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CRISPR结构的研究 - 副本

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CRISPR结构的研究 - 副本
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CRISPR结构的研究 - 副本

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CRISPR结构的研究

狄慧玲1,闫鹤1,2,石磊

1

(1.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

(2.辽宁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辽宁锦州 121013)

摘要:为探明河北省2177份零售食品样本中检出的18株谱系I (血清型1/2b ,4b )菌株的CRISPR 序列结构,用PCR 方法扩增了其CRISPR 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并根据在18菌株中CRISPR 结构的阵列排布进行聚类分型研究。结果表明:18株菌共检出三类CRISPR 序列排布(CRSIPR array :locus1,2,3)。CRISPR locus1是一退化残基,repeat 序列保守性差,spacer 数量少。locus2和locus3是新掺入的,结构完整,活力旺盛,repeats 序列保守,spacer 数量增长迅速。locus1最普遍(13/18);有5株serotype1/2b 的菌株检出至少两个活性loci (locus2和locus3)中的一个,在serotype 4b 菌株中未检出。总计,基因组中具有3个CRISPR loci 的有2株,具有2个的有3株,仅有1个的有8株,无该结构的有5株。根据CRISPR array 的排布共将18株菌聚类分型为5簇,4个亚簇,能较好的对1/2b 血清型的菌株进行分型研究。该免疫防御系统的插入,增强了高致病性谱系I 菌株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大了消除食品加工销售过程中该类菌株的难度,给食品安全造成更大威胁,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该特征菌株的监管力度。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规律成簇的串联重复序列;谱系;血清型 文章篇号:1673-9078(2014)8-64-69

Analysis of CRISPR Regions in Food-borne Listeria monocytogenes

DI Hui-ling 1, YAN He 1, 2, SHI Lei 1

(1.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and Food Sciences,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China)

(2.Food Safety Key Lab of Liaoning Province, Jinzhou 121013,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find out CRISPRs in 18 lineage I (serotype1/2b, 4b) strains of food-borne Listeria monocytogens isolated from 2177 retail food samples in Hebei province, the CRISPR sequences were obtained by PCR amplification, and homology analysis was predicted using bioinformatic methods, then cluster typed by using a CRISPR-based approach. We detected three CRISPR loci in all studied strains. Loucus1 was most popular (13/18); locus2 and locus3, as two activity loci , were only detected at least one in 5 serotype 1/2b strains. Locus1, a putative remnant of a functional CRISPR ancestor, was beared unconserved repeats (DR1) and a few of spacers; locus2 and locus3, relative new functional structures, were beared conserved repeats (DR2, DR3) and fast growing number of spacers. In all, 2 strains containerd all three loci, 3 strains contained the first 2 of the three loci, as well as 8 strains only contained the first one locus, and 5 strains did not find any CRISPR structure. As the diversity of CRISPR arrays, 18 strains typed to 5 clusters (A~F), and 4 subset clusters (A1and A2, B1 and B2). CRISPR typing can be good used in differentiating serotype 1/2b strains. In other hands, the CRISPR structures, especially that beared more spacers, enhance the host's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enlarged the clear difficulty in food processing, alarm the food safety.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inforce the control of these kinds of L. monocytogenes.

Key words: Listeria monocytogenes ; lineage;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 serotype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 )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条件致病菌,是研究人体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重要生物模型。LM 菌主要感染免疫妥协个体(HIV 病人,老年人,婴儿和孕妇),

64

收稿日期:2014-01-14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2012BAD28B09;2014BAD13B00) 作者简介:狄慧玲(1984-),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源性病菌的快速检测及其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通讯作者:石磊(1961-),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食源性病原菌快速检测与诊断

引发李斯特菌病[1],大多数感染是通过食物,且死亡

率很高(~30%)。Vázquez-Boland et 的报告[3]显示在欧洲和美国李斯特菌病的发病率为每年0.2~0.8/100000。我国由于缺乏系统的李斯特菌病流行病学资料,目前无法评估其危害的严重性。

通过系统进化、生态和表型特征可将LM 菌分为四个遗传谱系(lineages )12种血清型[4~6]。其中,谱系I (1/2b, 3b, 4b, 4d, 4e 和7)的菌株是人类临床和爆发流行的主要致病菌;谱系II (1/2a, 1/2c, 3a and 3c )的菌株是人类和动物偶发病例的常见菌株;谱系III 和IV (4a

65

和4c )的菌株少见,主要感染动物。谱系I 的菌株生存环境简单,序列相似性高,毒性强,进化地位低[7~8]。约90%以上的人类李斯特菌病是由感染血清型4b 和1/2b 的菌株引发的[9]。

规律成簇的间隔回文重复(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 )是在细菌和古细菌中普遍存在的获得性免疫防御机制,通过插入自身基因组CRISPPR loci 的外源侵染DNA 的序列引导,干扰噬菌体和质粒等外源可转移元件对菌体自身的侵袭。CRISPR/Cas 系统有三个重要组件:同向重复序列(repeat )与间隔序列(spacer )构成的CRISPR 基因座(CRISPR array );前导序列(1eader );CRISPR 相关蛋白基因(cas genes ,CRISPR associated-proteins )。

CRISPR/cas 系统在LM 菌的一些菌株中已有发现[4, 8]。

本研究针对我国河北省2177份零售食品样本中检出的18株LM 谱系I 菌株的CRISPR array 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深入解析我国食品中流行的LM 菌高毒力菌株,对今后监测和防治食源性李斯特菌病提供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05年,河北省加入了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对省内食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进行了连续的主动监测。从2005~2007年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省七大类零售食品(生肉、熟肉、速冻米面制品、非发酵豆类制品、乳制品、水产品和蔬菜)中共采集2164份样本,共检出91株LM 菌,检出率为4.25%[16],其中18株(检出率0.83%)经血清型鉴定进化上属于谱系I (serotype 1/2b 和4b )为本研究的实验菌株,菌株信息见表1。

1.2 主要仪器

梯度Icycler Themal Cycler PCR 仪(Bio-RAD );SmartSpecTMplus 紫外分光光度计(Bio-RAD );凝胶

成像分析系统UNIVERSAL HOOD Ⅱ,(Bio-RAD )。

1.3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

TSB 培养基,美国BD 公司;脑-心浸萃液态培养基

(BHI ),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培养基脱氧核糖核酸(DNA )提取试剂盒,德国QIAGEN 公司;Ex Taq DNA 聚合酶、dNTP 、10×PCR 反应缓冲液;pMD20-T cloning kit ,日本TAKARA 公司。

1.4 方法

1.4.1 DNA 提取

按照Qiagen 公司DNA 提取试剂盒说明依次提取18株实验菌株的DNA ,并利用OD 260/OD 280比值来确定DNA 的纯度。提取到的DNA 样品分装后,-20 ℃冰箱保存。

表1 实验菌株来源

Table 1 The source of strains in this experiment 菌株

血清型

采样地点

食品来源 采样时间 L1 1/2b 邯郸 生肉 2005/8/9 L2 1/2b 邯郸 熟肉 2006/7/20 L3 1/2b 廊坊 熟肉 2005/9/10 L4 1/2b 廊坊 熟肉 2005/9/10 L5 1/2b 廊坊 熟肉 2005/9/10 L6 1/2b 廊坊 熟肉 2005/9/10 L7 1/2b 秦皇岛 熟肉 2005/9/10 L8 1/2b 秦皇岛 熟肉 2005/8/9 L9 1/2b 石家庄 蔬菜 2005/8/19 L10 1/2b 石家庄 熟肉 2005/10/24L11 1/2b 石家庄 生肉 2005/10/22L12 4b 石家庄 熟肉 2005/8/29 L13 4b 唐山 熟肉 2005/10/22L14 4b 秦皇岛 速冻米面食品 2006/5/21 L15 4b 秦皇岛 速冻米面食品 2006/5/21 L16 4b 保定 速冻米面食品 2006/5/15 L17 4b 保定 速冻米面食品 2006/5/15 L18 4b 保定

速冻米面食品

2006/5/15

1.4.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CRISPR loci 引物设计

根据CRISPR database (http://crispr.u-psud.fr/ crispr/)公布的L monocytogenes Jo161(Genebank: NC_017545)的3个CRISPR loci 信息,运用生物软件primer 5.0设计3对引物(表1),所设计的引物序列都在https://www.360docs.net/doc/de6869560.html,/Blast.cgi 网站进行同源性检索,确保每一对引物对所有单核细胞增李斯特菌相应CRISPR locus 扩增的特异性和兼并性。引物合成由英潍捷基(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完成。

1.4.3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CRISPR loci 序列的PCR 扩增和测序

1.4.3.1 退火温度优化

分别以18株LM 菌DNA 为模板,在退火温度50 ℃~60 ℃之间对目的片段进行PCR 扩增,确定二者的最佳退火温度。

1.4.3.2 反应条件

因LM 菌一些菌株整合的CRISPR locus2和locus3片段长度较大,为了保证所有具有该基因座位的菌株

PCR 反应的成功,本研究适当延长扩增locus2和locus3的延伸时间。具体反应条件为:94 ℃预变性1 min ,

95 ℃ 变性5 s ,对应表1的退火温度,退火20 s ,72 ℃延伸3 min ,30个循环,72 ℃延伸10 min 。

表2 CRISPR loci 扩增的引物及其最佳退火温度

Table 2 Primers used for amplifications of CRISPR loci and the best annealing temperatures

CRISPR Name Sequence (5′-3′)

the best annealing temperature/℃

LOCUS1P1 TTGAGGTAAGATGGGAGTAAG 47.0 P2 ACAGATTGCTCGTTTGACTA LOCUS2P3 TTCGCCAA TACCAAACTCG 50.3 P4 AAGGTGAAA TAACTCCAGCA LOCUS3

P5 GGGTCTA TTTGGGCTGGTG 53.7

P6 TTGGGTCTA TTTGGGCTGG

1.4.3.3 测序

2 结果与分析 将所有扩增阳性的PCR 产物,送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纯化测序。

2.1 引物退火温度确定

1.4.4 序列分析和同源性分析 1.4.4.1 序列分析

分别表1中对应的引物对L monocytogenes L1基因组DNA 进行梯度退火温度扩增,对退火温度梯度设定,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3对引物的扩增产物效率均随着温度有递增或有非特异性扩增,最终分别确定三对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为CRISPR locus1,54.3 ℃;CRISPR locus2,51.1 ℃;CRISPR locus3,54.6 ℃。

测序结果用CRISPRs finder (http://crispr.u-psud.fr/ Server/)进行分析,对于一些questionable CRISPR array 的残基,因其不具备保守的repeats ,需进行人工比对。 1.4.4.2 spacers 同源性分析

所有spacers 都通过Blast (http://blast.ncbi.nlm.nih. gov/Blast.cgi )比对,需找与其同源的DNA 序列。

图1 温度梯度PCR 扩增产物电泳图

Fig.1 Agarose gel pattern of gradient PCR products

Note: M1. DL2000 DNA Marker; M2. DL5000 DNA Marker; M3: Mark 1Kb DNA Ladders .

2.2 CRISPR 序列的扩增与测序

按照最佳退火温度,分别用表1对应的引物对18株食品中检出的谱系I的LM 菌的CRISPR 序列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电泳结果见图2。三个CRISPR loci 共得到29个有效扩增,其中locus1,13个;locus2;14个(5个特异扩增);locus3,2个(无扩增的菌株泳道未列出)。

电泳结果显示特异性扩增的PCR产物送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纯化测序。测序结果显示L9、L11、L15、L16、L14、L17为非特异性扩增,没有检出CRISPR 结构。

图2 三个CRISPR loci PCR 扩增产物的电泳图 Fig.1 Electrophotogram of the three CRISPR loci Note: CRISPR locus1 M: DL2000 DNA Mark; CRISPR

66

locus2 M: DL5000 DNA Mark; CRISPR locus3 M: Mark 1Kb

DNA Ladders.

2.3 序列分析

测序结果输入CRISPRs finder (http://crispr.u- psud.fr/Server/)确认CRISPR 的repeat-spacer 阵列排布,对于CRISPR finder 检测无效的序列,再通过人工矫正确认,具体见图3、4、5。将locus1、locus2和locus3相对应的保守repeat 序列分别命名为:DR1 (5’-GTTTTAGTTACTTATTGTGAAATGTAAAT-3’) DR2 (5’-GTTTTAACTACTTATTATGAAAT GTAA AT-3’)和DR3 (5’-GTTTTGGTAGCATTCAAAATA ACATAGCTCTAAAAC-3’)。

67

由表2可知,CRISPR locus1在所有血清型1/2b 的菌株中普遍存在,而血清型4b 的菌株只有两株(L15,L16)有扩增,其余5株未见扩增。图3显示,从13株实验菌中检出的locus1呈现3种repeat-spacer 排布方式(CRISPR arrays ,分别为L monocytogenes L312型(10株除L11外的所有血清型1/2b 的菌株)、L. monocytogenes 4b F2365型(2株,L15,L16)和L. monocytogenes 1/2a EGD-e 型(1株L11)。EGD-e 型(L11)具有相对保守的repeat 序DR1,有4条特有的spacer 序列,其中spacer3与bacteriaphage B054序列同源;L312型和F2365型仅在第三条spacer 上有一个碱基差异,与EGD-e 型DR1保守序列相比,二者的repeats 序列均呈现1~3个碱基突变或缺失,仅有 3条spacer 序列,且与EGD-e 型完全不同,未发现与其同源的噬菌体或质粒序列。因spacer 的来源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之上可反应出细菌的进化历程,反应菌株生存环境的差异 [10],我们推测L11是进化上相对更古老的菌株。此外,CRISPR locus1曾经在1/2a EGD-e 菌株中被表述为小的non-coding RNA RliB ,有控制毒力的作用[12~13],本研究有5株4b 血清型菌株缺失该基因座位,可能因此而使它们的毒力增强,成为食物链中更危险的因素。这也许可以解释4b 是大规模李斯特菌病流行爆发最常见血清型[4]。

我们共检出5株具有CRISPR locus2的菌株,分别为L1、L2、L3、L7、L8,血清型均为1/2b ;44特有的spacers 由图4可知,L1和L2的CRISPR array 完全相同,可认为来自同一克隆株;二者仅与L8有3条不同的spacers (图4红色字体标示),提示三菌株可能进化自共同的祖先,中间因经历不同的生存环境而插入了不同的spacers 序列,其中L8额外插入的两条spacer 中有1条与L monocytogenes 08-5578 (Genebank: NC_013766)的前噬菌体DNA 同源,证明

L8曾在此期间收到该噬菌体的攻击。L3和L7同源,可能进化自同一祖先,其中L7的spacer 数目更多,且有10条为其特有,提示其经历了更复杂的生存环境。有趣的是,在菌株L7中该基座有6组repeat-acer 基元的重复,之前的研究在嗜热链球菌中也有发现此类现象,这为CRISPR 结构是通过基因水平转移从一个菌体向另一个菌体转移的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locus1相比,locus2的repeat 序列更为保守,仅末端repeat 有三个碱基的突变。此外,据文献[11]报道,该位点上游伴有7个cas 基因:cas6、cst1、cst2、cas5t 、cas3、cas1和s2,属于the Thermotoga neapolitana (Tneap)亚型[14],这表明该基因座位是一个有功能的CRISPR 结构,因而其spacer 呈现复杂的多样性。

图3 CRIPR locus1阵列图谱 Fig.3 CRIPR locus1 arrays

注:下划线:repeats 序列,红色字体:突变碱基,黄色字体:缺失碱基;彩色阴影:spacers 序列,红色字体:差异碱基。

CRISPR Locus3仅在菌株L1和L2中检出,进一步证明两菌株可能来自同一克隆。相对locus1和locus2,该座位位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基因组DNA 反义链上,repeat 序列也很保守,仅末端repeat 有三个碱基突变。菌株L1 和L2的locuse3 CRISPR array 与L monocytogenes finland 1998(Genebank :NC_017547)相似,开始四条和末尾7条相同,仅spacer5为前两者所特有,与噬菌体 A118 序列同源,代表其曾经被噬菌体A118 的侵袭。据文献[11]报道,Locus3伴有4个cas 基

因:csn2,

cas2,cas1和csn1,属于Neisseria meningitidis (Nmeni)亚型。该亚型依赖于csn1上游的trans-encoded sRNA (tracrRNA)和宿主的RNase III 补偿自身缺少的endoribonuclease gene [2]。该CRISPR 功能的发挥需要宿主基因组中能表达RNase III 。

根据三个CRISPR loci 在18株实验菌株中的存在与否和阵列排布,我们将它们聚为5大类(Cluster A-F ),其中Cluster A 和B 又各自分为两个的亚型,详见表2。A~E 型菌株都有CRISPR locus1,其中,A 、B 和C 型菌株的locus1相同,D 和E 型菌株各自不同,F 型菌株未检

出任何CRISPR 结构;此外,A 型菌株还具有两个有活性的CRISPR loci ,locus2和locus3,B 型菌株具有两个CRISPR loci ,locus1和locus2。这表明CRISPR 可用于对LM 菌的基因分型,但是有局限性,因为迄今为止未在

血清型4b 的菌株发现活性CRISPR 结构的存在[2, 4, 11],

甚至有些4b 菌株不存在任何CRISPR 结构。

图4 CRIPR locus2阵列图谱

Fig.4 CRIPR locus2 arrays

注:下划线:repeats 序列,红色字体:突变碱基,灰色阴影:spacers 序列,红色字体:差异碱基.蓝色阴影:重复基序。

图5 CRIPR locus3阵列图谱 Fig.5 CRIPR locus3 arrays

注:下划线:repeats 序列,红色字体:突变碱基,灰色阴影:spacers 序列,红色字体:差异碱基。

表3 CRISPR loci 的信息

Table 3 Information of CRISPR loci

Stains Serotype CRISPR loci Repeat/bp

Spacers 数

同源性 Cluster L1, L2

1/2b

Locus 1 29 3 同F2635

A1 Locus 2 29 20 Locus 3 36 12 L8

1/2b

Locus 1

29 3 同F2635

A2 Locus 2 29 21 Locus 3 - - L3

1/2b

Locus 1

29 3 同F2635

B1 Locus 2 29 12 Locus 3

- - L7

1/2b

Locus 1 29 3 同F2635

B2 Locus 2

29

28

转下页

68

69

接上页

Locus 3 - - - L4, L5, L6, L9, L10 1/2b

Locus 1 29 3 同F2635

C Locus 2 - - Locus 3 - - L11

1/2b Locus 1 29 4 同EGD-e

D Locus 2 - - - Locus 3 - - - L14, L15

4b

Locus 1

29 3 同L312

E Locus 2 - - Locus 3

- - L12, L13, L16, L17, L18

4b

Locus 1 - - F Locus 2 - - Locus 3

-

-

注:如图3,4,5所示;-代表不具备该结构。

3 结论

3.1 CRISPR 数据库中,LM 菌基因组中共发现三个

CRISPR loci [15],

本研究18株谱系I (serotype 1/2b 和 4b )的菌株中均有检出。其中残缺的locus1最普遍,在13株菌中检出;18株菌中有5株至少具有两个活性loci (locus2和locus3)的一个,但仅限于在血清型1/2b 的菌株,在4b 菌株中未检出。Spacer 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该CRISPR 结构的活性[11],locus1是退化的残基,仅有8条不同的spacers ,各菌株之间同源性高,这是因为在进化的早期缺失了其相关的cas 基因,丧失了丰富自身的能力;locus2和locus3是新兴的CRISPR 结构,活力旺盛,分别有共44和12条不同的spacer ,伴随菌株生存环境的变化,将呈现更复杂的多样性。我们因其排列的多样性,18株菌聚类分型为5簇,能较好的对1/2b 血清型的菌株进行分型研究,

3.2 CRISPR/Cas 系是一类附加的用于防御噬菌体等袭击的防御线路,可以通过基因水平转移获得,似乎只能在LM 菌的某些菌株中发挥作用。CRISPR-arrays 多变的特征可用于通过菌株分型,对今后针对我国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爆发菌株的追踪溯源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由于该系统的插入致使高毒力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谱系I 菌株对环境适应能力增强,今后有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该类菌的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 Allerberger F, Wagner M. Listeriosis: a resurgent

foodborne infection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0, 16: 16-23

[2] Deltcheva E, Chylinski K, Sharma C M, et al. CRISPR

RNA maturation by trans-encoded small RNA and host factor RNase III [J]. Nature, 2011, 471: 602-607

[3] Vázquez-Boland J, Kuhn M, Berche, et al. Listeria

pathogenesis and molecular virulence determinants [J]. Clin. Microbiol. Rev., 2001, 14: 584-640

[4] Hain T, Ghai R, Billion A, et al. Comparative genomics

and transcriptomics of lineages I, II, and III strains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J]. BMC Genomics, 2012, 13: 144

[5] Orsi R H, den Bakker H C, Wiedmann M. Listeria

monocytogenes lineages: genomics, evolution, ecology, and 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s [J]. Int. J. Med. Microbiol., 2011, 301: 79-96

[6] Doumith M, Cazalet C, Simoes N, et al. New aspects

regarding evolution and virulence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revealed by comparative genomics and DNA arrays [J]. Infect. Immun., 2004, 72: 1072-1083 [7] den Bakker H C, Didelot X, Fortes E D, et al. Lineage

specific recombination rates and microevolution in Listeria monocytogenes [J]. BMC Evol. Biol., 2008, 8: 277

[8] Orsi R H, Sun Q, Wiedmann M. Genome-wide analyses

reveal lineage specific contributions of positive selection and recombination to the evolution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J]. BMC Evol. Biol., 2008, 8: 233 [9] Swaminathan B, Gerner-Smidt P: The epidemiology of

human listeriosis [J]. Microbes. Infect., 2007, 9: 1236- 1243

[10] Bolotin A, Quinquis B, Sorokin A, Et al. Clustered

70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e repeats (CRISPRs) have spacers of extrachromosomal origin [J]. Microbiology, 2005, 151(8): 2551-2561

[11] Carsten Kuenne, André Billion, Mobarak Abu Mraheil, et

al. Reassessment of the Listeria monocytogenes pan-genome reveals dynamic integration hotspots and mobile genetic elements as major components of the accessory genome [J]. BMC Evol. Biol., 2013, 14: 47 [12] Toledo-Arana A, Dussurget O, Nikitas G, et al. The

Listeria transcriptional landscape from saprophytism to virulence [J]. Nature, 2009, 459: 950-956

[13] Mandin P, Repoila F, Vergassola M,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new noncoding RNAs in Listeria monocytogenes and prediction of mRNA targets [J]. Nucleic Acids Res., 2007, 35: 962-974

[14] Haft D H, Selengut J, Mongodin E F, et al. A guild of 45

CRISPRassociated (Cas) protein families and multiple CRISPR/Cas subtypes exist in prokaryotic genomes [J]. PLoS Comput. Biol., 2005, 1: e60

[15] I Grissa, G Vergnaud, C Pourcel. The CRISPRdb database

and tools to display CRISPRs and to generate dictionaries of spacers and repeats [J]. BMC Bioinformatics, 2007 8(1): 172

[16] 侯凤伶,申志新,申玉学,等.河北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

的建立及主动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18(2):225-228

HOU Fei-ling, SHEN Zhi-xin, SHEN Yu-xue, et al. Establishment of active surveillance network in Hebei and study on active monitoring for food- borne pathogens [J].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L aboratory Technology, 2008, 18(2): 225-228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形态特征: ①革兰氏阳性的类球形杆菌 ②大小约为0.4~0.5μm x 0.5~2.0μm ③两端钝圆 ④在有些培养基中稍弯,单个、成V形或成对平行排列 ⑤在陈旧培养中的菌体可呈丝状及革兰氏阴性 ⑥兼性厌氧,无芽孢,一般不产生荚膜 ⑦在20~25℃时以4根周毛运动,在37℃时只有较少的鞭毛或1根鞭毛 培养特性: ①需氧和兼性厌氧 ②生长范围为2-42℃ ③最适温度为35-37℃ ④pH中性至弱碱性(pH9.6) ⑤在6.5% NaCl 肉汤中生长良好。 ⑥在20-25℃培养有动力,穿刺培养2-5天可见倒立伞状生长,肉汤培养物在显微镜下可见翻跟斗运动。 ⑦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初始很小,透明,边缘整齐,呈露滴状,但随着菌落的增大,变得不透明。

⑧在5-7%的血平板上,菌落通常也不大,灰白色,刺种血平板培养后可产生窄小的β-溶血环。 ⑨在0.6%酵母浸膏胰酪大豆琼脂(TSAYE)和改良Mc Bride(MMA)琼脂上,用45°角入射光照射菌落,通过解剖镜垂直观察,菌落呈兰色、灰色或兰灰色。 生化特性:(甘露醇、木糖为阴性,其他为阳) 1.该菌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 2.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不产气。 发酵葡萄糖、乳糖、水杨素、麦芽糖、鼠李糖、七叶苷、蔗糖(迟发酵)、山梨醇、海藻糖、果糖。 不发酵木糖、甘露醇、肌醇、阿拉伯糖、侧金盏花醇、棉子糖、卫矛醇和纤维二糖。 3.不利用枸橼酸盐,40%胆汁不溶解。 4.吲哚、硫化氢、尿素、明胶液化、硝酸盐还原、赖氨酸、鸟氨酸均阴性。 5.MR-VP试验和精氨酸水解阳性。 生化试验: ①动力试验+ 原理:有动力的细菌扩散生长,培养基浑浊,无动力的细菌培养基澄清。(结果:有动力,呈伞状生长,底为弯月牙形)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monocytogenes)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monocytogenes) 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说明书 规格:48份/盒 用途: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PCR体外检测。 检测原理: 试剂盒中含有单增李斯特氏菌特异的引物,当样品中含有单增李斯特氏菌时,前增菌后提取的单增李斯特氏菌DNA通过PCR成指数扩增,在反应过程中单增李斯特氏菌特异的荧光探针跟靶核酸杂交,同时被Taq酶水解,把探针上的荧光基团和淬灭基团分开,从而通过荧光增量来实时判断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存在。 产品盒组成: 试剂盒的保存条件及有效期: 1.本试剂盒于-20℃保存。 2.有效期为6个月。 适用仪器: ABI7500,9600系列,MJopticon2,Bio-Rad等荧光定量PCR仪均可。 实验方法: 1.取增菌液1ml加到1.5ml无菌离心管中,10,000rpm离心5min,弃去上清;采纳经典酚氯仿提取法,将提取到的模板进行检测或保存于-20℃以待检测。 2.将PCR反应液置室温平衡,融化后取Taq酶,按2U/管加入Taq酶,即每个测试反应体系配制为:PCR反应液22.5ul+0.4ulTaq 酶。 3.加入模板:将保存在-20℃的核酸提取物置室温解冻,以13,000rpm离心5min。阴、阳性对比使用前置室温解冻。在每个PCR反应管中分别加入步骤1中处理过的模板或阴、阳性对比各2ul,盖好管盖,置于PCR仪上,记录相应样品号。 4.上机扩增、检测区:反应条件为95℃:3min,1个循环;95℃:5sec,60℃:40sec〔信号采集〕,40个循环。反应体系设为25ul。 关于多通道荧光PCR仪,信号采集时设定为Fam荧光素。 结果分析: 关于MJOpticon2系列荧光定量PCR检测仪进行结果分析时,扣除本底后再输入1-15之间的荧光值,进行Ct值的设置或拖动基线到合适的位置以确定ct值。 关于ABI7500,9600系列荧光PCR检测仪进行结果分析时基线的确定:取3-10或3-15个循环的荧光值,阈值设定原那么为阈值线刚好超过正常阴性对比品扩增曲线的最高点,而不显示Ct值为宜。 质控标准: 本试剂盒灵敏度为100拷贝/ml。定量检测线性范围为:10-1010拷贝/ml。 阴性对比无Ct值显示或Ct值为40,阳性对比的Ct值≤30.0,否那么为实验失败。 结果判断: 1.检测样本Ct值≤35.0时,报告阳性。 2.检测样本Ct值>35.0且Ct值<40时,需重复检测一次,假如Ct值仍<40,但曲线有明显的对数增长特性,报告本阳性,否那么报告阴性。 3.样本不显示Ct值时,报告阴性。 试剂盒使用本卷须知 1.本试剂盒仅用于体外检测和研究用途,开始使用前请认真阅读本说明书全文。 2.实验必须严格分区操作:PCR前预备区——预备实验试剂;样本处理区——待测样本、模板处理;检测区——PCR扩增、检测。

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标准操作程序

DBS22 DBS22/019-2012 吉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定量检测 2013年发布 2013年实施 吉林省卫生厅发布

前言 本标准根据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分为两种检测方法: 第一法: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平板计数法; 第二法:MPN计数法。 其中第一法适用于污染较严重的食品,第二法适用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含量较低而杂菌含量较高的食品。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负责起草人:刘桂华、龚云伟、李月婷、赵薇

吉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定量检测 1 范围 本操作程序规定了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定量检验方法。本操作程序适用于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定量检验。 2 设备和材料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无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2.1 冰箱:2℃~5℃和-18℃。 2.2 恒温培养箱:30℃±1℃、36℃±1℃。 2.3 均质器。 2.4 显微镜:10×~100×。 2.5 电子天平:感量0.1 g。 2.6 锥形瓶:100 mL、500 mL。 2.7 无菌吸管:1 mL(具0.01 mL刻度)、10 mL(具0.1 mL刻度)。 2.8 无菌平皿:直径90 mm。 2.9 无菌试管:16 mm×160 mm.。 2.10 离心管:30 mm×100 mm。 2.11 无菌注射器:1 mL。 2.12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 2.13 马红球菌(Rhodococcus equi)。 2.14 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3 培养基和试剂 3.1 含0.6%酵母浸膏的胰酪胨大豆肉汤(TSB-YE):见附录A中A.1。 3.2 含0.6%酵母浸膏的胰酪胨大豆琼脂(TSA-YE):见附录A中A.2。 3.3 李氏增菌肉汤LB(LB1,LB2):见附录A中A.3。 3.4 1%盐酸吖啶黄(acriflavine HCl)溶液:见附录A中A.3.2.1。 3.5 1%萘啶酮酸钠盐(naladixic acid)溶液:见附录A中A.3.2.1。 3.6 PALCAM琼脂:见附录A中A.4。 3.7 革兰氏染液:见附录A中A.5。 3.8 SIM动力培养基:见附录A中A.6。 3.9 缓冲葡萄糖蛋白胨水[甲基红(MR)和V-P试验用]:见附录A中A.7。3.10 5%-8%羊血琼脂:见附录A中A.8。 3.11 糖发酵管:见附录A中A.9。 3.12 过氧化氢酶试验:见附录A中A.10。 3.13 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 3.14 API listeria 10300生化鉴定试剂盒。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研究进展_郭宏华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项目资助(20100742)吉林省卫生厅项目资 (3D511BC43430 )*通讯作者 文章编号:1007-4287(2013)01-0197-03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研究进展 郭宏华1,贾芙蓉2,韩晓英3,何成彦1* (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长春130033;2.解放军第208医院;3. 长春八一医院)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是一种短小的革兰氏 阳性无芽胞杆菌, 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致病菌,可使人和动物患李斯特菌病。李斯特菌属(1isteria)现在有2个群7个种,分别是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 monocytogenes,LM)(亦称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伊氏李斯特(L.ivanovii)(亦称绵羊李斯特菌)、英诺克李斯特菌(L innocua)(亦称无害李斯特菌)、韦氏李斯特菌(L welshimei)、塞氏李斯特菌(Lseeligeri)、格氏李斯特菌(L.gray i)和莫氏李斯特菌(L.murrayi)。1 生物学特性 LM的幼龄菌(取16h-24h的培养物进行革兰染色),呈革兰阳性小杆菌,长0.5μm-2μm,宽0.4 μ m-0.6μm,直或稍弯,常呈V字形,成对排列。在营养肉汤中2O℃-25℃培养24h可形成4根小鞭毛,有动力;36℃培养时无鞭毛,动力消失。此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36℃培养24h呈细小、半透明、微带珠光的露水样菌落,直径约0.2mm- 0.4mm,在斜射光下,菌落呈典型的蓝绿色光泽。在血平板上36℃培养24h- 96h,菌落呈β溶血[ 1] 。2 流行病学 LM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致病菌,也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LM感染家畜后可引起脑膜炎、脑炎以及自发性流产等,可暴发流行。LM引起人类的疾病统称为李斯特菌病(1ist—eriosis ),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脑膜炎、 败血症和单核细胞增多。婴幼儿、怀孕妇女和免疫耐受病人的感染死亡率可高 达20%-30%[2] 。 3 毒力基因 3.1 李斯特菌溶解素(LLO)是由hly基因编码的蛋白,是一种孔形成毒素,是主要的毒力因子,可破 坏吞噬体,使细菌进入胞液并在其中繁殖,失去后导致细菌毒力的丧失。不产生LLO的LM可在非吞噬细胞的胞液中生存一段时间, 但却不能繁殖,可被吞噬细胞杀灭[3] 。近年的研究表明LLO是一个多 功能的毒力因子,能引起宿主细胞很多反应,如细胞增殖、 黏膜细胞外渗作用、巨噬细胞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树突状细胞的凋亡、磷脂代谢及引起机体产生免 疫反应等[ 4] 。3.2 P60蛋白是一种胞壁质水解酶,由iap基因编 码,它是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重要毒力因子[5] 。通常P60蛋白于细胞表面产生,并大量分泌到生长介质中,对于细胞的分裂是必不可少的。分析P60蛋白编码基因的突变体显示,对于LM的吞噬细胞溶解作用以及对机体的感染过程,P60蛋白是一个 重要的因素[ 6,7] 。3.3 单增李斯特菌能产生两种磷脂酶c:PI- PLC和PC-PLC。plcA基因编码一个特异的作用于磷脂酰肌(phosphatidylinosito1)的磷脂酶c(PI-PLC)。p lcB基因编码磷脂酶C(PC-PLC)。PI-PLC毒性相对较小,对细菌在细胞间扩散作用不大,主要是协同PC—PLC发挥作用。PC-PLC使细菌从吞噬泡中逃逸出来,能破坏宿主细胞的信号通路,能调节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的合成,还能通过二酰基甘油、神经酰胺、肌醇磷酸盐等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 等[4,8- 12]。PI-PLC系以活化的形式合成,而PC- PLC则先以非活化的前肽被分泌出来,然后在胞外由mpl的基因产物Mp l蛋白酶加工。PI-PLC可辅助细菌逸出初级吞噬体,而细菌在细胞与细胞之间的 扩散过程中,PC- PLC则表现出一定的活性作用[13] 。Angelika Grund1ing等通过利用诱导P C-PLC表达系统证明,缺乏LLO的LM,PC-PLC的活性不仅对在人类上皮细胞中初级吞噬体的溶解是必需的, 而且对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扩散也是必需的[ 14] 。3.4 Prf  A编码PrfA蛋白,是单增李斯特茵毒力基因簇上各种毒力基因的调节蛋白,直接检测PrfA可以减少其他毒力基因突变或缺失所造成假阴性 — 791—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年1月 第17卷 第1期

ISO标准(参考译文)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测和计数方法

国际标准ISO11290-1 第一版1996-12-15 食品和动物饲料微生物学---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测和计数方法第一部分 检测方法 目录 内容页次 1 范围 1 2 参考标准 1 3 定义 1 4 原理 2 5 培养基和试剂 2 6 设备和玻璃仪器 3 7 取样 3 8 取样前处理 3 9 步骤 3 10 结果表述7 11 检验报告7 附录 A 检验步骤图8 B 培养基和试剂的组成和配制9 C 亨氏证明试验16

食品和动物饲料微生物—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和计数的水平方法 第一部分 检测方法 警告:为了保障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强烈推荐执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应在具备相应设备条件的实验室进行,在有经验的微生物专家控制下,保温后的一切丢弃物应小心处理。特别是,强烈推荐孕妇不能操作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培养。 1 范围 本ISO11290详细说明了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和计数的水平方法。 限于简介中讨论的条件,本ISO11290适用于给人消费和作为动物饲料的产品。 2 参考标准 以下标准包含的条件;通过参照这些内容,组成了这部分ISO11290的条件。出版时,引用的这些版本是有效的。所有标准都需要修订,而各机构对本部分基于ISO11290的批准应鼓励调查和应用以下引用标准的最近版本。IEC和ISO成员保留目前有效的国际标准的注册。 ISO6887:1983,微生物学---微生物检验中稀释液制备的一般导则 ISO7281:1996,食品及动物饲料微生物学---微生物检验通则 3 有关定义 本部分ISO11290适用以下定义: 3.1 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依据本部分ISO11290实施检验,在固体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典型菌落并呈现固有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的微生物。 3.2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验依据本部分ISO11290实施检验,在给定产品的质量和体积的条件下,检验这些微生物的存在或不存在。 4.原理 在本部分ISO11290范围内,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需要四个连续的阶段(见附录A检验流程图) 注意1:李斯特氏菌可能存在量少并与大量的其它种类细菌混杂,因此需要选择性富集。同时也必须检测受破坏的李斯特氏菌,初级选择性富集培养基,含有降

李斯特菌检验应用

李斯特氏菌 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也称李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败血病为主要症状,伴有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李斯特菌是1926年英国南非裔科学家穆里在病死的兔子体内首次发现的,为纪念近代消毒手术之父、英国生理学家约瑟夫·李斯特(1827~1912),1940年被第三届国际微生物学大会命名为李斯特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人畜的李氏菌的病,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食品中存在的单增李氏菌对人类的安全具有危险,该菌在4℃的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因此,在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中,必须加以重视。 李斯特菌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在绝大多数食品中都能找到李斯特菌。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已被证实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李斯特菌中毒严重的可引起血液和脑组织感染,很多国家都已经采取措施来控制食品中的李斯特菌,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其中单增李斯特菌是唯一能引起人类疾病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 李斯特菌快速检测试剂盒 1、分布广:存在于土壤、水域(地表水、污水、废水)、昆虫、植物、蔬菜、鱼、鸟、野生动物、家禽。 2、生存环境可塑性大:能在2-42℃下生存(也有报道0℃能缓慢生长)能在冰箱冷藏室内较

长时间生长繁殖。 3、适应范围大:酸性、碱性条件下都适应。 4、带菌较高的食品有:牛奶和乳制品;肉类(特别是牛肉);蔬菜;沙拉;海产品;冰淇凌 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情况 李斯特菌具有较强的反抗力,秋冬时期在土壤中能存活5个月以上,在冰块内也可存活3~5个月,许多冷冻肉类都是它的“温床”。这种细菌对高温的反抗力也比较强,能在100℃下挺15~30分钟,在70℃下可存活30分钟以上。 单增李斯特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易被冻融,能耐受较高的渗透压,在土壤、地表水、污水、废水、植物、青储饲料、烂菜中均有该菌存在,所以动物很容易食入该菌,并通过口腔-粪便的途径进行传播。据报道,健康人粪便中单增李氏菌的携带率为0.6-16%,有70%的人可短期带菌,4-8%的水产品、5-10%的奶及其产品、30%以上的肉制品及15%以上的家禽均被该菌污染。人主要通过食入软奶酪、未充分加热的鸡肉、未再次加热的热狗、鲜牛奶、巴氏消毒奶、冰激凌、生牛排、羊排、卷心菜色拉、芹菜、西红柿、法式馅饼、冻猪舌等而感染,约占85-90%的病例是由被污染的食品引起的。 该菌可通过眼及破损皮肤、粘膜进入体内而造成感染,孕妇感染后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或新生儿,栖居于阴道、子宫颈的该菌也引起感染,性接触也是本病传播的可能途径,且有 1、形态与染色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 1原理与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验。 2、培养基、试剂和血清 2.1含0.6%酵母浸膏的胰酪胨大豆肉汤; 2.2含0.6%酵母浸膏的胰酪胨大豆琼脂; 2.3李氏增菌肉汤LB(LB1,LB2); 2.4 1%盐酸吖啶黄溶液; 2.5 1%萘啶酮酸钠盐溶液; 2.6 PALCAM 琼脂; 2.7 革兰氏染液; 2.8 SIM动力培养基; 2.9 缓冲葡萄糖蛋白胨水【甲基红(MR)和V-P试验用】;2.10 5%~8%羊血琼脂; 2.11 糖发酵管; 2.12 过氧化氢酶试验; 2.13 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 2.14 李斯特氏菌生化鉴定试剂盒; 3 、仪器设备 除微生物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3.1 高压蒸汽消毒灭菌器; 3.2 冰箱; 3.3 恒温培养箱:36℃±1℃,30℃±1℃; 3.4 生物显微镜; 3.5 电子天平:感量0.1g; 3.6 均质器;

3.7 吸管:1mL,10mL; 3.8 培养皿(直径90mm); 3.9 培养瓶或三角瓶:容量500mL,250mL; 3.10 试管(,16 mm×160mm); 3.11 离心管:30 mm×100 mm; 3.12 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4 、检验程序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程序见图1.

图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程序 5 操作步骤 5.1 增菌 以无菌操作取样品25g(mL)加入到含有225mL LB1 增菌液的均质袋中,在拍击式均质器上连续均质1min —2min ;或放入盛有225mL LB1 增菌液的均质杯中,8000 r/min---10000 r/min 均质1min —2min 。于30℃±1℃培养24h ,移取0.1mL ,转种于10mL LB2 增菌液内,于30℃±1℃培养18h--24h 。 5.2 分离: 取LB2 二次增菌液划线接种于PALCAM 琼脂平板和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上,于36℃± 1℃培养24h--48h ,观察各个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典型菌落在PALCAM 琼脂平板上为小的圆形灰绿色菌落,周围有棕黑色水解圈,有些菌落有黑色凹陷;典型菌落在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上的特征按照产品说明进行判定。 5.3 初筛 自选择性琼脂平板上分别挑取 5 个以上典型或可疑菌落,分别接种在木糖、鼠李糖发酵管,于 36 ℃±1 ℃培养 24 h ;同时在 TSA-YE 平板上划线纯化,于 30 ℃±1 ℃培养 24 h ~48 h 。选择木糖阴性、鼠李糖阳性的纯培养物继续进行鉴定。 5.4 鉴定 5.4.1 染色镜检:李斯特氏菌为革兰氏阳性短杆菌,大小为(0.4 μm ~0.5 μm )×(0.5 μm ~2.0 μm ); 用生理盐水制成菌悬液,在油镜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该菌出现轻微旋转或翻滚样的运动。 5.4.2 动力试验:李斯特氏菌有动力,呈伞状生长或月牙状生长。 5.4.3 生化鉴定:挑取纯培养的单个可疑菌落,进行过氧化氢酶试验,过氧化氢酶阳性反应的菌落继续进行糖发酵试验和 MR-VP 试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主要生化特征见表 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脑膜炎1例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8年3月20日第18卷第2期?Chin?J?Infect?Chemother,?March?2018,?Vol.?18,?No.?2 206 ·病例报告· 作者单位:1. 天津南开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天 津 300100; 2. 天津市人民医院。 作者简介: 李佳(1978—),女,博士研究生,主治医师,从事 中西医结合脑病临床诊治。 通信作者:田卓民,E-mail :tianzhuomin19@https://www.360docs.net/doc/de6869560.html,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脑膜炎1例 李?佳1,?田卓民2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脑膜炎; 感染 中图分类号:R512.3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9-7708 ( 2018 ) 02-0206-03DOI: 10.16718/j.1009-7708.2018.02.015 Listeria monocytogenes meningitis: one case report LI Jia, TIAN Zhuomin.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Neurology, Tianjin Nankai Hospital, Tianjin 300100, China )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80岁,退休干部。既往体健,于2015年6月7日因剧烈头痛,神志恍惚入院。入院前1 d ,开始发热伴头痛,自以为“感冒”,服“布洛芬”,体温暂时降至正常后复升达40.5?℃。入院当天查体:T 39.0?℃,P 100次/m in ,R 20次/min ,BP 150/90 mmHg ,神志恍惚,言语欠流利,颈项强直,四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Kernig 征(+),双侧巴氏征(-),双侧指鼻试验、轮替试验及跟膝胫试验欠合作。外周血白细胞14.0×109/L ,中性粒细胞比例0.925;血沉 24.0 mm/h ,肝肾功能正常。6月8日腰穿初压266 mmH 2O ,末压159 mmH 2O ,脑脊液(CSF )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355×106/ L ,葡萄糖 1.41 mmol/L ,氯化物106.0 mmol/ L ,蛋白 3.63 g/ L 。在细菌学结果尚未回报的情况下,治疗方案:甘油果糖250 mL ,每8小时1次静脉滴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静脉输注,联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口服;地 塞米松静脉注射。3 d 后(6月11日),意识障碍加重,嗜睡,仍发热,体温达39.8?℃,外周血白细胞12.4×109/ L ,中性细胞比例0.874 ,当日CSF 与血细菌培养回报均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 )” ,CSF 细菌涂片阴性,抗酸染色(-)、墨汁染色(-), 结核抗体(-)。将治疗方案更改为氨苄西林2 g ,每6小时1次静脉滴注,继续甘油果糖治疗。同时进行第2次腰穿,初压179 mmH 2O , 末压99 mmH 2O ,CSF 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计数295×106/L ,葡萄糖 2.98 mmol/ L ,氯化物108.9 mmol/L ,蛋白1.84 g/ L 。第2次腰穿CSF 和血培养回报仍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而CSF 细菌涂片阴性、抗酸染色、墨汁染色均(-),CSF 结核抗体(-)。氨苄西林治疗4 d 后,患者神志完全转清,但语言欠流利,体温37.4?℃,外周血白细胞8.30×109/L ,中性细胞比例0.672。入院第10天,体温及生命体征正常。住院期间共做7次腰穿,自第3次腰穿开始,CSF 压力正常,常规和生化结果逐步趋于正常,连续3次(第 3、4、5次)CSF 和血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氨苄西林静脉滴注3周,氨苄西林胶囊口服4周后痊愈出院。2 讨论 1924年Murray 发现第1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Listeria monocytogenes disease )[1],已报道

产单核李斯特菌的危害评估报告

产单核李斯特菌 的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产单核李斯特菌是李斯特菌属中唯一可对人类致病的菌种,能够引起李斯特菌病,主要表现为脑膜炎和败血症。健康的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可以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以通过胎盘和产道由带菌的母亲感染给新生儿。如果人的眼睛或皮肤与带菌的病畜直接接触,也可造成局部感染。产单核李斯特还能引起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牛、羊等多种动物疾病。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产单核李斯特菌是一种革兰阳性短小杆菌,大小约为1~2μm×0.4~0.5μm,通常成双排列,偶尔可见双球状。有鞭毛,但仅在18~20℃有动力,在37℃动力缓慢。无芽胞,一般不形成荚膜,但在含有血清的葡萄糖蛋白胨水中能形成粘多糖荚膜。兼性厌氧,对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上可生长,在血平板上会形成β-溶血。最适的生长温度是30~37℃,并可在4℃条件下进行冷增菌。 产单核李斯特菌与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及大肠埃希菌具有共同抗原。根据菌体及鞭毛抗原的不同,可将其分为4个血清型,1、3、4型还可分为若干亚型。抗原的结构与毒力无关,致病的物质主要是溶血素和菌体表面成分。其中1型主要感染啮齿动物,4型主要感染反刍动物。但各型均可对人类致病,尤以1a和1b最为多见。 本菌耐碱不耐酸,对热较为敏感,加热50℃10min即可死亡。同时该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以氨苄青霉素为首选,尚有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和红霉素等敏感。但该菌对磺胺、杆菌肽和多粘菌素耐药。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 1、标本采集采集来自临床的各种标本,如脑脊液和血液。此外还可根据症状采集子宫、子宫颈、阴道、鼻咽部等部位的分泌物或组织,还有新生儿脐带残端、羊水及胎粪、尿等送检。 2、涂片镜检除了血液标本外,其余标本都可以涂片做革兰染色镜检,或用产单核李斯特菌1型和4型及多价荧光抗体进行染色。 3、动力检查在18~20℃有动力,在37℃动力缓慢。若发现有动力,应立即报告并及早进行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本菌败血症或脑膜炎的发生。 4、分离培养取脑脊液离心后的沉淀物划线接种于羊血琼脂平板上,于10%CO2环境中进行

产单核李斯特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产单核李斯特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产单核李斯特菌是李斯特菌属中唯一可对人类致病的菌种,能够引起李斯特菌病,主要表现为脑膜炎和败血症。健康的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可以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以通过胎盘和产道由带菌的母亲感染给新生儿。如果人的眼睛或皮肤与带菌的病畜直接接触,也可造成局部感染。产单核李斯特还能引起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牛、羊等多种动物疾病。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产单核李斯特菌是一种革兰阳性短小杆菌,大小约为 1~2μm×0.4~0.5μm,通常成双排列,偶尔可见双球状。有鞭毛,但仅在18~20℃有动力,在37℃动力缓慢。无芽胞,一般不形成荚膜,但在含有血清的葡萄糖蛋白胨水中能形成粘多糖荚膜。兼性厌氧,对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上可生长,在血平板上会形成β-溶血。最适的生长温度是30~37℃,并可在4℃条件下进行冷增菌。 产单核李斯特菌与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及大肠埃希菌具有共同抗原。根据菌体及鞭毛抗原的不同,可将其分为4个血清型,1、3、4型还可分为若干亚型。抗原的结构与毒力无关,致病的物质主要是溶血素和菌体表面成分。其中1型主要感染啮齿动物,4型主要感染反刍动物。但各型均可对人类致病,尤以1a和1b最为多见。 本菌耐碱不耐酸,对热较为敏感,加热50℃10min即可死亡。同时该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以氨苄青霉素为首选,尚有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和红霉素等敏感。但该菌对磺胺、杆菌肽和多粘菌素耐药。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 1、标本采集采集来自临床的各种标本,如脑脊液和血液。此外还可根据症状采集子宫、子宫颈、阴道、鼻咽部等部位的分泌物或组织,还有新生儿脐带残端、羊水及胎粪、尿等送检。 2、涂片镜检除了血液标本外,其余标本都可以涂片做革兰染色镜检,或用产单核李斯特菌1型和4型及多价荧光抗体进行染色。 3、动力检查在18~20℃有动力,在37℃动力缓慢。若发现有动力,应立即报告并及早进行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本菌败血症或脑膜炎的发生。 4、分离培养取脑脊液离心后的沉淀物划线接种于羊血琼脂平板上,于10%CO2环境中进行培养,35℃孵育18~24h;血液标本5ml注入含有 50ml培养基的血培养瓶中,同样在含10%CO2环境中进行培养;咽喉拭子、组织及粪便标本可接种于肉汤培养基置4℃冰箱中进行冷增菌。结果:产单核李斯特菌在血琼脂平板上能产生狭窄的β-溶血环,菌落呈灰白色,直径1~2mm;在肉汤中呈均匀混浊生长表面形成薄膜;在半固体

第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教案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重要的区别特征。 2.了解细胞膜的成分,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并会区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几种不同方式。 3.了解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4.认识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特点和主要生理功能。 5.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相互转变的动态关系。 6.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训练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设计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训练学生利用资料分析、判断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通过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精致完美,教育学生崇尚生命、热爱科学。 3.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教案建议 教材分析 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一章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全书的基础。因为细胞是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及生命的生理、行为特点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特殊结构基础之上的。所以理解细胞不同于一般非生命结构的特点就是本节最首要的教案重点。 关于细胞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本章将重点分析细胞膜的结构和特性。物质透过膜的方式将在第三章中以水代谢和矿质代谢为例详细分析。细胞器部分将重点学习质体和线粒体,并在第三章中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一步详细分析其结构和功能。核糖体的功能将在第六章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部分进一步阐明。细胞内的中心体将在细胞增殖部分介绍。液泡的功能在细胞渗透作用吸水部分有所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对理解细胞在结构上的相互联系以及细胞的整体性方面都是非常关键的知识。如果对细胞内的膜体系进行简单介绍,将有利于学生理解、体会细胞这一有机整体在结构及功能上的联系性。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只作简单介绍,但是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知识要作为教案重点。因为细胞分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重要的章节都要用到此知识点。由此可以看出本章在教案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教法建议 建议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用3或4课时完成。 从病毒引入新课。可以起到在梳理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入新情境的目的。学生在复习各种化合物的主要生理功能后,体会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仅有其中的几种,哪怕是最重要的成分也不可能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这些物质不能单独发挥生命功能。根据细胞学说学生可以想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进而激发学生对细胞结1 / 19 构和功能进行探索的兴趣。 教案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从分析前人实验逐渐过渡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亲身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基本的生物学研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开篇首先要明确说明,研究对象以真核生物为主。 本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能力培养点。要多花费一些精力和时

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测 实验目的 1)了解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2)熟悉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分离鉴定方法。 基本原理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 monocytogenes)归属于李斯特菌属(Listeria)。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李斯特菌属中唯一对人致病的病菌。李斯特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它不仅可能存在于肉类产品中,也可能存在于乳制品、蔬菜、沙拉及海产品等日常食物里面。此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在土壤、排污下水、地表水、青贮饲料、烂菜中均可分离到。人也可作为无症状携带者。据报道,健康人粪便中该菌的携带率为0.6%~16%,4%~8%的水产品、5%~10%的奶及其制品、30%以上的肉制品及15%以上的家禽均被该菌污染。李斯特菌能在1~45℃的温度下生存,能在家用电冰箱的冷藏室内较长时间生长、繁殖。 该菌为革兰氏阳性短杆菌,有的菌体略弯曲,两端钝圆,大小约为0.4~0.5μm ′0.5~2.0μm。多单在,有时是V字型排列。无芽孢,不产生荚膜。在陈旧培养物中或粗糙型菌落的菌体长度可达6~20μm或更长的丝状。在20~25℃培养时可产生2~4根鞭毛而运动,但在37℃培养时鞭毛发育不良,无运动性。 本菌需氧或兼性厌氧,生长温度为1~45℃,最适温度为30~37℃。对营养要求不高,可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生长,但在血琼脂培养基或胰酪胴琼脂上生长更好。加入0.2%~1%(W/V)的葡萄糖及2%~3%(V/V)的甘油生长更佳。在含1%(W/V)NaCl的复合培养基中能生长。在4℃可缓慢增殖,形成菌落约需7d。 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8~24h后,肉汤呈轻度均匀混浊,数天后形成粘稠沉淀附着于管底,摇动时沉淀呈螺旋状,继续培养可形成颗粒状沉淀。不形成菌环、菌膜。 在营养琼脂上,光滑(S)型可形成直径0.5~1.5mm、圆形、露滴状半透明、低隆起、边缘整齐、表面有细致纹理的蓝灰色菌落,斜射光照射时,菌落呈特征性蓝绿光泽。粗糙(R)型菌落表面起伏不平,边缘不整齐,细菌难以乳化。 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可形成狭窄的β-溶血环,常不超出菌落边缘,移去菌落才可见。弱溶血或疑似溶血菌株可用协同溶血试验(CAMP)鉴定。 半固体培养基:沿穿刺线呈云雾状,随后缓慢扩散,在培养基表面下3~5mm处呈伞状。 该菌接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不产气,如发酵葡萄糖、果糖、海藻糖、乳糖、鼠李糖、麦芽糖、山梨糖,不发酵木糖、阿拉伯糖、棉子糖、蔗糖、甘露醇、蜜二糖、菊糖、纤维二糖和侧金盏花醇。不利用枸橼酸盐。不还原硝酸盐,不产生靛基质和硫化氢。甲基红及VP试验呈阳性。不液化明胶和凝固血清。可水解七叶苷和马尿酸钠。 实验材料 仪器恒温培养箱:30 ℃±1 ℃、36 ℃±1 ℃;均质器;显微镜:10×~100×;电子天平:感量0.1 g ;锥形瓶:100 mL、500 mL;无菌吸管:1 mL(具0.01 mL 刻度)、10 mL(具0.1 mL 刻度);无菌平皿:直径90 mm;无菌试管:16 mm×160 mm;离心管:30 mm×100 mm;无菌注射器:1 mL;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马红球菌(Rhodococcus equi)单增李斯特氏菌(L.monocytogenes)、伊氏李斯特氏菌(Listeria ivanovii)、英诺克李斯特氏菌(L.innocua) 培养基和试剂 含0.6 %酵母浸膏的胰酪胨大豆肉汤(TSB-YE);含0.6 %酵母浸膏的胰酪胨大豆琼脂(TSA-YE);李氏增菌肉汤LB(LB1,LB2);盐酸吖啶黄(acriflavine HCl)溶液:见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