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2_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_宋刚

创新2_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_宋刚
创新2_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_宋刚

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

宋刚1,2邬伦1(1.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北京,100871;2.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北京,100045)

【摘要】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它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与生态,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塑造城市公共价值并为生活其间的每一位市民创造独特价值,实现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从创新范式转变的角度对创新2.0时代从传统城市、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城市形态演变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智慧城市的特征,介绍了国际上智慧城市的实践,并以北京智慧城管建设为例介绍了北京市在智慧城市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创关键词:创新2.0;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可持续创新;智慧城管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信息化与全球化、城市化一起被称为重塑现代社会的三大力量[1]。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了创新的民主化进程,加速了创新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2]。以用户为中心、社会为舞台的面向知识社会、以人为本的下一代创新,即创新2.0正逐步浮现[3]。如果说创新1.0是工业时代沿袭的面向生产、以生产者为中心、以技术为出发点的相对封闭的创新形态,创新2.0则是与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相适应的面向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开放创新形态。创新2.0,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进一步推动了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组织方式、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4]。

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快速城市化进程给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和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导致城市经济发展失调、环境建设失衡、社会管理失稳,城市运行失序[5]。数字城市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各类问题、支撑城市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仍然存在许多瓶颈,面临诸多难题。创新2.0,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给数字城市的发展与演进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把握知识社会环境下以人为本的创新2.0机遇,将为我们破解城市发展与社会管理难题开辟新路径,提供新视野。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以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与开放创新生态,培育面向知识社会的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通过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实现从传统城市、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演进。

1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

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与发展,为普适计算、泛在网络、随时随地随意的在线连接、通信和交互提供了可能[6]。移动泛在技术进一步与智能识别、传感等技术融合,为无所不在的智能、无所不在的感知拓展了空间,催生了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7]。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RFID)、3S (GIS、GPS、RS)等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并基于泛在网络及云计算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与感知、识别、分析、交互与管理[8]。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展现了一个充满智能化的世界,是知识社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的必备技术基础[9]。

信息技术发展与全球化、城市化的互动不仅重塑了城市空间[10],也推动了网络帝国的崛起、再造了流的空间[11],传统的社会组织及其活动边界正在消融[12]。在Castells关于信息社会[10,11]及Mol和Law关于社会拓扑学[13]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移动泛在技术在政府组织中应用的分析,地域、网络、流体三种社会拓扑结构与三代信息通讯技术发展的参考模型被提出(参见表1的前五行)[12]。以移动技术、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创新形态的嬗变,带动了企业、政府组织形态以及社会形态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重塑了个体在全球化中的力量[14],也必将推动城市形态的进一步演变。

表1ICT、服务提供、城市形态、创新范式与社会拓扑结构多维度分析

社会拓朴Social Topology地域Region网络Network流体Fluid

特征Characteristics 边界

Boundary

关系

Relation

变化和转型

Variation&transformation

典型信息通信技术应用Typical ICT Application 主机、局域网

(以及前ICT时代)

Mainframe,local network,

(andPre-ICT)

电话、互联网

Telephone,Internet,e-

mail,end user computing

移动、泛在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

Mobile technology,Ubiquitous technology(IoT,Cloud

Computing etc.)

交互Interaction 物质、同一地点

Physicaland co-located

虚拟

Virtual

虚拟+物质

Virtual+Physical

服务提供Service Delivery 官僚制、基于办公室

Bureaucratic,office based

标准“交易”、信息的

Standard transactions,

informational

用户中心、行动导向、开放、定制、协同、实时

User-Centric,Action oriented,Open,Tailored,

coordinated,real time

全球化Globalization 国家

Countries

企业

Companies

个人

Individuals

政务模式Government Model 科层制

Hierarchy

传统电子政府

Internet

BasedE-Government

移动政府、流畅政府、智慧政府

Mobile Government、Fluid Government,Smart Government

城市形态City 传统城市

Traditional City

数字城市

Cyber City

智慧城市

Smart City

创新形态Innovation 创新1.0(生产范式)→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服务导向→创新2.0(服务范式)Innovation1.0(manufacturing paradigm)→Innovation2.0(service paradigm)

政府形态Government 政府1.0(生产范式)→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服务导向→政府2.0(服务范式)Government1.0(manufacturing paradigm)→Government2.0(service paradigm)

企业形态Business 企业1.0(生产范式)→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服务导向→企业2.0(服务范式)Enterprise1.0(manufacturing paradigm)→Enterprise2.0(service paradigm)

2创新2.0: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

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了信息共享与知识扩散,带动了创新民主化进程和知识社会的形成。知识社会形态下,传统意义实验室的边界及创新活动的边界也正在消融。以生产者为中心的创新模式正在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模式转变[2],城市也正在成为一个开放的创新空间[15]。创新2.0不仅是以复杂性科学视角对ICT融合背景下科技创新的重新审视,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形态;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待,它更是知识社会条件下的创新民主化展现[3]。知识社会环境下的科学2.0、技术2.0、管理2.0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重新定义了创新中用户的角色、应用的价值、协同的内涵和大众的力量[17]。

创新形态的演进也影响了互联网形态的演化。蒂姆·奥莱利(Tim O'Reilly)充分认识到了这个趋势并将这种新的强调开放互动、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形态命名为Web2.0。进而,创新形态演变也推动了企业形态、政府形态的演变。当创新2.0在商

业领域重定义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18],创新2.0在公共领域则重新定义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19],创新2.0视野下的企业2.0(Enterprise2.0)、政府2.0(Government2.0)被相继提出。如果说创新1.0是以企业、政府为核心为用户生产市场产品以及公共产品,创新2.0视野下的企业2.0、政府2.0则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参与共同创造独特价值、塑造公共价值[14]。

总之,从技术发展的视角,我们早已跨入信息时代。但直到进入21世纪,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与发展,改变世界的力量主体从国家、企业进一步演变为个人,工业时代以生产为中心的创新1.0模式演变到知识时代以服务为导向的创新2.0模式,我们才逐步做好了心理、社会、文化上的准备,社会形态才完成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嬗变,从工业社会迈入知识社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形态、企业形态、政府形态等也才从工业时代延续的web1.0、企业1.0、政府1.0等真正迈入信息时代的web2.0、企业2.0、政府2.0等形态,服务导向、以人为本的城市2.0,即智慧城市形态才成为现实。关于社会拓扑、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形态、政府形态、企业形态与城市形态的对比关系参见表1。

3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城市的数字化形态。数字城市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3S、多媒体等技术将城市地理信息和城市其他信息相结合,数字化并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上所形成的城市虚拟空间。数字城市建设通过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各类城市信息的数字化整合多方资源,从技术和体制两方面为实现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提供了基础,实现了城市3S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和各行业、各领域信息化的深入应用[20]。数字城市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和运行数据,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城市级海量信息的采集、分析、存储、利用等处理问题,多系统融合中的各种复杂问题,以及技术发展带来的城市发展异化问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形态在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智能化成为现实。依托物联网可实现智能化感知、识别、定位、跟踪和监管;借助云计算及智能分析技术可实现海量信息的处理和决策支持。同时,伴随知识社会环境下创新2.0形态的逐步展现,现代信息技术在对工业时代各类产业完成面向效率提升的数字化改造之后,逐步衍生出一些新的产业业态、组织形态[14],使人们对信息技术引领的创新形态演变、社会变革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对科技创新以人为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现代科技发展下的城市形态演化也有了新的认识(表2)。

表2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对应的各类产业业态与城市形态

工业时代的创新1.0Innovation1.0of Industrial Age信息时代的创新2.0Innovation2.0of Information Age

传统电信业Traditional Telecom ICT服务商ICT Service Provider

传统广电Traditional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ICT融合下的新媒体New Media of ICT convergence

门户网站Portal微博等社交媒体Social Media such as Weibo

交友网站Friends-making Website SNS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

传统工业自动化Traditional Industrial Automation物联网智能化Intelligence of Internet of Things

传统实验室Traditional laboratory开放创新空间Open Innovation Space

办公室办公In-house Office移动办公Mobile Office

科层制封闭组织Hierarchy,Closed Organization灵活外包开放协作组织Agile,Open,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

以生产者为中心的生产范式Producer-centric manufacturing paradigm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范式User-centric Service Paradigm

基于机构的高度结构化Highly Structural organization基于个体的无线、多跳、点对点、自组织wireless,ad hoc,self-organization 企业1.0Enterprise1.0企业2.0Enterprise2.0

政府1.0Government1.0政府2.0Government2.0

…………

数字城市Cyber City智慧城市Smart City

研究机构Forrester对智慧城市的定义为:通过智能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城市管理、教育、医疗、房地产、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和公众安全等城市组成的关键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更互联、高效和智能[21]。从技术发展的视角,李德仁院士认为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22]。胡小明

则从城市资源观念演变的视角论述了数字城市相对应的信息资源、智能城市相对应的软件资源、网络城市相对应的组织资源之间的关系[23]。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也越来越多的开始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开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如欧盟启动了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的Living Lab 计划,致力于将城市打造成为开放创新空间,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城市生态[16]。

对比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六方面的差异。其一,当数字城市通过城市地理空间信息与城市各方面信息的数字化在虚拟空间再现传统城市,智慧城市则注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传感技术、智能技术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自动、实时、全面透彻的感知。其二,当数字城市通过城市各行业的信息化提高了各行业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智慧城市则更强调从行业分割、相对封闭的信息化架构迈向作为复杂巨系统的开放、整合、协同的城市信息化架构,发挥城市信息化的整体效能。其三,当数字城市基于互联网形成初步的业务协同,智慧城市则更注重通过泛在网络、移动技术实现无所不在的互联和随时随地随身的智能融合服务。其四,当数字城市关注数据资源的生产、积累和应用,智慧城市更关注用户视角的服务设计和提供。其五,当数字城市更多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城市各领域的信息化以提升社会生产效率,智慧城市则更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更强调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及其间的市民参与、用户体验,及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创新。其六,当数字城市致力于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运行与发展各方面功能,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服务城市管理和发展,智慧城市则更强调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和协同实现城市公共价值塑造和独特价值创造。

智慧城市不但广泛采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社交网络等技术工具,也注重用户参与、以人为本的创新2.0理念及其方法的应用,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以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以人为本持续创新,完成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跃升。智慧城市将是创新2.0时代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城市。[14]4智慧城市的国际实践、特征与内涵

4.1智慧城市的国际实践

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欧盟于2006年发起了欧洲Living Lab组织,它采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来调动方方面面的“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机会。该组织还发起了欧洲智慧城市网络。Living Lab完全是以用户为中心,借助开放创新空间的打造帮助居民利用信息技术和移动应用服务提升生活质量,使人的需求在其间得到最大的尊重和满足[15]。

2009年,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六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等)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的服务市民。

日本2009年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旨在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目前将目标聚焦在电子政务治理、医疗健康服务、教育与人才培养三大公共事业领域。

韩国以网络为基础,打造绿色、数字化、无缝移动连接的生态、智慧型城市。通过整合公共通讯平台,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消费者可以方便的开展远程教育、医疗、办理税务,还能实现家庭建筑能耗的智能化监控等。

新加坡2006年启动“智慧国2015”计划,通过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积极应用,将新加坡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的国际化城市。在电子政务、服务民生及泛在互联方面,新加坡成绩引人注目。其中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各种传感数据、运营信息及丰富的用户交互体验,为市民出行提供实时、适当的交通信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Fab Lab(微观装配实验室)基于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面向应用的用户创新制造环境,使人们即使在自己的家中也可随心所欲的设计和制造他们想象中的产品,巴塞罗那等城市从Fab Lab 到Fab City的实践则从另外一个视角解读了智慧城

市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的内涵[24]。

4.2智慧城市的特征

各国在智慧城市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都注重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从市民需求出发,以各种基础网络为支撑建设感知设施,通过信息的融合分析提供智能服务。我们关注到,国际上智慧城市的先行者还特别强调以市民为中心,强调用户参与、社会参与的开放创新空间构建。欧盟在对中小城市开展的智慧城市评价中,梳理了智慧经济、智慧公众、智慧管理、智慧移动性、智慧环境、智慧生活6大维度31个方面74项指标[25],体现了智慧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强化价值创造的创新2.0理念。

智慧城市的四大基础特征体现为: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第一,全面透彻的感知。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监测和全面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的运行。

第二,宽带泛在的互联。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第三,智能融合的应用。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新一代全面感知技术的应用更增加了城市的海量数据[26]。集大成,成智慧。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引入综合集成法,通过人的“智慧”参与,提升决策支持和应急指挥的能力[26]。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大成智慧工程[28]将构成智慧城市的“大脑”。技术的融合与发展还将进一步推动“云”与“端”的结合[14],推动从个人通讯、个人计算到个人制造的发展[24],推动实现智能融合、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进一步彰显个人的参与和用户的力量[3]。

第四,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重塑了现代科技以人为本的内涵,也重新定义了创新中用户的角色、应用的价值、协同的内涵和大众的力量。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维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 等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3智慧城市的内涵

伴随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实现全面透彻感知、宽带泛在互联、智能融合应用,推动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从技术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还要求通过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与生态,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可持续创新,强调通过价值创造,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5智慧城管:面向创新2.0的智慧城市实践

智慧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智慧政府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方面[29]。智慧城管是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其在理念上强调以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社会环境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在制度上注重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的构建及开放创新生态的营造;在技术上注重通过移动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媒体、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人为本的

可持续创新,突出城市管理的智能化、人本化服务转型。

北京市城市管理部门借鉴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

以城管物联网平台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物联网、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探索维基、社交媒体等社会工具以及综合集成研讨厅、

Living Lab 等方法论应用,全力打造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

模式,推动从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的跨越

[27]

图1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管建设的总体架构图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管总体架构(图1)自底向上分为“感、传、知、用”四个层,即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应用层,同时建设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作为支撑。

感知层通过无线射频、卫星定位、视频监控、噪音监测、状态监测、执法城管通、市民城管通等多元传感设备,实现身份识别、位置感知、图像感知、状态感知等多方面感知,全面增强城市管理感知能力。传输层依托全市共建的有线、无线宽带等网络,实现城市管理对象与机构、人员及广大市民之间的泛在互联。支撑层将保障城管物联网平台所需要的IT 基础设施,构建北京城管云,提供各类数据和业务的存储、运算、分析与服务功能。应用层以城管地图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为牵引,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工具及政务维基、政务微博等社会工具应用构筑面向创新2.0的公共服务新模式

[30]

,强化扁平指挥与敏捷反应能力,并以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为指导,

在巡查监察、

综合执法、公共服务等系统基础上构建基于大成智慧工程的综合集成研讨厅,

形成智能融合的应用,强化科学化决策、智能化指挥和人性化服务能力。

北京在城管信息化建设中重视用户体验和参与,

重视市民及社会的参与,借鉴Living Lab 、Fab Lab 等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方法论,致力于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管构建作为开放创新空间建设的载体,形成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氛围,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的追求,为城市及生活其间的市民塑造公共价值、创造独特价值。依托标准规范体系及标准化等制度建设,

智慧城市将强化开放数据标准、开放平台接口规范、用户参与及用户体验设计规范等标准规范的建设,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

当创新2.0与新公共服务的浪潮汇聚推动了政府2.0

[14]

,创新2.0与信息化城市建设的浪潮汇聚

则推动了智慧城市。政府2.0与智慧城市的潮流进一步汇聚,

共同塑造了智慧城管。智慧城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管理再创新,

它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

技术为支撑,通过全面透彻感知、宽带泛在互联、智能融合应用,形成以市民为中心、城市社会为舞台的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将以人为本的价值实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实现城市管理者、市场、社会多方协同的公共价值塑造和独特价值创造,实现城市管理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智慧城管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

6结语

伴随信息通信技术的演进、知识社会的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催生的创新2.0正重塑着当代社会,为城市发展与社会管理带来崭新的机遇。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以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不仅体现在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还体现在以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为代表的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以及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的构建及开放创新生态的营造。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智慧城市将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可持续创新,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机生命体,塑造城市的公共价值并为生活其间的每一位市民创造独特的价值,推动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之,智慧城市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通过可持续创新强化全民的参与、个体的力量,彰显以人为本,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是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的城市形态。△

【参考文献】

[1]Borja J,Castells M.Local and Global Management of Citi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M].London:Earthscan.1997.

[2]Song G,Zhang N,Meng Q.Innovation2.0as a Paradigm Shift: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Innovation Modes[A]//Proceedings

of the2009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s[C].Beijing:IEEE,2009.

[3]宋刚,张楠.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J].中国软科学,2009,(10):60-66.

[4]Song G,Cornford T.Mobile Government:Towards a Service Paradigm[A]//Proceedings of the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Government[C].University of Pittsburgh,USA.2006:208

-218.[5]宋刚.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城市管理三维结构[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6):72-76.

[6]宋刚.移动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英国游牧项目及其启示[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5,7(3):103-106.

[7]北京市城管执法局.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J].北京城管信息装备动态,2010,(2):2-3.

[8]刘建周.物联网的概念及发展[J].中国科技术语,2011,(5):56-58.

[9]闵春发,汪业周.物联网的意涵、特质与社会价值探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4):41-46.

[10]Castells M.The Informational City[M].Blackwell.Oxford.1989.

[11]Castells M.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M].Cambridge,MA:Blackwell,1996.

[12]Song G.Transcending e-Government:a Case of Mobile Government in Beijing[A]//Kushchu I,Kuscu H.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Mobile Government[C].

Brighton:Sussex University,2005:476-485.

[13]Mol A,Law J.Regions,Networks and Fluids:Anaemia and Social Topology[J].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1994,(24):641

-671.

[14]宋刚,孟庆国.政府2.0:创新2.0视野下的政府创新[J].电子政务,2012,(2/3):1-9.

[15]宋刚,纪阳,唐蔷,张楠.Living Lab创新模式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3):4-7.

[16]Schaffers H,Komninos N,Pallot M,Trousse B,Nilsson M,Oliveira A.Smart Cities and the Future Internet:Towards

Cooperation Frameworks for Innovation[A]//J.Domingue et al.

(Eds.),The Future Internet[C].Springer,2011:431-446.[17]宋刚.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城市管理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6):1-6.

[18]Dames M,Robson D,Smith M,Tumilty T.Innovation2.0:Refining boundaries between producers and consumers[J].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Professionals,2007,1(2):41-49.

[19]Tapscott D,Williams A D,Herman D.Government2.0:Transforming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New Paradigm,2007.

[20]李琦,刘纯波,承继成.数字城市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

[21]Washburn D,Sindhu U.Helping CIOs Understand Smart City Initiatives[R].Forrester Research.2010.

[22]李德仁,邵振峰,杨小敏.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11,(6).

[23]胡小明.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资源观念的演变[J].电子政务.2011(08):53-62.

[24]宋刚,陈凯亮,张楠,唐蔷,朱慧.Fab Lab创新模式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6):1-4.

[25]Giffinger R,Fertner C,Kramar H,Kalasek R,Pichler-

Milanovic N,Meijers E.Smart cities Ranking of European medium

-sized cities[R].Centre of Regional Science,Vienna UT,October2007.from http://www.smart-cities.eu.

[26]宋刚,唐蔷.现代城市及其管理———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2):66-70.

[27]钱学敏.钱学森关于复杂系统与大成智慧的理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57-63.

[28]戴汝为.钱学森论大成智慧工程[J].中国工程科学.2001(12):16-22.

[29]张永民.“智慧城市”高于“数字城市”[J].中国信息界.2011(10):12-17.

[30]宋刚.面向创新2.0的城管地图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工程勘察,2012,40(2):70-75.作者简介:宋刚(1973-),男,四川武胜人,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理学博士,移动政务实验室

(mGov Lab China)主任,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

北京城市管理科技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城管信

息装备服务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电子政务、

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与创新2.0。

邬伦(1964-),男,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遥感与

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所长、工学博士、博士生导

师,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

领域:地理信息科学、数字城市等。

收稿日期:2012-06-19

Smart City in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2.0

SONG Gang,WU Lun

【Abstract】Smart City is the new form of city supported by the new generation of ICT with innovation2.0in the knowledge society.Based on pervasive perception,ubiquitous network and intelligent convergence application,smart city foster an ecosystem enabling innovation emergence,and will be of people-centered sustainable innovation,which is featured by user innovation,mass innovation,open innov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Smart city can shape the public value of the city,create unique value for every citizen in the city,and fuel urban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evolution of the city from traditional city,cyber city to smart city in the era of innovation2.0is analyzed in perspective of paradigm shift of innovation pattern.The key features of smart city are proposed.Practices of smart city around the world are introduced.The case of smart city administration as the smart city infinitive in Beijing is analyzed.

【Keywords】Innovation2.0;Smart City;Cyber City;Sustainable Innovation;Smart City Administration

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工作汇报

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工作汇报 一、基本概念: 为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模式,XX年我局牵头组织实施“智慧城市”项目。该项目通过高起点构架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高标准构建智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高规格建立智慧型城市发展协调机制,高效率推进智慧城市的示范作用,创新城镇化发展模式。 二、项目进展情况: 该项目为XX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XX万元,计划XX年完成投资1500万元,目前该项目正在实施设计方案招标。 三、工作建议: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管的外延,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的新之路,住房城乡建设部于XX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

(试行)》两个文件。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高起点构架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高标准构建智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高规格建立智慧型城市发展协调机制,高效率推进智慧城市的示范作用,创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该项目在我市属于新建项目。领先于其他城市的“数字化城市”项目。要完全按照住建部的模式完成智慧城市建设,应在明确我县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分析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做好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工作,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加大项目建设配套建设投入。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附件六:应用单位接入要求

附件六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应用单位接入要求
(试 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二〇一三年三月




目 次 ............................................................................................................................................... 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与定义................................................................................................................................... 3 4 前置环境....................................................................................................................................... 5 5 系统组成....................................................................................................................................... 6 5.1 前置目录服务 ................................................................................................................... 6 5.2 前置交换服务 ................................................................................................................... 8 5.3 前置环境配置 ................................................................................................................. 10 5.3.1 系统硬件 .............................................................................................................. 10 5.3.2 系统软件 .............................................................................................................. 10 5.3.3 环境配置具体要求 .............................................................................................. 11 5.3.4 其他要求 .............................................................................................................. 12 5.3.5 注意事项 .............................................................................................................. 12 6 前置环境管理............................................................................................................................. 14 6.1 6.2 6.3 6.4 角色 ................................................................................................................................. 14 提供者管理要求 ............................................................................................................. 14 使用者管理要求 ............................................................................................................. 14 管理者管理要求 ............................................................................................................. 14
I

中国明确智慧城市目标的16个城市

明确体现智慧城市,智慧地方的有,北京、常州、广州、南京、上海、天津、湘潭、珠海、佛山、合肥、深圳、石家庄、苏州、无锡、武汉、中山等16个城市。 一、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智慧城市: 2012年工作计划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全面开展“精细管理、服务群众”活动,实施环境秩序分级分类管理,提升重点大街、重点区域、进京通道的环境景观,抓好街巷胡同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坚持政府主导,广泛宣传发动,集中力量推进,启动全市现有882栋简易楼改造,实施15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房屋改造工程,统筹解决好抗震节能、设施配套、停车管理等问题,力争到2015年全面完成1582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任务。实施地下管线消隐改造,加强安全防护和动态管理。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升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水平,提高城市抗灾应急能力。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任务,建立组织机构代码和身份证号码等为基础的实名制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建设“智慧北京”。 二、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智慧城市: 2012年工作计划提出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启动实施“智慧常州”三年行动纲要,加快把我市打造成“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智慧城市。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实施人口家庭幸福工程,开展婴幼儿、青春期、中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提高人口家庭公共服务水平。全力备战第十八届省运会,承办好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等重大赛事。大力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完善城乡基层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全面推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严厉打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的违法行为。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事、侨务、台湾事务、保密、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防灾减灾、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三、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智慧城市: 共13处出现“智慧”内容。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核心任务,以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为战略重点,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深化改革开放,科学规划、从容建设南沙新区,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智慧城市: 继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通过两年的努力,全市城市雨污分流工程的实施,主干道、背街小巷、玄武湖景区等综合整治已取得明显成效。今年继续推进16条主干道和500条街巷整治,整治户外广告、店招,整治违章建筑,实施二环(绕城公路、明外郭—秦淮新河)十线道路的绿化提升计划。整治街头巷尾的绿化小游园环境。加快“智慧南京”顶层设计和示范工程建设,提升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城市景观设计,保护传统建筑风貌。加快建设和优化布局公厕、变电站、垃圾中转站等公共设施。构建管建并重的绿化管养新机制,推进城市市政绿化养护的标准化、市场化、规范化管理。认真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工作。 五、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智慧城市: 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使信息化更好地惠及市民服务发展。建设智慧城市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全面构建以智慧运行、智慧管理、智慧产业、智慧生活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网络信息服务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继续推进基础网络提升改造,加快建设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光纤到户建设改造新增200万户,基本实现城镇化地区全覆盖,逐年降低宽带上网资费水平,努力建设全国资费水平最低的城市之一。加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推进郊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大力推进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概要 一、项目概述 1.概念定义。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是城市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交换、共享、管理平台,在智慧城市总体框架中,对下是公共基础数据库中数据的进出通道,对上为各类智慧应用提供服务支撑。它通过对城市公共数据进行交换、清洗、整合、加工、组织、编目、管理以及对外提供服务,实行城市不同部门异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2.建设背景。 2013年,国家出台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需的若干意见》(国办〔2013〕32号),把智慧城市建设列为重要发展战略。同年4月,住建部出台了《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规和指导各地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同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通知》(建办科〔2013〕22号),正式确定市区为国家住建部智慧城市第二批试点城市。区信息化建设目前处于还起步阶段,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尚未建设,空间地理、数字城市基础数据库初步建成,各部门部分业务系统积累了大量数据,但这些数据资源都是分散建设,还处于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自建自用、难以共享

的状态,亟需建设统一管理平台,对城市公共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统一管理和交换共享。 3.建设意义。 资源共享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是智慧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城市公共信息整合共享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将目前分散的、条块化的数据资源统一集中起来,提供平台化服务,提高数据共享率;有利于提高城市公共数据的开发使用水平,使政府执政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利于解决政府部门在信息数据资源建设中的多头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节约社会成本,为支撑智慧、信息惠民建设,实现政府部门数据共享打下坚实基础。 4.现状难点。 信息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各部门业务数据分散,资源整合、使用率较低,数据共享程度较低,要实现从起步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跨越式发展,还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予以解决的突出难点。一是认识不足、各自为政。二是部门为本,共享意识较差。三是标准规不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四是数据异构现象突出,各行业要求不一。五是数据链路不畅,整合共享难度较大。 二、文件规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及其附件 2013.4 住建部

(完整版)2019.10智慧城市反思与展望

智慧城市反思与展望 一、从组织化视角认识智慧城市 1.什么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网络服务型城市 智慧城市是通过网络组织大量社会化服务的城市,是社会组织化涌现的结果,意味新型服务型社会的到来,社会网络服务会极大提高社会合作的效率、提供生活便利、促进共享经济繁荣,实现社会运作的高效率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智慧城市内涵非常丰富,组织化视角之外还有两种常见视角。 以提高效率为中心的智慧城市视角 该视角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视角理解智慧城市,认为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高级阶段,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是效率,智慧城市是使用信息技术实现高效率的城市。 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智慧城市视角 该视角从可持续发展视角理解智慧城市,认为智慧的城市一定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该观点强调低碳节能、环境保护、智能建筑,欧洲的智慧城市建设多持这类观点。 组织化视角认识智慧城市的意义 智慧城市是网络环境下自组织创新涌现出来的整体效应,其呈现的整体智慧是一种新层次的智慧涌现,超出个人的智慧层次和每项智能系统的智慧层次,组织化视角有助于理解智慧城市服务型社会的本质,有助于敏锐观察世界,新世纪带来最显著的变化是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离不开网络,组织化视角从对手机网络的依赖性见微知著智慧城市的雏形。

2.作为智慧城市基础的数字城市 数字化实现了数据的标准化 智慧城市之前有数字城市的口号,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推动数字城市普及的重要力量,GIS将社会经济数据与地理数据结合起来大大增强数据信息价值,提示人们信息不仅存在数据中亦存在相互关系中。数字化实现了数据的标准化,为数据进一步存储、传递、搜索、再加工奠定基础,以数字化形式表达信息提高了表达的精准度。 数字技术实现数据处理的逻辑化 自动化设施处理信息有数字系统与模拟系统两种方式,数字系统很快处于绝对统治地位。因为模拟系统无法区别正常信号与干扰信号,无法排除运算过程中的误差积累,但数字电路能够抵抗噪声干扰不会积累处理误差,使得数字电路运算有着极高的可靠性,成为形式逻辑推理运算的可靠工具,使计算机程序可以像数学公式一样使用,这是数字计算机的极大优势。 计算方法可移植可积累的重大意义 信息表达数字化加上计算机处理方法的逻辑化使数字化应用空间强大无比,数据可以共享复用,处理方法可积累、可移植、可集成和可复用,能够进一步组成非常复杂的大型系统,在计算机软件的宝库中有大量可利用的算法资源,模拟系统绝无这种优势,这也是高等院校自动化系统被计算机系取代的原因,数字化优势是数字城市智慧的核心。 3.互联网推动全球组织创新 组织化是效率的主要来源 组织的优势使生物向更复杂的方向进化,更协调的经济组织会有更高的生产率,城市化提升社会生产力是因其合作分工更方便有效,组织化是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组织由连接形成,通过信息技术连接起来,信息技术是组织的粘合剂,以互

智慧城市研究

目录 一、概念 (2) 二、理念起源 (3) 三、特征 (4) 四、发展 (5) 五、平台技术 (6) 参考文献 (6)

一、概念 智慧城市(英语:Smart City)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意念,集成城市的组成系统和服务,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智慧城市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并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关于智慧城市的具体定义比较广泛,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同的定义是,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强调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的方法论应用,构建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城市可持续创新生态。 智慧城市通过在人力和社会资本,以及在交通和信息通讯基础设置上的投资来推动可持续经济增长和高生活质量,并且通过参与式的管理对上面的资源及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一些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城市也越来越突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比如欧盟启动了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的Living Lab计划,致力于围绕市民需求将城市建设为各方共同参与的开放创新空间,比如维也纳大学对城市体系评价的

六个指标,即智慧的经济、智慧的运输业、智慧的环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等六个方面。[1]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信息技术、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热点问题。 二、理念起源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这一理念,此前类似的概念还有数字城市等。2008年11月,恰逢2007年-2012年环球金融危机伊始,IBM在美国纽约发布的《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主题报告所提出的“智慧地球”,即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 具体地说,“智慧”的理念就是透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的状态,通过把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供电系统、供水系统、交通系统、建筑物和油气管道等生产生活系统的各种物体中,使其形成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相联,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集成,而后透过超级电脑和云计算将物联网集成起来,即可实现。此后这一理念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并作为应对金融海啸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发展智慧城市被认为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 基于国际上的智慧城市研究和实践,“智慧”的理念被解读为不仅仅是智能,即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在于人体智慧的充分参与。推动智慧城市形成的两股力量,一是以

最全的最新的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含一二三批)

住建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含一批、二批、三批 及专项) 2013年1月29日,公布第一批试点城市90个,后增补9个 2013年8月1日,公布第二批试点城市103个2015年4月7日,公布第三批试点城市84个,扩大范围试点13个,专项试点41个 北京市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北京东城区、北京市朝阳区、北京未来科技城、北京市丽泽商务区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房山区长阳镇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门头沟区、大兴区庞各庄镇、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西城区牛街街道 上海市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上海市浦东新区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无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天津市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天津津南新区、天津市生态城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武清区、河西区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开发区京津合作示范区、静海县 重庆市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重庆市南岸区、重庆市两江新区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永川区、江北区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渝中区 内蒙古自治区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乌海市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石拐区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省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肇东市、肇源县、桦南县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安达市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佳木斯市、尚志市、哈尔滨市香坊区 吉林省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辽源市、磐石市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四平市、榆树市、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山市抚松县、吉林市船营区搜登站镇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通化市、白山市江源区、临江市、吉林市高新区、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辽宁省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沈阳市浑南新区、大连生态科技新城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营口市、庄河市、大连市普湾新区、沈阳市沈河区/铁西区/沈北新区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沈阳市和平区、新民市 河北省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石家庄市、秦皇岛市、廊坊市、邯郸市、迁安市、北戴河新区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唐山市曹妃甸区、唐山市滦南县、保定市博野县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唐山市 河南省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鹤壁市、漯河市、济源市、新郑市、洛阳新区、郑州市 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许昌市、舞钢市、灵宝市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开封市、南阳市

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与战略选择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与战略选择分析 引言: 智慧城市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有效产物,是实现智能化城市、数字化城市的有效融合,是结合工业化技术、信息化技术、城镇化建设对先进城市建设的有效创新。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效落实,能有效提升城市建设的整体质量、推动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均衡发展,提高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成效。基于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持续发展,部分城市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基础、工业基础、技术支持,更加便于快速有效的落实智慧城市建设方针,此外, 国家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所给予的政策支持、资金帮助等等,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但因为智慧城市建设实施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尚明确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目标,同时也尚未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规范。因此,要落实智慧城市的建设方针,必须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具备可靠的理论支持,进而,逐步进行技术创新、资金链完善,保障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功能性。 一、有效融合市场、政府的支持力量 落实智慧城市建设方针的过程中,为确保建设进程的稳定发展,必须维护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推动市场转型时,重视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帮助,有效利用市场的调节能力和政府的法制保障力度,进而为智慧城市建设扎实基本支持。市场调节作用:市场发展的过

程中,为实现长期稳定盈利的战略目标,一定要有效利用资源配置的价值,通过供求量控制、价格变动、市场竞争等因素,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提升,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充分利用市场价值来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扎实市场基础。政府支持:通过产业转型的规划,政府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在市场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政策制度的持续完善,进而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引导教育部门重视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的有效培养,同时也要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来提供对应的资金支持和资金保障,在企业发展方面加大智慧城市的相关产业建设力度。 二、重视技术创新与金融发展 在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人员一定要重视技术创新、资金保障的重要地位,确保两者之间建立和谐的共存发展关系,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市金融创新与技术发展的有效融合。首先,要确保相关企业(民营、国营)正确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而,积极主动地配合国家的政策安排,构建智慧城市建设的金融支持系统,避免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一旦出现技术创新的风险,导致城市建设发展的进程受到影响。引导企业正确看待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期价值,重视政府的政策引导,积极构建融资机制,积极主动的进行融资建设,进而提升融资效率;与此同时,智慧城市建设的另一重要力量,就是技术的创新发展,相关人员,必须加大对技术创新、技术研发、质量评估等相关平台的建设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先进技术研发部门的合作,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积极、有

全球12个智慧城市案例(2018)

全球12个智慧城市案例 2018-11-07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城市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2004年韩国、日本先后推出U-Korea 、U-Japan的国家战略规划,2010年美国提出加强智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智慧应用项目计划,欧盟制定智慧城市框架,新加坡提出2015年建成“智慧国”计划等,试图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重新审视城市的本质、城市发展目标的定位、城市功能的培育、城市结构的调整、城市形象与特色等一系列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今天我们与各位分享一下12个国际著名的“智慧城市”,看看他们做了什么。 一、维也纳 维也纳作为奥地利的首都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侧重于交通、住房、通讯、能源、资源等领域的节能减排,为此相

继制定“智慧能源愿景2050”、“2020年道路计划”、“2012—2015行动计划”等一系列规划文件,进一步明确智慧城市建设低碳减排目标。 1、城市建设管理应用 维也纳政府大力推动“城市交通总体规划”和“电动交通计划”,以改善城市建设管理中交通拥堵、尾气污染等问题。通过扩大铺设市区自行车线路和步行区范围,用户可通过公共自行车停驻站终端机实现注册、租赁、查询车辆信息和报修损坏车辆等操作,服务中心根据终端机发回的信息及时采取相关智能化措施,保障公共自行车租赁业务的顺利进行。

相关部门配合建立相应的智慧资讯和指挥系统,从而实现提高环保交通与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率的同时,保障交通资讯和票务的网络优化的目标。 信息化技术在维也纳地下水管网排水系统中也得到充分应用。通过在地下管网不同枢纽区安装230个监测设备,在暴雨天气时对管网内污水的流速、流量、水位等运行情况进行分层监测和实时监控,实时掌握管道淤积情况,保障水情及时疏通和其他可控操作。同时,维也纳管网公司设立24个气象监测站,通过与国家气象局紧密合作,及时向控制中心预报暴雨走向、降水量等,以随时跟进对排水管网的智能化管控。 2、绿色城市建设 “城市供暖和制冷计划”充分体现维也纳在能源利用方面的成就。首先,供暖系统主要采用燃烧和气化技术将回收的固态垃圾和废水转化为新能源,满足地区暖气和热水需求,从而减少高能耗供暖设备的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城市制冷方面,接入节能技术城市制冷系统,该系统的基本能源需求只有传统制冷系统的10%,保障在提供制冷需求的同时兼顾能源的节约利用。“城市供暖和制冷计划”实现了城市在供暖和制冷方面的低碳节能目标。

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白皮书

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 白皮书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分技术委员会(筹) 2013年7月

引言 引言 智慧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目前,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首尔等城市相继提出智慧城市战略举措,我国已有两百多个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相关规划,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英国标准研究院(BSI)、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ANSI)等组织已从不同层次启动了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 为促进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规划、关键标准制定以及标准应用实施,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院依托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分技术委员会,于2012年2月-6月对我国28个地方和24个企业进行了智慧城市标准化需求调研,并于2012年8月组织了近30家“产学研用”单位启动了《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白皮书》的编写。白皮书系统的阐述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发展现状、技术体系、国内外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进展,提出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和急需的重点标准,并对智慧城市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思考和建议。2013年5月,我国基于白皮书成果,积极向国际标准组织ISO/IEC JTC1提交了成立智慧城市研究组的提案,并获得了国际组织大力支持,为我国同步开展国际、国内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白皮书的发布,旨在与业界分享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希望业内各界力量共同关注我国智慧城市国家标准体系建设,重视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划、实施与评估,切实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说明: 感谢北京大学信息学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神州数码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上海市浦东智慧城市研究院、浙江标准化研究院、东方通、大唐软件、锐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需要有市长视野

中国"智能城市"要有什么样的"市长视野" “中国的智能城市建设不但恰好处于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的交集上,而且处于各种信息技术新浪潮的交集上。当前,从东部开始,大批城市已经自发吹响了建设智能城市的号角,各IT企业纷纷踏歌而行。这时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潘云鹤 2008年,在IBM(微博)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以前,世界各地都在推进数字城市和城市网络化。“智慧城市”概念出现之后,慢慢大家都向这个概念靠拢,如 2005年,欧洲提出了“i2010”战略,即信息化发展,到2011年,就开始谈“smart city”(聪明、智慧的城市)。欧盟第八期框架计划提出FP8,也要把“smart city”当做发展方向。 但我国跟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不太一样,不少城市在对“智慧城市”进行深入思考后,概念起了变化。比如宁波市2010年对“智慧城市”定义是:“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其重点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城市智能化建设。 要技术支持,还要“市长视野” 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IT公司提供了很多“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研发了许多智能系统,但其理念中没有“市长的视野”。

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是中国城市领导者的责任。中国解决各种矛盾主要依靠经济的发展,而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城市。 从战略高度出发,市长的视野和兴趣点大致应该在如下方面: 第一,如何创造名牌。中国经济要升级,需要开动脑筋研究“世界名牌”的经验,找出自己创造名牌的路径。 第二,如何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国家发改委和中国工程院致力于研究这个课题,已经认识到战略新兴产业主要依靠颠覆性技术,但这个颠覆性技术怎么来,还有待研究清楚。 第三,如何提升传统产业、块状经济。中国经济不会全部去搞战略新兴产业。许多产业已经占领了全球市场的很大份额,如纺织行业,中国出口占世界的1/3,既拥有庞大的营销网络,也能解决我们的就业问题,不能轻易放弃。所以我们要改造传统纺织业,将其变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最好能使得卖一件衣服的利润超过卖一台计算机的利润。 第四,如何迎接新技术的冲击。世界产业界正在研究即将迎来的新技术冲击。美国认为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无线网络技术这三种技术结合,将给世界制造业带来很大的冲击。美国希望通过这三个技术结合,把制造业的重心从中国转移到美国,所以我们必须关注智能制造在新技术方面的发展。 视野的差异决定了高度和角度的不同。因此,中国工程院设立了一个重点项目——“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研究领域包括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的总体战略、智能城市的重点建设内容、智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版)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2016 年版) 一、总体说明 (一)指标构成。本指标共包含8 项一级指标, 21项二级指标, 54 项二级指标分项。 (二)评价方法。评价采取百分制,总得分满分为100 分。总得分为各一级指标得分之和。各级指标得分为其下层指标得分之和。计 算时各分值保留 2 位小数。 (三)指标权重。各级指标设置相应的权重。一级指标权重为其各二级指标权重之和,二级指标下的各分项权重之和为100%。 二、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及权重二级指标及权重二级指标释义及评价方法二级指标分项及计算方法 惠民服务L1 政务服务 L1P1 1. 本指标用于评价城市政府创新 1. 以公民身份号码或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37%)(8%)一标识的电子证照使用率(L1P1-A1): 服务模式,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 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计算方法: L1P1-A1 分项分数= 30%× (已实现使用以公民身 的情况。份号码或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的电 2.本指标由以公民身份号码或法子证照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数量/ 政务服务事项总数)×100 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要求:政务服务事项包括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政 为唯一标识的电子证照使用率、务服务事项,本分项中的政务服务事项总数由各省市根据相关

一站式办理率、网上统一入口率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确定。已实现使用以公民身份号码或法人等三个分项进行评价。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的电子证照办理的 3.本指标评价得分=8%× 三个分 政务服务事项,是指公民个人政务服务事项以公民身份号码为 项分数之和。标识,法人和其他组织政务服务事项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 识,并在办理过程中使用了电子证照的政务服务事项。数据取 截至 2016 年10 月底的数据。 数据来源:地方政府政务办或相关部门。 2.一站式办理率(L1P1-A2): 计算方法: L1P1-A2 分项分数= 30%× (实现线下一站式办理 的政务服务事项数量/ 政务服务事项总数)×100 数据要求:本分项中的政务服务事项总数与分项L1P1-A1 要求 相同。实现线下一站式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是指可以在同一 地点或同一窗口即可办结的政务服务事项。数据取截至2016 年 10 月底的数据。 数据来源:地方政府政务办或相关部门。 3.网上统一入口率(L1P1-A3): 计算方法: L1P1-A3 分项分数= 40%× (支持统一身份认证的 网上政务服务事项数量/ 政务服务事项总数)×100 数据要求:本分项中的政务服务事项总数与分项L1P1-A1 要求 相同。支持统一身份认证的网上政务服务事项,是指在网上办 理政务服务事项时,能够以公民身份号码或法人和其他组织统

智慧城市视野下视频侦查应用完善探讨

现代商贸工业 智慧城市视野下视频侦查应用完善探讨 邱福军 (重庆警察学院科研处,重庆401331) 摘要:视频侦查是公安侦查的新技术。伴随着视频系统的广泛推广,视频侦查的范围也不断在扩大。随着 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进行,视频侦查工作需要不断的加强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并在公安实战中发挥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 关键词:智慧城市;视频侦查;应用;完善中图分类号:D 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 19311/j . cnki . 1672-3198. 2016. 09. 071视频侦查作为公安侦查的新技术,随着智慧城市 建设的全面开展,视频系统推广座用范围的不断扩大, 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下步工作中,视频侦查应当 结合智慧城市建设不断进行完善应用,争取成为与刑 事、技侦、网侦并列的第四大侦查技术,弁在未来成为 案件侦查工作的新支柱。1 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智慧城市力求城市建设与信息化建设高度融合。 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通过强力集约的信息技术梳理分 析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并做出智能响 应,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智能决策依据及 手段,为社会提供智能信息资源及开放应用平台0基 本特征如下: (1) 广泛覆盖的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信息网络是 智慧城市的基础,其虛覆盖城市的时间、空间、对象等各 个维度,能够采集不同属性、不同形式的信息,包括政府 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 (2) 深度协同的信息体系。在传统城市中,信息资 源和实体资源呈现零散、杂乱状态,智慧城市的协同共 享就是要打破各部门、各主体分散控制的系列壁垒,形 成具有统一性的城市资源体系,使城市不再出现“资源 孤岛% (3) 高效快捷的智能处理。要实现真正的“智慧”, 城市还需要拥有对所拥有的海量信息的智能处理能 力,这要求系统根据不断触发的各种需求对数据进行 分析和预测,从而实现智能决策。 (4) 开放交互的信息应用。智慧城市应由政府搭 建综合性信息应用平台并借助平台的管理与使用,使 各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等个体既能成为信息的贡献 者,又能成为信息的使用者,使得各社会个体能够通过 智慧城市系统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互动。2 智慧城市背景下视频侦查的常见应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 通过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监控设备特别是视 频侦查系统成为多领域应用的关键技术。目前警方在 办案过程中,视频摘要监控系统已经成为强大的办案 手段,甚至取代了上世纪警方办案中的“入户访查”过 程。在侦查破案过程中,通过综合利用视频监控系统 巨大的图像信息资源,可以发挥以下传统刑事侦查X 作不可替代的优势。2.1划设侦查方向 通过查看视频监控,可以比较直观、准确的把握犯 罪嫌疑人的外貌行动特征,顺利完成“从案到像,从像 到人”模式的转变,为正确侦查方向的划定提供了客观 的依据, 2.2缩小侦查范围 发挥视频系统“点多面广”的布局优势,通过监控 图像画面上可识别的衣着行为等特征,在发现了犯罪 嫌疑人而进行串并案件后,通过碰撞、比对多点位、多 时段的视频监控信息与案件多发地段时空分布较长的 关联信息,可以掌握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规律特点,进而 缩小包围圈g 2.3综合锁定对象由于视频监控的客观、连续等特点,案发前后犯罪 嫌疑人的系列活动可以为侦查破案提供丰富的信息资 源。通过细致分析、研判视频监控图像,可以获得与犯 罪嫌疑人相关的活动轨迹信息,甚至查明犯罪嫌疑人 细微的体貌特征、 活动细节和行为片段。在综合分析 研判后_直接锁定犯罪嫌疑人。2.4固定犯罪行为广泛的视频监控系统往往能够反映犯罪嫌疑人作 案的主要环节,甚至直接记录犯罪嫌疑人直接实施犯 罪行为的过程。这时,可以通过视频截图形象的固化 犯罪嫌疑人直接实施犯罪行为的“特写”,为犯罪认定 提供难以辩驳的证据。3 完善措施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进行,视频侦查工作也 在不断的加强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并在公安实战 中发挥日益凸显的童要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应用效 能,提升实战能力,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完善。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技惠民计划项目《重庆智慧平安城市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使用的规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2 01 3 ('; S 5 0 0 3 03-1)2014-08), 作者简介:邱福军(1974—),男,湖南炎陵人,博士,重庆警察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犯罪学、刑事法学。 现代商贸工业丨2016年第9期 ■ 147 -

“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

“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 智慧城市即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整合、系统的方式管理城市的运行,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为城市中的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的生活品质。智慧城市需要更加智能的城市规划和管理、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和充分、城市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城市的环境保护到位、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突发事件具备应急反应能力等。“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提升建设水平,推进城市绿色发展,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之下,整体的城市建设需要基于大数据而不断推进。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里,我国经历着新型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6.1%,城镇常住居民已到达7.7亿,在“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每年城镇人口递增2000万人,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规模国家总人口。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城市在管理及服务质量上凸显出大量问题,这也使得我国面临着城市管理及服务与新型城镇化概念大相径庭的尴尬局面。由此,智慧城市的建设显得格外的迫切。 智慧城市的价值体现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支持报告》将智慧城市的整体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互联层、应用层。感知层是对信息的采集,也是处于问题发现的最前端;互联层是对信息的接纳,从而系统化的将接纳的信息形成互联共通;应用层是对信息的分析,最终使得问题得到智能解决方案。 单从感知层来讲,城市中所有基于传感系统而构建的信息设备都将实时监测整座城市的运行状态。而传感系统回传到大数据监管智慧中心的信息,就是感知层所发挥的价值。感知层处于智慧城市的基础部分,好比金字塔的底部,是整个智慧城市运行的基石。只有通过感知层所采集的视频图像、温湿度,甚至是水质变化等城市运行状况的信息,才能使得互联层及应用层作出最快,最准确的智能反应。而互联层及应用层更像是金字塔的顶端部分,是智慧城市的大脑。通过一系列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再将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平台或者手段解决相应的问题。这就构成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而整体的智慧城市就是通过大量的且不间断感知层到互联层再到应用层整个过程而构造的。 由此,智慧城市的构建可以理解为互联共通,物物相系的过程。从城市交通中道路拥堵的监测及疏导到城市安全中智能视频快速的疑犯人脸识别;从城市生活中便捷惠利的日常生活到电子政务中政府工作效率提高以及无纸办公。这些无不使得城市逐步的走向智慧化,数字化,物联化。而智慧城市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就在服务于“人”的本质。无论是交通、环保、民生、政务或生活等都是围绕“人”在建立一个最佳的城市生态系统。 智慧城市的建立 智慧城市必定是基于政府主导而打造的产物。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不断向前,城市已不在是仅仅满足于居住而打造。基于原有城市的布局以及资源配置,资本市场和专业的运营团队,将在政府主导下,共同提升整个城市的智能化水平。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温度感应、空间地理等先进技术都将被运用于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是以服务于“人”为本质,围绕“人”的生存环境以及生活习惯,通过“智”的方式来打造及管理整个城市。政府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必定占据推动智慧城市建立的主导地位。再由政府建立有效的动态支持机制,与资本市场及智慧城市整体方案集成商组建专业智慧城市运营公司。近年来,智慧城市概念实践得较好的城市都是通过PPP(公私合作模式)的架构而建立。政府作为资源整合的主体,引入更多社会资金,再通过智慧城市整体方案集成商将智慧城市的建设落到实处。 荷兰阿姆斯特丹作为全球领先的智慧城市,通过多个智慧城市计划(Amsterdam Smart City)基于PPP机制,将整个城市纳入智慧系统。不止有效的改善行人与自行车的阻塞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