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西学东渐的知识点总结

第20课  西学东渐的知识点总结
第20课  西学东渐的知识点总结

第20课西学东渐

开眼看世界

一魏源、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思想核心、目的、实质。

1思想核心: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目的: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秦王朝的统治,挽救民族危机。

3实质:地主阶级抵御外侮维护封建统治的西学思潮。

4特点:只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军事技术,没有认识到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又保留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义。

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外国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

三如何评价“开眼看世界”?

积极:“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消极:只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军事技术,没有认识到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并维护封建统治,仅限于知识分子阶层个人行为的介绍性著作。

体用之争

一体用之争出现的背景。(中体西用思潮出现的背景)

(1)政治上:清政府内忧外患。①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威胁清朝统治。

②外患:二鸦后列强侵略进一步加深。

(2)经济上: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深。

(3)思想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学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二、体用之争的双方是谁?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1地主阶级洋务派和地主阶级顽固派。

2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核心):是否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

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顽固派主张:反对西学,主张原封不动维护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盲目地排斥一切外来事物。

四、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

1同: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2异:对待西学的态度不同。五、中学的含义、中学为体的含义;西学的含义、西学为用的含义

1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封建制度和儒家的纲常名教)

中学为体: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制度为立国的根本。

2西学:主要指近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

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根本目的和实质。

1根本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2实质: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七洋务派的实践及结果

1实践——洋务运动(机构、口号、内容)(19世纪60——90年代)

2结果——破产(原因)

八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原因:1、外国的阻挠 2、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

3、洋务派力量分散

4、没有变革政治体制

九体用之争的的影响。

影响:(1)积极:①冲破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进一步促进了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②指导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2)消极: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没有意识到封建制度的落后,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十商战的含义。

利用本国的经济力量同外国资本主义竞争。

十一早期维新派出现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形成;2西学的传播。

3 中法战争,暴露了洋务运动的弊端。

维新思潮

一维新思潮背景、目的。

背景 1、政治:(1)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2)清朝统治腐败。

2、经济、阶级: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壮大。

3、文化:西学的传播和早起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4、洋务运动的弊端。

目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二、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特点:

1特点:将西学中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和中国传统儒家经史相结合;

2、康有为托古改制、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1)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2)减少变法阻力;(3)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制造社会舆论。

3康有为托古改制、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的原因。

(1)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康有为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3)儒家思想根深蒂固,顽固势力强大。

4康有为托古改制、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反映了什么?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三维新思潮的主要内容。

1政治上:主张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2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 思想上;倡导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四维新变法思想产生的影响。(维新派与洋务派和顽固势力论战的影响)

性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1政治上:有力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1898年戊戌变法)

2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上:形成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一部分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尤其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平等的思想进一步在中国传播开来,起到巨大的启蒙作用。

五西学东渐不断深化的原因。

1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2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3西方文化的的不断传入。

4近代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六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趋势?结合历史背景指出影响这样趋势的三大因素。

趋势:由浅入深,由学习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社会科学。

影响趋势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对西方的日益了解。七有人说洋务运动是“种豆得瓜”你如何理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 教案

第20课西学东渐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开眼看世界”,“维新思潮”中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及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和文字资料,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以及维新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概念、重要人物和各阶段特点。 2、从三者之间的层递关系出发,设疑引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对西学东渐过程中先进人物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

2、难点: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西学东渐》。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一)教法策略 认知心理学认为,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将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主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普通高中新课程把“自主、合作、探究”列为新世纪最主要的三大学习方式。因而,本节课我采用“小组合作学法“和“基于任务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学法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法指导的立足点是将"学会"提高到"会学"和"乐学"的高度上来,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为了培养成功的学习者,本节课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采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法,除了考虑到教材因素外,也体现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的新课程教育理念。 (三)学习策略

第17课 晚明科技群英教案

第17课晚明科技群英教案 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 第17 晚明科技群英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使学生了解李时珍的伟大医学成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 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徐 光启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农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古今中外的农业生产和农学研 究的利弊得失做出了全面的评价和总结。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本及必修Ⅱ第六和必须Ⅲ第、6、17提供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查找和分 析及概括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李时珍和徐光启的学习,培养学生以科学实践为依据,而不迷信邪说的精神; 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点】李时珍的人生经历和《本草纲目》

【教学难点】晚明科技的特点;晚明科技群星璀璨的原因 【教学时】1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投影:华夏明作为世界明的重要一支,无论在人还是科技方面都有不同其他明的发展脉络,并且一直到明末都代表着当时人类明发展的最高水平。明代的繁荣是和以《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大量伟大科学著作以及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明末科学家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自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这一百年,在我国科学技术史,是个群星灿烂的时期,各种科学成果异彩纷呈,总结了中国古代所有的科学技术并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同时出现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五位科学巨人。华夏明的科学学科体系已具雏形。一、世界化名人——医圣李时珍 (提出问题):阅读本第一段,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李时珍一生的主要事迹? (学生活动) 1、医生世家:118年某日,湖北蕲州,一个婴儿诞生到人世间。父亲李言闻抱过哭不 出声的新生儿,喂了几口草药汁,这小儿才“哇”的哭出声。父亲是位当地颇有 名气的医生,见儿子初到人世就不容易,为他取了“时珍”这个名字。医生李言闻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

必修三《西学东渐》复习 程雪 【课标解读】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单元分析】 本专题内容《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史,救国救民的探索史。 《西学东渐》是本专题的第一课,在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本课内容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和“维新思潮”三个部分,三者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西学东渐”贯穿始终。从历年高考来看,一直以来是高考关注的热点,例如2012年山东高考第28题。因此复习的时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解读材料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单元框架建构

★“设计小贴士”: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单元的线索,形成清晰的脉络,更好地把握课标考纲的要求,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基础知识梳理: 【探究学习】西学东渐的历程 教师设问: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 学生回答: (要求学生整理课本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设计小贴士”:利用表格的形式对本课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总结,让学生对西学东渐形成清晰的脉络,对应每个时期的人物、活动和意义,认识到学习西方的过程经历了器物——思想——制度三个层次,体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渐》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语文教学要借助文本传达的思想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启迪,引导学生体味生活,感悟人生,进而形成对生命的独特解读,并借此指导学生的日常行动。 《渐》作为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中的一篇,作者丰子恺从日常现象着手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思索。 基于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学生特征分析 “渐”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借鉴作者行文的思路,教师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入手启发,并试着让学生主动诠释“渐”,进而思考在我们认识到“渐”存在的前提下该如何去对待生活与人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 ②分析“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③体味作品在琐屑轻微事物的叙述之中独特的风韵。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诠释“渐”,进而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引导学生谦让、平和地与人相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认识。 ②渗透“大人格”、“大人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 2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诠释“渐”。 难点:3分析“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4体味作品在琐屑轻微事物的叙述之中独特的风韵。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设计拟采用教师趣味导入,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主动诠释“渐”,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结合写作训练,动笔让学生描摹“渐”及对“渐”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①搜集作者相关资料,了解丰子恺的漫画和随笔创作情况。 ②阅读课后相关链接走近作者,从而更好把握作品内涵与风格。 ③多媒体激发阅读趣味,营造体悟情境。 ④学生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展示。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激趣导入 展示学生和老师小时侯的照片,让学生猜主人。(多媒体配乐) 走进文本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照片。 曾经的你我也拥有这样一张可爱的笑脸,一副稚气的表情,其实照片的主人就在我们中间,请同学们猜猜看。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五单元西学东渐

一、课题: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以“西学东渐”一课为主) 二、课时:1 三、教材分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的前四个单元中,第一、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文艺的灿烂瑰宝;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西方从人文主义到科学理性的发展演变;第四单元则讲述了“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国曾经的辉煌和逐渐落后于世界文明潮流的基本史实;并很容易引起反思:我国文化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落差?应如何才能使中华文化重燃灿烂之光?等诸问题。这就为本课题的提出与展开提供了很好的情景铺垫。在掌握并理解本课题“西学东渐”之后方能对第22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地的把握。 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由于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材料或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思想解放的意义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题在必修Ⅲ乃至整个必修模块中都有着相对重要的地位,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引领作用,对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作了简明的阐述。 【情感主线】:以史为鉴,知耻知辱,鼓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重点】:维新思潮的背景、内容、影响。 【难点】:归纳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既包括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又包括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整体特点;如何整合知识的方法;以及理性、全 面评价历史事件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探寻变革的思想历程。 2.比较归纳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特点。 3.体会并学习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方法: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案 【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本节内容】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三、开眼看世界 【知识梳理】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 不断发展,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对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中国: 依旧顽固,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二、两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 (1)导火线: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收缴的走私鸦片,英国决定对华发动战争。 (2)过程: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组织了抵抗。战争以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而结束。 (3)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4)影响:《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起因:,英国等侵略者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2)进程:1856年,对中国发动战争→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类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进攻大沽炮合→1860年,英、法联军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3)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4)影响:中国的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 三、开眼看世界 1. :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两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等书稿。 2.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一书,该书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魏源在书中提出了“”的思想。 3.徐继畬:撰成《》一书,该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课堂探究】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注意』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不能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或政治 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代表着主权逐步丧失,是社会退步的表现,但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半封建化开始打破落后的封建制度,是进步的表现。 【巩固练习】(选择题每题2分) 1.(2019四川成都高一联考)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维护鸦片贸易说”“文化冲突说”“商业贸易说”“侵略战争说”。其中,多数人最有可能支持的是() A.维护鸦片贸易说 B.文化冲突说 C.商业贸易说 D.侵略战争说 2.(2019河南新乡高一期中检测)《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一规定() A.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B.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C.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D.利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 3.下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主要战役中的兵力对比情况(单位:人)。由此可知()

国学礼仪培训教案

国学礼仪培训系列课程 ——序-重回汉唐(一) 目的: 1、了解国学中的礼仪之道 2、掌握说话艺术与交谈技巧 3、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交礼仪 背景 礼是门,是文明之门,文化之门 仪是道,礼是价值观,礼是双向道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文明曾为此骄傲和自豪过,现今,也正为此哀叹着。如今社会中礼仪的精神或承载的文化精神曾经的拥有和现在的流失,正是百年来对文化的毁灭和打击,让中华儿女忧心忡忡,我们得重拾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学习中国文化,传承美德,重回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 一、解读礼乐文化 礼的核心——尊敬 乐的核心——和 传统礼仪与人文 礼乐文化背后蕴藏的人文精神 一、什么是国学 什么是“国学”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是“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洋奴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方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但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挟泥沙俱下”。一些文化投机者也看准这个“牛市”,将阴阳八卦、谶纬迷信、星相占卜、特异功能、巫婆神汉、建阴宅、拜神庙,乃至恢复繁体字,倡导小学生读经,都贴上振兴“国学”的标签。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医家,农学、天文、历法、算法、术数等自然科学知识,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二、国学中的礼仪 认识中国的礼文化 通过人的相貌,仪态,眼神,表情比较说明通过学习礼来修身的重要性……

七月教案最新

一、大学语文绪论 1、何为大学语文?新浪网7000多人参与调查显示,92%的人支持语文课列入大学必修课。 2、重庆大学理科类毕业生马建智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一路过关斩将后到单位实习时,却因不会写公文而最终未能如愿留下。 3、为何要学大学语文? 弥补阅历的不足,注意生活的体验与思考 二、国学经典综述 (一)、涵义解读 1、何谓国学?这个词的涵义有不同的解读,社会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 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2、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易~。~书。~卷。~文。~义。~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史子集。黄帝内~。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后人尊敬它称之为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二)、你能想到哪些经典篇目? (三)、学习国学的好处:1能增强记忆力;2、能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3、能扩大知识面;4、能培养学习兴趣;5、能提高审美能力;6、能增强自信心等 《诗经豳风七月》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 2、细读《七月》,了解其内容与背景; 3、体会诗歌内涵,感受其中蕴含的乡土气息。 4、让学生触摸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树立传承优秀文化的思想。

《雨巷》教案教学内容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运用文学意象的知识分析《雨巷》的象征主义特色,解读《雨巷》的情 感内涵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教学难点 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请大家认真聆听,这首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呢? 明确:美丽、哀怨 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雨巷》是根据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歌,走进江南的雨巷,去体会戴望舒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诚挚。《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反响很大,叶圣陶

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感知诗歌《雨巷》 1、放录音(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 2、放录音(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3、教师提问:课文读完了,这首诗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归纳: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这也是一种美。 4、放录音(第三遍)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5、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6、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丁香又名百结,愁怨是它生命的基调。丁香花是唐诗里一组低婉的音符,是诗人笔下流泻的哀怨的意象。古诗中,丁香常与愁心相连,是忧愁的象征。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

第20课 西学东渐导学案 1

第20课西学东渐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学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并熟记基础知识,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到我的疑问处,以备上课集体讨论、突破。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题目。 【预习学案】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____________________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 (2)中国与_________________的联系相应扩大。 2、目的:为了解西方,抵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物 (1)林则徐:他注意了解、研究世界情况。他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传教土在澳门、广州等地办的报刊,又命人译出瑞士人滑达尔著的《_________________》。他编译的《_____________》一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写《_______________》一书,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4、影响 (1)“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课堂思考: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想有何特点? 二、体用之争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焦点:是否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 (1)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倡行“____________,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 (2)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早期维新派:支持_______________,斥责顽固派 4、评价 (1)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_________________的层面。 (2)冲击了传统“___________________”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维新思潮 1、早期维新派的转变 (1)原因:_______________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种种弊端,促使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深刻反思。 (2)表现:提出_____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__制度的要求。 (3)影响: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___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2、维新思潮的形成 (1)背景:19世纪90年代,______________加深以及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 (2)代表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西学东渐 一、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在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对下一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和“维新思潮”三个部分。三者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西学东渐”贯穿始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解读材料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思想变化历程。 2、教学难点:认识维新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一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学生对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相关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印象,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杂志等媒介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较为熟悉,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因此,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课本、归纳概括和综合解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艰难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林则徐星”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西学东渐 一、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 1、背景: ①必要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为了解西方;挽救民族危亡。 ②可能性: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 2、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介绍世界地理与历史; ②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评价: ①学习西方从此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潮;②局限: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未进行实践。 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 1、体用的含义: ①体(中学)——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②用(西学)——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文化。 2、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是:是否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 3、影响:局限于军事、经济等物质文化层面,但冲击了保守观念,开始了现代化的第一步,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早期维新思想(中法战争后) 1、背景:①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了解逐步深入;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③洋务派失败教训。 2、代表:王滔、郑观应等 3、主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振兴工商业;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技。

4、评价: ①积极: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突破“中体西用”束缚,使西学东渐的内涵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②局限: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未进行实践活动。 四、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90年代) 1、背景: ①必要性: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严重阻碍; ②可能性: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维新思想与救亡图存的社会主题产生强烈共鸣。 2、代表: ①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移花接木,托古改制;动摇封建顽固派思想基础; ②梁启超:撰写《变法通议》;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必然性;提出变革科举。 ③谭嗣同:著有《仁学》;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 ④严复: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第一人;翻译《天演论》等,用进化论原理阐明中国必须变法。 3、共同主张: 要维新变法救亡图存;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核心);要废八股,改革教育制度,提出西学; 4、历史意义: 高扬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旗帜,反对封建专制,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五、向西方学习潮流的特点: 1、背景:伴随民族危机加深、经济结构变化而不断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2、主体从地主阶级到到资产阶级; 3、内容:由浅入深;由学习科技、器物层次深入到学习政治制度层面; 4、目的: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1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 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背景 1、政治:①专制统治 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2、经济:①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①程朱理学 ②“西学东渐” 4、问题:商品经济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矛盾突出。 二、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例证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及代表作——《焚书》《藏书》等 ★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生平:求学→做官→入狱 性格: “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结合材料习题,我们可以概括: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他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高中历史面试真题《西学东渐》教案、教学设计

《西学东渐》教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的背景及重要影响; 2.认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要观点,掌握体用之争的重要影响; 3.熟悉维新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及重要思想,认识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4.认识西学东渐逐渐深入的发展历程以及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史料,培养整合、运用史料的能力,初步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品质; 2.通过辩论、小组讨论等形式认识体用之争、维新变法的思想交锋,培养辩证分析、理性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各阶层敢于冲破思想束缚、学习西方,谋求改革创新的思想发展历程,认识近代先进人士的爱国探索、创新变革的精神以及感受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通过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维新变法思想。 一、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研究、分析学生的学情对课堂教学的展开具有重要意义。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通过高一阶段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探究意识,抽象思维能力已经趋于完善,但是辩证分析能力存在不足。因此学习体用之争这一重点内容时,应当予以一定的学法指导,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顽固派和洋务派的观点,培养学生理性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将采取讲授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方法组织教学。 恰当的学法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在学法上,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会引导学生通过探究问题,研读史料、视频等方式进行合作探究。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重难点内容,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互动,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主讲教师:__________ 编写:_________ 课时:3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1.知识与能力: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理解他们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他们的思想作简要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回放资料,历史探究。 3.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优秀品质。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唐甄(1630-1704),原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达州(今四川达县)人,他是清初的著名进步思想家、文学家。也是清初经世致用之学的倡导者。著有《潜书》(原名《衡书》)。 “治天下者惟君,论天下者惟君,乱天下者惟君”。“天下之主在君,君之主在心。”“使我立于明君之侧,从容咨询……可以任官,可以足民,可以弭(mǐ)乱,不出十年,天下大治矣。” “自汉以来,帝王皆贼也。”在先秦,虽有圣王治世,却也是“君之无道也多矣”。“其余一代之中,治世十一二,乱世十八九。” “君心者,治乱之源”,“君之心,政之本”,“一心兴邦,一心丧邦”。 主张 ①倡导“经世致用”; ②大胆抨击君主专制(帝王皆贼也),反对神化帝王 ③抨击官吏为盗臣,为民贼。 ④提出抑尊、节俭、用贤人、纳谏、重民、赏罚等政治设计。 ⑤要求社会均平,反对重男轻女。 首先复习儒学发展的概况:自春秋时期孔子开创以来,到战国后期成为蔚然大宗,到秦朝遭到打击,再到西汉逐渐复苏并走向正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两宋时期新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出现,随后陆王心学产生。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1课时 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 于秀娟 一.2008年考试大纲要求: 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2.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课标要求: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体验高考: 1.(08海南)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近现 代中 国的 先进 思想 二.单元体系构建: 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器物) 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思想 制度 思想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2.(08广东)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3.(08四川)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B.革命C.民主 D.科学 4.(08海南)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取得了重大进展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5.(07江苏)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B.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再现基础1。鸦片战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前后)开眼看世界:包括背景、代表人物、主张、影响。2.第二阶段(19世纪60~90年代) ①地主阶级洋务派:包括洋务派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主张及影响。 ②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包括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主张、影响。3.第三阶段(19世纪90年代)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主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 问题:综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认识。 参考:①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②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思想认识到付之实践的过程。 ④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林则徐等萌发新思想、

第20课西学东渐教案

第21课西学东渐 【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西学东渐概念理解: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诸如科技、法政、宗教、伦理、乃至文学艺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②鸦片战争期间——五四运动前后 【问题探究1】 明末清初一大批西方传教士到达中国,翻译介绍西方文化。对比西学东渐的两个时期,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为便于传教,主动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内容主要以宗教为主; 鸦片战争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积极主动学习西方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内容则涉及科技、政治、宗教、文学等各个方面。 原因:近代中国随着西方侵略加剧,既为西学传入提供了可能,同时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重,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机,使学习西方成为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教法设计】 学案呈现西学东渐的内涵和阶段,教师可设计探究问题,或在教学课件中呈现,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明确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主要特点和目的。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后,切勿越俎代庖,应当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教师加以总结。 【教师承转】 近代以来,西学的传入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维新变法时期、五四运动时期。在向西方学习的阶级主体上经历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维新派等几个派别。 【设计意图】 明确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主要历程,明确本课的主要范围。 一、地主阶级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1、背景: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同时,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具体表现在: (1)政治上:①清朝统治危机四伏(根本原因)②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直接原因) (2)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步破产,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3)(3)思想上:①最高统治者妄自尊大,仍然处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统治思想)②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传播(学术思想)③“贵华夏”、“贱夷狄”思想藩篱的冲破(开明地主、知识分子) 2、目的: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清王朝统治。 3、、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活动及评价

第20课 西学东渐学案

第20课西学东渐学案

第20课西学东渐 【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新思想的萌发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后,____________对中国冲击加剧。 (2)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 (3)为了解西方,抵御外侮,一批先进中国人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编译了_________________ ,是中国近代“____________________”。(2)魏源:编写_____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主张。 3.评价:“_________________”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 ________________。 二、洋务思想 1.背景 (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击,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洋务派,产生了“变局论”,与顽固派展开了激烈斗争。 (2)鸦片战争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的影响。 2.基本主张: 洋务派:主张_______________即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前提下,只有“力师西法”,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顽固派: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的:学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挽救统治危机。 4.影响: 洋务运动时期的中西体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______________的层面,但毕竟冲击了传统的_____________的保守观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维新思想 (一)背景 1.民族危机:19世纪90年代,_____________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阶级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想上:西方文化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早期维新思想及影响 ①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支持________,主张与列强_____;中法战争后,认识到西方的富强根本在于__________,洋务派是“仅袭其皮毛”;中国应_________。 ②影响:早期维新思想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二)代表人物及思想特点 1.康有为:(1)代表作:、。 (2)思想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