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证的诊疗规范

淋证的诊疗规范
淋证的诊疗规范

淋证(泌尿系感染)诊疗规范

淋证是以小便频急,淋漓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其中为特征。多因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

淋之病名始出《内经》,称为“淋溲”。《诸病源候论》把淋证分为石、劳、气、血、膏、热、寒七种,而以“诸淋”统之。《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五淋”之名,《外台秘要》具体指明五淋的内容:“集验论五淋者,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本病好发于女性,现代医学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感染疾病均可参照本病论治。

【中医诊断标准】

一.诊断依据

1.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但还需根据各种淋证的不同临床特征,可确定不同的淋证类型。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不洁房事而诱发。

二、鉴别诊断:

1.淋证与癃闭的鉴别

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当须明辨。

2.血淋与尿血的鉴别

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3.膏淋与尿浊的鉴别

膏淋与尿浊在小便浑浊症状上相似。但后者在排尿时无疼痛滞涩感,可以鉴别。《临证指南医案?淋浊》所言:“大凡痛则为淋,不痛为浊。”膏淋的虚证(脾肾两虚,气不固摄)涩痛不甚,淋出如脂,与尿浊有时较难鉴别,但膏淋的虚证虽排尿时涩痛不甚,但与尿浊的排尿时不痛有别,前者尚有明显的虚象。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肾脏病学》(黎磊石,、刘志红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及《内科学》(陆再英、钟南山主编,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表现:

1. 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下腹部疼痛等,部分患者迅速出现排尿困难。尿液常混浊,并有异味,约30%可出现血尿,一般无全身感染症状,少数患者出现腰痛、发热,但体温常不超过38℃。

2. 肾盂肾炎:

2.1 急性肾盂肾炎:

2.1.1全身症状: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体温多在38℃以上,多为弛张热,也可呈稽留热或间歇热。部分患者出现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2.1.2 泌尿系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下腹部疼痛、腰痛等。腰痛程度不一,多为钝痛或酸痛。部分患者下尿路症状不典型。

2.2.3体格检查:除发热、心动过速和全身肌肉压痛外,还可出现一侧或两侧肋脊角或输尿管点压痛和(或)肾区叩击痛。

2.2 慢性肾盂肾炎:

临床表现复杂,全身及泌尿系统局部表现均可不典型。一半以上患者可有急性肾盂肾炎病史,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低热、间歇性尿频、排尿不适、腰部酸痛及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如夜尿增多、低比重尿等。急性发作时患者症状明显,类似于急性肾盂肾炎。

3.无症状细菌尿:可由症状性尿感演变而来或无急性尿路感染病史,但尿培养有真性菌尿,也可在病程中出现急性尿路感染症状。

【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

1. 正确留取清洁中段尿(要求尿液在膀胱停留4-6小时以上)细菌定量培养,菌落数≧103/L。

2. 清洁离心中段尿尿沉渣白细胞数﹥10/HP。

3. 膀胱穿刺尿细菌培养阳性b。

4. 准确留取的离心尿沉渣革兰染色细菌﹥1个/油镜视野c。

5. 尿细菌数在104-105/L者应复查,如仍为104-105/L,须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或膀胱穿刺尿培养来确诊。

以上各项中,a.有尿路感染症状,具备1和2者可以确诊,如无第2项,则应再做尿细菌计数复查,如仍≧103/L,且2次的细菌相同者,可以确诊。

b.此项阳性可以确诊;

c.尿细菌培养计数有困难者,可用治疗前清晨的清洁中段尿(尿停留膀胱4-6小时以上)行此项检查。

d.结合尿路感染症准也可确诊。【辨证论治】

淋证的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并与肝、胆、脾有关。多种因素可导致淋证的发生,如外感湿热、情志郁怒、饮食不节、年老久病或禀赋不足等。淋证总属全身水液气机代谢失调的病变,不论寒、热、虚、实何因,只要导致膀胱气化不利均可发为淋证。对淋证的诊治,要重视湿热,但勿局限于湿热,同时要结合病患的体质、特殊的生理状态,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分虚实、分阶段论治,方能有的放矢,进而收到显效。

一、辨虚实

淋证是以小便频急、淋漓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对其辨治,首先要从病性上分清属虚属实。虚证多表现为尿频、小便淋漓不尽,尿痛不显著,并伴有一派虚象,如倦怠乏力,小腹重坠等;而实证突出表现为“痛”,可为尿道涩痛、刺痛、抽痛、热痛等,并伴有一派实证的表现,如发热、口渴心烦等。

二、分期辨证

根据本病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表现,突出中医病证同治的特点,将淋证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进行论治。分述如下:

1.急性期:急性期多见于淋证初发或缓解期急性发作者。患病年龄相对较轻,病程较短,多为实证,临床以小便频急涩痛为主要表现,尤其以尿痛为主症,多见于热淋、血淋、石淋、气淋诸证。急性期病机以膀胱湿热为主,因此清热利湿是治疗急性期的主要法则。

1.1 热淋:

症见: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混浊,伴有发热、腰痛,口苦,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等。尿检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

证属: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治则: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用八正散加减。

1.2 血淋:

症见: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腰腹痛,或者心烦,苔黄,脉滑数为主要表现。

证属:下焦湿热,伤及血络

治则: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方药:以小蓟饮子加减。

1.3 石淋:

症见;突发腰腹绞痛难忍,少腹拘急,排尿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尿中夹有砂石,或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辅助检查示有肾结石、输尿管、膀胱结石等。

证属:湿热蕴结,砂石阻滞

治则: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方药:用石苇散化裁。

1.4气淋:

症见:心烦、胸胁满闷或气窜疼痛、情志抑郁,头晕目眩,尿频尿急等症遇情志刺激则发作或加重,舌红脉弦为主症。

治则:行气解郁,利气疏导,

方药:选逍遥散加减。

2.缓解期:淋证急性期经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获痊愈,少部分患者进入缓解期,此时湿热邪气已大部分祛除,正虚之本逐渐显露,因而在病机上突出为正气亏虚为主,下焦湿热未清为次,因此治疗强调扶正,尤其注重健脾补肾,调补冲任,在扶正治疗的基础上配伍少量清热利湿药,既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防御功能,又清除余邪,防止复发、促其痊愈。可分以下4型辨治。

2.1脾肾阳虚证

症见:尿频尿清,淋漓不净,伴神疲乏力,腰酸痛,面色晄白,畏寒肢冷,尤其腰及下半身或膝以下发凉,大便溏薄,舌淡胖或舌质嫩,苔白或白腻,脉沉弱或微弱、细弱等症。

治则:温补脾肾,温通膀胱。

方药:附子理中汤化裁。

若腰膝冷痛,夜尿频多甚者,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若精神萎靡,嗜卧欲寐,四肢厥冷者,治宜温阳散寒,以四逆汤化裁;

若脾肾阳虚,寒凝经脉,证见腰酸肢冷,四肢发凉疼痛,遇寒加重,脉沉微细者,以当归四逆汤养血散寒,温通经脉。

2.2 阴虚火旺证

症见:尿频尿急,排尿不畅,或小便涩滞,欲出不尽,腰膝酸软,头昏耳鸣,倦怠乏力,低热,手足烦热,口干咽燥,眠差多梦,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补肾,清热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

2.3 脾肾气虚证

症见:小便频数,淋沥不适,尿意不尽,神疲乏力,不耐劳累,纳差便溏,或伴有小腹、会阴部坠胀,时轻时重,遇劳则发,腰酸痛,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治则:健脾补肾、益气升清。

方药:补中益气汤和肾四味煎剂(院内制剂)加减。

2.4 冲任虚损证

症见:小便频急、淋沥不已,伴有烦躁易怒,烘热汗出,言多不休,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治则:调补冲任。

方药:二仙汤加减。

【其他疗法】

1. 针刺

1.1 体针:取肾俞、膀胱俞、中极、三阴交。每日针刺一次,每次留针15分钟,中间行针2~3次,采用中强刺激,5~10次为一疗程。

2.2 耳针:取膀胱、肾、交感、枕、肾上腺、输尿管、尿道、肾上腺等,每次取2~4穴,中等强度刺激,留针15~2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 坐浴:苦参、土茯苓、黄柏、蛇床子各50g,水煎坐浴,日一次。

3.口服中成药物:常用三金片、金砂五淋丸等。

【预防与调护】

1.多饮水,不憋尿,注意外阴清洁。

淋证患者应多饮水,不憋尿,每2~3小时排尿1次,保持尿液对泌尿道的冲洗。特别是房事后即行排尿,并注意外阴清洁,多洗淋浴,防止秽浊之邪从下阴上犯膀胱。

2.加强日常调护

淋证急性发作期间患者应禁房事,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忌辛辣、酒醇等刺激性食物,避免纵欲过劳,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产后更应注意外阴卫生,以免虚体受邪。积极治疗消渴,肺痨等肾虚疾患,也可减少淋证发生。尽量避免使用尿路器械,如导尿、膀胱镜、膀胱逆行造影,以防外邪带入膀胱。

【疗效评价】

一.疗效评定标准

1.西医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国肾脏病学》(黎磊石、刘志红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

治愈:小便淋沥涩痛等全部消退,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好转:小便淋沥涩痛及其他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未愈:小便频急及淋沥涩痛及其他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无变化或加重或频繁复发。

2.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定标准:

证候积分疗效评估=(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痊愈: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

有效:中医主症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且≤69%。

无效:临床表现无明显改善者。治疗后中医主症积分较治疗前减少≤29%。

表1 淋证证候积分(主症及兼证)

轻度中度重度

尿频尿急尿痛 2 4 6 腰痛 2 4 6 小腹拘急 1 2 3

小便砂石 1 2 3

小便带血 1 2 3

腰酸膝软 1 2 3

二、2012年1月-2012年5月淋证临床疗效分析

2012年1月-2012年5月31日我科共收治病员301例,其中淋证患者56例,占收治病员百分比如下表

表1 2012年1月-2012年5月淋证患者收治比例

总人数淋证百分比(%)例数301 56 18.6

表2 2012年1月-2012年5月淋证临床疗效统计表

总计痊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例数56 43 9 4 92.9%

表3 淋证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分析

淋证

症状积分体征积分理化检查积分疗前积分22.34±2.23 7.89±1.05 18.24±1.24

疗后积分 3.04±0.54 1.24±0.24 2.07±0.17

总有效率86.39% 85.28% 88.65%

疗效分析:在2012年1月份至5月份我科收治的患者中,淋证患者约56例,其中43例(男性4例,女性39例)患者发病较急,入院后均给予抗感染、补液等治疗,并结合上述诊疗方案予中医药辨证施治,临床疗效满意,可短期内迅速缓解临床症状,临床复查尿检正常后,继续给予中药治疗,可显著降低复发率;同时在其余的13例淋证患者(均为女性),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者为9例,临床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及慢性膀胱炎患者为4例,对于这部分患者入院后我们均行尿培养及药敏试验检查,结果发现多数患者普遍存在耐药,仅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及四代头孢类抗生素及部分大环类脂类抗生素敏感,余均耐药。对于这部分

患者,我们结合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尿培养阳性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其余者均给予中药辨证施治,临床中发现该部分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率明显低于急性患者,分析这部分患者多年龄偏大,以绝经后女性居多,患者有间断、不规律应用抗生素治疗史,部分患者伴有菌群失调表现,临床表现为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漓不已,且兼有倦怠乏力,腰膝酸软,下腹坠胀不适,手足心热,畏寒等症。结合《诸病源候论·淋病诸侯》记载“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因此肾虚为劳淋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肾为水火之宅,元阴元阳之根,湿热之邪久留,或伤及元气,继而伤阴,或伤及阴液,继而伤气,终致脾肾两虚或气阴两虚,湿热留恋;“久病入肾”、“久病入络”,久病亦可导致气血不和,故多数劳淋患者表现为气滞血瘀,湿热留恋。因此我们结合辨证以温肾固本,健脾利湿为治疗大法,兼以益气活血;临床中多采用制附片、巴戟天、仙灵脾、菟丝子、干姜、肉桂、怀牛膝等温肾药物,配合淡渗利湿之茯苓、金钱草、石韦、蒲公英等,以及活血化瘀利水之泽兰、益母草,忌用苦寒之品,同时配合隔姜灸、磁热疗法,临床缓解率明显提高。待患者症状缓解后,予长期服用金匮肾气丸或补中益气丸,可显著减少病情的反复,明显改善症状。

【难点分析及解决办法】

淋证是属于一种全身性的病证,而医师论治淋证,多重视其邪气有余而忽视其正气不足。淋证急性期经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获痊愈,少部分患者进入缓解期,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湿热蕴结日久,因湿为阴邪,易伤阳气;热为阳邪,耗气伤阴,湿热久蕴,势必耗伤人体的阳气与阴液,而年老体弱、体质较差者或反复发作者因正气亏虚,抗邪无力,易成正气亏虚,湿热留恋不去之病理状态,导致疾病迁延不愈;二是急性期清利太过,苦寒伤中,损伤脾肾之气。正如《景岳全书?淋浊》中记载:“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无容辨矣。但有久服寒凉而不愈者,……此惟中气下陷,及命门不固之证也。故必以脉以证,而察其为寒、为热、为虚,庶乎治不致误。”故致病程迁延,缠绵绵难愈;同时由于新型抗生素不断问世, 及病原菌种类和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使治疗更为棘手,使得尿路感染的发病率、复发率、再感率有上升趋势。以上因素决定在淋证的治疗过程中对慢性反复性尿路感染即劳淋病机的复杂性,也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

劳淋(慢性肾盂肾炎及其它慢性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是虚实兼杂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小便不畅或淋漓涩痛,小便混浊,小腹胀痛下坠感,腰酸膝软等症状。《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云“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漓不宣,故谓之为淋。”《景岳全书?淋浊》云“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无容辨矣,但有久服寒凉而不愈者,又有淋久不止,及痛涩皆去,而膏液不己,淋如白浊者,此惟中气下陷及命门不固之证也。”故“淋证”的发生多为本虚标实,发病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者,中医认为该年龄开始肾气衰,较易受到外邪侵袭或秽浊之邪入侵膀胱,蕴久化热,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司所致。由于治疗不当,过用苦寒利渗之剂,复伤脾肾,虚虚实实,以致本病绵延不已,病久必瘀,血脉瘀滞,虚实兼杂,病情复杂。故治疗时应注意抓住主要矛盾,谨守病机,注意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用药时要注意避免过用寒凉渗利之品。应强调温补脾肾,调理冲任,扶助正气,一方面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防御功能,另一方面清除余邪,防止复发、促其痊愈。

解决思路:基于以上病因病机特点,我们提出了分期论治淋证的思路,将其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淋证初起,多表现为湿热壅盛之象。当急则治其标,主要以清热利湿通淋,但用药需注意勿伐肾气,过于苦寒则伤阴损阳;通利太过则耗伤肾阴。病至后期,淋证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此为正虚邪恋,当补益肾气为主,或脾肾双补,气血并调,佐以通淋解毒。常用补肾气之药有桑寄生、怀牛膝、续断、狗脊等。滋阴选用生地、女贞子等。温阳常取附片、桂枝等。此外,湿热毒邪蕴结,热瘀则血滞,水停则血阻,日久不愈则阴阳亏损,气血耗伤,气虚则血行无力,阴虚血粘而凝,均使瘀阻更甚。常用药物有丹皮、赤芍、丹参、泽兰、益母草等。活血化瘀应贯穿淋证治疗的始终。

中医治疗痿证的概述

中医治疗痿证的概述 痿证肢体筋脉弛缓,(肌肉)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以下肢痿弱常见,相当于格林-巴利(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低钾血症等等,表现有肢体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者。 一、病因 1.感受温毒 温热毒邪内侵,或病后余邪未尽,低热不解,或温病高热持续不退,皆令内热燔灼津耗气,肺热叶焦,津伤失布,不能润泽五脏,五体失养而痿弱不用。 2.湿热浸淫 久处湿地或涉水冒雨,感受外釆湿邪,湿热浸淫经脉,营卫运行受阻,或郁遏生热,或痰热内停,蕴湿积热,导致湿热相蒸,浸淫筋脉,气血运行不畅,致筋脉失于滋养而成痿。正如《素问?痿论》所言:“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潮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3.饮食毒物所伤 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劳倦思虑过度,或久病致虚,中气受损,脾胃受纳,运化,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五脏,以致筋骨肌肉失养;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聚湿成痰,痰湿内停,客于经脉;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酒辛辣,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均可致痿。此外,服用或接触毒性药物,损伤气血经脉,经气运行不利,脉道失畅,亦可致痿。 4.久病房劳 先天不足,或久病体虚,或房劳太过阴精,肾水亏虚,筋脉失于灌溉濡养。 5.跌仆瘀阻 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新血不生,经气运行不利,脑失神明之用,发为痿证;或产后恶露未尽,瘀血流注于腰膝,以致气血瘀阻不畅,脉道不利,四肢失其濡润滋养。 二、病机 痿证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在于五脏虚损。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五脏病变,皆能致痿,且脏腑间常相互影响。上述各种致病因素,耗伤五脏精气,致使精血津液亏损。而五脏受损,功能失调,生化乏源,又加重了精血津液的不足,筋脉肌肉因之失养而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以致肌肉软弱无力,消瘦枯萎,发为痿证。 一般而言,本病以热证、虚证为多,虚实夹杂音亦不少见。外感温邪、湿热所致者,病初阴津耗伤不甚,邪热偏重,故属实证;但久延肺胃津伤,肝肾阴血耗损,则由实转虚,

石淋(尿石症)中医诊疗方案

石淋(尿石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1)发作时腰腹绞痛,痛及前阴,面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可伴有发热恶寒,小便涩痛频急,或排尿中断。 (2)肉眼可见血尿,或小便有结石排出。 (3)尿常规检验有红细胞。 (4)作肾系B超检查,或X线腹部平片、肾盂造影等检查,可明确解释部位。必要时作膀胱镜逆行造影。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吴阶平泌尿外科学》[2]、《尿石症诊断治疗指南》[3]、《尿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试行)》[4]。 (1)病史:腰部和(或)腹部疼痛,多为间歇性绞痛,有或无血尿存在。可伴恶心、呕吐、甚至休克等并发症。 (2)症状 ①上尿路结石:突发腰部或腰腹部绞痛和血尿。 ②膀胱结石:排尿中断,并引起疼痛,放射至阴茎头和远端尿道,终末血尿。 ③尿道结石:排尿困难、排尿费力,呈点滴状,或尿流中断及急性尿潴留。 (3)体格检查:肾区叩痛、输尿管走行区域压痛。 (4)辅助检查:B超、尿路平片(KUB平片)、静脉尿路造影(IVU)作为推荐诊断依据。CT、逆行或经皮肾穿刺造影、磁共振水成像(MRU)、放射性核素作为可选择诊断依据。 (二)证候诊断 参考《中医尿石症诊疗指南》[5]。 1.湿热蕴结证:腰痛或小腹痛,或尿流突然中断,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混赤,或为血尿,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气血瘀滞证:发病急骤,腰腹胀痛或绞痛,疼痛向外阴部放射,尿频,尿急,尿黄或赤。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弦数。 3.肾气不足证:结石日久,留滞不去,腰部胀痛,时发时止,遇劳加重,疲

乏无力,尿少或频数不爽,或面部轻度浮肿。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4.肾阴亏虚证:腰腹隐痛,便干尿少,头晕目眩,耳鸣,心烦咽燥,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以排石、止痛为主。排石治疗适用于结石直径<10mm、外形光滑无尿路梗阻和感染且肾功能良好者。 (一)辨证论治 1.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推荐方药:三金排石汤加减。常用药物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石韦、冬葵子、滑石、车前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气血瘀滞证 治法:理气活血、通淋排石 推荐方药:金铃子散合石韦散加减。常用药物金铃子、延胡索、白芍、白术、滑石、冬葵子、瞿麦、石苇、木通、王不留行、当归、炙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3.肾气不足证 治法:补肾益气、通淋排石 推荐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常用药物黄芪、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丹参、穿山甲、熟地黄、山萸肉(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肉桂、附子(制)、川牛膝、车前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4.肾阴亏虚证 治法:滋阴补肾、通淋排石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物熟地黄、山药、茯苓、泽泻、黄精、女贞子、牡丹皮、川牛膝、金钱草、车前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针灸疗法:针刺肾俞、膀胱俞(肾盂、输尿管中上段结石);肾俞、水道(输尿管下段结石);关元、三阴交(膀胱、尿道结石);先弱刺激,后强刺激,共20min。 (三)西药治疗 参照《尿石症诊断治疗指南》[3]。 可应用非甾体类镇痛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M型胆碱受体阻断药、黄体酮、钙离子阻滞剂、a受体阻滞剂。排石治疗可应用a受体阻滞剂。 (四)其他治疗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 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足三里 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 ①有晕针史者; ②精神障碍者; ③有出血性疾病者;

泌尿系结石的中医辨证治疗

泌尿系结石的中医辨证治疗 【关键词】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治疗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泌尿系的各个部位,如肾、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等都有可能生成结石,临床多出现腰腹痛,急性发作时易出现血尿、肾绞痛、肾区叩痛,或输尿管行经区域压痛,属于中医的“石淋”、“腰痛”、“血淋”等范畴。目前西医对泌尿结石症的治疗尚无十分有效的办法,而中医治疗却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本人所在医院地处山区,常见此病多发于青壮年。本人运用汤药排石为许多病人解除了痛苦,总有效率在70%左右。现将临床中医辨治本病的方法浅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湿热蕴结,注于下焦尿液受其煎熬,尿中杂质结为砂石。此种湿热蕴结所致的结石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发小腹胀满、尿频、尿急、尿痛、舌红苔白、脉弦滑,西医认为多为下尿路结石或结石合并感染,中医主要治法为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1.2 脾肾亏虚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则下元不固,影响水湿输布,膀胱气化而成石,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酸坠胀,精神困惫,舌淡、脉沉弱,西医认为多为病情持久、肾积水、肾功能受损者,中医主要治法为健脾益肾,扶正排石。 1.3 气滞血瘀尿流不畅,尿液滞留,杂质沉积,结为砂石。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肋隐痛或酸胀、局部有压痛、叩击痛、舌质暗、苔薄白、脉涩,中医主要治法为理气活血化瘀,通淋排石。 2 辨证治疗 2.1 清热利湿排石湿热蕴结下焦,煎熬津液成石,如《巢氏病源》记载:“石淋者,有如砂石,膀胱蓄热而成,正如汤瓶久在水中,底结白碱也”。清热利湿排石适用于湿热型患者,有腰部或少腹部疼痛持续,恶心呕吐,发热,有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数不畅,灼热刺痛,或有血尿、脓尿,舌苔黄腻,脉滑数或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得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 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喘证得诊断标准。 ⑴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⑵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⑶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⑷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 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得《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 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主要就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 扩张与胸廓疾病史等病史。 ⑵有咳嗽、咳痰,进行性气促得临床症状。 ⑶有肺气肿与(或)肺动脉高压得体征、 ⑷辅助检查X胸片、心电图检查有一项符合诊断标准、可予超声心电图以增加 诊断可靠性。 ⑸急性加重期可有发热、血白细胞与(或)中性粒细胞增高、痰培养或涂片可获得有价 值得病原。 具有以上1~3条加上X胸片或心电图符合诊断条件,排除其她心脏病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 1、风寒闭肺: 喘息,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头痛,鼻塞,喷嚏,流清涕,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 2、表寒里热: 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 3、痰热遏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痰中带血,或目睛胀突,胸中烦热,身热,面红,有汗,咽干,渴喜冷饮,尿赤,或便秘。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4、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或脘闷,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舌质淡,苔厚腻色白,脉滑。 5、肝气乘肺: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声不著;平素常多忧思抑郁,或失眠,心悸,或不思饮食,大便不爽,或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而数。 6、水凌心肺: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或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淡胖或胖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青筋显露,苔白滑。脉沉细或带涩。 7、肺气虚: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或咳呛

2020年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课件)

2020年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课 件)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 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三、中药贴敷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 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 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刮痧 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感谢聆听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痿症的治疗方法

痿症的治疗方法 发表者:赵东奇 1663人已访问 痿症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辨证主要分清虚实,明确病位。治疗虚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实者清热化湿,祛痰活血。要重视“治痿者独取阳明”,调治脾胃。临床区分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证辨治。 痿证的辨证分型 肺热津伤 症见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湿热浸淫 初期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继而手足无力,大多见于下肢,肢体困重麻木,胸脘痞闷,大便粘浊,小便赤涩,舌黄厚腻,脉滑数而濡。 脾胃气虚 临床主要症状有四肢软弱无力,渐致缓纵不收,肌肉枯萎,瘦削伴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目虚浮无华,舌淡胖,脉沉细或沉弱。 肝肾亏损 症见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消失,渐致下肢痿废不用,腰脊痠软,头晕耳鸣,遗精滑泄,或月经不调,舌谈红少苔,脉沉细数。 淤血阻滞 症见四肢软弱无力,或麻木不仁,筋脉抽掣,甚者萎枯不用,舌紫唇青,或舌见瘀斑,四肢脉络青涩,脉涩滞。 中医认为痿证发生的原因颇多,如阴血虚则濡养不足;阳气虚则温煦不充;湿痰着滞、瘀血停留阻遏气机,妨碍血运,皆能导致筋骨、肌肉、皮肤失养,发为痿证。临床以肺胃津伤,肝肾亏损,湿热浸淫三个类型最为常见。 1.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瘦弱不用。此即《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留"之谓也。以上病机重点在于肺热叶焦,导致五脏失濡,筋脉失养。若不及时调治,可能重伤五脏精气,使痿病更加严重。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久处湿地,或冒雨露,浸淫经脉,使营卫运行受

石淋(尿石症)中医临床路径

石淋(尿石症)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尿石症的住院患者。 一、石淋(尿石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石淋(TCD编码:BNS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尿石症(ICD编码:N20.9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吴阶平泌尿外科学》《尿石症诊断治疗指南》《尿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试行)》。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医尿石症诊疗指南》。 石淋(尿石症)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蕴结证 气血瘀滞证 肾气不足证 肾阴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中医尿石症诊疗指南》。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石淋病(尿石症)。 2.患者病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石淋(尿石症)的患者。 2.结石直径<10mm、外形光滑无尿路梗阻和感染且肾功能良好的上尿路结石患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重点注意疼痛和血尿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泌尿系B超或尿路平片(KUB平片)或静脉尿路造影(IVU)、胸片、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T、逆行或经皮肾穿刺造影、磁共振水成像(MRU)、放射性核素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2)气血瘀滞证:理气活血、通淋排石 (3)肾气不足证:补肾益气、通淋排石 (4)肾阴亏虚证:滋阴补肾、通淋排石 2.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针灸疗法 3.西药疗法 4.其他疗法 (1)总攻疗法 (2)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或手术治疗 5.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结石排出,症状消失或改善。 3.不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增加。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三、中药贴敷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 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 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刮痧 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中医特色诊疗操作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 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 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 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 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 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优秀病历模板--痹证

入院记录 住院病案号XXX 病人姓名XXX 病人性别X 病人年龄XX岁入院日期XXXX 病人婚否XX 病人民族汉族病人出生地XXX 病人住址XXXXXXXXXXXX 病人职业XX 工作单位XXX 病史采集时间: 2012-11-08 17:39 病史陈述者: XXX 可靠程度: 可靠发病节气: 霜降 主诉 腰痛伴左下肢麻木1年半 现病史 缘患者于1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腰部疼痛剧烈伴左下肢麻木,以小腿、足拇趾端麻木为主,行走困难,久立久行后疼痛加重,患者遂至当地门诊就诊,予口服中药治疗,腰痛有所缓解,左下肢仍有麻木。之后患者腰痛反复加重,患者间断于当地医院就诊,先后予针灸、推拿、拔罐、中药贴敷等对症处理,患者症状稍有缓解。现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至我院门诊就诊,予查腰椎MR示:腰椎退行性病变:1、L3/4椎间盘膨出并突出(后正中型); 2、L4/5椎间盘膨出并突出(左后外侧型),椎管狭窄,双侧神经根受压,以左侧为著; 3、L4-S1椎体终板炎。门诊建议患者住院治疗,遂拟“腰椎间盘突出”收入院。 入院症见:神清,精神可,腰部疼痛伴左下肢麻木,以小腿、足拇趾端麻木为主,久行久立后疼痛加重,休息可缓解,无夜间静息痛,无间歇性跛行,无恶寒发热,无胸闷心悸,无腹痛腹胀,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 有蚕豆病史,大三阳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内科病史;否认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重大外伤、手术及输血史。 过敏史 否认有药物,食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个人史、婚育史、家庭史等) 生长于本地,无外地久居史,无不良嗜好,已婚育,家人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一般状况 T: 36℃ P: 74次/分R: 19次/分BP: 110/80mmHg 神志清楚,精神可,对答合理,语言流利,查体合作,自动体位;全身皮肤、巩膜、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异常,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直接或间接光反射存在;鼻道耳道未见异常;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活动可,颈静脉未见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听诊未闻及血管杂音,吞咽活动存在;胸廓对称,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7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壁静脉未见怒张,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存在,腹壁反射存在,双肾区无叩击痛。肛门及外生殖器未检查。舌暗,苔薄白,脉弦。 专科情况 一般情况:腰部脊柱向左侧明显侧弯,腰部活动尚可;L3-5棘突压痛,无叩击痛;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40度(+),加强试验(+),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双侧股神经牵拉试验(-),双侧跟臀试验(-),髋、膝活动可;左臀部肌肉明显萎缩。 感觉:双下肢感觉基本对称无异常。 肌力、肌张力:双下肢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 反射:左侧膝、跟腱反射未引出,右侧膝、跟腱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JOA:19分VAS:4分。

石淋中医诊疗方案(2013)

石淋(泌尿系结石)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版) 一、概述 石淋,是以小便不爽、尿道刺痛为特点,常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证,故称之为“石淋”。相当于西医的泌尿系结石(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的结石)。是我科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能发病,少数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多经相关检查(如B超及放射等)发现结石。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2010版)。 ①、症状 (1)发作时腰腹绞痛,痛及前阴,小便涩痛频急,或有排尿中断,肉眼可见血尿,或小便有砂石排出。 (2)可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及发热恶寒等。 ②、体征 肾区多有明显叩痛,同侧下腹部可有压痛。少数患者无明显阳性体征。 ③、辅助检查 (1)尿常规检查:可有镜下血尿,合并感染时可有脓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2)B型超声检查:能发现平片不能显示的小结石和透X线的结石,也能显示肾结构改变和肾积水等。 (3)排泄性或逆行尿路造影:可显示结石所致之肾结构和功能改变,有无引起结石的局部原因。 (4)腹部平片:多数尿路结石能在平片中发现,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5)CT检查:能发现平片不显示的结石。 ④、类型 按结石发生位置常分为三个类型:上尿路结石,结石发生在肾及输尿管;膀胱结石;尿道结石。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

(二)证候诊断 1、下焦湿热:腰腹绞痛,小便涩痛.尿中带血,或排尿中断.解时刺痛难忍,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弦或数。 2、下焦瘀滞:腰痛发胀,少腹刺痛,尿中夹血块或尿色暗红.解时不畅。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3、肾气亏虚:腰腹隐痛,排尿无力.少腹坠胀.神倦乏力,甚则颜面虚浮,畏寒肢冷。舌体淡胖.脉沉细弱。 4、肾阴亏虚:头晕目眩,耳鸣,心烦咽燥,腰酸膝软。舌红苫少,脉细数。 三、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 1、对于疼痛明显的急性病人,可先给予解痉止痛等对症治疗;慢性或症状 较轻者可嘱其适当活动以利结石排出。 2、应大量饮水,以冲洗尿路;饮食宜清淡,禁辛辣、厚昧、烟酒、咖啡、 浓茶等生热、助湿及刺激性食品;限制含钙、草酸类的食物,避免高糖、高胆固 醇和高脂肪饮食,多食用高纤维食物,不宜食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等。(二)中医内治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代表方剂:三草排石汤加减(本科经验方) 常用药物:金钱草60g 车前草25g 海金沙(包煎)15g 石苇15g 冬葵 子 15g 川牛夕20g 法内金15g 青皮20g 枳壳15g 六一散15g 茜草15g 白毛根10g 留行子15g 广三七10g 黄柏15g (2)下焦瘀滞 治法:行气化瘀,排石通淋 代表方剂:尿石排石汤加减(本科经验方) 常用药物:连钱草100g 冬葵子15g 车前子15g 青皮15g 枳壳15g 白 毛根10g 三七10g 留行子12g 炮山甲10g 六一散15g 石苇15g 鸡内金 10g 茜草10g 川芎10g 鱼脑石10g (3)肾气亏虚 治法:补肾健脾,温阳溶石 代表方剂:济生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物:熟地10g 山药15g 山茱萸10g 茯苓10g 泽泻10g 牡丹皮

中医诊疗规范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一、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 症状是口眼歪斜。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 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 G51.802)。 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 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 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 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 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 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 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 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 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 病侧舌前 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一、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 症状是口眼歪斜。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 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 G51.802)。 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 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 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 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 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 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 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 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 病侧舌前 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中医病例格式

中医病例格式 入院记录 姓名王瑞洲出生地潍坊美林公司 性别男职业退休 年龄79岁入院日期20xx-4-139:00 民族汉记录日期20xx-4-1311:00 婚况已婚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及家属发病节气清明 颈项部疼痛不适伴头痛10天。中医病例格式 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疼痛不适,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曾于家中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现为求系统治疗来院。入院见:颈部疼痛不适,头痛,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冠心病史10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8年,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重大外伤手术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生于原籍,久居本地,无外地长期旅居史,否认疫源疫区接触史。生活条件可,作息规律,否认烟酒等特殊不良嗜好。适龄婚育,家人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中医望、闻、问、切:患者面色红润,形态正常,语声有力,气息匀称。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涩。 以上情况属实,患者或家属签名:时间:20xx-4-13,11:00t:36.5℃p:78次/分r:17次/分bp:130/70mmhg

老年男性,神志清,精神可。营养中等,形体适中,自主体位,查体合作,步行入病房。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双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畸形及异常分泌物。口唇无紫绀,牙龈无肿胀,伸舌居中,咽部无充血,双扁桃体无肿大。颈部对称,无颈静脉怒张,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胸廓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触觉语颤正常,未触及胸膜摩擦感,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无弥散,未触及震颤,心浊音界不大,心率7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柔软,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肛门、直肠、外生殖器未查。脊柱四肢无畸形,关节无肿胀,无活动障碍,双下肢无水肿。 专科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可,c2-7棘突左侧压痛并头部放射痛,冈上肌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阴性,臂丛牵拉试验阴性,叩顶试验阴性,腹壁反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膝腱、跟腱反射正常,霍夫曼征阴性,巴氏征、脑膜刺激征阴性。 辅助检查: 20xx-4-13心电图:1.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2.频发房性早搏3.qrs波群低电压(肢导) 4.v4-6导联:st-t改变。

石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1)发作时腰腹绞痛,痛及前阴,面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可伴有发热恶寒,小便涩痛频急,或排尿中断。 (2)肉眼可见血尿,或小便有结石排出。 (3)尿常规检验有红细胞。 (4)作肾系B超检查,或X线腹部平片、肾盂造影等检查,可明确解释部位。必要时作膀胱镜逆行造影。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吴阶平泌尿外科学》[2]、《尿石症诊断治疗指南》[3]、《尿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试行)》[4]。 (1)病史:腰部和(或)腹部疼痛,多为间歇性绞痛,有或无血尿存在。可伴恶心、呕吐、甚至休克等并发症。 (2)症状 ①上尿路结石:突发腰部或腰腹部绞痛和血尿。 ②膀胱结石:排尿中断,并引起疼痛,放射至阴茎头和远端尿道,终末血尿。 ③尿道结石:排尿困难、排尿费力,呈点滴状,或尿流中断及急性尿潴留。 (3)体格检查:肾区叩痛、输尿管走行区域压痛。 (4)辅助检查:B超、尿路平片(KUB平片)、静脉尿路造影(IVU)作为推荐诊断依据。CT、逆行或经皮肾穿刺造影、磁共振水成像(MRU)、放射性核素作为可选择诊断依据。 (二)证候诊断 参考《中医尿石症诊疗指南》[5]。 1.湿热蕴结证:腰痛或小腹痛,或尿流突然中断,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混赤,或为血尿,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气血瘀滞证:发病急骤,腰腹胀痛或绞痛,疼痛向外阴部放射,尿频,尿急,尿黄或赤。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弦数。 3.肾气不足证:结石日久,留滞不去,腰部胀痛,时发时止,遇劳加重,疲乏无力,尿少或频数不爽,或面部轻度浮肿。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4.肾阴亏虚证:腰腹隐痛,便干尿少,头晕目眩,耳鸣,心烦咽燥,腰膝酸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20200530122128)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一、感冒的诊疗常规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 床表现。 1、诊断依据 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 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 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 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 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 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 (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 调护: 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对于风寒感冒, 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 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 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

痹症(颈椎病)

痹症(颈椎病)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以颈肩上肢疼痛、手指笨拙麻木、眩晕为主要表现的脊柱疾病。本病属于中医痹症、项痹、眩晕等病证范畴。 乃由风湿、痰瘀痹阻颈络或肝肾阴虚、经络失调所致。 【护理评估】 1、观察疼痛发生时间、性质、关节状态。 2、评估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评估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 风寒痹阻证、血瘀气滞证、痰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重症者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⑶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座椅及床铺避免晃动。 2、病情观察,作好护理记录 (1)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2)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2)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生冷、烟酒之品。 (2)肝阳上扰者可食用滋xx之品。 (3)气血亏虚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4)肾阴不足者可食滋阴补肾之品。 5、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身心舒畅。 (2)对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减少情绪激动的刺激,掌握自我调控的能力。 (3)对眩晕较重,易心烦焦虑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6、临证(症)施护 (1)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急救护理。 (2)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用梅花针叩打穴位。 7、并发症护理 猝倒: 颈椎病患者常常在站立或走路时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应做好防护措施。病人出现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是急按人中,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急救护理。 高血压颈椎病:

石淋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石淋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石淋指因湿热之邪蕴结下焦,煎熬尿浊杂质,结为砂石,停阻于肾系.以腰痛,尿血或尿出砂石,或经检查发现结石为特征的结石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尿路结石。 【病因病机】 湿热下注,煎熬尿浊杂质,结为砂石,淤积水道,而为石淋。积于下则膀胱气化失司,尿出不利,甚则欲出不能,窘迫难受,痛引少腹;影响肾脏司小便之职,郁结不得下泄,气血滞涩,不通则痛,由肾而痛掣膀胱、阴部;损伤脉络则为尿血。病久伤及正气,或为肾气不足,或为肾阴亏虚,然砂石未去,而为虚实夹杂之证。 石淋迁延不愈,有时可导致肾积水,甚至肾衰。 【诊断要点】 1.男多于女,多见于中青年。 2.发作时腰腹绞痛,痛及前阴,面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发作常持续几个小时,但也有几分钟即缓解者。或表现为尿频、

尿急和排尿终末性疼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而剧痛并放射至会阴或阴头,改变体位又能继续排尿。 3.肉眼可见血尿,或小便有砂石排出。 4.小便常规检查有红细胞。 5.作肾系B 型超声波检查,或X 线腹部平片、肾盂造影,可明确结石部位。必要时作膀胱镜检和逆行造影。 【类病鉴别】 1.肾痨:有其他部位的痨病史,多有低热、盗汗等症,X 线检查可资鉴别。 2.肾癌: 40 岁以上出现无痛性血尿,应高度警惕,肾脏B 型超声波、肾断层扫描、肾功能造影检查有助于鉴别。 3.其他砂石梗阻出现腰腹绞痛时,尚应与肠痈、胰瘅、胆石等进行疾病鉴别。 一、非手术疗法 【分证论治】 1.下焦湿热证 证候:腰腹疼痛,小便涩痛,尿中带血,或排尿中断,排尿时刺痛难忍,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数。

治法与主方:清利下焦湿热。石韦散(石韦瞿麦木通前仁滑石灯心甘草大黄桅子)。 优化:常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腰腹痛甚,加芍药、甘草。 2.下焦瘀滞证 证候:腰部作胀、疼痛,少腹刺痛,尿中夹血块或尿色暗红,排尿不畅,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细涩。 治法与主方:化瘀通络。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川芎官桂赤芍五灵脂蒲黄当归)。 优化:常加金钱草、海金砂、川楝子、牛膝;兼郁热者,去干姜、官桂。 3.肾气亏虚证 证候:腰腹隐痛,排尿无力,少腹坠胀,神倦乏力,甚或颜面虚浮,畏寒肢冷,舌体淡胖,脉沉细无力。 治法与主方:补益肾气。济生肾气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前仁牛膝)。 优化:常加金钱草、海金砂;气虚明显者,加黄芪、人参。 4.肾阴亏虚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