教案 人教版

几何概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必修3》第三章第3.3.1节几何概型。 学情分析: 这部分是新增加的内容,介绍几何概型主要是为了更广泛地满足随机模拟的需要,但是对几何概型的要求仅限于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所以教科书中选的例题都是比较简单的,随机模拟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几何概型是另一类等可能概型,它与古典概型的区别在于试验的结果不是有限个。 本节的教学需要一些实物模型为教具,如教科书中的转盘模型、例2中的随机撒豆子的模型等,教学中应当注意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以使学生相信模拟结果的真实性。几何概型也是一种概率模型,它与古典概型的区别是试验的可能结果不是有限个;它的特点是在一个区域内均匀分布,所以随机事件的概率大小与随机事件所在区域的形状、位置无关,只与该区域的大小有关。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概率的初步知识在初中已经介绍,在选修模块的系列2中还将继续学习概率的其他内容,因此,本章在高中阶段概率的学习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章的核心是运用数学方法去研究不确定现象的规律,让学生初步形成用科学的态度、辩证的思想、随机的观念去观察、分析研究客观世界的态度,并获取认识世界的初步知识和科学方法;这对全面系统地掌握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辩证思想的进一步形成具有促进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几何概型的意义,会运用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会求简单的几何概型事件的概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游戏、案例分析,学习运用几何概型的过程,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含义,体验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几何概型的研究,感知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几何概型的特点,几何概型的识别,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教学难点: 将现实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问题,从实际背景中找几何度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古典概型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2、如何计算古典概型的概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读出文章韵味;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能力: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属于自己的学习生活类文章。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明事——析景——悟情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资料 一、情境导入:播送歌曲《但愿人长久》,介绍苏轼,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的确,对于苏轼来说,黄州是他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般敲击着他的心灵,但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让他在人生的低谷完成了豁达人生观的塑造,从而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 二、检查预习: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解衣(jiě) 藻荇(xìng) 遂至(suì) 未寝(qǐn) 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初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和文学常识 1.多形式朗读 2.分类积累文言词 (1)一词多义 ①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 ②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 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起,一块,共同) (2)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②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3.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朝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小组合作翻译文言文

人教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人教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 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课间准备 放映《子午书简》中家同十家中苏轼部分。 二、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 ⑴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⑴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⑵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⑶月色入户:(门) ⑷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⑸怀民亦未寝:(睡) ⑹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⑺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⑴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⑶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⑸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挑战。 师:师生朗读比赛(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据朗要求,作点评。) 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⑴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⑵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⑷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成答案预设: ⑴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⑵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

几何概型--教学大赛一等奖教案

几何概型 教学双向细目表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几何概型的基本特征,掌握几何概型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3、体验类比学习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4、体会实际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学着用科学的态度评价身边的随机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几何概型的基本特征及如何求解几何概型的概率---几何测度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个概型是否是几何概型,实际背景如何转化为几何度量。 三、教学方法 引导为主的问题教学法,对比教学法。 四、过程设计 1、 复习:复习古典概型的基本特征、定义和计算公式。 设计目的:回顾已学知识,为后面的对比学习做准备。 2、 引入:通过以下3个问题,判断是否为古典概型,并思考其概率的计算方法。 问题1、某人在7:00-8:00任一时刻随机到达单位,问此人在7:00-7:10到达单位的概率? 问题2、下面是运动会射箭比赛的靶面,靶面半径为10cm,黄心半径为1cm.现一人随机射箭 ,假设每箭都能中靶,且射中靶面内任一点都是等可能的, 请问某一次射击射中黄心的概率是多少? 问题3、500ml 水样中有一只草履虫,从中随机取出2ml 水样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问发现草履虫的概率? 设计目的:通过3个实例引入几何概型,过程中和古典概型做比较,初步体会实际问题和数学模型的转化。 3、 新知讲解 通过以上三个事例,类比古典概型,总结几何概型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并得出计算公式。 (1)定义: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和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几何概型。 (2)几何概型的特点:(1)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2)基本事件发生是等可能的. (3)计算公式:构成事件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A )=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A P 设计目的:通过实例的展示,总结提炼本节重点内容,板书出以上内容,一是突出重点,二是让学生有时间记忆消化。 4、例题分析 例1:(1)x 的取值是区间[1,4]中的整数,任取一个x 的值,求 “取得值大于2”的概率; (2)x 的取值是区间[1,4]中的实数,任取一个x 的值,求 “取得值大于2”的概率。 例2.(1)x 和y 取值都是区间[1,4]中的整数,任取一个x 的值和一个y 的值,求1x y -≥的概率。 (2)x 和y 取值都是区间[1,4]中的实数,任取一个x 的值和一个y 的值,求1x y -≥的概率。 设计目的:两个例题中,一个古典概型,一个几何概型,对比学习,进一步理解几何概型,掌握与长度和面积有关的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方法。 例3、 某人午觉醒来,发现表停了,他打开收音机,想听电台报时,求他等待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的概率. []2004()2,5,5,()0例、函数那么任取一点使的概率是多少? f x x x x x f x =--∈-≤ 设计目的:用几何概型解决实际问题,从不同的几何角度来解决概率问题,培养学生多

3.3.1几何概型教案

《3.3.1几何概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几何概型的概念; (2)掌握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与应用: P (A )=积) 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积)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构成事件A ; (3)会根据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区别与联系来判别某种概型是古典概型还是几何概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处理数据和预测的过程,使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概率模型转化为应用数学来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应用意识; (2)通过师生共同探究,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学会应用几何概型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参与,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2)通过对实例和习题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从中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几何概型概念的形成及其公式的应用. 2.难点:几何概型的应用,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 三、教材分析 学习几何概型之前学生学习了概率的统计定义以及古典概型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这些内容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概率问题,可是古典概型的使用是有限的,它只能解决等可能事件只有有限个时的概率,而对于生活中同样也比较常见的无限个等可能事件的情况却束手无策. 几何概型正是古典概型的拓展和延伸,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使数学学习更加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几何概型是将古典概型从点到线、面、体的拓展,是从有限到无限的延伸,这体现了知识的连续性和层次性,同时也为后续内容做好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题的选择采用长度、面积、体积的三维梯度设计,便于学生对常见题型的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1:(幻灯片)“双旦节”活动细则:从12月20日起,凡在本超市当天购物累计满100元的顾客可以按照以下方案抽奖. 方案1:同时掷两枚骰子一次,两枚骰子的点数之和等于7,即可获得价值50元的精美礼品一个.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过程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短文。 ◇方法与过程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答谢中书书》,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最新《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欣赏影片,初步感知 课文视频 四、疏导字词

遂至( ) 亦未寝( ) 藻荇( ) 竹柏( ) 五、指导朗诵(配乐)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自然分组,选出中心发言人。 八、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复习进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井陉矿区教研室张丽辉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感受作者面对逆境时的复杂心境,学习他乐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3.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优美的意境,感悟作者复杂的情怀。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小组合作,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苏诗导入,了解作者及背景,激发兴趣 1.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时,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我们在中秋佳节仰望皎皎明月时,会禁不住深情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起庐山,我们会这样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说起西湖,我们会这样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生活中遇到挫折了,我们会这样安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果我们老了,不再年轻了,我们仍然会激励自己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同学们,这些文字,这些名句,滋润着我们的心灵,陶冶着我们的情感,美丽着我们的人生。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苏轼) 2.苏轼何许人也让我们走进苏轼,了解苏轼。(出示苏轼图像)齐读。 (投影:苏轼简介) 3.我相信此时此刻我们的脑海里一定蹦出了这样一些字眼儿:比如了不起,伟大,杰出、卓越……可是你们知道吗?苏轼的一生也是非常不幸的,屡遭贬谪,历经坎坷。身处逆境、困境的他……(出示投影写作背景)。让我们一同走进他“闲着”的日子——《记承天寺夜游》。(出示投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请注意字音和节奏。(出示投影) 2.指名朗读,并对其他同学提出听读要求。学生评价。(只让一生读)提示:字音读得准吗?节奏把握得好吗? 3.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4.(在学生发现朗读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朗读古文不仅要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还要能理解课文的意思。现在就请同学们借助文下注释,弄清课文大意,找出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小组讨论解决。(出示投影) 5.下面请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吧。哪位同学代表小组翻译课文呢?机会多多,请看大屏幕,抢答开始。 点拨:古文和现代汉语在语序上时有不同,需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倒装的成分调前来。 评价:几个组的表现都不错。下面还有不少挑战在等待大家哦,继续努力。 (投影:比一比) 6.我们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齐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有味道,一定能更好地理解东坡先生的心境。 三、精读课文,细析悟情 现在,让我们继续走近苏轼,与苏轼对话。请大家思考如下问题,然后,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