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物联网”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物联网”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物联网”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摘要:物联网发展到今天,已涉及众多领域,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将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和相关技术将各种物件链接而形成网络,其中所有物品都有唯一的数字化、网络化标识,方便识别、管理与共享。本文从物联网发展出发,介绍了物联网的相关概念和技术,阐述了传统学习方式和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方式。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作者通过分析,认为这一新的时代必将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物联网,学习方式,云计算

从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中英文字面来看,物联网不但强调物品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和相关技术链接而形成网络,使得所有物品都有数字化、网络化标识,方便识别、管理与共享,它还具有具有更为深广的含义,强调“anythingsconnection”,而“things”不但包括现实世界的物件(object),也包括各种计算设备(computer)与虚拟空间的人工物件(artifact),还包括网络用户(human)[1]。可见,在广义上,物联网实际上是包含了对物件之间、人与物件之间、人机之间、人人之间、物件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之间等各种“主体”之间的互联。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描绘了“物联网”时代的图景[1]: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物联网有望为人们提供智能化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变革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

1.物联网发展概述

物联网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1999年建立的自动识别中心(Auto-IDLabs)[2]提出的网络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之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05年ITU(国际电信联盟)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正式确定了“物联网”的概念,并随后发布了《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3]。

ITU在报告中指出,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通信时代的边缘,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的目标已经从满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发展到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物联网使我们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世界里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如图1所示),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任何人,扩展到连接任何物品,万物的连接就形成了物联网。[3]

图1:全新的沟通维度[3]

ITU报告的推出,使得物联网的发展被看作信息领域一次重大的发展和变革机遇,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重视。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并出台战略措施予以落实。

从国际上看,欧盟、美国、日韩等国都十分重视物联网的发展,并且已作了大量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如美国已把它当成重振经济的法宝,所以非常重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来改变美国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金融、制造、消费和服务等),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的交互方式以提高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把ICT技术充分应用到各行各业,把感应器嵌入到全球每个角落,例如电网、交通(铁路、公路、市内交通、相关设备、工具)等物体上。并利用网络和设备收集的大量数据通过云计算、数据仓库和人工智能技术做出分析,给出解决方案。把人类智慧赋予万物,赋予地球。美国提出“智慧地球、物联网和云计算”就是想要作为新一轮IT技术革命的领头羊的证明。美国政府在经济刺激计划中提出数百亿美元支持物联网发展,支持IBM的“智慧地球”,目前美国在RFID、FPC global已取得主导地位,而国防部开展的“智能微尘”更是在军事、民用两大方面对物联网进行全面控制。

在欧盟方面,按欧盟专家的说法,欧盟发展物联网先于美国,事实上欧盟围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作了不少创新性工作。2009年布置的《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Internet of things—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4]其目的也是企图在“物联网”的发展上引领世界。在欧盟较为活跃的是各大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他们推动了M2M(机器与机器)的技术和服务的发展,同年又推出了《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线路图》。

再看亚洲日韩方面,均在2004年启动泛在网国家战略,物联网被纳入国家整体发展重点规划内容,把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和技术产业发展列入其优先行动议程。2009年10月13日,韩国通信委员会通过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5],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动力,提出了“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实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术强国”的目标,并确定了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4大领域和12项详细课题。

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无锡时提出“感知中国”理念,由此推动了物联网概念在国内的重视,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引发新一轮信息产业浪潮的核心领域。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明确纳入重点产业振兴。国务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等都在研究制定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由此,推动了中国物联网建设从概念推广、政策制定、配套建设到技术研发的快速发展。

2.物联网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简介

物联网技术涉及多个领域,这些技术在不同的行业往往具有不同的应用需求和技术形态。对物联网涉及的核心技术进行归类和梳理,可以形成如图2所示的物联网技术体系结构。在这个技术体系中,物联网的技术构成主要包括感知与标识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与服务技术及管理与支撑技术四大体系。

图2:物联网技术体系结构图3:物联网功能模型(1)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标识技术

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为物体贴上电子标签,实现高效灵活管理,是物联网最关键的一个技术。典型的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信息处理系统组成。在射频识别技术(RFID)中要实现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就必须给每件物体一个识别编码,也就是用于身份验证的ID。每个产品或事物出现在这个世界就得获得一个惟一的编码来证明它的惟一性。

(2)无线传感网

无线传感网是由大量部署在监测区域内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的多个、自组织的无线网络系统。

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依赖于终端的大规模、大范围的部署,而物联网终端的多形态和泛在化既是物联网业务发展的特点,也是其面临的重点和难点。而在未来,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拓扑控制、定位技术、时间同步、数据融合处理技术以及终端设备的能量获取和存储技术、设备小型化/低成本/低功耗等问题将引领无线传感网络的热点研究。

(3)云计算技术

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网格计算(GridComputing)、虚拟化(Virtualization)等核心技术在网络时代的发展和商业实现。其中的“云”即指计算机网络或互联网。云计算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起

来,形成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系统,并把这种计算能力分配到终端用户手中。云计算使用户无需建立自己的计算中心,可借助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MSP(管理服务提供商)等商业模式实现按需服务、按需付费,用户在大大节省投资和维护费用的同时,享用云服务。“云计算”的强大数据整合处理功能,为物联网时代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保障。

3.物联网时代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从学习方式的改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研究者不失时机将先进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从E-Learning(网络学习)、D-Learning(远程学习)、M-Learning(移动学习)到后来的基于分布式计算的分布式学习、基于泛在技术的泛在学习,研究者总是希望运用新的技术为学习者创设更加适宜的学习环境,开发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以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研究者开始考虑利用物联网的相应新技术进一步为人们改进学习方式、更新学习资源、改造学习环境。

(1)改变现有M-Learning(移动学习)模式

根据不同的应用技术、不同的通信协议,移动学习的模式有两种:基于短信息服务(SMS)和通过建设WAP教育站点,分别是基于点播和基于浏览的移动学习。而两种模式都各有其不足:SMS模式下,学习者通过定制短信息进行学习,服务端短信息一般都是编辑完成后通过短信平台传播给学习者的,学习者无法与教学者进行实时的交流,即使将问题以短信息方式回复给教育者,教育者也很难在第一时间进行回答。WAP教育站点模式下,一是目前建立的WAP教育站点不多,学习资源有限;二是该方式基于WAP浏览协议,数据传输速率不高,使得学习者学习效率不高,此外,其收费比较高,甚至超过个人计算机条件下的网络学习,因此很难得以普及。

移动学习现有模式的诸多不足,使得移动学习很难形成大众化的趋势,也在根本上限制了移动学习的发展。物联网时代,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将通过技术弥补这些不足,带来移动学习模式的变革。云计算技术已给M-Learning(移动学习)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其大型存储器聚合的海量教育信息为教育资源的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实现了C/S结构向B/S结构真正意义上的转变,使得移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终端硬件的要求大幅降低,甚至只需一台支持浏览器技术的移动设备(如手机、PDA等)即可进行移动学习。云计算将是未来移动学习的主要支撑平台,也将推动移动学习的发展。

(2)改变现有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模式

在物联网时代,由于云计算的海量存贮和超计算能力,其已颠覆了传统的应用模式,图书馆对读者的信息服务重点也将从最早的以硬件为中心转向以软件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时代,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信息获取、保存及服务的现存理念与方式。云计算扩大了软硬件应用的外延

并改变软硬件产品的应用模式,实现更大程度的“整合”与“共享”,提高图书馆服务能力;利用云进行信息服务,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业务流程将被逐一拆解,重新进行组合,呈现出一定的业务外包、虚拟化、技术化发展倾向;服务理念与方式也将发生很大的转变与革新,原来的服务提供者逐渐向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利用者的双重身份转换。真正实现云计算化的图书馆,硬件即信息资源的稀缺可通过云计算高度的共享特性来解决,硬件对一个图书馆的影响性将变得弱化,读者真正看中的可能是对这些硬件的软件服务,如对资源的检索介绍、对于信息的挖掘组织、知识的管理分析、馆舍的人文气氛等。于是,图书馆建设将改变目前的重藏轻用、重硬件轻服务的现状。

云计算给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服务带来的变化,包括降低用户接入数字图书馆所需终端设备的要求、整合数字资源,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入口、全方位的用户参考咨询服务,以及帮助用户创建更加自主、多元的虚拟学习社区。最小化了对学习者终端设备的要求,改变了教育行业信息化方式极大降低教育行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成本,使“百美元笔记本”项目成为现实。

(3)PLE(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个人学习环境的真正实现

传统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是从以下视角出发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评价为中心、以共同体为中心。在互联网问世之初,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对“微内容”的有效聚合与使用,互联网将零星散乱的数据呈现给学习者,面对拥有海量信息的因特网环境,为了能快速、高效地寻找到有用信息,学习者只能通过搜索引擎来满足个人对信息的搜索与聚合的需求,这种模式可以看作为一种Pull(拉)的形式;在web2.0 阶段,网络给予人们极大的自主权,个性化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网络根据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和定制需求向学习者定期地发送学习内容,这种模式可以看作为一种Push(推)的形式。

物联网时代,在云计算模型下的个人学习环境中,既需要网络定期地向学习者发送个人定制的学习内容,同时学习者还应该利用社会性软件对工具、资源进行自我整合以构建个人学习环境。所以,学习者将采用以Push 为主Pull 为辅的方式进行学习。如图4学习者通过两种途径来学习:

图4:物流网时代云计算模型下的学习途径

Web2.0 技术变革了互联网的文化,同时影响了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具有高度自治权的学习者之间相互沟通,参与知识的创造与分享。个人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的结果是形成了具有共同

目标的学习共同体,每个学习者融入到共同体之中,伴随学习共同体的发展个人学习环境也相应地改善。当前成型的PLE 产品都刻上了web2.0 技术的烙印。较之web2.0 技术,云计算更能迎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理念。它改变了学习者获取、整理知识及学习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便捷地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有效地促进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

图5显示,物联网时代云计算模型下个人学习环境(PLE)由校园管理学习环境、网络教育服务供应商、提供云计算服务的网络公司及个人终端设备组成。

图5:物流网时代云计算模型下PLE

由线上学习环境、图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及身份识别系统组成的校园管理学习环境与提供云计算服务的网络公司合作向学习者提供服务。学习者定期地从校园管理学习环境获取学习内容,这种学习内容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本校的课程内容,包括选修和必修的课程;另一种是其他院校的课程内容,云计算使学习者可以跨校际选修课程,所以学习者不仅能通过本校的校园管理学习环境来接收其他院校的课程,而且他们能够随时享用提供云计算服务的网络公司来获取课程内容,前提是网络公司与院校之间建立一定的关系。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个人学习环境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诚如Stephen 所言,在新的社会学习网络下,个人面对的是一个多种网络组成的学习环境,它更加不确定。但是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建立自己身边的学习环境,也就是个人学习环境。学习是个人自主的活动,完全是自律、自助、自我实现的过程,没有交换价值,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真正的学习是学生完全自愿参加的学习。物流网时代,基于云计算技术构建的新型学习社会中,必将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The Internet of Things [EB/OL].http://www.itu.int,2009-9-6.

[2] AutoID Labs homepage. http://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d65033179.html, /.

[3]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nternet Reports,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 Geneva: ITU,2005.

[4]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COM (2009)278 final. Internet of things—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Brussels[EB/OL].(2009-06-18)[2010-05-12].

http://ec.europa.eu /information_society /policy /rfid /documents/commiot2009. pdf.

[5]韩国信息通信.韩国计划至2012年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EB/OL].(2009-12-04)

[6]孙利民,李建中,陈渝,等.无线传感器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沈苏彬,范曲立等.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29(6)

[8]孙其博,刘杰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

[9]李卢一,郑燕林.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

[10]杨艳艳,黄纯国,钟柏昌.基于云计算探析云学习[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9)

[11]孙剑华.未来计算在“云端”[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8)

[12]姚娟,孙益祥.基于云计算技术支持的新型学习社会的初步设想[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

[13]史文崇.物联网与计算技术的关系浅论[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10

[14]孔凡娟.云计算带给图书馆的影响与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0,2

[15]朱惠娟.云计算及其在网络学习环境构建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9,4

[16]尚建新,解月光,王伟.云计算模型下的PLE构建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4)

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 韦承均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像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 转变学习方式究竞意味着什么?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

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

物联网研究必要性

物联网是当前各国政府都寄予极大希望的未来增长领域,因而都采取各种激励和扶持政策。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已经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之一。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学术界、产业界、地方政府和传媒对于物联网的期望和热度一浪高过一浪,然而,迄今为止,并没有发生什么,三大运营商的物联网业务收入扣除视频监控业务后仅剩约3亿元,离人们的巨大期望值相差十万八千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看来有必要对于物联网的内涵、特征、市场、定位、策略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做一次认真的梳理,有助于物联网下一步更加理性和务实的发展。 物联网不是独立存在的网络 物联网泛指“物物相联之网”。是利用二维码标签、射频识别标签(RFID)、各类传感器/敏感器件等技术和设备,通过互联网与电信网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支持智能的信息化应用,实现信息基础设施与物理基础设施的全面融合,最终形成全社会统一的智能基础设施。需要指出,按照ITU-T 对于泛在网(含物联网)的定义,泛在网/物联网是指人和/或设备接入服务与通信的能力,即物联网不是网,或者说不是一个物理上独立存在的完整网络,而是一种架构在现有或下一代公网或专网基础上的联网应用和通信能力,强调的是应用层面上的智能应用。 在网络范畴方面,物联网可以理解为从现有网络向泛在边缘拓展,即“公网/专网+传感网”。在可预见的未来,物联网主要涉及与电信网的通信接口、业务应用处理控制平台等, 并不涉及独立建网或大网改造问题。当然,为了适配某些高价值物联网应用,有可能需要对于网络本身进行一些优化和适配,仅此而已。 物联网的战略意义 物联网的提出体现了大融合理念,突破了将物理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分开的传统思维,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在实践上也期望其能够解决交通、电力和医疗等行业上的一些问题。 从通信的角度,现有通信主要是人与人的通信,目前全球已经有60多亿用户,离总人口数已经相差不远,发展空间有限。而物联网涉及的通信对象更多的是“物”,仅仅就目前涉及的物联网行业应用而言,就至少有交通、教育、医疗、物流、能源、环保、安全等。涉及的个人电子设备,至少可能有电子书阅读器、音乐播放器、DVD播放器、游戏机、数码相机、家用电器等等。如果这些所谓的“物”都纳入物联网通信应用范畴,其潜在可能涉及的通信连接数可达数百亿个,为通信领域的扩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考虑到物联网的潜在巨大通信连接数目和极具吸引力的融合理念,因而有人将物联网称为除了万维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变革的第三阶段,还有人将其称为除了大型机、PC机、互联网之后的计算模式变革的第四阶段。简言之,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产业革命为大家开启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各国政府和产业界都对其未来发展寄予极大的希望。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战略上的巨大市场潜力要真正转化为现实的有分量的市场收入,还需要经过几十年长期不懈的努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才有可能,绝不能有不切实际、急功近利的幻想和冲动。 物联网的市场空间辨析 物联网的市场空间究竟有多大?通信连接数的巨大扩展能否带来业务收入同步的巨大扩展?物联网能否成为电信业之后下一个万亿元级的服务市场?首先我们先引证几个咨询公司的预测,例如Alexander Resources曾预测2010年全球物联网中的M2M市场为2700亿美元,法国IDA TE预测是2200亿欧元。一个最雷人的,也是业界最常引用的重要依据来自美国ITG公司在10年前组织的Forrester与哈佛大学的Berkman中心研讨会的一个预测材料。该材料预测全球在2010年的物联网花费接近3万亿美元,超过全球电信业的市场,从而提出可能出现电信业之后下一个万亿元级服务市场的预测。该报告甚至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将是电信市场的30倍。 显然,这样一个极其巨大的市场空间对于当前面临全球经济低迷的各国政府无疑是一剂难得的强心针,具有无比的诱惑力,从而催发了各国政府的巨大想象空间,纷纷出台扶持政策。然而,且不说面临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多变世界的发展,怎么能相信一个10年前的预测作为今天决策的依据。即便就其对于2010年的近3万亿美元的预测而言,也比其他咨询公司的预测至少大10倍,比现实的1000亿美元的市场空间大30倍。其预测误差之大不仅太不靠谱,而且近乎儿戏般的荒唐。 即便在这有限的物联网市场空间中,绝大部分也是传感器市场,真正运营商的服务市场不到其中的1%,绝

互联网+时代下的产业变革

互联网+趋势下的行业变革 一、开篇 为什么要提出互联网+的概念?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组数据。 根据中国最权威的互联网调研机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为95.1%,手机网民达6.95亿,网民手机上网比例在高基数基础上进一步攀升。 网民年龄 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截至2016年12月,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0.2%、23.2%,较2015年底略有下降。与2015年底相比,10岁以下低龄群体和40岁以上中高龄群体的占比均有所提升,互联网继续向这两部分人群渗透。 学历结构 网民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截至2016年12月,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3%、26.2%,其中,高中/中专/技校学

历网民占比较2015年底下降3.0个百分点。与2015年底相比,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占比提升了2.2个百分点,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 收入结构 月收入在中等水平的网民群体占比最高。截至2016年12月,月收入在2001-3000、3001-5000元的群体占比分别为17.7%和23.2%。2016年,我国网民规模向低收入群体扩散,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群体占比较2015年底增长1.2个百分点。 上网设备 使用手机、电视上网网民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台式电脑、笔记本的上网比例则继续呈下降态势。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5.1%;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60.1%、36.8%。智能电视作为家庭娱乐上网设备,上网比例继续攀升,截至2016年底,网民使用电视上网的比例为25.0%。 上网时间 2016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4小时。 网络新闻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6.14亿,网民使用比例达到84.0%。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5.71亿,占手机网民的82.2%。 网络购物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67亿,占网民比例为63.8%,其中,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41亿,占手机网民的63.4%。 网上外卖

国内物联网面临的挑战

国内物联网面临的挑战 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景广大,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比于目前的互联网,有两点明显的不足:1、统一标准物联网其实就是利用物体上的传感器和嵌入式芯片,将物质的信息传递出去或接收进来,通过传感网络实现本地处理,并联入到互联网中去。由于涉及到不同的传感网络之间的信息解读,所以必需有一套统一的技术协议与标准,而且主要是集中在互联上,而不是传感器本身的技术协议。现在很多所谓的物联网标准,实际上还是将物联网作为一种独立的工业网络来看待的具体技术标准,而应对互联需要的技术协议,才是真正实现物联网的关键。 2、安全、隐私在物联网中所有“事物”都连接到全球网络,彼此间相互通信,这也带来了新的安全和隐私问题,例如可信度,认证,以及事物所感知或交换到的数据的融合。人和事物的隐私应该得到有效保障,以防止未授权的识别和攻击。安全与隐私这个问题,是人类社会的问题,不论是物联网还是其他技术,都是面临这两个问题。因此,不仅要从物联网内部的技术上做出一定的控制,而且要从外部的法规环境上作出一定的司法解释和制度完善。 国内物联网也早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角度。2010年1 月,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在无锡挂牌成立,同月,无锡

物联网基地毫无争议地出现在由工信部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准第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中。2009 年8 月7 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无锡并指示,要迅速在无锡建立中国的“感知中国”中心,同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方案。财政部日前印发《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和支持企业以产业联盟组织形式开展物联网研发及应用活动。资金支持范围包括物联网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标准研究与制订、应用示范与推广、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项目,采用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两种支持方式。[1] 要加快物联网发展,需要解决新技术应用、高成本供给与小规模需求对接等问题。然而,这样的规模并非政府简单扶持就能一蹴而就。业内人士明白,就目前国内的物联网产业基础而言,芯片、传感器、云服务等关键环节大都需要“从头开始”,系统集成等环节并非产业关键,培育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并非易事。而且与聚光灯下的无锡不同,在更多地方,物联网依然是一块需要争抢的“香饽饽”,比如在上海这个一度被一些业内人士戏称为“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城市。在温家宝总理视察无锡后,国内科研机构、企业、风投资金扎堆无锡,上海只能旁观。在上海,物联网并未被排入最优先序列,但在无锡等长三角的二线城市,它却早已成为地方投资下重注、被视作赶超希望的“一号工程”。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学 习方式的变革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摘要]在传统教学结构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对整个教学活动有绝对控制权;而学生则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传递人类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夹杂着糟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从这个角度,教师就要承担起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在知识呈现方面的重大突破。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生学习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拓展了教育时空,更新了教育理念,促进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要求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认识 (一)教师是新型的知识传播者和教学组织者 在传统教学结构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对整个教学活动有绝对控制权;而学生则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的介入,使原本单一的“教师——学生”的关系变成了“教师——传播媒介——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工作中心也由教师的“教”为主转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绝对控制地位不复存在。 (二)教师是教学信息的加工者和处理者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是能以动静结合、可触可感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融入教学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既要能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抽取所需的教学信息,并进行加工、组织,还要能根据教学信息制作出教学课件。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传递人类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夹杂着糟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从这个角度,教师就要承担起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作为引导者,是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作为辅导者,是使学生能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迅速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作为指导者,是使学生能够清醒、自主地区分信息的价值类别和利害程度,避免不良信息的侵害。另外,在生活

“物联网”对传媒领域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物联网”对传媒领域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物联网成为最近一段时间传媒界的热词,人们普遍认为,物联网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技术产业之一,但是物联网到底是什么,很多人并不了解。 “物联网”概念的发展历程在没有网络的时代,如果我们要谈论人与物的对话,那只是美好的科学幻想,但是在网络已经无处不在的今天,这一切的实现已经不再是幻想。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可以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沟通和对话。这种将物体联接起来的网络被称为“物联网”。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具体而言,“物联网”是通过在物品上嵌入电子标签、条形码等能够存储物体信息的标识,通过无线网络的方式将其即时信息发送到后台信息处理系统,而各大信息系统可互联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从而可达到对物品进行实时跟踪、监控等智能化管理的目的。换句话说,“物联网”可实现人与物之间的信息沟通。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任后,提出了“物联网”的经济振兴计划,启动投资110亿美元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建设。2009年1月8日,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由于智慧地球将带动信息产业与经济发展,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全球每个角落的电网、铁路、桥梁、公路等设施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至此,全世界掀起了智慧地球研究与实践的热潮。 2009年6月,日本提出“i-Japan”计划。GE、Intel、Google、西门子等信息产业巨头也投入智能电网业务。2009年秋,北京国际通信展,中国移动正式推出关于“物联网”的家庭安防等应用。由此可见,无论是奥巴马的物联网“经济促进论”、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感知中国”,日本政府提出的“i-Japan”,还是IBM的“智能化地球”,都蕴含了各国对于“物联网”传播的热切期待。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 互联网是实现“物联网”的网络基础;无线传感器网是实现“物联网”的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是实现“物联网”的内部条件;标准化是实现“物联网”的关键。“物联网”的六大基础技术要素包括互联网、RFID、读写器、“物联网”中间件、“物联网”名称解析系统、“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催生了“物联网”,“物联网”的基础技术还包括电子数据的交换(EDI)、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关键技术。实现“物联网”传播,还要有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的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从本质上看来,“物联网”是互联网在形式上的延伸与扩展,它传承了互联网的普遍性特征,也并非只是将传感器联接成网这样简单。“物联网”的关键不在“物”,而在“网”,实际上,早在“物联网”这个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前,网络就已经将触角伸到了“物”的层面,如交通警察通过摄像头对车辆进行监控,通过雷达对行驶中的车辆进行车速的测量等。此外,还有人们在多年前就已经实现了对物的局域性联网处理,如自动化生产线等。既然,无处不在的网络能够成为人类传播无所不能的工具,为什么我们不能把网络运用于物体与物体之间、人与物体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沟通的工具呢?正如中国移动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宙所言,“物联网”是赋予物体智能的传播。在网络无处不在的今天,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可以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的沟通与对话。由此可见,“物联网”的传播突破,远远不止是对物实现连接和操控。“物联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了网络的意义价值,而且还实现人与物之间的相融与互动,甚至是交流与对话。从数字化、网络化到现在的智能化,“物联网”是信息传播技术演化的新进展。智能化已然成为“物联网”传播中的关键词。 “物联网”对传媒的价值和意义 2009年9月央视经济频道《对话》

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探究

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探究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李淅琮) 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受到了重视。本文立足于学习方式变革的理论依据,从时代发展的呼唤、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全面实施新课程的需要,这三个方面对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方式;探究;原因 引言 在2002年开始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在“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课程理念从重社会转变为兼顾个人与社会,从重结果转变为兼顾结果与过程,从重经验转变为兼顾经验与体验。”[1]这种理念体现在学习方式中,表现为新的学习方式的倡导。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 那么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内在的品质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我国教育专家余文森把自主学习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含义,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一种独立学习、一种元认知监控学习。具体表现为“我要学”,它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它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当学生真正有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习活动对他来说,才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习成为了一个主体投入、主动出击的“乐学”过程。 合作学习,是就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传统的个体式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共同发展,同时可以弥补一个教师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习者的教学不足。 探究学习,即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虽然,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从不同维度提出来的,但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却是密不可分。自主学习是合作

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及实践研究报告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各种层次的学生也因自身素质不同,很难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有个性有特长学生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大多着眼于如何使学生对知识与技能学得更多更好,如何促进与之相应的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都十分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几乎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发生在学生群体人际互动 的环境之中,因此重视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之一,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

会接受一个共同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去行动;学会与别人相处,敢于表现自我,并能虚心学习;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学会合理分工,有序行动;善于自立。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 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 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

(完整版)学习物联网讲座心得

学习物联网讲座心得 刘影 通过学习田景熙教授和陈志峰教授主持和主讲物联网概论培训课程,使我了解到物联网是新兴的产业,具有很好的前景,能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本质的变革,让我拓展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也对以后的方向做了初步的规划。带着对物联网的期待与好奇,我听过讲座后自己又查了一些关于物联网的资料,发现中国处于物联网先进国家的行列,这个领域中国涉入的比较早,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这使中国处于主动地位,不像计算机在中国起步晚,发展也不能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正如进入互联网时代一样,这次的变革将更具实质性,联系到身边的每一个事物,通过传感和互联通信,建设一个几乎包括所有东西的大的实物网络,带来的发展空间和服务将是巨大的,人类的生产生活将被新的形式取代。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概念最早是MIT研究RFID的Auto-ID中心主任教授在1999年提出来的,同年基于Auto-ID成立的EPC Global组织进一步明确其概念,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进一步描绘了“物联网”的时代图景,2008年IBM提出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概念,2009年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组织(EPoSS)也明确提出了物联网的定义。一般认为: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单来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在实际应用上的开展需要各行各业的参与,并且需要国家政府的主导以及相关法规政策上的扶助,物联网的开展具有规模性、广泛参与性、管理性、技术性、物的属性等等特征,其中,技术上的问题是物联网最为关键的问题;物联网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是一项系统,目前国内还没有哪家公司可以全面负责物联网的整个系统规划和建设,理论上的研究已经在各行各业展开,而实际应用还仅局限于行业内部。关于物联网的规划和设计以及研发关键在于RFID、传感器、嵌入式软件以及传输数据计算等领域的研究。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

物联网时代的企业竞争战略分析

物联网时代的企业竞争战略分析 物联网是对企业原有战略的革命性延伸。智能互联产品不但能重塑一个行业内部的。 竞争生态,更能扩展行业本身的范围 在过去50年间,IT技术曾引发了两次浪潮,深刻影响了企业竞争和战略。如今我们正站在第三波竞争变革的边缘。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个体生产活动与外部供应商、渠道和客户之间跨地域的协调与整合。在现今的第三波浪潮中,IT技术正成为产品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一代产品内置传感器、处理器和软件,并与互联网相联,同时产品数据和应用程序在产品云中储存并运行。海量产品运行数据让产品的功能和效能都大大提升。 这些新产品将大大提升经济生产效率。生产这些产品需要全新的设计、营销、制造和售后服务流程,同时,新的生产环节,例如数据分析和安全服务将会诞生,这将重塑现有的价值链,进而引发生产效率的再次大规模提升。因此,第三次浪潮的规模有可能超越前两次,激发更多创新,实现更大的生产率提升和经济发展。 智能互联产品是什么 智能互联产品包含三个核心元素:物理部件、智能部件和联接部件。物理部件包含产品的机械和电子零件。智能部件能加强物理部件的功能和价值,而联接部件进一步强化智能部件的功能和价值,并让部分价值和功能脱离物理产品本身存在。这就使得价值提升形成了良性循环。智能互联产品正在各个制造领域涌现。在重工业领域,施耐德的PORT技术最多可将电梯等待时间缩短50%。该技术可以判断电梯的使用状态,计算到达目的楼层的最快时间,并指派最合适的轿厢快速运送客人。在能源领域,ABB公司的智能电网可以对发电、变压和输电设备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例如变压器和次级变电站的温度变化。公共设施可以通过这些数据预测可能的过载现象,在断电前及时调整。在消费电子领域,BigAss智能电扇可以侦测有人进入房间并自动打开,而且可以根据温度和湿度调节电扇转速。此外,电扇可以记录用户的偏好,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要抓住智能互联产品的浪潮,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技术基础设施,它包含三个水平层级:产品内置的硬件、软件应用和操作系统;用于互联的网络通讯系统以及产品云,这又包含产品数据库、软件应用开放平台、规则引擎和分析平台以及脱离产品运行的智能应用。纵贯水平层的是垂直层技术,它们包括身份认证和安全架构;获取外部数据的接口和与其他业务系统联接的工具(例如ERP和CRM系统)。有了这些技术,企业不但能实现快速的应用操作和开发,更能收集、分析和分享产品内外各个环节产生的大量数据。要建立并支持这样的技术架构,企业需要大量投资并获取新的能力,例如软件开发、系统工程设计、数据分析以及网络安全技术,掌握上述能力的传统制造企业可谓凤毛麟角。 重塑行业架构 要了解智能互联产品对行业竞争和利润能力的影响,我们首先要研究它们对行业结构的冲击。在任何行业,竞争都是由五种竞争力量所驱动的:购买者的议价能力,现有对手竞争的强度和性质,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以及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这些力量的构成和强度共同决定了行业竞争的本质以及现有业内公司的平均盈利能力。当新技术、客户需求或其他因素对这五种力量产生影响时,行业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与前两次IT潮流一样,智能互联产品将对众多行业的机构产生冲击,其中制造业所受的影响最大。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智能互联产品将极大地扩展差异化的可能性,单纯的价格竞争将越来越罕见。了解客户如何使用产品,公司就能更好地对客户进行分层、定制、定价并且提供增值服务。此外,这些产品还大大拉近了公司与客户的关系。由于公司掌握大量的历史数据和产品使用数据,购买者转换新供应商的成本大大提升。通过智能互联产品,企业大大降低对分销渠道和服务机构的依赖,甚至达到去中介化,从而在价值链中捕捉更多利润。这些因

论新课改中的学习方式变革

论新课改中的学习方式变革 发表时间:2010-04-22T19:59:20.48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8期供稿作者:郭李永 [导读] 我国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目前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 摘要: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本文谈谈笔者对新课程中学习方式变革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学习质量;学习方式;开放式教学 作者简介:郭李永,任教于广西钦州市合浦师范学校。 我国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目前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以上这个观点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 一、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从本质上说,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可见现代学习方式是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保证。具体地说,现代学习方式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五个基本特征。 主动性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再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为止。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或者是探究学习所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 听新课改实验区的教师上课,笔者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所讲的内容都记录下来回去记忆。相反,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师善于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去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使自己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传达出的信息是: 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很多时候事实都证明了:如果我们认为学生行,学生就真的行。 独特性表现为学生个体差异。比如,对于同时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了”。曾有人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杰出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 几乎每个教师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教那些有强烈学习愿望的学生比教那些吊儿郎当不把学习当回事的学生要容易出成绩。 虽然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教师在学生不同成长时期的激励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天生的,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才能实现因材施教。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中最突出的特征了,它要求学生调动所有的感官去直接体验学习过程、用心灵去感悟学习内容与经历,体验性的学习方式将学习上升为一种很具个性化和人文精神的活动。 二、学习方式转变适于新课程的开放式教学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还应包括其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科学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几种或是十几种形式和内容;一个题目,可以有无数种回答等等。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少见的,这种开放式教学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会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根据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那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而推出来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关键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也有人曾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即使是开放式的课堂学习也会有的放矢。 三、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学习质量乃至生活、生命的质量 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这应该是我们教育人的最基本的目标之一。新课程教学关注的正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作为教师我们该深思,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才能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因为一个人的学习方式对他的学习质量乃至生活、生命的质量有更深刻的影响。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亲身体验。由此,实现各种学习方式的“课堂”已不再局限于教室,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也是学生成长的舞台、还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 在这广阔的空间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成功的喜悦也可能有遇到挫折与失败的沮丧,还可能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毕竟亲身经历过。有了亲身的体验,于是,有了认知过程,于是,学习的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于是,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才可能有进一步发展。 比如,化学课里的环保教学,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告诉学生首先应该珍惜环境,珍惜环境其实就是珍爱人类自己。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和大自然的直接接触,去领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博大,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对大自然充满热爱之情。通过观察身边的环境,去领悟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珍惜环境的情感。通过环保活动,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熟悉环境保护的常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

浅谈学习方式的变革

浅谈学习方式的变革 摘要: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构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师应如何根据新课程目标,形成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呢?新课改提出已经十多个年头,在河池市、乃至整个广西80%以上的中小学在探索着课改的新路,但是保守的静态传统教学观依然体现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培养出“服从型”、“接受型”、“循规蹈矩”的学生,这种老师占主导作用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依然占统治地位。必须寻找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必须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变革”在宜州市、在怀远中学已经形成自己新的课堂模式――宜人教育,快乐课堂。 关键词:学习方式变革;快乐课堂;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206-02 一、学习方式变革的背景 20世纪末,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改革,制订了各种各样的课程标准。2001年6月8日,

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构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1]教师应如何根据新课程目标,形成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呢?新课改的提出已经超过十多个年头,在河池市、乃至整个广西80%以上的中小学在探索着课改的新路,但是保守的静态的传统教学观依然体现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服从型”、“接受型”、“循规蹈矩”的学生,这种老师占主导作用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依然占统治地位。宜州市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多年停滞不前!必须寻找一种符合新的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必须变革学生学习的方式。为此,宜州市在2008年8月对新课改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全市首批挑选四所中小学(小学两所、初中两所)进行课改试点,学习山东昌乐二中及河北天卉中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怀远中学荣幸地成为了首批试点学校之一,笔者也荣幸地成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的首批尝试者。经过两年的尝试,我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方面有较深的体会。 “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在宜州市、在怀远中学已经形成自己新的课堂模式――“宜人教育,快乐课堂”。 二、在课堂流程上体现语文教学 新课改理念指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新课

物联网时代企业竞争战略

物联网时代企业竞争战略(续篇) 作者:迈克尔·波特,詹姆斯·贺普曼2015-10-13 17:41:000 编者按:一年以前,本文的两位作者曾撰文分析,智能互联产品让企业重新思考它们所处的行业以及它们业务的方方面面。作为该文的续篇,本文主要关注这些产品对企业运营和组织架构产生的冲击。在作者看来,智能互联产品将促使企业产生新的客户关系、流程以及组织架构。同时,作者认为,智能互联产品对于工业的冲击才刚刚开始,未来的变化将会更加剧烈。 新的客户关系 智能互联产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功能以及海量数据,这一切正在改变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方式。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从一次性变为持续和开放式的关系。 新的流程 新的产品功能、新的基础设施以及它们产生的数据,正在改变组织价值链上几乎每一个职能部门,包括产品开发、IT、制造、物流、营销、销售以及售后服务,此外还需要部门之间开展更为紧密的协作。 新的结构 跨部门的新协作形式以及全新的职能部门都将涌现,包括统一的数据管理组织、持续改进的产品售后部门以及专门负责优化客户关系的部门。 智能互联产品不断发展,并逐渐融入到更广阔的产品系统中, 这股浪潮正激烈地重塑着今天的企业和竞争格局。 相关案例不胜枚举。智能温控器控制了越来越多的家电,将它们的使用数据传输给制造商。智能互联的工业机器人可以在工作中相互配合,并自主优化它们的工作。汽车可以将运行状况、地理位置和所处环境的数据传输给制造商,同时接收数据进行软件升级,从而提升性能,或提前诊断出故障前兆,防患于未然。即便产品交付后,企业也能对其进行升级改造。企业与产品以及客户的关系不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和开放式的。 在我们上一篇文章《物联网时代企业竞争战略》(《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14年 11月)中,我们主要关注智能互联潮流对企业的外部影响,详细探讨了智能互联产品如何影响企业间竞争、行业结构、行业边界与企业战略。(见图表《智能互联产品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些产品对企业的内部影响:由于与传统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智能互联产品将彻底改变制造企业几乎所有职能部门的工作。企业的核心部门,包括产品研发、IT、生产、物流、营销、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都将被重新定义,并且它们之间相互协作的程度也将大幅提升。此外,全新的职能部门将会诞生,例如管理企业可捕捉的海量数据的部门。所有这些,都将对制造企业的传统组织架构带来巨大的影响,我们也许将迎来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变革。 全新的产品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