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沙尘天气分析

辽宁省沙尘天气分析
辽宁省沙尘天气分析

文章编号: 1001-4675(2008)04-0600-06

辽宁省沙尘天气分析3

黄 阁1,2, 盛 永2

(1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2辽宁省气象台,辽宁沈阳 110016)

摘 要:以1971-2005年辽宁60个站沙尘天气资料为基础,从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空间分布特点等方面对浮尘、扬沙、沙尘暴、沙尘天气综合影响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的沙尘天气年代际变化明显,且多发生在春季(4月最多),沙尘天气主要在3月下旬到4月下旬出现在沈阳西北部、阜新以及朝阳北部地区。结合辽宁的气候、空间特点,从沙源、大风、不稳定层结3方面分析了辽宁沙尘天气的形成以及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简要介绍了辽宁防沙的措施、效果以及辽宁省气象台沙尘暴短期预报方法。

关键词:沙尘天气;季节变化;空间分布;短期预报;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P425.55 文献标识码:A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与河北省毗连,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由北向南逐渐降低,东、西两侧丘陵山区地势较高,中部和沿海平原地区地势较低。冬季寒冷期长、降水占全年总量的3%~9%;春季回暖迅速,南北大风频繁出现,多沙尘天气。

李锋〔1〕对沙尘源区示踪方法及分布进行了研究;周自江〔2〕对近45年来扬沙和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李金霞等〔3〕对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王晓青〔4〕对西北地区沙尘暴灾害的特点、分布、成因以及相应的防治对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孟春雷等〔5〕分析了干旱区土壤蒸发及水热耦合运移模式;胡隐樵等〔6〕指出:强风、沙源和热力因子是形成强沙尘暴的必要条件;郑新江等〔7〕对沙尘暴天气的卫星云图进行了分析;邱金桓等〔8〕对沙尘暴的光学特性作了分析;王劲松等〔9〕讨论了沙尘暴的发生与下垫面条件之间的关系;郭慧等〔10〕分析了沙尘暴的环流特征。本文以1971-2005年辽宁60个站沙尘天气资料为基础,从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空间分布特点等方面对浮尘、扬沙、沙尘暴、沙尘天气综合影响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辽宁的气候、空间特点,从沙源、大风、不稳定层结3方面分析了辽宁沙尘天气的形成以及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简要介绍了辽宁防沙的措施、效果及辽宁省气象台沙尘暴短期预报方法。1 资料来源与统计方法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其中,浮尘指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 m的天气现象;扬沙指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km以内的天气现象;沙尘暴指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 m的天气现象。

本文使用辽宁省气象台1971-2005年60个站逐日8个时次地面观测资料(时界:北京时间20:00)。将某测站一日8个时次只要有一个时次出现一次浮尘(扬沙或沙尘暴)天气,则该站记有一个浮尘(扬沙或沙尘暴)日,并另记本站有一个沙尘天气日。

2 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

2.1 年际变化

图1表明,辽宁省沙尘天气年代际变化明显, 1971-1984年为辽宁省沙尘天气多发期(图1a), 1985年以来的近20年间,除2002年沙尘天气偏多以外,其他年份沙尘天气明显偏少。扬沙(图1b)和沙尘暴天气(图1d)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多发期在1971-1983年,1984-2005年为少发期, 2002年扬沙和沙尘暴较多。浮尘(图1c)多发期、少发期的年代际变化与扬沙、沙尘暴变化类似,但是1988,2001,2002年的浮尘天气较常年偏多。这一

第25卷 第4期2008年7月

干旱区研究

AR I D Z ONE RESE ARCH

Vol.25 No.4

July 2008

3收稿日期:2007-05-14; 修订日期:2007-07-23

基金项目:辽宁省气象局项目“辽宁省自动站资料管理及预报应用系统”

作者简介:黄阁(1978-),女,辽宁,理学学士,从事天气预报、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方面工作.E-mail:huangge19780331@https://www.360docs.net/doc/de2130759.html,

图1 1971-2005年辽宁沙尘天气年总日数的年代际变化

Fig .1 I nterdecadal change of the annual occurring days of dust weather in L iaoning Pr ovince during the peri od fr om 1971t o 2005

结论与全林生等

〔11〕

指出的20世纪70-90年代末

期,中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的发生频数呈波动减少之势,尤其是70年代中后期开始,沙尘天气发生频率明显降低的结论相一致。从宏观上看,沙尘天气的这种变化与冬、春季的气候和大气环流异常状况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末期,全球大气环流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东亚季风环流在此次转变之后减弱了,温度和降水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2 季节变化

1973年1月24日凌源(54327)出现的沙尘暴

为辽宁省最早出现沙尘暴天气的记录,2000年9月

20日新民(54333)出现的沙尘暴为辽宁省最晚出现沙尘暴天气的记录

图2 1971-2005年辽宁省60个站逐月

平均沙尘天气日数时间序列

Fig .2 Temporal series of the monthly occurring days of dust weather at 60meteor ol ogical stati ons in L iaoning Pr ovince

during the peri od fr om 1971t o 2005

图2显示,辽宁省沙尘天气季节变化特点是:以

春季(3~5月)出现的概率最多,占全年的74%,春季扬沙占全年的65%,春季浮尘、沙尘暴几乎占全年的100%。春季沙尘天气中,4月出现的概率最多,占春季的46%。其中,4月浮尘占春季的50%,扬沙占45%,沙尘暴占41%。春季,浮尘、扬沙和沙尘暴4月最多,3月次之,5月较少。

从表1看,春季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3月下旬到4月下旬,占春季的64%。浮尘出现日期主要集中在3月下旬到4月下旬,占春季的65%;扬沙出现日期主要集中在3月下旬到4月下旬,占春季的57%;沙尘暴出现日期主要集中在3月下旬、4月上

旬、5月上旬以及5月中旬,占春季的66%。2.3 空间分布特点

由图3A 可以看出,浮尘的多发中心在沈阳北部地区,浮尘平均日数最多的站是康平,为6.6d 。扬沙的多发中心在沈阳西北部和阜新地区,扬沙平均日数最多的站是新民,为34.5d,其次是阜新,为32.6d (图3B )。沙尘暴多发中心出现在沈阳西北部、阜新及朝阳北部地区,沙尘暴平均日数最多的站是彰武,为1.6d,建平和北票次之,为0.8d (图

3C )。

为了便于表示浮尘、扬沙、沙尘暴等沙尘天气的综合影响,考虑到浮尘、扬沙、沙尘暴等天气现象在辽宁地区影响程度的大小,赋予各自不同的权重系数后,将加权平均的结果定义为沙尘天气综合影响

1

064期 黄 阁等:辽宁省沙尘天气分析

表1 1971-2005年辽宁省60个站春季沙尘天气逐旬平均日数

Tab .1 Ten 2day average occurr i n g days of dust wea ther a t 60m eteorolog i ca l st a ti on s

i n L i a on i n g Prov i n ce dur i n g the per i od fro m 1971to 2005

3月上旬

3月中旬3月下旬4月上旬4月中旬4月下旬5月上旬5月中旬5月下旬浮尘 3.177.5713.3116.612.4315.438.467.4 4.8扬沙14.8916.4324.230.2925.0328.8618.2319.4613.31沙尘暴0.

770.8 1.6 2.460.890.660.97 1.310.2沙尘天气

18.83

24.8

39.11

49.35

38.35

44.95

27.66

28.17

18.31

图3 1971-2005年辽宁省沙尘天气年平均日数地理分布

Fig .3 Spatial distributi on of the annual occurring days of dust weather in L iaoning Pr ovince during the peri od fr om 1971t o 2005

程度(其中沙尘暴权重为10,扬沙权重为6,浮尘权重为2)。图3D 表明,辽宁省沙尘天气分布呈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的趋势。沈阳西北部、阜新以及朝阳北部地区是辽宁受沙尘天气影响的主要地区,而东部、东南部地区受沙尘天气影响较小。

辽宁春季降水分布特征与沙尘天气的分布特征正好相反。辽宁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约占全年的65%。每年春季(3~5月)的主要气候特点是气温回升较快,风大干旱,此时降水量仅为74.3~94.2mm ,占全年降水量的14%~15%。3 沙尘天气成因

沙尘天气是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下垫面条件下,

由特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各种不同天气尺度的天气系统叠加诱发的一种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沙尘天气的形成有①沙源:地面上的沙尘是形成沙尘天气的物质基础;②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③不稳定层结: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3.1 沙源

杨根生等

〔12〕

认为,沙质草地和旱作耕地为沙尘

2

06 干 旱 区 研 究 25卷

天气提供了大量的沙尘物质。

辽宁沙尘暴天气的沙尘源地有外来沙源与本地沙源。外来沙源是位于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荒漠土地、华北北部及辽宁西北部的沙漠化土地,在偏北气流的作用下,经过辽宁的西部、北部,并影响到辽宁中、南和东南部地区,涉及范围广,发生的频率大,占辽宁沙尘暴总数的70%;本地沙源主要分布在辽宁西北部以及中部部分地区,春季辽宁地区大地解冻,气温迅速回升,同时干旱少雨,河床干涸、地表干燥,结持性差,地表无植被覆盖,是含尘量丰富的沙尘源。3.2 大风

春季东亚大槽明显减弱,高空短波槽脊活动频繁,中纬度西风风速加强,天气系统活动移速明显加快,周期一般为5~7d,平均为10~15个纬度/d,是辽宁全年天气系统移速最快的季节;在地面上表现为冷、暖锋交替并伴随强变压梯度频繁出现,由此产生6级以上大风及8级以上的瞬时大风

图4 辽宁省各地多年月平均风速的连续变化

Fig .4 Continuous variati on of the monthly average

wind s peed in L iaoning Pr ovince

由图4可知,辽宁西部(代表站:朝阳)、北部

(代表站:康平)、中部(代表站:沈阳)地区大风经常出现在春季以及秋末冬初。春季,辽宁常处于蒙古境内与海上两个高压之间,并且西来的气旋不断加深,致使南、北大风交替出现;辽宁东、西部为山区,地势高;辽河流域附近为平原,地势低。西南风经过平原地区时,由于地形的“狭管效应”使风速加大,3~5月平均风速达4.8~4.9m /s,最大风速为20~25m /s,且辽宁冬季降水较少,地面植被覆盖率低,

土壤墒情差,因此易产生沙尘天气。由此可见,大风与沙尘天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并不是大风一定会产生沙尘天气。秋季,虽然风速较大,但是秋季地面植被覆盖率较好,并且前期降水充足,土壤墒情较好,植被长势好,裸露沙地减少,地表物理

性质良好,抑制了沙尘天气的发生。而沙尘天气较少发生的南部(代表站:大连)、东部(代表站:丹东)地区大风的变化与沙尘天气发生的相关性不大。这也是辽宁沙尘天气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之一。3.3 不稳定层结

沙尘暴的发生与大气中的对流活动密切相关,而对流的发展通常是由垂直不稳定能量的释放造成的。在沙尘天气发生初期,中、低层大气处于对流性不稳定状态,有不稳定能量积聚。在沙尘天气发生的强盛期,整层大气处于稳定性状态。

春季是全年中冷暖变化最剧烈的季节,午后到傍晚之前地表面受日射作用,升温快,是一天中地面气温最高的时段,近地面气温垂直梯度大,更容易造成空气层结不稳定。春季蒙古气旋、热低压携带着大量沙源东移时,对流层低层的不稳定能量使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本地沙源升空,使辽宁沙尘暴天气加强。

3.4 沙尘天气时空分布不均

辽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期长,降水稀少,春季气温回升较快,平原风大,地面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墒情差,因此,春季较其他季节容易产生沙尘天气。

辽宁春季降水分布不均,朝阳、阜新、锦州地区及康平县降水量不足80mm ,其中,北票、朝阳、建平、凌原一带只有50~60mm ,为春季易旱区,有“十春九旱”之说;辽东大部分地区常年春季降水量在120mm 以上,其中,新宾、桓仁、宽甸、东港一带多达

130~140mm ,不仅春季不旱,在一些局部地区有时

还会出现春湿现象;春季其他大部地区降水量为80~120mm ,但在底墒不足,春季少雨或春雨时间分布不适宜的年份,仍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旱象。杨德保等

〔13〕

指出,沙尘暴的易发区大多属于中纬度干旱

和半干旱地区,辽宁西北部受荒漠化影响和危害比较严重,地表多为沙地和旱地,植被稀少,大风过境,容易形成扬沙和沙尘暴天气。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是沙尘天气多于东南部地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虽然东西部同是山区,但由于气候系统、地形走向、植被覆盖情况不同,使得辽宁沙尘天气主要集中在春季,且西北部的年平均沙尘日数明显高于中部以及东南部地区。

4 防沙措施及成效

环境的改善和人工影响天气的不断发展,使辽宁省沙尘天气的活动次数减少。

3

064期 黄 阁等:辽宁省沙尘天气分析

4.1 环境改善

乔、灌、草综合防护体系较防风林是更为合理的防沙带,由于沙尘主要以蠕移(贴着地面进行)、跃移(跳动式移动)、漂移(也称悬移)3种方式传输,其中前两种是主导。草场中植物的密度大,植物的地下部分可以固土、蓄水(雪),地上部分可以削弱沙尘的蠕移、跃移;高大的乔木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风速,灌木的根系强大,可以在固定流沙方面发挥作用。

阜新、朝阳市北部与科尔沁沙地毗邻,属内蒙古草原与华北石质山过渡带。为遏制科尔沁沙漠南延,被定为国家“三北”防护林重点建设区之一。随着“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的落实,森林覆盖率、草场覆盖率不断增加,土地荒漠化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使辽宁西北部的环境得到了改善。

近年来的辽宁平均风速比历年平均值有所下降,因此,当有天气系统夹带沙尘由西北向东南移动影响辽宁时,综合防护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风速,对外地沙源进入辽宁起到了阻碍作用。同时,本地的地表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增强了本地土壤的涵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地沙源,有效地降低了本地沙尘起沙的概率。

4.2 人工影响天气

近年来,在省政府提出的“三个转变、四个延伸”的人工影响天气思路指导下,辽宁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2002年辽宁人工增雨(雪)量达到15.7×108m3,2003年增加到21.9×108m3,2004年突破30×108m3。这不仅进一步开发利用了空中水资源,增加了区域水资源总量,解决了抗旱问题和水库蓄水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资源,增强了生态修复能力。冬天增雪对降低火险指数、储备水资源、降低来年春季沙尘天气出现的概率等方面大有益处。

5 短期预报

通过普查1971-2002年高空天气图和地面天气图,选出辽宁3站出现沙尘暴的44个天气个例,并对其500hPa、地面形势进行了重点分析,将辽宁沙尘暴分为4种主要天气类型:冷锋型、强锋区动量下传型、热低压型、蒙古低压型〔14〕。确定沙尘暴气象要素场及物理量场演变特征;分析辽宁沙尘暴的影响路径,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对辽宁沙尘暴关键区进行监测预警;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制作辽宁沙尘暴客观预报产品。在实际预报工作中,根据辽宁沙尘暴天气客观预报产品,判定辽宁上游地区沙尘天气强度以及冷锋、低压等天气系统的移向、移速、强度变化;结合前期降水特点、沙尘暴各天气型特点、预报经验、中小尺度系统发展情况,并综合分析卫星雷达产品等监测资料,对辽宁沙尘暴天气进行监测预警,通过预报业务检验表明,该方法对沙尘暴天气过程以及沙尘天气的落区都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6 结论

(1)辽宁沙尘天气年代际变化明显,1971-1984年为多发期,1985年以来的近20年间,除2002年沙尘天气偏多以外,其他年份沙尘天气明显偏少。辽宁沙尘天气多出现在春季(4月最多),按旬统计结果表明,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3月下旬到4月下旬。

(2)由于气候系统、地形走向、植被覆盖情况不同,辽宁沙尘天气主要集中在春季,沈阳西北部、阜新以及朝阳北部地区是辽宁受沙尘天气影响的主要地区,而东部、东南部地区受沙尘天气影响较小。

(3)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荒漠土地、华北地区是辽宁沙尘天气外来沙源;辽宁西北部及中部沙漠化土地是辽宁沙尘天气本地沙源。春季大风以及层结不稳定是辽宁沙尘暴发生的主要原因。

(4)辽宁冬季干冷,春季风大回暖迅速,地面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墒情差是春季沙尘天气较多的重要原因。辽宁春季降水分布不均以及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是沙尘天气多于东南部地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5)乔、灌、草综合防护体系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的发展,有效地降低了本地沙尘起沙的概率,使辽宁沙尘天气的活动次数减少。

(6)辽宁省气象台沙尘暴预报流程业务已经在工作中使用,该方法对沙尘暴天气过程以及沙尘天气的落区都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李锋.沙尘源区示踪方法及分布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 2007,24(3):355-363.〔L i Feng.Research p r ogresses of trace

methods and distributi on of dust s ource areas〔J〕.A rid Zone Re2

search,2007,24(3):355-363.〕

〔2〕 周自江.近45年中国扬沙和尘暴天气〔J〕.第四纪研究,2001, 21(1):9-17.〔Zhou Zijiang.B l owing2sand and sandst or m in Chi2 na in recent45years〔J〕.Quaternary Sciences,2001,21(1):9-

17.〕

〔3〕 李金霞,殷秀琴,包玉海.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以扎鲁特旗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7,24(2):

146-152.〔L i J inxia,Yin Xiuqin,Bao Yuhai.Study on desertifi2 cati on and its affecting fact ors in far m ing2pasturing ecot one—A

406

干 旱 区 研 究 25卷

case study in Zhal ot Banner,I nner Mongolia Aut onomous Regi on 〔J〕.A rid Zone Research,2007(2):146-152.〕

〔4〕 王晓青.西北地区沙尘暴灾害及防治对策〔J〕.干旱区研究, 2001,18(2):61-64.〔W ang Xiaoqing.The occurrent character2 astics and p reventi on counter measures of sand and dirt st or m disas2 ter in northwestern of China〔J〕.A rid Zone Research,2001,18

(2):61-64.〕

〔5〕 孟春雷,崔建勇.干旱区土壤蒸发及水热耦合运移模式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7,24(2):141-145.〔Meng Chunlei,Cui J ianyong.Study on s oil evaporati on and coup ling trans m issi on of

s oil moisture and heat in arid areas〔J〕.A rid Z one Research,

2007,24(2):141-145.〕

〔6〕 胡隐樵,光田宁.强沙尘暴微气象特征和局地触发机制〔J〕.大气科学,l997,21(5):581-589.〔Hu Yinqiao,M itsuta Y.M i2 cr ometeor ol 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 ocal triggering mechanis m of

str ong dust st or m〔J〕.Scientia A t m os pherica Sinica,l997,21(5):

581-589.〕

〔7〕 郑新江,刘诚,崔小平,等.沙尘暴天气的云图特征分析〔J〕.气象,1995,21(2):26-31.〔Zheng Xinjiang,L iu Cheng,Cui Xi2 aop ing,et al.Cl oudness features of t w o kinds of dust devil weather

in China〔J〕.Meteor ol ogicalMonthly,1995,21(2):26-31.〕〔8〕 邱金桓,孙金辉.沙尘暴的光学遥感及分析〔J〕.大气科学, 1994,18(1):1-10.〔Q iu J inhuan,Sun J inhui.Op tically remote

sensing of the dust st or m and result analysis〔J〕.Chinese Journal of A t m os pheric Sciences,1994,18(1):1-10.〕

〔9〕 王劲松,俞亚勋,赵建华.中国北方典型强沙尘暴的地面加热场特征分析〔J〕.中国沙漠,2004,24(5):599-602.〔W ang

J ings ong,Yu Yaxun,Zhao J ianhua.Analysis on surface heating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yp ical severe dust2st or m s in northern China 〔J〕.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2004,24(5):599-602.〕〔10〕郭慧,王式功,李栋梁,等.甘肃春季沙尘暴环流特征及其时间尺度诊断分析〔J〕.中国沙漠,2004,24(5):593-595.〔Guo

Hui,W ang Shigong,L i Dongliang,et al.Circulati on characters and

different te mporal scales diagnosis analyses about s p ring sand2dust

st or m s in Gansu〔J〕.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2004,24(5):

593-595.〕

〔11〕全林生,时少英,朱亚芬,等.中国沙尘天气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气候原因〔J〕.地理学报,2001,56(4):477-485.〔Quan L in2 sheng,Shi Shaoying,Zhu Yafeng,et al.Te mporal2s patial distribu2 ti on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dust2day in China〔J〕.Acta Geo2 graphica Sinica,2001,56(4):477-485.〕

〔12〕杨德保,尚可政,王式功.沙尘暴〔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39.〔Yang Debao,Shang Kezheng,W ang Shigong.Sandst or m 〔M〕.Beijing:Meteor ol ogy Press,2003:39.〕

〔13〕杨根生,拓万全.关于宁蒙陕农牧交错带重点地区沙尘暴灾害及防治对策〔J〕.中国沙漠,2002,22(5):452-465.〔Yang

Gengsheng,Tuo W anquan.Sandst or m disasters and contr olling ways in the agricultural and pasturing interlaced zone of N ingxia,

I nner Mongolia and Shaanxi〔J〕.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2002,22(5):452-465.〕

〔14〕蒋大凯,陈艳秋,盛永.辽宁沙尘暴天气预报方法研究〔J〕.辽宁气象,2005(3):5- 6.〔J iang Dakai,Chen Yanqiu,Sheng

Yong.The sandst or m f orecast of liaoning〔J〕.L iaoning Meteor o2 l ogical Quarterly,2005(3):5-6.〕

Ana lysis on D ust W ea ther i n L i a on i n g Prov i n ce

HUANG Ge1,2, SHE NG Yong2

(1.D epart m ent of A t m ospheric Science,N anjing U niversity,N anjing210093,China;

2.L iaoning Provincial M eteorological O bservatory,Shenyang110016,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ust weather data observed by60meteor ol ogical stati ons in L iaoning Pr ovince during the peri od fr o m1971t o2005,in this paper the interdecadal and seas onal change,s patial distributi on and i m pacts of dust weather including fl oating dust,bl own sand,sandst or m and dusty weather in L iaoning Pr ovince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 ows:(1)I nterdecadal change of dust weather in the p r ovince is significant,dust weather oc2 curred frequently during the peri od fr om1971t o1984,it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past20years excep t that in 2002,and it occurs mainly in s p ring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weather syste m,landfor m s and vegetati on cover2 age,es pecially in Ap ril;(2)The i m pact of dust weather is most seri ous in the regi on northwest fr om Shenyang, Fuxin and northern part of Chaoyang;(3)The external and l ocal sand s ource areas of dust weather in the p r ovince are the Horqin Sandland in east I nner Mongolia,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desertified lands in west L iaoning Pr ovince,north western part and partial central part of L iaoning Pr ovince.Str ong wind and unstable at m os pheric stratificati on in s p ring are the i m portant fact ors resulting in the occurrence of dust weather in L iaoning Pr ovince;

(4)Frequent occurrence of dust weather in L iaoning Pr ovince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rap id te mperature increase, str ong wind,l ow vegetati on coverage and l ow s oil moisture content in s p ring;(5)Occurrence of dust weather in L i2 aoning Pr ovince has been effectively decreased because of building up the shelterbelts and i m p le menting the weather modificati on.

Key words: dust weather;seas onal variati on;i m pact degree;dust weather forecast;L iaoning Pr ovince.

506

4期 黄 阁等:辽宁省沙尘天气分析

2011年《辽宁省水资源公报》

2011年《辽宁省水资源公报》 201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河川径流量、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多年平均值。与上年相比水库蓄水量有所减少,地下水位略有下降,水资源质量没有明显变化。 一、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11年全省总降水量为868.69亿m3,平均降水深597.0mm,比多年平均值少12.0%,比上年少39.3%,时空分布差异较大。 年内分配 2011年,全省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月,7-8月降水量为339.5mm,占全年降水量的56.9%,比同期多年平均值少3.2%;1-6月降水量为185.2mm,占全年降水量的31.0%,比同期多年平均值少8.8%;9-12月降水量为72.3mm,占全年降水量的12.1%,比同期多年平均值少41.8%。 地区分布从流域分布看,全省各流域三级区降水量均比多年平均值少。其中,东辽河比多年平均值少28.4%;比多年平均值少20%以上的流域还有第二松花江丰满以上和浑河;比多年平均值少15%-20%的流域有辽河柳河口以上、西辽河和滦河山区;比多年平均值少10%-15%的流域是沿渤海西部诸河;比多年平均值少10%以下的流域有太子河及大辽河干流、辽河柳河口以下和沿黄渤海东部诸河。 从行政区分布看,除大连市的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略多外,其它各市的降水量均比多年平均值少。大连市降水量为732.7mm,比多年平均值多 4.6%。盘锦市和营口市的降水量为599.9mm和663.7mm,分别比多年平均值少2.2%和4.3%。辽阳市、鞍山市、沈阳市和朝阳市降水量分别为673.2mm、711.8mm、540.7mm和435.7mm,依次比多年平均值少7.2%、8.0%、9.7%和9.8%。本溪市、丹东市和锦州市降水量分别为769.4mm、898.3mm和485.9mm,比多年平均值少10.1%、12.8%和13.8%。阜新市和葫芦岛市降水量分别为396.2mm和494.4mm,分别比多年平均值少17.7%和17.8%。抚顺市和铁岭市降水量为607.5mm和500.5 mm ,比多年平均值分别少22.2%和24.5%。 (二)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是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2011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60.52亿m3,折合径流深179.0mm,比多年平均值少13.9%,比上年少53.0%。全省流域三级分区,除辽河柳河口以下和太子河及大辽河干流比多年平均值多以外,其它各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均比多年平均值少。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偏少最多的流域是东辽河和滦河山区,分别比多年平均值少57.4%和57.0%;其次是辽河柳河口以上,比多年平均值少40.0%;第二松花江丰满以上和沿渤海西部诸河分别比多年平均值少37.0%和33.4%;西辽河比多年平均值少26.3%;浑河和沿黄渤海东部诸河比多年平均值少12.4%和5.6%。 按行政分区分析,全省有4个行政市的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值多,有10个行政市的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值少。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值多的城市有盘锦市、辽阳市、大连市和营口市,分别比多年平均值多35.0%、24.9% 、11.7%和5.5%。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地表水资源量偏少最多的是铁岭市,比多年平均值少42.7%;比多年平均值少30%-40%的城市有朝阳市、阜新市和葫芦岛市;比多年平均值少20%-30%的是抚顺市;比多年平均值少10%-20%的有3个城市:锦州市、丹东市和本溪市;比多年平均值少10%以下的是沈阳市和鞍山市。 出入境水量流入我省境内的河流主要有内蒙古、吉林的西辽河、东辽河、柳河、浑江、大凌河支流。2011年全省入境水量27.43亿m3,比多年平均值少27.17亿m3。其中,浑江口以上入境水量20.98亿m3,比多年平均值少13.85亿m3;辽河干流柳河口以上入境水量6.14亿m3,比多年平均值少11.80亿m3;沿渤海西部诸河入境水量0.31亿m3,比多年平

我国石化行业分析报告

要点提示: 强势分析:生产持续增长,产品价格上升,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弱势分析:原油缺口加大,炼油能力呈现结构性过剩;石油进口将接着增加,外汇支出负担重;我国尚未建立安全储备,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差。 机会分析:充分利用国内的石油资源,加强勘探开发,不断提高国内石油产量更有可能;积极参与海外石油勘探开发,争取获得国外石油资源。 风险分析:进入3月份以后,国内市场汽柴油国家定价应提未提,市场信心受到打击;国际市场价格的传递可能阻碍我国企业成本和内需增长。 热点提示:石油战略储备问题,石油期货问题,成品油价格问题,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动。

正文目录 石化行业基础数据平台 (3) 一、工业产值 (3) 二、产品产量 (5) 三、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 (8) 石化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10) 一、生产持续增长 (10) (一)产值大幅度增长 (10) (二)产量持续增长 (11) 二、多数产品价格上升,产销衔接水平进一 步提高 (13) (一)销售产值有所增加 (13) (二)产品价格有明显上升 (14) 三、出口贸易增加 (16) 四、产品结构接着改善 (17) 五、经济效益水平大幅提高 (19) 六、全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指标预测价格

(19) 七、2003年上半年国内油价先涨后跌,市场 波动较大 (20) 石化行业重点问题分析与建议 (27) 一、突发事件使石油储备问题备受瞩目. 27 二、原油缺口加大,炼油能力结构性过剩29 三、成品油流通环节较多,费用偏高 (30) 四、石油化工进出口贸易现逆差,贸易结构 不合理 (30) 石化行业进展趋势预测 (31) 一、2003年下半年石化行业进展状况预测 (31) 二、石化行业进展远景预测 (34) 石化行业投资风险与机会分析 (37) 一、石化行业投资风险机会主导因素-原油价 格 (37) 二、从原材料供给角度分析风险与机会并存 (38) 3 / 3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复习资料: 1~什么是水资源评价?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调查和可供水量的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 (2)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科学地评价本地区水资源的状况,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等的制定等一系列的根本依据就是水资源评价结果。 2~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水资源分区? (1)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2)尽可能保持流域、水系的完整性;供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一个区域内;边界条件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基本上能反映水资源条件在地区上的差别,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基本相似的区域划归一区;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按以上原则逐级分区,就全国而言,先按流域和水系划分一级区,再根据水文和水文地质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划分二级或三级区。 3~水资源评价在水资源规划、管理中有何作用?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作用,水资源评价对水资源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 4~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资料收集:在分析计算降水量之前,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比 较可靠的分析成果。因此,除了在水资源评价区域(流域或地区)内收集雨量 站、水文站及气象台(站)资料,还要收集区域外围的降水资料。 资料审查:(1)与邻近站资料比较:具体做法有两种,点绘逐年降水量等 值线图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相关分析法即绘制审查站年或月降水 系列同邻近站(单站或多站平均)的相应系列间的相关曲线图,对离差较 大的点据进行审查或修正。(2)与其他水文气象要素比较:年(时段)降 水径流关系法 5~资料的一致性审查:(1)单累计曲线法(顺时序);(2)双累计曲线法(逆时序) 6~代表性分析:周期分析,差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稳定期与代表期分析,累计平均值过程线法 7~干旱指数:反映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 9~论述题: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1)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直接影响:我国的用水量以农业用水量为主,故农业水利措施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最大,跨流域调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更大,人类活 动对径流的时程分配以及对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 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间接影响:水量平衡方程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其他因素必须随 之而变,这种自动的调节变化,就是人类活动间接影响所致,灌溉和排水:大规模的灌溉增大 了蒸发,减少了径流量,灌溉还能活跃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增强“三水”转化,在有地下水 开采系统的地区,年净流量有可能增加,地表径流量则明显减少;水库等蓄水工程:对降水和 蒸发、径流、地下水、泥沙等均有影响;城市化:改变局部的小气候,对水文循环影响显著, 蒸散发的减少增加了径流量,整治河道可以增大泥沙的输送能力,不透水面积增加降低地下水

2016年陕西省水资源公报

前 言 《陕西省水资源公报》是陕西省水利厅定期向各级政府、社会 各界通报上年度全省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的专业性 年报。旨在为政府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向社会公布 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状况,呼唤全社会关注水资源、珍惜水、 保护水,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批 准:王拴虎 审 定:张玉忠?王建杰 审 核:程子勇?吴?萍 审 查:龙正未?赵?洁?王清发 编 制:田宏伟?葛芬莉?刘小学?陈芳丽?薛亚莉 张春玲?古明兴?王?杰?张宏斌?杨建宏 靳姗姗?王灵灵?李润武?鱼晓利?赵丽云 张瑞萍?刘?莎?柴?娟?王?芳?艾?超? 陈?博?云亚静 主办单位:陕西省水利厅 编制单位: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陕西省地下水管理监测局 陕西省水资源管理办公室

一?综述 陕西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总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流域13.3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4.8%;长江流域7.2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5.2%。 2016年陕西省平均年降水量为626.2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287.4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4.6%,属平水年。 水资源总量为271.4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了35.9%,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49.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07.3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重复计算量85.08亿立方米。 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90.8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55.53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61.13%,地下水供水量33.28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36.64%,其他水源供水量为2.02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2.23%。 各部门总用水量90.83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33亿立方米,减少了0.4%,其中地表水用水量55.53亿立方米,较上年减少0.47亿立方米,减少了0.8%。农灌用水量48.0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2.91%;林牧渔畜用水量为9.5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0.53%;工业用水量13.6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5.07%;居民生活用水量13.2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4.61%;城镇公共及生态环境用水量为6.2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88%。 全省总耗水量为54.63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为60.1%。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34.84亿立方米。 2016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11.210亿吨,其中:第二产业废水排放量5.172亿吨,第三产业废污水排放量1.299亿吨,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4.739亿吨。全省排入江河的废污水总量为9.771亿吨。 全省河流水质评价结果:在7524.1公里评价河长中,全年平均Ⅰ~Ⅲ类水质河长占71.1%,比2015年增加1.6%;Ⅳ~Ⅴ类水质河长占18.7%,比2015年增加3.4%;劣Ⅴ类水质河长占10.2%,比2015年减少5.0%。

水资源评价

1~什么是水资源评价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调查和可供水量的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 (2)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科学地评价本地区水资源的状况,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等的制定等一系列的根本依据就是水资源评价结果。 2~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水资源分区 (1)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2)尽可能保持流域、水系的完整性;供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一个区域内;边界条件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基本上能反映水资源条件在地区上的差别,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基本相似的区域划归一区;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按以上原则逐级分区,就全国而言,先按流域和水系划分一级区,再根据水文和水文地质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划分二级或三级区。 3~水资源评价在水资源规划、管理中有何作用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作用,水资源评价对水资源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 4~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资料收集:在分析计算降水量之前,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比 较可靠的分析成果。因此,除了在水资源评价区域(流域或地区)内收集雨量 站、水文站及气象台(站)资料,还要收集区域外围的降水资料。 资料审查:(1)与邻近站资料比较:具体做法有两种,点绘逐年降水量等 值线图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相关分析法即绘制审查站年或月降水 系列同邻近站(单站或多站平均)的相应系列间的相关曲线图,对离差较 大的点据进行审查或修正。(2)与其他水文气象要素比较:年(时段)降 水径流关系法 5~资料的一致性审查:(1)单累计曲线法(顺时序);(2)双累计曲线法(逆时序) 6~代表性分析:周期分析,差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稳定期与代表期分析,累计平均值过程线法 7~干旱指数:反映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 9~论述题: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1)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直接影响:我国的用水量以农业用水量为主,故农业水利措施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最大,跨流域调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更大,人类活 动对径流的时程分配以及对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 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间接影响:水量平衡方程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其他因素必须随 之而变,这种自动的调节变化,就是人类活动间接影响所致,灌溉和排水:大规模的灌溉增大 了蒸发,减少了径流量,灌溉还能活跃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增强“三水”转化,在有地下水 开采系统的地区,年净流量有可能增加,地表径流量则明显减少;水库等蓄水工程:对降水和 蒸发、径流、地下水、泥沙等均有影响;城市化:改变局部的小气候,对水文循环影响显著, 蒸散发的减少增加了径流量,整治河道可以增大泥沙的输送能力,不透水面积增加降低地下水 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三项措施,林业措施,梯田,其他水土保持措施,对水文、气象等

辽宁省2013年水资源公报

辽宁省水资源公报 2013 辽宁省水利厅 2014年3月

辽宁省水资源公报 辽宁省水利厅发布 一、水资源量 2013年,全省降水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均多于多年平均值。与上年相比水库蓄水量略有增加,地下水位变幅变化不大。 2013年, 全省降水总量1092.88亿m3,折合年降水深751.1 mm,比多年平均值多10.8%。时空分布差异大,汛期降水偏多。 年内分配2013年,全省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8月。6-8月降水量507.3mm,占全年67.5%,比同期多年平均值多14.5%;1-5月降水量96.6mm,占全年12.9%,比同期多年平均值少13.0%;9-12月降水量147.2mm,占全年19.6%,比同期多年平均值多18.5%。(降水量年内各月分配见图1) 地区分布从流域分区看,全省有5个流域三级区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多,有2个流域三级区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值基本持平,有3个流域三级区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少。比多年平均值多40.0%以上的流域是第二松花江丰满以上,降水量为1049.9 mm;比多年平均值多20%-30%的有浑河流域和沿黄渤海东部

诸河,降水量分别为921.2mm和926.4mm;比多年平均值多10%-20%的流域是辽河柳河口以上和东辽河,降水量分别为721.4mm和804.8 mm;与多年平均值基本持平的流域是太子河及大辽河干流和辽河柳河口以下,降水量分别为817.5mm和549.7mm;比多年平均值少10%-20%的流域为滦河山区、沿渤海西部诸河和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降水量分别为498.2mm、459.0mm和368.3mm。 从行政分区看,全省14个市级行政区,有7个市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多,有4个市降水量接近多年平均值,有3个市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少。比多年平均值多30%以上的是抚顺市,降水量为1027.5mm;比多年平均值多20%-30%的有大连市、铁岭市和丹东市,降水量分别为870.1mm、819.1mm、1261.2mm;比多年平均值多10%-20%的有本溪市、沈阳市和鞍山市,降水量分别为978.1mm、622.7mm、856.3mm;接近多年平均值的有营口市、辽阳市、阜新市和锦州市,降水量分别为760.7mm、779.9mm、497.6mm和527.2mm;比多年平均值少10%-20%的有盘锦市、朝阳市和葫芦岛市,降水量分别为536.7mm、413.4mm和500.1mm。 (各市降水量情况见图2) (二)地表水资源

生态足迹分析的基本概念

生态足迹分析的基本概念 生态生产性土地与全球生态标杆 “生态生产性土地”是生态足迹分析法为各类自然资本提供的统一度量基础。生态生产也称生物生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生命过程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新的物质,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积累。生态生产是自然资本产生自然收入的原因。自然资本产生自然收入的能力由生态生产力(ecological productivity)衡量。生态生产力越大,说明某种自然资本的生命支持能力越强。 由于自然资本总是与一定的地球表面相联系,因此生态足迹分析用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概念来代表自然资本。所谓生态生产性土地(ec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是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这种替换的一个可能好处是极大地简化了对自然资本的统计,并且各类土地之间总比各种繁杂的自然资本项目之间容易建立等价关系,从而方便于计算自然资本的总量。事实上,生态足迹分析法的所有指标都是基于生态生产性土地这一概念而定义的。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地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可分为6大类: (1)化石能源地(fossil energy land) 生态足迹分析法强调资源的再生性。从理论上讲,为了保证自然资本总量不减少,我们应该储备一定量的土地来补偿因化石能源的消耗而损失的自然资本的量。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并没有作这样的保留。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是在直接消费着资本。 (2)可耕地(arable land) 从生态分析来看,可耕地是所有生态生产性土地中生产力最大的一类:它所能集聚的生物量是最多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报告,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最好的可耕地,大约13.5亿hm2,都已处于耕种的状态;并且每年其中大约100万hm2的土地又因土质严重恶化而遭废耕。这意味着,今天世界上平均每个人所能得到的可耕地面积已不足0.25hm2了。 (3)牧草地(pasture) 即适用于发展畜牧业的土地。全球目前大约有33.5亿hm2的牧草地,折合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1.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现状 经过50多年的建设,我国已形成了完整的石油化工工业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石油化工产业经过几次改革重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已经跻身世界石油化工大国行列。整 体实力较强、配套比较完整,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和一定的竞争能力。原油加工能力、乙烯和三大合成材料生产能力均居世界前列。2003年底,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304亿吨/ 年,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乙烯生产能力达到578万吨/年,居世界第三位;合成树脂 生产能力1720万吨/年,居世界第五位;合成纤维生产能力1150万吨/年,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胶生产能力139万吨/年,居世界第四位。 2.我国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近几年来,为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加大了结构调整和技 术改造的力度,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明显改善,形成了一批大型石油化工骨干企业,其中部分企业已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的主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布局和产业集中度 通过近几年的调整改造,我国石油化工的产业布局进一步改善,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2003 年我国千万吨级以上规模的炼厂已从1998年的2座增加到7座,乙烯装置在普遍完成第 一轮改造的基础上,燕山、上海、扬子、大庆等乙烯装置成功地进行了第二轮改造,生产能力均达70万吨/年以上,齐鲁、茂名乙烯正在进行第二轮扩能改造。天津、中原、广州和独山子等中型乙烯也进行了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的扩能改造,装_______ 置生产能力均达到 20万吨/年以上。为减少成品油及石化产品的长距离调运,重点扩建了石油化工产品需求旺 盛地区的炼油能力和乙烯能力。2003年长江三角洲和华南沿海地区炼油能力占全国炼油能 力的比例比1998年上升2个百分点,乙烯生产能力所占比例上升了4个百分点,缓解“北 油南调、西油东运”给交通运输带来的压力。目前,我国已建成镇海、大连、金陵、高桥、 抚顺等一批大型炼油基地,以及燕山、上海、扬子、齐鲁、大庆、茂名、吉林、兰州、辽阳、仪征等一批大型石油化工基地,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二、装置结构 通过不断调整装置结构,已基本趋向合理,已基本适应了资源和市场的需要。技术改造,提高高含硫原油加工能力,适应进口原油加工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油加工能力已达到4300万吨。还增加了加氢裂化、加氢精制和催化重整能力集团公司加氢裂化占原油一次加 工能力比例继续保持 比例已从1998年的质 量不断提高的需要。 三、产品质量国执行了国家新的汽、 量从5000ppm降到 Z000ppm,从今年起北 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炼油产业通 过,2003年高硫原 1998年时的5%,加氢精制能力所占12%上升到24%,催化重整比例从1998 年的6%上升到7%,满足油品 与前几年相比,我国石油化工产品的质量已显著提高。2003年全柴油标准,汽油硫含量从原来的1SOOPPm降到SOOPPm,柴油硫含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复习题

四、名词解释(每个 3分,5个题,共15分) 1.地下水的给水性: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石能够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2.水质量指标:水质评价的主要指标有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化指标。 3.地下水资源:指赋存和流动于含水系统中,具有利用价值的地下水体,其量是参与水循环且可以 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 4.渗透系数:是水力坡度等于1时的渗透速度,反映含水层渗透、导水的性能。 5.水文比拟法:将参证流域的水文资料移置到设计流域的一种方法。 6.水资源: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部分动态淡水水体。 7.矿化度:指单位水容积中内含有的无机矿物质总离子量。 8.地下水文分析法:是指依据水文学,用测流的方法计算地下水在某一区域一年内总的流量的方法。 9.释水系数:表征含水层(或弱透水层)全部厚度释水(贮水)能力的参数。水头下降一个单位时,从单位面积含水层全部厚度的柱体中,由于水的膨胀和岩层的压缩而释放出的水量;或者水头上升 一个单位时,其所贮入的水量。 10.径流模数:指单位流域面积上产生的流量。 11.水资源评价:指按流域或地区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全面的 分析估价。 12.开采试验法:是指用探采结合的办法,直接开凿勘探生产井,按开采条件(包括布井方案、开采 降深和开采量)进行一到数月的抽水试验,以其稳定的抽水量(即补给量)直接确定开采量。 13.流量过程线:是指河流断面上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14.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质评价):是以水环境监测和现状调查资料为基础,根据评价目的、水体用途、水质特性,选用相关参数和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水质标准,应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水质进 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过程。 15.水量平衡:根据物质不灭/质量守恒定理,地球上的任何地区在任意时段内,收入的水量和支出 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地区在该时段内的蓄水变化量。 16.湿润度:是降水量与同期无降水时的最大可能蒸发量之比。 17.蒸散度:是实际可能蒸发量与同期有效降水量之比。 18.河川基流量:又称地下径流量,是指河川径流量中由地下水渗透补给河水的部分。 19.地下水的持水性:在重力作用下,岩石依靠分子引力和毛细力在其空隙中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 20.潜水蒸发系数:是潜水蒸发量与水面蒸发量的比值。 21.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并估算下游用水 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 22.导水系数:水力坡度等于1时,通过整个含水层厚度M上的单宽流量,表示含水层导水能力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渗透系数(K)与含水层厚度(M)的乘积,即T=KM。 23.给水度:是指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的重力水的体积和该饱和岩土体积的比值。 24.允许开采量:指具有现实意义的地下水资源,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整个开采期内 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 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环境地质现象等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取得的水量。 25.降雨入渗系数:是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26.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定义为年蒸发能力和年降水量的比值。 27.贮水系数:面积为一个单位、厚度为含水层全厚度M的含水层柱体中,当水头改变一个单位时弹 性释放或贮存的水量。 28.地下水的透水性:指岩石允许水流通过的能力。 29.稳定入渗率:也称最小入渗率,指在充分降水条件下一定地段的一定土壤经较长时间的下渗后, 入渗率接近于某一稳定的常数。 30.降水量:指一定时间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 31.蒸发力:又称潜在蒸发量,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某一蒸发面的蒸发量,即同一气象条件下可能 达到的最大蒸发率 1.简述土壤蒸发的物理机制。 答:土壤蒸发是指土壤孔隙中的水分离开土壤表面向大气逸散的现象,根据土壤供水条件差别

石化行业发展分析报告

要点提示: 强势分析:生产持续增长,主要石化产品的价格较2003年同期有较明显的增长,产销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石油开采企业因国际原油持续高价,收益稳定上升。 弱势分析:石油进口继续增加,我国石油价格机制受到国际油价上涨严重挑战;国内成品油市场受到较大冲击;下游化工企业,原材料成本方面的压力加大,企业炼化一体化业务有待进一步提高。 机会分析:进入原油供应短缺时期,石化市场将经历重大调整,石化行业的战略重组以及石化业进入周期性上升将创造新的行业投资机会;石油战略发展给业内企业尤其是大型上市公司带来较大投资空间;燃料油期货推出将为相关企业创造期货投资条件。 风险分析:国际油市动荡影响国内即将全面开放的成品油市场,影响下游相关行业企业成本和内需增长,从而影响企业业绩增长。中国石化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产品的供不应求,部分石化产品自给率相对较低,为经济进一步发展带来压力。 热点提示:石油价格问题;部分行业投资过热问题;贸易逆差严重;石油战略转型;润滑油终端市场整合。

正文目录 石化行业基础数据平台 (33) 一、工业产值 (33) 二、产品产量 (44) 三、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 (66) 石化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88) 一、生产继续增长,石油和化工行业产销平稳 (88) (一)石油生产增速放缓,需求大幅增长,价格创历史新高 (88) (二)石化产品需求旺盛,产量增幅回落,价格增势放缓 (1515) 二、石油和化工行业生产稳步增长,经济效益稳速增加 (2020) (一)产值快速增长 (2020) (二)销售产值平稳增加 (2020) (三)经济效益增速加快 (2121) (四)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产品结构得到较大改善 (2121) 石化行业主要经济问题概述 (2323) 一、石化扩能走向规模化,部分行业投资过热 (2323) 二、中国与国外石化业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525) 三、第二阶段排放标准挑战我国炼油工业 (2727) 四、国产润滑油不断扩大高端市场份额,竞争急需规范 (2828) 石化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3030) 一、需求将继续增加,全球石油化工业走势将更为强劲 (3030) (一)下半年原油价格将依然持续坚挺 (3030) (二)全球炼厂高负荷运转国际炼油毛利保持较高水平 (3333) (三)下半年全球化工业走势将更为强劲 (3434) 二、下半年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3535) (一)石油市场增速回落,进出口贸易仍呈显著逆差 (3535) (二)需求增长强劲,石化业供不应求,总体价格水平向好. 3838 石化行业投资风险与机会分析 (4343) 一、仍处景气周期,2004年石化行业投资价值提升 (4343) 二、成品油经营将迎来转势之年 (4444) 三、成本控制释放化工投资价值 (4545) 四、中石化整合产业链提升企业投资价值 (4646)

生态足迹计算

陕西省榆林市2006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资源与环境系 08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张笑然20080802004 田滢伟20080802016 胡庆贺20080802042 摘要:利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和分析方法,对陕西省榆林市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 1.27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 1.716hm2,人均生态盈余为0.444hm2,属于较小程度上可持续发展状态。 关键词:陕西省榆林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可持续发展 1.引言 1.1研究方法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近年来度量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较为通行的方法。它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源的承载量,判定地区、国家或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近几年,生态足迹方法由于具有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应用。 生态足迹分析法从需求方面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从供给方面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通过二者的比较,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即:计算区域的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筑面积等对应的土地面积,通过对比分析该区域的生态足迹产出和承载来评价该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程度. 生态足迹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特定人口的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一般计算公式为: EF = N ×ef = N ∑(αai) = N ∑(ci/pi) 其中,EF为区域总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α为均衡因子;ai为人均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生态生产性面积;i为消费项目类型;pi为i种消费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i为i种消费品的人均年消费量。 附:生态足迹测度中的土地类型及均衡因子说明 生态足迹的有关概念: SEF: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足迹

水资源评价报告

某县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提要]:本文对某县水资源总量进行了估算,同时对某县水资源统筹开发、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看法。得到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1.45亿m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1650m3,比全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还低504m3的结论。 [关键词]:水资源、调查、评价 1.概况 某县位于湖南中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1°53′至112°46′,北纬27°55′至28°29′;处于中低纬度区,属中亚热带与亚热带的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8℃,无霜期达296天,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358mm,西部因靠近暴雨中心,年雨量达1600mm以上。 全县总面积2906km2,总人口1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0万人),耕地面积76667hm2,其中水田68000 hm2,年工农业总产值为20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为154亿元),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实力前沿的县。 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平,地貌因处于山地与平原交接带,故兼有山、丘、岗、平四种类型,东西部相对最大高差为1042.1m,地表植被覆盖好。 本县水系较为发育,境内有沩水与靳江两水系,均注入湘江。沩水水系尚有乌、楚两大支流,辖流域2447km2,某县境内占2300km2,为全县面积的77%;另外还有河长10km以上的溪流46条,5km以上溪流114条,水库山塘广为分布,这就为较好地利用水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开矿、采砂等人类活动造成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水源污染日趋严重,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已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 地表水及水资源总量估算 2.1降水计算 受县区垂直差异和地貌、植被等因素影响,降雨在时空方面分布是不均匀的。总趋势是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在西部山区沩山,年降雨量达1600毫米以上,而东部丘陵区的道林,年降雨量只有1282mm。在时间上,年际和年内变差也较大,降雨量最大的1969年为1723mm,降雨量最小的1978年为1199毫米,两者相差1.4倍。而年内降雨一般集中于4-7月份,降雨量为全年降雨量的55-60%。为有较好的代表性,共收集了本县13个水文雨量站和邻县8个水文雨量站的资料作降水计算,计算时利用宁乡、黄材、石坝子三个雨量站有同期28年的较长

生态足迹的发展

Wackernagel等人的开创性研究 Willian Rees的博士生Wackernagel等曾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 证计算研究表明,全球平均人均生态足迹为2.8hm2,而可利用生物生产面积仅为2hm2,全球人均生态赤字0.8hm2。在计算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中35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生态赤字,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中国199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 hm2,而其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8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4 hm2。因此,从全球范围而言,人类的生态足迹已超过了全球生态承载力的35%,人类现今的消费量已超出自然系统的再生产能力,即人类正在耗尽全球的自然资产存量。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2004地球生态报告》 为了让各个国家在占用了多少自然资源上“有账可查”,200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2004地球生态报告》使用了“生态足迹”这一指标,并列出了一份“大脚黑名单”。这份由WWF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完成的报告于2004年10月21日在瑞士格兰德正式发布。十几位来自WWF总部、挪威管理学院、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全球足迹网络的专家参与了研究,报告的数据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能源机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及联合国环境项目世界保护监测中心。 在这份“大脚黑名单”上,阿联酋以其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近乎疯狂的石油开采“荣登榜首”———人均生态足迹达9.9公顷,是全球平均水平(2.2公顷)的4.5倍;美国、科威特紧随其后,以人均生态足迹9.5公顷位居第二。贫困的阿富汗则以人均0.3公顷生态足迹位居最后。中国排名第75位,人均生态足迹为1.5公顷,低于2.2公顷的全球平均水平。“但中国人口数目庞大,其人均生态承载能力(即大自然能够给予的消耗量)仅为0.8公顷,生态赤字高达0.7公顷,而全球的平均生态赤字为0.4公顷。”专家们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自然消耗量还将迅速增加,中国的整体生态形势更加不容乐观。报告显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韩国、西班牙、印度均是生态赤字很大的国家。“很简单,如果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承载能力,就是不可持续的。为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费,减小自身的生态足迹。”《报告》的主要作者、生态学家骆乔森(Jonathan Loh)说。报告说,巴西、加拿大、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刚果、秘鲁、安哥拉、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家由于国土面积辽阔、人口相对稀少或者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生态盈余(总生态足迹小于总生态承载容量)榜”上位居前列。“就在这些生态盈余国家的居民为全球生态环境作出贡献时,西方人正在以难以持续的极端水平消耗自然资源———北美人均资源消耗水平不仅是欧洲人的两倍,甚至是亚洲或非洲人的七倍。”专家们批评说,“如果全球的居民都达到美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人类将需要5个地球。”报告的作者们称,他们试图从另一角度寻找“谁应该对目前的全球生态危机负有更大责任”这一争论不休话题的答案。 “那些生态赤字较大国家的资源消耗量已经超过了本国的资源再生能力,其结果就是加剧了环境恶化,或者将这种生态危机通过原材料进口等国际贸易方式转移到了其他国家或地区。”郝克明还担心,大大小小的环保组织如何说服人们为了追求高水平生活而不去高破坏地消耗地球资源。“在目前,使政府、工业界和公众转向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的技术、建筑和交通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马丁说。 《亚太区2005生态足迹与自然财富报告》

四川省200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四川省200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摘要: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最近几年四川经济发展逐渐变化。为了研究本地区资源的利用状况,本文采用2008年的数据进行了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8.7117hm2/cap,生态承载力在扣除12%后为0.4404hm2/cap ,所以人均生态赤字为8.2713hm2/cap.说明了两个方面:一是四川省的生活,生产强度已经超过了生态足以承载的范围;二是四川省的资源利用表现出来的是低效率的。本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旨,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四川省资源利用向高效率发展,生态资源的发展向可持续方向转变。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四川省 国际上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Odum,讨论在能量意义上,被一个城市所要求的额外的“影子面积”(shadow areas),Jason等分析了波罗的海哥特兰岛渔业所要求的海洋生态系统面积。因为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具有较强的可视性、操作性、移植性等特点,已经得到了有关国际机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的认同,成为度量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 生态足迹通过建立生态账户计算在一定区域内的足迹消费和供给,最终以具有全球平均生态能力水平土地面积来表示,当人类消费的生态性土地面积大于生态系统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面积时表现为生态赤字,土地资源不可持续利用;反之则土地资源就表现为可持续利用的状态。 一、生态足迹研究方法 (一)生态足迹核算方法 为了使可持续发展的衡量具有真正的区域可比性,在分析区域可比性发展状况时,需要引入均衡因子和均衡产量,将资源供给和消耗统一到全球一致的面积指标层面上去,均衡因子可以消除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地生产力之间的差异;产量因子可以消除不同地区相同土地类型土地的生产能源之间的差异,本文采用的均衡因子均为国际公认的。 (二)生态足迹核算模型 生态核算模型由生态足迹需求和生态足迹供给两个模型组成。生态足迹需求包括生态资源消耗生态足迹需求和能源消耗生态足迹需求,在计算生物资源净消费时,需要经过均衡因子折算。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一是生态足迹计算;二是生态承载能力计算;三是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能力的比较;四是对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能力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如果生态足迹大

辽宁省水资源费征收办法

辽宁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 《辽宁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经2007年1月16日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201号公布,根据2009年7月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辽宁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的决定》(2009年7月11日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234号)修订。该《办法》共33条,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1987年12月28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的《辽宁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和1994年10月6日发布的《辽宁省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同时废止。 中文名 辽宁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 类型 政府令 省长 陈政高 时间 二○○九年七月十一日 目录 1. 1修改决定 2. 2辽宁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 修改决定 编辑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辽宁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的决定 省政府决定对《辽宁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作如下修改: 第二十六条修改为:“征收的水资源费按照国家规定比例分别上缴中央和地方国库。省、市、县之间水资源费的分配比例,由省财政部门会同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公布。”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辽宁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根据本决定做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辽宁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 编辑 (2007年1月16日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201号公布,根据2009年7月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辽宁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的决定》修订)第一条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根据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国务院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设计(DOC)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设计 焦作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与岩溶水资源评价 设计人 班级:10-01 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学号: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赵彦琦 河南理工大学资环环境学院 二O一三年六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2) 第一节焦作市概况 (2) 第二节课程设计目的 (4) 第二章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5) 第一节气象水文 (5) 第二节地形地貌 (5) 第三节地质构造 (6) 第三章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8) 第一节含水性类型及特征 (8) 第二节含水层分布规律及特征 (8) 第三节岩溶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9) 第四节岩溶水的动态特征 (10) 第五节岩溶水水化学特征 (10) 第四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12) 第一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12) 第二节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12) 第五章岩溶水资源评价 (14) 第一节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概述 (14) 第二节岩溶水资源评价 (15) 第三节岩溶水资源保护规划与保护措施 (17) 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19)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焦作市概况 一、基本情况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现辖 2市4县4区和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 积4071.1平方公里,总人口 355.1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 104.57万,农业人口 250.56 万*0 二、焦作市交通位置 焦作市交通位置图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总面积 4071.1平方千米,北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接壤, 南临黄河 与郑州、洛阳相望。焦作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地处我国南北交汇点,东西结 合部,具有承东启西、沟南通北的枢纽地位。 焦作有着便利的交通优势,地处黄河南北之通道,扼晋豫两省之要冲,自古就是豫 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境内有焦枝、焦太、焦新、月侯四条铁路线,境内已建成 焦郑、焦晋两条高速,正在建设焦温、新焦济、济洛三条高速。 4B4350 ? 0391 cU LU% 磐! ■K^.i t I I a H ■说 $ : 克阳划 I 西 S 'nlHtl 5, RIM^I 'J . A r 芒EH 圧i ◎ 竹、:M 1'丈 j ◎生 旬l:対凶比2 D 天仙甘*— \畤 氐许吒描七年.氐为 1 f <\? 干卑却 ■西则I A 毫岸.无議 *盛机鹹.谊血?化 ? X < :f 产体薛 主 山药. 解餐C 四大怦 单沖白甚4 鱼 滸量 札■区、*匹有呢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