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投融购并资本大事记

2008,抛下一只大大的“黑天鹅”,而这只“黑天鹅”让全球都打了一个寒战。

9月14日,无论是对雷曼还是对整个华尔街来说,都是一个密云犹暗的日子,是一个狂风骤雨的日子,也是一个令全世界震惊的日子。次贷风波以闪电般的速度爆发,引发了一场难以抵挡的金融海啸,惊心动魄地浊浪喧腾,顷刻间,击垮了华尔街最闪耀的明星——雷曼轰然倒下、美林证券被收购、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奄奄一息、贝尔斯登灰飞烟灭……

你不知道的事永远比你知道的更有意义,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随时会发生,这正是我们需要接受的现实。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是一种震动。“5·12”汶川大地震,自然界的打击着实沉重。人们也因此明白了自然界不可测度的风险和风险的无处不在。所以不要只相信“白天鹅”的存在。“5·12”之前,投资人还在疯狂投资,几乎失去了理智似地将PE值推高到了12倍以上。“5·12”大地震之后,许多人对人生进行反思的同时,投资人也在反思—投资是不是太狂热了?

物极必反,这是自然规律。同样,市场也遵循这一规律。狂热之时,突然有人踩到了地雷:恒大地产上市流产,ITA T虚增财务数据被聆讯,这真是当头棒喝。随之一个个地雷不断爆破:亚洲传媒退市,炎黄传媒内部人事争斗,让投资人焦头烂额;江西博雅生物制药卷入人命案还没有结束,又传出奶粉事件,随之而来的就是太子奶资金的断裂,然后PPG遭遇潜逃事件,紧接着,号称“全球最大中文博客网站”的博客网卷入裁员关闭的危机,龙湖地产上市搁浅,中科智欺诈行为使得PE深陷泥潭……地雷还有,只是不知何时再爆炸。

看到这些,我们也在探讨,在这些企业的肌体内是否潜伏和滋生着一种共同的失败基因。投资人常说的一句话:投资就是投人。然而,有几人能做到—投对人?

记得《大败局》一书里分析失败者时指出:“我们的许多企业家缺乏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和对竞争对手的尊重。”岂止是企业家,投资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要遵守游戏规则,如果缺乏理性地过度疯狂,最终会受到市场的惩罚。2008可以作证。

险象环生的投资界,有定海神针吗?有!投资再回到原点:人、人、人,即团队、团队、团队。人,笔画最少,但却最复杂,何况还是多个人组建在一起。所以投“人”是最不简单的,需要艺术。2009,这是重要的一课。

2008,有好多事发生,并且刻骨铭心。许多投资人被推到了刺骨的冰水中;2009会有温暖的阳光吗?我们期待。

我们用了70页的篇幅,分成四个篇章来对2008作一回顾,希望大家在回望过去时,能够读出点什么。

2009,但愿就像奥巴马所说:“我们选择了希望而不是恐惧。”

最冲天的投资

在马化腾、马云、任正非齐呼互联网冬天来临之时,陈一舟带领的千橡互动集团(以下简称为千橡)在过去萧条的一年中创造了一个奇迹——成功融资4.3亿美元,号称中国互联网界有史以来的最大一笔私募融资。

千橡可以说是互联网中喧嚣的Web2.0公司的代表。据报道,这家公司曾在三年前想上市,但是大规模扩张造成了企业成本压力剧增。再加上当时Web2.0盈利模式缺失,一些圈内人纷纷唱衰千橡。有人甚至这样评价陈一舟,说他是不错的资本推手,但就是没有将自己的企业推上市。如今陈一舟可以一扫当时的难堪了。

陈一舟表示,这轮融资中除了Joho Capital和SBI的战略投资之外,更有来自“互联网帝国缔造者”之称的日本软银400亿日元(约合3.84亿美元)的投资。这笔投资会收购千橡40%的股份。

我们无法忽视4.3亿美元的力量,也不能忽视千橡旗下猫扑在国内前十名的地位,更不能忽视其校内网90%以上的大学生市场覆盖率。尽管陈一舟认为“校内网不需要赚钱”,然而,

日本软银董事长孙正义却最关注他的3.84亿美元何时才能套现的问题。

有消息称,校内网目前已经有注册用户2000多万人,都是实名的中国在校大学生,在2007年底开始向外界白领开放注册。校内网的商业模式非常清晰,在线广告和名为“紫豆服务”的附加值服务。然而,这两种模式确实为校内网带来真金白银了吗?据调查,校内网上几乎没有广告的版面,而紫豆服务似乎也没有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据千橡内部人士称,校内网并没有被定义为一个盈利的SNS,主要是以集合更多用户为目的。其最新收购的社交网站开心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35768115.html,)将会是千橡旗下主要的盈利渠道,而为了建立这个与校内网互补的平台,陈一舟表示“要烧一亿美元来证明开心网”。不论是校内网的表现还是陈一舟话语中的潜台词,都告诉我们现在千橡赚钱并不容易。这是千橡的软肋。

除了盈利困难之外,千橡急速的扩张是另一个问题。在收购了猫扑之后,千橡在两年内大规模的进行扩张行动,鲸吞近10家网站,有人戏称千橡就是“下一个MySpace+YouTube+Facebook+Craigslist”。事实上,陈一舟将几种基于Web2.0理念的有所成就的商业模式都融合在了千橡的旗下,这种方式诚然是一个讨巧的方式,然而由于战线过长,同时旗下所有网站都在同步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千橡的发展目标已经不再明确。

对于不盈利,千橡的解释为“首先要积聚更加庞大的人气资源”。然而陈一舟在2009年则表示,千橡除了旗下的开心网之外,所有的品牌都要实现盈利。面对庞大的战线,千橡也开始重点经营部分品牌产品,这些应对措施是否能够真的起到作用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在国内互联网哀鸿一片的时候,4.3亿美元的投资确实能让陈一舟和他的千橡喘一口气。

最热闹的投资

在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的“冬天论”出现之后,在真切感受到经济寒冬的威力之后,电子商务市场似乎显得有些冷清。然而,在2009年年初的一则消息似乎使该市场热闹起来。1月12日京东商城正式宣布获得了来自今日资本、雄牛资本以及亚洲著名投资银行家梁伯韬的私人公司共计2100万美元的联合注资。这也让京东商城的总裁刘强东在萧瑟的冬天里有足够的底气说出“我们根本感受不到冬天”这样自信的话语。

自2008年2月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以5.7亿元(约8000万美元)控股投资麦考林之后,乐友网、畅翔网、凡客、悠都网等电子商务平台都获得了动辄千万美元的投资。有数据显示,在2008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总共发生投资案例26宗,涉及投资金额达2.47亿美元,一系列的投资似乎推翻了电子商务行业的“冬天论”。

中国电子商务正在从以往“大而全”的模式转向专业细分的行业商务模式,这正是电子商务从第一代向第三代发展的方向。中国第一代电子商务专注于内容,第二代电子商务专注于综合性,而第三代的电子商务将增值内容和商务平台紧密集成,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使电子商务真正进入实用阶段。比如一些综合电子商务网站的商品可谓是应有尽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这些网站就显得有些后劲不足,在图书音像方面根本无法与当当网、卓越网抗衡,在数码产品方面也无法与搜易得相比,在家电产品方面更难企

及国美的网上商城。因此,第三代电子商务在细分市场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这一代电子商务网站涉及母婴用品、钻石、书籍、家居建材、日常用品等大批传统行业细分领域。

作为传统连锁零售老大的国美电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国美网上商城2007年的销售额已经突破10亿元,尽管与国美电器过千亿的总销售额相比,网上销售额仅占1%,但这10亿元的销售却是在国美网上商城并未进行大规模宣传推广,也没有获得集团更多优势资源的情况下所取得的,这充分说明了电子商务的优势所在。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风险投资人目前更倾向于将关注重点放在消费者的衣食住行方向,而基于此领域而萌生的电子商务由于有着快捷、方便的优势拥有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因此,这样的B2C电子商务平台势必会得到风险投资的一致看好。

不过,无论此类电子商务模式多么获得投资人的认可,但在供应链上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库存就是电子商务的最大问题。建置仓库不仅会占用相当的成本,最低库存量还会日渐庞大,供应链的效率就会不断下降。长此以往,不仅企业的获利能力会降低,而且还会因资金周转困难,无法迅速扩充产品线,背负起巨大的经营风险。

最稳健的投资

凛冽的金融危机寒风中,万学教育、瑞思英语等一连串教育行业成功融资的案例却烧热了教育市场。无论是激进派的GP还是保守派的GP,他们选择的投资方向中都不缺少教育这个看上去四平八稳的行业。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2007年两年间教育领域的投资案例数量占到了两年所有投资案例数的72.2%,投资金额占总金额的73.5%。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教育培训行业更是逆势而上。这一行业的融资纪录不断被刷新:少儿培训、网络教育等非学历的细分市场上出现了最高单笔融资;连向来不被看好的学历教育,也首次得到了风险投资的青睐。

这个行业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反经济周期特性,即教育行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性,使得投资人普遍认为教育培训是一个绝佳的避风港。就像投资界的人士曾说过“金融危机来临,学MBA的人特别多”。

据全美商业经济协会(NABE)的调查报告表示,美国经济正处于衰退中,到2009年第三季度时失业率将达到7.5%,而有人称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可能只有50%。严峻的

就业形势促使很多人都萌生了通过进修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想法。因此,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培训机构都变得异常火爆,其间产生的利润和价值必然会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除了拥有持续增长的需求量之外,风险投资对教育产业青睐有加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教育机构拥有良好的现金流,投资的风险相对较小。一个企业是否有着充沛的现金流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顺利度过经济危机。而在中国教育行业普遍采用先付费后消费的模式,因此,不会存在“教育次贷”现象。

尽管教育培训行业不容易赔钱的特点让风险投资人们频频称赞,但是不能够很快得到高额回报也是这类企业的软肋。这主要是受到教育机构一些发展特性的制约,例如学生的学习周期最少需要一年,而教师在上岗之前需要经过培训等等。教育企业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正好与风险投资者们希望能够快速获得高回报的愿望相反。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就是投资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投资人表示,在中国市场,现有的教育企业大小不一,不成体系,这正是资本介入,从而实现行业洗牌、重组的好时机。新东方、环球雅思等规模大的知名教育培训机构均是风险投资青睐的对象。在资本推手的支持之下,提倡个性化教育解决方案的学大教育将上市时间定在了2009年。做大做强品牌将是未来中国教育市场的主要趋势。

最坚挺的投资

在“过冬”成为关键词的当下,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感受到了大洋彼岸刮来的飓风以及寒意。但是对多个行业进行比较和梳理后发现,新能源行业在“过冬”中仍显露着“绿意”,国际资本持续看好中国环保新能源科技产业发展前景并频频出手。尤其是在太阳能、风能发电的“绿色能源”领域,VC、PE都掷以重金。

2008年9月股神巴菲特18亿港元投资比亚迪新能源,同年10月英特尔投资2000万美元注资深圳创益科技,11月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IFC)向新奥集团旗下新奥太阳能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美元,并组织总计1.21亿美元的贷款……这些逆市行为不由令人感到诧异。

尽管充满各种风险,但中国已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新能源投资市场。近4年来,由于传统能源领域内存在诸多限制,外资主要涉足中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市场。这的确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将

从16%上升到21%。根据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统计,预测2010年太阳能产品的销售额将达到400亿元左右,而到2020年这一市场将达近千亿元规模。

据统计,在过去的2008年里有近高达6亿美元的私募资本进入这个行业。究其根本原因,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平均回报率高达20%,是中国最好的投资领域之一。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到来似乎也给这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全球金融危机逐步侵蚀中国实体经济,大批出口型企业倒闭、重工业企业减产、部分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但是也有人坐收渔利,钢材、硅料、设备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下降,让不少光伏企业能够“笑傲”危机。

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和光伏行业相关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未来原料成本有望降低40%-50%,光伏发电成本有望提前与传统发电成本接轨,光伏发电的商用和普及有望在两年内实现。发电成本降到每度1元人民币的可能性会非常大。如果光伏发电成本达到或接近传统发电的成本,那么对于中国这样庞大的市场,所带来的商业机会不言而喻,这或许是VC、PE在逆市中大笔投入绿能领域的真正原因。

虽然,目前全球市场的低迷导致传统石油价格的暴跌,以及各国在新能源政策上的起伏,但这些都不会影响绿能这个行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由于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的稀缺性,油价仍会长扬。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一旦全球经济复苏,油价将反弹至每桶100美元以上,并将在2030年超过200美元。从这个角度看,谁也不能否认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趋势,以及其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和盈利前景。

随着美国的英特尔、IBM、惠普、通用到欧洲的博世、BP,以及韩国的三星、现代、LG等巨型企业的加入,无疑预示着光伏产业加速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最踩点的投资

2008年是农业投资最红火的一年,从年初的肉鸭养殖企业塞飞亚获风险投资到轰动一时的外资进入养猪业,再到年底的农业高科技企业新疆康地获资6588万元人民币,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农业投资金额已超过3.5亿美元。

仔细分析农业投资在2008年受青睐的原因,不难发现原因有三点。第一,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支农、惠农、扶农政策使得风险投资看到了农业发展的黄金投资期。第二,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也为农业企业提供了优秀的条件。在很多风险投资眼中,正在进行产业链升级的农业已经成为他们掘金的宝地。第三,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对

于品牌和消费欲望的提升,使得高品质农产品的消费迅速扩大。风险投资纷纷把橄榄枝抛向农业项目,投资农业项目被业内喻为2008年最踩点的投资。

回顾风险投资行业历年来的投资案例,农业投资项目屈指可数,从2005年至2007

年的三年间,农业项目只有利农、福建圣农、龙生茶叶等屈指可数的七八家,且金额都是几百万美元的“小投入”。可进入2008年,农业投资的案例增加到十多起。数据显示,包括茶叶、果汁、花卉、蔬菜、鸡蛋、疫苗、水产养殖、肉食加工、生物肥、农药等农业细分行业都有VC和PE涉足。

“全球最牛的市场将是农产品市场,中国的农产品将是最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的话得以验证。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国际各金融市场风险凸显的大环境下,风险投资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中国农业。一方面,农业作为周期性比较长的行业,对于金融环境的感知没有那么敏感,另一方面,作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农业消费不会受到过多的影响。一位资深投资人如此评价农业投资“热”这一现象:“农业抗景气、抗通胀的能力使其成为当前的避风港。”

然而,农业投资既有它独特的优点,同时也蕴含着致命的缺点,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波动性、易受到病虫害等疫情影响、缺乏职业管理人等,都是投资农业潜在的风险。如何防范农业投资风险,帮助农业企业健康发展,是风险投资进行农业投资后必须要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只能说是农业投资进入的良好契机,但是农业投资如何退出、何时退出、退出后的回报有多大,才是判断投资是否踩点踩得准的主要依据。

最痛快的并购

作为好友的马云,在史玉柱的游说之下,退出了有关社区网络https://www.360docs.net/doc/d35768115.html,(以下简称为51网)的争购。最终让史玉柱在2008年7月以5100万美元现金换取51网25%的股权。业内人士称之为最酣畅淋漓的并购。

“投资51网,阿里巴巴3-5年后才能看到收益;巨人投资51网立竿见影,作为朋友,你就退出吧。”从史玉柱的这番话里,可以看出,在“现在价值”与“未来价值”的抉择中,无论是马云还是史玉柱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巨人网络2007年11月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在2008年之前,这家公司只运营《征途》一款游戏,虽然《征途》游戏仍是中国到目前运营最成功的网络游戏之一,盈利水平很高,但产品的单一化无法打消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担心。自上市后,公司股价持续走低,

并很快破发,在发行价下徘徊数月。史玉柱似乎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2008年3月28日,巨人网络旗下的另一款重金打造的游戏《巨人》公测;事隔四月,史玉柱以5100万美元投资51网。这一系列的事件密集地发生,其实是经过史玉柱深思熟虑的布局。

史玉柱已经看到了网络游戏社区化的大趋势,他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目前在线人数曾经超过40万的网络游戏均表现良好,主要原因是自身形成了网络社区。玩游戏是一方面,长期在游戏中结识的玩家朋友也是游戏玩家们留在游戏中的重要因素。而社区网站满足了史玉柱的要求,根据数据显示,社区网站上的用户除了主要是为了结识朋友聊天、写博客浏览别人的博客以外,48%左右的用户还会在社区里玩游戏,巨人网络看中的就是这批潜在游戏玩家。在很短时间内相继推出《巨人》、收购社区网站51网,巨人网络的意图已经很是明显。

51网创建于2005年,2006年、2007年共获得了来自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海纳亚洲、英特尔投资、红点创投等风险投资机构共1200万美元的两轮投资,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独立社交网站。虽然51网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但一直以来各种形式的广告和增值业务收入还不能支撑51网庞大的服务器、带宽等基础设施费用及人力成本费用,51网将社区与网络游戏的结合作为了新的突破口。51网进入网络游戏的优势在于其已有的大量用户资源,劣势则在于客户端的铺设及点卡等支付渠道的建立,而在业内以“强悍的地面推广团队”著称的巨人网络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在获得了巨人网络的投资之后,51网发言人黄绍麟曾公开表示,公司将推出第一款休闲游戏客户端,巨人网络将负责这一客户端的网吧推广。51网的这一客户端包括一个休闲游戏平台以及扑克、麻将等十多款休闲类游戏,业内人士表示51网正在复制腾讯模式。腾讯早在2003年就依托数亿QQ用户基础,推出QQ游戏平台后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QQ游戏平台的在线人数就超过了之前市场中的三强—联众、边锋、中游的总和。如今依托巨人网络的现有资源,51网必将在短期内就迅速对市场造成冲击。

巨人网与51网的“牵手”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两者能否有效磨合也值得期待。

最意外的并购

作为新兴媒体的两个领域内的代表,无论是分众还是新浪,从诞生之初就从来不缺乏关注。同样,2008年最后一个月新浪与分众的并购也同样如此。

然而,最让人惊诧的是,一个是综合门户霸主,一个曾经是狙击三大分类广告的创意新锐,看似永远不可能出现交集的企业,突然传出“暗结连理”—二者以股票置换发起的并购交易,一时间不仅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同时也为更多的人留下了迷惑不解的思考: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并购呢?

表面看来,这起收购是这样的:根据协议,新浪将增发4700万普通股用于购买分众旗下的分众楼宇电视、框架广告以及卖场广告等业务相关的资产。分众将保留其互联广告业务、影院广告业务以及传统户外广告牌业务。交易完成之后,分众股东将持有新浪44%的股份。新浪没有为新增发的股份设定锁定期限。让我们可以充分想象,如果合理退出,真正实现变现的话,显然对于分众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成功模式下的通吃战略与资本上的强悍对赌中,分众CEO江南春有些误入“歧途”。去年3月“短信门”更是给了分众沉重一击。江南春已经清楚看到了建立跨平台的媒体帝国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有消息称,他在去年4月就开始给分众找下家。对于江南春来说,这无疑是一桩合适的买卖。

而从新浪的角度来说,新浪一直有一个超大媒体的梦想,此次并购分众显然为其梦想的实现提供了机会。只是,如此吞并、整合分众,这显然也是新浪所面对的最大考验。“成则王,败则寇”,然而即使存在风险,面对自身业务发展瓶颈以及身后的“狼虎追逐”,新浪已经没有考虑的时间了,“前进”或许是最好的出路。

根据公开资料,目前在Web1.0网站领域,新浪除了面对搜狐、腾讯等门户网站的竞争外,在自身业务领域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其进入新领域是迟早的事情。而通过这次收购,新浪还将获得一个新的增长驱动器,以减轻市场份额输给腾讯的影响。通过即时通讯服务QQ,腾讯正不断吸引访问量。

但是风险与利益并存,对于新浪与分众的并购也同样如此。由于分众大部分业务主要属于传统业务,因此对于分众的并购,将直接使新浪的互联网增长速度受累放缓。根据资料,预计2009年分众大部分业务(楼宇、卖场广告等)的增速与传统电视广告一致,都是10%;而2009年新浪在线广告的预计增幅是22%。

此外,在并购分众后,新浪将成为仅次于CCTV的另一媒体巨头,换句话说,其将展开与CCTV的直接竞争,对于CCTV这个新对手的出现,也是新浪所不希望看到的。同时,由于目前在中国境内尚没有通过合并出现媒体巨头的先例,因此对于分众与新浪的合并来说,一个最大的风险也直接摆在面前,那就是不仅垄断没有形成,反而42%的市场份额也将难以保证,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面对新浪即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不得不佩服江南春在合理的时间将企业以合理的价格出售,然后套现。

最瞩目的并购

国际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公司在2008年9月3日突然宣布,将以每股12.2港元,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汇源果廯乯全部已发行股本,总收购价达179.2亿港元。而汇源果汁8月29日的收盘价格为4.14港币,每股12.2港元的价格较停牌前收市价溢价达2.95倍。汇源果汁转手可口可乐事之前,双方未向外界透露一丝风声。此次收购无疑是中国饮料市场的一场地震。

虽然截止到目前,该并购案一直等待商务部的批准,但是相比其他大牌企业,无论是红筹还是蓝筹,面对香港股市近乎腰斩的股价,汇源果汁无疑令人侧目:从收购前5港元左右的股价徘徊到现在,坚挺9-10港元之间,其耀人的股价表现让人不得不佩服汇源果汁总裁朱新礼的商业智慧。

有消息称,2007年汇源果汁上市公司及其附属公司的销售成本增长22.8%,虽然略低于同期销售额的增长率28.6%,但是如果考虑到其果汁产品的平均售价提高7.5%,公司的销售成本压力显而易见。而且,为了保持市场份额,汇源果汁需要在广告、推广等方面投入更多。这一切让朱新礼看到了制造领域的成本压力,选择在业绩不错时出手汇源果汁,这或许是朱新礼的明智之举。

据报道,在收购要约中,朱新礼的权利包括可以继续经营生产、供应及分销与果汁生产有关的可回收容器、外部包装及原材料的业务。他甚至还获得了可口可乐的承诺:代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大西洋工业公司承诺,从收购达成之日起至供应合约终止之日止(若此供应合同指目前的持续关联交易,这个期限是2010年底),大西洋工业公司及其连属公司“不会直接或间接在中国投资或收购任何与朱新礼所拥有生产、供应及分销与果汁生产有关的可回收容器、外部包装及原材料的业务构成竞争的业务或营运的权益”。这意味着如果可口可乐要进入上游,则必须与朱新礼合作。

朱新礼为汇源果汁设计的战略路径十分清晰。他把市场营销部分转让给了更擅长此道的可口可乐,在出售汇源果汁股份之前,他早已布局了下一步棋。从2007年开始,汇源果汁分别在湖南怀化等地签约新建了多个大型水果基地项目,这一举动表明他已经在果汁产业的上游领域接连投资布局,着眼于产业链源头资源的整合。

可口可乐此次并购为汇源果汁的发展提供了另一个发展的平台。

虽然不断有质疑与反对的声音出现,但是,这也不过是一起普通的并购交易与投资行为—通过投资价值被低估的企业,从而获得长远收益。不管是借风造势,还是真的关心民族品牌,2008年我们确实需要转换思维来接受新的转变。这宗并购对于企业家来说,也不仅仅只是一笔物质财富,相反,精神上的思考则更为重要—只会经营、管理企业对企业家来说还远远不够,如果说最成功的企业家乃是将企业在适当的时间以合理的价格出售的企业家,朱新礼算是一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