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焦裕禄精神为标杆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一首《念奴娇》词,写尽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的为民情怀与英雄本色,也道出了无数人心中优秀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与精神风貌。

“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感怀焦裕禄事迹对一代共产党人的成长影响,深刻阐述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语重心长地勉励党员干部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为各级干部忠实履行职责提供了行动标杆,为弘扬为民务实清廉作风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害”不再,兰考早已难觅当年灾害肆虐踪迹;“焦桐”成荫,仿佛无语诉说当年感人故事。焦裕禄虽然在兰考仅工作470多天,但在群众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在党员干部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的事迹之所以历经岁月风雨永为人们传颂,他的精神之所以穿越半个世纪仍然历久弥新,就是因为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从牛玉儒到杨善洲,无数优秀共产党人正是以焦裕禄为榜样,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最高追求,不断丰富着党的精神宝库,烛照更多的干部奋然前行。

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的焦裕禄精神,其实质是始终与群众心连心、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宗旨意识。这与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高度契合。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我们今天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为的是促进各级干部强化宗旨意识,恪守为民情怀,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理念,付诸改革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增进人民福祉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党委都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当以焦裕禄精神为标杆,扪心自问当官是为了什么?能为百姓做些什么?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见贤思齐,反复镜鉴,常修为政之德,不移公仆之心,才能提升思想境界、增强素质能力、改善作风形象,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人民日报》( 2014年03月19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贯穿焦裕禄精神这条红线二论以“五个准确把握”推进教育实践活动

党员干部向榜样看齐,人民群众从行动看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要开展得卓有成效,关键就是准确把握活动的实践载体,促进党员干部以榜样为参照、以践行为基础。

“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这一明确要求,为把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扎实深入指明了方向,为广大党员干部转作风、强党性确立了行动标杆。

贯穿焦裕禄精神这条红线,首先就是深学,让焦裕禄精神触及思想和灵魂,像焦裕禄一样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从信念深处感受他在漫天风雪中为群众送救济粮款的公仆情怀,在灵魂深处思考他“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走访调研的求实作风,向思想深处领悟他迎难而上带领干部群众治“三害”的奋斗精神,往境界深处体悟他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和子女、亲属谋取任何好处的道德情操,我们就能够懂得为什么半个世纪之后,他的事迹依然为人们传颂。通过深学,让焦裕禄精神充盈我们的内心,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理念才能更加坚定。

焦裕禄精神是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我们强调细照,就是要对照这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扪心自问有没有像他那样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有没有像他那样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深入思考为什么现在条件好了有的干部与群众在一起的时间却少了?为什么现在取得了巨大成就却依然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照出思想的差距、认识的不足、观念的问题、作风的毛病,我们才能明确改进的方向。

深学、细照的目的全在于笃行。今天,面对群众急难之事,我们迫切需要把群众安危冷暖记挂在心的情怀,不要等到群众反映强烈了或者上级批示了才去解决;面对改革的攻坚克难,我们尤其需要弘扬“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气概,发扬“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精神。向焦裕禄同志看齐,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属、对待自己,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们方能成为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贯穿这条红线,以焦裕禄精神为镜子照一照、为尺子量一量、为标杆齐一齐,我们就能焕发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推动新一轮改革的航船越过万水千山。

《人民日报》( 2014年03月26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在新的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新的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直接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我们要牢牢把握难得历史机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共识,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不断把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要明确目标方向、抓住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正确处理党委、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内生动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积极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重视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努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使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协同推进。要统筹好改革、发展和管理工作,统筹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统筹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统筹好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企业发展,统筹好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形成联动效应,取得整体效果。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把抓落实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重点,深入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加强组织协调、深入调查研究、释放政策红利,形成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乘势而上,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局面。

《人民日报》( 2014年03月26日 04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全面领会和落实三中全会精神

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制定了推进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在学习宣传全会精神上还要下细功夫、苦功夫、深功夫,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认识基础。

没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就没有坚定有力的落实。现在各地方各部门改革热情很高,但如何全面准确理解,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比如,只讲“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讲“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只讲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讲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只讲如何分好“蛋糕”,不讲做大“蛋糕”、扩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等等。这些片面的理解和误读,不仅不利于引导舆论、凝聚共识,还可能导致落实过程中顾此失彼、跑偏走样。

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学习理解全会精神上,要防止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生搬硬套,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全局高度,深入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正确把握下一步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对那些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认识,要积极加以引导。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狠抓落实,再好的蓝图也只是一纸空文。把改革蓝图落到实处,既要防止“改革与我无关,开放离我很远”的错误认识,克服等待观望的思想、自我满足的情绪,也要避免头脑发热、急于求成,违背规律一哄而上;既要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突破既得利益的束缚,敢于触动一些人的奶酪,又要防止从局部利益出发各取所需、挑三拣四,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倾向。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推进改革,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事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过去合理的现在可能已经不再适应,以前长期有效的目前可能开始失灵。全面领会和落实三中全会精神,要求我们在思想上打破不合时宜、妨碍改革发展的思维定势,做好承受改革压力的思想准备,在行动上坚毅果敢、循序渐进、虑定而动,该改的就坚定不移地改,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抓实、抓实、再抓实。唯其如此,才能激发全面深化改革的乘数效应,把改革蓝图转化为发展实绩,交出我们这一代人无愧于历史的答卷。

《人民日报》( 2014年02月23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

为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这一总目标蕴含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根据,对中国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历史和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变革过程两个维度,深入阐明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内涵,强调“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高远广阔的视角、鞭辟入里的分析,为我们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制度与治理,是决定一个国家性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问题。早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用30年的时间,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0多年过去,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方面进行了很多创新和探索,到今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形成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从主观上看,我们具备了这样的实践经验基础;从客观上看,这是改革进程向前拓展的必然要求。将它确立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

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全新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即使是马克思、恩格斯那样的时代巨人,也无法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执政60多年来的治理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过弯路,更积累了丰富经验,开辟了新路、找到了正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环顾世界,看到一些国家由于这方面缺失而社会动荡、政衰人息,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到,形成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仅为了克服制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更是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前后相续的过程。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后半程正待我们这一代人发力。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正是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善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把握好这一总目标,我们就一定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阔步前进。

《人民日报》( 2014年02月19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唱好经济体制改革重头戏

三论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的重点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建言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起广泛关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浓墨重彩阐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作用”。两会的聚焦,凸显了经济领域改革举足轻重的地位。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对其他领域改革具有牵引作用”,“加强工作协调,使各项改革协同配套,使改革与宏观经济运行和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协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与各领域改革的辩证关系,为狠抓改革落实提供了行动指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回顾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咬定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才得以不断推进改革事业。从现实国情来看,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左右,这清楚表明了发展仍是破解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两会会场内外,代表委员热议、广大群众关切的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问题,寻根究底,大都与经济体制不完善、转型发展不到位密切相关。改革的主战场和关键点,依然集中在经济领域。一子落而满盘活,经济体制是社会各种体制的“连接点”和基础。只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才能传导改革正能量,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向深化改革要动力,首先就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强大牵引力。

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济体制改革越是深入推进,就越触及深层次矛盾,越带来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只有亮出行政审批“权力家底”,经济管理“负面清单”才能有的放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改革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清除“唯GDP”发展误区,到简政放权激发创业活力,再到改作风推动调整消费结构,无不说明唱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需要形成各领域改革协调配套、齐头并进的强大势场,这才有落地有声的实干行动、精彩纷呈的改革大剧。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是资源配置层面的时代创新,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进程。

蹄疾步稳,改革路在脚下;革故鼎新,治理与时俱进。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让各项改革措施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我们就能让全社会感受到市场环境和创业条件在不断改善,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把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变为现实。

《人民日报》( 2014年03月07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在融合发展中担当使命与责任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互联网生成舆论、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努力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开拓新兴媒体领域,把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不仅是传统媒体生存发展、谋求未来的必由之路,更是巩固壮大宣传思想阵地的必要选择。

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目前,很多媒体都开始了融合发展的探索,也有不少亮点。同时也要看到,融合发展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在许多方面还存在跟不上、不适应、不到位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统筹规划,制定总体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在融合发展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全面落实党管媒体原则,始终做到效果好、管得住,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通过科学的融合,成为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观念引领行动,认识推动实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形成适应融合发展的新观念新认识。要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增强借力发展意识,发扬攻坚克难精神,以浴火重生的胆识、你行我更行的气度,勇于挑起担子、把责任扛在肩上,解难题、啃骨头、往前走。要站在媒体发展前沿,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赶超、争创一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的加速发展,推动新闻传播从“铅与火”、“光与电”走到了“数与网”。新兴媒体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相互结合与发展的过程。技术与内容互为支撑、相互融合,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把当今可用的技术都囊括到视野中来,进行项目设计,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内容永远是根本,是决定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在品质上追求专业,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媒体在信息采集核实、分析解读等方面的优势;在传播上注重快捷简洁,多在“微”字上做文章,在传播中抢得先机;在服务上注重分众化互动化,加强个性化新闻生产,将互动思维渗透到各个环节;在展示上实现多媒体化,以多样化的展示、多介质的推送,使新闻报道动起来、活起来。

推动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平台拓展、内容创新,也需要对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作出深刻的调整和完善。要重组媒体内部组织结构,构建现代化的立体传播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媒体管理体制,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探索创新,推动形成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为融合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

大幕已经拉开,目标已经明确。要切实加强对媒体融合的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努力开创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开辟党的新闻事业新天地。

《人民日报》( 2014年04月15日 04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学习教育重在实打实

二论以“三严三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

推进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环节很重要。在这一环节,如何认真坐下来、真正学进去?如何避免表面化、空对空?关键在一个“实”字。如果“开会念学习材料、散会攒学习心得”,敷衍了事、应付交差,观点摆不正、理论吃不透,既难以提高思想认识,更会把学习教育变成形式主义。从这个角度,把学习教育环节搞好,必须下足实打实的功夫。

端正态度,是实打实的前提。不可否认,很多领导干部手头、案头的工作非常繁重,经常导致“坐不下来”,能坐下来也“静不下来”。甚至有一些领导干部,把集中学习时间当成了休息时间,觉得平时工作太忙,不如趁学习时间透口气。这是定力不够、态度不实的表现。实打实地学,是为了实打实地干。吃不透中央精神,学不透规定篇目,以后的工作往哪里做?找不准方向,摸不清思路,盲目求快求多又有何效果?解决态度问题,先要端正思想认识。要像做学问一样,拿出把冷板凳坐热的态度和功夫。

内容扎实,是实打实的载体。有的地方在学习教育中,用10分钟学习规定篇目,却用50分钟讨论其他事情。虽然看上去也在学,也在讲,也有讨论,但是内容注了水,干饭变成了稀饭甚至米汤。对这种内容“搭车”“超载”的现象,必须予以摒弃。在学习内容上要讲究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但要瞄准靶心,还要一个猛子扎到底,把内容真正融入思想认识中,入耳入心,不能摊开本子记笔记,合上本子全忘光。

拿出成效,是实打实的体现。怎么才能让学习教育取得最大效果?带着实实在在的问题学才能有针对性。如果把学习教育当成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过程,注定不会有实打实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时刻联系实践中的困惑、工作中的疑难,有针对性地思考、调研和讨论,才不会“入宝山而空返”。而学习的成效,也要拿到实践中检验,让群众打分评判,保证将学习成果落到实处。

没有坚实的根基,哪来枝叶的繁茂。板凳坐实、研讨扎实、内容务实,才能巩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才能使教育实践活动主旨不跑偏、效果不落空。

《人民日报》( 2014年04月10日 01 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