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诗学》 重点要点整理

亚里士多德《诗学》 重点要点整理
亚里士多德《诗学》 重点要点整理

第一章

各种艺术都凭借话语、节奏和音调进行摹仿

人们通常把“诗人”一词附在格律名称之后,从而称作者为对格句诗人或史诗诗人。称其为诗人,不是因为他们是否用作品进行摹仿,而是根据一个笼统的标志。即使有人用格律文撰写医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人们仍习惯于称其为诗人,这就是不合理的

第二章摹仿的对象

既然摹仿的是行动中的人,那么这些人不是好人,便是卑俗低劣者

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差的人,悲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好的人

第三章

人们可用同一种媒介的不同表现形式摹仿同一个对象既可凭借叙述(或进入角色,或以本人的口吻讲述),也可通过扮演,表现行动或活动中的每一个人物

第四章

诗艺产生的原因:

1、从孩提时起,人就有摹仿的本能

2、每个人都能从摹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求知不仅对于哲学家,对于普通人也是一件快乐的事。他们可以就某个具体形象进行推论,比如认出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是某某人。倘若观赏者从未见过作品的原型,就不会从作为摹仿品的形象中获取快感——在此种情况下,能够引发人们快感的便是作品的技术处理、色彩或诸如此类的原因)

由于摹仿及音调感和节奏感(格律文)的产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所以在诗的草创时期,上述方面生性特别敏锐的人,通过积累,在即兴口占的基础上促成了诗的诞生诗的发展依作者性格的不同而分为两大类:较稳重者摹仿高尚的行动,即好人的行动,起始于制作颂神诗和赞美诗;较浅俗者摹仿低劣小人的行动,起始于制作谩骂式的讽刺诗荷马是第一位为喜剧勾勒出轮廓的诗人

悲剧和喜剧出现后,人们天性使然又做了顺乎其然的选择:一些人成了喜剧,而不是讽刺诗人,一些人成了悲剧,而不是史诗诗人

在所有的格律中,短长格是最适合说话的

第五章

喜剧摹仿卑劣的人,这些人不是无恶不作的歹徒,滑稽只是丑陋的一种表现。滑稽的事物,或包含谬误,或其貌不扬,但不会给人带来痛苦或造成伤害

当文献中出现喜剧诗人时,喜剧的某些形式已经定型了

有情节的喜剧最早出现在西西里

就以格律文的形式摹仿严肃的人物而言,史诗“跟随”悲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只用一种格律,并且只用叙述的方式。在长度方面,悲剧尽量把它的跨度限制在“太阳的一周”,或稍长于此的时间内,而史诗则无需顾及时间的限制。

史诗是悲剧的一部分

第六章悲剧

悲剧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戏剧的构成: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戏景

1、事件的组合是成分中最重要的,因为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情节是悲剧的目的,是悲剧的灵魂

2、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

3、思想指能够得体地、恰如其分地表述见解的能力

4、言语是用词表达意思,潜力在诗里和在散文里都一样

5、唱段是最重要的“装饰”

6、戏景虽然能吸引人,却最少艺术性

第七章

一个完整的故事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起始指不必继承它者,但要接受其他存在或后来者的出于自然之继承的部分。中段指自然的承上启下的部分。结尾指本身自然的继承它者,但不再接受继承的部分。它的继承或是因为出于必然,或是因为符合多数的情况。

无论是活的动物,还是任何由部分组成的整体,若要显得美,就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即不仅本体各部分的排列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不是得之于偶然的体积,因为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

用艺术标准来衡量,作品的长度限制不能以比赛的需要和对有效观剧时间的考虑来定夺。从以事物本身的性质来决定其限度的观点来说,只要剧情清晰明朗,篇幅越长越好,因为长才能显得美【?】

作品的长度要以能容纳可表现人物,从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或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的一系列,按可然或必然的原则依次组合起来的事件为宜。

第八章

在一个人所经历的许多,或者说无数的事件中,有的缺乏整一性。同时,一个人可以经历许多行动,但这些并不组成一个完整的行动

在诗里,情节既是对行动的摹仿,就必须摹仿一个单一而完整的行动。事件的结合要严密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若是挪动或删节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就会使整体松裂和脱节

第九章诗人的职责

诗人的职责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在喜剧里,诗人按可然的原则编制情节,然后任意给人物起名字

与其说诗人应是格律文的制作者,倒不如说应是情节的编制者

在简单情节和行动中,“穿插式”为最次

第十章

由于情节所摹仿的行动明显地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故情节也有简单和复杂之别

“简单行动”连贯、整一,其中的变化没有突转或发现伴随的行动

“复杂行动”指其中的变化有发现或突转、或者有此二者伴随的行动

第十一章

突转和发现是情节的两个成分

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

发展,指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

既然发现是对人的发现,这里就有两种情况。有时,一方的身份是明确的,因此发现实际上只是另一方的事;有时,双方须互相发现

第三个成分是苦难。苦难指毁灭性的或包含痛苦的行动,如人物在众目睽睽之下死亡、遭受痛苦、受伤以及诸如此类的情况

第十二章

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悲剧的部分,即把悲剧切分成节段的部分是:开场白、场、退场及合唱

“开场白”指悲剧中歌队演唱帕罗道斯之前的整个部分

“场”是悲剧中介于两次完整的合唱之间的整个部分

“退场”是悲剧中的一个完整的部分,其后再无歌队的合唱

第十三章

既然完美的悲剧的结构应该是复杂型、而不是简单型的,既然情节所摹仿的应是能引发恐惧和怜悯的事件。

那么很明显,首先,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因为这既不能引发恐惧,亦不能引发怜悯,倒是会使人产生反感

其次,不应表现坏人有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因为这与悲剧精神背道而驰

再者,不应表现极恶之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可能会引起同情,却不能引发怜悯介于这两者之间还有另外一种人,这些人不具有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这些人往往声名显赫、生活顺达

一个构思精良的情节必然是单线的,应该表现人物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

第十四章哪些情节会使人产生畏惧和怜悯之情

争斗必然在亲人之间、仇敌之间和非亲非仇者之间

仇敌之间和非亲非仇之间,除了人物所受的折磨外,无论是做的事,还是做事的企图,都不能引发怜悯。只有在亲人之间才能

行动的产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让人物在知晓和了解情势的情况下做出这种事情

2、人物亦可做出行动,但在做出可怕之事时尚不知对方的真实身份,然后才发现与受害者之间的亲属关系

3、人物在不知道自己和对方关系的情况下,打算做出某种不可挽回之事,但在动手之前,因发现这种关系而住手

第十五章

关于性格的刻画,诗人应做到以下四点:

1、性格应该好

2、性格应该适宜

3、性格应该相似

4、性格应该一致

刻画性格,就像组合事件一样,必须始终求其符合必然或可然的原则。这样,才能使某一类人按必然或可然的原则说某一类话【什么人说什么话】,才能使事件的继承符合必然或可然的原则。由此看来,情节的解显然也应是情节本身发展的结果

第十六章发现的种类

1、由标记引起的发现

①特点:最少艺术性,却是用得最多的

②内容:有的是天生的(胎记),有的是后天才有的(伤疤、项链)

2、由诗人牵强所致的发发现

①特点:同样没有多少艺术性

②内容:某人不是情节的发展要他说的话

3、通过回忆引起的发现

触发因素:所见到的事物

4、通过推断引出的发现

5、复合的、由观众的错误判断引起的发现

6、出自事件本身(最好的)

导因:一系列按可然的原则组合起来的事件

第十七章

在组织情节并将它付诸言辞时,诗人应尽可能地把要描写的情景想象成就在眼前,犹如身临其境,极其清晰地“看到”要描绘的形象,从而知道如何恰当地表现情景,并把出现矛盾的可能性压缩到最低的限度

诗人还应尽可能地将剧情付诸动作;在禀赋相似的情况下,那些体察到人物情感的诗人的描述最使人信服

至于故事,无论是利用现成的,还是最积极编址,诗人都应先立下一个一般性大纲,然后再加入穿插,以扩充篇幅

戏剧中的穿插都比较短,而史诗则因穿插而加长

第十八章

1、一部悲剧由结和解组成

①“结”:始于最初的部分,止于人物即将转入顺境或逆境的前一刻

②“解”:始于变化的开始,止于剧终

2、悲剧分为四种

①复杂剧,其全部意义在于突转和发现

②苦难剧,如多部以《埃阿斯》和《伊克西恩》为名的悲剧

③性格剧,如《弗西亚妇女》和《裴琉斯》

④……如《福耳库斯的女儿们》、《普罗米修斯》和所有以冥土为背景的剧作

诗人应尽量争取使用所有的成分,如果做不到,也应使用其中的大部分和最重要者。这一点在今天尤其忽视不得,因为诗人们正遭到不公正的批评。我们已有过在使用这些成分方面各有所长的诗人,但批评者们却因此要求当今的一个诗人在所有这些方面都超过前人。

然而,评判悲剧的相似与否,正确的做法莫过于审视它们的情节,即看它们是否有相似的结和解。许多诗人善结不善解,这是不够的;诗人应该谙熟贯通二者的门道诗人应记住我们说过多次的话,写悲剧不要套用史诗的结构,即包容很多情节的结构应该把歌队看作演员中的一份子。歌队应是整体的一部分,并在演出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在其他诗人的作品里,合唱部分与情节的关系就如它们与别的悲剧一样不相干。因此,歌队唱起了插曲。然而设置这样的插曲,和把一段话、乃至整场戏从一出剧移至另一出剧的作法,又有什么两样呢?

第十九章言语和思想

1、思想

①《修辞学》中已有过论述,因为这个成分主要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

②内容:包括一切必须通过话语产生的效果

③种类:求证和反驳,情感的激发以及说明事物的重要或不重要

在事件中,当诗人需要引发怜悯、恐惧,说明事物的重要或事发的可然性时,也应该使用同样的成分。差别仅在于事件本身即可产生上述效果,无须话语的解释;而对话语,产生这些效果须通过说话者和他的言论

2、言语

有一种研究以言语的表达形式为对象。这门学问与演说技巧有关,它的研析者是精通这门艺术的行家。以诗人是否了解这些形式为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对诗艺进行的批评,是不值得认真对待的

第二十章

从整体上来看,言语包括下列部分:字母、音节、连接成分、名词、动词,指示成分、曲折变化和语段

1、字母:是不可分的音——不是每一种音,而是那种可自然地构成复合音的音

①分类:

(1)元音:可听见的音,其形成无须通过口腔器官间的接触

(2)半元音:亦是可听见的音,其形成无须通过口腔器官间的接触

(3)默音:形成须借助口腔器官间的接触,本身不具可听见的声响,但当它和带某些声响的字母结合时,即成为可听见的字母

②因下列因素而相区别:(格律学)

(1)发音时口型及口腔器官的位置

(2)送气或不送气

(3)音的长短

(4)是高音、低音、还是介于二者之间的音

2、音节:是由一个默音和一个带响声的成分组成的非表义音(格律学)

3、连接成分

①非表义音:既不妨碍,亦不促成一个按自然属性应有若干个音组成的表义音的产生,且不宜出现在一个独立存在的语段之首

②非表义音:根据本身的属性,可将若干个表义音连接成一个表义音

4、指示成分:表示语段的起始、中止或转折的非表义音;根据属性,它的位置在语段的两头或中间

5、名词:合成的表义音,没有时间性,其组成部分本身不直接表义——我们不把双合词中的部分当作可单独表义的成分使用

6、动词:合成的表义音,有时间性,本身也不表义

7、名词或动词的曲折变化可表示关系

8、语段:合成的表义音,它的某些部分能独立表义(并非每个语段都出自动词和名词的结合;但语段中总有一个能表示实体的成分)

构成完整语段的因素(有一点即可)

①能表示某个事物

②由若干个部分连接而成

第二十一章

1、词分两种:

①单项词:由非表义成分组成的单词

②双合词:

(1)由表义和非表义部分组成,但在双合词中,这些部分均不表义,即是非表义的(2)由两个表义部分组成。复合词还可由三个以上的部分组成

2、普通词:某一地域的人民共同使用的词

3、外来词:外方人用的词(相对的)

4、隐喻词: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它物

应用范围:以属喻种、以种喻属、以种喻种和彼此类推

5、装饰词

6、创新词:诗人自己创造,一般人从来不用的词

7、延伸词:用较长的元音取代原有的元音或接受了另一个音节的词

8、缩略词:缩略了某个部分的词

9、变体词:诗人用原词的一部分,加上新增添的另一部分

10、名词分为三类:阳性、阴性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名词

第二十二章

言语的美在于明晰而不至流于平庸。用普通词组成的言语最明晰,但却显得平淡无奇。使用奇异词可使言语显得华丽并摆脱生活用语的一般化。但是,假如有人完全用这些词汇写作,他写出的不是谜语,便是粗劣难懂的歪诗

言语既要清晰,又不能流于一般,在这方面,延伸词、缩略词和变体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些词既因和普通词有所不同——他们不具词的正常形态——而能使作品摆脱一般化,又因保留了词的某些正常形态而能为作品提供清晰度

露骨地使用延伸词是荒唐的。使用所有类型的奇异词都要注意分寸,因为若是为了逗人发笑而不恰当地使用隐喻词、外来词和其他类型的奇异词,其结果也同样会让人觉得荒唐要合理地使用上述各类词汇,包括双合词和外来词,这一点是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善于使用隐喻词。唯独在这点上,诗家不能领教于人;不仅如此,善于使用隐喻还是有天赋的一个标志,因为若想编出好的隐喻,就必先看出事物间可资借喻的相似之处各类词中,外来词最适用于英雄诗,隐喻词最适用于短长格诗。

第二十三章用叙述和格律进行摹仿的艺术

史诗:史诗诗人也应编制戏剧化的情节,即着意于一个完整划一、有起始、中段和结尾的行动。不应像历史那样编排事件。历史必须记载的不是一个行动,而是发生在某一时期内的、涉及一个或一些人的所有事件——尽管一件事情和其他事情之间只有偶然的关联因此,与其他诗人想必,荷马真可谓出类拔萃

第二十四章

1、史诗的种类:简单史诗、复杂史诗、性格史诗和苦难史诗

2、史诗的成分:突转、发现和苦难

3、史诗的长度:以可以被从头至尾一览无遗为限

4、史诗的扩展篇制:史诗的摹仿通过叙述进行,因而有可能描述许多同时发生的事情——若能编排得体,此类事情可以增加诗的分量

5、史诗的格律:英雄格律,最庄重,最有分量

6、荷马是值得赞扬的,特别应指出的是,在史诗诗人中,唯有他才意识到诗人应该怎么做。诗人应尽量少以自己的身份讲话,因为这不是摹仿者的作为

7、悲剧应包含使人惊异的内容,但史诗更能容纳不合情理之事——此类事情极能引发惊异感——因为他所描述的行动中的人物是观众看不见的

8、不可能发生但却可信的事,比可能发生但却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

9、在作品中平缓松弛,不表现性格和思想的部分,诗人应在言语上多下功夫,因为在相反的情况下,太华丽的言语会模糊对性格和思想的表达

第二十五章

1、诗人必须从如下三者中选取摹仿对象

①过去或当今的事

②传说或设想中的事

③应该是这样或那样的事

2、与诗艺本身有关的错误分两类:一类属诗艺本身的错误,另一类则是出于偶然

3、

①对某些批评的回答应从对诗艺本身的考虑出发

②要弄清错误的类型:是艺术本身的错误,还是出于偶然的过失

③要是有人批评诗人的摹仿不真实——诗人或许是按事物应有的样子来描写的

4、诗中的描写有时或许不比现实更好,但在当时却是事实

5、衡量一个人言行的好坏,不仅应考虑言行本身,还应考虑其他因素:言者和行动者的情况,对方是谁,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目的是什么

6、对某些指责的回答必须基于对言语的观察

7、某些表达包含隐喻词

8、下述解法适用于对某些问题的解答

①从分析语音入手

②注意划分

③注意歧义

④注意言语中的惯用法

⑤当一个词的所指似乎包含了某种有矛盾的意思时,就应考虑该词在所处的上下文里可能有哪几种意思

9、一般来说,为不可能之事辩解可用如下理由

①做诗的需要

②作品应高于原型

③一般人的观点

10、必须联系诗人自己的言论或一位明智者的见解解答其中的疑难

第二十六章

1、通过表演来表现一切的模仿是粗俗的

2、人们说,史诗的对象是有教养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无需身姿的图解——而悲剧则是演给缺少教养的观众看的。所以,如果说悲剧是一种粗俗的艺术,那么他显然是二者中的较为低劣者

①这不是对诗艺,而是对演技的指责

②悲剧优于史诗还因为他具有史诗所有的一切

③悲剧由一个分量不轻的成分,即音乐,通过它,悲剧能以极生动的方式提供快感

④无论是通过阅读还是通过观看演出,悲剧都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⑤悲剧能在较短的篇幅内达到模仿的目的

⑥史诗诗人的摹仿在整一性方面欠完美

3、史诗诗人编写完整的情节,有两种结果

①若是从简处理,情节就会给人像是受过删节的感觉

②若按史诗的长度写,情节又会显得像是被冲淡了似的

4、有此看来,如果悲剧不仅在上述方面优于史诗,而且还能比后者更好地取得这种艺术的功效,那么,它显然就优于史诗,因为它能比后者更好地达到他们的目的

关于亚里士多德_诗学_中的净化

2012年第 2期 安徽文学 A N H U I W E N X U E 关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净化 向妮娅 数百年来,净化是怎样的一个概念、以什么为净化的对象,有很多关于这些的研究和讨论,至今研究者们都未能达成一致。本文主要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解为基础,探讨《诗学》中有关净化的解释。一、《诗学》中提到悲剧和净化的地方 在第一章中说诗作是模仿,在第二章中说诗作中悲剧把韵律、歌曲、语言作为媒介使用。悲剧的对象是优秀的好人。悲剧起源于狄苏朗勃斯歌队领队的即兴口诵,此种活动至今仍流传于许多城市(第4章),以格律文的形式模仿严肃的人物,尽量把它的跨度限制在“太阳的一周”内,这是悲剧和史诗的不同(第5章)。悲剧的特征可以总结如下: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感情得到宣泄。 继这处之 后,情节起因于行动者的性格和思想,这个性格在第 15章、思想在第19章中被提出来考察。情节的长度以能容纳足够表现人物命运变化的篇幅为宜(第7章),情节应该模仿一个完整的行动(第8章),既能使 人惊异又能表现因果关系的事件最能引发怜悯和恐惧(第9章)。复杂的情节里伴随突转、发现和苦难(第 10、11章),悲剧由开场白、场、退场及合唱等组成(第12章)。 但是,第13章中关于优秀的情节应该表现有缺点或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的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的论述,给了一个有用的启示。可以认为说明了与净化有关的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感情得到宣泄。关于“怜悯和恐惧”在第14、15章中有进一步研究。 二、关于净化的解释 如上所述,书中提及净化的地方较少,特别是几乎没什么进一步的说明。净化这个词在原文中写作卡塔西斯,而它的意义也是历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卡塔西斯这个词在希腊语中大致有三个意思:(1)医学用语,是“宣泄”的意思;(2)宗教用语,是“涤罪”的意思;(3)道德用语,则是“净化”的意义。一直以来,西方文艺史上对于卡塔西斯在悲剧中的作用有两种解释,首先是净化说,第二种是“宣泄说”。回想一下自身的情感经验,在面对可怕或有威胁的景象、事物时,我 们是否意识到自我的安全对崇高感或美感产生的至关重要性。当我们站在屋内隔着玻璃看到电闪雷鸣中远处的一棵大树被闪电劈断时,与当我们身处暴风骤雨中看到身边的一棵大树刚被闪电劈断时的感受是否一样呢?显然不同。一般来说,前者的感受会是感叹自然之伟大,而后者则是赶快逃离以保安全,至于审美或是感叹的情绪,则并不重要。当然,并不能说此时就没有惊讶或崇敬,只是它们的存在几乎被危险完全掩盖,只有在找到了容身之所后再来抒发了。也就是说悲剧是引发怜悯和恐惧之情使之高涨,把这样郁积的感情发泄出来。 三、净化在悲剧观里的运用 悲剧的作用在于根据出色的梗概,引发恰当的怜悯和恐惧之情的净化。所谓恰当可以解释为“有节度”、“把过度的感情中庸化”。 在被《诗学》称赞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因如神所预言杀父娶母,便自残双眼,流浪国外。知道这个传说的观众,神谕和自己杀人都不考虑一边诅咒先王杀人犯一边诅咒自己,激烈地谴责说事实的预言者忒瑞西阿斯,看到这个感到恐惧和怜悯。俄狄浦斯王的行为不是恶劣的行为,不过也不能说他自己完全没有责任。 亚里士多德认为“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因此,他认为悲剧主人公第一不应该是极好的人,因为好人遭厄运令人反感;第二不应是极恶的人,因为极恶的人遭厄运是应该的,既不令人怜悯也不令人恐惧;第三也不应与一般人太相似,因为这样的人无足轻重。而最好的悲剧主人公应该是比极好的人坏而又比一般人好,这样的人因自身的某些过失或弱点而遭受厄运。悲剧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引起人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感来净化人的情感。注释 ①亚里士多德,著.诗学[M].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9:63. ②朱立元,袁晓琳.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现代解 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8(2). ③亚里士多德,著.诗学[M].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8.(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学研究 14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美学史上的启明星 ——读亚里士多德《诗学》有感 沈星辰5091309005 在高中的时候我对朱光潜老先生非常崇拜,那种“出世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而对于他致力一生的那个神秘的美学事业也让我十分的好奇。因此在这个学期我选读了美学这门课程,也开始读一些美学的著作。这次我选择了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诗学》。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献,并且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主要美学概念的根据。阿里斯托芬和柏拉图的文艺理论不成系统;亚里士多德才是第一个用科学的观点、方法来阐明美学概念,研究文艺问题的人。在《诗学》中,他先确定研究的对象是诗,指出诗和其他艺术的异同,然后把诗分类,分析各种诗的成分和各成分的性质,逐步找规律,搜索各种诗的创作原则。当时古希腊文艺已经过一段黄金时期,成就已很可观,因此他有可能根据已发展的科学和哲学理论,对古希腊的文学实践和成就作出精细的分析和扼要的总结,提出一套有系统的美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表演的音乐,这一切总的说来都是摹仿。”“摹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是亚氏文艺理论的基础与核心。他认为诗之为诗,不在于它压韵、分行与文采,而是因为它是摹仿的产物。但是,“摹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描写对象简单的描摹和照抄,其实质在于按照创作者对于世界的理解去摹仿。亚里士多德根本否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而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肯定了艺术摹仿的对象本身是真实的存在。“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第9章)这样,艺术描写的对象本身就带有了普遍性,就富于了哲学意味。亚里士多德指出艺术家必须从“(一)过去的或当今的事,(二)传说或设想中的事,(三)应该是这

亚里士多德诗学分析

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83-322年)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即他的诗学。他从哲学高度提炼魅力永恒的希腊艺术精神,铸成了西方美学的开山杰作. ?早期希腊以来,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等哲人,都只从自己的自然哲学或道德原则出发,零散地论断美学思想。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较多地讨论了美的本质、诗人的灵感、审美主体“厄罗斯”以及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但它们是“理念”论原则的推演,附属他的政治哲学,并且表现了他对荷马以来众多诗人及其优秀作品的敌视、排斥态度。他的对话篇才华横溢、别具艺术风格,在西方文学史上颇有地位与影响,但是并未构成一种总结艺术创作经验、自成严谨体系的美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艺术作为创制知识表现现实的存在,美学是他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和先哲们迥然不同,采取现实主义观点,探索希腊艺术的历史演变,剖析宏美的希腊艺术杰作,从中提炼美学范畴,总结艺术发展规律和创作原则,高度肯定艺术的社会功用,焕发出深刻的艺术哲学思想。他的诗学,堪称为希腊古典文明中辉煌艺术成就的哲学概括。结合他的知识论和伦理思想来探讨他的诗学,可以深化对他的美学理论包括一些有争论的问题的理解。?一、诗学的涵义 亚里士多德并不热衷于只是对美作抽象思辩,像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对美是什么所作的玄理论辩.希腊爱琴文明和古典文明中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耀射着迷人光彩,特别是荷马史诗之后,希腊古典艺术绽开多样奇葩,希腊悲剧作为古典文明中的最高艺术形式,更以震慑人心的感染力,表现希腊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希腊古典文明中丰盈壮美的艺术成果,吸引亚里士多德去总结希腊艺术的历史与现实,思索艺术的本性,探究艺术美的意义与价值,创建系统的美学理论即诗学。?《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Poietike Techne)。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诗人创造艺术形象,不同于实用事物,只存在于作品之中。诗即艺术创造。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而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和他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内在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诗学》成书在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现存的文本是他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或其门生的笔记,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工,有的论述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据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ertius)记载,《诗学》共有两卷.可惜第二卷已失传,第一卷中说到后面还要展开讨论喜剧,可能就在第二卷。《诗学》和亚里士多德的其它著作遭到同样的命运,曾在地窖沉埋百余年,后经安德罗尼珂(Andronicus)整理、校订后,得以流传。公元6世纪译成叙利亚文,10世纪译成阿拉伯文,现存最早的抄本是拜占庭人在11世纪所抄的.至文艺复兴时期,从15世纪末叶起,《诗学》对西欧文学与美学思想的影响愈益强烈,西欧古典主义美学与文学尤其将它奉为圭臬。西方近代与现代的多种美学理论建构,也往往不能越过对它的研究,以不同态度与方式从中汲取思想养料。现代西方研究《诗学》的著作不少,较有影响的是:布乞儿(S.H.Butcher)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与艺术的理论》,毫斯(E。House)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厄尔斯(G。F。Else)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论证》等.《诗学》有数种中文译本:傅东华先生译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天蓝先生译本(东北牡丹江书店,1948年);罗念生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本及1980年修订本);苗力田先生主持翻译《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书名为《论诗》的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最新的陈中梅先生的译注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有较详细的注释和解释有关术语及古希腊美学思想问题等的附录。?现存《诗学》共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三部分:(1)第一至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据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历史发展。(2)第六至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待人的一些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与方法.《诗学》主要论述了三个艺术哲学问题:艺术的本性,悲剧的意义,艺术的功用。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一、题解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大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他生于斯塔吉拉,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御医。亚里士多德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十八岁至三十八岁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跟老师柏拉图学习哲学。二十年里,亚里士多德勤奋钻研,并努力收集各种图书资料,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被柏拉图称为“学园之灵”。 公元前345年,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逝世后离开学园,游历各地。前343年,他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13岁的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前335年起,他在雅典郊区建立了自己的吕克昂学园并开始执教。因为习惯于和学生在走廊或者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亚里士多德学派被后人称为“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把他当时认识到的科学分为三类:一是理论性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二是实践性科学,包括政治学和伦理学;三是制作或制造性科学,包括诗学和修辞学。 公元前323年雅典发生了反马其顿的运动,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一样,被控以“亵渎神灵”的罪名。“为了不让雅典人对哲学第二次犯罪”,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前往母亲的出生地,欧波亚岛的卡尔基斯,次年因病逝世。 亚里士多德一生的著作数量很大,内容几乎涉及科学的各个领域,一类是他生前公开发表供一般人阅读的,深受柏拉图影响,多为对话体,如《智者篇》、《米纳仁纳篇》、《会饮篇》等。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这类文体贯彻到底,因为他心中不具备老师柏拉图对先师苏格拉底的那种深切感受,因此他更多的作品是以论文体体的形式存在的。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尽管都生活在神学氛围中,可是两人的思想有明显差异。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柏拉图认为理式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他提出了事物的“四因说”: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中形式因高于质料因,同时兼有动力

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第一次界定了古希腊悲剧,为悲剧从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也成为了西方悲剧美学理论的源头。《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和他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内在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诗学》的译者这样说到“《诗学》理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 在这里我想首先谈谈对《诗学》中关于摹仿学的理论的理解。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谓艺术之“属”,就是摹仿。而这里所说的“属”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定义理论,他的定义理论是在他批判了他的导师柏拉图经验定义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发展起的逻辑学说开创了西方二千多年的科学理论精神。“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乐和竖琴——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摹仿。”(第一章),这里不限于悲剧,而是指所有的艺术种类。摹仿是专门相对于艺术而言的,我们知道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的著作也是用韵文写的,习惯上也称为“诗人”但实际上并不合适,荷马与哲学家恩培多克勒除了所用的都是格律之外,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所以我们称荷马是诗人并不为过,但后者,“与其称为诗人,毋宁称为自然哲学家”。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学说的起源均来自于对前人的成果的总结并发展,谁都没有能凭空创造了一门学问。那么这样说来,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摹仿学说是怎样依附于前人的呢? 艺术范畴的本质是摹仿,那么划分艺术门类之“种”的则是“种差”。“种差”有三:摹仿所用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而这三者的不同可以决定艺术的种类。如悲、喜的划分是:“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第二章),这是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划分的。这种好坏人的划分,我们可以嗅到柏拉图的气味,这就是道德主义的气味。在这一点上,柏拉图的目的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是相同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现实的事物包括人的活动,就是真实的存在,具有多样的意义;诗摹仿人的活动,在作品中创制出艺术真实的存在;“摹仿”不只是映象外在的形象,更指表现人的本性与活动,显示人的这种存在的意义。 通过对《诗学》的仔细研读,我总结出了关于摹仿学理论的几个个重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三个点。首先,一切艺术产生于摹仿;其次,摹仿是人的本性,艺术在实现人的本性中进化和完善;最后,摹仿应表现为必然性、或然性和类型。 我认为《诗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当属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详尽、深入而系统的阐述。他提出了悲剧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他在《诗学》第六章里说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言词,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士多德还给悲剧制

亚里士多德诗学分析 2

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83—322年)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即他的诗学。他从哲学高度提炼魅力永恒的希腊艺术精神,铸成了西方美学的开山杰作. ?早期希腊以来,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等哲人,都只从自己的自然哲学或道德原则出发,零散地论断美学思想。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较多地讨论了美的本质、诗人的灵感、审美主体“厄罗斯"以及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但它们是“理念"论原则的推演,附属他的政治哲学,并且表现了他对荷马以来众多诗人及其优秀作品的敌视、排斥态度.他的对话篇才华横溢、别具艺术风格,在西方文学史上颇有地位与影响,但是并未构成一种总结艺术创作经验、自成严谨体系的美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艺术作为创制知识表现现实的存在,美学是他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和先哲们迥然不同,采取现实主义观点,探索希腊艺术的历史演变,剖析宏美的希腊艺术杰作,从中提炼美学范畴,总结艺术发展规律和创作原则,高度肯定艺术的社会功用,焕发出深刻的艺术哲学思想。他的诗学,堪称为希腊古典文明中辉煌艺术成就的哲学概括.结合他的知识论和伦理思想来探讨他的诗学,可以深化对他的美学理论包括一些有争论的问题的理解. ?一、诗学的涵义 亚里士多德并不热衷于只是对美作抽象思辩,像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对美是什么所作的玄理论辩。希腊爱琴文明和古典文明中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耀射着迷人光彩,特别是荷马史诗之后,希腊古典艺术绽开多样奇葩,希腊悲剧作为古典文明中的最高艺术形式,更以震慑人心的感染力,表现希腊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希腊古典文明中丰盈壮美的艺术成果,吸引亚里士多德去总结希腊艺术的历史与现实,思索艺术的本性,探究艺术美的意义与价值,创建系统的美学理论即诗学。?《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Poietike Techne)。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诗人创造艺术形象,不同于实用事物,只存在于作品之中。诗即艺术创造。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而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和他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内在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诗学》成书在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现存的文本是他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或其门生的笔记,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工,有的论述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据第欧根尼·拉尔修(D iogenes Laertius)记载,《诗学》共有两卷。可惜第二卷已失传,第一卷中说到后面还要展开讨论喜剧,可能就在第二卷。《诗学》和亚里士多德的其它著作遭到同样的命运,曾在地窖沉埋百余年,后经安德罗尼珂(Andronicus)整理、校订后,得以流传.公元6世纪译成叙利亚文,10世纪译成阿拉伯文,现存最早的抄本是拜占庭人在11世纪所抄的。至文艺复兴时期,从15世纪末叶起,《诗学》对西欧文学与美学思想的影响愈益强烈,西欧古典主义美学与文学尤其将它奉为圭臬。西方近代与现代的多种美学理论建构,也往往不能越过对它的研究,以不同态度与方式从中汲取思想养料。现代西方研究《诗学》的著作不少,较有影响的是:布乞儿(S。H。Butcher)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与艺术的理论》,毫斯(E。House)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厄尔斯(G.F.Else)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论证》等。《诗学》有数种中文译本:傅东华先生译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天蓝先生译本(东北牡丹江书店,1948年);罗念生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本及1980年修订本);苗力田先生主持翻译《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书名为《论诗》的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最新的陈中梅先生的译注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有较详细的注释和解释有关术语及古希腊美学思想问题等的附录。 现存《诗学》共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三部分:(1)第一至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据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历史发展。(2)第六至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待人的一些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与方法。《诗学》主要

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免费免费免费免费 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一、《诗学》的地位与影响 《诗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的专著。在欧洲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史上,《诗学》是巍峨高耸的具有开创先河、法典权威性和重大范式意义的一座里程碑,它提出的定义、原则、方法、范畴等等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乃至跨跃了国界和民族区域在世界范围内彰显风采,即使在今天看来其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资鉴、启示意义。俄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诗学》是第一部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之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鲁迅先生则曾将《诗学》与刘勰的《文心雕龙》相提并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价值观 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 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 第三,文艺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三、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诗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古希腊已获得繁荣发展并达到了辉煌的、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峰的史诗和悲剧的探讨,其中关于悲剧的研究又占有更大的比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诗学》是西方戏剧理论的濫觞。其对悲剧的性质、来源、演变、创作特点、欣赏效果等等都提出了相当具体细致的认识,给与后世的戏剧发展和戏剧理论建设以强大的范导和推动作用。 (一)悲剧的性质

在《诗学》第六章,亚里斯多德提出了西方戏剧理论史上第一个完备的悲剧定义: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要准确理解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即应从这“三点差别”入手。 第一,媒介上的差别。第二,对象上的差别。第三,方式上的差别。 上述悲剧定义中所说的“长度”、“完整”,亚里斯多德比较于史诗及根据当时的悲剧创作实际,亦有特殊的认识和具体说明。 关于“长度”,亚里斯多德认为,“在长度方面,悲剧尽量把它的跨度限制在…太阳的一周?或稍长于此的时间内。 免费免费免费免费 免费免费免费免费 关于“完整”,亚里斯多德有着三重所指,一是情节的完备。二是情节的整一。这是强调一部悲剧只写一个事物或事件、行动。三是情节的严密。 (二)对悲剧构成因素的抽象概括 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 (三)亚里士多德说明“情节”在悲剧中的地位和作用 (P158)因为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人的幸福与不幸均体现在行动之中;生活的目的是某种行动,而不是品质;人的性格决定他们的品质,但他们的幸福与否却取决于自己的行动。,所以,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由此可见,事件,即情节是悲剧的目的,而目的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此外,没有行动即没有悲剧,但没有性格,悲剧却可能依然成立。……因此,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做诗论诗的学问、研究诗歌创作规律的著作。主要探讨了史诗和悲剧两大主题。身为古希腊哲学家,他似乎比任何一位哲学家都更加地敏感多才,更为亲切地感受到悲剧的存在。他在创作的成就上似乎远远超过了他的老师——那位试图创造理想国的伟大哲学家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他阐释美学的开始,也是阐述诗与悲剧关系的开始。他用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美学世界和诗意的悲剧世界的大门。身为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他似乎有足够能力做到这一点。 浏览一遍他的著作,会发现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等等众多种形式。我想,在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中,能够够同时涉及这些科目的怕也是没有几人了吧。亚里士多德著名的一句名言:求知是人的本能,甚至被学者吉剑当做网站“心海时空”的灵魂语句,由此可知他的求知欲是多么强烈。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主要探讨了悲剧与史诗的关系,如果他的后半部分没有遗失的话,想必就是喜剧与史诗的优劣了吧。这倒是纯属臆测了。《诗学》代表了亚里士多德的个人浪漫主义悲剧情怀,它像自由女神高举的宝剑,呼唤着更多的人进入诗的世界。古往今来,我们对美女的标准可能有所改变,但是我们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却是永远不会改观。因为美女会老,会死,而艺术,却是永恒。 亚里士多德是个诗人,所以他对于悲剧有着属于诗人的浪漫情怀。这成就了他的艺术之梦,美之梦。也许当初他在诗的世界里探寻摸索悲剧时,就已经隐隐约约感受到了艺术的存在,只是他还来不及抓住,这些东西便消失地无影无踪。他这时候才意识到,诗学跟悲剧是相通的,彼此都蒙着一层如同蒙娜丽莎般的微笑。 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不知道鲁迅先生是否看过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关于悲剧的论点。或者,我们能否这样换个概念:悲剧是诗,诗是在悲剧的气氛中形成的。那么,鲁迅先生谈悲剧的本意是不是其实是想谈诗呢?当然,关于这一点,相比我们是永远不能得知了。 《诗学》立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诗学》探讨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如人的天性与艺术摹仿的关系,构成悲剧艺术的成分,悲剧的功用,情节的组合,悲剧和史诗的异同,等等。似乎很多时候一直在和悲剧纠缠不清。 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诗人创造艺术形象,不同于实用事物,只存在于作品之中。诗即艺术创造。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而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是研究悲剧的美学,和他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内在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诗和悲剧难舍难分。诗所营造的悲剧气氛和诗人本身的悲剧。是不是从一写诗开始,就注定了这一生与悲剧如影相随?当然不是。诗首先是美的成分居多,其次才是悲剧成分。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享受美,就要不怕悲剧的后果。在诗的世界,有舍有得,似乎这才是亚

亚里士多德 诗学总结 英文

Aristotle's Poetics Summary Aristotle's Poetics seeks to address the different kinds of poetry, the structure of a good poem, and the division of a poem into its component parts. He defines poetry as a 'medium of imitation' that seeks to represent or duplicate life through character, emotion, or action. Aristotle defines poetry very broadly, including epic poetry, tragedy, comedy, dithyrambic poetry, and even some kinds of music. According to Aristotle, tragedy came from the efforts of poets to present men as 'nobler,' or 'better' than they are in real life. Comedy, on the other hand, shows a 'lower type' of person, and reveals humans to be worse than they are in average. Epic poetry, on the other hand, imitates 'noble' men like tragedy, but only has one type of meter - unlike tragedy, which can have several - and is narrative in form. Aristotle lays out six elements of tragedy: plot, character, diction, thought, spectacle, and song. Plot is 'the soul' of tragedy, because action is paramount to the significance of a drama, and all other elements are subsidiary. A plot must have a beginning, middle, and end; it must also be universal in significance, have a determinate structure, and maintain a unity of theme and purpose. Plot also must contain elements of astonishment, reversal (peripeteia), recognition, and suffering. Reversal is an ironic twist or change by which the main action of the story comes full-circle. Recognition, meanwhile, is the change from ignorance to knowledge, usually involving people coming to understand one another's true identities. Suffering is a destructive or painful action, which is often the result of a reversal or recognition. All three elements coalesce to create "catharsis," which is the engenderment of fear and pity in

亚里士多德_诗学_中的悲剧理论综述_李恒

2016 年第 4 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Vol.15 No.4 第 15 卷(总第 85 期) JOURNALOFSHANGQI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 , Aug.2016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综述 李 恒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摘 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并形成自己的美学理论 。在其 《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花费了众 多章节论述其悲剧理论,对悲剧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并阐述了模仿说、净化说、过失说、情节论等理 论。本文将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及悲剧理论进行论述。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理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 ) I06 A 1671-8127201604-0080-03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被称为欧洲美学思 学、历史学等观点和方法应用于其文艺理论之中。 想的奠基人。师从柏拉图的20年学习生活为亚里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现存为数不多的文学理论著 士多德后来的思想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并非 作,他和柏拉图一样将诗歌定义为模仿,准确地说 盲目地崇拜柏拉图,而是对其哲学观点进行了批判 是“行为的模仿”。 式的继承。作为学者,亚里士多德用科学的观点对 《诗学》原名为“ ”,译为“论诗的 PoietikeTekhne 前人思想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其美学思想,并 艺术”。“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 …创制? 集中体现于其美学著作《诗学》中。《诗学》是西方 的含义。诗即艺术创造。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 最早的一部具有系统美学理论的著作,对西方文艺 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 批评理论发展历史有着极深的影响。《诗学》大部 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而 分的章节都在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学说体 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1]16。 系,包括悲剧的定义、性质、功用等。本文将主要对 《诗学》是现存最早的悲剧理论著作,在文学及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进行详细综述。 哲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这本著作影响了西方的 一、亚里士多德及其《诗学》简介 文艺思想,对于从古至今的学者们研究美学理论有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 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传承, 逻辑学家、教育学家,其思想推动了西方哲学及科 如今《诗学》只存留26章,主要讨论的就是如何创造 学中几乎所有学科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在继承其 诗和悲剧。其中诗的本质与起源、诗与悲剧的异 老师柏拉图的思想的同时,更对其一些观点进行批 同、模仿占了5章,而悲剧论部分占了17章。《诗 判。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更倾向于按照事物 学》关注悲剧的定义、成分及悲剧的影响,下文将对 原本样子进行描述、分类;柏拉图谴责纯粹的模仿, 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进行全面概述。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模仿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的、健 二、《诗学》及其悲剧理论的国内外研究 康的冲动。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生物有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机体主宰的,其论著是系统的、理智的,其中不含柏 现存只有26章,但其在《诗学》中的文艺思想影响了 拉图的唯心主义。《诗学》中的思想可以被看作是 后来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学理论。国内外学者 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关于诗歌态度的一种反驳: 将《诗学》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并对其中阐述的悲剧 他认为诗是理性的,主张对诗进行科学理性的分 理论进行探究。 析。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修辞学》《形而上学》《物 意大利文学批评家 LodovicoCastelvetro 于 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这些著作都或多或少地包 1570年将《诗学》译成意大利语并对其进行注释,继 含其美学思想,他将其他科学,例如生物学、心理 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和想象说并提出 “三一 收稿日期: 2016-03-17 作者简介:李 恒(199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 究。 ·80·

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美学思想

皖西学院 课题论文 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美学思想——悲剧的“灵魂”,情节的净化 姓名: 学号: 系别: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摘要: 《诗学》是古希腊著名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原名为《论诗》,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有佚失,现存二十六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诗学》里亚里士多德表达了对艺术及悲剧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而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由于史诗,因为——除了别的原因外——它能比史诗更好地实现严肃诗歌的功效和目的①。同时,亚里士多德也说明了决定悲剧性质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并指出,情节是悲剧的根本和“灵魂”②。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多次提出情节的重要性,并多次提到一个词“卡塔西斯”。对于这个词的解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张净化说,第二类主张宣泄说。我国学者朱光潜先生,也是主张净化说的,他也将“卡塔西斯”译为净化。但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也包含有宣泄的意思。本文在净化说方面,以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为据。作为悲剧的“灵魂”——情节,从它的编制、设计,引发读者的怜悯和恐惧。使读者得到净化和宣泄,感受到悲剧美。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说过“《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③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情节净化

一、悲剧的定义 要了解悲剧,首先就要明确悲剧的起源。西方的悲剧艺术最早诞生于古希腊,它起源于古希腊人每年秋季举行的祭祀酒神的歌舞表演,及“酒神送”。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悲剧“是从即兴表演发展而来的,悲剧起源于狄苏朗伯斯歌队领队的即兴口诵。”④ 看到悲剧二字,第一反应就是悲惨的剧目。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悲剧并非指结局的悲惨,而是指严肃剧。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⑤。而后人也大都认同这个定义,并延续至今。 鲁迅先生曾说过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写到“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⑥。那么首先,悲剧要表现出“价值”让人感受到美好,而后再进行毁灭,令这种美好破灭。让人产生怜悯,让情感得以宣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体会到悲剧所带给人的独特美感。古往今来,无数学者都在研究悲剧美学,探索悲剧所能给人带来的美学感受。悲剧究竟如何归类,有何作用,能给人带来怎样的情感寄托、宣泄以及净化,都是众多学者一直在探讨研究的话题。作为美学范畴或妹的特殊表现形态的悲剧,一颗称为悲、悲剧性或悲剧美。它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矛盾斗争中

亚里士多德诗学思考

阅读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思考 前几天,有幸拜读了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诗学》一书,书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论述,给我以极大的启示。本文试从此角度谈谈自己的感想。 作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的亚里士多德,他以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全面的文艺理论著作,影响极为深远。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论述悲剧时。提出了悲剧具有卡塔西斯的作用。他在该书第六章给悲剧下定义时写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戏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不是借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起卡塔西斯作用。”定义中最后一句的“卡塔西斯”一词即涉及到悲剧的作用。但现存《诗学》已为残篇,书中不能找到对这一词的详细论述。这使后来的西方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众说纷纭、争执不休。我国学者罗念生把这些观点概括为两类七派,并对其一一进行了驳斥。在此,本文不再详述西方各派学者的观点及解释。而是在对我国学术界的观点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说的含义。 我国学术界对“卡塔西斯”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罗念生先生为代表的“陶冶”说。罗先生在1961年撰写了一篇《卡塔西斯笺释》,来论述自己的“陶冶”说。后来。他又在自己翻译的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译后记中概述了自己的观点。罗先生认为“卡塔西斯”是“医疗”的同义语,悲剧的医疗作用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得到解释。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中心思想是“中庸之道”,美德须求适中,情感需求适度。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就是使我们的情感达到适度。该过程是:悲剧引起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是受理性指导的、是适度的。观众每看一次悲剧。他们的情感都受一次锻炼;经过多次锻炼,即能养成一种新的好习惯,能在实际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使它们发生得恰如其分。这样,悲剧就对社会道德有良好影响。因此。罗先生认为卡塔西斯可以解释为“陶冶”。可见罗先生主要是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来考察“卡塔西斯”的含义,把“卡塔西斯”说成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在文学艺术观上的曲折反映。强调“卡塔西斯”这个文艺观点的道德培养功能和社会意义。 第二种观点是以朱光潜为代表的“净化”说。他认为:“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渲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Ⅲ。朱光潜主要是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卷八关于音乐的论述中寻得“卡塔西斯”的解释。他认为《政治学》中所说的“净化”和《诗学》中的“净化”是一回事。与罗念生先生相同的是,朱光潜先生也认为“卡塔西斯”说“带有社会的、道德的考虑”。悲剧和诗净化情绪,使观众的心理保持健康,进而有益于整个社会。二者的不同在于,罗先生强调“卡塔西斯”是使怜悯与恐惧经过一次次的激起而得到锻炼,日久就会达到适度。朱先生强调使怜悯与恐惧得到渲泄而达到平静。 我们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说并不含有道德教化之意。这可以从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论述里找到证据。现引原文如下:“音乐应该学习,并不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对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1)教育,(2)净化(关于‘净化’一词的意义,我们在这里只约略提及,将来在《诗学》里还要详细说明),(3)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净化”和“教育”是并列的、不同的两项。亚里士多德把艺术的道德教化功能归在了艺术的“教育”目的一项里。也就是说,“净化”一项的目的就不能再包括道德教化功能了。因此,我们就可以不从道德、社会的角度来理解“卡塔西斯”,而应从文艺的审美角度来理解。下面就是对这一问题的论述。 我们从文学艺术的审美角度来考察“卡塔西斯”,就会发现它是指悲剧所特有的艺术魅力——悲剧快感的获得。悲剧激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使这种情感得到表现、释放。并在这种情感的释放中感受到悲剧艺术的审美效果,体味到悲剧快感,这就是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这种观点也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找到证据:“某些人特别容易受到某种情绪的影响,他们也可以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

读亚里士多德《诗学》有感

亚里士多德《诗学》莫晓茵20140901025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哲学是从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的,而他对于文艺的观点同样也与柏拉图的文艺理论观有很大的出入。 亚里斯多德所用的“摹仿的艺术”一词与柏拉图的不同。他把职业性的技艺与今日称之为美的艺术加以区别,称史诗、戏剧、音乐、绘画、雕刻等美的艺术是“摹仿”或“摹仿的艺术”。柏拉图则将两者都看成技术制作,认为只有来自神的灵感的艺术才与技术有区别。 他认为.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历史所写的是个别的业已发生的事,而诗所写的事可能发生的事,即合乎可然律或必然律带有普遍性的事。认为诗比历史更有必然性或普遍性,更能显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有更高的真实性。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诗学》第六章)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与其它种类艺术相比有以下差别:“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即第一,悲剧和其他艺术模仿对象所使用的媒介不同。和喜剧一样用演员、歌曲和韵文交替使用来摹仿。第二,悲剧和其他艺术摹仿的对象不同,它摹仿的是好人的严肃行动。第三,悲剧和其他艺术摹仿的方式不同。用“动作摹仿”的方式。第四,悲剧“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他提出悲剧有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和歌曲。认为最重要的是情节,因为他认为,第一,情节重于性格,是由悲剧模仿的对象决定的,在他看来,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第二,情节重于性格是由悲剧的目的决定的。他认为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人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达到“惊心动魄”的效果。要达到这种效果,关键是组织情节,主要靠“突转”与“发现”来实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是:1.性格必须善良;2.性格必须合适;3.性格必须与一般人相似;4.性格必须一致。 他认为情节安排是“悲剧艺术的第一事,而且是最重要的事。” “悲剧力图以太阳的一周为限。” 所谓突转是指要安排一些行动,是主人公突然由顺境急转为逆境;所谓“发现”是指让行动揭示主人公由顺境转为逆境的潜在的秘密的原因,这样才能使观众惊奇,形成怜悯与恐惧的心理,达到悲剧的效果。 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在他看来,悲剧人物必须善良,不善良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这就是“过失说”希腊悲剧人物的错误有两种,一种是明知故犯,如《美狄亚》中的美狄亚,一种是不知误犯,如俄狄浦斯。他推崇后者的写法。 在他看来,人性中总有理性与情欲两个部分,放纵情欲会犯错误。同时,认为人的认识和实践有时会发生矛盾,以普遍性的知识处理特殊性的事物就可能犯错误。悲剧人物的错误,或者是因为缺乏“贤明的判断和敏锐的智慧”,情欲失去了理性的控制,或是以常识处理特殊事物,结果自觉不自觉地违反了道德准则。 悲剧通过人物动作“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怜悯界定为一种痛苦的感觉,其原因是由于人看见一种足以引起破坏或痛苦的灾祸落到不应受难的人的头上,并且认为这种灾祸也会在最近期间落到自己或亲友头上。” “恐惧可以界定为一种痛苦或恐慌的感觉,其原因是由于想象有某种足以引起破坏或痛苦的灾祸即将发生。”这种特殊的感情,被他称为悲剧快感或悲剧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