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十二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福建省“十二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福建省“十二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福建省“十二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二〇一一年六月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把海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把我省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对于积极适应新变化,妥善应对新挑战,牢牢抓住新机遇,全面落实新要求,加快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具有重大意义。

《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进行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福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制定实施各级旅游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规划期限2011~2015年。

第一章发展环境与总体要求

一、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福建旅游业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海峡旅游”主题,加大发展力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旅游发展环境日益优化。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把海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国家旅游局编制《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确立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旅游区的发展战略;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福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旅游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4.6亿人次,其中国内游客4.45亿人次,入境游客1472万人次,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108%、109%和70%;旅游总收入累计达5298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474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16亿美元,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122%、129%和118%。

旅游景区建设取得成效。福建土楼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泰宁丹霞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宁德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我省世界遗产数居全国前列。大力开发旅游精品,十大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全省A级景区达87家,比2005年增加59家。全省有1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个国家地质公园、1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8个国家森林公园、8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24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旅游交通条件持续改善。温福、福厦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多条高速公路建成并投入使用;民航航线航班不断增加,厦门建成邮轮中心,开通邮轮航线。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络极大改善了福建旅游可进入条件。

闽台旅游交流不断深化。积极争取两岸旅游政策先行先试,福建成为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首批省份,福州、厦门成为两岸直航点,福建口岸成为省外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的重要通道,海峡旅游博览会成功举办六届,闽台旅游交流合作走在全国前列。福建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区域。

旅游行业管理进一步提升。2009年全省游客满意度综合指数为84.4%,高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加强诚信旅游建设,旅游企业素质不断提升,规模不断扩大。全省有各类旅行社746家,11家营业额超亿元,5家进入全国百强;综合性旅游集团达4家。

二、机遇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逐渐减缓,世界经济有望恢复增长,旅游消费预期进入上升通道,有利于拓展境外客源市场。从国内看,旅游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旅游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旅游需求更加旺盛,有利于发展国内旅游、拓展省外客源市场。ECFA的全面实施,开启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阶段,为深化闽台旅游交流合作迎来新机遇。从我省看,发展海峡旅游上升为国家决策,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旅游产品日益丰富,旅游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为旅游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旅游产品的供给和品质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旅游产业发展层次还不高,发展旅游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海峡旅游元素有待挖掘,旅游市场秩序有待规范,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旅游企业综合竞争力亟需增强。

总之,我省旅游业发展处于难得的历史时期,必须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勇于先行先试,敢于改革创新,努力开创福建旅游业的新局面。

三、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把海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把福建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四、发展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游客满意为标准,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坚持安全第一,让旅游发展惠及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扩大旅游就业,增加群众收入。

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层次。

坚持先行先试。充分发挥福建对台优势,深化闽台旅游合作,探索闽台旅游合作发展的新空间,先行先试,在两岸旅游交流合作中走在前列。

坚持特色发展。充分发挥山海优势,深入挖掘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的深刻内涵,打造富有特色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坚持节能环保。积极发展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环保旅游、绿色旅游,有效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发展目标

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保环境的基础上,旅游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2亿人次,年均增长14%,其中过夜人数达1.37亿人次,年均增长16%,国内旅游收入23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5.2%;接待入境旅游者力争达到6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3%,旅游创汇50亿美元,年均增长10.9%;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5%,比2010年翻一番。

海峡旅游品牌影响明显扩大。“海峡旅游”品牌内涵进一步提升,成为全国著名旅游品牌,境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海峡旅游产品进一步完善,市场知名度不断提高。

目的地体系更加完善。创建一批中国优秀城市旅游目的地、世界遗产地、著名景区和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地体系和功能更加完善,初步构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精品旅游景区全覆盖。到2015年,A级景区数量达到200家,其中5A级景区5家以上,4A级景区100家以上,全省主要旅游县实现4A级景区全覆盖。

企业实力更加壮大。到2015年,力争新增星级饭店200家,总数达600家,其中四、五星级饭店达210家;争取20家旅行社年营业收入超亿元,10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行列。

第二章优化发展布局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拓展世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品牌效应,加强精品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形成山海联动、优势互补的“两带、四群、五重点”的全省旅游发展总体布局。

一、拓展两大旅游产业带

依托高速公路网和高速铁路干线,整合沿线旅游资源,突显各自特色,持续发展蓝色滨海旅游带和绿色生态旅游带。

蓝色滨海旅游带

以厦门为龙头,包括宁德、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依托沈海高速公路福建段以及温福、福厦、厦深高速铁路,以海滨度假、都市观光、商务会

展、宗教朝圣、温泉休闲等为主导功能,加强区域合作和资源整合,形成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蓝色滨海旅游带。

绿色生态旅游带

以武夷山为龙头,包括南平、三明、龙岩以及宁德、福州、莆田、泉州等地的部分县市。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景区公路建设,改善可进入条件,完善接待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发挥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大武夷旅游区,着力培育戴云山脉旅游区,促进山地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围绕古田会址,以原中央苏区县为重点,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二、构建四大旅游产业集群

依托福州、厦门、武夷山等旅游中心城市,构建海峡西岸东北翼、南翼、西北翼、西南翼四大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旅游要素集聚、特色鲜明、合作密切的旅游发展区域。

海峡西岸东北翼旅游产业集群

以福州市为中心,涵盖莆田、宁德、平潭综合实验区。充分发挥福州省会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作用,围绕福州昙石山文化遗址、三坊七巷、船政文化、温泉之都、莆田妈祖文化、屏南白水洋、福鼎太姥山、平潭旅游区等重点,积极发展滨海旅游和文化旅游。实施西联大武夷、南通厦漳泉、北拓长三角的战略,对接雁荡山等浙南旅游景区,带动我省东北翼旅游业发展,提升其在福建旅游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打造海峡西岸东北翼旅游产业集群。

海峡西岸南翼旅游产业集群

以厦门市为中心,涵盖漳州、泉州地区。围绕厦门鼓浪屿、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漳州滨海火山、东山岛等重点旅游资源,加快完善都市休闲、购物、商贸、会展等功能,积极开发滨海度假、海洋生态、主题公园、邮轮游艇、文化创意、高尔夫度假等复合型高新旅游产品。突出对台优势,深化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对接,加快闽台旅游产业深度对接,加强两岸客源互送、信息互通,共同打造旅游品牌,构建闽台旅游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对接潮州历史文化名城等粤东旅游景区,打造海峡西岸南翼旅游产业集群。

海峡西岸西北翼旅游产业集群

以武夷山市为中心,涵盖南平、三明地区。发挥武夷山世界双遗产和泰宁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的世界级品牌优势,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深化闽台“两山两水”合作,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依托日臻完善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对接

三清山、龙虎山和江郎山等浙赣旅游景区,构建品牌统一、产品互补、营销联动的海峡西岸西北翼旅游产业集群。

海峡西岸西南翼旅游产业集群

以龙岩市为中心。依托福建土楼、古田会址、冠豸山等品牌建设,挖掘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结合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和生态休闲,打造红色旅游基地。积极探索旅游改革,实践多产业融合发展。对接红都瑞金等江西景区,打造独具特色的海峡西岸西南翼旅游产业集群。

三、完善旅游中心城市功能

重点建设福州、厦门、武夷山3个一级旅游城市集散中心,力争培育福州、厦门成为中国最佳现代都市旅游目的地。福州市应着力增加通往国内外的航线航班,加快提升交通枢纽功能,扩大旅游集散范围,增强对闽东北及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厦门市应发挥经济特区和“小三通”优势,增加国际航线,加快建设邮轮母港,强化海峡旅游博览会等海峡旅游交流合作的平台功能,建成两岸重要的旅游口岸城市和全国性旅游集散地。武夷山市应发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优势,以武夷新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新机场建设,增加航线航班,完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增强对闽北、闽东等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推进建设泉州、漳州、莆田、宁德、龙岩、三明、南平7个二级旅游集散中心。泉州要发挥晋江机场的作用,增强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漳州要加强与潮汕地区的旅游合作,主动对接珠三角市场;莆田要增强妈祖文化的纽带作用,吸引更多台湾同胞来闽旅游;宁德要加强与温州等地的对接,建设海峡西岸新的旅游增长极;龙岩要拓展冠豸山机场的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客家文化中心和红色旅游基地;三明要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建设重要的生态型旅游城市;南平要依托武夷山,建设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四、推进五大重点旅游增长区域发展

根据旅游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加大重点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培育大武夷、福建土楼、沿海动车沿线、平潭旅游区、东山生态旅游岛等五大重点旅游增长区域,形成旅游区域增长极,带动全省旅游业发展。

大武夷旅游区

包括武夷山、泰宁、邵武、顺昌、将乐、建宁等县市。大力推进武夷新区、泰宁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山地休闲度假、生态养生旅游产品建设,构建大武夷旅游区的核心支撑。深入挖掘武夷山古汉城、朱子文化等文化资源内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提升桃源洞、玉华洞、

宝山、佛子山、和平古镇等景区,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旅游要素,强化旅游服务,加强与江西、浙江重点旅游景区的对接,建设国际知名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福建土楼旅游区

包括漳州市南靖、华安和龙岩市永定三县。统一品牌、统一线路、统一营销,构建整体统一的福建土楼旅游区。完善景区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服务品质,打造5A级旅游景区。结合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整合云水谣、虎伯寮、箭滩温泉等资源,差异性开发土楼旅游产品,打造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沿海动车沿线旅游区

包括沿海各市紧邻高铁沿线区域。发挥滨海特色鲜明、经济实力雄厚、区位条件优越和立体交通发达的综合优势,以沿海动车线为纽带,突出海峡元素,打造一批都市旅游、海洋旅游精品。整合沿线旅游产品,提升太姥山、平潭、三坊七巷、湄洲岛、清源山、鼓浪屿、东山等旅游景区品质,打造一程多站式精品线路;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拓展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创造效益能力。依托便捷的沿海动车线,联接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客源市场,打造我国东南沿海精品旅游线。

平潭旅游区

包括平潭综合实验区所辖陆地及相关海域。以坛南湾为主体,开发度假酒店群、度假海滩、游艇俱乐部等高端海滨度假产品,形成以海滨度假为主导,以海上运动、观光休闲等为支撑的海岛旅游产品体系。积极争取旅游免税购物等优惠政策,建设大型免税购物中心、游艇俱乐部、台湾精品购物街。借鉴台湾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积极探索更加开放的两岸旅游合作方式,开辟两岸联线旅游,打造富有特色的海峡两岸高端休闲养生度假区。

东山生态旅游岛

包括东山县所辖陆地及相关海域。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着力开发海岛休闲、海上运动产品,加快绿色体育运动公园建设,推进高端旅游休闲度假项目,挖掘关帝文化的丰富内涵,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海岛旅游精品。发展联接厦门的海上游线,加强与南澳国际生态海岛的旅游合作。积极探索对台旅游先行先试,打造海峡两岸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先行区,加快建设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海岛旅游目的地。

第三章加强品牌建设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实施项目带动和精品建设战略,全力打造海峡旅游系列品牌和旅游产品体系,全面提升福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一、提升海峡旅游品牌

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以重点旅游目的地和重点旅游景区为着力点,优化提升海峡旅游系列品牌,构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主体支撑。

温泉古都有福之州

加强三坊七巷、船政文化、昙石山等闽都文化资源挖掘,开发闽江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充分发挥独特的都市温泉资源优势,以都市温泉、温泉小镇为主要开发形式,深度挖掘温泉养生文化内涵,提升温泉养生、休闲、度假功能,打造“闽式温泉”旅游精品,着力打造“中国温泉之都”。

海上花园温馨厦门

加快完善都市休闲、购物、商贸、会展等功能,积极开发滨海度假、海洋生态、主题公园、邮轮游艇、文化创意、高尔夫度假等集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型高新旅游产品,持续提升厦门旅游整体形象,建设中国最佳现代都市旅游目的地和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

海上丝路文化泉州

深度挖掘泉州古城“海丝”文化内涵,展现闽南文化以及惠女民俗、多元宗教、石雕工艺、陶瓷文化、茶文化等地方文化,重点开发清源山等特色鲜明的“海丝”文化系列旅游产品。通过节庆活动、文化演艺、商务会展等形式扩大宣传促销,并联合相关地区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以“海丝”文化为主题的泉州旅游品牌。

浪漫九曲仙境武夷

发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品牌优势,深入挖掘闽越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发展山林休闲度假、生态养生旅游,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严格按照世界遗产标准,加强景区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品牌宣传,扩大国内外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武夷山品牌形象。

中国丹霞灵秀泰宁

发挥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的品牌优势,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抓手,以海峡旅游(三明泰宁)产业园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升大金湖、上清溪、寨下大峡谷、泰宁古城等景区,开发山林湖泊度假、丹霞地学科考、古城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完善景区交通、接待设施和服务体系,强化旅游宣传营销,建设国内外知名的山地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东方古堡福建土楼

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品牌优势,深入挖掘土楼文化内涵,注重永定、南靖、华安等地土楼旅游产品差异性开发。整合温泉、生态、田园、乡村等资源,丰富土楼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旅游接待设施,提升旅游服务功能,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强化整体营销,形成发展合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精品。

妈祖故里朝圣湄洲

丰富妈祖朝觐产品的内容与形式,办好妈祖文化旅游节,增强妈祖文化对台湾民众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一步扩大湄洲妈祖的海内外市场。促进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海滨休闲旅游精品,改善接待设施,完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功能。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建筑景观改造,创建国家5A级景区。

胜利起点光辉古田

以古田会址为核心,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将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工业旅游等相结合,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发挥古田会议红色旅游品牌的示范效应,使之成为我省红色旅游龙头、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主体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的精品。

地质奇观亲水闽东

依托世界地质公园的品牌优势、山海川岛的资源优势和畲乡文化优势,整合太姥山、白水洋、白云山、鲤鱼溪、三都澳等旅游景区,加快旅游开发步伐,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打造精品旅游目的地。扩大闽东北亲水游知名度,培育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品牌。

滨海火山日出东山

依托火山岛地质公园奇观和东山独特的海岛风光,加快开发漳州滨海旅游资源。积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推进旅游房车营地等新型业态开发。通过打造东山国际旅游岛和火山岛旅游胜地,带动滨海度假、海岛观光、文化体验、温泉养生、休闲娱乐产品的综合发展,培育漳州滨海旅游品牌。

东海麒麟神奇平潭

加强对海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完善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生态海岛观光区。重点发展以坛南湾、海坛湾为主的滨海旅游度假区,以石碑洋、仙人井为主的海蚀地貌观光区,以君山、南寨山为主的生态旅游观光区,以长江澳、山岐澳为主的海上运动旅游区。挖掘壳丘头遗址、军事遗迹、传统民居等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体验式文化旅游产品。发展旅游购物,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功能完善、独具特色的国际旅游休闲胜地。

二、完善四大旅游精品

以四大精品旅游项目为抓手,丰富和完善福建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和旅游发展方式转变。

生态旅游精品

充分发挥生态优美、景观奇特以及森林覆盖率为全国第一的自然资源优势,重点推进武夷山、泰宁、屏南白水洋、福鼎太姥山、连城冠豸山、德化石牛山、政和佛子山、仙游九鲤湖(九龙谷)、清流九龙湖等绿色生态旅游开发,大力发展森林休闲、山地度假、科考探险、生态养生等旅游产品。

滨海旅游精品

充分发挥海岸线长、沙滩岛屿众多、气候适宜等优势,重点推进厦门湾、泉州湾、闽江口、三都澳、湄洲岛、平潭岛、东山岛等地的滨海旅游开发,大力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海上运动等旅游产品,加大海岛旅游开发力度。发挥厦门港口优势、经济优势,加快完善邮轮旅游设施,打造邮轮母港;福州、泉州、平潭等地努力创造条件,建设邮轮停靠港。依托福州、厦门、泉州、平潭等地海洋资源和高端客源市场优势,积极发展游艇旅游,重点将厦门打造成为中国游艇休闲旅游目的地和游艇帆船赛事基地。

文化旅游精品

实施《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10~2012年发展规划》,挖掘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闽都文化、祖地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闽茶文化、瓷艺文化等八闽文化独特内涵,重点打造福建土楼、湄洲岛、泰宁古城、马尾船政、三坊七巷、武夷山古汉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安溪海峡茶博园、德化陶瓷文化旅游基地、宁化客家始祖文化园等文化旅游精品,注重开发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俗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主题公园和演艺产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与开发,支持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鼓浪屿、闽南红砖建筑、闽浙赣廊桥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管理,处理好旅游发展、群众利益和文化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红色旅游精品

以古田会址为龙头,重点开发龙岩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三明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闽北红色旅游系列景区、闽东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等数量丰富、内涵深厚的红色旅游资源,注重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的有机融合,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精品。落实《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完善第一期全国红色旅游规划的5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加快建设第二期的3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三、开发四大新兴旅游产品

温泉旅游产品

充分发挥温泉资源丰富的优势,注重文化特色挖掘,融合生态、高尔夫等资源,以温泉都市、温泉小镇、温泉度假区为主要开发形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重点打造福州温泉之都、厦门海湾温泉旅游区、泉州(安溪、永春、德化)生态温泉旅游区、三明(清流、大田)温泉旅游聚集区、漳州(云霄、漳浦、龙海)滨海温泉旅游区、龙岩(永定、连城)客家温泉旅游区、莆田(仙游、涵江)温泉休闲旅游区等温泉旅游精品。

乡村旅游产品

依托中心城市和重点景区,以农家乐、森林人家、水乡渔村为开发形态,重点打造农家休闲度假、村寨文化体验、现代农村展示、生态农庄观光、旅游城镇游览、山林康体养身、民俗风情体验、红色旅游融合、滨海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精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会展旅游产品

依托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发达的经济基础、活跃的商务活动,不断完善相关设施,积极发展会展旅游。

康体旅游产品

依托我省体育产业资源,大力发展以运动体验、运动休闲度假和重大赛事观战为主要内容的运动休闲旅游。规范发展高尔夫旅游,结合滨海、生态、温泉等资源,打造山水、生态康体旅游精品。

第四章健全旅游要素延伸旅游产业链

促进旅游要素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增加旅游供给,强化服务功能,满足旅游消费需求。

一、完善旅游交通运输

依托全省高速公路网和普通国省干线网,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形成全省旅游干线。结合全省旅游空间布局,加快建设连接重点旅游景区的高速公路支线、连接线,按照二级路以上标准改造提升重点旅游景区对外交通干线,一般旅游景区基本达到三级路标准。加快旅游风景道建设,完善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的旅游标识系统及配套设施建设。稳步发展公路旅游客运,壮大旅游客运公司,完善旅游配载系统,使公路交通成为我省近中程旅游交通的主体。

抓住高速铁路发展契机,提升铁路运输设施和服务水平,改善区域旅游的通达条件。开辟福建与国内主要客源地的快速列车,为入闽游客创造便利的交通条件。

加强国际邮轮港口建设,重点打造厦门邮轮母港,建设福州邮轮专用码头,吸引世界知名邮轮公司开辟入闽旅游线,增辟两岸邮轮航线;开通福建至香港、澳门、广州、上海等地的海上游览线;完善嵛山岛、三都澳、平潭岛、湄洲岛、东山岛等景区的旅游码头,改善水上客运条件;加强游艇游船码头建设,理顺水上旅游管理体制,积极发展游艇游船旅游。

继续完善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武夷山机场、泉州晋江机场和冠豸山机场的基础设施,加大航班密度,提高航空运力,增辟通往国内主要旅游地和日本、韩国等地的航线、航班,争取开通欧美等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航线或旅游包机。争取国家支持,新增对台旅游直航点。

二、加快旅游饭店建设

完善旅游饭店布局。以市场为导向,适度增加旅游饭店总量。重点提升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地区的接待能力,做到全省各县(市)均有四星级饭店,设区市均有五星级饭店。

优化旅游饭店结构。加快高星级饭店建设,大力发展经济型饭店、家庭旅馆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住宿设施,高、中、低档星级饭店的比例大致为35∶45∶20。注重发展多功能的度假型酒店、主题文化酒店、精品特色酒店,推进新技术在旅游饭店的应用,大力发展低碳酒店、智能酒店。

打造旅游饭店品牌。引进国际著名饭店管理公司,提高旅游饭店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推进饭店连锁化和集团化发展,组建若干大型饭店集团或饭店管理公司。对星级饭店实行动态管理,提高饭店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三、全面提升旅游景区

完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按照A级景区标准,完善景区主入口、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无障碍通道、通讯、安全警示救援等设施,完善景区标识系统,推广使用环保型车船。实施旅游景区提升工程,两年内使A级景区厕所、停车场、游客中心、标识系统有根本改观。加快推进鼓浪屿、武夷山度假区、福州鼓山、平潭海坛风景区等重点旅游景区的景观整治和服务设施改造提升。

提升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推进智能景区建设,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健全游客对景区的评价机制,促进景区服务的明显提升。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强A级景区创建。积极推广A级旅游景区标准,将各类旅游景区纳入标准化管理系列,引导旅游景区规范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加强A级景区复核,对A级景区实行动态管理。

四、大力发展特色旅游餐饮

注重发展传统饮食精品,展示独特的食品制作工艺,开发以闽菜为代表的福建特色美食系列,打造“福建美食”品牌。旅游饭店餐饮业要走多样化经营、多层次消费的道路,进一步扩大服务面。提高社会餐饮业服务水平,保证卫生质量,完善娱乐功能。扶持发展沙县小吃文化城等一批有特色的旅游餐饮项目。

五、积极发展旅游购物

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商品、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提升福建传统特色商品的制造加工水平,提高旅游商品的创新设计能力,推出一批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旅游商品,打造福建旅游商品品牌,促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建立旅游购物企业的评级和推荐制度,规范旅游购物经营活动,营造诚信、便捷的旅游购物环境。重点培育厦门大嶝台湾小商品免税市场、武夷山茶博园、福州寿山石工艺品市场、德化陶瓷商品市场、安溪中国茶都、仙游红木雕艺一条街、晋江休闲运动服饰商品市场、惠安石雕商品市场、南安工艺石材商品市场、莆田工艺美术城等旅游商品市场。

六、着力发展旅游文化演艺与娱乐业

加强文化演艺业、娱乐业、体育与旅游业的结合,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演艺和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培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引入高科技手段,丰富旅游娱乐项目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娱乐项目的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和观赏性,形成印象大红袍、龙岩志高动漫娱乐园等一批有福建特色的旅游文化娱乐品牌。

七、打造多功能旅游综合体

结合各地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以旅游休闲功能为导向,着力打造融合娱乐、休闲、运动、会议、度假、体验、居住等多种旅游功能在内的旅游综合体。发挥温泉资源富集优势,打造温泉休闲类旅游综合体;发展滨海旅游项目集群,打造平潭、东山等滨海度假类旅游综合体。积极引入大型旅游集团和优质营运团队主导开发,确保旅游综合体的高品质服务和高水平收益。

八、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

扶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旅游装备研发、生产、销售企业,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游艇游船、新型旅游交通工具、各类旅游用品、宾馆饭店专用产品等。重点支持厦门、宁德、漳州等地发展游艇制造业,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游艇制造基地、游艇及零配件交易集散地。

第五章创新营销推广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按照“市场细分化、手段多元化、产品多样化、合作区域化、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注重旅游形象宣传与旅游产品营销的有机结合,形成有重点、多渠道、全方位的旅游宣传营销体系。

一、强化“海峡旅游”品牌宣传推广

明确“海峡旅游”品牌的内涵、支撑产品和主体市场,统一“海峡旅游”品牌主题形象定位,构建层次分明的旅游品牌体系。加大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和客源市场主要媒体的宣传投放力度,创新旅游电视宣传形态,强化“海峡旅游”品牌整体形象的传播,不断扩大“海峡旅游”品牌影响力。

二、策划推介旅游精品线路

抓住沿海高铁全线贯通和省内空中航线加密的机遇,与铁路、航空等部门联手,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分类整合旅游产品,精心设计策划八闽大地精华游、海峡西岸滨海游、闽北山地休闲游、闽西南文化体验游、海峡两岸同根游、两岸四地邮轮游、东南沿海都市游、中央苏区红色游、海西名山逍遥游、丹霞风采体验游等一批适销对路、主题鲜明的精品旅游线路,提升福建旅游产品的整体吸引力。

三、加强旅游市场开发

大力发展国内旅游市场。重点开发长三角、珠三角等旅游市场,积极拓展环渤海地区、中部城市群等旅游市场,保持国内游客数量持续增长,延长游客在闽停留时间,扩大在闽旅

游消费。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提升社会旅游休闲意识,使旅游休闲成为我省居民重要的生活方式。

积极发展入境旅游市场。利用闽籍华人华侨遍布世界的优势,发挥国际友城作用,进一步拓展市场范围,优化市场结构,实现入境客源稳定增长。继续巩固包括台港澳、东南亚、日本、韩国在内的基础市场,大力开发欧美发达国家等重点市场,积极培育俄罗斯、澳新等新兴市场,形成新的增长点。

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市场。依法规范出境旅游市场,加强出境旅游市场的引导与监督。发挥福建独特优势,继续促进福建居民赴台港澳地区旅游。合理开发出境游产品,有序拓展出境旅游目的地,引导福建公民出境旅游的健康消费。规范市场秩序,推动出入境旅游互动发展。

第六章加强两岸合作打造环海峡旅游圈

发挥闽台“五缘”优势,深化闽台旅游合作,做大做强“海峡旅游”品牌,加强两岸旅游线路互联、客源互送、信息互享,推动福建成为海峡两岸旅游合作政策的先行先试区域、海峡两岸游客首选旅游目的地和中转地,加快构建环海峡旅游圈。

一、着力闽台旅游合作先行先试

积极争取对台旅游先行先试政策,探索有利于扩大闽台旅游交流合作的新机制,扩大闽台旅游互动,提升两岸旅游整体竞争力。积极开拓对台旅游市场,重点建设福州、厦门、泉州、湄洲岛、平潭等地对台码头,提升旅游功能,完善便利通关条件,充分发挥厦门和福州作为两岸直航点和“小三通”的优势,全力打造“小三通”黄金旅游通道,使我省成为大陆对台旅游先行先试示范区和两岸旅游合作重要基地。

建立闽台旅游互动合作机制。加强两岸旅游景区和线路对接,深化武夷山与阿里山、大金湖与日月潭、鼓浪屿菽庄花园与台湾林本源园邸、漳州火山岛与澎湖列岛等旅游景区合作,

推动闽台乡村旅游合作。以闽台旅游行业协会为龙头,制订旅游合作规范,在资源开发、市场营销、品质保障、应急处置、企业管理、信息交流等方面广泛合作,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协调机制。加强闽台旅游院校合作,办好海峡旅游学院,共同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加强闽台旅游研究机构合作,共同研究深化两岸旅游合作的课题。

扩大福建旅游入岛宣传,完善福建海峡旅游(台湾)网,争取在台设立“福建…海峡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联合制作旅游宣传品。加强福建旅游在台整合营销,强化台湾媒体、展会对福建旅游的宣传,扩大福建旅游对台湾公众的宣传覆盖面。

联合举办旅游节庆展会。重点办好海峡旅游博览会、武夷山国际旅游节、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关帝文化旅游节、陈靖姑文化旅游节、保生大帝文化旅游节、中国海峡客家欢乐节、郑成功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将海峡旅游博览会打造成为两岸旅游交流合作的主要平台。

二、深化两岸四地旅游合作

按照闽港八大合作平台和闽澳四项合作举措的要求,进一步扩大旅游合作领域,促进闽港澳旅游业共同发展。加强与港澳旅游机构、旅游企业的合作,健全旅游合作机制,联合举办旅游节庆,联手推介闽港澳旅游产品。吸引港澳投资商来闽投资旅游。

三、打造海峡旅游共同市场

整合两岸四地旅游资源,策划设计一批“海峡之旅”精品线路,争取纳入国家旅游局宣传推介计划;积极推动香港(澳门)—台湾—厦门邮轮航线开通,实现两岸四地“一程多站”旅游,推动环海峡旅游圈发展。

鼓励闽台两地旅行社组织港澳游客和外国游客经“小三通”到闽台两地旅游,携手开拓国际客源市场。继续开展“百万游客海峡行”活动,加强与两岸旅游业界、航空界的合作,联手台湾旅游机构联合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开展旅游宣传推介。与各省市旅游部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逐步增加大陆居民从福建口岸赴台旅游。

第七章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鼓励发展民营旅游企业,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旅游发展,进一步深化旅游业的改革开放。

一、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按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要求,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有条件的市、县要积极探索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通过改革创新,因地制宜解决影响旅游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创新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深化土楼旅游区合作联盟,推动大武夷旅游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互利共赢。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及相关部门要转变职能,把应当由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转移出去,推动旅游行业协会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2012年前完成与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正式脱钩。积极发展行业协会等产业中介组织,支持建立各种旅游企业联合体,推动相关管理职能的市场化进程,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

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打破地区壁垒,实现无障碍旅游。积极引进各类资本,加快旅游开发建设。加强与央企和境外大型旅游企业的合作,争取引进更多的央企和境外大型旅游企业来闽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旅游业,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企业自主决策并承担风险的运行机制,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机制市场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型投融资机制,争取更多社会资金投资旅游项目。允许旅游景区经营项目特许经营,允许景区门票作为贷款的质押担保。探索发行旅游产业债券,为旅游业发展建立新的融资渠道。

二、壮大市场主体

着力打造品牌旅行社。积极引进境内外大型知名旅行社,积极推进旅行社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旅行社业转型升级。鼓励旅行社联合发展,通过电子商务、连锁经营、资本营运等途径,实现旅行社规模扩张和网络化经营。促进旅行社经营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在线旅游;创新旅行社商业模式,推进旅行社与航空、饭店、交通等行业预订系统的对接;发展定制旅游,开发独具特色、有知识产权的旅游线路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塑造和提升旅行社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创建一批金牌旅行社。

培育发展大型旅游企业。深化国有旅游企业改革,整合国有旅游企业优势资产,引进国际品牌的旅游企业集团和酒店管理公司,建立适应市场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体制。以资本为纽带,以重点旅游资源、旅游项目开发为主导,打造福建旅游企业航空母舰,提高国际竞争力。支持旅游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扩大旅游企业规模,促进综合化、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以集团化建设促进旅游企业品牌化建设,通过集团化形成的规模效应打造强势旅游品牌。

三、推进产业融合

促进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旅游、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和科技旅游;促进旅游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工业旅游,培育旅游装备制造业;促进旅游业与体育、信息、金融等相关服务业共同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促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积极开展文化观光、文化体验、文化演艺等活动,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支持咨询、规划、设计等旅游相关的智力型企业发展。

四、推动县域旅游经济发展

促进旅游业与海峡西岸城市群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小城镇综合改革、老区苏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等结合,特别要突出发展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发挥体制机制创新优势,促进县域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旅游强县(市),抓紧培育一批新兴旅游县,推出一批特色旅游名镇。

第八章完善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以政府为主导,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按照规范标准、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便利惠民、服务优质的要求,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一、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加大建设力度。注重建设旅游风景道、无障碍通道、旅游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完善广播、视频监控、消防等安全设施;合理布局、按需配置旅游厕所、垃圾桶等卫生设施,加强旅游厕所管理;完善观光厅、休憩椅等游憩服务设施;按规范要求,完善城市道路交通标识、导游标识、公共服务符号标识等系统。

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客运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等重要交通节点,以及城市中心广场等旅游者较为集中的区域,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为旅游者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

完善自驾车服务系统。重点建设漳州、泉州、三明、龙岩、武夷山等自驾车旅游基地,完善道路标识与旅游标识,建立旅游安全救援网络,完善自驾车旅游咨询、维修、安全救助等服务功能。

完善配套服务。推进通讯、金融、卫生、医疗、物流等旅游服务配套建设,为旅游者提供各类便利服务。推进城市公园、公共运动场馆、公共海滩、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城市休闲公车以及红色景区的免费开放。推动出台面向老人、儿童、残障人士、低收入群体等弱势群体的旅游优惠政策。建设旅游公益服务站点,组建旅游志愿者服务队。

二、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完善旅游信息发布平台。健全假日旅游协调机制,强化假日旅游预报、旅游警示信息发布和旅游价格信息发布等制度。利用各类媒体加大旅游公共信息发布力度,及时公布自然灾

害、旅游安全、旅游价格、接待能力、重大事件、旅游气象等信息。推进旅游统计基础建设,完善旅游统计调查制度,加快建设旅游统计信息库,加强旅游指标体系的统计调查。

三、健全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完善景区消防通道等安全设施,严格安全标准,落实安全责任,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旅游安全责任制,政府相关部门定期联合开展旅游安全检查,进行旅游安全专项整治。加强旅游与气象部门合作,提升旅游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能力。

提高应对突发危机事件能力。实施《福建省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建立健全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监测和预警系统。推动建立旅游应急救援体系,完善景区与医疗机构、公安、消防、交通等单位的救援合作机制,提高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强化旅游者安全教育,提高游客避险意识、逃生技能和危机事故处理能力。强化旅游保险意识,保障游客合法权益。

四、大力发展智能旅游

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和应用,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以海峡旅游网上超市、12301呼叫中心、海峡旅游卡“三个一”工程为先导,积极发展在线旅游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提升旅游电子商务水平,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发展智能旅游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导游、电子门票、移动支付、多点通信等,全面提升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的智能化水平。支持各地建设智能旅游应用平台,提升旅游管理智能化水平。依托企业建设智能旅游实验室。推进智能旅游在公共服务、目的地营销等领域的应用。

五、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

成立旅游业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推进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完善景区功能,提升景区发展水平;推行旅行社等级标准、服务标准,推进旅游经营活动标准化、规范化。推行《福建省旅行社服务质量信用等级划分与评定》地方标准,实施《福建省乡村旅游接待单位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和《福建土楼旅游服务系列标准》。加大旅游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执行力度,加强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开展各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及相关试点项目建设。以标准化建设促进旅游品牌建设,开展旅游名牌评价。

六、加强诚信旅游建设

广泛开展诚信活动,强化行业自律,形成“企业为主体、多方配合、共铸诚信”的格局。继续实行《旅行社诚信公示榜》,开展旅行社质量信誉等级评定,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引导旅游企业合法经营。

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模板

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模板

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会展一般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会展旅游业发展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8场次);达69场次,较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25个;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66场次,特别是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28万人次。,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70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32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102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

场。我市举办各类展览122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45场,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达63.9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25场,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60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40多个场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国性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轻易能够申办到的,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在我市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和已经确定继续在合肥举行,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区

福建省旅游产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福建省旅游产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福建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1、国内旅游发展现状 (1)国内旅游比重大 从福建省旅游市场结构来看,国内旅游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中数据显示:2013年福建省旅游总收入首次超过2000亿元,达2286.47亿元,同比增长16.1%。2013年全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旅游总收2.85万亿元,增长11%,仅福建省旅游总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7.01%。去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首次突破两亿人次大关,达20054.16万人次,同比增长16.9%。其中,接待境内游客19542.03万人次,同比增长17.3%,实现境内旅游收入2003.41亿元,增长17.7%;接待入境游客首次突破500万人次,达512.13万人次,同比增长3.7%,实现外汇收入45.73亿美元,增长8.2%。从以上数据上来看,福建省的旅游产业不仅健康蓬勃发展,而且对提高全国旅游产业活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旅游人次19542.03万是入境游客人次512.13万的38倍,可见国内旅游所占的比重相当之大。 (2)旅游基础设施完善 旅游基础设施是指为适应旅游者在旅行过程游览中的需要而建设的各项物质的总称,是发展旅游业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近年来,由于福建省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基础设施上不断完善。其中,到2012年末。福建省拥有限额以上住宿业法人企业682个,同比增长12.54%;床位166178个,同比增长28.31%,进一步缓解了黄金周等假期的旅游住宿问题。在交通出行方面,福建省公路通车里程截止至2012年底,有94661公里,比2000年增长71.62%。同时铁路营业长

福建省旅游产业存在问题与对策

https://www.360docs.net/doc/df5321400.html,/file/2004122028890.html 福建省旅游产业存在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缺乏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城市旅游发展水平低、区域竞争力不强、客源市场不稳定等是福建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在分析这些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福建省旅游产业问题与对策 我省旅游业近些年发展态势良好,在此基础上,2001年又有新的起色。去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345.67亿元,增长13.4%,占全省GDP比重达8.1%,高于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和全国旅游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我省旅游创汇已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四位,接待境外旅游人数长期位居全国前列,确立了福建作为旅游大省的牢固地位,这为我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必须看到的是,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我省旅游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此应充分认识和科学分析我省旅游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制定和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实现我省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的宏伟目标。 一、我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省旅游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完善的、特色鲜明的旅游拳头产品。尽管我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产品并不多,众多的旅游产品仍处于开发水平低、规模小的分散状态。即便是武夷山和厦门鼓浪屿,其规模和辐射范围也比较有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 此外,我省现有的旅游产品中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精品不多,一些本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由于缺乏现代包装和更新换代,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优势。这一状况造成我省国内旅游规模小、游客滞留时间短、旅游消费低的不利局面。 2、城市旅游发展水平低。福州、泉州两市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虽然在规模上偏小,但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两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未能成为与其地位相称的著名旅游城市。这不仅影响到这两个城市的旅游业发展,而且由于这两个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方面对于福建省的重要性,还将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全省旅游业的发展。 3、区域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福建虽已步入旅游大省行列,但与周边省份比较,从旅游产品的质量来看,存在着区域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就竞争力而言,福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虽然位居全国第四(2000年),但与前三位的广东、北京和上海的差距较大,而列于其后的江苏、浙江和云南3省与福建较为接近,且发展势头好,有赶上和超过的趋势,2001年“五一”黄金周中,福建旅游的接待人数、旅游收入、旅游者人均花费3项指标与华东其他五省一市相比较,区域竞争力仅居中下游水平:2001年3大黄金周中,福建旅游接待人数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旅游收入增长速度,而“五一’黄金周旅游人数增长速度达29.40%,收入却呈现负增长。以上情况充分表明我省旅游区域竞争力明显偏弱。从发展后劲看,除了缺乏完善的、特色鲜明的旅游拳头产品外,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低、旅游市场秩序欠佳(近年我省海外旅游实业总公司和中国国际旅游社先后因违规经营被暂停或终止经营出国旅游)、旅游服务质量不理想(2001年国庆节各类旅游投诉达83件)等问题的存在,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后劲。 4、客源市场存在不稳定因素。台湾和东南亚等作为我省境外主要客源市场尽管在一般情况下比较稳定,但还是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如亚洲金融风暴、台湾政治势力的两岸政策等不可测因素的存在,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省的入境旅游,而入境旅游创汇在全省旅游总收入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境外游客的锐减势

2018年中国旅游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旅游业分析报告WORD版本下载后可编辑

一、2017年度旅游业发展概况 2017年,我国GDP首破60万亿,达到636463亿元,同比增长7.40%。就旅游行业来说,2017年我国旅游业实现新跨越,全年旅游总收入约3.25万亿元。而从三大旅游市场的具体情况来看,国内游依然保持超高热度,出境游也在平稳增长,入境游在上半年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从下半年开始出现回暖。旅游业发展总体向好,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目前国际旅游业市场持续增长,亚太地区的旅游发展前景尤为广阔。良好的国际大背景环境下,加上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政策,免签地区的增多以及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等,构成了我国旅游业2017年总体发展不错的推动因素。 不容忽视的是,2017年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中也隐藏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首要问题在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基础即旅游资源还不够坚实。目前,我国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还未完全开发,且东西部之间资源开发程度差距大。中西部的旅游资源开发力以及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相较于东部而言仍需进一步改进。另外一些类似于旅游环境、传统旅游业滞后等问题也在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增长力。 总体来看,2017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总体形势仍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二、国内游市场概况与分析 1、国内游市场概况: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一方面,旅游人次在增加,国民的旅游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攀升。2017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0312亿元,同比增长15.40%。从全年形势来看,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旅游”阶段,人们的出游意愿不断高涨,国内旅游市场可以继续保持相对乐观的预期。 2、国内游市场分析:国内游满意度下降,在线旅游无线客户端旅游市场成竞争核心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国内的宏观经济稳步回升,以此带动的商务活动增多,商务旅行市场前景广阔。加上节假日的影响,交通网络、酒店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三大市场中,国内游市场需求仍然旺盛,保持高热度。 2017年促使国内游市场不断膨胀的因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在线旅游的发展。随着在线旅游行业的火爆,手机无线端功能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出行时选择用“无线预订”来节省出行时间,享受便捷。2017年,在线旅游无线客户端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竞争核心,各商家纷纷推出各类无线端预订活动来抢夺市场份额。《2017中国旅游百度指数报告》指出,2017年1月-10月旅游日均搜索指数为157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23.00%。7、8月暑假期间保持稳定上升,搜索指数相比去年同期上涨27.00%。就目前看来,无线化在拉升旅游搜索指数方面已经显示出较大的推动力。未来,在线旅游无线化操作模式仍然是行业巨头主要的运行方式之一。

福州市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及奖励

福州市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及奖励经费项目绩效评价自评报告 一、项目总体情况 (一)项目立项或实施依据 本项目依据《中共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实施意见》(榕委发〔2015〕7号)、《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榕委发〔2012〕5号)、《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榕政综〔2010〕178号)实施。 (二)用途和主要内容、涉及范围 通过对旅游重点项目、规划进行补助,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促成开业经营,助力我市旅游业发展。主要用于旅游厕所新改建补助、旅游项目补助及奖励、全域化旅游试点补助、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助、旅游商品奖励、旅游规划补助等。 (三)预期总投入及项目建成后的总体效益 预期投入情况及实施后达成的主要效益:预期投入资金1480万元,2017年度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预期达到6000万人次,旅游经营总收入预期达到709亿元。 (四)项目执行基本情况

1.项目资金实际到位及支出情况 本项目申报1524.82万元,预算批复1524.82万元,实际到位1524.82万元,支出1154.33万元,结余370.49万元。 2.项目绩效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制度、调整情况 我委依据《中共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实施意见》(榕委发〔2015〕7号)、《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榕委发〔2012〕5号)、《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榕政综〔2010〕178号)编制本项目2017年度绩效目标,经市财政局榕财贸〔2017〕12号批复执行,执行过程中绩效目标无调整。 二、项目绩效自评结论 (一)项目绩效自评得分及等级 项目绩效评价得分83.88分,等级为良。 (二)项目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分析 2017年本项目各项绩效目标基本实现,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以奖代补的形式,奖励旅行社海峡旅游品牌建设奖励12家;补助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1个;补助旅游厕所新改建项目48个,旅游项目补助及奖励1个;全域旅游试点补助1个。 2017年,福州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737.81万人次,同比增长22.0%;实现旅游总收入878.54亿元,同比增长

【开题报告】福建泰宁旅游业发展分析

开题报告 旅游管理 福建泰宁旅游业发展分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选题背景: (一)中国致力于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发展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出台,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发生了重要转变和提升,旅游业将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对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从战略上看,旅游业成为国家工程;从经济上看,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从性质性上看,旅游业成为现代服务业。作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规模最壮大的行业之一,旅游业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福建泰宁拥有极其优秀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品牌 福建泰宁坐落于福建西北群山之中,与世界自然遗产武夷山毗邻,是中国丹霞的重要分布区,是目前中国已发现的青年期丹霞的典型代表,同时保存了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形成、发展、演化的过程完好的地质记录。 2005年2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审大会上,泰宁荣膺“世界地质公园”这一世界级品牌;2005年10月,泰宁古城在中央电视台“2005年度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活动中,成功入选十佳“中国魅力名镇”;2006年被纳入全国32个“黄金周”假日旅游重点景区预报点。此外,泰宁还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 ‘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等众多品牌。2010年8月1日,福建泰宁丹霞地貌与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等景区同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四十个世界遗产,无疑将成为福建泰宁大力发展旅游的又一张国际名片。 (三)各级政府致力于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泰宁县的支柱产业 福建省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拥有三个世界遗产的省份(武夷山、福建土楼,泰宁丹霞),着力于打造海峡旅游经济区,建成旅游强省。 按照2005年福建省旅游工作的重点,福建省财政2005年投入3000万打造旅游品牌,省重点办将泰宁确定为8个旅游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同时,在福建省旅游业发展总体布局中,泰宁处于“闽北绿三角生态旅游区”,泰宁的旅游功能被定位为发展观光

福建省旅游业发展影响因子的回归_关联分析

第2卷第4期2009年8月 旅游论坛 T o ur ism F or um V ol.2N o.4 Aug.,2009 [旅游业研究] 福建省旅游业发展影响因子的回归-关联分析 陈雅丽,杨建明,黄银珠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 要]旅游业发展影响因子的研究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有关年鉴公布的福建省1998-2007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与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旅游经济支持、旅游交通、旅游服务、旅游宣传、社会文明程度、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7个方面寻找评价指标,分别对福建省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有关分析。结果表明,促进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分别是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社会文明程度低和生态环境质量差是阻碍福建省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因而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提高居民受教育水平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保证福建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影响因子;线性回归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09)04-0535-05 一、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进展。近年来已有不少研究者对福建省的旅游业发展进行了有关研究[1-7],但关于福建省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在我国,传统的研究旅游业发展影响因子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等,但一些研究者注意到,旅游业发展影响因子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而且各影响因子之间也呈现交叉的网状关系,因而提出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可望获得更佳的效果[8]。受这种思想的支配,许多研究者纷纷利用灰色关联原理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有关分析。如许豫东等将影响新疆旅游业的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研究[9];刘勇和赵艺学从服务因素、交通因素、经济因素、宣传因素和景区多样性5个方面对山西省旅游经济的影响展开分析[10];袁虹和吴丽在分析中国旅游业发展影响因子中纳入了8种指标[11];梁艺桦等则将影响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因子扩展到19个指标[8];翁钢民等得出影响我国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的最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结论[12];黄黎真的分析结果则表明,影响地方旅游经济的因素与当地的总体经济实力密切相关[13];等等。但综观前人的有关研究,基本上存在着如下几点不足:(1)在指标的选择上存在问题:如有的研究者将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与旅游业产生的结果混为一谈,譬如将旅游收入视作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的研究者则不考虑指标的正向或逆向性,如将刑事案件立案数视为旅游业的影响因素,其实该指标属于逆向性指标,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得出因社会治安不好促进了旅游业发展的错误推论;还有的研究者没有考虑指标的对应原则,将旅游收入总量(绝对性指标)与人均指标(相对性指标)进行对比; (2)对指标的指示意义存在认识偏差:如有的研究者将在校大学生人数视为旅游业人力资源指标,其实在校大学生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潜在的旅游人力资源,而用该指标作为居民受教育水平,用来指示社会文明程度应更切合实际;(3)对同类指标重复使用或难以取舍:如反映旅游经济支持的指标可以有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值、第二产业值和第三产业值、人均GDP等,到底该采纳哪一个指标用于分析研究者们往往举棋不定。鉴于上述提到的这些问题,因而有必要寻找一种更切合实际的综合分析方法,通过对指标的合理解释、正确筛选与处理,构建一种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模型,本文试以福建省为例,对此作些探索。 535 [收稿日期]2009-03-22 [作者简介]陈雅丽,(1985- ),女,福建仙游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杨建明(1956- ),男,福建长乐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业发展及其影响;黄银珠(1984- ),女,福建连江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业发展。

【工作报告】旅游业发展年度报告

旅游业发展年度报告 湖南旅游业发展年度报告 一、XX年全省旅游业发展总体情况 XX年,湖南省旅游行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xx关于“特别要把具有湖南特色的旅游业做大做强”的指示精神,加快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狠抓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XX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97.08万人次,同比增长34.86%,旅游创汇5.03亿美元,同比增长 28.82%,接待国内旅游者9098万人次,同比增长27.9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46.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75%。旅游总收入588.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68%。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关联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旅游业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我省和谐社会构建和富民强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XX年,全省旅游工作的显著特点: 一、旅游支柱产业定位正式确立。XX年,我省旅游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高度重视,旅游支柱产业定位正式确立。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非常关心湖南旅游业,三度来湖南指导工作,并派出专家来湖南调研,为湖南旅游发展出谋划策。省委书记张春贤非常重视旅游工作。今年9月8日,省委张春贤书记主持召开第35次常委会议,专题听取了省旅游局的工作汇报,会议作出了“培育壮大湖南旅游支柱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定,被正式写入11月8日至12日召开的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张春贤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关联度高,污染少,增收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特征,发挥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良好的优势,完善发展规划,加快综合配套

设施建设,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有规模,有实力,有永续发展能力的支柱产业。” 在12月20日至21日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旅游业又被提到重要位置,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在讲话中强调,要围绕打造世界旅游精品推进城市化。要坚持城市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互动,围绕旅游发展加快城市建设。要继续下大力做好文化、旅游产业文章,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吸引国内外更多的人来湖南消费,活跃消费市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周强指出,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充分发挥湖湘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的优势,以国际化视野谋划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突出抓好旅游支柱产业,加快旅游交通、旅游产品和管理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延伸旅游产业链,发展复合型旅游,吸引国内外高端游客,推动过境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打造旅游精品,重点培育以张家界为龙头的生态旅游,以韶山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以长沙、衡山、炎帝陵、舜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以湘西为重点的民俗风情旅游。 二、文花枝先进事迹感动中国。我省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在全省旅游行业周密部署并有效开展了学习宣传文花枝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在全省乃至全国掀起了学习文花枝先进事迹的高潮,为全行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诚信建设提供了鲜活的榜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分别亲切慰问了文花枝,并号召大家都要向文花枝同志学习。3月27日,“全国模范导游员文花枝”命名表彰大会和“文花枝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长沙举行。10月27日,由中宣部、国家旅游局、湖南省委共同举办的文花枝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吴仪副总理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年内,我省还开展了“诚信旅游三湘行”、“旅游价格诚信月”、“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等活动。10月30日至11月3日,全国

三坊七巷的旅游资源分析

三坊七巷的旅游资源分析 ●选题原因 福州属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以保护福州城区内珍贵的文物古迹、纪念建筑物、历史地段、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达到保持古城的格局和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目的。而三坊七巷是目前国内大城市中保存下来的最有历史文化意义,街坊风貌最具代表性,保存明清民居建筑最完整的大型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所以保护好三坊七巷的旅游资源,就是长久地保留住福州老城区的特色、人气和传统商业、饮食业、手工业等赖以生存的沃土,对巩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而且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不仅要在政治、经济方面起领先作用,更应该在旅游方面突出优秀旅游城市的带头作用,突出福州旅游的特色。而作为福州特色的三坊七巷,它保存有最完整的古代街区群落,积聚了福州历史文化,是福州作为一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的最好体现。 ●相关主体分析 旅游资源也就是地理环境中那些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而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首要任务之一。当然没有旅游者旅游活动就无法实现。旅游者是构成旅游的主体,是旅游三大要素的基本要素。本次我们将从旅游资源和旅游者这两个方面调查分析福州三坊七巷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概况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属于坊巷结构,保存相对完整。从唐代开始,人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变迁,三坊七巷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厦门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要点

厦门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厦门素有“东海明珠”之称,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四大特区之一,具有的旅游资源优势有: 1、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厦门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带之间的东南沿海闽南金三角的中心位置,面对金门、台湾与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区域邻近,背依13地市,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龙头。目前,厦门已基本形成集航空、铁路、公路、水运于一体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厦门机场是中国第四大国际机场,开通国内外航线140多条,其中国际航线40多条,国际航线直通港澳台、东南亚、东北亚主要城市和阿姆斯特丹等欧洲城市,已成为华东地区主要的航空枢纽港。在铁路和公路方面,经过厦门的福厦高速公路和厦漳高速公路与全国高速公路网相连,鹰厦、福厦等线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厦门市区内也是四通八达,公交、巴士、的士畅通无阻。 2、风景优美,形象良好。厦门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为21°C,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毫米左右。气候宜人而且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异国风情的鼓浪屿、树影婆娑的万石植物园、佛教色彩的南普陀、神威镇海的胡里山炮台,拍岸的鳌园,还有天然的天竺山森林公园,宜人的轮渡文化广场,鼓浪屿海底世界,台湾民俗文化村等许多人文景观,以及有关苏颂、郑成功、陈化成和陈嘉庚等历代先贤的人文资源,有“海上花园”称誉。厦门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和联合国最佳人居城市等称号,并被称为“中国最温馨的城市”,为福建省金牌旅游景点之一。 3、地缘优势、客源众多。厦门在历史上一向是出入中国大陆的重要门户,它与台湾仅一水之隔,与香港、澳门关系密切,又是中国著名侨乡。现在台湾的2000多万人之中,有70%-80%祖籍是福建;旅居全球特别是东南亚一带2000多万华侨之中,福建籍的就占1/3,其中厦门籍的计有30万人以上。随着中国大陆的日益开放,台港澳同胞和华侨回乡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此外,许多东南亚,东北亚和欧美游客,对游览厦门的兴致也逐年提高。

我国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学习资料

我国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应对措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行旅游成为人们节假日休息消遣的首选。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丰富,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的到来,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因此,正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应成为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景区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大大小小景区不计其数,因而在景区的建设上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交通依旧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这个问题在节假日时期尤为突出,给游客带来很大的不便;其次,景区的安全措施不完善,使游客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最后,景区的环保、卫生等配套设施不齐全,制约了旅游发展。 2、旅游产品创新不够。 中国旅游产品早已存在的缺乏创新、品种单一的状况未有根本改观,旅游产品依旧是观光型产品与度假型产品占主流。各个景区的旅游纪念品大同小异,没有代表景区特色的产品。 3、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遭到破坏。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旅游生态环境的退化,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我国许多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均出现程度不同的环境退化问题: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加重,植被覆盖量下降,动植物有效保护范围不断缩小。最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旅游地的建设开发既缺乏科学指导,又缺乏合理监督。加上我国大多数旅游者与管理者的环保意识不强,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许多旅游景点在规划之时就基本上没有或者很少考虑环保设施的配套开发,而环境保护管理又没有及时跟上,从而导致严重的旅游污染问题。 4、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水平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 这个不平衡主要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开发力度不够;没有特色的旅游品牌。东部地区资源紧张但发展太快以至于超过了环境承载力。 5、旅游企业竞争力依旧低下。 特别旅行社的发展存在小、散、弱、差等问题。竞争手段单一,过度竞争现象严重。据相关统计资料,中国各类旅行社有8 993家,其中国内旅行社就有7 726家,真正形成规模效应,效益好的旅行社所占比例较小,普遍存在着无序和恶意竞争的现象。不仅使旅游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下降;而且造成旅游产品内容“缩水”,质量下降,游客数量减少,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重旅游企业效益下滑的状况。 6、旅游管理体制不够顺畅,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中国旅游业在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都远远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一些旅行社、景区景点的管理者、导游人员违规违法经营,任意削价无序竞争,欺客宰客,既侵害了旅游者的权益,又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2019年福建省研学旅行发展分析研究

2019年福建省研学旅行发展分析研究

摘要:本报告从发展基调、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效应方面分析了福建省研学旅行的总体态势,从研学交流、研学特色、 研学结合、研学产业方面分析了其主要特征,从资源、区位、 交通、政策方面分析了其有利条件,从产品体系、基(营) 地建设、教育改革、传统文化方面分析了其主要成就,从教 育观念、经费筹措、监管机制、评价系统方面分析了其制约 因素,从供求结构、认知观念、经费保障、人才队伍方面分 析了其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构建合理的政策 支持体系,强化研学政策的正向指引;构建高效的产品研发 体系,增强研学产品的供给能力;构建健全的安全应急体系, 完善研学安全的监督管理;构建多元的人才培育体系,夯实 研学人才的智力支撑;构建科学的效果评价体系,促进研学 效果的正面激励。

研学旅行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研学为目的的课外实践活动,具有主体自主性、内容开放性、方法探究性、取向实践性等特点,与红色旅游、海丝旅游、生态旅游、非遗旅游等旅游业态兼容互通、协调发展。《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17)》显示,我国研学旅行发展将呈现市场热度持续上升、市场需求后劲强、行业规模和市场空间广阔三大显著特点④,将成为推动我国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新动力。近年来,福建省一直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全省生态资源、红色资源、海洋资源以及毗邻台港澳优势,积极推动研学旅行平稳健康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研学活动课程开发、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研学旅行线路设计及研学工作机制完善” 为核心的初步发展方案。 一福建省研学旅行发展总体态势与主要特征(一)总体态势 1.发展基调稳中有进 2017年以来,在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旅发委及各方力量的配合下,福建省研学旅行发展基调总体平稳。各地市充分利用当地生态景观、遗址遗迹、文化场馆等旅游与教育资源,加快建设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深入发掘自身特色文化,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推动研学旅行向教学“第二课堂”转变。同时,福建省研学旅行发展与农业、工业等第一、第二产业的联系逐步加强,与传统课堂教学的磨合效果逐渐突显,这为研学旅行的稳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中国旅游业分析报告

2014年度中国旅游业分析报告 (迈点网张淑萍)2014年我国旅游业实现新跨越,全年旅游总收入约3.25万亿元。旅游业发展总体向好,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一、2014年度旅游业发展概况 2014年,我国GDP首破60万亿,达到636463亿元,同比增长7.40%。就旅游行业来说,2014年我国旅游业实现新跨越,全年旅游总收入约3.25万亿元。而从三大旅游市场的具体情况来看,国内游依然保持超高热度,出境游也在平稳增长,入境游在上半年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从下半年开始出现回暖。旅游业发展总体向好,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目前国际旅游业市场持续增长,亚太地区的旅游发展前景尤为广阔。良好的国际大背景环境下,加上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政策,免签地区的增多以及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等,构成了我国旅游业2014年总体发展不错的推动因素。 不容忽视的是,2014年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中也隐藏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首要问题在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基础即旅游资源还不够坚实。目前,我国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还未完全开发,且东西部之间资源开发程度差距大。中西部的旅游资源开发力以及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相较于东部而言仍需进一步改进。另外一些类似于旅游环境、传统旅游业滞后等问题也在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增长力。

总体来看,2014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总体形势仍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二、国内游市场概况与分析 1、国内游市场概况: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一方面,旅游人次在增加,国民的旅游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攀升。2014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0312亿元,同比增长15.40%。从全年形势来看,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旅游”阶段,人们的出游意愿不断高涨,国内旅游市场可以继续保持相对乐观的预期。 2、国内游市场分析:国内游满意度下降,在线旅游无线客户端旅游市场成竞争核心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报告显示,2014年国内的宏观经济稳步回升,以此带动的商务活动增多,商务旅行市场前景广阔。加上节假日的影响,交通网络、酒店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三大市场中,国内游市场需求仍然旺盛,保持高热度。 2014年促使国内游市场不断膨胀的因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在线旅游的发展。随着在线旅游行业的火爆,手机无线端功能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出行时选择用“无线预订”来节省出行时间,享受便捷。2014年,在线旅游无线客户端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竞争核心,各商家纷纷推出各类无线端预订活动

最新 福建省旅游产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分析-精品

福建省旅游产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旅游产业要素进一步扩展,各要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旅游产业链。旅游产业具有三大动力效应:直接消费动力、产业发展动力、城镇化动力,在此过程中,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会为这一地区带来价值提升效应、品牌效应、生态效应、幸福价值效应。下文研究了福建省的旅游产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一、福建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1、国内旅游发展现状 (1)国内旅游比重大 从福建省旅游市场结构来看,国内旅游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中数据显示:2013年福建省旅游总收入首次超过2000亿元,达2286.47亿元,同比增长16.1%。2013年全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旅游总收2.85万亿元,增长11%,仅福建省旅游总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 7.01%。去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首次突破两亿人次大关,达20054.16万人次,同比增长16.9%。其中,接待境内游客19542.03万人次,同比增长 17.3%,实现境内旅游收入2003.41亿元,增长17.7%;接待入境游客首次突破500万人次,达512.13万人次,同比增长3.7%,实现外汇收入45.73亿美元,增长8.2%。从以上数据上来看,福建省的旅游产业不仅健康蓬勃发展,而且对提高全国旅游产业活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旅游人次19542.03万是入境游客人次512.13万的38倍,可见国内旅游所占的比重相当之大。 (2)旅游基础设施完善 旅游基础设施是指为适应旅游者在旅行过程游览中的需要而建设的各项物质的总称,是发展旅游业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近年来,由于福建省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基础设施上不断完善。其中,到2012年末。福建省拥有限额以上住宿业法人企业682个,同比增长12.54%;床位166178个,同比增长28.31%,进一步缓解了黄金周等假期的旅游住宿问题。在交通出行方面,福建省公路通车里程截止至2012年底,有94661公里,比2000年增长71.62%。同时铁路营业长度至2012年底达2255公里。比2000年增加801公里,这在“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势的福建省实属不易。并且在航空运输上,福州长乐机场以及厦门高崎机场拥有国内各大主要城市的航线,还拥有港澳台地区、新马泰、日韩、荷兰等国际航线。先进的交通,大大的缩短旅游者的旅途时间。各种娱乐和体育疗养设施也逐渐建立起来,在省内各大风景区周围都有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能基本满足旅客的旅游需求。 (3)区域旅游合作取得成效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启迪

摘要:旅游业是世界经济中持续高速稳定增长的重要战略性、支柱性、综合性产业。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旅游业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本文梳理了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特点,预测了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世界旅游业发展可资借鉴的启示。关键词:世界;旅游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启示 旅游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发展成为超过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的世界第一大产业,也是世界经济中持续高速稳定增长的重要战略性、支柱性、综合性产业。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旅游业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11年3月3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发布的《2011-2021旅游业经济影响报告》认为,尽管目前世界经济增长遇到了很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旅游业却一直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之一,而且成为推动经济和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预计未来10年里,世界旅游业对全球国生产总值GDP的贡献每年将达到4.2%,总额为9.2万亿美元,并创造6500万个就业机会。准确把握世界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和主流趋势,对于我国确立旅游业发展战略,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过去60年来,世界旅游业发展一直长盛不衰,期间虽然也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推动世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三个:一是各国经济快速增长及与其相关的国民收入稳步提高,使人们有能力支付价格不菲的旅游旅行费用。比如,目前在欧洲,一个月收入4,000~6,000欧元的中等收入家庭,可非常容易地到亚洲、非洲旅行。每人每次旅行的平均费用大约为2,000欧元,

福州城市经济结构特点

城市经济结构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乃至整个城市长远的健康发展,也决定着城市经济效益的形成,更制约着城市经济功能的发挥。一个城市的经济结构可以分为城市的生产关系结构和城市的生产力结构这两大类。下面我就将通过这两个部分来分析福州城市经济结构的特点。 一、城市生产力结构 福州的产业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轻型化特征较为突出,近年来,福州的支柱重点产业发展加快,以水产业、电子信息业、机械工业、轻纺工业、房地产与建筑建材业、旅游业等六大支柱重点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经济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国民经济在国内外趋紧的环境中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初步形成了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协调,重点突出,具备一定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外向度较高的产业体系。 1、以水产业为重点的农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农业产业化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四业生产力布局也显现出区域特色化。 2、工业支柱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成效明显 工业结构开始向重化方向发展,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支柱产业地位显现。新的优势产业正在形成中。企业有较大发展,区域布局有所改善。 3、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福州市在“发展科技,实现产业化”政策引导下,高新技术产业在“九五”期间实现了新的跨越,2000年,福州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7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四分

之一强,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其中信息技术和软件产品产值占70%以上,是福州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4、旅游业发展良好,假日经济推动作用日趋显现 福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多层次、高品位的人文景观,海、山自然景观遍布城区及八县(市),形成福州独特旅游资源,台湾80%为福建籍,福州籍遍布世界的十邑同乡就有2 50多万人,具有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九五”期间福州接待境外旅游者80.65万人次,旅游创汇近3.81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1315.24万人次,收入达40.27亿元,为我省旅游业连续九年全国创汇、接待人数名列前四位作出了贡献,是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结构 福州市三大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6.8:47.2:26调整优化为2012年的10.9:46.7:42.4,已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化纤、汽车及配件、塑胶制品、光电、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产业体系。但2012年福州市工业产品市场销售收入增速明显放缓,增长率为2008年以来最低。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纺织化纤、冶金是福州四大主导产业,产品市场销售形势同样不容乐观。2012年出现“一升三降”的态势,其中,纺织化纤和制造业销售收入比2011年增长13.3%,稳居行业之首,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冶金、冶金制品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三大产业销售收入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且福州的产业结构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轻型化特征较为突出,即使在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也多为技术含量较少、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难以起到对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支援和改造作用,对传统产业以及整体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 福州与周边城市经济联系强度不均 城市是由人口、资本、技术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巨大磁场。同处于一个区域内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宁昌以经济联系轻度衡量区域经济中心经济拉动能力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