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论文——乳腺癌研究及治疗新靶点—乳腺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论文——乳腺癌研究及治疗新靶点—乳腺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论文——乳腺癌研究及治疗新靶点—乳腺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研究及治疗新靶点—乳腺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人们对乳腺癌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乳腺癌干细胞日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研究表明,乳腺癌干细胞是一群未分化、具有自我更新及多系分化潜能的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化疗、放疗及缺氧抵抗性,同时具有高致瘤性、高侵袭转移性和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乃至转移﹑复发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深入研究乳腺癌干细胞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和微环境的调控,为临床靶向治疗乳腺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对乳腺癌干细胞在乳腺癌研究及治疗中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乳腺癌;干细胞;治疗;靶点

[Abstract]Since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breast cancer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deepens, breast cancer stem cells are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 group of breast cancer stem cells were undifferentiated, with self-renewal and multi-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These cells have a resistance to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hypoxic, high tumorigenic, high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s re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even metastasis, they pla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depth study of breast cancer stem cell related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and the regulation of micro environment are meaningful for clinical targeted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Therefore, we summarized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n breast cancer stem cells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Key words]breast cancer; stem cell; treatment; target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约有50%的乳腺癌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可治愈,其他患者在治疗后5年内出现复发及转移而导致治疗失败,且复发及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人们对乳腺癌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乳腺癌干细胞日益受到重视。

1乳腺癌干细胞基本特征

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肿瘤组织中的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不尽相同,即肿瘤组织内的细胞本身具有异?性,其中一小群细胞数目极其稀少,分化缓慢,但其成瘤能力较强,多具有与干细胞相似的自我更新能力和一定的分化潜能,并表达某些正常干细胞相同的细胞标记。

同样,乳腺癌中也存在着此类细胞,即所谓的乳腺癌干细胞(breast cancer stem cells,BCSCs),BCSCs被认为是肿瘤发生、发展与维持的基础,与肿瘤的复发、转移和对治疗的耐受有关。目前研究认为只有少数BCSCs进入细胞周期,而多数BCSCs 处于静止状态,故BCSCs对常规的化疗药物并不敏感。现有的物理、化学药物治疗手段所针对的是大多数的肿瘤细胞,对肿瘤中少数的BCSCs无法达到最有效的杀灭效果,不能防止恶性肿瘤的复发及转移,而肿瘤的复发与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乳腺癌干细胞标志物和高表达分子

2.1ESA+CD44+CD24-/low, CD44+CD24-/lowLin -B38.1+ESA

乳腺癌中以CD44+CD24-/low为分子标志物的细胞为乳腺癌干细胞(breast cancerinitiating cells,BRCa IC)。Clarke等[2]首次从人类乳腺癌标本中分离出BRCa IC,并把表达CD44、B38.1和ESA的乳腺癌细胞移植到NOD/scid小鼠体内并生成肿瘤。Al-Hajj等[3]以Lin-ESA+CD44+CD24-/low为特异性乳腺癌干细胞,证明了表型为Lin-ESA+CD44+CD24-/low的细胞较表型为Lin-ESA-CD44+CD24+的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具有更强的成瘤能力。Ponti等[4]把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癌的细胞系中分离出的CD4+CD24-CD43-进行体外培养,结果显示细胞呈球状生长,并过表达血管生成因子、细胞保护因子及公认的干细胞标志物Oct4。但Abra-Abraham等[5]用免疫双染法检测了136例患者石蜡组织切片,发现CD44+CD24-/low的比例与临床结果无关,CD44+CD24-/low比例高的乳腺癌更倾向于骨转移,提示对BRCa IC的标志尚需进一步细化及深入研究。

2.2Wnt、Notch和Hedgehog等信号通路分子

有证据表明与乳腺癌形成有关的信号通路,如Notch、Shh和Wnt、Hedgehog参与了调整乳腺癌干细胞自我更新的过程。乳腺干细胞高表达Notch1、Notch4及其靶基

因HESR-1[6],Notch通路的活化导致了乳腺微球体的形成,却对分化细胞无作用[7]。Wnt是细胞间的信号分子,正常情况下,该分子调节一些器官的发育,其异常调节时则导致肿瘤发生。研究表明,Wnt信号通路的活化可引起乳腺癌干细胞的比例增加[8-9],骨髓中Wnt表达可能同样影响HSCs,使用高纯化的小鼠骨髓HSCs。在长期的HSCs培养中,激活β-catenin的过表达(一种Wnt的下游激活物)能扩增可移植的HSCs[7-9]。Liu等[5]研究发现,Hedgehog在乳腺癌干细胞高?表达,其通道活化后乳腺微球体数量及体积均增加,同样提示Hedgehog异常表达可导致乳腺癌的形成。

2.3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

ALDH1是细胞内乙醛氧化脱氢酶,可在干细胞分化早期氧化视黄醇而形成视黄酸,鼠和人类的造血及神经干细胞中ALDH1活性较高[3],Hoechst染色法和ALDH 活性已被用来纯化和鉴定鼠和人的造血干细胞[8]。此外,循环祖细胞也可用ALDH 活性来鉴定[1]。另一研究显示ALDH1的表达可能提示乳腺上皮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Ginestier等[6]发现ALDH1活性增加的正常人和癌症患者的乳腺上皮细胞具有干/祖细胞特性。含有高水平的ALDH1的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群能形成乳腺球,从中分离的细胞能自我更新。ALDH1高活性的乳腺癌细胞可以重现亲代肿瘤的杂合性,表明ALDH1高活性的乳腺癌细胞也包含干细胞群。Ginestier等[7]还认为ALDH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用来鉴别乳腺干细胞。ALDH1阳性细胞定位于末端导管小叶单位。另一研究认为乳腺癌干细胞定位于乳腺导管[3]。在乳腺癌临床检测中ALDH1的表达与预后有关。

3乳腺癌干细胞的分离鉴定

3.1乳腺癌干细胞的分离

乳腺癌干细胞的成功分离是为下一步进行乳腺癌干细胞特性研究的关键步骤。研究者采用各种不同途径来分离乳腺癌干细胞,每种方法各有其利弊。目前比较成熟的方法有2种:流式分选法(fluores-fluorescence-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和磁式分选法(magnetic 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

3.1.1FACS

3.1.1.1利用干细胞通用分子标记ABCG2进行分选

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体(A TP-bindingcassette super family G member 2,ABCG2),基因在多种来源的干细胞膜均有表达,而在大多数成熟细胞中不表达。在乳腺癌干细胞中同样高表达ABCG2,其高表达细胞高效外排DNA荧光染料Hoechst33342,从而能用流式分选出侧群(side population,SP)干细胞。Patrawala等[3]利用此法成功

分离出乳腺癌干细胞。

3.1.1.2利用干细胞表面一些膜蛋白来分选

乳腺癌干细胞可利用CD44和CD24[4]分子来分选,Li等[5]采用悬浮培养结合化疗药物分类的方法分离能产生新肿瘤的单个乳腺癌干细胞,将TMD40小鼠乳腺癌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液中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测试CD44和CD24的表达,用抗癌剂紫杉醇和多柔比星处理细胞,快速杀死处于分裂期的癌细胞,留下相对静止的乳腺癌干细胞。

3.1.1.3利用乳腺癌干细胞中ALDH的含量较高的特性进行分选

ALDH是存在于细胞液中的一种氧化还原酶,主要对细胞内的醛进行氧化,在乙醇和维生素A的氧化及环磷酰胺耐药中有重要作用最近有研究中发现,高ALDH活性的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特性,可在NOD/scid小鼠体内形成乳球和导管小叶结构[1]。在人类乳腺癌的异种移植中,ALDH+的细胞也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特征:约占细胞总数的1%~10%,致瘤性很强,200个ALDH+的细胞即可在NOD/scid小鼠体内形成肿瘤,且新形成的转移瘤中具有与原发肿瘤相同的ALDH基因表达图谱,但2×103个ALDH-细胞也不能形成转移瘤。此外,利用肿瘤组织的微阵列分析也发现ALDH+的乳腺癌临床预后差。目前临床上使用测定ALDH的活性为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提供有力支持。

3.1.2MACS磁珠系统

MACS利用未标记的CD分子的单克隆抗体作为一抗与单细胞悬液温育后,再与免疫磁珠标记的二抗结合,当这种特异性一抗、二抗标记的细胞悬液流过特制的永久磁铁的磁场时,可吸附在磁式分选柱内,再将磁式分选柱移开磁场并从柱内洗脱,从而收集干细胞。

3.2乳腺癌干细胞的鉴定

当前,从形态学方面对乳腺癌干细胞进行鉴定较为困难,只能从功能学方面进行分析。

3.2.1利用肿乳腺癌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在体外培养进行初步的鉴定

即体外培养的乳腺癌干细胞是否呈悬浮球状生长,是否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以及是否具多向分化潜能。目前有研究[2]表明:乳腺癌干细胞易呈悬浮球状生长并可连续传代,在传代的后期更易出现悬浮球状生长且增殖速?加快;此外,通过有限稀释实验和亚克隆培养分析发现所有亲本肿瘤球制成的细胞悬液都再次形成肿瘤球,且与亲本肿瘤球完全相同,提示乳腺癌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将乳腺

癌干细胞转移至含血清的培养液中培养7 d左右,便不再或极少表达Nestin和CD133,而这2种标记物现在普遍被认为在干细胞或是祖细胞中表达,表明了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但这些方法只能初步鉴定乳腺癌干细胞。

3.2.2测定体外克隆形成能力鉴定乳腺癌干细胞

即将初步鉴定出的乳腺癌干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重建模型,从而观察其致瘤性,此种方法被认为是目前进行肿瘤干细胞鉴定的最具说服力的方法。

3.2.3鉴定乳腺癌干细胞的新方法—应用AL-ADEFLUOR试剂检测

美国密歇根大学综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最近又发现一种鉴定乳腺肿瘤干细胞新方法[8],这项发现不仅为确定乳腺癌治疗最佳方案提供了一种简单诊断方法,还强有力地支持了癌症干细胞学说。研究人员利用名为ALDEFLUOR的试剂来检测细胞中的ALDH活性。表达高水平ALDH的细胞会发出荧光并且能够被检测到。随后,细胞被分选并与被染色细胞分离。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ALDEFLUOR试剂检测阳性细胞的行为与干细胞相同,而检测结果为阴性细胞则明显不同。

4乳腺癌干细胞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现有的乳腺癌治疗方法多旨在尽可能杀死或清除一切肿瘤细胞[5]。但是对存在于肿瘤中的数量稀少的干细胞样细胞群却作用甚微,治疗后残存肿瘤干细胞的增殖足以促使肿瘤复发和转移。

乳腺癌复发被认为是由于非分裂的乳腺癌干细胞具有抗药性。比如,大多数与BRCA21基因相关的乳腺癌在解除铂类化疗药物治疗2~3个月后获得抗铂性[7]。对这些肿瘤细胞分析发现,与原发性肿瘤移植相比,CD29highCD-CD29highCD24med 细胞群在铂类药物难治性继发肿瘤移植中显著增加,从6.6%~11.0%增加至16.5%~29.2%。这表明克隆演变和乳腺癌干细胞扩增可能是化疗耐药的一个原因。免疫疗法是另一种用来消除乳腺癌干细胞群的治疗方法[8]。

Li等[7]研究显示添加突变rh471 TNF2α到MCF7亚群(乳腺癌干细胞标记阳性)可促进细胞凋亡和降低自我更新的能力。突变rh471TNF2α可负性调节乳腺癌干细胞,也有可能被应用于乳腺癌治疗。Piyush等[3]发现盐霉素杀死乳腺癌干细胞的能力比普通的化疗药物如紫杉醇强100倍。与被紫杉醇处理过的肿瘤干细胞相比,经过盐霉素处理过的肿瘤干细胞被注入到实验鼠体内后,成瘤几率显著降低,且实验鼠肿瘤的生长速也明显减慢。

5展望

总之,乳腺癌干细胞理论为根治乳腺癌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肿瘤治疗研究开始

以特异性乳腺癌干细胞为主要目标,即从源头上根治肿瘤。发现和阐明乳腺癌干细胞增殖过程中的基因调控机理,将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靶点,针对乳腺癌干细胞的新一代特异性强的抗肿瘤生物及免疫药物有望极大地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沈镇宙, 邵志敏. 21世纪乳腺癌治疗的展望[J]. 中国癌症杂志, 2005, 15(5): 405-407.

[2]Clarke MF, Morrison SJ, Wicha MS, et al. Isolation and use of solid tumor stem cells [P]. United States Patent Application, 2002, 200(22): 119-565. [3]Al-Hajj M, Wicha MS, Benito-Hemandez A, et al. Prospectiveidentification of tumorigenic breast cancer cells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3, 100(7): 3983-3988. [4]Ponti D, Casta A, Zaffaroni N, et al. In vitro propagation ofbreast tumorigenic cancer cells with stem/properties [J].Cancer Res, 2005, 65(13): 5506-5511.

[5]Abraham BK, Fritz PMc, Clellan M, et al. Prevalence of cellsin breast cancer may not be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outcome but may favour distant metastasis [J]. Clin Cancer Res,

2005, 11(3): 1154-1159.

[6]Behbod F, Xian W, Shaw CA, et al. Transcriptional profiling ofmammary gland side population cells [J]. Stem Cells, 2006,24(4): 1065-1074.

[7]Doutu G, Patel S, Mantle ID, et al. Role of Notch signaling incell-fate determination of human mammary stem/progenitor cells [J]. Breast Cancer Res, 2004, 6(6): 605-615. [8]Lindvall C, Panba S, Hami F, et al. The WNT signaling receptor, LRP5, is required for mammary ductal stem cell activity and WNT1-induced tumorigenesis [J]. Biol Chem, 2006, 281(46): 35081-35087.

[9]Liu BY, Vind P, Mafii G, et al. The transforming activity of Wnt effects correlates with their ability to induce the accumulation of mummary progenitor cells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4, 101(12): 4158-4163.

2020年度乳腺癌治疗新进展(全文)

2020年度乳腺癌治疗新进展(全文) 【摘要】本文对2020年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年度进展进行总结,并对乳腺癌未来治疗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肿瘤;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 乳腺癌的诊疗水平逐年提高,5年生存率已高达90%[1],远超其他癌种。乳腺癌的全身治疗已初步形成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内的成熟体系。近年来“精准治疗”逐渐受到重视,要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本文将总结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过去一年的重大进展,并对乳腺癌未来治疗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 01化疗 化疗作为乳腺癌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改善患者生存和预后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化疗容易发生耐药,不良反应较重,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卡培他滨用于新辅助化疗后仍有肿瘤残存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的术后强化治疗已被国内外所接

受,而在单纯术后辅助治疗阶段使用卡培他滨强化治疗尚无定论。SYSUCC-001研究探索了TNBC术后标准辅助治疗后卡培他滨节拍化疗强化辅助治疗1年的获益情况,结果显示,中位随访5年后,术后接受卡培他滨治疗的患者5年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率显著高于观察组(82.8%∶73.0%),患者相对复发风险降低36.0%,尤其是肺转移发生率降低50%[2]。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早期TNBC患者在标准治疗以后,进行节拍化疗强化辅助治疗可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为改善TNBC 不良预后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艾立布林是一种新型的微管抑制剂。Study-301研究针对经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治疗后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在TNBC亚组中,与卡培他滨组比较,艾立布林组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延长5个月,死亡风险降低29.8%[3],为原本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转移性TNBC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202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会议公布了RU011201I研究的结果,艾立布林与紫杉醇一线或二线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相当,艾立布林血液学毒性重于紫杉醇,两组患者外周神经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相似,但艾立布林在发病时间、持续时间和对日常生活的干扰方面的数据更具优势,安全性更好[4]。在中国进行的304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与长春瑞滨组相比,艾立布林组患者神经毒性出现更晚,自主神经病变发生比例更低[5]。更多以艾立布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研究正在进行中,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多优效选择。

2019年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HER2 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相关性死亡原因之一, 全世界每年约有135 万妇女发生乳腺癌,约33万妇女死于乳腺癌[1],近年来我国城市乳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上升明显。约20%-25%的乳腺癌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HER2+乳腺癌患者预后差,术后复发风险高、生存期短[2-3]。HER2 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EGFR/HER1,HER2,HER3,HER4)中4成员之一,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通过激活下游PI3K/Akt 和Ras/Raf/Mek/MAPK信号通路,参与细胞的生长、活化和增殖过程。针对乳腺癌以HER2为靶点的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出现的有效的治疗途径,本文予以综述如下。 1 单克隆抗体 曲妥珠单抗 曲妥珠单克隆抗体(Trastuzumab)是人源化的重组抗HER-2单克隆抗体,95% 来自人和5% 来自鼠的IgG抗体。曲妥珠单克隆抗体能够选择性作用于HER-2的细胞外受体,通过降低细胞膜HER-2蛋白浓度、阻断HER-2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加速HER-2受体蛋白降解、参与抗血管生成作用而导致细胞生长受抑制和诱导细胞凋亡,以及通过ADCC诱

导机体杀死肿瘤细胞。曲妥珠单克隆抗体是作为针对HER-2靶点设计的首个分子靶向药物,明显提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由此展开。目前曲妥珠单抗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以及晚期解救治疗[4]。 对于HER2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曲妥珠单抗从单药治疗到联合化疗均显示良好疗效。单一药物曲妥珠单抗对HER-2过度表达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安全有效,其作为一线药物的有效率为26%,HER-2(3+)患者有效率为35%[4];作为二、三线药物总有效率为15%,其中HER-2(3+)患者有效率为18%,且曲妥珠单抗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5]。曲妥珠单抗联合应用化疗药物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也可明显提高疗效,体外实验显示曲妥珠单抗与多种化疗药有相加或协同作用。曲妥珠单抗与长春瑞滨、吉西他滨、卡培他滨、脂质体阿霉素联用的有效率为24%~86%[6]。紫杉类中加入曲妥珠单抗能够显著提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有效率 和生存期[7],相关实验证实联合治疗与单药化疗相比,有效率明显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患者的总生存期得以延长。临床常将曲妥珠单抗与一种化疗药联用,有关两种化疗药联合曲妥珠单抗的疗效的实验表明含曲妥珠单抗的三药联合较两 药联合方案略有优势[6]。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也可以

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四综述四 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薛静 王浩 DOI:10.3877/cma.j.issn.1674-0807.2018.01.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81602713)作者单位:750004银川,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系 【摘要】 免疫治疗是继手术二放射治疗二化疗二内分泌治疗等之后的乳腺癌重要治疗手段三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不断发展,乳腺癌的免疫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三笔者简述了针对乳腺癌治疗相关靶点的治疗性疫苗,如免疫检查点相关疫苗二特异性抗原疫苗二细胞疫苗二病毒载体疫苗和双特异性抗体疫苗等,同时,还介绍了近年来针对乳腺癌的预防性疫苗,这将有利于临床医师进一步了解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现状与进展三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免疫疗法; 疫苗 【中图法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志码】 A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占女性恶性肿瘤的25%和15%[1]三随着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免疫治疗成为了继传统放射治疗二化疗二手术等治疗之后的又一重要的乳腺癌治疗方法三笔者针对乳腺癌治疗相关靶点的治疗性疫苗和预防性疫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三 一二治疗性乳腺癌疫苗 治疗性乳腺癌疫苗是一类通过消除患者体内免疫耐受,重建或增强免疫应答,起着治疗作用的新型疫苗三它是在使用常规手术二放射治疗二化疗以及新型生物治疗如单克隆抗体药物等的基础上,通过调动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清除残存的零星癌细胞,防止肿瘤的复发,以便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三笔者总结的相关治疗性乳腺癌疫苗临床试验见表1[2?29]三 (一)免疫检查点相关疫苗 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抗原激活T 淋巴细胞的过程受多个受体二配体的相互作用,因此,这些受体或配体在肿瘤的发生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目前,乳腺癌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LAG?3)二细胞毒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等相关免疫靶点三 https://www.360docs.net/doc/d23893952.html,G?3 LAG?3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其分子质量为 70000,位于12号染色体上[30]三它主要表达于活化的NK 细胞二T 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表面,能够抑制T 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并在调节性T 细胞 (regulatory T cells,Tregs)发挥抑制作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8]三重组可溶性LAG?3免疫球蛋白融合蛋白(recombinant soluble LAG?3immunoglobulin fusion protein,IMP321)与主要 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Ⅱ分子有很高的亲和力,能够引起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和记忆性T 细胞活化三已有研究在3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评估了IMP321的疗效,患者接受每2周1次IMP321,每周1次80mg/m 2紫杉醇皮下注射,连续治疗6个疗程三结果表明:患者6个月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达90%,并且,APC 数量二自然杀伤细胞与CD8+效应T 细胞的比例呈持续性增加,且未见与IMP321相关的不良反应[2]三而之前已有实验证明,抗LAG?3联合抗PD?1治疗具有协同效应,并且能够防止T 细胞耗竭和无能[31]三 2.CTLA?4 CTLA?4是一种免疫检查点受体,它既能在活化的CD8+ 效应T 细胞中表达,也能在肿瘤细胞中表达三并且,其能与T 细胞共刺激受体CD28竞争结合其配体CD80或CD86,抑制T 淋巴细胞活化,进而阻断CTLA?4,消除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外周免疫耐受和解除对T 淋巴细胞活化的抑制,从而发挥抗肿瘤活性[32]三目前,临床上有2种用于抑制CTLA?4的单克隆抗体三一种是ipilimumab,多项多中心3期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其能延长患者存活时间,故美国FDA 已批准ipilimumab 用于未经治疗和难治性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33?34],而另外一种单克隆抗体tremelimumab 已经用于多种肿瘤的临床试验中[35]三研究者在26例转移性激素敏感型乳腺癌中评估了tremelimumab 的临床疗效三这些患者每28d 或90d,接受3~10mg /kg 的tremelimumab 治疗,同时每天给予25mg 依西美坦治疗,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46%)二瘙痒(42%)二便秘(23%)和疲劳(23%)三其中5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腹泻,还有1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转氨酶升高,并且,患者接受tremelimumab 联合依西美坦治疗,每90d 的最大耐受量(maximum tolerated dose,MTD)为6mg /kg三在接受MTD 治疗的13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3二4级治疗相关性腹泻,其最佳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sponse 四 34四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8年2月第12卷第1期Chin J Breast Dis(Electronic Edition),February 2018,Vol.12,No.1

乳腺癌的诊断现状及最新进展

乳腺癌的诊断现状及最新进展 作者:王希龙, 邱文秀, 贾中明, 韩勇, 张国强, 董新军 作者单位:王希龙,贾中明,韩勇,张国强(256603,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 邱文秀(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无棣医院手术室), 董新军(256603,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肿瘤科) 刊名: 中国综合临床 英文刊名:Clinical Medicine of China 年,卷(期):2012,28(8) 被引用次数:6次 参考文献(14条) 1.唐中华乳腺癌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期刊论文]-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7(06) 2.李金锋;徐光炜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期刊论文]-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5(06) 3.杜勇;沈天真;陈克敏乳腺癌的影像学检测[期刊论文]-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1994(03) 4.张超;蒋宏传舒怡乳腺诊断仪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0(19) 5.程天军;赵辉彩超联合钼靶对隐匿性乳腺癌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期刊论文]-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0(16) 6.Cosgrove DO;Kedar RP;Bamber JC Breast diseases:color Doppler US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1993(01) 7.王玉兰;邱玉军;孙丽高频彩色多谱勒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价值[期刊论文]-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9(18) 8.Jonsson H;Larsson LG;Lenner P Detection of breast cancer with mammography in the first screening round in relation to expected incidence in different age groups[外文期刊] 2003(01) 9.Sehgal CM;Arger PH;Rowling SE Quantitative vascularity of breast nasses by Doppler imaging:regional variations and diagnostic implications 2000(07) 10.Tozaki M;Toi M;Miyamoto Y Power Doppler sonography of breast masses:correlation of Doppler spectral parameters with tumor angiogenesis and histologic growth pattern 2000(09) 11.Buadu LD;Murakami J;Murayama S Colour Doppler sonography of breast masses:a multiparameter analysis 1997(12) 12.Stavros AT;Thickman D;Rapp CL Solid breast nodules:use of sonograph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外文期刊] 1995(01) 13.Bassett LW Mammographic analysis of calcifications 1992(01) 14.荣雪余;姜玉新超声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作用[外文期刊] 2000(05) 引证文献(6条) 1.宋树玺.朴瑛.刘兆喆.丁震宇.韩雅玲.谢晓冬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三方调查可行性研究[期刊论文]-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4(3) 2.姚永洪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P53及Ki67的表达[期刊论文]-中国基层医药 2013(6) 3.钱秀珍腋窝淋巴结清扫数目对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期刊论文]-中国综合临床 2013(12) 4.蒋学英乳腺疑难肿块超声图像特征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期刊论文]-海南医学 2013(24) 5.蒋晓春乳腺超声图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在乳腺检查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基层医药 2013(8) 6.刘俊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56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2(12)

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_徐璐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172535) 作者单位: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辽宁沈阳110001;2辽宁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辽宁沈阳110016;3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河南郑州450003;4辽宁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辽宁沈阳110042 通信作者:滕月娥,E-mail:tengyuee0517@https://www.360docs.net/doc/d23893952.html, 文献综述 文章编号:1005-2208(2015)07-0790-04DOI: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7.27 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徐 璐1,曾雪1,张志强2,李鹏3,金美子4,滕月娥1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 【关键词】乳腺癌;靶向治疗;曲妥珠单抗;血管新生;mTOR 通路 Keywords breast cancer;targeted therapy;trastuzumab;angiogenesis;mTOR pathway 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死率已位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尽管乳腺癌治疗方法众多,靶向治疗仍然是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通常按照作用机制不同,靶向药物可被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靶向肿瘤细胞的药物,如: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靶向药物、PI3K/AKT/mTOR 抑制剂、CDK4/6抑制剂和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 )抑制剂等;另一类是靶向肿瘤微环境的药物,如抗血管新生的靶向药物等。大量临床数据已经证实,靶点不同,靶向药物的临床疗效、临床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也各不相同。而靶向药物的临床疗效主要与其在细胞内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乳腺癌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策略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1抗HER2靶向治疗 自1984年美国学者首次发现乳腺癌的HER2基因,HER2通路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阻断HER2信号通路成为靶向治疗研究的主要策略。按照分子机制,靶向HER2的药物主要分3大类:第1类是单克隆抗体,包括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它们分别与HER2受体胞外Ⅳ或Ⅱ区域特异性结合,抑制HER2受体活化;第2类是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代表药物为拉帕替尼,其可逆地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和HER2受体酪氨酸激酶区的三磷酸腺苷(ATP )位点结合,抑制其酪氨酸激酶活性;第3类药物为单克隆抗体和化疗药的偶联体,代表药物为抗体偶联药物曲妥珠单抗-emtansine(TDM1),是 曲妥珠单抗与抗微管蛋白化疗药物通过二硫键有机结合,既具有靶向作用,又具有化疗效果,可以选择性将化疗药物带入癌细胞中,增强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在抗HER2的靶向药物中,曲妥珠单抗是最早被批准上市的靶向治疗药物。既往在晚期乳腺癌,H0648G 和M77001两项关键性研究证明:曲妥珠单抗联合紫杉类药物一线治疗给病人带来生存获益[1-2]。其后,在早期乳腺癌,几项大型临床研究已经证明: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能降低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病人的疾病复发和死亡风险,显著改善病人预后。因此,指南推荐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是HER2阳性乳腺癌病人晚期一线以及辅助治疗的标准方案。 自从1998年曲妥珠单抗被批准在临床应用,HER2阳性乳腺癌的预后显著改善。但是,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实曲妥珠单抗疗效仍然有限,于是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靶向HER2的药物被研发,并应用于临床。新的治疗策略也被广泛探讨,例如不同作用机制的靶向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研究。CLEOPATRA 临床研究比较了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联合多西他赛一线治疗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结果显示:相对于曲妥珠单抗联合多西他赛组,双靶向治疗组无进展生存期(PFS )延长了6.3个月(18.7个月vs.12.4个月,HR:0.68,P <0.001),中位总生存期(OS )延长了 15.7个月(56.5个月vs.40.8个月,P =0.0002)[3] ,因此,曲妥 珠单抗+帕妥珠单抗联合多西他赛治疗已经取代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成为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一线优选治疗方案。在新辅助治疗中应用双靶向联合化疗也能显著提高病理完全缓解(pCR )率。NeoSphere 研究显示: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联合多西紫杉醇(THP )较单靶向曲妥珠单抗联合多西紫杉醇(TH )显著提高pCR 率(45.8%vs. 29.0%)[4]。NeoALTTO 研究也证实:拉帕替尼+曲妥珠单抗 联合紫杉醇(LHP )较曲妥珠单抗单靶向联合紫杉醇(HP ) 进一步提高PCR 率(51.3%vs.29.5%)[5]。但是,在辅助治

乳腺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自杀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分子病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乳腺癌的基因治疗研究快速发展,某些靶向药物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杀基因疗法的出现,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和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治疗策略。 关键词: 乳腺癌自杀基因基因疗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基因治疗是继手术、放化疗以及内分泌治疗之后的一种新兴治疗手段,与传统的治疗模式相比,有更好的靶向性、针对性,更适于对乳癌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分子病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乳腺癌的基因治疗研究快速发展,某些靶向药物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杀基因(suicide gene)疗法的出现,为乳腺 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和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治疗策略,本文就自杀基因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自杀基因的基本概念 自杀基因是指能将无毒的药物前体转化为细胞毒性物质的基因。转入自杀基因的肿瘤细胞可以被前药的有毒代谢产物选择性破坏。旁观者效应是另一作用机制,是指除了破坏这些整合了自杀基因的肿瘤细胞外,自杀基因对邻近的未被转染的肿瘤细胞也有破坏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该治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2.自杀基因疗法的机制直接杀伤作用即转染了前药转换酶基 因的肿瘤细胞能将前药转变成细胞毒药物,从而直接杀伤肿瘤细胞。1986年Moolten应用逆转录病毒将TK基因导 入肿瘤细胞,被转导的肿瘤细胞(TK+)对丙氧鸟苷(GCV)高度敏感。GCV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在TK作用下形成 一磷酸丙氧鸟苷,然后再转化为三磷酸丙氧鸟苷,作为链终止剂,干扰肿瘤细胞分裂时DNA的合成,最终导致细胞 分裂阻抑或死亡。因此,肿瘤细胞内前体药物产物的高浓度淤积,发挥了细胞毒杀伤作用。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在Moolten还观察到,TK+与TK-肿瘤细胞以一定比例混合时,在GCV的作用下,TK-肿瘤细胞几乎全被杀死。转染了自 杀基因的肿瘤细胞被杀死,其周围大量未被转染的下拨也被杀死的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明显扩大了自杀基因的杀伤作用。由于基因载体系统在体内转染效率很低,自杀基因在体内对肿瘤直接杀伤作用比较小,因而旁观者

乳腺癌治疗靶点及靶向治疗研究新进展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5,102(4):1211-1216. 7 陈萍,杜浩宇,宋愿智等.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 ].医学导报,2005,11(24):1033-1034.8 Pietrzik C ,Behl C.Concept s for t he treat ment of Alzheimer’s dis 2ease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J ].Int J Exp Pat hol ,2005,86(3):173-185.9 曾秘,顾克敏,蒋英兰.阿尔茨海默病及治疗药物研究概况[J ].中国药业,2006,15(6):59-60.10王书臣,李洁.防治与调养[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27-128. 11邓钰蕾,陈生弟.阿尔茨海默病防治药物研究进展[J ].内科理论与实践,2007,2(2):125-127.12Perry KW ,Nisenbaum L K ,George CA ,et al ,The musearinie ago 2nist xanomeline increases monoamine release and immediate early gene expression in t he rat prefrontal cortex [J ].Biol Psychiatry ,2001,49(8):716-725. 13王文维,陈克敏,关永源.盐酸小粱碱对毒草碱性受体的作用[J ]. 药学学报,1999,34(4):260-263. 14吴海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 2004,7(13):583-586.15邹冈.基础神经病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66-373.16Williams M ,Shiosaki K ,Puttfarcken P ,Amyloid peptide in Alzhei 2 mer ’s disease pat hology :towards a rational basis for drug discovery [J ].Exp Opin Ivest Drugs ,1995,4(4):263. 17郎丰山,马玉奎,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新进展[J ].中国社区医师 (综合版),2007,168(9):16-18. 18Podlisny MB ,Walsh DM ,Amarante P ,et al ,Oligomerization of endogenous and synt hetic amyloid beta 2protein at nanomolar level in cell culture and stabilization of monomer by Congo red[J ].Biochem 2ist ry ,1998,37(11):3602-3605. 19苏红丽.老年痴呆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 ].河南医药信息,2000,8 (6):64-65.20张新卿.阿尔茨海默氏病的药物治疗[J ].中国新药杂志,1999,8 (3):153-156.21王斌.老年期痴呆动物模型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通报,1998,14(6):502-503.22Zandi PP ,Ant hony J C.AchE County Study Group ,Reduced risk of Alzheimer disease in users of anti 2oxidant vitamin supplement s [J ].Arch Neuro ,2004,61(1):82-88. 23朱杰,张学景,邹永.阿尔茨海默氏病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 ]. 广州化学,2004,2(29):37-44.24Szekely CA ,Thorne J E ,Zandi PP ,et al.Non 2steroidal anti 2in 2flammatory drugs for t he prevention of Alzheimer ’s disease :a sys 2tematic review [J ].Neuroepidemiology ,2004,23(4):159-169.25Pietrzik C ,Behl C.Concept s for t he treat ment of Alzheimer ’s dis 2ease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J ].Int J Exp Pat hol ,2005,86(3):173-185. 26Nicoll J A ,Wilkinson D ,Holmes C ,et al.Neuropat hology of hu 2 man Alzheimer disease after immunization wit h amyloid 2 βpeptide :a case report [J ].Nat Med ,2003,9(4):448-452. (收稿日期:2008212212) 乳腺癌治疗靶点及靶向治疗研究新进展 陈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 200011)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of breast cancer Chen Bin (No.Nineth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11) 摘 要 乳腺癌靶向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把乳腺癌的治疗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信号转导干预治疗是针对信号转导通路中发生异常的环节来干预这种不正常的信号转导,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主要治疗药物有曲妥珠 单抗、拉帕替尼、蛋白激酶C (P KC )2α抑制剂、环氧化酶2(COX 22)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靶向治疗的主要药物有吉非 替尼和西妥昔单抗,其它的靶点和药物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GF )的靶向治疗(贝伐单抗)、血管生成抑制(阿瓦斯丁)、细胞凋亡(G3139和组蛋白脱乙酰基转移酶抑制剂)和热点靶蛋白(Mr70000)。本文主要讲述了乳腺癌治疗的靶点及靶向治疗研究新进展。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优势很多,但还不能替代传统的手术切除和化疗,靶向治疗只是术后辅助治疗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关键词:靶向治疗;乳腺癌;靶点;药物作者简介:陈斌,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住院医师。 Email :kuailedeyinian @https://www.360docs.net/doc/d23893952.html, 1 什么是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基因致癌的机理慢慢清晰起来,针对致癌基因的高端生物技术不断被应用于医学临床,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逐渐兴起,这就是分子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Moleculartargetedtherapy )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所谓分子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 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以后只会特异性地选择与这些致癌位点相结合并发生作用,导致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殃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是指针对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关的癌基因及其相关表达产物进行治疗。分子靶向药物通过阻断肿瘤细胞或相关细胞的信号转导,来控制细胞基因表达的改变,从而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A ]。乳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是继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后的又一种有效的内科治疗手段。分子靶向治疗的使用是有严格条件的,它所针对的是特定的靶子,就像导弹发射前需要雷达和卫星帮助寻找并锁定目标一样,它也需

治疗乳腺癌的靶向药物

治疗乳腺癌的靶向药物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治疗乳腺癌的靶向药物》的内容,具体内容:乳腺癌是女性的一大杀手,而且发病率一直都是比较高的,而且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一大疾病,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1、曲妥珠单抗(即... 乳腺癌是女性的一大杀手,而且发病率一直都是比较高的,而且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一大疾病,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1、曲妥珠单抗(即赫赛汀) NCCTG 9831研究:入组3133例I~III期侵袭性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对于体质较弱者至少提前补充四周的人参皂苷Rh2,每天至少81mg)随机给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紫杉醇(ACT)、ACT后序贯52周H(ACTH)或AC 后同时序贯T+52周H(ACT+HH)三组治疗。结果示:与ACT组相比,ACTH 组的疾病复发风险降低了33%,且ACT+HH组较ACTH的疾病复发风险进一步降低了25%。结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接受52周H治疗有长期获益,且ACT+HH获益更大。 BCIRG 006研究:入组3222例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接受AC 多西他赛(T)、ACTH和T+CBP+H(TCH)治疗(H治疗均为1年)。结果示:与ACT组相比,ACTH组复发风险降低了36%、死亡风险降低了37%;TCH组复发风险降低了25%、死亡风险降低了23%。结论:H与含蒽环类联合方案更

有效,但与非蒽环类联合方案的心脏安全性更好。 2、拉帕替尼 一项中国研究观察PIK3CA基因突变与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的疗效关系。入组38例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其中PIK3CA基因突变的11例(29%)。PIK3CA突变型和野生型患者接受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的临床获益(CBR)和PFS均无显著差异。 CHERLOB(II期研究):评价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前接受以蒽环类为基础化疗方案联合拉帕替尼、H或同时H+拉帕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初步结果示:66%的患者接受了保乳手术,37.5%的患者获PCR,且心脏毒性作用可耐受。 另一项研究:探讨了30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接受拉帕替尼联合Nab-紫杉醇(白蛋白包裹紫杉醇)及人参皂苷Rh2新辅助治疗的疗效。结果示:24例(88%)患者获得客观缓解(ORR,CR+PR),5例获PCR,且毒性可以耐受。 3、Neratinib(来那替尼/诺拉替尼) 一项I/II期试验:第一部分实体瘤研究中,确定了240mg/d Neratinib+80 mg/d紫杉醇(T)治疗剂量。第二部分研究中,99例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接受此剂量治疗,68例获ORR,其中一线治疗的33例患者的ORR为70%。雌激素受体阳性、既往接受内分泌治疗和多西他 赛治疗患者的ORR分别为84%、80%和76%。28%的患者出现3/4级不良反应,主要为腹泻。一项II期临床研究:评价240mg/d Neratinib治疗进展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安全性。结果示:腹泻一般在治疗第3天开始,随时间的延长有所缓解。37%的患者因腹泻减小用药剂量,但PFS

乳腺癌的研究历史和进展

乳腺癌的研究历史和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欧美国家,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的25%-30%。20世纪末的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约有130万人诊断为乳腺癌,而有40万人死于该病。在我国许多大城市,乳腺癌发病率已经上升为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或第二位,死亡率占第四位或第五位,成为妇女健康的最大威胁。 人类的乳腺是一个哺乳器官。早在公元3000多年以前,古埃及人就描述了乳腺肿瘤。其后,从中世纪到现代,希腊和罗马医生先后对乳腺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记录,其中包括Cooper、Le-Wison、Ackerknecht、Power、Mansfield和De-Moulin等,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医生引证他们的资料。 手术虽然是乳腺癌的最早治疗方法,然而,在古埃及,人们发现某些乳腺癌在术后反而发展更快,因而并不赞同手术。Edwin Smith 手术文稿是一本公元前3000-2500年古埃及时代的文稿,该文稿描述了8例乳腺癌或溃疡,仅提到对1例乳腺癌患者使用火棒烧灼治疗,并认为对乳腺癌没有治疗方法。公元前1600-1500年的Ebers文稿则未提及乳腺癌的治疗。 公元前2000年,印度学者记录了用手术摘除、烧灼、砷化物治疗乳腺癌。公元前460-375年,希腊著名内科医生Hippocrates对1例乳腺癌乳头溢液进行了详细描述。Hippocrates认为,“除非隐匿性癌,否则不应采取任何治疗,因为一旦治疗,患者可能死亡更快,而

不予治疗,患者有可能存活时间更长”。罗马学者Aulus Cornelius Celsus(公元前42-公元前37年)认为“癌是从良性肿瘤、无溃疡的癌到有溃疡的癌发展而成。除了良性肿瘤以外,均不能采取任何治疗方法,否则会刺激癌的生长”。 公元2世纪,希腊医生Gallen提出癌是由于体内黑胆汁的过度分泌,而乳腺癌的发生也是源于黑胆汁,他认为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他特别提到乳腺癌多见于绝经后的妇女,他的这一理论一直统治了1000年。Hippocrates早年曾经提到过乳腺癌能够通过血液、粘液、黄胆汁或黑胆汁扩散至全身,而Gallen则对这种体液理论进行归纳和总结,认为乳腺癌是全身紊乱的局部表现,称之为“精神忧郁症”。Gallen还观察到癌的特点与螃蟹外观相似。与此理论相对应,Gallen主张对乳腺癌应做广泛切除,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周围正常组织。 公元18世纪,法国学者LeDran提出癌的早期阶段是一种局部疾病的理论,即癌首先经淋巴管转移到区域淋巴结,然后进入全身循环。LeDran的理论为早期乳腺癌手术治疗可能治愈提供了可能性。当时的Peyrilhe等许多著名学者也纷纷赞同这一理论,该理论逐步代替了过去的激素理论。 随着人们对这种局部理论的接受,当时认为治愈性手术的原则是尽可能早地行大范围切除,这些原则引导了其后100多年的不断努力,并激起人们对手术治愈乳腺癌的前所未有的热情。正如LeDran 所言:“每一种癌症均源于一个或多个腺体的阻塞,我们完全有望治

乳腺癌术后靶向治疗病程记录

病案记录 姓名:***住院号:*** 2020-02-05 15:03 首次病程记录 病例特点: 1、中年女性。 2、左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行保乳术后3个月,拟行靶向治疗。 3、查体:T:36.3℃ P:92次/分 R:18次/分 Bp:125/81mmHg。一般状况可, 心肺听诊未闻及明显异常,双侧乳房基本对称,双侧乳头无内陷,无溢血、溢 液。左乳保乳术后状态,左乳乳晕上缘弧形切口,长约5cm,腋窝下皱襞沿皮纹 方向切口,长约6cm,愈合良好;右乳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腋窝及锁骨上未触及 明显肿大淋巴结。 入院诊断:1、左侧乳腺癌术后靶向治疗(T2N1M0) 诊断依据: 1、左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行保乳术后3个月,拟行靶向治疗。 2、查体:双侧乳房基本对称,双侧乳头无内陷,无溢血、溢液。左乳保乳术后 状态,左乳乳晕上缘弧形切口,长约5cm,腋窝下皱襞沿皮纹方向切口,长约 6cm,愈合良好;右乳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腋窝及锁骨上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 结。 鉴别诊断:患者病史明确,无鉴别。 诊疗计划:向上级医师***主任医师汇报。 1.普通外科护理常规,III级护理,普通饮食。 2.进一步完善常规辅助检查、化验,如心电图、胸片、血常规、肝肾功等 检查。

病案记录 姓名:***住院号:*** 3.排除靶向治疗禁忌,行靶向治疗,方案:“曲妥珠单抗”,注意靶向治 疗的副作用,靶向治疗做为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并非绝对有效,需在治疗后长 期随访过程中进一步明确。 *** 2020-02-06 08:45:56 ***主任医师首次查房记录 患者病史明确,因“左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行保乳术后3个月,拟行靶向 治疗”入院,查体:双侧乳房基本对称,双侧乳头无内陷,无溢血、溢液。左 乳保乳术后状态,左乳乳晕上缘弧形切口,长约5cm,腋窝下皱襞沿皮纹方向切口,长约6cm,愈合良好;右乳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腋窝及锁骨上未触及明显肿 大淋巴结。患者既往行TCbH方案新辅助化疗6周期,此后行“左侧乳腺癌局部扩 大切除、左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左侧乳腺浸润性癌新辅助化 疗后”:(左乳区段)乳腺实质内见一残留瘤床,镜下见小灶非特殊类型浸润 性癌残存,癌灶最大径2.2mm,周围伴中级别导管内癌成分(筛状型+实体 型);瘤床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伴玻璃样变性及钙化;瘤细胞显著减少,间质内 见泡沫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形态符合重度治疗后改变(Miller and Payne 分级:4级),未见脉管内癌栓及神经侵犯;各切缘及乳头乳晕复合体未查见癌; 淋巴结未查见转移性癌0/35;免疫组化:(蜡块3)ER(3+,90%),PR (-),Her-2(3+),Ki-67(+, 8%-10%)。***主任医师查房,患者病史无补 充,查体同前,结合现有临床资料分析诊断明确:左乳浸润性癌保乳术后 (ypT1aN0M0 ⅠA期)。行靶向治疗前准备,行相关检查检验,排除治疗禁忌, 予以靶向治疗。 *** 2020-02-07 15:47:18 ***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效果分析

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20T13:46:13.51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4期作者:孟祥玉 [导读] 目的探讨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效果分析 黑龙江大庆市第五医院心胸外科 163714 摘要:目的探讨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手术患者60例为对象,并以数字随机分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化疗治疗,研究组行赫赛汀联合化疗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性(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乳腺癌患者实施分子靶向治疗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治疗安全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效果; 乳腺癌为临床较常见疾病,属于严重恶性肿瘤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等均造成较严重影响。目前临床治疗乳腺癌为以采取手术治疗、抗癌药物治疗等综合性治疗为主[1]。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讨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效果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手术患者60例为对象,并以数字随机分方法分为2组。研究组:年龄:32岁至69岁,平均年龄为(43.85±3.50)岁;TNM分期:TNMⅠ期有22例,TNMⅡ期有8例;手术类型:有19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有8例乳腺癌根治术,有3例单侧乳腺癌切除术。对照组:年龄:33岁至68岁,平均年龄为(43.65±3.75)岁;TNM分期:TNMⅠ期有21例,TNMⅡ期有9例;手术类型:有1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有10例乳腺癌根治术,有2例单侧乳腺癌切除术。两组乳腺癌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差异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化疗治疗,研究组行赫赛汀联合化疗治疗。(1)化疗前准备。给予患者常规静脉置管,以降低血管受化疗刺激;每次进行化疗治疗前30分钟均给予两组患者甲磺酸托烷司琼静脉注射,以降低其胃肠道不适反应;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水化[2]。(2)化疗治疗。化疗治疗具体操作如下:给予环磷酰胺(600mg/ m2)+盐酸表柔比星(60mg/ m2),一个周期为21日,持续治疗3个周期;第4个周期开始,给予序贯多西他赛(90mg/ m2),一个周期为21日,持续治疗3个周期[3]。(3)赫赛汀治疗。赫赛汀具体用法用量为:首次给予患者静脉输注赫赛汀4mg/kg,随后调整为静脉输注赫赛汀2mg/kg,每隔21日给予患者静脉输注1次[4]。 1.3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乳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处理分析两组数据,经比较,P<0.05为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差异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2.3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5.65±11.65)分、(74.30±11.85)分;组间比较,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t值=3.9236,P值=0.0002。 3讨论 乳腺癌即乳腺腺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且以女性为主要发病人群(约占99.00%),对妇女的身体健康、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