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复习重点

犯罪学复习重点
犯罪学复习重点

一、单项选择题

1.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人类学家(保罗·托皮纳尔)

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的基础是(对犯罪现象的研究)

3.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综合性)

4.在犯罪学研究中,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方法是(观察法)

5.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犯罪学脱胎于(刑法学)

6.提出”自由意志论”的犯罪原因观的是(古典犯罪学派)

7.加罗法洛于《犯罪学》一书中提出了(自然犯罪概念)

8.菲利在其犯罪原因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了著名的(犯罪饱和律)

9.当代犯罪学研究的特点之一是(广义犯罪学成为主流)

10.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解释犯罪原因)

11.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又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了犯罪具有(社会性)

12.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相对暗数)

13.与犯罪人初犯年龄密切相关的是(再犯的可能性)

14.在犯罪学的初创时期,犯罪学家对犯罪人进行分类,其目的是(研究犯罪原因)

15.在建国初期已基本绝迹或发案极少而80年代后又死灰复燃的犯罪是(制贩毒品)

16.改革开放后,我国盗窃案显著特点是(集群犯罪严重)

17.建国后,我国第三次刑事犯罪高峰发生于(文革”期间)

18.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青少年和中下层人犯罪的成因)

20.个体犯罪的可能性取决于内外两个控制系统的强度同犯罪诱因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

21.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往往是通过诸多(中介环节)

22.失业使失业者不能承担正常的(社会角色)

23.犯罪的个体原因外化的结果就是(犯罪行为)

24.被犯罪分子运用而作用于犯罪对象的一切物品和媒体被称为(犯罪工具)

25.涉及到犯罪分子犯罪时的时空、工具、对象因素的是(犯罪条件)

26.被害人由于自己的弱点落入犯罪人手中以致在受到侵害时不反抗,使犯罪易顺利实施,这是犯罪的(受容性)

27.综合性犯罪预测、多项犯罪预测和单项犯罪预测分类所根据的标准是(犯罪预测的内容)

28.维护社会治安的专门机关是(政法部门)

29.以下措施不属于我国犯罪防控系统第二道防线的是(倡导主文化、遏制反文化)

30.之所以说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促进了欧洲18世纪的刑法改革是因为这一理论主要着眼于(预防犯罪)

二、多项选择题

31.犯罪学必须关注研究的关于犯罪现象课题有(.犯罪现象属性.犯罪的基本状况.犯罪特点.犯罪规律)

32.我国改革开放后,犯罪状况的显著特点是(.暴力犯罪向恶性化发展.发案数剧增.流动人口犯罪突出.新型犯罪不断出现

33.研究犯罪原因的意义在于促进(.犯罪预防.治理犯罪.犯罪学学科的发展.从深层次上认识犯罪现象.犯罪人的改造)

34.我国帮教工作的原则有(平等原则.区别对待原则.联系实际原则)

35.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国外犯罪预防理论开始注重犯罪预防的(实际效果.平行性.具体性.操作性)

三、填空

1、广义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原因)及(犯罪预防)的科学。

2、收集犯罪资料的具体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及临床诊断法等.

3、犯罪学的创始人是(龙勃罗梭),他在1876年出版了自己的专著(《犯罪人论》)_.

4、犯罪现象的属性主要有:_(阶级性)_,(社会性)_和(相对性)

5、阿莎棼堡将犯罪人分为七种类型:过失犯罪人,(激情犯罪人),机会犯罪人,(预谋犯罪人),累犯犯罪人,常习犯罪人,和_(职业犯罪人).

6、我国犯罪现象的规律主要有(起伏律)_,_(消长律)和(辐射律)_.

7、在犯罪的社会原因中,_(经济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和占主导地位的.

8、(残缺家庭)、(问题家庭)和(贫困家庭)等类型的家庭,家庭功能实现的条件较差,矛盾较多,所以一般容易受不良因素影响,较易发生犯罪。

9、犯罪的时空条件包括(犯罪机会)和(空间环境)两个方面。

10、依据被害人是否承担责任及其享有什么权利,可以将被害人分为(有责任)被害人与无责任(无责任)被害人.

11、(犯罪预测)是搞好犯罪预防的前提条件,是制定犯罪预防战略,对策和措施的基础.

12、犯罪预测的复杂性是由_()的复杂性所决定

1、1879年法国学者保罗.托皮纳尔首次提出“犯罪学”这一概念。

2、1885年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犯罪学》。

3、狭义犯罪学由于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目的等的不同,又被分为两大分支:一个是犯罪生物学,另一个是犯罪社会学。

4、广义犯罪学不仅研究犯罪现象及其发生规律,而且研究防控犯罪的对策。

5、新中国的犯罪学学者基本上都持广义的犯罪学的观点。

6、广义犯罪学研究包括犯罪原因学和犯罪对策学两大部分。

7、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有以下三个方面: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对策。

8、犯罪原因研究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和主干。

9、预防犯罪是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10、综合治理和预防犯罪已成为国际犯罪学界的一项共识

11、控制和预防犯罪的前提是认识犯罪。

12、预防犯罪才是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

13、一些学者认为,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因而社会学的方法和理论是揭示犯罪原因和进行犯罪预防的根本方法与途径。

14、犯罪学是以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是由犯罪问题的特点而决定的。

15、犯罪学是以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对策为研究对象的。犯罪学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对策的任务,是任何一门单一学科或边缘学科都无法完成的。

16、从研究方法上看,刑法学主要采用规范分析法,而犯罪学则主要采用事实分析法,即经验型的研究方法。

17、犯罪学与心理学之间是一种知识和原理的借用关系。

18、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很多,主要有现场调查法、社会调查法和统计研究法。

19、犯罪学研究常用的现场调查法主要有现场实验法和现场观察法。

20、社会调查的主要类型: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

21、社会调查的具体方式:访谈法、问卷法、文献法。

22、统计研究法具有标准化程度高、综合性强和时空涵盖面广的特点。

23、犯罪学研究的漫长岁月以18世纪作为时间分界。

24、18世纪以前欧洲的犯罪研究,又称为西方古代犯罪研究,其研究历程被概括为四个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封建神学统治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25、犯罪学诞生于18世纪的欧洲。一些法学家基于人道主义立场,主张排斥复仇概念,强调罪行均衡。刑事古典学派的理论或观点,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贝卡利亚、英国的边沁、德国的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

26、切萨雷.博尼萨纳.贝卡利亚是意大利著名的法学家,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论犯罪与刑罚》。关于犯罪原因,贝卡利亚认为人达到一定年龄,均有理性的自由意志。

27、关于对犯罪的刑罚,贝卡利亚认为有效的刑罚具有三个原则:罪刑相适应、及时性、必然性。

28、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的最可靠但也最困难的手段是改善教育。

29、杰立米.边沁是英国著名的功利主义哲学家、法学家、刑法改革的领导人。代表作《道德与立法原则》和《刑罚原理》。边沁学说的核心是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

30、关于对犯罪的刑罚,刑罚理论是边沁学说中的重要内容,它有三个部分组成:刑罚目的、罪刑相适应、刑罚体系。

31、边沁认为,刑罚的最广泛、最适当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预防犯罪。

32、边沁强调社会制裁措施,包括身体制裁、政治制裁、道德制裁或民众的制裁、宗教制裁。

33、古典学派主张自由意志决定行为。古典学派强调犯罪的刑罚预防。

34、具有自由意志的人之所以选择犯罪行为而不选择守法行为,是由其功利主义或享乐主义倾向决定的。

35、实证派犯罪学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龙勃罗梭、菲利和加罗法洛。

36、龙勃罗梭是19世纪中后期意大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及犯罪学家,实证派犯罪学的创始人,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的观点,成为犯罪人类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犯罪学的鼻祖。主要著作是1876年发表的《犯罪人论》一书。

37、龙勃罗梭在对在监受刑者的观察和研究后,将犯罪人分为天生犯罪人、有犯罪倾向的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激情犯罪人、机会犯罪人五大类。

38、龙勃罗梭,天生犯罪人的特征包括:头部异常、其他身体及生理异常、精神异常。

39、龙勃罗梭在犯罪原因方面的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遗传因素影响犯罪、社会因素影响犯罪、自然气候因素影响犯罪。

40、龙勃罗梭的犯罪对策学说由四部分构成:社会防卫理论、对犯罪人的鉴定和识别、对刑罚制度的改革建议、其他预防犯罪的建议。

41、菲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刑法学家和犯罪学家,也是实证派犯罪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提出了著名的“犯罪三原因论”,著作是《犯罪社会学》,提出了将犯罪人分为天生犯罪人、精

神病犯罪人、常习性犯罪人、偶发性犯罪人、激情犯罪人五类。

42、菲利除了肯定犯罪生物原因的作用外,还强调用其他因素对犯罪原因进行解释,提出了“犯罪三原因论”,菲利认为犯罪原因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类学因素。第二类是自然地理因素。第三类是社会因素。

43、犯罪的发生率受一定的法则支配,这种法则被菲利称为“犯罪饱和法则”。有两种典型的表现:一是犯罪的周期性变动,二是犯罪的周期性增长。

44、加罗法洛是意大利著名的法学家、社会学家、实证派犯罪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自然犯罪”的概念。

45、加罗法洛将犯罪人话分为四类:犯谋杀罪的犯罪人、暴力犯罪的犯罪人、财产犯罪的犯罪人、性犯罪的犯罪人。

46、与“自然犯罪”相对应的概念是“人定犯罪”。

47、加罗法洛关于犯罪对策倡导“社会防卫论”。他认为刑罚的目的不是改造或矫正犯罪人,而是阻止犯罪人重新犯罪,以保卫社会。

48、格林是英国的精神病学家和犯罪学家,被认为是继龙勃罗梭之后进行真正的犯罪人类学研究的重要人物。他将人体测量与复杂、精密的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用生物计量学方法研究犯罪人的各种特征,特别是行为学特征。

49、胡顿是美国的人类学家和犯罪学家,是继英国犯罪学家格林之后最重要的犯罪人类学研究者,他用人体测量和科学统计的方法研究犯罪人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特征。

50、李斯特是德国著名的刑法学家、犯罪学家,在犯罪原因的问题上,提出“犯罪原因二元论”。

51、塔尔德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犯罪学家,他注重用社会学理论对犯罪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著名的“模仿论”理论,是塔尔德学说的核心之一。

52、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克里利德.R

肖和亨利.D.麦凯在对芝加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后,创立了犯罪生态学。提出了“同心圆说”和“社会解组论”,以此揭示该市犯罪分布的规律和成因。

53、犯罪综合原因论成为犯罪原因理论的主流。

54、广义犯罪学的观点成为犯罪学研究的主流。

55、新中国的犯罪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56、犯罪研究的基本观念包括唯物观、辨证观、系统观。

57、矛盾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是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

58、依据被调查对象所包括的范围、特点的不同,犯罪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

59、抽样调查可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

60、随机抽样分为简单随机抽样、分类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分段抽样

61、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直接抽选法、抽签法、乱数表抽样法。

62、非随机抽样包括偶遇抽样、判断抽样、配额抽样、滚雪球抽样。

63、典型调查方法有三种:一是探索调查,首先要对研究的问题有基本的了解。二是选择典型,三是实地调查

64、实验研究法在犯罪研究中的运用一般分为三类;实验室实验法、模拟实验法、现场实验法。

65、犯罪研究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

66、运用文献法研究犯罪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适用性、保密性。

67、统计分析结论往往是在纵横比较的基础上的出的。

68、犯罪研究中通常采用的具体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可分为描述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

69、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观点,犯罪现象具有历史性、政治性、社

会性、文化性的属性。

70、犯罪数量与犯罪率是反映犯罪水平与犯罪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71、犯罪数量又分为发案数、判决书两种。

72、犯罪数量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犯罪案件数。二是犯罪人数。

73、犯罪率分为两类:一是发案率。二是按照犯罪人数与人口统计总数之比

74、犯罪数量的统计特征:一是犯罪数量有明数和暗数之分。二是犯罪数量存在着“漏斗效应”。

75、暗数分为绝对暗数与相对暗数。

76、反映犯罪成员状况的因素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身份、气质、人格等。

77、犯罪空间是指犯罪区域与犯罪地点。

78、犯罪分布与地区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程度、文化背景、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79、犯罪后果涉及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

80、犯罪动态主要受社会因素和法律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是指政策、人口、条件等方面的变化;法律因素是指刑事立法和司法的变化。

81、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只是影响犯罪变化的原因之一,犯罪最终决定于物质生产方式。

82、根据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犯罪现象的演变可以看出:犯罪的发生、发展具有起伏律、消长律、辐射律三个规律。

83、犯罪行为是犯罪现象的基本表现,是犯罪现象的构成要素,也是犯罪人的活动形式之一。

84、从结构上看,犯罪人都有实体的犯罪人、拟制的犯罪人和自行纠集组成的群体犯罪人三种类型。

85、犯罪行为机制包括促使犯罪行为发生的动力机制、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和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三个部分。

86、需要是犯罪行为动力产生的基础,具有原始性和扩张性。

87、犯罪行为运作机制的动作方式具有连续性、律动性和向度性。

88、犯罪行为抑制机制的反向性或者说说逆向性,是犯罪行为的调节器。

89、狭义的犯罪原因只指直接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现象。

90、犯罪原因的特征:一是因素的释能性。二是因素的复杂性、综合性。三是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

91、犯罪学中的基本范畴是反映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对策的本质凉席的最基本要素。

92、犯罪现象原因的基本范畴是犯罪根源、犯罪原因系统、犯罪原因等级。

93、犯罪原因等级分三个层次的等级,一是犯罪根源,二是犯罪的一般原因,三是犯罪的具体原因。

94、犯罪行为原因的基本范畴是犯罪原因、犯罪条件、犯罪因素、犯罪诱因、犯罪动力的形成过程。

95、现代犯罪学研究深刻地认识到,引起犯罪发生的原因,既不是单一的因素,又不是不分层次的多元性因素的简单集合,而是由多种犯罪因素有机组成的原因系统。

96、犯罪动力发生的原理:惯性原理、加速度原理、内动力原理、引力原理。

97、犯罪的动力是推动和引发犯罪的力与控制、阻碍犯罪的力的差力,并且前者必须大于后者。

98、消除和转移犯罪动力是遏制和消除犯罪的根本途径。

99、犯罪原因的研究经历了思辩研究阶段、实证研究阶段、经验研究阶段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研究阶段。

100、马克思主义的犯罪原因论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论。

101、体格性格分型说是西方犯罪学者提出的又一种犯罪生物学观点。

102、文化冲突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的。

103、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主要有标签论、差异交往论、模仿论和社会控制论。

104、标签论是西方犯罪学家坦嫩鲍姆提出的。

105、差异交往论又称不同接触论,是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提出的。

106、模仿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的。

107、社会控制论是沃尔特.雷克利斯、西蒙和埃蓝.茂雷提出的。

108、解释犯罪就必须解释个体沦为犯罪的条件,主要观点有遏制论、中性化说、社会责任

说。

109、中性化说是大卫.莫萨提出的。社会责任说是拉维斯.赫尔斯基提出的。

110、犯罪心理学理论观点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挫折攻击理论和智能低下理论。

111、犯罪社会原因是决定犯罪主体犯罪的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既有物质的,也有观念

形态的,如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它反映存在和意识的关系,是存在和意识互相渗透的统

一体。

112、根据其规模,可以将犯罪社会原因分为宏观社会原因和微观社会原因两类;根据其内

容性质,可分为社会结构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四类。宏观社会原因是规定

犯罪情境的根本原因。微观社会原因是决定犯罪的具体的外部条件。

113、社会主义制度既然是一种过渡形态的社会制度,所以它的建立,就为消除犯罪创造了条件,为

犯罪的消亡打下了基础和开辟了道路。

114、文化对犯罪的作用,一般与其功能特点直接相关,其功能特点主要有三个,即人文性、民族性和悖逆性。

115、微观社会环境对犯罪产生的影响是具体的影响,比较直接。

116、不良的微观社会环境和普通微观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是人的不良道德品质产生的直

接基础。

117、家庭对犯罪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给予的影响。二是

对个体生活产生的直接影响。

118、犯罪的社会原因和犯罪的个体原因在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

119、心理学认为,需要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生理性的需要,另一类是社会性的需要。

120、人的性格对行为动机有发动或制止、加强或削弱的作用;可以提高行为效率,也可以

使行为效率降低。

121、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反映出来:一是对现实的态度。二是情绪。三是

意志。四是理智。

122、精神病包括两类:一类是重性精神病。二是轻性精神病。

123、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将变态人格分为偏执型、情感型、分裂型、

爆发型、强迫型、疑症型、无力型、反社会型和不合群型9种。

124、根据被害人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有无责任,可以将其分为无责性被害人与有责性被害人。

125、根据被害人是否已遭受侵害,可以将其划分为既然被害人和潜在被害人。

126、根据被害人是否具有被还因素和条件,可以将其划分为机会性被害人和状态性被害人。

127、根据被害人是否直接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可以将被害人划分为直接被害人和间接被

害人。

128、根据被害人的人格特征,可以将被害人划分为轻浮型被害人、疏忽型被害人、轻信型被害人、暴躁型被害人、怯懦型被害人、贪婪型被害人、纵欲型被害人、孤独型被害人、抑郁型被害人。

129、根据被害人的人生经历、生活方式、职业的特殊性,可以将被害人分为挫折型被害人、流动型被害人和职业型被害人。130、根据年龄的不同,将被害人分为未成年被害人、青年被害人、壮年被害人和老年被害人。

131、根据身体、智力状况的不同,将被害人分为身体残疾的被害人、智能低下的被害人、精神不健全的被害人。

132、根据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次数,可以将其划分为一次性被害人、重复性被害人和多次被害人。

133、犯罪被害现象的数量指标主要体现为四个指标:被害数量、被害率、被害死伤率和被害死亡率。

134、人口统计变量一般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

135、被害后果表现在被害人的身体创伤、被害人的物质损失、被害人的精神创伤、被害人的反应。

136、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被害人对犯罪的反映可以总结为激烈反抗、顺应、巧妙应对。

137、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的类型上可以分:防卫过当型、报复型、认同型、堕落型、双重角色型、暴力循环型。138、被害人的自身因素,又称客观因素,在犯罪被害性理论中还被称为一般的被害性。

139、被害的社会因素包括被害人生存其中的不良家庭生活环境、不良社区环境以及导致被害人多次被害和重复被害的司法因素和其他社会因素。

140、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犯罪统计资料,是犯罪预测的基础。

141、犯罪预测的特点:现实性、示导性、可变性、复杂性。

142、犯罪预测按照空间范围分宏观犯罪预测和微观犯罪预测。

143、犯罪预测按照时间范围分近期犯罪预测、短期犯罪预测、中期犯罪预测、长期犯罪预测。

144、近期犯罪预测是指一年以内的犯罪预测。短期犯罪预测是指1-2年的预测。中期犯罪预测是指3-5年的预测。长期犯罪预测是指5年以上的预测。

145、近期犯罪预测、短期犯罪预测和中期犯罪预测由于有较精确的准确度,所以实用价值较高。

146、犯罪预测按照内容分犯罪主体预测、犯罪侵害客体预测、犯罪对象预测、犯罪形式预测、犯罪形态预测、犯罪率预测、犯罪类型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结构预测和犯罪危害程度预测。

147、预测原理主要有可知性原理、系统性原理、连续性原理、类推性原理、因果性原理、矛盾可转化原理和可控性原理。148、犯罪预测的方法:经验判断法、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因果分析预测法。

149、直观判断法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都需要同统计方法和数学方法结合运用。

150、集体经验判断法主要是采取意见交换、意见测验、意见汇总、犯罪意向推断等形式。

151、依据犯罪发生和犯罪预防切入的阶段划分,可分为犯罪前预防、犯罪中预防和犯罪后预防。

152、依据犯罪预防所保护和所针对的对象,以及地位和重要程度不同划分,可分为一般预防、重点预防和特殊预防。153、重点预防一般有三个层级:一是全局性的重点。二是地区性的重点。三是社会组织内部的重点。

154、依据犯罪预防所凭借的力量与媒介的不同,可分为人防、物防、技防。

155、依据犯罪预防的方法和功能不同,分为保护性预防、疏导性预防、堵塞性预防、控制性防、惩戒性预防和改造性预防。156、要大力推广以提高科技含量创安为目标的“六小防范工程”,即小区周边监控系统、创安基础工作电脑化管理、楼宇对讲电控防盗门、家庭防盗报警系统、技防管理队伍建设、普及技防知识。

157、古典犯罪学派认为预防犯罪的主要手段是刑罚预防。

158、预防犯罪比惩罚犯罪更高明,应当通过改善立法、增进知识、严格执法、奖励美德、完善教育等措施预防犯罪。159、补救方法有预防方法、遏制方法、补偿方法和刑罚方法。

160、社会防卫论是实证学派的核心理论。

161、社会解组理论,也称为社会生态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对芝加哥犯罪的研究。

162、自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加里.S.贝克尔用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对犯罪与惩罚进行研究,提出了根据犯罪分子对“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的核算预防犯罪的方法。

163、三级犯罪预防理论是美国学者史蒂文.拉布提出的犯罪预防。

164、犯罪预防二元模式是由荷兰司法部犯罪局主任詹.J.M.范.贷克及其同事捷帕.迫.沃德于1991年提出的犯罪预防理论。这一理论的基础是公共卫生模式和行为发生机制。其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减少犯罪人的犯罪倾向。二是减少和消除容易导致犯罪发生的环境,三是避免被害人的被害。

165、针对犯罪人的预防措施分为三个阶段:犯罪前阶段、犯罪征兆阶段、犯罪或重新犯罪阶段。

166、情境犯罪预防最初来源于环境预防犯罪观。

167、情境犯罪预防的理论基础是理性选择理论和日常行为理论。

168、理性选择理论是美国犯罪学家德瑞克.科尼西和罗纳德.克拉西提出。

169、1982年哈佛大学社会学家詹姆斯.威尔逊教授提出了“破窗理论”。

170、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我国犯罪预防的基本模式。

171、1981年5月,党中央在批准中央政法委员会召开的五大城市社会治安座谈会第一次正式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172、1991年1月,中央专门召开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对10年综合治理工作的基本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对综合治理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17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手段主要是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手段。

17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则是中国预防、治理犯罪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体系,它将犯罪防治的具体范围和内容归纳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六个方面。

175、第一道防线是抑制犯罪动机,这一个层面的防控措施是最为积极的防控措施。

176、宏观预防与微观预防相结合的化解矛盾体制—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3-9人组成。

177、巡警巡逻是整个人力防控系统的龙头。

178、对财产型、暴力型和性犯罪的罪犯应实行分类关押、管理、教育,对惯犯、累犯也应单独归类关押、管理、教育。179、“三试”是试工、试农、试学。

180、帮教工作原则:平等原则、区别对待原则、联系实际的原则。

181、社会帮教力量有居委会、村委会、治保会的力量,单位人保部门的力量,管段民警,原改造单位民警和教育对象的亲属。

182、对刑满释放人员的管理原则有领先群众,依法管理,点面结合,管教结合。

183、对刑满释放人员的管教任务主要是巩固改造成果,为就业安置和社会教育提供保障,防止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184、美国学者瓦尔德和伯纳德认为,犯罪学就是研究犯罪原因的科学,它只以犯罪原因为研究对象。

185、法国的刑法学家、犯罪学家威斯蒂法尼和勒瓦瑟认为:“犯罪学是以犯罪现象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犯罪原因、犯罪起因、犯罪过程和犯罪后果的科学”。

186、日本学者我妻荣主编的《新版新法律学辞典》对犯罪学的解释是:“关于犯罪行为的因果关系,特别是要以科学的态度解释犯罪原因为对象的一门学问”

187、犯罪生物学用生物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犯罪人素质、人格等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188、犯罪生物学又包括犯罪人类学、犯罪心理学、犯罪精神病学等具体分支学科。

189、犯罪社会学用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环境及条件等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190、犯罪社会心理学、犯罪环境学、犯罪统计学等也同属于犯罪社会学的具体分支学科。

191、美国著名的犯罪学家萨瑟兰和克雷西在其合著的《犯罪原理》一书中写道:“犯罪学是一门关于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犯罪的知识体系。”

192、曼海姆认为:“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和刑罚以及社会用以预防犯罪的非刑罚方式的科学”

193、德国著名的犯罪学家凯泽给犯罪学下的定义是:“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犯罪人、社会异常现象及对此等行为进行控制的总和的经验科学”

194、施温特认为,犯罪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导,经验科学。

195、犯罪对策学包括以下分支学科,即刑事政策学、监狱学、犯罪侦查学、犯罪人的矫治与改造等。

196、犯罪现象的研究包括对犯罪现象的属性、表现形式、发展变化状况、特点、类型、犯罪行为及其过程进行研究,其任务就是通过对这些犯罪基本状况的研究,认识和分析犯罪的发展规律,预测犯罪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犯罪对策。197、犯罪原因研究关注的是犯罪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198、研究犯罪原因的目的在于发现犯罪与其他现象的相互联系,探寻抑制、消除犯罪原因的方法和途径。

199、早在19世纪中叶,刑事古典学派就阐述了自己的犯罪原因观和犯罪预防观,故一些学者亦将刑事古典学派称为古典犯罪学派,犯罪学也被视为法学的一个分支。

200、中国学者周密认为犯罪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美国学者D.斯坦利.艾兹恩与杜格.A.蒂默也持此种观点。

201、被视为犯罪学鼻祖的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对犯罪的研究就是借助生物学的方法和知识进行的。

202、德国学者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在其所著的《犯罪学》中强调:“犯罪学-独立的、跨学科的、国际的、经验型与联系实际的科学”。

203、中国学者白建军认为,犯罪学是以危害社会行为的现象、原因、控制的整体过程为对象,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的综合科学。

204、犯罪学与其他学科形成彼此间的一种近邻关系,这种关系具体表现是在研究对象上相互渗透,或在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上相互借鉴。

205、心理学是犯罪学的交叉形成了一门边缘学科-犯罪心理学,它既是犯罪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06、犯罪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方法论、研究方法和基本步骤三个层次。

207、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既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武器,也是犯罪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208、现场观察法又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两种。

209、抽样调查可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常用的随机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类型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等。非随机抽样有简便抽样、目的抽样、定额抽样、立意抽样、主观抽样等。

210、选择典型是典型调查的一个重要环节,选择什么作为典型十分重要。

211、依谈话双方的接触方式,可将访谈法分为直接访谈法和间接访谈法两种。

212、根据访谈对象的人数不同,还可以将访谈法分为个别访谈和开座谈会两种。

213、在奴隶制社会初期的古希腊,这一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有关著作有柏拉图的《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

214、古罗马社会已进入奴隶制后期,这一时期论述犯罪的学者是以西塞罗为代表的法学家,有关著作有西塞罗的《国家篇》、《法律篇》、《职务篇》,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编纂的《国法大全》等。

215、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世纪,被称为中世纪,是基督教神学统治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封建神学处于支配地位,这一时期研究犯罪的代表人物是神学家奥古斯丁和阿奎那,有关著作有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上帝之城》,阿奎那的《神学大全》、《论君主政治》等。

216、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犯罪研究,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以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法国的摩莱里等为代表,有关著作有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摩莱里的《自然法典》等。217、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的犯罪研究,这些思想的主要人物有荷兰的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政治论》,英国的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洛克的《政治论》,法国的孟德斯鸠的《波斯人的信札》、《论法的精神》。

218、18世纪以前中国的犯罪研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犯罪研究,其历程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即先秦时期和以后的封建制时期。

219、法家的先驱管仲认为“百姓们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220、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商鞅明确指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端”

221、墨家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过程中的小手工业者的代表,认为犯罪是压迫和剥削的结果,统治者“暴夺民衣食之财”。222、儒家是没落奴隶主贵族的代表,崇尚贵族式的仁德礼仪,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上失其道,民散九矣”。

223、先秦以后封建制时期的犯罪研究有关的代表人物有李斯、董仲舒、李世民、韩愈、白居易、海瑞等。

224、一般认为,18世纪以后的犯罪学研究经历了三个时期,即18世纪中叶的古典学派时期、19世纪的实证派犯罪学时期、20世纪中叶以后的现代犯罪学时期。

225、实证派犯罪学又称为实证主义犯罪学,是对使用实证方法进行犯罪学研究的学者及理论学说的统称。实证派犯罪学是在19世纪后半期针对古典学派犯罪原因研究的欠缺和当时社会犯罪对策的乏力产生的。

226、我国大陆学者所著的有《犯罪学大纲》、《犯罪学》、《犯罪学概论》、《犯罪社会学》。

227、20世纪60年代后,台湾地区一些学者在犯罪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有周治平的《犯罪学概论》、蔡敦铭的《犯罪心理学》、张甘妹的《犯罪学原论》等。

228、犯罪研究方法是由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思维方式到具体操作方式等多层面构成的体系。通常将其分为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互相联系构成一个体系。

229、犯罪研究的方式;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

230、简单随机抽样是随机抽样中最简单的抽样方法。

231、使用等距抽样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总体中的各单位排列顺序与所需研究的某种特性毫无关系。

232、典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普遍性或代表性。二是指特殊性。

233、选择典型具体形式有组织选点、组织与研究者协商选点、研究者选点。

234、调查研究的含义是调查就是收集资料,研究就是分析资料。

235、根据调查者是否置身于研究对象活动,观察法分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236、在一份问卷中,将封闭式问题排在前面,开放式问题放在后面。

237、犯罪现象具有量与质的属性。量的属性,通过犯罪统计反映出来,表现犯罪的状态及其发展规律。质的属性,通过犯罪状况、犯罪分布、犯罪结构、犯罪动态以及犯罪后果等由一定犯罪数量汇集得到反映,不是个别具体犯罪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新的层次上获得的。

238、从社会利益构成看,人类的利益构成可分为公共利益、群体利益、个体利益。

239、人们一般常用的犯罪数量统计都是使用明数,即官方统计的数量。

240、一般使用的“犯罪数量”实为警方统计的接报案数量。

241、类型结构研究是人们深入研究复杂现象的重要方法。

242、犯罪的变化大体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时期(1950-1976);第二,改革开放至市场经济确立后时期(1977-2003)。

243、抓住犯罪消长律的可转化特征,做好矛盾的转化工作,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一项重要手段。

244、犯罪原因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问题之一,表征的是犯罪发生的启动力,是犯罪的推动因素和维持机制,是犯罪发生和存在的根据。

245、犯罪条件是犯罪人实施犯罪所借助的力量,可分为事实条件和理由条件两种。

246、按照犯罪行为机制划分,可将犯罪因素分为犯罪原因因素、犯罪条件因素、犯罪相关因素和犯罪偶然因素。

247、从犯罪现象看,对其发生作用的犯罪外力有两类:一是犯罪的诱惑力。另一类是社会对犯罪的控制力。犯罪的外诱力和犯罪的外控力之差,便是犯罪发生作用的实际犯罪的外力。

248、整体的犯罪现象可看作母系统,犯罪主体可看作子系统。

249、体质生物学理论观点包括天生犯罪人论、体格性格分型说、内分泌腺功能失调说、脑组织损伤说。

250、遗传生物学理论观点主要有隔世遗传说和遗传说、染色体畸变说及人种论。

251、社会环境论最早由19世纪30年代比利时统计学家科特勒和法国统计官员盖里在进行社会道德统计中提出来的。

252、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主要有社会环境论、社会解组论、文化冲突论和亚文化论。

253、犯罪的社会结构原因包括社会的阶级、阶层的矛盾;政治原因,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政策和法律的缺陷、社会管理的漏洞;经济原因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经济运行机制、贫富对犯罪的影响;文化原因包括伦理道德、主文化、亚文化、精神垃圾、舆论导向等。

254、经济因素与犯罪的关系还表现在经济运行机制上。

255、观念形态的文化具体表现形式有生产、生活方式,包括理念、行为规范、社会制度、文学艺术、音乐美术、哲学、宗教、历史等。

256、宏观社会环境对犯罪产生的影响主要是背景的影响,比较间接。

257、微观社会环境决定和影响个人品质,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对人的社会化有重要影响。二是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激发或控制作用。

258、与犯罪行为的产生有密切关系的微观社会环境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和社区,包括小群体和视听环境及亚文化环境。

259、家庭从结构上划分,可分为完整家庭和不完整家庭;从文化风气上划分,可分为良好家庭、病态家庭和畸形家庭;从经济上划分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等。

260、研究学校与犯罪的关系主要是研究学校教育方法、教育思想、管理措施中存在的与犯罪有关的因素问题。

261、属于其他微观社会环境的有:工作单位、公共场所、社会组织等。

262、个体自我意识水平与其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受的教育、所担任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与家人及他人的社会关系、特定的年龄阶段等因素密切相关。

263、规范意识和自我意识是由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的,是个人自觉认识、评价、调控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重要依据。264、犯罪人的自我意识以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幼稚性、盲目性、歪曲性为特征。

265、犯罪动机产生于个人畸形的心理需要,是推动和维持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其表现形式是犯罪冲动和犯罪意念。266、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较之成年人具有盲目性、突发性、纠合性、易反复性等特点。

267、犯罪学历来重视对犯罪高峰年龄的统计和研究。犯罪高峰年龄是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犯罪率最高、犯罪行为最集中的年龄段。

268、美国犯罪学家约翰逊按照年龄将犯罪人分成未成年犯罪人、小成年犯罪人、大成年犯罪人和老年犯罪人。

269、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精神病、人格障碍、智力障碍、中毒性精神障碍等。

270、犯罪被害人学的奠基者是以色列律师本杰明.门德尔松开始。

271、犯罪被害现象是揭示被害原因、研究被害预防的基础,是进行犯罪被害人研究的着手点和基本的研究视角。

272、犯罪被害现象的数量指标是衡量特定时空下被害发生数量、被害严重程度以及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准。

273、犯罪被害人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概括是为了确定重点被害人群、分析被害原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对策。

274、在我国,被害人集中在18-25周岁的年龄。绝大多数的犯罪被害人是已婚者。

275、在我国,受教育程度与被害风险出现了“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即被害人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层次,其中又以初中文化水平的被害人被害风险最大,小学以下、高中以上被害风险较低。

276、犯罪被害因素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被害人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统称为被害要因。二是被害条件。

277、被害要因中的被害人的自身因素体现为与犯罪发生相关的被害人的人口统计学因素、人格特征、生活方式。

278、被害人的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的关系是西方国家犯罪被害人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有著名的暴露理论和日常活动理论。279、对犯罪进行预测是犯罪预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需要。

280、经验判断法从个人直观判断方法上来说,主要有相关推断法、对比推断法和比例推断法;从运动集体经验推断的方法来说,有意见交换法、意见测验法和意见汇总法。

281、专家调查法的特点是匿名性、反馈性、统计性。

282、时序预测法可分为确定性时序预测法和随机性时序预测法。

283、时间数列的基本模式可分为水平型、趋势型、季节变动型、周期变动型和不规则型五种。

284、周期变动模式与季节变动形态的区别是周期长,但无固定周期,规律性的表现一般不明显。

285、在犯罪预测中,常用的算术平均法有简单算术平均法和加权算术平均法。

286、遏制方法适用于具有一定的持续时间以便司法介入的犯罪。

287、美国学者的三级预防论是犯罪防控系统的一种模式,荷兰学者的犯罪预防规划的二元模式是犯罪防控系统的另一种模式。

288、社会整合包括社会体系的整合、文化的整合、制度的整合、规范的整合、功能的整合等。

289、微观预防是犯罪预防的基础,是直接实施预防措施的前沿阵地,预防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

290、社区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福利保障功能和社会参与功能。

四、判断题

1、趋势外推法是指将预测对象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趋势外推到未来的方法,又称时间数量预

测法或时序分析法. ( 错)

2、犯罪预防是治理犯罪的最根本途径. ( 对)

3、文化冲突对人的社会化进程不会产生影响.( 错 )

4、犯罪行为与犯罪动机之间是必然对应的. ( 错 )

5、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的类型与方式上存在着固定的模式.( 错)

6、人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有可能发生改变.( 对)

7、犯罪学的研究表明,被害人中的男性要远多于女性.( 错 )

8、无论犯罪发展的总体趋势如何,在特定时期内都必将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的变化. ( 对)

9、犯罪学是从刑法学当中分离出来的.( 对 )

10、犯罪被害人对自己的被害都至少应当承担部分责任.(错)

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

《犯罪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一般认为,“犯罪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人类学家( C)提出来的(p3) A.加洛法罗 B.菲利 C .保罗·托皮纳尔 D.贝卡利亚 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D)(p7)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犯罪治理 D.犯罪预防 3.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A )(p9) A.社会科学 B.人文科学 C.法学学科 D.心理学科 4.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B )(p19) 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 C.社会规律 D.越轨行为 5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C )(p40) A.发展经济 B.制定法律 C.改善教育 D.奖励美德 6.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 B)(p49) A.犯罪二原因论 B. 犯罪三原因论 C. 犯罪四原因论 D. 犯罪五原因论 7.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的研究从犯罪行为转向了( A)(p51) A.犯罪人 B.犯罪被告人 C.犯罪嫌疑人 D.犯罪被害人 8.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D )(p61) A.消失 B.上升 C.下降 D.发展变化 9.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C) A.阶级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政治性 10.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 )(p41) A."幸福计算"理论 B.性善论 C.社会解组论 D.刑罚个别化理论 11.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C)(p114) A.内容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2.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 A.亚文化论 B.亚文化群论 C.文化解组论 D.文化冲突论

犯罪学案例分析【VIP专享】

西充县一男青年董某,教唆三名未成年人张某、王某、李 某(其中王某、李某未满刑事责任年龄)持刀抢劫,最终锒铛入 狱。近日,西充县人民法院以抢劫罪判处被告人董某有期徒刑 5年,并处罚金3000元,张某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 并处罚金1000元。 2012年6月11日13时许,董某与张某、王某、李某三名 学生在西充县纪信广场旁文庙附近玩耍,见到被害人丁某孤身 一人,于是教唆三人对其实施抢劫,而自己在一旁帮忙望风。 三人将丁某打伤,强行搜身,抢走27元现金,并将抢得的钱财 当场交给董某,后几人用于共同生活开支。 2012年6月17日,董某与李某在某网吧门口耍,见被害 人郭某一人,便上前将其拦住,逼令交钱。郭某不肯交出钱财, 董某便教唆李某:“要不给他一刀”,郭某在威胁下被迫交出3 元现金。 法院审理后认为:董某、张某以暴力手段强行劫取他人财 物,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张某因不满十八周岁,系初犯,积 极履行赔偿义务并取得被害人的谅解,可酌情从轻处罚。遂依 法作出上述判决。 近日,淳化县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一起强奸案。15岁少年迷恋黄色网络,心生模 仿色情画面的念头,对年仅12岁幼女实施强奸,未成年被告人阿健(化名)被依法判 处有期徒刑3年4个月,宣判后表示服从判决,该判决已生效。 15岁的阿健是淳化县某镇学生,平时迷恋网络,特别是黄色网站。据阿健供述,他 为了上网浏览黄色网页,将平时父母给他的吃饭钱节省下来,在晚上老师查完宿舍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犯罪学》期末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

《犯罪学》期末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犯罪行为的类型:指根据一?定的FI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的相似性所做的分类。 2、自然犯罪:是指违反一?般人类所共有的怜悯和正直的道德情绪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人的本性,因此在任何社会都会被视为犯罪。 3、被害赔偿:是指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损失,损害或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自然犯罪 4、犯罪的心理预防:是指旨在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我控制能力,使人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做出符合社会法律和伦理规范的行为选择,而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5、犯罪治安预防:是指由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需要的或可能利用的外部条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防止和 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的各种行政措施。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 2、AB 3、ABD 4、ABC 5、 ABCD 6、ABCD 7、ABD 8、ABC 9、C10、AC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 1、X 2、X 共12分) 3、V 4、V 5、V 6、X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1)菲利认为任何一?种犯罪行为乃至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都是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不同类型的犯罪中,各种因素起作 用的程度和方式有很大不同,但总的来说,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较大。 (2)据此他提出了“犯罪饱和法则”,即每-?个国家在客观上都存在着促使犯罪产生和变化的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故犯罪也有年终平衡,其增多或减少,比国民经济的收支还有规律。 (3)菲利的三因素论实际上标志着犯罪学多因素理论的建立,与此相适应,他提出了相应的犯罪控制理论,即在重疏导、轻刑罚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刑罚替代措施”的概念,主张以社会防卫概念取代刑罚的概念,在刑罚制度方面,主张广泛使用保安处分和其他预防性措施,并极力推崇不定期刑。 2、(1)科际整合的犯罪学理论日益受到重视。 (2)重视犯罪预防理论的研究。 (3)青少年犯罪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4)犯罪学研究领域逐步扩大。 3、犯罪现象基本包括:(1)犯罪状况;(2)犯罪特点;(3)犯罪规律 犯罪现象的特性有:(1)直观性;(2)综合性;(3)因果性;(4)相关性; (5)饱和性

2014电大《犯罪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2014电大《犯罪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 1、犯罪行为的类型: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的相似性所做的分类。 2、自然犯罪:是指违反一般人类所共有的怜悯和正直的道德情绪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人的本性,因此在任何社会都会被视为犯罪。 3、被害赔偿:是指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损失,损害或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 4、犯罪的心理预防:是指旨在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使人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做出符合社会法律和伦理规范的行为选择,而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5、犯罪治安预防:是指出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需要的或可能利用的外部条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防止和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和各种行政措施。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主张以愚民政策来预防犯罪的是:(B)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荀子 2、根据犯罪现象的地位,犯罪现象可分为(AB)

A、主犯罪现象 B、副犯罪现象 C、常规犯罪现象 D、随机犯罪现象 3、按照犯罪形成的特点,犯罪行为可分为:(ABD) A、蓄谋性犯罪行为 B、突发性犯罪行为 C、无罪过犯罪行为 D、连带性犯罪行为 4、犯罪行为形成的过程一般包括:(ABC) A、犯罪决意 B、犯罪实施 C、犯罪准备 D、犯罪处理 5、被害人和犯罪人的基本互动模式有:(ABCD) A、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B、冲突模式 C、被害人催化模式 D、斯德哥尔摩模式 6、犯罪场包括:(ABCD) A、时间因素 B、空间因素 C、侵犯对象因素 D、社会控制疏漏 7、犯罪自然原因的特性包括:(ABD) A、原生性 B、间接性 C、间接性 D、非可控制性 8、下列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特性有:(ABC) A、决定性 B、普遍性 C、间接性 D、非可控制性 9、犯罪心理矫治的中心环节是:(C) A、改善生活态度 B、培养健全的意识结构 C、消除思想障碍 D、改善生活习惯 10、犯罪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论是:(AC) A、系统论 B、整体论 C、因果论 D、环境论 三、判断题 1、20世纪以来,随着女权的伸张,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犯罪率明

犯罪学重点改修订稿

犯罪学重点改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犯罪学 划线部分是重点的重点 一.填空 二.犯罪学的提出是法国人类学家保罗·托皮纳尔。 三.犯罪学的使用是意大利犯罪学家拉斐尔·加罗法洛。 1.标志这犯罪学产生的三个观点: (1)意大利刑法学家切萨雷·贝卡利亚于1764年发表的《论犯罪与刑罚》。 (2)龙勃罗梭于1876年出版的《犯罪人伦》。 (3)拉斐尔·加罗法洛将其1885年问世的着作正式命名为《犯罪学》。 2.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原因——犯罪原因理论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犯罪是一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杂社会现象。 四.犯罪学是刑法学的上游学科和基础学科。 五.西方犯罪学思想的起源: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犯罪社会学的先驱 4.观相学和颅相学的思想则是犯罪精神病学和犯罪心理学的先驱 5.古典学派的犯罪学观点 代表人物:贝卡利亚、卢梭、康德、边沁 理论基础:功利主义、唯意志论、自然法学、社会契约论 6.约翰·霍华德1777年出版的《监狱概况》,为古典学派做出了一份典

型的英国式实用主义的贡献。 7.犯罪人类学派——龙勃罗梭——犯罪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犯罪学之 父”。 8.生物结构是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的人类学基础。 9.环境改造理论——主张通过改造产生犯罪的坏境来消除犯罪的发生。 10.犯罪社会学派——龙氏的学生[意]恩里科·菲利 “三要素论”:体质、地理环境和社会。 1.内分泌失调理论是由迪·独里奥提出 2.染色体异常理论——犯罪行为的发生时犯罪人的染色体与正常人相比 异常的结果(XXY:超男性) 3.人种论——犯罪的产生与种族和民族有关。 4.犯罪心理理论:不适应理论、差别交往论、智力低下理论 (1)不适应理论——人对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的不适应是犯罪和其他社会病态现象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地表现为对禁止性法律 规范的不适应。 (2)美国埃德温·萨瑟兰在其《犯罪学原理》中提出的“差别交往论”。 (3)智力低下理论——智力低下是产生犯罪的心理因素。 5.精神分析理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创始。 (1)本我——“它”——“潜在的我”快乐原则 (2)自我——“现实的我”、“实在的我”现实原则 (3)超我——“社会性的人”。至善原则

浅析我国犯罪学的产生与发展

浅析我国犯罪学的产生与发展 09法学一班 何英 200902201132 根据普遍的刑法学理论,刑法犯罪概念的逻辑起点是,先有刑法、后有犯罪,刑事违法性是其本质属性,罪刑法定主义成为刑法与刑罚的基本原则。刑法学研究的犯罪是:个体违反了现有刑法而产生的犯罪。 一、犯罪学犯罪概念 犯罪学研究的犯罪不仅包括个体行为违反刑律而产生的犯罪形式,也包括国家为了保护一定历史阶段的核心利益,将某种行为规定为犯罪这种形式。后一种形式产生的犯罪,由于是现行刑法所没有规定的,因此不具有刑事违法性的特征。其本质特征是价值否定性。 (一)犯罪学研究的犯罪问题实质上属于价值范畴。 犯罪是什么?要清晰、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古今中外的神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等,从各自的学术传统出发,作出过各种各样的定义这个问题在犯罪学领域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从犯罪学作为一门学问诞生起,就一直受这个问题所困惑。应当说犯罪学诞生之初,是依附于刑法学的,以刑法规范定义的犯罪,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其形成原因及其防治对策。但随着犯罪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有很多刑法没有规定的行为,但又严重触犯了社会需要,需要纳入犯罪的范畴,而这与刑法罪行法定主义原则相违背。学者们逐步意识到刑法学的犯罪与犯罪学的犯罪有明显的区别。近年来一些国内犯罪学者提倡价值无涉,认为犯罪是一种价值中立的社会事实从犯罪学脱离刑法霸语权的角度,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这个观点也值得商榷。举例说,某人杀了人,这是一个社会事实,但这并不一定就是犯罪。战士在战场杀了敌人、警察杀了绑架人质的歹徒,我们评价他是英雄。只有杀了我们的人,触犯了社会利益时,我们才说他是罪犯。因此价值无涉的观点也没有揭示出犯罪的实质。那么犯罪学研究的犯罪实质究竟是什么?这与犯罪学的学科性质有密切联系。学科的性质一般可分为研究事实问题的学科、研究价值问题的学科、研究实践问题的学科。事实问题即是怎样的问题,包括现象、原因、性质;价值问题即应怎样的问题,包括价值评价、价值设想、价值取向;实践问题即要怎样的问,包括主体行动“能够怎样、最好怎样、决定怎样”。按这样的学科性质划分标准分析,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犯罪问题不仅仅是罪犯实施犯罪行为后要怎样处理的实践问题,也不纯粹为是怎样之类的问题。 犯罪学研究的犯罪问题本质上应当归属于价值问题。犯罪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犯罪学的出现至少已有两百年的历史,但由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问题,犯罪学的基础概念、研究对象与范围、学科体系等学科基质至今都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学术理论。近年来,

犯罪学期末考试

从犯罪学角度分析醉驾 姓名:彭双高学院:理学院学号:11008030117 为了能够更为公正、客观、统一的规制醉驾行为,准确适用刑法修正案(八)关于危险驾驶罪的规定,应该由最高司法机关及时发布相应的司法解释或者指导性案例,对较为典型的犯罪情节予以明确。 近日,“醉驾是否一律入罪”的争议,把醉酒驾驶的争执从最初是否应该犯罪化推向今天醉驾行为能否一律入罪的高峰。如果说,立法上醉驾行为应否入刑是可以借助公众讨论的“民意”问题,那么,司法中醉驾能否一律入罪应当是相对专业的法律适用问题。因为,犯罪认定是依赖严谨与科学,需依法进行的司法过程,不能掺杂任何非理性的激情与私利。就此而言,回顾近来“醉驾是否一律入罪”问题所面对的诸多争议,笔者认为,分析相关刑法规范和刑法理论,可以更好地厘清这一问题。 一、从刑法典第十三条“但书”谈起 刑法典第十三条在正面阐明犯罪的基本特征之后,又以“但书”规定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把危害行为的情节对犯罪成立的影响予以明确化。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除了根据犯罪构成要件加以认定外,还必须考虑包括犯罪情节在内的所有要素对相关法益所造成的侵害或威胁是否符合犯罪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本质特征,“醉驾能否一律入罪”也不例外。 从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犯罪概念与具体犯罪类型的关系来看,刑法总则规定了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犯罪概念、刑罚种类等原则、原理内容,刑法分则是刑法总则之原则、原理的具体体现;刑法分则要接受

刑法总则的指导和制约,不能与总则相抵触。从这个意义上说,“醉驾入罪”的司法适用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危险驾驶罪作为犯罪的具体类型,其司法认定需要遵从罪刑法定原则和犯罪概念的制约。虽然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一般不能直接依据犯罪概念判断具体犯罪的成立与否,但是,认定犯罪成立决不能超越犯罪概念的约束,这是总则指导性、制约性的体现,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化判断的需要——借助犯罪概念将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出罪化。二是司法者把醉驾行为认定为危险驾驶罪时,必须把“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形排除在犯罪圈之外。作为犯罪的具体类型,不但要符合危险驾驶罪的具体犯罪构成,同时犯罪行为须符合严重社会危害性特征。前者的判断依赖于刑法条文的明文规定,后者的考量则需要结合案件情节予以审慎斟酌。总之,不能因为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没有为醉酒驾驶机动车设定情节限制,就突破刑法总则第十三条关于犯罪特征的相关规定;“醉驾不能一律入罪”正是承认 刑法总则效力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应有之意。 二、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客体考察 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以侵害或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为前提,不具有法益侵害性或威胁的行为是不能被认定为犯罪的。即使在危险与冲突不断加剧的当今风险社会,立法者为更好地防范风险与保障公共安全而在刑法中设置抽象危险犯——以期能够对造成法益危害的行为予以提前规制,预防危害结果的发生,也仍应以违法行为对法益造成抽象危险为前提。 具体到以醉酒驾驶机动车为客观行为之一的危险驾驶罪,立法者将其归入刑法典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可知危险驾驶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应该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人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财产利益;其直接客体,应该是道路交通安全。由此,根据犯罪客体的基本理论,醉驾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必须在客观上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威胁,没有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便不能被认定为犯罪。

犯罪学教学案例

案例 刘某,女,1979年出生致聋原因不明,在聋校读至四年级时因父亲病逝退学,家境困难,刘某试图找份工作供妹妹继续上学,后来在街上遇到一聋人(同案),在交谈时同案告诉刘某, 可以带她去找工作,刘某没有多想,也没告诉家人,就跟着同案一起来到深圳。2004年12月26日,刘某在103公共汽车上,趁人多拥挤之即,拉开失主的红色背包,盗取钱包和手机后下车逃跑,刘某最终被群众抓获。公诉机关认为刘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一、犯罪原因 从刘某实施犯罪的特点分析: 1:从刘某的犯罪的动机上看,刘某无稳定收入,缺乏谋生技能和就业机会,无经济来源,求职 谋业无门,遂产生了“以偷为职业养活自己的”的犯罪动机。 2:从犯罪的类型上看,作为聋哑人的刘某犯罪主要是侵财型的盗窃。刘某无稳定的经济来源, 文化程度低,受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侵蚀,认为“有钱就有一切”,对金钱的盲目追求致使私欲 极度膨胀,将盗窃作为获取钱财的手段,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3:从犯罪的组织形式上看,其一,刘某固有的生理缺陷,加之家庭对的放任,加入到犯罪团伙,她有种归属感。跟别人一起作案,具有纠合性的特点[2]。其二,作为外地到深圳后,陌生的环 境以及固有的“从众心理”导致其对犯罪团伙的依赖。 4:从犯罪的手段上看,刘某把盗窃、侵财作为获取钱财的手段,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结 合案例分析,刘某刑事犯罪暴力性倾向不明显。 二、刘某刑事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1:犯罪的主观心理因素 A、认知片面带来的偏执与模糊心理 刘某缺乏听觉的认知来源,对道德事理的了解与观察难周全透彻。因此,刘某的道德认识相对片面。刘某从个人的需求出发去考虑问题、支配行动,只考虑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不顾国家法律及 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B、意志薄弱带来的消极模仿心理听觉与语言的障碍,致使刘某思维水平较低,自我控制能力差,行为更多的受自我心理倾向和喜好所左右,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在物质动机的驱使下,为了满

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第一节犯罪概念 一、犯罪的属性:犯罪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1.犯罪的阶级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 A.犯罪从根本上威胁着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统治。 B.刑法上的犯罪是随着阶级和法的出现而出现的。 作为刑罚规定的犯罪是属于一定历史范畴的社会现象。它和法一样,产生于阶级,因而也是阶级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原始社会就没有与阶级社会犯罪相类似的社会矛盾。例如,原始社会也有杀人、伤人现象,也有“同态复仇”的习俗来解决这些矛盾。但把杀人、伤人等行为用法律形式规定为犯罪,只是阶级社会特有的。当国家和法消亡以后,尽管与犯罪相类似的社会现象仍然存在,但性质也与阶级社会的犯罪就不同了。 2.犯罪的社会性,表现为犯罪行为对社会各阶层利益以及人类共同利益的破坏或威胁。 二、犯罪概念的类型 如何给犯罪下一个科学的一般的定义,历来为刑法学者所关住。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一个行为是否规定为犯罪,受着国家类型、犯罪文化传统、立法当时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刑法理论的影响。在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规定了各种各样的具体犯罪和刑罚,但从来没有规定犯罪的一般概念。他们假借神意宣传天罚,对某种行为的处罚是“替天行道”、“执行天罚”。 资产阶级刑法学家开始考虑犯罪的法律和伦理基础。在刑法理论上,有形式意义与实质意义的犯罪概念之分。 1.形式意义上的犯罪概念 是指仅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而不揭示法律何以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 ⑴认为犯罪是违反刑事法律的行为; ⑵是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⑶是具备构成要件的、违法的、有责的的行为 ⑷是能够引起刑事诉讼程序的违法行为。 这是刑事古典学派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犯罪是违反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这种形式意义定义的典型是法国1810年的刑法典。该法典第1条规定“法律以违警罪所处罚之犯罪,称违警罪;法律以惩治刑处罚之犯罪,称轻罪;法律以身体刑或名誉刑所处罚之犯罪,称重罪”。形式意义的犯罪概念揭示了犯罪的两个外部特征:犯罪的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 2.实质意义上的犯罪概念是指不强调犯罪的法律特征,而要揭示犯罪的本质所在,即说明犯罪行为之所以被刑法规定为犯罪的根据和理由。 它是由刑事实证学派提出来的,他们从犯罪的社会属性和伦理属性分析犯罪,认为“犯

案件的犯罪学评析

“统一会”特大组织传销案的犯罪学思考与评析 “统一会”特大组织传销案是备受新闻媒体关注、公安部高度重视的特大组织传销案件。今年1月份以来,在合肥警方多警种密切配合下,成功打掉了公安部挂牌督办的“统一会”特大组织领导传销案件。2011年1月10日至16日,合肥市公安局组织1800多名警力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打击非法传销犯罪集中统一行动。全线出击,对外地来合肥进行非法传销犯罪团伙和组织实施了一次集中、精准打击,共清查、捣毁传销窝点130多处,抓获从广西、湖南等地来合肥的传销人员367人,其中,48名B级别以上骨干成员被刑事拘留,追缴、冻结赃款1200多万元,扣押涉案车辆13辆、银行卡250余张。虽然案件尚未进入司法审判程序,但案件本身所涉及的犯罪学问题已经凸显。笔者试图从犯罪学视角评析本案引发思考的若干问题。 一、“统一会”特大组织传销案案情简介 “统一会”打着所谓“纯资本运作模式”的幌子从事非法传销活动,采用五级三晋制,所谓“五级”即E级为业务员,D级为组长,C级为主任,B级为经理,A 级为老总。要想成为“统一会”成员,首先必须先花3800元购买一股所谓的股份,取得股权“资格”,才能发展下线,发展下线人员越多,所拿工资越多,级别越大。他们谎称,只要入会,一年后收益可达到1040万元,也就是所谓的“1040工程”。 专案组在调查中发现,2010年8月至12月间,该组织中的一个分支资金流出流入量异常惊人,竟有1100多万元。而在一份传销头目周薪表上,记者看到,大多数人员周薪在万元以上,其中最高的王某,周薪竟高达46982元,那么这些钱从哪来呢,据了解,这些钱基本来自传销下线入会费,最终受害最深的还是等级最低的传销人员。 该传销组织是一个全国性的特大传销组织,成员来自湖南、陕西、广西、湖北等十一个省份,该传销组织自命名为“统一会”,组织内绝大多数成员是湖南省人。民警在调查中还发现,“统一会”在南宁、南京、长沙等地均有分支,此次潜入到合肥的非法传销分支有5支,涉案人数上千人,涉案金额数千万元。 二、“统一会”特大组织传销案犯罪特点

犯罪学笔记

第一专题 一、犯罪学的内涵 (一)关于犯罪人的科学(龙勃罗梭)(二)关于犯罪行为的科学(李斯特) (三)关于犯罪原因的科学(四)社会反应犯罪学:有助于对社会制度进行深刻批评的分析激进派从社会制度角度进行分析(阶级矛盾) 二、犯罪学的外延 (一)菲利的犯罪学概念是集有刑事学科之大成的学科 (二)奥地利学派(汉斯格罗斯) 犯罪现象包括—规范:从法律角度;事实:程序诉讼影响犯罪的环境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的原因及如何同犯罪现象作斗争的学科 (三)美国经典学派(萨瑟兰、克内西) 将犯罪看做社会现象,研究刑事立法,行为人的行为,社会反应 (四)传统的(狭义)犯罪学:研究犯罪现象及规律 三、我国犯罪学的定义 (一)对定义的表述 1.传统表述:研究犯罪原因的犯罪预防的科学 2.评价:传统犯罪学的局限性现代犯罪学的中立性 (二)我国犯罪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体系 1.犯罪现象:犯罪现象论 (1)宏观角度:社会现象 (2)微观角度:个体现象 (3)犯罪人角度: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特征统计学医学社会学 2.犯罪学原因:犯罪原因论 3.犯罪预防:犯罪预防论 (1)刑事政策(2)犯罪预防的模式 四、犯罪学与其他刑事学科的关系 (一)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 1.学科性质的区别 2.研究内容的区别(犯罪学研究实际情况、原因、防治,刑法研究规范) 3.研究方法的区别(犯罪学注重实证、经验,刑法学注重分析比较) (二)犯罪学与形式政策学:研究内容的重叠与区别

形势政策学主要研究为预防犯罪而采取的各种刑法对策,即研究采用何种刑法最有效,故需研究现行刑法,提出批判行评价,达到有效预防犯罪。犯罪学通过全面解释犯罪原因,制定各种预防犯罪的社会政策,以此构建完整的预防体系。 (三)犯罪学与刑事侦查学 刑事侦查学是研究、收集、检验和运用证据以揭露和证实犯罪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两者对犯罪预防的关注程度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刑事侦查中自然科学的应用) 第二专题犯罪学的主要流派 一、古典犯罪学 古典犯罪学派产生于18世纪后期,1764年意大利犯罪学家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法》古典犯罪学派奠定了当今世界刑法与刑事司法制度的基础。 (一)古典学派的思想基础 1.经院哲学:托马斯阿奎那 2.社会契约论: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1)人生而平等(2)人的本性自私邪恶(3)人们通过缔约形成社会和社会规则,共同赞成和反对某些东西(4)社会有权惩罚人 (二)古典学派的学科性质:犯罪学学派刑罚学派刑法学派 (三)古典学派的基本观点:1.犯罪原因:人性自私、意志自由、功利主义或享乐主义 2.犯罪学说:(1)刑罚的根据—社会契约(2)刑罚的标准:罪刑等价主义,以客观行为为基础(3)刑罚的作用:抵消因犯罪而获得的利益和快乐从而预防犯罪,衡量刑罚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危害性程度 3.立法问题:(1)法律的表述—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条文少 (2)法律的公布(3)法律的规定—应明确规定犯罪及所适用的刑罚 (四)对古典学派的评价 1.优点:(1)容易施行,法官仅是适用法律的工具(2)废除了以前理论和诉讼中任意判刑的现象 2.缺点:(1)不人道不公平(2)仅考虑犯罪人所造成的损害,没有考虑到犯罪人的心理状态(3)按照抽象和理想进行的,没有涉及具体现实 二、实证主义犯罪学学派 实证主义犯罪学派是对使用实证主义方法进行犯罪学研究的一些学者及其理论学说的统称,产生于19c后半期,其基本特点是强调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点

1.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点? 答:刑事诉讼是在国家专门机关的主持下,在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查明犯罪和追究犯罪的活动。特点:必须由法定的专门机关主持进行,其他国家机关均无权进行;必须是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必须是依法进行的;刑事诉讼活动的内容是解决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犯了什么罪,是否应当受到刑事处罚,以及处以何种刑罚等问题;是在特定的诉讼形式下进行;刑事诉讼是准确、及时、合法地揭露和证实犯罪,依法惩罚犯罪,同时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以达到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等目的。 2. 简述刑事诉讼职能的含义? 答:侦查职能;控诉职能;辩护职能;审判职能;执行职能;协助诉讼职能;诉讼监督职能。 3. 现代刑事诉讼职能制度的基本结构和原则是什么? 答:控审分离;控辩对等;审判中立。 4. 外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 答:司法独立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控审分离原则;平等对抗原则;诉讼迅速原则;有效辩护原则;禁止重复追究原则;适度原则。 5.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加强惩罚犯罪,同时重视保障人权;建立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诉讼机制;确立了一系列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刑事原则;实行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相结合的诉讼模式;赋予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权;规定了一些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诉讼程序和证据制度。 6. 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主要职权? 答:对于依法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进行侦查;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不起诉,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对于决定起诉的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对于刑事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7. 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权利义务? 答:被害人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样,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也承担一定的诉讼义务。 8. 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请求立案;申请回避;委托代理人;要求赔偿损失;对不立案和不起诉的决定向检察院提出申诉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有权参加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对一审判决不服在法定期限内请求人民检察院抗诉;对生效判决或者裁定提出申诉,请求重新审判。 9. 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义务:如实向公安、司法机关陈述案件事实;接受公

智慧树知到《犯罪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犯罪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犯罪学是专门研究犯罪原因的学科。( )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2、犯罪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出现于20世纪后半期。()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3、龙勃罗梭率先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到了犯罪学的研究领域。()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犯罪学实证研究的基本步骤首先是应当产生研究假设。()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犯罪是可以预测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二章 1、龙勃罗梭对于犯罪学的贡献在于研究视角和方法论的变革。()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菲利是犯罪学研究史上第一个提出社会因素是导致犯罪的最重要的因素的人。()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加罗法洛认为法定犯罪是不理性的,是不应该存在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李斯特提出的犯罪二元论也承认天生犯罪人,只是不承认自然因素对犯罪的影响。()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萨瑟兰主张犯罪是模仿产生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三章

1、根据犯罪人的性别,可以分为男性、女性和双性犯罪人。()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2、犯罪人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坏人。()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3、犯罪被害人都是非常无辜的人,他们在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中是消极被动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犯罪人的分类是为了便于研究,并不是泾渭分明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龙勃罗梭将犯罪人区分为天生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习惯犯,偶发犯和激情犯。()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四章 1、犯罪率便于国家间治安状况的比较。()

犯罪学复习重点word精品

犯罪学复习重点 导论 1、刑法学上,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的、违反刑事法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学上,犯罪是指严 重危害社会的应受制裁的行为。(例如强奸和嫖娼,前者属于既属于刑法学上的犯罪也属于犯罪学上的犯罪,后者属于犯罪学上的犯罪,因为嫖娼并没有违反刑法。) 2、因果观和系统观是犯罪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7) 犯罪学研究的因果观可以分解为两条法则:环境法则、可能法则。 犯罪学研究的系统观可以分解为两条法则:整体法则、双向法则。 3、犯罪学研究的实证方法..Nl 实证方法即实际证明的方法,是超越和排除价值判断,通过对实地调查和观察所得的经验资料的考察,以分析和预测一定社会行为客观效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其主要程序如下:(1)确定研究课题,明确研究类型;(2 )建立研究假设;(3)进行研究设计;(4)收集研究资料;(5)整理与分析研究资料;(6)研究成果的形成与检验。 4、贝卡利亚及其《论犯罪与刑法》 (2) 意大利的贝拉利亚于1764年出版了《论犯罪与刑法》的小册子。 三大刑法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刑罚人道原则。 5、边沁在司法改革方面的最大贡献之一:监狱建筑设计。 (29) 6、实证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等人,他们都否定古典犯罪 学派的自由意志论,坚持犯罪为某些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决定论,但是他们也有各自的观点是: (31) 龙勃罗梭:强调生理因素的影响,创立了犯罪人类学派。他按犯罪人是否具有天生特质及主观恶性程度将犯罪人分为四种类型:天生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激情性犯罪人、偶发性犯罪人。前两种人是真正的犯罪人,主观恶性大,激情犯和偶发犯不具有先天人特质,主观恶性较小。 (32) 菲利:强调社会因素的影响,被视为犯罪社会学的创始人。其“三因素说”是:人类因素、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另外,他提出了“犯罪饱和法则”,即每一个国家在客观上都存在着上述促使犯罪产生和变化的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 (33) 力啰法洛:强调道德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他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两种。 (35) 7、亚文化理论 (39)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埃伯特科恩、理查德克罗沃德、劳埃德奥林等人。亚文化理论认为,在西方社会下层社会成员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亚文化群。 亚文化群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犯罪团伙、殴斗团伙、颓废团伙(例如同性恋)。 8、标签理论 (43)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犯罪学家莱莫特、贝克等人。该理论从行为的社会解释角度认识犯罪,认为人的行为并不取决于事物的内在性质,而是取决于社会解释方式,即它们被称作什么以及由其名称所引起的含义。该理论还认为,贴标签是违法犯罪的催化剂。 9、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45) 主要内容:(1)潜意识理论:潜意识概念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是其所有理论观点的基础。 (2)人格机构理论:①本我。即“潜在的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深层的部分,充满本能的欲望冲动,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②自我。自我是人格机构中的表层,可以理解成是实现的 “我”,实在的我“我”,是“本我”在与社会环境交往中发展起来的。③超我。是人格的道德 方面遵循至善原则、倾向于抑制本能的冲动。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连个部分。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实现原则,超我遵循至善原则。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人格结构理论,对西方心理学和犯罪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0、攻击理论 (47) 挫折一攻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挫折容易引起攻击欲望和攻击行为,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特别是暴力性 犯罪行为的产生。 11、孔子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60 老子的观点:民 以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者。 民之轻死也,以其上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60) 第一章

犯罪学案例分析

犯罪学案例分析 作者:朱奕彰论文时间:2011/11/6 所在院系:基础医学院 学号:1110305106 一、引言: 在当今健全的法制体系下,有一些比较复杂并难以判断的犯罪学问题,如强奸罪的另类变形,婚内也有强奸么;多重人格分裂的犯罪定义问题,犯罪人格与好人格共存,如何判定其犯罪性;以及正当防卫的界限如何界定?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如何处理这些案例亦使法官们很头疼。 二、摘要: 本文通过多个犯罪学案例分析,并对上述的三个问题予以了讨论,结合犯罪学理论,最终得出了一些结论,均为本人个人分析结果,其中不足之处,望老师予以指导。 三、正文: (1)“婚内强奸”? 案例:吴某经常半夜喝酒晚归,每每醉酒常无理要求其妻子王某与其发生性关系,王某不肯,吴某则责骂殴打她,强迫其进行同房,王某实在受不了,于2009年5月将丈夫以强奸罪告上了法庭。 讨论:本案中是否能判吴某强奸罪? 分析:刑法236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构成强奸罪强奸罪构成的核心要件就是“违背妇女意志”。不违背女性意志的,便不是强奸罪。但问题是,婚内强暴性行为违背妇女意志吗?对此是有争论的,主流观点认为不宜按强奸罪认定。因为一方面,

性行为是婚姻契约的内容之一,谈不上违背女性意志。另一方面,司法上也很难认定,故此案中不能判吴某强奸罪,但因其经常无理责骂并殴打其妻子,并强迫其同房,亦不能说其无罪,判他家庭暴力罪是完全于情于理的。 结论:婚内一般不算强奸罪,性质恶劣者,一般予以家庭暴力处理。 (2)多重人格分裂的犯罪定义: 案例:(来自电影致命ID)主人公麦肯.丙佛,小时候父母双双离开了他,把他抛弃在汽车旅馆,给他造成了童年的阴影,更可怕的是他母亲还是个妓女,这些悲惨的遭遇使得其产生了分裂人格,总共10个,而这其中有一个是犯罪人格,并在某一天犯下了杀害6个人的血案,其余9个皆为正常人格,问是否该判麦肯死刑? 讨论:犯罪人格与正常人格共存,如何定义其犯罪行为? 分析:首先分析主人公的责任能力,责任能力的内容包括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缺乏这两种能力中的任何一种,都意味着没有责任能力,因而都不能导致刑事责任的承担。而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呢?一是人的年龄,二是人的精神状况。 很明显该案例中被告人年龄已满18岁,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段,至于其精神状况?其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是属于非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一种,这与纯粹的精神病不同,精神病患者对自己所作的事情完全没有意识,并没有认知能力及控制能力,故精神病人无刑事责任能力,而多重人格分裂者要分两类看:当其因人格分裂,导致出现认

犯罪学试题及答案.docx

犯罪学复习试卷(一) 一、填空题(10%) 1、__犯罪预测___是搞好犯罪预防的前提条件,是制定犯罪预防战略,对策和措施的基础. 2、依据犯罪预防切入犯罪发展阶段早晚的不同,可以将犯罪预防分为_犯罪前预防___________,_犯罪中预防_______和__犯罪后预防___________. 3、在激情性的暴力犯罪者中,_胆汁质_______气质类型的居多,而在意志型的暴力报复犯罪者中,__粘液质___________气质类型的居多. 4、精神病患者在___心理_______及___情感_______方面都有缺陷,因而可能实施各种危险行为,其中就包括犯罪行为. 5、犯罪条件主要包括__时空条件_,__工具条件__和侵害对象等. 6、犯罪的时空条件包括__犯罪机会___________和__空间环境__________两个方面。 7、犯罪的属性主要有:__阶级性_____________,__社会性____________和___相对性_____________. 8、依据犯罪手段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___传统手段犯罪_____________与__现代手段犯罪_____________. 9、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___犯罪现象________,____犯罪原因__________和__犯罪预防__________三个部分. 二、选择题(14%) 1、贝卡利亚提出了刑罚的: ( BCD ) A、强制性 B、确定性 C、均衡性 D、即时性 2、芝加哥学派对犯罪学的研究形成的理论被称为: ( AC ) A、社会解组论 B、犯罪生态学 C、犯罪同心圆论 D、不同接触论 3、依据犯罪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 (ABC ) A、个体犯罪 B、团伙犯罪 C、集团犯罪 D、有组织犯罪 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犯罪主体的特点有: ( ABCD )

犯罪学重点改

犯罪学 划线部分是重点的重点 一.填空 二.犯罪学的提出是法国人类学家保罗·托皮纳尔。 三.犯罪学的使用是意大利犯罪学家拉斐尔·加罗法洛。 1.标志这犯罪学产生的三个观点: (1)意大利刑法学家切萨雷·贝卡利亚于1764年发表的《论犯罪与刑罚》。 (2)龙勃罗梭于1876年出版的《犯罪人伦》。 (3)拉斐尔·加罗法洛将其1885年问世的着作正式命名为《犯罪学》。 2.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原因——犯罪原因理论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犯罪是一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杂社会现象。 四.犯罪学是刑法学的上游学科和基础学科。 五.西方犯罪学思想的起源: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犯罪社会学的先驱 4.观相学和颅相学的思想则是犯罪精神病学和犯罪心理学的先驱 5.古典学派的犯罪学观点 代表人物:贝卡利亚、卢梭、康德、边沁 理论基础:功利主义、唯意志论、自然法学、社会契约论 6.约翰·霍华德1777年出版的《监狱概况》,为古典学派做出了一份典型的英国式实用主 义的贡献。 7.犯罪人类学派——龙勃罗梭——犯罪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犯罪学之父”。 8.生物结构是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的人类学基础。 9.环境改造理论——主张通过改造产生犯罪的坏境来消除犯罪的发生。 10.犯罪社会学派——龙氏的学生[意]恩里科·菲利 “三要素论”:体质、地理环境和社会。 1.内分泌失调理论是由迪·独里奥提出 2.染色体异常理论——犯罪行为的发生时犯罪人的染色体与正常人相比异常的结果(XXY: 超男性) 3.人种论——犯罪的产生与种族和民族有关。 4.犯罪心理理论:不适应理论、差别交往论、智力低下理论 (1)不适应理论——人对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的不适应是犯罪和其他社会病态现象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地表现为对禁止性法律规范的不适应。 (2)美国埃德温·萨瑟兰在其《犯罪学原理》中提出的“差别交往论”。 (3)智力低下理论——智力低下是产生犯罪的心理因素。 5.精神分析理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创始。 (1)本我——“它”——“潜在的我”快乐原则 (2)自我——“现实的我”、“实在的我”现实原则 (3)超我——“社会性的人”。至善原则 6.犯罪人格理论——在人的心理中存在着一种犯罪人格或变态人格,很容易导致犯罪。 (1)萨缪尔·约克尔森和斯塔顿·萨姆诺最先提出“犯罪人格”的概念 (2)弗式的学生阿德勒也认识,犯罪与变态人格有关,并且论述了“自卑感”与犯罪的关系。 7.亚文化群论(亚文化论)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科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