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馆解说词模板

传媒博物馆广播馆解说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根据观众类型调整措辞)大家(上午|下午)好!欢迎您来到(莅临,根据来宾调整)传媒博物馆参观,我是传媒大学**专业*年级***,很高兴为您提供本次讲解服务。传媒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传媒类专业博物馆,一期工程展览面积近3000平方米,由广播馆、电视馆、电影馆、传输馆四个分馆组成,形成“四馆七厅、一条传媒科普走廊”的展览格局;目前拥有藏品12000多件,并且仍在不断丰富中。

序厅:大家看到的“传媒博物馆”几个字是由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为我馆题写的(根据观众需要,可在参观开始前或结束后适当停留,供观众拍照)。

大屏幕循环播放的是我校建校60周年时制作的宣传片和传媒博物馆的宣传片。

第一单元世界广播的诞生与发展

入口:我们看到的这款大型收音机,是由广东德生公司为我馆定制的,它可以实时收听广播,也可以作为音箱使用,播放MP3。(值得一提的是,德生公司的董事长梁伟先生,为我们馆捐赠了大量的藏品,具体情况稍后我们还会介绍。)广播馆一厅入口处:接下来我们将要进入的是广播馆一厅。这个部分主要介绍世界广播的诞生与发展。

广播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它的出现使人类首次实现了远距离、广覆盖、实时性的信息传播。无线广播技术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半个世纪左右的技术探索。

我们先看看人类为了实现快捷方便的远距离传输信息而做出的努力,主要是有线电报和电话的发明。

照片:莫尔斯拍发人类历史上第一封电报

我们看到的这句英文(对于一些年轻观众可让他们来读)选自希伯来《圣经》,翻译过来就是“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的内容。

有线电报的发明者是美国发明家萨缪尔·莫尔斯(Morse, Samrel Finley, Breese,1791-1872年),有趣的是,莫尔斯原本是一位画家(他最有名的画作之一“卢浮宫画廊”),一次旅行中他偶然接触到“电磁铁”,使他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经过多年探索,他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架设了一条长达64公里的电报线路。1844年5月24日,53岁的莫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试验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封由导线传递的电报,由于莫尔斯是一位虔诚的信徒,所以电报内容是圣经的诗句,就是我们刚刚看到的“What hath God Wrought!”

图:莫尔斯电码表

这幅图就是由莫尔斯创造并由他名字命名的莫尔斯电码,一直通行至今。

电报接发的过程需要经过编码和解码,不仅手续麻烦,而且不能进行及时双向信息交流。因此,人们开始探索一种能直接传送人类声音的通信方式,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电话”。

照片: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及其场景图

电话的发明者是美国发明家和企业家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1847-1922年)。1876年,贝尔成功试制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话,照片所展示就是贝尔向世人展示他所发明的电话的场景图。

有线电报和电话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但是这两项技术所实现的都是点对点的传播,不具备点对面,广覆盖的性质。留声机的发明则打破了这个壁垒。

照片:爱迪生发明留声机

早期的广播大多都是将节目录制好,然后再反复播放,是一个录播的过程。“世界发明大王”美国发明家、企业家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年)在1877年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录音装置——留声机,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会说话的机器”。留声机的发明也解决了广播的音源问题。

藏品:中心展柜中的一套爱迪生牌的机器,包括录音设备,留声机和消磁机器。

发明于19世纪末的蜡筒留声机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商业流通的人工录音载体,能录制长达3分钟的声音,但由于材料的限制性,最早的蜡筒留声机在使用十几次后就会变化,并在1929年后逐渐被电唱机等取代。

1.2 无线广播的诞生和发展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面科学家照片墙,展示了为无线广播诞生和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们: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波的概念,赫兹则随后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1896年,波波夫和马可尼先后在不同地点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证明了无线电可以用来传递信息。1906年12月24日,费森登通过无线电波向空中播送圣诞故事和音乐,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传声实验,被公认为无线广播诞生的标志。

无线广播是一个信号发送和接收的过程,发送一般是由广播电台来完成,而接收则一般使用收音机。

藏品:阿特沃特肯特牌电子管收音机

这是一台1928年美国的阿特沃特肯特牌7电

子管收音机,也是我馆目前收藏的最早期的收音

机。早期的收音机都是用这种电子管装置(指示

观众看展品中的7个灯泡似的电子管),同时在20年代,收音机的扬声器(或者叫喇叭)是和收音机分离的。一般都是铜管的曲颈扬声器或者一些造型优美的扬声喇叭。

藏品:RCA落地式收音机

收音机根据其造型一般分为桌式收音机和落地式收音机。

这台便是一台1940年美国RCA落地式收音机。在二三十年

代,收音机价格是很昂贵的,只有一些富裕家庭才能买得起

这种落地式的收音机。RCA是Radio Corporation American 的缩写,即美国无线电公司。

在看完收音机后,我们来关注一下广播电台的发展

照片:1920年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

KDKA广播电台是世界上第一批向政府领取营业执照的商业电台之一,同时也是第一家持续向广大受众播出的电台,并在报纸上刊登节目时间表,它的开播标志着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KDKA广播电台开播当天播出了沃伦·哈丁击败詹姆·考克斯当选总统的消息,

电视机的视频就是介绍关于KDKA早期筹备开播的情况的。有兴趣的观众可以看一下。

照片:1922年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BBC)成立

两年之后,也就是1922年,我们大家所熟知的BBC,即英国广播公司正式成立,与KDKA的商业性质不同,BBC是接受英国政府财政资助的公营媒体。BBC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也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BBC一直垄断着英国的电视、电台。在1955年独立电视台和1973年独立电台成立之前,BBC一直是英国唯一的电视、电台广播公司。

照片: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这里是伦敦》广播节目主持人爱德华·默罗。★★★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广播史上的第一次现场直播,它发生二战期间。1938年3月12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记者爱德华·默罗在德军进占维也纳的前一天,在战争前线开始了他的第一篇战争报道,英国和美国民众通过广播收听到了默罗关于战争的现场报道,爱德华也以其客观、冷静的报道风格赢得了美国听众的信任。下面我们一同重温下爱德华经典的报道。

墙上文字:广播史上的第一次“现场直播”★★★

电视机视频:爱德华·默罗在演播室做广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电台数量猛增。广播不再以单纯娱乐和商业服务为主,开始加入更多为政治服务的节目内容。这一阶段成为世界广播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各国的领导人,政治家都纷纷借助广播这种有效的传播手段来宣传推广自己的思想。比如以口才和演讲著称的丘吉尔以及美国总统罗斯福都是非常伟

大的演说家。音罩下面我们可以听到罗斯福发表的“炉边谈话”以及丘吉尔的广播演说。

(1)照片:希特勒在二战期间发表广播演说。

(2)照片: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

(3)照片:1936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的照片。

(4)照片: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发表了著名的卫国战争动员广播演说

(5)照片: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将军通过英国广播公司(BBC)向法国人民发出著名的“六·一八”号召,要求法国人民继续抵抗,反抗法西斯侵略,维护法兰西民族的独立。

日本天皇也是通过广播发表了投降诏书。当天,各同盟国收听到了天皇的投降令,同日,中、美、英、苏四国正式宣布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

照片: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发表停战诏书。

藏品:老式手摇电唱机

这是一台老式手摇电唱机。早期的广播文艺节目(比

如音乐、相声等)都是提前录制好,灌成唱片,然后

利用电唱机在广播电台播放。

第二单元中国现代广播事业的诞生

(1923—1949年)

在了解了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和发展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广播事业的创办和发展。

2.1 中国境内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奥斯邦广播电台

中国境内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由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建。1922年12月,奥斯邦在上海组建中国无线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China),并与美资英文《大陆报》(The China Press)合作,开办了“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这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1923年1月23日晚8点,该电台正式播音,呼号XRO,每晚用英语广播播音1小时。值得一提的是,奥斯邦广播电台开办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了推销无线电接收机,另一个是为了提升大陆报的销量。

2.1-1★★

(1)报纸:上海《申报》1923年1月22日转载《大陆报》中关于奥斯邦广播电台即将开播的预告新闻。

(2)报纸:上海《申报》1923年1月25日关于奥斯邦广播电台于1月23日开播的报道。

(3)照片:电台旧址/节目表:

通过开播时的节目表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主要播放的是娱乐节目,大多是音乐类。

照片:奥斯邦台原址:上海外滩广东路3号大来洋行。

2.1-3

(1)报纸:《无线电话传布孙先生统一宣言》,上海《民国日报》1923年1月28日。

2.2 中国人自办广播的发端

由于奥斯邦广播电台的设立没有经过中国政府有关当局批准,于1923年3月14日停办。三年之后,也就是1926年的10月1日,时任东三省无线电台(备注:北洋政府建立的军事通信电台)副台长刘瀚创建了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这也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2.2-1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

刘瀚是我国早期的无线电专家,在奉系当局的积极支持下,经过三年多的试验和改造,在1926年10月1日创建了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发射功率100瓦,波长280米。

藏品:刘瀚先生的手稿和刘瀚传

(该部分在展墙上有详细的介绍)

2.2-2 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成立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继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之后,国民党当局创办的第三个全国性中央宣传机构。1932年发射功率扩大为75千瓦,成为当时亚洲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

该台的节目共计有30种,除普通话外并用广东话、闽南语、客家语、上海话四种方言及蒙古语、西藏语、维吾尔语3种少数民族语言分别播出,所有节目,大概分为新闻、报道、评论,音乐、文艺、综合6大类,全天24小时持继播音。

(该部分在展墙上有详细的介绍)

中心展柜藏品:民国时期,中国境内的收音机主要是从国外进口的舶来品,比如上一章我们提到的美国的RCA、飞科收音机,当时在中国都有销售;同时还有一些民族资本家自筹资金建的一些收音机厂,比如亚美、中雍收音机,这些收音机总体数量少。还有一部分则是普通民众利用一些无线电知识,自己拼做的矿石收音机。

继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开播之后,国内其他地方广播电台也逐渐开播,这些照片展示了各个地方的广播电台。

2.2-6 档案复制品:

(1)档案:1927年,广播剧《总理精神不死》

(2)档案:1946年,交通部公布的“广播无线电台设置规则”

(3)档案:1947年,徐悲鸿广播讲稿

(4)档案:1927年,居民购买收音机的凭单

藏品:电轮牌落地式电唱机

这是一台上海荣生出品的电轮牌落地式电唱机,

集电唱和功放功能于一体,当时很多老上海的夜店

里就用这种类似的机器。这台是1950年的。

2.2-8形形色色的民营广播电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出现了一批民营广播电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其中半数以上集中在上海,大致可以分为教育性、商业性和宗教性三类。(1)照片: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我们看到的这张照片是新新公司广播电台,它是中国人建立的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位于上海新新百货公司顶楼,设在饭店内部,四周被玻璃隔断,因而也被称为“玻璃电台”,1927年3月19日开始播音,呼号XGX,后改为XLHA,发射功率50瓦,1941年11月停办。

(1)报纸:1927年3月19日《申报》刊登的新新公司广播无线电台播音时间表

(2)照片:上海华侨无线电播音台的女播音员和女报告员

宣传画:播音员“殷殷”

(4)漫画

由于当时无线电广播在我国还属于稀罕事物,很多人对它充满好奇和想象,漫画中:

a.听广播,载1935年9月21日《广播周报》第53期

b.收听无线电广播成为上层社会人们的一大生活乐趣。

c.一幅反映百姓对广播评价的漫画,题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5)文摘:

最初的民营广播电台以娱乐为主,这是1936年5月21日上午某民营台播出的歌曲、戏曲节目表。

2.3 日伪广播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半壁河山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在武力征讨的同时,对被奴役的中国人民实施思想文化殖民统治,在沦陷区建立的大小几十座日伪广播电台就是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个个精神枷锁。

橱窗里实物:日伪时期收音机两台

这部收音机为日本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于1939年

(日本昭和14年)生产。刻度盘上绘制有中国东北地

区、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地图,是那个年代远东局势的佐证,也是日本当年侵略我国东三省的证据。

2.3-1

(1)照片:日伪大连广播电台

1925年7月,日本殖民当局在大连建立了“大连放送局”,同年8月9日开始播音。该台的建立仅比日本国内的东京、名古屋两座电台晚4个月,可见日帝是多么重视广播这一宣传工具。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2)照片:日伪奉天(沈阳)广播电台

(3)档案:1939年,日本放送协会关于给兴亚通信展览会寄送展品照片伪满

《放送年鉴》1939年版刊登的伪满广播电台分布图

(4)照片:收音机刻度盘上的“伪满洲国”地图

(5)实物:日伪时期收音机(中心的地图与墙上的照片对应)

电子触屏展示的内容:

(1)1945-1947年,中央、北平、上海、台湾、厦门等广播电台播音节

目表

(2)《胜利无线电》、《广播周报》杂志

(3)北平广播电台招考播音员的资料

(4)1946年1月,全国广播电台概况一览表

2.4 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诞生和壮大

在了解了国民党的广播及日伪广播后,我们将视线转移到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红色广播。共产党领导的广播事业创建于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

2.4-1

人民广播第一声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播,呼号XNCR(“X”是当时国际规定的中国无线电台呼号的英文字母,“NCR”是New Chinese Radio 即“新中国广播”的英文缩写。),台址在延安西北19公里处的王皮湾村。通过照片我们可以看到最初的机房较为简陋,条件非常艰苦。

(1)照片:周恩来、王诤、向仲华

(2)照片:延安王皮湾村中国人民广播诞生地纪念碑、旧址

(3)报纸:山东《大众日报》1941年1月16日刊登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消息。

(4)照片: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使用的广播发射机2张

(5)照片:延安台1941-1943年工作人员★★★(简单介绍工作人员)

场景复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这是当时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复原后的场景,播音室是一孔十几平方米的土窑洞,窗户是用边区生产的毛边纸糊起来的,唯一的一张三尺长、一尺宽的两屉白茬木桌上,放着一只话筒和一本小字典,还有一台破旧的手摇唱机和二十几张唱片(这些唱片中有梅兰芳、马连良等京剧名段。)。木桌边上有着一张条凳。为了隔音,窑洞四壁钉着延安生产的灰色粗毛毯,底下也铺着毯子,门帘是用羊毛毡做的,兼有隔音作用。这样窑洞显得很暗,但可以看稿子。

2.4-3

文摘:

诗歌——《听延安XNCR广播》徐挺秀

这是1946年5月31日刊载在《抗战日报》的诗歌,表达了延安新华广播复播后大家欢欣鼓舞的心情。

2.4-4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转移

解放区的广播事业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逐步壮大。1947年3月中旬至1948年5月下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曾有过三次大的转移。我们可以通过转移路线图了解这个过程,尽管跋山涉水、条件艰苦,但三次战斗转移中,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一天也没有中断,为瓦解国民党军队,夺取全国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报纸:延安《解放日报》1945年9月11刊登的延安台恢复播音的报道:《延安台即日开始广播》

(2)报纸《大家办广播》、《介绍XNCR》,延安《解放日报》1945年10月25日。(3)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转移路线图

(4)照片: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延安台旧址

(5)照片:延安(陕北)台在好坪沟的机房和播音室所在地。

(6)油画:《新华之声》,王国征作。反映延安(陕北)台在瓦窑堡坚持播音。(7)照片: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清凉山旧址

(8)照片: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历任播音员(1940——1949)★★其中齐越和丁一岚担任了开国大典的播音任务,齐越也是我们学校播音系最早的教师之一,校内电视台旁边有齐越的塑像。现在播音主持学院每年举办“齐越朗诵节”。

音罩声音: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当时的播音、渔光曲呼号、大路歌呼号、兄妹开荒呼号、丁一岚在开国大典上的现场直播。

下面我们进入广播馆二厅:

第三单元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奠基立业

(1949—1978年)

广播馆二厅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情况。

3.1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迁址北平

1949年3月25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跟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从此具有了全国广播的性质。1949年9月27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12月5日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3.1-1

报纸:《新华社迁平,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亦于昨日迁平播音》,1949年3月26日《人民日报》。

3.1-2

照片中的就是1949年1月31陕北台先遣人员进驻国民党北平广播电台的场景,及工作人员合影。

(1)照片:1949年1月31日,陕北台先遣人员进驻国民党北平广播电台。图为军委三局人员接收北平广播电台。

(2)北平新华广播电台部分工作人员在电台门前合影。

3.1-3

(1)照片:毛泽东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讲话。

1949年6月20日晚9点15分,北平新华广播电台首次播出了毛泽东6月15日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录音,这是全国人民第一次从广播中听到人民领袖毛泽东的声音。

音罩:毛泽东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

(2)报纸:香港《华商报》刊登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首次播出毛泽东讲话录音后的反响报道。

3.1-4

(1)报纸:《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今天全部转播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实况》,载《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日。

(2)开国大典——人民广播史上首次向全国范围的现场实况广播★★★

(3)报纸:《人民日报》对开国大典的报道

(4)开国大典图片

我国广播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大规模全国性实况广播就是开国大典。

图片所反映的就是1949年10月1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城楼实况转播开国大典,各地广播电台同时转播。

1949年开国大典时,普通百姓在家里通过收音机收听由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播送的内容,当时百姓家里的收音机依旧以美国、日本的进口机器和亚美、中雍、宇宙、利闻这些国产组装机为主。

(5)1949年10月1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第二台节目单

视频:开国大典实况

3.1-5

1949年12月2日,《人民日报》报道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将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报纸:1949年12月2日,《人民日报》报道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将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2、照片:a.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旧址

b.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楼

3.2人民广播事业的初步发展

3.2-1★★

1、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的成立

1949年6月5日,中央将原新华总社的口头广播部扩充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理并领导全国广播事业,廖承志任处长,李强任副处长。

上展图片:

(1)档案:《中央关于成立广播事业处的通知》,《广播资料》第1期,1949年7月15日出版。

(2)照片:廖承志(1908-1983)

2、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

1949年10月1日,也就是开国大典的这一天,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改组为广播事业局,原任副处长李强任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徐迈进任副局长。

(1)照片:李强(1905-1996年)

(2)照片:梅益(1913-2003年)

(3)照片:徐迈进(1907-1987年),

3.2-2

照片:1950年4月,毛泽东、朱德、胡乔木在中南海颐年堂会见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代表

3.2-3

这是1952年12月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留影

(1)照片:1952年12月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留影

(2)文摘:

“为广大人民服务,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他们与听众的联系,并使它成为新闻的源泉、教育的讲坛和文化娱乐的工具。”

——梅益局长在《人民广播事业概况》报告中指出。

3.2-4

(1)文献:1950年4月新闻总署《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原载《广播通报》第1卷第10期。

1950年4月,新闻总署发布《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由政府公布的有关无线电广播的政令,也代表了建国初期广播工作的指针,对以后发展人民广播事业和组织宣传工作具有很大的影响。(2)报纸:《发展农村广播网》,《人民日报》1955年12月30日。

(3)报纸:我国农村广播有线事业蓬勃发展,《人民日报》1975年9月15日中央政府很深刻的认识到,在一个80%的人口都是文盲的国度里发展广播的重要性。在政策引导下,我国农村有线广播事业有了较快发展。

(4)照片:1952年4月1日,全国第一座农村有线广播站——吉林省九台广播站建成并播音。

照片:湖北省松滋县建成的全省第一个农村有线广播站

(5)照片:群众集体收听电台广播的情景

(6)照片:收音员挑着收音机下乡、收音员给农民讲解广播内容。

在当时,拥有5亿多人口的新中国,全国仅有收音机100万台。根据中央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全国各县市要专门抽出人员担任收音员,组织大家收听广播。在农村及偏远地区,由于没有交通工具,收音员就挑着扁担,一头是收音机的盒子,一头是干电池盒子,到田间地头,到农民家里组织收听。

3.2-5

提到这一时期的广播事业,不得不提到一个知名的广播节目,新中国第一个学龄前广播节目:“小喇叭”广播节目

(1)照片:“小喇叭”节目

1956年9月4日开播的“小喇叭”节目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学龄前儿童办的广播节目。早期的“小喇叭”节目荟萃了孙敬修、康瑛等一批优秀的少儿节目播音员。70年代前后出生的孩子都是在这个节目的陪伴下长大的。“小喇叭”节目至今仍在中国之声每晚8:00到8:30播出。

(3)音罩音频:“小喇叭”广播节目

3.3 人民广播事业在曲折中前进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广播事业开始受“左”的影响,广播节目中出现了严重的浮夸现象,在理论和政策宣传上也存在片面性。直到1976年10月以后,中国广播事业才得到恢复和发展。

这边展示的是当时国家领导人对于广播事业视察的一些照片。

3.3-1 国家领导人视察广播大楼、中央广播事业局的一组照片

(1)照片:1958年9月建成的中央广播大楼

(2)照片: 1960年,周恩来同志视察中央广播事业局

(3)照片:1959年,刘少奇同志视察广播大楼、中央广播事业局(共2张)(4)照片:朱德同志视察广播事业局

(5)照片:邓小平会见中央台记者

3.3-2 当时中央广播事业局决定纪念人民广播事业创建“20周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为之题词,在当时影响很大。毛主席的题词更是成为一个时期办好广播事业的指导思想。

(1)题词: 1965年9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为人民广播事业题词★★

咱们今天看到的毛泽东为人民广播题词手迹版本的由来,还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本,毛主席题词是分别写在五张宣纸上的,而且每张纸上字数不等,每个字有三四寸见方,包括标点和署名共25个字。当时,布展的几个人一时为如何展出毛泽东的题词而踌躇不决。后来,有人出了个主意,将题词原件拍照下来,手迹缩小,然后把每个字剪下来,并把题词全文分别排成横竖两种格式。后经上级领导审定,采用竖排式制作毛泽东题词展板,放在展览会显著位置展出。(2)报纸:1966年12月《广播节目报》毛泽东照片及对广播事业题词

3.3-3 主席为人民广播题词,表明了党和国家、以及主席本人对人民广播事业的重视。

3.3-4 粉碎“四人帮”以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及以前的左倾错误,许多新闻单位积极揭批“四人帮”利用新闻媒介进行阴谋活动,中央广播事业局发表题为《人民广播的政治方向不容篡改》的文章。

(1)报纸:《人民广播的政治方向不容篡改》,《人民日报》1977年1月14日。

3.3-5

(1)照片:1977年元旦,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文艺晚会上,齐越朗诵郭沫若词《念奴娇·怀念周总理》。

(2)照片:齐越与赵凤翔朗诵《周总理办公室门前的一张大字报》1980年,齐越老师参加了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公审会,担任宣读证词的播音。他的播音气势磅礴,坚定豪迈,爱憎分明,准确生动,开创了人民广播的一代新风。

(3)照片:1980年11月20日下午3点,在审判“四人帮”的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审判庭上,齐越、潘捷在法庭上进行播音工作。

下方展品:

这里的两台收音机是1958年和1960年国营上海无线电厂生产的131收音机以及132-1收音机。国营上海无线电厂的有很强的实力,这里的上海131和132-1收音机是国营上海无线电厂生产的一级机。按照国家第四工业机械部(四机部)的规定,我们一般将收音机评为五个级别:分别是特级机,一级机、二级机、三级机、四级机。级别越高、性能越好,这两台是国营上海无线电厂生产的一级机。

3.3-6(1)实物:熊猫1502收音机★★★

(2)视频:熊猫1502设计群体口述历史★★★

1958年,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大庆,第一机械工业部十局下达任务,由南京无线电厂研制一款体现我国电子工业发展最高水平的高级电子音响产品,装备北京十大工程之一的人民大会堂。经全厂职工近一年努力,于1959年5月生产出熊猫1501收音机。熊猫1501由特级收音机、四速自动落片式电唱机和双速盘式磁带录音机组合而成,机身整体为木质结呈左方右圆状,造型华丽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当时一共仅生产了328台。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台收音机是熊猫1502,它的外形与1501一模一样,功能上少了一个磁带录音机。视频里播放的,是南京无线电厂的老工程师们讲述当年生产1501时的故事,这是我馆工作人员2012年4月份专程到南京拍摄的。传媒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口述历史拍摄也是我们传媒博物馆的工作重点之一。

3.3-12

特别要为各位介绍的是,我国第一所广播专业高等学校“北京广播学院”的成立。广院是我们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1954年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开办,1959年9月7日广院师生在新落成的广播大楼音乐厅举行了首次开学典礼,宣告了北京广播学院的正式成立,2004年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1)照片:北京广播学院第一期开学纪念,

(2)题词:领导人对广播学院题词

(3)校友墙

建校以来,我校为中国传媒领域培养出诸多优秀人才,这面校友墙记录了其中的一些杰出人物。我们的校友资料还在不断扩充完善。

中心展台藏品:

这是一台1969年由北京无线电厂生产的牡丹牌645收

扩对讲机。在当时的收音机生产厂商里,南京无线电厂、

北京无线电厂,国营上海广播器材厂以及位于内陆的汉口无线电厂,是著名的国内四大收音机厂商。它们分别有自己的拳头品牌,北京无线电厂主打的就是牡丹牌收音机,牡丹厂的“牡丹”二字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

除了刚才提到的四个收音机生产厂商外,在当时比较

有名气的还有上海无线电二厂、三厂和四厂,他们的

拳头产品分别是“飞乐”、“春雷”和“凯歌”,一会我们转过玻璃展柜可以看到。这一台是由文革时期上海无线电二厂生产的“工农兵315型”收音机,由于文革的特殊性,当时很多厂家都纷纷将本厂原来的有些小资情调“飞乐”、“牡丹”改成“红旗”、“工农兵”、“红灯”等,并且在收音机上装饰有一些毛主席语录或者诗词,这些机器被统称为“文革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