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能力综合运用

2009年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历史能力综合运用
1、历史概念和历史常识
(09年全国卷一)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姓氏起源知识的识记和认识能力。我国古代姓氏起源种类很多,除了起源于题中涉及的官名、爵位、谥号、行业外,还有以氏、国名、乡和亭名、居住地、天干地支、排行方位、先人的字名等为姓的。本题学生误选B、C两项,原因在于对“爵位”“ 溢号”的含义理解不准确,“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从夏朝开始,一直延续至中华民国建立之后结束。如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各代封爵都有很大不同。而“溢号”是指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与的称号,如齐宣王的“宣”,诸葛亮谥“忠武”等。
w.w.w.k.s.5.u.c.o.m
(09年全国卷一)16.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
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 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与辽,夏关系的识记能力以及有关民族起源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东胡是一个古老的游牧为主的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馀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因此可以排除A答案。辽政权存在时间是916~1125年,西夏政权存在时间是1038~1227年,而北宋起止时间是960年~1127年,因此答案B错误。辽宋澶渊之盟双方约为兄弟之国,而宋夏议和后,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不能说成约为兄弟之国。而答案C根据教材所学为正确答案
(09年全国卷二)2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影响力增强。一些亚洲国家独立后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其中有
A.马来西亚 B.印度 C.新加坡 D.泰国
【答案】B
【解析】独立后的印度在经济上实行“混合经济”即建立以公营企业为主导的公私企业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

(09年上海卷)19.中产阶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其成分随时代的变化有变化,它包括
①中世纪的城

市市民 ②近代握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
③中世纪的僧侣贵族 ④当代的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试卷总体评价】考查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并结合与社会生活的结合。难度较大。
【答案】D
【解析】排除法。中产阶级在中世纪时期是指居于僧侣贵族和农奴之间的市民阶层。所以排除③
【考点定位】等级与阶级

(09年福建卷) 13.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答案】D
【解析】此题目考查文史常识中时间世纪的表述。一个世纪100年,第1个世纪百位数为零,第2个世纪百位数为1,依此类推,所以计算世纪要在公元年数中的百位数加1,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公元前3世纪离我们现在较近的几年故是该世纪晚期,故选D。

(09年上海卷)1.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 )
A.以事件为中心 B.以人物为中心
C.以年代为中心 D.以制度为中心
【答案】B
【解析】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体裁其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考点定位】史学常识。w.w.w.k.s.5.u.c.o.m

【试卷总体评价】考查历史文化常识,难度中等。

(09年上海卷)3.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为。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我。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①、②、③属于客观性表述,④属于主观性认识,只有主观性认识才能属于历史评价。
【考点定位】历史学常识。
【试卷总体评价】考查考查考生对历史评价的理解和识别材料中的客观性表述和主观性认识的基本能力。难度中等。

(09年浙江卷)1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原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在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政府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的表述错误,因此A、B排除,③明显也不对



(09年重庆卷)12.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答案】D

(09年重庆卷)19.图7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的照片。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答案】B

(09年福建卷)14.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答案】C
【解析】福建临海,具有靠海谋生的特点和优势,“闽人以海为田”主要是指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ABD答案都偷换了概念。

(09年福建卷)18.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缓和
【答案】A
【解析】此题要理解“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A符合。B人民公社是1958年发动的;C大跃进也是1958年发动的,两弹一星是六七十年代成就;D三个面向是八十年代提出的。

(09年海南卷)21、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针对法、德即将开展的合作说,今后“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史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不再可能”。舒曼在此所说的合作主要是指( )
A.矿业资源互补 B.人力资源共享
C.科学技术交流 D.消除贸易壁垒
【答案】A



2、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
(09年全国卷一)13.“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A. 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 D.民族融合的结果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典故“四面楚歌”为切入点,考查楚汉战争后汉初社会状况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汉高祖刘邦称帝定都长安后,为改变汉初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困窘局面,吸取秦亡教训,“反秦之弊,与民休息”。 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的主要原因在于布衣出身的刘邦打败了势力强大的对手项羽,并能根据当时的形式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西汉初期,南方经济并未很快恢复和发展,由此排除答案A;汉初经济恢复的同时,刘邦采取了一系列实现“大一统”措施,民族融合加强,说“北方文化的衰弱”

不符合史实,“楚歌”风行一时也并非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09年全国卷一)15.


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表格、分析理解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从汉至宋南方户数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而北方相反。只有晋太康元年略有起伏。户数变化主要与我国古代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有关,A、B、C答案属其次原因或表面现象,根据所学知识,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09年全国卷二)12.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答案】 D
【解析】“司马、司徒”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的官职,根据材料的推论可知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官名。

(09年全国卷二)18. 1835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的文艺和科学,所拨出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后完全用的英语教育上。”这表明英国当局力图( )
A.将英语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 D.推进英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提倡欧洲的文艺和科学”“完全用的英语教育”等信息可以看出其目的是大力推行西方文化。


(09年上海卷)6.下列地图中表示草原文明的是( )


【答案】B
【解析】A是两河流域文明,B 是蒙古草原文明,C是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D是古罗马属于海洋文明。
【考点定位】草原文明蒙古帝国。
【试卷总体评价】考查提取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中的信息,辨认空间中历史发生的位置及其演变能力,难度中等。

(09年上海卷)14、19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出现了一次移民浪潮,1846—1875年间就有900多万人离开欧洲,其中大部分到了美国。这是因为
A.南方种植园的需要 B.法西斯的种族灭绝
C.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D.美国政府鼓励移民
【试卷总体评价】考查用比较的方法解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变迁难度中等。
【答案】D
【解析】美国随着领土的扩张,需要大量的劳动量加强西部开发,为此美国政府采取鼓励向美国移民的政策,以吸引国外劳动力。
【考点定位】美国现代化进程,联邦的扩张与考验。


(09年山东卷)9. 在《红楼箩》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

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 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答案】C

(09年四川卷)14.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市民文学兴盛
③印刷工艺提高 ④专制政治强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09年广东卷B)4. 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成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 )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C.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答案】A
【解析】既然朝廷将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说明朝廷要求民众纳税,也就是说如果不纳税,就有可能被官府当作“盗贼”对待。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历史思维能力。

(09年重庆卷)13.汉武帝时期,一位前往中国的日本人途经朝鲜半岛时可能看到( )
A.作坊里正在生产麻纸 B.寺庙里在进行佛事活动
C.工匠用雕版印刷书籍 D.许多中国人在那里生活
【答案】D

(09年浙江卷)23.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图书馆的纸质历史文献已经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提供利用。我们应如何历史地看待这一现象( )
A.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
B.造纸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
C.历史文献不应该采用时髦的电子文本
D.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论语》终究还是《论语》
【答案】D
【解析】电子文献具有多媒体信息存储和传递功能、检索方便、信息存储容量大等优点;纸质文献则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更具有权威性等优点。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各有特色,优势互补,在很长的时期内将共生共存。工具发生了变化,那仅仅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但是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它们对保留民族文化遗产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3、史论结合
(09年全国卷二)16. 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 )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 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

“17-18世纪”,这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09年全国卷二)23.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他强调的是( )
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 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C.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D.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霍布斯鲍姆强调各国在经济上的共同之处增多。

(09年上海卷)30.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试卷总体评价】考查用比较的方法解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变迁。难度较大
【答案】C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是民族振兴是民族崛起的基础。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

(09年山东卷)14. 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 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 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答案】A

(09年福建卷)23.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勿转
【答案】D
【解析】从解题技巧上看,采用排除法排除ABC,另根据西方历史哲学家也可推测D。

(09年江苏卷)7.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答案】B

(09年海南卷)24、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以为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

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此处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答案】B

(09年海南卷)25、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布洛赫在此强调的是( )
A.鉴往知来 B.以古讽今
C.厚今薄古 D.贯通古今
【答案】D


(09年全国卷二)39.(60分)
材料一:(鲁)肃对(孙权)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釁(缝隙,可乘之机)......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三国志·与鲁肃传》
材料二:(诸葛)亮答(刘备)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三国志·诸葛亮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鲁肃和诸葛亮对荆州认识的相同之处。(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卢梭和诸葛亮提出的战略目标及实现步骤。(12分)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荆州问题对孙、刘双方未来关系的影响。(4分)
【答案】(1)荆州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战略要地。
(2)鲁肃:夺取荆州,确保江东;进而占据长江流域,形成南北对峙;实现建立帝业的战略目标。
诸葛亮:夺取荆州,进占益州;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形成三方鼎立;实现复兴汉室的战略目标。
(3)双方围绕荆州必然展开激烈争夺:双方均视曹操为主要敌人,为抗击曹操,在荆州问题上会有所妥协。
(如考生答出历

史分析需用史实予以证明等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4、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及观念变化
(09年四川卷)18.1979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这反映出( )
A.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 B.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政策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答案】A

(09年浙江卷)33、“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这首广为传唱的《中国话》表明( )
A. 推广汉语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需要
B.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优越性
C.汉语在中外文化中的交流越来越重要
D.汉语是现在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手段
【答案】C
【解析】只有C概括最全面,准确,其余选项片面。

(09年海南卷)15、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答案】C

5、中外历史综合运用
(09年上海卷)37. 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
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 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实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的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
(1)为什么西方

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发庭被起诉”?西方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样的特权?(5分)
(2)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哪些差异?(5分)
(3)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15分)
【试卷总体评价】(1)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难度中等。
(2)提取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中的信息,用比较的方法解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变迁。难度较大。
(3)对历史的解释作出评价 ,难度较大。
【答案】(1)答案1: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西方国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它们通过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
答案2:仅笼统地回答。
·侵害了司法主权;通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
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
·中国:以礼人法,礼刑结合;不重事实,不重证据;没有律师和陪审制度。西方:有律师制度;有法院、陪审团;重证据。
答案2:未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
答案3:仅笼统地回答。
·中西在司法制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其他答案。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西方在中国设立法院,建立起自己的司法制度,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西两种法律体系存在差异与冲突。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从中西双方的司法体系的差异与冲突的视角来进行分析;从西方国家对自己和对中国的双重标准来进行分析。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如“文明”概念和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定义权的问题;文明观的问题,文明与野蛮,文明(西方)/野蛮(清朝)两分法的问题;西方在“文明观”视野下,利用修辞的力量来为自己寻求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向题。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解析】(1)结合近代列强通过《南京条约》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的有关史实回答。
(2)主要是通过提取材料中的中外司法审判中的一些差异,归纳得出。
(3)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但一定要言之有物,论述充分。
【考点定位】以礼入法、主权残缺:主权残缺的主要体现和影响

(09年重庆卷)37.(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加入起义军。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攻占北京后,李自成令牛金星与李岩饮,杀之(指李岩)。由是自成将相离心,宋献策他往,刘宗敏率众赴河南。真正呈现出了解体的形势。宋献策与刘宗教后为清兵所擒杀。第二年(1645年)九月,李自成战败,牺牲于湖北九宫山。--摘编自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材料二:如何对待犯了错误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志,一要看,二要帮。对于革命来说,总是多一点人好。好意对待犯错误的人,可以得人心,可以团结人。--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1882年7月,英国人以重金收买当地的贝都因人部落酋长,并派人收买阿拉比军中的动摇分子。9月,一部分议员和上层文武官员竟打开开罗城门向英军投降。另外,被收买的阿拉比的主力部队指挥官在关键时刻破坏了抗英斗争。坚持了100多天的抗英斗争遂告失败。--摘编自朱庭光《外国历史大事集》
孟尼利克二世号召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保家卫国,全国人民热烈响应。普通农牧民自愿向国家捐赠粮食和钱币。一些原来反对孟尼利克二世的封建主表示要以抗意战争为重,停止反对活动,为抗战胜利效力。青年踊跃参军,到1895年,一支由孟尼利克二世指挥的12万人的大军组建完成。阿杜瓦决战中,意大利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
--摘编自顾章义《崛起的非洲》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攻占北京前后起义军情况的变化。(8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的作用。(2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对待犯错误同志的主张及其目的。(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论十大关系》理论准备的基础上,中共"八大"提出的总任务及"八大"的意义。(4分)
(3) 根据材料三,分析埃及与埃塞俄比亚反帝斗争成败的原因;(8分)结

合所学知识,说明反帝斗争的成败对其国家地位的重大影响。(2分)
(4) 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示?(2分)
【答案】①前期李自成团结知识分子,发挥了他们出谋划策的作用;后来义军内部分裂,起义最终失败。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
②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一要看,二要帮。凝聚人心,团结同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③埃及:英国收买了当地酋长和部队指挥官,破坏了抗英斗争;部分议员和上层官员向英军投降。埃塞俄比亚:皇帝强有力的领导和指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起抵抗。埃及沦为英国事实上的殖民地,埃塞俄比亚维护了国家独立。
④略。

(09年安徽卷)35.(22分)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10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12分)
【答案】
(1)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明治政府高

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https://www.360docs.net/doc/d42759196.html,
(2)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w.w.w.k.s.5.u.c.o.m

??

??

??

??



高考资源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42759196.html,)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
https://www.360docs.net/doc/d42759196.html,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