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山水格局的重庆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基于大山水格局的重庆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基于大山水格局的重庆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基于大山水格局的重庆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周晓萃黄合

【摘要】重庆的山水环境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挑战,关系着城市的生态安全。即将出台的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进一步指导空间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和开发强度控制。重庆生态城规划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对接主体功能区规划,从调整市域空间格局,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区县功能定位,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着力,逐步形成面向推进市域生态城市发展的战略。同时通过借鉴和总结其他城市的经验教训,从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和民生服务,推行低成本、低冲击开发模式与技术等方面优化规划措施,深化规划实施。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将生态敏感的复杂用地限制条件转变为维育城市生态环境的有利因素,使城市与生态环境互利共生,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山水环境,规划建设,重庆

“生态城市”从提出至今,其内涵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一方面它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另一方面它还涉及社会人文、经济与产业,是一种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形式。国内外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都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和较为丰富的实践。当前重庆市肩负在西部“加快、率先”的使命,为应对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对空间需求面临挑战,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可持续发展对空间需求的挑战,重庆主体功能区规划即将出台。在此背景下,重庆生态城规划如何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接和协调,构建生态战略安全格局,如何在已有的规划成果基础上,通过总结和借鉴其他城市的规划经验教训,进一步丰富规划理念,优化规划措施,深化规划实施是本文拟浅析的主要问题。

1、山水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特点

重庆境内峰峦叠翠,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跌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其中山地(中山和低山)面积占幅员面积75.8%,丘陵面积占18.2%,平地面积占3.6%,平坝面积仅占2.4%。重庆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流域面积大于50 km2的河流374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 000 km2的河流36条,流域面积大于3 000 km2的河流18条[1]。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重庆市域从生态基础上看可分为三个各具特色的区域:主城及渝西地区低山丘陵河谷地区,渝东北的山地河谷三峡库区以及渝东南的高山

山地地区。

生态系统总体结构健康,但部分区域的生态脆弱性和重要性较高。生态类型多样,森林、湿地、草原、石漠等均有分布,地域生态总体结构合理、类型结构健康。但生态脆弱区域面积较大、脆弱因素复杂,一般性脆弱至脆弱等级区域占全市面积的23%,石漠化面积占全市面积的10.9%。三峡库区、大巴山和武陵山区属于国家级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重要性高。生态的脆弱性和重要性决定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只能在适宜开发的有限区域集中展开。

生态环境背景相对特殊,主要环境要素对污染物的消纳能力有限。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地,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位于盆地边沿,常年风速低,主城区平均风速仅1.3米/秒,空气污染的稀释能力有限。三峡水库成库后水流速度降低,水污染的消纳能力明显下降。

部分区域自然灾害频繁,对空间开发的方向和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地处山区和库区,季节性降雨量大,导致武陵山区、三峡库区、长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地质灾害相对较为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并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许多隐患。2、重庆已开展的生态城市规划探索与存在的挑战

重庆近年来从城市布局和功能优化,山水格局维护,历史文脉传承、低碳交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生态城市规划探索与实践[2]。重庆主城“多中心、组团式”布局规划思路,将特大城市分解为一系列较为独立、规模适当,有相对完善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的组团,既保持特大城市的规模优势,又尽量减少城市规模过大带来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为切实保护主城四山生态屏障,编制了《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管制分区规划》,并颁布《重庆市“四山”地区开发建设管制规定》。通过“两江四岸”规划和设计,进一步营造滨江开放空间,统筹滨江建筑形态,改善滨江路和堤岸。推行绿色出行,因地制宜构筑人行步道、电梯、扶梯、缆车、过江索道、水上公交、自行车等有机融合的江城山城特色低碳交通体系统。编制了《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多项专项规划,以指导城市风貌格局的保护、旧城的改造与有机更新。同时,开展悦来生态城规划试点示范,提出TDO发展模式、低冲击开发理念和小尺度城市空间布局等规划策略,其于2012年10月15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同意规划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并纳入中央财政对绿色生态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范围。

这些措施促进了城市生态资源的保护,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但措施偏重于主城,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缺乏对整个市域范围的思考,对产业布局和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引领与保障考虑不足。一是区县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存在产业同质化,资源优化配置亟待加强,“两翼”地区生态环境约束严重等问题。二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张,部分地区侵占山水自然资源现象频发,大密度高强度的建设使城市与自然的边界模糊,人们很难直接体会到城市周边优美的自然山水的存在,造成城市与自然的山水环境的分离,组团间绿地侵蚀显现日益严重,生态空间维护受到挑战。三是高度密集的城市建设区域功能混杂、绿地减少,服务水平和环境品质有下降趋势,热岛效应突出。四是

城市交通结构和产业布局有待优化,交通拥堵急需疏导,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量日益增多,酸雨现象频繁。五是低碳生态技术的应用考虑不足。

3、国外生态城市规划经验与启示

自从1971年提出生态城市概念到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城市生态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尝试。归纳总结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与途径,将有利于重庆借鉴和反思,有选择的吸纳合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科学高效地进行生态城规划建设。

当前世界生态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倡导城市紧凑型发展。紧凑型城市强调城市内在的紧密关系以及时间、空间概念,其思想主要包括高密度居住、对汽车的低依赖、城乡边界和景观明显、混合土地利用等方面[3]。二是加强生态修复和生态网络化建设。如温哥华奥运村、澳大利亚哈利法克斯、悉尼奥运村等都通过生态修复来改善城市建设条件。其次是高度尊重原有自然地貌,在城市地区对湖泊、河流、山地森林等加以精心规划并与市民交流活动设施紧密结合,形成生态网络。三是规划循环经济产业园,服务低碳经济建设。日本建立了一系列循环经济工业园区,集工业发展和技术研发为一体,首先引进较为成熟的环保企业,再通过技术研发,逐步扩大生产,不仅很好解决园区的环境问题,还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四是以公交为导向进行开发。此举措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关系,促进土地集约和混合使用,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有助于保护开敞空间,减少空气污染。五是大量采用绿色技术。可再生能源、生态化的建造技术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大力倡导,如安装热能转换设施、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材料、使用可循环材料等都。五是引入社区驱动开发模式。生态城市的成功最终是要依靠社区居民来实现的,社区驱动开发模式与公众参与密切相关,强化了公众作为城市的生产者、建设者、消费者和保护者的重要作用。

重庆市的自然山水特点,决定了其生态城的建设,必须体现山水生态特色。重庆的“一圈两翼”和“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布局顺应了山水生态环境,但针对全域生态系统特点的生态安全格局未形成保障。在提高核心区开发强度,发展紧凑型城市时,不能忽视高密度人口生产生活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城市生态问题。在对生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亦不能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要认识到低碳技术也许可以达到节能减排效果,但其生产过程未必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同时要从自然本底条件和经济角度出发,不能轻易提高生态城规划建设的成本。重庆必须充分探索和运用对环境资源影响小同时成本适宜的生态规划技术,建设易操作、好实施的低碳生态城。

4、重庆生态城规划发展策略

4.1调整空间结构,构建生态战略安全格局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构建“三

带四屏,山水相间”的生态战略格局[4]。构建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三大水域生态和大巴山、大娄山、华蓥山、七曜山四大山脉生态屏障为主体,以交通廊道、城市绿地为补充,山水相间、带状环绕的生态战略格局,成为保障全市生态安全的主体区域。要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重要林地、重要湿地、重要水源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区域纳入城镇体系空间保护系统中,从产业布局、交通设施布局、城镇布局方面,协调与城乡建设的关系。

4.2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在坚持“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进一步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按照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各自特色、促进功能互补、形成梯级产业分工的设想,对不同功能区给予不同的发展定位和区域政策,促进全市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功能配置最优化[5]。按照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做强做优主城区;按照城市群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一圈”,使其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并承接“两翼”的人口转移,带动“两翼”协调发展;“两翼”要立足优势资源和优势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强库区水环境保护和消落区治理,搞好天然林保护和沿江防护林建设,积极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4.3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做好规划引领和用地保障

要坚持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规划要做好引领和提供用地保障。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依托开发区、园区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服务业集聚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抢占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一方面要发挥规划的前瞻性,对战略性产业空间用地进行预留和管控;另一方面要优化产业布局,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为前提,高效配置资源,有序整合空间,强化核心功能,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优化的现代产业格局。

4.4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和民生服务

一是做好低碳技术的规划引导,将国际先进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规划管理法定依据。即将生态环境、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固废处理、绿色交通和建筑设计的先进技术转化为具体的生态指标及控制引导要求。二是加快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及资源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均等合理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布局,搭建生态文化空间。三是推进工业区生态化、生态社区建设、可持续的建筑等方面工作。四是加大规划执法监督力度,保护生态资源,保障开敞空间和公共空间。五是加强规划编制公众参与,加大生态城市建设的宣传作用,帮助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形成低碳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舆论氛围。

4.5探索基于山水生态特色适宜成本的生态规划技术

推广低冲击开发理念,针对悦来低碳生态试点城的开发建设,将低冲击开发理念引入市政道路建设及相关领域。在道路路网、竖向设计中,尊重现状地形地势,避免大开挖,采用棚洞、隧道、高架桥、新材料应用等多种措施,尽量减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结合低冲击市政道路的建设,合理设置雨水利用设置,实现道路雨水的有效利用。合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充分挖掘与利用悦来低碳生态试点城的滨江优势和水源特性,促进江水源热泵的规模化应用,改善建筑外观和区域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实现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 林先明.重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23(5)

[2] 王岳,周晓萃.重庆生态城市规划探索与实践.城乡规划.2013,02

[3]尹洪妍.国外生态城市的开发模式[J].城市问题.2008(12)

[4]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优化完善基础研究分课题、申报课题初步成果汇

编.2013

[5] 孙政才.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求是.2013,09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一)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浅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

浅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 1、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1.1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 现在,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所以 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同时受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其规模、资 源和环境特征不一样,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城 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 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生态城 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因此我们必须对生态系统作进一步的了解。 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应该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 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生态系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 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 态系统,如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其中心研究内容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包 括陆地、淡水、海洋等)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重 点研究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4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持协作组(ECG)",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统 的生物生产力。并因此给我们带来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 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前苏联生态 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 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 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 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管理(一)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管理(一) 生态城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理念策划与概念规划,详细规划和立法,生态工程设计与建设,生态系统调控与管理。生态城市建设有赖于五种动力:政府引导,科技催化,企业赞助,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城市生态建设的前提是要搞好生态规划,促进硬件(资源、技术、资金、人才),软件(规划、管理、政策、体制、法规),心件(人的能力、素质、行为、观念)能力的三件合一。 生态政区规划要在对传统双赢战略的反思中强调区域环境尺度上的生态整合;物质生产方式的改革;人的素质观念的升华,实现人、物、境三层次的协调持续发展。这里的生态不只是生物生态、景观生态,更重要的是有关人类行为的社会生态、物质利用方式的经济生态和复合生态系统尺度上的整合生态。生态城市规划对象上要从以物与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空间尺度上要重视区域和流域研究,时间尺度上要重视中跨度间接影响的研究,规划方法上要从描述性转向机理性,规划目标上要从应急型、消耗型转向预防型、效益型;技术路线上要重视自下而上的生态单元研究。概括说,就是要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生态市建设的宗旨是通过生态规划、生态设计与生态管理,将单一的生物环节、物理环节、经济环节和社会环节组装成一个有强生命力的生态系统,从技术革新、体制改革和行为诱导入手,调节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促进全市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和自然的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命支持系统功能和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经济、生态和文化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的综合整治及人的综合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途径与案例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际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背景、理论、科学内涵及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内容,并以上海市和崇明绿华阳光生态示范区规划为例,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城乡生态关系协调性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建设途径与措施上海崇明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进展 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学术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理想国”的设想,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Vitruviius)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城市的建设经验,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与规划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把对健康、生活的考虑融汇到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建筑物的设计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L.B. Alberti 1452)、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承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的理论。16世纪英国摩尔(T.More)的"乌托邦",18-19世纪中,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Rowen,1852)的"新协和村",西班牙索里亚(A.Soria,1882)的“线状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 19世纪末叶,以玛希(Geoge Marsh)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和规划工作者的规划实践,标志着生态规划的产生,玛希(1864)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鲍威尔(Powell 1879)在规划实践中指出,要制定法律和政策,促进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发展;英国霍华德(E.Howard,1898)的"田园城", 法国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930)的“光明城”,英国恩维(R.Unwin,1922)的“卧城”,赖特(F.Wright,1945)的“广亩城”等工作丰富了生态规划的内容。后来的芝加哥大学人类生态学派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均进一步强调了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美国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McHarg,I.L.)在1960年代指出,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 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某种用途进行的规划。后来直至1980年代,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生态规划仍大部分倾向于土地的生态利用规划,王祥荣(1995,1998)提出,从区域和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生态规划所应解决的问题来看,生态规划应不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从以上学者的论点可以认为,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城市化水平虽然仅达30%左右,处于初始阶段,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龙头的上海以及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前景广阔。但是,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将为此提供科学的依据。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关于建筑间距的条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十八条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的间距,必须遵守本章各条的规定。 第十九条相邻住宅建筑,主采光面相对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一)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住宅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平均高度的0.8倍,新建区不小于平均高度的1倍; (二)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不大于40米(含40米)的住宅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24米,新建区不小于28米; (三)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大于40米的住宅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按本条第(一)项的规定办理,计算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按计算高度100米执行。 第二十条相邻住宅建筑,主采光面垂直布置时,外墙面与拆迁范围线或用地边界线的距离,在不小于本章其他各条规定间距0.5倍的条件下,其间距为: (一)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住宅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住宅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8米,新建区不小于12米; (二)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不大于40米(含40米)住宅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住宅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12米,新建区不小于15米; (三)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大于40米的住宅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住宅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15米,新建区不小于18米; 第二十一条相邻住宅建筑,主采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布置时的间距:(一)夹角小于或等于60度时,最窄处按第十九条确定; (二)夹角大于60度时,最窄处按第二十条确定。 第二十二条相邻住宅建筑,角与角相对布置时的间距: (一)两幢建筑均为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均小于或等于24米时:旧城改造区不小于8米,新建区不小于12米; (二)其中的一幢或两幢建筑为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时: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摘要: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搞好城市规划,需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与设计原则、规划内容及设计要点等,以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设计;城市化;设计原则;设计要点 Abstract: the urban ecosystem is a major part of the human ecosystem, urban planning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urban planning, need from the strategic need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lanning the urban development. Carefully prepared, therefore,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ity ecological urban desig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planning content and design key points, etc.,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Key words: ecological design; Urbanization; Design principles; Design points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生态化建设实践正在我国蓬勃展开,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是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将自然、人、城市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利共生结构。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协调及统一,并使建筑成为生态城市中的一部分。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11月2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第114次常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及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编制,以及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在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外国有土地上实施建设的,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 临时建设、城镇房屋解危等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在本市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当采用重庆市平面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基准,并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 ―1 ―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用地分类)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其详细规划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主城区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一)和远郊区县(自治县)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二)的规定。 第五条(用地功能混合)鼓励居住用地(R)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功能混合布局。用地性质编号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次要用地性质。 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建设地块中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的,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非居住用地不得用作住宅功能; (二)居住为主要用地性质与其他性质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70%;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B)等为主要用地性质与居住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40%。 第六条(零星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应当符合集约利用、整体实施的原则。零星用地应当与周边用地整合使用。不具备整合条件的零星用地,禁止实施经营性居住、公建项目,可以实施解危改造、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实施绿地、广场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实施其他建设项目的,应当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依据―2 ―

生态城市与生态城市规划方案

生态城市与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城并不是一个不可企及、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而是一种可望可及的持续发展过程,一场破旧立新的生态革命。”[[1]] 1 生态城市概念与标准 1.1 概念 “生态城市(eco-city)”最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提出。随后,生态城市的理念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城市发展的新概念。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也反映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2]]。但迄今为止,全球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甚至对于生态城市也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清晰的概念。 前苏联生态学家N·扬诺斯基(O. Yanitsky, 1984)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栖境[1]。 美国生态学家R·瑞杰斯特(Richard Register, 1987)则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ecologically healthy city)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他还提出过关于生态城市的一系列原则,从土地开发、城市交通和强调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特征,指导城市的社会公平、法律、技术和经济等。 黄肇义、杨东援等(2001)在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完整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一、总则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 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二、城市性质、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化发展方针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着力建设都市区,加快培育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推进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规划至2010年,全市总人口3000万人,城镇人口16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3.8%;至2020年,总人口3100万人,城镇人口21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三)区域协调发展 1、市内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

浅谈城市规划与生态建设

浅谈城市规划与生态建设 摘要:当今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也同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等问题。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交流的整体协调,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就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重点和注意事项,提出个人看法。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生态建设;生态系统;环保理念 一、引言 城市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积累和传播的中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也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城市化一方面对社会经济、交通、生产以及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高度集中,消耗水平的不断增长,城市特有的代谢功能正在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产生重大的影响和冲击,并对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是百年大计,关系到城市的未来,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与每个人、每个家庭息息相关,不合理的规划设计,既浪费大量资金,又占居了大量土地面积,妨碍居民生活,给后人留下极大的缺憾。个别城市的规划、设计方面与现代化城市生态建设极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用地效率低。多数城市更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表现在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公共绿地及公共配套设施用

地比例偏低,用地结构不合理。 2、城市发展目标的盲目性。改革开放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机遇,增加了城市发展的期望值,但同时也出现了不顾客观条件,热衷于城市发展的泡沫现象,盲 目照搬别国的布局模式和建筑风格,结果搞得乌七八糟、不伦不类,脱离了本城市自身的实际,抹杀了本身的发展潜力。 3、城市环境不断恶化。一些地方乱占耕地、违法批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流失;过度采用地下水,水资源面临污染和枯竭。 三、对城市规划的几点认识: 经过20 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人们从过 去追求温饱转向追求高素质的生活。人们当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便利的交通、清新的空气、良好的秩序、整洁优美的市容市貌,具有时代特色的、以人为本的、高品位的城市艺术,在更好的环境下生活和工作,保持健康的身体素质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制定好切实符合有本城市特点的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 城市规划用地起到引导和控制作用,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是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衔接,以繁荣土地市场和土地交易,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出让制度为目标;二是在城市规划的编制上,要综合考虑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要重视市场经济下来自土地需求方面的拉力, 避免城市规划受到市场的扭曲和破坏;三是要将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一种调节控制手段,作为调节土地市场的政策杠杆,强化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导向性。 2、抓好高标准规划的制定,严格按照规划分步建设,注重质量。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权威性、长远性决定了在制定规划过程中对建设大业、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高标准、高起点、克服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要确保城市规划落到实处,严格按规划办事,以规划大局为重。

论生态城市及生态城市规划

论生态城市及生态城市规划 (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四川,内江,641112) 【摘要】生态城市的提出绝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根植于深刻的时代背景。本文主要阐述了 生态的基本概念、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提出了生态城市规 划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生态城市;规划原则;意义 一、生态城市 1、生态 生态的英文单词“ecology”源于希腊语“oikos”,原意为“家”和“住所”,是指所有有机体相互之 间以及它们与自身存在的生物和生存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结构及功能关系(能量流、物质流、 物种流等)。生态研究打破了传统一对一的研究模式,而将研究对象置于一个广泛联系的地 球大背景下,系统地考察和理解不同地域、不同范围的各种自然生命体和现象,不同种类的 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生命体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2、生态城市 我国学者王如松在1987年提出的“生态城”的概念,“就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1]生态城市,它是既包括自然环境、 又涵盖人文价值的综合性概念。“‘生态城市’必须同时既是一个生物体,又是一个能够供养人 和自然的环境。”[2]这里的“生态”,不能理解为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简单的动态平衡联系。它不只是简单地对城市空气、城市水体和城市环境进行清洁;社会的和谐成 为其更为重要的主旨,即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的和谐。它从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保 护延伸为以人为主、依托自然环境、有赖资源流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统一的复合系统。简而言之,生态城市能供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场所,最终实现“自然融入城市,城市归于自然”的境界。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1、适应生物气候条件 生物气候条件是城市建设首先面临的自然挑战,是生态城市设计的重要参数,它不仅关系到 人们生存环境的舒适性,也关系到一个城市的能源模式。著名设计师杨经文一直致力于将生 物气候学原理应用于城市和建筑设计中,提出建筑和城市设计的生物气候感应(Bio-climatic)理论,并指出“要在建造中对自然环境施加最小的影响,并使我们的建成环境与生态圈的生态系统融为一体”。适应生物气候条件是生态城市设计的原则和出发点。 生态城市设计应根植于地方生物气候条件,城市中的人工要素应与自然生物、自然环境和谐 共生。在此,因地制宜中的“因地”应演进为“因地、因时、因气候”。对城市设计而言,生物 气候条件属于自然地理限制因素的一种,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城市设计而言是一种制约,设计 时应结合具体城市和区域的时空位置与生物条件,与城市和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 候条件、水文条件等紧密结合,营造出适宜的城市空间结构。运用生物气候学,充分分析气 候以及阳光、风力、温度和湿度等各种形式周边能力,为优化城市微气候和物理环境提供坚 实的基础条件,实现以最少的能量消耗获取更多的舒适性,为城市居民和自然生物创造和提 供理想的城市栖息环境。 2、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和周围环境共同组成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社会﹢经济﹢自然”,具 有简单性、复杂性、开放性、依赖性和脆弱性等特征,使其成为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

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讲座提纲 赵红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2013. 12.10.中国广州 讲座主要内容 一、快速城市化的中国 二、中国城市发展进程 三、中国城市发展问题 四、中国城市发展战略 五、生态城市规划思想 六、生态城市规划实践 十八大亮点: 生态文明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中国梦 中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 从建设到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 一、快速城市化的中国 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美国高科技发展,正在深刻的改变人类的生活环境和行为。 其未来发展对人类的影响难以预料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人口迁移运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1. 城市化速度 1949年城市化水平只有 10.6% 1978年城市化水平只有 21.0% 2001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36.9% 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43.0% 2008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46.8% 2011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51.3% 2012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52.6% “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各不相同。从20%到40%城镇化率,经历的时间:英国120年,法国100年,德国80年,美国40年(1860-1900),前苏联30年(1920-1950),日本30年(1925-1955)。我国是22年(1981-2001)。”(姚士谋、陆大道: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科学思辨) 开放改革30年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当年

100—150年的进程。 2. 城市化规模 城市数量1998年达668座,比1949年增长4.06倍。 小城镇发展到1998年的1.8万个,增长5.42倍。 农村集镇已发展到近5万个,城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二、中国城市发展进程 (一)中国的城市仍处于物质环境发展阶段 1.生长期:中国二、三线城市建设处于生长阶段。人口迅速膨胀,产业急剧扩大,新开发是满足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 2.成熟期:沿海一线经济发达城市建设进入成熟 阶段。城市物质环境的功能失调和物质老化问题突 出,再开发成为满足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城市物质 环境的演化以内部重组为主。 (二)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1.城市规划建设重视公共空间、生态环境质量。 2.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质量提高 新加坡城市建设水平分级 新加坡前任首席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刘太格先生认为: 城市建设水平可分为九级: 1—3级:基础设施不完善,脏乱差,缺乏就业,社会不稳定。 4—6级: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环境良好,社会安定。 7—9级:安全、优美的艺术化城市。(巴黎) (三)中国创意产业和创新文化的兴起 21世纪不再是工业经济时代的规模决定一切,也不再是信息革命时代的技术万能,而是创意经济的时代。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创意成了核心。 (四)数字城市智慧城市 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方法及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及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利用这些信息在城市规划、市政管理、环境监控、交通管理、公安消防、保险与银行、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城市旅游等方面未社会提供服务。 三、中国城市发展问题 1. 人类发展迈入生态文明时代 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城市以占全球2%的表面积容纳了全球约50%的人口,创造了全球80%以上的GDP的同时,占用了全球85%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总量。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消耗了全世界40%以上的水泥、50%的钢材、中国住宅建设总量占了全世界的50%,中国30多年的城镇化道路,走过了世界发达国家100至150年的的历程。 发达国家在100多年里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爆发。 城市弊端:无序蔓延、空气质量恶化、水资源供应短缺、资源能源利用率低、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一、规划策略 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 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 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 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 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乡协调发展 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 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 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四、城市功能布局 (一)片区 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每个片区包含若干组团和功能区。 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主要为现状建成区。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以及都市区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重钢搬迁为契机,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职能。 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重点,

浅谈城市规划与生态城市规划

浅谈城市规划与生态城市规划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城市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给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很大压力,城市环境问题给许多城市都带来了严峻考验。在面对许多城市发展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牺牲生态效益来促进经济发展的现象,给生态城市规划带来挑战,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也在时刻受到威胁,这些都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此人们提出了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概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生态景观规划;措施 1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规划的关系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从哲学的整体性角度出发,城市规划某一要素的变动或实施,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城市规划过程的各个要素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对于空间、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规划必然会影响到城市原始的生态环境。要考虑到二者的相互关系,城市规划会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若规划得当,必然会使得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城市整体质量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若规划不当,自然会破坏生态环境,同时也不利于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态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者约束着城市的规划,因为城市规划必须要从本城市实际的情况出发,所以,生态环境也是规划不可避免因素。 2生态城市规划方面的具体原则 2.1发展性的原则 城市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其中包括许多不同的学科与专业知识,是一项综合性相对较强的学科,目前给人们工作以及生活能够提供牢固的基础,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一定要始终保持发展的眼光,要促进城市的规划设计能够符合城市的发展速度,并在设计中有一定的预留,以宏观的眼光来预测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使城市规划设计能够随着城市的发展给予不间断地补充,而城市的资源利用也具备一定的发展原则,应当做到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资源的使用情况,避免涸泽而渔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防止在未来出现资源短缺的现象。 2.2生态性的原则 在人们的生活中,城市的生态一直以来都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资源,现代的城市发展如果想要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就务必在发展过程中建立更加严格的制度,也应当将生态环境作为城市生态规划的核心思想,尤其是对于城市建筑规划的过程更需要做到对生态原则的科学把控,严格按照自然发展的具体规律来进行相关的设计,使城市建设能够符合可持续发展。 2.3多样化的原则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人与其他生物都能够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可以说城市当中的生态系统是多样性的,需要按照自然规律逐渐对城市当中的生物差异性有所了解,熟知发展生态城市过程中所面临的生物多样性原则以及城市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把城市内部的水环境与土壤以及大气层都作为生物能够生活的一个直接性基础,让环境保护能够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7月7日九龙坡政府便一口气推出34宗近7000亩土地 【重庆市政府网】本文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d74416432.html,/today/news/417076.htm 引用或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明确标注“来源:重庆市政府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74416432.html,/experience05/experience05090922035_all.htm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2009年07月31日来源:网络 总则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浅谈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城市规划

浅谈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城市规划 发表时间:2017-07-10T15:42:35.807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10期作者:詹贵贵[导读] 城市规划过程中有效构建生态城市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当前很多城市都已经注重对于该方面的有效构建。 (钦州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广西钦州 535000) 【摘要】城市规划过程中有效构建生态城市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当前很多城市都已经注重对于该方面的有效构建,合理落实生态城市规划也就成为了比较核心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就重点围绕着生态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合理应用,从原则以及具体措施两个角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原则;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0-0030-02 1.引言 生态城市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很多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核心目标,尤其是随着当前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环境要求的不断提升,这种生态角度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就能够符合于这一预期,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发挥出较强的积极作用效果。具体到这种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来看,其需要注意的内容和基本原则还是比较多的,需要规划人员高度重视,尽可能避免出现有损于城市生态环境的行为。 2.生态城市规划原则分析 2.1 维系生态平衡 对于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工作的有效推广和落实来看,相应生态平衡的有效维系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而这种生态平衡方面的有效落实则需要重点围绕着相应生态规划在整个城市中进行有效推进,如此也就能够最大程度上保障生态城市得到较为理想的构建落实。具体到生态平衡的有效维系中来看,其涉及到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需要相应城市规划工作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全面性效果,如此才能够有效提升其整体推进水平,确保相应生态城市能够更为实用可靠,在可持续方面具备较强作用价值效果。 2.2 注重低碳节能 对于城市规划过程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有效落实和推进来看,还需要重点围绕着相应低碳节能工作进行有效关注,切实提升城市的低碳节能效果,最终也就能够保障其具备较佳运行水平,有助于提升其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功能性。具体到这种低碳节能方面的有效建设中,还需要重点围绕着相应技术手段进行全面分析,了解生态城市运行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和技术手段来进行相应城市发展的优化,最终也就能够有效提升其整体低碳节能效果,缓解现阶段城市发展中能源短缺问题的同时,促使相应生态城市更具实效性。 2.3 注重环保效果 生态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落实还需要重点从环保方面进行有效推进,这种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展开需要在城市规划方案的各个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处理,进而才能够避免以往城市运行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和缺陷,保障城市更具实效性和可持续性效果。结合以往城市发展基本状况而言,其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必然也就会在较大程度上导致其具体生态效果受损,生态环境受到明显破坏,进而也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保障相应生态城市的建设更为高效,规避了该方面的不利威胁。 3.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措施 3.1 合理规划城市景观 对于生态城市规划工作的有效推进和落实而言,重点加强城市景观的有效布置和运用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城市景观方面的合理布置需要促使其能够在生态性角度表现出较强的作用实效性。结合这种城市景观的合理规划布置,需要首先从相应区域分布角度进行处理,保障具体城市景观能够在城市相关区域内形成较为理想的生态改进优化效果,如此也就能够较好提升其整体效益。当然,对于这种城市景观的合理规划布置,还需要重点围绕着自身的设计内容和基本构成要素进行有效处理,结合其相应的城市景观需求以及相关绿色植物的布置进行探索,保障其能够达到最佳落实效果。在这种生态景观的合理设计规划中,还应该重点围绕着相应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结合进行优化,进而才能够保障生态城市规划较为合理高效,最大程度上提升其实际效益。 3.2 合理优化产业布局 在以往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其对于各类污染问题的治理优化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而这种污染问题的治理除了要加强对于生活污染物的重点处理和防治之外,就需要从产业布局方面进行合理调节,促使其产业布局能够具备更加的合理性效果,充分提升产业布置合理性水平。此外,对于相应产业布局的合理应该把握好相应高污染产业的分布,降低其对于城市的不利威胁和影响,尤其是在一些废气排放较为突出的行业,其分布更是需要结合常年风向进行控制,如此也就能够较好提升其污染防治效果,避免其干扰生态城市的建设。 3.3 建设生态社区 对于具体社区进行合理优化布置,促使其能够具备理想的生态效益,同样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结合这种生态社区的有效处理优化来看,其需要把握好社区对于生态方面的基本需求,详细分析探究以往社区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合理问题和干扰因素,如此也就能够充分提升其整体生态化效益,同是也能够直接满足于人们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保障生态化价值更好体现。 3.4 合理运用生态技术手段 对于各类生态型技术手段进行合理运用同样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生态型技术手段的运用主要就是为了保障其能够有效取代传统污染或者是能耗较大的技术,最终促使其能够较好适合于相应生态城市发展需求。当然,对于这些生态技术手段的具体落实和运用而言,还需要考虑其实际效益以及适用性,比如对于地热能源的运用就需要进行详细前期探索,保障其能够具备理想的实用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城市未来发展趋势来看,相应生态城市建设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为了较好促使生态城市得到较好落实,又需要遵循相关原则进行规划,采取恰当的技术手段进行推广,最终提升其生态效益。参考文献 [1]杨子莹.浅析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6):164. [2]赵家坤.探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9):82-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